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3 15:22: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师范生毕业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师范学校;毕业论文;研究领域;研究方法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普通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毕业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初步科学研究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在整个本科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和地位,是其他教学环节无法替代的。
2008年,教育部对廊坊师范学院进行了本科教学评估工作,本科生毕业论文是教学评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评估结束后,针对其在评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本院进一步加强毕业生毕业论文质量和管理工作。本文通过对教育系08届、09届毕业生论文进行调查分析,以期能够反映出自评估以来本院本科毕业生论文工作取得的成绩和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以廊坊师范学院教育系2008届74名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及2009届75名毕业生的毕业论文为研究对象,运用SPSS13.0软件对获得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处理。并且,选取了部分指导教师进行访谈调查,征询其对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和论文质量的意见,以及今后指导毕业论文应注意的相关问题。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毕业论文的研究领域
按照教育学研究的内容,本文把毕业生的研究领域分为:教师教育、管理与评价、农村教育、学校德育,课程与教学、教育史研究、大学生就业,另外一些少数的研究领域,则统一归类为“其他”。通过对两届毕业生论文研究领域的比较,我们发现如下特点:
1 研究领域比较宽泛。2008届与2009届毕业论文的研究领域相当宽泛,涉及了教师教育、管理与评价、农村教育、学校德育、课程与教学、教育史研究、大学生就业七个方面内容及一些其他领域,在“其他”中,这两届毕业论文涉及面也是相当丰富,比如有:学业成就影响因素分析,小学生不良行为现状与对策分析,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及策略,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调查及相关因素研究,小学(初中)课外阅读现状研究等。
2 某些领域研究相对集中。两届毕业生的毕业论文研究领域相对集中于教师教育和课程与教学这两个研究领域。2008届毕业生有24人的毕业论文研究领域是教师教育,20人的毕业论文研究领域是课程与教学方面的内容,在本届毕业论文总量中分别占32.4%和27.0%,合计达到了59.4%;2009届毕业生有10人的毕业论文研究领域是教师教育,有31人选取了课程与教学研究领域,在本届毕业论文总量中分别占13.3%和41.3%,合计达到了54.6%。由此可见,师范类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关注点之一是教师教育,包括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尤其是与师范类毕业生密切相关的师范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研究;二是课程与教学,其中最多的是关于学科教学问题研究。
(二)毕业论文的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两届毕业生的毕业论文主要采用了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三种方法。
大多数毕业生采用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研究方法,其中,运用最多的是文献法,可见他们对自己的研究领域做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搜集与整理。从问卷调查法与访谈调查法比较来看,访谈调查法的运用要多于问卷调查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毕业生在问卷的编制和运用上还存在畏难情绪和能力欠缺。但2009届毕业生采用问卷调查法的人数比2008届多出了13人,表明毕业生在逐渐掌握这种定量研究方法。在访谈调查法上,2009届毕业生比2008届毕业生多出了16人,说明毕业生对这一方法的掌握运用继续保持着相对的强势,也进一步证明了我们的上述观点。在研究方法选用的总的次数比例中,我们看到2008届毕业生毕业论文采用文献法的达到63.2%,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合计36.7%,文献法占了明显的优势。2009届毕业生毕业论文采用文献法的缩减到51.4%,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合计达到48.6%,这表明毕业生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呈现出注重实证研究趋势。
(三)毕业论文的成绩
本院将论文成绩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个档次。通过两届毕业论文成绩的比较(见表1),可以看到两届毕业生的论文成绩基本成正态分布,2009届略呈偏态,优良率稍高一些。具体来讲,两届的“优秀”均为8人,所占比例大体相当,2009届的“良”要比2008届多出3人,高出3.5%,相应的在“及格”档上,比2008届少了3人。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可能“优秀”论文的评定标准和要求相对其他档次毕业论文要高,再加上每年优秀毕业论文的名额所限,所以导致两届“优秀”的人数和比例大体相当。第二,2009届毕业论文的总体质量有所提高,所以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良”毕业论文的比例,减少了“及格”毕业论文。
三、分析与思考
(一)取得的成绩
1 培养了毕业生科研意识和能力。通过撰写毕业论文,毕业生认识到毕业论文的完成不是简单的材料堆砌,要有理论支撑和现实依据。因此,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毕业生注重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实践联系,运用所学的教育理论去分析并力图解决教育实践面临的问题,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同时也培养了毕业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并且,指导教师注重对毕业生渗透学术道德教育,培养了毕业生严谨的科研态度和诚信意识,杜绝了学术腐败和剽窃。
2 提升了指导教师自身专业素质。指导教师在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促使教师反思问题根源和探寻解决对策。比如适当调整课程设置,多开设有助于毕业生从事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的基础性,工具性课程,如spss统计与分析,教育统计与测量等。并且,教师为了有效指导毕业论文,需要不断加深自身学科专业理论基础,把握教育领域的学术研究动态和前沿性问题,注重搜集和整理教育文献资料,增强自身科研能力。此外,在论文的开题和答辩中,教师之间通过团结协作,取长补短,提高了专业素养水平。
3 加强了毕业论文的规范科学管理。本院实行的是指导教师全程负责与院系两级督导相结合的毕业论文管理制度。从论文的选题、开题,到一稿、二稿、三稿、定稿答辩,指导教师全程负责,不厌其烦指导学生,认真修改论文。同时,院系领导加强对论文各阶段工作的检查和督导,尤其是答辩期间,院系领导直接参与并督导答辩小组,保证了论文成绩评定的公开、公平、公正。最后论文入库阶段,指导教师负责整理自己指导的毕业论文档案袋,教学秘书负责查收全系论文档案,系主任、院长逐级签收。这套科学、规范的论文管理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毕业论文的顺利完成和质量。
(二)存在的问题
篇2
关键词:药学教育;实习;流程;药房
随着药学服务理念的提出,负责药品使用的药学工作模式,即医院和社会药房的药师工作内容发生了重大变革。药师们不再只是发挥简单的调剂职能,实际上药师在监测药物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多的作用,尤其在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的监测和报告上发挥作用。这一变革对药学专业教学内容和模式产生了新的需求。特别是毕业前实习阶段的教学关系到药学教育改革的成效。
药学本科毕业生面向药品的政府管理、生产、流通、使用环节,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它非公有制医疗机构及药学相关行业如健康、保健、康复、咨询、保险业等岗位也成为药学毕业生就业的领域。据不完全统计[2],1994年-1998年全国药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只有10%的留校或者继续深造,8%的在科研院所和药品检验所,有高达36%的毕业生到医院药房工作,19%的在制药企业,10%在医药流通企业。1999年和2000年到医院药房工作的毕业生比例有所下降,为24%左右,制药企业上升至28%,医药流通企业14%,留校或者继续深造仍占11%。可见本科毕业生在医院药房工作的比例较大。如何规范新形势下药学本科生在医院药房的实习流程,培养出能胜任药品使用岗位工作的合格人才成为当务之急。
一、全面了解工作流程
在我国现行的职称评审体系中,本科生毕业后工作1年即可参加考试,考试通过后可获药师资格。因此,本科生在实习阶段应该对医院药材科有全面的了解并且熟悉工作流程。在工作1年后才能达到药师的要求和能力。按医疗机构的药师应具备的能力的要求[3],实习期间应该达到的目的有以下几点:熟悉门诊、急诊病区药房、药学信息与药品咨询服务等部门的职责、工作内容、工作程序和各岗位职责。初步掌握药品采购、供应管理等程序和技术要求;品、、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药学信息与药品咨询服务等。了解肠道外营养液和危害药物静脉用药调配室岗位职责;常用药品的通用名称、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常用有效期药品的管理;药品分类管理的原理与相关政策规定;医院一般常用制剂的配制,主要设备;合理用药原理和安全性监测方法,初步懂得用药失误的预防;初步了解临床药物治疗方案设计与评价的能力;个体化给药方案;临床药动学与生物利用度研究;具有对药物进行调研与分析,提出改进意见的知识。
二、合理安排实习时间
我校药学院实习时间从1月份开始,5月份结束,除去春节放假,论文答辩等,共计15周实习时间。还有一些学校从11月份开始到第二年的3月结束,除去春节放假,共计14周,余下的时间用于找工作。在80~90年代药学本科生实习时间一般为1年,现在各个学校的安排不尽相同。作者在实际带教中发现,本科生实习时间应为1年,实际上最后1年的下学期大多数学生要找工作,找到工作后某些用人单位要求到本单位实习,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需要转实习点,要留一部份时间给学生自由支配。因此,有效实习时间大约24周,学生才能了解药房所有工作。
三、建立规范的实习流程
3.1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第1天进行职业、职业道德教育,这方面的内容在课堂上接触较少,没有专门的讲解。在带教实习中发现,学生对于今后的工作去向,工作涵盖的内容没有一个总体的概念,对于自己的爱好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非常模糊,没有真正地理解药房的工作性质,看不起药房工作等。因此,我们安排4个学时进行工作方向的讲解。
职业道德在实习阶段应该涉及,这些东西不学习,学生一般没有警戒线,在日后的工作中在人事关系以及医患关系的处理上会出现偏差。我院的药学部规模较大,药学专业的大部分内容都有涉及。我们编制了包括药学科研,药品生产、供应,药房工作四个部分的职业道德规范文件,给学生进行集中讲解4个学时。
3.2全面了解实习内容。
第1~5周,5周时间主要是了解整个药材科的工作情况。分别到门诊、病房药房,药库,药检,制剂室各个部门进行轮转,每个部门约1周。在各个部门熟悉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各个部门的规章制度等。了解日常工作情况,流程。在带教老师的安排下进行一些杂务工作,以帮助熟悉部门的工作内容。
3.3加强深度实习。
第6~13周,经过上一阶段的实习,学生对药物制剂、检验、供应以及药品使用的过程有了了解。我们根据学生的爱好结合今后的工作方向,学生自己选择本阶段的实习部门。门诊、病房药房实习进度:第6周,了解处方、医嘱管理程序,继续熟悉药品名称及阅读药品说明书。第7、8周,跟随带教老师调配处方、摆药。第9周,跟随急诊窗口带教老师学习处理日常事务以及毒麻的管理第10周,跟随药师进行处方分析,学习审核处方。第11周,跟随药师窗口发药,学习对患者的用药指导。第12、13周,收集药房日常工作以及对出现问题的记录和相关数据,为下阶段的总结做准备。药房相关的选题包括很多内容,比如:药品不良反应如何收集、分析;药品库存管理;退药分析及对策;处方常见错误分析等。
制剂室实习进度:第6周,熟悉药品GMP管理程序及要求。第7、8周,跟随带教老师配制外用制剂。第9、10周,跟随带教老师配制口服制剂。第11、12周,跟随带教老师制备中药制剂。第13周,熟悉常用技术操作规程、岗位职责,填写各种登记表格,了解医院制剂主要设备的工作原理、操作与养护。药检室实习进度:第6周,熟悉药典中各种制剂通则要求。第7周,跟随带教老师按制剂通则检测制剂、原料。
第8、9周,跟随带教老师学习中药材薄层鉴别方法。第10周,跟随带教老师学习药品含量紫外测定方法。第11周,跟随带教老师学习药品含量高效液相测定方法。第12、13周,跟随带教老师学习药品含量高效液相测定方法的建立。
实验室实习进度:在实验室是从事科学研究的部门,一般是有科研课题的带教老师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的部分研究。带教老师应该选择课题中的基础部分,带学生一起从实验设计开始,实验材料的准备,开始实验,实验记录的书写,数据的整理,数据统计,总结,撰写论文。实验内容应尽量简单,在规定时间内能够完成,以便学生对整个科学研究的过程有系统了解。
3.4实结。
第14~15周,总结实习内容,写出相应的论文。
四、小结
4.1实习中灌输本科生从事基础工作的思想。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本科教育的逐渐普及,本科毕业生也越来越多,80、90年代一些本应由本科毕业生从事的基础工作由于没有足够的人员而不能满足需求。虽然未经过学历教育的人员培训后也能上岗从事这部分工作,但是在基础工作中发现问题,具有研究问题的思路和采取行动上有所欠缺,而且在遵守规范上,如果不能理解规范的意义,依从性相对会差一些,这些能力只能在实习中培养,从基层工作中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渐自我发展。
4.2带教的方法应多样化。
实习的带教必须有一定的形式,否则实习生变成了打杂工,学习阶段的基础知识没有在实习中使用,实习中又没有学到新的知识。实习的学习形式可以多样,如:基于问题导向教学法,设计工作中常见的问题,引导学生寻找解决办法。小组情景讨论方式,模拟进行病例的药物治疗,设计病例,选择使用的药品。
按照上述流程我科培养了3届毕业生,在培养过程中对流程进行了不断的修订。由于社会的发展,行业的规范,消费者需求的转变,对从业人员工作能力的需求不断改变,本科教育也要随之转变,特别是实习阶段是对所从事行业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要规范化。
参考文献:
[1]黄佳,赵志刚,王孝荣。2003年美国医院药师协会医院药学监护全国调查:监测和患者教育[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7;27(9):1298.
[2]胡晋红,石力夫,蔡溱,全山丛,孙华君。适应药学模式的发展,探索本科生实习改革[J].药学服务与研究,2003;3(1):16-19.
篇3
北京师范大学凭借自身作为研究型大学的优势,在学校“平台―模块”式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中搭建研究型教师职前培养平台。该平台包括通识教育平台、学科专业教育平台与教师教育课程模块。其中通识教育平台、学科专业教育平台旨在为未来的研究型教师的全面发展提供宽厚扎实的基础;教师教育课程模块则是未来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在这里,具备研究创新潜质的免费师范生能够进入通往研究型教师的轨道。
一、构建研究型教师职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研究型教师的培养平台中,必不可少的是教育教学与教育研究实践。因此,教师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分析研究型教师成长的要素可以发现,教育教学实践不仅与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教育理论的学习、教学技能的训练与实践有着紧密的关联,还与教育教学研究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承载着未来教师的情感态度培养、职业理想培养与师德培养等重要使命。为使免费师范生能从这一平台中获得教育研究创新意识、具备初步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从而能够进入通向研究型教师成长的轨道,学校在以下方面探索构建了开放式的免费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
1.改变教师教育课程模块的结构,大幅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
在学校的免费师范生培养方案中,教师教育课程的学时学分比例比以往有较大的增长,占四年总学分的20%~25%;其中实践教学又占有较大的比重,其学分占教师教育课程模块的50%甚至更高。学生进入教育实践的时间进一步提前,与国家对培养免费师范生的要求一致,也与国际教师职前培养的主流趋势相符。
2.构建课内、课外结合,多形式、分层次的教育实践教学体系
北京师范大学的免费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与非师范生的相比,增加了教育实践内容。
(1)以面向各类学生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奠定免费师范生研究能力基础。
这一体系旨在为学生提供从事研究创新的学科基础、技能基础,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其特点是全程渗透对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帮助学生系统地开展科研实践,具体的课程形式为实验课程、专业实习、科研训练、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与能力水平,实践教学体系中研究创新能力培养的层次分为“思维与技能训练层次”“系统科研训练层次”与“研究能力提高层次”。“思维与技能训练层次”是渗透在各类课程中的研究思维训练与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包括理论课堂上的科研思路与方法的传授,各类课程论文与学年论文的撰写与研讨,各学科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中的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及研究性实验(如化学学院开设的“化学综合和设计实验”),以及各类专业实习中的研究活动(如生物科学专业野外实习中的小专题研究)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别完成研究工作的若干环节,在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部分地体验研究创新的过程。在“系统科研训练层次”中,免费师范生和其他学生均可申请参加学校的本科生科研项目、北京市和教育部针对在校大学生设立的研究性学习项目,有计划地、系统地、全过程地接受科研训练。“研究能力提高层次”是学生在毕业论文中必须达到的层次。
(2)利用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拓展免费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教研能力。
免费师范生是必须经过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培养的。这一体系也分成不同的层次,在科研训练和毕业论文阶段融会贯通。这一体系的层次包括以下方面。
学与思 依托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教育科学等学科优势,广泛开发北京市教育研究资源、基础教育优质资源、海内外教育科学资源,从大学低年级开始,通过专题报告、讲座和到中学参观等,为免费师范生的早期专业发展提供学习的机会。教育学研究专家、中学校长、特级教师的讲座、报告等能够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之情,并鼓励学生制订自身的职业规划。“学”“思”的过程,可视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高水平起点。
初步实践 在学校的鼓励与支持下,学生在第二课堂有大量内容广泛的、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机会,如免费师范生素质大赛、农村支教、教育调研等。许多学生还在课外承担家教任务,积累与教育相关的实践经验。这一感知与初试的实践过程,能够很好地引导免费师范生步入教育实践的大门,看到万千气象的同时也认识到自己面临的挑战与责任,从而激发学习的热情。
技能实训 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在理论学习中渗透实践。在各专业的学科教学论、现代教育技术基础等课程中结合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有所侧重地开展初步的教学技能训练;二是开设专门的教学技能训练课程,在有经验的学科教学专家与优秀中学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借助于微格教学设备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接受系统的教学基本技能训练。这个过程中也渗透了相关教育理论的学习,促进了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与应用,为其参加教育实习奠定技能基础。
教育见习 在学生进入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开展。通过观摩课堂实录的视频、远程观摩一线教学、现场观摩课堂教学等方式,让学生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的、系统的课堂观察,积累实践经验。观课前,要求学生自己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观课后,则要求学生参与评价与反思,这种“观”和“思”的过程不仅起到了促进学生教学设计能力与教学技能提高的作用,还为其参与教育实习积累了初步经验。
教育实习 教育实习为期一个学期,在学生入学后的第七学期开展。免费师范生在中学教师的指导下承担中学教师岗位的主要任务,包括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还要参与其他教学工作、教学研究工作。这是在前期实践的基础上开展的综合实习,是一种“实战”式的实践,旨在促进免费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发展,以及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与研究能力。
科研训练与毕业论文 旨在使学生完整地、系统地参与和经历科研过程,发展其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免费师范生接受的科研训练及其毕业论文的选题可以是与本专业相关的,也可以是关于教育教学方面的,还可以是涉及学科交叉的。学校鼓励免费师范生结合中学学科教学等问题选题,面向中学教育教学实践开展研究,鼓励免费师范生在条件允许时将与中学教育相关的选题放到中小学校去开展。
二、用优质教学资源和先进的实践教学模式培养未来的研究型教师
北京师范大学将研究型大学的科研优势转化成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优势培养免费师范生。近年来一直坚持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方式已经进入了免费师范生的培养方案之中,包括为名师、专家、教育家与优秀教师在校内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如设置了多个系列的、不定期的讲座、学术报告等,这些活动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启发创新思维;在实验课程、专业实习中,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使学生不仅能够从中学到技能,还可以体验到科学研究的思路、方法;一大批专家教授深入研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亲自指导学生的科研训练活动、毕业论文等,使学生能够系统地经历科研训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研究成果的总结与交流的全部过程,发展了学生的研究创新意识与能力;学校积极开放实验室、研究基地,为学生提供研究创新所需的资源与环境。
今后,在免费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教育研究能力培养方面,北京师范大学需要进一步探索、创新,在实践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方面形成新的优势。现在,随着第一批免费师范生即将进入教育实习等综合实践环节,学校在实践教学模式上有了新的构想。
1.参与式的教学见习
在进入中学课堂前,免费师范生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对将要听课的内容开展教学设计;在听课后,要对中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分析,同时进行自我反思。
2.研究反思式的教育实习
免费师范生在科学的实习标准、工作规范与框架、训练流程的指导下制订计划、开展课堂教学实践。在每项内容与环节中,都由中学教师具体指导、传授经验,从而在发现问题的时候,能够及时评价反馈与修改完善。如由实习生、中学教师和高校教师组成实习研修小组,在课堂教学方面开展研究,不同成员之间开展“同课异构研究”,同一成员在平行班中进行“平行班反思研究”,利用视频与网络技术跨实习学校、甚至跨省区共享实习生实习作品,且由中学优秀指导教师点评、高校专家点评进行“反思交流研究”。
3.纽带式的教科研项目
篇4
关键词:师范院校;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6-0041-02
实践教学是高等师范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培养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富有竞争力的应用型师范人才的重要途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近几年来,许多师范院校加强了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但在实践教学中仍存在诸多的问题和不足,如对实践教学目标认识模糊,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设施和经费投入不够,管理缺乏规范,监督与考评不得力,等等[1]。因此,必须不断深化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一、实践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
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不可少的教学形式。通过确立多维立体的实践教学目标,使师范生师能和师德并重,成为未来合格的德艺双修的中小学教师。其教学目标应体现在: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将所学理论与教育实践紧密联系起来,通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教育实践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拥有必要的职业技能和能力,并使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才能得以更好地展现;通过渗透职业意识和职业理想教育,坚定师范生的职业信念,并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欲望[2]。
二、实践教学内容的整体化构建
1.专业技能训练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基本技能训练。主要包括三笔字、普通话、简笔画、教具及课件制作等。二是教学技能训练。主要包括备课技能、制作多媒体课件技能、说课技能、讲课技能等。其中讲课技能又包括导入、讲解、活动设计与组织、组织教学、提问、板书等技能训练。三是教育技能训练。主要包括班主任工作、学生团队工作等技能训练。
2.素质拓展训练
素质拓展训练旨在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此,可通过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校内外实践活动,如军训、文体活动、读书或演讲比赛、社会实践与服务、社会调查研究、学生社团组织活动等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教育科研能力训练
师范生通过在校的学习与实践必须具备两大能力,即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师范生教育科研能力训练包括研究性作业、课题研究、论文撰写、发明创作等。
4.现代教育技术训练
目前,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越来越得到重视和广泛应用,是当代师范生必须面对和掌握的实践知识之一,如网站或网页的制作、课件制作、对word、 flash、power point、excel等的熟练操作和使用。
三、实践教学的多方位探索
(一)教学途径多方位探索
师范院校实践教学内容及实施途径应是多方位、多角度的。具体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教学实践
课堂不只是传授文化知识的场所,也是进行职业技能训练的途径。教师可根据学科特点,通过不同措施,如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模拟教学、录像观摩等,努力实现知识学习和实践操作的有机渗透。此外,学校可开设一些专业实践课和技能实践课,诸如写字、绘画、口语、现代教学技术、教材教法等,使师范生获得比较扎实的职业基本技能。
2.课外活动实践
课外活动实践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师范院校可通过科技节、艺术节、心理健康活动月、兴趣小组活动、社团活动、各种表演、竞技活动(如教学设计、说课、试讲、职业规划等比赛),充分地发展师范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拓展他们的素质发展空间,使其增长才干。
3.参与性实践
组织师范生参与到中小学教育中去,熟悉教育环境,观察教师学生的活动,充当教师的助手,指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辅导个别学生或学生小组,批改学生作业,从中了解学校、教师和学生、教学过程等。
4.教育实训
教育实训是目前师范院校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板块。教育实训包括教学基本功、教学设计、说课、试讲、多媒体技能等训练,通过实训,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能力。在实训过程中,应指导学生将教学实训和教育理论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5.教育见习、实习
教育见习主要是让师范生到中小学听课、讲课等,了解和感受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实况。见习时间每次可安排两周左右,三年之内至少应有一至两次。
教育实习是让师范生在毕业前的一个学期深入到中小学去,进行全面的和独立的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实习是对师范生的教育素质的全面的考察和检验。学校除了给师范生安排毕业实习之外,还可以给师范生提供顶岗实习等渠道,使师范生有更多的锻炼机会。
6.课题研究、毕业论文撰写
课题研究即让师范生带着研究课题进行实验、探究和教育调查的教育实践活动。在这个领域内,可结合专业特点,布置具有科研性质的作业,让师范生初步体验解决学科专业问题的过程。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重大课题研究之中。通过师生的通力合作与交流,促进他们科研素质和能力的不断提升。
毕业论文撰写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研究性教育实践活动,对论文的选题、开题、撰写与修改、答辩都要严格把关,以提高实效。
7.校外社会实践
在课堂教学实践之余,学校还可以将教育实践基地、附近的学校、社会福利院、敬老院、市绿化园等作为学生实践的场所,组织引导师范生走出校门,参与各类健康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和自我创造性。
篇5
关键词:物理专业;师范生;研究能力
师范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一直受到教育工作者高度关
注[1-2]。《高等学校物理学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0版)》对物理学毕业生(包括师范生)的所具备的创新能力提出如下要求[3]:“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独立思考及批判性思维能力、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和一定的科技开发能力”。作为地方高校的师范物理专业,我们的主要目标是为地方培养合格的物理资师。我们认为师范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为科研能力和教研能力。近年来,我们坚持把能力的培养贯穿到各个环节中[4],并以第二课堂项目推动的方式,加强创新能力培养,逐渐形成了“课堂+项目”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收到一定的效果。下面是我们的一些实践体会。
一、第一课堂的教学是物理师范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形式
对于能力培养,除开创新能力之外,还有其他方面的能力,我们这里暂称为基本能力。包括[3]:获取知识的能力(如自学能力、获取信息和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应用知识能力(如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表达能力(如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撰写学术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应用外语的交流能力、传播科学普及知识的能力)。各种能力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基本能力的培养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而创新能力培养是基本能力培养的提升。所以,我们一直强调科学合理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把能力培养贯穿到各环节中[4]。
通过理论课教学充实学生的专业知识,通过各种实践,如专业课程实验、师范技能训练、社会调查、学术报告、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能力。不仅培养专业实验技能、教育教学技能等基本能力,更主要的是培养创新能力。除开专业理论课、实验课和师范技能课之外,创新能力培养还体现在社会调查、学术报告、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环节之中。其中,学术报告包括不定期的开放式学术报告(由外聘专家或本校教师主讲),还包括近年才开设的物理学前沿讲座课程,由几个具有一定的科研背景的老师介绍自己的研究方向及进展情况,开阔学生的视野。通过一系列的环节的教学,重点进行物理教育教学的研究训练,以及物理科学问题的研究训练。包括独立提出问题、观察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设计物理实验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撰写研究报告和研究论文的能力,以及研究结果推广应用的能力等。
可见,第一课堂是对各种能力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其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能力培养的核心。
二、第二课堂项目推动创新能力培养的案例介绍
在第一课程教学与训练的基础上,以第二课堂项目推动的方式,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基于物理师范生的专业特点,我们加强了实验、教研和科研的培养。下面是三个相关的创新训练项目的实施办法。
1.物理教学技能的训练与竞赛项目
除开日常的教育教学类理论教学与师范技能训练环节外,我们推出了师范技能训练与竞赛第二课堂项目。目的是进一步提高物理教学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物理教学创新思维。具体的做法分三步:第一步是面向全体三年级物理师范生(修完教学法课程)进行物理教学技能的课外训练,然后进行教学技能竞赛,评奖鼓励。第二步是从第一轮竞赛获奖的团队中选出优秀团队进行第二轮的训练,并参加省级教学技能竞赛,给予相应的支持与奖励。第三步是从省赛中获奖的团队中选出优秀团队参加第三轮的训练,并参加国家级竞赛,给予相应的支持与奖励。在第一轮是从面上要求学生参与训练与竞赛,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补充。而第二、三轮则采取前期成绩与学生自愿的原则进行组队、训练与参赛。指导老师也是以自愿的原则参与。自愿参与有利于充分调动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训练中认真设计授课方案、精心设计制作相关的演示设备,反复训练、反复思考、勇于创新,取得了出色的成绩[5]。近三年来获国家级物理师范技能竞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10项,还有二等奖、三等奖以及省级物理教学竞赛一、二、三等奖一批。获得国家级竞赛演示设备评比一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共有2名获奖学生应组委会邀请在竞赛大会上作公开演示,深受好评。师范技能训练与竞赛已成为本校师范物理专业办学的一个亮点,有力地推动了师范生的物理教学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一位参赛学生的演示设备的制作与应用已以论文的形式发表[6]。
2.各种创新研究项目
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是培养研究能力,包括教研和科研。如前述师范技能训练与竞赛,就可有效地培养教研能力。为了加强科研能力的培养,我们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新研究项目,包括以学生为主体的“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项目、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等,以及学生参与教师的各种科研项目。学生经过主持或参与相关项目,经历了项目调研、申报、答辩、实验组织与开展、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研究成果的总结与发表等各个环节,创新能力得到全方位的锻炼。
笔者曾指导三位学生参加学校“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项目,属论文写作类。学生首先经过调研,提出了论文题目为“单色光双缝干涉的远场与近场模拟”。经老师认可后,组织材料,填写项目申报书,并准备答辩PPT。经过学校初审、现场答辩等步骤后,终于获得立项。立项后,进一步调研,既要弄清双缝干涉的研究现状,还要学习并熟悉Matlab和Origin等软件的使用方法,同时搞清楚干涉实验的软件模拟原理,并参考现有文献进行编程。当程序调试完毕后,利用课余时间分任务进行模拟,定时交换结果,定期与老师沟通、讨论。经过半年多的努力,终于完成了单色光双缝干涉的远场和近场模拟工作,其中远场的模拟与现行的理论近似方法得出的结果相符,而近场结果则是一种创新成果。再经过两个月,运用了整个寒假,把模拟结果写成论文,并反复修改定稿发表[7]。以此为基础,学生可进行相关问题和类似的拓展性研究。老师明显地感觉到,三位学生的研究上路了。
经过较为完整的科研项目的研究训练,学生在研究能力上将有较大的提高。凡指导过学生创新项目的老师,均有同感。
3.省级物理实验设计大赛项目
开展物理实验设计大赛,也是培养并检验物理师范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样,学生要经过校内选拔,才能获得省赛的参赛资格。校内选拔过程中,学生要经过初步方案的设计、现场答辩等环节。在获得参赛资格后,要进行长达半年左右的训练,才能正式参赛。近两年参加竞赛获得三等奖励3项。获奖的级别及数量不是很出色,与大赛性质有关(该竞赛设立奖项少,而且是参赛组集体奖),也反映出本专业实验能力的培养有待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开放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正在积极改进。但无论如何,就学生能力培养而言,过程十分重要。
三、项目推动在物理师范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分析
在项目运作过程中,首先是培养了前文所述的基本能力,即获取知识的能力、应用知识能力、表达能力等,特别是其中的自学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对于创新能力培养,有如下几方面:
1.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无论哪个项目,学生首先要做的就是调研工作,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寻找研究切入点。这就是批判性思维过程。同时,在项目进行过程中,都涉及批判性思维,要对中间结果进行判断、分析与总结等。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独立思考,包括学生个人的思考和学生团队的集体思考,不需要指导教师的时刻陪伴。指导老师常常发现,学生团队的独立性、创造性思维的潜力是巨大的。关键是如何引导、激发其思考的热情与主动性。经过了批判性、独立性思考,慢慢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
3.培养初步的研究能力
经过项目的全程锻炼,学生经过调研、设计方案、实施方案,碰到问题思考问题,缺乏知识补充知识,需要设备想办法采购或制作设备,还少不了反复的实验(或训练),不断地总结、改进,直至得到满意结果。最后还有成果的展示与发表,有效地培养了研究能力,包括教研与科研,以及教学仪器的开发能力。
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我们一直在摸索、思考、提炼。认为第一课堂上的教学与训练固然是整个培养工作的主体部分,但有效的第二课堂项目训练却是创新技能培养的必要补充。本文主要讨论项目推动的做法与作用。这是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专业特色的关键举措。近两年来,师范班集体积极向上,连续获得学校的“文明班”称号,多名学生获得学校“创新学子奖”,各类素质、能力指标名列前茅,这在学校中实属少数。表明“课堂+项目”师范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是卓有成效的。
参考文献:
[1]何 蕾.论师范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丽水学院学报,2009(4):79—82.
[2]刘炎松.利用“非常规”物理实验培养高师物理师范生创造力的实验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
[3]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学与天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物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高等学校物理学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J].物理与工程,2011,21(4):3—26.
[4]朱伟玲,于 军,方运良,吴登平.全程渗透实践教学提高物理师范人才培养质量[J].教育教学论坛,2012(39):75—77.
[5]于 军,朱伟玲,吴登平.物理师范生师范技能培养的实践性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1):43—44.
[6]吴登平,骆永宽,朱伟玲,于 军.水平方向“压力作用效果”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中学物理,2013,31(12):8—10.
篇6
关键词:物理实验 物理师范生 能力培养 教学手段 创新能力
Abstract: physics teaching physics experiment is the most important basic content, is the main way for students to learn the knowledge of physics, physics experiment ability of teachers and adaptability are demanding. Physics Teachers and students are the future of physics teacher at school during the experiment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training of basic skills, innovative methods to carry out physics experiments, experiments and actively use modern teaching methods for teaching physics experiment to be able to better adapt to the physical in the future experimental teaching needs, to train qualified successors to the socialist cause.
Keywords: Physics Experiment of Physics Students' Ability Creative Ability teaching methods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在学习物理知识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物理教学的重点内容。中学物理知识的学习必须以实验为基础。物理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培养学生自己的动手和动脑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科学方法,激发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因而在物理学习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物理师范生是未来的物理教师,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的光荣使命。物理师范生应当提升对于物理实验的认识,培养自身的实验教学能力,探究新的实验教学方法,不断提升自身的实验教学能力。师范学校的老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将培养物理师范生的实验教学能力摆在突出的位置,促进师范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使师范生在未来的职业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下主要就物理师范生的物理实验教学能力培养的策略进行了分析,为物理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些可借鉴的思路:
1 培养物理师范生的创新能力
在中学物理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对学生掌握物理知识有着很好的帮助作用。因此在对物理师范生进行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尽可能地为师范生创设好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师范生实验能力的提升。同时,要注重培养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让师范生独立地进行实验的操作和设计,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师范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他们的才能得到很好的施展,创新能力得到一定的培养。老师在对师范生进行物理实验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主要应该发挥好引导作用,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进行纠正。另外,要确保在实验过程中的安全。如讲授伏安法进行电阻的测试实验的时候,就可以向师范生提问:利用伏特表和电流表测出的电压和电流可算出待测电阻的阻值,能不能只用一个电表或电压表来测量电阻呢?如果可以,应该如何进行测量,还需要补充什么器材?然后让物理师范生自己设计出电路进行电阻的测量。通过这种先设疑,然后用实验来解答的教学方式,能够让物理师范生更加清楚探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加深对于物理实验过程的理解。通过对物理师范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能够为他们在未来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对学生进行物理实验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2 鼓励物理师范生探究开展物理实验的新模式
在中学物理课程的教学中,物理结论的获得可以通过多种实验方法来进行论证,这给师范生的物理实验教学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为探究物理实验的新模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师范生在学习物理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大胆地发散思维,对不适应新时期物理教学的实验模式要进行改革,对实验的程序进行科学的设计,优化物理实验教学的过程和物理实验的教学方法,促进物理实验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
老师在对物理师范生的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对实验模式进行创新。以往的物理实验课程教学是老师在讲台上进行演示,师范生在台下听讲,这种教学模式中老师是教学的主体,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没有能够发挥出师范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意识,这不利于学生对于实验过程的掌握。老师在对师范生进行物理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师范生自身的一些特点,不拘泥于教材的安排,不拘泥于一些现成的结论,开展物理实验课程的创新设计,将一些物理的演示实验改为更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探索性的开放实验。改变传统的物理实验模式的同时,还需要师范生对物理知识进行综合、灵活的应用,需要依据实验的要求科学地对实验进行构思,自主地选择所需要的器材,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个过程能够很好地培养师范生的动手能力,有利于师范生综合能力的提升。物理实验模式的创新与改革对师范生的操作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都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应该在师范学校的教学中进行培养。
3 引导物理师范生采取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实验教学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够提升物理实验的效率,促进物理实验教学效果的提升,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实验的步骤和内容,因而是现代中学物理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手段。这要求物理师范生在进行物理实验的过程中要充分地利用现代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提升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熟练程度,以便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可以更好地开展工作。物理师范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光荣使命,在物理实验的学习过程中应当创新性地使用现代手段,如通过多媒体来展示分子运动的过程,学习可以更加直观、清晰地了解分子运动的过程,从而将抽象的概念可视化,这对于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同时,还应在实验的过程中进行研究性的学习。研究性的学习方法在物理课程的学习中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学生可以通过研究性学习方法提升解决物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物理师范生在开展物理实验学习的过程中要积极地开展研究性的物理学习,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所积累的知识进行记录,将体会整理成册,以便能够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后应用到实践之中,更好地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物理实验的教学效果。
4 帮助物理师范生实现物理实验方法的多样化
一些学校对物理师范生所开展的分组实验,普遍只重视简单的操作,从实验的方法到器材的使用都是按照所设计好的表格进行的,老师在实验教学中对师范生的引导不足。加上一些师范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在小组分组实验中表现得不够积极,对物理实验中的一些思想和原理并没有牢固地掌握。所以在对物理师范生开展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帮助他们掌握多样化的物理实验方法,调动师范生参与物理实验的积极性,让他们每个人都能够动手参与物理实验,提升物理实验的学习效果。比如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验证实验中,就可以将实验转化为启发性的实验。师范生开展分组实验的过程中,在已经掌握的一些基础的方法和原理的基础之上,老师可以让师范生使用不同的实验步骤和实验的器材进行实验的操作,对师范生的个性和思维进行拓展,使得不同学习层次的师范生的能力都可以得到很好的培养。师范生在对不同的实验方法进行探索的过程中,其自身的应变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极大的提升。
5 小结
篇7
【关键词】三维目标 课程设置 物理学 师范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5-0051-03
一 引言
基础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统一的三维目标。三维目标的提出已历时多年,笔者通过对十几所高等学校物理学师范生的培养计划的调查了解到,我国不少高等学校物理学师范生的课程设置还是跟不上基础课程改革的步伐,尤其在西部,有的一般大学物理学师范生的课程设置还停留在学科知识本位的传统课程观上。本文将选取西部某一般大学(以下简称X大学)与东部某985大学(以下简称D大学)2012年物理学师范生的教学计划进行具体的比较分析,以期给落后的课程设置以良好的启示。
二 比较分析
从整体上看,不含学校统一的公选课,D大学共开设68门课,共210.5学分,共4843学时,大于4年的总学时4320学时(每周按30学时计算),学生有选择的空间,由于实行了完全学分制,学生必须修满160学分;X大学共开设48门课,共150学分,共3148学时,小于4年的总学时4320学时,由于未实行学分制,学生只要修完安排的课程并考试及格就行,除学校统一的公选课外,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
1.通识课程设置的比较
两所大学通识课程开设情况见表1。学生处理社会关系及交往合作能力的培养是由通识课程来实现的。D大学与X大学在这一模块的学分比例分别为36.9%和32.9%,主要区别是X大学开设了“某省省情”的课,它是地方政策,对培养地方社会经济建设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计算机方面的培养力度不够,只开设了3门有关计算机的课,共计144学时。现代人称不懂电脑不能使用电脑进行学习、交流和管理的人是文盲,而大多数学生进大学时所具有的计算机知识不多,有的甚至不具备计算机知识,D大学正是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共开设了7门有关计算机的课,共计414学时,加强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
2.学科课程设置的比较
两所大学学科课程开设情况见表2。从事中学物理教学必备的学科知识能力的培养是由学科课程来实现的。D大学与X大学在这一模块区别最大,学分比例分别为40%和51.3%,X大学学分比例超过了一半,偏重学科知识的培养,折射出课程设置者的学科知识本位思想,反映了课程设置者故步自封、懒于改革的落后思想。D大学则根据基础课程的改革,勇于探索。首先,D大学将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实验整合为便于管理、分层次教学的大学物理实验,它比传统的按知识板块划分实验课程更有利于知识板块之间的横向联系,有利于学生对物理学知识体系的全面认识,有利于学生全面看问题能力的培养。它针对传统实验课程中经典物理实验偏多而缺少综合性、设计性等实验而增设了这几方面的实验,有利于学生的综合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的培养。而近代物理实验重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从实验技术型向实验研究型方向转变,相比较,X大学在这一点的培养力度显得不足。其次,当代社会需要的是知识面广、综合能力强的复合型教师,学校的教育和课程设置要为学生毕业后不断进行知识和能力的更新打下坚实的基础,能力全面的要求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教学内容不断增加,而教学时数有限,这一矛盾也是课程设置所面临的问题。D大学不仅将理论力学、热力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整合为一门理论物理课,缩短了教学时数,从各类大学的师范专业主要是向社会输送合格的中小学教师,培养应用型人才这点来说,这种整合是合理的,同时也将力学、电磁学、热学、光学、原子物理的学时相应地减少。而X大学按知识板块开设四大力学的主要原因是有学生要考研,但X大学物理系自建校以来一共才考上5个硕士生,为满足少数学生考研的需求,应用开设选修课的方法,而不应用“一刀切”的方法因小失大。从学生自身的知识水平来看,尤其是X大学这类层次的学生,由于数学知识的缺乏和理解能力的不足,让他们分知识板块更深层次去学习四大力学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学了一学期的量子力学,一点也不懂!”这是X大学的一个学生对量子力学学习的感叹,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将四大力学整合为一门理论物理课,既重视了理论物理不同于普通物理的研究方法的培养,也降低了知识内容的难度,这种整合对层次较低的学生来说很有必要。另外,不少教师在教学中感觉到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得不牢固,根据这一具体情况,D大学增加了高等数学的学时数。还有,D大学开设了23门选修课供学生选学,以拓宽学生的学科知识面。
3.教育课程设置的比较
两所大学教育课程开设情况见表3。组织有效的物理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的培养是由教育课程来实现的。D大学与X大学两所大学在这一模块的学分比例分别为23.1%和15.8%,区别也很大。
第一,必修课的比较分析。D大学与X大学这部分的学分比例分别为20.6%和5.1%。组织有效的物理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包含了教育内容的编制能力、分析教材的能力、表达能力、应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研究能力、集体指导能力、沟通能力、灵活应变能力等。从表3可看出,D大学通过开设有关的课程来培养学生组织有效的物理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而X大学除了教育实习、毕业论文,没有其他教育专业的必修课,这是十分不合理的,有什么样的课程设置就培养什么样的学生,X大学这样的课程设置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组织有效的物理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方面存在先天不足。
第二,选修课程的比较分析。首先,D大学开设了3门选修课,共6学分,选修4学分;而X大学开设了9门选修课,共17学分,选修17学分,学生没有选择的空间,选修课不是让学生选修的,而是由管理者选开的,有些课尤其是选修课被随意停开,如,2009级第七学期的物理学史就没开,甚至教育学也被停开过。其次,虽然说选修课与必修课同样重要,但事实上由于种种原因,选修课备受轻视,学生中流传着一句话:“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课程设置具有导向性,教育学、心理学、物理教学论等这些物理师范专业的核心课程得不到X大学学生的重视。另外,斯宾塞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是课程编制论的首要问题。X大学有些课的开设不是最有价值的,如,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D大学开设教师口语,X大学开设普通话,诚然,普通话是教师口语的基础,但这应是小学阶段要完成的培养任务。因此,在学校学时数有限的情况下,师范专业开设教师口语更合理更有价值。
三 抛砖引玉提建议
1.整合物理课程,整改物理教材
一方面将内容重复、研究方法相同的物理课程进行整合;另一方面重建概念,建立物理学知识的统一结构,从根本上解决物理知识总量不断增加,而教学时数有限的矛盾,这一点,德国已走在了前面,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2.重视专业英语,进行分层次教学,增设其他语种的外语课
在中小学受到良好英语教育的学生,应具有良好的听、读、写、查能力。扩大词汇量,学习专业英语应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任务。针对我国不同区域的中小学英语教育水平存在着较大差异,学生进大学时英语能力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将英语进行分层次教学,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同时,增设其他语种的外语课程供学生选修,外语学分控制在4~6学分。
3.取消必修与选修之别
从根本上同等重视每一门课程。必修意味着强制性,取消这种强制性,让学生根据自身的需求、兴趣爱好、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影响力度来自主选择课程修满所规定的学分。为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平衡发展,可将总学分按通识课程、学科课程、教育课程模块平均分配,即规定学生在每一课程模块上所要修满的学分即可。
4.加大物理教育教学能力及其研究能力的培养力度
增设师范性、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物理教育教学能力及其研究能力。如将师范性不强的心理学改为物理教学心理学,强调物理学习的心理过程和特点以及社会心理对物理教学的影响;增设物理教育研究方法提高学生撰写物理教育教学论文的能力等。
5.科学安排开课时间的先后顺序,进校开始做毕业论文,实习分两个阶段进行
传统的一通二学三教四实论的开课时序,同类课程开课时间太过集中,使学生觉得学习枯燥乏味,学习兴趣缺乏,学习效率不高。将通识课程、学科课程、教育课程根据课程间的相互依赖性科学搭配,科学分配开课时间的先后顺序,提高学习效率。如第一学期就开始进行毕业论文的选题研究工作,这样学生有较长的研究时间,更重要的是可以促使学生改变“中小学不做探究,大学也就不习惯研究”的不良习惯。教育实习可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安排在二年级,第二阶段安排在四年级。第一阶段结束后,在中学物理实践教学技能研究教学中实施“课程行动研究”,学生在“课程行动研究”中检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并加以反思、评价,改变对问题的浅显理解,改变教法,提高教学品质,从而使学生的教学能力、研究能力得到切实的提高,相信再经历第二阶段的实习后学生可以自信地走上工作岗位,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篇8
一、高度重视,创新机制,全面落实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
学校高度重视免费师范生培养工作,成立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把免费师范生培养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免费师范生的教育培养和管理服务工作。学校于2009年6月成立教育学部和教师教育学院。教育学部的行政职能和学术职能相对分离,实行扁平化管理模式,注重学科交叉融合,是学校整合教育资源、强化办学特色、服务国家战略的重大举措。教师教育学院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任院长,统筹全校免费师范生、选修教师教育课程模块学生以及有关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教育学部和教师教育学院的成立,为师范生免费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机制保障。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指出,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是一项国家战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北京师范大学要积极服务国家战略,把这项工作做实做好。校长钟秉林指出,要把人才培养的质量放在第一位,进一步优化和落实免费师范生培养方案,及时准确地将师范生免费教育的有关政策向社会和广大师生宣传到位,及时归纳总结我校师范生免费教育工作的经验和创新性举措。
二、精心制定培养方案,确保免费师范生培养质量
(一)围绕培养目标,精心构建课程体系
为了将免费师范生培养成为人格健全、品德高尚、综合素质优良、专业基础厚实、有较强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拓展潜力、富有创新精神、乐教适教的研究型教师和未来的教育家,学校颁布了《关于制订免费教育师范生教学计划的意见》,对免费师范生的教学培养计划做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免费师范生的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构成。通识教育课程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人文与科学素养、身心素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专业教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较好地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教师教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较扎实的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和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其中教师教育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为20%左右,由教育理论基础与实践课程、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学科教学理论与实践课程、教育研究与拓展课程和教育教学综合实践课程等组成。
(二)围绕培养质量,大力开展课程建设
课程是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和培养方案的具体体现。为了提高已有课程的教学质量,建设新课程,依托教师教育创新平台项目,学校积极开展优质课程建设,支持新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优质课程建设要求根据免费师范生的培养目标合理设置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在传授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着力培养免费师范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支持新课程建设,学校积极开展课程教学网络资源建设,建立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和师生互动平台;新课程建设要求围绕免费师范生的培养目标,结合基础教育改革的需求,注重加强对免费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开展课程建设的同时,为确保课程建设质量,学校还组织了课程专项督查工作。专家督导组深入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学科教学论等教师教育类课程课堂听课,就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等提出建议;了解学生对课程的反馈信息,及时与授课教师沟通,为课程建设和改革提供了支持与帮助。
(三)针对学生特点,加强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学校大力推进学校平台公共课程的教学改革,要求教学内容密切结合免费师范生的特点,加强教师职业理想、信念和道德教育。如针对免费师范生开设的《职业信念与养成》课程,将职业养成教育贯穿于四年大学生活的始终,每学期结合学生生活学习的实际情况,将教育内容设计成为不同的主题,在展示大量鲜活案例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深入的研讨。
针对教师培养的特点,学校除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外,尤其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将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教师教育理论课程中加入实践环节,如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课程中,要求课程紧密结合基础教育改革与实践,在教学内容上以理论剖析教育教学实践现实问题的案例为主,在教学方法上强调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专题见习及社会调查相结合。二是在为期半年的教育实习期间,通过面授、网络等方式,为学生开设部分与教育实习密切相关的课程,使教育理论学习与教育实习实现互动,提高教师教育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另外,还提倡免费教育师范生的毕业论文选题结合基础教育改革和教育教学实践,既可以是基础教育调查报告,也可以是教学研究论文,并在内容和时间上与教育实习紧密结合。
(四)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免费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1.科学构建教师教育实践课程体系,保障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培养
教师教育实践课程作为免费师范生培养方案中的必修课程,旨在使免费师范生获得教育教学实践知识、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加深对教育理论的理解,巩固强化专业知识和技能,形成教育研究和创新意识和初步的教育研究能力。
免费师范生的教师教育实践课程包括教学技能训练、教育见习、教育实习,以及部分与专业学科实验教学相关的课程,以基础教育教学相关问题为研究内容的毕业论文也是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重要内容。为了增强免费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教学计划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将参加不少于32学时的教育见习活动,第7学期需参加为期一学期的教育实习活动;同时,在各类教师教育课程中,也特别强调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要求教师教育类课程中实践环节的比重达到20%以上,使教育理论与教育见习、实习相互促动,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保障教学技能训练
为了保障对免费师范生的专业素质的培养,学校为培养免费师范生的专业单独配备了微格教学设备,用于课程教学以及学生自主教学技能的训练;建立“现代教育技术实训中心”,开展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培训工作;投入专项经费,用于学科教学实验室建设,进一步提高免费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条件;设立“教育教学实践中心建设项目”,按照学生人数为各师范生培养单位配备了多套数字媒体采集、制作设备,包括笔记本电脑、数字摄像机、摄像机三角架、数字照相机、数字录音机、非线性编辑系统等,用于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采集、制作教学资源。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师范生对媒体采集、制作设备的使用水平,强化了其实践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加强了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
3.遵循互利互惠的原则,建立长期稳定的教育教学实践基地
为了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保证免费师范生的教育见习和为期半年的教育实习,学校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模式,在遵循互利互惠、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地域、层次和特色,开展了以北京为主体、多模式并举的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在教育创新实验区建设方面主要遵循两个指导原则:第一,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学校为合作的中小学实践基地开放图书馆数字资源、提供教师进修和培训机会以及支持对方开展教学研究,并与之合作开发教师教育和基础教育资源。第二,充分利用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切实保障教育见习、实习的质量。中小学实践基地和优秀教师是保证高质量实习和见习工作完成的重要条件。以北京为主体、多模式并举的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模式能让大多数来自农村或不发达地区的学生切实体验到高水平的教育教学理念,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并将其带到未来的工作岗位。
(1)京师教育创新实验区
依托优质基础教育资源,通过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合作共建、与学校的附属学校合作共建等模式,在北京市建设一批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实验区充分利用北京市基础教育优质资源,使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有高的起点。通过教育见习,使学生了解代表我国基础教育高水平的学校的教育教学现状,领悟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学习和积累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与实践经验。
(2)西部生源地教育创新实验区
针对学校面向全国,特别是主要面向西部地区招收免费师范生的特点,在西部部分省份,与当地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合作,选择若干学校建立教育教学实践基地。这不仅能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以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及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支持和带动实践基地学校的发展,而且能够使学生及早把握当地基础教育现状,为未来的就业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在当地及早联系并确定毕业后的工作单位。通过教育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加强了学校与西部地区中小学的联系与沟通,加强了学校教师教育优势和特色对西部基础教育的辐射作用。
(3)华北教育创新实验区
学校积极开展与周边省份教育厅的合作,在其辖区内选择基础教育相对薄弱的若干所学校建立教育实习基地。通过教育实习基地,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相对落后的基础教育现状,增强学生投身基础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另一方面,通过实习生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的输入,支持和带动当地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
(4)校际合作教育创新实验区
学校与省属师范大学积极合作,共同建设教育实习基地,让两校实习生实施联合编队开展教育实习。通过共建教育实习基地,可以促进两校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在教育教学实践以及教师教育研究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三、多举措,全方位,提升师范生综合素质
(一)与中小学名师面对面,接受言传身教
为使免费师范生尽早形成教师专业意识并树立职业理想,体验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和魅力,学校启动了“名师导航计划――免费师范生与名师面对面”系列讲座,陆续邀请了一批优秀的中小学校长、教学经验丰富的一线特级教师走上北师大讲台,对免费师范生言传身教。名师的人生追求、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和执著,深深感动了免费师范生。学校还聘请了一些中小学优秀教师做免费师范生的兼职导师。兼职导师通过座谈、研讨、讲座等形式,定期与学生交流、沟通,帮助学生了解中小学教学改革的动态,促进免费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实施国际视野拓展计划,开拓学生视野
师范生国际视野拓展计划包括海外教师与教育专家讲学计划和师范生海外学习计划。
海外教师与教育专家讲学计划主要是为了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让他们了解最前沿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发展动态。学校特别设计了“国际知名教授系列课程”,邀请海外教育学科专家、基础教育研究与管理专家、基础教育优秀教师到学校讲学,介绍国际上基础教育研究与发展的趋势、动态、前沿与经验,并作为小学分的选修课计入学生的成绩单。
为了使优秀的免费师范生有机会获得海外学习或见习的机会,学校实施了师范生海外学习计划,并积极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
(三)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认识基础教育现状
为了让免费师范生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和认识我国西部地区的基础教育现状,学校多次组织学生赴西部省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们走进当地中小学校的教室和宿舍,感受基础教育的现实环境。他们还与当地学校的校长、优秀教师进行了深入座谈,并进入课堂专心聆听一线教师的授课。在部分学校,免费师范生还与当地教师同台授课、共同评课,取长补短。学生们结合自己的所知所学和当地的实际环境,开动脑筋,因地制宜地策划出了一系列本土化的实践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品牌活动,提升师范生职业素养
为引导免费师范生树立崇高的教师职业理想,坚定投身教育事业的信念,各免费师范生培养单位为设立了多种形式的品牌活动。“未来教师自我成长营”“教师素质大赛”等活动的开展,既锻炼和提高了免费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又使免费师范生体验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骄傲,对以后的工作有了初步的认识。
日前,学校《2008级免费师范生思想、学习和生活状况及与2007级比较的调查》结果公布。连续两年的数据调查表明,学校的相关举措实施顺利、收效良好,免费师范生的总体思想状况积极、健康、向上。调查显示,免费师范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良好,主流价值观认同度高,能够积极服务国家社会需要。他们能够正确认识教师的职业性质,对教师职业的评价继续提高。针对免费师范生在调查中表现出来的学习动力等方面的问题,学校正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标,增强主动性与计划性,塑造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
篇9
关键词:师范生 职业 技能
师范生是未来的人民教师,其未来职业的特定性决定了它应具备教师职业技能的特殊性。职业技能是指从事某项职业必须掌握和运用的专业技术的技巧和能力,它是每位劳动者从事劳动都必须具备的基本劳动素质。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是指就读师范教育专业的师范生,为今后从事和胜任教师职业所必须掌握和运用的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技巧和能力。这种技巧和能力的培养,是师范院校培养师资和各类教育工作者系统工程中一个重要的技术项目,涉及的内容颇为广泛,加强这种技能的培养十分重要。
一、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存在的问题
当前,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没有完全引起学校师生的高度重视,在具体实施培养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1.重学科专业教育轻职业技能培训
这直接导致了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不够系统、规范和完整,强化训练软弱无力,以致出现相当部分师范毕业生高分低能的现象。
2.重理论学习轻实践锻炼
这直接导致了师范生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相脱节,出现了师范毕业生不能很好地学以致用,无法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如有的师范毕业生在校时专业学习成绩很好,但走上教师岗位后却不能很好地适应学校教学,存在着忙于课前写教案、课上背教案、课后理教案,以及教态不自然、板书不规范、提问无目的、点评不到位、表达无条理、心理承受力低、多媒体计算机操作不熟练等教学技巧和能力问题。
3.重应试考试轻技能自主训练
专业学习和测试与技能强化训练对师范生来说是同等重要的,但受到"应试教育"定势思维模式等因素的影响,相当部分师范生还认为只要考试过关就万事大吉,导致平时只重视应付考试而不注重技能的自主训练,以致难以培养成良好的职业技能。
4.重个性发展轻技能的全面培养。有些学生过于注重培养自己的个性,若有一技之长就目空一切、忘乎所以,忽视其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培养等。
总之,由于各种不良因素的存在,使得师范生得不到系统的规范完整的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给他们今后的就业和工作带来了困难,也给促进师范教育的健康发展和培养合格人才带来了阻碍。
二、师范生在教师职业技能培养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
教师职业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的形成以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为中介。在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实践性原则
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以实践活动为中介,要注重在培养过程中加强技能训练和实践活动。
2.全面培养的原则
教师职业技能是一种由许多子系统构成的特殊技能,各构成要素紧密相关。培养与训练必须考虑技能的各个要素,全面培养。
3.因材施教与突出重点的原则
不同年级、不同专业方向的师范生有其各自的特殊性,要根据专业、年级和个体的差异,有重点地来进行培养与训练。
三、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具体规划
1.大一年级学生
具体目标:形成基本的教学操作技能及良好的专业思想。
主要内容:结合课程学习,加强教学基本功训练;重点开展“三字一画”活动,提高书写技能,努力培养自己的口才与文字表达技能。
2.大二年级学生
具体目标:教学基本技能培养进一步深化,并形成初步的教学认知技能、教学设计技能,培养自己多方面综合技能。
主要内容:结合心理学、教育学等课程学习,进行班级管理技能等方面的训练;积极参与学校的各类学生社团活动,培养亲和力和团结协作精神,提高组织、管理、协调技能;积极参与各类学科竞赛活动,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3.大三年级学生
具体目标:教学认知技能、教学设计技能进一步加强,教育技术技能得以提高,具有一定的教学反思技能、教学研究技能。
主要内容:积极参加演讲比赛、作文竞赛等活动,提高自身的表达技能;开展说课、评课、课件制作、板书设计、编写教案、文献检索等训练;参加各中小学校的教育见习活动,组织学生开展教学观摩,制定班队活动计划等;在校内进行微格试讲,做好教育实习的前期准备工作。
4.大四年级学生
具体目标: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得以全面提高,树立起优良的专业品质,能适应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小学教学与管理工作。
主要内容:参加教育实习工作,通过“教育实习”使自己在教学工作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教育调查与研究等方面得到全面锻炼;进一步深化专业思想教育;加强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提高教学研究能力;进一步加强说课、评课、教案编写、课件制作与教学技能的培养,以适应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四、总结
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要,循序渐进。只有对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分阶段有重点地培养与训练,才能使师范生在教学认知技能、教学设计技能、教学操作技能、教育技术技能、教学监控技能、教学反思技能、教学研究技能和专业品质等方面得以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容世彦.现代教育技术基础[M].北京:宇航出版社,1999
篇10
在海南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学校教育中黎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基于黎族文化资源的地方课程的开发研究”等科研项目的带动下,专业课程内容改革走向深入,陆续开设了《海南文化概论》、《海南黎族文化概论》等课程。通过地方文化课程的讲授,激发学生研究地方文化的热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历届毕业论文选题中,海南文化研究、民族文化研究成为同学们重点关注的问题。
二、优化课程体系,强化课程改革和教学方法改革
1.基于“文本细读”的课程内容改革与建设。随着高等教育育人理念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教学方法改革已经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突破口。基于文本细读的合作式教学法的研究和实践源于当前文学课程教学的困境,在指导中文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试讲时,我们发现教学的技巧和一般方法是学生易于掌握的,最难的是他们不知道怎么进入文本分析,自己认真阅读过的文学作品非常少,几乎不具备解读作品的能力,一旦遇到具体的文本语言问题就无从把握。大学的文学史课程教学普遍存在重视文学思潮和史料知识,轻文本细读的问题,文学专业课在学生的理解中只不过是背熟作家生平、主要作品以及文学史意义而已,在浮躁的心态下,学生们倾向于阅读一些经典作品的简缩本、了解一些故事的梗概、写一些印象式的读后感或概念式的说教。课堂上的文本分析则越来越走向简单化和程式化。针对这些问题,本专业尝试实施基于文本细读和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改革,该项目2014年获得省级教改项目立项,强调主干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强化原典作品阅读,在课程建设上从三方面加强力度:文学类课程以作品阅读阐释为核心,辅以文学史线索;试题多从理解作品角度出发,增设原典导读课程。增设课外古诗文背诵的实践必修环节。通过这些做法加强学生对原典作品的阅读深度。
2.基于“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为了改变文学课程大班教学困境,同时也为了解决学生文学理论知识概念认知与学生文学感悟能力和写作能力提升的教学冲突,我们对教材具体内容的讲授环节上积极开展了基于文本细读的合作式教学方法改革。首先,把以往的语文课程与教学、文学史课程进行提炼,对不同时期的文学史教学注重以经典文本细读为主。其次,在课程上注重研究性课程的开发,以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结构和将来的发展需求为依据来开设。如开设读书报告实践课程,同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名著细读,提交读书报告,以读书会的形式进行研讨交流。再次,将课堂知识讲授与合作式小组研讨相结合,变课堂教学“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中心”,变课堂讲授“讲到没有问题”为“讲出问题”。根据教材及相关备课资料,教师事先分配研讨任务,确定讨论焦点———指定具体文本,明确文本细读的内容和研讨的题目,分发拓展阅读资料或告知资料检索途径,同学在备选研讨题目中任选一题进行查阅资料,学习委员对讨论题目进行分类、分组,并确定组长,每组6人左右,8人一小组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文本研究性细读,并写出个人学习报告,之后小组内进行充分讨论,并形成汇报课件,由一人代表进行汇报。经过6年的实施,基于文本细读的合作式教学方法改革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知识学习和研究应用能力。第一,有利于培养学生文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文学理论学习向实践能力迁移;合作式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对课堂的参与度。第二,有利于增强教材的实用性,对改变高校文学课程课堂照本宣科、盲从教材、效率低下,学生被动学习等状况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第三,促使教师关注学科发展和研究的前沿动态,引入最新的研究内容,给学生指出发现问题的空间,留出探究的空间。第四,通过文本细读,教师有了自己的阅读体会,教师也在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文本解读,在教学中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从而形成教与学的良性互动。从教学层面上说,文本细读教学法还有助于教师对教学内容删繁就简、吐故纳新,改变一个讲稿用几年的状况,促进教师做教学反思,从而提高教师水平,推动教师进行教学改革。
三、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
1.实践教学大纲完善。本专业在2013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前已组织全体教师对专业核心课、选修课、集中性实践环节实践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了全面修订。培养方案上体现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的“全过程”培养,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拟定《汉语言文学专业背诵熟读篇目600篇》、《汉语言文业必读书目100本》,写作训练4年不断线,有各种文体类型的写作训练,学年论文毕业论文一体化。为了强化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增强人文素养,增设《诗文朗读与背诵》实践课程,为了解决学生毕业论文选题难的问题,增设《论文选题与写作专题训练》,为了开阔文化研究视野,同时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专业目录及介绍》要求,增设《海南文化考察》实践课程。
2.特色项目。毕业论文写作呈现鲜明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研究特色。许多毕业论文写作呈现鲜明的海南地域文化研究、民族文化研究特色,其中不乏优秀毕业论文,如校级优秀论文《海南黎族民间故事中英雄人物》、《黎族民间故事中的机智人物》;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促进了毕业论文指导,如2014年省教育厅科研课题“黎族与其他百越后裔民族民间故事比较研究”,2014年海南省哲学社科科学研究课题“海南黎族民间故事中世居黎族历史研究”,黎族民间故事研究成为毕业论文选题的一大亮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诗文创作、论文写作、演讲比赛、辩论比赛、朗诵比赛、创业大赛、研究生考试中表现突出,成果丰硕。学生在各类诗词楹联刊物上发表作品百余篇,部分作品在中国诗词界最高刊物《中华诗词》发表,海南省诗词学会、海南省楹联学会专门为我校开设师生创作栏目,许多毕业生在我省各地成为诗词楹联教学和创作的骨干和新秀。四、继承师范办学优势,积极参与“国培计划”顶岗支教实习,培养学生服务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综合素质汉语言文学专业有着较长的师范教育办学历史,积累了教师培养的宝贵经验,教师的培养实际上也属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范畴,因此,虽然汉语言文学专业改为非师范专业,但仍然继承师范办学的优势,积极参与“国培计划”顶岗支教实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汉语言文学专业分别派出了两届毕业生参加海南省教育厅“国培计划”顶岗支教,为海南少数民族地区9个市县的57所初中学校提供初中语文学科教学服务。参与“国培计划”顶岗支教的实习生留下数百万字的《汉语言文学专业顶岗实习记录汇编》,完整记录了在海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学三个半月的实习经历,师范生面对真实教育情境的困惑与难题对提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对策提供了参考。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