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医疗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25 17:53: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医疗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区医疗方案

篇1

坚持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精神,积极推进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山区卫生基础条件,提高服务能力,提升山区居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及均等化水平,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二、工作目标

结合县建设局规划的中心村建设要求,到2015年,规划对23个偏远山区常住人口600人以上,且还没有村卫生室的行政村完成巡回医疗点建设,进一步夯实基层卫生网底。

三、建设标准

1.选址要求。巡回医疗点是村级公益机构,选址要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纳入建设规划并综合考虑医疗卫生服务特点科学选址,以及方便群众出入和集散等因素,周边宜有适当空地。

2.面积标准。巡回医疗点房屋建筑面积原则上≥60平方米,最小不少于40平方米,服务人口多的可适当增加建筑面积。

3.功能布局。用房要按诊断、治疗、储药和防保基本功能分区布置,至少设置诊室、药房和治疗室。

4.基本配置。统一机构标识,统一配备必要的设备。基本设备配备: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出诊箱、压舌板、软尺、身高体重称、污物桶、诊断床、诊断桌、药柜、资料柜、紫外线灯等。基本药物配备:由辖区卫生院负责统一配备。

四、建设方式

坚持多元化、多渠道、多类型实施巡回医疗点建设,按照“建得起、办得好、能持续”的要求,由辖区卫生院与村委沟通联系,提出建设方案。村委结合村办公楼、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等进行标准化新建,或充分利用现村有公用闲置房进行改扩建。

五、建设时间

建设时间为2013年—2016年,分年度实施。采取成熟一个、建设一个、验收一个的形式进行。

2013年,完成10个村级巡回医疗点建设任务:

2014年,完成7个村级巡回医疗点建设任务:

2015年,完成6个村级巡回医疗点建设任务:

遇政策调整,山村整体搬迁,建设计划将适当调整。

六、服务内容和要求

巡回医疗点建成后,由辖区卫生院确定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的医师定人、定时入村开展巡诊服务。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一般诊治和慢性病康复期的用药指导,为年老体弱和行动不便的群众提供上门服务。开展三大类12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群众建立健康档案、开展老年人和慢性病人管理、健康教育等工作。

七、保障措施

篇2

【关键词】 痛苦指数 医疗服务费用 控制措施

接受医疗服务毕竟不是一种让人愉快的过程,形成的往往是一种痛苦感知,尽管医疗服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但不同就诊人员对诊疗方案还是会产生自己的感知和判断,当诊疗方案低于患者期望的标准时,患者便产生一种痛苦的感知。患者对诊疗方案的痛苦感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会同时对诊疗方案的选择进行干预,进而影响到医疗费用的变化。

一、医疗服务利用痛苦指数的定义与意义分析

1、医疗服务利用痛苦的定义

现代汉语词典对痛苦的解释有五种:一是指身体或精神感到非常难受的一种心理状态;二是指使身体或精神感到非常难受的事;三是指疼痛苦楚;四是指使疼痛苦楚;五是沉痛、深刻。在医疗服务利用中,既有因期望未得到满足的精神痛苦,也有因诊疗方案可能会对身体造成疼痛和伤害的身体痛苦,因而可以将卫生服务利用痛苦定义为:患者在就诊过程中,因诊疗方案的措施未达到预期标准而使患者产生的某种心理不适,或者损伤性诊疗措施对患者造成身体的器官损伤超过期待水平造成的疼痛苦楚。从此定义可以看出,只要是诊疗方案措施使患者在精神上或肉体上产生的负面感知超过预期,就会产生痛苦现象。

2、医疗服务利用痛苦指数的定义

由于痛苦属于一种心理和生理上的感知,在诊疗服务过程中针对相同的诊疗方案,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痛苦感知。造成对诊疗方案的痛苦感知与患者的经济压力、对诊疗方案的认同程度、文化感知、生理损害对生存质量的影响等相关。以上影响因素之间又存在相互矛盾的现象,如疗效越好的药品产生的副作用比较小,但价格也就越高,高端诊疗技术对生理损害的程度较小,但相对医疗费用支出也越大,同样对中医与西医的诊疗措施、药品的感知也在不同的人群之间形成较大的差异。

如果将影响因素之间的作用程度和影响关系综合成一个指标,反映在一次诊疗过程中患者对诊疗方案措施的痛苦感知,就是卫生服务利用痛苦指数。痛苦指数的构建,首先是要明确影响患者对诊疗方案措施感知的要素,如经济承受力、诊疗方案的认同程度、社会文化习俗的认同、预后生存质量损失、就诊过程满意度和心理期待要求等等。然后根据要素的影响作用,确定不同要素的感知方向,如医疗费用支出越高经济承受力越低,其痛苦程度越大;诊疗方案和文化习俗的认同越高,痛苦程度越低。最后利用有关的统计学指标量化方法确定影响要素的权重,并对其进行加权综合获得医疗服务利用痛苦指数。

3、医疗服务利用痛苦指数的意义

任何一位患者总期待在就诊过程中获得较理想的救治效果,尽力避免在诊疗过程中不期望事件的产生,这种就诊心理会影响到患者最终的就诊评价。从表象上看,医疗服务利用痛苦指数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影响患者就诊的满意度,如果患者不得不接受痛苦指数较高的诊疗方案,那么患者预后的满意度就会偏低,进而会导致医患纠纷的产生;二是影响患者对就诊方案的选择或者是诊疗方案的修改,对诊疗方案的选择或修改会导致两种结果,要么重新选择诊疗机构,要么对诊疗方案的措施进行调整,其最终走向是医疗服务成本的多元化走向;三是导致延伸性的医疗服务问题,如基本医疗保险对诊疗项目和药品处方过于基本化,经济条件较好的患者会增加自费项目比例,或者医患之间达成某种利益协议,对诊疗项目和药品进行分解、替换;四是因经济和社会文化习俗等因素造成的,还会导致未就诊率和自我治疗比例增加,影响患者医疗服务利用。

因而,通过分析医疗服务利用痛苦指数可以分析患者未就诊率问题、医疗纠纷的产生问题、医疗成本变化问题、患者就诊机构选择倾向问题,以及如何通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缓解患者的痛苦指数,涉及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政策措施问题。另外,与痛苦指数对应的是幸福指数,即患者参与医疗服务利用以后的某种满足感,这对于研究改善和提高群众的健康保健水平也具有一定的价值。

二、医疗服务利用痛苦指数对医疗费用控制的影响

通过对医疗服务利用痛苦指数的定义和意义分析可以看出,由于痛苦指数可能会影响到医疗纠纷、医疗成本和就诊机构选择等问题,以上这些问题的最终结果就是对医疗费用的影响,也就是说,要改善患者痛苦指数,最终的结果是医疗费用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会推动医疗服务费用的增加。

1、痛苦指数诱导的医疗纠纷会导致医务人员服从患者意志

从医学专业性角度来看,患者往往处于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在正常的医疗服务行为假设下,医生所给予的诊疗方案具有较科学的针对性。但由于患者经常从自身的痛苦感知情况,对医生的诊疗方案进行干预,在缺乏有效的医疗纠纷化解机制的情况下,医生为了规避医患纠纷,就会根据患者的意志和要求对诊疗方案进行调整。医生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会造成医生主动控制医疗费用的难度增加,这在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现象比较普遍,而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社会医疗保险机构期望通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首诊制度,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担负起首要责任,这无疑是非常不利的。

2、痛苦指数感知的群体差异性导致诊疗方案的多元化

由于医疗服务利用痛苦指数影响要素构成的复杂性,使得患者对诊疗方案的感知存在较大的差异。感知差异的多样性,使得不同患者对诊疗方案的评价也不尽相同,进而使患者最终可接受的诊疗方案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诊疗方案多元化为医疗费用控制增加了很大的难度,也使得单病种限价措施的实施有一定的阻力,增加了统一规范医生的诊疗行为和对医生诊疗方案合理性的评估难度。在一切从患者利益出发和一切为了患者的医疗服务宗旨的背景下,如何平衡医生与患者之间对医疗方案的可接受问题,无疑对医院的服务规范化管理战略形成了较大的挑战。

3、痛苦指数的双向调整破坏医疗服务资源利用的均等化

为了改善痛苦指数,诊疗方案往往会在医患之间进行博弈,诊疗方案的调整无非是使医疗费用向两个方向变化,对于经济承受力较低的患者,可能会要求更为保守的诊疗方案,尽管这种调整可能会增加患者的生理痛苦,甚至是预后的生存质量,这对于农村贫困人口的情况比较常见;对于经济承受力较强的患者,多数会强调疗效更好、诊疗手段更先进和对身体生理损害更小的诊疗措施,这种现象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越来越成为主流趋势,其结果就会造成医疗资源过度利用,推动医疗费用大幅度增加。医疗服务费用的两极化发展,与我国当前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改革方向是相背离的。

三、医疗服务利用痛苦指数的缓解机制与医疗费用控制措施

从医疗服务利用痛苦指数及其对医疗费用的影响可以看出,患者对痛苦指数的感知会影响到诊疗方案的正常实施,不仅影响到自身医疗服务的利用,也可能会影响实际的治疗效果,因而要减少医疗服务利用痛苦指数,就必须采取有效的缓解机制,合理控制医疗费用。

1、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建设,解决群众基本医疗需求

当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加上近年来基尼系数不断提高,对于大部分的群众来讲,造成医疗服务利用痛苦感知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因而要缓解低收入群体的痛苦指数,就必须提供廉价高效的医疗服务,这就需要做好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建设。我国近年来一直在加大社区卫生服务建设,通过将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康复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项功能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集中,有效地缓解了当前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今后应该进一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做好基本药品目录实施工作,加大政府保障力度,不仅能够有效缓解经济困难群体的医疗服务利用痛苦指数,也能够有效解决医疗费用过快增长问题。

另外,强调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建设,不仅仅是指医疗基础条件的完善,还应该随着医学技术进步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步调整基本医疗服务项目、扩大基本药品目录范围,将更为舒适性的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医疗支出范围,特别是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的项目要逐步扩大。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医疗主要解决的是经济因素造成的痛苦感知,逐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项目则是改善因就医不适、生理性损害造成的痛苦感知。

2、完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发挥医疗保险的二次分配调节机制

社会医疗保障属于二次分配范畴,完善社会医疗保障不仅能够增强群众疾病风险抵御能力,而且也通过医疗保险基金的调节平衡医疗资源的利用。当前我国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由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和公务员医疗保险等多种保险制度,还有民政部门实施的医疗救助制度。尽管我国医疗保险的多样化有助于满足不同人群的医疗保险需求,但是在不同的医疗保险制度之间,保险水平还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公务员医疗保险和附加补充医疗保险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明显高于居民医疗保险,这对于提高医疗服务利用的均等化是不利的,今后应该进一步完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在实现城乡统筹和保险关系转移接续过程中,对保险制度之间的保障水平进行适度调整。

3、改善医疗服务质量,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协调

除经济因素以外,对诊疗方案的感知差异,特别是带有身体损伤性的诊疗方案的怀疑,也与近年来医患双方缺乏信任有关。另外,医生的服务质量和态度,以及患者在服务过程中的排队等候等问题,也是导致患者形成痛苦感知的重要因素。因而,医疗服务提供方首先要改进医疗服务的质量,使患者在一个充满信任的和谐就医环境中完成诊疗过程,在此基础上,才有助于医患之间的真诚沟通,使患者能够从内心接受医生的诊疗方案。改善医疗服务质量是前提,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是寻求理解并降低患者痛苦指数的重要手段,良好的沟通使患者即使面临有身体损伤性的诊疗方案,也不会造成医患纠纷,控制医疗费用的目标也就最终得以实现。

4、建立医疗纠纷化解机制,提高医生对诊疗方案的主控权

医生之所以不愿意与患者之间就诊疗方案产生冲突,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医疗纠纷问题,在没有医疗费用控制硬性标准,并不会对诊疗效果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时,除首诊制度进行特殊的转诊规定以外,高级别医疗机构的医生往往会采纳患者降低痛苦指数的要求,尤其是那些患者要求提高诊疗待遇的方案更容易被医生采纳,医生对诊疗方案的主控权受到一定的抑制。患者单纯追求降低医疗服务利用痛苦指数对诊疗方案的干预,往往会增加合理控制医疗费用的难度,加上医疗机构本身对经济收入的追求,医疗费用过快增长问题也就缺失了医生这一道控制阀门。建立医疗纠纷化解机制,可以缓解医生在诊疗过程中的被动性,使医生能够更好地坚持更为合理的诊疗方案,达到合理控制医疗费用的主动权。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医患纠纷的产生也是医患双方对诊疗方案的一个博弈过程,即双方各自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建立医疗纠纷化解机制,也有助于实现医患双方的博弈均衡,使双方最终受益实现相对平衡。

5、建立先进诊疗设备价格监管机制和共享机制

医疗服务利用痛苦指数的形成,也与先进诊疗设备的使用有着密切关系,除了前面提到的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推广基本药品目录,可能会使患者产生轻微的痛苦感知以外,具有微创伤和较小生理损害的先进诊疗设备,也是患者降低痛苦感知程度的一条重要途径。大部分无痛苦诊疗设备也往往是伴随着高额医疗费用的,无论是从医疗保险机构控制保险基金支出,还是国家宏观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的需要,都在相关文件政策中对高端先进诊疗设备的使用进行了严格的规定,避免因大检查、大处方造成医疗资源过度利用。要在患者的痛苦感知与医疗费用控制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则需要建立一种先进诊疗设备的价格监管机制,并针对基层医疗机构的需求建立设备共享机制,一方面防止医疗机构垄断性高额收费,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提高先进诊疗设备的利用率,降低其单次服务的收费额度。

总之,由于患者的个体差异,使得患者在诊疗过程中产生对痛苦程度的感知不尽相同,通过医疗服务利用痛苦指数的构建分析,可以对患者的就诊心理进行深入分析,并有针对性地采取医疗费用的控制措施。但是,痛苦指数毕竟是一个负面指数,也不能期望利用痛苦指数实现全方位的医疗费用控制,还必须同时配套其他相关的控制措施,切实解决我国当前出现的医疗费用过快增长和部分人群医疗服务可及性差的问题。

(注: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编号:20100480733;东莞市社科规划项目,项目编号:2010Y20。)

【参考文献】

[1] 刘牧、潘益兴:痛苦对于经济学的意义[J].江汉论坛,2010(7).

[2] 王鉴岗:医疗费用世界难题最优解的博弈论分析[J].社会保障研究,2010(1).

篇3

【关键词】 社区获得性肺炎;注射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成本-效果分析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45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555-02

肺炎是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可由病原微生物、理化因素、免疫损伤、过敏及药物所致。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ueumonia,CAP)是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含肺泡壁即广义上的肺间质)炎症,包括具有明显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1],是临床常见的疾病,发病率逐年增加,在美国每年有300-560万成人患者,其中超过100万人需住院治疗[2]。在美国,肺炎和流行性上呼吸道感染列于死亡顺位的第七位[3],而罹患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患者平均死亡率为8.8%-15.8%,直接医疗花费在84-97亿美元,而重症监护病房(ICU)的重症CAP患者死亡率高达50%,局所有疾病死因的第6位[4]。社区获得性肺炎以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或血痰及胸部X线改变为主要症状,大多数患者有发热。其主要致病菌是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与肺炎支原体、衣原体等,肺炎链球菌是社区获得性肺炎最重要的病原体[5]。2000年以前肺炎链球菌在成人CAP病原学中占有绝对优势,有病原学证据的CAP中约2/3为肺炎链球菌感染[6],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等[7]。我院近年来多采用注射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或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本文采用了回顾性方法,从2013年1月――2013年6月入住我院确诊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住院患者中筛选出80例,随机分为注射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和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两个治疗方案组,观察其疗效并进行药物经济学分析,以期找出较优治疗方案,旨为临床选择用药方案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呼吸科2013年1月――2013年6月确诊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住院患者,全部病历均符合有关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诊断标准,并排除肺结核、肺部肿瘤、非感染性肺间质疾病、肺水肿、肺不张、肺栓塞、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肺血管炎等。符合上述标准共80例,分成A、B组。两组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

1.2 治疗方法 A组:注射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钠(辉瑞生产,规格1.5g)3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q12h,平均(9.5±2.5)d。

B组: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珠海联邦生产,规格2.25g)4.5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q8h,平均(12.3±1.6)d。

1.3 观察项目 通过病历及临床跟踪记录,观察治疗过程中的体温、咳嗽、咳痰、双肺呼吸音、痰培养结果的变化,治疗前、后胸部X片及血常规情况。

1.4 疗效评定[8] 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胸部X线检查炎症基本吸收;好转: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胸部X线检查炎症大部分吸收;未愈:症状及体征无好转或加重,胸部X线检查炎症无吸收,或有新的并发症出现。以治愈、好转、未愈为显效、有效、无效。

1.5 成本的确定[9] 药物经济学的成本是指人们在医疗服务过程中所投入的人力和物力的价值总和,包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和隐性成本。直接成本是指用于药物治疗或其他治疗消耗的资源,如药品成本、检查成本。间接成本是指由于伤病或死亡造成的收入损失,如时间成本。隐性成本是指因疾病引起的疼痛、失眠或精神上的痛苦等。由于隐性成本有很多主观因素,难以客观地评估,加之患者均为住院患者,床位成本、护理成本一致,故均不计算入内。

1.5.1 检查成本(C检) 指患者在入院所做常规检查的费用。患者在治疗前、后均做了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普通心电图、胸部X线各一次,C检成本均为274.00元。

1.5.2 药品成本(C药) 根据2013年1月辽宁省药品集中挂网采购的零售价计算C药。其中,注射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钠,辉瑞生产,规格1.5g,每瓶79.6元;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珠海联邦生产,规格2.25g,每瓶36.8元;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每袋6.3元。C药A=3144.5元,C药B=2948.3元。

1.5.3 时间成本(C时) 是指患者在整个治疗期间所需要的社会劳动价值费用。按2008年大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年收入27539元,计算人均日平均额为75元。2组的治疗时间分别为(9.5±2.5)d和(12.3±1.6)d。故两组的平均C时A=712.5元、C时B=922.5元。

1.5.4 总成本(C总) C总=C检+C药+C时。C总A=274.0+3144.5+712.5=4131.0元;C总B=274.00+2948.3+922.5=4144.8元。

2 结果与分析

2.1 临床疗效分析 两种药物治疗后,两组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

2.2 不良反应 两组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

2.3 成本-效果分析 成本-效果分析是以特定的治疗目的或临床效果为指标,比较不同治疗方案单位治疗效果的成本最低的分析方法。其结果以单位治疗效果所需成本即成本-效果的比值来表示[10]。成本-效果分析的比值通常有两种:①成本-效果比(C/E):采用单位效果所花费的成本来表示,即C/E=总成本/总有效率;②增量成本-效果比(C/E):有的方案可能花费的成本很高且产生的效果也很好,增加效果需要增加成本,这时就要考虑C/E,其比值越小,则表示增加1个效果单位所选要追加的成本越小,该方案的实际意义就大[11]。本研究中,将两组的成本由低到高进行排列,分别计算出C/E并以最低组为参照,计算出C/E,见表3。

2.4 敏感度分析[12] 药物经济学研究中的许多参数通常较难准确的测量,所研究的数据具有不确定性和潜在的偏差,所以必须利用假设或估算数据对结果进行分析。敏感度分析的目的就是要了解与分析数据在一定限度内的改变并不影响分析的结论,就可以认为目前的分析是可信的。在本次研究中影响结果的重要因素有检查成本、药品成本、时间成本。由于检查成本、时间成本是一样的,因此只考虑药品的成本。随着医药卫生体制的不断完善,势必药品价格逐渐下降,故将药品的价格下调10%进行敏感度分析,见表4。

3 讨 论

成本-效果分析将经济学原理、方法和分析技术应用于评价临床治疗过程,以此指导临床医师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在临床中利用药物经济学可以对比不同治疗方案所产生经济效果的相对比值,从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有助于合理分配和使用医药卫生经费,提高其效果费用比。药物治疗的效果不是以货币为单位表示,而是用其他量化的方法表达治疗目的,如延长患者生命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等,寻找较佳的治疗方案,因而成本-效果分析的目的并不是简单的降低成本,而应是提供费用最合理、疗效最好、安全性最高的方案。肺炎治疗包括抗感染治疗、免疫治疗、营养支持和补液、止咳祛痰等辅助治疗,抗感染治疗是细菌性肺炎的主要治疗措施,抗感染治疗初始期多为经验用药,这是因为病原体不能及时明确,临床表现和X线表现缺乏显著的特异性,不足以指导针对可能致病菌的特异性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抗感染治疗通常是选择大环内酯类、β-内酰胺类和喹诺酮类药物。对中、重度社区获得性肺炎可采用联合用药[13]。有研究发现能否减少CAP的住院率和30d内死亡率与是否在8h内给予抗菌药物治疗有关[14-15]。

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治疗以抗感染为主,免疫治疗、支持治疗以及痰液引流为辅,但是由于临床上抗菌药物的广泛及不合理使用,导致耐药菌株逐渐增多,给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治疗带来很大困难。头孢哌酮舒巴坦钠为一复合制剂,头孢哌酮系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主要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起杀菌作用;舒巴坦为广谱酶抑制剂同时具有较弱的抗菌活性,对金葡菌及多数阴性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具有强大的不可逆的抑制作用。头孢哌酮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较差,舒巴坦钠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可保护头孢哌酮不受β-内酰胺酶水解,对头孢哌酮钠有增效作用[16]。哌拉西林是一种光谱半合成青霉素,对于许多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的需氧菌和厌氧菌具有抗菌活性,它通过抑制细菌的隔膜和细胞壁的合成发挥抗菌作用。他唑巴坦是多种β-内酰胺酶的强效抑制剂,由于其存在,增强并扩展了哌拉西林的抗菌谱,使之对许多原先对哌拉西林耐药的产β-内酰胺酶细菌有效,使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具备了光谱抗生素的特征。两者均有较广的抗菌谱,在临床上较为常用,故本文选择这两者进行药物经济学分析比较。

通过此研究发现,A组治疗肺炎的有效率为100%,而B组的有效率仅为85%,相差较大;并且前者的显效率也高于后者。如果单纯考虑疗效方面A组为最好选择;若仅从成本上考虑,A组与B组在医疗成本上相差无几,这时需进行成本-效果分析。A组C/E=4131.0;B组C/E=4876.2,结果表明A组成本-效果比低,说明达到最佳效果所用的成本较低,则方案越合理。A组每增加一个效果单位所花成本需要92.0元。敏感度分析与成本-效果分析结论一致。两组均未见任何不良反应。从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考虑,A组方案较好。

本次研究只是回顾性分析,无法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内容等进行研究,加之分析病例数有限,且影响社区获得性肺炎治疗效果的因素很多,这都会对分析结果产生一定影响,从而使统计结果出现一定的偏差。由于条件的限制,仍然有许多因素无法控制,如患者家属的误工费及相关的交通费等,必将导致结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果能考虑更多因素(如复况),便能更加客观地评价药物的治疗方案,以便为临床医师提供更多的参考治疗方案。因此本文所作出的成本-效果分析结果还有待于更多相关的临床资料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 贾建江.探讨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5):127.

[2] Heffelfinger JD,Dowell SF.Management of 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 in the era of pneumococcal resistance:a report from the drug-resistant streptococcus pneumonia therapeutic wording group.Arch Int M ed,2000,160(10):1399-1408.

[3]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Con-sensos guidelines on the management of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in adults[J].Clin Infect Dis,2007,44:$27-72.

[4] Fine MJ,Smith MA,Gorrson CA,et a1.Prognosis and outcomes of pa-tients with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JAMA,1996,275(2):134-141.

[5] 向在永.β-内酰胺类联合大环内酯类抗菌药治疗社区获得性探讨[J].中国药师,2009,12(9):1307.

[6] 刘雅芬,高燕.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流行病学及诊断研究进展[J].中华医学杂志,2013,93(4):317-319.

[7] Niederman MS,Mandell LA,Anzueto A,et a1.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dults with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Diagnosis,assessment of severity,antimicrobial therapy,and prevention.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1,163(7):1730-1754.

[8] 詹三华,彭卫东.社区获得性肺炎3种治疗方案的成本-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2005,22(4):343-345.

[9] 江启蓉,黄毅岚,薛莉.2种用药方案治疗心绞痛的最小成本分析[J].中国药房,2009,20(2):93.

[10] 周波林,胡蔚毅.6种方案治疗早期梅毒的成本-效果分析[J].中国药房,2007,18(23):1773.

[11] 孙桂君,王艳.6种用药方案治疗化疗药物相关性肝损害的经济学评价[J].中国药房,2009,20(17):1281.

[12] 张玉娥,韦超霞.2种用药方案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成本-效果分析[J].中国药房,2008,19(8):567.

[13] 许景峰,黄祥.实用临床药学[M].第1版.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172.

[14] Pimentel LP,McPherson 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a practical approach to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J].Emerg Med Clin North Am,2003,21(2):395.

篇4

【摘 要】目的 探讨社区运动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糖尿病三种慢性病的效果。方法 根据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糖尿病三种疾病的不同特点制定运动康复治疗方案,根据疾病设置观察指标,随访并观察6个月~2年,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三种慢性病的各项指标均得到改善,生存质量显著提高。结论 对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糖尿病三种慢性病运用社区运动康复疗法,合理制定运动方案,可以促进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改善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的肺功能,帮助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水平,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提高以上三种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一种有效的促进患者恢复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慢性病;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糖尿病;社区运动康复

运动疗法是康复治疗技术的核心治疗方法,通过医疗体操、医疗行走、肌肉力量训练、耐力训练等多种方式,对患者的全身或局部运动功能、感觉功能进行锻炼,促进患者的恢复,可用于多种慢性病及术后的恢复中,具有与药物和手术治疗方法同样重要的治疗作用。通过社区干预方法,由医护人员上门服务,制定运动方案,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培训和指导,患者在家坚持运动锻炼,医护人员随访指导并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既节约了医疗资源,减少了患者因住院治疗产生的巨额医疗费用,又可以提高患者参与治疗的积极性,提高治疗效果,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1]。笔者通过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糖尿病三种慢性疾病,对运动康复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现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XX社区内的脑卒中后遗症患者36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54例,2型糖尿病患者60例;其中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男性20例,女性16例;年龄在54~78岁之间;脑出血14例,脑梗死22例;病程在6个月~2年之间。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男性34例,女性20例;年龄在63~76岁之间;病程在1~13年之间。2型糖尿病患者男性28例,女性32例;年龄在51~79岁之间;病程在5个月~13年之间。

1.2 治疗方法

1.2.1 脑卒中的运动康复治疗

首先对患者及家属做好生活方式指导,控制吸烟、高盐高脂饮食等脑卒中的诱发因素;随后进行关节活动训练,从健侧至患侧做关节的被动运动;能站立或者可恢复至站立位的患者进行步行训练,根据下肢负重能力的提高逐渐增加运动的难度;进行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鼓励患者自行完成穿衣、进食、洗漱等日常活动,将康复训练贯穿于日常活动中。

1.2.2 慢阻肺的运动康复

慢阻肺患者主要进行上下肢及呼吸肌功能的训练,指导患者进行缩唇呼吸和腹式呼吸;两上肢绕圈运动锻炼上肢功能,下肢给予步行训练;运用由“国家八五攻关课题”组推荐的呼吸体操[3]锻炼呼吸肌功能.

1.2.3 糖尿病的运动康复治疗

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年龄、病程、体重、血压、血糖、心肺功能、眼底、血流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估,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运动处方,包括运动的时间、频率、强度和形式,以中量级运动为宜,即身体发热,微出汗,运动后心脏跳动不超过基础次数的120%,呼吸不过急;运动形式有:游泳、太极拳、慢跑、爬楼梯、气功、糖尿病保健操等。以上运动方案均由医护人员和患者共同参与制定,初期有医护人员指导,患者学会后自行在家完成,医护人员定期随访观察。

1.3 评价指标

随访并观察6个月~2年,脑卒中患者用日常生活行为能力量表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行为能力进行评价;慢阻肺患者通过BODE指数评分、肺功能测试、呼吸困难表(MMRC)及6 min步地距离(6MWD)评价效果;糖尿病患者检测血糖及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篇5

关键词 高血压 全科诊疗 治疗方法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30.102

高血压属于慢性的非传染病,严重危害了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近年来,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都迅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也显著提高,高血压的患病率及发病率也有逐年升高的趋势,因为高血压有致死率高、致残率高和医疗花费高的特征,所以其严重危害了人类健康,同时其高额的医疗费用与卫生需求已成为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高血压已经成为当前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公共健康问题[1]。利用社区综合防治手段进行干预是当今防治高血压的重要手段,对六联社区142例高血压患者在社康进行全科诊疗的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六联社区高血压患者142例,男68例,女75例,年龄32~93岁,平均64.15±1.32岁;病程3个月±42年,平均26.38±1.21年。

方法:①改善患者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加强患者在就诊时血压危害和防治知识的宣传,针对患者的个人心理和生活习惯进行个性化的指导,使患者消除不利于身心健康的行为和习惯。诱导患者做到戒烟、每天的饮酒量也不能超过25g、多吃水果和蔬菜、减少盐的摄入(世界贸易组织建议每天盐摄入量不超过6g,可降低血压5~10/2~6mmHg)、进行积极规律性的锻炼(建议有氧运动为主,可使血压降低4/3mmHg),另外在社区成立“高血压自我管理小组”,从而加强医患及患者间的沟通,从而使患者心情保持平稳、舒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使患者血压能够降压一定幅度,身体机能也能有一定的改善。②综合治疗方案:首先对患者实施行之有效的健康教育,以提高知晓率,关键点在于让患者知道坚持服药的重要性、突然停药的危害性,家庭自测血压的必要性。其次,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并考虑各类联合药物的不同作用机制,刚开始要用低剂量药物,且联合少的药物种类,然后对药物的剂量和种类进行逐渐调整,根据疗效半个月左右作1次调整,使血压能够达到目标水平,调整过程中要注意减少不必要的大剂量和联合,同时减轻患者的心理抗拒和经济负担。采用固定的复方制剂可以使服药的数量减少且方案简化,容易被患者接受,使用时要注意患者对药物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同时按社区慢非病管理的要求,对患者进行定期访视,并建立信息沟通平台,目的是定期监测血压,及时发现问题尽早处理。

临床诊断标准[2]:高血压的诊断范围: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具体的分级情况,见表1。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在计算机SPSS13.0统计软件上进行运算。数据以X±S表示。

结 果

经过系统的临床用药治疗,131例(92.25%)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降至140/90mmHg以下,9例(6.34%)高血压患者降至150/90mmHg以下,出现头晕症状1例(0.70%),出现失眠症状1例(0.70%)。无症状140例(98.59%),有症状2例(1.41%)。生活质量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见表2。

讨 论

研究显示,高血压发病率较高,已经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因此对社区高血压病的全科诊疗进行探讨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高血压很难控制血压,很可能会导致心、脑、肾等靶器官疾病,且有引发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在治疗的过程中要注重降压的效果,还要加强对相关靶器官的保护,并严格控制合并存在的各种危险因素,更重要的是在社区对高血压患者实施全科诊疗,能够及时跟踪、随访患者,较有效的监测血压,充分发挥全科医生“望眼镜”的作用,从而达到大幅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

高血压的发生有很多原因,较常见的是患者在治疗中依从性差、用药欠缺合理性、减肥药和避孕药的长期口服,肥胖、嗜酒、高盐饮食、长期吸烟、嗜酒等不良生活习惯,而主要原因就是降压药物的使用未达到最佳化[3],因此,在本组研究中,对患者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同时加大血压危害和防治知识的宣传,并在社区成立“高血压自我管理小组”,使患者将不利于身心健康的行为和习惯消除,加大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进行积极规律性的锻炼、减少盐的摄入且使患者心情保持舒畅、平稳。还对所有患者进行定期访视,建立信息沟通平台,监测血压。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并考虑各类联合药物的不同作用机制进行细致评估,采用的药物种类要由少到多,药物剂量也要由小到大,对142例患者的药物治疗进行针对性的合理调整,治疗后92.25%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降至140/90mmHg以下,6.34%高血压患者降至150/90mmHg以下,且预后效果满意。

社区防治高血压的优势:目前,由于医学模式的转变、卫生资源的配置失当、医药费用增长速度过快、人民群众的健康观念更新以及卫生服务的需求也相应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社区卫生服务成了必然选择且具有显著的实践。它是以社区为范围,以全科医生为主体的卫生组织或机构所从事的一种社区定向的卫生服务。属于综合性卫生服务,通过团队合作,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该类卫生服务形式是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现已成为防治高血压这种慢性病的最佳方式。

综上所述,采取药物与非药物相结合的治疗方式,并通过健康教育,定期家访,建立医患信息平台等方法,改善患者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对药物的依从性和治疗方案,能够有效的降低血压水平,且大幅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彩,王奉香,姜日进,等.青岛市高血压社区防治现况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26(4):272-274.

篇6

【关键词】药师;社区医疗服务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社区医疗服务作为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社区为范围、家庭为单位、需求为向导的基层医疗服务单位,在为社区病人解决就医难的问题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发展社区医疗服务,符合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的变化,有利于降低医疗卫生服务成本,向居民提供便捷的服务。同时,也有利于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

社区医疗服务的推行,要求一部分医院药师将走出医院,由保障治疗、供应药品向参与治疗转变,使患者在社区也能享受到在医院一样的药学服务。这要求医院药师要树立全新服务理念,加强与患者的交流,保证患者能够安全、有效、经济、准确、合理使用药物。通过社区医疗服务扩大医院的影响,将对医院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药师的工作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指导合理用药

药物作为特殊商品,能治病也能致病。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何安全、有效、合理的用药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社区卫生服务是既面向人群又重视个体的基础卫生服务,其服务人群大多是老人、妇女、儿童、慢性病患者以及残疾人等特殊人群,多数是自购药者。自我药疗是社区医疗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存在一定的风险[2]。其主要原因是患者选择药物不当、忽视药品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看不懂药品说明书,还有部分患者盲目追求保健,导致自我药疗过分、非适应证用药、长期或大量使用调解生理机能的药物以致对某些药物产生依赖性。部分患者自行中断或更换药品,导致治疗时间延长、费用增加。这些人群都需要药师的正确指导和合理引导。

医院药师可以通过开展社区用药咨询讲座、开辟社区用药咨询宣传栏、创建社区用药咨询网等多种形式,向社区居民宣传合理用药的知识,最大限度减少药源性疾病发生。在上门为社区的病人服务的过程中,药师可以向病人及其家属介绍治疗病人所患疾病的药物种类、疗效、不良反应、注意事项以及不同药物的相互作用,解答病人及其家属所提出的用药疑问,讲解一些辨别假劣药物的方法以及如何购买、贮藏和使用常备药物。对非处方药物治疗应用中可能出现的药源性疾病进行预防教育和咨询。尤其可针对社区中老年病、慢性病、多发病的用药进行安全指导。

2参与药物治疗工作

医院药师利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医生一起为病人提供个体化用药方案,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剂量,通过正确的途径给与正确诊断的患者,从而提高患者用药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依从性。①正确调配药品:药师要进行处方审核和药品调配工作,交代药品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和存放要求等,同时进行合理用药指导、咨询和宣传。②为病人建立药历:药师要提前查阅病人的病历、用药记录,为社区病人建立药历,记录相关药物治疗信息,包括病人的一般资料、简单病史、嗜好、药物过敏史,历次用药品种、剂量、疗程、不良反应等。药师通过药历对药物治疗进行全程监护。③保证药品供应:一般社区卫生服务都设有药房,药师从事包括药品采购、质量验收、日常管理和药品质量控制工作,保证药品供应。

3开展药物经济学

开展药物经济学的目的是为了使病人达到某一治疗效果而所需的药费降到最低。它的优点在于可对疗效不同的药物进行经济学评价。医院药师首先收集各种与病人有关的资料,包括医生的处方,病人的诊断书和处置单以及病人和家属的收入情况,通过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不仅得到病人治疗所需的药费、治疗费等直接开支及病后误工、家属陪伴间接开支等情况,而且还能得出医生治疗这种病的用药习惯、用药特点。其次对治疗病人所患疾病的药物品种、价格、治疗时间进行分析,得出每一种药物治疗这种病的成本及治疗时间。医生将和药师共同制定一个治疗方案,这个方案既要疗效好,又要费用低。医院药师介入制定治疗方案,抵制了医生由于推销手段介入而开出的处方,起到控制药费的作用。

4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目前,药物不良反应对人体有害的严重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医院药师为社区居民提供医疗服务时,可向他们介绍什么是药物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的基本特征。在他们了解了不良反应后,可跟踪居民的用药情况,通过综合分析、判断等鉴别药物不良反应,直接收集药品不良反应的原始数据。当居民在用药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时,可填写调查表,医院药师可采用定期回访回收这些表格。这样做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自愿报告制度中漏报率高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5开展药学学科研究

开展适当的社区药学服务科学研究,范围可以集中在药品的安全性、不合理用药分析、ADR分析、药品相互作用分析、食物与药物的相互影响、药物治疗成本效益分析、药物治疗效果评价等,也可以研究病人心理、环境、家庭经济、生活方式、行为、职业等社会因素对药物治疗的影响。通过研究,积累经验,提示同行,服务社会大众。

综上所述,社区居民缺乏的往往是关于药品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合理用药指导,药师参与社区医疗服务,不但可以使药物治疗工作更加规范,通过药师与患者感情交流,患者对药师的信任,还可使治疗过程更加和谐、顺畅,医学措施获得最大成功[3]。总之,医院药师要加强基础理论、基础技能的训练,学习掌握新的医学、药学知识以确保药品使用者的满意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服务。

参考文献

[1]郭清.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地们与作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4,24(11):7-10.

篇7

1 语言交流

1.1 态度诚恳 在接诊患者时,医生应态度诚恳,平易近人,认真地倾听他们对疾病的描述,并针对性地提问,以求从他们的回答中获得有用的信息。有的患者回答某个问题时岔的较远,与疾病无关的过程描述较多,这时医生适当总结后提出其他问题,以引导患者对疾患的描述按医生的思路进行,当然不宜使用过多的医学用语,要用易懂的语言。很多慢性病患者在很多医院诊治过,看过很多医生,也阅读过一些医学书籍,对自己的疾患有一定的了解,这时应对患者以前的治疗方案、疗效作详细询问,提出自己的治疗方案。患者一般不会被动接受,在患者的认可下实施,如果强加于患者,则会对医生的治疗不信任,甚至会导致患者流失。

1.2 有耐心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越来越高,在接诊时,患者会提出很多与本次疾患以外的其他问题(其中以慢性病为主),这时可以从病因、治疗及注意事项等作出简单的解释,医生不忙时可以多聊一会,全科医生的知识面尤为重要。在农村工作中,每天都会接诊很多不识字的老年患者独自来看病,没有家属陪,医生需要更加耐心询问,会花更多的时间,服药方法要多次讲清楚并把每个药物写清楚,有时需走出办公室带患者去其他科室。笔者在社区工作中经常会遇到患者将药品带来询问服药后的不适症状,其实大多都是药品的不良反应。这与就诊时医生交代不清楚有关,在接诊患者时应将治疗过程中的反应,药品不良反应一一交代清楚,全科医师应掌握所用药品的不良反应。

1.3 做好转诊工作 社区医生会接诊各种疾病的患者,当然在社区不可能都能作出检查和治疗,需转上级医院诊疗,这时需交代到相应医院作诊疗,明确诊断的必要性,充分发挥一级医疗机构在转诊工作中的重要性。危重患者急救往往首先被送至社区医院,这时全科医师应谨慎等待,判断病情的轻重是处理的关键。轻者交代病情,留院治疗,重者应作必要的急救处理,呼叫120急救转上级医院治疗,处理这类患者时全科医师往往会将病情交代稍重,语言不宜太多,这样可以自我保护,减少医疗纠纷。

2 非语言交流

篇8

资料与方法

所有患者均为后天性心血管病,有冠心病、风心病、高心病、肺心病的病因学诊断,根据1994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HA)对NYHA的心功能分级方案修订后采用的四级分类方案,对慢性心力衰竭进行诊断。

选取2003年7月~2005年7月于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3例,其中男53例,女40例,年龄53~84岁,平均65岁。8例为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Ⅳ级,病情重,年龄大,合并疾病多,治疗困难;其余85例患者病情相对较轻。心功能分级:Ⅱ级35例,Ⅲ级50例。这些患者首次建立个人健康病历档案。

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患者均按照慢性心力衰竭诊疗常规制定的方案诊治。可分为一般治疗和特殊治疗。

一般治疗:主要是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包括低盐、低脂饮食,严格戒烟、限酒,避免每餐过饱、过分情绪激动、过度劳累,防止受凉及预防上呼吸道感染,避免肺部感染。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心衰程度采取不同的药物治疗方案。应用2004年在澳大利亚召开的世界心脏病大会上提出的有效治疗心衰的6大类药物作为原则。心功能I级:ACEI类;心功能Ⅱ、Ⅲ级:ACEI类、利尿剂、B-受体阻滞剂、地高辛;心功能Ⅳ级:ACEI类、利尿剂、B-受体阻滞剂、地高辛、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根据患者的病因、合并疾病、药物反应及时调整用药。

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高血压患者的治疗,长期、严格、有效地控制血压是延缓和治疗心力衰竭的重要手段。将血压控制在达标状态(≤140/90mmHg),对于心力衰竭患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在严格、科学的糖尿病饮食疗法的同时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并严格监测血糖。

上门诊疗和电话查访: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程长,病情变化快。对于心功能Ⅳ级患者首次接诊后的前3日每天上门查访1次,并建立电话联系,患者可以随时电话咨询。患者病情平稳后,依据个人情况隔3~7日上门查访。对Ⅰ、Ⅱ、Ⅲ级轻症患者首次接诊后每周上门查访1次,并建立电话联系,患者可以随时电话询问。诊疗过程按慢性心力衰竭诊疗常规进行。医生上门查访和接听电话时除认真诊疗外,要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为了方便准确,建立了表格式记录法记录患者情况。

观察项目 对8例心功能Ⅳ级患者,观察项目如下:①通过国际心血管病心功能分级标准,观察心功能改善情况,量化级别后记录在病历中;②定期心脏超声检查,对比治疗前后心脏指数(CI)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客观评价心功能改善情况:③定期监测心电图,观察心律失常情况;④定期监测患者合并疾病的治疗情况。对85例心功能Ⅱ、Ⅲ级患者,应用国际心功能分级标准,主要观察心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8例心功能Ⅳ级患者中2例患者因合并急性心肌梗死而转院治疗,1例在家突然发病经抢救无效死亡,另1例转省级医院治疗3周后心功能改善出院,此后继续接受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治疗。接受诊疗的患者病情平稳,生活质量良好。余85例心功能Ⅱ、Ⅲ级的轻症患者,经过全科医生的治疗,心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Ⅰ级39例,Ⅱ级46例,病情稳定,生活质量良好。

讨 论

根据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及病理生理改变,对患者的治疗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患者应该在医生的正确指导下,了解相关医学知识,坚持劳逸结合,避免诱发心力衰竭的因素,坚持规律服药,以达治疗目的。为患者建立个人病例档案,在系统诊疗的基础上记录在案,从根本上避免了患者治疗上可能的混乱。电话查访,相当于给每一位患者配备了一名家庭医生,能够做到随问随答,随叫随到,即使发生了急症,也便于组织医疗资源救治,增加患者治疗的安全感和信心,有利于疾病恢复。

篇9

单种抗生素治疗小儿肺炎研究最多的药物为头孢曲松,头孢曲松治疗小儿肺炎具有较好临床治疗效果,且治疗成本低于其他药物,经济合理。闫赋琴等比较头孢呋辛、头孢曲松和头孢噻肟治疗小儿肺炎的疗效和成本。发现3种药物有效率分别为72.50%、84.62%、87.18%,成本分别为(1110.46±156.26)、(1110.80±120.27)、(2405.52±325.36)元;成本-效果比分别为15.32%、13.13%、27.59%;3种药物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表明头孢曲松治疗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经济合理。王小勇等将观察头孢曲松钠、头孢噻肟钠、头孢呋辛钠治疗小儿肺炎的疗效,并进行最小成本分析。结果其有效率分别为86%、84%、90%,总成本分别为1111.82、1132.82、1219.62元,头孢曲松钠治疗儿童支气管肺炎较佳。史钟慧研究表明头孢曲松和头孢他啶治疗儿童支气管肺炎均获得较好临床治疗效果,但头孢曲松的治疗成本低于头孢他啶。杨海民等对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的最小成本比较,发现头孢曲松为治疗儿童下呼吸道感染最有效且经济的药物。

2抗生素序贯治疗小儿肺炎的成本-效果分析

近年来抗生素序贯治疗小儿肺炎的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且成本较低。王艳焕选择乳糖酸红霉素注射剂+阿奇霉素颗粒序贯疗法、阿奇霉素注射剂+阿奇霉素颗粒及乳糖酸红霉素注射剂等3种方案治疗小儿肺炎,显示红霉素+阿奇霉素序贯治疗有效率达95.7%,C/E最小,是比较经济的方案。金玉子等评价红霉素-罗红霉素、红霉素-克拉霉素、红霉素-阿奇霉素、阿奇霉素-阿奇霉素4种序贯方案治疗小儿肺炎的疗效及药物经济学效果,红霉素-阿奇霉素方案最佳。陶于洪等评价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序贯治疗小儿肺炎有效性和药物经济学意义,结果序贯治疗组成本-效果比低于对照组。伍倩等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注射液,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颗粒剂序贯治疗儿童肺部细菌感染疗效好、费用省。徐莉等采用头孢曲松-头孢克洛序贯治疗支气管肺炎患儿,结果在人均抗生素费用、住院治疗费用及总医疗费用方面均明显低于采用头孢曲松连续静脉滴注组。陈勇刚等探讨头孢呋辛序贯治疗与持续静脉滴注治疗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的经济效果,结果头孢呋辛序贯疗法较佳。

3抗生素联合应用治疗小儿肺炎成本-效果分析

篇10

一、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三病”综合防治方案的实施,建立和完善慢性病防治网络。通过开展“三病”的筛选,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服务和实施精细化管理,提高居民“三病”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健全长效运行机制,推进慢性病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

(二)具体目标

1.以乡镇为单位,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发现率分别≥8%、1.5%,社区35岁以上首诊病人测压率≥95%;患者规范管理率均≥60%;服药率≥60%;高血压管理人群血压控制率、糖尿病管理人群血糖控制率均≥30%;常住人群健康教育覆盖率≥95%、健康知识知晓率≥70%。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发现率≥2‰,规范管理率≥60%,逐步降低精神病人肇事肇祸率。

2.建立完善的县、乡、村三级综合防治组织机构,对每位“三病”患者实行精细化管理,提供个性化干预治疗方案,实现档案动态信息化。

3.对常住人口“三病”患者实行国家基本药物范围内的药品免费配送治疗。

4.建立完善“三病”综合防治长效运转机制。

二、实施步骤

(一)调研访谈,摸清基数(3月1日至3月31日)

1.组织调研组走镇下村,深入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通过召开座谈会、民主恳谈、群众走访等方式,进一步了解城乡居民对健康的需求,明确项目的工作目标和重点。

2.以乡镇为单位,全面掌握已知的“三病”患者数量及分布。

3.召开“三病”防治专家技术论证会,确定治疗方案及年经费数额。

(二)完善组织,制定方案(4月1日至4月27日)

1.县政府成立“三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防治项目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各乡镇政府和有关单位设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

2.卫生部门建立专家指导组(邀请市级医疗卫生机构的专家参与)、质量控制组、宣传报道组、检查督导组等小组。

3.组建14支诊疗团队。每支诊疗团队由市级心脑血管临床专家、内分泌临床专家各1名,县级相应临床医生各1-2名组成,疾控人员、责任医生、联络员全程参与。同时,组建1-2支精神病临床专家组,负责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诊治。

4.组织参与项目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掌握综合防治项目的内容和要求、明确工作职责。

(三)广泛动员,全员参与(4月28日至5月10日)

召开全县动员大会,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各单位工作职责和任务目标,建立上下一心、步调一致的运转机制。采取各种有效宣传形式,广泛动员群众参与。

(四)落实措施,精细管理(5月11日至10月)

1.采购配置国家基本药物范围内的药品及血糖测量仪、试剂等物资。

2.建立县“三病”信息管理平台,分乡镇以行政村为单位,扩大发现“三病”患者人群,对已掌握的“三病”患者由诊疗团队进行复诊核查,开具个性化健康处方。

3.社区责任医生对现场复诊排查后的“三病”管理对象根据新的分级管理规定,规范开展定期随访工作,并及时将每次随访信息录入管理系统。

4.专家指导组开展巡回指导、随访质量控制、患者药物治疗、非药物干预指导等。

5.按照有关规定,落实双向转诊制度。

6.通过讲座、健康俱乐部、走村入户宣传等健康教育形式,积极开展非药物干预。

三、保障机制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三病”综合防治项目是惠及我县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是今后几年的卫生重点工作,各单位务必提高认识,按照县政府《关于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县公共卫生委员会《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和本方案要求,落实各项工作措施,确保项目正常有序开展。

(二)明确职责,形成合力

县委宣传部:组织开展公益性、群众性精神卫生和慢性病预防、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宣传,引导群众养成体质健康、心理健全的生活方式。

县发改局: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规划纳入县“十二五”总体规划中,向上积极争取项目建设资金,督促落实,确保乡镇卫生服务站建设适应慢性病健康管理工作需要。

县公安局:重点掌握辖区内可能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的基本情况,把加强精神病人的管理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之中,落实日常监管和控制措施;依法做好严重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的强制收治工作,参与并协同实施应急医疗处置措施;会同民政局等部门做好流散在社会上的精神病人的处置工作。

县民政局:建立健全慢性病、精神病患者救助制度,将慢性病、精神病困难户纳入低保。研究制定精神疾病患者、特困慢性病患者医疗救助政策;组织病情稳定的慢性精神病人,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使病人通过生产自救,改善生活质量。

县财政局:负责建立慢性病健康管理工作财政投入机制,及时落实实施慢性病健康管理、精神病人服药治疗补助所需资金;配合卫生部门实施慢性病健康管理考核工作,提高资金管理效率。

县人劳社保局:研究制定加强慢性病、精神病防治技术队伍建设的相关政策,提高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保持队伍稳定,扩大队伍规模;研究解决提高城镇参保人员的慢性病、重点精神疾病患者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为康复后的精神疾病患者创造或提供就业条件和场所。

县卫生局:负责制订具体实施方案和计划;提高合作医疗参保人员慢性病、重性精神疾病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开展项目培训、指导;负责项目的日常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监督考核制度和评价机制,完善信息公示及奖惩等制度。

县残联:维护精神残疾者的合法权益,宣传普及精神卫生知识,采取药物治疗、康复训练和社会服务等综合防治措施,推行有利于精神疾病患者参与社会生活的开放式管理,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治疗康复服务,提高康复质量,改善精神疾病患者生活质量。

县慈善总会:制定慈善救助方案,落实精神病人服药治疗补助所需资金,配合相关部门做好重性精神残疾人的慈善救助。

各乡镇政府:负责辖区内“三病”综合防治工作的领导;重视、支持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为“三病”患者的筛选和管理提供有利条件;进一步健全农村公共卫生管理网络,明确职责,落实任务;健全并规范公共卫生专干和村(社区)公共卫生联络员制度;加强对村社区的督导,强化组织、宣传和指导,定期召开例会,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

(三)完善机制,确保实效

1.定期组织对各乡镇项目实施进度和工作质量进行督导控制,每月通报工作进展情况,保证工作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