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环境污染特点范文

时间:2024-01-25 17:53: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环境污染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环境污染特点

篇1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环境质量;环境保护;面源污染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速度的加快,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程度较高的东部发达地区,农村环境质量下降与经济社会发展已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对农村社会发展和农民福利改善的阻碍也将日趋明显[1~3]。农村生态环境、农产品安全问题以及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已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中新的重点和难点[4~7],如果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建设以和谐发展为主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就不能顺利进行。

1农村环境保护概念及意义

农村环境是指以农村居民为中心的乡村区域范围内各种天然的和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它包括该区域内的土地、大气、水、动植物、交通道路、设施、构筑物等。农村环境保护是指对农业或农村环境资源的保护与管理活动。由于农村环境是农业环境的中心,因此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是保护农村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的需要,也是保证农村居民身体健康的需要,对提高农村环境质量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及意义。

2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类型

2.1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目前,农药、化肥和除草剂在农业生产上的使用,农业废弃物的任意排放,乡镇企业粗放型生产经营方式是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点[7~14],造成水质变坏、土壤污染、大气浑浊恶臭,直接影响农业产品的品质,危害农业生产,且易传染疾病,影响居民健康。

2.1.1畜禽养殖污染面广且量大,污染严重农村畜禽养殖多为无序分散状况,且数量较多,大量畜禽粪尿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造成当地环境(特别是地下水)污染,现已成为农村一大新的污染源[8,12]。集约化养殖场其污染危害更加严重,畜禽粪便对地表水造成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污染,对大气造成恶臭污染,甚至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其中所含病原体也对人群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

2.1.2化肥、农药施用强度高,流失量大化肥、农药和农膜的使用,使耕地和地下水受到了大面积污染。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已制约农产品质量的提高[8~14]。我国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已居世界之首。化肥施用量为4637万t/a,按播种面积计算,化肥施用量达40t/km2,远远超过发达国家设置的25t/km2的安全上限。且在化肥施用中还存在肥料之间结构不合理现象。化肥利用率低,流失率高,不仅导致农田土壤污染,还通过农田径流造成了对水体的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目前,东部已有许多地区面源污染占污染负荷比例超过工业污染。

农药使用量约130万t/a,只有约1/3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大部分进入了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我国已有913万km2耕地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并直接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2002年,对16个省会城市蔬菜批发市场的监测结果表明,农药总检出率为20%~60%,总超标率为20%~45%,远远超出发达国家的相应检出率。因此,化肥和农药这2类污染已经使我国东部地区的水环境污染从常规的点源污染物转向面源与点源结合的复合污染。

2.1.3农村生活污水污染严重,生活垃圾处置系统亟待完善由于缺乏基本的排水和拉圾清运处理系统,生活污水大多不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或沉积在村边沟渠和村庄地面,最终对饮用水源造成污染。60%以上的农作物秸秆未被有效利用,成为污染农村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我国污灌面积由1978年的4000km2增至2003年的30000km2,约占全国总灌溉面积的10%。全国因固体废弃物堆存被占用或毁损的农田为1300km2。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每年产生的约为112亿t的农村生活垃圾几乎全部露天堆放;产生的超过2500万t/a的农村生活污水几乎全部直排,使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

2.1.4塑料农膜使用增加,污染加剧近20a来,由于大棚农业的普及,地膜污染也日趋严重。我国的地膜用量和覆盖面积已居世界首位。2003年地膜用量超过60万t,在发达地区尤甚。据浙江省环保局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区地膜平均残留量为3178t/km2,造成减产损失达到产值的1/5左右。

2.1.5乡镇企业布局不当,工业“三废”污染严重受乡村自然经济的深刻影响,农村工业化实际上是1种以低技术含量的粗放经营为特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反积聚效应的工业化,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不仅造成污染治理困难,还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农村环境和农业环境污染与危害[1~4]。目前,我国乡镇企业废水COD和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50%以上,而且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污染物处理率也显著低于工业污染物平均处理率。目前,工业“三废”排放量及污染仍呈增加的趋势。

2.2农村环境污染的类型

根据农村环境污染现状,主要分为3类:①由现代化农业生产使用化肥、农药、地膜等造成的各类污染,简称农业污染型(面源污染);②由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滞后产生的生活污染,简称生活污染型;③由乡镇企业布局不当、治理不够产生的工业污染,简称工业污染型(点源污染)[8]。

3农村环境污染防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思想认识不到位,环境意识不强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片面追求数量而忽视农产品质量,忽视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对农村土壤以及河道的污染。大多数农民对科学用药、平衡施肥知之甚少,不能根据作物生长规律、土壤养分状况进行测土配法施肥,只是一味单纯地加大剂量滥施农药,盲目施肥,结果不仅造成化肥农药利用率不高,而且对环境污染严重。

3.2传统农业格局被打破,养殖业与种植业日益分离传统的畜禽养殖规模较小,种植、养殖一条龙,畜禽粪便大部分作为农家肥,对环境污染较轻。随着畜禽养殖业的迅猛发展,畜禽养殖业正逐步向集约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不仅污染总量大幅增加,而且污染呈相对集中趋势,出现了一些较大的“污染源”。水产养殖因在养殖过程中投放大量的精饵料、鲜活饵料、肥料和药物,造成河道水体污染。在种植业中,农民只认识到使用化肥农药简单、方便,畜禽粪便用作农田肥料的比重大幅度下降,导致养殖业与种植业严重分离。

3.3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导致污染治理不力

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农业生产资料的产品结构不能适应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需要。长期以来,中国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扩散,而农村从财政渠道却几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也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排污费。

3.4监管体系不健全,管理人员素质有待于提高目前环保部门还没有健全农业环境监测的专门机构、专职人员素质低、监测仪器和业务经费短缺,对农业环境还没有常规监测[6]。大多数农产品既无1套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也缺乏产品质量检测标准,更缺乏必要的检测监督手段。

4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对策与措施

4.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关键是要把广大农民群众发动起来,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通过各种有效方式,广泛开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环保宣传和科普教育,在农村营造1个学习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宣传环境保护政策、贯彻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热烈气氛。

4.2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把农村环境污染防治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污染整治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明确职责,建立齐抓共管、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环境保护部门切实加强对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统一监督管理,开展农村生活污水生态化处理等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研究与试点,探索农村治污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抓紧研究制订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规划。

4.3完善环保法律体系,加强环境规范管理

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必须进入有法可依、依法治理的新阶段。最关键的还是要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加速对农业环保的环境立法,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建立健全适应农村特点和环保工作实际需要的法律法规体系,推动农村环保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4.4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包括:畜禽养殖及集镇生活污水的污染治理,生活垃圾的统一收集填埋,河道“三清”(清淤、清障、清水面漂浮物)以及控制水土流失。积极开展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治理,重点抓好水污染治理、饮用水源保护、固体废弃物治理、人畜粪便污染治理和综合利用。加大农村环保执法力度,对污染和破坏农村环境的违法行为依法查处。

4.5加强科技支撑力度,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必须发展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充分发挥科技、农业、环保等部门的技术优势,联合和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积极开展生态农业研究与建设。

4.6推广清洁生产,加速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处理

在农村推广清洁生产,将农业废弃物、畜禽粪便、作物秸秆等通过资源化途径加以综合利用,这是治理农业污染的最佳途径。如畜禽粪便和秸秆通过沼气化处理,既利用了沼气能源,又可利用沼渣、沼液作果园、桑园肥料;还有以畜禽粪便为基质加工成复合有机肥料,既保持了化肥使用简便、肥效快的特点,又弥补了化肥对土壤的不利影响,还较为彻底地解决了粪便污染环境问题。最大程度地使农业废弃物得到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

4.7强化监督和管理,建立农业污染监测体系

根据水污染防治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赋予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灌溉污水水质、土壤、农产品及基本农田环境污染进行监测的法定职责。同时,农业部门还应承担突发性农业污染事件的调查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开展农业环境整治的技术研究等。坚持“环保惠民”理念,建立“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环保牵头,部门协助,联合推进”的农村环境保护机制。建章立制,强化污染监督和管理,是确保农业农村环境不受污染的重要保证。要根据《环保法》,制订各地各村切实可行的村规民约,把保护环境、防止环境污染纳入全民环保行动中。多方努力引导农民主动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协助农民引用先进的生产技术,通过“绿色”的生产经营方式,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互协调,达到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目的。

参考文献:

[1]国家环保总局12005中国环境状况公报[N].中国环境报,2005-06-151

[2]国家环保总局12006年全国环境统计公报[N].中国环境报,2007-09-211

[3]苏杨1中国农村环境污染调查[N].经济参考报,2006-01-161

[4]国家环保总局1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意见[N].中国环境报,2007-05-211

[5]周生贤1《水污染防治法》修订说明[N].中国环境报,2007-08-281

[6]中国国务院第508号令1全国污染源普查条例[N].中国环境报,2007-10-181

[7]杨智明12005河北省环境状况公报[J].河北环境保护,2006,7(2):1-231

[8]张笑归,刘树庆,窦铁岭,等1白洋淀水环境污染防治对策[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6,14(2):27-311[9]杨志新,冯圣东,刘树庆1隔、锌、铅单元素及其复合污染与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关系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5,13(4):138-1411

[10]Liushuqing1EffectsofCdandPbpollutiononsoilenzymaticactivitiesandsoilmicrobiota1Front[J].Agric1China,2007,1(1):85-891

[11]Yangzhixin1Effectofcadium,zineandleadonsoilenzymeactivities[J].JounrnalofEnvirenmentalSciences,2006,18(6):1135-11411

[12]周元军1畜禽粪便对环境的污染及治理对策[J].医学动物防治,2003,19(6):350-3541

[13]连彦峰,刘树庆1农田土壤中磷素流失与水体富营养化[J].河北农业科学,2008,12(7):91-931

篇2

关键词:农业环境 产权界定 农业可持续发展 环境污染

农业环境资源是自然环境资源的一种重要构成,是农业生产的前提条件,影响农业发展及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伴随人类文明的推进,为满足日益增多的人口对农产品的不断扩大的需求,人类加大了对农业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力度,但过度利用和不合理开发的后果导致农业环境质量逐渐变差,良好的农业环境愈发稀缺,持续的农业环境污染可引发全球严重环境问题。

1农业环境及农业环境产权界定

1.1农业环境的特殊属性

农业环境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是以农作物或农业生产为主体的周围环境各要素的总和。包括农业天然自然和农业人工自然。但本文所指农业环境是抽象化了的特殊环境资源,是指洁净无污染且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繁殖的环境资源,包含农业环境的容量资源、生态平衡以及自我调节资源。[1]如农地、农用水资源、空气等。长期以来,人类对农业资源的盲目开发利用导致农业环境稀缺,昭示其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较之其它环境资源,农业环境具有其特殊性:

其一,公益性,即公共性,农业环境资源属于公共物品,不易分割,可无偿使用,且无竞争性。农业环境的公共性易导致“公地悲剧”之类事件。其二, 区域性,全球范围的农业自然资源的分布不具均衡性,其构成成分、形态和分布规律必然要受当地自然、地理、气候和生活方式等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区域性特点。其三,显著的外部性,外部性的产生是基于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不可避免的对第三方产生正面或负面影响,且无需对被影响方付出报酬和补偿。治理农用水污染的行为产生的是正的外部性,即经济主体的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反之负的外部性产生,如二氧化硫污染、工业三废对农地的损害等。一般农业环境资源的负外部性居多,农业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都是外部不经济的表现,较之污染环境,提高环境质量更有利于社会收益。

外部性的存在使市场交易价格不能真实反映社会边际收益,使资源配置不合理,达不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究其外部性造成的不合理资源配置原因,并非只是市场机制的结果,主要是缺乏明晰的产权制度安排。

1.2 农业环境资源的产权界定涵义及理论依据

农业环境的产权是一种特殊产权,是对围绕农业环境的使用、占有等问题而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即对农业环境具有使用、所有、处置和享有的权利,对其界定实际是对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资源及其使用的数量、范围、程度的界定,一是对环境的归属、优劣、侵权等情况作出定性或定量的划分和规定。二是对环境污染影响的轻重主次和时效作出明确区分和相关约束。

产权理论认为,产权结构对资源配置存在重要影响,市场交换是实现稀缺资源优化配置的最有效手段。在现实的市场经济中,交易必产生费用,交易要有效率,需满易成本低于交易所得。要降低交易成本,产权就必须明确界定。产权经济学界认为产权界定不清是外部性问题产生的根源。

2 农业环境产权界定分析

2.1农业环境产权界定的意义

2.1.1产权明晰有利于环境外部性问题的解决

从“科斯定律”得知:产权界定不清是环境外部性产生的主要原因。明确的产权关系也是科斯定律得以应用的前提。他认为解决外部性问题的方法是通过市场交易来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但必须要满易费用为零的条件,所有权分配才不会影响经济效率,但在现实的市场条件下,交易费用不可能为零,因此,解决外部性问题的思路,就是把它转变成产权问题再作界定。在产权明晰的情况下,实现外部效应内部化。由于环境资源的无产权制度,使经济行为主体对环境资源的无偿使用,由此产生外部边际成本。科斯认为,要消除外部效应的影响,只能重新分配产权。

明确界定产权后,环境资源的价格通过市场机制反映出来,并遵循市场规律,随市场供求变化而自发调整。实际上,产权明晰后的市场价格,就是产权界定前所显现的外部边际成本。当环境资源进入私人成本计算时,私人边际成本比界定前增加,此时,当企业的私人边际成本和社会成本一致时,环境的外部性问题才得以解决。

2.1.2明确界定农业环境资源产权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发展道路的新阶段,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既要考虑当代人的需求,又不会对后代所需的良好农业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农业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其含义并不意味既有资源数量的稳定,而是在充分利用环境资源的同时,使其存量增加和质量提升[2] 。当前,随着农药、重金属等对农业环境的污染,清洁高质的农业环境资源日益稀缺,农业环境问题正威胁着农业可持续发展,原因之一就是产权制度安排的不合理造成,明晰的产权对农业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有积极意义。

产权不清不利于发挥市场的价格调节机制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影响农业生态环境。明晰产权虽然要受成本和收益约束,以及环境保护时交易费用过高的约束,尽管如此,在实际环境政策选择上,应当明确不作界定将导致的后果。只要产权明晰的收益高于其成本,就有界定的经济可行性,否则,模糊的产权将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就会进一步阻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产权界定对农业环境的保护效果和环境污染的后果将作出内容、范围、程度和主体责任的界定,从而将影响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作出定性或定量的规定。一方面,主体在经济利益驱动下,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对环境保护的责任心,有利于大众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提高。其次,在合理的产权制度下,清晰的界定使稀缺性环境资源的价格市场化,有利于激发交易双方的技术提升,在技术创新和与环境资源产权制度的互动中,提高了产权界定收益,有利于农业环境资源可持续续发展的经济条件形成。

2.2农业环境产权界定中存在的问题

2.2.1可界定的农业环境资源

从产权界定的角度来看,空气、水、土地、气温等农业环境资源,可分为可界定与不可界定两大类,其中部分资源能明确界定,以农地资源为例,土地是客观存在的实体,且具有不可移动的特性,因此其具备了明细产权的物质基础,较之农用水资源,空气等,土地资源在产权规定上更具明确性、可界定性。由于我国土地制度的逐步完善,在所有权、使用权等方面具有相对明细的规定,使界定有明确的依据,但在现实中,当前农村土地产权的权能仍不够清晰,农民对土地的处分权十分有限,导致一些农村土地产权归属模糊,仍需进一步明晰产权安排。

2.2.2影响产权明晰界定的因素

影响农业环境产权界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一,受农业生产效益影响,对污染性环境资源的责任认定受生产效益的制约,一般来说,相对于农业环境污染产权认定,人类更热衷追求农业经济效益,人类受短期利益的驱动不愿去做明晰的产权界定。其二,受考核成本过高影响,进行农业环境产权界定,涉及到考核环境资源的归属、权责、环境污染程度等问题,然而受经济或其它条件约束,考核成本往往过高,使界定存在一定困难。如产权界定中的设备设施费、技术费、人员组织、培训费等。其三,受农业资源分类复杂性影响,农业环境资源分类广泛和复杂,不仅指农地资源、农用水资源等,还包括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阳光、大气等生存资源;不仅包括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的大范围生态产权,而且包括由噪音、粉尘等所致的健康损失的局部生态产权;不仅包括由工厂排污造成的空气、水质污染对种植和养殖业的显性危害侵权,而且包括由使用农药、化肥对土质、农作物造成的隐性危害侵权[3]。

3农业环境产权界定与环境污染

3.1农业环境污染的来源和特点

农业环境污染包括外部性污染源和内部性污染源,外部污染主要来自于紧密依托农业环境的机构。如工厂通过排放工业废物、污水、废气等,使农业环境惨遭破坏。近年来,农业环境的内部性污染比重日益上升,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中使用化肥、农药等造成的土壤、水体、大气污染、农产品质量问题、生态平衡问题以及影响畜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污染。农业环境污染具有隐蔽性强、污染源具有随机性等特点,给产权界定和污染治理造成一定困难,因此,农业环境保护应先明确界定的主体,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界定方法。

3.2农业环境污染的产权界定和环境保护

农业环境污染程度随经济发展而加深,由此引发的后果也日益严重,究其原因,一是农业环境消费者的环保意识不强,缺乏足够的环境产权认知,没有明晰的环境产权的约束,环境保护的行动力也较弱。二是针对环境污染和保护的治理和对策的选择上存在不足。

针对外部性污染的解决措施,有政府干预式、市场手段以及二者的连用式。政府管制主要是通过行政手段禁止或限制排污,或用经济手段征收排污费,由环境污染者承受相应经济责任。市场手段以经济性为标准,一种是采用科斯的产权协商法,在无交易成本时,脱离政府干预,由双方自由协商可以达到总体收益最大化。另一种是排污权交易,它是由环保相关部门制定排污上限并发放排污许可证。在环境产权交易市场,既有政府与农业环境消费者之间进行付费许可的交易,也有各厂商之间的排污权的交易,这一过程中要既要进行不同条件下交易费用比较,又要进行行为成本和交易收益的比较。

行政和市场两种手段,各有利弊。国家手段在产权的初始界定中很重要,其介入有利于降低产权界定和转让的交易费用,减少交易成本,但不能充分体现市场的经济激励作用。环境产权安排应当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灵活性。由于政府对农业环境产权只具有界定和作出法律保护的权利,因此引入市场手段,能补充政府干预的不足。由于环境资源的考核成本过高,如果仅依靠市场,就不利于有效产权制度的建立。因此,治理农业环境外部污染需要科斯手段和政府手段的联用。

农业环境既是农业废物接收者又是重要的生产资料,这导致农户既是排污受益者又是受害者。对于因农药、化肥等不当使用造成的内部性污染,由于交易成本和监督成本都过高,不能使用市场产权交易法,只能由政府用行政手段管理和治理环境污染。政府应从现实和法律上明确农业环境资源的所有权归属,一要完善和稳定土地的承包期限。以农地为例,农户对土地享有化肥、农药的使用权,但同时也有责任保持土地质量稳定。只有稳定土地承包期才能增强农民对土地的保护意识,否则将挫伤其积极性,在有限承包期内因经济利益而超量使用农药化肥,过度开发利用土地,从而造成土壤污染、耕地质量受损等环境问题。二是对具有农业环境资源使用权的农户作出明确的权利和义务的界定,并制定衡量标准给与相应奖惩,以明确的产权和激励措施来推动农业环境保护,从而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莉雅.胡继连.农业环境资源的产权界定及其保护[J].山东社会科学,2005.(12).

[2]蔺丰奇.农村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M].河北: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

[3]李志青,曾方.资源性环境污染治理中的产权界定 [J]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1999.

[4]李云燕.基于稀缺性和外部性的环境资源产权分析[J]. 现代经济探讨,2008,(6).

[5]李瑞娥.环境产权界定与环境资源保护的理性思考[J].当代经济科学,1999,(6).

[6]刘传江,侯伟丽.环境经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篇3

关键词:农村环境;环境污染;问题;原因;治理措施

一、农村环境污染状况分析

农村环境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支持者一直是城市污染的消纳方。近年来,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污染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在工业化、城镇化程度较高的东部发达地区的农村尤为突出。各种污染不仅威胁到了农村人口的健康,甚至通过水、大气污染和食品污染等渠道最终影响到城市人口。

1、现代化农业生产造成的各类污染。

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的开发已接近极限,化肥、农药的施用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加之化肥、农药使用量大的蔬菜生产发展迅猛,使得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使用化肥、农药数量最大的国家。在化肥施用中还存在各种肥之间结构不合理等现象。化肥利用率低、流失率高,不仅导致农田土壤污染,还通过农田径流造成了对水体的有机污染、富营养化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

2、由于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滞后产生的生活污染。

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生活污染物因为基础设施和管制的缺失一般直接排入周边环境中,造成严重的“脏乱差”现象:每年产生的约为1.2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几乎全部露天堆放;每年产生的超过2500万吨的农村生活污水几乎全部直排,使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

3、乡镇企业布局不当、治理不够产生的工业污染。

受乡村自然经济的深刻影响,农村工业化实际上是一种以低技术含量的粗放经营为特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反积聚效应的工业化,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不仅造成污染治理困难,还导致污染危害直接。目前,我国乡镇企业废水COD和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50%以上,而且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污染物处理率也显著低于工业污染物平均处理率。此外,由于污水灌溉、堆置固体废弃物、承受了大量工业污染的转移,农村土壤的重金属污染已经延伸到了食品污染。

由于我国农村污染治理体系尚未建立,环境污染不仅将迅速“小污”变“大污”,而且已经“小污”成“大害”,给作为弱势产业的农业和弱势群体的农民带来了显著的负面影响.

二、造成农村环境污染的原因分析

1、环保意识淡薄。

农民环保意识淡薄是环境污染不断加剧的思想根源。长期的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环保知识的缺乏,造成广大农民环境保护意识比较差,认为环境污染与己无关。只顾眼前效益,不顾长远利益,更不考虑生态环境,无节制地使用农药、化肥等,重而加剧了农村环境污染恶化。

2、治理模式不适,导致农村污染治理效率不高。

农村的三类环境污染,套用解决城市污染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污染的主要手段,但却存在技术、经济障碍。除了面源污染难以收集污染物外,其它类污染用末端治理常会出现既治不起,也治不净的情况:农村的生活污染、乡镇企业污染以及集约化畜禽养殖场污染,采用末端治理则会因为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的最小经济规模限制以及高折旧率限制而不可行。

3、农村环保法律缺失

目前,国家有关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仍不健全,河南省尚没有一部关于农村环境保护的地方法规或规章,关于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定分散在其他多部法律文件之中。其中,相当一部分内容属于原则性规定,概括性强,实践中难以操作。如针对有关畜禽养殖污染和面源污染等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由于现行法律中的一些规定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给农村环保执法和环境问题的解决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4、财政渠道的资金来源不够,导致污染治理不力。

城乡分治战略使城市和农村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现象。具体到环保领域,主要指城乡地区在获取资源、利益与承担环保责任上严重不协调。长期以来,中国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扩散,而农村从财政渠道却几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也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排污费。

四、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措施及建议

目前,农村环境污染主要包括:农药、化肥、农业废弃物和畜禽粪便等农业自身污染,以及工业污染排放、城市垃圾等外源污染两个方面。对农业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势在必行,为此,提出以下农业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措施和建议。

1、强化农民的环保意识。

即使有了相关的环保法律,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宣传,其管理效果也会有限。因此,乡政府应开展一些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环保宣传活动,引导农民从我做起,提高每一个农民的环保意识,从每一寸土地开始,将环境保护深入其中,真正改变农民们的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积极发展一些无公害的绿色有机蔬菜,提高经济收入,使农村环境得到真正的改善。

2、有效控制污染源,从源头上扼制农村环境污染。

污染源是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的切入点,要进一步加强对化肥、农药流通使用的监管,建立防治农药、化肥环境污染的监督管理体系和监测网络,有效防治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造成的污染。加强对农村水污染的保护力度,通过法律手段强制企业搞好污水处理,做到达标后排放。同时,还要加大对种养植业污染、生活垃圾污染、秸秆焚烧污染和化肥、农药、农膜等方面污染的防治力度,要采取科学、有效、可行的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堵住污染源。

3、完善农业环境保护法规,加大执法力度。

要加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立法,完善有关法律制度。根据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和世贸组织规则,修订相应的农业和环境法规,建立健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实施保障体系,修订和完善农业环境标准体系,严格依法行政,加强执法监督,切实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各项法律制度得以实施。必要时可以出台单独的农业环境保护法及其实施办法,以利加强农业生态保护、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

4、加大农村环保治理资金投入力度。

农业科研部门应当把发展农业清洁生产技术作为今后农业科研工作的一个重点领域,加强力量,增加投入,通过技术攻关、项目招标引进吸收等方式,尽快推出一些技术上成熟、经济上可行、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好的技术项目,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各有关部门应当在政策引导、项目规划、管理措施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保证。同时,各级政府应通过政策引导,扩展农业环保资金的来源渠道,改变环保投资分配体制,提高投资效果。在支农资金或环境资金中划出一定的比例专项用于农业环境的治理工作,也可以吸引和利用一些外国政府和国际机构的赠款和贷款,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业环境保护的投资增长机制。

5、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监测体系,定期评价农村生态环境状况。

篇4

【关键字】:农田环境污染;损害;损失;鉴定;评估。

根据查阅文献截至2000年,我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不完全统计,共发生农业环境污染事故891起,污染农田60万亩,直接经济损失达2.2亿元。有225万亩土地遭受水蚀,有15万亩耕地遭受盐渍化,风蚀与荒漠化面积达5万亩,固体废弃物堆压土地达0.83万亩。如何做好农田环境污染损害损失的鉴定评估,对于化解农村矛盾纠纷,保障群众利益,保护生态提供赔偿依据。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农田环境污染损害损失的鉴定评估。

1、确定农田环境污染因果关系

1.1确定污染因子

根据受污染情况,开展农田土壤、水质、空气及农产品监测,结合国家各类监测因子的标准,比对未受污染和人类影响的土壤、水质、空气及农产品监测结果确定污染农田的污染因子。

1.2确定污染源

通过可能存在的污染源进行监测分析,比对污染因子,用排除法确定污染源头。

1.2.1确定灌溉用水是否为污染源。

生活、工业污水中,含有植物所需的养分,且含有许多有毒有害的物质,如果没有经过处理而直接用于农田灌溉,会导致农田受污染。

1.2.2确定大气是否为污染源。

大气中的有工业中排出的有毒废气,它的污染面大,会对土壤造成严重污染。工业废气的污染大致分为两类:气体污染,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气溶胶污染,如粉尘、烟尘等固体粒子及烟雾,雾气等液体粒子,它们通过沉降或降水进入农田,造成污染。

1.2.3确定化肥是否为污染源。

施用化肥是农业增产的重要措施,但不合理的使用,也会引起农田污染。长期超量使用农肥,会破坏土壤结构,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1.2.4确定农药是否为污染源。

用于作物上的农药,除部分被植物吸收或逸入大气外,有一部分散落于农田,与直接施用于田间的农药构成农田土壤中农药的基本来源。

1.2.5确定固体废物是否为污染源。

工业废物和城市垃圾是土壤的固体污染物。固体污染物既不易蒸发、挥发,也不易被土壤微生物分解,是一种长期滞留土壤的污染物。

1.3确定污染因子与污染源关系

根据污染因子分析报告、污染源调查报告,进行数据分析比对,现场农田现状及人员走访调查情况,根据分析确定污染因子与污染源因果关系。

2.确定农田环境污染损害程度

2.1确定污染因子浓度

根据对受污染的农田开展监测,比对背景值及国家标准,调查影响范围及深度,从而确定污染因子浓度分布情况。

2.2确定污染因子危害

根据污染因子浓度及分布情况,污染因子物理、化学性质,国家法律法规及专业技术部门的对各位物质危害分类情况,分析污染因子对农田、农产品、人类的危害。

2.3确定污染因子修复方案

根据技术可行、经济相对可行的主要的农田土壤修复方法,结合污染自身特点,周围环境特性以及污染物要素等方面综合考虑选择合理可行的修复方案。如:一般农田重金属污染修复方案可从原位修复技术中的植物修复法、微生物修复法、隔离法、化学氧化法、电动修复;异位修复技术、土壤洗涤法、焚烧法、换土法。或者通过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利用不同作物对污染因子的富集特性有较大差异,同时作物的可食部分污染因子含量也存在差异,通过了解污染区域污染因子特性。有针对性的选择对造成该区域污染的污染因子,不敏感的作物进行种植。有效减少污染因子通过食物链向人体的迁移措施。

3.确定农田环境污染损失

3.1确定农田污染修复费用

根据鉴定及专家论证的修复方案,确定污染因子修复费用。其应由修复方案编制费用、修复材料费、监测检测费、修复效果评估费、监管费用、人力成本等组成。

3.2确定农田污染后农产品质量及产量下降损失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及《农业环境污染事故司法鉴定经济损失估算》的规定,一是确定损害评估内容。包括农田环境污染损害费用及农田受损部分修复费用。二是估算对象和估算范围确定。根据现场调查,确定造成污染的对象及损害持续时间。三是损失量参数确定。根据现场踏勘、采样监测报告以及现场测量数据,确定影响区域及农田上农作物的财产损害情况。四是损失价值计算。农产品损失采用市场价值法,该法适用于农业环境污染事故引起的具有市场价格或者可以换算为市场价格的农产品经济损失估算。根据农产品产量损失和农产品质量损失之,并鉴定基准日至农业环境恢复到污染前状态的农产品经济损失。从而确定农田污染后农产品质量及产量下降损失。

【参考文献】:

[1]《农业环境污染事故司法鉴定经济损失估算实施规范》(SF/Z JD060100)―2014年3月17日实施)。

[2]《农业环境污染事故评价技术导则》(NY/T1263)。

篇5

关键词:农村;环境保护机制;策略;激励机制

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具有的战略意义已经成为政府和民间的共识,而农村环境问题的解决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机制健全与完善的严峻形势,结合农村环境保护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健全和完善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机制的具体策略,以探求解决农村环境污染现状的对策.

一、当前农村环境保护机制健全与完善的严峻形势

我国环境保护一直将重心放在城市环境治理和保护上,长期疏于对农村环境的保护。相对于城市环境保护和工业污染的防治而言,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起步较晚、基础弱。上世纪70年代以来,尽管设置了一些如“农业环境监测报告制度”、“农业环境污染事故报告制度”、“农业环境监测年报制度”等制度,但随着机构调整以及有关部门对农村环境问题重视不够,很多制度都形同虚设。如此状况,在面对新一轮农村经济发展之际,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将遭遇极为严峻的挑战。

(一)经济增长与内需拉动严重挑战我国农村环境保护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和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之一就是要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升。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问呈现出倒“U”形关系。“十一五”至2020年期间必然是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遭遇最严重挑战的时期。我国农村环境污染能否在其环境容量阀值以下跨越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拐点呢?这与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机制的健全与否密切相关。当我们一味追求经济快速发展,而不进行有效保护。一旦造成环境污染突破环境系统阀值,那么就会造成环境系统严重破坏,从而丧失环境生态功能。尽管 “零增长”理论过于悲观,但它也确实指出了经济增长所带给人类的“陷阱”。我国农村在缺失环保机制防护网的前提下,一旦“裸奔”进行经济快速建设,那么落入“陷阱”将不可避免。根据当前的国内经济形势,再加上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利好,农村必将成为我国最为重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农村经济将快速发展,广大农民收入将大幅增加,农村内需将被激活,大量的耐用消费品将进入农民家庭。城市环境污染的格局表明,生活及耐用消费品报废垃圾已经成为城市污染的主要来源,且更加难以管理。农村内需的启动,必然也是生活及耐用消费品报废垃圾大量产生的开始,这也同样将挑战我国农村的环保机制。

(二)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迫切需要健全和完善我国农村环保机制

农村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决定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责任重大。从我国目前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来看,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刻不容缓。张雅光对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退化情况及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进行了深入探讨;路明从农村的面源污染、点源污染以及环境基础设施和环保机制等方面,对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顾松圃、顾柏园针对农村生态环境,采取入户访谈和填写调查问卷的形式,抽样调查了农村环境污染现况;章力建、朱立志研究了当前农村环境污染防治面临的主要问题,并认为农村环境污染问题阻碍了农村社会和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对我国的食品安全和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以及国家生态安全等诸多领域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力。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引起了诸多学者的沉痛担忧。现实情况的严峻形势,对我国农村环保机制健全和完善提出了迫切要求。

(三)农村环境污染与农民环保意识的落后制约我国农村环保机制的健全与完善

农村的各类环境污染明显呈现与城市污染迥异的特点.这也是它成为国际环境保护难以对付的主要原因。以农业生产导致的面源污染为例,其具有三个明显特点:一是排放主体的分散性和隐蔽性。面源污染会随流域内土地利用状况、地形地貌、水文特征、气候、天气等的不同而具有空间异质性和时间上的不均匀性。二是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例如,农作物的生产会受到自然的影响,因为降雨量的大小和密度、温度、湿度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化学制品(农药、化肥等)对水体的污染情况。三是不易监测性。这是指对面源污染的管理存在成本过高,只能对受害地监测,很难监控排污源等情况。农村环境污染的这些固有特点对我国环境保护机制提出了挑战,原有的城市环境保护机制较难适应农村环境,因此机制创新是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机制健全与完善的关键。结合国际环境保护机制的发展趋势,机制设计不断增强工具弹性以及多方参与,实现监管部门、被监管者和公众的多方互动是改革及发展的方向。互动既有利于实现工具的有效,又能提高监管者与被监管者各自的效率,从而提高环境绩效。在这些关系中,公众的角色至关重要,但当前我国农村广大农民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环保意识落后,严重制约着农村环保机制的健全与完善。一方面,农民环境意识的落后,难以对污染者与相关部门形成全民监督,不利于环保机制的健全与完善;另一方面,农民环境意识的落后,也阻碍了自身文明行为及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民众环境意识的进化,始终是推动环境保护向前发展的源动力,改善农民环境意识将成为实施我国农村环境保护的关键任务。

篇6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治理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3-0135-02

王柏林村位于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境内,村北有一界洪新河流经淝河,最终汇入淮河。村子以农业为主,总耕地面积在650亩左右,主要种植小麦、大豆以及玉米。村里有100多户人家,总人口约500余人,是一个典型的中国行政村。下面就以王柏林村的环境为例,来展现当下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和原因,以及如何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

一、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为创GDP增长,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过渡,此期间允许发展一些轻小型工业。由于追求经济效益的过快创收,这一时期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和保护力度,以损坏生态系统和破坏环境为代价,使其成为一把“双刃剑”,在创造财富、促进GDP增长的同时,工业的高耗能高排放,导致河水水质变差,被污染的土地成不毛之地,由此,给该地的水土资源系统和人们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困扰。另外,随着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产生了各种生活垃圾,无处安放,于是村中沟渠,便成了村民选择处理生活垃圾的“集中营”。处在向现代农业的过渡期中,农民对化肥农药的过度依赖,导致农药化肥使用量上升,越来越多的农药包装物无法处置,只能随手丢弃,造成对土壤、水和大气的污染,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二、产生污染原因

2013年暑假,通过对此地的实地调查发现,王柏林村主要的环境污染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炼制黑机油汽油等工业生产所排放的废气废水胡乱排放,无人管治;二是村民的生活垃圾乱扔乱倒,几乎全部露天堆放,污染面积很大;三是农业生产对化肥农药的过度依赖而带来的污染。

1.炼制黑机油等的乡村轻小工业污染。炼制黑油的作坊是目前该地区最主要的污染来源。王柏林村北的界洪新河大桥周围,相隔不到3公里的范围内,就有三四家无证经营炼制黑机油、汽油的作坊,在炼制过程中使用的是简易蒸馏设备,使用大量煤炭、废旧衣物和轮胎等作燃料来加热,产生很多浓烟气体和颗粒物;同时,在蒸馏过程中伴随挥发出刺鼻气体,排出浓黑色有毒污水,直接流入旁边的农田和界洪新河中,污染极其严重;另外,村民因呼吸过多这种有毒气体,患呼吸道疾病和肺部疾病的人员增加,造成村民的生活和生产困扰。

2.村民日常生活产生的垃圾污染。第二大污染源来自于村民的日常生活产生的垃圾所致。村中建设没有具体的规划,生产生活垃圾处理点低,几乎都是露天排放;另外,随着外出打工人口的增多、农业税的减免以及农业生产产量增加带来的收入增长,生活水平随之提高,生活用品使用量大增,因此产生很多生活垃圾无法处理,村中沟渠就成了村民扔弃生活垃圾的“垃圾站”,不仅影响村民的正常生活,减退生活质量,对农村环境直接产生了威胁。

3.农业生产对化肥农药的过度依赖而带来的污染。第三大污染来自农业生产过程中施药所造成的农药包装带来的环境污染。该村共有600余亩田地,现在村民对农药化肥的依赖性很大,从播种之前施用的除草剂,到播种时施用于除地下害虫的药剂,再到庄稼长出后,按时按量施用的杀红蜘蛛、蚜虫、青虫、棉铃虫、田菜蛾等,含氯氰菊酯、磷酸二氢钾等成分的农药。以小麦季度施用袋装药物为例,该村以650亩地计算,正常情况下总施用量为12000袋农药,直接产生包污染包装袋为12000个,如若遇到旱涝灾害天气,会比通常情况下要施用的计量增大近一倍。这些药剂包装被随意丢弃在田间地头,农民自知对土地和水体不好,也苦于无法解决。这些使用后的农药包装,内有农药残留,随着雨水冲刷浸泡,会侵入土壤,经作物吸收,对作物果实和土壤造成二次伤害,对地下水系统造成污染。据统计,我国每年废弃的农药包装物约32亿多件,包装废弃物重量超过10万吨,而包装中的残留农药量占总重量的2%~5%,直接对土壤、水体、大气造成立体式污染,破坏大气和水土生态,造成恶性循环。这只是一个500余人的小村庄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但也可窥见中国当今农村环境的一般状况。中国像这样的行政村总数有70多万个,可以预测,倘若都存在这样的环境问题,新农村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就流于形式。针对于这些问题,我根据当前政策和法律对于环境方面的保护措施,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和谐社会的要求,以及出于对可持续发展方针政策的坚实回应,从科学和政策角度出发,提出以下治理建议。

三、农村环境治理建议

1.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信息机制。由于农村环境普查仍缺乏经验,方式上也较多采用抽样调查,造成缺乏检测数据和统计资料成为农村环保最薄弱的环节。建议如普查人口数据一样,逐步深化改革对农村环境的检测方法与统计方式,做翔实的调查,以便为具体实施农村环境治理提供参考。另外农业和农村环境保护在政策安排、机构设置、资金投入等方面都很薄弱。建议国家在这方面政策上对农村环境保护有所倾斜,机构设置上给予完善,并在资金投入预算上加大支持力度。

2.要对村民进行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教育,同时,需要基层干部起模范带头作用,自觉使用环保产品和遵守相关环境法律,依法对周边的一些小型工业生产进行管理。

3.对非法经营的“五小”等轻小工业予以取缔。或者相关执法监督部门在要求其暂停营业整顿,完善排污设备系统,不直接把废弃物排放到河流和土地里,废气废水要经过专业设备处理后方可排出,达到相关环境标准后相关部门才准许获得经营许可证件,并对周围的村民造成的物质和人身伤害予以赔偿。另外,国家和地方财政给予财力支持,对污染过的农田和水体系统给予治理。

4.农村生活垃圾的治理。增加垃圾回收的垃圾桶等基础性设施,建设垃圾集中扔放池,并安排专门的垃圾清洁人员和垃圾清理车,便于这些生活垃圾的集中回收处理。

5.农业生产的污染治理措施。第一,根据《清洁生产促进法》倡导农业生产者应当科学地使用农药,促进种植技术的改善,实现农产品的优质、无害和农业生产,防止农药包装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第二,按《循环经济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农业等主管部门,应推进和支持农业生产者采用节药的先进种植技术,优先发展生态农业;第三,要从源头上来管束,由国家明令规定,生产农药应使用可直接分解的材料作为包装袋,生产高效、低残留的农药,或者从植物中提炼而成的农药,从源头上治理;第四,把包装袋集中高温燃烧处理,并配备专业净化回收设备。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环境污染

中图分类号 F2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14)13-0198-01

一、引言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从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可以看出,2002年至2010年,城镇人口由4.6亿增加到6.7亿,城镇化水平由36.22%提高到49.95%,截止到2012年,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2.6%。然而,在不断推进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改造时,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对生态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污染,如城镇化发展带来了日趋严重的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地资源紧张、污染严重的工业向农村扩散形成新的污染区域等,这些都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因此,如何在快速发展中的城镇化进程中,确保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需要对新型城镇化如何发展进行科学全面的思考。

二、关于新型城镇化的文献综述

2002年12月,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拉开了我国新型城镇化探索的序幕,关于新型城镇化的相关理论很多,以下为其中几个方面。

简新华(2004)在认为在建设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上,首先是现代化、城市化、工业化的城镇化的发展,其次是大中小城镇城市相结合的协调发展,走提高城镇化内涵的新路径,利用市场机制与政府两个方面使城镇化进程更好更快的协调发展。胡际权(2005)在全球经济稳步发展和信息经济全球化的总的背景下,认为我国在城镇化进程中应该结合自身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辜胜阻(2009)认为中国城镇化具有自由独特的特征,它正在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过度的时期。我们应该从中国国情实际出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道路,将政府引导、市场推动相结合,更多更有效的解决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杨重光(2010)认为,新型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城市化发展的历史性转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于澄(2011)通过对现在经济的解读与传统城镇化的反思,认为新型城应该是对于传统城镇化的继承与创新,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的升级仍是城镇化建设的基础,但是新型城镇化更加注重对人的质量的提高和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达经济快速、稳定、可持续的发展。梁前广(2012)通过对国内外关于城镇化相关理论的研究进行对比,总结出新型城镇较传统城镇化相比具有新特点,界定了新型城镇化的定义。新型城镇化应该具备现在城市化与农村城市化协调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全面提高乡镇质量等特点。

国外对于城镇化的理论研究主要有静态理论和以城市变化规律和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为研究对象的动态理论两种。国外对于城镇化的研究已经形成了比较科学和完善的理论,但是,新型城镇化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新型城镇化模式,国外对其的研究还相对较少。

三、关于城镇化中的环境污染的文献综述

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工业逐渐代替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关于新型城镇化中的生态环境问题研究得越来越多。于光君(2007)对山东省于庄城镇化的背景、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城镇化中的环境问题以及围绕城镇化与环境问题发生的组织与个人等进行了分析和论述,得出于庄的城镇化与环境问题之间有着一定的相关性的结论。周煜斌(2009)是以浙江省长兴县为研究对象,对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他认为城镇化的推行带来了一些正面的积极影响,提高了劳动效率,有利于缓解农民与土地的矛盾,与此同时还有一些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的负面消极影响。肖锦(2009)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的角度出发来分析城镇化与环境问题,认为城镇化的发展方向应是向小的城市和城镇转移,借助农业机械等现代化设备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并向边远地方推行,进而逐步实行“城乡一体化”。周航,崔伟宏(2012)通过对经济增长方式、环境污染治理的各方主体以及资源的产权等分析,从城镇人口高密度、工业向城镇扩散两个方面认为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中给环境带来很多的负面影响。周林霞(2013)认为城镇化建设带来了经济迅猛的发展,但是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进而阻碍了城镇化的进行。

四、评价

从以上的研究可以看出,国内外关于新型城镇化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在国内研究中主要围绕新型城镇化的概念,以及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对比进行了研究,并且根据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新型城镇化需要改进的方面和发展的方向。而关于城镇化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城镇化研究的热点问题,国内不同学者用于不同的研究方法,选取不同的研究对象,对城镇化环境污染问题的现状、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且从完善政府政策、提高居民环保意识、加强生态建设等多方面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为我国新型城镇化指出了发展之路。另一方面,我们同时要看到,我国新型城镇化道路起步较晚,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综合各个方面的意见,合理规划,科学布局,才能更好地实现环境友好、资源节约、人民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城镇。

参考文献:

[1]刘传江,赵晓梦.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环境污染的博弈分析[J].经济问题,2014,(7):1-5.

[2]简新华.论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凹[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3]胡际权.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重庆:西南农业大学,2005.

[4]于澄.湖北省新型城镇化的制度支撑研究[M].湖北:华中科技大学,2011.28-29.

[5]梁广前.河南省推进兴新城镇化研究[M].河南:河南大学,2012.1-6.

[6]于光军.农村城镇化与环境问题――山东省于庄的个素研究[M].北京:中央名族大学,2007.

[7]周玉斌. 我国农村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8]肖锦.中国城镇化进程及其环境问题思考[C].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6-9.

作者简介:

篇8

长期以来,大部分农村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畜禽养殖和农业废弃物任意排放的问题严重,近些年我们常常听到类似于“癌症村”这样的词,从现有的报道中不难发现绝大部分“癌症村”的形成都与污染密不可分。

1.水体污染成为最重要污染。就目前而言,造成农村水体污染主是两个方面,工业废水污染和农业自身污染,其中以工业废水引起的水体污染最严重,它含污染物多,成分复杂,因工厂种类不同而千差万别,即使是同类工厂,生产过程不同,其所含污染物的质和量也不一样,不仅在水中不易净化,而且处理也比较困难。农业自身的污染是由于土壤的松动,在多雨的季节,大量泥沙被冲入水体,造成水体的浊度上升;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大量的农药、化肥无节制的增加、使用,除少数被吸收,其余大部分最终进入农村自然生态系统,主要经地表径流进入地表水和地下水,进而形成水污染。

2. 固体废弃物污染向农村蔓延。固体废弃物指的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丢弃的固体和泥状物,如采矿业的废石、尾矿、煤矸石;工业生产中的高炉渣、钢渣;农业生产中的秸秆、人畜粪便;城市垃圾等等。若不及时清除,必然会对大气、土壤、水体造成严重污染,使疾病迅速传播,危害人体健康。目前,每年不计其数的固体废物被运往城市周边,有的被无害化处理如填埋,有的则任意堆放。那么我们的城市周边是什么? 广大的农村地区! 也就是说这么庞大的垃圾正在源源不断的运往农村地区。如果这些垃圾不经过妥善处理,将对农村的环境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3.大气污染走向农村。大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环境污染的现象。就目前而言,我国农村地区大气污染物的来源主要有两个。第一,生产生活污染。近些年我国农村地区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农业秸杆不再作为农民的主要燃料,除部分用作饲料外,很大一部分被焚烧,引起大气季节性污染;煤,尤其在北方地区的冬季成为农民的主要燃料,大量的一氧化碳,氮、硫化合物气体进入大气,造成污染。第二,工业废气污染。大量工厂搬到农村,伴随而来的是大量工业废气的排放,其中以炼钢厂和火电厂最为严重,直接带来农村大气污染。

二、农村环境污染原因分析

1.农村环境保护机构的匮乏。在农村环境政策方面,强制性规范少,而一些奖励性环境政策法规与农村的经济发展又相矛盾,所以在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缺乏法律支持和民意支持。来自多方面的干涉使基层环保局感到力不从心,许多时候为了保证地方的经济发展,环保局不得不妥协,从而导致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发生。

2.治理模式不适,导致农村污染治理效率不高农村的三类环境污染的治理,通常套用解决城市污染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污染的主要手段―― 末端治理,存在技术、经济障碍。除了面源污染难以收集污染物外,其他类污染用末端治理常会出现既治不起,也治不净的情况。城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污染治理,由于污染排放的集中性、污染物相对单一性和企业经营相对规模性等特点,末端治理方法在多数情况下是适用的甚至惟一的。而农村的生活污染、乡镇企业污染以及集约化畜禽养殖场污染,采用末端治理则会因为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的最小经济规模限制,以及高折旧率限制而不可行。

3.环境意识淡薄。由于农村居民环境卫生意识比较淡薄 ,对垃圾给环境带来的危害认识不足 ,随意投放垃圾成为习惯 ,造成农村垃圾污染日益突出。同时从农民本身来看 ,受自身文化、素质所限 ,农民对环境污染的发生、危害 ,不是很清楚。在他们看来 ,只有从工厂排放出的有毒废水 ,或从烟囱中冒出的各色烟尘才叫污染。他们搞不清周围的禽畜养殖场、屠宰场、皮革作坊的行为是否属于环境污染。他们当然更不能相信自己的农业生产也造成了环境污染。

三、对农村环境整治的建议

1.综合配套、多管齐下。为了保护农村环境,可以通过政策法规的倾斜,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的财政投入力度,健全农村环保机构。应该扩大农村地区的环保人员编制,并增加农村地区的环境监测机构的布点。可采取增加补贴的方式鼓励在农村地区工作的环保人员,以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在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上,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夯实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物质基础,防止污染累积效应导致的环境污染治理难度增大。完善环境侵权的行政处理机制,加大在环境公益诉讼领域进行了有益探索。

篇9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农产品安全;治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3-0123-01

随着中央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我市农村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提高。但是,随着农村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加剧,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工业废水、废气,生活污水、垃圾污染日趋严重。愈演愈烈的农村环境污染,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中急需解决的重大社会课题。如果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就不能顺利进行。

1 龙井市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龙井市是全州粮食与苹果梨的主要生产区,乡村人口6.93万人,耕地总面积为28159公顷,农药、化肥和除草剂在农业生产上的使用,农业废弃物的任意排放是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点。

1.1 农村居民生产、生活垃圾对农村环境造成污染

受传统生活方式的影响,加之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缺乏基本的排水和垃圾清运处理系统,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大量增加。加之农民环境意识淡薄,垃圾随处乱堆乱放的现象较为普遍。一些畜禽养殖户普遍规模小,没有相关配套污染处理设施,禽畜粪便的堆放也成为农村重要污染源之一。还有部分企业由于受利益驱动,擅自倾倒短期内难以降解的固体废物,也是造成农村垃圾增多的重要因素。

1.2 菜市场及蔬菜生产基地污染

在一些菜市场及蔬菜生产基地存在对大量不新鲜的腐烂蔬菜有乱丢弃现象。这里的气味很难闻,有的就是等废弃蔬菜填埋一个地方时直接在上面铺上一层土,导致周围土质恶化,造成水体污染。

1.3 农民大面积使用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造成环境二次污染

农民为提高农作物产量而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等,不仅造成资源浪费,给农民带来经济损失,而且导致环境污染。据最新统计,我市化肥施用量每年为15000吨,其中氮肥7299吨、磷肥843吨、钾肥304吨,复合肥6662吨,折合53.5吨/平方公里。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土壤和水体造成危害而设置的22.5t km2的安全上限。而且,化肥利用率低、流失率高。农药年使用量约342吨,只有约极少数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大部分进入了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引起农药残留问题,使全市28159公顷耕地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并直接威胁到人群健康。

1.4 塑料农膜使用增加污染加剧

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推广,塑料农膜在农业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农用薄膜的主要成分是聚烯烃类,强度低,易破碎,难回收,在自然环境条件下难以降解,在土壤中残存数十年甚至数百年。我市每年使用农用地膜量为28吨左右,这些废膜的存在必然会影响土壤的通透性,影响土壤水分、养分运移,从而阻碍作物根系生物对水分的吸收。随着不可降解塑料地膜的大范围使用和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的无控制使用导致农村的白色垃圾污染不断增加。

1.5 秸秆焚烧危害深远

随着农村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变化,农作物秸秆大部分弃之不用,或一烧了之,或抛弃于河湖沟渠、道路两侧,不但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而且污染大气,污染水体,影响农村生态环境。据统计我市每年秸秆产生量为18万吨左右,有一小部分用在家畜饲料之外基本上都燃烧处理,秸秆燃烧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急剧升高,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另外,烟雾还严重刺激人们的眼睛和喉咙,甚至会导致呼吸道疾病,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并严重影响到交通、输电线路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也是发生火灾的一大原因之一。

1.6 农村生态破坏严重

目前我市老头沟镇细林河村、铜佛村,东盛涌镇的仁化村、石井村等地方还存在大量掠夺式的石开矿、挖河取沙、毁田取土等行为,很多生态系统功能遭到严重损害。

2 造成农村环境污染原因分析

2.1 农民的思想认识不到位,环境意识普遍较低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只顾眼前效益,不顾长远利益,更不考虑生态环境,现如今很少施用农家肥或积肥,无节制地使用农药、化肥等,重而加剧了农村环境污染恶化。

2.2 农村环境缺乏科学规划和管理

随着畜禽养殖业的迅猛发展,畜禽养殖业正逐步向集约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不仅污染总量大幅增加,而且污染呈相对集中趋势,出现了一些较大的“污染源”。水产养殖因在养殖过程中投放大量的精饵料、鲜活饵料、肥料和药物,造成河道水体污染。在种植业中,农民只认识到使用化肥农药简单、方便,畜禽粪便用作农田肥料的比重大幅度下降,导致养殖业与种植业严重分离。

2.3 监管体系不健全

管理人员素质有待于提高目前环保部门还没有健全农业环境监测的专门机构、专职人员素质低、监测仪器和业务经费短缺,对农业环境还没有常规监测。大多数农产品既无一套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也缺乏产品质量检测标准,更缺乏必要的检测监督手段。

3 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措施

3.1 加强环保法制宣传,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要广泛宣传环保知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合力。利用媒体向农村干部宣传环境保护对生态建设的重要

性,促使其充分认识加强农村环保工作的紧迫性;向广大农民宣传环保知识,增强公益意识,从而在全社会营造人人关心环境、个个参与环境保护的氛围。通过组织开展农民喜爱的各种科普宣传和文体活动,加强对农民的科普教育和政策引导,引导广大农民革除陋习,倡导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帮助农民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文明发展道路。

3.2 要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科学管理

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考虑农村当地的生产和生活,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严格按照生态功能区或环境要素,划分生产和生活区,对不同区域实行相应的环境标准并严格监管。合理布局工业企业,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建设工业园区进行集中生产、集中治理。统筹建设工业废水、生活废水集中处理系统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保护农村饮用水质卫生安全和农村环境卫生。

3.3 加快完善农村环境法规政策

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起草土壤污染防治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农村环境保护条例,建立健全农村环境监测、信息统计、质量评价等标准、方法体系,尽快完善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技术规范。各地也可结合实际,制订实施适合本地区的农村环境保护法规和标准。要抓紧完善农村环境经济政策体系,鼓励发展资源综合利用、农村清洁能源、有机肥生产等环境友好型生产方式。在农村饮用水水源地、自然保护区、矿产资源开发区,优先开展生态补偿试点。

3.4 加强科技支撑力度,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必须发展生态农业, 发展生态农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充分发挥科技、农业、环保等部门的技术优势,联合和依托延边大学农学院、延边农业科学研究院,积极开展生态农业研究与建设。

3.5 推广清洁生产,加速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处理

在农村推广清洁生产,将农业废弃物、畜禽粪便、作物秸秆等通过资源化途径加以综合利用,这是治理农业污染的最佳途径。如畜禽粪便和秸秆通过沼气化处理,既利用了沼气能源,又可利用沼渣、沼液作果园、桑园肥料;还有以畜禽粪便为基质加工成复合有机肥料,既保持了化肥使用简便、肥效快的特点,又弥补了化肥对土壤的不利影响,还较为彻底地解决了粪便污染环境问题。最大程度地使农业废弃物得到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

参考文献

[1]王灿发.环境法学教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2]苏杨.中国农村环境调查[N].经济参考报,2006-1-14.

篇10

[关键词] 农村环境 污染 防治

农村环境破坏及污染不仅严重影响农村居民的生活和身体健康,而且直接制约农村工业农业生产的发展后劲,因此必须保护农村环境,为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当前农村存在的污染问题主要有:

1.乡镇企业的污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乡镇企业发展迅速,这无疑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壮大农村经济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必须看到乡镇企业在发展中造成的污染和破坏环境的问题也是很严重的。

乡镇企业造成污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污染企业多,“三废”

排放量大,乡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非常广泛,几乎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各大部门的各个行业。污染比较重的有造纸(制浆)、电镀染料、制革、农药等行业。乡镇企业中这些行业设备简陋,技术落后,资金不足,“三废”处理设施不健全,管理水平低等十分严重。(2)、乡镇企业污染源点多面广:乡镇企业规模小行业多,资源利用率低,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很多乡镇企业管理人员因缺乏环境保护和生态学方面的知识,只注重眼前的经济效益,忽视长远的环境及社会效益,乱占耕地,滥垦乱采,浪费资源,污染环境。(3)、乡镇企业以其数量多,规模小,污染源分布广,对环境的直接损害相当严重。(4)、乡镇企业缺乏应有的统一规划管理,盲目上项目到处建项目,使环境普遍遭受污染。(5)、因乡镇企业存在多级管理和多种所有制,较为混乱,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环保工作也不好管理。(6)、尚未制定完善的乡镇企业法规,执法人员无依据,也是造成环境污染与破坏的原因之一。(7)、农村乡镇一级环境保护机构不健全,再加之乡镇企业数量多,范围广,无专门管理人员,也是造成乡镇企业环境管理失控的原因。

2.农用化学物质的污染

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越来越多的农药、化肥、塑料薄膜等农用化学物质,这些农用化学物质的使用一方面使农业大幅度增产,经济效益提高,另一方面也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破坏生态平衡、降低产品质量。

2.1 化肥污染

据统计,化肥在使用过程中浪费严重,约有70%逸失于环境中,造成对农业环境的污染,主要表现为几个方面:一是部分化肥随农业退水和地表径流进入河、湖、库、塘污染了水体,造成了水体富营养化。据监测,农村许多浅层地下水硝酸盐氮、氨氮、亚硝酸盐氮都严重超标,其中还有一些致癌物质,对人、动物都有威胁。二是不合理使用化肥,使土壤板结、地力下降。三是化肥中重金属、无机盐等有害成分,由于长期施用对农业环境造成影响,影响了植物品质。四是化肥不合理应用,还会造成大气污染。氮素化肥浅施、撒施后往往造成氮的逸失,进入大气,造成污染。二氧化碳肥的不正确使用,也会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强温室效应。另外还会造成植物营养失衡,如植物陡长造成病虫大发生,引起污染。

2.2 农药的污染

我国在1983年以前生产的农药以高残留的有机氯农药为主,占总量的53%。由于农药的利用率低于30%,所以70%以上的农药散失于环境之中,使大气、土壤、水体、农畜、水产品受到污染并通过食物链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另外,一些高毒农药的施用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杀死、杀伤害虫的天敌和其它益鸟,影响了生态平衡。同时害虫对农药产生了抗药性,使农药施用量越来越大,加重了农业环境污染,使其陷入恶性循环之中。大多数农药以喷雾剂的形式喷洒于农作物上,只有10%黏附于作物上,而大部分喷洒于空气中,并通过皮肤和眼睛粘膜表面接触损害人体。再是通过呼吸系统吸入引起呼吸道疾病,严重的会导致急性中毒,慢性中毒,甚至致癌。田间施药时部分农药落入土中,附着在作物上的农药也因风吹雨打渗入土中,大气中农药被灌溉水、雨水冲刷到江河湖海中,污染了水源。农药的大量使用还会造成生态平衡失调、物种的多样性减少,使农村本来就较脆弱的农业生态系统更加脆弱。

2.3 塑料薄膜污染

农膜的使用一方面给农业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污染,被称为“白色污染”。残留在土壤中的农膜,使土壤的通透性变差,另外地膜中有害物质的分解还会对农产品品质产生较大影响,由于大部分农膜使用非降解地膜,年复一年,日积月累,在地膜残留严重的地方,农作物减产20-30%,这对农业发展来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隐患。

2.4 空气污染

以前,在农村每当农民收获完小麦、玉米后,剩下的秸秆就要焚烧掉,一方面焚烧后的灰分可当化肥,另一方面省去了清除的力气。可是焚烧的浓烟不仅使行人烟眼流泪,而且给大气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增加了二氧化硫和降尘的含量。

3.农村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

3.1 解决乡镇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最根本的措施是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乡镇企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必须依照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及环境保护的需要来确定自己的总体战略和发展方向。乡镇企业生产要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淘汰陈旧设备,最大限度提高物质产品转化率,降低物耗、能耗、水耗,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最大限度减少“三废”排放量。

3.2 增强各级领导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是防治农业污染的前提和首要任务。大力向农民群众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帮助他们了解农业发展的正确方向,使其正确合理施用有机肥的新技术、新方法,为综合防治农业污染奠定基础。

3.3 着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采取新技术,大力推广农业适用技术和机械化肥,深施测土配方施肥等农业技术是减少化肥流失、提高化肥利用率的有效措施,搞好农业科技示范,组织农业攻关。其次还要加强环境监测,将环境整治与扶贫工作紧密结合。科学制定规划,坚决兑现政策,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作用,切实加强农业污染的监管执行力度,把农业环保工作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