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结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9 16:48: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本科生结业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毕业论文 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毕业论文是本科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的最后一门课程,是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重要课程,是培养学生初步科研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衡量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因此,高校非常重视该课程的教学,采取各种措施加强了管理。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目前高校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存在不少问题,质量下滑也是不争的事实,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也影响了学生就业,因此有必要认真剖析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1.学生重视不够
现在有很多学生没有认识到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在思想上不够重视,表现在行动上就是态度不端正,时间不投入,麻痹应付,敷衍了事,东拼西凑,简单抄袭,段落不明,语句不通,格式也很不规范。不少学生不能按时间和要求完成相关任务,再加之,学校管理和要求不够严格,导致学生普遍重视程度不够、完成质量不高。
2.就业冲击较大
大学生就业压力也是影响毕业论文完成的原因。每年的十月份各种人才招聘市场就开始了,一直到学生毕业前。而这个时间也正是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时间段,许多学生流连于这样那样的人才市场,为找工作在全力奔波,那顾得上毕业论文的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五一收假才回到学校,已经接近论文答辩了,只能突击拼凑,无暇顾及质量。还有一些学生签约就业协议比较早,用人单位要求他们在毕业这学期必须到单位实习,学生只得服从,这样学生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条件完成毕业论文。
3.前期训练不够
有很多学校在毕业论文之前没有安排基本的训练,而对毕业论文有较高的要求,学生刚开始不知该如何下手,不知道如何选题,不知道引言该怎么写、正文应包括哪些部分,不知道如何查阅和引用参考文献。在摸索一段时间后感觉有点门道了,但是没有足够时间用到毕业论文的写作上。
4.教师指导不够
有一些教师教学科研任务重,对学生指导不够,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不多,主动联系学生较少;责任心不强,对学生要求不严,认真细致地指导学生的精力投入不足,做得不够。还有一些学校,由于毕业学生多,讲师职称以下的教师也参与指导,而这些年轻教师往往家庭负担重,自身科研能力有限,指导的学生论文质量不高也在所难免。
5.答辩要求不严
最终的论文答辩把关不严是影响论文质量的重要原因。很多学校在论文答辩的时候,考虑到学生要毕业要就业,对学生论文过程执行得如何、论文水平怎样不能严格要求,基本上都可以过关。这样一届一届地往下传递,学生们就认为毕业论文不论好坏都能过关,在过程的执行上就会大打折扣,给出的论文质量就高不了了。
二、解决的对策
1.设置综合课程设计
为了使学生在毕业论文之前有一定的基础,增设综合课程设计是有效方法。在基础课程学完,关联性较强的几门专业课学习之后,安排一个对前面所学课程进行综合运用的小课题,类似小论文,即“学年论文”。学年论文一般安排在大学三年级,从课题选取到参考文献的引用,要指定专门的老师指导。通过“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小课题训练,使学生初步了解完成一个具体实际问题的全过程,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查阅资料及书写报告上得到很好的提高,为完成最后的毕业论文打一个较好的基础。根据有些学校的实践调研表明,学生的学年论文完成稿往往是毕业论文的初稿,不仅有足够的时间、精力来保障学生的写作质量,也大大缓解了毕业生大四时考研和就业的压力,如此“笨鸟先飞”的论文写作安排是值得推广与提倡的。
2.加强写作过程管理
加强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是确保毕业论文质量的保证。为此应设置一个论文写作过程成绩,在最后的总成绩中占有一定的比例,甚至较大的比例。从选题开始一直到论文答辩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有严格的时间表和具体任务,必须按要求完成。从初稿到最终定稿在规定的时间里至少要提交4个初稿,每一稿的交稿时间要有合理的间隔,将打印稿或手写稿交给指导老师后,指导教师要认真检查,认真批阅,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思路办法,并给出一定的分数,而且要保存底稿,以备查看。4次初稿的得分形成最后的写作过程成绩,凡写作过程成绩达不到要求的(比如60分)不能参加答辩。
3.强化指导教师管理
强化对指导教师的管理是确保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除了对学生严格要求之外,对指导教师也要有相应要求和考核办法。首先要保证指导时间,从选题表任务书的填写、资料的查阅、初稿的撰写,一直到最后定稿和答辩,指导教师至少要集体指导4―5次,要有指导时间、地点、内容等具体详细的指导记录,对个别学生也要及时地跟踪指导。其次,院系教学单位要设置几个检查时间点,要求上交指导记录和批阅过的学生论文初稿,对指导不够认真的教师要及时指出,必要的也可以进行适当的教育和处理。另外,也要有一定的奖惩办法,对指导的学生毕业论文质量好、优秀率高的教师要进行表彰奖励,对指导的学生论文质量较差、达到一定比例不能过关的指导教师要提出批评,直至停止或者取消指导教师资格。
4.严格控制论文答辩
从严控制毕业论文的答辩是确保毕业论文质量的根本。为了对论文答辩以及最终成绩从严把关,答辩应分三次进行,对写作过程、提交的论文等环节都符合条件的先进行第一次答辩,不具备第一次答辩和一次答辩不过关的在一次答辩一周之后进行第二次答辩,第二次答辩不过关的在毕业前夕安排第三次答辩,第三次答辩不过关的不能颁发学位证书。优秀毕业论文只能在参加第一次答辩的论文中产生。
为了控制论文完成过程,毕业论文的最终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即写作过程成绩、写作书面成绩和最终答辩成绩。
首先对能否参加第一次论文答辩的学生要从严控制,凡写作过程成绩达不到要求的(比如60分)不能参加第一次答辩,并限期整改。在论文答辩的一周前,学生要提交最终定稿的毕业论文,院系组织教师对其书写格式的规范性、内容的科学性和创新性等进行审核,几个教师的平均分值为学生的书面写作成绩。论文答辩应采取指导与答辩分离的办法,也就是指导教师不参加被指导学生的答辩。答辩分为学生陈述和回答问题两个环节,教师应对学生论文的创新点和关键问题进行提问,考察学生论文写作的真实情况和对关键核心问题的掌握处理情况。
尽管目前大学毕业论文有不少问题,但是只要我们采取针对性强的有效措施,学校和院系下决心抓,导师和学生齐心配合,就一定会解决问题,把毕业论文工作做好,使学生的论文有较高水平,为社会用人单位输送高质量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徐行 郝大鹏 高校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西安航空学院学报,2013,31,(6),66―69。
[2]邱冰冰 提高本科论文(设计)质量的途径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7),120―121。
[3]柴文妍 王皖贞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综合课程设计”教学实践与探讨[J].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1,21(3):60―62.
[4]闫春玲 张玲 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新构想[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2,11,(6),111―113。
篇2
关键词:中药学专业;毕业设计;工作实习
中药学专业是一门特色学科,目前全国各中医药院校均招生
中药学专业学生,而且随着综合院校纷纷成立药学院,很多综合类大学也开始招收中药学专业学生。中药学又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目前各院校对中药学学生培养主要为4年制,开设与中药学学科相关的各门课程,主要包括专业课程中药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制剂学、中药制剂分析等,还有专业基础课包括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等。虽然培养计划不尽相同,但大部分为三年半的基本理论学习,半年的毕业设计,有些院校完成毕业论文的时间甚至大于半年,足见各院校对本科毕业论文撰写十分重视。在平时的上课期间,虽然各院校都会开设很多的实验课,但绝大部分为验证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比例较小,因此学生只能掌握一些基本技能,不能培养出科研思路,独立完成科学研究比较困难。因此,各院校在培养本科生中都会设计毕业论文这个重要环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完成论文。因此,毕业论文是大学生四年生活的检验,也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最佳途径。毕业生也希望自己能够完成一份有分量的论文,为自己的四年生活划上完美的句号。
在完成毕业论文的同时,寻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对每个毕业生来说都是头等大事,但目前中药学学生就业面临着巨大压力,各个用人单位对没有任何工作和实践经验的刚走出校园的学生有着很高的期望和要求,如何快速地融入社会,熟悉即将从事的工作内容,尽快为企业单位创造出效益,是摆在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面前的共同课题。针对这一问题,用人单位提出毕业生在毕业前的一段时间到用人单位实习,这样一来,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用人单位的问题,但对学生来说既要完成实习工作又要在没有指导教师帮助的情况下,独自完成毕业论文,从精力和能力来讲都变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编造、抄袭就不可避免;对学校教师来讲,常常陷入体会学生的难处,对质量低下的论文视而不见,还是以牺牲学生的实习,施加压力,指导和帮助学生完成论文的两难境地。难道毕业论文和工作实习就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真的没有“鱼与熊掌兼得”的方案吗?
针对当前的现状,我们既要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又要使学生能够顺利就业,使二者兼顾,必须多管齐下,各个环节统筹协作,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毕业设计与就业之间矛盾,笔者认为可以从以
下方面加以考虑。
一、学校应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首先,学校要转变观念,不包分配不是不管分配,从学生进入学校的第一天到毕业的那天为止,都要不遗余力地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其中。首先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需向学生灌输所学知识和将来就业的紧密联系,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就业方向和前景,指导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我,使学生尽早构建起符合自己的职业规划。其次,建立专职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不仅能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还要专业化,了解用人单位的专业需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效的就业指导工作。
二、真正向校企联合实习基地输送学生
目前高校毕业普遍面临的问题是,理论知识掌握一大堆,但缺乏实际经验,往往连最简单的仪器操作都不规范,出现很多“纸上谈兵”“高分低能”的毕业生。而当今的用人单位已经完成从单纯地追求学历型人才向追求实用性人才的转变。如何提高毕业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使其所学的理论知识能够和实际工作尽早融合,是必须解决的一道难题。而建立广泛而稳定的校外毕业设计实习基地就是最有力的解决方案。校方可以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有目的地选择几个固定的企业或公司作为实习基地。秉着“互利,互信,平等”的合作理念,在与企业合作完成高校产学研一体化这一重要命题的同时,也可向企业输送企业需要的人才,并可有针对性地培
养,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既可以检验其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水平,又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可以保证毕业设计的时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毕业生就业
与毕业设计时间冲突的问题。同时也实现了毕业生与企业的无缝对接,为毕业生早日融入企业创造价值创造了条件。目前很多高校也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并且建立很多实习基地,但目前存在的问题往往为挂牌实习基地,真正向实习基地输送毕业生去完成毕业论文的并不多。主要一方面企业往往不能提供很多学校毕业论文要求的格式的论文内容,二是学校没有真正建立校企联合毕业实
习毕业论文如何完成的制度,使得学生在企业里实习的内容无法
和毕业论文真正成为一个体系。因此,这就需要各个学校认真地考虑将毕业论文灵活化,不要格式化、统一化处理,使得学校能真正地利用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宽阔的思路。
三、对毕业设计环节进行改革
毕业设计环节是提高学生综合设计素质能力的重要课程,如果不充分利用毕业设计环节,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际进行有效整合,就等于为社会输出了一个半成品或不合格的毕业生,这对用人单位、对学生、对社会都是一种及其不负责任的行为。
首先,对毕业设计和教学环节进行整合。指导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情况制订科学的目标,既不能过松又不能强度过大。通过制订目标会让学生有一定的紧迫感,从而提高效率,让学生在成功实践中获得自信和成就感。同时,学校应多给学生提供各种实习的机会,鼓励低年级学生根据兴趣加入,让他们在积累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
独立设计的能力,为择业和日后的就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其次,设立淘汰制。从教育体制上来说,高校应当建立淘汰制,而淘汰制应该是在每个阶段都存在的,不仅仅是在毕业阶段。如果说竞聘上岗、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下企业用人的法则,那及早引入淘汰制,是对学生能力培养和人才成长最好的保护。
再次,调整目前的毕业设计方式,由集中式毕业设计改为分散式毕业设计。目前毕业设计与就业之间的冲突主要是在时间上的重叠,所以可以考虑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将毕业设计由集中式进行改为分散式操作,实施毕业设计大学期间全程训练计划,将毕业设计工作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阶段,最后一个学期的任务只是总结前段工作并完成论文的写作,辅助于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专业选修课程学习,或者工作前的实练。这样可以减轻大学生的择业压力,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解决就业问题。
总之,各高校应当积极探索解决中药学专业毕业生毕业论文与工作实习间的矛盾,上述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部分矛
盾,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课题,而且随着社会就业环境影响较大,应当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肿瘤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29-0119-02
推进本科生的研究性学习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而医学院校本科生的教学对于培育复合型卫生人才、提高医疗卫生队伍素质有着重要意义。医学院校学生由于受知识量大、传授型课程多等因素的影响,研究性学习的机制更需要改善,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也需要提高。目前,全球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呈上升趋势[1],肿瘤学课程受到教育者的重视。将肿瘤学的教学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型向研究型和应用型转变,努力建构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自主研学等“多位一体”的教学,提出“以临床肿瘤问题为主线,以诊断、治疗、预防、保健为目标,以多学科肿瘤相关知识为基础,以见习、自学、讲授、讨论、研究和总结为方法形式”的教学模式。
1 培养目标
本科生肿瘤学研究性学习应该达到的目标是:课程结业考核时,学生能够基本掌握肿瘤学基本理念、基本知识,能够对常见肿瘤疾病作出正确诊断和处理意见,具备基本的动手操作能力,能够把握外科、化疗、放疗、生物治疗等手段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和地位。具备肿瘤专业的科研思维,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科研论文写作能力,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出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因此,本科生研究性学习是让学生从书本的学习走向临床的学习,将学生的“填鸭式”学习走向挖掘智能的学习,从按部就班的被动学习走向创新性的主动学习。
2 肿瘤学研究性学习方法
目前,很多教学活动仍以“理论讲授+多媒体课件+板书”的课堂教学为主,再以课内实验或讨论为辅助。即使有漂亮生动的多媒体课件,一定程度上可使课内教学内容丰富起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其教学仍然秉承着“教师讲授为主体,学生聆听授课内容”的形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学习潜力。研究性学习也称为项目学习或主题研究[2],相对被动学习而言,即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题目,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最重要的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精髓是鼓励探究与创新[3]。具体措施如下:(1)开展“案例分析和追踪” 研究性学习将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加强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结合、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科研与教学结合。创造条件向大学生全面开放科研资源,鼓励本科生尽早参与科研与科技创新活动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作为传道授业的教师将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由重传授知识向重发展学生能力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对于学生,鼓励他们树立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既在学习中研究,又在研究中学习,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案例分析法”[4]是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我们将此方法进行拓展和改良,即不仅选择案例供学生讨论,还让学生从课堂深入病房,全程见证案例病人的诊治过程,我们将此方法称之为“案例分析和追踪法”。例如讲授“肺癌”课程时,传统授课方式是平铺直叙式,往往从介绍流行病学开始,依次讲授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后等,这种教学方法较枯燥乏味,为“填鸭式”,学生兴趣不大,听课印象不深,课后容易忘记,更谈不上激发研究此病激情和兴趣。采用“案例分析法”时,先在示教室给学生介绍一例临床肺癌案例,然后让学生去病床边认识接触该病人,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此后,为该学习小组学生布置任务,要求他们查找课本和文献资料,了解肺癌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措施等,结合规范化诊治要求,为该患者“号脉”、制定诊治方案。学生完成这些主动性工作后,老师再参与一起集中讨论,公布正确答案,讲授关键知识点,同时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关注病人治疗过程、治疗效果,并且进一步了解肺癌的流行病学特点、诊治进展和前沿观点,提出防治措施等。在下一次讨论课上,师生们一起讨论此病人的治疗情况、治疗效果、预后预测。针对肺癌治疗效果差现状,讨论肺癌诊治进展和如何设计科研课题对肺癌进行研究等。(2)紧抓教学、科研服务于临床的思想,提高临床实习质量:对学生的临床实习提出具体内容和要求,为学生发放临床实习记录、考核本,主要记录学生在各个专业实习的情况,包括考勤、分管床位数、书写样板病历、经治常见或疑难病种、参加病案讨论内容、临床操作手术记录、带教老师考核评分评语等。具体实践安排:实行肿瘤各相关学科的临床实践轮转制,例如要求在肿瘤外科、放疗科、化疗科、病理科、影像科实习轮转,各个轮转科室制定出学习要点和具体培养训练计划,轮转期间在上级带教老师的指导下承担助理住院医师的日常工作,转科结束后,进行出科考试。在临床实践过程中,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多学科讨论会、讲座、专题报告、疑难复杂病例讨论会、小组学习等,并且将参会和发言等表现进行评分,作为考核内容。学生实习结束后,将各肿瘤亚专科或相关学科实习获得的考核分累加,加权后确定为肿瘤学实习所修学分。(3)增开多门肿瘤基础、临床相关和肿瘤进展的课程: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肿瘤领域新观点、新知识更新很快,所以需要紧跟学科进展,老师引导学生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例如,开设肿瘤病理、分子生物学、肿瘤免疫学、肿瘤遗传学、肿瘤流行病学、专业英语、肿瘤影像、肿瘤文献查询、肿瘤手术学、肿瘤放射治疗、肿瘤化疗、肿瘤生物治疗、肿瘤转移机制、循证医学等作为选修课程,并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由肿瘤外科、内科、放疗科、病理课、影像科等组织的肿瘤多学科查房、病案讨论,鼓励学生参加肿瘤学术会议,鼓励学生设计科研课题进行科学研究,鼓励学生撰写科研论文、综述,所有这些项目计算成相应学分,进入考核评价系统进行考核。(4)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研究性学习的本科教学外部环境,例如,充分利用学校强大的校园网、图书信息平台、实验室、临床实习基地和信息检索手段等;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有效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工作;推动研究生与本科生资源共享机制,使研究生与本科生教学成为相互衔接的系统,资源有效共享。(5)推行和改革学分制:除必修课学分外,增加实践活动选修课学分。改变只有理论课可以获得学分传统,对于学生积极参加肿瘤多学科查房和病案讨论并且勇于发表自己观点者、对于积极参加肿瘤学术会议能写出会议报告和主题者、对于科研课题设计合理和完成良好者、对于积极撰写和发表科研论文者,均可以按照选修课标准获得学分。此外,允许学生参加多次考试或重修、选学习方式和学习进程,改变传统的学生学业评价中的“一考定全局”的单一成绩型评价模式,实行过程评价,实行开卷、半开卷、口试和论文答辩等多种形式的考试方式,突出学习、实践、科研、创新等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的综合评价[5]。
3 效果
“案例分析和追踪法”教学较传统教学方法主要优点是:①学生对案例涉及的疾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会主动地去了解和探索之;②学生能在临床接触病例和查找资料了解疾病全貌的过程中对该病种有深入的了解;③记忆深刻,不易忘却,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非常容易上手处理该种疾病;④具备了从临床问题入手的科研思路,临床科研有了源泉。通过对三届部分5年制和7年制本科生的肿瘤学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对肿瘤学学习兴趣明显增强,对肿瘤专业知识掌握和临床技能明显提高。与其他学生比较,参加该研究性学习体系的学生获得的学分平均要高5~6分,获得继续深造肿瘤学的学生数也要多,近40人考取本单位或外单位肿瘤学博士或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从事肿瘤学临床工作的学生,在各自的岗位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有些学生成为了科研骨干或者优秀人才。
4 讨论
在本科生肿瘤学研究性学习中,通过“案例分析和追踪法”的教学改革、肿瘤学课程的调整设置、临床实习质量水平的提高、学分制改革等措施,加强学生的主动性学习,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其实质是研究性学习法实施过程中各主体的定位发生了改变:(1)对教师而言,角色的转变非常关键,教师不再是权威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以平等的身份协助学生进行学习研究,对学生的研究进行指引,启发学生思路,提供相关信息,引导学生对某些已有结论进行质疑,探究不同的结论,大胆创新。(2)对学生而言,研究性学习法是一种主动的学习方法,学生需要激发出较高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需要付出较多的精力,需要发现和培养自己的兴趣,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3)研究性学习法的目的不是单纯的提高学习成绩,而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研究和探索的精神,延伸和拓展课程知识,协调其综合应用能力,培养解决实际临床问题能力。(4)研究性学习法的主体是学生,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的习惯,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间的团队精神,以小组为单位的团队合作研究,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还进行了学生的情商教育,有助于将学生培养成为优秀的社会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周雯慧,刘越,胡卫东,等. 趋化因子及其受体CXCL16/CXCR6在人肺癌转移机制中的作用[J]. 中华微生物与免疫学杂志,2011,31(12):1076-1080.
[2] 刘君梅. 研究性学习法在日语教学中的应用[J]. 武警学院学报,2012, 28(5):59-61.
[3] 张华.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M].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9:34-35.
[4] 朱淑霞. 案例教学法在儿科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J]. 教育教学论坛,2012,33:71-72.
篇4
关键词:毕业论文;应用型本科院校;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2-000-02
毕业论文(设计)是高校人才培养最有一个环节,是对学生专业知识综合应用的一次考核,是衡量高等教育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学生毕业和学位资格认定的必备条件。我院自2013年首届毕业生到如今已经历了四届毕业论文工作,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出现了不少问题,笔者就针对我院经管类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提出对策。
一、我院经管类毕业论文现状分析
第一,学生数量连续增加,指导教师数量不足。近几年随着学院不断扩招,经管类学生人数急剧增加,毕业班学生增加将近1倍,教师平均指导学生人数比例高。
第二,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我院毕业论文启动在大四年级第一学期的中期,学生忙于应聘求职,有少部分学生准备考事业单位或研究生,学生对论文选题、开题等环节敷衍了事,无法集中精神去阅读参考文献,做实地调研等,以致学生论文选题偏大、内容空洞及拼凑痕迹明显等问题。
第三,指导教师不够重视,缺乏必要的指导。教师教学、科研工作量较大,对学生论文指导多数在面上的指导,对于论文撰写的方法及论文内容的指导比较欠缺。另外,聘请了较多的校外指导教师,在兼职教师管理上存在较大的问题,如部分教师是其他高校的教师,因距离较远,与学生当面指导的机会很少,主要通过网络、电话联系,效果不理想。
第四,过程管理没有真正落实到底,缺少有效的监控。学院毕业论文过程管理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结合其他高校经管类毕业论文的管理,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过程管理体制,从学生选题、开题答辩、中期检查、及论文答辩等环节都有相应的管理文件,但管理真正落地及监控是比较缺失的。像开题答辩及论文答辩环节,由于教师、学生等多方面原因,答辩环节没有起到实际的管理效果。
二、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管理措施
第一,加强指导教师管理和培训。首先,加强指导教师的筛选。对指导教师的筛选不仅仅是在学历和职称上,更应该结合指导学生的负责程度等方面综合考虑,建立论文指导奖惩体制,对不能胜任的导师取消去指导资格,并与教师教学业绩考核挂钩。其次,加强对指导教师的培训。由于学院指导教师组成的多样性,不仅有本学院教师和院外教师,还有校外高校教师及行业人员,所以对指导教师培训非常必要。培训内容应包括指导规范、论文系统使用等多个主题的培训。
第二,加强毕业论文管理制度建设和落实。根据学院实际,结合本科毕业论文相关规定,制定过程管理文件。对导师选择、选题规范、开题答辩、中期检查、论文答辩及申诉程序等制定规范化流程。对计划任务书、文献综述、文献翻译、开题报告、论文、中期检查表、学生指导记录、论文评阅、指导记录、毕业论成绩评定等各类文档的填写提出具体的内容和规范要求,并印制成册,使责任明确,管理更科学、更规范。
第三,加强学生选题管理。首先制定各专业毕业论文选题的原则性意见,从选题原则、选题的内容要求、范围要求、题干要求、选题方式和选题的审核程序等方式作出规范和要求。其次,规范学生开题答辩流程。以论文答辩的流程开展学生的开题答辩,严把学生论文的选题关,对于不符合要求,没办法完成的选题进行第二次开题答辩,不通过者延期论文答辩时间。
第四,重视论文答辩环节。论文答辩是毕业论文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通过答辩,可以全面了解学生论文质量及导师的指导水平,是考核学生综合专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应变能力的等多方面的素质。首先,加强学生答辩资格的审核。论文指导教师同意学生答辩,学院采用系统对学生论文进行检测,如重复率超过学院规定标准,直接取消其答辩资格。其次,设计论文合理规范的答辩流程,如对学生陈述时间、指导教师提问时间及提问重点、论文不予通过的原则性意见等做基本规定。最后,建立答辩应急机制,应对答辩过程中出现的突发事件。
三、毕业论文质量保证实践效果
为提高我院毕业论文质量,在前几届毕业论文管理过程中碰到的问题,结合其他经管类高校毕业论文管理经验,主要采取了管理过程规范化、制度化,部分毕业论文选题与教师科研相结合或与学生科研项目相结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体如下:
第一,加强了学生毕业论文过程管理。毕业论文从选题、开题到论文撰写是一个比较长的周期,每个环节完成情况奖直接影响毕业论文质量。国际商学院结合前几届毕业论文管理的经验和问题,经过多次的讨论和修订,制定了《国际商学院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办法》,明确了毕业论文的目的和要求,规范了毕业论文过程管理。其中包括明确了学院、系、导师和学生的职责和要求,论文选题审核、开题答辩、中期检查及毕业论文答辩等各个环节的流程。与此同时,学院还设置了毕业论文领导工作小组、学院督导组监督并认真实施毕业论文各个环节的检查制度,采用自查、互查和抽查等相结合的方式,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和整改。通过规范化制度保证毕业论文顺利完成。
第二,将学生论文和指导教师课题或学生实践科研项目相结合。部分学生毕业论文是学院科研项目的一部分,通过真题真做,有效地提高学生科研实践和创新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导师科研项目压力,既保证了毕业论文质量,带来了双方互赢的结果。
第三,加强了校外指导教师的管理。随着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的推进,校企合作交流越来越频繁,为充分利用校外资源,提高学生毕业论文选题来源渠道,改善师生指导比例,引进了校企合作单位校外指导教师作为论文指导教师。为此学院制定了专门的校外教师指导工作规范,由校外指导教师和校内指导教师共同担任学生导师,指导学生论文。明确了两名导师的工作职责,分工合作。这种校企合作的指导方式,不仅让学生选题更贴近社会和生产实际,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性和事业性,保证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第四,更加重视学生论文的写作能力。学生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是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根本保证。为提高学生毕业论文写作能力,专门在大三第二学期开设了《文献检索与研究方法》的课程,本课程围绕论文选题确定、核心概念界定、文献综述、外文翻译以及论文撰写等毕业论文全过程,进行文献检索、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各环节科学训练,奠定毕业论文的质量基础,训练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规范。
第五,加强了过程管理对学生毕业论文成绩的影响。毕业论文成绩是否合格是影响学生是否能正常毕业及是否授予学位的必要条件,因此,将对学生毕业论文成绩的评定贯彻至整个过程管理,对学生起到了监督作用。对于未按要求完成相关文档的学生,第一次给予警告,第二次暂缓其毕业论文答辩资格。对于开题报告答辩未通过学生,给予第二次开题答辩资格,如不通过则暂缓其毕业论文答辩资格。对于毕业未通过者,取消其毕业论文答辩资格。对于毕业论文答辩未通过学生,给予结业处理。以上制度对学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确保学生按规定完成论文,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第六,加强了对导师的管理制度。导师在整个论文过程中,是指引灯,也决定了学生论文质量好坏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所以对导师管理非常重要。建立了导师反馈机制。对于首次被学生投诉的导师,经学院调查,确实存在工作失责的,学院给予谈话处理。如多次被投诉属实者,取消其论文指导资格,如情节严重的,按学校教学事故处理。进行了论文导师评价制度。在论文答辩结束后,由学生对导师进行评价,作为学院评定优秀导师和选拔下届导师的依据之一。
四、结语
本科毕业论文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学生专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最全面的一次实践和考核。也是提高本科院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一环。根据我校几年的毕业论文管理工作,提高毕业论文质量要从教师、学生和管理上着手,加强过程管理,制定管理规范,力求解决每个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切实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章晓宇.高等教育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的问题及改革构想[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09.
[2]张志成,等.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保证体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34.
篇5
1.学术交流
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一直位列德国高校前三名,其工程地质学科目前在德国高校排名第一。近年来,土木工程系选拔优秀的老师去亚琛工业大学进修,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此同时,亚琛工业大学先后派五名教授及教师十余人次来上海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合作交流。教师层面的交流更有益于学习国外的先进教学模式,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技术和制度上的保障。另外,土木工程系已入选为德国政府重点推荐的德国大学生(含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海外实习、实践与国际交流基地,这一制度保障为双方长期的学术交流提供了保证。目前,由土木工程系推动的上海理工大学与亚琛工业大学校际合作协议的签署工作正在顺利推进。
2.科研合作
近年来,上海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与亚琛工业大学科研方面的合作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先后与亚琛工业大学合作申请完成中德团队合作项目(PPP项目)、中国国家自然基金面上及国际合作项目、上海市教委海外实习交流项目、德国北威州科技部及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项目等十余项,并联合举办国际会议,亚琛工大教授与上海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合作申请到德国国家基金重点项目及面上项目多项。另外,双方联合建立环境岩土工程实验室以及联合建立国家级研究中心的工作正在进行中,双方的合作也先后在德国政府网站、德国亚琛工大校园网、德国驻华大使馆网站及德意志学术中心网站上介绍。目前,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和上海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的科研合作已经被中德两国政府列入双方联合资助的框架,双方下一步将联合申请德国DFG和中国国家自然基金委联合资助课题的题目。
3.人才联合
培养人才培养工作一直是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重点,德国大学土木工程教学特点具备以下几点特征:专业知识面宽,注意社会发展需要、专业方向的设置和调整;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和就业市场的需求,不断调整和补充知识结构;注重人才的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实践性环节多;严格的考试和成绩评定制度;教学方法注重讲授示范性的科学方法。上海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一直积极探索支持和激励学生海外交流的新机制,积极推动交流互派、海外短期学习、海外毕业实习、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多渠道、多平台、多模式的学生海外交流活动,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目前,土木工程系与亚琛工业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和工程地质专业开展了从本科生到博士生多个层次的合作交流,土木工程系每年都选派优秀学生到亚琛工业大学进修和交流,参与亚琛工业大学正在进行的一些国家级课题及重要工程项目。同时,选派学生去德国高校并参与到德国高校的课题组完成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德方为每名学生配备了知名教授和经验丰富的教师,分别担任正副指导教师,学生们被安排在不同的课题组,分别参与亚琛工业大学正在进行的一些国家级课题及重要工程项目,要求每个中方学生必须真正融入德方研究团队,每位学生在研修班结业时都必须报告自己的学习和研究成果,这样通过双方联合培养丰富了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途径;同时,土木工程系接受德方高校派学生来上海理工大学进行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以及学术交流,双方学生之间的知识交流与共享促进了本校学生和德国名校之间的交流,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大大提高了学生工程实践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目前,中德大学生联合研发的边坡智能预报系统正在德国的多个边坡工程中试用。该系统将应用于北京周口店、浙江龙游的边坡工程及上海隧道股份有限公司盾构开挖引起的地面沉降预报。
4.结论
篇6
为了对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进行全面考核,检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完善学生德育的评价体系,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开展了德育答辩活动。实践表明,德育答辩不失为构建大学生德育评价体系的重要平台,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益探索。
一、德育答辩的实施过程
德育答辩是指应届本科毕业生将自己在大学学习生活中接受政治、思想、品德、法纪、心理等教育的效果,按照规定的格式,以总结报告的文体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形成个人德育状况论文,并以班级为单位,通过答辩会的形式,向班级的同学、答辩委员会成员宣读,同时接受提问,回答问题,由同学和答辩委员会就其德育表现作出评价。
(一)精心组织、严格要求,确保德育答辩教育效果
为了上好德育答辩这堂“课”,理工学院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了德育答辩实施方案,成立了由院领导、学工部(团委)负责同志、学部书记、辅导员、“两课”教师为成员的毕业生德育答辩委员会。按照学院的总体部署,德育答辩分为撰写论文、审核评阅、现场答辩三个阶段。
撰写论文阶段。学院要求每个毕业生认真回顾自己四年的学习、生活,对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进行全面总结,寻找并弥补不足,调整发展方向,达到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目的。
2010届2196名毕业生全部撰写了德育论文。
论文评阅阶段。学院专门安排了德育答辩论文导师,对毕业生德育论文进行指导、审核、评阅,并写出评阅意见。大部分学生结合自身实际,从思想认识、道德品质、人际关系、未来发展等方面做了认真总结,写出了有质量的论文。
现场答辩阶段。在德育答辩会上既有毕业生们的真情告白,也有献给学校建设发展的合理建议。学院毕业生德育答辩委员会成员分组深入各学部,听取学生陈述,进行现场提问,根据德育答辩评分标准评定现场答辩成绩。
(二)根据学生在校思想政治表现,评定德育答辩教育成绩
学生德育答辩的成绩由现实表现、书面总结、现场答辩、毕业离校期间表现四部分成绩组成。其中,现实表现的成绩占50%(辅导员打分)、德育论文的成绩占20%(指导教师打分)、现场答辩的成绩占30%(答辩评委打分)。
德育答辩的成绩分为四个等级:优(90分以上)、良(75分以上)、合格(60分以上)和待考察(60分以下)。对于成绩评定为待考察的学生,指导教师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进行二次答辩;二次答辩不及格的,按结业处理。
2010届有2196名毕业生,其中有248名毕业生因工作需要(顶岗实习)不能回校答辩(但均提交了德育论文),在校答辩1948人,占毕业生总数的89%;有81名学生第一次答辩成绩不合格,进行了二次答辩。
(三)发动低年级学生参与,延伸德育答辩教育效果现场答辩阶段,学院鼓励低年级学生旁听。对于毕业生本人来说,这是对自己大学四年的总结和人生的升华,而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这是最好的心灵鸡汤,为他们的大学之路指明了方向。答辩结束之后,德育答辩委员会评选出优秀德育论文,将其集结成册,提供给在校学生阅读,进一步扩大德育答辩的影响力。同时,学院围绕德育答辩成果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使毕业教育和入学教育首尾相连,把优秀毕业生在德育答辩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感悟传递给新生,进一步促进了学院优良学风、校风在高低年级间的传承。
二、德育答辩的实际成效
实践证明,德育答辩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德育工作的有效方式,是对大学德育实施效果的全面检验,是对毕业生在高校学习阶段的最后一个综合性、总结性的考核评价环节,是对学生在校期间思想状况的全面考核,是大学毕业生德育状况评价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一)德育答辩成为加强毕业生离校教育工作的有力方式
相对于专业答辩,德育答辩形式更加灵活,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因此更具吸引力。这种新颖的毕业教育方式在毕业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位毕业生的感触颇具代表性:“在离校前夕,能有这么一个机会与教育、帮助、关心我们四年的老师进行一次坦诚的沟通,实在是很难得。老师们不仅帮我分析了优缺点,还给了不少中肯的建议,对我走向社会大有益处。”
通过德育答辩,学校全面考核了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政治表现,进一步掌握了学生的成长轨迹,全面检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效果,进一步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学校德育答辩工作还吸引了其他专业课教师和“两课”教师,德育答辩的过程成为师生真情话别共叙情谊的过程,进一步密切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增强了教育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及时疏导了离校前学生中存在的各种不良情绪,2010届毕业生成为历年来毕业离校期间表现最好的一届毕业生。
(二)德育答辩成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
为学生提供一个量身定做的教育环境是德育答辩工作的出发点之一。按照教育规律,大学教育是通过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相互作用,最终以学生自我教育来实现的。而毕业生德育答辩活动的形式特点是,它从毕业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出发,充分反映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答辩会的时机、内容及形式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提供了一个个性互动的教育环境。学生有机会自我总结、交流、答辩、阐述,使学生在浓郁的人文氛围中自觉地投入。经过学生入脑、入心的理智思考获得的心灵体验、思想升华的效果是任何灌输式、说教式的教育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同时,学校注重将德育答辩理念加以推广,发动低年级学生现场旁听毕业生德育答辩,以德育答辩成果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使德育答辩成为贯穿所有年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纽带,成为学校德育教学和学生德育实践的载体,成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有效途径。
(二)德育答辩成为构建大学生德育工作体系的重要载体
如果说专业答辩是学生完成学业的检验,那么德育答辩就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综合考核,是学习期间思想状况的展示和总结。通过德育答辩,学校增加了一道“出口”检验关,改变了以往学生重专业、轻德育的思想。与专业答辩相比,德育答辩更多的是一种思想与实践的总结和展示。通过这种“出关”,更增强了大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更增添了大学生毕业走向社会的信心。
按照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的安排,在2010年毕业生德育答辩的基础上,已组织新生结合入校以来的所感所想,在辅导员和个人成长导师的指导下,撰写德育论文开题报告,认真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为自己4年的大学生活打下基础,也为学习4年后的德育论文答辩积累资料。从入学教育时的“德育论文开题”到毕业教育时的“德育论文答辩”,毕业教育和入学教育首尾相连,同时辅以二、三年级德育论文的阶段答辩,一个完整的本科生德育工作体系正在该校逐步形成。
事实表明,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以德育答辩为载体,以学校德育理论教学和学生德育实践活动为核心,以学校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为支撑的模式,成为评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平台,“下得去、上手快、用得上、留得住”,成为学院毕业生的普遍特点。学院2010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4%,受到社会、同行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广泛肯定。
三、德育答辩的实践启示
科学合理的德育评价对于高校优化育人过程、提高育人效果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然而,目前不少高校的德育评价缺少人性化、动态化和多元化,影响了评价结论的客观性、全面性、合理性和公正性,进而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高校德育评价体系亟待改革。河北科技大学德育答辩工作的实践表明,德育答辩正是实现高校德育评价体系改革的重要平台。
(一)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人性化
重视人的差异性,突出人的主体性,这是人性化评价理念的基本要求。德育答辩认可了个体的差异性,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德育论文的开题报告、中期答辩、毕业答辩组成一个完整的道德评价过程。这个过程立足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通过评价前、评价中、评价后的全过程跟踪管理,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积极性,提高他们自我检查、自我分析、自我教育的能力,促使学生由对德育的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的动力,促使评价活动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调节的有效载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评价的导向功能、调节功能、启动功能和激励功能,实现德育评价育人育才的真正意义。
(二)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动态化
长期以来,高校德育评价注重静态取向,重视的是评价的判断和鉴定功能,并进一步异化为片面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作用,以终结性评价结论来区分学生道德素质的高低,而忽视了大学生的心理与生理还处于成长的动态过程中。因此,教育者必须以发展的目光、前进的观念来看待每位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与行为表现,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看最终结果,而应关注其成长过程中取得的每一点成绩,指引他们看到自己发展过程中的成功方向。通过对学生阶段的、单元的和局部的道德发展水平评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全面发展,也能对德育工作进行不断调整,改进德育体系及其手段方法,甚至重新构建。这样,在学生自我发展和学校德育评价的互动中,学生不断取得进步,德育工作目标也能够最终实现。
(三)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多元化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本着理论服务于实践的宗旨,通过优化整合教学资源,共同打造了认知实习模块、专业基本素质培养实训模块、专项能力培养实训模块、综合实习模块等多层次的实习实践基地,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解决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匹配难的问题。
一、积极探索和实践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模式
现代旅游管理者不仅需要掌握现代管理理论知识,而且更需要善于熟练应用管理技术解决旅游管理问题,即具备旅游管理实践的能力或执行能力。而现有大多数旅游管理本科生都缺乏来自管理实践积累的管理技能,仅仅通过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不足以使其胜任将要承担的旅游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重任,因而必须在课程系统学习的基础上,增加旅游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该校通过“3大课程模块”、“4大教学要素”(“师资”、“课程体系”、“编写管理实务”、“管理实践能力平台”)的改革和“5大教学手段”的建立来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管理实践能力,从而构建了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能力的有效模式。
(一)3大课程模块
建立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能力的3大课程模块,改革传统标准化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采取“精中间,延两边”,即适当精简传统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增设经理人素质训练课程模块和管理技术与实践课程系列模块,将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分为3大课程模块:经理人职业素质训练模块(包括经理人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和职业操守等培养)、管理知识学习模块和管理技术与实践模块。
(二)4大教学要素
课程体系。针对标准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不断改革课程体系,增设实战技能强的课程,开发系列模块,以培养学生的演讲技巧、沟通技巧等管理职业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现代职业经理人的必备技能。
师资队伍。一方面,推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提高学历水平和学术研究能力,积极构建一支既从事“学术研究”,又从事“旅游企业管理”的“两翼型”师资队伍,要求教师通过承担旅游企业横向课题、从事旅游管理咨询、行业发展和旅游企业管理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努力建立“校内兼职教师+短期校外专家+企业管理专家”的“3合1”外聘师资队伍。通过聘任多位具有丰富旅游管理实践经验、高级职称和较高学历的“兼职教授”,他们通过参与课堂案例讨论、开设专家论坛、指导论文、参与论文评阅和答辩、接纳学生实习等,进一步提高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管理实践能力。
编写管理实务。培养教师编写案例的技巧和能力;组织教师编写有关本国旅游企业具体经营管理实务的案例100个。
管理实践能力平台。为了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管理实践能力,该校组建了“旅游论坛”,建立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参加“3大赛”(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和衡阳市大学生创新大赛)制度;注册组建了衡阳市地球村旅游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建立了高质量、高水准、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
(三)5大教学手段
旅游案例教学。强化课堂旅游案例教学,通过旅游案例讨论、旅游案例书面分析报告、旅游案例角色模拟、旅游案例课堂演讲、旅游案例辩论等,提高旅游案例教学效率,让学生通过旅游案例教学的体验式和互动式学习,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团队工作精神”,感受、体会和把握旅游管理的真谛和精髓,提升发现、分析和解决旅游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能力。
旅游管理问题分析报告。为了加强学生旅游管理实践能力的训练,要求学生掌握若干旅游管理技术并善于应用,增设10门应用性强的“旅游管理问题导向型”的课程模块:教师讲授1门实用性的旅游管理技术,解剖1个案例,学生讨论、分析和报告1个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报告。
旅游企业家论坛。设立旅游企业家论坛,邀请具有丰富旅游企业管理经验的旅游企业家,针对旅游管理实践中的前沿问题、热点问题进行讲解和评述;通过课程讲座,邀请实际部门的专家就课程的某一部分到课堂作专题讲座、讲解旅游案例背景并参加案例讨论;组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开设讲座,介绍和探讨自己以往的旅游管理问题、经验与教训,以实现学生相互之间知识与经验分享。旅游管理决策模拟和竞赛。开设《旅游管理决策模拟》课程,建立学生参加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和创业计划大赛两大赛制度,将旅游企业实际经营管理系统或某些旅游管理业务简化,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模拟实际经营情景进行决策,以整合旅游管理理论知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参与意识。
旅游管理实习。与衡阳雁城宾馆、林隐饭店、华天宾馆等省内外旅游公司建立实习基地,每年暑假选派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到企业进行为期6个月的实习;设立旅游案例调研基金,由相关教师带队,组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赴旅游企业进行深入的调研。
二、积极探索和实践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途径
(一)调整旅游管理教学计划
旅游管理是一项对实践能力有较高要求的特色性强的专业,其教学计划的内容应进一步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而且在上课时间、地点、方式、考核等方面都要考虑到旅游行业的实际,提高资金和时间的使用效率。另外实践教学还应根据不同的培养方向,每个模块的实践教学内容应该有所差别,设立实践教学必修课和选修课,以满足不同模块学生的多样化需要。
(二)调整实践教学内容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具体体现为由较浅层次的教学实验、课程设计到较高层次的服务与管理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要兼顾到系统性和阶段性。旅游管理从业者需要具备较强的组织、预测、交际、表达等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和渊博的知识,因此在校期间需要在实践教学时,对学生进行系统性训练。但在每个年级应根据其接受能力和教学计划的阶段,有针对性地、循序渐进地开展。
(三)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
实践教学需要专门教师进行指导,实践教师包括旅游实习指导教师、旅游实验室工作人员、旅游课程实践教师等。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要搞好实践教学必须有一支高水平的、稳定的教师队伍。实训教师应该是主讲相关专业课程或参加过相应领域内的科研工作,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师。如主讲模拟导游课程的教师应该在导游岗位上工作过。针对当前师资不足的问题可通过两种方式加以解决:一方面通过系统培训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以承担一定的实践任务;另一方面,聘任旅游企业骨干人士担任实践教师。
(四)改革实践课的考核制度
可采用自我考评、企业考评、教师考评、实习作业相结合的方式,主要以学生实践表现为依据来确定其实践课的成绩,从而提高学生实践课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根据课程的性质分阶段、分步骤、按等级地制定量化考核标准体系,以便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学校应鼓励教师旅游实践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创新,同时把其作为业绩考核的指标,与奖罚挂钩。
(五)建立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体系
校内实训室建设成功后,要设立专门的实训管理员,同时还要有一定数量的、功能齐全的实训教学师资队伍。更重要的是有足够的资金保障,使实训硬件设备和软件设备都能跟上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实训基地必须有完整的管理体系才能保证实训基地发挥最大的教学作用。
(六)整合利用企业资源,搭建校企联合办学平台,广泛建立实习基地
目前,该校已建立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基地30余处,覆盖全国,包括旅游景区、旅行社、酒店、游船公司、导游服务公司、旅游人才培训中心等;同时,邀请湖南中国国际旅行社、长沙通程酒店等企业的老总到该校授课或者举办讲座。
(七)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实行“双证制”
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是面向旅游企业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将职业资格考证纳入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毕业前完成岗前培训,毕业可直接上岗;同时要求学生在毕业时既要取得毕业证书,又要取得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方能予以结业,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八)实践教学教材建设
根据实践教学计划进度,除采用普通高校公开出版的教材外,对于无教材的实践环节,应组织行内企业专家和校内“双师型”教师,结合实践基地的实际情况,针对岗位(群)的特点,编写院内实践教学教材和院外实践教学讲义,建设并完善实践教学教材体系。
参考文献
1、陈国生.新世纪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与高等旅游教育改革[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3(6).
篇8
关键词:药剂学;研究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4-0052-02
《药剂学》是药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处方设计、基本理论、制备工艺和合理应用的综合性技术科学,对研制出安全、有效、稳定的药剂和充分发挥药物疗效具有重要意义。本学科讲授的内容是药品生产及新药开发等领域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应用性。传统的《药剂学》教学以教材内容为主体,按照定义、分类、特点、赋形剂、制备方法、质量检查的顺序详细介绍各类剂型。这种LBL(Lecture Based Learning)模式“以教师为主体,以讲课为中心”,基本上是一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学生处于被动接收地位,往往觉得课程内容抽象、枯燥,往往通过考前突击,死记硬背来获得高分,知识体系并不牢靠,知识点考完就忘,也完全无法灵活应用所学知识。我院虽开设了实验教学,以求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但学生往往根据实验讲义模仿学习,缺乏缜密的思考和创造性的实验能力培养,仅能达到操作工的培养水平,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主动求知欲望,离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目标相差甚远。
受到美国药学教育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模式的启发,我们认为,树立研究型教学的思想,即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思想,根本上摒弃“填鸭”式的传统教育模式,将“授之以渔”和教会学生学习作为课堂授课的根本目的。建设基于能力培养的《药剂学》研究型教学体系,必须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及结业考评3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教学改革。这一改革是对现代药学教学模式的探索性研究,对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善于交流、解决问题、联系实际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理论教学的改革
1.角色转换——确立教师的引导地位,树立学生的主体角色在课堂授课中,由教师系统讲解《药剂学》基础理论、最新学科研究进展的同时,课前为每位学生设置一个讨论题目,引导学生查阅资料自主学习,并组织学生课堂讨论,理解本学科前沿技术。以学生为主的自主学习,不仅给学生创造锻炼口才、造就良好心理素质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及综合表达自我的能力,形成教与学的积极互动。同时,也可弥补教学课时不足的缺陷,通过课堂讨论尽可能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例如,在介绍自微乳化给药系统的基本理论后,指出该系统存在储存不稳定的缺点,由学生课后查阅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进行汇报及讨论,教师当场点评,根据学生思路及发言情况记录平时成绩。
2.更新教学内容——知识领域多元化依赖于现代科技的进步,《药剂学》的发展较为迅速,至今已经历了5代剂型的变化,一些药物制剂新技术在较短的时间内不断涌现、发展、成熟,并逐渐被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只有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拓展知识领域,才能使学生跟上学科的发展,将其培养成为合格的药学人才。这就需要教师合理组织教材和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在讲授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科研工作和文献资料,有一定前瞻性的教授这门学科。其中,将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教学,尤为重要。科研成果是科研人员多年实践的经验总结,多是针对学科中存在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以专题报告等形式将其引入课堂,可以增加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与思考,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开阔学生的思维和眼界,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为灵活应用课堂所学奠定基础。
3.发挥多媒体优势——教学趣味化、具体化自制多媒体教学课件,吸收相关院校的先进经验,时时进行补充和更新,充分应用现场录像、动画等趣味手段,将抽象的原理形象化,复杂工艺直观化,不断提高课件的质量,激发学生的新鲜感,使学习更轻松和实用。
二、实验教学改革
1.更新实验内容,改善实验条件《药剂学》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新型给药系统尤其如此,且有相当大部分已在临床上得到应用,现有实验教材严重滞后于学科的发展进程,迫切需要更新。重新编写实验教材,引入固体分散技术、环糊精包合技术、缓控释给药系统、静脉脂肪乳、脂质体等新技术和新型给药系统。同时,增添相应的实验仪器和设备,如滴丸机、高压乳匀机等,增强学生对现代《药剂学》知识的认识和掌握,提高教学效果。
2.引入综合性设计实验综合实验能力是考察学生学习效果的最好方法,在完成原有实验教学任务基础上,引入综合性设计实验内容。教师提前为每位学生选择1种药物,学生通过查阅文献,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及剂型,并初步设计处方和制备工艺,根据《中国药典》要求设计评价方案。通过教师指导确定实验方案,动手操作,分析实验结果。
3.开放科研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教师科研实验室,让学有余力的高年级学生从大二,大三开始就能够进入实验室,做教师或研究生的科研助手,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科研创新能力,鼓励并帮助学生申请国家、学校和学院的大学生科创基金,尽早参与发表核心期刊以上的科研论文。
三、结业考核改革
现有考核方式采取期末成绩加实验成绩的评价方法,死记硬背也可能取得不错的成绩,这种考评方式不可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无法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个人能力。因此,结合上述理论及实验教学的改革内容,对结业考核方式进行改革,总体思路为降低理论考试所占比例,增加能力考核比重。考核成绩将由理论考试成绩、平时成绩、设计实验成绩及实验课成绩4个部分综合评定,各部分所占比例可在具体实践中予以调整以求合理。这样,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调动其积极性,才可能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的被动接收方式,达到《药剂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的。
参考文献:
[1]孙珊珊.改革药剂学课程教育方法,促进药剂学专业人才培养[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7):233.
[2]关延彬,贾永艳,田效志.PBL与PLTL教学法相结合在药剂学教学中探索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02):43-45.
[3]何勤,张志荣.新形势下药剂学教学改革之我见[J].药学教育,2007,23(3):37-39
[4]程亮.提高药剂学课程授课质量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05):128.
[5]宋亚玲,杨宜华,赵子明,杜倩,刘晓.《药剂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0,(10):150
[6]黄秋洁,叶勇.浅谈药剂学教学的体会[J].广州化工,2013,41(1):201-202.
[7]邓莉,鲁莹,邹豪,钟延强.药剂学课程教学的改革[J].药学教育,2007,23(4):30-31.
[8]缪菊连,王成军,郭建伟,吴俊珠,高鹏飞,杨志勇.药剂学设计性实验的教学内容及方法初探[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1,34(3):62-63
[9]苏瑾,于莲,孙维彤,于敏.流程教学法在药剂学教学中的实践与体会[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0,332):58
[10]王秀,张劲,邢蓉.药剂学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7):1092-1093.
篇9
一名“”的自白
说句实在话,我应该算是一名入道很深的“老枪”了,从初中三年级开始我就替别人考试。在读大学的四年里,当“”的次数更加频繁,先后参加过20多次各类考试。前两天,我刚刚接了一份活儿,准备替一家公司的负责人参加2002年度同等学历申请硕士学位考试,已用那个人的名字填完报名表。我对成人高考、自学考试等各种各样的考试十分熟悉,每次都能顺利避险,高分过关,从未失过手,所以找我替考的人一直未断。
做“”的直接原因是可观的经济收入。考上这所大学之后,每年仅学费一项就要交6000元,加上其它花销,至少要上万元,我因此走上了“”这条路,把自己的知识转化为“金钱”。在这些考试中,风险越大,难度越高,得到的报酬也越多。我记得获得报酬最多的一次是替别人参加“自学专升本”考试,考一科400元,我一共参加了15科考试,总共赚了6000元,一下子解决了一年的学费。单科考试获利最多的是研究生班的结业考试,每科能挣2000元。此外,其它考试的大致情况是成人高考1000元,专升本考试1200元,职称考试1500元……除了考试之外,还可以写论文,每篇也有上百元的报酬。大学四年间,每当社会上各种考试相对集中的时候,也是我大显身手的时候。我因此获得总计21800元的收入,这使我能够顺利完成学业。
当“”总要面对一定的风险,开始的时候我还有点紧张、害怕,但每一次雇主都能把监考老师等有关人员打点好,我们都能顺利过关,到后来就习以为常了,有时还伴有一点点的骄傲和自豪,因为这也是一种“能力”的体现。
一般来说,雇主找到了,价格谈妥了,最关键的就是如何蒙混过关。通常采用的办法是做假身份证,除了照片是“”的,身份证上其它信息都是雇主的,报名时交的也是“”的照片。当然和所有考试一样,考试时监考老师要检查考生身份证照片、准考证照片和手里的资料照片是否吻合,但三张照片其实都是“”的,一般看不出漏洞。上考场前,一般雇主会教给我们紧急避险的措施,比如考场中某某是我们的人,一旦露馅儿应该找谁,应该怎么说、怎么做等等。在其他环节上,雇主会在相关部门事先打点好,比如将来如何将“”考的成绩换成雇主的,将“”的照片换成雇主的照片从而取得毕业证书,那都是雇主自己的事了,我们做“”的也从来不打听。
2001年10月参加的中级经济师考试是我替考经历中最险的一次。考试中间,我觉得有个人影在桌前停了好半天,我知道那肯定是监考老师,吓得大气都不敢出。监考老师拿起桌上的准考证看了一会儿,又端详了我很长时间,然后说:“同学,请站起来!”我心想这次肯定在劫难逃了!“你比较年轻,是在校学生吧?”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但接下来监考老师的话却令我始料未及——“你赶快答,然后把答案抄一份给我!”走出考场之后,我立即上了来时乘坐的轿车,这时轿车里的人已经准备好了手提电脑和手机,无线上网发送我誊写的答案。
我算是幸运的,从未失过手,但也有一些“”考场被抓,结果会很惨,甚至前程尽毁。所以我替考也讲原则,绝不参加高考、研究生考试那样风险大的考试,而首选社会上举行的考试,比如成人高考、自学考试、职称考试和党政机关举行的各类考试等,这些考试对“”的需求量大,风险小,价钱也比较理想。
作为一名学生干部和党员,我对“注水”文凭深恶痛绝,但同时我也感谢他们给我的“帮助”。我深知自己的行为严重破坏了考试的严肃性,深感自责,只是替考次数多了,我已麻木了,更何况我需要赚钱来维持学业。有时,我真的希望有关部门能够管一管这件事,但面对这快捷的赚钱方式,我又不知道到底应该怎么办。有时,我也安慰自己,如果我不当“”,别人同样也会去当,我们班的很多同学都当过“”,只不过是替考的次数不同罢了。
时下“”日盛,大有泛滥之势。根据观察,特点有三:
一是“公开化”。不是偷偷摸摸地进行,不是“地下交易”,而是公开操作。“广告”张贴在大庭广众之下,有的干脆就贴在大学的“公告栏”内。聘请者与“”均毫不心跳地留下“联系方式”,如电话或手机号码、电子邮件地址。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人们不要以为这种公开化趋势仅仅局限于低层次的或名不见经传的二三流院校,就是在人所共知的名牌高校、“一流大学”也是“”大显其能的场所,广告也是堂而皇之地贴在其“公告栏”内。
二是“职业化”。在一些大学生中,“知识就是财富”已经深入骨髓。在一些高校,有些大学生十分乐意将此作为“创收手段”,“”成为大学校园里一种“新兴职业”(人民网/联报网/科学教育,2002.04.19)。“”价格,各地不一,差异较大。在北京,有的“报价”为:托福6000元、研究生英语3000元、六级1000元、四级800元(北京青年报,2002.10.14);在广州,硕士论文200元、博士论文300元(中国校园网,2001.11.26)。值得注意的是, 这里的“职业化”不仅仅是个体行为,而且具有组织性质。如在长沙,“新篇章书社学术传播公司”,其营业范围比较专一,即论文写作与发表“一条龙服务”;写论文一般500-5000元/篇,一般100元/篇(新华社,2002.04.23)。总之,正如北京的一名记者调查了多所高校后所说,“”“已经成为一种产业”(中国校园网,2001.12.27)。
三是“网络化”。现在网络上已经有大量的“站”存在,这些网站以出售学术论文为己任;某站招收会员的细则说,购买价格为20元人民币/篇(正义网,2002.7.26)。许多“”是老师和学生作为中间人互相介绍的,一些硕士生导师也参与为雇主介绍“”。有的“家教中介”也可以帮助联系“”,有的“中介机构”胸有成竹地说,“我们这里替考的学生非常多,针对什么样的考试,我们就有什么专业的学生”(新华社哈尔滨4月18日电稿)。经过训练的有组织、有秩序、集团化作业的某“考研专业公司”称,他们目前在册的工作人员有三四十人,都是研究生,男女都有,分散在全国各大高校(中国校园网,2001.12.17)。
至于“”的危害性,还需要说吗?我总是这样想,尽管我们已经把“科教兴国”作为既定的基本国策写进正式文件中,尽管我们的教育经费投入年年在增加,尽管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把争当国内乃至世界“一流大学”作为自己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而喊得很响,等等,但我认为,如果我们不能认真地解决普遍存在的不良学风,不能有效地遏制包括“”泛滥在内的学界腐败问题,一切都将是空话。
要解决业已存在并盛行的“”问题,一是严格教育。首先是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原则,充分认识“教育腐败”对社会的影响最坏、危害最大,不可小视。少办或不办名目繁多的“创收班”、不发或少发“掺水文凭”(此类事对学生有直接或间接影响)。对学生的教育,学校责无旁贷。“为人师表”者要做好样子,至少不懒惰、不抄袭、不剽窃。家庭与社会也有责任,都要积极地配合,使在全社会形成勤奋治学、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和学术气氛。
二是严格管理。重点是管好考场。有人说,不好管,“假证件”手段高明,以假乱真,给检查带来困难,——我不相信,只要不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认真核查对照,没有清查不出来的。其次,教师要严格审查学生作业、论文(特别是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再次,建立“学生个人信用档案”制度——凡是当过“”的,或雇用过“”的,一律载入个人信用档案,伴随终生。
篇10
关键词:美国高校;学术不端行为;高校治理制度;高等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9.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83(2014)04-0119-09
收稿日期:2014-03-15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DDA090358)
作者简介:李晓燕,女,浙江永康人,教育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郑州华信学院兼职教授。
在美国,学术不端行为一直是高等学校的心病,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从为完成课业获得学分而做出学术不端行为的学生,甚至发展到“有声誉的学者的重要学术著作受到抄袭剽窃资料的指控”,这不仅对高等学校的声誉造成极大损害,而且严重地威胁着高等教育追求真理和真知目标的实现。因此,美国高校开始重视学术规范和制度的建设,并对这一问题严加治理,由此也引起了一些法律纠纷,法院通过对相关纠纷的审理和判决,也确立了一些处理这类纠纷的原则,敦促高校进一步加强校规建设。美国研究者拉尔夫・D.莫兹利(Ralph D.Mawdsley)博士通过《学术不端行为:作弊和抄袭剽窃》一书对此进行了梳理和讨论。本文将结合该书与案例以及相关大学的学生和教师行为规范手册对美国高等学校以及法院如何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法律问题展开探讨。
一、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
学术不端行为(Academic Misconduct),亦即一种学术错误行为,或者学术上的不诚信(dishonesty)行为。对于学生而言,主要是指与完成学业课程(包括考试、论文写作等)相关的错误行为或者不诚信行为;对教师而言,主要是指与发表论著相关的不诚信行为,也可能涉及为获取奖励等不当利益的作弊行为。
学术不端行为作为不诚信行为或者错误行为,区别于学业不足,后者是指由于学习者不努力或者其他原因,没能完成课业要求且未达到学业标准,也可称为学术不当行为,却未必是不诚实的行为。所以,两种行为的性质有区别,在处理时虽然有时会有相同的结果,如都可能会被取消学位资格等,但是在程序上还是会有不同的要求,而且法院对待两种案件中具体纠纷的态度也会不同。因此,必须严格界定其内涵及外延。
在美国,学术不端行为主要概括为作弊、抄袭剽窃和学术欺诈等。
作弊主要是指考试中的不诚信行为,是最常见的学生(有时也可能是教师的)学术不端行为,其发生的背景是学生或者教师“在学术奖励制度中追求不当利益或者回报其他相似处境的学生(或者大学教师)”。作弊的具体表现形式非常之多。为便于认定是否作弊及避免不必要的纠纷,莫兹利博士认为,美国高校应该出台相关的行为规范手册,明确规定哪些行为属于作弊行为。他提出:“只要列出的清单被界定为具有代表性而不是具有综合性时,学生应该能从禁止的行为清单中获益。以有利的方式确定这样一个清单,明确各种可能被认为作弊的学生行为。”而在实践中,美国许多大学也正是这样做的,在其相关诚信准则中对此分别作出了详简不同的具体界定。例如,俄克拉荷马大学对“考试作弊”(cheating on Exarninations)的定义是:考试之前或者考试期间偷偷地从其他学生处收集信息或者利用未经批准的笔记或者不适当的辅助设备。而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在《学生的学术不诚信纪律惩戒:管理者、教职人员和听证官员指导准则》中列出了如下23种典型作弊行为:
(1)咳嗽或者用手发出信号;
(2)在衣服上、手上、帽子上、鞋上或口袋里隐藏笔记;
(3)考试前在蓝皮书②中写下信息;
(4)在黑板、书桌上写下信息或在地板上做记号;
(5)提前获得试卷的复印件;
(6)从前一班级向后一班级传递问题细节或答案的信息;
(7)在洗手间里留下资料;
(8)交换试卷以致邻座之间具有完全相同的考试答题形式;
(9)找人替考并为替考者提供虚假身份证明;
(10)为实验或临床观察任务编造数据;
(11)修改已评分的作业或答题纸并要求重新评分;
(12)没能当堂交卷,尔后却指称大学教师成员丢失了试卷;
(13)偷窃其他学生已批改的试卷,并在上面写上自己的名字;
(14)提交他人在计算机上写作的作业;
(15)记录两种答案,一个在试卷上,一个在答题纸上;
(16)在答题纸上做记号,使他人能够看到自己答题纸上的答案;
(17)在邻近的两个答案上画大圈,而后声称选择了正确的答案;
(18)偷窃试卷或其他作业以传递给其他班级的人或放入试卷文档中;
(19)使用可编程计算器储藏考试信息或者使用其他电子设备传递信息;
(20)从计算机实验室打印输出其他同学的计算机作业;
(21)以损毁图书馆资料来获得学术利益;
(22)从一个人的账户中向另一个账户传递计算机文件;
(23)在考试区域通过传呼机或无线发报机向学生传送答案。
上述规定可以说比较全面地罗列了学生考试可能发生的各种作弊行为,不仅包括传统的作弊方式,也包括了使用现代技术作弊的方式。大学相关手册的这些规定,会成为法院审理相关案件时的依据。例如,在贝姆诉宾夕法尼亚大学维特里纳里医学院案中,根据该校“学术诚实的原则不能容忍的行为应该是违反本准则的行为。违规行为包括但不限于以下……3,考试时的错误行为。抄袭其他学生的试卷,参考未经同意的资料,给其他学生信息,在考试期间与一个或者多个学生串通”的规定,由诚信准则讨论小组成员提出的考试作弊定义是:“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即使是盯住同学的考试试卷短暂的一瞥,按照文字的解释很清楚是一种作弊的行为,如果被告被证明从这种做法中获益或者被抓到像作弊纸条或者完全一样的答卷等确凿的证据,只能断言公开的作弊能够成立”。而该案在听证会上显示的证据是,两个学生自己坐在一起,无视按姓名首字母顺序坐的要求,坐得不适当地靠近,并在考试时一再地谈话,诚信陪审团发现这两个学生已经被“判定具有可疑的、符合作弊的过错行为”以及大学在这两个学生的抄本上做上了他们认为“发现可疑的过错行为、与作弊相符合”的记 号。因此,他们被指控违反了大学的诚信准则。据此,法院支持了大学的处罚。
抄袭剽窃行为也是一种严重的学术不诚信行为。在汉语中,抄袭与剽窃是两种相似但也有区别的行为。抄袭是指直接将“别人的作品或者语句”原封不动地“抄来当作自己的”;剽窃则是指“窃取他人的思想、作品等”。而在英语中,都是以plagiarism这个词来表达的。普林斯顿大学在《权利、规则与义务》中对抄袭剽窃的定义是:“任何外在资料来源不作适当注释地使用。‘外在资料来源’意指任何无论发表还是没有发表,由除该生本人之外的任何人所写的作品。”据此定义,抄袭剽窃行为有3种比较典型的例子:一是一字不差地抄袭,或者不加注释地引用;二是抄袭选择的段落和短语,不作适当的注释;三是改述句子内容,同时保持了基本段落和句子结构。前两种属于内容的直接抄袭或者剽窃,第三种则属于论述思路或方法的剽窃。
在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的学生手册《学生权利和义务》中,学校告诫学生要避免抄袭剽窃:“将先前已经书写、出版或者创制的作品作为自己的陈述。而无论用词、观点、数据、设计等都属于他人在论文、口头陈述或者类似的学术项目中已经使用过的,这一事实必须通过引证适当的参考文献来源予以准确地注明。必须对参考用语的任何部分或者项目的任何部分尽可能地标出其所归属的人。复述的材料也必须像一字不变地引用的材料一样注释”。
在抄袭剽窃行为构成的要件中,在是否具有主观故意方面存在争议。由于是否存在抄袭剽窃故意有时很难判断,例如,有人可能在读书或者听课过程中留下了知识或者思想记忆,但并没能清晰地留下其来源记忆,无意识地将他人的观点作为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因此,为了便于处理,大学更多强调是否造成抄袭剽窃的实际结果。例如,1980年版的普林斯顿大学《权利、规则、义务》中,对抄袭剽窃的定义曾有“蓄意”的字眼;而2013年版中,则不再有此规定。法院也指出:“一个人可以通过不注意或者轻率的不具有主观故意欺骗的行为抄袭剽窃。”不过,俄克拉荷马大学则规定了“学术不诚信要求具有故意欺骗”。
大学教师涉及抄袭剽窃的行为包括如下几种:一是大学教师出版作品自身抄袭剽窃;二是大学教师出版作品使用了学生的原创素材;三是大学教师出版的作品使用了学生抄袭剽窃的素材;四是大学教师与他人合作出版的作品中,其他合作者抄袭剽窃了他人的资料。这方面产生的争议主要是针对合著者中个别人出现抄袭剽窃行为时应如何分担责任的问题:是共同承担还是由抄袭剽窃者个人承担?抄袭剽窃还可能引发版权争议,这也主要发生在教师身上。因为学生抄袭剽窃通常只是为了应付课程结业,并非以出版为目的。而大学教师为实现大学的“学术期望”或自身的晋升要求则有出版的需要。美国多次修订、颁布《版权法》,大学教师在出版论著时也必须遵守,因此,大学在相关的“手册”中也会引述其规定。
学术欺诈是一种通过作假欺骗他人的行为,主要是指学术研究中使用虚假资料或者数据等行为,也包括其他一些篡改学业档案的行为。普林斯顿大学在《权利、规则与义务》中对此的解释是:“提交的数据或者信息由学生或者用学生的知识精心改变或者设计。”俄克拉荷马大学将其描述为“欺骗性地变更学业资料:为了获得不应得的学分或者利益,修改打过分的作业、研究数据、电脑资料/记录,删除课程的差错和课堂考勤,或者在任何学业文件上弄虚作假。这也包括伪造教师或者咨询老师的签名和修改学业成绩单”。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学术诚信准则》中则将其认定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伪造:在任何学业课程中提交虚构的或者选择的信息,例如,编造实验数据,捏造数据,引用不存在的文章,杜撰来源等”;二是“学业记录的错误陈述:错误陈述或者篡改或者试图篡改学生的学业成绩单或者学业记录,包括到宾夕法尼亚大学之前和之后的”。其实例包括:“伪造打分笔误修改,篡改计算机记录,在个人简历中伪造学业信息,等等”。教师为了获取受聘资格或者获得奖励,伪造受教育经历等虚假信息亦属此类。
此外,还有如下几种行为也会被判定为学术不端行为:一是配合或者放任他人作弊,如与他人心照不宣地合作,未能防止或者放任他人对自己的作品的盗用。在这类行为中,即使是被动合作,也是不可接受的;二是合谋作弊,例如,在本应当独立完成、可回家进行的考试(take-home exam)中与他人一起合作完成;三是超时答题,即“由于疏忽、不小心、全神贯注或者心理压力,没能遵守考试行为的规则,当考试结束报时钟声响起时没能停止答题”,或者谎称需要延期考试或者提交论文。这种行为也被看做是一种非法获利的行为;四是对作弊行为知情不报。如在普林斯顿大学,本科生一般实行无监考考试制,要求学生互相监督,如果学生在考试中知道他人作弊而不举报,也被视为“不端行为”,会受到一定纪律惩戒处罚;五是未经允许多次提交一份作业。美国大学有时会允许学生开展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撰写一份综合性研究报告向多学科教师提交以获取学分,但必须经每科教师批准,否则亦属违规;六是未经批准的项目合作研究,以个人名义提交的研究报告实际上是合作的结果。在美国的一些大学会允许学生开展合作研究,共同写出研究报告,但须经教师批准,并说明每个人在研究中所做的工作。未经批准的合作研究属于作弊。
二、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
促进学术繁荣是高等学校的使命之一,学术诚信是高等学校的立校之本,因而美国的高等学校普遍比较重视学术规范的建设,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也是比较严格的。为了保证对学术不端行为处理的客观性和公正性,除了如前所述的那些明确的学术不端行为外,还制定了明确的处罚主体、具体处罚手段和实施程序。
(一)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罚主体
在学术不端处罚主体方面,美国的一些大学都作出了明确的限定,不过不同的大学处罚主体也会有所不同。如普林斯顿大学规定,如下机构对处罚学术不端行为负有职责:一是本科生信誉委员会,管辖所有违反无监考考试制的行为。该委员会为配合无监考考试制的实施而成立,专门处理在无监考考试中发生的各种错误行为;二是教师-学生纪律惩戒委员会,其由学生、大学教师和管理者组成,管辖其他学术工作和实验报告中违反规则和规范的所有行为。该委员会的具体职能是负责管理为治理学生行为所制定的规则和规章,评估所报告的违规行为,且在有必要时建议适当的惩罚措施。如果出现对特别案件负有责任的主体不能确定的情况时,由本科学生部主任或者信誉委员会主席对之作出区分;三是相关的管理部门负责实施或执行处罚,包括大学的本科生部主任(本科生的处理)、研究生院院长(研究生的处理)、教务长、相关学院的院长、大学教师部主任等,有时可能还需要提交给分管的副校长甚至校长来决定;四是申诉机构;对处罚不服的还可向普林斯顿大学校务会的司法委员会提出申诉。
在俄克拉荷马大学,对学生的学术不诚信案件,首先由负责记录学生的课程结业成绩的教师处理,但在处理手段上仅限于比较轻的处罚。如果大学教师认为需要作出更为严厉的处罚,如留校察看、停学或者开除等,则需要向大学的司法协调人提出建议,由大学的管理部门启动这些较为严厉的惩戒程序。学术申诉委员会是由大学校长授权审查受指控的学术不诚信或者不端行为,并决定其指控的适当性的校内机构:“学校所设的学术申诉委员会有权力改变和/或降低对学生的指控”。学术申诉委员会具体履行以下两项职责:1.依据相关政策和程序判定当事人所涉及的行为是否属于学术不诚信或者不端行为;2.决定学术不诚信或者不端行为的辩解是否有效。因此,学术申诉委员会举行任何性质的听证时,其听证代表的分配原则要保证在听证中对大学的所有当事方都具有公正性。学术申诉委员会由大学教师成员(除主席之外)、职员成员以及2名学生构成。此外,在学术申诉听证委员会具体成员的选择上还要贯彻回避原则,即任何与学生申诉事件相关或者有潜在利益冲突的教师或者管理者都不得成为该委员会委员。
(二)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罚手段
美国高等学校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罚手段必须由学校的相关文件规定。在普林斯顿大学的《权利、规则和义务》中,罗列了惩戒学生和教师违规行为的具体处罚手段。
1.警告(Waming)
这是一种正式告诫,虽然这不会成为个人持久档案的一部分,但是会作为判断未来任何违规行为的严重程度的因素之一。
2.留校察看(Displinary Probation)
按照严重程度确定时间总量。在留校察看期间,作出无论何种违规行为都可能被处以停学,有条件停学或者在特别严重的情况下,学校开除。纪律惩戒性留校察看将被用来判定之后任何违规行为的严重性,即使纪律惩戒性留校察看期已经结束。
纪律惩戒性留校察看记录在大学的个人长期档案中(不过不载于正式记录),并可能由本科生部主任办公室或者研究生院院长办公室公开,以回应经学生同意或者其他法律规定的要求。
3.扣押学位证书(Withholding of Degree)
针对高年级学生或者研究生的有关情况,大学可以在特定时间内扣押学生的普林斯顿学位证书。这一处罚代替了学位要求都已完全达到的高年级期末的停学处罚。扣押学位证书要载入官方记录。相关信息保留于学生在大学的长期档案中,并可能由本科生部主任办公室或者研究生院院长办公室公开,以回应经学生同意或者其他法律规定的要求。
4.停学(Suspension)
至少在一段时间内从大学解除成员关系或者雇佣关系。停学被记载于官方记录。相关信息保留于学生在大学的长期档案中,并可能由本科生部主任办公室或者研究生院院长办公室公开,以回应经学生同意或者其他法律规定的要求。
5.附带条件的停学(Suspension with Conditions)
至少在一段时间内从大学解除成员关系或者雇佣关系,通过这种特定的停学,使停学持续至适用这一处罚的主管机构规定的特定条件实现。这些条件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损害赔偿、正式的道歉或者心理辅导。附带条件的停学被记录于学生的官方记录。相关信息保留于学生在大学的长期档案中,并可能由本科生部主任办公室或者研究生院院长办公室公开,以回应经学生同意或者其他法律规定的要求。
6.开除(Expulsion)
持久地从大学解除成员关系或者雇佣关系,没有被这一团体再次录取的希望。对于大学教师成员可能涉及撤销终身教职。开除被记录于学生的官方记录。相关信息保留于学生在大学的长期档案中,并可能由本科生部主任办公室或者研究生院院长办公室公开,以回应经学生同意或者其他法律规定的要求。
7.谴责(Censure)
大学的谴责可以被附加在以上所列除警告之外的其他任何一种处罚之中。谴责表明了大学对违规行为严重性的一种态度,它不存在可减轻错误的因素,并在以后对有关特定个体行为获得授权的调查作出回应时说明这一严重性。
以下处罚可以与以上任何一项处罚一起执行:
校园服务(Campus Service)。每周校园服务10小时以下可以附加于纪律惩戒性留校察看的部分或整个期间。这一处罚特别适用于故意破坏公共财物、扰乱秩序及酗酒的有关违规行为。
不提供大学住房(University Housing)。这适用于对居住社区有严重影响情况的违规行为,尤其是涉及行为时,不提供大学住房或重新安置大学提供的住房,这可以附加于纪律惩戒性留校察看的部分或者整个期间。但是,对新生或者二年级学生,像所有下层社会学生必须居住于住宿学院那样,不可采用从大学提供的住房开除的处罚。
限制使用空间、资源或者参加活动(Access to Space,Resources and Activities)。适用于涉及成员与团体的错误行为情况,可以限制使用空间和/或资源或者参与活动,以实现限制各主体之间接触的机会。
以上所列处罚手段不仅包括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罚,也包括了对偷窃、骚扰、欺凌、、吸毒或者持有等违反校规或者地方、州和联邦法律行为的处罚手段。在实践中,对学术不端行为使用的处罚手段主要是,由教师降低课程分数,取消课程成绩,或者由学校决定留校察看,停学或者开除,拒绝、否定或者缓发(扣押)学业证书。有的学校还在传统的判分制度基础上,创造出“F”等级的分数作为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罚。每一种处罚手段的采用都要考虑学术不端行为的具体情况和行为性质的严重程度。
(三)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罚程序
由于学术不端行为属于“学术权力”管辖的范围,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首先适用的是校内处罚。而处罚所涉及的常常是对学生受教育权益的处分,可能对学生的实质性利益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有较为严格的程序要求。即使启动校内的处罚程序,也几乎与法院诉讼的司法程序大致相仿。一般而言,包括通知、调查、辩解或者听证、交叉诘问、作出处罚决定、申诉、执行处罚等步骤。在实际规定中,也会因学术不端行为性质的严重程度以及准备实施处罚手段的轻重而在程序的繁简上有所不同,各大学在具体做法上也略有不同。
以俄克拉荷马大学的教师作为处罚主体的程序为例,在学术不诚信案件中,首先由大学教师“通过‘明确和使人信服’的证据证明被指控的行为发生过,以此承担证据的举证责任”。要求负责记录学生课程成绩的教师“应该尽可能地与学生交流这一情况,解释指控及其理由,考虑所采用的纪律惩戒措施,并给予学生回应指控的机会”。在与学生商讨之后,做记录的教师可以决定启动相应的纪律惩戒措施。教师的处罚权限限于“要求学生完成替代性作业或者考试;对考试、作业或者课程降分;对作业或者考试打‘零’分或者‘F’等级;对课程打‘F’等级”等处罚形式。
如果做记录的教师认为应当作出诸如留校察看、停学或者开除等纪律惩戒措施,只能向有关管理部门提出建议,而且必须在10个工作/学日之内,就采取的措施及其理由以书面形式与以下人员沟通:1.学生;2.做记录教师的系领导;3.分管领导;4.学术事务副校长;5.司法协调人。
对于教师作出的任何纪律惩戒措施,如果学生决定提出申诉,在接到由做记录的教师所采取的措施的书面通知后,可以在10个工作/学日之内向大学的学术申诉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诉。在申诉期间,不得执行纪律惩戒措施;在控告待决过程中,也不得开除被指控学术不诚信的学生。学生在申诉过程中为自己的主张承担举证责任。
学生先向学校学术事务办公室提出申诉,该办公室向学生发放一张《成绩申诉表》,表中罗列了提交学术申诉委员会之前必经的一系列商讨程序,包括与教师、教师所在系的领导(或者其他最接近的主管)以及教师的部门领导等进行协商,每次商讨的具体日期和商讨人的姓名都要被记录于《成绩申诉表》。如果这期间问题不能解决,再将该表中剩余的部分填好,与一份简要解释申诉的说明一起提交学术事务办公室,由该办公室提交学术申诉委员会。
学术申诉委员会受理申诉后,必须向学生提供:1.申诉听证的时间和地点的书面通知。2.一份申诉证词表格。3.告知以下权利:(1)亲自出场和出席他人案件的权利(任何一方可以选择不出席。在这种情况下,听证将会在他/她缺席的情况下举行。不能出席的也必须被不具偏见地通知);(2)在同一听证中像教师一样有与委员会见面的权利;(3)由顾问、同事或者朋友陪伴的权利;(4)传唤证人以帮助证明案件事实的权利;(5)要求提问和拒绝回答问题的权利;(6)要求对任何决定的作出解释理由的权利。同时要求在申诉中不能再进一步作学生不知情的反对学生的辩护,或者教师不知情的反对教师的辩护。如果需要进一步调查的,由大学的司法事务协调人进行;而学术申诉委员会在申诉后对是否命令教务主任修改课程结业成绩则具有最终权限。如果学生对其决定仍不服的,只有向法院提讼。
在实践中,并不是所有大学都制定了完善的处理程序。一般而言,法院并不会对大学的程序“吹毛求疵”,只要被指控的学生或教师接受了公正的听证就不会有很大问题。例如,在学术不端行为的纪律惩戒听证中,学生和教师有为自己辩护的权利,但不像法院的司法程序那样要求一定有律师参与。如果不涉及违反学校外部法律的行为,甚至要求不让律师参与,但可以由同学陪同或者提供咨询。如果大学的相关“手册”中对此没有规定,那么,法院也不会对其进行“扩展”。不过,如果大学方面有律师参与,学生或者教师也可以请律师参与,反之亦同。总之,对双方都要公平。
此外,学校要求参与处理程序的人员要保护当事人的隐私权利,不得私下讨论案情,如果最后判断当事人无过错,所有相关材料都要被销毁。
三、法院处罚学术不端行为所引发的法律争议
在维护学生和教师的权益方面,美国法院的司法救济功能是不可缺少的。当学生或者教师因为学术不端行为不服所受纪律惩戒而提讼时,法院面临着如何在维护高等学校基于学术判断发放学业证书的权力与保护学生免受不公正对待的权利之间以及高等学校与教师之间的权益作出平衡的问题。通过对相关判例的梳理,可以看出美国法院处理学术不端行为争议案件的法理依据主要有合同理论和对学术权力的司法尊重两个方面;而在方法上则通过相关案件的审理,界定了能够作出学生是否具有学术不端行为的法律和事实两方面要素。
在合同理论方面,美国法院认为,学生和高等学校之间存在着隐性的合同关系,这种关系是通过大学公布的大学情况总览和学生手册相关的管理文件,以及学生的大学入学申请书中双方所表达的期望来体现的。法院认为,学生受教育权是一种与公民未来就业、生活状态相联系的财产和自由权利①。高等学校与学生是在双方认可的合同条件下结成的关系,高等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正是一种履行或者执行合同的行为。而在大学公布的学生手册中也包括了学术不端行为的定义及其处理程序要求。这可视为大学自身的承诺,意味着学校在处理学术不端行为时也必须遵守这些规定的程序,否则由于其自身的行为违规,作出的处理手段也将无效。学生的公民身份使其可以提出公民权利诉称,法院也可对其合宪性进行审查。
虽然大学与学生的关系在性质上是平等的,但似乎也存在着矛盾――大学通过其教师可以对另一方进行评估和控制。一般而言,学生与学校双方有着共同的目标与利益,其关系是非对抗性的,但是,当学生诉称不公正的学业对待或者高等教育机构指控学生作弊或者抄袭剽窃时,这种非对抗性的关系就转变成为对抗性的关系。这样产生诉讼也就在所难免。那么,法院需要根据合同理论来评判合同是否得到遵守,而法院充当的只能是解释合同的角色。
在判定是否作弊方面,法院倾向于根据具体事实进行。如果缺乏事实的支持,仅凭某些怀疑或者推理来判定学生作弊则可能不会受到法院支持。例如,在多尔顿诉教育考试服务中心案中,原告在5月和11月两次取得SAT考试成绩。在第二次考试中,他的分数比第一次提高了410分。教育考试服务中心进行了笔迹比较,认定两次的笔迹不一致。如果学生在SAT的两部分考试中分数提高了350分以上,日,有他们自己聘请的笔迹专家的证词,教育考试服务中心根据其可疑情况的假设,按照SAT公告的说法判定该生“因为考试中的……不端行为获得了高于其他学生的不公正的利益”。不过,当原告参加考试时,他曾经签署过一份在这种情况下他有5个处理选择:可以提供其他证明信息;可以重新免费参加考试;可以授权教育考试服务中心取消考试成绩并返还费用;可以请求第三方审查;可以要求仲裁。他选择了提供另外的证据证明在11月的考试中他到了考试中心。但是,教育考试服务中心没有考虑这一证据信息,且扣押了原告的分数。在诉讼中,初审法院认为,根据教育考试服务中心公告等于附意合同(定式合同),其依次作用于法院审理的范围,教育考试服务中心没能“做出哪怕初步的努力评估或者调查由[该生提出的证明不端行为是虚假的]信息……违反了附意合同……没能以善意(good faith)作为……”并发出了要求教育考试服务中心将该生的SAT成绩释放给他选定的高等教育机构的命令。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一些案件显示,当由于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处罚引发争议而提出诉讼时,其诉由极少涉及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事实的否认,而是更多纠缠于正当程序、公民权利等是否获得保障方面。正如莫兹利博士所言:“在所有报告学术不端行为的案件中,当案件受到上诉法院审理时,有关学生是否实际做出了学术不端行为的事实不再是争议的问题,而是被归入更为流行的有关程序权利的争议问题之中。”这可能与法院的态度有关。
在对学术权力的司法尊重方面,美国法院认为,大学教师承担着向社会提供可靠人才的责任,学业标准的判断是高等学校所具有的专业性权力之一,而大学向学生颁发的学业证书是学生从事某项工作的专业资质的证明。如果学生通过学术不端行为获得这种资质证明,所危害的将是社会及其他公民的利益。所以,美国法院一般不会代替高等学校来评判学业水平,因为“法院是尤其缺乏评估学术表现能力的”,因此,“法官不能凌驾于大学教师的专业判断之上,除非是那种实质上偏离可接受的学术规范以致显示出有责任的教师或者委员会没有真正作出专业的判断”。如,在前述多尔顿诉教育考试服务中心案的上诉中,虽然上诉法院也判定教育考试服务中心未能以“善意”作为,但也承认是否发放其考试成绩的最终决定权仍然在该中心。所以,法院决定其学业评定是否适当的标准主要是评定过程是否“武断或者任意”。
可见,法院认为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判断与评价属于“学术权力”的管辖范围,法院不得涉足学业评价的主观标准,不能代替教育机构作出学术决定,法院对学业成绩评定干预的范围限于打分方式的合理性,因为“作为一个基本原则,打分争议的司法审查可能会使法院卷入学术和教育决定制定的最核心问题。再者,法院介入评定特别分数的适当性可能会促使无数不及格的学生诉讼并因此损害教育机构的学术决定的信誉”。换言之,法院可以干预的范围仅限于客观标准。例如,如果缺课次数成为评分标准之一,而两个缺课次数相同的学生被给予了不同的分数,可以判定其可能存在不公平因素。这也表明,法院对学术决定的司法尊重也不是绝对的,就质化的标准而言,以学校的专业判断为主;而就量化的标准而言,法院则具有一定的发言权。因此,有学生会以存在年龄、种族、性别和疾病等方面的歧视而提讼,法院则会根据事实对其争议的实质进行评估,再决定是否支持学生的诉由。
四、启示
美国高等学校在治理学术不端行为的制度建设方面,有如下经验值得借鉴。
(一)校规的完善有助于学术不端行为的判断和预防
美国的一些大学都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校规,详尽规定大学的各项事务,且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频繁修改,随时将新的动向纳入制度管理范围,为师生提供行为指南。在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治理上,在校规中做到正面教育与惩戒相结合,根据“充分注意”的原则,一方面从正面说明相关的学术行为要求,如普林斯顿大学的《权利、规则和义务》第2、4、6节中专门对学术论著中进行文献来源注释的基本要求作了阐述。包括如何注释引文,注明改述的内容或借用的观点与事实,如何做脚注和参考文献目录(包括电子文献和其他文献来源);在实验工作、课题布置、计算机程序和家庭作业中如何使用数据及进行合作成果报告,参考文献书目的标准形式等;另一方面,对学术不端行为作出明确界定,帮助学生了解哪些行为是禁止的,一旦违反会受到什么惩罚,如本文前述部分所引述的那样。有的大学还专门向教师防止作弊的建议,如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学生司法事务办公室了《创造学术诚信氛围:防止作弊的建议》,指导教师如何促进学术诚信,防止和识别各种作弊行为。同时,一些大学在考试的试卷上往往列出诚信承诺声明,要求学生签署,这使学生和教师比较容易掌握学校的要求和相关行为准则,了解违反的后果,引起警觉,以约束自己的行为。相对于我国一些高校简单地采用“复制比”的管理方法,更有利于保护学生和教师的创造积极性。同时,由于规定明确具体,学术行为是否正当一目了然,易于判断,即使受到纪律惩戒,只要有证据支持,也可能会撤销处罚的,而且由于理由正当,也减少了争议,便于学校和教师的管理,并能获得法院的支持。
(二)明确的处理制度以及法院的介入有利于保护学生和教师权益
美国的大学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制度,从主体、权限、手段到程序构架完整,并建立了相应的校内申诉制度。如普林斯顿大学分别明确本科生信誉委员会、教师一学生纪律惩戒委员会、学校各管理部门和学术申诉委员会各自的职责,相互之间有所分工,但也起到相互制衡的作用,避免某一方权限过大。同时,学校还非常重视学生的参与,其中,本科生信誉委员会完全是学生自治组织,在教师一学生纪律惩戒委员会和学术申诉委员会中也规定了学生委员的名额。这不仅有利于公正处理,也有利于学生形成自我监督、自我约束的氛围。
对处理手段和程序的规范也约束了管理部门权限的行使,使之必须实事求是、重视证据,不可恣意妄为,避免因其他因素导致不公平对待。同时,在处理过程中重视沟通和协调,如俄克拉荷马大学在处理学生学术不端行为过程中,专门规定了将“协商”作为必要的程序之一,这样可以使某些问题在提交学术申诉委员会之前得到解决,而不至于“对簿公堂”,使师生矛盾更为尖锐。我国一些高校由于不重视“程序”建设,处理相关行为时方式方法简单化,容易导致学生的不满,美国大学这方面的经验是值得我国高校借鉴的。
法院的适当介入对大学管理权力的行使也是一种司法监督。法院通过相关判例阐述了合同理论与对学术权力司法尊重的原则,明确了司法介入的范围与程度,既尊重大学及其教师的专业判断,也注意保护学生的权益,对学生和教师的教育利益与大学的学术管理权力之间的冲突进行了平衡,避免大学管理人员在处理学术不端行为时因为愤怒而做出武断或任意的行为,这有利于维护学生和教师的利益。
(三)有适当途径保障学生和教师了解应遵守的行为规范
美国的一些大学除了将相关规定编辑成册,打印成供学生或教师学习的“手册”之外,还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将所有大学政策或法规乃至相关的地方、州或者联邦法律全部上网,电子版本。如果在一个文件中涉及要求参看其他相关规定的,也必然附加相应的网址,师生查阅起来十分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