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养老特点范文
时间:2024-01-25 17:53: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养老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社区老年人消化性溃疡预防
消化性溃疡类为一常见病、多发病,DU多见于青壮年,GU多见于中老年人[1]。社区老年人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好发部位、并发症与青壮年患者有一定差异。通过对2008年1月~2012年1月经胃镜检查及活组织病理检查明确诊断社区老年人消化性溃疡患者112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提出老年人消化道溃疡特点与预防策略。
资料与方法
2008年1月~2012年1月经胃镜检查及活组织病理检查明确诊断社区老年人消化性溃疡患者112例,男84例,女28例,男女比例3:1。
临床表现:112例社区老年人消化性溃疡主要症状:上腹部不适94例(83.93%),腹胀52例(46.42%),嗳气48例(42.86%),腹痛有节律性23例(20.53%),无节律性64例(57.14%),恶心、呕吐12例(10.71%),食欲下降26例(23.21%),无症状8例(7.14%)。见表1。
消化性溃疡部位分布:胃溃疡68例(60.79%),其中高位溃疡11例(9.28%);十二指肠溃疡32例(28.57%);复合性溃疡12例(10.64%);幽门螺杆菌(Hp)阳性52例(46.42%)。见表2。
消化性溃疡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出血(包括呕血或黑便)72例(64.28%)、穿孔2例(1.79%)、梗阻5例(4.47%)、癌变1例(0.89%)。
表1112例社区老年人消化性溃疡主要症状
临床症状患病数患病比例上腹部不适9483.93%腹胀5246.42%嗳气4842.86%腹痛有节律性2320.53%无节律性6457.14%恶心、呕吐1220.71%食欲下降2623.21%无症状者87.14%
讨论
消化性溃疡病因和发病机理总的来说是由于损害因素与保护因素之间关系失调所导致,胃溃疡的发生侧重于保护因素的削弱;而十二指肠溃疡更强调损害因素的增强。NSAID和Hp是引起消化性溃疡发病的两个独立因素。
在本组患者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3:1),符合消化性溃疡流行病学调查(男性比女性高)。
胃溃疡明显多于十二指肠溃疡,其原因可能有:老年人胃动脉硬化,血流减少,胃黏膜缺血、萎缩,致黏膜抗溃疡能力下降;老年人常有胃蠕动功能减退,食物瘀积,刺激幽门管致胃激素增多;老年人常有慢性肺部疾病,肺功能减退,因缺氧致胃壁血管收缩,胃黏膜抵抗力降低,又因二氧化碳潴留致胃壁细胞碳酸酐酶作用亢进,使胃酸分泌增加;老年人常合并有多种慢性病,常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多种药物,损伤了胃黏膜[2]。
老年人消化性溃疡的症状多不典型,或无症状。在本组中,患者的症状大多为非特异性,以上腹不适、腹胀、嗳气、反酸、无节律性腹痛多见,而具有特征性的节律性腹痛仅20.53%;无症状溃疡7.14%,大部分老年人以呕血或黑便为首发症状就诊,经内镜检查证实为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从溃疡分布情况看,在胃溃疡中高位溃疡较为多见(9.28%),而其疼痛常可放射至背部和胸骨后、剑突上方,酷似不典型的心绞痛或心肌梗死,提示老年人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无显著规律,确诊依赖胃镜及活组织病理检查。
老年人消化性溃疡的并发症较多,常见的有上消化道出血、穿孔、梗死和癌变。在资料中,以上消化道出血最为多见(64.28%)。有文献报道,>70岁的消化性溃疡患者出血的危险性随年龄而增大,每增加1岁,出血的危险增加7%,可能与老年人血管硬化、凝血机制差,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长期饮酒、抽烟等不良生活方式有关[3]。
社区医院老年人消化性溃疡的预防措施:通过对社区老年人采取健康教育,使其提高对消化性溃疡认识,改变其不良生活方式,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劳逸结合,讲究生活规律,并要坚决戒除烟酒;同时积极治疗老年人的基础疾病,但要应尽量避免服用对胃黏膜有损害的药物,并积极治疗消化性溃疡疾病并预防其复发。
社区老年人消化性溃疡病因、临床表现、好发部位、并发症均与青壮年患者有一定差异,老年人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多不典型,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正确认识其特点对有效的防治有重要意义,社区医院临床医生应重视对可疑患者的胃镜检查,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预防社区老年人消化性溃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陈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84.
篇2
论文关键词:社区 社区养老保障
一、社区保障的定义
社区养老的社区服务,在国外一般称为老年人社区照顾。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提出了“在合适环境中养老”(AginginPIace)的理论,首先在英国推行社区老年照护服务fConununityCarefortheElderly)。自此后,西方发达国家纷纷效仿,到20世纪80年代,已走向成熟。大多数学者从社会保障的角度为其进行定义。比较通俗的定义有:“社区保障就是社区承担的社会保障事务”;“社区保障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障的执行层次”;“社区保障就是指社区的社会保障”;“社区保障就是社区组织自身为居民提供的各种保障”。有的学者认为“社区保障是根据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福利政策和居民的实际生活标准,以社区为单位,通过社区组织和社区居民的共同参与,为满足社区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围绕各项社会福利事业和社区居民及特殊群体而开展的社会保障活动。”
以上定义从各个侧面揭示了社区保障的含义,由于角度不同,对社区保障的认识、界定也有所不同。笔者认为,社区保障这一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社区保障是指社区组织承担的政府交办的各项社会保障管理与服务工作,以及社区组织通过优化社区资源专门为本社区居民提供的各项保障业务和服务。狭义上的社区保障专指社区组织通过优化社区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的各项保障业务和服务。因为社会保障作为一项强制性的社会制度,其责任主体是政府,而社区是一个群众性的自治组织,社区保障不具备社会保障所具有的强制性、互济性、社会性等特征,也不具备社会保障所具有的全部功能,如缺乏扩大内需功能、投融资功能等。所以,必须正确认识社区保障的含义及功能,以避免出现社区功能扩大化倾向,影响社区建设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总之,社区中的社会保障是本社区管理组织对社区内成员因各种自然和社会原因导致家庭生活贫困,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提供各种帮助,同时努力促进社区物质和文化生活质量不断改善的制度。
二、社区养老的特性
1.社区养老模式的功能全方位性
所谓养老功能的全方位性,就是满足老年人在养老过程中的各方面需要:(1)物质经济上的供养需要;(2)生活照料和护理上的需要;(3)精神支持的需要,包括情感上的慰藉、充实精神生活的娱乐和教育、老年生活调适的心理辅导、应激——应对社会支持等;(4)保护生命的需要,包括医疗服务和治病药物的使用。我国养老体系功能应兼具物质和精神两重性。老年人的养老生活有各种具体而特殊的需要,涉及医、食、住、行、乐、为、健、学。
2.社区养老的资源多元性
在传统家庭养老模式中,对老年人的经济奉养、生活照料和精神关怀由家庭提供,家庭是完成养老功能的资源所在;而社会养老模式的特点是社会提供养老资源。此两种模式的养老资源均是单元性的。与我国现今社会经济发展形态相适应的社区养老模式,其完成各方面养老功能的资源既来自个人、家庭,也来自社区、政府,因而是多元性的。养老体系的经济供养部分可包括社会保障、社会保险、家庭供养、个人储蓄、自我供养几个层次;照料体系的构成也要涉及国家、社区、家庭和个人等多方面。社区今后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老年护理和照料功能。家庭作为老年人“长期生活的场所、一生的归宿和晚年的倚托”,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最符合其生活习惯和最感熟悉和安全的养老住所,而家庭成员则可以给予老年人他人难以替代的亲情关怀和精神慰藉,因此政府理应制定必要的政策、采取适当的措施,鼓励老年人居住在家中或在家庭式的环境中养老。
3.社区养老模式的功能体系的多层次性、开放性和优势互补性
社区养老模式满足各方面养老需要的功能载体可以是多层次、多种形式的。社区养老模式的“家”的概念,不再是仅由亲缘关系成员所组成的狭义的家庭概念,而是在生活功能上,扩展到其所处社区的广义的家庭的概念,在这样的社区——家庭环境中,社会人际关系层次更多,人际交往互动方式更为多样,更能满足人际互助与沟通的多元需要。老年人在这样的养老环境中更可能获得多层次的养老需求满足。因此,在社区养老模式中,家庭是主要的养老载体'一旦它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性的。居住条件好、子女照料较周到的老人在自己家中养老是社区养老;而居住条件差、子女照顾不好或是失去亲人的老人,由社区向他(她)提供具有家庭氛围的养老住所也应归属于社区养老的模式;另有一些自主性较强的老人,不愿麻烦或“连累”子女、亲人,而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前提下愿意住在设施良好的社区老年公寓中摆脱家务牵累、休闲养性、安度晚年,这也不失为一种合适的社区养老方式。本着社区养老模式以老人为中心的原则,在养老方式的选择上应尊重老年人自身的意见,根据老年人的价值观、自主性和生活自理能力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某种养老方式的择取不必固守不变,应该是动态发展的。从根本意义上应该确定的是,社区养老模式的“家”不是一个物理空间概念,而是具备人际关怀、情感交流,同时具备物质养老和精神养老条件的社会环境。
4.社区养老模式资源利用的充分性
社区养老较之机构养老,具有投资少、成本低、服务广、收益大、收费低、见效快的特点,能减轻机构养老服务的压力。1996年,美国人住养老院的老人数量仅为居家服务老人的十七分之一,但护理费用开支总额达到800亿美元,比居家老人的护理费用总额高出1.6倍。在上海,造一个设施条件较好的养老机构,平均每张床位的成本也在10万元左右,一个2、3百床位的养老机构,就意味着2、3千万元的投入,还不包括建成后运作费用的补贴。
三、现阶段我国社区养老保障的现状及问题
首先,社区养老保障缺乏系统性,根据国外的经验,任何一种新制度的建立、方案的实施,都是有中央和地方的密切配合,总会有相关的法律与制度的先行出台,这样一种新的制度和方案才会顺利地推行和实施,我国的社区养老保障还没有形成一种服务体系,还只是各自为政,一盘散沙,另外社区缺乏对养老保障的自主权,目前的社区仅是充当着政府管理居民的中介。
其次,对社区养老资金缺乏统一的管理,各地资金筹集方式各不相同,资金的来源不明确。大部分社区活动资金主要来源于街道每年有限的拨款,但资金很少用于老年服务,资金也不是专门拨给老年人的,在平等社区接受的退休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破产企业,对于这些退休人员,其生活来源主要是政府的补助,属于社会福利,由民政部门负责发放,另外社区中虽设立了募捐箱,很少有人捐款,即使是募捐到了资金,也要由社区上交给街道。
再次,对社区养老的准备不足,这主要包括:在认识方面,一是主管方对社区养老的认识,其还没有完全了解社区养老的含义,没有将社区与养老真正地结合起来,对民众缺乏必要的宣传,社区仅是一个自治组织,社区养老是由社区的养老院负责,而一般养老院是要收费的,社区派往养老院的工作人员只是起到一个把握政策方向,作为养老院与政府联系的桥梁而己,二是群众对社区养老的认识,很多人对社区养老的概念感到陌生;在组织管理方面,既缺乏法律、制度方面的保障,也没有具体的管理和实施的部门,组织乏力、制度缺失,很多社区对辖区内的老年人缺乏统计与了解,对于接受的退休人员也只是对其来去负责登记而己;在基础设施方面,快速增加的老年人口和老年人口高龄化,对老年生活服务、健康维护、老年文化、娱乐健身、家庭照料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再仅仅局限于对老年人物质生活的满足,还包括精神方面的满足,很多社区缺少老年人活动的场所和设施,例如平等社区虽然拥有一个200平方米的活动室,但室内缺乏活动设施,图书阅览室的书籍也比较单一,而且缺乏为老年人提供的单独的、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活动场所及设施。
四、加强和完善我国城市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建议
在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今天,国家还无力包办老年服务事业,也不可能指望完全由老年人自己购买服务。因而采取由政府和社会力量相结合的方式,在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是切实可行的途径。针对目前社区在居家养老服务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需要通过合理设计予以改善。
1.改善居家养老的观念
1.1通过新闻媒体等渠道大力宣扬健康向上的养老方式,引导老年人树立积极的养老观念,为提高自己的晚年生活质量而妥善应对生活中所发生的事。社区与老年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在社区广播中或在各小区的宣传窗中多增添一些关于积极、健康养老的知识栏目和真实的事例教育内容,让老年人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1.2“激活”老年人的社会交往。这里的“社台交往”指广义的老年人参与的各种社会活动,包括劳动就业、文化学习、文体活动等凡是涉及“交往”的活动。老年人口可以通过各种社会交往增强运动,或者通过交往和运动寻求新的平衡,社会交往是增进老年人身心健康和延长健康期的得力之举。社区应在了解老年人社会交往偏好的基础上为老年人提供科学引导,并注意发挥老年人自身在各种社会交往活动中的组织和管理作用,让老年人认识到‘自己的潜能,以更加自信、积极的态度去生活。
1.3培养老年人对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认同感和服务资源利用的自主性。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顺利开展,首先需要得到受惠老年群体的认可。社区工作人员要经常与老年人进行沟通,帮助他们了解社区,使老年人形成一定的社区责任感。同时,要帮助老年人充分了解社区为老服务,使他们能切实根据自己的意愿和需要,,更如有效地利用好社区所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
2.加强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人力资源建设
人力资源是推动老年福利事业发展的基本因素。一个完整、充实的居家养老社区服务,人员配置应由正规照顾人员与非正规照顾人员进行合理搭配,应是在专业人员指导下的综合福利服务。
2.1做好老年人家属的教育和培训工作
社区服务的开展离不开老年人家庭成员的基础性支持。一般来讲,老年人的配偶和子女是老年人最熟悉和最愿意依赖的人,且他们也最了解自己家中的老年人。因此,首先要对老年人的家属进行简单的培训,帮助他们进一步了解老年人的特点和需要,并掌握照料老年人的基本知识,使他们尽自己所能,关心自己家中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心理健康,积极支持老年人利用好居家养老的社区服务。
2.2提高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
应从专业的社会工作者中选拔优秀人才领导社区老年工作,并引入其他各行业的人员从事社区老年管理工作。同时吸纳更多的热爱老年服务事业的人进入社区为老服务行业,对他们开展正规的专业化培训,培养他们对为老服务事业的正确态度,加强对老年人特点的了解,理论和实物操作均合格后发给其为老服务专业资格证书产.在手式上中煎产可安排一段时间的试用期,根据他们的实际工作效果和老年人的反映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资格认定。加强反馈监督制度的执行,杜绝形式主义。适当提高社区管理工作者和服务工作者的待遇,尊重和重视他们的工作,呼吁其他社会组织和居民的协助与配合,共同做好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2.3发挥好志愿者的作用
居家养孝的社区平务再作除了专业工作人员之外,还应有相应的志愿者服务队伍作为支撑,通过组织成“老年服务小组”、“送温暖小组”等为老年人提供综合性的福利服务。也可以鼓励健康的低龄老年人组建自己的志愿者队伍,为高龄老人、孤寡老人等其他有困难的老年人提供帮助,增进社区老年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助。
3-完善社区服务,推进社区服务业产业化发展
社区服务业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发展需求而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兴产业,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因而要改变我国目前的社区服务杂乱无序的状态,必须坚持规划与市场导向相结合,建立科学规划、合理建设的社区服务建设体制。实行行业准人和认证制度,建立规范有序的社区服务管理机制。美国前老年学会主席舒尔茨在谈到社区在养老中的作用时总结了以下几点:
3.1开展社区的上门服务与邻里互助让长期照顾老人的家庭和亲属有喘息的机会;
3.2由社区成立托老所和老人俱乐部等组织;
3.3对老人的亲属提供培训,传授照顾的技巧与技能;
3.4组织受到专门训练的咨询人员给照顾老人的家庭以指导。
篇3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服务体系;日间照料中心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8-0085-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8.039[本刊网址]http://
一、发展现状
Y区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5.18万人,占全区户籍人口的14%。近年来,Y区非常重视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把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发展方向,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大力支持鼓励发展民营养老机构,逐步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促进了Y区养老服务体系的快速发展。
(一)政府投入力度日益加大
为应对老龄化趋势,Y区大力鼓励民间力量投资兴办各种养老机构。从2012年至今为民办养老机构发放建设运营补贴166万元、日间照料中心建设运营补贴75.14万元,合计241.14万元,其中市、区各配套120.57万元,各项补贴资金做到及时、足额发放到位。在去年新建2家民办养老机构的基础上,今年准备再培育1-2家民办养老机构,新增加床位300张以上。此外,Y区建立高龄津贴制度,区财政出资为高龄老人按时发放生活补贴。除此之外,Y区启动“暖心关爱”工程,为辖区300名重度残疾老人每人每月发放50元生活补助,这些资金的发放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快速发展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积极配合和支持下,Y区不同类型的养老服务机构均得到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7月,Y区共有7家公办敬老院,6家社会办养老机构,共有床位1336张,入住老人870人,已建成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0个。由区政府主导的示范养老机构--“x市清馨苑养老服务中心”已经开始动工兴建,该项目占地170亩,其中社会化养老用地150亩,区综合福利中心占地20亩。该项目总投资1.5亿元,建筑面积约8.2万平方米,规划床位1600张,计划2015年底该项目一期工程竣工并投入使用。
(三)信息化居家养老服务稳步推进
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照顾为依托,机构供养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是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其中,建立和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有望解决90%的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为此,Y区积极筹建Y区12349信息服务平台,利用现代化的呼叫中心服务平台,整合社会养老服务资源。政府相关部门已经提出了“以12349居家服务平台为依托,逐步建立覆盖区、乡镇(街道)和社区(村)三级居家养老服务网络”的战略目标,并计划到2015年老年人入网率达到100%。
(四)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取得新突破
7%的老年人实现社区照顾,是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Y区在大力推进信息化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同时,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也迈出关键性一步。截止2014年底,全区共建成并投入使用10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每个日间照料中心的使用面积都在200平方米以上,可为辖区老年人提供就餐、休息、娱乐、保健、阅读等服务功能,受到辖区老年人的欢迎和好评。
二、主要问题
(一)资金缺口大,运营成本高
一是资金缺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按照Y区十二五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要求,目前Y区养老服务业资金缺口较大,加之养老服务业前期投入大,收益慢,养老服务业对民间资本的吸引力还不高,Y区养老服务机构设施建设面临着较大的资金压力,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目前Y区进入养老服务业的社会资金主要有慈善机构捐助、民政福利彩票募集资金,这一部分资金增长速度较慢。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近几年增长较快,但是其占社会养老服务业总投入的比重还是较少。
二是日间照料中心运营状况不好。Y区新建商住小区虽然建筑规模、配置设施档次高,但是人住率低,且大多为年轻人,老年人少,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成后的运营状况普遍不好,加之日问照料中心属于社区公益利设施,非盈利机构,人员工资支出大,难以维持正常运营。
(二)老服务队伍建设滞后,专业性匮乏
一是养老服务事业的主管部门级别低、人员少。区老龄办在同财政局、土地局、教育局、卫生局等部门进行工作沟通和协调时面临着级别不对称的问题,其协调作用难以有效发挥,在基层街道办事处或乡镇,老龄工作机构大多有名无实,甚至连名也没有,老龄工作多由民政人员兼任,专职工作人员很少。
二是社区老年服务人员匮乏。基层社区老年工作一般都是“一人兼多职”,很少有专职人员负责,且多数人员文化素质较低,基本没有受过系统的业务培训,通常只能提供老年人所需的一般的生活照料及家政服务,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专业化、职业化的老年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滞后。
(三)社区养老服务用房严重不足
一是已建成的小区难以协调出大面积的社区养老用房。Y区的17个商住社区,目前的社区用房均达不到市定的500平方米的标准,致使民政部门只能在管辖范围内协调日间照料中心用房,且面积不大,更找不到和社区办公用房毗连的地方。部分村民安置小区办公用房比较紧张,也提供不出成规模的用房面积用于养老服务。特别是2012年之前已建成商住小区,因找不到开发商,也缺乏社区用房规划,也就没有地方建设日间照料中心。
二是老旧社区养老用房需要改扩建或重建,难度大。如洛钢、镇北社区今年已列入重建议程,但新建需要发改、土地、规划、环评等部门审批,立项报批手续比较繁琐,目前进展较慢。
三、建议对策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强化政府的引领性作用。加强政府在制度、筹资、服务、监管等方面的职责,加快社会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打破行业界限,开放社会养老服务市场,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补助贴息等多种模式,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各类养老服务设施。鼓励城乡自治组织参与社会养老服务,不断提高社会养老服务水平和效率,促进有序竞争机制的形成。
(二)优化社会养老模式
一是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的养老模式。政府可将尊老福利补助金置换成“消费券”,明确使用范围和用途,确保养老资金用在老年人身上。同时,政府出台政策,大力发展社会工作和志愿者介入社会养老,通过政府向社会工作机构购买服务,帮助老年人和家庭减轻压力,增强老年人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二是探索发展基于物业服务企业的居家养老模式。物业服务企业较为熟悉社区内老年人的信息,与老年人日常交往较为密切,通过开展全员助老服务或组建专职养老服务队伍,利用物业服务企业二十四小时的工作特点,使老年人获得全天二十四小时的守护,也为推行基于物业服务企业的居家养老模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是逐步完善养老服务功能。鼓励创办家庭护理院、托老所、日间照料中心,探索成立老年服务公司,切实将社区互助与提供有偿服务结合起来。抓住政府对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在资金上扶持的机会,加大社区养老服务的建设,要拓展养老服务载体,丰富养老服务内容,努力形成较为完善的、便捷实用的社区老人服务网络。
(三)大力发展养老产业
一是举办养老服务产业博览会。吸引全国各地的养老社区、老龄服务企业和组织积极参展,搭建起全景式的产业链展示平台,通过设置养老金融、养老机构、养老用品、养老食品、养老服务、养老文化和临终关怀等展区,传播养老理念、借鉴先进经验、展示养老产品、引导老年消费、增速养老产业。
二是以休闲养生为主题,建立养老休闲度假中心。利用我市最佳生态宜居地建设的契机,通过康复医院的引进和建设,同时配套各类相应设施,吸引保险公司和养老机构进驻养老休闲度假中心,打造完整的“健康体验+养老休闲”旅游产品链,把养老与度假旅游结合,深化养老产业发展。
三是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建立相关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推动医养结合进社区,在条件适宜的地区搞好试点,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使医保政策适合养老的特点;鼓励医疗机构创办或托管养老护理机构,缓解床位紧张;对规模较大的养老机构,鼓励其申请办理内设医疗机构并纳入住院医保管理体系;鼓励辖区院校开设医养结合型老年护理专业,大力培养老年护理专业人才。
(四)打造全方位老年服务平台
一是积极推动社区助老爱老“五个一工程”建设。即每个社区至少有一问养老日间照料中心;每个社区至少有一问老年学堂;每个社区至少有一支助老爱老志愿者服务队;每个社区至少配备一名养老专职社会工作者;每个社区至少有一名老年人心理(法律)顾问。
二是依托社区打造“老有”系列养老服务。打造老有所医、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惠、老有所安、老年用品借用等系列服务,涵盖文体、娱乐、健康、家政、护理、学习、休闲等多个方面,为老人提供代购、送餐、就医、短期托养、生活照料、疾病护理、情感慰藉、精神文化生活等无偿、低偿或有偿服务,满足老年人的多元化需求。
三是完善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以社区为中心,建立老年人信息数据库,以12349服务热线为纽带,整合公共服务、公益服务及与市民生活相关的社会服务资源,通过这个平台向老年人提供政务咨询、养老服务、医疗服务、社区导购、旅游指南、法律服务等服务项目,构建以信息化为特色的“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五)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的素质
一是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人员准人机制。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拓宽选人用人渠道,选择愿干、会干、能干的人员充实到养老服务工作中,不断提高养老服务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使老年人的养护质量得到提高。
二是搞好养老工作业务培训。依托高校资源优势,开展业务培训,帮助他们熟悉和掌握养老服务工作内容,丰富工作经验,提高工作能力,除培训法律法规,养老护理基础知识外,重点培训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
篇4
【关键词】 宁波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构建
老龄化日益严重以及我国老年人的传统观念,促使社区养老成为今后老年人养老的一大选择。民政部表示,将继续推动养老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加大对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支持力度,鼓励引导社会力量举办嵌入式社区小型养老机构。[1]但是在目前的实际运作中,存在着老年服务形式化严重;缺乏专业的从业人员;医疗保健和护理设施不健全;提供的服务叫好不叫座等问题。[2-5]从根本上来说,是没有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出发,在不了解需求的情况下盲目运作的结果。
本研究通过调查宁波城区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分析影响其需求因素,在借鉴日本社区养老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社区养老服务模式。
一、数据来源及分析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自“基于需求分类的多元化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构建”课题组在宁波市鄞州区的问卷调查。调查时间是 2015 年 12月,调查地点分布在宁波市鄞州区的4个社区。调查组共向社区60-75周岁的老年人发放问卷 120 份,经过筛选剔除不合格的问卷,回收有效问卷 97份。
1、基本情况
被调查老年人的基本情况:受访者中男性28名,女性69名,平均年龄为64.8±3.4岁。从受教育情况来看,未接受过教育的老年人仅占10%,接受过初中以上教育的老年人占到了60%以上。说明城区的老年人特别是低龄老年人总体上接受过较好的教育。从居住情况来看,独居老人仅有4人,半数以上的老人与子女同住,承担照顾孙辈的责任。42%左右的老人与配偶同住,但其中也有很大一部分需要照顾孙辈,如接送上下学、准备晚餐等。
2、养老需求
56.7%的受访者希望自己或夫妻互助料理,24.7%的老人希望子女供养,16.5%的老人希望居家社区养老,仅有1%的老人倾向去养老机构。说明目前宁波城区的老年人对家庭的依赖性很大,对养老机构养老仍有一定的排斥心理。
本次调查中,作为最需要的养老保障需求,分别是医疗保健、精神慰藉、休闲娱乐、其他(生活照料、体育健身等),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8.6%、27.6%、19.7%、4.1%。可见,老年人对自身健康状况越来越重视。同时,城市老年人随着物资生活的富裕,开始更多的关注精神生活质量。
二、日本的社区养老模式借鉴
日本政府建立了以年金―医疗―护理为核心的老年福利体系和以家庭养老为中心、以社区老年服务为补充的老年服务模式。[6]其特点有:
1、各种完善的法律政策
日本政府制定了为社区老年服务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的各种法律、政策。如《老人福利法》规定地方成为老年服务的主体, 居家护理照料成为老年人的护理照料重点;《老人保健法》则全面推出老人保健设施;《介护看护保险制度》更是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加快了老年福利服务的市场化。[7]服务机构在竞争中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满足了不同层次老年人的各种需求。
2、有针对性的个性化上门服务
社区服务人员定期排摸辖区内的孤寡独居及卧病在床的老人,并上门服务。要全面了解并评估他们的病因、康复手段、认知情况、甚至精神状况、生活自理程度等情况。同时在饮食、活动、康复锻炼、生活护理、病情观察等方面对其家人进行指导。
3、广泛应用社会力量
政府资助下的民间组织,在市场机制的运作下,提供高效率的服务;征集家庭主妇、大学生或部分健康的低龄老人担任志愿者,陪伴聊天、送饭等一些轻体力服务。
总之,日本的社区养老服务是在政府指导下,以社区为主体,在社区内建立各种福利设施,由专业人员定期提供入户服务的模式。
三、基于需求的宁波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
1、基于需求的养老体系的基本框架
根据本次调研结果和对日本社区养老模式的借鉴,本课题组提出了新的养老服务体系。
首先,要建立以社区为主体,政府主导下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政府制定各种法律政策,给予社区养老服务切实有力的保障。同时,探索市场化养老路径,提高市场参与度,满足社区老年人的多层次需求,促进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的同步发展。
其次,引导非营利企业和志愿者积极参与。非营利组织如社区医院和广大志愿者的参与也是社区养老体系构建的一个重要支持,这将会降低社区养老的成本。
最后,应根据需求提供服务。根据目前老年人最需要的健康医疗、精神慰藉和休闲娱乐等需求建立相应的服务体系。
2、基于需求的养老体系的具体内容
通过日本的社区照顾模式,可以发现他们的服务特点是住在家庭,养在社区。我们可以借鉴这个经验,在社区建设服务设施,由专业工作人员进行照顾;组织专业人员和社区志愿者提供入户服务。
首先,建立以就近就医为主,上门医疗为辅的医疗保健服务体系。要发挥社区医院的辐射功能,在社区分块建立医疗卫生服务点。针对出行困难的老年人,还可以推行“上门医疗”。由医疗机构建立健康档案,定期上门为老人提供护理服务、配送药等。
其次,建设以精神慰籍为主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在调查中发现,老年人对精神健康的追求比较迫切。所以,要开展相应的心理服务。可以在社区开设老年活动室等为老年人提供社交活动的平台;排查社区的独居或有抑郁倾向的老人,组织专业人员或志愿者上门,通过谈心、心理咨询等方式,消除心理方面的隐患。
最后,建立丰富多样的文化娱乐教育体系。丰富的休闲娱乐活动能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是未来养老产业开发的方向。应在社区内开设老年人活动场所,开展各种棋类、球类、文艺晚会等老年人喜欢的活动。针对老年大学报名难的情况,还可以引入社会资金,开办老年兴趣班,丰富闲暇生活。
【参考文献】
[1] http:///a/20150429/13673225_0.shtml.
[2] 曾昱.社区养老服务―中国城市养老服务保障的新选择[J].天府新论,2006(4).
[3] 窦玉沛.建设中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力推现代养老服务业发展[J].社会福利,2012(6).
[4] 罗遐,陈武.我国社区居家养老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长春大学学报,2013(3).
[5] 敖妙.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党政干部学刊,2012(11).
篇5
关键词:“村改居”社区
老年人
居家养老服务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城中村”,因此“村改居”社区也渐渐成为城市边缘地区发展的主要方式。“村改居”是指撤除原有的农村村民委员会改为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原来的农民成为了城镇居民,政府将以城市的管理模式去治理原是农村的地区,同时其经济结构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农民的土地被大量征用,大部分“村改居”社区原农民成了失地无业人员。又由于近十几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口死亡率降低,同时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生育率下降,从而导致我国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养老问题是每个国家迫在眉睫的工作之一。通过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浙江省宁波市人口年龄分布如下:全市7605689人常住人口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654750人,占8.61%。在社会发展的浪潮中,为响应城乡统筹发展战略,面对人口老龄化压力,“村改居”社区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是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本文以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东南社区为例,分析“村改居”社区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及应对措施。
1.“村改居”社区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
宁波市鄞州区位于长三角南翼,随着宁波市经济的发展,城市扩张、城区规模扩大,鄞州区城市化进程加快,形成了以鄞州区新行政中心为中心的城市化框架。城乡结合部的村落成为城市中的一员,形成了“城中村”,鄞州区东南社区响应政府撤村建居政策进行了村改居。东南社区占地面积22.8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9.2万平方米,社区户籍人口3591人,总户数1458户,其中老年人756人,妇女1230人,青少年520人,老年人占总人口的21.05%。由于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推行,东南社区大部分老年人都成为了失地老人。
本次调查通过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和访谈法三者结合,对东南社区老年人发放问卷200份,其中有效问卷196份,对其个人基本情况,接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情况,期望社区居委会为老年人提供哪些服务以及对社区居委会工作的建议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同时对居住的老年人以及社区工作者进行访谈了解东南社区在“村改居”政策中所做出的工作调整及对老年人所产生的影响。
1.1“村改居”政策推行产生的影响
①对社区居委会的影响
“村改居”之前,老年人的养老方式主要为自主养老,“村改居”政策实施之后,大批老年人成为失地老人,其养老方式逐渐由原先的自主养老向社区居家养老转变。社区居委会就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做出了一定的调整,主要表现在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的建立,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的落实以及居家养老项目的深化。
②对老年人的影响
首先,“村改居”政策改善了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社区为老年人建立了相适应的居家养老服务,老年人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甚至更优的社会保障。其次,“村改居”改善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老年活动室、老年协会、卫生服务站等设施的建立,使老人在失去土地情况下,能够愉悦心情,丰富生活,享受晚年生活
1.2“村改居”社区老年人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①居家养老服务普及度不够
由调查结果显示,有48.5%的老人现与配偶居住在一起,27%的老人与子女一起,15.8%的老人一个人独居,4.6%的老人与孙辈一起,2.6%的老人与雇用的保姆一起,1.5%的老人选择的是其他。另外当问询老年人现在养老方式时,有51.5%的老人养老方式是伴侣和家人照顾的居家养老,31.7%的老人是自理的养老方式,15.3%的老人是社区照顾的居家养老,1.5%的老人是养老机构养老。
从老年人的养老方式调查可知,东南社区老年人养老除了家人照顾和有能力自理,通过社区照顾养老的老年人仅占调查人数的五分之一不到,很明显的可以看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普及度不够。“村改居”社区老年人大多是失地农民,一部分与伴侣相互照顾的老人随着年龄的增大,相互照顾的能力也随之减弱,因此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普及是势在必行的方式。
②养老服务项目缺少
调查显示,有71.9%的老人接受过社区卫生服务站组织的免费体检服务,71.4%的老人参加过社区老年人活动,主要是老年人广场舞学习,京剧甬剧节目的观看等活动,61.2%的老人曾参加过社区居委会统一组织的集体外出旅游。经过调查了解到社区对老人养老服务项目涉及的方面较窄,老人生活照料、对老年人精神和心理关注等方面未采取具体服务措施。另外东南社区现已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比较适合低龄、生活能够自理的老人,从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一部分身体状况较差的老人。
③老年人居家养老基本设施不健全
东南社区从成立至今已建有农贸市场、社区卫生服务站、文化活动中心、文体广场、健身设施等配套服务设施。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同时也由于使用年月的增加,老年文化活动中心出现部分设施老化,部分健身设备损坏,损坏设备未能及时修理和更换等问题。
④居家养老服务监督体系不完善
调查显示,东南社区推行的居家养老服务监督体系主要是就老年人居家养老基本设施的使用及保管、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培养等方面的监督做出了规定。但对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服务状况、居家养老服务资金来源等项目未明确提出监督方案。
2.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改善的对策及建议
在经济科技发展迅速的今天,在老龄化现状严峻的今天,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极为重要。尤其是“村改居”社区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是社区管理的重点项目,其原因在于,“村改居”社区老年人具有数量庞大,失地待业,身体状况参差不齐等特点。
通过对宁波市鄞州区东南社区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调查结果的分析,就“村改居”社区所呈现出来的居家养老服务普及度不够、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稀少、老年人居家养老基本设施不健全以及居家养老服务监督体系有缺陷四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几点措施:
2.1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
“村改居”社区的前身大多都处于城市边缘的农村村落,在城乡统筹战略下,将附近几个具有相似性的村庄统一规划,撤除村民委员会,建立社区居委会。正是因为多个村庄合并的原因,导致“村改居”社区人口具有复杂性,社区老年人信息不完善,居家养老服务普及度不高。
在科技信息发达的现今社会,社区居委会通过对居住老年人建立的电子信息档案,正确全面了解老年人的生活状况,从而对不同老年人提供与其相适应的养老服务。
其次,根据社区内老年人的需求,建议一个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为依托,家庭自主养老为基础,利用社区已有的老年活动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等养老服务设备,为老年人构建一个“在家养老,服务齐全”的养老服务模式,使“村改居”政策之后失地老人生活更加安全放心。
2.2建设社区服务队伍,提供优良服务设施
社区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范围较广,各个领域有其特有的服务项目。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要依托各个社区服务组织,因此完整全面的服务队伍将关系到社区养老服务成效的关键。
“村改居”社区具有起步晚,人口复杂等特点,因此需要加快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加强服务人员素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需进行礼仪礼貌,老年人基本护理,法制教育和家庭紧急救助等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同时服务人员要具备较高的思想觉悟,能够以服务老年人为目的从事工作。
另一方面,社区养老的基本设施也极为重要,建立老年人活动室、健身设施、社区卫生服务站、老年人阅览室等配套服务设施,并且对服务设施定期进行维护。
2.3多方筹集资源
“村改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具有老年人福利的性质,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资金是决定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因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坚持政府部门投入的同时,争取社会各界的资助,比如社会募集、福利彩票,闲置房产出租等形式。
“村改居”社区老年人口基数大,社区居委会在居家养老服务方面应积极鼓励家庭参与,通过家庭自助来缓解养老服务人员紧张状况。同时社区居委会组织开展居家养老志愿服务,鼓励社区居民党员参与,培养志愿服务意识,弘扬“我为人人”的志愿精神。
2.4完善监督机制
“村改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较突出的问题在于体系建设不完善。“村改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形成的时间较短,在推行过程中出现服务脱节、服务局限等问题,社区居委会应建立完善的监督体制,对对应的居家养老服务进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避免出现“蛀虫沉船”现象。
“村改居”社区在城乡统筹的浪潮涌现,社区老年人大多为失地老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村改居”社区的必然选择,因此建立“以社区为依托,家庭自主为基础,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至关重要,新型养老模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物,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促进机制。
参考文献:
[1]潘明策.“村改居”社区工作人才现状分析及培养思路——以宁波市鄞州区为例[J].三江论坛,2008,(5):29-33
[2]梁慧,王琳.“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月刊,2008,(11):171-173
篇6
关键字:养老产业服务环境功能复合综合型养老休闲社区
一、养老产业发展现状
1、普世现象-全球社会高龄化
随着世界范围内老龄化社会到来,如何提供适合高龄人群所需的医疗保健、生活照顾、养老善终等服务,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使他们安度晚年,已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重要课题(依联合国规定-老人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指60岁及以上的人群)。
2、面临问题-中国人口老龄化增速,养老服务设施严重不足
我国老年人口呈快速增长趋势,相关设施严重不足
我国是世界老龄人口绝对数最多的国家,又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社区保健、照护、疗养提出了更高的需求。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亿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人,占8.87%,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尤其在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老龄化问题更加突出。据资料显示,北京超过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226.6万人;上海这一数字更是高达300.57万人,占总人口数的21.61%,老龄化已经接近日本等世界人口老龄化最高的国家水平。目前全国每年老龄化人口以近1000万人的速度增加,有关专家预测,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面对庞大的老年群体,为其服务的社区建设及服务设施却不尽人意。目前养老社区严重不足,现有的养老社区,也大多存在规模小、配套功能单一、服务不到位等诸多问题,老龄社区缺乏系统科学的发展规划指导。
二、养老潜在需求及特点
养老产业是全球性的朝阳产业,其市场增长迅速。据全国老龄办城市养老服务调查,目前我国老年人总的服务需求满足率仅为15.9%,还有84.1%的老年人服务需求没有被满足,目前我国养老产业尚处于“沉睡”阶段。据权威专家测算,全国1.7亿老年人口可撬动1万亿元规模的养老产业。现状调查发现,老年人独立居住比重大、入住养老机构意愿较强,未来老人公寓、老人社区、疗养院及医疗看护中心等需求空间巨大,老年人的健康、精神以及生活需求成为老年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老龄事业、产业发展有广阔前景。
老人的需求特点
(1)经济需求:养老是老年人的基本需求,其它需求都以满足经济需求为基础。
养老金:公共年金(公助)+企业补充年金(互助)+个人储蓄(自助)
(2)健康需求:老年人患病概率增加,亟需完整的医疗保健服务。
老人保健:康体保健、健康检查、健康教育等。
老人医疗:疾病治疗、卧病照护、残障赡养等。
(3)生活需求:老年人生活护理需求创造巨大的商机,形成老年人护理产业。
a.设施服务,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老人安养之家:身体较好、具自理生活能力而又不与家人同住的老人。
老人养护之家:病残、罹患痴呆或心理失调等老人。
老人特殊照护之家:长期卧病在床、已丧失生活自理能力老人的专业特别照顾。
b.家庭服务:
包含了日间照护服务、家务处理服务、患病照护服务。
(4)精神需求:
老人研习:咨询、讲习或社交联谊服务。
老人休憩:休闲、娱乐、学习及训练等服务。
老人休养:短期休养,保健及心理辅导等服务。
(5)社会需求:老人透过社会参与,实现自我价值
老人再就业:技艺传授、智库咨询。
老人志工活动:社会服务。
三、养老休闲社区的发展
现今社区功能因应环境需求的演化,已从过去单纯的居住转换为增添安全、休闲和健康等多元化功能;未来随着高龄居民人数的增加,势必衍生为兼具医疗、赡养和照护的全功能养老社区,形成兼具“居住+安全+休闲+健康+医疗+赡养+照护+养生”的复合型养老社区,成为专供老年人安度晚年的高品质居住社区。
1、养老休闲社区的环境
(1)无障碍设施环境:为老年人构建友善舒适的空间环境,在建筑及景观设计方面全面考虑老年人行动的特殊需求,提供轮椅坡道、电梯、浴厕等无障碍、确保安全的社区活动环境,使老年人自主、安全、方便地通行和使用相关设施。
(2)健康建筑环境:建筑施工选材考虑老年健康需求,除全面采用绿色环保建材外,并严格控制日照、采暖等因素,提供舒适、宜老的物理环境。
(3)养生景观环境:景观设计除适当配置老年户外健身器具、场地外,还考虑老年疗养所需的安逸、宁静氛围,导入具养生功效的药草花园等景观元素。
(4)长乐休闲环境:针对老年慢生活的休闲、娱乐需求,可设置陶艺坊、小剧场、多功能活动中心等艺文设施,还可配置慢跑道、门球道等适于老年康体健身的轻运动场地。
(5)乐享天伦环境:养老休闲社区住宅产品可根据地段、景观资源及需求等因素,规划以连排住宅、花园洋房、多层及合院等各种宜居产品,满足独居老人、老夫妇以及大家庭等多样需求,并搭配休闲游憩服务设施,创造亲属同住、假日照看和家族聚会的机会,使老年居民得享天伦之乐。
(6)退休长住环境:养老休闲社区住宅导入园林度假等主题设施,除出售外,可提供中长期出租产品,吸引多层次的退休人士长住。
(7)投资再就业环境:养老休闲社区可设置家庭民宿等居住产品及整合营销服务,提供身体健朗的老年居民参与投资经营。
(8)社会参与环境:可引入以老年大学外延的智库咨询中心、技艺传授中心、老年志工服务中心等机构,创造老年居民持续参与社会服务、发挥余热的环境空间。
2、养老休闲社区的服务
(1)保健养生服务:针对老年人保健需求,可设置康体、养生等教育咨询指导服务,开展参与性强的养生论坛、饮食指导等健康活动。
(2)医疗机构服务:依老年人体能状况,分别设置可及性高的赡养、养护和照护等医疗机构服务,依社区规模设置相应的医院、救护站、药店等配属空间。
(3)家庭护理服务:老年社区护理,透过医疗培训中心导入小区护理组织,为个人、家庭、社区提供连续、全面的家居护理服务。
四、老年休闲社区的典型成功案例
-美国太阳城
太阳城坐落在佛罗里达西海岸,全年312天能够接收到日照,气候环境好。总体规模占地37.8平方公里,其中水域0.2平方公里。社区内住户有16000多名,社区内设计建造了各种户型以适应不同类型老人的要求,呈现产品多元化的特点。1、社区设计特色-社区内实现无障碍设计:无障碍步行道、无障碍防滑坡道,低按键、高插座设置,社区住宅以低层建筑为主。同时,强调社区内的空间导向性:对方位感、交通的安全性、道路的可达性均做了安排。其次,实施严格的人车分流。太阳城是佛罗里达乃至全美最好的疗养社区。据说,该社区中的居住人群比美国平均人口寿命高10岁。
2、居住及配套产品全面多样在太阳城中有许多种住宅类型,以独栋和双拼为主,包括:独栋住宅,双拼住宅,多层公寓,独立居住中心,生活救助中心,生活照料社区,复合公寓住宅等。同时,配置了图书馆、乡村俱乐部、室外剧场、社区大学及各种工艺坊等文化类配套;健身房、游泳池、纸牌游戏室及草地保龄球场等多类型的运动空间,将娱乐设施与购物中心有机结合,设置综合性医院,强化医疗服务功能。
3、主要可借鉴的成功之处选址区域景观资源丰富,拥有湖泊、公园,环境舒适征对老年人特点,体现无障碍设计,强调交流空间的营造休闲配套设施多元化,以运动类、医疗类、文化类为主开发产品类型多样,以低密度、环境舒适为主社区内开设的课程和组织的活动种类多
太阳城案例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和开发启示,成规模、综合型休养社区的开发,需配备更全面的老年服务设施,开展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将是老年人不断优化提升生活环境,实现安度晚年的重要保障。
随着社会对老年群体越来越多的关注,未来,建设服务专业化、功能综合化、环境舒适化的规模型养老休闲社区将成为社会趋势,全面满足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服务、医疗保健服务及精神世界需求,使每个老年休闲社区都成为老年人颐养天年、健康长寿的宝地,使老年人真正沐浴在晚年的金色阳光里享受精彩生活。
参考文件:
1.《养老产业发展研究报告》,出版日期:2009年08月27日;
2.《认识美国太阳城养老社区》,上海东滩投资顾问有限公司;
3.《养生休闲:健康引领旅游发展新趋势》,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方智俊;
篇7
【关键词】社区居家养老 服务 产业 联动
引言
社会老龄化趋势日趋严峻,整个人口结构呈现“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叠加的特点,在养老方式上,家居养老、机构养老无法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以社区为依托的居家养老服务发展快速,而居家养老服务的深化离不开老年产业的全面发展与配合。因此,推进社区居家养老与老年产业的联动协调发展,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满足老年人的物质生活需求,满足其不断增长的精神和文化需要,是当今政府和社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实现全面的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一、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与老龄产业现状
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老年人口规模大,老龄化发展迅速,配套产业滞后发展的特点,特别是人口老龄化,失能,加上我国长期实行4-2-1的计划生育政策,致使家庭结构单一,空巢率持续增加。近年来,政府高度重视老年服务产业,也在采取积极措施扶持社区居家养老企业及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推动居家养老服务朝产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虽然我国老年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老年消费市场初步形成,老年产业有所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起步较晚,社会化程度低,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体系发展不完善,同时提供的服务项目单一且层次较低,主要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提供较低层次的服务,在文化娱乐等精神享受方面提供的服务不足,无法满足老年人不同程度的需要,阻碍着老年产业进一步朝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
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与老龄产业的联动效应
养老服务业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的产业,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业,能起到扩大社会劳动就业与改善民生的双重效应,在当今宏观经济增长放缓的形势下,保持就业的稳定并力争尽可能多的提供就业岗位是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基本保证,在这种情况下,推进社区养老服务产业化,既改善老年人的养老生活质量,又扩大了社会劳动就业率,还能促进现代服务业产业化,是一个一举两得的切入点。
(一)老龄产业是扩大就业的重要手段
具体来说,中国总体的就业供给矛盾还没有得到充分的缓解,在我国从全面小康社会到基本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必须实现就业思想的根本转变。从世界的角度来看,整个人类社会的劳动和就业历史是基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的前提下,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传统产业的就业人员出现过剩,然后继续扩大和完善社会分工,不断出现新产业,不断拓展出新的就业空间,最终促进社会的各种新需求继续得到满足,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经济的不断前进。“十三五”期间,政府针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新趋势,注重培养吸纳劳动力数量多、投资少、见效快、有着长期就业前景的新产业。符合这些条件新的产业,应当首推养老服务产业。
首先,社区养老服务业是对年龄和受教育程度要求相对较低的行业,更适合当前中国劳动力素质不高特别是农村劳动力质量较低的现状,综合各种类型社区养老服务来看,如果我们全国有4000万老年人需要社区服务,服务人员和老人比率按照1:2计算,我们理论上就可以在全国创造2000万个就业机会。其次,从投资成本来看,社区家庭服务企业需要很少的投资,虽然也存在建设购置设施的成本,但投资也明显低于其他产业,如果企业实现良性运转,也很容易收回成本。最后,社区养老服务业是典型的“拉动内需”的产业,不受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只要国家政策保持稳定,国民收入逐渐增加,操作风险相当小。
(二)老龄产业是推进社会现代化的民生产业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已成为一种普遍趋势。在西方发达国家,社区养老服务业长期以来是一个成熟的产业,政府社区为养老服务提供了许多优惠政策,建立了完备的社会福利制度,广泛实施了公共政策。随着我国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发展双双进入高峰期,我国也迫切需要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业。2015年全国65岁及以上城镇老年人口已经达到7100多万人,老年人数还在以每年超过500万人的速度持续增加,从长远看,我国老龄产业市场前景是十分广阔的。
由于计划生育、家庭观念改变、人口流动量增大和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在社区“亲子分居”、“空巢”、“4-2-1”家庭日益增多,为老年人提供生活护理、养生保健、休闲娱乐等精神上的养老服务已经成为了生活在社区老年人的一般需求。随着社会收入增长和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社会福利制度的日臻成熟,对养老服务的潜在需求日益形成了巨大的市场。总之,社会已经形成了一个共识,老龄化已经成为新世纪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最严峻的挑战,同时也将为我国老龄产业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使我国老龄产业的发展日益融入我国现代化进程中。
三、中国社区服务老龄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体制改革滞后,产业和事业区划不清
一是在社区老龄化服务中,国家没有明确政府包办的事业和市场运作的企业之间的界限。“事业编制,产业管理”的公办养老机构和民营养老企业之间存在不公平竞争,扭曲了市场秩序,限制了民营养老企业的发展。 二是资源配置与市场导向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导致服务市场浪费资源和效率低下等问题严重,影响和限制了老龄产业市场化进程。
(二)市场化程度不高,产业体系尚未形成
首先,市场提供服务的比例不足。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绝大多数由政府建设,私人资本参与的建设力度相对较小。其次,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现在社区老龄化服务市场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公办养老机构的价格不是由市场形成的。再次,市场竞争机制不够充分。竞争是市场繁荣的关键因素。充分竞争的先决条件是放宽投资门槛,允许各类市场参与者平等进入老龄化服务市场领域。但目前公共养老机构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地位阻碍了老龄化服务市场竞争机制的形成。
(三)产业发展无序,市场集中度较差
首先,行业的结构发展不均衡。 大多数老人需要的文化娱乐业服务发展滞后,很难满足老人的需要。其次,行业发展混乱,市场集中度低。 高端养老服务机构快速发展,而绝大多数老年人需要的低端养老机构发展缓慢;支持型养老机构发展迅速,护理型养老机构发展缓慢; 此外,养老服务业在地域之间、城乡之间存在差异,东部和城市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中西部和农村养老服务业发展滞后。
(四)服务产品单一,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老年服务产品单一,缺乏针对性,产品的创新性和针对性差。社区居家老年群体是一个异质性很强的群体,服务产品需要从需求者的角度设计,但是很多养老服务产品都是对外国模式的简单模仿,从业人员队伍不健全,专业性差、流动性大,管理方式和经营理念陈旧,服务质量不高。
(五)政府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作用不明显
第一,为了促进社区养老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但许多政策的实施还没有到位。原因是一些优惠政策本身操作困难,很难落实。第二,制定和实施优惠政策属于不同部门。制定政策的部门不管实施情况,实施的部门在牵扯到自身利益,有时不愿意实施优惠政策。
四、相关对策建议
(一)明确老龄服务业中产业和事业边界,发挥市场作用
从目前的政策导向的角度来看,在老龄产业中,市场的作用趋势越来越明显,但政府退出市场还需制度上的配合,通过改革部门利益,逐步减少政府机构在市场上的不公平竞争,提高市场配置资源能力,增强企业活力,坚持政府引导不干预,市场运作不决策,进一步促进老龄产业市场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推进老龄产业市场竞争体制的形成。
(二)打造完整的老龄产业链
强化高端资本市场对老龄产业投融资功能,降低私营养老服务企业的贷款门槛,加大对私人老龄化服务企业资金支持。以老年文化服务业、老年保健服务业为主打造老龄化服务产业集群,包括网络信息服务业,社区老龄产业组织运营管理服务,社区老龄产业从业人员培训等多种形式,培育社区服务老龄产业链。
(三)培育社区老龄产业体系,加快专业服务人才培养
首先,要对老龄产业市场资源进行积极整合,扶持一批资源优势较好的龙头企业,还要根据社区养老的特点,培育出一些小规模,高弹性,遍布社区的中小型老龄化服务企业。二是加快社区养老从业人员的培养,特别注重老年护理,养生保健,健康咨询检查,文化服务等领域的人才培养,大力完善老龄化服务专业人才部门晋升渠道,引导人才流动,调整人才结构的分布,促进人才向社区养老服务产业集中。
(四)制定具体的产业扶持政策,强化市场监管力度
为了促进社区老龄服务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正在逐步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在医疗制度、老年失能养护制度特别是对影响老龄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如税收、征地和各种补贴上,采取具体的行动和措施支持老龄服务产业的发展。老年人身体功能迅速下降,容易增加服务消费过程中的事故风险,因此有必要加强老龄产业的行业监管,加强问责制度和风险防控制度的制定和完善。这不仅有利于促进行业规范化运营,而且也是对老年消费者权益的一个重要保证。
篇8
关键词:社会支持;高校社区;养老服务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7)07-01140-05
自世纪之交我国迈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龄人口快速增长,作为老龄化核心议题的养老问题日益凸显出紧迫性。高校老年群体规模庞大且基本居住在高校社区,高校老年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高校社区养老服务与其他社区存在显著差异,如何认识高校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和特征成为一个重要课题。然而,关于社区养老服务,学界以往的研究重点关注了城市“三无”、农村“五保”以及独居、贫困等弱势老人群体,生活在高校社区中的老人被普遍认为是享受体制内的资源和福利的强势群体而受到忽视。实际上,高校社区普遍存在历史悠久、相对封闭而形成的更加严重的老龄化问题,而且高校社区内的老年群体对于养老服务的高标准、高层次的需求与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不完善之间的矛盾也格外突出。面对这种特殊的强势群体,仅有的研究文献依然沿用弱者的视角,集中分析高校空巢高龄老人的精神慰藉需求①,而缺乏对各个需求层次的关注及其差异性研究,更为缺乏从总体上对高校社区养老服务自身的特性和单位制式微、市场化渗透背景下面临的困境以及未来改革完善之策的探索。本文将从社会支持的理论视角,通过对X大学养老服务的调查研究来探讨高校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特色、困境和出路。
本文的资料来源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笔者从X大学离退休工作处获得的离退休人员基本情况表,涵盖了退休人员的总数、年龄、工种、级别等信息。其次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的数据材料。2016年3月X大学离退休工作处针对全校退休教职工的养老服务需求状况进行了一次随机抽查,共计发放问卷200份,收回196份,有效回收率98%。笔者作为此次调查的主要参与人,通过对数据的初步统计,了解了高校社区老人的基本情况以及养老服务需求和供给状况。最后是通过非结构式访谈获得的文字材料。笔者在2016年4―7月间通过对X大学社区内的退休老人及其子女、离退休工作处领导、社区所在街道办事处负责人和有关养老商业组织负责人的访谈,进一步了解了高校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嵌入:高校社区养老服丈缁嶂С痔逑档奶厣
高校具有事业单位编制的属性,这一属性决定了高校社区养老服务社会支持体系中的客体、内容和主体均呈现出有别于普通社区的特点。通过研究,我们认为高校社区养老服务社会支持体系最显著的特点是嵌入性,高校社区养老服务社会支持体系深深嵌入于高校及高校的管理体系之中,其具体表现在:
第一,高校社区养老服务社会支持主体的单位制色彩浓厚。单位制是运行于计划经济时代的组织管理模式,承担着组织成员的管理、服务和保障的职能,虽然在市场化大潮的推动下单位制逐步瓦解,但行政事业组织市场化改革滞后,依然保留着浓厚的单位制印记。高校的历次管理体制改革均没有触动单位制的根源,在公立高校中单位制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高校仍承担着服务与保障的工作,高校教职工的衣食住行乃至生老病死都依赖于高校,而目前高校社区养老服务社会支持体系建设实际上是在强化校方的责任,延续着高校的单位制色彩。一方面,高校离退休老人的养老金依托单位发放,日常生活的各种问题也在单位内解决,高校的各种设施和资源依旧对他们开放;另一方面,高校行政体制内的各个部门依然对离退休人员承担相应的责任,日常的行政管理、活动组织和慰问走访也都由单位负责,单位将服务以管理的方式推动着。在这种管理模式下,高校老人享受着单位的高福利,他们对社区的认同感往往掩盖于对单位的认同感之下,对单位养老有着强烈的依赖心理。在高校老人浓厚的单位情结氛围中,单位成为高校社区养老服务社会支持主体的绝对主导力量,社区相对封闭导致各种社会力量和市场机构难以进入,影响力弱小,功能被单位侵蚀和代替。因此,此类社区的社会支持体系一家独大,其他社会支持主体的生存空间有限。但同时,在面对规模庞大、需求旺盛的高校老人群体时,单位的服务供给面临着难以满足需要的困境。
第二,高校的地位和作用深刻影响高校社区养老服务的社会支持客体。与其他普通社区不同,高校社区的老龄群体基本上是本校的离退休职工,他们在社会地位、文化水平和经济收入上均高于一般社会退休老人。2016年底X大学有6808名离退休人员,其中超过五成的人拥有副高级以上专业职称和副处级以上行政级别,社会地位及相应的福利待遇都超过一般群体。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X大学离退休老人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50.8%,大专学历占21.5%,高中及以下学历不足三成,说明高校社区老人是一个拥有着高文化的知识密集型群体。教育是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关键要素,尤其是在一个尊师重教的社会环境中,较高的文化水平不仅能带来较高的社会声誉和社会地位,还能转化为享受更多社会资源的机会。经济状况调查结果表明,X大学离退休老人月收入在4000元以下的占23%,4001―6000元的占48%,6001―8000元的占25%,8000元以上的占4%,平均月收入约为5200元,远高于同时期武汉市每月4480元的城镇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表明高校社区老人虽然已退出劳动力市场,但依然拥有较为宽裕的经济条件。在住房方面,约85%的人拥有自己的住房,租房的比例仅为2%。由此可见,高校社区的老人群体在经济状况、文化水平和社会地位方面均优于普通社区居民,处于社会中上层水平。此外,生活在高校的老人同样可以利用社区内各种较为完善的生活娱乐等配套设施,生活成本较低;社区人员结构较为单一,生态环境优美,文化气息浓厚,使得高校老人有较乐观的生活态度、较高的生活满意度和对社区较强烈的归属感。客体的强势地位决定了社会支持内容的独特性。
第三,高校社区养老服务的社会支持内容亦重重烙上了高校印记。同一高校的离退休老人具有较强的同质性,而其强势地位为他们的养老服务需求的满足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此这一群体更加强调养老服务的高质量和多样性。在X大学离退休人员中,70岁以下、70―80岁、80岁以上老人的比例分别为47%、30%、23%,虽然是一个以中低龄老人为主的群体,生活绝大多数能够自理,但依然有近八成的老人患有各种疾病。其社会支持的内容具有明显的特征:在日常照料和居家安全等基础性和生存需求方面,由于高校社区老人在经济收入、医疗和住房保障、社会福利水平上都有较明显的优势,基础性需求能够得到很好的满足,开始追求服务的更高质量和更高标准,促使生存性需求开始向着精细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比如饮食方面更加关注营养搭配和食材安全,家政服务方面更加注重服务提供方的资质、声誉和专业性,医疗护理方面更加注重常态化和精确性。这些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为社区养老服务提供了潜在市场。但与此同时,紧急情况的及时援助和日常的体力劳动帮助等弹性需求依然强烈。在精神慰藉、娱乐休闲和社会参与等成长性和发展方面,高校社区老人需求强烈。数据显示,X大学社区仅有32%的老人与子女一起居住,空巢率较高。离退休是个人生命历程的重大事件,不少老人离退休后失落感加剧,孤独感上升,但他们在选择精神慰藉的对象时往往看重关系的亲密性和文化水平的相似性,一般服务提供者很难满足。同时退休后较充足的时间允许老人们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各种学术研讨、养生保健、旅游观光、摄影绘画等趣缘组织刺激了高校老人娱乐休闲的多元性,这些组织的准入门槛较高,对活动的质量有较高的期待。再者,高校老人大都是行业领域内的精英,职业习惯造就他们在离退休后依然活跃在专业领域内,通过广泛的社会参与重塑退休后的精神支柱,寻求角色转换的契机和途径重新融入社会。
二、失衡:高校社区养老服务社会支持体系的困境
社会支持体系的良性运行不仅依赖于社会支持主客体之间在支持内容上取得默契,还取决于多个供给主体之间相辅相成,汇成合力。尽管高校社区拥有较为丰裕的养老资源,但是从调查的情况看,高校离退休老人对社区养老服务种类和质量的满意度一般,尤其是高层次、个性化的需求满足程度存在较大欠缺,高校的资源优势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高校社区养老服务社会支持体系的运作存在着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体制之困、养老服务供给主体间功能冲突之困和需求与服务的缺位与错位之困,导致高校社区养老服务需求和高校的养老服务供给严重失衡,其具体表现在:
第一,单位制管理体制下养老服务各个部门之间条块分割的职能划分造成社会支持的行政力量的分散与低效。政府、社区和高校构成了高校社区养老服务社会支持系统的最重要主体,其中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社区服务中心、街道办事处、高校离退休工作处、后勤部门等共同承担高校社区的养老服务责任,但是这些部门之间在权责上存在重叠,多头管理现象突出,分工不清、权责不明,各部门的服务资源不能有效集中使用,降低了服务的效率。比如,高校直属院系和离退休工作处都承担着对离退休人员的管理工作,二者在很多责任上是相似的,往往院系所应承担的服务都转交给离退休工作,而街道和社区所承担的养老服务与高校各部门衔接不够。与高校养老服务管理部门的碎片化供给形成对比的是,高校社区老人的需求具有明显的多样性和整体性,任何单一的部门都难以独立满足,一旦出现需要多部门协同完成的养老服务工作的时候,在缺少牵头部门的情况下,部门间联动机制缺乏,养老服务的社会支持就会陷入停顿状态②。高校组织的单位制属性使得养老服务具有“行政化”和“管理式”倾向,各种行政管理部门更多地承担的是开具证明、登记备案等工作,X大学离退休工作处的工作人员表示,由于本身能力和资源的局限,其原先所具有的组织、协调功能已日渐弱化。高校社区养老服务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还表现为高校社区居委会(服务中心)与街道办之间的矛盾,一些高校社区服务中心的管理人员由高校在编行政人员兼任,他们本归学校后勤部门管理,薪资由高校发放,但是日常工作受到所在地区街道办的领导指挥,承担其他的行政职能,导致社区服务中心服务高校老人群体的能力受到削弱。
第二,养老服务供给结构失衡,主体间协调、配合不当。社会支持的主体本应是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形成状态稳定、功能互补、地位平等的供给结构,但是在高校单位制和行政化制约下,行政力量一家独大,占据绝对优势。高校不是专业化的养老服务机构,所提供的养老服务只是出于行政管理和人员安置的需要,大多数的工作人员都是高校在编的行政人员,重管理轻服务的模式造成高校社区养老服务缺乏专业队伍,服务满意度不高。高校老人对单位的高度依赖,本质在于享受高福利和低成本的养老服务,“有事找单位”已经内化为高校老人的思维模式,他们市场化意识淡薄,对社会和市场化供给的养老服务存在明显的偏见和疏离。社区组织在高校地位被弱化,不被老人所认同,有事不是找社区而是找学校相关部门解决。多位受访的商业服务组织的负责人抱怨高校离退休老人过分看重提供服务的组织的类别属性,按照单位的“内部价格”和质量标准选择是否接受服务,社区外的营利组织很难获得高校老人的接纳。各类社会公益组织由于刚刚起步,主要是满足弱势老人的基本需求,对于高校老人高层次的需求涉及较少,也难以获得他们的信任。现阶段市场化力量逐步进入高校社区,社会组织正在发育成长,市场和社会弱小,所提供的服务主要还是从基本需求开始,和行政力量的服务内容缺乏错位发展,差异性不足,没有形成互补双赢的局面③。总之,高校养老服务的社会支持过度依赖于行政力量,市场和社会的施展空间有限,行政式服务造成高校养老服务种类单一,专业化质量不高。各个供给主体在功能界定上存在明显的交叉、竞争与冲突,协调配合难度较大,养老服务供给呈现无序性、自发性和盲目性的乱象。
第三,高校社区特殊的养老服务供给机制和服务对象之间在供给与需求上存在缺位与错位。高校养老服务的单位制特征给老人提供高福利的养老保障,更加强调老人的基本生活服务,服务的内容和标准还停留在传统层面上,尤其是在日常生活照料、老年人心理健康方面已经与时代脱节,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在面对有较高社会地位的强势群体的诸如社会参与、精神慰藉等方面个性化和高层次的需求时,高校社区的养老服务并未与时俱进,服务供给还有较大缺失。不同年龄段的老人在不同的生活情境下有不同的养老服务需求,医疗照顾和陪护对于高龄老人来说更为重要,低龄老人更加追求社会参与活动,这就需要社区根据老人的年龄和健康状况开展具体的个性化和差异化服务。但目前高校养老社会化机制落后,后勤部门中的食堂、医院等仅仅提供较为简单的常规化服务,服务内容涉及面较窄,同质性较高,且并不专门针对老年人,老人的特殊需求被忽略。因此,高校老人对社区提供的常规化、例行化、低层次服务有较高满意度,而对差异性、发展性、高层次服务的供给满意度较低。随着高校老人的养老需求趋于多样化和广泛化,他们的需求满足范围已经超过社区所能提供的边界,需要在社会和市场中寻求新的服务渠道。作为微型社会的高校社区,依然为老人们提供不少本该由市场和社会提供的服务,比如信息咨询和家政服务等,这些服务由于使用程序繁琐,使用率较低,造成资源浪费,但它们的存在挤压了其他供给主体的功能范围,造成各主体更多的是在低层次的服务项目上竞争。市场机制、社会机制和行政机制没有产生良性的衔接关系,陷入错位失灵的困境,高层次的养老服务供给滞后于老人的需求。
三、整合:完善高校社区养老服务社会支持体系的路径
当前我国老龄化趋势不可阻挡,养老服务社会支持体系滞后于养老服务需求,尤其是在制度建设上没有跟上老龄化速度,出现了“未备先老”的局面。高校作为养老社会化最后的壁垒势必在新一轮的去行政化改革中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单位制下的社区养老服务社会支持体系面临重新整合,亟需从管理体制改革、供给主体结构优化和自身优势发掘等方面推动高校社区养老服务的社会支持体系革新,为全社会的养老困局探索出一条可能出路。高校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在管理结构、供给体系以及社会资源方面进行重新整合的可能路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改革和完善高校社区养老服务的管理体制,推动碎片化服务供给向整体供给转变。行政力量是公共服务的最主要提供者,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依然是社会支持体系的核心力量,高校社区改革现有养老服务首先应从管理体制上寻求突破。高校社区养老服务涉及众多行政部门和社区组织,科层制管理的条块分割困境需要高校社区在更高管理层次上建立部门间长效的联动机制,使分散化的碎片式服务供给走向集中,把社区、后勤、医疗、安保和高校直属单位等管理经办机构协调整合起来,建立整体供给机制,以高校社区成员的整体需求为导向,建立一站式服务中心,提高管理效率,满足社区成员的全方位需求。在高校社区老人养老需求较为集中的领域,应该适当扩大高校社区组织和离退休工作处的权责范围,在人力资源和运转经费上加大投入,增强它们在协调各个部门中的话语权,使它们真正由行政部门转向服务型部门,也让它们有更多的精力和资源统筹其他职能部门,从而研究和开发出符合新时期高校离退休老人需求的养老服务供给内容和渠道,革新一些已经过时的服务方式和内容。还要理清和处理好高校社区内外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社区及社会组织和高校之间的“条块关系”,在各自的责任权限、性质定位、资源共享、政策目标、服务对象和管理手段等方面做到相互协调配合,避免相互干预和交叉领导,使得各自都能正常履行责任,共同服务于高校社区成员。必要时可以创立一个权威的常态统筹机构(如社区组织和离退休工作处合署办公),从体制上整合它们的职能与资源,完善高校社区养老服务社会支持体系。
第二,整合和充实高校社区养老的社会支持体系,推动单位制一元供给向多元化供给体系转变。高校现有的养老体系过度依赖于政府和高校自身,单一化的社区服务供给模式无法适应多元化、差异化的养老需求,还一定程度上延缓了高校社区养老社会化的步伐。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政府尝试从一些领域中逐步收缩,吸纳其他主体来共同完成治理任务。养老服务是未来我国面临的最严重的社会问题,引入市场和社会机制构建多元化的养老体系是政府面对老龄化的关键之举。政府(包括高校)在高校社区养老体系中的责任应该是提供财政支持、做好队伍建设、制定政策措施和督促检查落实。作为社区最直接的和主要的支持主体,高校应该从单位制的大包大揽的压力中解脱出来,把职责重点转移到基本生活保障、精神支持和志愿者管理等方面上来,弱化对养老服务的干预和供给功能,引导社区老人走出单位依赖的思维定式,在更多渠道接受其他供给主体的服务。市场化将成为未来养老服务发展的方向,高校老人较高的经济社会地位为处在初级阶段的养老产业提供了无限商机。因此,应该鼓励高校社区加快引入市场化机制,在家政服务、旅游购物、物业维护、休闲娱乐等社区老人急需的个性化和高层次需求的满足上更好地发挥市场的作用。社会机制作为政府和市场的补充,在志愿服务、精神慰藉、日常看护和情感支持以及社会参与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高校社区应该通过社会机制满足老人们的精神陪伴需要,培育他们的社区公共精神。最重要的是,多元化的社会支持体系应该强调各个主体之间的错位发展,通过整合来达到差异化需求的整体性满足,避免主体之间毫无特色和专业性的竞争,这就需要政府对市场和社会的培育和引导。
第三,发掘和利用高校社区内生性养老服务社会支持资源网络,推动养老服务资源由密集型向高效性转变。高校社区是一个集社区和校区为一体的社会共同体,往往集中了各种生活资源和各种服务组织,先天具有较为优越的养老服务社会支持网络体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除部分设施利用率较高外,整体资源网络不断低效化,因此挖掘高校内生性力量提升社区老人养老服务水平应该成为优先选择的途径。除学校行政服务部门外,学生志愿者、学生社团和社区社会组织、专业社工可为离退休老人提供各种服务,尤其在满足老人们精神慰藉、娱乐活动和社会参与等需求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高校应该着手研究如何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人力资源作用,从而有效缓解养老服务资源短缺的困境,同时实施鼓励老人互助行为的措施,让高校离退休老人一部分特殊需求能够在高校社区内得到满足,进而提升高校养老服务资源网络的利用效率。
四、小结
本文之所以选择高校社区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我国高校社区作为社区的一种类型,大量存在于全国各地。根据教育部官方网站的信息,截至2016年5月30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879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595所(包含独立学院266所),成人高等学校284所。与此同时,类似于高校社区的还有大量的其他~业单位的社区,如科研院所、医院、报社杂志社出版社等以及行政管理单位。我们通过对这类社区的一个典型个案的研究发现,高校(单位)社区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其养老服务体系的嵌入性特色,包括单位制的包办特点、同质性与收入高的特点以及养老服务需求层次高的特点,这些特点不同于普通社区。然而这类社区在养老服务社会支持体系上除了上述特色或优势外还面临巨大的挑战,其体系处于一种失衡状况,历史越悠久的高校面对众多的养老人群和服务需求越显得无能为力,这些困境包括单位制管理体制下养老服务各个部门之间条块分割的职能划分造成社会支持的行政力量的分散与低效;养老服务供给结构失衡,主体间协调、配合不当;特殊的供给机制和服务对象之间在养老服务供给与需求上存在缺位与错位等。面对这些困境,我们认为只有重新整合高校社区的养老服务体系才能缓解和解决这一问题,包括改革和完善高校社区养老服务的管理体制,推动碎片化服务供给向整体供给转变;整合和充实高校社区养老的社会支持体系,推动单位制一元供给向多元化供给体系转变;发掘和利用高校社区内生性养老服务社会支持资源网络,推动养老服务资源由密集型向高效性转变等。
本文通过一个典型个案的研究所描述的现象和解释的问题,反映的是单位型社区普遍存在的、值得学界同仁高度重视的问题。希望更多的学者关注这一话题,并做一些定量的、带有全面性的研究,把单位型社区养老服务社会支持体系解释清楚,并为解决单位型社区养老服务问题提供决策依据。
注释:
① 王立:《关于高校高龄空巢家庭养老问题的几点思考》,《南方论刊》2008年第4期;孙文博、彭英丽:《高校空巢老人问题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彭梅芬:《关爱空巢老人 构建和谐校园》,《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S2期;李春生等:《北京市海淀区独居高、中级老年知识分子家庭需求调查》,《中国老年学杂志》2006年第8期。
② 胡湛、彭希哲:《发展型福利模式下的中国养老制度安排》,《公共管理学报》2012年第3期。
篇9
论文摘要:我国城镇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障已在“统账结合”的新模式下运行,但是实践表明,依照这种模式所提供的制度养老金数额对老年人养老的所有需要的保障是不确定的。中国人口和家庭的历史与经济背景以及发展趋势的特殊性,使一些老年人得不到家庭养老的经济支持。因此,养老保障的实现要从纯经济领域之外寻找帮助。社区的地利和人力以及社区服务可以成为市场经济背景下的特殊系统,使得社区能够发挥家庭力不能支的功能,补充现行养老金制度经济保障的不足。
一、现行养老金制度存在粉经济保障的不确定性
我国现行的养老金制度,以1997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决定》为标志,已形成基本框架,并在占全国城镇职工大多数的各类企业中付诸实施。理论与实践均表明,中国在排除了现收现付式和完全积累式的筹资模式后,选择了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结合的部分积累式,这是符合市场经济发展客观要求的选择,它会最大可能地满足养老金发放的需要,但满足到什么程度是难以确定的,其中的最大风险是一定比例的退休人员领取到的养老金不能满足基本养老生活的需要。
退休者的养老金替代率,在“统账结合”的新模式下将因人而异,养老金水平的高低在退休者群体中的分布将呈现出不确定性的特点。按照新模式的设计,基本养老金分为两个部分,其中基础养老金部分是确定的替代率即20%,个人账户养老金则是不确定的,它以个人账户储存额为计算基数,而这个储存额与个人在职时的收人水平相关联,也就是说,这部分的替代率水平决定于每个人在职时的收人水平。在职时收人的差别必然造成某些人这部分养老金替代率较低。
我们可以把上述分析与收人状况的调查结果进行对照,作出一些预测性思考。近年的调查表明,中国的高收人层在总收人中所占的比例过大,它不仅侵占了低收入层的份额,而且侵占了中等收入层的份额。中国的总收人结构是中层比较小,但中下层比较大。如果在统账模式下,上述收人结构以不同程度的状况得以存续,则必然会有一定比例的退休者因为收人低而个人账户养老金替代率较低,甚至出现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退休者。那么究竟这部分人有多少,哪些人会成为这样的养老金领取者,他们将出现在什么样的家庭中,他们的养老金数额不足程度如何,这些都是确定性趋势中的不确定因素。
养老金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这些退休者,如果能从家庭中得到补充,其养老保障就得以解决,但是他们能否从家庭中得到相应的补充也是不确定的因素。
当代乃至未来中国的家庭结构状况,使若干数量的老年人从家庭获得经济支持以供养老的机会越来越少。中国的人口发展趋势,使中国家庭正向“四、二、一”结构演变,四个老人、一对夫妻、一子女是一个具有直系血亲关系的三代家庭格局,这种家庭结构下的社会成员,在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之后的若干年后才进人老年期,因此,按照现行法规,他们退休后都应当有自己的基本养老金,只不过养老金数额存在差别。在老年父母的支出结构中,子女的直接经济供养主要用于购买作为日常必需品的实物,有子女和夫或妻可以作为照顾者的家庭将无需购买照料服务,这就是说,子女直接提供经济支持数额等于购买生活必需品(实物)的费用与养老金之间的差距。我们在假设父母都有养老金,子女都有收人的前提下,相对于个体家庭来说将形成以下几种组合:(1)子女收人高,父母养老金也高;(2)子女收人高,父母养老金低;(3)子女收人低,父母养老金高;(4)子女收入低,父母养老金低;(5)子女收人中等,父母养老金也为中等。在此,收人高是指收人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外,有不同程度的剩余,收人低是指收人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时有不同程度的欠缺,收人中等指收人数额与基本生活需要基本平衡。上述养老金的高、低、中等在满足领取者养老基本需要时,相应地会出现剩余、不足、平衡三种类似的形式。前述五种组合中,在第四种情况下就会造成需要直接经济支持的父母难以得到来自子女的支持。这部分老人究竟有多少呢?据保定市的调查表明,需要得到金钱与物质支持但尚未获得的人分别占3.79%和3.0%,除此之外的老人,或者是已经得到了相应的支持,或者是现在还不需要这些支持。养老金数额不足,又得不到家庭支持的这些老年人如何生活?这将对社会提出特殊需求。
只追求养老金这一经济保障的解决,认为只要发放“预定的”(从数学模型中推出的)养老金就解决了养老保障问题这种观点,在中国经济发展的独特的背景下,在中国老龄化的特殊条件下,无疑是片面的、不切实际的。经济保障的不确定性缺陷的克服不能仅局限于经济本身寻找办法,而应当跳出单纯计算养老金数目的圈子,探讨克服缺陷的途径。
二、社区的非经济资源优势可以超越经济手段而发挥效用
社区所具有的地域的稳定性适应了现代家庭养老的需要和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工业化的发展带来了人口的自由流动,现代核心"家庭将取代传统的主干大家庭。但是不能以父母与子女的分居就得出父母与子女的空间距离导致子女无法照顾老人的结论。根据对保定市的调查,在只有一个子女的父母中,有95%与子女同住保定市,其他城市的调查情况也与此接近。即使发达的美国一般情况也是75%左右的父母与子女同住一城市。退休的父母即使独立居住,也不愿意离开他们熟悉的社区和作为自己小天地的家庭。当他们行动不便需要照顾,而子女又无暇顾及时,就可以求助于他们所在的社区。如果情况较好,他们不必离开家而去专门的养老机构,只是需要时由社区的有关人员上门提供方便。一方面,他们属于社区,在空间位置上不存在障碍,另一方面,又减少了去专门养老机构所需要的过多的开支,如果他们的养老金并不可观,其重要性就更明显。如果子女对社区提供的辅养老服务有所担忧,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例如双休日去其父母处探视,必要时可与社区沟通,这在客观上是可行的,因为他们同住一个城市。实际上在老年人生活功能发生障碍时,有些子女就搬到与父母所在社区很近的地方,使家庭与社区在养老上的配合更为有效,现代住房制度提供了实现这种情况的客观便利。
社区中人力资源的优势,使社区养老功能的发挥具有可靠的保障。养老事业是人文特点十分明显的劳动密集型事业,核心家庭出现养老困境,原因就在于人力资源支持的不足。社区中聚集着常住的、暂住的、各行各业的人士,他们工作或业务上的差异,使之具有时间上的互补性,这就为志愿服务的实现提供了可行性。烟台市2001年共有120万青少年参与了志愿者活动,注册志愿者6万多人。上海市石门二路街道1999年登记在册的志愿者10500余人,其中在职职工占19. 04%,退休人员占28. 57%在校学生占52. 38%。毫无疑问,如此规模的志愿服务,使得到服务的老年人减少了从市场取得有偿服务的需求,这样势必减少其本来就有限的养老金的开支,这是一笔值得一算的经济账。
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趋势是确定的,由此决定的社区地域特点是确定的;中国的人口状况和就业规律、职业结构在市场经济成熟后将是稳定的,由此决定的社区人力资源分布也将是稳定的。总之,由社区提供的非经济养老资源具有确定性的特点,这对弥补现行养老金制度存在着的经济保障不确定性具有相当的作用。
三、经济手段和社会手段的综合运用:社区养老准市场系统的构建
篇10
【关键词】 养老 服务体系
1 现今主要的养老服务分析
油田矿区现今主要的养老服务简单地可分为家庭养老和社会化养老两种,而社会化养老又可分为社会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两种基本模式。不同的养老模式有不同的特点。
1.1 家庭养老的困境
家庭养老是中国传统的养老模式,但家庭养老逐渐走入困境,主要体现为:(1)家庭结构向“421”型转变,家庭成员数量不断减少;(2)年轻人不再奉行“父母在,不远游”的文化传统,而是志在远方、远走高飞;(3)油田企业的发展变化,较多的油田职工因工作岗位需要而远赴异地他乡,甚至出国;(4)生活观念的转变,老少分居成为风尚,生活空间的分离使得照顾老人的距离拉大。
1.2 机构养老的欠缺
家庭养老的困境,必然导致社会化养老需求的增长,机构养老是目前全社会大力推进的一种社会化养老模式。为满足老年人不断增长的养老需求,2010年油田矿区筹建养老康复中心。但通过在辖区居民养老问题的一些调查发现,有90%以上的老年人养老方式首选家庭。
1.3 居家养老的优势
居家养老是把一部分养老功能从家庭转移到社会,由社会或社区的养老服务组织来完成,所以这是一个社会化的养老模式,也是居家养老与家庭养老的主要区别。居家养老较之机构养老,具有投资少、成本低、服务广、收益大、收费低、见效快的特点,能减轻机构养老和家庭养老的压力,又能满足老人的情感需求,感受家庭和社会的熟悉氛围。
因此,以社区为平台,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符合油田矿区实际情况,并将成为大多数老人和家庭的选择。
2 社区在实施居家养老中的作用
对老人而言,充分开发利用社区特有的物质条件和社区资源,积极开展为老服务,能有效地改善老人的生活条件,提高老人的生活品质。对家庭而言,由社区提供多样化的为老服务可能减轻家庭养老负担,有助于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过渡。对社会而言,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可以解决老年人养老的后顾之忧,以及老龄化、高龄化快速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对维护稳定和促进社会和谐都有积极作用。
3 社区居家养老的实践与问题
3.1 社区居家养老的实践
为适应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发展趋势,油田公司不断加强和创新居家养老工作,着眼“9073”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目标,逐步建立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矿区养老服务体系,以市场化模式主动担起养老社会责任。2011年初,华北油田以民办公助的形式成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成立两年多来,发展义工600多人,签约的70岁以上老人达到2000多人。
油田公司投资数千万,维修改造60多个离退休活动室和室外活动场所,为3万多离退休人员进行免费体检。各服务处还相继开展关爱空巢老人工作。华丽服务处的“一对一”帮扶、华盛服务处的“金阳光”志愿者服务、华达服务处的“助夕阳”帮扶中心等,这些帮扶组织及活动让社区老年人感受到了关心与关爱。
3.2 现实问题
由于社区居家养老工作处于探索之中,加上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自然存在不少问题,目前比较普遍的表现为以下方面:
(1)服务对象问题;居家养老应该是全体老年人的事,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服务对象主要是孤寡、独居、困难、残疾和高龄五类老人,一般老人则较少考虑,覆盖面不广。(2)服务内容问题;目前开展的社区为老服务项目以娱乐休闲、康复保健、家政服务等日常的物质生活帮扶较多,而对精神护理、心理支持、情感慰藉等方面的关注还不多见。(3)服务队伍问题;一是社区管理人员缺乏为老服务的工作经验和有效的管理手段。二是相关服务人员缺乏专业服务知识,只能从事一般的家政服务和简单的康复护理等,难以提供高层次服务。三是志愿服务队伍建设相对滞后,人员一般为在职员工、离退休职工和社区党员。
4 社区居家养老的对策和措施
由于居家养老本身是新事物,发展中的不足与问题是必然的,各社区在加强宣传、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必须综合考虑社会现实和文化传统,结合当前正在进行的加强、创新社区管理和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积极探索符合油田矿区发展实际的社区居家养老新途径。
4.1 引进社会援助,做大做实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根据不同对象、不同类别的老人,积极探索福利化、社会化、市场化为一体的无偿、低偿、有偿相结合的服务方式。福利化服务是指油田企业在自身惠民服务基础上加快推进社区居委会和地方政府业务对接,为全面落实国家和政府的惠民政策搭建平台,在与地方政府业务对接的基础上引进地方职能,落实惠民政策,使社区老年人享受到国家和政府的低保、高龄、孤寡、残疾、困难等惠民政策,享受到康复、医疗、生活等救助或服务。
社会化服务是指偿试推行“社区助老服务中心”,以老人的服务需求为基点,充分挖掘辖区范围内的服务资源,把与老人生活、健康、娱乐相关的社会资源吸纳整合。结合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建立专职指导员、信息员、服务员、联络员、监督员队伍,通过志愿者、专职人员队伍和覆盖社区的社会群团等组织,为老人提供个性化、人性化、便捷化的优质服务,使老人不出家门就能解决养老需求服务。
市场化服务是指运用市运作机制,引入社会上具有一定规模、热心养老事业的组织和辖区公共服务机构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使老年服务业有一个较大的系统化、产业化发展。
居家养老服务是老年社会保障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宗旨不只是解决部分老人的问题,而是面向全矿区老人的服务。
4.2 完善服务项目、提供专业化养老服务
社区是社会化养老服务的最好依托,社区可根据实际开辟和提供各类专业化养老服务。(1)生活照料类:为老人提供托老、购物、配餐送餐、家政服务等一般照料服务;(2)医疗保健类:为老的提供疾病防治、康复护理、心理卫生、临终关怀、健康教育、建立健康档案、开设家庭病床等服务;(3)法律维权类:为老人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司法调解及维护老年人赡养、财产、婚姻等合法权利服务。(4)文化教育类:为老人提供老年学校、书法绘画、学习培训等服务;(5)体育健身类:为老人提供活动场所、健身设施、组建团队等服务;(6)精神慰藉类:为老人提供谈心交流、心理安慰、精神护理等服务。
4.3 加强队伍建设,促进社区居家养老和谐发展
从现实情况和一些国内大城市的好的经验做法来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队伍主要由三方面人员组成。(1)少量专职专业人员是必不可少的骨干。(2)部分低龄健康老人是一支不容忽视的队伍。(3)庞大而又稳定的志愿者队伍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主力。
4.4 推行孝心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社区结合 “四个教育”、“四进社区”活动开展“敬老、养老、助老”的思想道德教育,逐渐使社区居民养成尊老敬老的行为习惯。
4.5 搭建“文化养老”平台,全面发展居家养老工作
依托社区文体资源,切实把“文化养老”与“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结合起来,围绕“文化养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途径、新办法,真正让广大老年人“艺起来、动起来、学起来、乐起来”,逐步形成良好的“文化养老”阵地,以社区文化推动居家养老工作深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