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产业发展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4-01-25 17:53: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促进产业发展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促进产业发展的建议

篇1

遵义市新蒲新区新舟镇位于遵义市东35km处。全镇国土面积165km2,耕地面积4000hm2(6万亩),辖12个村1个社区,2010年人口9.2万,是全国500个强镇之一。新舟地理环境独特,丘陵地带,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境内植物种类繁多,森林资源比较丰富,森林覆盖率达24.54%。境内若干个产粮大坝,土地肥沃,素有“黔北粮仓”之美誉。近年来,镇党委镇政府立足镇情,确定了以“加快农业产业化富镇,加快工业化进程强镇,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兴镇”的发展思路,确立了以“特色优质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品味现代的农村城市化示范”为发展定位,全面推进小康建设进程。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建立了面积达1334hm2花椒、1600hm2辣椒、334hm2稻稻鱼连养、334hm2果蔬、8万头出栏生猪、30万羽出栏鹅等6个农业产业基地。乐耕“十里绿色水果长廊”、杨录生猪养殖基地、沙滩禹门西瓜蔬菜、新舟群乐生态养鹅、金钟绿塘花椒辣椒、乐耕杨录肉鸽产业等欣欣向荣,基本实现了“一村一品”。

2农机推广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发展的需求

新舟以“加快农业产业化富镇,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兴镇”的思路发展农业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对农业机械化的平衡发展规划、推广服务机制建立统筹与重视度不够,以致农机推广工作及农机化还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求。

(1)农机推广机构不健全。乡镇机构改革以来,乡镇农口五站合一,农机站合并于乡镇农林服务中心,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已名存实亡。推广人员纳入乡镇府统一调配,农机推广人员不能专职专用,不少农机员的主要精力没有真正集中到农机化工作上,使农机员本职工作淡化,久而久之,农机员在思想、观念、技术上已不能适应农机化发展形势,行动上跟不上发展步伐。同时,县及乡镇农机推广人员年龄逐渐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新老交替缓慢,大中专毕业生寥寥无几。农机推广技术力量弱化,使农机推广的专业性、技术性降低。

(2)农机化工作还未提到应有高度。乡镇政府及乡镇农技推广中心的工作着力点在农业产业化发展及种养技术推广,推广农业机械几乎是农户自主自发的事。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农机化与农业产业发展配套布局研究不够。而且县级农机推广部门与基层联系松散甚至脱钩,农民对农业机械的真实需求情况不得而知,有些农机化基础工作得不到有效落实。因此,依靠乡镇基层农业(农机)推广机构来发展农机化的可能性在淡化。

(3)农机装备结构及布局失衡。由于农机技术推广的政策引导与规划指导性不强,农户及产业基地对农机具购置缺乏长期规划,有时顾前不顾后、顾头不顾尾。一是低效率低价位的小型农业机械多,大型高性能高效率机械少,环保型机械及多功能机械少。二是自购自用的多,开展作业服务的少,致使部分农机具使用率低,造成资源的浪费及农机资产闲置。三是设施农业装备发展不够,养殖机械化技术及产后深加工机械化装备少。

3加快推进农机化发展的建议

(1)同步谋划农业产业与农机化发展规划。根据城乡一体发展要求和农业产业布局,统一规划农业机械化发展。以6个农业产业基地为机械化技术推广示范基地,结合基地实际,重点发展机械化深耕和平整地技术及装备、节水灌溉装备、育苗及移载机械装备、大棚机电设备,养殖成套机械设备。

(2)改进推广服务方法。以镇农业服务中心为主力,统筹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特别是要改进推广服务方法。一是创新服务模式。在推广方式上,应深入农户和生产基地进行调查研究,认真听取意见和要求,大力宣传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优惠,把服务送到田间地头。二是因地制宜促推广。结合本镇的实际情况并加大示范点的力度,大胆将新技术新机具在产业基地、示范点和农机大户中率先推广应用,不同产业推广不同新机具,发挥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既要优先推广投资少见效快、综合效益显著的新技术新机具,同时还应注意引进推广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良好的新技术新机具。三是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镇政府及镇农业服务中心要加强与农机生产企业和农机经销商的联系,搞好协调服务,督促企业做好农机产品售后的“三包”服务和技术培训,解决购机、用机及修机过程中的问题。

(3)建立大型综合性农机作业服务合作社。利用现有各种惠农政策支持建立服务全镇的大型综合性农机作业服务合作社,搞好农机作用服务社会化工作,提高农业机械利用率和经营效益,促进农机技术推广健康发展。一是组织形式可采用股份合作制,有农机具的农户及农机专业大户可以机具折价入股,还可吸收工商资本入服。二是服务形式以代耕代种服务为主,提供重要生产环节的机械化作业服务,提供农户或产业基地自已难以承担的机械化作业服务。三是承担农机维修养护服务和技术培训,解决农机维修难的问题,开展农机手互教互学,提高农机手操作技能和安全生产意识。

篇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工业经济和信息化研究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摘要 近年来,新疆电解铝产业发展迅猛,然而加工程度低,依然以低附加值的原材料形式输出,这一情况反过来也影响了电解铝产业的发展。积极发展铝下游加工产业,实现电解铝的就地转化,不仅会进一步推动铝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也对于我区工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着十分突出的意义。据测算若将适合新疆发展的铝加工产业发展起来,能够实现就地转化电解铝近400 万吨,实现产值750 亿元,届时新疆铝产业将成为一支产业链较为完整、整体竞争能力较强、规模超千亿元的产业。本文采用定量的分析方法通过对新疆铝产业发展的现状、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 铝产业 健康 发展

一、新疆铝产业发展现状

2013 年我国电解铝产量达到2 200 万吨,占全球总量的47%,铝材产量近4 000 万吨,占全世界的50%左右,已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原铝生产国和铝加工国。与此同时,全国电解铝行业呈现出利润率下降、开工率不足、产能大规模向西部转移的趋势。新疆凭借丰富的煤炭资源和低廉的电价优势,吸引了一批国内电解铝企业投资。电解铝产能从2009 年的5.6 万吨发展到2014年的近600 万吨,在全国可谓一枝独秀。

在电解铝快速发展的同时,铝深加工产业尤其是铝基电子材料已具有一定的基础。220 公斤级蓝宝石晶体(高纯三氧化二铝晶体)已研发成功,150 公斤级已实现规模化生产,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高纯铝产能5 万吨,电子铝箔产能4.7 万吨,均位于全国前列;电极箔生产线近200 条,产能3 500 万平方米,在中高低压电极箔市场均占有较大份额。

铝板材、型材等加工产业已开始围绕电解铝企业进行布局,新疆新铝铝业年产10 万吨建筑型材,40%实现对周边国家出口;新疆东方希望有色金属有限公司与7 家铝加工企业达成合作协议,并已开工建设,计划今年年底实现铝水的全部就地转化。

然而,从整体情况来看,新疆铝加工产业依然较为薄弱,没有形成规模、产业链不成系统。电解铝能够实现就地转化的比例极低,企业布局分散,配套产业几乎空白。要实现铝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需系统地将铝加工业发展起来。

二、发展铝加工产业的战略选择

1.新疆的优势和机遇。煤炭资源丰富,电力成本低。电解铝企业生产成本中最大的成本是电费,新疆丰富而低廉煤炭价格和较为灵活的用电政策大大降低了用电成本,生产电解铝的电力成本比东部要低2 800~4 000 元/ 吨。同样在铝加工行业,新疆地区加工材的电力成本比东部要低200~300 元/ 吨。

电解铝规模大,具有原料供应优势。新疆电解铝企业技术较为先进,能耗标准低于内地,在原本就低很多的电解铝成本上,为铝加工企业直接供应铝液可以进一步降低成本,具有十分显著的原料供应优势。

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具有向西开放的区位优势。交通、电网、通信网络、油气管道等丝绸之路经济带基础设施的全面建设,将会有力拉动投资,给铝消费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另外,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国家,多数国家铝产品依靠进口,为新疆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机遇;部分相邻国家具有丰富的铝土矿资源,可以大大降低原材料成本。

2.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远离材料供应和消费市场,运输成本高。目前电解铝的原材料完全依赖从内地采购,如果加工材面向内地和东部沿海销售,运输成本将大幅增加。

人力资源匮乏,用工成本高。在电解铝发展的过程中,人力资源已经成为限制企业发展的掣肘。本地工人供给不足,只能在内地招工,人均工资均比内地同类企业高出约30%。

短期内国内产能过剩,市场竞争激烈。当前国内从氧化铝、电解铝和铝加工总体产能过剩,产能利用率低,产品价格低位运行,市场竞争激烈。

3.适合新疆发展的方向和产品。在充分考虑新疆的产业优势和劣势、机会和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发展方向:

(1)极其适合新疆发展的铝加工产品.蓝宝石晶体及晶片加工。产品价值极高,对运费不敏感,产品应用范围广,需求量大,国内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现已有晶体生产企业两家,可进一步发展上游高纯氧化铝及下游晶片加工产业。预计年产高纯氧化铝1 500 吨,晶体1 000 吨晶体,窗口材料1 亿片,产值165 亿元,利润20 亿元。

电极箔。产品利润极高,对运费不敏感,新疆已有一定产业基础和配套。同时积极引进电解电容器生产企业,实现终端产品本地化。预计产量4 000 万平方米,产值36 亿元,利润8 亿元。

圆锭(棒)、线杆、民用板带用铸轧卷坯、压铸铝合金锭等初级加工产品。对技术和资金的需求不高,易于大规模利用铝液,节省了二次重熔的能耗,能够降低成本约400 元/ 吨,需要配套的产业不多,市场需求量大。预计产量350 万吨,产值500 亿元,利润4 亿元。

(2)一定条件下能够在新疆发展的产品。轧制铝板带、铝箔;一般建筑和工业用铝管棒型材;铝线杆和线缆加工。这些产品应用范围广,市场容量大,对技术和装备要求相对不高。新疆和周边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基础设施薄弱,相关需求有较大增长空间。然而,这些产品生产需要的辅助材料相对较多,要求当地有一定的机电修协作配套条件。需要出台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创造必要的产业发展环境。预计产量120 万吨,产值235 亿元,利润16 亿元。

4.产业布局。依托现有电解铝产业情况,可以布局四个基地:

(1)准东铝材粗加工基地。发展圆锭、铸造铝合金锭、铝线杆等初级加工产品。

(2)乌鲁木齐铝材深加工基地。发展高纯铝、高纯氧化铝粉及电子铝箔、交通运输用铝板带材等高技术高附加值铝深加工产品。

(3)石河子—玛纳斯铝材深加工基地。发展蓝宝石、电极箔深加工及下游产业,同时发展建筑和交通运输用铝挤压材、铸件、锻件深加工,以及建筑门窗深加工、特种车辆生产制造加工等。

(4)哈密承接铝产业转移示范区。以河南对口援疆为依托,承接河南铝产业转移。

三、政策建议

1.制定“十三五”铝产业专项规划。把铝产业作为“十三五”时期新疆新型工业化重点发展的方向之一。组织专业团队,制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三五”铝产业发展规划》,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发展方向,提出保障措施。将铝深加工产业作为“十三五”期间铝产业的发展重点,有序推进产业发展。

2.保持铝产业的低电价优势。采取直购电、自建自备电厂、共建自备电厂等方式保证铝产业企业能够享受电价优惠,国家电网在备容费、过网费方面给予适当优惠,并要确保企业用电安全。支持铝企业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与煤炭、电力企业进行跨行业整合。在条件成熟的铝产业园区内试点局域网供电模式。

3.支持铝加工企业享受相应财税优惠政策。将铝加工产业列入《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积极支持铝加工产业享受西部大开发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发中产生的费用,按照有关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实行加计扣除。

4. 加强铝产业聚集园区建设。重点布局准东铝材粗加工基地、乌鲁木齐铝材深加工基地、石河子—玛纳斯铝材深加工基地、哈密承接铝产业转移示范区四个铝产业基地,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原则上新建铝产业项目均要入园,同时不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并发挥园区基础设施共享优势,减少基础设施重复投资建设。

5.对标行业准入标准。对于今后新建铝业项目要切实和世界一流企业对标,和国内先进水平对标,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政策和行业准入标准,提高项目建设门槛,避免淘汰落后产能进入。鼓励企业对电解槽固体废物处理设施进行同步规划、同步建设。

6.提高物流运输能力。加快铁路专用线审批建设,增加集装箱数量,尽快开通石河子站、准东站集装箱业务。降低企业专用铁路代管代维费用以及企业货车延时费,或协调铁路总公司对非路产铁路专用线管理实行更加灵活优惠的管理政策,鼓励企业进行自管自营或自主选择代管方。将自治区电解铝企业产品运输纳入铁路大客户名单,优先给予排产计划支持。

篇3

一、制定黑龙江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发展产业集群必须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的前提下,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强政府的宏观规划、引导和促进作用。政府通过城市发展规划、产业区域布局与规划、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政策,影响产业集群的发展水平和方向,使产业集群发展与黑龙江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提升、黑龙江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宏观战略有效结合。

由于黑龙江是一个老工业基地,原材料工业所占比重较大,它所产生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比较突出,因此,未来黑龙江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必须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中,通过政策引导,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产业集群向生态化方向发展。

二、构建区域产业―创新体系

产业集群是一种简化的国家创新体系,其最关键和必须使用的系统要素有助于促进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各领域的创新,并促进产业集群由低端向高端发展。提高产业集群竞争力,需要从这方面入手。大力培养以大学科技园为核心的聚群模式,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加速集群产品产业化。企业要充分利用当地的研究机构和企业研发部门的技术力量,发挥当地的专业性人力资本的优势,由技术模仿,到自主创新,掌握产业核心技术,发展技术含量高的新兴产业,使产业集群获得技术含量的提升,把产业群不仅建成产品加工基地,更要建成产品创新基地,将产业集群建成真正有竞争力的创新系统,使区域产业结构不断保持技术领先,确保区域经济持续增长。

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也是区域产业――创新体系的长远工作之一,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以及技术推广,这是区域产业集群持续竞争力的源泉所在。把黑龙江重点产业发展与高新区建设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高新区自主创新和资源整合方面的优势。

三、政府应该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

要根据市场形势和本地资源的具体状况,在注重产业关联发展的基础上对某些可优先发展的产业给予政策优惠,合理调整本地的产业结构。根据新技术条件,鼓励集聚企业走产业融合的发展道路。对某些条件允许的产业,政府可以进一步降低进入门槛,鼓励不同所有制性质、不同区域、不同要素形式的资本投资创办小企业,形成宽松的小企业市场准入机制。尤其是要鼓励、推进科技成果参与投资,允许人力资本、智力成果作为注册资本。进一步审视和改革前置审批制度,形成“并联审批”,为小企业的创立提供一站式 的限时服务。

四、加强产业集群内部合作伙伴关系建设

集群内部企业、市场中介机构、政府等参与者之间形成良好的生产、创新网络,共享基础设施、关键共性技术平台、中介服务,但是这种合作伙伴关系并不能自发形成。即使能够自发形成,其形成不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有着严格的进入限制,并不是所有企业都可以享受合作网络的好处,因为要想从合作中受益,除了必要的投资之外,更需要一个参与者有可以获得合作溢出效应的条件,比如一定的知识积累、一定的技能和人才等。在这个方面,在产业集群中居于多数地位的中小企业必将处于不利位置。随着时间的积累,如果没有合适的补偿机制,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将会受到抑制,中小企业将难以成长,更为重要的是,将无法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的区域生产配套体系,而后者是一个成功产业集群持续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企业是决定一个地区创新活力高低和经济发展绩效优劣的关键,企业内部的团队精神对于企业与外界的合作至关重要。因此,结合黑龙江产业集群发展需求以及国际技术发展新趋势,促进多层次、多形式的产业合作伙伴关系将是未来重点加强的一个政策领域。

五、建立区域合作机制

建立区域合作机制,打破地方分割,促进区域分工与协作,是黑龙江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保障。集群发展是一个区域协同发展的过程,需要资源要素的顺畅与交易,也需要生产销售服务体系的有机协调,而非各自为政。加快黑龙江老工业基地振兴,把黑龙江建设成为我国新型产业基地和新的重要增长区域。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大力发展集群内部的各种市场中介组织,促进集群成长与集群品牌建设、自主创新紧密衔接,也是产业集群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

此外,加强黑龙江产业集群的规划与管理,加强产业集群的基础研发和调查,将有助于黑龙江产业集群健康发展。

六、完善信用体系加强法制建设

一方面既要建立信任保障机制,树立以信为本的商业道德规范,又要建立市场监督评价体系,通过行业组织,规范产品质量标准,建立质量监督体系,加强行业自律,形成自我监督、公平、有序竞争的新秩序,坚决维护地区产业信誉。另一方面要给当地政府认法自,使其能因地制宜地建立并完善《地方产业群保护法》,同时加强执法力度,切实保护产业群的合法权益。这些对策,对于加强产业集群内部各企业的合作是有力的保障。

篇4

【关键词】葡萄采摘旅游;旅游产业;葡萄产业;敦煌市阳关镇

采摘观光旅游是以当地农民为主体,以农民所拥有的果园、菜园、花园、花圃等自然资源为特色,让游客在园内摘果、赏花、采茶,享受田园乐趣,同时以满足城市居民追求绿色,缓解压力,放松心情为目的,给游客以奇、异、野、土、尝、购等吸引力,并拥有观赏、参与、科考、休闲、健身、求知等多种旅游功能的一项亲身参与收获、娱乐于一体的较高层次旅游消费。

一、敦煌市阳关镇葡萄采摘旅游产业发展优势

(一)环境优势

一是光热资源丰富。光照时间长,全年日照时数为3 246.7 h,年总辐射量为6 882.57 MJ/平方,日平均辐射量为18.86 MJ/平方,属于光能富集区。昼夜温差大,降水量仅为42.2 mm,而蒸发量高达2 460 mm,是降水量的59倍。高温、干燥、日照长、温差大的自然条件对葡萄病虫害的发生和生存极为不利,是我国无公害葡萄产品生产的最适区域之一。二是由于境内的土壤多为沙质壤土,质地均匀结构疏松,通透性好,酸碱适中,四周被“瀚海戈壁”包围,形成了天然的生物隔离带。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为敦煌阳关镇葡萄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使产出的葡萄含糖量高,品质优良,色泽艳丽,酸甜适口,深受消费者青睐。

(二)旅游资源优势

阳关镇有阳关、玉门关、渥洼池、寿昌城等众多的历史文化古迹,并投资兴建了野麻湾度假村、新工坝游乐园、高老庄度假村等现代观光景点,重点打造文物古迹游览和乡村旅游.

(三)旅游产业基础优势

2011年阳关镇被评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龙勒村被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建成以乡村观光休闲、农家餐饮、采摘体验为特色的葡萄农家园十余家,人均年收上万,接待游客过十万,农家园极大地拓宽了农民的增收途径。

二、对阳关镇葡萄采摘旅游产业调查分析

本次调查于2013年7月选取阳关葡萄产地阳关镇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20份《旅游业的发展对促进阳关镇葡萄产业优化升级政府游客调查问卷》和100份《旅游业的发展对促进阳关镇葡萄产业优化升级游客调查问卷》抽样调查,其中有效问卷各为18份、92份,有效率各为90.0%和92.0%。基本覆盖阳关镇政府及来此游客日均量的三分之一。通过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使用a信度系数分析及相依样本t检验、分层聚类分析等分析方法,对游客对敦煌市阳关镇葡萄采摘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评价与敦煌市阳关镇葡萄采摘旅游产业发展前景评价的一致性,当地政府对敦煌市阳关镇葡萄采摘旅游产业分层聚类分析等进行量化分析,定量研究游客和当地政府对敦煌市阳关镇葡萄采摘旅游产业发展的评价分析。

(一)游客对敦煌市阳关镇葡萄采摘旅游产业调查分析

1. a信度系数评价游客对敦煌市阳关镇葡萄采摘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与游客对敦煌市阳关镇葡萄采摘旅游产业发展前景评价的一致性。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以1-5代表“较差”到“很好”的表述来评价游客对敦煌市阳关镇葡萄产业发展现状评价及敦煌市阳关镇葡萄产业发展前景评价。通过a信度系数测量累加李克特5点量表,经spss19.0 计算量表的a信度系数为0. 754,表明量表中各个研究变量内部具有较高的一致性。通过比较评价结果的均值,反映游客对敦煌市阳关镇葡萄产业发展前景评价均值高于游客对敦煌市阳关镇葡萄产业发展现状评价均值,说明游客对敦煌市阳关镇葡萄产业发展前景评价好于对敦煌市阳关镇葡萄产业发展现状评价。

2. 游客对敦煌市阳关镇葡萄采摘旅游产业的吸引力评价与游客对旅游促进敦煌市阳关镇葡萄采摘产业发展评价相依样本t检验。本次调查选取了游客对阳关镇葡萄产业的旅游吸引力评价与旅游促进阳关镇葡萄产业发展评价,各用a、b表示,以“1”-“4”代表“一般”的表述到“很强”。为了反映被调查者对于这两个变量评价的差别,使用spss19.0相依样本t检验比较两个变量的均值,在此基础上建立原假设H1:游客对阳关镇葡萄产业的旅游吸引力评价与对旅游促进阳关镇葡萄产业发展评价总体上没有差别。经spss19.0 计算变量“游客对阳关镇葡萄产业的旅游吸引力评价”的均值为2.59,小于变量“游客对旅游促进阳关镇葡萄产业发展评价”的均值为2.85。因为p-值0.160>0.05,所以接受没有差别的原假设H1,说明被调查者对这两变量的评价近似,较多的游客评价为“强”。

3. 游客对旅游促进敦煌市阳关镇葡萄采摘产业发展方面分析(多选)如图1所示,在游客对葡萄旅游促进阳关镇葡萄产业发展方面分析中,有83.72%的被调查者认为葡萄旅游在扩宽销售市场方面促进阳关镇葡萄产业发展,有81.4%的被调查者认为葡萄旅游在促进当地居民增收方面促进阳关镇葡萄产业发展,有65.12%的被调查者认为葡萄旅游在推广品牌营销方面促进阳关镇葡萄产业发展,有的58.14%被调查者认为葡萄旅游在优化产区布局方面促进阳关镇葡萄产业发展,有的32.56%被调查者认为葡萄旅游在创新开发葡萄产业方面促进阳关镇葡萄产业发展。4. 游客对旅游促进敦煌市阳关镇葡萄采摘产业发展建议分析(多选)如图2所示,在游客对推动当地葡萄旅游产业发展的建议分析中,有73.9%的被调查者建议为规范葡萄观光市场,有69.77%的被调查者建议为扩大宣传,有69.6%的被调查者建议为尝试开发葡萄高端旅游产品,有60.47%的被调查者建议为深度开发葡萄周边商品。

(二)当地政府对敦煌市阳关镇葡萄采摘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1. 如图3所示,在当地政府对阳关镇葡萄产业发展现状评价分析中,有75%的被调查者评价为成立各类葡萄后加工龙头企业,同样有75%的被调查者评价为标准化集约化发展,有66.67%的被调查者评价为“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有58.33%的被调查者评价为品牌化发展,有33.33%的被调查者认为葡萄观光旅游产业规模初具,有28.33%的被调查者评价为建立健全市场准入制度和质量监督制度。

2. 当地政府对敦煌市阳关镇葡萄采摘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评价分析。如图4所示,在当地政府对阳关镇葡萄旅游产业发展评价分析中,有91.67%的被调查者认可将葡萄旅游纳入全镇旅游体系中,有83.33%的被调查者认可发展集观赏采摘餐饮休闲葡萄观光园,有58.33%的被调查者认可开发葡萄酒相关旅游产品,有41.67%的被调查者认可开发葡萄相关旅游产品。

3. 当地政府对敦煌市阳关镇葡萄旅游推动葡萄采摘产业发展分析。如图5所示,在当地政府对葡萄旅游推动阳关镇葡萄产业发展分析中,有83.33%的被调查者认为优化产业结构推动阳关镇葡萄产业发展,有66.67%的被调查者认为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推动阳关镇葡萄产业发展,有58.33%的被调查者认为创新产销模式推动阳关镇葡萄产业发展,有50%的被调查者认为扩展市场需求推动阳关镇葡萄产业发展,有33.33%的被调查者认为转移吸纳劳动力推动阳关镇葡萄产业发展。三、研究价值

综合以上调查及以往文献,笔者整理出研究农业采摘旅游产业具有以下意义:一是促进结构调整,推动农业转型。采摘旅游作为传统农业的后续产业,有助于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可形成旅游业带动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服务第一、第二产业的良性结构。农业采摘旅游拓宽了农民致富途径。同时,农业采摘旅游使当地村民重视环境资源的价值,农业采摘旅游有利于改善环境和保持生态平衡,最终使农村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三从促进城乡交流来看,乡里人进城,城里人下乡,寻求差异,形成了都市与乡村的一个过渡带、衔接带、综合带。从经济角度看,城乡经济的互补互哺,有力地拉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从文化角度看,城市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文化生活的品位影响了农村。实际上也形成了城乡经济、文化、社会的过渡和衔接,从而带动了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同样带动了农村的社会进步和文化建设,推动了城乡统筹和城市化建设进程。这对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农村的城市化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敦煌市阳关镇葡萄采摘旅游产业发展对策

(一)规划始行

敦煌市阳关镇当地政府应对当地葡萄采摘旅游进行系统性规划和协调管理,制定当地葡萄采摘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当地农业采摘旅游纲要,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充分考虑区域旅游总体发展情况和旅游发展潜力等各方面因素,使规划既切合当前实际,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同时又具有一定前瞻性,推动当地葡萄采摘旅游快速发展。

(二)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交通、水电、餐饮、住宿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强与旅行社、酒店等其他涉旅企业的联系合作。为游客提供观赏、品尝、购物、农作、休闲娱乐等多项服务。

(三)丰富产品内涵

敦煌市阳关镇应进一步丰富葡萄采摘旅游产业内涵,合理搭配品种,分散采摘季节,减弱季节性,同时探索开发主题农业采摘旅游活动,进一步增强农业采摘旅游产业吸引力。增强采摘旅游产品的参与性、趣味性,满足游客多层次需求,形成集观光旅游、度假休闲、旅游商品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采摘旅游规模产业链。

(四)创新经营管理模式

对敦煌市阳关镇政府葡萄采摘旅游可实行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模式、股份制模式、农户+农户模式和个体农庄模式。成立“农业采摘旅游”协会,尽快出台“葡萄采摘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评定办法等制度。通过管理委员会来规范监督农业采摘旅游经营户的各项服务质量及服务标准,定期进行评价并发放相应的星级证书,构建葡萄采摘旅游内部管理体系,进一步提升管理和服务,实现葡萄采摘旅游产业内部管理体系,进一步优化管理和服务,实现农业采摘旅游集约化与规模化经营,统一收费标准来规范市场环境。

(五)加强人才培训

当地政府应建立科学的人才机制,重视农业采摘旅游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科学的选人、引人、用人和培养人机制。通过与相关高校和其他地区的旅游企业合作,提高农业采摘旅游产业从业人员素质,提升管理水平。

(六)品牌化建设

葡萄采摘旅游产品重复性高,同质化竞争强。因此,当地政府应强化品牌建设,实行标准化管理。树立本土品牌,统一品牌形象,利用现代媒介加强品牌营销。

(七)注重营销

当地政府应强化调研市场信息,增强营销投入,注重营销策划,采取多样化的营销方式,与其他涉旅企业合作,通过当地葡萄采摘旅游协会、政府组织,举办葡萄节会等方式,整合营销。多角度、全方位地宣传全镇葡萄采摘旅游产业。加大打造品牌、塑造形象的力度,不断扩大敦煌市阳关镇葡萄采摘旅游知名度与影响力。

(八)加强生态保护

当地应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合理利用农村资源。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制定并贯彻实施“农业采摘旅游”发展开发规划。葡萄采摘旅游产业开发应与资源环境相适应,妥善处理应“农业采摘旅游”开发而产生的垃圾、废水等,保持生态平衡,保证乡村清洁,形成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曾武英,范巍.采摘观光旅游开发之探析[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6):107.

[2] 张莉,杨建军.敦煌市葡萄产业发展的SWOT模型分析[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2(19):37.

[3] 余生明,陈翠莲,李葆荣,余海正.对敦煌葡萄产业发展的分析与思考[J].甘肃林业科技,2011(1):60.

[4] 刘洋,刘玉梅.论我国采摘旅游的现状与发展方向[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8(4):91.

[5] 李海平.从农家乐旅游发展看山区新农村建设--以?报?福?镇?2?0?0?0?年?至?2?0?0?5?年?农?家?乐?旅?游?发?展?为?例[J].商场现代化,2007(6):232.

[6] 廖军华浅析当前我国农家乐旅游的发展[J].湖北农业科学,2009(9):2324.

[7] 陈义彬.经济欠发达山区农业旅游发展研究--以广东梅州市为例[J].地理科学,2008(3):442-443.

[8] 郑群明,钟林生.参与式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讨[J].旅游学刊,2004,19(4):33-37.转引自李加林,童亿勤,时媛媛,李菁.中国乡村旅游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2009(1):92.

[9] 王永强,冯军.海南“农家乐”旅游可持续发展探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5):30.

[10] 赵世钊,张洪智,吴羽,等.安顺市农家乐旅游现状及对策分析[J].安顺学院学报,2009(6):57.

[11] 郭焕成,孙艺惠,任国柱,等.北京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地球信息科学,2008(4):460.

篇5

关键词 蔬菜产业;现状;问题;建议;安徽泾县

中图分类号 F32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0-0295-02

蔬菜生产与加工在泾县具有悠久的历史,蔬菜产业是县委政府近年来着力打造的七大农业主导产业之一,也是农民增收关键所在。如何加快泾县蔬菜产业发展,丰富居民“菜篮子”,充实菜农“钱袋子”,发现泾县目前蔬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求对策,助推泾县蔬菜产业健康稳定发展。现就此做如下分析。

1 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1.1 生产基地初具规模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蔬菜产业发展,特别是自2014年开始,根据泾县资源特点和产业优势,先后出台了《关于保障性蔬菜基地建设实施意见》《关于加快蔬菜产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促进蔬菜产业发展。2015年将蔬菜产业建设列入县政府年度十五件实事,有力推动了蔬菜产业较快发展。初步形成了以琴溪马鞍和泾川五星为主的鲜食蔬菜生产基地;以黄村和丁桥为主的蔬菜加工原料生产基地;以茂林和桃花潭为主的特色蔬菜生产基地。2015年,全县完成蔬菜播种面积5 333 hm2,形成各类蔬菜基地973 hm2,其中设施菜基地100 hm2,特色蔬菜基地506 hm2。建成高标准保障性设施蔬菜基地66.6 hm2,蔬菜加工基地253 hm2。蔬菜总产10万t,产值3亿元,蔬菜加工产值3.6亿元。

1.2 蔬菜品种供应日益丰富

目前,泾县常规种植蔬菜品种稳定在30个以上,正常季节大宗蔬菜品种供应相对稳定,全县现有各类贸易市场6个,年交易能力达15万t。蔬菜专业合作社13家,年流通能力在1万t左右。保障性蔬菜基地的建设对稳定市场供应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季节性和结构性供应紧张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1.3 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稳步发展

通过土地流转、进行招商引资和培育种植大户等方式,不断创新“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家庭农场等规模经营模式,加快了蔬菜产业化进程。目前,泾县共有蔬菜加工企业11家、市级以上蔬菜加工龙头企业2家,年加工量可达2万t。大力培育蔬菜专业合作社,服务引导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与合作社实施对接。目前,全县共有蔬菜专业合作社13家,以加工企业、合作社为依托,全县蔬菜加工原料基地面积达到800 hm2,可转移劳动力5 000人。以“章渡酱菜”“正兴隆酱菜”“丁渡酱菜”为代表的泾县酱菜系列产品,是安徽省名优特产,闻名遐迩,畅销省内外。先后荣获省优秀产品奖和首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铜奖。

1.4 科技推广确保质量安全

农业部门技术人员不断推广适用生产技术,开展多形式的技术培训服务,加大蔬菜生产操作规程的制定和标准化生产的示范,全面推行蔬菜基地无公害、绿色食品认定工作,加大市场监管和宣传,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质量安全意识不断增强。目前,全县认定无公害蔬菜基地666.6 hm2,认证产品6个,制定标准化操作规程3项;年开展各类培训服务12余场次,培训菜农1 000余人次,年均蔬菜检测样本1 000份,从技术层面保障了蔬菜产品的质量安全。

2 蔬菜产业存在的问题

虽然泾县在发展蔬菜产业特别是在保障性蔬菜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季节性供应不足,价格高

一是传统的中心城区周边的专业菜地近几年被大面积征占,供应量在逐年减少,而城区人口在快速增长,同时,随着市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健康饮食观念深入人心,市民日常膳食中的蔬菜产品比重在不断上升,从而打破了原来相对的供需平衡。二是受天气和蔬菜生长周期的影响,每年的3―4月和8―9月蔬菜供应青黄不接,蔬菜供应季节性短缺明显,加之反季节精细菜种植规模偏低,存在市场供应上的结构性短缺。三是农资成本上升推高了菜价,蔬菜生产成本也在不断上升。四是流通渠道不畅推高了菜价。销售环节过多,缺少直销市场,农超直接对接难等问题也都相应地助推了菜价上涨。

2.2 资金扶持力度有限

蔬菜产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同时也是一个资金密集型产业,蔬菜基地建设需要投入相当数量的资金。但国家的一系列惠农政策中,尚无对蔬菜种植的扶持和补贴,因此,蔬菜产业发展扶持资金绝大多数依靠地方政府投入,来源单一。自2014年开始,县政府虽然每年安排保障性蔬菜专项奖补资金300万元,但与蔬菜产业发展要求相比仍有不小差距。

2.3 蔬菜产销衔接不畅

一是缺乏市场信息服务。生产、营销信息不能及时、准确、有效地应用于蔬菜品种结构调整和市场运作。二是缺乏产销结合平台。销售渠道不畅,部分业主只懂生产,无力顾及或不懂销售,产销脱节现象较为突出。三是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协调带动能力较弱,营销手段和管理办法相对落后。菜农在结构调整上盲目性大,滞后于市场变化,常造成季节性量大无市场、价高无产量的产销脱节现象,致使产菜的不如卖菜的,继而挫伤菜农的生产积极性。

3 建议

3.1 强化蔬菜产业发展的主体责任

蔬菜产业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一头连着菜农的“钱袋子”,一头连着市民的“菜篮子”。要强化落实“菜篮子”行政首长负责制,把保障性蔬菜基地建设和蔬菜产业发展列入政府议事日程,强化责任考核,奖优扶强,积极推动蔬菜产业发展,尤其要重视设蔬菜施栽培建设资金投入,县政府要在每年的财政预算中列入一定数量的资金,专项扶持蔬菜产业基础设施建设。金融部门要在加大对龙头企业的贷款扶持力度的同时,采取小额信贷的方式扶持菜农增加对蔬菜设施建设的投入[1-2],更好地解决蔬菜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要按照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优化提升农村经济结构的原则,不断提高蔬菜供应水平,促进蔬菜产业发展。

3.2 大力培育产销龙头

一是充分利用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等相关政策,积极探索土地入股等土地流转新办法,稳定大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对已形成一定种植规模的专业大户进行重点扶持,辐射带动蔬菜基地建设,不断提高蔬菜产量。二是大力发展蔬菜专业合作社。对发展基础较好,潜力较大的蔬菜专业合作组织,加大扶持力度,在资金、用地、用电、贷款、产品运输等方面予以优惠扶持,健全、规范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功能。三是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蔬菜基地建设。充分利用泾县的环境优势和资源优势,吸引各类社会资本投资蔬菜产业发展。四是支持蔬菜加工和流通企业建立稳定的蔬菜原料生产基地,进一步促进农超对接、农商对接,以订单、合同方式促进产销对接。稳步推进互联网销售。鼓励蔬菜加工企业加强产品研发、品牌创建和市场开发,提高蔬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3]。

3.3 完善蔬菜产业服务体系

一是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引进推广力度。通过试验示范,推广科技含量高的蔬菜生产管理新技术,加强地方优势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提高泾县蔬菜良种普及率,示范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灌溉、(微)喷灌、滴渗灌等先进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蔬菜产量、质量。二是加强科技服务和培训。充分发挥好现有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采取激励措施,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工作,特别是在新建基地,要实行培训与实地指导相结合,实现每户都有“明白人”,村村都有“土专家”。三是继续抓好蔬菜标准化生产,严把安全质量关。加大对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三品一标”的认定,完善地方蔬菜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扩大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面积。四是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工作,利用现代信息手段逐步实现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结合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基地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推广完善农产品档案登记制度[4-5]。五是加强市场引导。相关部门要加大市场监测力度,及时掌握市场行情,市场信息,引导菜农种植适销对路的蔬菜品种,合理规避市场风险。六是减少蔬菜销售的中间环节。在市民相对集中的社区、居住小区增设蔬菜直销点,不断探索蔬菜直销的新模式,既提供便捷服务,也提高菜农利润,平抑蔬菜价格。七是加强仓储物流建设。通过建设冷库,组建专业化的物流运输车队,增加蔬菜储备规模和运输能力,有效缓解因季节性因素和品种结构不合理带来的“菜贵伤民”和“菜贱伤农”的问题[6]。

4 参考文献

[1] 方伟,张青,李晶敏,等.沈阳市设施蔬菜产业发展意义及建议[J].长江蔬菜,2013(10):63-66.

[2] 李薇,张晶莹.哈尔滨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与对策建议[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3):303-307.

[3] 梁文辉,张源云,郑光辉,等.茂名市茂南区蔬菜产业基础及发展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6(1):138-139.

[4] 林伟君,李欢欢,熊瑞权,等.2011年广东省蔬菜产业发展形势及建议[J].广东农业科学,2012(7):25-27.

篇6

XX地处北亚热带和北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年均日照时数2356.4h,属于太阳能资源丰富级别,发展光伏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光伏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把发展光伏产业作为调整优化能源结构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快项目建设,加强引导扶持,完善产业配套,多渠道开发光电资源,取得了良好成效。

目前,我县优良的光伏发电条件和潜在的发展空间已吸引了苏州阿特斯、无锡振发、北京大唐新能源、常州佳讯等多家企业前来投资,已建成光伏电站9个,总装机量达164.7MW,另有35MW项目在建,光伏发电产业已形成了一定规模,为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上半年,全县各大光伏电站累计发电量达11386万千瓦时,实现产值1.03亿元、利税103万元。

二、我县光伏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一是产业总量小,产业体系有待完善。XX光伏产业目前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企业数量少,单体规模普遍不大,市场竞争优势尚未形成,产能有待进一步深度释放。

二是产业链条短,辐射能力有待提升。我县光伏产业发展仅处于产业链下游应用系统环节,产业链条尚未形成,龙头型重大项目缺乏,产业集聚度不高,产业辐射带动力有限。

三是产业层次低,创新能力有待加强。我县光伏产业企业发展起步晚,科技人才队伍力量薄弱,企业研发能力不足,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生产大多处于低水平层次运营,导致发展潜力和核心竞争力不强。

三、下步工作打算

做大做强光伏产业,有利于提升全县光伏产业整体竞争力,提高节能减排和可再生资源利用率,促进清洁能源示范利用和能源多元化发展,同时有利于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不论是经济、社会效益,还是民生、环保效益,都十分显著,是一项在经济新常态下打造全县新的经济增长极的多赢工程。下一步,我县将强化组织领导,创新方式方法,落实扶持政策,动员全县上下协力、统筹推进此项工作。

(一)工作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技术创新为动力,进一步放大资源优势,加大政策扶持,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壮大产业规模,强化产业配套,延长产业链条,努力打造特色鲜明、体系完整、市场竞争力强的光伏产业基地,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目标任务

鼓励发展高效低成本晶硅电池、薄膜电池及组件,聚光、柔性等新型太阳能电池及太阳能元件及设备制造;鼓励推进屋顶分布式太阳能光伏发电及地面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支持佳讯、三有、振发新能源等光伏企业加快项目建设;积极推进XX县西南岗及成子湖片区光伏扶贫产业基地建设,通过产业集聚发展实现规模效应。

四、几点建议

(二)对光伏产业项目建设给予用地倾斜。建议上级部门进一步放宽条件、放宽标准,对县区光伏产业项目建设用地指标给予优先支持,支持光伏产业园通过筑巢引凤,招商引资,争取更多规模大、实力强、知名度高、辐射带动力强的光伏产业企业进入我县,不断增强地方新能源产业实力。

篇7

为进一步落实责任,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办理工作,成立以局长郑青川为组长;副局长李显忠、林森、冉启均、总工程师付勇,园林处主任王海为副组长;周丹、熊昌发、张国庆、张芳、王奇、张斌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林业系统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办理。周丹同志负责督查督办。

(一)人大建议

1.主办件5件:①“关于加强我市核桃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建议”办理股室产业办,责任领导冉启均,责任人王奇;②“关于大力支持生溱产业发展的建议” 办理股室产业办,责任领导冉启均,责任人王奇;③“关于加强公园车辆管理的建议”

办理股室园林处,责任领导王海,责任人殷成泽;④“关于进一步加大树花菜(珍珠花菜)产业发展力度的建议” 办理股室产业办,责任领导冉启均,责任人王奇;⑤“关于解决树花菜销售困难的建议”

办理股室产业办,责任领导冉启均,责任人王奇。

2.协办件5件:①“关于多措并举强力推进品牌强市战略的建议”办理股室产业办,责任领导冉启均,责任人王奇;②“关于政府应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资金倾斜力度的建议”办理股室产业办,责任领导冉启均,责任人王奇;③“关于强力整治河道,加大饮用水源的保护和投入力度的建议” 办理股室造林股、资源股,责任领导林森、付勇,责任人熊昌发、张国庆;④“关于加快水洋坪旅游景区规划建设的建议” 办理股室产业办,责任领导冉启均,责任人王奇;⑤“关于在城市建设中重视绿化工作,确保绿化面积的建议。” 办理股室园林处,责任领导王海,责任人殷成泽。

(二)政协提案

1.主办件1件:“关于我市商品林纳入生态效益补偿的建议”办理股室兑现办,责任领导张继恒,责任人张芳;

2.协办件2件:①“关于促进我市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建议” 办理股室产业办,责任领导冉启均,责任人王奇;②“关于河口片区科技生产和养殖业发展扶贫支持的建议”办理股室产业办,责任领导冉启均,责任人王奇。

3.B类件1件:①“关于塔子山公园维修、管护及后续建设的建议” 办理股室园林处,责任领导王海,责任人殷成泽。

三、办理时限

3月31日前完成相关科室的任务落实会;4月20日前,由局办公室负责召集所有人大建议、政协提案提议人参加座谈协商会议,广泛征求意见,准确了解真实意图,形成有说服力的回复意见。 5月20日前完成调研和初步回复意见,责任领导签字后报局办;7月20日前办公室整理回复意见报局长审签,7月底完成正式回复意见报政府督查室。协调联系人周丹。

1、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局长负总责,各分管领导牵头。一是承办科室全面负责属于本科室的建议、提案办理工作,制定出详细办理方案。二是承办科室要明确联络人员,专门负责办理过程中信息的收集、反馈,确保信息畅通,掌握办理进度,总结办理经验,安排下步工作。三是将办理工作纳入年底工作目标考核评比,确保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办理任务顺利完成。

2、加强联系,走访代表。为做好建议、提案办理工作,各承办科室要认真研读原文,正确理解提议人的本意。同时,在办理之初(方案见面)、办理之中(方案实施)、办理之后(办理结果)的三个阶段要加强与提议人的联系,采取上门走访、召开座谈会、举办现场会、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等形式(每个办理件必须要达到100%的见面率)充分征求提议人意见,确保办理工作落到实处。

篇8

关键词:生态产业;财税政策;研究展望

一、研究现状

近年来,学界对财税政策支持生态产业发展相关的问题的研究给予了极大关注,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态产业有关概念与定义的研究。关于生态产业的定义,目前国外学者在理论研究方面还没有统一的认识,国外学者往往根据个人研究的需要,主要从产品生产与服务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的角度来对生态产业进行界定。经合组织与欧盟统计署(Eurostat)1999年的《环境物品和服务产业:数据集合河分析年度报告》把生态产业界定为生产某种物品和服务的活动,这些物品与服务是为了进行测量、预防、限制、最小化、或矫正对于水、空气、土地等的环境损害,以及为解决废物、噪音与生态系统相关的问题。这种生产活动包括减少环境风险以及使污染和资源利用最小化的技术、产品与服务;2006年恩斯特和扬(Ernst}Young)把生态产业划为两大类:污染管理和资源管理;2009年10月荷兰ECORYS咨询公司把生态产业界定为核心生态产业和相联生态产业,把核心生态产业界定为那些可识别的部门,一些与环境问题相关的或处于生态供应链上的产业被称为“相联生态产业”。国内学者对生态产业的界定也不统一,学者们主要根据掌握的资料和研究的需要以及自身对生态产业理解来给出生态产业的定义,主要从生态经济角度出发引申出生态产业。韩玉堂(2009)认为生态产业是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以生态经济学为原理和指导,模拟自然生态而建立的人工生态系统。李周,杨荣俊,李志萌(2011)认为生态产业的发展是从生态农业开始的,生态产业的核心是构建一个基于“被利用资源能持续成为再生资源”的生态工业体系,而将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结合起来的生态服务则是生态产业最有前途的增长点。发展生态产业的主要手段有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优化、生态技术开发、资源循环利用和污染全面控制等。李慧明(2012)认为生态产业主要包括与气候治理有关的所有生产与服务活动,也包括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生态建筑。马建平(2013)认为生态产业是按照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且具有较高效的生态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集团型产业,生态产业是绿色产业的一部分,循环产业是生态产业的一种类型,且生态产业覆盖范围更宽。吴琼(2014)认为生态产业是继经济技术开发、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发展的第三代产业。生态产业包括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

(二)关于支持生态产业发展财税政策选择的研究。由于生态产业的界定没有统一,专门就支持生态产业发展方面来探讨财税政策选择和财税体系的构建方面的研究很少,学者们主要从节约使用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宏观角度来研究构建生态税收体系。已有的研究较多的从与生态产业相关的如环保产业、生态旅游业的角度探讨生态产业财税体系的构建问题。如曲顺兰(2004)建议在税制的设置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因素,生态观念贯穿于税制建设的始终,对企业生产、消费者行为、资源利用等各方面征收一系列税收,从而在税收体系中形成独立的出于生态目的的税种体系。曲顺兰(2004)、李志远(2005)建议生态税收体系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直接作用于生态目的的税收,如进行资源税改革、推进“费改税”,开征污染税、能源税等;二是间接作用于生态目的的税收,如完善流转税、企业税以及关税等措施来构建我国生态税收体系。李周等(2011)认为建立支持生态产业发展的财税创新体系主要是从促进环境保护的财税政策、促进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以及促进科技进步的财税政策三个方面来构建,其中促进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主要从财税扶持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重点支持环保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建立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公共财政体制以及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财税支持体系来实现。贾康(2013)认为,国家对于环保产业税收优惠力度还不够,建议进一步完善对环保企业在企业所得税、房产和土地使用税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

(三)关于支持生态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运行效应的研究

国外学者主要从财税政策对生态产业影响绩效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讨,主要侧重于财税政策对微观主体――企业行为的影响。如Canton(2006)在《Which Role for Eco-industries i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Environmental Policy》一文中研究了寡头垄断生态产业情况下政府如何制定最优排污税,其研究表明,最优排污税的制定取决于厂商的市场力量,纳什均衡同样存在于寡头垄断市场。Shibli,Markandya(1995)在《Industrial

Pollution Control Policies in Asia: How Successful are the Strate

gies》一文中通过分析中国生态产业发展现状,认为征收排污费存在人为因素,对控制污染缺乏有效性,因为收费只是增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而Moledina(2003)在《Dynamic Environmen

tal Policy with Trategic Firms: Prices Versus Uantities》中则认为企业由于要缴纳排污税,因此可能会通过削减产量来达到减少税赋的目的,而对于许可证制度,企业可能会故意提高价格以期在未来获得更多的许可证。Wang,Wheeler(1996)在《Water

Pollution Abatement by Chinese Industry Cost Estimate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一文中对中国省际数据研究表明,排污收费制度既不是武断的又不是缺乏效率的,地区间规制手段产生效果不同,主要是由于环境损害的评价以及执行力方面的差异。国内的有关研究主要侧重于从宏观层面上探讨现行财税政策的节能减排效应,并没有从生态产业的角度出发探讨财税政策对生态产业发展的影响。如张磊、蒋义(2008)用我国单位GDP能耗作为解释变量,用与节能减排相关增值税、消费税以及资源税等三个税种各自的税收收入占当年税收收入总和的比重作为自变量,对促进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进行研究,回归结果显示我国增值税对节能减排效果显著、消费税和资源税则效果不显著。朱迎春(2012)采用Engle――Granger协整检验方法,对我国节能减排税收政策效应进行实证研究,认为各种税种减排效应差异较大,增值税的节能减排效果显著,但仍有改善空间,而消费税和资源税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关于促进生态产业发展财税政策的实践情况。在实践方面,欧洲国家普遍采用环境税来控制企业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从而达到促进生态产业发展的目的,而美国只用排放许可证交易制度来进行环境管制,促进生态产业发展。国内有关生态产业发展的税收的实践现状: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环境经济政策方面的研究。1978年以前有关政策处于空白,这一阶段没有涉及环境保护的税收政策;第二阶段(1978――1994年),将环境保护定位基本国策,开始实施排污收费制度,并制定了有关辅的税收措施。如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第三阶段(1994年至今),政策工具逐步丰富。如对利用废物企业的税收减免,对节能治污等环保技术和投资的税收优惠,对污染型产品和项目征收消费税等。我国目前建立的税制体系,五种与生态产业发展有关的税――资源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车船使用税以及土地使用税,其税收收入总和占总税收的8%左右。财政支出方面,自2004年起,中央财政预算设立了清洁生产的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清洁生产的规划、培训和技术标准的制定,以及冶金、轻工、纺织、建材等污染相对严重行业中的中小企业清洁生产示范项目的建设。

二、总结与评价

通过对已有的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发现,财税政策支持生态产业发展的研究和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生态产业的概念没有统一的界定。当前学术界和国家政府部门对生态产业发展的财税支持体系的研究从概念、体制以及实践管理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但是,从力所能及的文献研究中也发现,生态产业尚属于较新的概念,关于生态产业的研究目前还处于初步研究阶段,有关生态产业的基本内涵、具体内容以及基本特征等方面尚存在不同的观点。目前关于生态产业理论研究还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对生态产业的定义和特征的研究,主要停留在一般性的描述方面,从理论上没有厘清其基本内涵,也没有提出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由于目前理论界和实践层面对生态产业没有统一的界定,相关数据库尚未建立以及前人学者研究成果缺乏,有关数据的搜集存在一定的困难,影响了对财税政策促进生态产业发展的宏微观政策效应在实证方面的分析与研究。二是,对于促进生态产业财税政策体系系统化构建的思路和具体实现路径等方面仍缺乏系统研究。财税政策支持生态产业发展的作用机理、影响路径、影响方式及影响效果等许多关键问题尚未进入深入有效研究。我国现行的财税体系中的部分财税政策与生态产业发展有一定的关联,从理论上和实证角度分析其对生态产业发展的财税激励(约束)效应进行分析还有所欠缺。三是,在实践领域,我国目前的财税政策体系中,虽然财税政策与促进生态产业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关联,但主要是围绕环境保护政策展开的;许多政策也只是大方向上的、简单的规定,并没有形成系统的促进生态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

三、未来研究展望

一是,财税政策支持生态产业发展的相关研究方法和思路需要更新。未来的研究应研究综合运用生态学、经济学、财政税收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从理论分析和实践探讨两个层面展开研究,在理论分析方面,未来的研究应遵循“生态产业及财税政策效应基本理论――财税政策影响生态产业发展的作用机理及影响路径――促进生态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支持体系系统化构建”思路。通过运用现代公共财政机制有关原理,设计适应促进我国生态产业发展的财税机制,对于实现我国生态产业发展,建立生态文明国家战略目标,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创新价值和实践应用价值。二是,生态产业的生态产业的概念、内涵、特征和有关内容需要进一步明晰。只有在明晰生态产业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系统阐明财税政策促进生态产业发展的作用机理,为系统化构建促进生态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支持体系提供依据。三是,现行财税政策在促进生态产业发展方面的政策效应需要实证分析。现行财税体系在促进生态产业发展方面还存在某些不尽人意之处,只有通过归纳概括现有的与生态产业发展相关的财税政策及相关政策的运行现状,并从理论上探讨财税政策对生态产业发展的影响路径、影响效应等,重点分析相关财税政策(如所得税优惠、增值税抵扣优惠、资源税以及消费税等),对生产和消费生态产品和服务的厂商和消费者行为选择的影响。从宏观层面上采用Engle―Granger协整检验方法,对我国现行与生态产业发展相关财税政策,对生态产业发展发挥的政策效应进行实证分析。侧重考察财税政策的经济效益、社会效应以及环境效应。从微观层面上探讨,与生态产业发展相关的财税政策,对企业主体行为选择的影响、对企业生产效益的影响等。将生态产业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选取企业投入/产出作为被解释变量,消费税税负、企业所得税税负、增值税税负以及政府环保支出作为解释变量,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收集一定数量的样本数据,用Eviews6.0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得出实证结果。只有通过实证分析,才能详细准确评价我国现行财税政策在促进生态方面的政策效应,从而从完善财税政策角度加快我国生态产业发展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四是,现行的促进生态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未来的研究通过从宏观跟微观层面上实证分析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的变动对生态产业发展的影响,得出相关结果,并以此为基础,分析现有财税政策在促进生态产业发展方面的不足之处,提出进一步完善现行财税政策,系统化构建新的财税体系促进我国生态产业加快发展,重点从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两方面着手建立可操作性、系统性的现代财税体系。

参考文献:

[1] OECD,Eurostat,“The Environmental Goods and Services Industry: Manual for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1999.

[2] Ernst &Young,“Eco-industry,Its size,Employment,Perspectives and Barriers to Growth in an Enlarged EU”,Report for the European Commission,2006.

[3] ECORYS,“Study on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EU Eco-industry”,Final Report-Part 1,2009.

[4] 李周,杨荣俊,李志萌.产业生态经济:理论与实践――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绿色发展探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0.

[5] 李慧明. 气候政策立场的国内经济基础――对欧盟成员国生态产业发展的比较分析[J].欧洲研究,2012,1.

篇9

关键词:第三产业;经济增长;河北省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8-000-01

一、河北省第三产业和经济发展现状

近十年河北省第三产业和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第三产业增加值和GDP总量大幅度提升,通过表1我们可以看到,在2004至2013的十年间,河北省经济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而第三产业贡献率和拉动力对经济增长的效果也尤为明显。2013年河北省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4年的33.8%增加到35.2%,十年间提升了1.4个百分点;近十年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虽有波动,但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与此同时,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率与经济增长率大致保持一致,以2006年最高,达到4.9%,而当年的GDP增长率也达到了13.1%,由此说明第三产业发展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基本相吻合,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愈发突出。

二、河北省第三产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线性回归分析

为了研究河北省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现选取2000~2013年河北省GDP及第三产业增加值建立双对数模型

LNY=a+bLNX+u

其中Y为地区生产总值,X表示第三产业增加值,a为除第三产业增加值外的其它影响因素,b为参数,u为随机干扰项。借助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回归,回归结果表明模型存在序列相关,因此引入自回归项AR(1),模型调整为:

LNY=a+bLNX+dAR(1)+u

再对模型进行ols分析,一阶广义差分估计结果为:

LNY=1.13+0.99LNX+0.36AR(1)

其中判定系数R为0.998,反映了模型在整体上拟合优度非常好,说明模型的解释程度较高。F值为2725.76大于5%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而模型在修改以后其序列相关性也大大降低,此时的模型能够较好的反映第三产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即:在2000年到2013年间,河北省第三产业增加值每增加1%,就会带来相应GDP 0.99%的增长。

三、加快河北省第三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第三产业便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通过第二部分进行简单的回归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增加值和地区生产总值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因此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已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而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同时京津冀地区面对严重的雾霾威胁,河北省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更加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本文对加速河北省第三产业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转变传统思想观念,提高对第三产业的认识

在过去的经济发展中,河北省为追求高速的经济增长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模式,这在短期内确实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经过几年的发展这种发展模式的弊端也日渐明显。经济结构相对单一,经济增长过度依赖重工业,经济发展的后续动力不足同时环境问题也愈加突出,近几年河北省经济增速下降严重。由此看来河北省调整产业结构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所以河北省必须转变过去过度依赖重工业发展经济的思想观念,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的多元化,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发挥第三产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

第二,重视科技创新,积极发挥科技对第三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

新古典经济学中认为,在长期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唯一来源,由此可见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科技创新也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力量。当前河北省科技创新水平相对较低,科学技术无论是在一产二产还是三产中的应用程度都比较低。第二产业过度依赖资源,而第三产业则以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为主,现代新兴服务业以及生产业发展不足。因此河北省必须增强科技创新意识,重视科技创新对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将科技创新作为引领第三产业发展的中心环节。同时应该不断提高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培养高端服务人才,为第三产业发展做好人才储备。

第三,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城市化是促进第三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力量,当前河北省城市化率为48.12%,不及全国平均水平,城市化发展滞后,第三产业发展环境较差,这已经严重制约了河北省第三产业的发展。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河北省必须抓住机遇,积极稳妥的推动城市化进程,构建合理有序的城镇体系,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形成有机的城镇网络,不断优化第三产业发展环境。同时应当积极推动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促进人员的合理流动,不断拓展第三产业就业空间,为第三产业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促进第三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薛双喜.河南省第三产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6).

[2]林茜.福建省第三产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回归分析[J].台湾农业探索,2011(8).

篇10

国内学者以金融支持方式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主要从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市场融资的支持方式(翟华云,2012)、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撑方式(袁天昂,2010)、私募股权投资方式(王宇伟、范从来,2011)、商业银行支持方式(于海林,2013;肖彬、李海波,201))、“政府引导银行主导商业担保”为流程的知识产权质押模式(郭淑娟,2012;胡剑波等,2013;朱颐和,2010)等方面?硖剿髡铰孕滦瞬?业的发展。刘湘虹(2014)以金融支持为研究内容,从金融结构、金融规模及金融效率三个层面,构建了广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模式,提出了具有前瞻性、实操性的金融建议。

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效率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表现于:熊正德(2011),刘慧(2014),凌江怀、胡雯蓉(2012),张宏彦、王磊(2015)等人对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效率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各金融支持方式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具有正效应。王键、张卓(2015)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理论分析实证了金融支持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影响作用,得出银行贷款对其支持力度更稳健,劳动投入对其发展产生显著的正效应。肖兴志、谢理(2011)则利用 SFA 与 Tobit 模型,从创新效率的角度和产权结构的角度论证了股权属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效率存在影响,国有股权的支持效率显著低于私有股权的效率。李萌、杨扬(2017)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通过DEA-BCC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测算了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综合效率和动态效率,得出经济新常态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效率相对有效。翟华云(2012)通过分产业对以股权融资为代表的直接融资体系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的效率进行了实证,结论是我国股权融资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整体效率不高、波动不大,但是分产业看则技术要求越高的产业股权融资效率越大。

金融支持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互相促进方面,一般认为两者之间相互促进:杜传忠、曹艳乔(2017)利用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企业的微观数据,证实银行贷款和政府补贴对新兴产业上市企业成长均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余振等(2012)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金融业的共同聚集可以产生非常大的经济效益,金融聚集可以吸引优质资本,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多层次资本需求,还能减少集群企业创新中的机会主义,而反过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也可以优化金融生态,促进金融发展。马军伟(2013)从金融与产业共生理论出发,分析得出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可以使金融体系的构成主体分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回报,分散和转移风险,激发金融创新,这也是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动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