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服务的社会效益范文
时间:2024-01-25 17:53: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养老服务的社会效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要: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就难以和谐,而没有养老保险,社会保障体系就不会健全。本文通过分析寿险公司发展商业养老保险及企业年金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就寿险公司如何在“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出一些建议。
当前,我国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提高老年人口的生活质量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内在要求。
一、寿险公司应积极参与基本养老保险“第一支柱”的建设
首先是为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等社保基金提供“第三方”管理。保险资金是我国资本市场上安全程度最高、收益最平稳、运营最规范的一类长期资金,适应社保基金市场化运营趋势,寿险公司提供的专业投资技术和投资管理服务,可以有效弥补政府在管理社保基金方面经验不足,缺乏保值增值和规避风险手段的现实问题。其次,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探索一条商业保险参与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尤其是商业保险参与农村养老体系建设,让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的成果惠及农民,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政府工作的重点,更是寿险公司扩大业务领域,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本质要求。
二、寿险公司要抓住发展企业年金的机遇,推动“第二支柱”又快又好地发展
发展企业年金是金融体系和社保体系建设的共同要求,也是寿险公司发挥资金融通与社会管理功能的有机统一。寿险公司必须抓住这次做大做强保险业,提升行业地位的历史性机遇,动员行业整体力量和资源在企业年金领域树立先发优势。目前,寿险公司发展企业年金已经具备了充分的客观条件:条件一,从2003年起,在劳动保障部和中国保监会的推动下,太平人寿成功参与了辽宁省企业年金市场化运营试点工作,促成中国第一笔合格的企业年金计划,为寿险公司开展企业年金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条件二,全国已经有8家寿险公司获得了企业年金基金的运营资格,可以为企业提供包括受托管理、账户管理和投资管理在内的“一揽子”运营服务;条件三,寿险公司在长期资产负债管理、精算技术及风险管理、账户管理与服务以及资金运营等方面具有其它金融机构的比较优势;条件四,我国企业年金政策环境已经成熟,巨大的市场潜力正在演变成企业的现实需求。
篇2
2)机构如何开展建立、贯彻制度/标准体系工作;
我院在原有运营服务手册的基础上,由院长牵头,各部门负责人参与,共同讨论,反复琢磨,形成第一版标准体系 结构图及明细表,启动正式的编写工作。并从员工中抽调部 门主管以上人员共10余人进行标准编写,并坚持“全员参与、写我所做、做我所写”的工作方法,由基层和一线管理 人员结合本岗位工作实际编写标准,然后由各部门主任牵 头,组成讨论小组,对标准进行修改,修改后大家一致认可的标准交由标准化工作小组整理归纳。
在标准编写过程中,始终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主动学习、加强交流、取长补短,主动邀请标协老师对编写 工作进行指导,要求各部门在指导前梳理编写中遇到的问 题、困惑,主动向老师请教,并将修订的标准下发到基层一 线员工手中进行实际操作使用,再提出改进意见,最后再反 馈到编写组,经过反复多次的修改一论证一实际运用的循 环,形成员工易理解、好掌握、便于使用的规范标准。
3)机构在哪些方面投入时间、精力甚至资金,如何围绕上述服务项目开展服务并提升服务质量);依据北京市养老服务标准及养老服务星级质量星级评定检查细则,不断改进,夯实内功,对以下工作进行重点部署 从而提升服务质量。
环境、设施设备、服务管理、经营能力方面:我院在环境设施方面充分体现以老人为本的原则,公共标志规范,清晰醒目,建筑设计结构良好,布局合理,与机构功能相匹配。 老人居室符合入住要求,配置合理,通风釆光好,餐厅、康 复训练场所、娱乐健身场所、公共区域环境优美,全院无障 碍通道,楼内还配有电梯,满足不同身体状况的老人需求。在 服务管理、人力资源、信息档案管理、经营能力等方面,能 够严格执行养老服务地方标准、国家的法律法规及院内的各 项规章制度,资质完整有效,人员配置合理,管理体系运转 正常,信息档案管理规范,项目齐全。
4)机构服务具有哪些特色且服务质量有哪些提升;
在采育养老照料中心实行的10项服务中,各职能部门首先依据北京市养老服务标准及院标准化体系要求,制定出服务项目流程、制度、人员职责,并向家属及老人告知各项服务的须知介绍,包括服务范围、内容、时间、地点、人员。 在实施服务过程中,以认知症照护专项为特色,提供服务的服务计划,要求操作人员做到持证上岗,并依据服务计划及 流程进行操作,进行有效果评估及改进措施。同时综合依据绩效考核标准进行月度考核,采取三极照护质量监控措施, 使各项服务达到质量标准,力争做到管理规范化,工作标准化,记录文件化,服务流程化。
5)通过提升服务质量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哪些;通过:1.制定详尽的服务范围,加大审核力度;2.以人为本设立人性化服务肉容;3.增强服务质量意识;4.注意舒 缓工作人员的压力;5.配套设施设备方面的改善。从根本上梳理院内工作人员及管理者的服务意识,增强我院竞争力提 升服务质量带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第四部分:现存问题和改进措施
现存问题:
1、在硬件方面,个别地方还需要改进,如:(1)部分标识不规范(2)健身器材不够完善。
2、服务方面,(1)在心理、精神支持服务及活动项目中,暂时没有专职的心理疏导师,效果不够严谨。
(2)在医疗保健服务中,暂时没申请医保。
改进措施:
(1)加强对全体员工的素质教育,提高服务技能。按照北京市养老服务标准及我院标准化体系要求,有组织有计划的进专业技能的培训,开展操作技术演练及业务贯标,定期进行测试。并通过绩效考核、效果评估、及满意度调查等形式进行防控检测,使各项服务达到星级评定的要求,最终实现老人满意。
(2)以人为本,加强对老人的心理关怀,特别是重点老人的心理支持疏导服务,按照服务项目规定的程序、流程定 期与老人进行心理沟通,及效果评估。加强对老年人专科疾病的宣传教育,开展健康知识讲座,健身操普及及进行专科 疾病的咨询,做到防护措施到位,并认真做好记录。
篇3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养老服务业整体发展缺乏长远规划。部分地区养老服务业起步晚,还处于摸索阶段,在整体发展上缺乏长远规划。方面,养老服务业发展主体不清晰。传统上的养老服务业由政府主导,资金主要依靠各级财政补助,行政色彩浓厚。另方面,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机构设立带有盲目性,部分养老服务机构缺乏财政“断粮”后的可持续发展动力,存在项目搁置或人员解散的风险。再者,居家养老方面,缺乏长期、稳定和专业的居家养老服务组织,供需矛盾比较突出。目前老年人居家养老需求较大,市场上尚没有具备成熟管理经验的居家养老服务企业,尚未形成功能定位明确、服务模式成熟、人员稳定、监管到位、行业标准化完备的运营模式,难以满足养老需求。
(二)政策缺乏灵活性,未充分结合地方实际情况,缺乏有效的政府投入资金的绩效考量机制。目前有关政策法规对于些具体事项的规定过于呆板,面对各地的复杂情况,采取刀切的处理方式,不太符合地方实际,容易造成“有需求的无床位,有床位的无人源”的尴尬状况。另外,大量资金投入到养老服务业发展上,各种养老机构、日间照料中心也纷纷建立。但部分地区尚未形成有效的资金绩效考评机制,未充分评价项目发挥的社会效益,资金使用效益难以考量,“重投八、轻效益”的状况较为突出。
(三)养老机构比例不合理,城镇养老床位占比较少。总体来看,大部分床位面向城镇“三无”和农村五保人员、农村老年人,面向城镇区域老年人的服务设施占比较少。过去,我国大多以政府为主体,建设敬老院、养老院等福利性养老机构,面向的是经济困难或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侧重于“福利性”;这种单纯性的福利性、救济性养老机构不能满足现在老年人对养老的要求,并影响老年人对社会化养老发展模式的接受程度。
(四)未有效实现市场化运作,养老机构产权不清晰,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缓慢。民办养老机构相对较少,其他类型的养老机构多为政府投资设立,产权不清晰,缺乏明确的权利义务主体。究其原因,一是养老服务业尚在起步阶段,未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市场不够活泛,缺乏有效的盈利模式,部分养老机构生存困难。二是养老服务业行业中,市场化运营需要的法规、行业标准不够完善,面临政策瓶颈,不利于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三是行业组织不够健全,不能做到行业自律。
(五)社会化养老优势未充分体现,尚未在社会上形成广泛认同。由于社会化养老行业尚未发育成熟,加之目前社会养老机构参差不齐,部分养老机构设备不到位、服务水平不高、护理员大多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缺乏专业性的老年护理和心理知识等原因,无法满足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养老服务需求的快速增长。另外社会化养老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服务,满足老年人体检、就医等需求,以及专业化养老机构给老人带来认同感、归宿感和社会化养老的规模化优势未能充分显现出来,也导致社会化养老的模式没有得到社会广泛认同。
二、对策建议
随着医疗卫生服务状况的改善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在加剧。就目前而言,养老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福利问题,更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可能会引发矛盾,不利于社会发展。对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引领民间资本进入,推动养老服务市场化。第,政府筒政放权,改革切阻碍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体制障碍。减少政府行政性干预,完善政府宏观管理,培育和规范养老市场。建立健全各项机制,研究建立困难老人养老服务补贴制度,积极推行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制度。制定扶持政策,鼓励单位和个人投资兴办养老机构,引领社会力量参与到养老服务业这行业中来。第二,大力鼓励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国内养老服务市场,充分发挥地方融资平台的作用,通过市场化融资方式,引导民间资本参与进来。第三,积极推行养老服务社会化、市场化,尊重市场规律,明晰产权关系,努力实现养老服务业可持续发展。
(二)优化养老机构结构,促进多元化发展。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建立养老机构,避免造成养老设施资源的闲置浪费。除部分养老机构重点保障特困群体及低收入群体的养老需求外,鼓励发展医养型、护理型等多种模式的养老机构,发展包含中高端在内的多元化养老机构,适应不同人群的需要。大力推进机构医养融合,支持医疗卫生资源进入养老机构。注重居家养老系列服务、老年文化教育服务等,结合我国国情,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
篇4
[关键词] 公立;养老机构;财务;信息披露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6)12-0110-03
截止到2015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人已经到达2.2亿人,约占总人口的16%。我国的老龄化发展速度比较快,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人数的不断增加,构建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完善养老体系建设是社会稳定发展、居民幸福生活的重要保障和基石。任何个人都会面临老的问题,传统的以家庭或者政府养老的模式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以政府和慈善机构为依托的养老模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欢迎。公立养老机构资金大部分来源于财政,因此公立养老机构成为老年人养老的首选,但是公立养老机构存在管理效益低、信息不透明的问题,因此必须要通过完善的信息披露实现公立养老机构的健康发展。
一、公立养老机构财务信息披露的支持理论
(一)公立养老机构服务与管理的基础理论
基于我国特殊的国情,我国养老机构按照创办主体可以分为公立养老机构和民办养老机构。公立养老机构是由国家或者单位集资开办并且运营、管理的具有事业单位性质的养老机构。养老机构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城市低收入以及弱势群体,因此公立养老机构提供的服务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结合实践我国公立养老机构所提供服务的人群主要包括:一是为社会做出过卓越贡献的人群,例如老、科学家等;二是弱势群体,需要特殊照顾的人,老人属于弱势群体,他们难以通过市场化的手段获取服务,因此需要依靠财政资金的支持;三是那些符合社会保障的人群。
公立养老机构的财务特征主要包括:一是筹资模式的多元化。从本质上讲公立养老机构属于非营利机构,其主要目的是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服务,而提供养老服务的同时会消耗大量的资源,因此对于养老机构而言,争取财务盈余是机构生存的前提。我国公立养老机构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服务收费以及社会募捐。其中政府拨款是主要渠道。二是预算管理的精细化。由于公立养老机构属于稀缺性资源,因此要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就必须要对预算进行科学的管理,通过对预算的科学化管理实现公立养老机构服务目的。三是财务信息沟通与预算控制一体化。
(二)绩效管理理论
由于我国公立养老机构的资金大部分来源于财政收入,因此对公立养老机构进行绩效管理是实现其准公共产品性质的必然要求。通过引入绩效管理可以通过绩效信息协助设定目标,从而全面了解机构运行中存在的不足,进而有目的的改进,以促进公立养老机构的健康发展。同时由于公立养老机构具有事业单位的性质,因此基于财务预算等方面的局限,导致公立养老机构的信息披露不透明,因此要通过绩效管理实现公立养老机构的盈利,以降低财政资金的投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我国公立养老机构财务信息披露的现状分析
我国养老事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很多规范还不健全,以《养老机构管理办法》(2013)为例,该办法规定养老机构要在醒目的位置公示各类服务项目的收费标准和依据,但是对于财务信息披露缺少硬性的约束性条款,进而导致公立养老机构主动披露财务信息的积极性不高。另外由于公立养老机构属于公益性质,因此其在经营中往往不会考虑盈利因素,因此也没有足够的动力去提高社会知名度和认可度,所以它们在财务信息披露上缺乏主动性。本文通过对我省10家公立养老机构的财务信息披露情况的调查发现以下问题:
(一)披露的信息过于笼统
财务信息披露是外界对公立养老机构运营情况的基本判断依据,然而我们对公立养老机构的信息披露发现其存在较大的笼统性和模糊性:一是财务信息没有准确的表述公立养老机构业务活动费用的产生过程。通过对信息披露的分析很难了解到这个数字是怎么产生的以及产生的原因。二是公立养老机构披露的财务信息不能准确的反映服务质量。我们通过对公立养老机构披露的财务信息很难获得该机构的服务质量,例如对于公立养老机构的建设进度问题很难通过某项资金结余分析清楚。三是披露的财务信息难以与公立养老机构的业务活动相联系。
(二)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
公立养老机构不同于企业,不能简单的以利润作为评价养老机构的指标,而是要强化公立养老机构的公益性,分析养老机构是否实现了其特定的目标和使命,因此需要借助绩效考核评价指标对公立养老服务进行评价。但是我们对公立养老机构的财务信息披露分析,更多的是反映养老机构业务的经济花费情况,而对于该业务的经济性、效益性以及目标性我们无法进行判断。
(三)收支结构不合理
由于公立养老机构属于事业单位性质,因此在很多时候公立养老机构所披露的信息存在细化程度不够的问题。在实践中很多公立养老机构认为其资金来源于财政,因此只需要将有关的财务信息向上级有关部门进行披露,而不需要对外界信息披露,通过对公立养老机构的网站信息查询,95%的机构没有对财务信息进行披露,即使进行披露的也存在信息不完善的问题。总体看存在收支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一是收入支出的分类单一,没有全面的反映收入支出的详细信息;二是公立养老机构的收入结构不合理。养老机构的收入来源于收费,因此将机构定位于自收自支存在不合理性。
(四)缺乏有效的监督体系
目前我国公立养老机构的会计核算和管理目标仅仅是以服务政府预算的目的,这样以来导致公立养老机构借助政府保密单位的借口,对财务信息不主动进行披露:一是公立养老机构缺乏完善的会计审计制度。由于公立养老机构具有公益性质,其资金一部分来源于财政拨款,一部分来源于企业募捐,因此很多公立养老机构的管理者借助资金渠道的丰富性,随意使用资金。例如公立养老机构存在资金随意使用的现象,很多进入养老机构的老龄人往往是借助“人情”关系进入,导致财政资金的浪费。二是没有强制性的财务信息公开制度。由于公立养老机构的资金既有财政拨款,也有收费,因此在财务信息上就存在一定的认为可操作性,因此需要借助外界的监督,但是很多时候由于没有硬性的规定导致公立养老机构不愿意主动披露信息。
三、完善我国公立养老机构绩效财务信息披露的制度保障
通过对我省10家公立养老机构的财务信息披露的现状调查,构建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对促进公立养老机构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需要着重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构建完善的会计规范体系
对公立养老机构的财务信息披露管理的前提就是要构建完善的会计规范体系,只有这这样才能保证财务信息披露工作有科学的依据。构建以绩效评价为导向的财务信息披露体系不仅实现了公立养老机构财务信息的经济性指标反馈,而且还准确披露了其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因此公立养老机构一是要不断完善我国相关的会计法律法规体系,细化相关规则制度,保证规则制度落实到实处。针对关于养老机构信息披露缺乏硬性规定的问题,我国要对会计信息披露进行修改,明确信息披露的硬性规定。二是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会计改革,制定出《事业单位绩效会计准则》建立与公立养老机构相适应的会计准则,以此保证公立养老机构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建立统一标准的财务信息披露机制
针对公立养老机构财务信息披露笼统、模糊的现状,我国首先要建立统一的信息披露标准,明确财务信息披露的内容,规定公立养老机构应该披露的财务信息内容,可以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公立养老机构的财务信息披露主要是绩效预算信息,由于公立养老机构的资金来源于财政资金,因此需要通过预算进行资源配置。预算的内容涵盖筹资活动、筹资活动产出、服务活动、管理活动以及其他活动。其次公立养老机构要构建财务信息披露的平台,为社会信息需求者提供一个了解公立养老机构财务信息的载体。在很多时候由于公立养老机构的信息披露没有硬性规定的限制,因此其在信息披露上存在随意性。我国有关部门要对公立养老机构的财务信息进行集中管理,集中披露相关的财务信息,以此提高透明度,实现社会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三)建立公立养老机构绩效评估机制
绩效评估机制的建立是落实公立养老服务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公立养老机构组织绩效管理的依据。在我国老龄人口不断增加以及公益资源短缺的矛盾突出下,公立养老机构要通过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估机制实现公益资源的最大化。一是要合理划分公立养老机构绩效管理的目的与范畴,清晰认识到绩效管理对公立养老机构发展的重要意义。二是要制定科学的绩效评估方法,保证各项指标具有较强的实务操作性,同时也要保证设置的指标符合不同公立养老机构绩效考核的要求。由于公立养老机构的实际情况不同,因此要保证指标符合实际。例如资源存量绩效表和运营绩效表就存在多重构设的关系,运营绩效表反映的一个时期的增量构成立了资源存量绩效表反映的某一时点的存量。三是构建具有指导性的公立养老机构绩效指标体系,同时允许各个公立养老机构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补充和调整。由于每个公立养老机构的运营情况不同,因此在对其进行绩效考核时也要具有针对性。例如我省的两所公立养老机构由于其入住人数以及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导致其各项费用的开支情况也就有明显的差异,因此需要建立具有差别化的绩效考核指标,这样才能兼顾发展。
(四)强化公立养老机构的内部控制机制
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公立养老机构的顺利发展,保证组织内部各项业务的最终价值实现。由于公立养老机构属于公益性质,因此为了规避各种舞弊行为,公立养老机构要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合理分配公共产品资源为社会提供公益性的养老服务。公立养老机构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流程是:目标绩效的设定――预算方案的选择―内部控制作业流程的设计―控制方法―信息反馈―结果评价。通过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可以对公立养老机构的各种财务信息进行准确的披露,保证披露信息的质量,同时还可以及时发现财务问题,提高公立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
(五)完善公立养老机构财务信息披露监督体系
提高公立养老机构财务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与准确度必须要依赖于有效的约束和监督机制。首先公立养老机构要强化内部监管意识。完善的财务信息不仅是公立养老机构发展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财政资金的本质要求。由于财政资金来源于社会,因此必须要向社会提供公开透明的财务信息。财务信息的披露不仅要包括公立养老机构的各种业务活动费用,而且还要包括对业务的社会效益的绩效评价的反馈。比如公立养老服务机构的绩效管理不仅要包括筹资绩效、服务绩效,还要包括管理绩效。公立机构在设定这些绩效考核指标时需要遵循目标导向原则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绩效指标用于反映组织运营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而实现组织的目标。其次构建完善的审计鉴证制度。对于公立养老机构财务信息的披露需要通过第三方的客观鉴证,IFM认为财务信息数据的真实必须要通过高质量的数据标准和公立、独立的监督,因此针对公立养老机构财务信息披露所存在的问题,要积极鼓励地方审计部门对财务信息进行审计监督,以此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
总之,在我国公共资源与社会利益诉求矛盾增加的环境下,为切实提高城市养老服务质量,必须要进一步完善公立养老机构的财务信息披露制度,以系统的财务信息披露实现对公立养老机构公共准产品资源使用的最大化,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的不断发展。实践表明通过绩效财务信息披露一方面可以提高公立养老机构管理效益的信息披露质量,另一方面还可以在公立养老机构内部形成约束机制,从而提高其管理水平,促进我国养老事业的健康发展,实现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 考 文 献]
[1]周兆安.家庭养老需求与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张力及其弥合[J].西北人口,2014(2):45-49
[2]丁华,徐永德.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管理[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1):273-275
[3]刘从平.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于绩效评价“3E”原则[J].会计之友,2012(7):127-128
篇5
2013年至今,全市共投入项目建设资金1.91亿元,实施民政公共服务项目131个,极大的提高了民政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
1、坚持规划引领,科学统筹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我市坚持把规划作为促进民政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以规划引领项目,以项目推动发展,将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区域中心城市发展战略,纳入民政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体系,科学编制项目规划,强化项目储备,引导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按照“总量适度、分布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的目标发展。2013年,我们将一系列与民生关系密切、保障民政对象基本生活所需、提升民政公共服务现代化水平的项目,列入《市民政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了“十二五”期间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六大体系”和53个重点建设项目。其中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项目10个,城乡社区建设体系项目38个,自然灾害救助体系建设项目1个,优抚安置双拥体系建设项目1个,社会福利体系建设项目2个,专项社会事务管理体系建设项目1个。
2、坚持项目带动,全面推进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我市以民政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为抓手,连续三年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不断加大投入,加快建设,着力推动了三个体系建设。一是以公办福利机构建设为重点,推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投入4500万元,新建了市社会福利中心综合服务大楼,总占地面积23711平方米,建筑面积20250平方米,可满足500名老人入住需求。争取国家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项目,投资1130万元,改造扩建了市社会福利院养老护理楼,新增供养床位180张。开展农村福利院整顿提升活动,投资630万元,新建了镇养老服务中心,迁建了沙嘴办事处农村福利院;投入886多万元,对沙湖、杨林尾等6所农村福利院进行新改扩建,新增供养床位300多张,极大地提升了五保供养能力。开展了农村互助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试点,在318国道沿线20个村建设了农村互助养老服务中心,在城区“三办一园”选择了4个社区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探索开展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二是以服务平台建设为抓手,推进城乡社区建设。我们采取向上争取一点,公共财政投入一点,驻区单位扶持一点,社区自筹一点的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不断加大对社区服务平台建设的投入。全市累计投入资金8000多万元,其中争取中央和省级补助金700多万元,市和街道(乡镇)两级财政拨付5700万元,社区自筹1600万元,开工新建了8个社区服务站,改造升级了13个社区服务站,巩固完善了17个社区服务站,共计新建社区服务站9000多平方米,改建社区服务场所5000多平方米。全市79个城乡社区中,已建成1个街道社区服务中心,56个社区服务站,其中办公面积超过1000平米的有8个,达到或超过300平方米省级标准的有48个。三是以专项社会事务项目为基础,推进社会福利体系建设。投资400万元,新建了市儿童福利院,设置床位100张;投资670万元,建成了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和家庭寄养中心,设置救助床位100张。投入资金92万元,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支持48个村兴建了农村生态公墓;投入2800万元,兴建了市城区殡仪服务中心,新建的殡仪服务中心占地面积120亩,总建筑面积9000平方米,设有高中低档别墅式吊唁厅11栋,可同时容纳13户办理丧事,为我市实施丧事集中办理,推进生态、绿色、文明殡葬奠定了基础。
3、坚持多元投入,合力推进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我们坚持“政府主导、社会支持、民间参与”的多元投资模式,不断加大政府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和政策支持力度,积极整合各类资源,吸纳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一是主动争取资金支持。我们找准国家宏观政策和决策中推进民政公共服务建设的切入点,加大了对改善民生的投入,通过扎实做好基础工作,积极争取,在资金上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多。社会福利中心开建之初,上级没有任何口径下达资金,我们在福利院床位紧张,养老服务急需拓展的情况下筹措资金,主动建设,随后争取省级下拨了资助资金800万元。全国养老服务体系试点项目全国只资助四个省,我省只安排四个点,全省4000万元,全省17个地市州争取到资金500万元。同时,用项目资金带动地方政府投入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我市通过不断完善公办养老机构设施,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300多万元,新建了镇养老服务中心和沙嘴办事处城南福利院,带动地方政府投入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资金300万元。二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发挥政府投入的主渠道作用,按照“广覆盖、保基本、树标杆”的原则,加大对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力度。2013年以来,市、镇两级财政投入约1.325亿元用于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占总投资的69.3%以上。三是积极引进社会资金投入。我们积极争取相关政策扶持,吸纳武汉中招实业有限公司等社会企业投资2500万元,在毛嘴镇征地100亩,兴建全省首家农村区城性社会养老机构——江汉明珠养老服务中心,在全省率先探索农村福利院向区域性社会化养老机构转型。四是探索开展合作开发。在民政公共服务设施筹建过程中,建设用地成为制约发展的“老大难”问题,我们通过精心策划、科学论证,采取合作开发的方式,与市皮肤病防治医院签订合作开发协议,将皮肤病医院所属的麻风村长期闲置的100亩土地用于市城区殡仪服务中心建设用地,开发期20年,市殡仪服务中心分年度支付麻风村效益款共计70万元,有力地促进了该项目的建设。
二、公共服务设施运营管理情况
为了发挥民政公共服务设施的效能和作用,我们坚持建设与管理两手抓、两手硬,不断加大管理力度,创新体制机制,创新运营模式,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一是养老服务体系初具规模。随着市福利两院的建成投用、农村福利院的新改扩建、农村互助养老服务中心的建立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试点的展开,我市初步建立了以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互助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目前,全市2个城区养老机构、24个农村福利院和1所区域性社会化养老机构床位总数已达4000张,供养农村五保对象4320人(其中集中供养1290人,分散供养3030人,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29%);供养城镇“三无”对象1030人。在满足五保、三无老人供养基础上,我们还积极探索向社会提供代养服务,福利两院代养社会对象245人。农村互助养老服务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试点也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20个互助养老试点村都成立了互助养老协会,指导互助照料中心开展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农村空巢、留守老人生活。4个居家养老服务试点社区也在积极探索为老年人提供家电维修、清洁护理、送医送药、配餐送餐等多样化、多层次服务。
篇6
关键词:新农村商业保险重要作用措施
改革开放后,我国商业保险发展迅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我国农村商业保险发展速度却相对较慢。目前,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大力发展农村商业保险也就成为我国保险的发展重点。
一、商业保险在农村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发展农业保险,可以有效抵御农业风险,保证农民收入和正常的生产经营。2005年全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80%以上,农业保险赔款超过2亿元,同比增长90%。农业保险为广大农民群众抗御农业自然风险设立一条“保障线”,在保证农民收入和生产经营方面发挥了不小的作用。通过保单质押贷款,解决农民小额信贷需求。人寿保险大都具有储蓄性质,通过保单抵押提供小额贷款,能够解决农民的生产生活急需。
发展农村商业保险,可以帮助解决农村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表明,农村人口的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我国农村已经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解决好逐步发展的老年人的养老、医疗等问题,使他们安度晚年,已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大力发展农村人寿保险,就可以减轻人口老龄化对国家财政的压力,消除个人和家庭的后顾之忧。
发展农村商业保险,可以有效防范化解被保险人因疾病、意外等因素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和人体伤害,有利于保护农业生产力,较好地解决农民因病返贫、致贫问题,有利于农村社会稳定。农村由自然灾害引发的疾病,经常大面积发生。由于农村生活、生产条件差,各种疾病特别是一些地方病发病率较高,使本来摆脱贫困走上富裕的家庭重新回到贫困中去,对本来就很贫困的家庭无疑是雪上加霜。不仅在经济上使这些家庭致贫,而且会造成家庭邻里、亲友不睦,严重影响邻里关系和子女的教育、就业,形成社会问题。而商业保险能帮助解决这个问题,农民在政府的补贴基础上,只需很少一部分资金投入就能解决后顾之忧。
2005年,全国健康保险业务的赔款与给付支出108亿元。中国人寿的“两康”产品自开办以来累计赔付约42亿元,深受农村群众的欢迎。2006年上半年,5家商业保险公司在8个省(区)的62个县(市、区)开展了农民合作医疗保险工作,涉及的参加农合农民1874万人,试点地区平均参保率为86%。发展农民工工伤保险、养老保险,有利于推进和完善农村保障制度。在商业保险公司的参与下,分类逐步建立广大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维护广大农民工的切身利益,有利于推进和完善农村保障制度,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发展农村商业保险,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转移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也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拓宽了渠道。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农村将出现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农村保险业务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必然大量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从事农村寿险工作。以中国人寿河南省分公司为例,截止2005年底,农村寿险业务员已发展到3万多人,一方面为农民提供保障服务做了大量工作,为稳定农村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解决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
在当前国家和地方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商业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全可以利用其自身独特的行业优势,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包括农业保险、失地保险、养老、医疗、意外风险、子女教育等在内的多种保险保障,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农村保险市场的现状分析
农民的保险意识差距明显,对保险认同度低,风险防范仍处在原始状态。家庭养老、储蓄看病,遇到大难靠亲戚朋友帮助解困,这是广大农村目前保障状况的真实写照。农村由于受经济基础、文化素质、媒体辐射不到位以及保险企业宣传缺乏的影响,对保险知识知之甚少。
发展速度较快,规模小,区域差距较大,发展极不平衡。从区域来讲,南方沿海发达地区农村的保险密度和深度都远远大于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同一地区、同等条件,农民的购买力不尽相同,差距也很大。
农户居住分散,网点不健全,展业困难,服务不到位,商业保险在农村的覆盖面小。由于多数农村经济不发达,农户居住较为分散。现在常年在外打工的人数多,流动大。这些因素都给商业保险的展业带来极大不便,增加了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以河南省为例,城市每百人拥有4张寿险保单,而农村每百人还不到1张保单。其覆盖面很低。各家保险公司在发展战略上,重城轻乡、重效益轻责任、重眼前轻长远是造成农村保险市场竞争乏力的根本原因。
商业保险产品缺少个性,基本没有针对农民研发的险种,买难卖难,成为农村保险发展的瓶颈。在人身保险险种方面,近几年各家公司主要打城市牌、打富人战,忽略了农村广大农民的保障需求,没有开发针对农民的保费低廉、保障全面的产品。
重视程度偏低,政策扶持缺失,农村保险市场开发举步维艰。商业保险公司尽管在农业保险、农村人身保险方面做出了一些努力,但由于政策扶持不到位,赔钱经营,企业积极性不高。
三、发展农村商业保险的措施
政府应加强引导,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政府要进一步推行富民政策,使农民的收入大幅度增长,为农民购买保险奠定物质基础。要高度关注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积极探索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如新农合医疗、农民工保险等等。对保险公司开办农村保险给予政策支持。比如在开办农民养老保险中采取国家补一点,家庭出一点,保险公司让一点,使其尽快开办起来。在农民医疗方面,政府既要鼓励保险公司的参与,又要在费用上给予补贴,使其在微利情况下健康经营。对农村业务员可以采取减免营业税的办法,维护其在农村销售人身保险的积极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兼顾保险公司经营效益和农民保障二者的利益,出台有关优惠政策,支持商业保险公司积极参与农村保险市场的开发。
保险监管部门要发挥政府部门职能,优化农村保险的发展环境。要利用各种会议宣导和主动上门沟通的方法,避免地方有关部门干预保险经营。积极与工商物价部门联系,避免多头监管,重复检查现象的发生。制定发展农村保险的优惠政策和补偿体制。确保农村保险发展有一个宽松的环境。研究政策支持措施,为保险公司发展农村保险提供支撑。创新监管思路,促进对农村保险机构的审慎性监管和预警监管,及时扼制恶性竞争和有损农民利益的行为。做到关注而不干预,既有灵活性,又有市场监管的政策性。提高办事效率,为农村保险的发展开设绿色通道。监管部门要遵循农村社会发展规律,加大对保险公司开办农村保险的支持。要完善农村机构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时效,对农村网点机构要做到成熟一个,审批一个,开业一个,规范一个。建议对农村业务员实行资格授予制,使那些热爱农业保险,诚实守信,业绩良好的业务员得到展业资格,保证农村有一支稳定的、素质较高的销售队伍。
保险公司要处理好三种关系,确保农村保险市场健康有序快速发展。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保险公司把经营效益放在首位,还应服务、服从于国家,肩负起振兴经济的使命。因此要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要在对农民的服务中求生存,求发展,力争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关系。就目前来讲,农村保险成本高,费用大,见效慢。从长远看,农村保险是有待开发的“处女地”,市场潜力巨大。农村保险既是保险公司业务新的增长点,也是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处理好企业本身和国家大局的关系。当前国家正在研究农村的社会保障问题,农民急需养老、医疗和意外伤害的保险保障,这给保险公司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保险公司一定要站在大局谋划自身的发展规划,积极投入人力、物力参与农村保险市场的开发。一方面发挥社会稳定器的作用,为加快农民奔小康、建设和谐社会步伐积极开展工作;一方面抢抓机遇,建站设点、扩大队伍,为农村保险市场的开发和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保险公司要加大宣传力度,普及保险知识和理念,增强认同度,为农业保险业务的拓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对商业保险的认知度仅为20%。因此,加大宣传力度势在必行。由于历史的原因,农民文化程度偏低,接受能力较差,在宣传中要针对农村农民的特点研究切实可行的措施,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宣传形式要多样化。农村地广人稀,居住分散,必须采取多种形式长期不断地宣导。利用媒体,通过广播电视、村委喇叭等向群众灌输保险知识和理念。充分利用墙体广告,流动宣传车、诗歌比赛、运动会、保险知识竞赛等形式,使农民接受保险知识。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寓保险教育于娱乐之中,使农民认识保险,了解保险,主动购买保险。
宣传内容要通俗化。要把保险知识和保险理念编成故事、写成歌、绘成画,讲给农民听,教给农民唱,展览给农民看。突出重点,要彰显人身保险的保障功能,宣导理念,使其潜移默化于农民大脑里;理论和实例相结合,利用一些赔案,深入浅出地进行宣传。
宣传范围要广泛化。在农村进行保险宣传,范围一定要大,要有一定的覆盖面。重点人群要包括,农村干部和教师、中小学生、乡镇企业的老板和外出打工者。
保险公司要加快调研步伐,研发适销对路产品。调查研究要分别不同类型进行,量体设计地为不同经济地区、不同保障水平地区开发适合的产品。加快产品创新、产品改造。要加大险种开发力度,尽快开发出一批低保费,高保障,突出保障功能的人身保险产品;乡镇企业年金及农民养老保险产品;适合农民购买的一张保单保全家,一笔保费多保障等方面的产品;适合农民外出打工的高危人群人身意外险等等。条款要通俗化。要让农民一看就明白,做到投保简单,手续简便,理赔快捷方便,有利于农村业务员宣讲和推销。
加强农村保险的渠道构建,进行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创新。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信息分布和传递不平衡、不充分,来源渠道有限。保险对于广大农民来说,更可谓是新生事物,这给保险销售和服务带来很多困难。因此推进农村营销服务网点建设,加强营销人员培训和管理,不断探索适合农业保险发展的组织形式创新,也成为推动农村保险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比如可以充分运用银行、信用社、邮局、农机站、计生办等代办机构网点,不断丰富农村保险营销渠道。
“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和谐”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要实现的目标,农村商业保险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认真研究农村保险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转变观念,积极创新,敢于实践,不断提高,不断建立和完善适应我国农村保险发展的产业政策、财政、金融措施、组织体系、调控手段,才能探索出一条适应我国农村经济和农业发展的农村保险新体系。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新型老年公寓;新疆
一、新疆人口老龄化现状
随着近年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新疆经济发展的速度较快,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如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等地,已经在近些年相继进入老龄化社会。新疆老龄化总体呈现以下特点:一是老年人口规模大。预测到本世纪中叶,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成为重度人口老龄化省区;二是老龄化来势猛。老年人口以每年4.36%的速度增长,高出全国1.16个百分点,已呈现逐步加快趋势;三是“未富先老”。我区人均GDP低于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属于典型“未富先老”地区;四是高龄化老人比例高。目前新疆8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3.28万人,约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0.95%,属于高龄化地区。据调查统计,城乡“空巢”老人尤其是独居的高龄“空巢”老人中,50%以上常年患病,生活部分不能自理或完全不能自理,30%左右的“空巢”老人则存在着不同的心理问题,甚至患有抑郁症,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老年人口增速加快,高龄老人和失能老人大幅增加,空巢化趋势日益突出。老年人的养老、医疗、照料等压力和带给新疆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已经凸显。其中最基本的是老龄人口的养老问题;最直接的是劳动人口不断减少,社会化养老需求迅速增长,加重劳动人口和社会负担等。在此过程中,家庭结构的变化导致传统家庭养老功能日趋弱化;老龄化进程先于经济发展水平,使得福利机构养老的缺陷愈加明显;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年人在生理和心理上对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丰富,人对养老机构和个性化服务的需求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这一切促使了一种新型养老模式——新型老年公寓养老应运而生。
二、发展新型养老模式的意义
从比较优势中理解老年公寓是解决当代老龄化问题的良方之一。老年公寓是一种新的居家养老方式,不仅拥有分散的居家养老所没有的各类保障服务设施,让老人居住得安心、舒心;又拥有一般养老机构所没有的家庭氛围。所以,其比较优势是十分明显的:(1)减轻子女养老压力,提高社会效率;(2)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3)服务专门化、系统化,使老年人生活质量大大提高,真正实现我国提倡的“五有养老”;(4)老人仍拥有自己的居所、配置自己喜欢的家具,让老人既有“家”可归,又能享受一般住家无法享受到的配套服务。
这种新型居家养老模式正在成为新疆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中的新亮点。新型老年公寓的示范作用可以辐射到养老体系的各个层面:
首先,新型老年公寓起点高、理念新、融入市场会很快提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变老年人“望寓生叹”为“养老首选”,让养老产业的经营者看到了光明的前程。老年人养老观念的革新又直接影响年轻人的择偶观、家庭观、生育观和事业观,将拓宽更大的养老产业市场激活“老年经济”,形成养老社会化的良性循环。
第二,新型老年公寓由于身临改革前沿是一个探讨养老社会化的实验平台。
新的经营理念可以加速养老福利型向社会化养老型转变;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供养型向康复型转变“注入型”向“自我造血型”转变。
第三,新型老年公寓对促进本地区文化水平和服务形象对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三、创新养老模式—新型老年公寓,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新疆人口老龄化带来了诸多社会和经济问题表明,人口老龄化使新疆传统养老模式受到冲击,社会养老模式亟待创新和完善。与传统养老模式相比,新型老年公寓管理追求硬件设施的优质,更注重在养老理、模式、服务方式等方面的创新,独具匠心地把现代服务业引入传统养老业,形成“物业服务+养老服务”的双重服务模式,使养老在传统意义上实现质的飞跃。具体而言,实现这一想法有以下三个关键点:
(一)提高对养老服务业的认识,优化和明确政府的职能和职责。从优化资源、提高管理效率和促进社会公平的角度,政府应尽快转变观念和职能,明确职责。政府对养老机构的补助程度,不应以机构的所有性质为依据,而应以社会需求和解决养老问题的实际效果来确定,对国办养老机构与民办养老机构一视同仁,实现国办养老机构与民办养老机构公平竞争,不论谁提供公共服务,都应受到同等待遇,都会得到政府补贴。这不仅会提高现有民办养老机构的“社会地位”,改善其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还会鼓励更多的私人或市场组织来提供公共服务,弥补了政府供给公共服务的不足。
(二)注重观念革新,以全新的理念指导经营管理行为。
1.以人为本变一般化管理为人性化的家庭式关怀。新型老年公寓分不同区位以满足不同状况的养老需要。不同区位要配备具有相应专业素质的工作人员以家庭式关怀作为服务标准。把‘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融入与老年人的亲情交流中。
2.树立“老年人也是财富”的思想变“消极养老”为“余热生辉”。新型老年公寓为所有有一技之长的老人创造发挥余热的机会和平台,充分体现“老有所用”。公寓引进“教育养老”机制坚持“老有所学”学了本领再“用”,形成良性循环。
3.树立市场意识摈弃旧的“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强化“自我造血”功能。新型老年公寓有自己的养老服务产业,走自己养活自己,自我发展之路。
(三)走养老服务专业化的道路。其一,实行准入制度。当前应尽快出台老年服务的相关法规,规范服务市场,严格就业门槛,实行资格考试,从业人员通过考试后方可从事相关职业。其二,加强学校教育。随着养老形势日益严峻,未来对老年服务专业人士的需求将会大大增加。学校教育应契合社会形势的发展,加大培养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力度。其三,利用各种形式组织培训。如社区、各职业学校也可以开辟这块阵地,从事培训,尽快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通过以上方式,老年公寓养老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就能得以储备与保证。
探索“现代养老”之路中,健全的社会化居家养老体系将给老年人提供更为舒适的生活环境和更低碳的服务关怀。新型老年公寓用一种新的理念指导软硬件建设,将更多的老年人聚集起来,为他们提供“家”的温暖和优质的服务,将更多的资源集约化、精简化,从而积极应对新疆人口老龄化问题,实现新疆社会和经济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宋言奇:《关于中国老年公寓养老发展发展的几点思考》,《中国发展》,2007年3月。
【2】赵一贫、王哲:《新型老年公寓及其在养老服务社会化中的示范作用》,《中国民政》,2006年2月。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新疆统计年鉴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
篇8
结合我国老龄化的趋势及对传统养老模式的影响,对社区居家养老信息化服务需求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发现社区居家老人对于日常照料类服务需求普遍;医疗健康类需求较为强烈;需更多关注精神文化层面需求,文章最后就完善社区居家养老信息化平台建设提出具体方案。
【关键词】城市老年人;社区养老;信息化需求
引言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城市老年人数量不断激增。居家养老方式仍然是老年人的主流养老方式,社区服务在居家养老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同时,随着我国社会对社区养老服务的关注度的增加,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发展将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1-2]。据此,我们从需求视角对居家养老社区服务进行研究,以社区养老信息化为社区养老服务平台建设的重点,提高社区养老服务运行的质量和效率,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3]。将信息化建设作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和体现着养老服务的发展水平和工作效能[7-8]。课题组立足于城市老年人的需求,从阜新市居家养老社区服务接受者的角度出发,对于制定科学合理的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政策法规,完善满足老年人个性需求的居家养老社区服务制度体系,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4]。
一、阜新市社区居家养老基本状况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阜新市人口老龄化情况严重。加快建立健全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体系,尤其是建立城市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化体系已经迫在眉睫。从整体上看,阜新市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化的水平较低,老年人的养老服务信息化需求与社区养老服务水平的发展还存在差距。本文通过社区层面,探讨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将进一步建设养老信息化服务理念在社区养老中逐步开展起来,对于应对人口老龄化及加强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开发社区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二、城市老年人社区养老信息化需求研究的问卷设计及检测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和发放
为了了解城市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需求情况,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我们首先明确了调查的目的和内容,确定调查对象。由于调查的人群是阜新市城区的老年人群体,我们决定采用问答式问卷调查方法。同时我们也来到阜新市20个社区委员会进行走访,进一步了解阜新市社区居家养老信息服务状况。
此次研究调查对象为阜新市城区老年人,年龄在60到90岁之间,调样本覆盖阜新市的20个社区,共抽取330个老年人构成样本。实际发放问卷330份,有效问卷300份,问卷有效率90.7%。
(二)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研究统计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汇总、可靠性分析。为进一步考察调查问卷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采用AMOS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居家养老信息化需求调查问卷的结构是可接受的,再次说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三、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化需求统计分析
经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社区老年人对提供生活照料类信息、体育健身类信息、精神慰藉类这三类信息需求迫切。随者年龄的不断长,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逐渐下降,当老年人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自理能力遇到障碍时,对外界力量提供日常照料类服务的需求愈加强烈。此外,老年人对社区活动场所和设施信息的需求量很大,可以看出老年人对锻炼身体非常重视,应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在精神慰藉类信息功能回答中,老年人对提供心理咨询类信息的需求很大,但对其他两项需求较少,这可能是因为老年人心理较脆弱,对陌生人接触仍比较拒斥。
四、研究结论
日常照料类服务需求普遍。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自理能力逐渐降低,对日常生活类服务有普遍需求[5-6]。医疗健康类需求较为强烈。老年人的身体机能进一步退化,对医疗健康类服务需求增加,而老年人对社区医疗服务的知晓率、利用率都不高,因此对其需求率均高于利用率[7]。可以看出,老年人对医疗健康类服务需求较为强烈。需更多关注精神文化层面需求。调查中发现多数老年人有着较为积极的生活态度,但是还有部分的老年人抱有消极、焦虑的情绪,尤其是部分空巢独居老人更是长期缺乏情感、心灵上的慰藉,精神层面的需求没有得到相应的程度的重视和满足[8]。
五、相关建议
(一)按需设立居家养老社区多样化服务
在对老年人进行居家养老社区服务需求调查之后进行分析汇总,不同的老年人也有着不同的社区服务需求。这样就会形成老年人对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多样化需求状况[9]。老年人对社区服务的需求,主要表现为需求的共性和个性。共性需求通常集中表现在基本的生活、健康服务项目上,同时老年人对社区服务需求上又存在一定的个性化的需求要求。因此在居家养老社区服务发展中,要切实设置供老人选择的多样化的服务项目。
(二)引导老年人树立积极的养老生活态度
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新闻媒体渠道大力宣扬积极健康的养老方式,鼓励老年人积极稳妥的应对生活,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在老年人所居住的社区中,可以利用公共广播及宣传平台,向老年人传达积极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要不断的提高老年人的法律意识,提高老年人的合法维权意识。
(三)运用政府力量满足老年人社区服务需求
本文从老年人需求角度对居家养老社区服务进行研究,但政府在居家养老社区服务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有效的满足老年人的社区服务需求,需要政府发挥相关的职能[10]。
首先,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政策体系方面,应着重加强对居家养老社区服务体系的规划。其次,资金供给方面主要针对居家养老社区服务中的部分完全的公共物品支付费用。最后,提高社区中管理和服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选拔任用优秀的专业社会工作人才服务社区,同时也要引入其他各行业并且热爱老年服务事业的人员。
参考文献:
[1] 张奇林,赵青.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发展探析[J].东北大学学报,2011(5)
[2]丁志宏,王莉莉.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均等化研究[J].人口学刊,2011(5)
[3] 杨智慧.完善我国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建设研究[J].西南财经大学,2013(5)
[4]刘满成.社区服务居家养老信息化需求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4)
[5]陈丽群.社区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解决思路[J].硅谷,2012(12)
[6]彭艳芳.国内城市居家养老的研究综述[J].社会工作理论探讨,2010(3)
[7]赵青.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现状及问题浅析[J].今日南国,2010(7)
[8]李文君.老龄化及养老服务模式发展研究[J].学理论,2010(5)
篇9
关键词:养老地产,PFI,风险分担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章编号:1001-9138-(2012)06-0062-66 收稿日期:2012-04-18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面临着严峻的老龄化形势。在2006年初, 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就已经达到1.3亿人。随着老年人需要的日益增加,社会养老将成为养老保障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养老地产作为社会养老的一种形式,近年来在国内发展迅速,但目前我国养老地产还处于起步阶段,融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一大障碍。养老地产不仅注重适老化住宅设计,同时也注重适老化综合配套,关键是提供适老化的服务。正因如此,和其他房地产开发项目不同,养老地产的建筑设计和经营维护期间成本较高、前期投入大、投资回收期长、面临的不确定性更多,很多企业不愿意承担一系列开发风险而退出了养老地产的开发。因此,对于养老地产风险分担十分重要。本文基于养老地产PFI融资模式的风险分担研究,分析养老地产PFI融资模式的参与方、风险识别和分类,并进行风险分担的设计,为政府参与养老地产的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PFI(Private Finance Initiative)是一种新的民营资本参与公共投资项目的融资模式,自从1992年英国首次提出后,在发达国家进行了广泛运用。相关文献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PFI的内涵、PFI的经济分析与评价、PFI的项目管理与决策和PFI的制度建设等方面。在项目管理与决策方面,风险管理是研究的热点。PFI和养老地产在我国都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实际运用的项目。PFI项目一般周期长、投资大、参与主体多、不确定因素多,因而承担的风险也很大。PFI引入到养老地产项目中改变了以往老年公寓项目风险由政府部门单独承担或由企业单独承担的局面。同时,养老地产也有不确定因素众多、新兴市场等风险,这使得养老地产PFI融资模式的风险有别于一般的PFI项目。
1 养老地产PFI融资模式的风险分类
养老地产PFI项目风险结合了一般风险和自身特殊性,风险多且复杂。
项目的系统风险是在项目开发运营过程中项目外部的、SPC(Special Purpose Company,直译为“特殊目的公司”)公司无法控制的风险,主要包括政治风险、法律及合同风险、金融风险和或有风险;项目的非系统风险与项目开发运用管理直接相关,分为建造风险、运营风险和市场风险。
政治风险主要是政局社会的稳定、安定团结和相关体制的改革。PFI项目在养老地产项目中,投资大、投资时间长,特许服务合同期限一般比较长,养老地产和PFI在中国的应用都还处在起步阶段,因此,政治风险对于养老地产采用PFI模式的影响不容忽视。此外,养老地产具有规模性,一定范围内项目集中影响项目收益,因而在一定范围内具有项目唯一性。法律风险是指与养老地产和PFI项目开发运营有关的法律制度健全与否、管理完善与否。政府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纳入“十二五”规划,近年来相继出台了《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意见的通知》等促进老年产业和社会养老发展的规范和意见;国家计委、建设部等相关部门先后出台了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公共项目的规章或行业文件,PFI项目运用的宏观环境是具备的。但目前,还没有成文的关于养老地产和PFI应用的法规出台,PFI项目应用在养老地产中缺乏完善的法律框架。所以,法律风险对于养老地产采用PFI模式亦不容忽视。限于本文重点在养老地产PFI融资模式风险分担设计,故风险分类不展开说明。
根据养老地产的特性,将其运用PFI模式的主要风险进行了分类,如表1所示。
2 养老地产PFI融资模式的利益相关者
在养老地产运用PFI模式时,政府进行项目的选择和启动,私营部门组成的SPC公司进行项目具体的管理和运营,如项目的设计、开发、融资、建造和持有经营。SPC公司通过向政府和公众出售产品或者服务来获取利润。政府公共部门、SPC公司和公众是PFI项目的三个主要利益相关者,如图1所示。公众对SPC公司提供服务的满意度是判断PFI项目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
政府公共部门、SPC公司和公众作为PFI项目的利益相关者,对同一种风险的判断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养老地产应用PFI模式时,政府公共部门和SPC公司是主要的参与者,公众不承担对项目的风险,因此,在风险设计时主要考虑政府公共部门和SPC公司。
3 养老地产PFI融资模式风险分担设计
政府通过特许经营权或者服务合同承担政治风险和法律风险,项目公司承担相应的建设风险和运营风险;而环境风险、自然风险、金融风险、不可抗力风险主要通过项目公司的风险管理技术来规避、转移或者与政府共同承担。养老地产作为一种地产项目,房地产开发商承担着融资的责任,同时也承担着开发经营的各种风险。很多公共部门人员错误地认为“要把尽量多的风险转移给私人部门”;另一方面,很多私人部门人员认为“承担风险是获得高额回报的机会”。事实上,对于养老地产而言项目风险存在的不确定性更加显著,政府承担一定的融资责任和项目风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公共服务设施或服务的效率。只有合理的风险分担才能促进社会资金投入养老地产,提高经营和服务效率。合理的风险分担应该围绕着最优风险分担量,在双方都能接受的范围内运作。
篇10
关键词:社会化养老机构;品牌机构;开发运营模式;创新
Abstract: to develop social endowment institutions is reply to the increasingly serious endowment pressure is the important measure, the operation more successful in recent years in China the typical endowment institutions development operation pattern analysis showed that endowment project success in development operation depends to a great extent on the subject have their own development operation conditions and pension service resources of the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ability, one of the most basic is the capital strength and endowment facilities innovation ability of the commercial operation mode
Keywords: social endowment institutions; Brand agencies; Development operation mode; innovation
一、养老机构的分类及其特征
在我国的实践中,有关养老机构的分类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如按有关法律规范所进行的分类、按照养老机构功能及护理技术需求所做的分类、按照养老机构的性质的分类。平常用的做多、最为关注的是按照养老机构的性质的分类,结合中国机构养老的实践,我们大体可以将我国的养老机构分成以下几类:
1、政府办社会福利院(老年公寓),其服务具有公益性,提供的服务内容和护理层次视举办者的行政层次和区域经济发达程度而异。是综合性的养老机构,能满足多层次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2、各级政府举办的护理院(护养院、护老院),以服务于那些在生理机能、心理有残疾,需要专业护理和支持的老人。
3、社区举办的老年人活动中心、托老所等。主要为相关社区老人提供短期、基本的养老服务。
4、社会力量举办的护理院,由社会资本投资开发相关设施并开展运营,实行市场化运作。以失能老人为主要服务对象,为其提供专业化的养老护理服务。
5、社会力量举办的老年公寓。由社会资本投资开发相关设施并开展运营,实行市场化运作的养老机构。其中,部分具备强大资本实力和超前(强烈社会责任感)理念的社会机构兴办的老年公寓能为各层次老年人提供综合性的养老服务。
在各地实践中,出现了政府举办的养老机构由社会机构运营的情况,通过引入社会化机制,提高政府办养老机构的效率和服务水平。从本质上,这些机构依然划归政府举办的各类养老机构中。
本文以社会力量举办的老年公寓的运营模式作为研究的对象。
二、我国社会化养老服务的发展情况
1、社会化养老服务已经成为我国养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0年2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11部门《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意见的通知》(国办【2000】19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总体要求,包括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运行机制市场化、服务方式多样化及服务队伍专业化。并要求保证社会办福利机构在规划、建设、税费减免、用地、用水、用电等方面与政府办社会福利机构一样享受同等待遇,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关的优惠政策。此后,民政部又于2005年11月16日《关于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机构的意见》(民发〔2005〕170号),就落实国家有关扶持社会办社会福利机构的优惠政策做了具体部署,特别就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支持社会办福利机构的发展做了可操作性的规划,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福利事业的积极性。至“十一五”期末,全国正式注册登记的民办(社会)养老机构有4141家,占全国养老服务机构总数的10.6%,养老服务床位41.2万张,占全国所有养老服务床位的15%,入住老年人总数为23.8万人,占收养老年人总数的11%以上,床位使用率为57.8%。
2、社会化养老服务领域出现了一批品牌机构
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和人口快速老龄化的社会氛围下,社会有识之士通过各种方式(直接投资、捐赠、托管等)参与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我国社会化养老服务领域涌现出了一批品牌机构,成为社会化养老机构的典型。
以老年护理见长的天津鹤童;以医护结合的整体健康养老为目标的河北燕达健康城;以活跃老人颐养见长的上海亲和源;以老年房产滚动开发为支撑,终身养老为理想的北京太阳城;由公益机构与爱心企业合作,探索公益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新型社会养老模式的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的“曜阳老年公寓项目”等。
其中,已经开展运行、涉及土地开发、项目运营和养老服务机构运营的等多方面内容的有上海亲和源、北京太阳城、河北燕达建康城等。
三、典型社会办养老机构开发运营模式
为了更好地分析典型机构的开发运营经验,我们通过构建一个分析模型,根据分析模型中的参数组合,将这些机构经验抽象成模型来表现。分析模型中的指标可以分成四类:
一是开发(运营机构)性质,按其注册不同可以分为民非企业和公司企业
二是与养老设施获取、开发相关的指标:土地取得方式、开发资金来源、开发方式;
三是与养老服务提供(养老设施运营)有关的参指标:养老资源及其组合、定位、理念与能力、服务提供方式等。
四是与扩张方式有关的指标:合作开发式扩张、自我开发式扩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