乡村旅游的特色范文
时间:2024-01-25 17:53: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旅游的特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7-0148-01
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追求高品质的生活。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出去散心旅游,已成为多数家庭生活的一部分。城市旅游的饱和使人们把目光投向离家较近的乡村。另外,由于发展乡村旅游业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中央以及地方对乡村旅游业大力扶持。近些年,在政策扶植与市场导向的共同作用下,乡村旅游业迅速发展,作为朝阳产业,发展前景一片大好。淮南市潘集区有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业得天独厚的条件,应依托本地的区位、社会、资源、文化、客源优势,综合发展吃、住、行、游、玩于一体乡村旅游业,促进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下面根据潘集的具体情况,提出几项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业的措施:
1、建设生态湿地景观
潘集区煤田塌陷形成大面积水域,包括大大小小的水塘、水池、水坑、低洼地、沼泽湿地不计其数。除少数被开发建生态园,部分水塘被农民放养鱼虾外,大多还待开发。水生植物较少,周边植物更是稀稀疏疏,或土壤或杂草丛生,冬天更是一片荒芜。由于煤矿、农药化肥、生活污水、垃圾污染等,一些水体与湿地不同程度受到影响。如果这些水资源与湿地通过生态恢复加以利用,建设大面积的生态湿地群,将成为潘集最宝贵的财富。可因地制宜养殖鱼、虾、鸭、鹅;种植淮南本地的水生蔬菜莲藕、红菱、白菱、芡实、荸荠、茭白等;综合栽植本地常见或易活的水生植物、湿生植物,荷花、睡莲、芦苇、菖蒲、水葱、再力花、水生鸢尾、美人蕉等。搭配卵石浅滩、生态铺装、木桥、景石、园林小品等综合造景,建设生态湿地景观。营造水草肥美,渔舟唱晚的怡人景色。这样不仅能发展农业生产,还能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像淮南焦岗湖湿地公园每年能吸引大量的游客,除了清波绿水芦苇荡、蓝天白云翱翔的飞鸟,夏季更是有千亩之称的荷花淀,烟雾朦胧、超凡脱俗的自然景观成为焦岗湖湿地公园旅游的最大看点。与焦岗湖湿地相比,潘集区的湿地生态资源更丰富,可开发的旅游项目更多。应转变传统思想观念,将煤田塌陷区变废为宝,积极开发。湿地生态系统除了经济、社会价值,还有着深远的生态意义。9月1日开放的东辰湿地生态园,是在煤田塌陷区的生态恢复与治理的基础上上建设起来的,目前已经吸引部分鸟类栖息或停留进食,被破坏的生态链条正在恢复。
2、发展赏花游
人们天花,通过赏花游来吸引游客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已经显而易见。如合肥的香草农庄,植物种植以香草类植物为主,山坡上的香草花海是农庄中最美的景观。由此衍生出的香草类产品增加了经济效益。成功的赏花旅游业都有自己的特色,最忌跟风,看人家种什么就种什么。要找到适合当地的切实可行模式。可以某类当地适合生长植物为主,打造主题类花卉游。为避免观赏时间短,花种单一的问题,也要合理搭配其它植物,如荷花、油菜花、山茶花、迎春花、桃花、杜鹃花、栀子花、桂花、铁线莲、玫瑰、紫苜蓿、酢浆草、向日葵、鼠尾草、孔雀草、腊梅等,随四季交替与变化营造各具特色春景、夏景、秋景、冬景,将植物的季相美展现得淋漓尽致。种植形式灵活采用丛植、片植、列植、孤植等种植形式。借鉴英国庭院花镜种植方式,在路边、林边、篱边、水边,搭配岩石、园林小品等进行植物造景。这种种植形式以自然式为主,与中国乡村景观的气质非常吻合。注重植物整体的高矮层次搭配、色彩搭配、不同季节的效果与植物自身美感的展现。
3、农耕文化的展现
农耕文化的展现是特色乡村旅游业的核心部分。一方面,所有的农耕文化都来自于农业生产,生产性景观的营造是农耕文化的最直接表现。根据不同的土质,规划种植水稻、油菜花、桃树、葡萄树、有机蔬菜、潘集酥瓜、草莓等,既保留了农业用地,又能观花观果,营造乡土气息,还能发展果树认领、瓜果采摘项目,增加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土生土长的风土民情、民间艺术,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也是农耕文化的重要部分。流传于潘集的“花鼓灯”艺术,被称为“东方芭蕾”。表演形式以传统舞蹈为主,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艺术形式受到业界专业人士的高度评价。在“花鼓灯”艺术上发展起来的“采莲灯”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举办的夹沟乡农民体育文化节,是农民在农闲时举行的大型体育文化活动,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体育项目和文化艺术表演。充满丰收节日喜庆色彩的踩街、舞狮,色彩鲜艳、造型朴拙的泥塑小老虎也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应开拓思路,继承与发扬传统农耕文化的基础上,发展现代文化产业。利用文化产业创造经济利益。如在景区设计露天剧场,表演潘集传统民间艺术;让“健康、休闲、运动、时尚”的理念引领农民体育文化节,注重游客的体验参与性;提供场所让游客特别是儿童、青少年学习泥塑小老虎制作技艺,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4、发展特色餐饮与民宿
借鉴四川新农村建设中的“微田园”与“农家乐”模式。在房前屋后的部分绿地种植有机蔬菜,为人们提供了新鲜蔬菜的同时,还能美化环境、涵养水分、增加空气湿度,形成良性小气候。在“微田园”、家禽养殖及其它旅游业的基础上,发展“农家乐”。农户自家种植的蔬菜、新鲜瓜果,养殖的土鸡、土鸭,加工成饭桌上的美味,低投入,低风险,回报快。在旅游密集区可建美食中心,专买特色美食,如淮南牛肉汤、淮南豆腐宴、祁老大豆制产品、芦集绿豆圆、糍糕。民宿的建造先试点后分期建立。根据市场需求、区位分析、客源分析,建造多种形式高品质的民宿,如农舍、邻水别墅、山坡木屋、传统建筑民宿、个性化民宿、主题性民宿。民宿建筑风格应体现中国田园建筑的风貌和农耕文化的内涵。延续传统的基础上,为满足游客现代生活的需求,内部配套设施要完善。制定相关的卫生、餐饮、服务、监管标准,服务人员应接受多方培训,提高素养与服务水平,确保为游客提供高品质的专业服务。让游客不仅能欣赏到自然的田园风光,还能享受舒心惬意的居住环境。在这里中国乡村特有的静谧与朴实,会让人远离城市的喧嚣与嘈杂,变得释然。
5、其它措施
要促进地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景区配套基础设施,如道路、路灯、水电、消防、公厕、垃圾箱、停车场等不容忽视。像潘集区煤田塌陷恢复治理的典型―后湖生态园,环境治理与景观设计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是周边市民村民短途旅游的好去处。但由于通往景区的公交车不多,部分道路不平,给自驾游也带来不便,大大影响了旅游的重复次数。景观效果的呈现很重要的是后期的细心维护与管理。基础设施要及时维修,植物要定期修剪、浇水,卫生要指派专人管理与清洁,避免垃圾成堆,无人打扫的局面。对附近村民进行相关知识教育,激发村民的责任意识,为共建村容整洁、生活富裕的乡村而努力。
小结
潘集乡村旅游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前景广阔。应顺应新农村建设的需求,以生态为基础,以农耕文化的展现为核心,走一条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多元化道路。使旅游产业成为区域发展的助推器,促进当地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综合发展,把潘集的乡村建设成淮河岸边最美丽的乡村。
篇2
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政府主导、突出特色、全民参与、群众受益”的原则,因地制宜,创新机制,完善要素,迅速提高我县乡村旅游的综合效益,为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奋斗目标。利用3年时间,基本形成以生态休闲、乡村体验、农业观光、健身营地为主题,由乡村旅游农家院、特色村、特色点及乡村度假基地(乡村旅游景区、乡村酒店、度假村)构成的种类丰富、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经营规范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使乡村旅游成为连通城乡的旅游大市场,成为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到2011年底,建设乡村旅游特色村30个、特色点50个、星级乡村旅游农家院600个,从业人员达到1万人,乡村旅游接待人数突破80万人次。
基本原则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坚持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与新农村建设规划、小城镇建设规划、新农居建设规划相结合,先规划、后建设,突出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二)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坚持乡村旅游与地方实际相结合,因地因村制宜,突出乡村旅游项目的民俗性、亲和性、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多样性等特点。
(三)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原则。坚持示范引导与全面推进相结合,重点扶持示范村、示范点、示范户加快发展,带动和促进乡村旅游整体发展。
(四)注重保护、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科学开发与资源保护相结合,注重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农耕文化等乡村旅游核心资源的保护,避免因盲目开发和低层次重复建设造成的资源破坏。
工作重点
(一)抓好规划编制。按照“高起点、提档次、上规模、有特色”的要求,深入挖掘乡村旅游资源,编制完成30个乡村旅游特色村、50个特色点发展规划,初步构建乡村旅游特色规划体系。
(二)搞好示范点建设。采取积极引导、大力扶持、政策优惠、资金倾斜等方式,打造3个省级、5个市级、10个县级乡村旅游示范点,充分发挥示范点对全县乡村旅游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构建“一乡一景、一村一品、一家一艺”的乡村旅游特色产品体系。
(三)完善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旅游标识标牌、游客中心、停车场、公共厕所等乡村旅游公共设施,完善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档次。农业、林业、畜牧、水务、交通、电力、通讯等相关部门要发挥职能优势,不断加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四)注重保护环境。县委农工委要结合新农村建设,指导乡镇、村加强村容村貌治理和旅游景点及周边地区的环境整治;建设、规划、卫生、环保等部门要积极配合,做好乡村旅游环境的保护及整治工作;旅游部门要根据乡村旅游景区生态承载能力,合理安排旅游线路,有效整合游客资源。
(五)突出文化特色。深入挖掘地域民俗文化内涵,创新开发具有迁西地方文化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品位;对根雕、石刻、皮影、剪纸、栗花编织等传统民间工艺品进行精心包装,展示民间工艺制作技艺和过程,丰富乡村旅游特色商品、纪念品,充分彰显我县乡村旅游的文化魅力。
(六)加强规范管理。县劳动保障、教育、旅游、卫生、安监等部门,要根据自身职能,强化对乡村旅游人才的教育和培训,重点提高乡村旅游从业者在经营服务、食品卫生、旅游文化、旅游安全、接待礼仪、餐饮和客房服务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技能;制订《迁西县乡村旅游管理办法》、《乡村旅游经营户星级标准及评定办法》、《乡村旅游特色村评定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大力推广乡村旅游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加强对乡村旅游价格监管,坚决依法打击欺行霸市、欺客宰客等违法行为。
(七)强化宣传促销。旅游部门要制定乡村旅游促销方案,搞好乡村旅游产品的策划、组织和包装;在京、津、唐、承、秦等周边城市进行宣传促销,加强与其黄金旅游线路的对接,在县城、主要景区景点设立乡村旅游宣传广告牌,印制和散发乡村旅游宣传册;充分利用我县旅游的品牌优势,加强景区(点)与乡村旅游的联合协作,扩大乡村旅游的影响力。
保障措施
(一)加大项目资金投入。从2009年起,县财政每年专项资金用于乡村旅游的规划编制、重点项目扶持、宣传促销、人才培训、表彰奖励等;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社会资金以购买、租赁、承包、联营、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投资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兴办各种旅游开发性实体;采取贷款财政贴息和定额补贴的方式,扶持乡村旅游加快开发。
(二)保障项目建设用地。乡村旅游项目建设用地,可通过出让方式获得土地使用权,收取的土地出让金可用于该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在荒山、荒坡、荒滩进行乡村旅游开发,建设乡村旅游景点,支持村民在自己承包的果园、林地、池塘或庭院开展农家风情游和乡村民俗游。
(三)扶持重点项目发展。对乡村旅游重点项目、特色村、特色点、经营户予以税收优惠(具体办法另行制定)和资金扶持。
1、经验收授牌的二至五星级乡村旅游经营户,由县政府一次性分别奖励0.8万元、1.2万元、1.6万元、2万元。授牌后,乡村旅游经营户扩大经营规模,每晋升一个经营级别,县政府给予相应级差的奖励。
篇3
一、指导思想
围绕“突出山区特色,培育支柱产业,建设和谐秀美乡村”的工作思路,以“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为主线,牢固树立“特色化、集约化、规模化”的大旅游、大发展意识,结合我镇旅游资源丰富、发展乡村旅游市场空间和潜力巨大的特点,以民族文化底蕴、宗教建筑、自然生态和特色种植基地为依托,以促进农民就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为目的,以新农村建设和景区(点)为发展重点,抓好乡村度假型、依托景区型、农业观光型、产业带动型、民俗风情型等乡村旅游业类型,大力发展农家乐和农家旅馆,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当、特色鲜明、效益可观、环保一流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
二、目标任务
乡村旅游规划范围为新村点至上庄村,依托新建乡村旅游门楼、红色景点、绿色生态、宗教寺庙等旅游景点,利用乡村农舍、瓜果园、有机农业基地、苗木种植基地、特色养殖基地、乡土文化、民俗风情,开展以休闲度假、观光娱乐、乡村闲趣为内容的旅游活动,通过整合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交通、农田水利建设、危房改造、农业综合开发、“一事一议”工程建设、农村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资金,使乡村旅游成为我镇旅游业突出亮点和农民增收的重要组成部分。力争2020年完成特色养殖基地1000亩,有机农业基地1000亩,瓜果园500亩,休闲度假农庄3家,农家乐10家,农家旅馆8家,年接待能力20万人以上,把镇打造成全县乡村旅游示范点。
三、领导机构
为切实加强对乡村旅游发展的组织领导,成立了由党委副书记、镇长任组长,、任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为成员的乡村旅游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镇生态创建办,生态创建办负责人肖建胜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本镇的乡村旅游发展实施工作。
四、方法措施
1、发展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新农村村点建设与乡村旅游景点建设相结合,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建设新农村的有效途径之一,充分把握机遇,加大力度,积极整合项目资金,支持乡村旅游发展,通过多渠道多方式解决乡村旅游资金“瓶颈”。
2、发展乡村旅游与推进现代农业相结合。紧扣镇建设新农村的战略部署,使发展乡村旅游与镇农业发展的总体布局相协调,并与全镇的旅游发展规划相衔接,充分依托我镇生态环境、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宗教文化等各种资源,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典型示范作用,以点带面,促进发展。坚持以村为单位发展特色农业,块状发展,形成规模,体现特色,集聚发展,实现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有效结合。
3、发展乡村旅游与建设优质农产品加工供应基地相结合。我镇以蜂蜜、有机蔬菜、有机草莓、黑山羊为代表的优质农产品资源十分丰富,为了使农民手中的农产品转化为商品,有效改变农业粗放型的现状,通过发展多种经营,扩大农产品销售市场,增加农产品就地消费份额,实现农产品就地转化升值。
4、发展乡村旅游与农村清洁工程相结合。环境是旅游的基础条件,要帮助农民提升环保意识,充分改善和维护好当地的生态人居环境,坚持做到不脱离农民,不脱离乡土,不脱离当地资源环境条件,帮助农民改善卫生条件和接待条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通过发展旅游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当地群众的根本利益。
5、发展乡村旅游与民俗文化保护相结合。着力在提高乡村旅游文化品位上下功夫。对于具备开发潜力的民俗文化,要引导和激发本地农民的认同性与自豪感,重点挖掘和保护原生态民俗风情的文化内涵、生活特色,以“富、学、乐、美”为最终的发展目的。
篇4
[关键词]泰安市;乡村旅游;品牌建设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4.076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4-0-02
0 引 言
在2006年我国确定了“乡村旅游年”的旅游主题,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国人乐于尝试的娱乐方式之一。总的来说,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中国的特色旅游项目,但是仅仅局限于“农家乐”与“村寨游”等活动,没有特色也不具备上升发展的空间。本文主要对泰安市旅游品牌文化建设进行了分析,找出其发展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其特色乡村旅游项目进行规划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其主要从提升品牌知名度、确定品牌定位、展示乡村旅游个性以及扩大宣传范围等几个方面给出了建议,具有一定意义。
1 泰安市乡村旅游资源现状
1.1 自然旅游资源
泰安市的自然旅游资源包含山水旅游资源以及原生态旅游资源等。泰安市自然资源种类繁多,是山东省的重要旅游城市。泰安市野生动物、植物种类也很多,在乡村经常可以看到奔跑的野兔以及其他动物,十分适合农家乐活动的进行,同时可以组织其他乡村旅游活动拓宽该市乡村旅游项目的范围。
1.2 田园旅游资源
泰安市的田园资源主要指的是富有魅力的田园风光、农耕文化,例如桃园中的采桃乐趣、草莓园中的摘采乐趣以及乡间鱼塘的垂钓乐趣。泰安市本身的田园资源十分充足,各种高科技科技园及植物园、动物园繁多,为未来泰安市乡村旅游品牌化建设奠定了一定基础。田园文化的充足是泰安市进行乡村旅游文化建设的基础,是未来旅游业发展的前提。
1.3 社区旅游资源
泰安市的社区旅游资源主要是指以古镇、古村为特色的建筑。这些古镇古村建筑不仅可以成为旅游资源开发的重点,为游客提供别有风情的农间乐趣,还能为当地人提供一定的经济收入。有效地进行泰安市社区旅游资源的开发,能够为该市农村旅游开辟出与众不同的道路,并对泰安市农村旅游品牌化建设提供一定的支持。
2 泰安市乡村旅游品牌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品牌知名度
泰安市乡村旅游品牌化建设缺乏一定的品牌知名度。乡村旅游品牌建设较为成功的四川成都、贵州以及河北周边城市均以较为有特色的花卉为主题打造出不同的乡村品牌旅游文化。贵州打造出“文化千岛、生态贵州”的口号,塑造出具有主题特色的整体性乡村旅游名片。而泰安市没有突出的乡村旅游特色,虽然泰安市具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田园旅游资源以及社区旅游资源,但是没有寻找适合泰安市进行主体发展的方向,缺乏响亮的品牌名称。总的来说,泰安市乡村旅游品牌化建设缺乏知名度。
2.2 品牌差异化较小,缺少个性与特色
泰安市乡村旅游品牌化建设差异化较小,不具备突出的地方特色。个性是品牌的必然属性,是品牌的活力所在。山东省的许多乡村现有旅游资源都比较相似,因此,泰安市乡村旅游没有从这些城市中脱颖而出。去过泰安旅游的游客反映,泰安市乡村旅游环境与其他城市基本相似,并无个性之处。
2.3 没有体现泰安乡村环境的本色
泰安市l村旅游品牌化建设没有体现乡村环境的最佳本色。近年来的普遍现象是乡村中的年轻人都去城市打工、生活,乡村中一般只有年迈的老人及经商者,淳朴的村民气氛逐渐丧失、无法被传承。除此之外,城市浓烈的商业气息逐渐覆盖乡村,泰安市乡村旅游缺乏这种浓郁的乡村本色,来此地游玩的游客无法体会独特的山东文化及泰安风光,自然觉得泰安乡村旅游毫无特色、索然无味。
2.4 乡村旅游宣传不足
泰安市乡村旅游品牌化建设缺乏有效的宣传。国内许多乡村旅游城市存在的通病就是没有利用发达的网络进行乡村旅游宣传,泰安市乡村旅游项目缺少集体意识,很少有主动进行团体宣传的活动,集体促销意识也不够强。另外,泰安市乡村旅游大多是村民自主经营,缺乏专业的指导,因此乡村旅游宣传力度不足。
3 泰安市乡村旅游品牌化建设的策略
3.1 树立泰安乡村旅游品牌
泰安市必须正确树立乡村旅游品牌。品牌具有无形的宣传效应,优秀的品牌会为产品带来无穷的正能量,为产品带来巨大的附加价值。对泰安市乡村旅游来说,建设旅游品牌是必然的,目前泰安市旅游有关部门已经开始重视品牌建设,例如乡村田园品牌,独有特色的梨园与苹果园令乡村旅游充满了独特的魅力。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是,泰安乡村旅游果园采摘可以自己种植果树,这令果园采摘活动有了不同的意义。
3.2 准确定位乡村旅游品牌
泰安市必须准确定位乡村旅游品牌,打造与众不同的旅游文化。品牌正确定位有利于提升客户的选择度,泰安市必须找准乡村旅游的市场目标与实现目标,理清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充分认清拥有的乡村旅游资源。找寻最适合自身发展的乡村旅游特色,一定要充分认识乡村旅游的真正含义,与城市旅游严格区分开,开设类似古镇旅游文化的旅游空间,正确定位乡村旅游品牌。除此之外,泰安市还要找准正确的竞争对手,树立有别于其他乡村旅游景区的个性化体验,设置符合客户需求的旅游项目,寻找更加适合泰安市乡村旅游发展的品牌定位。
3.3 保护乡村环境本色,提升旅游文化建设
泰安市必须对乡村环境进行有效保护,提升旅游文化建设。乡村旅游建设必须以保护乡村自然资源为前提,保持最本色的乡村旅游环境。游客选择乡村旅游的原因正是乡村环境与城市环境的差异,游客在厌倦了城市的繁华与嘈杂之后想要感受淳朴的田园风光,如果乡村建设像城市一样就失去了吸引游客的产品。因此,泰安市必须立足于保护乡村环境本色,设计原汁原味的乡村服务体验,维持村庄环境、农家住所,设计符合乡村情趣文化的景观,吸引更多游客的到来。同时,一定要避免产品和服务城市化的趋势。
3.4 运用传播工具进行品牌传播
泰安市必须运用网络传播工具进行品牌推广。想要扩大品牌的影响力就必须利用品牌的持续性将有关品牌的信息传递到客户的耳中,再美丽的田园风光没人知道也是徒劳。因此,利用网络等传播工具扩大品牌的知名度,提升品牌的认知度,对目前的泰安市乡村旅游来说尤为重要。泰安乡村旅游部门还应规划出全面的旅游线路及价格,并进行详细的休闲活动介绍,方便游客准确而快速的选择。
泰安市旅游局首先要利用各种方式展示且传递泰安乡村旅游自然风光,例如在电视上播放广告、田园风光旅游视频以及知名乡村旅游设施等,让全国观众了解乡村旅游文化、了解泰安市乡村旅游风光。除此之外,泰安市乡村旅游还应重视各种风景名胜的保护,并在塑造品牌文化的同时注意品牌的保护。
4 结 语
伴随着乡村旅游同质化程度愈来愈高,没有特色的乡村旅游已经无法吸引众人的目光。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中国的特色旅游项目,但是仅仅局限于“农家乐”与“村寨游”等活动,没有特色也不具备上升、发展的空间。本文主要对泰安市旅游品牌文化建设进行了分析,找出其发展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其特色乡村旅游项目进行了规划,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孙丽坤.新农村建设与辽宁乡村旅游品牌化战略初探[J].生态经济:中文版,2009(10).
[2]刘洋.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研究――以泰安市为例[J].中国商论,2016(2).
[3]毛峰.生态文明视角下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路径与对策[J].农业经济,2016(4).
[4]侯加阳,李军祥,张清民.以泰山百景系统创作为载体的泰山旅游品牌推广研究[J].绿色科技,2016(11).
[5]李青,单福彬.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品牌价值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4(6).
[6]陈友华.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品牌化”及其建设路径浅探[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11).
篇5
关键词:文化;体验;乡村旅游
一、乡村旅游与文化体验型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以农村自然风光、民俗风情、人文遗迹、乡间生活、农业生产以及农村环境等为吸引物,满足旅游者尤其是城市居民在休闲、度假、体验、观光、娱乐等方面需求的旅游活动。
文化体验型乡村旅游是以农村的自然资源作为依托,以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名人文化等人文资源作为核心要素,通过游客的参与活动和体验活动来感知农村和农业文化,最终使游客既能获得身体的放松和愉悦,又能丰富和提升精神文化。
二、我国文化体验型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
1.特色农业基地模式
在传统和现代农业技术指导下,我国很多地方形成了特色农业基地,比如河北承德围场、陕西杨凌农业技术示范区等,以大片生态粮田、绿色瓜果和高科技农业技术等吸引游客。
2.民俗、节庆文化模式
在我国农村,由于历史、地理、民族等方面的原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节庆文化,比如云南的泼水节、陕西汉中的油菜花节,对这些民俗文化和节庆文化的深度挖掘正日益成为很多地方乡村旅游发展新的着眼点。
3.特色古村镇模式
在历史悠久的中国大地上,存在着无数个带着岁月烟尘且风景优美的古村镇。如云南的哈尼村落、江西婺源都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色彩和如画的景色而享负盛名,吸引着大批游人前去参观游览。
4.名人故居、故里观光模式
崇拜英雄和名人是人之常情,因此名人故居、故里也就成了重要的乡村旅游地。如陕西路遥故居、贾平凹故居等都是人气颇高的旅游胜地。
5. 农耕文化模式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乡村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农耕文化的体验日益受到了广大人民的青睐,很多地区结合地区农耕文化旅游资源的不同特点,因地制宜,探索出乡村旅游农耕文化体验的不同模式。
三、我国文化体验型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已有的乡村旅游产品缺乏文化内涵
文化体验型乡村旅游最主要的一个特点和内容是其文化性。但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乡村旅游产品还停留在最基本的层次,即在欣赏游览乡村的优美景色之余进行一些诸如吃饭、喝茶、打牌、钓鱼、爬山等低层次的体验活动。这些单一的旅游产品不仅品位不高而且缺乏文化底蕴,很难塑造乡村旅游的“魂”,也就相应缺乏持续发展的动力。
2. 部分文化型乡村旅游产品缺乏体验性和参与性
文化体验型乡村旅游产品的另一大特色就是参与性和体验性。由于受到技术水平、资金投入等因素的制约,目前我国已经开发的文化型的乡村旅游产品如特色古村镇、特色农业基地、名人故里等模式基本还处于最基本的观光层次,只停留在观光、采摘层面上,给游客设计的集趣味性、文化性、和参与性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产品还是凤毛麟角,由此就导致了一些乡村旅游产品缺乏相应的吸引力。
3. 传统的优秀乡村文化的影响力减弱
乡村文化是文化体验型乡村旅游的核心要素和灵魂。因此,要发展文化体验型乡村旅游就必须深入挖掘当地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而在我国,很多地区流传已久的乡村文化却因为种种原因正处于被同化和消亡的边缘。主要表现在:
第一,部分乡村文化商业化倾向严重。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乡村传统的乡村文化丧失了古朴性和乡土性,商业化和庸俗性趋势逐步显现。特别是一些企业为了迎合市场以现代艺术形式包装乡村文化并将其推向市场,虽然有效吸引了游客,但过分商业化的致命弱点使乡村文化失去了原有的内涵,严重偏离了乡村文化的传统。
第二,乡村文化的传承后继无人。由于政策和管理的缺失,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资金的缺乏和人们观念的改变等很多原因,很多依靠口传心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如皮影戏、木版年画、剪纸、藏族的藏戏等,都面临着逐渐失传的危险,各地民间的刺绣、泥塑、年画正在无声地消亡。
四、发展文化体验型乡村旅游的对策和建议
1.提高现有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
没有文化内涵的旅游资源是苍白的,要想使旅游产品对游客具有持久的吸引力,必须重视对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乡村旅游发展来说,也不例外。在我国,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很多农村地区正是我国悠久文化的发源地,特色鲜明、历史悠久的古式建筑、富于民族特色和地区特色的民俗文化和节庆文化,随着时代变迁而日新月异的农耕文化等等都是乡村旅游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利用好这些文化资源,一个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才会具备自己的特色和灵魂,才会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2.提高现有乡村旅游产品的体验性和参与性
旅游的一个本质特点就是体验性,这种体验型可以通过参观、参与、活动等不同的方式体现出来,我国的乡村旅游乃至旅游总体仍然停留在参观的层面上,既不能带给游客深刻的旅游体验,也不符合旅游发展的总体趋势和潮流。对于乡村来说,游客从城市来到农村,在游览青山绿水的乡村风光中获得放松和休闲,在果园中亲手采摘新鲜的瓜果蔬菜,感受着收获后的喜悦。但这些还不够,还要给游客提供捕捞、耕耘、栽种、推磨等深度体验的机会,尤其是一些历史文化比较悠久的农村地区,这些农事活动本身也经过了不同的时代变迁,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点,让游客参与体验到这些不同时代和阶段的农事活动,不但实现了娱乐和休闲的目的,也可以让游客了解乡村系统内部结构的依存关系,体会和认识乡村最真实质朴的风俗文化。
3.加大对优秀的乡村文化的保护力度
首先,从宏观上要加强乡村文化资源的立法保护。现在国家已制定了有关保护民族语言文字、文物的规定,但是关于乡村文化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乡村文化的内容广泛、种类诸多,要对其实施有效的法律保护,必须根据不同的类别,从而采用相应的立法保护对策,对乡村文化资源在商业过程中破坏当地文化资源的行为进行监督与干预,加强乡村文化资源保护的技术研究等,从而有效保证乡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地方政府应该组织人员当地乡村民间文化的现状进行调查,并与当地文化馆及有关专业人员一起,尽可能地发掘、保护优秀的民间文化,搜集、记录民间艺术作品,建立民间艺人档案,利用摄影、录音、笔录、出版等手段尽可能地整理、保存民间艺术,改变由家族世代相传与原始口传手授的方式,扩大传授范围和改进传授方法,鼓励民间老艺人向年轻人传授技艺。
另外,民间文化是一个具有民族和地方文化特征的非物质遗产。对这些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需要相应的资金投入,而这部分资金的来源除了国家和政府的投入之外,当地的旅游企业也应认识到乡村文化和旅游业发展的关系,从而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郑海燕.浅谈体验式乡村旅游产品开发[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篇6
纵观世界经济,旅游业是很多国家的支柱产业,对于我国的意义也尤为重要,其在未来将成为拉动我国消费经济增长的新亮点。《2015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显示:2015全年全国旅游业对GDP的直接贡献为3.32万亿元,占GDP总量比重为4.9%;综合贡献为7.34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0.8%。旅游直接就业2798万人,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7911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2%。并且据世界旅游组织给出的数据显示,市场经济中与旅游业相关的行业总共约144个,其中直接相关的约24个,间接相关的约124个,旅游业每增加一个创业者,能够提供6-8个就业机会,这就大大的吸收了社会劳动力,同时也降低了社会失业率。
一、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一)乡村旅游类型
1.市场目标型。在乡村旅游中,城镇人是其目标客户,因此大城市是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我国目前市场潜力最大、发展最成熟、最普遍的乡村旅游类型就是将都市的郊区利用起来进行乡村旅游的发展。营造休闲场所提供给都市居民进行游玩是目前我国乡村的旅游的定位标准。为吸引游客,乡村旅游通常会开展捕钓、采摘等农村特色活动,让游客体验完全区别于大城市的村落或田园生活。
2.景区拓展型。乡村旅游中,景区拓展型是依靠景区开展一系列活动的,一般如果乡村位于著名景点周围,就会将该景点的客源和名气利用起来,发展旅游配套服务,如购物、餐饮以及住宿等,除此之外,还能对销售当地土特产起到促进作用。
3.资源利用型。在资源利用型的乡村旅游中,存在许多的村寨,这些村寨都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或民族特色,在吸引游客时凭借的就是其人文、建筑、生态等特色资源。由于远离都市,这些具有地方特色或民族特色的村寨基本上外界没有接触,交通的不便使其与外界接触较少的一个主要因素,而正因为如此,这些村寨没有被外面的世界所同化,保留了特色的乡村气息。
(二)乡村旅游项目
1.度假村。度假村通常建立在生态环境优越、自然环境优越、气候舒适的地方,换句话来说,就是比较高档的提供给游客度假、休闲的乡村旅游场。
2.民族民俗风情园。民族民俗风情园一般由少数民族或乡村建立,其风情特色十分显著,体现在其活动、生活方式和建筑等方面,能够有效地吸引游客前来游玩。
3.农家乐。这种旅游形式是农民自己发展出来的,他们借助自家房舍、农家庭院附近的自然风光,将来自城镇的游客吸引至这里进行游玩、观光。农家乐所包含的产品有很多,例如观光园、农家菜、农家旅馆等,对于农民来说,这种旅游模式风险低、收益快、投入少,十分受其欢迎。
二、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
(一)政府干预力度将进一步加强
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对其含起到阻碍作用,目前政府已经注意到了这些问题,在规划旅游产业时也会考虑到乡村旅游发展,使得管控、培育、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强。
(二)进行多元化的投资
乡村旅游的发展潜力是有目共睹的,因此投资乡村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乡村旅游项目的经营包含了村集体投资、合伙经营以及农民个体经营,在开发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一些大公司也陆续加入了进来。
(三)实现品牌、特色发展
在投资乡村旅游的经营者中,最初的经营者除去已经失败的,其他经营者已经实现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其下一步的目标就是将其旅游规模进行扩大。但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这一行业中来,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若想让自身的旅游业在众多旅游业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实现错位竞争,在乡村旅游业上开发其中的特色,将经营规模进一步扩大,使得品牌逐渐做大,被人们所熟知。
(四)自助游会越来越多
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到乡村旅游,也逐渐对乡村旅游生出喜爱之情,但这些爱好者已经厌倦了老套、模式固定的旅游项目。而自助游可以实现这些旅游爱好者的需求,按照自己的要求进行旅游,发现新的旅游点。随着旅游模式和目的地范围的扩大,越来越多的旅游者选择通过自助游的形式进行乡村旅游。
(五)游客来源进一步扩大
因为宣传、经营没有落实、人们不了解等原因,乡村旅游在最初出现时,仅有附近城市居民前来游玩。但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经营者为实现规模的扩大,经济效益的提升,开始学习如何进行品牌建设和宣传,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游玩。目前,许多乡村旅游项目已经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品牌也已经走出当地,面向全国甚至国外,在乡村旅游中,前来游玩的游客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国外游客也会前来游玩。在为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其游客来源也会越来越广,游客量也会越来越多。
三、结语
篇7
乡村旅游影响的因素有文化、地理、旅游交通区位等因素。由于海南各个村县有着不同的旅游资源,因此可以根据各村县特色打造出“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乡村旅游新模式。
(一)城市依托型模式。现在很多的都是人日益的渴望摆脱块节奏、繁杂、污染严重的城市生活,借于此,可以利用城市郊区相对城区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及独特的人文环境、地理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来整理和挖掘打造乡村旅游。如,可以开发海口市永兴镇的水果采摘基地。
(二)名镇名村依托型模式。名镇、名村的特色民俗旅游往往与乡村民俗旅游交织在一起,有时也可以成为专门的旅游产品。在名镇、名村乡村旅游产品的项目开发和建设上,我们应该注重开发镇或村的特色,比如说三亚的崖州村就因百岁老人人数居全国首位而出名,被誉为“长寿乡”.依托“长寿名村”的称号来发展新型乡村旅游模式,大力的发展“长寿文化”,“绿色文化”“健康文化”乡村游。
三)世界遗产依托型模式。利用世界遗产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充分发挥当地乡村的优势项目,来迎合人们对于休闲、度假、回归自然、回归乡村的需求。如海南省海口市火山口世界地质公园就能对广大的城市学者型旅游者产生强大的吸引力,这种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不仅可以给旅游者提供丰富的知识学习途径,也能带动周围村落的“农家乐”的发展。
(四)风景名胜区依托型模式。在风景名胜区内,当观光团游览完风景名胜区内的景观之后,可以把景区周围的乡村开发起来,使之游客能扩散到乡村之中去。发展乡村旅游不能单独的靠农业资源开发,而应该借助风景名胜区的优势,把乡村旅游资源与景区的旅游资源进行良好的结合,借助已有饿旅游景点的吸引力来拓展客源,最后形成资源的共享、互补、达到共同发展。如:海南省乐东市的毛公山景区,是天然的红色旅游景点。可以借助该景区的影响力,把周围乡村资源整合,形成有规模的红色旅游圈。
(五)特色民俗民风依托型模式。利用民族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浓郁的民族特色,积极发掘民族风情等乡村旅游,以突出特色为出发点、打造精品。如海南省五指山市,是中国最大的黎族、苗族的聚居地,可以根据黎苗族的民族风情来打造市场化演出、推出体验试 “三月三” 民族节庆活动、参观黎族“船型屋”、现场授学黎锦编织技术等活动来丰富乡村旅游的内容,展示民族风情,形成产业链,最大程度的带动当地的乡村旅游的发展和繁荣。
二、找准目标市场,制定相应的乡村旅游宣传方案
(一)针对学生、本地游客和大型组团游客,制定“旅游淡季低价”价格宣传方案
在旅游淡季的时候,可以对学生游客和本地游客适当降低价格、对大型组团游客考虑给予优惠等推进措施。这样可以在旅游淡季的时候以低价格策略的形式吸引游客,保证客源。
(二)制定“特色美食+家庭服务式”乡村旅游文化宣传方案
针对对当地美食和住宿有需求的游客来说,把“特色美食+家庭服务式”做为噱头来宣传,第一,突出琼菜特色,开发与旅游地特色想符合的特色美食,并辅佐温馨的用餐服务;第二,在乡村旅游的住宿设施要强调家居化的格调,为旅游者提供家庭成员式服务。
(三)制定 “悠闲淳朴+诗画田园”乡村旅游形象宣传方案
针对在大城市中长期迫于工作和生活压力的游客来说,海南整个乡村旅游可以制定“悠闲淳朴+诗画田园”乡村旅游形象宣传方案,以“悠闲淳朴+诗画田园” 为形象,打造出独具海南特色的乡村旅游城市名片。一个悠闲淳朴的乡村旅游形象也是一张亮丽鲜明的城市名片,海南可以从“休闲浪漫”这方面体现城市形象,同时以“诗画田园”的乡村美誉相辅相成。
三、多渠道,多元化,打造海南乡村旅游的宣传策略
(一)运用多种推广策略。在海南可以利用的推广策略有很多,包括媒体公关策略,形象广告策略等,运用铺天盖地的各种媒介进行宣传。参加各种旅游交易会;在主要交通枢纽及繁华地段设置广告、招示牌;甚至可以适当将部分列车、航班确定为旅游列车和航班、在去各地的列车和民航飞机上发放介绍海南乡村旅游景区景点的纪念册和宣传单;利用卫视,开辟乡村旅游专栏;邀请著名歌手演唱谱写海南乡村风情的歌曲,拍摄有关海南历史和现实的电影、电视剧或乡村旅游风光片。
充分借助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和现代信息技术,加大宣传促销的力度。为海南乡村旅游产品的营销努力开拓更广阔的视野和渠道。在海南地区乡村旅游品牌打造中,既要有维护意识,把传统的品牌越唱越响;也要有创新意识,把新品牌及时推广介绍,让全国乃至全世界更多的人群知晓。
(二)巧用“网络渠道”策略。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以网络营销为基础,能为旅游者提供综合化、个性化的服务,并且使得旅游营销成本大大减少,因此,建设海南地区乡村旅游网络营销平台是至关重要的。海南乡村旅游营销渠道建设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成果,培训旅游企业的互联网使用技术,建设系统全面的旅游营销渠道。如,通过互联网,可以海南乡村旅游的各种信息,提供相关的图片、介绍,将乡村旅游产品信息和跟游客进行互动等等;同时还可以提升政府层面的旅游官方网站,使更多的旅游开发企业、旅游企业都可以借助这一平台,在网上开辟丰富多样的乡村旅游产品介绍渠道。
(三)注重“口碑效应”策略。要发挥“口碑效应”,利用当地城乡具名对乡村旅游点的认识,自觉的进行“口碑”宣传,不断提高乡村旅游与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篇8
关键词: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乡村旅游;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1
一、拥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
1.资源的交叉性
主要体现在资源的杂糅和交错。几乎所有的景区都是资源交叉性的结晶,而不是单一资源的结果,旅游资源各要素很少有单一、孤立存在的景象,旅游资源大都呈现交叉性。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进行的,自然环境经过人工规划、建设与发展、增加交通、住宿等设施和其他人工建筑的装饰,增添了旅游的乐趣,丰富了旅游活动,使旅游景区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促使资源得到更好的充分利用。
2.资源的地域性
主要体现在资源的本土化和地方化上。融水苗族自治县,是苗族居住的地方,该村的民族特色,风格让融水苗寨旅游名声在外,苗族文化是融水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这使得融水县所形成的乡村旅游资源不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特色上都具有自身的特点,旅游资源的地域性鲜明。
3.资源的丰富性与独特性
――地理区位优越,物产丰富
融水苗族自治县具有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和美丽的景观天赋。阳光充足,夏季多雨,冬季干燥,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尤其是森林资源非常丰富,是著名的木材原材料区。物产的丰富性决定了旅游商品的多样性,融水的乡村物产丰富,土特产品在广西首屈一指,是其他地区无可比拟的。
――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种类齐全
融水县乡村旅游资源在类型上、在数量上、在质量上都是首屈一指的,在山水资源上,融水资源具有原生性,山水资源、岩溶喀斯特等很有特点,尤其是以元宝山森林旅游区、贝江景区特别突出;在文化资源上,融水是苗族聚居地,民族底蕴雄厚,人文风情厚重,以老子山、老君洞为载体的乡村宗教文化渊源流向,以各类民间节庆为主题的项目更是层出不穷。可以说融水县的乡村旅游资源在种类上几乎完美。
――整合融水旅游资源,铸就核心凝聚力
融水县周边乡镇,尤其是香粉乡等地旅游资源丰富多彩,旅游开发潜力巨大,同样,融水的元宝山、老子山是融水乡村旅游资源的典型代表,目前已经逐步开发,贝江更是多姿多彩,雄浑壮阔。就旅游资源来讲,融水的旅游资源可以称之为“两山一水一城”,即元宝山、老君山、贝江及融城,三者互相融合渗透,住久了融水资源核心凝聚力。
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较好
融水县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与融水旅游业、农业的整体发展密不可分。随着融水县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及旅游业、农业的快速发展,融水乡村旅游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1.乡村旅游产业规模发展
以融水县城周边农家乐自发建设为起点,最初的乡村旅游只是为城镇居民提供简单的餐饮服务,慢慢发展蔓延到元宝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旅游规划及开发,到以雨卜为代表的典型乡村旅游示范点的开发,如今,融水特色农业产业的崛起、民俗文化越来越显出价值,乡村生态逐渐发挥出其旅游作用,融水的乡村旅游更在迈上新的台阶,更多的资源能够为乡村旅游服务,乡村旅游产品从单纯的餐饮想田园观光、农事体验、乡村度假方向发展。,近年来,融水一批较高规格的乡村旅游示范点和民俗村不断涌现,如贝江、沟滩、雨卜、长赖、翁义、老子山、龙女沟、元宝山等,融水乡村旅游产业逐渐规模
2.乡村旅游空间分布合理化
真正意义上讲,融水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势头汹涌,乡村旅游景区景点遍地开花。“十二五”以来,行政机关运用政策手段,狠抓重点景区景点的建设,促进具规模、档次高的乡村旅游景^景点迅速崛起,辐射带动周围大片乡村旅游产业兴盛。融水乡村旅游发展的空间特点,按行政区域划分,主要聚集在融水县城、四荣乡、安太乡、香粉乡和三防镇,主要包括元宝山国家森林公园、九万山、贝江景区、龙女沟以及培秀、小桑、元宝、沟滩、长赖、雨卜等民族村寨。这些地区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明显高于其他区域,在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上建设的更加完善,开发深度充足。
三、多样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根据资源利用模式的不同,融水乡村旅游开辟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模式。
1.重点项目依托型
主要是以“两山一水一城”为代表,元宝山将森林资源与民族乡土结合开发;老子山是以民间宗教与乡村风物结合开发,贝江则是以乡村水载体驱动乡村主流元素,融城则是深度体现了融水苗族文化和产业特色。可以说,融水县以元宝山国家森林公园、贝江景区、龙女沟景区为依托,把乡村旅游与森林旅游、民俗旅游、各种专项旅游紧密结合起来,开发成民俗特色浓郁的乡村旅游景区景点。
2.特色苗寨驱动型
苗族文化元素是融水乡村文化载体,是融水乡村旅游发展最具特色的旅游元素,特色苗寨建设将是融水乡村旅游文化发展的主线和驱动力,苗族风情引领的乡村旅游发展的驱动力将是融水乡村旅游的发展重点方向,形成了以雨卜东兴旅游村、田头苗寨旅游村、沟滩民族旅游村、长赖民族旅游村、培秀苗寨等为代表的特色苗寨发展格局。融水誉称“广西山歌之乡”、“中国民间文化之乡”、“中国芦笙斗马文化之乡”、“百节之乡”,在特色苗寨建设和发展上更是充满活力。
篇9
一、引言
2013年,《海南省乡村旅游总体规划》通过专家评审,对全省乡村旅游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建设,把乡村度假旅游提升到与海洋旅游、文化旅游并列的海南未来三大旅游产品。海南利用热带海岛优势,在滨海旅游方面已经先行一步。而近年来,随着休假制度的调整,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观念的转变,乡村游开始异军突起,成为受人们青睐的一种旅游方式。走在国内旅游行业前列的海南,也逐步开始把乡村游作为“主菜”来经营。
在这种大背景下三亚也应该加快乡村旅游的发展步伐,统筹规划发展方案,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寻求更好的出路。以往各地的实践证明,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可以充分开发农业资源,带动农村的各个行业的发展,比如餐饮业、住宿业、商业及其他服务业,增加农村的就业岗位,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可以促进城乡文化和思想观念的交流,增强相互了解,通过城市带动农村,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二、三亚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状况
2009年7月,三亚市政府通过的《三亚市热带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提出,将通过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促进农业新型产业的成长,开辟当地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并进而延伸来三亚游客的旅游空间。
按照规划设置,三亚休闲观光农业在总体上要形成“东西两翼蝶形伸展、中部纵向点片镶嵌”的发展格局。围绕着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乡村旅游功能区的开发,依次打造“亲近三亚之旅”、“浪漫天涯的魅力”、“将美丽进行到底”三大特色乡村旅品牌。
从区域旅游整体发展的角度,三亚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将坚持“巩固中部、开放东部、拓展西部”的战略,即以西部地区热带高效农业展示为基础,开发旅游胜地周围乡村特色旅游项目,逐步搭起连接东、西部乡村生态景区的桥梁;带动东部的乡村旅游线路从沿海向农场、种植园、产业基地延伸,建立开放型度假区;拓展西部乡镇旅游发展路径,挖掘地方文化的渊源,设计风格独具的文化生态旅游景区。
按照09年的《三亚市热带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算,现在三亚的乡村旅游发展目前已到中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离预想得到的效果还很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初具规模。据不完全统计,三亚全市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休闲观光农业景并不多,包括亚龙湾玫瑰谷、老马驿站户外俱乐部、新农村农家乐、槟榔河文化旅游区、小鱼温泉景区、凤凰花海以及三亚周边一些乡村开展的采摘项目等。(阳光海南网)
三亚经过多年的努力乡村旅游初具规模,分布在三亚市区周边的各个乡镇,这些乡村旅游项目每年分流着三亚部分游客。每到过年、寒暑假、五一、十一的小长假都有不少游客选择到市区周边的乡村去游玩。比如五月份这段时间正是三亚芒果成熟的时候,五一期间及周末都有许多游客到荔枝沟南新农场的芒果园或者到海棠湾林旺的果园去体验采摘的乐趣。眼下迎来了六月份,荔枝即将成熟,又会有新的一波采摘荔枝的没有的来袭,果农们也要为接待游客们做足了准备。
(二)经营规模小、景点少,经济效益差。虽然早在2009年三亚市政府就制定了关于三亚乡村旅游的发展规划,至今已五年过去了,但是发展规模还是比较小,没有形成一条统一完整的旅游产业链。目前三亚的乡村旅游大多属于企业或者农户自发组织经营的,尚处在发展初期。各个景点分布零散,没有统一组织,也没有旅行社专门提供的旅游路线。客源要靠自己去寻找,或者静等旅客上门。所以有些知名度小乡村旅游项目就显得比较被动。其中原因除了自身问题外,还有就是被三亚滨海旅游的光环所掩盖。近年来,三亚的度假酒店和海滨度假区发展很快,逐渐形成了海棠湾、亚龙湾、大东海和三亚湾度假群落。大多数人所知道三亚都是三亚的海,对于三亚的乡村了解还是比较少的。在滨海旅游的阴影下,乡村旅游的发展举步维艰,无论从政策上还是宣传关注度上得到的支持都比滨海旅游项目要少得多。
三、三亚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宣传力度不够
说到三亚,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碧海蓝天。都以三亚的海为出名,所以三亚的乡村旅游被海洋旅游的名气所掩盖,在夹缝中生存,对三亚不了解的人很少知道三亚的乡村旅游。我们上各大旅游网站或者三亚的旅游官网看到的都是比较高端的滨海旅游度假信息,很难找到与乡村旅游有关的信息,信息传播不出去,当然就很难发展壮大起来。
(二)统一的规划程度不够,特色不鲜明
目前,三亚乡村休闲旅游基本上是以乡村企业、农民自主开发的为主,缺少统一、整体规划,设计项目时没有经过周祥的市场调查,没有发挥本地的特色,出现许多类似的项目相互抢夺游客资源。
功能不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三亚农家乐旅游项目主要在市区周边,近年来三亚市政府为了支持旅游发展也修了不少连接周边乡村的道路,但是乡下的餐饮、住宿设施条件还是比较差的,比如餐饮上都是路边小摊贩为主。游客对于乡村旅游的期待不仅是观自然景、吃农家饭、住农家院,也不仅仅是体验到种田采摘果实的喜悦,更应该要完善住宿、餐饮、卫生、安全防护、停车场、标示解说、露营装备等配套设施。
(三)没能充分发挥热带农业和地方特色民俗文化的优势
随着三亚旅游国际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来到三亚,对他们来说,来三亚不仅仅是来看海,除此之外丰富的热带雨林资源、少数民族风情、乡村的风土人情也是能吸引他们感兴趣的游览景点。三亚不仅是有阳光、海水、沙滩、绿色植被、洁净空气,而且还拥有河流、港口、温泉、田园、热带动植物、民族风情等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而这些大都分布在农村,但是这些优势并没有完全加以挖掘来发展乡村度假。三亚市的建设是按照现代城市的模版来建造的,到处都是毫无特色的现代高楼。在乡村很多原始的、有民族风情的民宅也拆了建起现代化的小洋楼,毫无民族特色。乡村旅游缺特色是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原因。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
为扩大游客市场,要增加宣传投入。需要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如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进行宣传,比如在旅游网站或官方网站上做一个乡村旅游的专题板块,让更多的人知道三亚不仅有海,还有美丽的乡村。
利用农村节庆假日组织观光旅游,举办农产品展览会等活动进行吸引游客,扩大宣传效果。比如三亚的热带水果比出名,其中种植比较多的是芒果,一到芒果成熟的季节可以组织果农们举行“三亚芒果节”的节庆活动等等。
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与周边景点、景区相结合,东起海棠湾西至崖城,打造一条或几条完整的乡村旅游路线,扩大旅游市场,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二)搞好科学规划,突出农业特色
三亚在发展乡村旅游方面应该根据旅游市场需求来制定发展方案,针对不同的游客提供不同的旅游产品,比如省外城市老年人群体就开发生态疗养度假型产品,城市居民期望回归田园生活,体验农耕文明的就开发农事体验型产品,增强旅游活动的互动性。逐步完善在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设施。
乡村游不像长途旅游,省时、省钱、又方便,周末就可以轻松出行,但游人大多选择景区就是因为其有着更完善的服务。乡村度假的游客少,除个人偏好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农家乐的宣传和管理不到位,游玩项目比较单一和老套,同时也缺少特色。在这方面乡村旅游单位就不要盲目跟风,不要搞形式单一、雷同的旅游产品,应该创办有特色的餐饮、特色住宿、特色观光和特色娱乐等等。[3]
(三)开发热带农业旅游,展现黎苗民族风情
根据市场的需求适时的种植热带农作物和水果,充分发挥海南热带资源的优势。三亚的旅游者大多来自温带和寒带地区,比如国内游客以东北三省和四川省的居多,外国游客主要来自俄罗斯、日本、韩国的高纬度的国家。对于这些客人来说,热带风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不仅是热带海洋,也包括热带农业和雨林。
三亚的黎族、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主要是在城市周边的乡村地区,所以如果开发好这些民族资源,将会对乡村旅游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开发的同时更要注重保护,保护好民族特色不丧失,民俗风情不被破坏,生态环境保持良好。
五、结束语
篇10
[关键词] 乡村旅游 社会主义新农村 武隆
随着竞争的加剧,都市人的工作生活压力不断加大,渴望回归自然,放松身心。而以自然、清新的田园风光和浓郁的乡村民俗文化为特色的乡村旅游,相比出境观光游具有省时、省钱的优势,正满足了市民的需求,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前景广阔。
笔者认为乡村旅游的概念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二是以乡村性作为旅游吸引物,二者缺一不可。概括来说,基本认同“乡村旅游是指利用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风光、生产经营形态、民俗风情、农耕文化、乡村聚落等资源,为旅游者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健身、娱乐和购物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活动。”
乡村旅游其核心是乡村旅游的社区,乡村旅游时发生在乡村地区所提供的乡村环境、乡村遗产、乡村生活与乡村活动[2]。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一、乡村旅游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作用机制
Fig1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rural areas le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mechanism diagram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乡村旅游发展依托的多数资源分布于农村,以农业生产 、村民生活、农村风貌、民俗文化等为主要内容,是集农业生产和观光休闲为一体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具有高度的内在统一性,乡村旅游可以带动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又可以促进乡村旅游发展(见上图)。
1.乡村旅游业关联性强,能有效带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生产发展
旅游产业的关联度很大,据测算,旅游产业对相关产业的拉动比为1:4,作为传统农业的后续产业,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延长农副产品供求链,有效地带动当地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加工、餐饮服务、交通运输、房地产和商业贸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有效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转移,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生产发展”的目标,推进农村地区经济和生产的发展。
2.村民参与旅游服务可以增加经济收入,实现脱贫致富
农民收入的增长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发展乡村旅游的直接效益就是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既可通过打工、开店、土特产品加工和销售增加收入,也可通过旅游项目的入股分红增收;以游养农,以农促游,农游合一。同时达到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吸收闲散劳动力的目的。
3.旅游需求驱动农村地区环境的改善
旅游业具有强大的内需驱动力,旅游业的各个要素(食、住、行、游、购、娱)对乡村旅游的服务和接待设施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适应旅游业的发展,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村民会自觉改善内在环境(人居环境、旅游服务水平等)和外在环境(村寨的整洁度、乡土景观的塑造等),村民的环境意识得以强化,村容的整洁度得以提升。
4.在旅游业示范效应的影响下,可以较为普遍提高当地居民素质
旅游业的进入门槛比较低,在开展乡村旅游的地区,服务主体是当地居民。通过发展旅游业,开展住宿、饮食、娱乐等旅游服务,打破了乡村较为封闭的生活空间,可以开阔眼界、接受新事物。在经济利益驱动下,村民也愿意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从而使村民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得到提高。
5.旅游业促使乡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和管理观念更新
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促进农村地区制度的建设、观念的更新和管理的民主化。现代企业制度理念下的旅游管理机构在运行过程中,可以有效地牵动从业者的法制观念、道德观念、民主观念等,把村民引入到一个依靠管理和民主化才能解决自身实际问题的视野下,可以为其他地区的民主建设提供经验。
二、武隆县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1.武隆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武隆县乡村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非常丰富,境内山峦密布,绿树成荫,农田果园错落有致,气候凉爽宜人,自然风光独具特色,生态环境良好。武隆属旅游大县,有芙蓉洞、天生三桥等世界自然遗产、仙女山等国家AAAA级旅游区等品牌旅游产品作支撑。
近年来,武隆县依托自身特有的自然、人文资源,积极推进农业观光、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使乡村旅游呈现出方兴未艾的良好发展态势。
武隆县乡村旅游发展主要呈现四方面的特点:一是开展“绿色走廊”、“绿色家园”、“绿色基地”建设,启动仙女山休闲度假区、猕猴桃生产基地观光园、“百草园”、“百果园”等生态项目建设,为武隆县增添了新的乡村旅游资源和产品。二是特色乡村旅游商品丰富。武隆县盛产豆腐干,晶丝苕粉,羊角老醋,雪锦花茶等,拥有“中国豆腐干之乡”之称。三是乡村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农家乐”旅游项目的兴起,推动了全县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已初步形成以农家烧烤(烤羊、烤土鸡、烤鱼等),颇具农家特色的中餐小吃(土鸡蛋、厥基粉、老腊肉、竹笋、苕粉、土豆花、红苕稀饭、新鲜蔬菜等),自助餐;独享野外帐篷露宿、山地跑马、原始森林探险等为代表的旅游特色产业群,以仙女山地区观光美食和特色旅游产品相结合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四是乡村旅游品牌得到推介。通过举办重庆市首届森林旅游节、生态景观摄影节、武隆乌江文化节、武隆土家民族风情节、黄柏渡漂流节等大型节庆活动,使武隆县乡村旅游已具有一定知名度。
武隆县乡村旅游发展潜力巨大,客源市场有保证。武隆距离重庆主城区仅2个小时左右的车程,公路、铁路、水路都可通达,客源充足。
2.武隆县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功能单一,结构不全
由于乡村旅游在武隆县发展的时间较晚,因此武隆县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经营总体规模偏小,档次较低,有效利用不足,从而缺乏对客源市场强有力的吸引。从功能上看,武隆的乡村旅游活动还主要停留在提供餐饮和住宿等低层次的水平上,而在发掘当地的民俗风情、提高活动的娱乐性和游客的参与性等深层次开发方面还做得不够。
(2)缺乏区域合作,统筹安排
武隆县许多地方的农家乐,没有进行科学规划和策划,统筹安排,而任由经营者进行盲目的投资与开发,出现了遍地开花和重复建设的现象,导致资源开发的形式单一、水平不高、档次低下、特色不强,造成“农家乐”乐不起来,效益不佳。
(3)旅游产品缺乏特色,经营管理水平低
旅游产品要吸引游客,必须具有自身的特色和较高的文化品味。而武隆的大部分乡村旅游产品在重庆都有类似的或相同的替代项目,会造成旅游客源的大量流失。武隆的地方特产在档次、包装等方面缺乏特色和品位,跟不上市场需要,而且没有形成规模生产和经营,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严重影响市场销售,而经营者和管理者大多是农户和村镇领导,未受正规培训,缺乏现代管理服务体系和相关的配套法规和政策,管理体制不健全,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4)基础设施落后
武隆县乡村旅游的发展存在着基础设施落后的制约。如火炉镇的保峰村和岩峰村,处于万峰林海核心区域内,旅游资源较为丰富。两村分别有旅游点6处和9处,但交通不便制约着这两个村脱贫致富,其中,保峰村至今仍有2个社不通公路,岩峰村有1个社不通公路,原建的54公里公路基本属于机耕道,路面状况极差,“晴通雨阻”现象十分突出,群众出行难,农产品运输难。
三、促进武隆县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1.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加强对乡村旅游的管理和引导
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统筹规划、统筹协调充分整合各种资源,形成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合力并完善机制,依法管理。首先各级政府要加强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合理规划,使乡村旅游的发展能立足本地特色,以市场为导向,使区域环境资源特色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其次,加强对外来投资旅游企业的管理,使农民真正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的最大受益者。第三,各级政府要重视农民自治组织的基础作用,对农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成立的新型组织,要加强引导完善。
2.以农民为经营主体,走社区参与模式,增加当地农民收入
武隆县乡村旅游要以当地农民为经营主体,坚持当地社区全面参与旅游发展,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当地社区的社会经济水平、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一方面,保护当地农民全面参与旅游发展的机会,增加当地农民的就业,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并建立和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保证农民参与的劳动报酬和社区利益,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强化对农民参与的资金扶持,同时加强对当地农民的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的培训 ,提高他们对乡村旅游开发和市场竞争的能力,提高他们增加经济收入的本领。
3.突出资源特色优势,科学策划,创立品牌
因地制宜,做好本地区乡村旅游的特色定位。避免简单的模仿照搬;要引导有条件的“农家乐”品牌化发展,避免低层次的价格竞争;要以城镇居民休闲需要为目标,突出农村生活特点,形成乡土文化氛围,避免盲目贪大求洋;要加强政府引导,在“农家乐”发展到一定规模的地区,及时推动“农家乐”的卫生、排污、采购、促销等方面的专业化合作;要着意培育市场机制,在“农家乐”形成一定经济带动能力的乡村,适时推动接待分工、农副产品加工分工和旅游商品生产分工,实现“农家乐”的规模化发展和产业化提升。
4.保护与发展并举,突出可持续发展
武隆县的自然景观既丰富又脆弱,一旦破坏很难再恢复。因此,在开发中如何保护、挖掘和培育乡村旅游文化,做到既利用自然资源发展旅游业,又能成功保护自然遗产,这是发展武隆县乡村旅游面临的一个难题。保护与发展并举,强调“寓保护于发展,以发展求保护”,其中保护是核心,是基础。一方面要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另一方面要以保护民族历史文化的真实遗存为前提借助于文化发展旅游经济。武隆县乡村旅游开发应坚持保护与发展并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四、结论
综上所述,武隆县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发展乡村旅游,条件优越,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前景广阔,必须统筹规划,注重特色,强化品牌,规范管理。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使得城市居民有了放松休闲、接触田园风光的机会,更为广大的农民带来了很大的利益,必将为新农村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赵小鲁:重庆市乡村旅游发展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07
[2]邹统钎:乡村旅游理论案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3
[3]武隆县旅游局:重庆市武隆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4 - 2020)[I],2004(12)
[4]李青松 赵 毅:武隆县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12)6~7
[5]武隆县旅游局:武隆县火炉镇保峰村、岩峰村乡村旅游扶贫规划[I],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