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制度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4-01-25 17:53: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制度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制度的意义

篇1

【摘要】结合当前中国转轨经济的背景,先对制度的定义和内容进行界定;接着描述我国具有中国特色制度的特征和发展历程;然后说明当前与制度背景相关的文献;最后强调研究中国的会计问题对中国现实问题的考察更重要更有意义。

【关键词】中国 会计问题 制度 制度环境 制度安排

21世纪的财务与会计发展面临着四大环境问题,分别是经济全球化、中国加入WTO、“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和新环境下的国际关系。转轨时期中国经济呈现出新旧更替的特点,要想深入研究中国的财务与会计问题,必须将其放在目前中国特殊的、变动中的制度背景下考虑。

一、制度的定义与内容

葛家澍(2006)认为制度有两种含义,一是指社会制度,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的总和;二是指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包括有组织的法律、法规、业务规则和无组织的惯例和习俗。Davis and North(1979)将制度区分为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两部分,制度环境就是一系列用来建立生产、交换与分配基础的基本的政治、社会和法律基础规则;制度安排则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的方式的一种安排。

二、中国特色制度的特征及发展历程

1.制度环境

由于政府出于政治目的对企业,特别是对国有企业进行干预是转轨经济国家最基本的特征。比如为了保障社会就业,政府会强迫企业接受更多的雇员;另外,在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契约关系中,政府既作为“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双重角色,因此政府对国有企业的干预要强于非国有企业。所以国有企业中普遍存在的“棘轮效应”和“预算软约束”问题。

在转轨经济国家大多数都未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包括产品市场、经理人市场和司法体系等方面。林毅夫等(1997)认为,由于国有企业仍然处于不公平竞争的状态,所以我国的产品市场竞争的信息效应仍然很难发挥重大的作用。国有企业相对于与非国有企业来说,面临如生产资金密集程度过高、职工福利负担过重、部分产品的价格扭曲问题等。就现阶段的司法体系方面,我国上市公司中小股东的利益仍无法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

2.制度安排

产权改革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主要是下放企业资产使用权和重新分配企业剩余索取权。虽然改革的成效有目共睹,但企业剩余控制权仍始终掌握在政府手中。由于国有产权主体缺位,经理或者政府官员可能成为事实上的公司控制人,权力与责任的不对称容易导致控制权成为一种“廉价投票权”。另外,政府的多重管理机构、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也是上市公司控制权安排模糊不清的重要原因。孙铮、李增泉(2007)认为,我国上市公司企业控制权的配置虽然在理论上是清晰的,但事实上却是一种随机行为。

2005年4月,我国开始进行股权分置改革。我国的企业股票上市后,可分为可流通股和不可流通股。一方面非流通股占上市公司比重大,并在公司的决策中居主要地位,掌握着公司的控制权,可它们不能上市流通;而另一方面流通股所占比例较少,且分布分散,所以流通股股东难以行使监督权和决策权。结果势必导致两种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利的问题。股权分置改革通过一定的程序让原先不参加流通的非流通股上市流通,改变股份二元化的现状,实现股票的全面流通。

三、相关的会计问题研究

1.会计准则的研究

张春虹(2003)得出中国会计制度的模式主要受中国政治因素影响;经济因素决定着中国会计制度的内容、复杂程度和会计目标;同时文化因素和法律因素对中国的会计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夏东林、李晓强(2005)认为环境因素是一个基础性的影响因素, 既对会计准则产生影响, 也会影响到会计准则的执行。

2.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

夏立军(2004)认为中国审计市场的基本特征有政府干预与审计独立性,市场、法律机制对审计质量的保证作用较弱,主要依靠行政力量来保证审计质量等。施用进(2007)认为转型时期的经济制度环境缺陷,是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

3.管理会计的研究

陈元东等(2005)认为影响我国企业管理会计应用的社会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经济模式、政治因素、来自国外的影响、学术界引进等变量;组织内部环境因素主要有:组织文化、员工价值观以及组织结构等变量。潘飞、文东华(2006)对主要研究政府对企业经营的行政干预和市场体系的不完善等影响市场环境的因素,并对我国企业进行实证分析。

四、总结

我们发现在影响会计发展的各种环境因素中,每一个特殊的因素都会对会计个别不同的方面产生不同影响。比如政治制度决定其经济制度,从而决定该国的会计模式;法律制度影响一个国家会计立法的模式,影响其会计实务等方面;最重要的经济因素则会对会计技术的进步和会计的目标产生不同的影响等。目前我国学者对于我国会计问题的研究,无论是对会计行为变量还是治理变量的选择上受到西方文献的广泛影响,众多的文献都在检验西方已有的发现是否可以在中国重现。我们并不否认在西方重要的变量在中国也可能是同等重要的,而是想强调,研究中国的会计问题借鉴西方的文献固然重要,但对中国现实问题的考察可能更重要。

参考文献

[1]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63-68.

篇2

德国经济表现得如此抢眼,主要归功于强劲的对外贸易。2012年德国在商品、服务和资本各个领域的贸易顺差总额甚至超过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根据德国LFO经济研究所的预测,德国今年的贸易顺差比例还会超出欧盟的限额。该机构数周前表示,随着世界经济复苏,德国今年的经常性项目收支顺差可能会接近2000亿欧元大关。今年上半年的出超总额为960亿欧元,占德国国内生产总值的7.2%。德国联邦工业联合会表示,德国在出口方面的强势是产品创新的结果,德国产品在全世界受到欢迎并得以畅销。欧盟其他国家也从德国出口成功中获益。据该协会统计,如果德国出口总额能够增长10%,欧盟伙伴国家的中间产品出口就能相应增长9%。

对外贸易的增长带来了经济的稳步回升,同时也创造了就业市场的繁荣。据法国“欧洲时报网” 10月31日报道,德国联邦统计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德国的就业人数已超过4200万人,创两德统一以来最高纪录。德国联邦统计局称,今年秋季就业市场的良好表现是取得如此成绩的主要原因。一名统计人员表示:“今年9月的就业人数较去年同期增加了25万。”就业人数的增加也使政府增强了信心。德国联邦政府预计,至2013年年底,就业人数将稳定在4180万左右,而2014年则会保持在4200万以上。此外,德国工商业联合会也做出了相同的乐观估计,鉴于经济形势的好转,该组织认为德国就业市场明年将会新增25万个职位,而2014年德国的经济增长率将有望达到1.7%。

总体而言,德国较好地实现了宏观经济的四大目标: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外贸平衡和适度的经济增长。因此,在今年九月举行的大选中,默克尔领导的联盟党成为德国大选最大的赢家,获得了42%的高得票率。

德国经济的稳定增长,主要得益于相对完善的法律,政府能够在法律框架范围内施政。德国法律规定,德国联邦政府的经济政策主要集中在防止经济的垄断,鼓励企业自由竞争和创新,实现企业的良性发展和个人财富的合理增长。因此,德国政府严格执行《反对限制竞争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对限制竞争和不正当竞争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而刺激经济增长的法理依据则来自于《稳定与增长法》,该法对政府调控经济的行为做了严格的限制和规范,防止决策者心血来潮,随意做出决定。在2008年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中,德国政府并未随着其他国家起舞,慌慌张张地投入大量资金去拉动经济,而是严格控制调控的力度,把握好调控的节奏。在2009年至2010年期间,实际投入资金800亿欧元,同时期中国投入资金则为4300亿欧元(4万亿元人民币),其他欧盟小国投入的财政资金与其国力相比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其结果是,美元急剧贬值、中国物价快速上涨、欧盟小国政府陷入债务危机。

德国经济良好的表现也和德国企业强大的竞争力有关。德国经济的主要支柱是中小企业,而这些企业主要以制造和精细加工为主,它们并不赶潮流,而是在自己的领域深耕细作。默默地进行技术创新、完善产品,提升产品质量和美誉度,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从而形成了一批富有竞争力的百年老店和“隐形冠军”。

篇3

关键词:股东派生诉讼;法律经济分析;卡尔多一希克斯效率

一、引言

1960年科斯发表《社会成本问题》,奠定了法经济学的基础,“科斯定理”同时也被认为是法经济学产生的直接理论基础。1973年波斯纳出版《法律的经济分析》,运用经济分析方法对几乎全部法律领域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标志着法经济学的形成。法经济学(LawandEconomics)是在经济学假设的前提下,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理论框架分析法律制度形成、运用是否能有效配置资源、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社会福利。

从理论上讲,凡是理性的东西都可以用经济分析的方法来加以分析、解释。分析解释需满足经济学的两点假设:(1)理人假设,即每个个体的行为都是理性的,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即都是“自利的理性最大化者”;(2)资源是稀缺的,相对于个体的需求来说资源是有限的,一切经济社会活动都是为了追求效率,有效配置资源。法律制度实质上是一种经济制度,为此法律制度的设立与运用是在符合公平正义的原则下追求某种程度上的效率。诺思认为,设立法律制度的目的在于创造交易秩序和减少交易中的不确定性,从而降低交易成本。所以法律经济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是运用经济学的理论模型,分析方法对法律制度规范和法律运行过程中的成本效益进行分析,考查法律制度的影响或结果是否满足“帕累托最优”或“卡尔多一希克斯标准”,是否能够替代市场降低交易费用,从而验证法律制度的有效性,并在法律制度在取得预期目标无效率时,制定更有效率的规则来实现效率和目标价值。

对股东派生诉讼制度进行法律经济学分析,目的就在于研究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的构建和应用是否能提高整个社会资源利用的效率,更有利于股东权益之间实现均衡。所谓股东派生诉讼(又称股东代表诉讼、衍生诉讼、传来诉讼),是指当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员等主体侵害了公司权益,而公司怠于通过诉讼追究其责任时,由具备法定条件的一个或多个股东为了公司的利益,以自己的名义代表股东提起的诉讼。该诉讼制度首创于英国,1843年福斯诉哈波特尔(FossV.Harbottle)案和1864年东潘多铅矿公司诉麦瑞威泽案中的FossV.Harbottle规则及其“例外规则”标志着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初步形成。之后各国纷纷效仿,日本20世纪40年代末引入,我国台湾地区也在其公司法中明确规定了该诉讼制度,而美国的该诉讼制度最为完善,股东发动派生诉讼追究责任者不单单限于公司董事,更是扩及到公司所有各类高级管理人员以及公司外部人。2005年我国修订的新《公司法》152条正式确立了股东代表诉讼制度,规定“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规定,给公司造成损失的,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股份有限公司连续180日以上单独或者合计持有公司1%以上股份的股东,在特定情况下,有权为了公司的利益以自己的名义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讼。”

股东派生诉讼在法律上的意义以及公司治理实践中的作用,国内外已多有研究,普遍认为股东派生诉讼的应用有利于保护中小股东权益,制衡优势股权地位的控股股东,调动中小股东参与经营管理的积极性,最终提高公司治理水平。但就其经济分析甚少,而用“经济分析法学不是传统法学所讲的寻求法和社会问题的”科学“或正确答案,而是一个包容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之间相互竞争的理论体系,通过比较、评价和选择意识形态界定法和经济学的对话过程,从而导致法的结构和内容方面的真正变化。”,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试图从股东派生诉讼的有效利用程度与由此制度产生的最终保护程度出发,分析股东派生诉讼制度从经济学角度而言,所能达到的卡尔多一希克斯效率。

二、股东派生诉讼的法律经济分析

股东派生诉讼的目的一是以法律的公平正义为前提,通过维护公司的利益,间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二是通过对侵害公司利益的人进行制裁,提高小股东的地位和影响,有效制约和监督大股东和公司管理人员,从而促进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法律经济学的规范经济效率标准非严格的帕累托最优,而是更为宽泛的卡尔多一希克斯效率。主要原因在于,“帕累托最优”往往只能适用于市场中的自愿交易场合,而在许多社会活动中,法律规定的权利是无法在市场上交易的,或者是无法通过市场自愿交易来转换的。

所谓卡尔多一希克斯效率(Kaldor-Hickseffi-ciency)是一种非自愿的财富转移的具体结果,在社会的资源配置过程中,只要在资源重新配置过程中获得利益的人所增加的利益足以补偿(并不要求必须实际补偿)在同一资源重新配置过程中受到损失的人的利益,那么,这种资源配置就是有效率的。

卡尔多一希克斯有效性标准是潜在的帕累托改进。按照科斯定理,如果交易成本为零,个人之间的谈判可以保证卡尔多一希克斯效率变成现实的帕累托效率。现实中交易成本为正,就可能使得潜在的帕累托改善无法成为现实的帕累托改善。所以实际上经济学家一般采用卡尔多一希克斯标准,即总财富最大化标准来思考现实问题。

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的设立与应用正是以此效率为标准,诉讼过程中原告前期担保、收集信息、诉讼以及公司自身资源的消耗所产生的花费交易费用小于派生诉讼为公司长期带来的利益,经过合理诉讼后,将惩罚有碍公司利益方的行为,最终公司治理结构得到改善,公司相关利益方的境况都会因此而“自然而然地”获得补偿。为了充分说明该制度的卡尔多一希克斯效率,本文将股东派生诉讼以诉讼有效程度和保护有效程度作为主因素展开分析,以股东使用派生诉讼制度的有效程度为横轴,股东派生诉讼最终起到保护作用的有效程度为纵轴构造直线坐标系,将该制度所达到的卡尔多一希克斯效率划分为四种类型,即强有效、强无效、弱有效、弱无效,分布于直线坐标系的四个象限。

坐标横轴表示派生诉讼合理使用的有效程度,正方向表示合理诉讼的状态,即意味着股东具备提起资格(持股时间与数量满足条件),提起派生诉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严格遵从派生诉讼提起前置程序原则、善意公正原则、董事经营判断原则等原则。负方向表示派生诉讼制度被滥用的情形,具体有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形:(1)投机诉讼,原告股东与律师与董事串谋获取个人利益而提起;(2)骚扰性诉讼,股东提讼非以维护公司利益为目的,而是为了争夺公司控制权而提起;(3)勒索诉讼,违背诉讼制度宗旨,利用此制度谋取非法利益而提讼提起。

纵轴正方向表示有效保护,即因对公司实施不正当行为而负有民事责任的当事人受到惩罚并为其不正当行为做出补救的情况。负方向表示无效保护。即派生诉讼未得到应得补救成果或滥诉未得逞的情况。

本文认为处于第一象限的情形卡尔多-希克斯效率强有效,派生诉讼合理实施,诉讼结果得到应得救济,整体福利增进;而相对第二象限定义为卡尔多一希克斯效率强无效,滥诉却保护得逞,保护了不正当的诉讼请求利益,最终造成资源浪费;第三象限则为弱有效状态,也可定义为卡尔多一希克斯效率的假象,虽然最终结果滥诉未得逞,维护了法律的公平正义,但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滥诉本身浪费了资源,福利并未改进。而第四象限则意味着法律制度对合理诉讼的限制过分严格,导致诉讼符合基本要件,但最终利益未能得到保护,造成弱无效状态,相对强无效状态未造成更大的损失。因此处于第一象限是股东派生诉讼法律原则与经济效率均达到最优的状态。其他各象限在改进的情况下可最终转化到第一象限。虚箭头代表在诉讼有效程度不变的情况下,可能发生的转化;实箭头代表卡尔多一希克斯效率的优化方向。

三、股东派生诉讼卡尔多一希克斯效率的改进

如上分析,得知只有在第一象限克尔多-希克斯效率强有效,法律的公平正义与经济学的理性效率均满足。而其他象限则未达到同时满足,强无效失去公平正义,最终激励滥诉,造成整体利益的损失。弱有效则维护公平正义,前期交易费用未得补偿,经济效率未达到。而弱无效合理的公平正义要求未满足,达到经济效率的范围缩小。所以要达到强有效状态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在维护公平正义的前提下,改进经济效率;二是在有经济效率的前提下,实现公平正义,拓展经济效率的范围。总结国内学者对防止滥诉所提措施主要有对原股东资格做出适当限制、诉讼提起前“竭尽内部救济”、对原告诉讼设置合理的担保费用、以及被告责任的约束等,而在保护有效性方面也多从法律制度规范方面提出对策。超级秘书网

为了改进卡尔多一希克斯效率,除了从法律层面完善制度设定外,还应从节约交易费用,激励或惩罚角度采取措施。为此要从派生诉讼提起的原因即公司利益受到侵害这一状态采取措施,对可能损害公司利益的主体,如监事会、董事会以及公司外部人员或机构采取事前预防提高其做出不当行为的交易成本、做出不当行为后有效惩戒防范类型状态的再度发生。

参考文献:

[1]章晓洪,股东派生诉讼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12-19。91-93[2]2005年修订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z]

[2]2005年修订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z]

[3]钱弘道,法律的经济分析方法评判[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3):121-122

篇4

关键词:医保 等级制度 医院经济 约束

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原有的较传统的医保制度便适应不了时代的要求而频露弊端,表现出自身的滞后性,如任由这种滞后性自行发展就可能给医院及社会造成经济发展阻力。本文从定点医保医院经济方面入手,分析探讨医保等级制度对医院经济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一、医保等级制度概念及其影响

目前,我国新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已经在全国逐步实行,覆盖了我市所有用人单位及相关职工,由用人单位及职工双方共同承担医疗保险费用,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保险基金形式。这一医保制度的实施,一改往常采用公费、缺乏筹措医疗经费的机制、劳保制度覆盖面不全面等弊端,有利于社会的统筹安排及调动个人积极性,构建纵向结合横向的社会保险制度。现阶段的医疗保险体系的确立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有利于医院的整体经济效益。等级制度在企业管理中是较为成熟且较重要的一种管理手段,能有效校正企业信息的不对称性,规避企业道德风险及约束企业的经营行为。在医院实施医保等级制度,能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的控制及个人费用的负担。在医保等级制度下,医院的医疗行为会受到政府的相关制约及参保职工的严格监督,医疗机构会根据相关规定,对医疗用药及其他医疗收费加强监督管理。医保费用的参保中有职工的成分,故职工需承担部分医疗费用,因此对医院的服务态度、医疗质量、诊疗信息等有了更高的要求。另外也给患者提供了更多医院选择余地。这就造成各家医院之间的市场竞争局面。另外医保部门制定了药价、技术、医疗设备、基本服务等医疗报销范围,对医院业务收入严格控制,医院的经济效益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不利影响。

二、医保等级制度对医院经济的制约因素

(一)医院财务人员对医保等级制度认识不深

目前我国实行医保制度的医疗机构多以国立医院部门为主,国家在建立这些医保部门时并未充分考虑其经济效益,而这些部门中的财务会计日常工作的业务较繁忙,抽不出时间去了解与学习新制定的医保等级制度,缺乏相关医保制度精神,对医保单位的日常基金运行过程不能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管理,并严格开支运算,达到资金的有效控制。财务会计人员多是将传统的理财理念应用到医保管理中,未对医保预算进行严格审核,导致医院预算开支与制度的相关规定严重偏离,无法根据医院现状制定符合的财务指标,造成巨大的财务漏洞及资金流失。严重影响了医保制度的开展与运行,给医院财政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

(二)医院财务在医保等级制度下控制力不足

在医保等级制度逐步实施的化过程中,医院自身对财务的控制能力并未提高,财务人员未对医院自身运营与发展现状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而对财务进行预算和有效控制,多是按照普通事业单位财务预算标准对医院财务进行管理的,仅单层考虑医院的日常收支状况来对医院整体的财务进行管理,这就导致医院财务管理不能够支持医院的基本医疗功能正常运营,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医院财务上的浪费及医疗收入的流失,这种医院管理缺乏科学性,不能有效支撑医院的运行。

(三)医院医保基金有限及发放滞后

随着医保等级制度的实行,医院的收入由于医保与医院结算方式的不相称而受到不利影响。治疗的参保人员在结算医疗费用时,医院是依据医保制度相关规定是给予及时处理的,这种结算方式简便易行,能达到理想效果。然而在医院与社保部门进行结算时,则相对复杂的多,医院需要对缴费基数及参保对象情况按比例分配及偿付,更需要细化单种疾病、疑难疾病以及医疗设备器材拨款、付款等进行细化分析,这就造成医院财务管理的核算困难,对医院的财务收入造成之后影响,严重阻碍了医院的发展。

三、在医保等级制度下提高医院经济效益的措施

(一)建立科学的、高效的运营机制

积极扩大医院自主运营权,建立院长负责制平衡经济杠杆加强医院机制的管理及约束,了解市场需求,努力适应新的社会形势,加大学科建设、机构设置、人员配置及资金等的投入力度,医院要重视以实际可行的措施手段加强对医院的管理,运用科学的、高效的管理理念及管理手段以加强对医院财务的管理。医院可以实行裁员、加强成本核算的方式降低医保服务成本以增加医院效益。同时医院应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建立一支富有创新精神、团队精神的管理团队及具有精湛医术的医疗团体,使所在的医院能够在竞争激烈医疗行业中脱颖而出。

(二)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加强医院内部控制

顺应时代潮流,紧跟医保等级制度步伐,重视培养医院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强财务人员对医保等级制度的认识,定期开展财务培训,及时更新医保政策及内容,使财务人员对医保等级制度深度了解及掌握,提高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及业务水平,这有利于促进财务人员对医院财务支出及预算的管理控制,有利于财务人员对医保资金具体账目进行细致分析及审核,做出医保财务的准确核算及预算,提高医院运营效率,增加医院效益。

(三)构建责任制机制以适应市场竞争

在医保等级制度的前提下,为整体提高医院效益,医院可考虑实行多劳多得的工资分配制度。医院本身具有知识密集、脑力与体力同时进行、具有高风险等特点,医院要根据医疗机构这些特点,积极探索医疗技术及管理等生产要素息息相关的合理分配制度及有效途径。将重点放在服务效率上,实行医疗档次的合理分配。如对于医疗技术精湛、对医院有较多贡献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可以运用一定的方式对其确立较高的分配标准,实行按照岗位、任务接收量及完成量、整体业绩分配工资,给予优秀人才及较重要岗位分配相对较多的标准,灵活制定,对员工进行激励,能整体提高医院的竞争意识。

(四)制定医疗收费管理机制

财务人员要做好本分工作,最基础的就是财务记账,根据医保患者的门诊就医及住院等方面的资料做好账本记录,切忌漏记。另外,对于医院到付款期的本应收到的收账款数额,财务人员要准确掌握相关信息,要与医保机构联系密切,及时对账目进行核算。并要对以往医保机构拒付的应收款项的原因、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了解,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加强与医保机构进行协调交流,依据医院自身运营情况合理提高结算比例,使医保人员利益不受损失的前提下,提高医院效益。

综上所述,医保等级制度在医院的整体运营中,对于推动医疗卫生机构的体制改革及制度深化起着重要的作用,给医院的经济效益带来一定的影响。故应加强医院财务人员的对医保等级制度的认识,提高财务人员的财务管理素质,积极完善财务预算及管理制度,提高医院运行的科学性,使医疗事业在医保等级制度下能够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鸿勇,王黎勇,王军,王晓屏,彭涛,崔爱庆.医保信用等级制度对医院的经济约束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0,11(5):121-122

[2]王爱婷,王鸿勇,王媛媛,王晓屏,彭涛.医疗保险信用等级制度对医院的约束作用分析[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0,7(25):59-61

篇5

摘 要 医院会计制度是我国在特定的经济环境背景下颁布实施的,1988年制定的医院会计制度的时候,我国医院的运行情况还很复杂。医院作为事业单位向广大患者群众提供服务,并且同时义务的向社会提供各种福利,但是医院从制药厂家购买药品并向患者出售,赚取之间的差价。医院内部控制制度是规范管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手段,对于不断推进医院改革与发展,减少经营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我国医院会计制度建设起步较晚,医院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等原因导致公立医院普遍缺少行之有效、高效率的内部会计控制机制。本文分析了我国医院内部会计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医改背景下医院会计制度的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医改背景 医院 会计制度 改革

自从《医院会计制度》实施以来对于规范我国医院的财务管理提高医院的会计核算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为使医院尽快适应市场经济并且参与市场竞争奠定了基石,它对加强现代医院的财务管理,提高医院会计核算水平,正确反映医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经济信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医院的发展使得其帐务处理越来越复杂多变。特别是随着新的医疗改革的颁布,原来的医院会计制度也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其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也随之表现出来,为了医院的进一步发展,与现代化社会经济相适应,医院的会计制度有待进一步改革与完善。

一、我国医院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1.缺乏公益性会计科目

我国现行的医院会计制度在体现医院公益性方面存在着明显不足,大部分医院缺没有能够体现公益性类会计科目,很少会提供与医院公益性质的会计信息,并且缺乏建立合理的公益性补偿机制,大部分公立医院实际上还在使用社会公益性的公共资源,使用这些公共资源进行医院建设,购置急需的医疗仪器等现象普遍存在。

2.会计报表不适用

我国大部分医院的收支总表中紧紧反映了医疗支出和药品支出,没有管理费用项目,而是将管理费用按照医疗与药品部门的人员比例分摊,并按支出明细项目逐项进行分配摊入医疗支出、 药品支出与在加工材料相关科目内,这样就会对医院管理部门的费用进行财务预算的编制造成很大的难度,同时也不利于对医院管理部门发生的费用进行监督,尤其是在药品收入在医疗收入中所占比重较大的情况下,不利于药品费用的核算。

3.医院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医院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首先表现在对医院的固定资产核算方面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医院在购置固定资产的过程也就是医院的流动资产转化为非流动性资产的过程,但是不会引起实物资产的增减,但是在现有的医院会计制度中的对相关科目的核算只涉及医院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内部转移,导致医院固定资产净值情况不清晰,资产负债表中所体现出的净资产不能充分反映所有者权益。

二、医院会计制度的改革

1.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

在医院会计中应该对专业设备等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对于那些一般的设备与房屋建筑等固定资产应该按分类折旧法,健全固定资产折旧管理体系,可以为医院成本核算与专用基金的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新的医疗改革要求医院必须对其医疗服务项目进行成本预算,其预算的成本也包括设备、房屋等固定资产。因而设置固定资产累计折旧是十分有必要的,它能清楚地反应医院的固定资产的净值以及新旧程度。

2.完善医院的成本核算

新的医院会计制度颁布进一步的加强了医院预算管理和约束,把医院的全部收入与支出都纳入到预算管理中。同时医院会计制度的改革应该将现行的收付实现制逐步转变为权责发生制。它能够十分准确及时的对医院的收支情况进行核算。由于成本的刚性,所以对医院所有成本进行消减的可能性很大,而对于可变成本的控制相对来说难度不大,将医院成本核算的事后算帐改变为事中控制,用更短期的、侧重于消减成本的核算方法来进行成本控制,着力于对变动成本进行有效分析,找出成本发生的原因,提高成本的使用效率。

3.完善医院财务报表体系

新的医院会计制度与财务制度要求医院必须全面的披露其资产负债的具体信息,加强对财务风险的防范于资产管理,引进企业注册会计师制度,可以进一步加强外界有关部门对医院投入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另外,现金流量对医院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医院编制现金流量表有很重要的意义,可以使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清晰地了解医院的现金周转能力与偿债能力。

4.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打造医院财会队伍

医院应该通过将信息化系统与会计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关联,通过职能权限认证、职能权限密码等方式,将经济活动信息全面展露在医院所有人员面前,让不同权限的人员进行不同的操作。加强民主监督,避免发生职务侵占等情况,同时医院应该坚持以人为本,把强化会计队伍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加强财务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不断提高财会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严格完善持证上岗制度,单位会计人员必须持会计证上岗,对无证上岗人员,要及时清退,同时实行财会人员责任首问制和责任追究制,争取打造出一支强大的会计队伍,为医院的建设奠定基石。

三、结束语

总之,在医院的内部会计控制工作中,要不断的完善各种控制策略,在工作中不断总结遇到的问题,针对问题,找出更加有针对性的创新策略,才能够促进医院内部会计控制的快速发展,才能有利于医院会计机构的进一步提高,采取符合本院实际的有效措施,完善成本控制,加强财务管理,努力降低医疗服务成本,才能增强医院自身的市场竞争实力,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可观要求,不断向前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琳,赵祖坤.新医改背景下医院会计制度改革浅探.财会通讯.2009(S1).

[2]段东平.新医改对医院会计制度及其改革影响研究.财会研究.2010(19).

篇6

一、病毒简介

病毒(Virus)由一种核酸分子与蛋白质(Protein)构成(朊病毒只有蛋白质、类病毒仅含RNA).病毒个体微小,结构简单,没有细胞结构,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所以病毒不能独立代谢.在自身遗传物质的指导下,由宿主细胞提供原料、能量等,进行复制繁殖.

二、病毒的知识要点

1.知识构建(图1)

图1 病毒的知识构建

2.病毒热点问题归类

病毒与人体健康:SARS病毒破坏人体的肺部等处的细胞;乙肝病毒破坏肝细胞;脊髓灰质炎病毒破坏运动神经元,导致小儿麻痹症;HIV破坏淋巴细胞,使人丧失免疫力;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引起禽流感等.

病毒在教材中的应用:在细胞工程中,某些病毒可以作为细胞融合的诱导剂,例如仙台病毒;在基因工程中,病毒可以作为目的基因的运载体;病毒在单克隆抗体中制备生物导弹;通过病毒抗原研制疫苗等.

案例 由A型流感病毒中的H5N1亚型引起的禽流感是一种高致病性禽类传染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下列关于禽流感病毒的说法正确的是( B )

A.虽然能引发传染病,但是其没有细胞结构,因此它不是生物

B.能引发传染病,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

C.在人工配制的富含有机物的培养基上就可以培养

D.通过细胞分裂进行繁衍后代

命题意图 以新情境H5N1为载体,考查病毒的特点,体现新课标要求的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3.病毒的命题要点

认识常见病毒:DNA病毒中的噬菌体、天花病毒和乙肝病毒,RNA病毒中的HIV、烟草花叶病毒;理解病毒与细胞的典型不同之处:仅有DNA或RNA,遗传物质为DNA或RNA,不能独立代谢,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对教材的挖掘:以教材中涉及的病毒的知识为素材,直接考查教材相关核心知识点;新情境试题:以病毒为素材,考查病毒的相关特点,并基于此考查新课标对学生的四种能力的要求(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的能力).

三、高考题赏析及命制意图分析

1.考查理解能力

例1 (2013年上海卷)下列关于乙型肝炎病毒的说法正确的是( B )

A. 能在人体血浆中增殖

B.不能寄生在呼吸道黏膜细胞中

C.核酸中含5种含氮碱基

D.蛋白质由自身的核糖体合成

命制意图 本题以乙肝病毒为素材,考查病毒的生活方式与繁殖及遗传物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与理解能力.

解析 病毒不能独立增殖,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繁殖后代;乙型肝炎病毒主要在肝细胞中增殖;每个病毒只会含一种核酸,即DNA或RNA,因此其核酸中只含有4种碱基;病毒自身没有细胞器.

例2 (2013年海南卷)关于T2噬菌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T2噬菌体的核酸和蛋白质中含硫元素

B.T2噬菌体寄生于酵母菌和大肠杆菌中

C.RNA和DNA都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D.T2噬菌体可利用寄主体内的物质大量增殖

命制意图 本题以T2噬菌体为载体,实则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要求学生在识记的基础上,理解该实验的原理,从而选出答案.

例3 (2015年安徽模拟)2014年2月,非洲地区再次爆发新一轮的埃博拉病毒疫情.据国外媒体报道,此次疫情已导致非洲利比里亚等多个国家两千人死亡,目前仍无很好治疗方法,引起了全世界对非洲疫情及病毒传染性的关注与警惕.下列有关埃博拉病毒叙述不正确的是( C )

①为获得大量埃博拉病毒用于研究,可以用培养基在体外培养;

②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和RNA;

③该病毒结构简单,没有任何细胞器;

④该病毒增殖时,遗传信息和氨基酸等肥料由宿主细胞提供;

⑤该病毒主要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是最小的生命系统.

A.2项 B.3项 C.4项 D.5项

命制意图 该题以“埃博拉病毒”为背景材料(该素材在2015年重庆理综卷第7题也有出现),考查病毒的有关知识,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组成成分是蛋白质和核酸,不能独立完成生命活动是解题的关键.

2.考查获取信息的能力

例4 (2015年全国理综卷I)人或动物PrP基因编码一种蛋白(PrPc),该蛋白无致病性. PrPc的空间结构改变后成为PrPBc (朊粒),就具有了致病性.PrPBc可以诱导更多PrPc的转变为PrPBc,实现朊粒的增值,可以引起疯牛病.据此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

A.朊粒侵入机体后可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

B.朊粒的增殖方式与肺炎双球菌的增殖方式相同

C.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可以使其功能发生变化

D. PrPc转变为PrPBc的过程属于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

命制意图 本题以朊病毒为载体,考查了学生从题干获取信息的能力.考查了细胞增值、基因的表达、结构决定功能的生物学观点.PrPc的空间结构改变后成为PrPBc,产生了致病性,原因是空间结构改变导致功能改变.

例5 (模拟题)对疯牛病的某病原体进行研究时发现, 该病原体对核酸酶不敏感,而对蛋白酶敏感, 用各种核酸水解酶处理后仍具有感染性.从生命的化学本质看, 与该病原体的感染性相关的物质最可能是( B )

A.核酸 B.蛋白质 C.水 D.多糖

命制意图 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结合题干信息“该病原体对核酸酶不敏感,对蛋白酶敏感”分析,联系必修一酶的专一性知识,可解决该问题.

4.考查综合运用能力

例6 (2015年全国理综卷Ⅰ)HIV属于逆转录病毒,是艾滋病的病原体.回答下列问题:

(1)用基因工程方法制备HIV的某蛋白(目的蛋白)时,可先提取HIV中的 ,以其作为模板,在 的作用下合成 .获取该目的蛋白的基因,构建重组表达载体,随后导入受体细胞.

(2)从受体细胞中分离纯化出目的蛋白,该蛋白作为抗原注入机体后,刺激机体产生的可与此蛋白结合的相应分泌蛋白是 .该分泌蛋白可用于检测受试者血清中的HIV,检测的原理是 .

(3)已知某种菌导致的肺炎在健康人群中罕见,但是在艾滋病患者中却多发.引起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HIV主要感染和破坏了患者的部分 细胞,降低了患者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4)人的免疫系统有 癌细胞的功能,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功能缺陷,易发生恶性肿瘤.

命制意图 该题以HIV为素材,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注重引领学生回归教材,夯实基础.该题考查了基因工程的操作过程以及特异性免疫的相关知识.HIV是逆转录病毒,需要逆转录酶完成逆转录过程;HIV攻击人体T淋巴细胞,使人几乎丧失一切免疫力;人体免疫系统具有三个功能,即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

参考答案: (1)RNA 逆转录酶 DNA; (2)抗体 该种抗体可与HIV上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 (3)T淋巴细胞; (4)监控和清除.

篇7

关键词:新制度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 变化

1 新制度经济学的引入在方法论上给发展经济学带来的新变化

新制度经济学首先在研究方法上对传统的发展经济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们在对新制度经济学开山鼻祖科斯论文的详细考察中发现,“其研究方法具有三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仅仅研究现实的经济现象,不仅研究的对象是现实中出现的具体案例,而且模型的假定条件也要符合现实;二是注重以个案为基础的小样本研究,重视归纳,但不排除演绎;三是从边际上入手”。诺斯也强调:“历史至关重要……因为现在和未来是通过一个社会的连续性与过去连接起来的。今天和明天的选择是由过去决定的,过去只有在被视为一个制度演进的历程时才可以理解。”这对后来运用新制度分析方法研究发展问题的学者产生了深远地影响。传统经济发展理论特别是新古典理论“被过度概括模型的危险……(能够)在某种程度上通过对启发式研究如何在特定环境适时并安置可变物进行详细说明而得到避免”。在现实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制度分析可允许我们“穿透”社会事实而不是远离事实的分析模式来对发展问题予以说明。同时,通过“跨文化的启发式研究”得到大量的个案积累,也“应该产生对不同的社会和文明内在的行动倾向理解水平”。

事实上,不同国别发展绩效的差异,只用正式制度安排往往并不能做出有效的解释,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在许多情况下对发展绩效会有更大的影响。新制度经济学个案研究方法的采用正是源于其对不同时空中制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具有的较大异质性和特殊性的深刻洞见。新古典主义的约束条件根本不足以表达这诸多的复杂性。传统的发展经济学是在偏好既定的假定下将对经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化、意识形态等制度因素给排除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制度经济学不仅克服了新古典经济学的过度简单化倾向,而且还克服了其把经济理论置于抽象时空的。

早期发展经济学家也曾就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情况进行过个案研究,但由于其主要是从总体上来把握有关变量,因而充其量只是一些粗糙的描述和分析。新制度经济学倡导方法论个人主义,认为“对社会单位的分析必须从具体成员的地位和行动开始”,“‘社会’、‘人民’、‘企业’或‘政党’不是再被认为是‘一个像个人一样行动的集体’”。市场可以具有不同的特征,在行动情况中的角色既面临约束也面临机会,约束和机会的存在依靠各种结构的环境所组成的要素之中”。对特定环境下个体行为的重视有可能为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建立坚实的微观基础,克服结构主义微观基础建构不力的缺陷和新古典主义过于抽象的不足。

虽然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在引入制度作为分析对象的前提下,基本保留了新古典主义方法的“内核”,具有与新古典主义一样的静态和比较静态的分析特征。但是,以诺斯和福格尔为代表的新经济史学派,则通过对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历史的考察,更具有动态特征。避免了新古典方法将静态方法用于分析发展这一动态问题的窘境。

2 新制度经济学的引入在发展的决定因素上给发展经济学带来的新变化

反贫困首先始于对制约发展因素的探讨。所以对发展决定因素的求索一直是发展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20世纪50年代—60年代的发展经济学家依据哈罗德—多马模型和罗斯托的“起飞理论”,认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资本形成是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和决定因素,形成了过分强调资本形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的“唯资本论”。根据这种理论,发展中国家贫困的根源在于资本稀缺。纳克斯提出贫困恶性循环理论和纳尔逊提出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则进一步展示了资本不足与发展停滞的恶性互动关系。

但“唯资本论”忽视了这样的事实,即在发展中国家资本不足的同时,广泛地存在着资本低效配置和资本浪费现象。正如麦金农所指出的,“在所谓资本匮乏并且某些特定部门遭受供给瓶颈限制的经济中,普遍存在的却是过剩的未充分利用的工厂和设备。”新制度经济学指出,“土地、劳动和资本这些要素,有了制度才得以发挥作用。制度至关重要。”这充分说明,资本不足不是阻碍发展中国家发展的根本原因,而恰恰是欠发达的结果。阻碍发展的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制度缺陷。不少落后国家寻租盛行,不仅使生产经营者在提高经济效率方面的动力消失,而且还导致整个经济的资源大量耗费于寻租活动,并且通过贿赂和宗派活动

增加了经济活动的交易费用。所有这些方面无疑大大削弱了国民经济的内在实力,并且使得发展经济急需的投资或者难以形成或者投资方向和结构受到严重扭曲。

在猛烈抨击“国家控制教条”中起家的新古典主义,认为发展中国家存在严重的“政府失灵”,正是“看得见的脚”对“看不见的手”的践踏应该对糟糕的经济绩效负责。只要政府放弃对经济的过度干预,让经济系统“获得正确的价格”,市场机制会自动地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静态的最优必将最终转化为有效率的动态经济发展。而作为新制度经济学基础的科斯定理告诉我们:交易是市场的前提。在交易成本为正的现实世界里,没有适当的制度,任何有意义的市场经济都是不可能的。奥尔森也明确指出,兴盛的市场经济最重要的是那些能够保障个人权利的制度。没有这些制度,也就没有人会积极地储蓄和投资。诺斯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中则开门见山地指出:有效率的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也是西方世界兴起的原因所在。因为制度提供了人类相互影响的框架,它们建立了构成一个社会,或者更确切的说一种经济秩序的合作与竞争关系。

3 新制度经济学的引入在发展政策上给发展经济学带来的新变化

发展中国家存在结构刚性和资本短缺的结构主义的自然主张是,利用国家的力量扭曲资源价格进行资本积累,组织对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平衡或有选择的大规模投资,以期借此走出贫困陷阱。新古典主义则认为,只要政府“使一切自由化,使一切私有化,然后呆在一边”,经济就能自然地得到发展。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最重要的是建立一个有效率的制度系统。因为:①制度通过确定明确的规则,增加了资源的可得性,提高了信息的透明度,因而减少了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降低了交易成本,从而促进了市场更好的运行;②制度通过明确界定产权,使私人收益率接近社会收益率,鼓励了创新和企业家的出现,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动力;③制度通过建立社会活动的基本规则,扩大了人类在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等领域的选择机会,从而进一步丰富了发展的内涵。

特定制度的出现与否取决于对它的需求和供给,公共选择理论和“诺斯悖论”却向我们昭示:政府一方面可能通过安排激励系统来刺激经济增长,但另一方面又可能因为统治者的偏好、意识形态刚性、官僚政治等因素而导致政府维持低效率的制度安排。有鉴于此,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在促进发展上,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重于一切。而有效率制度安排的出现要依靠政府和社会的共同作用,特别是对政府要施加严格的限制,即建立一个受限政府。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制度经济学破除了结构主义“政府万能”和新古典主义“市场万能”的幻想,为发展经济学的政策研究和取向提供了更为现实的视角。

篇8

关键词:现状;替代效应;候诊环境;竞争优势

中图分类号:F063.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7-0278-02

随着医疗保健制度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逐渐完善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医疗服务的“买方市场”逐渐形成,各级医院都将面临严峻挑战。医院必须适应新的形势,主动改革,以满足患者的社会、心理需求,吸引更多的患者前来就诊。为提高服务质量,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我们对医疗现状及门诊患者候诊需求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和探讨医院如何在医疗市场中保持竞争优势,为医院管理提供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随机抽取2008年12月―2009年12月南京各大医院专家门诊就诊的患者(儿科和语言表达不清的患者调查对象为家属)为调查对象,其中,男性240人(45.7% ),女性285人(54.3% );初中及以下48人(9.1% ),高中/中专114(21.7 % ),本科/专科309人(58.9% ),研究生及以上54(10.3%);30岁以下258人(49.1%),30―50岁111人(21.1%),50岁及以上153人(29.1%)。

2.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问卷为笔者自行设计,内容包括对医院现状和候诊环境的调查。发放问卷表530份,回收525份,回收率99%。

2结果

(一)现状

1.调查

调查显示,60%的患者生病倾向于去三级医院,12%的患者倾向于离家比较近的医院,28%的患者倾向于社区门诊。

2.分析

根据2008年南京市卫生系统公布的有关数据:目前该市已建成各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880个,社会卫生服务普及率为98%,人口覆盖率为100%。值得注意的是,社区医院人均门诊费用为53.09元,人均住院费用1 920.92元,分别只有三级大医院的33%和25%,且零差价药品价格也比大医院便宜30%以上 。

随着政策的扶持和医疗水平的不断调高,当社区医疗和大医院的某些功能相同时,替代效应会逐渐发挥作用。如上图。当预算线由AB移至补偿预算线FG时,随着商品的相对价格的变小,消费者为了维持原来的效用水平,其消费必然会沿着既定差异曲线U1由a点下滑到c点,增加对社区医院的消费而减少对大医院的消费,即x1x2间的替代效应。由此,可以看出各级医院都将面临严峻挑战。利用自身资源,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已刻不容缓。

(二)候诊需求

1.对候诊环境的调查

有345人(65.7%)认为医院的候诊环境对其有影响,180人(34.3%)认为候诊环境对其没有影响。调查显示,患者认为卫生设施和医护人员的服务两项尤为重要。如表1,表2。

2.候诊环境影响因素多元分析

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与候诊环境有关的影响因素。以α=0.05为纳入标准, 结果显示,年龄对于候诊环境的需求尤为突出(见表三)。其中,50岁以上的人中有57人(37.3%)认为有影响,30~50 岁中有96人(74.4%)认为有影响,30岁以下的人中192人(72.9%)认为有影响。通过线性相关分析,同样证明了年龄和对候诊环境需求呈负相关关系。

3.分析

此外,22.2%的患者认为医护人员的态度好;68.6%的患者认为医护人员态度一般,有待改进;8.6%的患者认为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很不好,急需培训。

在访谈调查中,笔者发现候诊患者希望得到的服务主要有健康知识宣传、随时通报就诊进展和专家医师的介绍,希望改进的服务项目主要是耐心解答问题、服务热情和增设看病流程标识,以上表明患者在就诊过程中不仅希望得到诊疗服务,而且也希望得到优质、高效的多元化服务,以满足其心理和健康需求。

以上数据显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部分居民特别是目前社会中主要劳动力人群,对健康越来越重视,对卫生设施和医护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三、建议

为了积极应对医疗行业的竞争,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笔者认为,可采用市场营销的方法开发市场,制订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的服务计划,提供便捷、质优、价廉、综合性及连续性的服务。

1.与病患建立关联

在竞争性市场中,顾客具有流动性,顾客忠诚度是变化的,要提高顾客忠诚度,赢得长期而稳定的市场,重要的营销策略就是通过某些有效的方式在业务、需求等方面与顾客建立关联,形成一种互助互求互需的关系。因此,医院在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保证医疗质量的基础上,强化服务意识,以优质、高效、有特色的服务,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医院形象是其赢得医疗市场的关键。为满足不同层次就诊患者的需求,所有设施的建设、配备、安排等均应以患者的需要为基础。简化手续、拓宽功能、优化环境、改进服务等均应从属于“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

2.提高市场反应速度

在今天的相互影响的市场中,最现实的问题在于如何站在顾客的角度及时倾听顾客的希望、渴望和需求,并及时答复和迅速作出反应,满足顾客的需求,这是一种双赢的做法。因此,医院应提高医务人员整体素质,加强多学科知识学习,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并以高尚的医德、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蔼可亲的态度,为患者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以适应现代医疗服务市场的要求。

3.关系营销日益重要

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中,医院应加强与患者之间的联系,使患者在医院可以放松心态的状态下,积极治疗。医院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影片作为医院门诊服务、提高医护服务质量的重要内容。医院可采用广播、电视、健康教育宣传栏和电子屏等大众媒体形式进行医学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印发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处方以满足不同病种、不同患者的健康教育需求。还可把健康教育与候诊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健康教育成为候诊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整个候诊管理工作的始终。

参考文献:

[1] 娄小平.552名门诊患者的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2,18(9):57-59.

[2] 邹云飞,姚应水,等.高职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9,16(5):1363-1365.

篇9

目前,我国的主要商品是通过市场来定价,市场定价的商品占到 95.3%,剩下不到5% 的商品由政府实行政府指导价和政府定价。而这不到 5% 的重要商品和服务,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关系重大,大多是电、水、气、教育、公交等项目。因此,建立透明、民主、公平的定调价机制至关重要,实行听证制度是实现公共决策的必然要求。

听证制度是行政程序的基本制度,它可以追溯至英国法的“自然公正原则”、美国法的“正当法律程序”规定,即任何人或团体在行使权利可能使别人受到不利影响时,必须听取对方意见,每个人都有为自己辩护和防卫的权利。根据我国《价格法》规定,价格听证制度是指政府在关于公共事业价格、公益价格、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的制定和调整,应当邀请相关主体参加听证会,对价格的调整进行论证,为政府价格决策提供依据的制度。按照《价格法》的规定,价格的决策权在各级政府物价部门。价格听证是政府征求意见的一种方式,是为了辅助政府更好的决策,价格听证并不具有最终的决策权。

价格听证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价格听证与政府传统定价方式相比,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价格听证具有公开性和公正性。《政府价格决策听证办法》明确规定:“除涉及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外,听证会应当公开进行”,“听证过程需受到监督”,这样政府的定价需要听取利益相关人的意见。传统定价方式是直接的政府定价,不需要通知利益相关人,他们没有知情权,也没有陈述意见的机会和条件。价格听证建立了公开透明的定价机制。

第二,价格听证确立了科学的价格决策论证机制。价格听证要求,政府在进行价格决策时,必须召集利益相关的当事人各方对定价方案进行共同论证,体现了公平和效率。传统定价方式是政府单方定价,主要依据依市场供需关系情况和经济发展状况定价。

第三,价格听证突显了市场意识和消费者观念。价格听证要求政府进行价格决策时必须以面向市场、面向社会、面向消费者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从而促使企业走向市场,贴近消费者。各地方政府制定的具体价格听证目录虽不一样,但都是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和服务。另外,根据《听证办法》及《国家计委价格听证目录》的有关规定,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在制定或调整价格时,如认为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确有必要的,也可以按照定价目录规定的权限组织听证。

传统定价方式政府进行价格决策的出发点是企业的效益和该项价格决策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定位,没有过多地考虑微观情形,对于群众的利益考虑得不够充分。可见,价格听证制度比传统的定价方式更贴近民众的切实需要,更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

价格听证制度的经济效益分析。

首先,价格听证有利于发挥价格的宏观调控功能,保障经济稳定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它主要反映了政府与经营者、消费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因为价格的每一次变动,都会引起交换双方利益关系的转换,从而影响市场和社会的相对稳定。所以价格是一切经济利益关系的逻辑起点,不仅是微观经济运行的基础,也是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虽然价格机制的运行离不开以公平竞争为基础的市场环境,但由于市场机制调节存在着自发性、滞后性等特点,价格机制自发调节存在不足,本身无法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控制垄断价格。

世界各国制定法律准许政府对市场价格进行适度的干预和调控。可见,在价格方面制定法律是保障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价格听证制度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其次,价格听证有利于抑制企业垄断行为,促进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价格本身可以有效调节市场供求的平衡,协调市场主体做出理性决策,实现社会物质资源的合理配置。但是,某些特殊的商品如铁路票价等却无法由市场自发形成,因为这些商品的提供者往往是市场的垄断者。垄断的基本原因是进入障碍:其他企业不能进入市场与其竞争,因而垄断者能在市场上保持惟一的卖者的地位,在垄断状态下,垄断企业的利润大于边际成本。在竞争市场上,卖者是价格的接受者,即价格是在市场的竞争中形成的,卖者只能接受它,而无法对其施加影响。垄断者得到的超额利润正是消费者受到的利益损失——经济学家将其称为消费者剩余减少。而且,由于垄断者往往把价格抬得过高,会抑制消费者的消费欲望,从而减少社会总福利,用经济学术语说,这是垄断造成的一种“无谓损失”。

垄断者的这种价格政策会使市场机制失去调节作用,因为消费者在被迫接受并不合意的市场价格时减少了商品的需求量,垄断者的行为是利用自己的市场权力对消费者进行盘剥,造成市场的低效率。商品的交易量减少了,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社会经济遭受损失。这时,只有政府可以运用行政手段对垄断行为进行干预,管制这些商品的价格。

政府定价行为属于公共选择理论中的非市场决策行为。“非市场决策与市场决策的一项重要区别是 :对市场决策而言,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企业和消费者基本上拥有同等的决策权力来改变市场行为。对于非市场决策而言,政府拥有更多影响市场行为的能力。”垄断企业为了达到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必然要用各种方法影响政府的决策结果。

经济学中把利益集团或者个人通过影响公共选择的决策谋取利益的行为称为寻租。

寻租行为会造成很大的危害,主要有三大类:

一是垄断者为了保持垄断地位的支出(包括行贿政府官员在内的非法支出);二是政府对这类支出做出反应的努力;三是这种行为引起的第三方行为的扭曲。寻租行为不仅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而且使每个人都希望用非正规方法达到自己的目的,会滋生腐败,败坏社会风气。因此,必须建立公开、民主的程序来约束政府的非市场决策行为,以杜绝寻租现象的发生。

公共选择的主体,也就是政府的根本任务是 :“公共选择中行为与公众的愿望相一致”。政府能否实现这一根本任务呢?众多周知,政治学对人的假设是“人能够放弃个人的私利而全身心地为公共利益服务”;而经济学对人的假设是“经济人”,“经济人”的特点是以个人利益为中心,行动的目的是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很难想象,一个在经济领域自私自利的人显然不能在政治领域内摇身一变,成为大公无私的公共利益的捍卫者,所以失去监督的政府是不可靠的,单靠政府自身是无法完全有效地进行公共选择的。从而,政府也不可能在没有监督下自觉地抵制寻租行为。因此,从经济学的意义上讲,价格听证会是改进政府对垄断程度较高行业的管制,从而提高社会总福利的一种重要方法。

让价格决策接受全社会的监督,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政府价格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度,促进政府价格决策的民主化和规范化。

第三,价格听证可以敦促经营者提高经营和管理的水平,发展社会生产力。我国现在有些公用事业企业处于垄断地位,很多行业还实行专营,市场进入门槛很高,这就使它们不能够自我完善,不断地获取垄断利益,将收入用在了非生产领域,没有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进行技术改造、开发新产品,使得有些企业生产的产品质次价高,不能进行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这种趋势不仅不利于企业的发展,而且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利。

篇10

关键词:国际民事诉讼;协议管辖;发展趋势;立法完善

一、协议管辖制度概述

协议管辖制度,是指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双方当事人通过协议将他们之间业已发生或可能会发生的涉外民商事争议,交付某国法院审理的管辖权制度。协议管辖在国际私法上的意思是自治原则在国际民事诉讼领域的延伸和体现,是对选法自由的补充,也是国家在地域管辖权上的相互妥协,它在某种程度上赋予了私人以立法者所具有的权力。协议管辖制度已为当今世界各国所普遍接受和采用。

各国之所以纷纷将协议管辖作为一项确定国际民事管辖权的一般原则,主要是因为其自身具有诸多明显的优点。第一,赋予当事人选择法院的自,不仅有助于避免有关国家的管辖权规定因刻板、僵化而可能造成的不公平、不合理管辖的现象,而且借当事人之手使各国间民事管辖权的冲突轻松而巧妙地得到了解决。第二,在各国法院平行管辖的情况下,原告获得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他可以选择到那个为其所信任且对其最为有利的法院去,而被告则只能屈就原告的选择,或者另择法院。前者导致当事人之间诉讼机会的不均等,后者导致一事多诉,两者均不利于国际交流的健康发展。承认协议管辖,则能实现当事人之间程序和实体的平衡,并能有效防止和减少一事多诉现象的产生。第三,允许当事人协议选择法院,当事人双方即可在签订协议时对法院办案的公正性、诉讼所用语言及交通方面的便利程度、双方对诉讼采用程序的熟悉程度、判决的可执行程度及费用的可接受程度等因素进行全面的考虑和权衡,大大增强了诉讼的确定性和可预见性,有利于维护交易安全及交易双方的合法权益。

尽管各国立法都允许当事人协议选择管辖法院,但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不是毫无限制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共同限制条件:一是当事人协议选择管辖法院不得违反法院地国的公共秩序;二是当事人协议选择管辖法院不得排除法院地国的专属管辖权;三是当事人协议选择管辖法院必须出于善意。

二、协议管辖制度的国际发展趋势

1.协议管辖适用的范围趋向逐步宽泛。关于当事人选择法院方面,各国规定并不一致。匈牙利是只允许在合同争议上设立管辖协议的国家。捷克的规定不仅包括合同争议,而且还有金钱债务的争议。南斯拉夫则进一步扩大动产物权。在大多数情况下,承认协议管辖的范围限于契约、不当得利、信托等债权诉讼。对于与人身有密切联系的自然人、婚姻家庭、继承以及带有很强地域特征的破产等事项,一般不允许当事人约定管辖法院。

从近年的国际私法立法来看,协议管辖已经开始将其势力范围渗透到身份、婚姻家庭、继承等领域。根据1984年《秘鲁民法典》第2058条和第2062条的规定,协议管辖适用于“世袭财产案件”(即合同之债、侵权之债、财产物权)以及诉因与秘鲁有实际联系的当事人明示或默示接受秘鲁法院管辖的自然人的身份和能力或家庭问题的案件。

2.管辖协议的形式要件日益放宽。根据管辖协议订立的方式,可将管辖协议分为明示的管辖协议和默示的管辖协议。对于明示的管辖协议,大多数法律都要求以书面形式达成。这无疑有利于防止和减少管辖权争议的产生,即使产生争议,也容易举证并及时解决。但是,过于强调书面形式,很多时候并不利于国际民商事争议的妥善解决,无益于保护当事人的正当权益。因此,许多国家都主张对管辖协议的书面形式作扩大和灵活的解释。例如,2005年海牙《协议选择法院公约》第3条第3项即集中反映了各国的这种普遍要求:“排他选择法院协议必须以下列方式缔结或获得证明:(i)书面方式;或(ⅱ)通过其他任何能够提供可获取的供后来援用的信息的传送方式。”这样,就将传统的书面方式及随着科技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电子方式或其他新的技术方式均包括进来了。在国内立法中,1987年《瑞士联邦国际私法法规》当为改革的先行者。该法第5条第1款对管辖协议的形式作出的规定亦十分宽松和灵活:“在有关财产的事项中,当事人可以协商选定处理就特定的法律关系所产生或将要产生的争议的法院。可通过书写、电报、电传、传真或其他可构成书面证明的通讯方式达成选择协议。如无相反的规定,对法院的选择是排他的。”

3.协议法院与案件之间的联系日遭淡化。对于当事人协议选择的法院是否必须与案件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英、美等国家认为,当事人选择的法院与案件没有联系并不影响管辖协议的效力,不会对当事人将争议提交给与当事人及其争议均无联系但有着处理某类案件丰富经验的法院审理构成妨碍。另一种相反的观点则是要求当事人选择的法院必须是与争议和案件有着直接联系或实质性联系的地点的法院。

主张漠视联系因素的国家主要是出于能给当事人提供和创造更多便利和自由的考虑,因为如果允许当事人任意选择与案件毫无联系的法院,便更能保证所选法院的中立性、公正性和便利性。强调联系因素的国家则出于各种担心而显得比较谨慎和保守。他们认为,如果允许当事人选择与案件毫无联系的法院进行审理,将会给案件的审理(如取证、适用法律等)带来诸多不便,结果反而不利于其真正保护当事人的利益。通过比较和分析,前一种主张似乎更为合理,也更符合协议管辖原则的本意,而后一种主张则在很大程度上难以成立或经不起推敲。第一,认为不强调联系因素便不能照顾到司法便利性的观点就有些牵强,这种担心也显得多余,因为不将当事人的目光严格限定在与案件有联系的法院上,会使当事人获得更多的自由,当事人因而可在更广泛的范围内结合法院的中立性、公正性以及诉讼的专业性、便利性和判决的可执行性等各种因素进行全面和充分的考虑,然后作出最明智、最适当的选择。第二,几乎各国国内法和国际条约都对当事人选择法院施加了一项不得违反专属管辖的限制,有了这种专属管辖优先于协议管辖的限制,就不必担心当事人会利用选择与案件毫无联系的法院的机会损害一国的司法和公共秩序了。第三,淡化所选法院与案件之间的联系,使当事人选择法院的范围大大拓展,无疑可为当事人更顺利地达成合意提供便利和支持。

正是基于上述原因,近年颁布的国际私法大都没有要求当事人必须选择与案件有联系的法院。1987年《瑞士联邦国际私法法规》第5条、1995年《意大利国际私法制度改革法》第4条以及1998年《突尼斯国际私法》第4条,均无不体现了这种新的立法趋势。

4.保护弱者原则在管辖约定中充分体现。管辖协议有可能被经济上占优势地位(尤其是垄断或事实上垄断)的一方当事人利用来侵犯较弱一方当事人,造成形式上的自治平等,实质上有悖公平的结果,与协议管辖所追求的价值取向背道而驰。典型情况是,当合同双方当事人实际议价能力悬殊,诸如格式合同中,合同条款由当事人一方预先拟定,对方只能附合该条款意思,而拟定条款一方在经济上又具有绝对优势地位,使其可以将合同条款包括协议条款强加给对方。一般而言,弱方当事人只有被动地“自愿”接受合同中明显对其不利的协议管辖条款。

值得注意的是,1968年《布鲁塞尔公约》协议管辖制度对弱方当事人的保护独具匠心,那便是从协议订立的时间角度体现对弱者的保护。公约规定,除其它条件外,保险合同、赊购合同、租购合同中的管辖权约定于纠纷发生后订立始得尊重,在纠纷发生之前订立的,不予遵从。我们知道,管辖协议订立在纠纷发生之后,双方意思表示真实,心存侥幸或屈就订约的情形很少发生,但在纠纷发生之前,弱方当事人屈于双方经济地位悬殊的现实,无暇顾及或者是抱着良好愿望接受对己不利的管辖协议条款的情形在实践中却屡见不鲜。总之,保护弱者原则对协议管辖效力的限制,是协议管辖真正体现其价值优越性的必备要件,也是当事人议价能力悬殊合同管辖规定中这一原则精神正得以实现的必要保障条款。这一原则在协议管辖制度中的充分体现是完善协议管辖立法的必然选择。

三、我国有关协议管辖制度的立法及其完善

1.我国有关协议管辖制度的立法。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244条规定:“涉外合同或者涉外财产权益纠纷的当事人,可以用书面协议选择与争议有实际联系的地点的法院管辖。选择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管辖的,不得违反本法关于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的规定。”第245规定:“涉外民事诉讼的被告对人民法院管辖不提出异议,并应诉答辩的,视为承认该人民法院为有管辖权的法院。”

1992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305条指出:“依照民事诉讼法第34条和第246条规定,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专属管辖的案件,当事人不得用书面协议选择其他国家法院管辖。但协议选择仲裁裁决的除外。”《民事诉讼法》第34条规定:“下列案件,由本条规定的人民法院专属管辖:(一)因不动产纠纷提起的诉讼,由不动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二)因港口作业中发生纠纷提起的诉讼,由港口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三)因继承遗产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继承人死亡时住所地或者主要遗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第246条规定:“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履行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合同、中外合作勘探开发自然资源合同发生纠纷提起的诉讼,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管辖。”

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第8条规定“海事纠纷的当事人都是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企业或者组织,当事人书面协议选择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法院管辖的,即使与纠纷有实际联系的地点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法院对该纠纷也具有管辖权。”

2.我国现行协议管辖制度的缺陷

第一,协议管辖的适用范围太窄且模糊不清。涉外民事案件的协议管辖仅限于涉外合同或者涉外财产权益纠纷,对于因婚姻家庭、继承等引起的财产争端是否可以纳入“财产权益纠纷”的范畴,我国法律也没有明确。所谓“合同纠纷”中的“合同”是否有一定的限定范围,我国法律也未做具体规定。

第二,管辖协议形式要件严格的“书面”化。对协议管辖的形式要件,我国仍采取严格的书面形式,即只承认狭义的“书面协议”,否认电报、电传、传真、或其他可构成书面证明的通讯方式所达成的选择协议的法律效力,更不用说口头形式了。这不仅与当今的国际趋势不一致,而且与我国1999年《合同法》中新的立法趋势也是相悖的。

第三,协议选择的法院太窄。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当事人必须协议选择与争议有实际联系的地点的法院,这显然与当今国际上主张漠视或淡化协议法院与案件之间的联系的发展趋势是背道而驰的。这种做法不仅不利于协议管辖制度优势的充分发挥,而且大大限制了当事人协议选择法院的自由。

第四,保护弱者原则的缺位。一方面,管辖协议有可能被经济上占优势地位的一方当事人利用来侵犯较弱一方当事人,造成形式上的自治平等,实质上有悖公平的结果,与协议管辖所追求的价值取向背道而驰;另一方面,在一些人身权案件中,如抚养或扶养案件等,原告往往是年幼或年迈体弱者,单纯地以被告住所地确定管辖法院会造成原告的不便,增加其诉累,影响到原告权利实现及其权利实现的程度。因此,随着“以人为本”法律思想的确立,为实现实质意义上的公平,各国法律都对弱者利益给予着重的保护,这一精神在协议管辖制度上亦得到了体现。我国协议管辖制度在保护弱者之效力限制上存在明显的立法疏漏。

3.我国现行协议管辖制度的完善

第一,扩大适用协议管辖案件的范围。协议管辖制度体现了国家对当事人意愿的尊重,是诉讼民主的一种表现形式。为充分发挥这一制度的作用,进一步推进诉讼民主,提高诉讼效率,立法者在修订民事诉讼法时,应借鉴和吸收国外协议管辖方面的立法经验和成功做法,适当扩大国际民事诉讼协议管辖的案件范围。建议将国际民事诉讼协议管辖的适用范围扩大到涉外民商事合同纠纷和涉外财产权益纠纷案件,以及除人身损害赔偿、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以外的其他各类涉外侵权纠纷案件。为适应WTO法制统一原则和透明度原则的要求,便于当事人依法及时行使协议管辖权,便于法院依法及时审案,可以考虑借鉴我国仲裁法中确定仲裁范围的方式,采取概括规定与否定列举(排除法)相结合的方式界定民事诉讼协议管辖的案件范围。即对国际民事诉讼协议管辖的适用范围可以规定为:“涉外合同、涉外财产权益纠纷或者涉外侵权纠纷的当事人,可以依法采用书面协议等形式选择争议的管辖法院。”并另行规定,“婚姻、收养、监护、继承纠纷,专利纠纷以及有关破产的案件当事人不得协议管辖。”

第二,扩大当事人选择管辖法院的范围。理想的立法应该是只要不违背专属管辖,且不得存在重大的不方便,应允许当事人协议选择任一法院包括与案件没有实际联系的法院。对涉外协议管辖来说,实际上对本国司法管辖权的一种限制,这有助于克服“一事两诉”的现象,公平、有效地解决国际民商事纠纷与争议。

第三,放宽管辖协议的形式要件。放弃严格单一的书面主义,相应地作出灵活宽松的规定,即当事人既可以书写、电报、电传、传真、或其他可构成书面证明的通讯方式达成选择协议,也允许双方以口头形式协议或合意选择管辖法院,但对口头形式应该作一些限制,如只能适应一些简单或诉额较小的民商事案件或人身权案件等。这样,不但与国际通行的做法和发展趋势保持一致,同时也可消除与我国合同法相关条文的矛盾。

第四,体现和贯彻弱者保护原则。在有关财产权益纠纷案件中,主要是一些经济地位相对悬殊的特殊合同纠纷,如消费合同、雇佣合同、保险合同、赊购合同、租赁合同等,应规定,只有在争议发生后订立的管辖协议才有效力,并给予弱势方当事人优先选择管辖法院的权利,以防止弱势当事人只能被动地“自愿”接受合同中明显对其不利的协议管辖条款。在人身权纠纷案件中,如婚姻负担、抚养费或扶养费案件等,可规定,原告有权自行选择法院提讼,即原告享有选择法院的权利,实行被告就原告原则。

参考文献:

[1]李双元.国际私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徐卉.涉外民事诉讼管辖权冲突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3]张兰兰.国际民事诉讼协议管辖制度的发展趋势[J].法学,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