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战略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25 17:53: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养老战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养老战略报告

篇1

“未来数十年内将有数千万的中国人步入老年,由于既无养老金,又缺乏足够的家庭支持,中国人口的老龄化将会引入一个经济增速放缓、社会压力上升的新时代。”近日公布的《中国养老制度改革的:(银发中国)再探》报告作出上述预测。

该报告是由位于华盛顿的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的,并由保德信基金会赞助。此次的报告是对5年前关于中国养老制度改革报告的更新。

CSIS全球老龄化项目总监、报告的主要作者chard Jackson说:“CSIS的新报告评价了近来政府采取的改革措施,以及对中国在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老龄化大潮方面取得的进步做出评估。”

该报告认为,近来中国政府所做的改革正推动中国的退休制度朝正确方向发展,但是这些改革缺乏全面的解决之道。如果中国不做好充分准备,未来将面l临严重的退休危机。因此要在老龄化大潮滚滚而至、中国的机遇之窗关闭之前,即刻采取果断行动。

靠什么养老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前景会如何?2005年,相对每100名适龄工作成年人,仅有16名老年人。这一老年抚养比到2025年将会翻番到32%,到2050年会再翻一番,达到61%。到2050年时,将会有4.38亿中国人年龄达到和超过60岁,其中1.08亿人超过80岁。

报告认为,中国人口的老龄化将不仅令未来的中国劳动力的重负难以承受,而且未来老年人中相当大的部分将有陷入生活水平大幅下降的危险。中国到2030年时老龄化程度将超过美国,仅其老龄人数的规模就构成严峻的挑战。当老龄化浪潮席卷而来时,中国仍处于发展与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令这一挑战更加难以应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未富先老”。

中国的公共养老金制度仅仅覆盖了其整个劳动力的一小部分,而其私营的养老金系统才刚刚起步。总的来看,仅有三分之一的劳动力享有某种正规养老金福利。中国储蓄率很高,劳动者中却仅有少数人为其老年积蓄了足够的金融资产。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大部分的老年人仍然依靠子女度过晚年。

完全做实养老金

报告认为,中国正在走向现代化,家庭的规模在缩小,其非正规的老年赡养网络面临着日益增大的压力。除非中国未雨绸缪,一场大规模的退休危机很快就会近在眼前。

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强调,中国退休制度一定要建立在防贫底线的基础之上。覆盖中国所有的老年人,无论其是否参加了供款的公共养老制度。在此防贫底线之上,报告认为中国最好的解决方案是更加倚重完全做实的养老金制度,让老年人工作期间的积蓄成为其未来退休收入的来源。

过去几年。政府的改革已经开始把中国的退休制度推向正确的方向。政府试图把基本养老制度的覆盖面从原先的国有企业扩大到所有城市劳动者。与此同时,增加中央预算补贴以解决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空账户的问题,增加该系统中个人账户的划拨比例,用于储蓄和投资。政府还设立了全国养老储备基金,而且为由雇主发起的企业年金这样一种新的辅助养老制度打下了基础。

尽管有这些进展,政府最近的举措并不是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公共养老金制度甚至在城市还远没有做到全覆盖,政府还要花很大的力气把公共养老制度扩大到农村。

基本养老制度还承受着无资金承担的重压,由于国有企业下岗潮,导致了广泛的逃避缴纳养老金的现象屡禁不绝。基本养老制度的福利也是不可流动的,劳动者们不得不在工作的流动性与退休保障之间做出痛苦的选择。尽管个人账户目前部分做实,回报率却非常之低,不可能产生承诺过的替代率。

在全球金融危机和全球股市下跌的冲击下,一些决策者对于基于做实在储蓄基础之上的养老保障是否明智表示怀疑。

Richard Jackson说,有效的退休政策要着眼于长远,以一位供款者整个工作生涯来看,毫无疑问做实的养老制度要比现收现付制度为其产生更高的回报和更大的福利。的确,做实的制度可能会令退休福利受制于金融市场的波动,但可以通过审慎的监管、要求年长的劳动者将其投资转为固定收益资产等方式来规避风险。

四步改革养老制度

“中国政府要实现建立一个充足的和可持续的全国养老制度的目标,需要更加根本性的改革。”Richard Jackson说。

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报告提议一个四步走的改革方案。

第一步,构筑一个普惠的保障底线,由政府的税收支付,保障中国所有老年人最低收入水平,无论其是否就业或是否缴纳养老金。其中,没有其他收入来源的老年人,有资格得到相当于当地平均工资20%的福利,有其他收入来源的家庭收入每增加5元,养老福利则减少1元,当老年人的收入达到当地平均工资水平时,养老福利减少至零。这一递减的方式意味着保障底线能提供更大的福利和帮助更多的老年人,而现有的最低生活水平保障只能保证收入不低于贫困线。

第二步,让整个社会来承担基本养老金不足的问题。中央政府应为地方社保局提供补贴,目前是承担了基本养老金支付的15%,要逐步增加直至100%地支付现有养老福利。国有企业遗留下来的养老金储备不足的问题,应该由政府的一般税收来源支付,而不是来自劳动者的工资单。

第三步,把目前的双层基本养老制度转变成这样一个全国性的制度:政府监管,私营机构管理,个人账户用来投资。与当前的个人账户不同,改革后的账户将是完全做实的,完全流动的,为参加者提供市场的回报率。根据这一改革方案,作为第一层的现收现付制度将逐步淡出,因为其主要目的是为老年人提供收入的安全保障,可以通过新的收入测试型的保障底线来更有效地达到。与此同时,制度的第二个层面,即个人账户部分将会扩大。按照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计划,该制度还将分几个阶段扩大到农村,先从乡镇企业开始实施。

第四步,通过中国的企业年金制度来扩大补充养老保险的覆盖率。新的全国个人退休账户系统将逐步充分保障中国大多数劳动者的退休收入。而收入高的劳动者需要补充养老储蓄。

关键是中国要激励雇员和雇主都参加新的企业年金制度,可从精简该制度繁琐的发牌照流程起步;改善税收制度,使其明晰和标准化;而且允许使用信托投资计划,以减轻中小企业的负担。

篇2

继去年首次以来,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和记者再次联合《中国老龄社会与养老保障发展报告(2014)》。报告三大指数显示:2013年,“医疗保障发展指数”从2012年的62.7分升至63.5分,是唯一及格的;“养老金发展指数”得分略有提高,但仍未达及格线;尤为值得注意的是,“老龄社会与银发经济发展指数”不及格,且得分比上年进一步降低。

“这说明中国人口老龄化形势更加严峻,发展‘银发经济’的战略准备仍然不足。”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对记者表示,理想的老龄社会应当是老龄人口占比较大,经济相对发达,养老服务的消费、供给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重要地位的银发经济社会,而中国“未富先老”既成事实,“未备先老”的局面应当及时纠正。

杨燕绥表示,根据目前总和生育率和实际赡养能力的数据预测,2020年,中国可能提前进入超级老龄社会,希望国家“十三五”规划能制定银发经济发展战略,为老龄社会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人口老龄化形势更加严峻

部分人或将面临“银发贫困”状态

三个指数中唯一得分下降的是“老龄社会与银发经济发展指数”,从去年的52.6分,进一步降低至52.2分,离及格线更差了一步。

该指数从人口老龄化、老年赡养比、养老保障、老龄产业、老龄人口红利等5方面来评价中国的老龄社会状况和发展战略。

2013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从上一年的9.4%升到9.7%;老年人口赡养比(老龄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为13.1%。而如果按实际赡养比测算,中国老龄化形势更为严峻。

杨燕绥向记者表示,如果从劳动年龄人口中减去在校生、失业、低收入和提前退休的人数,老龄化情况则更加严重,中国在2010年之前即进入了深度老龄社会(赡养比约为5:1),即5个纳税(费)的劳动人口供养1个老年人;可能在2020年提前进入超级老龄社会(赡养比约为2.5:1),即2.5个纳税(费)的劳动人口供养1个老年人。

事实上,“老龄社会与银发经济发展指数”分值下降,拖后腿的正是“老年赡养比”这个项目。按照国家统计数据测算,该项目从去年的39.1分,进一步降低至32.3分。

杨燕绥强调,人口老龄化不等于社会老化。如果出现公共政策失灵,缺乏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同时,社会对此认识不足,缺乏相应的准备,一个国家会提前老化。反之,在有备而老的情况下,如:老年人有钱(消费拉动经济)、没病(有生活质量)、会讲故事(与青年一代沟通),老龄社会仍然充满生机。

目前,中国存在“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双重难题:老龄人口的养老资产不足、消费和购买能力不足;养老服务体系和老龄产业发展滞后。因此,部分早退休领取最低养老金的老年人群进入高龄失能阶段后,很多人将因无力购买护理服务而陷入“银发贫困”状态。

杨燕绥认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未来需提高劳动人口的人力资本和赡养能力,促进大龄人口(50岁~64岁)就业和积累养老资产,提高老龄人口消费和购买力。

现行养老保险制度难养老

投资市场化进程缓慢,养老基金在贬值

“养老金发展指数”得分为58.5分,该指数从政策公平性、制度效率性和基金持续性三个方面评价中国养老金状况和发展趋势。

在养老金政策公平性方面,2013年,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比2012年分别提高了2.24%和2.03%,但与此同时,由于退保、断保、漏保以及异地迁徙携带难、身份转换续保难等原因,养老金支付率(领取养老金人数÷养老制度应保人数)有所下降。“前面参保,后面断保,退休老人领不到养老金,说明用工管理欠规范、社会保险服务有漏洞。”杨燕绥说。

在养老金制度有效性方面,养老金难以养老的问题仍然存在。2013年,机关及事业单位退休金替代率(养老金领取水平与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之间的比率)为57.6%,企业职工养老金替代率为42.52%,均未达到2005年国务院的《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设计的59.2%养老金替代率目标。

按照国际经验,综合养老金替代率如果大于70%,即可维持退休前的生活水平;如果达到60%~70%,即可维持基本生活水平;如果低于50%,则生活水平较退休前会有大幅下降。

杨燕绥介绍,提高养老金制度效率,一要调整结构,建立国民基本养老金和个人储蓄养老金(含职业养老金)两个计划,提高综合养老金替代率;二要提高制度效用,以较低的费率提供较高的养老金水平,这需要增加缴费年限和延迟领取养老金,做好养老基金投资保值增值绩效。2013年的数据显示,养老金投资管理市场化进程缓慢,主要投资渠道仍为银行协议存款和购买国债,养老保险基金仍在贬值。

在养老基金持续性方面,2013年数据显示,不足3个缴费人就要供养1个养老金领取人。1963年出生高峰的女职工年满50岁大量退休后,领取人增速为8%,远远超过参保人5.2%的增速。

人均医疗费用增速偏快,个人支出比重高

医疗保障的理想状态是,人人享有“可及的、买得起、合理的”基本医疗服务,居民走出家门在合理的半径内(社区内)就能找到值得信任的医生。

“医疗保障发展指数”从医疗保障财务合理性、医疗保险政策科学性和医疗服务治理有效性三个方面来评价。需要指出的是,该指数是唯一及格且不断改善的,分值从2012年的62.7分升至2013年的63.5分。

2013年,医疗保障的财政支出和社会支出有所增加,个人支出比重略有下降。其中,财政支出占30.14%(达到世界卫生组织30%的标准),社会支出占35.98%(低于世界卫生组织50%的标准),个人现金直接支付占比33.88%(高于世界卫生组织20%以下的标准)。可见,提高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保险在医疗总费中的支出占比,降低个人支出占比,是我国医疗保障健康发展的治理目标之一。

2013年,医疗保障政策科学性有所改善。医疗保险城镇居民覆盖率为84.97%,比2012年有所提高;城镇职工覆盖率为71.77%,亦高于2012年;农村居民覆盖率基本达到100%。但是,医疗保险基金收入增长率低于支出增长率,转移携带医保关系、异地就医等问题也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

篇3

[关键词]养老机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4113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国家和社会养老压力日益严峻。养老机构作为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一部分,发挥着重要的补充作用。但是,目前在我国养老机构建设和管理中,尚没有成型的专业风险管理的内控体系,源自各国五花八门的管理制度和粗放的本地管理制度混杂在一起,使得养老机构运营和管理面临较大的风险。近年来,频频曝出养老院重大安全伤亡事故,2015年5月25日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康乐园老年公寓发生特别重大火灾事故,造成38人死亡;2017年1月4日,吉林省通化市辉南县朝阳镇一安养老院发生火灾,造成7人死亡。目前,我国养老行业力推PPP模式,养老机构建设如火如荼。但由于缺乏统一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有养老行业人士预测:在未来的2~4年内,中国老龄产业的风险事件还将集中爆发。因此,在养老机构中应提高机构内部控制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提高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的安全性和满意度。

1内部控制

根据1992年COSO委员会发表的内部控制报告的定义,内部控制是指:由公司董事会、管理层及其他人士为实现以下目标提供合理保证而实施的程序:运营的效益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遵守适用的法律法规。[1]内部控制是为了实现企业的高效管理,保证资产和信息安全,避免经营风险,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管理手段。在打破多年来以政府为主导的养老机构建设管理格局,大规模实行民营化的背景下,养老机构运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系数也将增加,机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越来越重要。

2养老机构目前存在的主要风险

21战略风险

养老机构治理如同公司治理,同样需要有战略眼光。养老机构的长期发展,会受到养老机构选址、产品和服务定位、集团扩张、多元化经营策略、企业文化及价值观建设、对市场风险及竞争对手的判断、机构内部组织结构、政企关系等因素的影响。

22市场风险

养老机构建成后的运营时间一般比较长,运营过程中会受到经济发展水平、通货膨胀变化、银行利率浮动、市场竞争对手情况、养老产品发展、消费群体喜好变化的影响。

23运营风险

养老机构的收益基本来自运营阶段,而运营风险也是养老机构面临的最大的风险。在运营过程中,机构消防安全、食品安全、服务质量、员工尤其是护理员的稳定性、机构内部管理合理性、机构产品定位准确性、政府税收补贴政策等都对养老机构的良好运营带来不确定的风险。

24法律风险

目前,我国在养老行业的法律建设比较落后,养老机构容易陷入事务纠纷。老人入住合同不范不统一、事故责任划分机制不明确、机构事务纠纷诉讼及处理程序不规范、国家法规政策调整、养老行业专业律师缺乏、养老事务法律咨询机构稀缺等各种因素都将对养老机构带来风险。

25财务风险

养老事业属于福利性事业,养老行业属于微利性行业,在养老机构运营过程中,大部分机构都面临财务风险。在养老机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机构贷款、融资比较难、经营盈利少甚至亏损导致资金链条断裂、财务管理不规范、财务系统不完善、集团资金缺乏监管导致被随意挪用。

3养老机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养老机构目前存在众多风险,为了增强风险意识,提高风险应对的精准性,促进养老行业健康发展,建立养老机构内部控制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

31合法必要性

目前,在国家大力发展养老行业PPP模式的背景下,养老政策密集出台,养老法规逐步完善。新的养老机构服务标准、合同标准、环保标准、消防防疫等安全标准、老年人设施设备标准、募捐及志愿活动等都将陆续建立和完善,政府和行业组织将加大对养老行业的监管力度。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将规范养老机构行为,提高养老机构运行合法性。

32运营必要性

基于养老行业PPP模式市场化和产业化的大背景,养老行业将面临大发展,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模式受到大力提倡,养老机构尤其是民办养老机构将迅速增加,机构运营竞争更加激烈。同时,随着消费群体需求的增长,养老服务更加多样化、高质化,服务群体的服务标准和维权意识也日益增强,有资质的专业护理员严重缺乏,机构不断面临法律诉讼和护理纠纷困境,而能够有效转移运营风险的保险产品严重滞后,机构运营管理日益复杂。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将提高养老机构运作规范性和高效性,提前规避运营风险。

33投融资必要性

在大数据和养老行业PPP模式化背景下,产生了多元化的网络+金融+养老和众筹模式。出于资本的逐利性,养老行业投融资门槛将迅速提高,投资者对养老机构的盈利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打算众筹一家养老机构,或者向网络银行贷款,必须要有能够让投资者感到安全的风险管理系统。同时,养老机构开始高度专业化,外包服务和供应链不断拉长,时刻考验着供应链的安全稳定。要实现养老机构投融资,建立内部控制体系将极大地减少投资风险,促进投融资顺利进行。

34人力资源建设必要性

养老行业从业人员数量庞大但素质不高、有资质的专业人员短缺。目前,我国仅拥有养老护理员约100万人,持证上岗的养老护理员仅为5万人,养老护理员的缺口达近900万人。[2]另外,从业员工对自身的职业健康保护意识增强,对机构的人文建设、工作环境、薪酬结构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高养老行业整体服务水平,建立内部控制体系,将有效地规范行业管理,提高养老服务质量。

4养老机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41养老机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原则

(1)前瞻性。内部控制体系要超前制定,事先考虑和预测风险,制定并完善风险应急预案机制,防微杜渐,居安思危;在促进企业发展方面,要强化行业品牌意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专业化、多元化、连锁化战略经营。

(2)标准性。内部控制体系要实现标准化、模块化,增强与各项管理模块的兼容性。在实施过程中,实施标准不因实施对象、实施主体等的差异而随意变更,要强调职责明确,避免政出多门,权力不明,职责不清,同时要善于授权和加强监管。

(3)协调性。要强调内控体系的统一性、连续性和业务完整性,各项指标和体系要相互协调,互相促进,避免出现体系相互排斥冲突的情况;在实施过程中,要方便调整和更新,且调整更新成本低,在操作过程中要便于核对检查。

(4)可行性。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要适应养老行业的外部宏观大环境,如经济、政治、法律、文化、公共环境的情况,也要结合养老机构自身的特点,考虑机构自身所处的地区周边环境、机构实际运营情况、入住老人需求、人力资源状况、机构财务情况等。

(5)具体性。内控规则要分模块细化具体,要对控制流程做出详细描述。对控制目标、要求、内容、措施、主体、对象、时间、地点、程序、记录等做出详细规定,以实现操作规范性和统一性,既能宏观把握,又能注重微观细节。

42养老机构内部控制体系模块建设

根据养老行业特点,养老机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模块主要有:信息系统、财务管理、法律法规、公共事务、公司治理、人力资源、后勤服务、环境安全、应急预案、市场营销。

(1)信息系统。养老机构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建设要制定总体的信息系统建设规范,对信息系统的开发、运行、维护、管理、使用进行管理和控制。主要对以下方面进行建设和控制:信息系统安装管理、信息系统和网络安全管理、信息录入管理、信息传递和使用管理、信息系统变更管理、信息系统用户操作管理、信息备份和拷贝管理、信息公开管理等。

(2)财务管理。财务管理内控模块要求对养老机构业务流程进行控制,包括:经济业务的授权、审批、审核、结算、复核、盘点、记账、核对和审签等业务。对养老机构的固定资产、物资采购、应收应付等项目进行规范管理,以提高养老机构经营管理活动的效率,提高养老服务水平和质量,保障机构及企业的财产安全、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3)法律法规。法律法规内控模块是养老机构各内控模块的基础和原则,也是机构发展的战略方向。养老机构法律法规内控模块主要归纳和学习新、老国家养老政策法律法规、条文条例、规章制度,提高养老机构事务合法性。法律法规模块重点是把握养老事业国家政策方针,培养专业养老事业法务人员,提高养老机构服务和管理、发展的规范性和合法性。

(4)公共事务。公共事务内控模块主要是针对机构对外事务的规范和管理,主要包括:政企关系、社会关系、媒体公关、志愿者服务活动、慈善募捐、国际养老文化及经验交流。公共事务内控模块的建立,有利于规范对外公共事务,实现养老机构战略发展、营造良好外部发展环境、提高社会影响力。

(5)公司治理。进行公司治理内控模块建设要对养老机构的企业文化、组织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等进行管理。在公司治理过程中,要建立机构内部的民主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使得养老机构组织文化深厚、组织结构优化、结构设置合理、权责分配得当,公司上下齐心,能进能退,为提供优质高效的养老服务奠定优良的组织和文化基础。

(6)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内控模块主要是对养老机构人力资源进行管理。针对对象主要有:养老机构管理人员、护理人员、财务人员、医务人员、培训人员、行政人员、后勤人员、安保人员。在具体的内控设计过程中,要重点针对各类人员的工作规范、员工招聘、薪酬设计和激励、技能培训、身心健康、人事关系等活动进行规范。人力资源内控模块尤其是对护理人员的内控设计最为重要。在对护理人员管理中,要对护理人员业务操作流程、注意事项、纠纷解决、技术培训、薪酬激励等进行标准化规范,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性。

(7)后勤服务。后勤服务内控模块是保障养老机构后勤服务质量的根本。主要包括:营养膳食、食品卫生安全、生活护理、社区助餐等内容。后勤服务内控要重点规范后勤操作流程、严格把关食品卫生安全、开发适合老年群体的营养膳食,保障机构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为机构老年人提供优质的后勤服务。

(8)环境安全。环境安全内控模块是保障养老机构运营安全、机构工作人员、服务对象的人身安全的重要防线。在进行环境安全内控模块建设中,要加强消防安全、医疗急救、老年设施设备安全建设和管理,要定期进行消防安全演练和教育宣传,进行医疗急救流程规范和知识培训,建立机构老年设施、设备安全标准。

(9)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内控模块是减少养老机构突发危机,缓解危机灾害,减少危机后果的重要保障。养老机构应急预案主要包括:突发自然灾害应急程序、突发人为灾害应急程序、机构事务纠纷应急程序、社会公关危机应急程序等。

(10)市场营销。市场营销内控模块具体包括机构业务介绍、服务推广、品牌定位、展会展览、客户评估等内容。在养老机构市场营销内控模块中,要规范养老机构业务推广,形成规范的业务推介和营销模式,精准市场定位,找准机构客源,在提高市场份额的同时,也要加强对目标客户群体的资质、条件审核,对于不符合机构服务条件的群体,采取限制准入的方式,将运营风险提前规避。

养老机构内控体系是一个系统的体系,是机构运行的基础和业务操作的流程和规范,是机构风险管理的重点内容。内控系统的建立,不仅有助于机构内部的系统管理,提高机构运行效率,也是有效应对外部风险、发现和抓住行业发展机遇的基础。在进行养老机构内控体系建设过程中,要植根于养老行业特点,充分结合自身及其他养老机构管理经验,抓住时代特点和政策机遇,不断完善和发展内控系统内容和规范,为养老机构运作和风险管理提供技术、程序支撑。

参考文献:

[1]方红星内部控制――整合框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93-95

[2]许江萍,东志中国养老产业投资潜力与政策研究[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15

[3]陈家军公司内控体系的构建和完善[J].财经界:学术版,2016(10)

[4]李敏我国机构养老服务的现状及问题研究综述[J].办公室业务,2016(2)

[5]张美珊企业加强风险管控的要点[J].中外企业家,2014(12)

篇4

这大概也是不少中国的公司人向往的退休生活。而且他们对实现这样的目标很有信心,花旗银行与友邦保险联合的2015年度《中国居民养老准备洞察报告》便显示出了这种乐观。

报告所覆盖的受访者为来自13个大中城市的年轻人,7成以上的受访者对实现上述目标有信心。为了更早实现这种“自由而舒适”的理想生活,有27%的人还计划提前退休。

从某种角度说,当下的中国年轻人是全球最乐观的。他们从小生活在经济增长中,很容易产生一个错觉,即这种增长会永远持续下去―每年都可以加薪,资产会越来越多,到时候会有足够的钱让我们不用工作也能保持生活质量。

这可能太想当然了。报告同样调研了已退休人群,他们并不开心。现在的退休人士有的会持续工作,直到帮忙照顾第三代,时间和资产也大多用在了第二代和第三代身上。这还是经济宽裕的情况,而一次大的医疗支出就可能让他们花光所有存款。1/3的已退休受访者承认,按照目前的资产,眼下的生活水准仅能再维持10 年。

养老需要多少钱?目前,4000元/月已经是国家退休金中较高的水平,这些钱显然无法满足一个公司人在大城市的生活,而养老的日常开销只会更大。如果仅以受访者的预期看,每个家庭需要198万元,但他们平均的储备(加上房产等资产)只有132万元。

这还只是现状,以后可能更糟。缴纳养老金的人在减少,领取养老金的人在增多。而受访的大多数公司人仍把国家退休金和存款当做自己最主要的退休积蓄。

在花旗银行和友邦保险的这份报告中,中国城市居民的养老信心指数为71.6分,与之相对的,他们的养老储备指数仅为43.4分。如果按照地域划分,长三角城市的受访者信心与储备之间的差值没有那么大,西部城市的受访者信心更高,但其实他们的储备能力更低。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主要在于人们都没有准备,或者说他们不知道该为养老做怎样的投资。受访的40岁以下公司人,大多数还没有开始准备养老,48岁是他们开始准备养老的平均年龄。

“需要多少钱才够退休我没概念,为什么要有这个概念?人生是一步步走下去的,我到法定退休年龄肯定要退休,难道没有几百万元的存款就不退休了吗?钱不够,顶多到外面打工。”一位上海的受访者这样说道。

既然单靠强制的养老金肯定不够,那就需要在工作时期早作投资。实际上,在成熟市场,从年轻时就开始购买商业养老保险是最常见的投资手段。只不过在中国,商业养老保险还远未普及。75%的受访者现已持有人身保险产品,但持有商业养老年金保险的受访者仅21%。

人们甚至搞不清商业养老保险的目的。在花旗银行的报告中,受访者对于“退休养老金融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为7.9%,甚至高于他们对一般金融产品的预期(7.8%)。养老保险的特征是安全稳健、收益明确,这决定了它不可能像P2P平台上的标的一样享有动辄10%左右的年化收益率,一般退休养老金融产品的年化收益率在5%左右,甚至更低。

而对于公司来说,低认知和低普及意味着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中国的商业养老保险市场正在培育期,它终将发挥支柱性的作用。现在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开发满足中国人需要的产品。”花旗银行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欧兆伦对《第一财经周刊》说。

更关键的是,商业养老保险的发达很有可能加速整个养老市场的发展,尤其是养老地产。

“在日本,养老地产的增长与商业保险的增长是同步的。保险公司是重要的养老地产投资人。”普华永道中国医疗健康行业战略咨询合伙人孙超对《第一财经周刊》说。一种最成熟的模式是,保险公司投资商业养老地产,其商业险客户则可以优惠的价格租赁或购买这些房产。

普华永道预测,从2016年到2020年,整个中国养老市场的消费将超过10万亿元,年均增长幅度将达17%。

养老地产的概念在中国一直不够流行,10年前才出现规模较大的项目,比如北京的亲和源,它于2008年开放入住,直到2015年才达到盈亏平衡。养老地产不流行,本质问题在于,如果仅仅是一套房子,并不能对退休者产生吸引力。在花旗银行的报告中,现在的年轻人所向往的退休生活并不是停滞、安静、充满疾病的,而是应该把原来用于工作的时间用来享受快乐。

这意味着养老地产应该拥有良好的娱乐配套,并且不应该远离城市。“亲和源的负责人告诉我,他们一开始认为医疗养护是养老地产的最大特征,但后来发现退休人群不希望被当成病人,他们要的是开心,这种趋势在未来将越来越明显。”孙超对《第一财经周刊》 说。

纪达夫在为大城市的中心设计城市综合体项目时发现,除了年轻的高收入人群,中产退休人士已经成为这类物业的第二大客户群。那里配套的娱乐设施和公共空间对他们很有吸引力。

纪达夫的母亲就是如此,虽然年龄已经很大,但她并没有影响正常生活的疾病,她用保险金支付自己的日常健康管理费用。这让她有更多时间待在伦敦的画廊和剧场里,而不是医院。

巨额的医疗支出是花旗银行的报告中受访者对退休生活的最大担心。但这部分支出有虚高的成分。由于现在的公共保险制度,所有医疗服务都只能在医院获取,而那里的效率并不高。在英国,选择在医院病床上享受专业的临终关怀,平均价格是425英镑(约合4099元人民币)一天,而社区里同样的服务,平均价格是145英镑(约合1398.5元人民币)。在美国,病人在医院终老的平均总费用比在院外接受临终关怀的费用高出7563美元。

篇5

计划生育谋变?――国际视野下的中国人口政策

中国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浪潮的威胁。中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曾指出,中国从1999年就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14年老龄人口将达到2亿,2026年送3亿,2037年将超过4亿。

这意味着,再过30年,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总数相当于现在欧盟15国的人口总和,将是比美国还要老龄化的国家。

为防止老年人陷入贫困、发生社会灾难,中国从1987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起,开始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新型养老保险制度。

然而,问题仍很突出。美国华盘顿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日前的报告《中国养老制度改革的》提出,中国的公共养老金制度仅覆盖了整个劳动力的一小部分,私营的养老金系统刚刚起步;中国储蓄率很高,劳动者中却仅有少数人为其老年积蓄了足够的金融资产。在可预见的未来,大部分的老年人仍依靠子女度过晚年。

在中国甚至亚洲许多国家,依靠儿女的家庭养老模式是延续了上千年的传统,但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经济比重的降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以及人口出生率的降低,使得社会安全主要依靠一个大家庭的模式逐渐难以为继。

问题尚不止如此。尽管经济取得了令人眩目的增长,中国仍是一个低收入国家。当老龄化浪潮袭来时,中国可能仍然相对贫穷。有专家提出,“未富先老”是人口大国和发展中国家――中国即将面临的最大挑战。

养老制度需要改革,学者们在这一问题上已经达成共识。但关键是,需要什么样的改革。本刊此次特别约请的北京科技大学经管学院教授赵晓和北京香柏领导力机构特约研究员吕彦博认为,国际经验表明,大的经济危机往往是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的重要时机。因此,应当尽快推出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的政策措施。

读者来函

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步入老龄化是每一个国家不得不面临的问题。因此,目前来看养老已经成为了国家或是社会应该普遍关注的一个大问题。是像日本那样提供给老人更多的选择,还是使养老保险制度更加健全?各个国家该如何结合本国国情来应对老龄化的问题是一个值得长期讨论的问题。

北京孙子涵

解决养老问题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令养老保险制度更加健全与发达。而且应该全社会普及保险制度。这样才能让老人们的晚年有所保障。中国也正在向全民保险这一方向迈进。

杭州李洁

网友观点

我是新加坡的学生,也是您的崇拜者,我向往成功,向往向您一样成功,以前觉得想李嘉诚那样的成功企业家是遥不可及,可是自从读了贵刊董思阳的专访以后我才知道原来只要有信心有勇气和理想,谁都可以做那个最最20%的1人,我希望可以向您学习,也希望可以得到您的指导。

金融界网友

篇6

最新的研究报告《化解国家资产负债中长期风险》预测,到2013年,中国养老金的缺口将达到18.3万亿元。报告指出,人口老龄化冲击下,我国养老金的统筹账户将给财政造成巨大负担。建议实施延迟退休年龄等多措施以缓解压力。

这份研究报告由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牵头的中银研究团队和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牵头的复旦大学为主的研究团体撰写。

社科院编撰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1》显示,从1997年各级财政开始对养老保险转移支付算起,补贴规模迅速扩大。2000年各级财政补贴金额为338亿元,2006年为971亿元,2010年1954亿元,2011年新增补贴高达2272亿元,财政累计补贴金额达1.2526万亿元。这意味着,近2/3的养老保险累计结余(1.9万亿元),来自于财政转移支付。

而根据《化解国家资产负债中长期风险》,如果不发生任何改革,从2017年起养老金要求的财政补贴将持续上升,至2050年养老金缺口将达到当年财政支出的20%以上。与GDP的规模比较,今后38年累积,养老金总缺口的现值(用名义GDP增长率作为折现率来计算)相当于目前GDP的75%,远高于环保成本,是融资平台和铁路债务对财政的压力的近20倍。

“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影响,退休人员数量越来越多,退休人员领取退休金的时间越来越长,导致国家的养老保险支出越来越庞大。”研究报告的主要撰写者之一、来自中国银行研究团队的廖淑萍说。

人社部专家:不论男女,退休年龄均应延至65岁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讨会2012年7月1日在京召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何平提出,我国应逐步延长退休年龄,建议到2045年不论男女,退休年龄均为65岁。

根据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是全球唯一的老年人口过亿的国家,201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经达到1.78亿,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3.6%。这意味着全球1/4的老龄人口集中在中国。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表示,老龄化意味着人口老年负担系数不断提高,也同时意味着劳动投入的减少。

郑秉文介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将从2010年的9.7亿减少到2050年的8.7亿。其中减少的拐点将发生在2015年,届时将从9.98亿的峰值开始逐年下滑,年均减少366万。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分析室主任李军表示,预计到2050年,我国15岁到59岁劳动年龄人口将下降到7.1亿人,比2010年减少约2.3亿人。2030年以后,我国的劳动力供给将出现严重不足。

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这一不争事实,研讨会上,不少专家再次建议应逐步延长退休年龄以减缓劳动力总量减少速度。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何平发言时谈到,国外老龄化国家多是采取利用外部机制引导劳动者自觉延长退休年龄的方式应对老龄化。他建议我国从2016年实行延长退休年龄的政策,并每两年延长1岁退休年龄。到2045年不论男女,退休年龄均为65岁。

(摘自《京华时报》,作者韩旭,系该报记者)

调查称超七成网友反对弹性延迟领养老金年龄

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就人民网网友在“部委领导留言板”中提出的有关“就业优惠政策”、“外籍(海归)人才在华就业”、“退休制度改革”、“社会保险关系转续”及“劳务派遣”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根据解答,人民网推出调查“人社部拟适时建议弹性延迟领养老金年龄,咋看?”

截至6月6日23∶20,共有11478人次参与了调查。其中,74.5%的网友(8556票)表示反对,认为会不利于年轻人就业;12.4%的网友(1423票)表示支持,认为平均寿命延长,养老金缺口大;10.7%的网友(1231票)则表示中立,是否延长应据自愿。

另外,还有部分网友(2.3%,268票)有其他话要说。

延迟领养老金除“弹性”还须“自愿”

就人民网6月6日的调查结果报道,对于延长退休年龄问题,赞成与反对两派的观点可谓泾渭分明。支持方认为,延长退休年龄有利于进一步开发人力资源,增加退休后收入,也有利于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基金的收支平衡。反对方则认为,当前我国就业形势总体仍供大于求,延长退休年龄可能会挤压岗位供给,进一步加剧就业紧张形势。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有的人希望按时甚至提前退休,安享晚年;有的人则希望继续发挥余热,为社会作出更多更大贡献。这些想法都很正常。所以,人社部在准备提出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的建议前特别强调“弹性”。这是以人为本的做法,这也是起码的人文情怀。

篇7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老年人居住问题成为社会和建筑业界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老年住区作为解决老年人居住、生活、养老的重要载体,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老年住区的开发与设计在我国还处于起始阶段,开发模式与设计原则仍需逐步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产业为老年住区的开发注入了新的活力。

关键词:老龄化 老年住区 居住建筑 地产开发

U中图分类号:TU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正文

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这使得在老年人居住与养老问题面临严峻挑战。传统观念的消解、生活方式的转变使得“独居老人”、“空巢老人”等问题愈发突出。2011年9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从战略高度部署了“十二五”区间的老龄工作,报告中结合我国当下国情和老龄化状况提出了“居家养老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基本政策方针。”从总体上看,解决老年人居住问题需要多层次、系统化的方式,多方协作、共同努力。老年住区作为一种重要的老年人居住形式,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1.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住区建设

根据我国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2011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数的13.26%预计2025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将达2.8亿。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深刻影响着我国社会、经济与人民生活。

与此同时,一些社会力量如房地产开发企业,保险、投资公司,酒店管理及相关服务管理企业等都看到养老地产的商机,谨慎而积极地投身于老年住区的开发与建设,并逐步成为一股重要的社会力量。一方面,老年住区作为三种主要养老形式的粘合剂发挥系统效应;同时,老年住区不是单一的地产开发,而是涉及了医疗保健、照护服务等相关产业。

2.老年住区的开发模式

老年住区的开发模式涉及了开发方式、规划与产品设计要点、运营管理等方面,是老年住区开发前期定位研究的主要问题。譬如美国的“太阳城模式”与“CCRC”模式,是被认为较为成功的模式,并被争相效仿。合理选择开发模式是各种类型老年住区设计与建设的前提。

1)专门建设综合性老年住区。

篇8

关键词 高校转型;老年福祉;专业集群;社会化养老

中图分类号 G64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14-0020-03

在我国人口逐渐老龄化、高龄化、家庭“空巢”化、家庭小型化及“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社会背景下,社会化养老需求不断提高。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建立,需要大量老年福祉专业人才,满足不同老人的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服务,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指数,推动社会化养老服务进程。

我国的高等教育老年福祉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影响我国老年服务业及社会发展进程。2013年,教育部确定了“应用型大学改革试点研究项目”,经过充分论证,2015年,教育部公布了转型试点高校和转型发展试点专业(群)。本文将结合高校应用型转型背景,探讨如何加强老年福祉专业集群建设,以为社会培养全面的高质量老年服务专门人才。

一、老年福祉专业集群建设的意义

(一)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战略基础

2014年2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总理明确提出要加快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以部分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为切入点,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高等教育结构性战略调整[1]。经过一系列的调研及充分论证,2015年,国家教育部公布了转型试点高校和转型发展试点专业(群)。自此,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试点拉开帷幕,通过高等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深刻变革,推动地方经济建设发展。

(二)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多元化的现实需要

从宏观上看,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和我国老龄化特点来看,我国已确立“老有所养”事关全局的政策和战略布局。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提供的数据,2010年老年市场需求达到1万亿元以上。目前,市场上每年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还不足1000亿元。老龄产业的兴起必将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从微观上看,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老年人个性化服务需求不断提高。充分利用产业化、社会化的运行机制,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养老、安老、乐老服务的不断提高,满足老年人身体、精神、文化方面的特殊需求,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为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增加老年人所需的社会服务业,包含老年人的吃、穿、用、住、行、乐等各种需求,因此,需加大各方面人才的培养力度,组建多学科融合的专业集群,服务多元化的养老需求[2]。

(三)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根据社会外部环境变化灵活调整专业发展方向,形成独特的内部结构和自身学科专业特色,构建共享的实验实训实践、技术和资源库平台,发挥协同效应,是塑造核心竞争力和高校教育品牌的战略举措[3]。老年福祉专业集群建设正契合了国家养老人才专业化和多元化所需,通过设计集群链―专业链―智力链―产业链的产学研用良性循环系统,实现专业社会化,个人发展、高校发展、社会发展相统一。

二、老年福祉专业集群建设的现实问题

(一)思想观念尚未转变

老年福祉专业集群建设要以老年福祉为特色专业,围绕老年吃、穿、住、行、乐等需求与老年人有关的资源和技术组成有机整体,形成老年福祉特色学科专业群。集群的组建需要相关学科专业带头人提高认识,增设老年福祉特色方向,形成集聚效应,但目前相关专业建设尚未形成共识,思想观念的转变还存在困难。

(二)体制机制建设不够完善

高校转型需要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群策群力做好顶层设计,出台相应的法律政策支持高校转型,但目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规定还不明晰。除了支持高校要与企业合作外,应出台政策支持企业与高校合作,做好利益分配合理化,促进企业积极性;加快制定高校课程、学分等的再分配制度;完善高等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性文件内容。我国的老年服务业起步比较晚,社会观念、教育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政策法规相对滞后,还没有形成老年福祉专业集群发展的支持性政策文件。

(三)应用型教师队伍缺乏

高校引进教师一直都是学历第一位,入门要求高,几乎全部要求博士学位,所以青年教师基本是出了校门又进校门,没有社会实践经验和工作经历。特别是老年福祉专业刚刚起步,教学计划往往围绕社会养老服务所需而设,课程设置新颖实用,但为了满足教学任务,青年教师更多是疲于备课上课,集中于理论教学,很难将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到社区、养老机构等部门挂职锻炼的时间和精力不足,难以成为“双师型”教师。

(四)专业集群建设经费短缺

老年福祉专业集群转型,除了理论教学外,更多的是创造实验实训实习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因此,要投入先进的硬件设施,设立实验实训室,教学成本较高。同时,要安排学生深入国内外社区、医院、养老机构实习,都需要相应的资金支持,投入成本很高。因此,对于老年福祉专业集群建设,资金短缺是现实问题。

三、老年福祉专业集群建设的策略

(一)组建多学科融合的老年福祉专业集群

老年福祉专业集群的组建既要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又要与地方养老事业紧密结合。通过校内、校际合作,进行跨学科、跨院系合作,组建老年健康福祉(健康老人养生保健)、老年社会福祉(老年介护技术、老年康乐技术、文化养老、社会学、老年心理学、管理学、法学)、老年医学福祉(老年康复、老年护理、老年病学)、老年工学福祉(老年服装、老年宜居设计、互联网技术)特色学科专业集群。

(二)制定老年福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应用型人才要与行业需求相匹配,增设以老年福祉为特色和就业方向的集群选课系统。根据老年服务岗位职业能力标准,与老年服务业相关部门共同开发课程,增加职业技能课程。形成“专业教育+老年福祉”人才培养方向;深入社区、养老机构走访调研,结合互联网大数据,借鉴国内外养老服务业的行业标准和岗位标准,形成“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如在老年福祉集群课程体系内,服装学专业学生可选择老年福祉方向选修老年心理学、老年相关医学选修课程,增加老年服装设计发展方向,服务于老年群体。

(三)搭建实践、实验、实训、实习育人平台

为培养应用型老年福祉专业人才,增加学生实践、实训、实习时间,精简提纯公共课及专业基础课,可采用专题报告和讲座形式。组建多学科融合的社会服务组织,包括多学科融合的老年服务志愿团、老年社会工作组织、老年产品研发工作室,作为老年福祉人才培养实践基地,与国内外养老服务机构建立联系,作为学生实习基地。通过校内实验实训、校外实践实习,培养学生爱心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从事养老服务工作的信心。

(四)创新老年福祉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举措

依据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应用型学生,必须强化教师实践技能,改变原有书本化教学模式,根据国家养老社会化体系,教师要深入社区、养老机构挂职锻炼,强化职业技能。不仅要有高校专业技术职务的晋升,还要鼓励教师获得与老年福祉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者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同时,采用“走出去,引进来”方式,选派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外进修学习,聘请国内外养老行业工作人员和专家为兼职教师,构建一支稳定的专兼结合的学习型、双师型专业化教师队伍,使老年福祉专业集群教师队伍集约化、团队化,促进应用型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五)设计集群链―专业链―智力链―产业链的产学研用良性循环系统

通过专业集群的建立,建立多学科融合的老年社会工作组织、老年服务志愿团、老年产品研发工作室,学生在实践、实验中获得直观体验,通过老年服装、老年宜居设计、老年舞蹈等的开发与研制,形成产业链条,提升学生社会服务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实现专业社会化,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最终形成集群链―专业链―智力链―产业链,共同服务于老年事业与产业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关丽梅.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的学科专业群建设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4(12):72-74.

[2]养老蓝皮书:中国养老产业和人才发展报告(2014-2015)[R].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5.

[3]孙峰.专业群与产业集群协同视角下的高职院校专业群设置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4(7):46-50.

Abstract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lderly welfare specialty group is necessary to build the social endowment service system, is also a change in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learning institutes. However, the construction of elderly welfare specialty group is faced with many practical problems, such as the difficulty to form a consensus, imperfect guarantee mechanism, the lack of technology-applied teachers, and the shortage of funds for integrating specialty group. Therefore, it is crucial to form a consensus on the idea, collaborate and innovate in action, focus on the integration of multi-disciplinary and specialty, form the talent cultivation direction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elderly welfare”and the cultivation mode of“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construct the education platform for practice, experiment, practical training and internship,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teachers with multiple measures.

篇9

步入21世纪新十年开篇之际,基金业将何去何从,嘉实基金的一举一动也引人关注。在2011年投资策略报告会上,嘉实基金掌门人赵学军明确表示,未来十年要用一流的业绩、一流的产品和一流的服务来服务投资者,成为中国最领先的资产管理机构。如此魄力是自视过高还是自信十足?虽然结果如何还留待时间验证,但从2010年的表现看,一个“霸气外露”的嘉实正跃然纸上。

以远见寻求稳进

在林林总总的品牌口号中,嘉实基金“远见者稳进”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但也面对保守的质疑。在赵学军看来,所谓“远见者稳进”绝对不是指保守,远见是属于战略层面的,从2000年至今,嘉实每年都要召开战略规划会,参会者队伍由最初的十余人壮大到2010年的七十余人,而指导战略的核心思想就是保持远见,有了远见的高度自然就会产生创新的动力。

嘉实自成立伊始便被赋予了创新的基因,从最初倡导基金产品差异化到首只超短债产品,从变身合资基金公司到打造2.0版本的“全天候、多策略”投研模式,嘉实创新的步伐从未停歇。2009年,嘉实在中期工作会议上提出了稳中求锐,就是说要通过远见和创新增加敏锐。赵学军表示,“稳中求锐”是战略指导下的现阶段战术,嘉实在新十年里仍将延续“远见者稳进”的品牌定位,同时我们将在内涵中融入之前的经验积累。新十年中我们关注的核心必然是业绩,坚持用优秀的业绩回报我们广大的客户和投资人。

对于业绩的考量上,赵学军给出了三个维度:广度,即优秀业绩能否在所有基金中全部体现;长度,是优秀业绩所体现的持久性;背后的深度,缘于公司的投研团队与体系。

把财富带进未来

不过,当我们的社会正在一步一步走向老龄化的时候,当我们的肌体开始变老的时候,当我们的资产遭受通胀侵蚀的时候,如何把我们的财富带到未来生活去?让财富跟我们一起变老,是每个人都值得思考的命题?

赵学军认为,基金是让财富得以传承的重要工具。国内基金管理业应该成为中国养老体系的重要承担者,“基金业应该看得更远,看到自己的未来和社会的未来,才能更好的认知在长远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职责。”

具体来看,中国即将进入老龄化社会,而目前的养老体系存在短板,养老体系的社会化、市场化已成为解决养老问题的大势所趋,而资产管理业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是公募产品还是企业年金产品,都可以为普通老百姓提供丰富的养老金投资渠道,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未来的养老危机。

嘉实在11年前就提出了“创造财富增值,服务未来生活”的使命,“以客户为导向”担当起更大的社会责任,一直是嘉实使命的原动力。旗下基金也以优异的业绩成为财富传承、对抗通胀的重要载体。

用信仰实现卓越

过去的2010年,嘉实旗下诸多基金的良好业绩表现成为巨头基金公司中最抢眼的一家公司。赵学军表示:“对方法的信仰决定了事情的成败。我们将市场的起伏看作是探索科学方法论的‘试金石’,希望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实现投资的长期制胜,并肩负起应该承担的使命。”

篇10

发展方式――加速转向“内生增长、创新驱动”

【民意期待】舆论普遍关注“十二五”开局之年,政府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

【报告回应】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推动经济尽快走上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的轨道。

稳定物价――成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民意期待】面对近期CPI高位徘徊、小麦主产区遭遇罕见干旱,如何稳控物价、严防通胀成为重大民生关切。

【报告回应】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努力消除输入性、结构性通胀因素的不利影响,消化要素成本上涨压力,正确引导市场预期,坚决抑制价格上涨势头。

楼市调控――建立健全“考核问责制度”

【民意期待】新华网两会民意调查显示,抑制房价、“让百姓居者有其屋”名列榜首。

【报告回应】坚定不移地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建立健全考核问责机制,切实稳定房地产市场价格。主要措施包括今年要再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住房共1000万套;推进房产税改革试点,进一步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

收入分配――“尽快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民意期待】“收入分配”问题持续位居民意调查前列,公众期待通过加快改革将“蛋糕”分好。

【报告回应】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今年重点采取三方面措施:一是着力提高城乡低收入群众的基本收入;二是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三是大力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社会保障――加快覆盖城乡居民

【民意期待】在人民网的两会调查中,包括养老等内容的“社会保障”以遥遥领先的票数位居首位。

【报告回应】加快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40%的县。建立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积极推进机关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食品安全――“全面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民意期待】“问题食品”时有曝光,群众对把好“餐桌上的安全”充满期待。

【报告回应】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健全法制,严格标准,完善监测评估、检验检测体系,强化地方政府监管责任,加强监管执法,全面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反腐倡廉――建设“廉洁的政府”

【民意期待】“反腐倡廉”事关社会公平正义和政权巩固,持续高居民意关注热点前列。

【报告回应】要加快解决反腐倡廉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加大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工作力度。落实领导干部收入、房产、投资以及配偶子女从业、移居国(境)外等情况定期报告制度。规范公务用车配备管理并积极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教育医疗就业――“老三难”探求“新解法”

【民意期待】上学、看病、就业“老三难”尚未解决,促进“优质、均衡、公平”成为新期待。

【报告回应】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为人们提供更加多样、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今年是“医改”三年实施方案的攻坚年,要确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社会管理创新――关键是通民意、解难题

【民意期待】社会转型期矛盾多发,如何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成为新课题。

【报告回应】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以城乡社区为载体,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加快建立健全维护群众权益机制、行政决策风险评估和纠错机制,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统筹城乡发展――要充分尊重农民“自主选择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