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技导论范文

时间:2024-01-25 17:53: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科技导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现代科技导论

篇1

关键词: 现代舞基训 艺术类中专高年级 课程设置 可行性

一、艺术类中专舞蹈专业高年级开设现代舞基训课程的必要性

在艺术类中专舞蹈专业高年级开设的现代舞基训课程,没有必要“反”什么,它的主要目标应该致力于“借鉴、吸取、创新、开发、解决”——借鉴西方国家的现代舞训练内容与方式方法,吸取中国舞蹈训练方法中的精髓部分和中国艺术文化中的精华所在,创新出适合于艺术类中专舞蹈专业教学体制的现代舞训练内容与方式方法。使学生的舞蹈意识和肢体动作语汇,以及艺术感染力等方面得到进一步开发,以便解决学生舞蹈肢体动作单薄、匮乏或僵化等问题。

首先,之所以借鉴西方国家的训练内容与方式方法,是因为现代舞在那里的诞生至今已发展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而系统的训练方法和体系。但是毕竟那是针对西方人的“身体条件和肌肉素质”所形成的训练内容和方式方法,关注到的是西方人的文化历史背景和审美情趣。因此我们决不能单单按照西方国家的一些现代舞理论和训练体系发展自己国家的现代舞教学,必须寻找到自己的“根”。借鉴国外的现代舞训练内容与方式方法完善中国舞蹈教育的体制。

其次,谈到吸取中国舞蹈训练方法中的精华部分和中国艺术文化中的精髓所在——我们民族对舞蹈本体的认识受制于对宇宙之本体的认识,宇宙之气的生成过程是圆流周转、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中国的现代舞基训虽强调了主体性,但没有走向主观随意性;虽强调了元素动作的发展与变化,但没有忽视其功能性;虽强调了人体运动的自然,但没有排斥以往人体律动的历史积淀。东方有吸取不尽的艺术精华,中国有令西方人赞叹的精神文化,因此我们更应该根据东方民族特有的艺术文化背景,创造出真正属于中国现代舞的训练方法及其内容。例如:北京舞蹈学院的曾焕兴老师的现代舞训练风格,既借鉴了西方训练体系中的一些动作原理和训练方法,又吸取了中国古典舞训练中“圆”的概念与太极中“心静”“体松”与“气和”的原则,创新出了一套属于中国现代舞的训练方法与授课内容;北京现代舞团也在尝试着创造出符合中国文化历史背景和中国人的身体条件与素质的一些训练方法和原则。

在艺术类中专舞蹈专业高年级开设的现代舞基训课程,应该借鉴和吸取适合学生成长和有助于他们专业水平提高的有利因素,根据他们的心理特征和身体条件与素质,创造出真正符合他们的现代舞训练内容和方式方法。

再次,现代舞基训课程在开发舞蹈肢体语汇和舞蹈意识,以及艺术感染力等方面,对于艺术类中专舞蹈专业高年级的学生而言是很有必要的。处于此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肢体支配意识和肢体表现能力;然而他们缺乏的是肢体的“感受力与诠释力”,往往会出现肢体动作单薄或僵化、缺乏美感和亮点等问题——虽然他们可以把舞蹈基训课程或舞蹈剧目中的舞蹈动作完成得较为规范和到位,却难以看到关于“灵性”或是“情感性”的显现。现代舞基训课程的“风格训练”便要求学生通过心态与情感的体会与传递,准确把握和控制舞蹈肢体动作的性质、幅度及速率,这是含有一定的性格色彩或感彩的,致力于学生运用自己的情感产生与抒发、情绪变化与宣泄和心理状态的调整与把握带动或处理肢体动作的训练;再者,在现代舞基训课堂中所运用的音乐类型和风格也是较为丰富和广泛的,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神经的敏感性与动作细胞的调动性,以及他们情感抒发、情绪宣泄、心理状态的产生与肢体传达和释放的意识。

最后,便关注到“教育目的”本身,之所以在艺术类中专舞蹈专业高年级开设现代舞基训课程,主要是为了使学生们在舞蹈意识和舞蹈肢体语汇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对于打破学生的动作“惯性思维模式”和解决他们肢体的柔韧性等方面达到较为明显的训练效果——此阶段,高年级的学生在体能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肢体能动性和肌肉的能量与素质。软开度问题也已基本解决,“柔性”十足;但是大部分学生在此阶段缺乏肢体的“韧性”和肌肉能量的“爆发力”,这就要依靠现代舞基训中一些特定的功能性组合进行训练与强化——让学生们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地体会和运用气息、力量与肢体的相互配合与相互作用,以便解决他们肢体动作单薄或缺乏力度与韧性等问题。

二、艺术类中专舞蹈专业高年级开设现代舞基训课程的有利条件

首先,艺术类中专拥有比较浓厚的艺术学习氛围和专业化的舞蹈训练场地,这里拥有舞蹈专业性较强的学生资源——他们大多数都是通过严格的测评和筛选而保留下来的舞蹈苗子,身体条件和肢体协调能力等方面相对良好。

篇2

关键词:舞蹈;美学;研究方法

舞蹈是一种给人以美感的肢体表演艺术,同时又是一种蕴含了生命活力和深厚文化内涵的活动[1]。美学是一门着眼于研究美的本质与意义的学科,以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体现了审美范畴内的艺术在人感知中的审美映射。舞蹈以其浓烈的表现力一直是人类文艺活动中给人以美感的表现艺术表现形式。在中国,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舞蹈美学这一学科正式建立,从而开启了舞蹈美学的探索之旅。舞蹈美学是一种以舞蹈为研究本体的学科,旨在探索舞蹈自身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的审美规律,从审美的角度将我国舞蹈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加以整理和提炼,得到的一种研究理论。从实践来看,舞蹈美学的研究对于舞蹈学各分支学科研究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研究舞蹈美学要结合多种艺术形式。

舞蹈美学与艺术美学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者有着很多共性。有着相似的审美规律,在韵律和节奏上有着审美的共性。舞蹈美学的研究要结合其他艺术美学的特点,与舞蹈美学联系最密切的就是音乐美学。舞蹈在诞生之初就与音乐有着紧密的联系,一说到舞蹈很容易让人想到音乐。舞蹈与音乐相默契的结合和表达可以恰如其分地表现出舞蹈中的节奏美和韵律美。音乐作为舞蹈艺术的烘托背景,可以有效提高舞蹈审美情趣,载歌载舞的方式也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人们内心强烈的情感,也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审美共鸣[2]。当然舞蹈美学还和其他的艺术美学有紧密的关联,如文学、曲艺等学科与舞蹈美学渊源颇深,在舞蹈美学的研究过程中要注意它们之间的审美共性。

二、研究舞蹈美学要对西方近现代美学有所了解。

舞蹈美学研究是美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因此要研究舞蹈美学就需要对美学研究有一定的了解,对于现代美学影响最为广泛的是西方现代美学。西方美学具有自身完整的体系,在西方现代美学的研究过程中有过两大流派的碰撞,一个强调内在美,主要集中在意大利等国,另一个强调形式美,主要是当时的俄国。而我国的现代舞蹈又深受前苏联的影响。因此要研究舞蹈美学就需要结合西方的哲学思想和西方现代美学思想。在舞蹈美学方面,西方美学注重追求对舞蹈形式美感与现实美感的相互融合,注重这种形式上的美感也是中国舞蹈美学值得借鉴的地方。中国舞蹈美学研究学者大都还是在保留其自身舞蹈完整体系的前提下,将西方美学大胆地引进来,从而为中国舞蹈美学研究增加新的色彩,有助于中国舞蹈艺术的发展。

三、研究舞蹈美学要对中国美学思想有所掌握。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舞蹈艺术源远流长,但是我国的舞蹈美学研究有着明显的滞后性,在舞蹈美学的研究过程中,如果只是一味向西方舞蹈美学靠拢是不行的,片面地将西方舞蹈美学作为标杆,就忽视了舞蹈作为一种艺术有其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因此,我国舞蹈美学的研究要注重吸收西方美学思想,保持舞蹈美学研究是时代性,博采西方美学之长处,同时也要注意到中国自身舞蹈的特性,保留中国美学的精华,保持舞蹈美学的民族性特点,弥补我国舞蹈发展的局限性。我国艺术美学专家彭吉象教授曾在上世纪八十年表文章,结合西方的美学思想,阐述了对舞蹈本体的进一步认识,从舞蹈自身的动作入手,到舞蹈艺术的本体研究,最后再高的层次就是对舞蹈美学的研究[3]。这一思想对于我国舞蹈美学早期研究有着启蒙作用。

四、研究舞蹈美学要注意现代科技的运用。

西方舞蹈大都注重力量的彰显,也就是其“力的幻想”和“张力结构”,而东方舞蹈由于舞蹈者自身的身体素质特点,大都更富灵敏性,注重“灵性”与“柔和”的舞蹈美。通过现代医学科技的运用,人们可以对于自身身体素质特点有更量化的认识,从而可以更加有针对地开展舞蹈创作和学习活动。再者,现代舞蹈蕴含古典美的同时结合现代元素可以彰显更加别致的艺术效果。3D技术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发展迅速的高新技术,3D技术的成熟推进了影视作品的制作。舞蹈作为身体艺术最好的体现形式,有着很强的立体感,传统上运用二维技术进行舞蹈影视作品的制作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们对于舞蹈审美的要求,为了更好的体现舞蹈的立体感和情景感,可以运用3D技术制作,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美感,同时也利于舞蹈艺术交流上更贴近真实效果。另外舞蹈场景结合声光电技术,增加舞蹈的时空感,达到很好的视听效果,结合视频处理技术研究舞蹈动作,更透彻地以量化的方式开展舞蹈美学研究。

总的来说,舞蹈美学的研究也不必拘泥于某些美学原则,舞蹈作为一种个性很强的活动,其美学研究也要结合舞蹈美学的多样性,注重舞蹈美学内在美学本质的探索。作为舞蹈工作者,舞蹈的美学意义与我们的舞蹈实践息息相关。我们要结合舞蹈创作、表演、理论、教学等多个环节中舞蹈美学的个性与共性,东方和西方舞蹈美学的互补性,以及古典与现代舞蹈的变迁,将舞蹈美学的研究推向更高的平台,从而对舞蹈实践有更深刻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吕艺生.舞蹈学导论[M].上海: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

[2]平心.舞蹈心理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彭吉象,吕艺生,平心.舞蹈美学漫谈[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9(1).

篇3

[关键词] 科技教育 教育 创新 实践模式

1.引言

文科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然而,就目前普通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改革的研究和实践来看,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和艺术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但对文科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却明显不足[1]。为了弥补不足,高校提出在相关学科中渗透科技教育,或在选修课中开设科技教育课程,或在活动课中增加科技含量,强化科技实践活动等等,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对提高文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来说,远远达不到要求。如何对高等综合院校的文科学生进行生动活泼、行之有效,学生又乐于接受的科技教育?笔者认为,可以创建文科大学生科技教育综合实践模式,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技信息素养。

2.文科大学生中实施科技教育综合实践模式的界定

2.1 基于STS的“三位一体”科技教育学习环境构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把STS教育作为青少年科技教育的改革方向和一种模式提出。这一教育模式实际上是以对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为出发点,安排现代社会的科技教育[2]。STS课程设计思想强调科学、技术、社会三方面的相互联系,强调对个人的生活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密切结合相关科学和技术,为学生提供一种理解个人问题和社会问题并采取行动措施的有手段。在大学文科生中开展科技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为目标的教育活动。现代科技素养的内涵包含了人们对科学技术的知识、国家经济的发展、个人生活质量与社会责任、科技文化的塑造等多方面的思考[3]。

结合STS教育实践和科技素养的认识,在大学文科生中加强科技教育的综合实践模式,构建出适合学生学习环境是根本,其中,包括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工构建环境。自然环境,指一切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生活、生产的自然界中物质和资源的总和;社会环境,指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学习目的的社会氛围;人工构建环境,指由信息技术构建起来的多媒体学习系统、校园网络环境、教育网站、网络课程、虚拟学习社区等。如图(1)所示,自然环境是学生直接接触自然科学的环境,通过自然环境,培养文科学生自然科学素养;学生通过社会环境接触社会,通过社会实践平台提高文科学生社会科学技术素养;人工构建环境主要以学生的能力需求为出发点,构建出符合文科学生科技教育发展潜能的环境,通过人工构建环境的摔打和锻炼,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科学技术能力。在这三类环境中,学生都处于主体地位,体现出STS教育的群体没有改变,三类环境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及能力各有侧重,但是三者却紧密联系在一起,科学、技术和社会一脉相承,相互促进。(如图中的双向箭头)。图(1)表示的是基于STS的“三位一体”科技教育学习环境构建图。

2.2 科技教育综合实践模式的界定

科技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模式和传统的科技课程开发过程中,人们将主要的目光都集中在教材的编写,再围绕教材来设计教学资料和教具,这种状况属于一种封闭式的课程开发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文科大学生科技教育发展的需要,有必要针对这种情况开发基于STS的科技教育课程开发模式。笔者通过多年担任文科《自然科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提出开放式课程开发模式:课程主题课程资源课程活动。如图(2)所示,简单来说,就是围绕某一主题或某一中心问题构建课程资源,从而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该开发模式的三个组成部分中,课程主题是课程开发的核心,课程资源是课程开发的关键部分,科技活动是课程开发的基本成分,三者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它们之中的任何一个部分都需要其他部分的支撑才能够实现课程的总体目标。

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过程是一个开放和动态的生成过程,随着活动过程的实施,学生在与教育情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会产生出新的目标、新的问题、新的活动设计,同时需要相应的课程资源的支持。课程主题、课程资源、课程活动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学校和教师应注意恰当处理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和生成性主题的关系,并加以运用,从而将活动引向新的领域。

从点到面,开发和利用更为丰富的课程资源,采用多样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社会实践、实验操作、网上搜索、网站建设等),了解相关课程的基本概念、思想方法以及其对科学研究领域、社会发展、人类生活等多方面的影响,乃至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课程的设计,将科技知识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各领域完全融合在一起。这就是本论文所说的科技教育的综合实践活动模式。具体界定如下:

大学文科生科技教育综合实践模式,主要是以STS课程设计思想为基础,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将某一科技主题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各领域(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的融合。

对文科生科技教育的综合实践活动模式界定,如下面图(3)示意图所示。

3.文科大学生中科技教育综合实践模式的实施

实施模式的构建将有助于改进文科大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质量。建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模式应该紧紧抓住其“实践性”特征,以实践活动的创造性为横坐标,以实践的目的为纵坐标。

3.1 科技主题的选择体现创新性

科技主题的选择应该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体现创新性:

其一,科技主题的选择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将来生活质量的提高,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其二,要研究地方、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结合实际条件选择科技主题。其三,选择某一科技主题,从点到面的展开,从而动态的生成教学资源。

3.2 课程资源的教学体现合作性

课程资源的教学合作性,体现在对教师教学表现形式的转变。在文科大学生科技教育视角下,传统课程实施和综合实践模式课程实施在表现方式上要实现转变。具体如下表1所示。

在转变教学方式的同时,逐步生成动态课程。以达到科技教育的目的。原因在于课程内容不是预先规定的,而是以某一科技主题为出发点,由教师和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共同搜集、筛选、整理相关内容,对该主题的内容不断地扩充而生成的。

实践活动方式是结合具体的科技内容和现有的课程资源而设计的。结合课题内容,适当介绍给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如实验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鼓励学生自主地选择研究方向,有计划地设计探究活动的具体方案,形成多样化、个性化的不断生成的实践活动。比如,设计了一种由某一科技主题为出发点,从科技内容和活动方法两方面展开的坐标模式。科技主题是根据“三个面向”的原则,在充分挖掘周边环境的课程资源的基础上选定的(定原点);内容和活动方式的展开是教师和学生不断交流中,共同创生的(建立坐标轴);学生自主地选择活动方式和研究内容,自主决定研究课题(选定自己的坐标位置),然后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有计划地开展探究活动。科技教育的综合实践模式动态课程生成如图(4)所示。

3.3 对学生实践活动的评价体现多元性

文科大学生实施科技教育综合实践模式,需要在实施过程中对学生实践活动进行全面评价。评价应突出体现全程性、多元性、多样性。

全程性是指在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贯穿于整个课程实施过程的每一个阶段;多元性是指评价主体是多元的,评价者可以是指导教师,或是教师小组,或是学生本人,或是学生小组,甚至是与实践活动相关的校外人员等;多样性表现在评价的手段和方法上,可以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等多种多样的评价方法。

4.总结

文章对文科大学生实施科技教育综合实践模式进行探讨,主要以STS理论为依据,从模式的界定、科技教育主题的选择、课程资源的建设和开发以及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几个方面来探讨,与此同时,尝试在本校展开实践,并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文科大学生中实施科技教育综合模式,需要精心选择科技主题,不断优化课程资源,以科技创新技能培训为突破口,以课程科技活动的搭建为平台,走出了一条有学校特色的创新科技人才培养之路[4]。

参考文献:

[1]刘晓红,杨宏霞,张玉琦,霍涌前.以化学为主题的对文科大学生科学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广州:广州化工,2011,(14):159.

[2]亓殿强.中小学现代科技教育导论热学[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163.

[3]孙可平.STS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19,131.

[4]薛振田,陈伟.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广州:中国冶金教育,2011,(5):1.

作者简介:

钟友坤(1977年-),男,汉族,广西岑溪人,广西河池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系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物理教学与研究、计算机应用技术。

何丹康(1977年-),男,汉族,广西马山人,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系助教,研究方向:电子通信技术。

篇4

[关键词] 批判;追寻;建构;“自我”

一、“他者”元素中的“自我”建构

《人在逋尽肥窍愀鄣佳菀段懊裥陆推出的又一部力作。影片放弃了港片一贯以警匪片、动作片等展现英雄主义或反应都市白领阶层生活为主流类型的整体风格特点,也有意缺席了盛大恢宏的视觉盛宴、跌宕起伏的戏剧情节和惊心动魄的情感画面,而是将视线转向了“草根”阶层的简单生活和平凡故事。影片以春运为背景,将两个人物线索在路途的偶然中串联起来,情节简单明了,却包罗了主雇冲突、民工讨债、食品安全、春运交通、贫困儿童、家庭危机、人伦代沟、社会治安、贫富分化和城乡差距等当下老百姓最为关心的各种社会问题。但是影片把所有的焦点都集中在李成功和牛耿这两个不同阶层身份的人物形象上,在他们的意识想象中展现了层层的“他者”形象;同时,又在想象与现实的对比碰撞中重新建构起一个新的“自我”。从而,影片最终在戏剧人物的旅途探寻中,获得了真实的精神价值层面的追寻意义。

诚然,影片蕴含了许多“他者”元素:丑陋与美好、阴暗与光明、狡诈与善良、粗俗与高贵、冷漠与温情、邪恶与正义、传统与现代,等等。但是影片并非建立在主体对“他者”的极端反抗或极端悲剧化来使“他者”的存在获得更高的意义,而是通过主体之间温情的交流碰撞来凸显其各自想象中的“他者”存在的合理性,从而达到对主体的批判或审视,最终使主体的形象得到完善或提升,最终达到“自我”建构的目的。如果从揭示生活的高度和深度层面来考虑,影片中“他者”的内在意义及价值表现显然是挖掘不够的,因为“在主体和他者的尖锐矛盾中,他者会更有力量”[1]。

因此,本文姑且抛开对影片所蕴含的“他者”元素的阐释,放下影片的符号构成、视听语言、场景表达等审美维度,而将视角主要集中在“自我”建构的主题表达层面来阐释影片存在的审美意义。

二、两种“存在性”困惑下寻找“自我”认同

正如片名“人在逋尽保剧中人物的自我“建构”本质上就是一种寻找的过程,不仅是剧中处于“逋尽钡闹魅斯在寻找更完美的“自我”,而且也是导演在追寻一种现代人已缺失或正缺失的价值理念和精神归宿,试图让还在“逋尽敝信腔驳南执人找到真实的“自我”和灵魂的栖所。因此,从建立人文精神的角度,影片主题的揭示具有极大的意义。诚如钱中文先生所说:“人文精神是人的精神家园的主撑……是对民族和人的关注,对人的生存意义、价值追求的确认。人文精神作为精神文明的底蕴,具有普遍的人类意义。”[2]

叶伟民让两个不同身份的人物撞在一起,让两种不同的“他者”视域相互对话、碰撞、反思,最终相互融合塑造出“新”的主体,从而一方面使剧中人物寻找到自己的身份认同和精神皈依,另一方面又向观众输出了导演自己的价值认同和存在理念。这颇有基督徒自我救赎的意味,但也正是影片所追寻和建构的目的、意义。按胡塞尔现象学派的解释,这实质上是一种“现象还原”的手法,即是“要人们从感觉经验返回到所谓‘纯粹现象’”[3]51,在“纯粹现象”中全身心地专注于对“存在”的体验,以达到还原的意义。胡塞尔认为,还原的意义在于使一个人获得转变,“这种转变可以和宗教的皈依相提并论,而且甚至不止于如此,它具有期待人类的最伟大的存在性皈依的意义。”[4]475

所以,从现象学角度来看,影片“自我”建构的意义在于使人获得“存在性皈依”。片中人物对“他者”的想象从另一角度来说,即是一种“存在感”;而“自我”建构的过程即是找寻“存在性皈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无论是导演自身还是剧中人物本身,都赋予影片至少两种“存在性”的困惑,这些困惑也正是影片也是导演所要重新建构“自我”的根源和目标所在。

(一)对城市化与现代文明的审视

对工业文明和现代科技的审视、反思、批判一直是现当代哲学探讨的重要命题,也是当下影视美学表现的一个重要题材。从陆川的《可可西里》、郁晓鹰的《孤鸵泪》,到最近的好莱坞大片《2012》《阿凡达》等,都是对现代工业文明、人类当前的生态环境进行的深刻反思与批判。《人在逋尽吩谏畈阋庖迳涎有了这一哲学命题。虽然在故事情节、镜头画面的选取上,其并没有像《可可西里》《阿凡达》等影片那样,对这一命题揭示的那样深刻与震撼,而是以轻松幽默的喜剧形式来达到反思与批判的目的。但这并不妨碍影片主题的表达意义和价值所在,因为“真正有价值的喜剧片总是在反思中实现对现实和自我的超越,也就是说喜剧部分除了观赏效果上的‘笑’,还要实现笑着的反思,笑着超越”[3]147。《人在逋尽反锏降恼是这种效果。

首先,影片中的两个人物形象已经蕴涵着这一命题的元素。正如有人所说的,影片主角牛蛋和李成功分别是农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代表:牛蛋的素朴和粗俗形象象征着落后、破败的中国农村,李成功的世故与光鲜特征则象征繁华、聒噪的工业化城市。暂且撇开牛蛋形象的象征意义,李成功的形象着实蕴涵了对工业文明进行反思的元素。其对手下员工的冷酷无情,则体现和批判了现代工业资本家的剥削本性;其在火车站应对骗子的沉着与老练,在大街上揭示乞讨妇女时的镇定与冷漠及其对假票的争执,则折射出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各种社会矛盾和对人的纯真本性的吞噬;其最终流露出孤独感,深感自己人生的狼狈和失败,从而否定了曾经的自己,这实质上折射了当代城市人的那种漂泊无依感,反映了后工业文明时代下的现代人的一种生存焦虑或存在孤独感。毫无疑问,这是存在主义元素的运用。存在主义者认为,人生在世时的孤独是一种深层的孤独,孤独感也就是漂泊感、失落感;存在即是选择,惟一的自由就是选择的自由。李成功的漂泊感和失落感就是现代人的真实写照,而他最终颠覆自己原来的“他者”想象,选择用温情和爱心去看待这个世界,说明了他已经走出人生的“逋尽保当然也宣告了导演对现代工业文明和当代科学技术反思批判的成功。

其次,影片中出现的象征工业文明时代的各种交通工具:飞机、火车、汽车、拖拉机等,都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彻底“缴械”,使人陷入“逋尽保不得不靠人与人的相互帮助和支持,才渡过难关、走出逋尽U馐导噬习凳玖讼执科技在大自然面前依然是那样无能为力,只有人的温情和爱心才能战胜人类的孤独和渺小,人类才能超越自我。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现代科技的发展却用技术践踏着我们所处的世界,把自然事物降低为单纯的有用性,使得万物无家可归……(现代科学)归根到底是要把生命的本质本身交付给技术制造处理。”[4]因此,我们必须对现代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泛滥进行重新的审视和彻底的反思。影片正是通过人物这种自我否定来重新建构人物新的“自我”,通过对现代性的反思来获得所要追寻的精神价值之意义。

(二)对乡村梦与传统文化的追寻

伴随着对城市化和现代工业文明的反思批判,影片在主题的深层意蕴中也流露出了片中主人公乃至导演本人对传统农业文明、文化的眷恋和追寻。叶伟民虽然没有像很多内地的第五、第六代导演(如张艺谋、贾樟柯等),把镜头焦距伸向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揭示农村的贫穷、落后。但是叶伟民放弃好莱坞大片式的“神话”或港片式的“英雄”,转向平凡单调、落后破败的中国乡村,本身就意味着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而影片《人在逋尽吩谌宋镄蜗蟮乃茉(如牛蛋)、故事情节和镜头画面的选取上凝聚了大量的乡村元素,这也暗示了其对乡村乡土气息的眷恋和追寻。

首先,从牛蛋这一人物形象来看,他就是当代中国农村和农民工的典型代表。影片通过对其在机场傻劲地喝牛奶的镜头特写,背着大包小包在车厢里挤座位的形象刻画以及坐飞机问“月台在哪”、机上要求开窗和降机、看见长江说是黄河等一系列语言的描述,生动地塑造了一个进城农民工纯朴的形象,同时也深刻地反映了当代中国农村农民愚昧落后的一面。但是,影片也通过对其“做人得厚道”的表述,对其慷慨解囊救助乞讨妇女、用土办法解救农村老人等行为表现,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农民勤勉善良、自足乐观的另一面形象。这一形象与工业化城市下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冷漠疏远的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

其次,从影片故事情节和镜头画面来分析,影片运用线性蒙太奇手法,采用多种长镜头和场景表现方式,多次出现农村及与农村有关的景观,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情怀和传统文化韵味。其实影片以主人公回家过年为线索就蕴涵了浓重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汽车上乘客集体唱出“有钱没钱都要回家过年”的歌更是加深了这种文化色素。特别是对汽车绕道穿过村子的那一段场景的刻画,则全面地展现了当代中国农村的风貌:中国农村正处于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落后与现代、传统与变革的碰撞时期。导演有意识地运用全景、近景、特写等场景描写,使用推、拉、移动等运动镜头,将绿油油的田野、坑坑洼洼的小路、成群的牛羊鸡鸭、串串的腊肉辣椒、陈旧的灯笼对联以及破败的瓦房三轮车等景象生动地呈现在观众的面前,这是否表明导演也在寻找新的“自我”,还是在重温“乡土旧梦”呢?村子不准汽车通过本就暗含了捍卫乡土文化、抵触工业文明的意味。豪华汽车与手扶拖拉机的对比,象征着当下农村的尴尬地位:旧的“家园”已经被颠覆,新的还没有建立起来,一切都有待追寻和建构。

可见,导演在审视城市化工业化,揭示农村落后现状的同时,也在苦苦追寻着传统文明和文化之根,并希冀通过寻找重新建构起已趋濒危的传统价值理念和文化观念,最终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认同。

三、结 语

通过对影片人物形象的刻画,叶伟民似乎已经寻找到了“存在”的认同,建构起了真正的“自我”。李成功在除夕夜表达出无限忏悔,对曾经的自己进行了彻底的否定,表明他已经走出“逋尽保寻找到了“自我”;而最后又享受到家庭的天伦之乐,并成为牛蛋的“债主”,表明他已建构起新的“自我”。牛蛋最后也卸下了土气和傻气的形象,西装革履、戴着黑边眼镜出现在公众视野,表明他也走出了“逋尽保找到了新的自己。而小三最终放弃这段注定无结果的恋情,走出陷阱,做新的自己,表明她也完成了自我“建构”。这一切似乎有些浪漫化和诗意化,但这正表明了导演已走出“他者”视域,突出重围,建构起新的“自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价值认同。

[参考文献]

[1] 刘恪.他者想象[J].理论与创作,2008(05).

[2] 钱中文.文化转型期文学艺术价值、精神的重建:新理性主义[A].文化传递与文学形象[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 金丹元.电视美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篇5

关键词:医学影像;数字化;探究

【中图分类号】R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5-0150-0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领域的信息系统和信息化进程明显加快,在现代医学发展过程中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广泛应用医学检查领域,可以说数字化信息资源和影像资料已经成为人类经济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医学领域广泛使用医学影像数字化资料有助于医生在医学诊断和教育中的辅助教育,鉴于医学影像的独特作用,本文在分析医学影像数字化与存储过程中可能会影响医学影像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影像质量的方法。

1 影像数字化的发展前景

随着现代科技和计算机以及多媒体等技术的发展,在当今世界发展中影像数字化是影像信息化的发展阶段,数字化影像信息在信息领域应用日益广泛,影像数字化信息已逐步应用于医疗、气象、影戏、科研、银行、城市规划、公安等众多领域。

目前人类对充满影像的现实物质世界总是不断尝试用数字化技术进行综合改造和利用,可以这样说数字化的影像信息给人类的生存空间带给无限的想象和财富。

2 影像数字化广泛应用医学发展的实践意义

医学作为一门和科学技术发展紧密相连的形态科学,对于科技的应用总是处在风口浪尖,尤其是在临床医学教学过程中,影像学和多媒体已经广泛应用与临床教学,而且目前医学影像涉及的门类和种类呈现出越来越多的特点,者从另外一个侧面也要求医学对于疾病研究和医学教育的不断向前推进,通常说来医学数字化影像包括:图形、标本、显微图像、内镜影像、超声影像(B超、彩超)、X线影像(传统X线影像、X线数字影像)、CT影像、核磁影像、造影影像等几大部分。

目前,在医学领域对于影响数字化的重视程度都无比高涨,包括医院系统、医学教学系统以及相关的附属科研机构都十分重视医学影像数字化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无论是医院系统还是教学系统,医学影像的数字化均存在很大问题: (1)查找相关的影像信息不方便。教学中老师需要依赖医学影像,但教师寻找相关的影像信息却十分困难。即便是找到也存在清晰度差和影像质量不高等特点而用不成。(2)课堂使用的数字影像资料不方便。即便是找到相关的影像资料,因为其存储的载体不同导致使用不方便,无法在课堂正常使用。 (3)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医学影像资料学生很难占有并时常复习。(4)另外目前我国的医学教学领域多媒体教学难以发挥应有作用。

3 优化医学影像数字化采集相关方法探究

目前,在数字化医学影像采集方面,人们的重视程度和意识不够,从而造成医学影像利用的效率和质量不高。根本的问题在于影像采集的质量和后期存储的格式两者之间的关系没有处理好。

医学领域影像采集的渠道众多,医学诊断影像从用途上大致可以分为X线影像,CT影像,核磁共振影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影像,内窥镜、B超影像,显微影像等和非医学诊断影像等。很多医学影像即可以用扫描仪扫描,也可以用数字相机拍摄,有的还可以视频捕捉或者直接从相应的成像设备中获取。医学影像数字化采集可选择的途径有多种,不同途径获得影像的质量也有差别,本着方便使用和快捷获取的原则合理有效地选择影像资料的获取途径和手段,优化医学影像的数字化采集。另外,如果医学影像采集后以最佳的影像质量存储,那么医学影像的数据量就会极大,虽然在数据采集的过程中能够保证医学影像的色彩和清晰度的问题,能够使得影像的丰富和细腻程度达到教学要求,但不可否认的是影像文件占用的空间太大导致影像的处理比较困难。有些同志认为在采集医学图像的时候使用压缩格式可以保证医学图像的处理速度问题,但笔者在工作实践中发现经过压缩过的图像普遍存影像信息减少,影像清晰度减低和层次和细节受到降低的问题,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采集的医学影像资料的利用价值就大打折扣。采集的数字化医学影像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用为目的,现在通常情况下总是以应用为最主要的目的,通常情况下比如医生的快速诊断和医学影像的安全管理、方便的传输、快捷地检索等,可以在计算机和网络上应用同时还可以满足打印输出的要求,同时还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转换成视频在视频中播放。同时在现有技术水平基础上,采集医学影像信息的应用模式不同对影像采集的质量影响也不太一样。总之做到具体应用场合最大化保证医学影像的质量是最重要的。保证医学影像采集质量就是为了实现数字影像的存贮、传输、再现、利用的最优化,实现影像在不同情况和条件下的影像质量和用途的最佳化,满足个性化需要和特殊需要,弄清楚影像存储的色彩模式、文件存储的格式和影像质量、用途的关系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因为恰当的色彩模式和文件存储格式直接关系到医学影像自身的质量以及应用时的合理性、经济性问题。选择合适的色彩模式影像色彩能否逼真地还原直接影响到医学影像的真实性和影像的质量。

4 结束语

在数字化处理传统医学影像的过程中常常因为处理后影像质量不好降低影像的实用价值,有鉴于此,必须结合医学影像本身所具有特殊性,同时结合医学影像数字化的广泛用途,提高优化医学影像的质量。

目前国内医学成像领域存在着传统设备与现代高端数字设备并存使用的情况,而且就实际情况而言,传统医疗成像设备仍占主要,并且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之内还要继续使用,因此在现有基础之上优化医学影像的采集和存储质量,在现有条件下结合能够使用各种设备将传统医学影像数字化,在原有基础上最大限度保证影像的质量并且进行改善,并且伴随着国际关于医学成像设备不断完善的浪潮下,完善和规范我国的医学影响的存储数据格式,并逐渐进行统一和标准化,使目前医学影像的数字化采集和存储以及后续传输和使用更加规范,更加直接和简单,而且保证医学影像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云熙.迎接图像信息社会的来临[J].通讯产品世界,1999

[2] 朱学芳,智文广.计算机图像处理导论[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

[3] 阮秋琦.数字图像处理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

[4] 容观澳.计算机图像处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5] 崔屹.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

[6] 王新成.多媒体实用技术[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

篇6

一、创意产业对工业设计的影响

创意产业是文化艺术和技术创意同商品生产相结合的产业,行业范围包括新兴的互联网与移动通信平台上的信息创造、数码娱乐、电脑软件开发、动画制作、以及渗透了当代科技与当代文化的表演艺术、电影电视、出版、艺术品、音乐、建筑、广告、时装、产品设计等等。由于创意产业不少是全新的产业形态,或只是成熟的产业形态但经过了创意激荡也成了新兴的产业,所以它是需求还不稳定、市场不成熟、产业链不完整的风险产业,但有弊有利,同时又是有效需求高速增长、市场前景十分广阔、经济效益非常诱人的朝阳产业。

由于创意产业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发展起来的,所以是一种推崇创新、推崇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新兴的创新型产业,是技术、经济与文化三者的有机结合,它体现了从技术创新到人文创新的转变。如羽毛国画,现已囊括重庆第二届工艺美术展金奖等重要奖项,成为业界一颗耀眼的创意新星。其采用天然真禽羽毛为原材料,经防蛀、灭菌处理,纯手工制作而成。利用羽毛的天然颜色和自然纹理,浮雕、平铺形式,予以艺术再现,这也是羽毛画独特工艺风格,而且色泽丰富鲜艳永不褪色,给人以自然天成之美感,因而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如图一)

创意产业的基础在于创意,前景在于产业。同时,创意产业还迎合了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对文化精神产品日益增长的消费需要,因而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深厚的发展潜力。如美国迪士尼公司(The Walt Disney Company),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依靠米老鼠起家,制作动画片,四十年代,涉足真人电影领域,而当今的迪士尼却已远远不止于从事动画电影这一个行业了,涉足于手表、饰品、少女装、箱包、家居用品、毛绒玩具、电子产品等多个产业。由于许多人都是从小看着迪士尼的动画片长大了,所以迪士尼所涉及的各大产业都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一至好评,取得了丰硕的商业价值。使得迪士尼公司从单一的经济模式,转变为多种经济体制。

二、工业设计对创意产业的影响

工业设计是创意产业重要的支撑部分,缺乏了工业设计的创意产业恐怕难有今天的影响力。工业设计作为企业在全球竞争中的重要利器,所产生的高附加值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所关注。索尼公司董事长兼CEO大贺典雄曾说:“设计是在市场上将一种产品与另一种产品区分开来的唯一的东西。”工业设计对创意产业的推动作用可在很多国家和企业的案例中得到证明,例如韩国曾经是一个保守、落后、贫穷的东亚岛国,在亚洲金融危机的打击下一撅不振。

1.工业设计对创意产业的推动

工业设计是为制造工业产品所进行的设计,从经济、技术、艺术等多角度,对工业产品进行综合性设计,创造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不论是从功能上还是精神上。它包含产品外部和内部设计的整个过程,它的创造过程对产品的外观性能,生产技术的发挥,以及品牌建设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在创意产业下,是创意产业主要的依托载体。如苹果公司在1998年,正式推出了具有全新理念的苹果i mac电脑,将主机、显示器与音箱融为一体,外形上采用半透明状、五种颜色的彩色外壳。尽管i mac在技术与技能方面并无太多过人之处,且售价比其他电脑高出数百美元,但产品推出市场后,却受到了热烈欢迎。1998年9月,美国权威市场调查公司pcdata的统计数据表明:上市只有l7天的I mac在8月底迅速跻身美国电脑市场销售排行榜第2名。这就是创意产业的魅力所在,苹果公司真正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核心产品。

由此可见工业设计是作为企业在全球竞争中的重要利器,尤其是当前在经济全球化日趋深入、国际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工业设计早已成为国际制造业竞争的源泉和核心动力之一,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将首先取决于产品的设计研发能力。此时,注入了创意产业下的工业设计已不再仅仅是一个理念,而是有着巨大经济效益的直接现实反映。这就是通过产品的创造来实现的创意经济价值。

2.创意产业中工业设计的特点

创意产业具有诸多方面的特点,这些特点具有传统生产型产业所不具备的因素,这些特点直接造成创意产业下的工业设计产品的特殊性,主要包括:

(1)需求的不确定性

创意产品的消费是主观性的消费,消费者的满意度是个主观的问题,没有人能够准确预测消费者将如何评判新出的创意产品。同样作为创意产品,纯粹的艺术品要比拥有了创意内涵而提升了附加值的传统产品更难预测。前者的推出就将是生产出的新产品,例如一幅油画摆在消费者面前,通过再创造,创意产品可能会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带来比生产它们要高的多的巨额财富,也可能会找不到认可它的买家。

(2)表现形态的多样性

创意产业领域需要大量的创新,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为创新提供了动力和技术保障。多元化的技术为产品的带来了多样的创新素材和多种的技术手段为产品的创造提供了技术支持,形成千姿百态的新形式,因此催生新的产品概念。

在协作生产过程中,各种不同技能的专业人员在一起工作,并把个人品味倾注于产品的质量与形态中。同时,创意产业从业人员的工作角色也具有多重性。比如说生产一辆汽车,取材需要塑料厂、玻璃厂、钢铁厂、皮革厂等支持,技术上需要空气动力学、美学、力学、材料成型技术、汽车电子控制等支持来组合两万多个零件。因此,一个创意产品的产生,需要多方的合作,这种合作既有创意合作,也有技术合作,还有服务合作。合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使生产组织行为复杂化,特别是创意方面的合作,但却是生产复杂的创意产品所必不可少的。

(3)创意接受的差异性

创意产品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体现。创意产品的质量有很大的不同,消费者的看法也难预测。如我们无法简单的评价一部商业电影和一部艺术电影孰优孰劣,看似客观的票房在这两身上也没有什么说服力。同样是商业片,由于题材、拍摄技法、表演方式等模式上相当,质量上的评价比较才是可行的,可在这样的影片中,创意的匮乏已经使影片失去了感染力和号召力。

再次创意产品注重的是原创性,创意产品的生命力是创意,是个性,这就造成了创意产品的形态和品质都各具特色,所以它们本身就缺乏客观的可比性。因此文化类服务的质量带有很大的不确定因子,昨天的一场演出可能是有欠缺的,但到了今天的就可能是相对完美的。因此可以说,文化服务的质量是由文化服务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决定”的。

(4)价值的永恒性

很多创意产品被消费后,它的物质载体会被损耗,但它的文化价值却永远不会被磨损。创意产品一般不会由于消费而贬值或质量下降。从本质上来看,创意产品消费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消费而不是物质上的消费。例如文学作品内容是文字信息,载体如纸张可能是消耗品,但是它的内容价值可以供人们多次消费,反复使用,并不会因为观赏之后而磨损,工艺美术品的内容是美感的造型,而载体是纸张、木材、丝织品、树根、陶瓷等各色各样的物品,也不会因为观赏之后而磨损。今天,人们把传统古典小说再创造成京剧、粤剧、连环画、动画片、芭蕾舞、电视剧、音乐剧、电影、交响乐曲,再录制成CD和多媒体光盘等数字产品,将产业链继续延伸。3总之,创意产品的消费是一种欣赏性的精神消费。创意产品通过再版、复制和消费,会让更多的人了解、欣赏其中的文化价值,使得创意产品的价值具有永恒的意义。

三、结语

创意产业是无边界产业,它可以融合到任何产业里,并以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提供新的思路发展模式,去实现产业模式的升级以及创新。另外创意产业需要文化的含量,也需要科技的含量。科学技术是创意产业的推动力,也是核心竞争力,创意产业运用现代化高科技来构筑竞争的壁垒,科技的未来发展不断扩展着创意产业的领域,来提升着创意产业的竞争力。

所以在实践中,依托城市的文化底蕴、人才的优劣、现代科技的发展,推进城市创意产业的成长。如创意农业、创意旅游等复合型的新产业业态不断呈现,创意产业为社会和自己创造着财富。对于根据自身发展状况来制定企业或个人发展路线,依靠国家政府的政策政法来推进和保护创意产业发展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张京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8[M]北京:中国经济出

版社,2008

[2]厉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第76页

[3]厉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第64页

[4]花建等文化金矿――全球文化产业投资成功之谜[M]深圳:

海天出版社,2003.

[5]厉无畏、王如忠创意产业――城市发展的新引擎[M]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6]安赛以工业设计带动创意产业经济发展[J].河南科技,

2009.11

[7]田舒云上海创意产业的发展特点及产业结构[J].东方企业文

化2010.4

[8]康乃昕 2008年创意经济报告[R].加纳:联合国贸易发展会

篇7

关键词:公共教室;预约;B/S;;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8-6693-04

1 概述

1.1背景

教室的使用一般是学校教务部门负责分配教室资源的使用情况。但随着新时代的来临,教室只能用来上课的单一功能亟待改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模式一直在寻求改变,以适应培养更多社会栋梁的需求。现在,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很多学校涌现出了各种校内社团组织,以丰富学生们的课余学习与生活,给学生们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以自我探索自身的价值和培养兴趣爱好。渐渐的教室资源就改变了只能用于上课的单一功能,慢慢的也成为学生们课余时间的活动场所。

既然现在的公共教室成为了一种公共资源,对其进行预约则成为一个十分必要的管理手段。在网络时代的今天B/S(Browser/Server)模式的软件开发设计在软件业十分流行[8],大部分高校的资源管理也都通过这样的形式展现出来,我决定使用这一模式来对公共教室进行网上管理。随着计算机应用水平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各种资源实现网络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公共教室网上预约系统利用这两个优势,来完成繁琐的人工操作,从而改变过去教室传统的预约模式,又提高办事的效率。

1.2意义

在教学的大舞台上,大量高科技设备进入公共教室环境,把一个个公共教室武装成为一个个多媒体教室。多媒体教室成为现代科技在教学中应用的集中体现,它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通讯技术和视音频技术等融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促进了教学手段的更新和发展。然而,随着多媒体教室的增加,必然对使用、管理、维护等方面提出许多问题与挑战。本课题针对教学实际的需求,以数据库为平台,构建基于的B/S模式的公共教室网上预约系统,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些需求量大的多媒体教室教学资源的分配管理问题,对保证教学秩序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3方法

本论文论述了基于B/S(Browser/Server)模式的公共教室预定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过程。论文依次从开发背景、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详细设计和系统实现这样几个角度来介绍各个开发阶段的过程。

2 系统设计方案

2.1需求分析

本课题研究的功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是根据高校实际运作情况的综合分析来进行设计,所以要尽量的设计得人性化,让人使用方便。本系统主要用户对象有三个,分别是学生、教师、管理员。

为学生设计的功能主要有两个:查询功能、预约功能。为教师设计的功能也有两个:查询功能、预约功能。管理员除了拥有学生和教师的查询功能、预约功能以外,还有教室信息管理、课程信息管理、用户管理。

2.2功能设计

公共教室网上预约系统的总体结构共分四个部分,该系统结构图如图1所示。

2.3开发环境

本系统的开发主要是在Microsoft Windows XP系统中完成;开发使用到的工具有:图片处理工具photoshop cs5(中文版),应用程序编写工具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8 ,数据库服务器工具SQL Server2005企业管理器。

2.4运行环境

硬件平台:奔腾4(P4)1.6GHz及以上配置CPU;512MB以上内存。

软件平台: Windows XP/ Windows 2000/ Windows 2003/vista/windows 7;SQL Server 2005企业管理器或2005以上的版本;IE6.0或更高版本浏览器;IIS5.0或以上版本web服务器。

3 系统详细设计

3.1逻辑设计

通过图2所示E-R图阐述对公共教室网上预约系统建立的几个主要实体数据模型。

3.2物理结构设计

3.2.1数据表设计

数据表概念设计。概念模型是独立于具体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它描述从用户角度看到的数据库,反应用户的现实环境,与数据库将来怎样实现无关。一个好的数据库不是基本表越多越好,而是设计尽量少的表实现尽可能多的用途。本系统的数据库设计完全遵循数据库设计的原则。

4 系统功能实现

4.1数据库连接模块

从系统的安全性考虑我们不能将数据库连接字串随便放在一个页面中,本系统的数据库连接字串放在web.config文件中。

本系统对需要进行数据库操作的页面功能提供指定接口,通过该接口实现对数据库的操作,以SQL查询为例,该模式的运作流程如图3所示。

图3 数据库操作流程图

4.2登录功能模块

公共教室网上预约系统的登录界面比较简单,在后台代码中实现账号和密码的比对,如果正确则根据身份条件跳转到相应页面,本系统在操作成功后的主界面分为三类:管理员界面(Administrator.aspx)、教师界面(Teacher.aspx)、学生界面(Student.aspx)。

4.3预约功能模块

预约功能是公共教室网上预约系统的主要功能,在设计阶段已经考虑到的预定与否关键在于能不能实现类似课程表样式的显示方式,而且要能够直接选取需要预定的时间。为此本系统提供了如图4所示表格来显示教室的预定状况。

4.4退出功能模块

退出功能主要是对登陆记录的session值注销,所有功能存放于Logout.aspx页面文件中,在学生、教师、管理员点击菜单中的退出按钮时,将跳转到Logout.aspx页面来,后台程序就进行session值的注销操作。操作完成后页面自动跳转回到首页即登陆页面。

5 结束语

本系统的测试方法主要有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通常,单元测试和编码属于软件过程的同一阶段。在编写代码时期对每项功能进行了单元测试。集成测试是测试和组装软件的系统化技术。最后经过集成测试整个系统能够完成早期设想的预约管理功能,多次修改后,公共教室网上预约系统终于搭建成功,通过这几个月的努力,公共教室网上预约系统实现了它的基本功能。

参考文献:

[1] 周金桥夜话[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2] 王石.精通Visual C#2005——语言基础、数据库系统刚开发、Web开发[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169-175.

[3] 张海潘.软件工程导论[M].5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篇8

(合肥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摘 要:西方音乐艺术从浪漫主义风格转向现代风格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浪漫主义音乐风格向现代音乐风格的转变的在西方音乐史上拥有着前所未有的影响和意义。浪漫主义乐派是继维也纳古典乐派后出现的一个新的流派,它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这个时期艺术家的创作表现为对主观感情的崇尚、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幻想,形成了浪漫主义风格。而现代音乐是以19世纪末、20世纪中期的非传统作曲技法、非功能和声体系作为理论支撑的,是用新的作曲手法、音乐理论和音乐语言创作的音乐。本文将通过对浪漫主义音乐向现代音乐转变的历史背景、文化因素、音乐家自身特点的变化以及科技的进步等方面的分析,证明在浪漫主义音乐向现代音乐的转变是音乐发展的必然结果,并研究了两种音乐风格转变的过程。

关键词 :浪漫主义音乐;现代音乐;必然性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5-0212-02

浪漫主义音乐是继19世纪初期维也纳古典乐派后出现的一个新的流派。在这个时期,艺术家在创作的创作多表现为对主观感情的崇尚、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的幻想等,进而形成了浪漫主义的音乐风格。现代音乐则是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中期形成的,其特点是运用非传统的作曲技法、非功能和声体系来作为其理论支撑,并运用了新的作曲手法、音乐语言所创作出来的音乐。在两种音乐转变过程中,传统的浪漫主义音乐形式逐渐被新的现代音乐所取代。历史背景、哲学美学思潮、音乐家新的美学观以及科技进步都促使了浪漫主义音乐向现代音乐的转变,这一转变是音乐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浪漫主义与现代音乐的特点及其历史沿革

(一)浪漫主义音乐

浪漫主义音乐作品常带有人本色彩,在音乐形式上,它突破了古典主义音乐的形式和结构的限制,更注重自由性和创造性。和声带有很强的浪漫主义色彩,大量使用不谐和音,七和弦和九和弦以及半音法和转调在乐曲里的经常出现,充分扩大了和声范围及表现功能,增强了和声的色彩。浪漫主义音乐以它特有的强烈、自由、奔放的风格与古典主义音乐的严谨、典雅、端庄的风格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具有抒情性,它与崇尚理性的古典主义不同,浪漫主义崇尚感性,注重揭示人类精神和内心世界,而这些又是通过作曲家个人的感受表现的;具有民族性,浪漫主义音乐特别注意吸收民族民间音乐的精华;具有人民性,浪漫主义音乐家在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中感受到人民的巨大力量,因此在他们的作品中力求真实地表现普通人的精神面貌、社会道德、审美观和理想;具有时代精神,浪漫主义作曲家不但在政治上、思想上和道德观念上反对因袭守旧,而且在艺术上,在音乐体裁、形式以及创作手法诸方面,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从而发展和丰富了人类的音乐文化。

(二)现代音乐

现代音乐(Modernist music)一般泛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印象主义音乐以后直到今天的专业音乐作品。从历史风格的范畴而言,现代音乐特指20世纪中以非传统作曲技法、非功能和声体系作为理论支撑的音乐作品,是不同于传统音乐体系与流行音乐体系这两种纯调性音乐体系的音乐体。现代音乐具有和声结构复杂、调性模糊、多调性、泛调性、无调性等音乐特性。20世纪音乐的旋律则常常是不流畅的,常出现有棱角的大跳,有时没有句读,有时避开传统音乐中的旋律因素,用其他音响方式代替旋律,节奏也是自由多变的。以音响感觉为依据,不存在传统音乐的和弦结构与功能进行,采用音团和板块型音群,甚至连和弦的概念也不复存在。在调式调性上,传统音乐以大小调为中心,而现代音乐则常常是无调式调性的音乐,有的自创音阶、音列,有的不在旋律范畴中运动,调式调性的意义不复存在。在配器上降低个别乐器的极端音区,突出打击乐地位,追求新颖的声音色彩。

二、转变的原因

(一)社会进步与思想文化背景的原因

社会的发展以及思想文化背景的变化是影响浪漫主义音乐向现代主义转变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整个19世纪至20世纪,音乐的创作形式逐渐趋向于对人性的表现,在音乐结构上强调新颖独特的形式,创新是最根本的驱动力。社会的飞速发展,也自然而然地影响到音乐家作曲家的创作,艺术家要真实地表现社会,就要使音乐形更加富有个性、多样性和创造性。在20世纪,创新意识在各行各业都表现的越发明显。在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已经形成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手法、不同的体裁和相对固定的内容。到了 20世纪,由于受新思潮的影响,艺术家们更热衷于创新与探索,音乐各个方面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创新成果,追求强烈的个性和独一无二的表现方式成为了新的浪潮,于是,现代音乐的雏形出现了。

(二)科技进步与现代文明发展的原因

科技进步与现代文明发展是推动音乐创新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也是浪漫主义音乐向现代音乐转变的原因之一。人们把许多科学技术成果运用到音乐创作中,用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和手法张扬个性,推出更新颖的音乐体裁。由于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使音乐的发展获得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尤其是电子技术突飞猛进,为20世纪现代音乐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再加上音乐家作曲家对个性和表现形式多样化的不懈追求,现代音乐终于成长起来。

三、转变的必然性

(一)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从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经济获得高速发展。1870年前后,自然科学成就不断被应用于工业,工业取得革命性进展。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向纵深发展,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世界各国、各地区和各民族的文化在经过激烈的碰撞之后,逐渐打破隔离的坚冰,走向融合,世界文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而作为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的艺术,从19世纪初发展起来的浪漫主义文艺到了19世纪中期,经过碰撞、冲突,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终于打破隔离的坚冰,走上融合,催生了与融合的文化相适应的音乐艺术形式——现代音乐。

(二)社会变革的必然结果

一种新艺术的风格产生与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几乎每个时代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新的艺术风格出现,只是有的比较迅速、有的比较缓慢而已。究其原因,跟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有很大关系。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人们对世界产生新的认识的时候,就必然会有新的艺术风格诞生。

19、20世纪是欧洲艺术流派精彩纷呈时期,先后出现了浪漫主义艺术、新古典主义艺术、印象主义艺术、后印象主义艺术、现代主义艺术等。从18世纪末开始,作为西方代表的欧洲进入了一个社会剧烈动荡的年代,以法国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轰轰烈烈,动摇了欧洲的封建君主制基础。社会的动荡以及新意识形态的出现使人们不再服从神权与君权的统治,追求心灵的自由和个性的解放成为时尚,由此产生了很多新的文化思潮,这些思潮促使艺术家们思考自己身处的社会、环境乃至整个世界。欧洲工业革命导致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许多新的学科思想理论,为人们推翻旧制度的迷信思想,建立新的世界观,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这些新生的思想和事物,使艺术家们的艺术观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艺术界,反对保守陈旧的学院派艺术的潮流大行其道,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正是在这种思潮的产物。艺术家们理智的或主观的或客观的艺术追求,是有别于以往的古典主义学院派的,这种追求必然导致新的艺术风格的产生。印象派强调对自然的科学观察,后印象派更关注对作品形式本身的主观判断;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艺术更是抛弃了以前对自然存在的描摹,而是执着于抽象艺术和观念艺术。

任何一个新艺术风格的诞生都源于新的思想认识,而新的思想认识都与社会变革有关。19世纪到20世纪是人类社会和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社会的变革必然会催生出新的艺术风格。

浪漫主义向现代音乐转变,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从在历史背景和社会发展过程来看,浪漫主义音乐向现代音乐过渡是社会变革的结果。现代音乐是在浪漫主义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浪漫主义音乐的铺就,现代音乐就无从谈起。进入21世纪,音乐的风格正向更加多元化、个性化、时尚化方向发展,追求听觉刺激与享受正成为音乐新的发展方向,相信不久的将来,更加注重人本性,融入更多时尚音符的音乐就会展现在我们面前。

参考文献:

〔1〕于润洋.现代音乐哲学导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2〕钟子林.20世纪西方音乐[M].北京:中央名族大学出版社,2006.

〔3〕蔡良玉.西方音乐文化[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4〕刘晓静.音乐鉴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5〕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2001.

〔6〕季家锦.20世纪西方作曲技法[M].华东出版社,2000.

〔7〕钟子林.西方现代音乐概述[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

〔8〕张前.音乐美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9〕张洪岛.欧洲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篇9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大众文化;媒介传播形态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视觉传达设计在当代媒介传播形态中的发展路径探析

收录日期:2013年4月11日

一、视觉设计与大众文化的关系

今天我们所说的大众文化,首先从其字面意义上来看,指的就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而今日之“大众”是作为社会消费、娱乐主体的意义被使用的,故大众文化主要是指兴起于大众、流行于大众,又服务于大众的文化,它是与都市化、工业化的进程密切相关的,以全球化的现代电子高新科技为传播媒介的,按照市场规律可以大批量生产的文化产品。视觉传达设计是通过视觉媒介表现并传达给观众的设计,它体现着设计的时代特征图形设计和丰富的内涵,其涉及领域随着科技的进步、新能源的出现和产品材料的开发应用而不断扩大,并与其他领域相互交叉,逐渐形成一个与其他视觉媒介关联并相互协作的设计新领域。视觉传达设计也是一种大众文化,视觉传达设计的过程就是一个大众文化生产、消费和传播的过程。

首先,从二者服务的对象和流行的范围来看。我们知道,大众文化是兴起于大众、流行于大众,由大众自己积极参与创造,又反过来服务于大众的文化形态。而视觉传达设计作为一种新兴的,以视觉方式实现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对话和互动的语言表达方式,是传达者(客户和设计师)通过图像向社会大众发送各类商品的、经济的、文化的、娱乐的信息,并引起受传者互动和反馈的一种活动方式。

其次,从二者的发展进程来看。大众文化和视觉传达设计都与现代都市化、工业化的进程密切相关,以现代高科技的电子传播媒介为依托,是现代科技水平和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结果。

再次,从二者的属性来看。大众文化和视觉传达设计一样都是一种可被大批量生产的文化形态,“是处于消费时代或准消费时代的,由消费意识形态来筹划、引导大众的,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消费文化形态。”

现代视觉传达设计完全具有大众文化的特征和性格,是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而大众文化也正是视觉传达设计所宣扬、传播的文化形态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一个根本文化属性。

二、视觉设计中广告消费文化的繁荣

媒介的广泛性和大众化使商业者看到了商机,商者开始利用媒体广告,在视觉设计上吸引大众的目光。按照传统的消费观念,购买一件商品,一定是于人有用的,而其之所以有用,是因为人的需求奠定了其效用的基础。但是,从现代观念来看,人的需求其实是逐步养成的。现代人的消费行为本身在不断发明着、制造着以及培养着他们自身的需求,特别是人们的精神和文化需求。消费本身是一个构筑意义的过程,它关注的是日常生活中文化的内化,是文化的生成、发展、固化的过程。

广告主总是在探究消费大众心中那深层次的欲望和潜意识的需求,并使其所制造的广告形象与这种欲望和需求相吻合,从而为大众制定一种理想生活的标准和范式,营造了一个如梦似幻的虚拟的现实,让人们错误地以为只要拥有了那些被鼓吹的商品或形象,人们就能得到一种特殊的、富有精神内容的有价值的东西,直接的欲望和深层的无意识需求都得到了满足,并由此而获得一个崭新的世界。

广告不断制造人们的匮乏感和不平衡心理,人们只有通过购买才能得以消解心理的缺失。广告形象为人们提供了各种消费选择的理由,消费者也为自己接受广告制造出各种借口。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广告只不过是一种意义双关的哄骗。”

然而,商业广告的意义并非是完全消极的,人们面对广告时也并非完全被动的,它在为人们编造一个虚拟现实的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生活的奋斗目标,为这个社会创造了无可比拟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为整个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其意义并非完全是庸俗的,同时也有积极的文化意义。“广告借助形象符号为人类创造了一种商业的、文化的奇迹,它通过广告形象统辖人类,使原来高雅的事物大众化了,又使原来大众化的事物高雅化了……形象的传播繁荣了广告文化,也进一步活跃了消费文化。”

三、审美文化对视觉设计的影响

审美文化是指大众在满足基本情况的条件下,对美的更高的追求。伴随着大众文化的要求,审美文化也在当今社会掀起了,日益成为理论界、学术界和普通大众共同关注的社会主流文化现象。所谓审美文化的兴盛,主要表现在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和审美的日常生活化两方面。前者指当今人们越来越关注日常生活的“艺术化”问题,人们努力营造一种风格化、审美化、高品位的生活方式;后者主要指审美已经从传统的理论思辨和纯文艺领域急剧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此二者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作为新型媒介和现代影像技术发展的产物和制造符号商品的主要来源之一,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便与当代社会审美文化的兴盛密切相关。一方面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财富的增长,对风格化、审美化、高品位的生活方式的追求促进了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快速发展。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要,视觉传达设计者总是想方设法、费尽心思,不断创作出新颖的、独特的设计作品;另一方面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兴起与发展,也在无形之中塑造着人们对风格化、审美化的生活方式的追求。不同于以往的精英知识分子,现代的设计者、广告人等已成为现代消费社会的“新媒介人”和“新型知识分子”。大多数的设计者和广告人的设计和创意一般来自生活,所以他们热衷于生活方式的创造。在打造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同时,引导大众进行美化时间的领头者,创建时尚的主导者。

视觉文化在现在社会发展中与社会消费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视觉形象不仅颠倒了各种文化的原则的和审美标准,而且具有全民性。现代文化中,形象的生产和消费者本身有着不同的指向和作用。视觉文化有着文化削平功能、民主功能、经济功能,民主化使所有人都接受同样的形象消费,但是形象本身在阶级社会中创造了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于是带动了一切群体追求形象消费,以实现自己的情感满足和优越体验。形象在消费社会中有着霸权主义,所以也有与之相反的形象存在。当然,形象有着独特的经济价值,它可以创造出与之相关产业的发展。

四、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理念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继续深入,尤其是当我国顺利加入WTO以后,世界各国的企业机构、商业产品等纷纷涌入国内。打开国门,使我们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接触到了全新的事物,但同时也使国内业界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要想让我们的设计有更快更新地发展,就应该克服自身限度,最大可能地参与全球化,以实现跨国的交流与共享。但更为关键的是,要立足于本土文化的土壤之上,才能实现广泛的高质量的文化创造。

从某种意义上说,越是民族的,反倒越容易成为世界的。兼有文化传播责任的视觉设计者应有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的胸襟和胆略去迎接全球化的挑战。本土化是其必然之路,如果一味地追求国际化、全球化,为迎合大众口味而丢掉传统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精髓,最后只能是毫无特色和意义的随波逐流。就如我国著名视觉设计大师韩美林先生所说:“这个世界如果没有民族的东西,就没有趣了”。可见,民族的特性影响着视觉设计,因此视觉设计应当在遵循国际化的基础上重视本土文化的发展,使设计立足于国内、流行于全球。

五、视觉设计文化的媒介传播

所谓媒介文化,指的就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媒介不但广泛地制约着我们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而且使得人们越来越处于一种依赖媒介的情景之中。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一书中通过对人类传播方式历史发展的研究,提出了从面对面的口传文化转向印刷文化,而报业作为最早的印刷文化,成为了最早的传播媒介,并以迅猛的速度发展,造就了媒介文化。然后,媒介便以一种“遥控”的形式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所生活的现实世界,是一个完全由符号所构筑的世界,而这些符号正是由各类媒介所宣扬、所营造的,在这个由媒介符号所编织的社会中,形象是一种最为基本的组成元素和表征类型。正如美国哲学家凯尔纳所说:“一种媒介文化已经出现,在这种文化中,形象、声音和景观有助于生产出日常生活的构架,它支配着闲暇时间,塑造着种种政治观点和社会行为,提供了人们构造自己身份的种种素材……媒介文化是一种形象的文化,但它往往利用视觉和听觉,像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音乐盒卡通画等都成为了文化传播的媒介,而这些媒介在传播过程中要么突出视觉,要么突出听觉,或是将两者混合起来,以广泛地作用于各种情绪、感情和观念。”

现代视觉设计的理念是在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类的文化传播形式经历了从原始的视、听媒介到古代的纸媒介,再到近现代的电子媒介和网络媒介的深刻变换和革命。期间,人类的文化亦在不断地经历着创新和扩展,直到今天,图像文化、音像文化乃至多媒体文化已逐步代替了图书文化,成为新兴的主导文化形式。报刊业的前进、新闻产业的发展、广告产业的繁荣、电子图书和报刊的相继问世,当今的文化领土正随着现代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扩张姿态。

现在世界是透明的世界,媒体像一面镜子一样监视着社会,而媒体中的视觉设计像是五颜六色的水笔,给媒体发展涂上美丽的颜色,使读者赏心悦目,让我国的传媒事业光彩夺目。

主要参考文献:

[1]约翰·思道雷.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美]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 化工专业 生产实习

近年以来,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改革导向,很多的高职院校在大量的开设基础人文课的同时,没有相应的增加特殊的专业的实习实践教育。而且随着高校的扩招加剧,学生的人数越来越多,而相应的配套的学生实习方面的要求也就不能够有效的完成。在高职的化工类专业中,由于专业的特殊的属性,对于专业的实习方面的要求也就比较严格,而目前的学生由于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很多的原来的实践课都完全没有起到应该有的作用,甚至连课时都不能够保证。针对这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以便可以对于这种状况有所改善。

一、目前高职化工类的生产实习中所存在的问题

实习的机会很少,实习基地的建设滞后。化工类的学生需要大量的实习的机会来把学到的知识变成工作中的本领,但是现实中给予学生的实践机会很少。而且每年的毕业生还在呈逐年增多的趋势,这就更加的导致了教学资源的紧张;而且由于化工类所接触的工业原材料都具有易燃,易爆,有毒等一系列的特殊的属性的问题,对于学生的人身安全一旦出现事故的话,对于实习单位来说都是不可承受之重。

学生实习的经费不够有效的开展实习。学生在实习中的各方面的花费越来越多,比如差旅费,住宿费还有实习单位的实习费,这些费用都在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但是我们学校的财务管理中,对于这方面的费用的管理,一方面金额在减少,另外一方面实习的标准多年以来没有任何的改变,完全与当今的物价脱节。这些原因就造成众多的学校在实习的时间,实习的场所上面打折扣,从而导致学生的实习质量大打折扣。

实习的教师没有一线生产的经验。现在高职院校的众多教师完全就是理论型的,对于化工企业一线生产基本了解不多,主要对学生进行理论上的指导,难以胜任现场生产实习的指导工作,不能有效解答学生实习过程中所提出的各种生产技术问题,导致实习效果较差。化工专业本身就是实践能力要求较强的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不足,这必然会影响生产实习质量。

实习的实践性不够,流于形式主义。由于学校的教学本身就是偏重理论方面,对于学生真的下到工厂一线,所能够做的也就是观察,而且由于化工专业的高危险性,就更加减少学生实际动手的机会,有的时候为了安全,连去生产一线的机会也都不多,这样的诸多的因素导致无法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实际的动手的能力,更谈不上最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就不能够保证实习的效果。

学生毕业找工作的压力使得不能专心实习。现在的毕业生逐年增多,但是经济环境下行,导致企业对于学生的需求并不是很多,所以学生为了自身的将来也都在积极地找寻各种的出路,这些现实的原因也就在很大的程度上分散了学生的精力。但是由于化工类专业本身就要求具有很高的技术实践性,如果在实习中的精力投入不够的话,必然对于实习所希望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对于化工类生产实习的教学模式的建议

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拓宽学生的实习渠道。化工类的实习如此的重要也就使得积极地开拓学生的实习的渠道显得尤为重要,学校需要积极地加强与社会化工类的企业进行合作,当然任何的合作必须是建立在双方互利的基础上的,企业为学校提供学生实习的机会,学校也可以拿出相应的资源来进行投桃报李,比如为企业的一线员工提供专业知识的培训,这样的互惠互利就可以有效的形成良性的循环。而且在实习中对于企业的一线员工有的具有上进心的可以相应的提供一些行业的资料,与学生们开展理论与实践的碰撞,这样对于双方都是有利的。

改革传统的实习体系,积极发挥学生的主管能动性。针对于目前的实际情况,学校可以有效的采取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的两种相互结合的方式,集中实习的方式中要注意以课堂的教学为主要的线索,来对具体的工艺流程进行梳理和理论实践化,参照现场实物认真讲解,启发学生可以深入的分析问题。分散式的实习主要是指允许学生可以自己在外面寻找实习的单位,由于每年的毕业生人数众多,这种方式由于化整为零还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由于企业的实习人员较少,比较好管理,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生产的一线,这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有着真实的提高。

现代科技的发达使得很多的事情都可以通过电脑的模拟仿真系统进行练习,这种方式由于安全,和具有多人的操作性,极具优势,由于对于生产工艺的仿真程度做到了很高的水平,基本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满足实际的实习的需求。

加强实习过程的考核程度。实习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的问题的发现,问题的解决这些才是实习考察的重点所在,主要是考察两个方面:一是过程中的态度问题,做笔记等一系列的情况;第二种方式就是检查学生的实习报告还有操作的工艺的流程图。在这些相应的环节中也要鼓励学生进行提问,这在很大的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学生对于工艺流程以及化工原理的掌握的程度,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水平。

加强教师的师资队伍的建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够互相补充,互相提高。对于去企业实习可以让一些教师也跟着去,教师也要对相关的课本知识进行实际的观察,还有就是对于一些教学上还有实践上的流程也都可以起到以老带新的方式进行学校下一代人才的培养;还可以邀请企业的中一些具有丰富的实践经历的工人走上课堂,通过这种方式来让学生明白书本上的知识在实际中是如何进行操作的。这样的相互结合的方式也就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结语

化工类的生产实习教学由于长期以来存在诸多的问题,相应的问题也都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也提出了一些解决的方案,但是由于现实的原因,使得很多的措施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只要实质性地重视实习教学环节,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投入,不断改革实习教学模式,加强实习过程管理,完善实习考核体系,加强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必将促进生产实习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和化工技术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陈盛明,郑旭煦,宋应华,等.在化工专业新生中开设工程导论课程的探索与实践[J].广州化工,2011,(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