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总结范文
时间:2024-01-25 17:53: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县域经济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首次突破亿元,同比增长27.9%,增幅创近十年来之最。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优化资源配置状态,延伸产业链条促产业发展
县域经济不同的产业结构状态,实质上代表着不同的资源配置状态,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有所不同,在较长时期内对县域经济有着深远的影响。为改变原木、原竹、矿产、电力等生产要素简单输出的状况,我县着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致力延伸产业链。 其次,从小水电资源综合利用开始延伸产业链。我县现有小水电站53家,年上网电量9900万度,居民用电3000万度左右,大量向大网输出电能,不但电价低,税赋水平也很低。在招商引资发展工业的过程中,我县积极引进能有效转化电能的机械铸造和有色金属加工企业,目前从事这两个产业的大小企业有16家,加快水电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群的发展。2009年我县工业用电量6863万度,机械铸造业用电量3192万度,占工业用电量的46.5%;有色金属加工业用电量2361万度,占工业用电量的34.4% 。
第三,从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延伸产业链。××矿产资源丰富,仅钨矿分布面积就达30平方公里,远景储量5万吨左右,以前一直由几个小企业简单输出钨粗砂,附加值低,税收少。为整合全县钨矿资源,2009年我县成功引进了以钨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企业江西弘达矿业投资有限公司、江西天合新材料公司,总投资达5亿元,这标志着集以钨为主的有色金属采矿、选矿、冶炼、加工及销售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在××初步形成。
二、调整资源配置顺序,扶持龙头企业促产业壮大
在支柱产业壮大过程中,众多企业会对同一生产要素形成集中需求、互相竞争,无法快速形成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升级,从而造成产业整体低水平发展。我县在发展工业的过程中,始终坚持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做好生产要素聚集文章,优先保障支柱产业重点企业对资源的需求,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培植龙头企业,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到效率最高、效益最大、发展最快的重点企业上去。 二是制定优惠激励政策。电力是机械铸造和有色金属文秘杂烩网加工业主要生产成本之一,近年来,电价不断上涨,对企业壮大造成冲击。对此我县及时制定电价政策扶大扶强,在对企业基础电价进行优惠的同时,规定凡纳税300万元、用电1300万度以上的,执行工业园区电价;年纳税300万元以上的,企业设备电价按4元/千瓦时进行优惠(标准设备电价是24元/千瓦时);从政府在小水电的收益中对工业园区年纳税30万元和园区外年纳税100万元以上的企业,每度电补贴0.02元。目前,我县龙头企业金发铜业公司年纳税超3000万元,南特集团铸造年纳税近1000万元,带动水电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群年纳税超5000万元。南特集团在激励政策的引导下,带头加大管理和科技投入,企业通过了iso9001:2000国际标准认证,单位产值的能耗逐年降低,并大力研发挖掘机项目,成为我国首个向欧美市场成套出口挖掘机的民营企业,不但提升了企业的国际影响力,也带动我县铸造件国际市场的开拓。 三、创新资源配置方式,完善服务载体促产业集群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支柱产业对生产要素的集中度越来越高,地方有限的资源很难满足,企业要在更广阔的空间获取或共享
生产资料、市场空间、资金项目、人才技术等资源要素才能得到大发展,生产业因而成为工业增长必要的中间投入,其投入的数量、质量和方式,将直接影响工业化的速度和水平。为此,我县跳出工业抓工业,树立大资源的理念,着力提高生产业的水平,发挥其对资源聚集的推动作用,着力完善服务载体,为外来生产要素聚集××打造一个低成本的环境,促使形成地方特色产业集群。
一是建立市场交易载体,降低生产要素流入成本。为支持木竹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群的壮大,××建立了全县统一林权交易市场和木竹资源交易市场,在引导企业利用林业改革契机建好速生工业原料林的同时,鼓励企业对外购材,并通过交易市场的统一运作,对县外购进的木竹规费实行减免,促进
了木竹资源向我县聚集,目前我县木竹精深加工企业60%的原材料来自县外。外来要素的聚集,也加速了产业的升级。我县木竹加工龙头企业邓氏园林,已完成企业第三次升级改造,并新上了出口家俱的项目。
二是大力发展物流业,提高外来资源聚集效率。我县有色金属加工业和机械铸业的原材料,绝大部分来自全国各地废旧金属的回收再利用市场。产业的迅猛壮大,需要强大现代物流业支撑,为此,我县制定了一系列鼓励现代物流发展的政策。目前,全县物流企业有10多家,吨位数达到5039吨,年纳税1500万元,既发展了新产业,又满足了产业集群所需。
篇2
关键词:地图设计信息数据库图集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项目概述
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的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编制《山西省县域经济发展地图集》,以下简称《图集》,是以市,县域为单位,将资源分布及开发状况、产业发展序列、经济规模等元素,以地图,图表,文字,图片的手法表现,从而梳理清楚不同县域的经济发展状态,为县域经济发展、县际合作、政府决策、招商引资提供科学理论依据;为资源整合,培育经济增长点,实现县域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提供基础性资料。
二、总体设计与内容结构
1、设计原则
图集的总体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
(1)图集的总体设计要贯彻统一的整体观点:①整个图集分几个图组,各图组包括的图幅数大体均衡;②各类图的比例尺应具有的简单倍率关系,便于不同比例尺地图之间的比较;③根据地图主题、用途和区域,采用统一常用的地图投影系统,使投影变形最小。④在图幅编排上,应采用科学的逻辑结构和国家制定的排列顺序,使图集从整体到局部、从宏观到微观,都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和系统性。
(2)采用统一的原则来设计地图内容:①在自然地图方面,应按类型标志或区划标志的原则设计图形,并采用多级制的分类方法。②在工业地图上,应以工业中心为制图单位,统一采用结构符号表示具体工业部门的分布。③在农业地图上,应以某一级行政区域为统计单位,以统计制图方法表示。
(3)对同类现象采用共同的表示方法及统一规定的指标:对相互联系的现象,应选取可以相互比较的指标和共同的表示方法,使同类现象在不同图幅上保持一致。
(4)采用统一和协调的制图综合原则:包括图例和内容的统一协调两个方面:①图例的统一协调应体现共同的地带规律与区域特点;有统一的图例系统;采用统一的图例结构与排列顺序。②内容取舍、概括时的统一协调应使同类地物在不同的图幅上保持其相似性。
(5)采用统一协调的整饰方法:①在不同地图上,相同性质的现象应采用形状、大小、颜色相一致和协调的符号或线划表示,超比例符号与相应符号的颜色保持一致;②同区域的地图应采用基本一致的图面配置原则,使整个图集原则一致,风格协调。
(6)采用统一协调的基础底图:①在数学基础方面:整个图集或至少同类的地图,投影应该相同。统一投影、统一比例尺的各底图经纬网间隔应相互一致。②在地理基础方面:同系统中用一种底图作为基本底图,其他底图由此而派生。随主题和比例尺不同,地理内容作不同取舍并逐渐删减。不同比例尺地图,则底图内容逐渐删减。不同系统的底图,要保证各相应内容的一致性和连贯性。③在地图整饰方面:虽底图的系统不同,但整个图集的底图的线划粗细、符号大小、注记字体和走向、颜色的浓淡、同类地图图框和图例框的配置应该一致。
(7)采用统一规范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由于《图集》是一项系统工程,应采用统一规范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做基础资料,一是数据可以统一处理,地图可以统一编绘,图幅可以统一裁切,图幅之间可以无缝拼接。二是可以保证内容要素的统一,减少接边带来的麻烦。三是杜绝了重复编绘,减少了错漏,提高了编图效率。
(8)采用统一权威的统计数据和数字资料:统计数据和数字资料是编制统计地图的基本依据,图集中所用到的统计数据和数字资料均应来自各级政府统计部门和各专业部门统计机构,并要进行统计分析和政府确认,确保统计数据和数字资料的正确性、权威性和一致性。
(9)采用体例一致和风格统一的文字资料:文字资料是专题信息的重要来源,包括地理考察资料、各种区划资料、政府文告、报刊消息和各种地理学文献等。在编写文字时,应尽可能采用政府或政府网站提供的文字资料,以确保文字资料的权威性和时效性。
(10)采用与主题密切相关的优质图片:高清晰度、色彩逼真的图片既是专题地图内容的丰富和补充,又起到了美化地图的作用。在选择图片时,图片内容与地图主题的相关性及对主题内容的说明程度比图片本身的效果更重要。
2、选题内容
选题是体现《图集》内部结构系统性的重要内容,本图集的功能是服务于“县域经济”,所以在选题上,要以“县域经济”为中心,紧紧围绕“县域经济”所依赖的自然资源,同时也包括人力资源以及所创造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等第二资源,着重反映县域的一般自然地理特征和主要社会经济现象,系统阐述县域经济的发展基础、发展环境、发展现状、面临问题和未来规划,按照概况、普通图、资源图、社会图、经济图、规划图的层级和顺序,依次把普通地理图与普通地理内容密切相关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现象的专题图纳入选题。充分反映人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支配作用以及资源所创造的社会经济价值。
《图集》分地市出版,为突出县域经济的主体地位和便于阅读,避免市县之间图幅数量不平衡,拟采用“1+N”结构,即:“1”个地级市和“N”个县市区,原则上每个市县一个图组,部分面积较小且相邻的市辖区可合并到一个图组。市县之间既相互联系,又自成体系,按照行政区划代码的顺序依次编排。
《县域图组》是图集的主体,可以让人们再从微观方面详细了解N个县域的行政区划、地形地貌、交通旅游、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等方面情况,选题依次有:县域概况、县域政区;县域地势(中心城区);人口构成、社会发展;综合经济、工业经济、农业经济、交通旅游;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等内容。在总体内容结构一致的同时,还应突出各区域特色。
以《朔州市县域经济地图集》选题为例:
《市域图组》:是图集的总纲,首先让人们从宏观方面全面了解这个市域的主要特色、行政区划、地形地貌、自然资源、交通旅游、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等基本情况,选题依次有:市域概况、市域政区、地理区位、煤炭之都、电力之城、陶瓷之地、乳品之乡、生态之园;市域地势(中心城区)、历史沿革;气候、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草地资源、森林资源、植物资源、动物资源;人口构成、社会发展、科学技术、教育事业、文化建设、体育场馆、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综合经济、工业经济、农业经济、交通旅游;市域经济发展规划、市域经济空间布局等内容。
3、表示方法
《图集》以普通与专题地图为主题,辅以文字、图片、图表等多类元素,将经济信息与地理信息有机地结合,综合展示制图区域经济发展各要素的空间分布和类型特征。
(1)普通地图:参考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编绘规范和图式,在地图投影、地图比例尺、地图内容的选取指标、图例符号的设计、色彩的运用、图面配置设计风格等方面,进行灵活的设计和处理。
(2)专题地图:底图要素作为背景要素退居第二层平面。专题要素要充分利用各种视觉变量的功能和特征,设计形状多样、色彩丰富的地图符号,通过地图符号的图形、颜色和尺寸等的变化,突出表示各种专题要素或现象的现状、分布规律及其相互联系,以及现象的动态变化与发展规律。
4、装帧设计
(1)封面设计:封面的构思与设计十分重要,要充分了解图集的内涵、风格、体裁等,做到构思新颖、切合题意、庄重大方、富有艺术感染力,要体现出地方特色、时代特征和系列图集的特点。
(2)目录设计:目录设计应摆脱过去规范化的束缚,打破和颠覆传统的目录设计模式,将文字、数字、图片、色彩、线条及各种视觉元素进行创造融,创造出多彩多姿、生动活泼、图文并茂、致用与审美并重、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目录效果。
(3)扉页设计:扉页包括扩页、像页、卷首插页或丛书名、正扉页(书额)、版权页、赠献题词或感谢、空白页等。扉页设计可附有一些装饰性图案或与图集内容相关并且有代表性的插图等。扉页设计应庄重简约,留有大量空白或色块,好似在进入正文之前有块宽松明亮的空间。
(4)版式设计:图眉中的标题在图集中起着层次结构和导读的作用,图组为一级标题,图组内的各图幅为二级标题,图幅内各地图、图表、图片、文字的标题为三级标题,三级标题一般不列入目录。
(5)版面设计:普通地图版面应精简,主要由整幅地图充斥版面。专题地图版面可以采用两栏或三栏的编排结构,使图型各异的专题地图、统计图表编排有序,使各类文字、照片具有规律,体现出版面统一、形式活跃的视觉效果,使信息在阅读时具有明确的节奏感和美感,同时达到了信息传递的目的。
(6)开本设计:根据GB/T788-1999《中华人民共和国图书、杂志开本及其幅面尺寸》的有关规定,《图集》拟采用A4(全张890×1240mm)开本,印刷装订完成后成品尺寸为210×297mm,双页展开面为A3幅面,尺寸为420×297mm。内图廓设计尺寸为396×265mm,双面彩印,精、简装成册。
可持续发展要求自然、社会、经济朝着更加均衡、和谐的方向发展。《图集》编制出版在空间尺度和发展时序上,将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行业发展提供可靠工具,为区域对外宣传提供有力媒介。
参考文献:
.廖克.中国专题地图学[M].地图学的研究与实践.109-112.
.张龙生.中国国家农业地图集的设计和编制[?].地图学的开拓与进展.29-35.
篇3
摘 要: 建立了基于人体六经走向的综合智能解析系统。通过用Csharp.NET、SQLserver数据库构建基本框架,将由3DsMAX建立的动态三维人体模型嵌入框架,同时辅助以Photoshop、Flash美化系统。该系统包括人体六经走向的演示、六经上的主要穴位的介绍和功能、常见疾病的穴位组合图以及针灸学习等模块。这一研究既囊括了完整而系统的中医针灸诊疗知识,又依托于信息技术这一新兴的技术平台,使古老的中医国粹能为更多人所熟悉和知晓。该系统具有一定的使用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 3DsMAX技术; 智能解析系统; 人体六经; 穴位针灸
中图分类号:TP319/R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3)01-26-02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intelligent analysis system based on the route of six-channel in human body
Tu Xiaoxia, Tao Junjie, Sun Qiongli, Huang Jianbo, Zhou Jian, Zhou Xingding
(Zhe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angzhou, Zhejiang 310053, China)
Abstract: The system of intelligent analysis i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route of six-channel in human body. Through setting up basic framework with Csharp.NET, SQLserver database, and embedding framework with the dynamic three-dimensional human body model through 3DsMAX, meanwhile aiding by Photoshop, flash, the system is optimized. This system includes the demonstration of the route of six-channel in body, presentation and functionality of the main points in six-channel, point combination chart of common diseases and acupuncture learning. The purpose of this system, which is a certain value of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is to make more people familiar with our ancient quintess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at not only includes a complete and systematic knowledge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acupuncture clinic, but also relies on the emerging technology platform-IT.
Key words: 3DsMAX technology; intelligent analysis system; six-channel in human body; acupuncture points
0 引言
随着2010年中医针灸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人们对中医针灸的信任也越来越高。本文所介绍的基于人体六经走向的综合智能解析系统综合了现代的计算机技术和传统的中医针灸理论,迎合了现代人追求时尚的口味和对养生的热爱。“万病不出阴阳,阳极化阴,阴极化阳之理”,六经囊括身体大部份的穴位,把阴阳调和之理演绎的惟妙惟肖。在中医的学习中,对六经的学习是重点。该系统基于人体六经走向进行的综合智能解析是对六经的综合演绎,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学习中医针灸。
1 系统分析与设计
1.1 系统的框架与体系结构
基于人体六经走向的综合智能解析系统开发主要以Visual Studio 2008为开发环境,SQL Server 2008为后台数据库。内嵌入用3Ds MAX 2010建立的三维人体模型。本系统是以独立的软件方式存在,用户无需联网即可使用本系统,方便快捷。
1.2 系统功能模块介绍
基于人体六经走向的综合智能解析系统主要是为了实现六经走向的动态演示,六经疾病的简单诊治,为中医爱好者提供较为完善的学习平台。本系统主要包括:人体六经走向的演示、六经主要穴位及其功能的介绍,常见疾病的穴位治疗组合图以及相关学习等模块。
1.2.1 人体六经走向的演示
人体六经走向的演示主要是指通过3DsMAX、Photoshop等技术绘制人体模型,再在人体模型上用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经脉。当用户在选择区选择了一条经脉后,在三维的人体上就会用某种特定的颜色显示该经脉,内有箭头沿着经脉运动表示该经脉的走向,并且自动地不断循环往复。当箭头经过该经脉上的主要穴位时,会停下来,并显示该穴位的学名(中英文双语)。这样就能更加直观地看到六经的循环,使人对六经有一个更加正确的认识。
1.2.2 六经主要穴位及其功能的介绍
六经上的主要穴位的介绍和功能是指当用户在选择区正确输入一个穴位的学名时,在三维人体的相应位子显示该穴位并弹出提示框,标明该穴位学名(中英文双语)以及该穴位的简单介绍、主治疾病、刺灸方法。这样就能使学习者更加直观、生动地了解六经上各个穴位的位置及相关知识。
1.2.3 常见疾病的穴位治疗组合图
常见疾病的穴位组合图功能是指当用户想了解六经上的某种疾病所涉及的穴位时,就可以通过此功能查询。具体方法如下:搜索栏中输入某种病症,点击确认键后,三维人体上会显示该病症所涉及的穴位、该病的主要症状以及患者应该注意的事项,以方便患者更加清楚及确定地了解该病症。同时可以使患者避免加重病情。
篇4
1.1指标体系筛选的原则
要客观衡量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就必须要建立可行、有效和具有代表性的客观评估指标体系。客观评估指标体系包含的指标,从整体上应是由多个指标构成的统一体系,从个体上又是既相互独立、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群。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山东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年度综合评估考核办法》,结合烟台市的县域经济发展特点及国内学者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选取了相应的县域经济发展客观评估指标,在构建指标体系时遵循可行性、代表性和全面性的原则。
1.2评估指标的选取
结合烟台市的实际情况,选取经济增长、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3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构建了烟台市县域经济发展客观评估指标体系。
1.3数据来源及分析方法
主要通过查阅2010—2013《烟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2010—2013《烟台市统计年鉴》获取数据,并进行相应的归纳和整理。
2结果与分析
2.1各项客观评估指标的权重系数
按照综合指数测算法的基本思想,选取2010—2013年烟台市海阳、蓬莱、栖霞、长岛、招远和莱州6个县域12个二级指标数据,运用变异系数法确定了各个指标的权重系数。
2.2烟台市县域经济客观评估指标综合评分情况与分析
2010—2013年烟台市县域经济客观评估指标的综合得分情况。2010年栖霞的最高为0.0978,依次是海阳、莱州、蓬莱、招远,长岛最低为0.0294;2011和2013年表现为同样的趋势;2012年略有不同,评分最低的为招远。2010—2013年平均得分情况为,栖霞的最高为0.1084,依次是海阳、莱州、蓬莱、招远,长岛最低为0.03293。年度之间的变化不稳定。除了招远外,其他县域都是2012年的得分最高,其次是2013年、2010年,2011年最低。烟台市县域经济的总体情况表现为栖霞的得分最高为0.1084,依次是海阳、莱州、蓬莱、招远,长岛最低为0.03293;不同年度之间的表现为2012年的得分最高,其次是2013年、2010年,2011年最低。
2.3烟台市县域经济客观评估一级指标评分情况与分析
烟台市县域经济客观评估一级指标评分情况,2010—2013年二级指标中人民生活的得分最高,其次是经济增长,经济结构得分最低,不同的县域之间略有差异。各县域二级指标不同年度的变化情况。海阳县域经济一级指标中人民生活表现为增加的趋势,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年度之间变化较少。蓬莱县域经济一级指标中人民生活呈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而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不大。栖霞县域经济一级指标中人民生活表现为增加的趋势,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年度之间差异不大。长岛县域经济客观评估一级指标中,人民生活也是呈现出上升的趋势,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年度之间比较稳定。招远县域经济一级指标中人民生活表现为明显的先上升后下降,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年度之间差异不明显。莱州县域经济一级指标中人民生活表现为明显的上升,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年度之间略有差异。
2.4烟台市县域经济客观评估二级指标评分情况与分析
2010—2013年烟台市县域经济客观评估二级指标得分情况。二级指标的变化情况表现为各县域的二级指标X2到X9基本没有变化,保持稳定状态。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本研究采用综合指数法,利用变异系数确定权重系数,根据各县域经济得分综合得分、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得分情况,分析了2010—2013年烟台市的海阳、蓬莱、栖霞、长岛、招远和莱州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主要结论:(1)烟台市县域经济的总体情况表现为栖霞的得分最高为0.1084,依次是海阳、莱州、蓬莱、招远,长岛最低为0.03293;不同年度之间的表现为2012年的得分最高,其次是2013年、2010年,2011年最低。(2)2010—2013年烟台市县域经济一级指标中人民生活的得分最高,其次是经济增长,经济结构得分最低,不同的县域之间略有差异。(3)二级指标的变化情况表现为2010—2013年二级指标X2到X9基本没有变化,X10、X11和X12表现为上升的趋势,各县域均以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X12)得分最高,说明烟台市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烟台市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的差异,各县域之间和各级指标的发展不平衡,经济结构有待于进一步调整。
3.2建议
篇5
关键词:县域经济;竞争力;因子分析;聚类分析
作者简介:马秀颖(1972-),女,吉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经济统计学。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1-01-02
一、县域经济的重要性
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系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桥梁纽带。目前,我国共有县域经济体2000多个,县域人口9亿多人,约占全国人口的70%。GDP占全国近一半,可见.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吉林省县域包括20个县、20个县级市和2个具有县域功能的市辖区(长春市双阳区、白山市江源区)。县域人口1912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70%:幅员17.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97%,县域GDP达到4408亿元,占全省GDP的60.5%,可见。县域经济是吉林省经济的重要支撑点,在吉林省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在全国百强县排名中,几乎看不到吉林省的身影,足以说明吉林省的县域经济严重缺乏竞争力。如何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成为吉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二、吉林省县域经济竞争力现状分析
1.县域经济竞争力整体水平偏低
2009年、2010年、2011年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评比中,连续3年吉林省只有延吉进入全国百强.而其他农业大省中,江苏省、浙江省、山东省均有二十几个县位列百强.同样位于东北地区的辽宁省近3年进入全国百强的县也由5个增加到10个(详见表1)。由此可见,与先进省份相比吉林省县域经济竞争力明显不足。在第九届中国东北十强县评选中,吉林省也只有延吉、前郭、磐石3个县。可见。吉林省内的发达县域经济体数量少,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普遍偏低。
2.县域经济竞争力发展潜力较大
根据第九届全国各省市区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对比结果显示。吉林省的县域经济竞争力为1286。同为农业大省的江苏竞争力为1849,虽然吉林省县域经济竞争力仅为江苏省的70%,在全国排名第11位,但是被评价为处于竞争力上升状态,略高于国家平均水平,种种迹象表明吉林省县域经济竞争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吉林省县域经济竞争力的统计分析
为了进一步科学评价吉林省县域经济竞争力水平.现引入了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的相关指标。依据吉林省2009年的县域经济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
1.指标的选取
参照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数据的可得性原则,选取吉林省40个县(市)2009年的有关数据进行分析。从中选取人口(x1)、地区生产总值(x2)、地方财政一般收入(x3)、农民人均纯收入(x4)、在岗职工平均工资(x5)、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6)、人均地方财政支出(x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x8)8项指标构建新的指标体系。
根据经验判断所选指标间可能会有较强的相关性.所以先做因子分析,再进行聚类分析。
2.因子分析
首先进行因子分析前的检验。检验结果KMO的值为0.569,基本判定为可以进行因子分析。进行巴特莱特球体检验结果显示P值为0.00,表明应当进行因子分析。综合两种检验结果,认为因子分析是可行的。利用SPSS软件分析结果如下:
根据输出的总方差分解表(表2),应当选取两个公因子。它们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74.431%,能够解释较高比例的方差问题。在选取两个公因子的前提下可以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表3)。
因子分析结果显示第一个公因子F1在人均GDP、人均消费品零售总额、平均工资水平和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指标变量上有较大的载荷.该指标显示了地区的生活水平,可命名为生活水平因子。而第二个公因子F2在人口总数、人均财政支出和地区生产总值GDP等指标变量上有较大的载荷.该指标显示出地区实力。可命名为经济实力因子。
3.聚类分析
根据因子分析结果.我们用40个县两个公因子的不同得分进行聚类分析,所得聚类树形图如下:
根据聚类树形图的结果我们认为.吉林省的40个县分为3类地区比较合适:
四、不同类型县(市)竞争力特点分析
综上所述,我们已经把吉林省的40个县(市)分为了3种不同类型.根据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结果。我们将各类地区竞争力的不同特点简单总结如下:
第一类地区:包括桦甸、磐石、前郭、延吉。聚类特点是:代表地区生活水平的因子F1和代表地区经济实力的因子F2得分都较高。这一类县(市)的经济较为发达,众多产业部门具有较强的科技力量、便捷的交通通讯系统、较为雄厚的资本等等因素。属于该类型的县(市)拥有规模经济、集聚经济,能够对周边地区产生集聚效应。
篇6
论文摘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也是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 社会 主义 新 农村 的重大举措。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在 地理 空间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面临诸多挑战。文章通过分析这种差异和县域经济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县域经济均衡发展的思路。县域经济的均衡发展既要借助于国家区域发展的宏观决策,又要充分利用区域内部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内源性经济、民营经济, 工业 强县与城镇化相结合,培育县域经济增长极。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 行政 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 市场 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运行单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把“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提上日程,为县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长期以来,地理、 历史 和政策等原因使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着巨大的地理空间差异。分析这种差异,协调县域经济发展对加快西部大开发和促进中部崛起、保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以及国家安全,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我国县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状况
1、县域经济的区域空间差异。根据《
1、 地理 区位不同造成了县域 经济 发展不均衡。受区位因素的影响,任何两个区域在资源禀赋、要素结构、开发 历史 、对外经济交流、进入国际 市场 的方便程度等方面都不尽相同,所获得的发展机遇就大不一样。东部地区沿江临海, 交通 便捷,有利于物资、信息和人员之间的交流,而且人们思想解放、观念新颖,易接受新事物;大批的 工业 、商业、 金融 、港口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为东部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相比之下,中西地区深居内陆,交通闭塞,开发较晚,原有工业基础薄弱,科技、 文化 教育 人才匮乏,缺少与国际市场的联系,人们思想陈旧等等,都阻碍了中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
2、政策倾斜导致了县域经济的极化效应。瑞典 经济学 家缪尔迭尔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循环累积因果过程的观点。缪尔达尔认为最初的偏离产生的影响作用会使这种偏离得到强化,这一过程不仅不会自动地再回到均衡状态,反而会强化非均衡状态。改革开放之初,国家实施东部优先 发展战略 ,希望通过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来带动中西地区经济,使全国的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然而国家经济政策的倾斜使东部地区经济增长迅速,中西部在东部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梯度差距却越来越明显。市场的作用证明了缪尔达尔的观点,政策的倾斜加大了东部与中西部间的差距。
3、市场经济发展强化了县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生产要素的非同质性决定了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年轻的人促进了流入区域的技术创新和生产效率的提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区域间经济、制度的落差形成了资金、人才大量聚集的以工业为主导结构的繁荣区域和资金、人才大量流失的以 农业 为主导结构的停滞区。改革开放30年来,内资、外资大量流入东部,使东部县域经济迅猛膨胀,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投入产出比较效益大幅提高。反观中西部地区,知识精英外流、资金来源十分有限、创新能力很弱,经济发展受到制约。
4、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加剧了县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德国华裔学者何梦笔指出,政府间的竞争是现实存在的,在地方化格局的基础上冲国的政府体系实际上表现出竞争性,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制度竞争。
扩大当地的资本形成规模是地方政府追求其 公共 收益目标以及自利目标的重要手段。而我们知道, 投资 需求是由全 社会 储蓄供给总量构成的,进而实现资本形成规模的上限。因此,从当地的利益来考虑,地方政府应尽量扩大投资需求,尽可能多地争取储蓄供给量,提高资本的形成规模,这样才符合其地区及其政府自身的经济与 政治 利益。在各地区之间竞争的过程中,这一思路更加被强化了。如果某一地区争取了较大的储蓄供给,形成了较大了投资需求,实现了较大的资本规模上限,随之而来的便是经济的较快增长,社会的快速发展,并且会强化后续的竞争力。因此,地方政府会积极地处于增加社会储蓄供给,扩大资本形成规模的激烈竞争中。
三、县域经济均衡发展的建议
1、借助国家发展决策,激活中西部县域经济。我国在区域经济发展上,先后实施了156项工程重点突破和三线基地建设——区域发展模式:东部沿海改革开放,梯度发展——区域发展模式;西部大开发,缩小东西部差距——区域发展模式;东北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均衡发展——区域发展模式。三线建设客观上改变了
2、弄4用区域优势发展特色 经济 。中西部地区面积广阔,从沿海到内陆、从热带到温带, 地理 环境 各有特色,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又有着不同的区位条件,发展县域经济应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自身优势,选择不同角度,把特色产业做强、做大。经济专家在 总结 全国百强县成功经验时指出:成功的县(市)都非常注重产业培育,发展适合本地区经济特色的产业。我国中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县域经济的发展应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特色经济优势,既可以发展具有优势的工矿经济、 旅游 经济,也可以走 农业 产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使农业生产向品牌化、标准化、绿色化、规模化转变,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
篇7
关键词:县域经济 弱县 经济竞争力
引言
依据管理学著名的“木桶效应”(又称“短板效应”),对于河北省经济弱县(以下均称“弱县”)发展而言,提升其县域经济竞争力的着力点在于“弱县”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发展程度。为此,本文分析了河北省30个“弱县”县域经济竞争力指标,对每一指标在提升河北省“弱县”县域经济竞争力中的作用进行了评述。在此基础上总结各“弱县”的发展经验和制约因素,从而为进一步提升“弱县”县域经济整体竞争力提供决策参考,为促进全省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作出理论支持。
河北省“弱县”县域经济竞争力分析
(一) “弱县”县域经济分量竞争力分析
通过对分量竞争力进行研究,“弱县”县域经济的产出能力和消费能力是提升综合竞争力的主要制约因素。这些县的平均消费竞争力为1.113,包括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和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在内的居民收入指标、人均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单位GDP财政支出、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以及城乡居民人均贷款余额在内的消费潜力指标。
发展“弱县”经济和提升竞争力的首要支撑是农业经济的发展,也是提升“弱县”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必由之路。通过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唐山地区、廊坊地区和石家庄地区的“弱县”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整体较强,而邢台地区和张家口地区的“弱县”县域经济竞争力则相对较弱;重工业资源开发和大都市消费市场是带动河北省“弱县”县域经济发展的两大动力。北部应以张家口地区为重点,中间以保定地区为中心,南部则重点突破邯郸地区和邢台地区,才能有效地促进河北省“弱县”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整体提升。
(二)“弱县”县域经济分量竞争潜力分析
从产出竞争力来看,最具产出竞争潜力的县包括怀安、定兴、顺平、盐山、博野等,而阳原、曲周、望都、涿鹿、馆陶等县在产出竞争力方面则相对最不具有竞争潜力;消费竞争力水平偏低,这些县(市)的平均消费竞争力为-1.213,排在河北省全部137个评价单元120 位;对于人才竞争力,曲阳、任县、易县、赤城、尚义、临漳等县最具潜力,而大名、唐县、广宗、威县等县竞争潜力相对较低。
(三)按行政区划划分的“弱县”县域经济竞争力
促进“弱县”县域经济发展还应当探讨不同地区“弱县”县域经济竞争力。具体到河北省“弱县”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主要就是横向比较30个“弱县”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差异。2013年的“弱县”县域经济分布于保定、张家口等7个地市。“弱县”县域经济竞争力在各地区分布特点来看,体现在如下几方面:一是区位条件差。承德地区的丰宁和围场,张家口地区的尚义、康保、沽源和琢鹿等坝上地区,保定地区的易县、沫水和唐县等,由于交通和通讯不便,基础设施落后,市场的发展程度非常低,自然条件也很恶劣,植物的生长期短,农作物的产量不高,地方财政收入有限。二是农业经济仍是“弱县”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弱县”中各县大部分是农业大县,在大部分地方财政收入来自农业收入,地方收入较低导致“弱县”县域经济竞争力差。如保定的望都、定兴、顺平、博野、曲阳、邯郸的曲周、馆陶、肥乡。三是特色产业后劲乏力。“弱县”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差的许多县都有自己的特色产业,产品质量、工艺、品牌和市场均发育不良,缺乏后劲。曾一度在市场上具有很高的占有率的围场加工山野菜,张家口地区的乳制品,邯郸临漳的扒兔等都由于上述的缺陷退出市场。因此,只有注重促进“弱县”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才能促进全省“弱县”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整体提升。
(四)各地区内部“弱县”县域经济竞争力差异性
保定地区“弱县”县域经济竞争力的稳定系数为0.036,说明该地区的经济竞争力得分最为稳定;廊坊市“弱县”县域经济竞争力的稳定系数为0.202,说明该地区经济竞争力差异最大;廊坊地区极差系数为4.783,该地区下辖的三河市经济竞争力得分为4.056,而同地区下辖的永清县经济竞争力得分仅为0.724。另外,衡水地区“弱县”县域经济竞争力极差系数为1.45,说明该地区各个县经济竞争力比较均衡。分析这些指标可以针对各个地区“弱县”县域经济发展情况,为促进“弱县”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整体提升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例如,张家口地区共有7个县相对具有竞争劣势,居全省第3位。保定地区共有8个县相对具有竞争力劣势,数量占全省第1位。邢台地区的6个县在任何分量竞争力上均没有相对劣势。
河北“弱县”县域经济竞争力的特点
首先,县域之间经济竞争力的差异性较大。30个县经济综合竞争力最大的高达4.030,最小的只有1.631。还反映了全省“弱县”县域经济在各分量竞争力和基础指标上存在的相当大的差异。例如,2010年,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最高县为80261.51元,最低值仅为3618.11元,二者相差20.28倍;人均财政收入最高县为2539.36元,最低县仅为38.05元,前者竟为后者的81.55倍。从县域经济发展普遍规律来看,这种巨大差异不利于生产要素在县域之间的有序流动,不利于充分开发和交换各类经济资源。需要因地制宜地逐步缩小“弱县”县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才能推动河北省全省之内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
其次,“弱县”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较低。2011年,河北省县域年末常用耕地面积564.54万公顷,比2010年减少约105万公顷。河北省属严重缺水,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81%左右,但全省有效灌溉面积很低。2011年,全省县域有效灌溉面积比重仅为75.55%,其中,最低县只有4.81%的耕地能够实现有效灌溉。另一方面,财政支农力度不大,不能为“弱县”县域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公共资金支持,以至于严重影响农业科技、教育、卫生等发展。2011年,全省县域平均财政支农比重仅为4.95%。其中,比重最低的县仅为1.78%,这些指标说明“弱县”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再次,农业经济仍然是“弱县”县域经济竞争力提升的首要支撑。“弱县”农村人口占绝对比重,涉农收入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要结合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稳定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依据产业经济发展规律,农业是唯一能够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双赢”的产业。因此,农业基础较好的“弱县”应将农业作为主导产业,发展“弱县”县域经济,实现生产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重结合。
最后,在河北省“弱县”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京津大都市对其扩散效应与吸附效应并存。扩散效应是指发达地区积极带动周边落后地区经济发展,吸附效应则是发达地区吸附周边落后地区人力和资金等资源。在2005年,充分考虑京津大都市对河北省“弱县”县域经济发展扩散效应与吸附效应,河北省提出了环京津和石家庄、唐山三大都市圈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
提升河北省“弱县”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对策
(一)促进资源及区位优势相近县的协调发展
二次产业比重在河北省大部分地区“弱县”县域经济中变化较小,且产业产品明显趋同,这将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例如,基于河北省“弱县”县域经济自然条件划分,经济竞争力排序靠后的各县主要分布在坝上高原区农林牧区、冀北农林山区、冀西北山间盆地农林山区、冀西南平原粮棉区。这几个区域内的“弱县”县域经济在地域相接,产业和产品结构类似,经济发展水平相近。为防止区域内“弱县”县域经济的重复建设、产品趋同、资源恶性竞争,推进“弱县”的区域协作,成为“弱县”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要实现“弱县”的区域协作,要求通过优化“弱县”县域产业布局,实现各种经济要素在“弱县”各县域之间的自由流动。通过“弱县”县域经济区域化,充分发挥区域内的资源优势,重点培育区域经济的新增长点,形成区域内的扩散效应,带动整个区域内“弱县”县域经济的发展。区域化发展可以从资源、产业类型和文化渊源的相似程度着手,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化规模和品牌效益。同时,促使各“弱县”县域经济区生产要素在区域内各县之间合理流动,对产业合理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加强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实现县域间经济发展民生指数的共同提高。
具体而言,保定地区、邢台地区和邯郸地区的粮食特色,张家口地区坝上高原农林区的围场、丰宁、张北的绿色农产品、错季蔬菜特色,沧州地区的淀粉农产品特色,完全可以通过“弱县”县域经济的区域化,将它们做大特色分工连片经营,实现“弱县”县域经济的区域化发展。以坝上高原农林区的发展为例,该区域下属的6个县域有丰富的草场和森林,同属农牧交错带,具有发展畜业、旅游业和错季蔬菜业的主导特色产业优势。同时发挥坝上旅游业的扩散效应,借助环京的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坝上地区“弱县”县域经济竞争力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再如邢台地区低平原棉粮区,是全省棉花和主要粮食作物的主要产区,粮棉加工产业较为发达。以这些共同点为基础,以粮棉为基础做好县域之间的协调分工,能够提升区域乃至整个冀南地区的粮棉附加值,进而提升整个区域的“弱县”县域经济竞争合力。
(二)加强建设县域范围内现代农业体系
1.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坝上地区的地理和环境优势,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形成区域化专业生产,建成北京绿色蔬菜供应地,依托环京津地理优势,建设京津的副食品供应基地。引进和推广先进的无公害生产术和设施,以提供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对初级农产品进行转化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
2.努力创造名牌产品。以阳原县为例,近年来一直打造“中国最大的碎皮加工基地”的名牌战略,已打造出一批国际品牌,年出口裘皮成衣51多万件,产品畅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有9个皮毛经营户在俄罗斯兴建经营摊点,2011年皮毛出口创汇额达3067万美元,现已成为河北省皮毛出口大县,同时也带动了物流、信息流的发展,逐步实现了由加工细皮碎料向裘皮成衣生产转型。由此可见,农产品名牌战略在“弱县”县域经济中应大力发展,实现农产品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
3.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要从各环节进行农产品精品打造,深化农业科教体制改革,选育动植物新品种,加强防治病虫害与疫病,加大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应用研究成果的转化,继续以“种子工程”、“丰收计划”为依托,特别强调推广优质良种、高效养殖、节水农业、模式化栽培、机械节本增效等技术。另外,还应注重加强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养。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与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邀请专家举办科技培训班,进行具体项目的合作;建立科技示范园区,以带动农民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农业产品科技含量,进而增强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谭力文,张卫东译.亚洲的戏剧:对一些国家贫困问题的研究[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
2.薄锡年.河北省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篇8
关键词 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评述;反思
中图分类号 F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13)02-0154-05
县域经济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总体相对较低,但其发展态势良好,具有后发优势。近年来,县域经济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量,并在承接产业转移、优化经济结构、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以及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是县域地区在不断推进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发展过程和路径。选择正确的发展模式,对于形成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速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同地区的条件各不一样,因而发展模式的选择也各不相同。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是根据县域自身的发展阶段、区域环境、资源禀赋、人力资本等条件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来确定的。
根据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情况,可以从不同维度对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进行归纳总结。当前对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主要从主导产业、经济发展的组织方式、县域发展的特色内容等维度展开。
一、以主导产业划分的发展模式
以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为依据,可将县域经济划分为农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和第三产业(服务业)驱动型。
(一)农业主导型的发展模式
农业主导型的县域经济,其主要特点在于农业及其延伸产业的发展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农业主导型模式强调农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实施“规模经营、专业经营”的策略,实现农业产业化,发挥农业较强的前向产业关联效应,以带动县域经济全面发展。
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业主导型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路径。“农业产业化带动模式”通过发展农业专业化生产,充分发挥农业县的资源优势,在农业专业化生产的基础上,重点建设一批龙头企业,通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系列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建立起充分利用当地农产品资源的平台,通过农产品加工增值,形成当地的主导产业(牛若峰,2006)。农业产业化生产具备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风险共担与利益共享、企业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的特征。农业驱动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具体表现形式各不一样,比较典型的有北京郊县的都市现代农业模式、江苏的政府引导扶持模式、安徽的发展农民自主经营的模式、山东以龙头企业带动的模式、河南优质专用特色农产品的农业发展模式、甘肃支持支柱产业带动模式等农业发展模式(赵伟,2007)。
由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行业,县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镇,因此,农业主导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在我国县域经济中的地位应该得到巩固和加强。同时,应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和农产品附加值,进一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二)工业主导型的发展模式
工业主导型县域经济是指第二产业在经济结构中无论是产值还是就业比重都占主导地位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近年来,第二产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逐步提升,从2005年的47%上升到2010年的52%,涌现出了许多工业主导型的县域经济。工业主导型县域经济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工业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有些县域的工业产值已经在经济总产值中占据绝对优势,形成了工业主导型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赵伟(2007)将工业驱动型县域经济分为大城市依托型工业化、内生型工业化和开放型工业化三种类型。其中,大城市依托型工业化的主要特征是发挥距离大城市较近的区位优势实现工业聚集;内生型工业化以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为代表,其中苏南模式通过大力发展乡村集体工业而使县域经济全面发展,而温州模式是自下而上,依靠区域内个体、私营经济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典型;开放型工业化以珠三角、闽南地区的沿海开放县为代表,主要特点是依托三资企业发展带动县域经济全面进步。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后半段,正处于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阶段(黄群慧,2012)。但是,我国县域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水平还较低,发展的空间很大,未来工业化的趋势将是向东部沿海区域中的较不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广大的农村等欠发达地区快速推进。因此,只有大力发展工业,加速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提升县域经济整体实力,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县域经济的落后地位。当前,许多县提出“工业立县”和“工业强县”等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战略,强调工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三)第三产业驱动型的发展模式
第三产业驱动型县域经济是指通过服务业的发展带动县域经济三大产业全面进步的模式。第三产业驱动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突出服务产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强调以服务业为先导从而带动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传统工业与服务业相互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服务业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有些地方甚至出现经济奇迹,如专业批发市场型、旅游兴县、商贸强县、仓储物流等服务驱动型的模式都被实践证明为可行的发展道路。批发市场带动模式是通过发挥自身优势,在当地形成全省、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批发市场,由批发市场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引领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典型代表有浙江义乌、河北辛集和山东寿光等。对于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的县域,具有发展旅游业的巨大优势,可以开发旅游资源模式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针对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的服务业占三大产业结构比重较高的现象,很多专家认为中国的服务业发展过于滞后,第二产业比重过高,应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金碚(2012)认为,三大产业结构的变化在经济发展中是循序渐进的。随着我国工业化的深入发展,支撑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工业技术快速提升,科技成果和制造业的结合将推动产业分工深化,产业链的分解和产业间融合将拓宽服务业的发展空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建立在现代工业基础上的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将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县域经济发展的组织模式
(一)集体经济主导型
改革开放以来,集体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逐渐降低,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集体经济在一些地方仍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集体经济主导型的县域经济注重发挥集体经济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通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实现农民共同富裕。
江苏的华西村、北京的韩村河村等是集体经济的代表,通过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艰苦创业,开拓进取,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这一模式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与时俱进,其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更新。许兴亚等(2008)认为,河南省的巩义市竹林镇、新乡县刘庄村和临颍县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的成功典范。上述地区成功的事实表明,在我国现阶段,集体经济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中有着强大的生命力,集体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民营经济主导型
民营经济主导型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是民营经济占重要地位,通过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带动县域经济全面进步的发展模式。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助推县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缓解城乡就业压力、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阎中洋,2004)。
民营经济主导型的代表有“温州模式”和“苏南模式”。“温州模式”是在推进私营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每个企业专注于各自核心能力的培养,大量的企业聚集群加上合理的分工协作,产生了诸多协同优势,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温州模式”的精髓是温州人在经济发展中表现出来的务实品格、变通能力和企业家精神,其实质是一条通过自发的市场取向改革,改变自身贫穷落后命运,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陆立军,2004)。“苏南模式”也是以民营经济为主导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典范,包括江苏张家港、常熟、吴江、太仓等。另外,浙江的宁波、义乌等在县域民营经济发展中都比较有代表性。
(三)政企合作产业园区带动型
产业园区是很多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应充分发挥产业园区所在县域的生产加工能力、产业资源、环境和区位优势,集聚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等生产要素,借助中介组织、大学、科研机构等力量,为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政企合作型的发展模式是以政府与企业合作的方式,由企业通过现代公司化运作来进行园区开发和招商引资等工作的发展模式。河北固安工业园区是政企合作型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2002年,为了打破打造高端产业平台需要的大量资金匮乏的瓶颈,河北省固安县引入园区投资运营企业华夏幸福基业公司,采用“管委会公司”的政企合作模式运营建设固安工业园区,解决了制约开发区建设发展资金的问题,实现了固安经济社会和财政收入的快速发展。固安工业区是河北省首个实行“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的园区,固安工业区成当地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体制创新激发出加快发展的强大活力。目前固安工业区已经形成了集群化、系统化、专业化的招商体系,以大项目为招商重点,以发展产业集群为目标,以产业龙头为核心,实施产业链招商,以企业集聚推动产业集聚,进而形成配套相对完备的产业园区,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四)产业集群引领模式
产业集群是某一特定产业的中小企业和机构大量聚集于特定区域内而形成的稳定的、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集合体。产业集群形成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作为一种新型的生产组织方式,已经从城市经济引入到县域经济中。在县域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产业集群已经成长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成为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方式和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有效途径。
产业集群是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空间经济组织形式,有利于提高企业之间的学习效用和区域资源利用能力(张辉,2003)。产业集群引领模式有三个主要特点:即单个企业规模较小、企业集群形成规模、集群内有着明确的分工合作。产业集群内的小企业间为了开拓共同市场而建立起来的较稳定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关系,不仅促进了企业间有序的竞争,而且激活了创新的动力,专业化分工也使各企业专精于某项技术,生产效率大幅提高。目前我国比较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有福建晋江鞋业产业集群、浙江玉环水暖阀门产业集群、江苏扬州半导体照明产业集群、湖南长沙高端工程机械产业集群等,浙江省慈溪小家电、义乌小商品、桐乡毛衫等也是产业集群中较为成功的典范。
三、县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内容
按照县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内容,可以将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分为资源禀赋型、劳务经济型、外向经济主导型和承接产业转移等发展模式。
(一)资源禀赋型发展模式
资源禀赋驱动型模式是指通过开发本地优势资源带动县域经济全面发展的模式。县域经济发展的资源优势包括生物资源、能源和矿产资源。科学发展县域经济要求依托资源优势集约开发优势资源,培育出有特色、有优势的地方工业体系。
典型的资源禀赋驱动型县域经济是自然资源导向型县域,其特点是资源蕴藏量极其丰富,以矿产资源开发为龙头的晋城模式可谓典型代表,河北的灵寿县、广西的南丹县等也都具有一定代表性(王平等,2006)。山西、内蒙等省区作为我国主要的煤炭能源产地,其多数县(市)都可归入资源型县域发展模式的行列。
(二)劳务经济型发展模式
劳务经济驱动型模式是利用人力资源提供劳务服务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模式。我国内地县域劳动力丰富,人多地少,存在着大量待业人员,积极开展涉外劳务输出,在增加劳动者收入、加快内地县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发展涉外劳务经济作为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可使涉外劳务人员自身获得收入,又可使涉外人员增长见识、更新观念,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对于人力资源充足而经济欠发达的县域,做大做强劳务经济也是发展本地经济的一种选择。
重庆市垫江县是发展劳务经济的代表。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垫江县的劳务外包通过主动承接发达地区的企业外包业务,开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离土不离乡”的全新劳务经济发展模式(廖元和,2011)。
劳务经济的发展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较高,当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靠技术进步时,劳动力因素的作用就越重要。一般来说,当劳动力的素质不断提高、劳动力的素质结构不断优化时,产业升级就越容易实现。我国县域地区大学及以上学历人口占全国比重偏低,而低学历人口占全国的偏高。如表所示,2010年,我国乡村与镇拥有的大学本科学历人数合计占全国本科学历人口的比重仅为22.77%(见上表)。从整体上而言,我国县域人口素质普遍偏低,不利于发展高层次和高附加值的劳务经济和实现宏观产业升级。
(三)外向经济主导型发展模式
外向带动模式主要是依托“三资”企业的发展带动县域经济社会全面进步,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经济贸易与合作,发挥本县经济的比较优势,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外向型的县域工业经济较多的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工业产值中外销产值比重较大,外资依存度和外贸依存度都比较高。这一模式的代表有江苏的昆山模式、广东的顺德模式和福建的晋江模式。
江苏昆山的经济发展属于外向带动型模式,注重发挥外资的带动作用和外贸的溢出效应,大力实施外向带动、民营赶超和服务业跨越发展战略,形成了以外促内、以内引外、内外并举,外资民资融合发展的局面(储东涛,2010)。吕立才(2010)认为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广东利用外资在资本形成、对外贸易、创造就业、增加税收和技术进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极大地推动了广东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承接产业转移的发展模式
当前,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正经历深刻调整。随着我国东部地区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一些产业竞争优势的逐渐消失。相比之下,广大中西部的县域地区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等优势逐渐凸显,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有利于加速中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过程中,要科学合理规划产业布局,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合理选择主导产业,提高产业对接的整体水平,完善产业服务配套体系,营造良好的产业对接环境。目前,国家已经批准安徽皖江城市带、广西桂东、重庆沿江、湖南湘南、湖北荆州等地区为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这些地区都是通过承接产业转移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典范。
四、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
我国县域在选择经济发展模式时要考虑宏观经济背景、本地区所处的发展阶段、自然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人力资本等诸多影响因素,这些因素会对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产生影响。我国县域经济在改革开放后虽然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但是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县域经济在未来发展中,要顺应当前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利用好自身的优势,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后发赶超,而要达到这一目标,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努力。
(一)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中实现产业升级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工业化与城镇化有了快速的发展,我国整体上进入了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和城镇化基本实现阶段。未来工业化和城镇化最显著的空间发展趋势将是向东部沿海区域中的较不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广大的农村等县域经济腹地快速推进。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我国县域地区必将成为未来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主战场。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进程看,工业化与城镇化是互为依存、共同促进的,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是推动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县域地区在进一步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要避免走传统工业化的弯路,顺应当前我国工业向绿色化、精致化、高端化、信息化和服务化转型升级的趋势(金碚,2012),高起点规划,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县域实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注重比较优势的发挥与经济全面均衡发展
我国各县域经济的发展都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县域在选择经济发展模式时要充分结合本地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突出优势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选择能够充分发挥本地优势资源和发展本地优势产业的经济发展模式,避免低端重复,形成核心竞争力。依据自身的区位、自然和资源条件,培育和发展县域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县域经济。
县域在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的同时,也要注重均衡全面发展,形成合理的现代产业结构体系。过度依赖某种资源,可能造成县域经济的单一化,进而失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落入比较优势陷阱,并在区域分工中处于不利的地位,陷入“资源诅咒”,如山西等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其经济发展水而不如一些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
(三)合理发挥政府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引导作用
政府行为对经济结构有重要影响,在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市场秩序的规范、产业结构优化、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扶持和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等方面都发挥着主导作用。县域政府可以依靠自身的优势,引导经济发展,整合分散的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但是,当前很多地方政府为了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倾向于用行政力量直接干预甚至参与市场。我国很多县域地区的产业发展和招商引资特别依赖各种优惠政策和特殊待遇,依赖各种大型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这就弱化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导致区域间竞争异化为优惠政策和特殊待遇之间的竞争,产生了很多不平衡和不协调的现象。在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管理的主要任务是纠正市场失灵,不缺位、不错位,同等对待市场经济各种参与主体,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资源配置机制。
篇9
关键词:内蒙古;经济增长;影响因素
所谓县域经济就是指将发展的中心放在县城、农村作为发展的基础、连接县城和农村的枢纽的是乡镇、以县级行政辖区作为一个小整体的区域经济。县级区域经济在现在的经济体制中既开放又独立。它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中有着积极的作用。内蒙古西部是一个半农半牧的地区,如果这个地区不实施县域经济,就不会给这个地方的人们带去小康和繁荣。因此加强对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县域经济增长十分必要,本文简略的叙述了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县域经济的现状,并分析了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
一、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县域经济的现状
内蒙古西部县域经济的划分依据的是地理位置,所以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县域经济具有地域性。这样的划分就是得享受的资源量有差异,区域环境不同,交通运输发展的水平参差不齐,文化水平和人才流入流出均存在不同。所以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县域经济具有差异性。在农牧业的发展中县域经济发展的程度偏差,没有形成产业化,依旧保持着以单个家庭为单位的生产和经营模式,甚至有些地区还坐等天收。这样的封闭式经济体制为县域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消极影响。造成劳动力市场矛盾的原因有很多,劳动力的综合素质普遍偏低,如落后的意识,不高的文化程度等,就业体系不健全,像拥有着狭隘的选择性,岗位少等,政府推出的退耕还林政策等。
二、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县域经济的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
1.工业化发展慢
影响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县域经济增长的因素之一是工业化的进程太慢,程度太低,使得竞争的劣势凸显的越来越多。西部地区的资源较丰富,但是对资源进行深加工成为消费品的能力低,使得资源向东部流失。资源的不断流失也造成资源枯竭现象不断突出,给资源环境和生态平衡带来了威胁。县域经济中乡镇企业项目的效率相对很低,投放的风险也在不断的加大,致使企业的生存受到威胁,最终影响区域的财政收入。
2.县域之间不对等发展
影响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县域经济增长的因素包括各个县域之间的差异性发展、不平衡的发展,对县域经济的公平持久发展造成了很大程度的影响。这样的差异不仅表现在经济总量上,而且还表现在人均指标上。这样的现状在很长时间内很难得到改变。
3.产业结构的升级缓慢
影响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县域经济增长的因素有产业结构的升级缓慢。县域经济综合看来还处于工业化的最初时期,对产业结构的升级及其缓慢,民营经济的发展速度很慢。在内蒙古西部的农民和牧民的基本收入和地方政府的税收基本依靠着第一产业的发展,第一产业的压力大,成本高,红利低,这些不仅影响着该地区的消费和投资,而且还影响着县域经济中二、三产业的未来。所以产业结构升级成为了重要的举措。民营工业在整个县域经济中的百分比很小,这样对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都存在消极的影响。随着不断提高的经济的发展,会给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多元化带去希望。民营经济具有很大的空间去更好的发展,所以在县域经济中要大力度的发展民营经济,来使产业结构得到很大程度的升级,使各个县域经济平衡的发展,提高县域经济的竞争能力。
4.缺少资金和人才
影响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县域经济增长的因素有缺少资金和技术。由于政府的经济实力相对弱,县级财政拮据,对企业的资金支持很小甚至没有支持。银行对县级地区的资金流动量小,不能很好的支持地区经济结构的升级和发展。其次很大部分的学生上完大学以后不愿意回到生源地生活和发展,不能对自己的家乡做出贡献也不愿意做出牺牲。资金的缺少,人才的流失以及没有人才和技术的引进都严重的阻碍了县域经济增长。
5.陈旧的思想观念
影响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县域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劳动力思想观念的陈旧。目前内蒙古西部地区农牧民的思想观念还很陈旧,需要进行革新。落后的思想观念很造成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差,总是存在这惰性,总是受思维模式的束缚,缺少拼搏和创新的精神。其次,落后的思想观念会让他们缺少了发现的眼睛,不会合理使用市场机制和管理经济带来的好处。目光短浅,不能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再次,陈旧的思想观念使得失业率有所上升。最后,它会使得人们的人力资源观念相对来说弱,不能很好的发挥管理和引进人才的能力等等。所以政府适当的帮助农牧民提高自己的思想观念从某种意义上看是十分必要的。
三、促进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县域经济增长的对策
1.进一步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进一步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增强环保理念,鼓励生态文明。必须要在思想层面上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并借助多种新闻媒介进行有效的宣传,从而使人们了解到生态环保的意义,从自身做起,共同实现生态环保建设的发展。另一方面,退耕休牧,还林还草。长时间以来,退耕还林和还林还草都是我国政府部门的重点建设内容,同时还是贯彻生态建设措施的环节之一。需要注意的是,在实施退耕还林之后要进行封山禁牧。
2.优化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的优化同样也需要同时从多个方面推进。首先,培育与发展特色农业。要想实现特色农业的建设就必须要依托于自然资源、经济资源以及社会资源。而特色农业的产生则包括三个内容,分别为:①进一步开发与建设我国传统的优质、稀缺产品;②不断引入新型的品种与先进技术,从而从整体上提升产品的竞争能力;③借助先进技术实现已有产品的不断创新,以此来生产出新的产品,进而扩大市场占有率。其次,发展主导产业与增长极。半农半牧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农畜产品加工业能够发挥出极大的增长极作用,这是因为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粮食行业的压力。最后,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第三产业主要就是指要加大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和金融业的发展。
3.加大对农牧业的投资
就现阶段的农业生产而言,其主要特征就是人多地少,人地关系较为紧张。而站在农业的增长方式的角度上讲,要想成功转型为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第一步就是要增加农业资本积累,进一步扩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实际上,农业资本的积累途径通常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为自身的积累,另一方面则为外部投资。但是从站阶段的农业发展情况上看,农民增收难度依然比较大,加之其整体素质偏低,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农业的进步,所以自身积累所能起到的作用稍显薄弱。这样一来,要想实现农业的发展就必须要依赖于外部的投资。
四、总结
其实县域经济的发展好坏不仅对发展国家经济而且对社会的稳定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县域经济的发展对提高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地区的经济发展,综合实力的提升都起着不可代替的影响。影响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区县域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很多,除了以上列举的因素以外还有很多。需要我们不断的思考,不断的摸索,最终的目的是实现内蒙古西部半农半牧地区的繁荣。
参考文献:
[1]吴晶英.破解县域财政难题助推内蒙古县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J].前沿,2012(17):86-91.DOI:10.3969/j.issn.1009-8267.2012.17.028.
[2]赵静.浅析内蒙古县域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产业决策选择[J].内蒙古统计,2010(3):13-14.DOI:10.3969/j.issn.1672-4151.2010.03.007.
[3]张殿发,李凤全.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脆弱生态地址环境形成机制探讨[J].农村生态环境,201(04):58-60.
[4]文明.内蒙古半农半牧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探析[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4.
篇10
关键词: 网络入侵; 追踪节点; 最优路径; 推演平台
中图分类号: TN926?34; TP3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73X(2016)22?0014?04
0 引 言
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在军事、医疗、工业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这些领域对网络安全具有严格的要求[1?3],无线传感网络面临的攻击主要有外部节点攻击以及内部节点攻击。通过防御技术可阻止外部攻击对网络造成损害,但是内部节点攻击却无法通过防御技术进行控制。因此,需要设计有效网络入侵反追踪节点检测方法,为网络管理人员提供可靠的管理依据,确保网络的安全性[4?6]。
当前对无线传感网络入侵检测方法较多。文献[6]提出的红外热释电传感器网络的动态定位技术,依据红外热释电原理,检测网络传感器的运行状态,获取故障传感器节点,但是该方法的安装成本高,对传感器的质量要求较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文献[7]依据博弈论的入侵检测方法,通过循环博弈论模型对网络入侵进行检测,阻止网络发生丢包攻击现象,但该方法的检测效率较低,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文献[8]分析了依据支持向量机的网络入侵节点检测平台,但是该方法缺乏灵活性和扩展性,运行周期较高。文献[9]依据流量检测和统计学原理,提出了网络入侵节点最佳路径检测平台,但是其主要对特定网络入侵节点进行检测,存在较大的局限性。文献[10]分析了依据通用处理器开发的网络入侵节点最佳路径检测平台,但是该检测平台的处理性能和速度较低,开发成本高。针对上述分析的相关问题,设计并实现基于Web远程管理的网络入侵反追踪节点最优路径推演平台,对网络入侵节点进行准确检测,确保网络的安全性。该平台由核心控制模块、数据库模块以及检测模块构成。实验结果说明,所设计平台具有较低的误检率、较高的检测率以及较低的资源使用量,安全性能和空间性能较强。
1 网络入侵反追踪节点最优路径推演平台的设计
1.1 推演平台总体结构设计
为了提高网络入侵反追踪节点的检测质量,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基于Web远程管理的网络入侵反追踪节点最优路径推演平台,其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从图1中可以看出,该推演平台由核心控制模块、数据库模块以及检测模块构成。核心控制模块是基于Web浏览器运行的,可支持远程访问处理,能够管理不同的浏览器,是系统同用户交互的窗口。数据库模块从入侵反追踪节点最优路径推演平台中获取报警数据,将数据存储到日志数据库中,为用户进行复杂检索提供服务。检测模块基于网络协议对接收的数据包进行分流操作,均衡网络负载,完成网络入侵反追踪节点的检测。
1.2 检测模块的内部逻辑结构组成和流程设计
从图1中可以看出,检测模块层是总体推演平台的关键部分。网络入侵的种类具有多样性,使得规则库中的规则数量快速增加,若采用所有规则库同获取的数据包进行匹配,将导致接收数据包缓存中的大量数据包未经处理就被后续数据包覆盖,使得推演平台对入侵节点产生漏报问题。因此,在网络入侵反追踪节点最优路径推演平台中,使用检测模块按照网络协议对接收的数据包进行分流操作,实现均衡网络负载的目标。检测模块的内部逻辑结构组成和流程设计内容,如图2所示。
分析图2可知,检测模块依据网络协议对接收的数据包进行分流操作,检测网络入侵反追踪节点的过程为:
(1) 数据包捕获模块采集网络中全部的数据包。
(2) 协议解析模块采集数据包中反馈的网络数据包,再依据相应的协议完成数据包的解析。
(3) 规则库中存储网络入侵存放入侵行为的特征,规则依据协议类型存储成不同名称的文件,将与相同协议相关的入侵特征写入相同类入侵规则,并保存在相同的文件中。
(4) 规则解析模块从规则库中采集规则,并进行解析,再将解析后的数据反馈给入侵检测模块。
(5) 入侵检测模块将通过协议解析模块解析的网络数据包以及通过规则解析模块获取的规则信息进行对比,检测网络是否存在入侵节点,并且运算入侵节点的信任值,若低于设置阈值,则说明其是入侵反追踪节点,否则为入侵节点。
(6) 日志数据库接口模块,将获取的数据包存储到日志数据库中,为核心控制模块提供分析依据。
1.3 数据包捕获模块的设计
Libpcap是一个分组捕获函数库,可采集无线网络数据链路层中的信息。网络入侵反追踪节点路径推演平台中的数据包捕获模块,采用依据Libpcap库的通用数据捕获方法,采集网络中的原始数据,为网络入侵节点检测提供分析依据。该方法通过用户层同网络接口的直接交互,无需在内存中多次拷贝数据包,减少数据包的行走路径,降低平台的耗能量,提高网络入侵节点检测的效率。从图3所示的网络数据捕获模块的内部逻辑组成和设计内容中可以看出,网络数据包从网络设备存储到系统内核的KemelBuffer中,再通过硬件中断存储到缓冲队列的SKBuffer内,也就是每到达一个数据包,则通过一个硬件中断将数据包传输到内核中。
当应用程序想从网络中获取数据报文的过程中,需要通过KemelBuffer和SKBuffer两个缓存区以及TCP/IP协议栈进行分析。通过硬中断处理获取KemelBuffer中的数据信息,软中断从SKBuffer中采集数据报文,并驱动报文处理器获取数据包的报文信息。通过TCP/IP协议栈采集报文信息中的地址信息,判断数据包是否为最终数据包。若不是最终数据包,则依据Libpcap库的网络入侵节点最优路径推演平台的数据捕获模块,通过调用Libpcap的Pcap_loop()而调用Pcap_read(),从内核中采集数据包。Pcap_read()通过Recv_from()系统每次从内核中取一个数据包。若内核中不存在数据包Recv_from(),系统调用则终止Pcap_read进程运行,直至Data_ready通知进程有数据包到达后再继续工作。最终通过应用程序通过系统调用,将数据报文读到用户态。
1.4 通过规则模式匹配的反追踪节点判断软件流程
完成网络数据包的采集后,则需要依据规则模式匹配的规则检测模块,依据规则解析模块,通过入侵事件描述语言,对规则库进行匹配,检测网络中是否存在入侵反追踪节点。将网络入侵反追踪节点最优路径推演平台中的全部攻击描述成入侵规则,并存储在入侵特征数据库中。若当前的数据包内,存在同规则库中某种特征匹配,则说明存在某种入侵行为,是入侵节点;若检索完全部的规则都未实现匹配,则说明数据报文中不存在入侵攻击行为,不是入侵节点。此时,再依据入侵节点信任值,分析节点是否为入侵反追踪节点,得到入侵反追踪节点的最优路径。因为Beta分布可以方便描述网络节点的信誉分布,并且可以获取节点的信任值也就是信誉分布的统计期望。若在t时刻,通过马氏距离判断法分析入侵节点是否具备正常的行为,用[Si(t)]表示t时刻节点i的信任属性在正常范围内的次数,用[Li(t)]表示t时刻节点i的信任属性不在正常范围内,同时依据Beta分布的定位,能够获取簇头节点对节点信任值的运算公式为:
采用式(1)运算网络入侵节点的信任值,若低于设置的阈值,则说明为入侵反追踪节点,否则为入侵节点。并依据规则对应的行为对入侵反追踪节点进行操作,如传递警告等。规则检测模块的流程设计内容,如图4所示。从图4中可以看出详细的入侵反追踪节点检测过程为:
(1) 系统初始化时,将制定规则文件中的规则读入内存中;
(2) 捕获数据包,解析数据包,把每个数据包的协议变量全部解析出来;
(3) 对内存中的一条规则进行匹配。若规则匹配成功,则调用相应的响应程序,再运行步骤,不成功则继续下一步骤;
(4) 匹配下一条规则,直至全部规则都匹配完成,若下一条规则不存在,则说明报文正常,再运行步骤;
(5) 运算节点信任值,若值高于设定的阈值,则说明是正常节点;否则,说明是入侵反追踪节点。
2 实验分析
通过仿真实验验证本文方法的有效性。实验采用的模拟仿真工具为OMNeT++ 4.3.1软件,将LEACH当成无线网络的路由协议,采用DoS攻击和Sinkhole攻击。仿真过程中每次任意选择一种类型的攻击节点,选择的攻击节点数目分别为2,4,6,8,10,12,14,18,20,22,每一个数目都单独运行10次仿真,取均值。其中的DoS攻击行为是通过入侵节点持续传递报文,Sinkhole攻击行为是通过入侵节点吸引其他节点向其传递数据,同时过滤这些数据。
2.1 入侵反追踪节点检测结果
本文推演平台获取的实验网络入侵反追踪节点路径检测结果,如图5所示。分析图5可得,正常节点的信任值不断向1靠近,而入侵反追踪节点的信任值不断向0靠近。可以看出,本文设计的推演平台可有效地获取网络入侵反追踪节点的路径。
2.2 安全性能分析
实验采用检测率和误检率分析本文网络入侵反追踪节点最优路径推演平台的安全性能。检测率是指被检测出的入侵反追踪节点在总体网络入侵反追踪节点中所占的比例;误检率是指被误检的入侵反追踪节点在总被检测节点中所占的比例。实验对本文方法和支持向量机方法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如图6和图7所示。
分析图6所示的三种检测方法的检测率可得,随着入侵节点的不断增加,两种方法的检测率都降低,但是支持向量机方法因为考虑的因素较少,在入侵节点数量较多的情况下,其检测率出现大幅下降趋势,而本文检测方法,始终具有较高的检测率。从图7中本文检测方法同支持向量机方法的误检率仿真结果可以看出,随着入侵节点数量的不断增加,两种方法的误检率都不断提高,但是本文方法的误检率最低,检测性能优于支持向量机方法。
2.3 空间性能对比
实验分别检测基于支持向量机方法和本文方法占用的空间,结果如图8所示。由图8可以看出,本文方法占用的内存空间低于支持向量机方法,说明本文方法消耗能量低,空间性能较强。
因此,综合分析上述实验结果可得,本文方案具有较低的误检率、较高的检测率以及较低的资源使用量,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能和空间性能,是一种高质量的网络入侵反追踪节点最优路径推演平台。
3 结 论
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基于Web远程管理的网络入侵反追踪节点最优路径推演平台,对网络入侵反追踪节点进行准确检测,确保网络的安全性。该平台由核心控制模块、数据库模块以及检测模块构成。检测模块按照网络协议对接收的数据包进行分流操作,实现均衡网络负载。采用依据Libpcap库的通用数据捕获方法,采集网络中的原始数据,再依据规则模式匹配的规则检测模块,通过入侵事件描述语言,对规则库进行匹配,获取网络入侵节点。若入侵节点的信任值低于阈值,则为入侵反追踪节点。实验结果说明,所设计平台具有较低的误检率、较高的检测率以及较低的资源使用量,安全性能和空间性能较强。
注:本文通讯作者为郭宏刚。
参考文献
[1] 吴悦,翁小兰.大规模网络入侵中未损坏节点定位分析[J].计算机仿真,2015,32(10):301?304.
[2] 陈志泊,张蕾蕾,李巨虎,等.基于入侵杂草优化算法的无线传感网节点定位[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4,50(9):77?82.
[3] 徐振华.基于稀松模糊定位算法的网络入侵特征检测[J].科技通报,2014(2):233?235.
[4] 刘前进,杨卫,刘云武.基于热释电红外传感器的多节点定位系统研究与设计[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4,22(9):2947?2948.
[5] 杨天龙.面向网络入侵检测的串匹配算法优化[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
[6] 刘云武.基于红外热释电传感器网络的动态定位技术研究[D].太原:中北大学,2014.
[7] 陈牮华.网络入侵检测系统中的传感器研究[J].通讯世界,2015(15):211?212.
[8] 李可.校园网络安全中异常入侵快速定位方法的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4(3):17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