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养老好处范文

时间:2024-01-25 17:53: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养老好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区养老好处

篇1

从单位人到社会人“单位关门了,还有社区,我们这些老人又有人问了。”说起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蔡炳泉连连称“好”。73岁的老蔡,刚刚在社区里度过了一个愉快的春节。

蔡炳泉1991年从福州一家机械厂退休,去年纳入所在社区,从“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

“退休十几年,要说最舒心的日子,也就是把我们交到社区劳动保障事务所的这一两年。”他告诉记者,厂子效益一直不好,刚退休时,每个月只能报20元的医药费。后来,厂子转制、被兼并,医药费一分钱也报不了,有时连养老金也无法按时领到。“单位今天好能顾到我、明天不好就顾不上我,相比之下,社会化管理让人心里踏实。”

社会化管理的好处,蔡炳泉当初只在乎两样: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和办理医疗保险。“劳动保障事务所发给我一个养老金存折,跟我说,不管原来的单位有没有,我都能按月到银行领养老金。事务所还帮我办了医疗保险,现在生病也有钱去买药。”真正融入到社区生活中,蔡炳泉又发现,好处远不止这些。家里有点急事难事,给社区服务站打个电话,很快有人来帮忙。社区的活动中心免费对退休老人开放,看看报、下下棋,或者报个书法学习班,生活变得充实起来。过年过节,事务所的同志还会到家里来慰问,组织老人搞联欢。“以前听人说‘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觉得离我有点远。现在,我过的就是这种好日子”。

到去年底,全国地级以上城市97%的街道、社区建起了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全国3400多万企业退休人员,有约2900万人实行了社会化管理服务,其中1300万人纳入社区管理。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规划,今年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率要力争达到90%以上,其中实行社区管理的退休人员达到50%。

让老人们无后顾之忧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主要是职工退休后,其管理服务工作与原企业分离,养老金实行社会化发放,人员移交城市街道和社区实行属地管理服务。

近年来,我国离退休人员数量增长较快,目前已有4000多万人,其中参加养老保险的企业退休人员3400多万人。前几年,我国推行了养老金社会化发放,使退休人员的晚年生活在经济上有了保障。现在,推行社会化管理服务,使他们的晚年生活能得到组织管理和服务上的保障。

另一方面,近几年随着一些企业破产兼并,一些企业退休人员失去了原单位的依托,急需通过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为他们提供相关服务。即使是仍由单位管理服务的退休人员,也越来越意识到自身的晚年生活不应当与企业生产经营的风险联系在一起。“我们就是要让退休人员有一个安定的避风港。不论单位效益好不好、单位会不会倒闭,退休人员都不用担心领不到养老金、自己的生活没人管,让老人们没有后顾之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目前在上海、杭州等东部沿海城市,市区街道、乡镇基本上都建起了社会保障服务中心,退休人员在社区里有看病的医务所、领养老金的银行、锻炼的器械、搞活动的场地,还有专职的工作人员为老人们服务。这种全新的管理方式向所有的退休人员展示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展示了今后美好的生活:退休后离开企业,不是没人管,而是管得更好,更有保障。

为老人们提供更好的服务退休人员在对社会化管理表示欢迎的同时,也有许多期盼。

杨永兰老人从上海市退休后来到北京与女儿一同生活。她的养老金要托在上海的邻居帮忙代领,然后寄到北京。至于享受医疗保险,更不方便。“我今后就住在北京了,如果能让北京的社区管理起来就好了。”

宁波市大闸社区的退休老人朱福勋认为,社会化管理让他对今后的生活放心,但他还希望社区能组织更多、更有意思的活动来丰富他们的生活。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的唐霁松介绍说,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起步时间还不长,许多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今后国家有关部门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为企业退休人员提供更加全面、细致的服务。“退休人员从企业管理转为社会化管理,工作一定要比从前企业做得更好,要让老人们看到好处、得到实惠。”

篇2

居家养老梦想成真

89岁妇女莉莲・米塞利独自居住在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西郊一个社区里。她的腿脚已相当不灵便,日常起居需要大量照顾,但她不愿意抛下宠物狗“尼基”和盛满自己半生回忆的家,再花上一大笔钱搬进养老院。幸运的是,圣路易斯市一个社区养老项目让她梦想成真,可以留在家里颐养天年。

每隔几天,在波音公司上班的邻居皮特,波泽夫斯基会顺路上门帮她解决一些电脑问题,搬运一些重物。来自附近华盛顿大学的志愿者则定期上门做家务、和她聊天,并提供必要的交通出行帮助。

81岁独居老人伊夫琳・克莱曼也得到志愿者的悉心照料。从维修电路和水管到解决电脑故障,志愿者们包揽了她家一切重体力活。

这一切,得益于两位老人所住社区实行的居家养老项目――“自然形成退休社区”。

“自然形成退休社区”项目萌芽于20年前,如今已覆盖全美大约300个自然形成的老龄化社区,为那些在家养老的独居老人提供各类服务,包括房屋维修、志愿者上门帮工、社交活动、社区商店购物折扣等。

在这些社区里,养老项目管理方通过互联网、电话等联络方式,及时了解老人的需求,提供周到服务。老人可以不用离开自己舒适的家,就能享受到在养老院般的照料。

现阶段,推行这一项目的老龄化社区主要集中在美国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及其郊区。仅在纽约一市,实行该项目的社区就超过50个。

一年只交30美元

卡伦・贝里・埃尔贝特是圣路易斯“自然形成退休社区”项目负责人。

埃尔贝特负责的养老项目如今每年运转费用大约30万美元,如果平均分摊到加入该项目的600名老人身上,每人需付500美元。不过,有了来自政府、社会机构和私人的资助,成员只需人均交纳30美元。

和住养老院的成本相比,居家养老项目所需费用相当低。在美国,老人若想住养老院,每年需付费大约7.5万美元;如果请全职的家庭护理,费用则将近10万美元。

埃尔贝特和她的4名同事认为,成本低廉的居家养老项目对老人们极具吸引力。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也看到推广居家养老项目的好处。

商家支持居民帮忙

除了来自社区外的赞助,“自然形成退休社区”项目通常还能得到社区内的商家支持。

在圣路易斯的“甜番茄”餐厅里,83岁的弗吉尼娅・克莱门茨和同岁老友洛伊丝・弗拉娜甘正共享午餐。作为“自然形成退休社区”成员,她们在这家餐厅不仅可以享受折扣,而且想待多久就待多久。一些老人吃完午饭后在餐厅里玩桥牌,直到日落才回家。

在圣路易斯的这个老龄社区里,像“甜番茄”餐厅一样为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消费折扣的商家。共有25个。

在实行居家养老项目的社区里,不少居民自愿成为志愿者,为年迈的邻居提供帮助。

现年67岁的洛伊丝・佩里曼是圣路易斯居家养老项目的成员之一。她尚未彻底退休,需要每天在家用电脑和客户保持联系,但家里的电脑时常出问题。为她提供电脑维修服务的,是邻居谢雷尔・普夫吕格尔,年龄比她还大,已经73岁。

活动丰富老有所乐

现年96岁的伊达・泽尔策是钩针编织高手。为了丰富社区老年人的生活,她5年前自创“编织工作室”,吸引社区里十多名爱好针织的老人参与。老人们在这里度过愉快时光之余,每年还能编织出数百件针织帽和毯子,捐赠给当地一个医院的新生儿。

养老项目管理方也组织一些适合老人参与的社区活动。

90岁的独居老人多萝西・尤斯曼也是居家养老项目成员,参加了社区组织的椅上瑜伽课。当地一座教堂捐出一间宽敞的房间,作为瑜伽课教室。每次上课前,社区养老项目管理方都会为尤斯曼提供免费交通服务,送她到教室。

尤斯曼说,她在瑜伽课上结识不少新朋友,还意外重逢一个高中同学。友谊之外,老人们还有更大收获。每月为老人量血压的护士帕姆・艾伦说:“这个群体很健康,我认为这得益于他们坚持锻炼身体。”

相关链接 国外养老新概念

重返校园养老

美国一些大学近年来在大学校园里开辟出养老园区,让曾在学校学习或工作的老人“叶落归校”,安度晚年。

70岁的安纳利斯・鲍包尔比曾就读并执教于密歇根大学。这位前心理学教授花31.5万美元,在密歇根大学为退休员工开辟的小区里购买了住宅、鲍尔比为拥有一批高素质、高文化水平的邻居感到兴奋。

校园养老的概念最先出现在美国印第安纳州。1981年,印第安纳州立大学就在校园内辟出园区,专门建房供退休教师购买居住。越来越多的美国大学发现这是一个一举多得的好主意。学校有了新的资金来源;退休老教师愿意回来,校园对他们有特殊的吸引力;在校生也可以从老教师那里得到不少有价值的建议。

互助养老社区

美国弗吉尼亚洲有一个专门为老人设计的社区,名为“老人精神”。这个社区的所有住户都是55岁以上的老人。

他们或买或租社区里的房子,每月另交纳150美元,用于维护公共设施和修建社区食堂。入住前,每人都承诺要彼此照顾,直到终老。老人对小区的设计和管理有自。

智能养老公寓

英国生命信托基金会计划建设全智能化老年公寓,使老人在未来可以不受养老院束缚,在自己家中过上高质量生活。

篇3

然而,令希望合住的老人们乐意的事,却偏偏大多难以皆大欢喜……

合得来,同住好相伴

七十多岁的上海陈老太送走了老伴,独居的她既悲痛又孤单,她对往后的日子心灰意冷。这天,有位与她处境相似的老姐妹来串门,聊着聊着,两人不禁想到了一起:我们与其各自冷冷清清独居,倒不如搬到一处合住,几十年的姐妹了,性格、爱好又相符。合住以后,陈老太很快摆脱了忧伤,渐渐变得更开朗了。

都住在上海浦东潍坊社区的两户老人,两家步行相隔仅5分钟,一家有对老夫妻,丈夫九十多岁。原先是大学教授,身体不好,需要人照顾,妻子八十多岁,心脏装过支架,他们有一套一楼的两房一厅,小房间可以给别的老人入住。男一户是67岁的老太,常年患有骨关节疾病,她与“拟结对”的女主人都曾是公司财务人员。这两家对合租同住也很有意向。

更有意思的是,杭州市的胡志根和妻子吴影绯,钟光荣和妻子季国琳,在余杭镇山西园社区合租一套房子。几个月过去了。4位老人原本寡淡的晚年生活,像添了味精突然有味了。老人们说,大家拼租养老的生活,又合算又热闹。两家还制定一个“五年计划”,准备先在一起住五年,过段时间大家一起出门游玩,以后,再共同出钱叫请一个保姆,帮忙料理。

遇阻碍,子女成了“拦路虎”

合租养老,最大的障碍是晚辈们的不理解、不支持。

上海浦东新区潍坊社区那位67岁,的老太,如今仍独居在自己两房一厅的家里,因为楼层较高,老人几乎足不出户。一年前,合租养老为何没有实现呢?原来,当初除了租金的问题,老人最担心的还是自己住出去后,房子被子女卖掉,所以不敢走。

在大连, 留守“空巢”的高雪玲、王淑珍与类似情况的另两位老人陈秀敏和王惠芳想到了“临时搭伙”合住。这4位大妈年龄加起来都快300岁了,她们考虑以陈秀敏家为合租住处,其他3位老人每人每月付给陈秀敏100元房租,同时由4人合资出钱雇佣一位护工,承担洗衣做饭等日常家务。其余几位老人空置出来的房子,可以考虑出租甚至变卖,可以为老人们的日常生活增加一笔费用。这是他们最初的设想,也是“合租养老”模式的雏形。

篇4

据2006年中国首次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推测,到2050年,中国老龄化程度将达到30%,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然而,目前我国养老金缺口为2.5万亿元,这样庞大人群的赡养照料无疑会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但是,老人们的“后顾”就一定会堪忧吗?

不!因为令人欣喜的是,在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复杂情况之下,除传统的家庭养老,以及敬老院、福利院养老等社会化养老方式之外,一些基于家庭和社区的新型养老方式也在不断出现,让很多老人感受到了晚年生活的轻松和安详。

A携手自助:养老之路好轻松

如今的社会,老人逐渐多了,其中单身老人、行动不便的老人也多了。这些需要照顾的老人如何使自己的晚年生活得到保障呢?一些老人不等不靠,首先行动起来―伸出手来,相互照顾。

1.“空巢”老人搭伙养老

陈大妈和赵大妈住在同一个机关大院里。1998年,两人的丈夫因病先后去世。张大妈住另一个机关大院,丈夫在2001年因病去世。三位大妈的子女均已另立门户。张大妈是陈大妈的朋友,料理完丈夫的后事,便到陈大妈家来小住。陈大妈为求热闹,叫上赵大妈来聊天。三个人有说有笑,都觉得日子突然轻松、愉悦了许多。于是张大妈提议:我们搭伙过吧。这样,都不寂寞,还可以相互关照。先住我家,然后轮流住。从此,这三个大妈开始形影不离地一起做饭、逛街、旅游,仿佛是一家人。

许多“空巢”家庭的老人既不愿意进养老院,又没有合适的其他去处,只得一个人日复一日地在孤独中度日。这一方面苦了自己,另一方面也给子女造成压力。其实,对于那些不愿意去养老院的空巢老人来说,找几个境况接近的朋友搭伙过日子,不失为一种好选择。

好处一:排遣寂寞。对于空巢老人来说,最大的苦闷也许不是身体的衰老,而是一个人居家过日子的冷清和无人说话的寂寞。因此,有几个可以说说话的“聊伴”是晚年莫大的安慰和享受。

好处二:相互关照。生活和行动的不便是空巢老人不得不面对的另一个问题。比如一个腿脚不灵便的老人独自洗澡、买菜、上医院就是难题;而要一个有关节类疾病的老人经常去洗菜、洗碗,无疑会加重其病情。这种情况下,与其求人不如求己。几个身体状况各不相同的老人组合在一起,相互照应着,谁能干什么就干什么,互相取长补短,难处就会变得不那么难了。

好处三:节省开支。这是显而易见的。一个人过日子柴米油盐、水电气一样都不能少,三个人过日子也是这些东西,多也多不到哪里去。

(亚红)

2.老人们互相照顾好

即使不是“空巢”老人,他们很多人也并不把自己的晚年生活完全寄托在儿女们的照顾上,他们更看重的是老人之间相互照顾。

一个大院的老人

可以互相照顾

初春,一位老太太的老寒腿毛病犯了,行动不便。她的子女们都上班,便给她请了一位保姆。但老太太说什么也不同意,让儿子把大院里的那些老伙伴请来照顾她。结果,这些老伙伴一来,老太太的精神就好多了。她们在一起说话、打牌,非常开心。于是,老太太的子女们就对这些老人说:“你们来照顾我妈吧,我们给你们开工资。”那些老人说:“不用,这是互相照顾。你们家不也给我们提供了活动场地了吗?”

儿女亲家可以互相照顾

现在的家庭大都是独生子女,孩子结婚以后就有4位老人需要照顾。有的年轻人往往忙于自己的事业和家庭,“留守父母”的照顾就成了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双方老人互相照顾也是个不错的办法。

有一对独生子女结婚后,为了自己的事业,他们要经常到外地出差,很难顾得上双方的老人。但双方老人对儿女们说:“你们放心地走吧,我们会互相照顾的。”果然,在儿女们走后,这对儿女亲家就互相照顾起来。互相照顾的结果还真的很好。过去是一个人病了,另一个人照顾。现在是一个人病了,三个人一起照顾。过去家里有事,是两个人面对,现在则是四个人一起处理。

有共同爱好的老人可以互相照顾

有共同爱好的老人可以聚到一起玩儿。其实,在一起活动的过程,也是一个互相照顾的过程。

有一位老人特别喜欢旅游,可是他担心一个人出去不仅孤单,而且有什么事情也没有人照顾。于是,他就发出了一个信息,想和有共同爱好的老人一起活动。结果,很快就有七八位老人作出了响应。于是,他们就结伴而行了。在出行的过程中,这些老人不仅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而且在行程中都互相照顾着。从外地回来后,他们成了好朋友。

(卢卫平)

3.孤寡老人自组家庭养老

让散居的孤寡老人自愿组合成家庭,政府为他们集中建房,让他们共同安度晚年,这不仅缓解了政府为每个孤寡老人单独建房的压力,还使得老人们从此不再孤单,生活上的相互照料让他们重新体会到了亲情与温暖。目前在河南荥阳已组建了20多个这样的家庭,上百老人过上了大家庭生活。

在荥阳市高村乡史坊村内,一处标号为“温暖工程012号”的院子格外显眼。这所院子共有5间房,住着3位老人:70岁的张虎群是这个家庭中的老大,72岁的张顺庆是老二,63岁的张毛岗是老三。

“张虎群当老大,是因为他能劳动、会做饭,也很乐意照顾另外两个人;张顺庆腿不太方便,但还能照顾自己,比张毛岗好点,所以排老二。”高村乡民政所所长杜淑华说。

这个组建3个月的家,是荥阳市为供养孤寡老人而尝试的“类家庭”中的一个。政府发给“类家庭”中老人每年每人1000元的生活费,村、组每年再补贴每人200元,老人的承包地由组长负责转包出去,保证每人每年收入300斤小麦。就医问题采取“小病村负责、大病乡负责”的原则。荥阳市民政局有关人士指出,这种形式既降低了管理成本,又便于老人相互照顾、相互交流,提高了生活质量。

(宋振科王战龙)

B“海曙模式”:居家养老又一春

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现代化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四二一”家庭增多,传统的家庭照料正受到严峻挑战,养老作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2005年底,在北京召开的两岸四地社区服务交流大会上,宁波市海曙区被评为全国唯一的“居家养老示范区”,其社会化养老模式得到专家一致肯定,而且也逐渐在国内其他地区推广。

1.日托服务“一条龙”

在“居家养老”方面,宁波市海曙区采取的是“走进去、走出来”的方式。 “走进去”,是指政府为那些80岁以上独居的困难老人,按每人每年2000元的标准购买服务,服务人员以下岗失业人员为主,每天上门服务至少1小时;“走出来”,是指让大部分行动方便的老年人,走出“小家”,融入“大家”。海曙区每个社区都建立了带有日托服务功能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开设了包括文化学习、心理咨询、保健治疗、慈善救助等6大类50多项免费或低偿服务项目,为千余名老人提供送饭、洗澡、洗衣、巡视、陪送看病、清洁卫生、康复锻炼等人性化“一条龙”服务。

2.信息平台与义工服务

为了更好地监护患病的独居老人,海曙区还借助81890服务平台,别具匠心地设计出“一键通”电话机,事先将高龄病人的姓名、住址、病史及子女所在社区居委会的电话等资料输入信息系统。当高危用户拿起话机后,信息系统会自动接通并显示用户信息,有关人员在第一时间里就可以实施救助。

与此同时,凡70岁以上独居生活但又未达到政府购买服务条件的老人,还可以得到由区敬老协会发放的“居家养老义工服务卡”,享受包括管道维修、代充煤气、代购物品、换洗衣裤、修剪指甲、就医陪护等免费服务项目。义工与他们相邻而居,上门解难非常方便。

3.“心贴心”温暖老人心

近年来,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在帮助空巢、独居老人安享居家养老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个区有1300多位老人享受政府出资、民间组织机构上门服务的方式,在家安享晚年。2003年,为解决独居困难老人的生活照料问题,在当时辖区社会养老机构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区政府出资15万元,通过竞标的方式,购买民间非营利组织“心贴心社区服务中心”的服务,并为老人安装了安康通呼叫,有效解决了辖区内100位生活困难的独居老人生活服务问题,深受老人们欢迎;2004年,又出资35万元为220位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2006年,购买服务的资金提高到120万元,全区1300位困难独居老人的居家照料问题基本得以解决。

(戴卫民)

C“渐进式退休”养老,工作休闲两不误

“渐进式退休”养老是一种新的理念,它把退休看做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终点;它是将工作和休闲结合起来的一种养老方式。

“渐进式退休”养老,也可以说是当今世界最新潮流之一,特别是发达国家持这种理念的人很多。据美国退休人员协会的调查显示,有69%的美国人希望退休后仍有一部分时间用于工作。即使发展中国家,如巴西、印度、中国等,这种倾向也越来越明显。许多老人都喜欢“渐进式退休”养老。其主要理由是:

1.能充分发挥

老年人的才能和余热

如今,大部分退休老人还都身体健康(虽然有点老年慢性病),在相当长的一个阶段内,还有一定的甚至是较强的工作能力,可以继续为社会创造财富。

2.有益于老年人健康长寿

有些人认为,退休是“朽木”,无力再工作、再创业了。这种认识早已被事实驳倒,大器晚成者比比皆是。许多高龄老人说:“我整天过得很充实,整天都是忙忙碌碌的。”这就是他们健康长寿的根本原因。如果你每天的生活安排得很紧凑,就能使你的手、足、大脑和内脏等生命部件有效地运动起来,就能延缓其衰老进程。工作着是快乐的,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把休闲和工作结合起来,不管有无经济收益和收入的多少,都会获得成功感、满足感、快乐感。

(张兴娥王松山)

(本栏图片由胡继斌拍摄)

话外音

茄子缺水时会发出微弱的,向日葵获得雨水和足够的日照时,会发出悦耳的声音,生态学家因此说:植物是“知物”。那么,人呢?没有人不承认自己对舒适的生存条件有种本能的渴求。上述一组文章所提及的“携手自助”、“海曙模式”、“渐进式退休”三种新型养老方式,让很多人享受到了后顾之乐……这便是心灵放晴的感觉!

是的,今天这些经历过生活忧患的老人,还是充满希望的。因为今年的“两会”将老龄问题提升到了关系国家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的高度。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三提“共享”理念,强调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发挥老年人才作用,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因素。”

篇5

一、工作思路

按照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全民参保计划”要求,围绕“民生为本、民生为重、民生优先”工作主线,突出工作重点,破解工作难点,狠抓工作落实,不断扩大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面,推动我办事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事业再上新台阶。

二、工作目标

围绕工作重心,着力抓好新增扩面、续保缴费、领取资格认证和养老金发放,确保实现新增扩面114人、缴费64人、领取资格认证率100%、养老金发放率100%的工作目标。

三、主要工作

(一)围绕全员参保,深入宣传发动

继续通过各种会议、活动、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宣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三提高”(缴费标准提高、财政补贴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政策,吸引群众主动参保,扩大参保覆盖面。要针对45周岁以上的重点人群,突出“正常缴费才能享受政府补贴”、“多缴多得、长缴多得”、“城乡居民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可相互转移”、“政府对重度残疾人、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按100元/年·人的标准为其代缴养老保险费”等政策优势,切实提高群众参保缴费的积极性;要选取参保率较低的居民小组开展入户宣传,讲清政策好处,把更多群众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范畴;要在宣传中真正实现“养儿防老传统观念的根本转变”、“弘扬敬老爱老优良传统”的效果,发动年轻人为老人和自己多投保,自己尽孝心,为孩子做榜样,实现自己养老、父母养老“双重保障”。

(二)围绕基金筹集,广泛组织参保缴费

基金筹集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参保群众越多、缴费越多,共济能力越强,制度的优越性越能得到体现。要认真总结吸取2015年扩面和征缴工作的经验教训,继续把参保缴费工作作为2016年重点、难点工作加以推进。要及早宣传发动,抢抓工作主动权,统筹安排政策宣传和养老保险费征缴工作,将政策宣传资料下发到居民小组、小区;要鼓励高档次参保缴费,选取“多缴多得”的群众作为典型,进行广泛宣传,让有条件的群众选择更高档次参保缴费,进一步提高参保群众的养老保障水平。

(三)围绕应发尽发,加强养老金发放管理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发放直接关系到广大城乡居民的切身利益和参保积极性,要秉着严谨负责的态度做好做实。要按照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经办规程要求每月及时通知到龄人员办理待遇申请,修正待遇领取人员错误信息,确保应发尽发;预测并统计出老农保2016年到期领取人员名单,及时通知对象换发《领取证》,按时足额发放老农保待遇领取人员养老金。采取多种途径堵塞养老金冒领多领漏洞,及时办理已死亡待遇领取人员关系注销手续,重点要组织实施好2016年待遇领取人员资格认证工作(含老农保领取养老金满10年的领取人员),强化安全措施,提供便民服务,确保认证工作扎实有序推进。

(四)围绕常规工作,夯实基础管理

进一步规范业务经办管理,严格按照政策规定和经办规程办理业务,重点规范参保登记、信息变更、保险关系注销资料,完善一次性补缴、中断补缴资料,定期上交资料,确保业务经办规范有序;加强基金和财务管理,实现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

(五)围绕便民利民,切实提高服务水平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是覆盖范围较广、参保人数较多、经办业务量较大、基金累加性较强、管理服务周期较长的社会保障制度。农保干部要从参保群众利益出发,依法全面履行工作职能,不断完善服务理念、提高服务质量、规范操作流程,加强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真正做到服务标准化、操作人性化、程序规范化,切实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四、保障措施

篇6

关键词: 老年人;老龄化社会;养老方式

老龄化问题现在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已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而当今老年人最关心的也是如何选择恰到好处的养老方式。通过从人口结构,经济水平,文化背景等各个方面比较我国与新加坡养老方式的区别,探寻影响和局限养老现状的种种因素,借鉴新加坡解决养老问题的成功经验,浅谈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方向和办法。

作为东南亚最发达、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小国寡民”的新加坡积极推行政府、社区、家庭与个人相对合的养老方式。他们认为,家庭是老年人的支柱,直接照料老年人;政府、志愿者和社区福利机构则作为正式的照料网络,承担着辅助照料的责任。目前,我国的养老方式主要有三种: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

1 老年人口结构的区别

新加坡是马来半岛南端的一个小国,大约有400万人口,其中77%是华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20%。

2008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44亿,是世界上唯一一个60岁以上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2005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11%,预计到本世纪中叶,大概到2045年左右,中国60岁以上人口将占到30%。更不容乐观的是我国8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 300万,约占老年总人口的9.7%,且近年来我国80岁以上高龄老人以年均约4.7%的速度增长,明显快于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

2 养老政策的区别与效果

新加坡的公积金制主要是完全积累制,是通过强制储蓄的手段来实行对职工本人的自我保障制度,自存自用,多存多用,完全是自己领取自己储蓄的那部分基金,没有社会统筹和互济功能[1]。这种资金筹集的方法一方面减轻了政府的负担,同时也强化了雇主与雇员之间的责任与相互协作关系;另一方面,强制储蓄型的基金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控制高消费。然而,这种缺乏互济性和灵活性的养老保障方式也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之处。新加坡政府采取积极措施,从本国国情出发,先后设立了最低存款计划和家属保障保险计划。从1987年1月开始实施了最低存款计划,规定公积金会员年满55岁时可提取公积金,但必须保留3万新币的最低存款,以保证其晚年生活。1980年5月开始实行家属保障保险计划,规定如果公积金会员在55岁前不幸死亡或终生残疾,该计划将提供3万新币的保险金以帮助会员家属渡过最初几年可能困难的生活,这种社会保险制度是对公积金制度的自我保障制度的补充和完善。

另外,新加坡还设定了一些养老的优惠政策:一是在购买房屋上兼顾养老的优惠政策;二是“倒按揭”(以房养老)模式[2]。即:60岁以上的老年人把房子抵押给有政府背景的公益性机构,由公益性机构一次性或分期支付养老金,老人去世时产权由这个机构处分,“剩余价值”(房价减去已支付的养老金总额)交给其继承人。对于无暇照顾在家的老年人和孩子,新加坡成立了相应的机构-“三合一家庭中心”,这个照顾中心将托老所和托儿所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即照顾了学龄前儿童、小学生,又兼顾到乐龄人士。有些家庭可能是每天由年轻的夫妇将老人和幼儿一起送到这里。老少集中管理,即顺应了社会的发展需要、解决年轻人的后顾之忧,又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增进了人际交往与沟通,防止了“代沟”的出现。

1996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正式出台,是时代的产物,对落实、巩固家庭养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且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在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改革之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1997年7月了《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对全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基本制度形态、养老费的征集标准等做出统一的规定,至此在城镇居民中已经初步建立起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的社会保障制度退休年龄适当延长,缓解人口老年化的压力。2006年,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在全国所有涉农的县(市、区)实现全部建制;2008年,全国所有县(市、区)基本都建立了城市医疗救助制度[3]。

3 老年人经济来源的区别

新加坡于1995年建立了中央公积金,它是一项全面性的社会保障储蓄计划,为所有工作人士在退休后带来经济保障[4]。任何一位60岁以上的新加坡公民或永久居民,如果无法养活自己,可通过法律申请赡养费。社会发展部负责老年人的社区服务,家庭照料和住房的组织和协调,对愿意与退休父母一起居住的子女给予优惠。

我国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00年,在全国60岁以上未在业人口中,家庭成员供养是第一位的,占65.40%;其次是退休金,占29.27%;依靠基本生活费补贴的很少,占2.38%[5]。

4 养老文化的异同

新加坡把老年人称为乐龄人士,同时新加坡政府十分重视培养全民的家庭观念,在舆论导向上不遗余力地在向人民灌输儒家思想,宣传孝道,号召全社会关爱、孝敬老年人。每年的农历新年,新加坡都要开展敬老活动,在全社会树立尊重老人、关爱老人的风尚。

在我国在几千年的中华文化传统中,养老文化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并逐渐成为规范人们思想行为的道德准则。进入21世纪,我国迎来了人口迅速老龄化的现实问题,面对汹涌而来的“银潮”的冲击,人的思想也在社会大变革的潜移默化中发生了转变,使得传统的养老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重人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显著特征之一。而伦理文化的核心之一便是“家庭孝敬”,尤其是对老人、对父母的尊敬。家庭是老年人的大本营、终身的依靠和归宿,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的优秀道德传统之一是尊敬老人、孝敬父母。正是因为我国具有“孝亲”的优良传统,家庭照顾将长期居于主导地位,现代化的进程为老人的家庭照顾提供了强有力的社会支持,使家庭养老进入社会化网络。

5 养老观念及需求的区别

篇7

关键词:空巢;老人;养老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3-0051-02

自中国大规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投入到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60岁以上人口为177 648 705人,占13.26%。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流动人口也从1997年的3 890万增加到2010年的2.6亿,其中农村留守老人约4 000万,占农村老年人的37%。如今,打工携妻带子外出渐成趋势,农村将出现越来越多的留守老人,他们生活上缺乏照料,成为“空巢老人”。老年人——这个体力和健康正走向衰弱的群体,将面临怎样的困难?面对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家庭结构在慢慢消失,农村“空巢老人”如何养老?所以,深入了解和分析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探讨其养老可行性,是理论和现实都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

一、目前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现状分析

1.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养老负担加重。家庭养老依然是现阶段中国养老的基本模式。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农村家庭拥有子女人数减少,人口流动规模扩大,增加了家庭赡养的难度。因为赡养老人的主体是青壮年,他们不仅要完成成家立业的重任,还要肩负赡养多位老人的义务。这种状况下,对“空巢老人”来说,他们的生活主要只能靠自己,处于自养状态,必要时还要承担照料下一代和从事农活等体力活动,他们自我经济收入预期下降,其额外经济收入主要看儿女的收入状况或道德水准。一旦丧失劳动能力,因无固定收入,生活风险和困难程度都是可想而知的。

2.精神空虚,缺乏情感上的慰藉。一方面,在空巢家庭中,子女远离父母外出求学、工作、生活,无法陪伴在父母身边,加剧了农村家庭的空巢化与老人的养老难问题。留守的老人,长期独处,生活意义不明确,和外界接触越来越少,心里话没处诉说,有时间没事可打发,最容易产生孤独感。另一方面,由于社区公共资源有限,特别是在农村,文化娱乐设施非常缺乏,空巢老人没有活动场所,也时常无人聊天。精神空虚会使病残率提高,导致各种生理和心理问题。

3.健康状况下降,又缺乏日常生活照料,患病率较高。家庭在老年人的生活照料中发挥着核心作用,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没有足够的体力和精力照顾自己,尤其是很多患有慢性病、大病的老人,更无法照顾自己基本的饮食起居。在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水平有限,儿女又不在身边,社区资源有限,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很容易使空巢老人患病,面临着很大的生存风险。

4.养老资源不足,供需矛盾突出。养老资源不足主要指两方面,一是养老服务设施和老年活动场所不足,空巢老人本就独自居住,对养老设施的需求很大,但是社会却无法提供其所需的场所;二是由于子女外出务工,本应有子女赡养的父母无法得到应有的照料,只能代由社区照顾或者由低龄老人照顾高龄老人。与老年需求项目,其服务供给明显不足。

二、农村“空巢老人”问题出现的原因

1.社会结构转型和变迁改变了家庭的各种关系。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一方面直接带来了经济发展以及个人收人的提高,客观上有利于增强对老年保障的经济支付能力;另一方面直接改变了农业单一的生产方式,促使更多的青壮年子女在外寻求发展机会。大量的农村中青年进城务工,造成许多农村老人留守家中无人照顾,这样就导致了空巢家庭的出现。

2.思想观念的改变。传统家庭的观念是养儿防老,大家庭以血缘为纽带,共同生活,一起劳作,但是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思想素质不断提高,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发生了重大改变,从注重伦理关系转变为重视经济关系。父母和子女在生活习惯、价值观念、活动方式上差距加大,因此,双方都更倾向于分开居住,由此产生了空巢问题。

3.人口老龄化和子女出生率的普遍下降。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农村生育率有了明显的下降趋势,优育观念逐步形成,使农村产生出大批的少子女家庭和独生子女家庭。家庭规模缩小,也使得代际重心发生倾斜,“宠幼厌老”的现象有所抬头。目前,20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一代人现在已进入青壮年期,在一般情况下,他们婚后与父母同居的时间缩短,结婚时、婚后一二年就与父母分家的情况多起来,致使农村现代家庭结构以夫妻关系为主导,婚姻重于血源,更多的复合家庭则分化为空巢家庭与核心家庭。

4.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缺位,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缺乏保障。由于受到现实中国经济实力的限制,相当一部分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仍没有保障,这些老人尚未被真正纳入农村的养老保障体系之内。同时由于当前中国对人的社会化资源的照料上更偏重于青少年,农村空巢老人所获得的社会化照料资源少。城市的社会化养老机构、社区便民服务及志愿者的照料资源对农村空巢老人来讲是一种奢望。在中国的农村地区,绝大部分空巢老人仍处于一种“自我养老”的状态。比较规范的、能够有效付之于实践的、符合农村现实情况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还没在广大农村地区建立起来。

三、老龄化趋势下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的基本思路

1.加大政府投入力度,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合理优化配置养老资源。政府应制定相关的养老、敬老、爱老的法律法规,从思想上认识到空巢家庭养老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扩大资金筹集渠道,发展财政拨款、个人缴费、社会参与、慈善捐赠等多种形式,建立养老服务机构;贯彻落实各项优惠政策,设立专项基金,开设资助项目,比如对一些养老服务机构免征营业税等;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地发展养老服务体系;节约投资成本,提高服务质量,整合养老资源,合理优化配置;加快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逐步实现农村养老的社会化。

2.弘扬中国传统美德,发扬传统“孝文化”,强化家庭养老功能。村空巢老人是社会的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的养老同样有物质的需求,也渴望得到子女亲情的关怀。然而他们的子女很多为了生计常年在外打工。从中国传统的“孝文化”来说,子女理应赡养年迈的、曾经为自己辛苦付出的父母,发扬中国优良的家庭养老传统。子女当自己不在父母身边之时,除了应托人照顾家里的老人之外,还要经常打电话回家问候老人家,通过电话进行感情和思想的交流,让空巢老人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3.加强农村社区的引导,为空巢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在农村,邻里交往频繁,人际关系比较亲密,在这样的基础上形成的社区具有较强的凝聚力。社区成员能较好地被动员起来实行养老互助,实现养老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可以在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上发挥巨大的积极作用。例如,为不能出门的老人提供保洁、洗澡等日常生活照顾和生活护理方面的服务;建立社区家政服务站,帮助他们进行心理调适,摆脱空巢综合症的阴影;可以安排人员为不能自食其力的空巢家庭老人干农活,给他们提供饮食、住宿方面的照料;组织社区卫生保健服务部门,定期深入空巢家庭内部,进行健康检查,为老人建立健康档案,有针对性地提供医疗保健护理,定期为老人进行健康指导、护理、上门巡诊、设立家庭病床,提供预防、诊断、治疗、康复锻炼等服务。

4.提高农村空巢老人的社会适应能力,扩充其社交领域,鼓励其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许多老人没有自己的爱好,不愿意参加社会活动和公益活动,这只能增加自己的寂寞和孤独感,这对自己的身心健康也没有任何好处。空巢家庭老人闲暇寂寞的时间较多,可以鼓励他们从事自己感兴趣的社会活动,增设适合老人的活动场所和设施,还可以大力组织青年人群体和低龄老人群体为高龄老人群体服务以实现互动,这对于保持不同年龄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愉快有着积极作用。

四、结语

老年人是社会阶层中的弱势群体,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有巨大影响。解决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能否实现老人安享晚年的愿望,而且影响着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只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努力,为农村老年人营造一个良好的养老氛围,农村空巢老人将不再是一个严重的话题。

参考文献:

[1] 戴卫东.家庭养老的可持续性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10,(2).

[2]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篇8

通过对铁岭现状分析,总结出铁岭特有的老年问题和地域性的发展特点;将其与一二线城市的成功养老模式、地域背景因素进行对比,分析得出适合三线城市的发展水平下的养老模式。为三线城市地域性养老模式提供借鉴作用。

关键词:三线城市、养老模式、建筑产品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正文:集中问题所在:三线城市的养老产业如何得利?三线城市的老年人的质量应该摒弃?如何取得三线城市的老年产业、开发商、老年人平衡点的博弈?

一.现在养老地产特点及问题所在

1.1现在新兴养老地产定位人群集中在高端老年人

养老产业的投资大,回报周期长的特点决定了养老产品定位为高端的老年人群,这样可减少产品风险。但是高端的老年人数量占全国老年人口数量的1/5,并且不同城市级别的高端老年人群定位有所差异。如果开发商仅仅把赢利点定位在中高端老年人上,那么其他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否就是置之不理,高端老年人的数量在该城市老年人口数量所占的比例随着城市级别的降低而降低。

1.2三线城市铁岭化的现状特点:

铁岭市是辽宁省14个省辖地级城市之一,位于辽宁省北部,松辽平原中段。铁岭是沈阳经济区副中心城市。

1.2.1高端老年人群定位铁岭老年产业的发展空间滞后

铁岭现有高端老年人占总铁岭总老年人口数量的1/6,铁岭市高端老年人群中能符合北京、上海、沈阳等高端老年人标准的数量更是少之又少。因此铁岭老年产业潜力群体不应等同于一二线城市的老年人定位,而应以中端老年人为主,高端为辅,加入低端人群来形成自己的实际需要出发发展养老产业;来寻求自身的养老模式。

1.2.2铁岭化空巢现象的出现

现在铁岭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数约为68818人,8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一半以上,现在铁岭家庭结构出现空巢现象。这种空巢现象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中国家的三线城市来说更是明显。

1.2.3铁岭家庭小型化的出现

2011年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铁岭市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81人,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3.01人减少了0.2人,家庭户人口逐渐减少表明家庭规模逐渐小型化。这点体现在对于户型和公寓面积的需求上,铁岭市大面积的用房比例相对较少,具调研分析得出80-90平为主打户型,而130左右的户型所占的比例相对要少。

二.国内成功案例分析

2.1成功案例分析:

结论:北京、上海的成功案例从整体上看与国内外老龄率与政策的关系都是相符合。另外可以从例子的对比中得出区位相同情况下,开发规模越大,其养老模式越多,而且越以居家模式为主,内部的年龄范围越广,服务样式越多样,更加的自由,也便于开发。

2.2现有老年社区特征:

老人占据主体地位,其方式为居家养老。在规划设计上强调综合考虑居住与生活、工作、购物、文化、教育休闲等多种要素,是和谐的新的生活方式的空间载体,与社会形成共享的发展格局。在空间环境上与居民行为上表现为聚集化的独立完整的老年住宅群或合居式老年住宅群。其优势在于便于为老年人集中提供专门服务和多样的同龄交流环境。

三.铁岭化的养老模式及产品模型选择

三线城市与一二线城市所处的背景不同,我们要根据现有成功模式来确定三线城市内部特定的养老模式及产品模型的铁岭化特点。以居家养老社区为主,有2-3栋以租赁形式经营的老年公寓。

3.1人群定位不同

服务人群定位以中端老年人为主,高端为辅,低端人群参与的形式来形成铁岭市实际需要的养老产业。

3.2集中养老与居家养老比例不同

三线城市应该加强养老地产中全龄化的趋势,增加居家养老的比例,减少集中养老所占比例;这样的好处是可以带来资源上的共享,使得资源最大化的利用,把社会里的老年住宅和养老院比邻建设,以便在设置服务网点和急救站时,两者能公用。而且多半项目设有专门面向老年群体的居住板块,也有适应各年龄层群体的居住板块。

3.3集中养老与居家养老的分布位置不同

在一二线城市中,集中养老多半设置在中心区域,靠近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对于三线城市铁岭而言,居家养老主体化布置,集中养老同服务设施边缘化设置,是因为集中养老所占的比例较少,而且靠近一边可以减少集中养老部分的外来人员与居家养老内部园区的人员进行相互干扰,便于管理和功能分区;并且对外起到个可视化的宣传作用。

3.4一二线城市老年住宅面积偏大和公寓形式单一

由于地域经济和发展水平的制约,一二线城市的内部住宅面积和公寓单元面积总体偏大,这与三线城市的经济发展不相符合,如果完全照搬一二线城市的面积标准设定,会使得铁岭市居民无法承受大面积用房,而形成空置的住房。所以三线城市要寻求自身需要的地域性老年化住房面积标准。

3.5医院、护理院、康疗理疗的设定

医院等服务设施必须也考虑到三线城市特定的地域性疾病,例如铁岭是以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慢性病为主,所以设置特定的治疗、理疗的护理中心。

3.6可以根据铁岭的地域特点打造本地的养老产业

首先可以利用第三产业的发展,利用景观、湿地、森林公园等自然景观形成度假养老、休闲养老的模式进行开发;此次,或者利用现有的人文资源,如铁岭重点高中的学区房来开发养老住宅,将老少园区结合设置,通过老年人对于年轻人的照顾和关爱,使得老年人对于社会价值的再次体现。

结语: 现在一二线养老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定式,三线城市和地域性城市的养老地产模式将是我们今后要关注和研究的课题所在。

参考文献

【1】彭涛. 城市空巢家庭居住需求及社区老年居住适应性研究. 西南交通大学,2006

【2】宫晓洁. 邯郸地区嵌入式老年住宅研究. 河北工程大学,2011

篇9

样本之一:西辛庄

西辛庄是个庄。“西辛庄市”是个市。西辛庄到底是庄还是市?答:它是一个“村级市”。2012年5月8日,河南濮阳县庆祖镇西辛庄村给自己挂起了“西辛庄市”的牌子,媒体惊呼“全国第一个‘村级市’出现了”!尽管濮阳县民政局明确提出建立“西辛庄市”不符合有关政策,要求其把牌子取掉,但通过这件事,更多人知道了西辛庄,这是一次成功的营销,也反映出西辛庄领头人李连成敢为天下先的气魄。

20年前,西辛庄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1991年8月,李连成当上村支书,领着村民搞蔬菜大棚,全村人均增收500元。3年后,种菜卖不上价钱了,李连成又决定办企业。

办企业需要用地,地从哪里来?李连成带人把村里几个粪坑、废塘填平,获得了30亩地,在上面建起了西辛庄第一家企业,13户农民入股,当年每股分红近13万元。一看办企业能赚钱,全村老少都要求入股,李连成干脆把企业作价100万元转让给村集体,每户村民1万元入股。

企业急需扩建,建设用地又成了问题,李连成打起了宅基地的主意,村里统一规划建房,全村人搬进新楼,腾出60亩宅基地,“有地了,就能建工厂,就能招商引资,农民上班就得工资了;你在这个企业入股,该分红就给你分红了。”李连成说。

目前西辛庄有20多家企业,年产值10多亿元,全村人均收入2.6万元,解决就业人口近万人。村民生活用水、电、气不收费,孩子上学不收费,村民看病不出村……李连成的目标就是“城市有啥俺有啥”。

“俺村里有好学校,有好医院,有水有电有暖气,有宽的马路,好的绿化,俺有就业的地方,有宾馆,有超市,有休闲跳舞的地方,这不就是城市生活?”李连成说。

今年8月,3位意大利客人来西辛庄参观。在村里走一圈,外宾怀疑自己被骗了:“你们说这是农村?这不就是城市吗?”

如今,李连成有了新目标:响应西辛庄周边15个村子“并村”的要求,建一个可容纳常住人口近2万人的大社区,把西辛庄建成一个“村级市”!

样本之二:古佛寺

古佛寺本是河南长葛市的一个村,现在,这里要建起全市第一个新型农村社区—古佛寺社区。

长葛是县级市,工业发达,城镇化进程快,但好多项目没地方落地。市委书记史本林说,2007年我们就思考土地问题怎么办。2008年,长葛市开始做“迁村并点”规划,准备把全市361个行政村合并为66个。

2012年初,长葛市将原规划加以修改, 66个新社区缩减为36个,覆盖了长葛全部农村。按照新规划,今年长葛市要开工建设10个新型社区,其中古佛寺社区4月份开工建设,9月竣工。

长葛市共有3家上市公司,但农字号的只有“众品”一家。古佛寺社区试点就是让众品公司参与进来。3个行政村的农民迁居新址后,腾出400亩地,众品公司既可就地搞工业园区、养殖园区,还可把用地指标飘移到长葛产业集聚区;3个行政村的耕地流转起来后,也可由众品公司租用,种植经济、高效作物。古佛寺社区的农民,只要愿意,都可以进入众品公司工作。

“建设用地指标飘移”,大概是长葛的一个新发明。众品公司在紧邻市区的产业集聚区搞不到用地指标,但在离市区几公里外的古佛寺拿到了地,它可把这个指标飘移到产业集聚区,而将古佛寺同样面积的建设用地复耕为农田。

长葛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赵金喜说:“新型社区对农民的好处:一是他们以前以种地为生,现在变成工人了。二是以前住农村,现在住社区了。三是农村公共设施落后,住到新型社区后,当地企业的税收大部分留在社区,可以依靠这个来搞城市化管理,建污水处理厂、超市、银行、幼儿园、养老院等。四是农民种一亩地净利润二三百元,算上人工还赔钱。新型社区化后,农民的土地租给种田大户,我们规定的租金是每亩每年不低于1000斤小麦的价格。今年小麦的国家收购价是每斤一块二,以后小麦价格还会不断上涨。另外,国家对农民还有耕地补贴、养老保险等等。总之,城市人能享受的,他享受了;农村人享受的,他还能享受。”

长葛市规划的36个新型农村社区,计划用5到8年来建成。建设资金一是由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工业设施部分,每个社区几千万;二是对上级资金的使用,比如国家每年对河南省涉农资金安排就有500亿元,中央很多条条都有资金;三是企业社会赞助;四是群众自筹。

农民每腾出一亩宅基地,政府将给予补助15万元。农民购买古佛寺社区的楼房,按建筑成本价900元/平方米售给。3个行政村的农民,有人想搬,有人不想搬。长葛市李副市长说,我们打算让愿住的人先住进来,让其他人看看(它的好处)。

新型社区全部建成后,长葛农民户均能腾出4分宅基地,全市能腾出6万~10万亩地。按每年用地量5000亩左右,可以用20年。长葛市市委书记史本林说, 20年后,长葛人口进入负增长,我们再也不用担心建设用地问题了。

史本林说:“河南有2000万农民在外面打工,北京窝不下,郑州也不行,他们最终还要回到农村,不能老是出现空心村,老是3860部队。通过新型社区化,我们能把60%的土地腾出来,一是复垦,粮食增加了;二是用地指标飘移到城市了,工业和城市发展用地解决了;还有一部分指标放到当地社区,每个社区规划一个工业园区,土地租金缴到社区集体,税收大部分也留到社区集体,社区物业和管理就有钱了。我们反复推过,感觉它是非常科学的。”

篇10

在数年的房屋征收拆迁过程中,新舟社区三区实现“零上访、零强拆”,这个曾有着“马蜂窝”之称的棚户区为何能如此“风平浪静”?

办法总比困难多

新舟社区居民大都是当地原化工厂、火柴厂的职工家属,所住房屋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阴暗窄小,没有统一的规划和配套设施,房屋建筑标准低,冬天怕火灾,夏天怕水灾,生活环境极差,这样的居住环境一直是汇川区领导心头挥之不去的忧虑。

汇川区委书记徐光华说,看到棚户区居民的生活状况,深感责任重大,棚户区改造工作刻不容缓,事不宜迟。于是,新舟社区三区棚户区改造被列入党政议事日程;用经适房项目建设推动棚户区改造的目标定位在决策层议事桌上敲定;政府主导,群众参与,部门配合,依法征收的工作思路纳入方案实施。

“我们迫切希望政府加快棚户区改造,早拆早建早回迁,对大家都有好处。”拆迁户王大姐说,她们一家在新舟社区一住就是30多年,期盼改造已经盼了好久。像王大姐这样居住在棚户区的大多数居民都热切期盼早日搬进新楼房。

新舟社区三区棚户区改造工程涉及402户拆迁户,有384户是原化工厂职工住房。其中,242户已参与房改,对房屋享有所有权;142户未参与房改,对房屋只有使用权而无有权。在房屋征收过程中,未参与房改的住户反应强烈:“同样是一个厂的工人,我们为什么不能享受房改?”棚户区改造遭遇强大阻力。

矛盾与问题汇聚到汇川区政府,怎么办?区政府组织人员进行调查后得知,没参与房改的多数是原化工厂下岗老工人,无自由产权房,经济拮据。如何既能显示政策的公平公正,又能解决这部分人的问题?几经讨论,区政府决定参照房改政策解决问题,也就是先进行房改,让这部分人取得房屋所有权后再征收安置,由此阻力得以排除。

在对242户有所有权的住房进行征收时,又有住户提出:“旧房公摊面积少,而电梯楼公摊面积均在20%以上,还房后新房使用面积远不及旧房。”对此,洗马路街道工作人员及时与作为业主的汇川区经适房建设发展中心、市房屋征收中心一起研究,并写出专题报告请示汇川区政府。区政府经专题研究后决定:这部分房屋的公摊面积部分由住户承担,部分由政府买单。

让利于民促安居

“社会效益第一,经济效益第二。”立足这一指导思想,新舟社区三区棚户区改造工程处处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

在棚户区改造中对公房私建部分如何认定?针对这一问题,几番考量后,汇川区政府决定以《国土法》和《规划法》颁布时间为限,对之前建造的房屋视为合法部分给予征收补偿。

还房后家庭人口多住不下,但又买不起超面积房屋的住户如何办?汇川区政府决定给其提供廉租房解决。

住户对还房后超面积部分一时无钱购买,这个问题又如何解决?几经研究后,“混合产权”这一新名词在决策层议事桌上产生:即超面积部分是公房,住户先住着,何时有钱支付何时获得房屋产权。

让居者有其屋。新舟社区三区棚户区改造项目把此种理念贯穿于房屋征收拆迁工作全过程。拓宽扶助对象,让有困难的流动人口常租户在住房上也获得实惠。对8户社区流动人口长期租房户,在租住房征收拆迁后享用廉租房。

在经过前期摸底调查和住户认可后,房产公司已拿出设计方案,并经相关部门审批正待实施。此时又有部分住户表示还房方案设计的房型、采光不理想,房产公司立即站在住户的立场上对方案做补充调整,尽量满足住户合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