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养老建设范文

时间:2024-01-25 17:53: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养老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区养老建设

篇1

关键词:社会化居家养老;老年人;社区建设;社区服务

养老制度是一个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老有所养”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标志。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养老问题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民生问题。我国现在提倡的养老政策是“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补充”。随着政府将社会保障网逐渐向社区延伸,许多为老年人服务的工作交由社区管理,这就让广大老年人在不离开他们长期生活的社区的条件下,得到他们所需要的服务,这样,既能给老年人生活带来归宿感,也能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而且还可以提供就业岗位。根据当前家庭小型化、空巢家庭和独居老人增加的趋势和家庭赡养功能弱化的特点,如何依托社区,社区是否具备这样的能力,或者说,社区应该如何尽快加强能力建设来满足老年群体居家养老的需求,是一项与社区建设密切相关并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意义

全面推进社会化居家养老,适合我国国情,一方面,能帮助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又能为老年人提供方便服务,是解决实际困难的有效方法,是破解我国日趋尖锐的养老服务难题,切实提高广大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的重要出路;另一方面,社会化居家养老是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尊重老年人情感和心理需求的人性化选择;是促进家庭和谐、社区和谐和代际和谐,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发展服务业,扩大就业渠道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因此,建立依托社区的居家养老方式是健全社会化养老体系的发展方向,并已成为目前我国城市养老的必然选择。

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以街道社区服务中心为依托,以志愿服务和便民利民网点为服务资源,由社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并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方式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即除了需要家庭照料外,还需要来自社会的帮助,尤其是强调社区照顾在社会化居家养老中的作用。这种模式具有养老成本低、覆盖面广、服务方式灵活的优势,集中了传统家庭养老与机构养老两方面的优点,让老年人在自己生活的社区就可以享受到方便的社区福利服务,既减轻了老年人及家庭的经济负担,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又节省了养老福利资金的投入,是适应我国当前老龄化特点的社会养老模式。它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是我国发展社区服务,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当前社会化居家养老存在的问题

1、对社会化居家养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2006年初,民政部推出“社区居家养老”计划,并相继在北京、上海、大连、江苏、广东、湖南等省市展开试点,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经验,但就总体而言,全国大部分地区还处于起步阶段,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化养老保障发展机制尚待尽快建立和完善。由于受各种原因的制约,对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方式的探索和实践,到目前为止,尚未在社会上特别是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形成广泛认同的舆论氛围。另一方面,有些领导对社会化居家养老的重要性、迫切性认识不足,主动应对老龄化问题的前瞻意识不够,导致社会化居家养老仍然仅处于白发的、无序的初始阶段。社区居民群众对社会化居家养老知晓率不高,参与社区养老的积极性不够。

2、社区服务建设不能满足居家养老的服务需求

随着人们对社区建设重要性的逐步认同,城市社区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受各种因素的限制,社区的硬件和服务设施建设参差不齐,“贫富差距”悬殊,不少社区老年服务设施规模较小,档次偏低,功能单一,尤其是老城居民区和老的转制单位的居民区,下岗失业人员集聚,人口密集,缺少老人活动场所,甚至连一间起码的报刊阅览室都没有。在医疗方面,城镇社区尽管普遍都已设立社区卫生服务站,但在医务人员的配备、医疗硬件、服务设施、服务时间等方面都还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大部分社区没有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有的西部贫困地区的社区老年人普遍还存在看病难、出行难的问题。这些都与老年人群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卫生保健需求不相适应。同时,一些生活困难的居家养老服务对象,虽有“低保补助”和临时救济等帮扶措施,但仅能保障基本生活,社区居委会想提供一些无偿服务也因受经济条件的限制,难于满足困难老人较多的服务要求。不少社区尽管也想尝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但经费实在有限,因此,社会化居家养老只好停留在美好愿望上。

3、投资主体单一,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居家养老社会化程度不够.社会化居家养老工作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和完善

目前,有些地方虽然建立了条抓块管的管理体系,成立了各部门参与的老龄工作领导机构,但各部门往往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很难形成合力。开辟国家、集体、社会组织和个人等渠道,以多种所有制形式发展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社区养老服务业还很不够。

4、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缺乏专业人士的参与和服务

社区养老服务工作在沿海发达城市的试点虽然取得了许多成效与经验,但也要看到我国目前社会化居家养老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匮乏,且整体素质不高。我国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学校培养这方面人才的相关专业不多。据了解,全国仅有少数几所院校设有类似专业,离人数众多的社区养老需求存在很大的缺口。专业人才的不足直接影响了服务项目和内容的扩展以及服务质量的提高.

三、加强社区建设,加快推进社会化居家养老的策略

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转型使得社区事业成为最受社会成员欢迎的一项社会事业,经济体制改革引起的社会结构变迁,使得中国的社区服务功能不断放大,体现在“单位功能的外移”、“城市结构的变化”、“生活方式的变化”、“民主参与意识的增强”等诸多方面上,这也是社区服务与社区建设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原因所在。因此,当前应重点抓好以下的工作:

篇2

[关键词]社区服务 居家养老 法律制度

中图分类号:F84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5-0302-02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关系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问题,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业已经迫在眉睫。由于中华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的影响,加之经济赡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的需要,中国的老年人更倾向于居家养老这一传统的养老方式。因此,我国应建立以家庭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这将成为中国老年人养老的新形式,政府在促进社会养老服务业发展中要建立保障效率制度,为其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法制保障,促使我国社区养老服务走上立足社区、制度化、标准化的发展道路。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概述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概念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组织专业服务人员,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如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同时以上门服务和日托护理为主要形式,使在家的老年人获得社会化的养老服务,具有灵活、方便、快捷、经济的优点,适合“未富先老”的中国国情和老年人“养老不离家”的传统观念。它是新时期、新阶段党和政府一项破解养老难题的德政工程。

(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优点

1、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方便、灵活

它能够以更为弹性的方式,在较小的范围内灵活开展活动、提供服务,为特定群体提供必需的公共物品,以填补政府公共服务上的缺陷。有助于分解老年人差异化需求,弥补政府提供的不足,以多元的供给主体和服务提供,促进养老保障社会化的实现,进而凭借自身的组织专业化优势更好地满足老年人不断变化的福利需求。

2、社区居家养老减轻养老负担,提高服务效率

社区居家养老对于家庭,节约了家庭支付养老活动的开支,对于社区养老组织来说能够提高服务质量,完善服务项目,规范服务行为,有助于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从而以更低的成本,实现提高服务效率的目标。

二、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法律制度的现状

(一)社区居家养老缺乏法律保障

1、缺乏统一的法规基础

目前,我国虽然有《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民法通则》、《继承法》、《婚姻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对老年人的权利以及侵害老年人权利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的相关规定,但是这些法律没有涉及养老服务的具体规范,只能依靠行政性法规或者地方政府的规范性文件来操作,而各地对老龄产业的政策各自为政,缺乏全国统一执行的法规基础。因此,执行强制力和实效性都无法保证。

2、法律体系内部缺少衔接

社会养老政策法规体系零散,各地出台的政策各自为政,缺乏内在逻辑,缺少配套衔接,造成社会养老政策落实不到位和不落实的现象比较突出。

(二)短缺专业社区服务队伍

1、社区服务队伍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社区保障服务工作者主要是由原居民委员会人员、公益性岗位安置及社会招聘人员组成,他们在年龄、文化知识水平等方面与实际工作的需要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年龄结构上,多数社区的工作者队伍都是“4050部队”,较年轻人相比,接受与掌握新事物较困难。从知识结构看,整支队伍学历层次偏低、素质参差不齐,缺乏专业技能和知识,在日常工作中仅依靠经验,使得社区保障服务工作者队伍很难与社区管理相适应。

2、社区服务人员待遇低

首先,我国现阶段社区工作繁重而琐碎,而社区工作者的经济收入则很低,工作强度与微薄的收入极不对称;其次,由于用工性质不明确,缺少相关法律根据,导致在各项保险、公积金及各项福利上也没有统一的标准。这使我国社区保障服务工作者处于行业的劣势。

3、市场保护机制不健全

近年来,我国对社区保障人员采取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如2008年我国举行了第一次社区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但由于缺少与之相配套的制度安排,特别是缺少相关规范性的法律,造成了大量不具备职业资格的人员占据了专业人员的岗位,使得这种职业资格考试的可信度大打折扣。

(三)缺乏政府财政支持

社区服务的资金来源是靠自己创收和社会集资,想要开展社区本身的工作已很困难。而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必须有一定的经费作保证,经费的缺乏,使居家养老服务对象大多局限于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空巢高龄老年人家庭,而且服务内容少、服务层次低,无力开展旨在提高和改善社区老年人生活的高质量、多样性、个性化的服务项目。

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法律制度的构建

(一)完善法律、法规建设

1、建立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

由于缺乏统一法律、法律且内部缺少衔接,国家应该制定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如《社区服务业法》对社区服务业的资金、劳动力、等问题进行规范;《老年福利立法》对老年住宅、养老机构、医疗、就业等方面进行规范,从而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做到有法可依。

2、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合同相关法律

目前,我国的居家养老服务合同没有统一的格式,条款也不够细致,合同在履行过程中不平等现象随处可见。因此,有必要对居家养老服务合同进行规范,对合同中双方的权利、义务进行更细的划分,增加相关的法律条款,以更好的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3、完善老年人的法律援助

在社区内设立老年人法律援助机构,选派热心老年人公益事业的律师,为广大老年人提供法律咨询,并为符合条件的群众提供法律援助。同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扩大老年人法律援助覆盖面,对享受低保的三无老人,可不限定案件类型,只要其合法权益被侵害,均可接受其援助申请。

(二)加强社区服务人员队伍建设

1、加强专业化队伍的建设

加强专业化队伍建设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采取开放的招聘机制,在人才招聘中,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社区专职工作者,扩大对专业人才的引进,对有相关职业资格的人员优先录用。另一方面,健全培训机制,对于社区工作者进行系统的岗位培训,增强社区工作者的沟通协调能力、策划活动能力、组织实施能力、掌握运用现代办公手段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

2、强化激励保障

国家在健全专业技术职称制度的基础上,提高社区保障从业者的待遇。如建立社区工作者年收入自然增长机制,结合社区专职工作者的实绩,逐步提高他们的工资报酬和相关福利,确保社区工作者的年收入不低于本地职工上一年度的人均收入水平;或者按照“同工同酬、以岗定薪、以考定级”的原则,建立起“工资标准调整”和“正常考核晋升”双轨制薪酬体系,参考社会平均工资水平等因素确定社区工作者的工资标准,并为其缴纳失业、养老、生育、工伤、医疗等保险。同时,明确对年度考核合格及以上的社区工作者给予每年在本人职务所对应的工资标准内晋升一个档次的奖励,并通过辅以带薪年假、评优奖励等措施,提高社区工作者的地位和待遇。

3、完善职业资格制度

完善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授证制度,建立严格的行业准入机制。2006年7月20日,原人事部、民政部联合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首次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纳入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统一规划。这两个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正式建立了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资格授证制度。同时,政府要提高对社区保障工作的重视程度,通过提供优惠措施吸收具备从业资格的专业人员投入到社区保障工作中来。

(三)加大居家养老服务资金投入

要想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必须加大资金投入。政府应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专项工作经费,按社区规模或社区老人人数等比例确定,参照目前社区救助站经费拨付方式,一次性拨给社区居委会支配使用。政府还可以发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福利彩票,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长远开展提供充足的资金资助。

参考文献

[1] 李嫦宏.我国社区养老服务法律保障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 陈厚义.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养老保障制度[J].中国国情国力,2010,(7):4-6

[3] 张十斌.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构建的国际经验与借鉴[J].探索,2009,(6).

[4] 陈雪莲,曾文华,张细玲.我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4):56-68.

篇3

通过对养老社区建筑空间在人文关怀层面下进行客观理性的分析,从场所精神、公共空间设计方法和设计原则三个层面出发系统分析了养老社区建筑空间的适老化,研究了合乎人性化的空间,为改善养老社区空间环境和建设现代养老社区提供积极参考,对完善社会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人文关怀;场所精神;场域;公共空间;设计原则

0引言

养老社区的问题是一个与人类生存舒适性和城市空间环境是否合理密切相关的基本问题。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来探究养老社区建筑空间的问题,便于我们更加简单透彻地探索养老社区形成的根源。研究养老社区最合理建筑空间对改善养老社区空间构成及营造良好人居环境也具有重要意义。

1老年社区建筑空间的场所精神

人不能脱离环境而生活,环境同时对人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人的行为和心理变化都是人内在心理需求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行为会随着人的心理和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在老年社区中,有一种看不见的力量影响老人们的生活。场所精神是指认识、理解和营造一个具有意义的日常生活场所,场所能够使人感知并产生共鸣,从而产生归属感。戈登•库伦曾将“场所感”描述为“一种特殊的视觉表现能够让人体会到一种场所感,以激发人们进入空间之中”。“场域感”是人们在场地中的感受,是一种对场所领域感和归属感的总称。不同的老年人对同样的环境可产生不同的行为,同一个老年人对不同环境亦可产生不同行为,因此,老年人的行为既受“场力”的作用,又同时产生反力作用于场所。从生活场景的细微处去反映一种平实的社会关怀意识。

1.1体味生命场域化

老人习惯通过窗户观察外面的世界,与外界建立联系。因此,可以为老人多构建些“看风景的窗户”空间,引发一个自由漫步的环境,一种心境,像诗中所言,“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让老人听听市井的车声,看看欢乐宁静喧闹多变的世间,多营造些易产生感动的场所,使空间对人们的行为起到一定的积极引导作用。有时建筑师具备设计一个舞台布景,执导一出戏的职能。台湾建筑师黄声远设计的津梅栈道是位于社福馆前的一个空中步道,供人行走。津梅栈道利用原有的机动车行桥梁,以巧妙而简单的构造,营造出步行栈道的空间。使得跨越宜兰河的民众有了安全、亲切的廊道和交往空间。老人在此静坐了许久,注视着桥下的车流、行人与街道,感受繁华市井与时日不多的最后尘世岁月。通过津梅栈道的锲入形成某种温暖的联络。驱使一位迟暮的老者愿意来此静坐,定是一个有生命气场、一个能够涵育生命的特殊场域。迟暮之人是有某些心灵感应的,老人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在哪儿待着是最舒服的。津梅栈道采用聚落化的方式去营造空间,大象无形,像流水一般化冶其中。津梅栈道在设计上不仅仅考虑使用功能,还深入到社会照拂、人文关怀层面。在尺度方面,将栈道做窄给人们创造碰面、交流的机会。建筑造型策略方面,思路清楚,却没有明显露出痕迹,受河边芦苇摇曳的启发,每一根灯都不一样,诗意浓郁。

1.2感受亲情场域化

老年人所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居住的场地,而是一种可以提供情感交流和亲朋团聚的场所。在老年公寓内可设置些能够满足家庭聚会的空间、富有人情味的农家乐和家人能够短期陪伴老人一起居住、生活的房间,可让老人在老年社区居住的同时享受亲情带来的欢乐。居住在烟台天和老年公寓的老人就像居住在家庭一样的环境中,在似自家的院子里打理蔬菜,工作人员营造出轻松、积极的氛围,鼓励老人自主、独立并维护老人的尊严,共同营造出家人与朋友围绕的氛围,积极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并让老人感受到浓浓的亲情。

1.3土地情结场域化

中国的老一辈人对土地有着浓厚的感情,土地养育了儿女,花花草草在老人心中别有一番份量。植物、花香和泥土的味道沁人心脾,带着自然界的生命气息。尊重场地中原有的树木、地形等自然元素,保留下更多的场所记忆。通过保留长年生长的树木和长年使用的水井等来延续居民对土地记忆的事例也在逐渐增多。特别是对于老年人住宅来说,通过这些手段维持或增进邻里关系以及对水和树木等生命的连续感受就更加重要。

1.4多角色转换场域化

青岛常见的老人的街头活动有打扑克、下棋、遛鸟等。还有一些老人喜欢坐着马扎聊天,或者就是坐在那儿看。很多老人每天拎着马扎出去溜达一圈,走累了就停下来在人行道边放下马扎坐着歇一歇、看一会儿。有位同学曾经问一位老太太在看什么,她的回答令人叫绝,既深刻如哲学又是朴实的大白话,她说“看世界”。深圳华侨城生态广场呈现出一种特别的气质,让人感觉有趣,同时富有生命力。一个足够大的场地,不论老人、青年还是孩子,都来此交流、活动或者放空,让生活里饰演的角色发生转变,空间的意义随着景观的生长与人们的使用发生变化,同时留下痕迹。老人在此看光景,也是在看世界。在养老社区中增加水景元素,一条水系及其两旁的空间可以丰富民众的休闲生活,多样的亲水空间会让人感到愉悦。美国城镇中心一老年社区广场的水独具特色,水花、灯光、音乐交织在一起,日夜升平,美不胜收。设计者还特意找了艺术家,在喷泉的墙体上设计了漂亮的图案和颜色。攀缘植物沿着格架向上生长构成了一堵绿色幕墙,开阔的草坪和小树林成为了嬉戏玩耍、观看演出和喷泉的好去处,人们可以随意在散落的座椅上小憩,构建更多诱发“人看人”的空间。晚上是广场人最多的时候,灯光的闪耀使这里热闹非凡。LED灯安置在了台阶里,照出了整个广场的轮廓。建筑的正面和花坛的枫树笼罩在暖色的灯光之中。绿地和水体的结合设置,不仅对小气候起到调节作用,同时,可让人们感受到这里的温度和湿度与他处有些不太一样。

2养老建筑公共空间设计方法

2.1室内空间室外化

奥地利萨尔茨堡的塔尔高老年人和儿童看护中心,同时提供了连接内部和外部的刺激性通道:在中心走廊一端的大窗户里可以看到外面的交通,在餐厅和儿童看护中心的入口可以看到室内。走廊的远端可以看到阿尔卑斯山的景色,在室内即可感受到室外景色,让老人的生活不仅仅局限于三寸地方。在养老建筑中安插几个小中庭,借以自然地区隔成几处空间。庭院有一边连接外墙,将绿意与远景一起引入屋内。屋内可使用能够反射光线的素材,例如,天花板上铺塑胶材质的壁贴、有光泽的地板和玻璃等。有个能够引进光与风的中庭,会成为建筑中涌出光与绿的一口井。除此之外,通过改变开门方式即可把室内空间变为室外空间。可视性室内外变身门,此门为玻璃材质,透明性给老人增加生活情趣,可以欣赏到外面的景色。室内外没有明确的分界线,老人若想去往户外,即可感受阳光、风,听到悦耳的鸟鸣声。

2.2公共空间的生态化

老年公寓的空间与室外空间被仔细地整合,运用廊道的设计以及铺大草皮、种大树手法激活老年社区。鼓励老年社区的所有空余土地,除了栽植和必要的硬铺面以外,尽量地把它做成绿地、草地。草地的益处很多,例如在视觉上对老年人有益,让老年人除了看天空以外,看到的就是一片绿色,绿色的世界同时会吸引各种生物的到来。鸟儿鸣叫、雨打芭蕉和风吹叶子飘摇的声音,各种来自大自然的声音都会让生活充满生机、让老人对生命的感悟更加深刻。一种对外界的感知,老人将会感受到强烈的存在感和自己生命的过往轨迹与延续。葡萄牙蓬利马老年公寓,该项目的建设围绕庭院中的树展开。围绕庭院公共活动区域为老人营造出一个可以分享生活喜悦的空间,给老人带来如家般的温馨感。尽量使社区内每一棵树木都保留下来,它可能承载着好多人的记忆,老树的周围可以被规划成老年社区内重要的交往空间,让老年社区空间与树木融为一体。广阔的视野、大草地与绿树是养老社区空间规划中不可或缺的考虑因素。试着思考、寻找些与当地社区共同的建筑语汇,像有盖的廊道等建筑元素。施工时尽量就地取材,采用朴实的自然材料,就会避免养老建筑与商业建筑用相同建材的庸俗现象。材料的选择、共同建筑语汇的寻找以及养老社区外部空间的经营都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养老社区建筑文化。

2.3公共空间的艺术化

从公共空间的设计上来讲,如果不要老式传统的柱梁形态的话,多了那么一点拱圈,这个走廊走起来就更有诗情画意,走廊旁边多了一些座台,或者是一个石纹石的座椅,那就可以增加老年人聊天的机会。空间是一个我们看不到的隐藏体块,却是一个包容着万事万物的场所,一个生活的场域。将空间还原到原始性,建立更多安全的、亲切的交往空间,给予老人安全感,让老人的生活多些诗意的空间。例如,日本建筑师伊东丰雄设计的美术馆、让人进去就想睡觉的图书馆,就是做到了原始性,才让人产生了安全感,才会在此空间想睡觉。它让人感受到的一定是种轻松自在的、没有任何压力的空间状态。

3养老社区建筑空间设计原则

3.1便捷性原则

不管老人何种经历、知识水平、语言能力和受关注度,家庭环境的所有方面都要易于理解。浴室中的水龙头要容易出水并且要清晰地显示水温,电灯开关要设置在房间入口处并标有统一的“开|关”字样以帮助人们使用其照明功能。生活环境不仅要包容广泛的个人选择,同时也要适应使用者的生理行动能力。例如,设计不同高度的厨房灶台以适应不同身高的人或者那些坐轮椅的人,让他们也能以舒服的姿势准备食物。寓所可以被任何人使用,不歧视、不虐待也不赋予任何族群的使用者以特权。无台阶入口就是公平的例证,它使得所有人都能以相同的方式进入寓所。

3.2包容性原则

老年公寓设计者需要将由意外或无意识行为所引发的危险及不利影响降到最低。内置淋浴装置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这一设计可以防止洗浴时的滑倒及摔伤。门口附近放置钥匙等物品的凹槽可以帮助他们找到常放错地方的东西。

3.3省力性原则

每位老人都能以最小的体力付出,有效、舒适地使用住所。在住所入口处设置所有的基本生活所需装置,可以减少那些行动不便人士的体力付出。不管老人是何种身形、姿势及身体活动能力,寓所都要提供合适的尺寸和空间以利于住客接近和控制。例如,门廊和走廊的视野清楚、通透,宽度足够;储物柜高度适中,以便于老人放置和获取物品。

3.4交往性原则

欢快、愉悦的居住气氛,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尤为有益。可以通过为老年人多组织活动,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品质。例如举办老年人趣味运动会、组织演出节目和创建兴趣小组,为志趣相投的人提供能够一起参与活动的场所。例如,美国太阳城中心老年公寓社区内,设置有能够满足老年人不同需要的多种居住组,社区生活从而变得积极活跃,老年人之间的交流频率增多,构建密切联系。据说,居住于美国太阳城中心老年社区的老年人要比美国人口的平均寿命高10岁。另外,可以通过装修中的色彩搭配以及装饰品的布置来营造出亲切的氛围。具有一定的向心性和围合性的院落、庭院式静态空间也可给人们逗留、活动和交往创造机会。

4结论与启示

通过人文关怀层面下的养老社区建筑空间设计可以实现提升老年人降低依赖性的条件并使他们成为社区的活跃分子。人们正意识到设计通过赋予老年人可支持更广阔的生活能力范围的建成环境的方式,使得他们有了可以按照自己选择的方式来生活的机会。人们也开始意识到这种平静变化的巨大潜力,可以通过在其日常生活中融入设计情感和生活独立性,从而构建出一个更加具有人文关怀的养老社区。

作者:徐聪 王润生 单位: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参考文献:

[1][丹]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2][瑞]彼得•卒姆托.建筑氛围[M].张宇,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周燕珉.老人•家(老年住宅改造设计集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篇4

[关键词]社区养老;智能养老;公共智能养老服务平台

[DOI]10.13939/ki.zgsc.2017.02.142

1 社区公共智能养老服务平台构成

社区智能化养老服务平台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空间地理信息管理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核心是远程控制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的结合。一方面优先满足老年人及其家庭关注的基本及重要的需求,提高老年人及其家庭的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质量;另一方面要整合社区、社会、企业及政府资源,充分发挥各类角色在社区发展中的作用。

1.1 社区智能医疗服务系统

我国医改提出要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诊”,其中“基层首诊”是关键。社区智能医疗服务系统通过对老年人日常指标监测数据的分析预警,解决“最后一公里”的数据采集问题。社区智能医疗服务系统通过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周边医院或健康机构的合作,为老年人建立电子健康跟踪档案,包括老年人过往病史、居住地址、身体状况相关数据等内容。根据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和发病风险将老年人分为若干等级,根据需要,对风险等级较高的老年人应增加日常检测的频率,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通过日常生活中对老年人身体相关健康指标数据的采集、分析,从而及时预警老年人身体出现的不适状况,提早发现、及时治疗,并随时记录进入健康档案。监测的结果将通过数据分析平台进行处理分析,如果监测数据正常,将通过短信等形式告知老年人日常监测结果并发送医疗常识和医药健康知识。如果监测数据出现持续异常,将发送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老年人的子女或主要亲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同时结合老年人过往病史给出初诊意见发给老年人及其子女亲属,建议进行预约确诊。老年人可以进行网上预约挂号以及预约上门定时检查等服务,为老年人提供了便利。

社区智能医疗服务系统的功能:一是日常生理指标监测:通过佩戴式设备或者社区固定式监测仪器对老年人的血压、血糖、血脂、心率等指标进行监测录取;二是健康档案:存储老人详细的身体健康信息,包括基本健康状况、各项生理参数、生活质量情况、反馈信息;三是健康评估:融合分析多项生理参数,与历史数据做纵向比较,客观实时地评估当前身体状况;四是健康咨询诊断:老年人及家属、护理人员均可通过拨打协作机构的服务电话,咨询相关健康问题。医院在接收到老人数据后,对其中的预警数据给出及时的处理;五是健康指导:基于对老人健康档案的评估结果,对相关人员给出针对性的建议,内容包括营养配餐、运动方式、睡眠改善和用药指导等方面;六是健康大数据:整个地区的老年人数据汇总至数据平台进行分析,生成地区疾病图谱等,为政府制定卫生政策提供数据基础。

1.2 社区智能居家服务系统

通过智能化服务终端发出申请,直接接通服务信息平台的人工服务或者网络自主下单,由社区智能居家服务系统根据老年人的要求以及加盟企业预留的信息,经过对老年人的服务需求、过往服务历史偏好以及企业能够提供的服务和综合评分进行智能化匹配,选择符合老年人需求的服务人员或者商品进行服务。系统对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人员的服务过程进行实时跟踪,由老年人对员工的服务进行评价,评价信息直接由老年人或员工的智能终端进行传输。避免了人为的修改,监督了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质量,通过对服务过程的监测也就减少了员工与老年人之间的纠纷。

社区智能居家服务系统能够通过服务跟踪和评价对市场上的居家养老服务提供商进行排名,进而在下一次的派单过程中实现优先撮合匹配,鼓励服务提供商服务质量,也为居家服务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实时提供数据支持。老年人过往使用服务的类型、使用频率、要求偏好数据、使用要求也将录入系统,通过数据分析为老年人提供最恰当的服务供应。

社^智能居家服务系统为老人提供丰富多彩的居家服务。

一是商品购买服务。通过手机App对纸质商品目录的产品条码进行扫描,社区智能居家服务系统通过对线上线下商品供应商进行比价,自动选择推荐商家及汇报价格,一键下单,物流配送上门,实现老年人足不出户购物。

二是主动关怀提醒服务。通过有声短信进行发送,方便老人收听。例如:生日关怀(系统根据老人生日时间按照系统设置自动给老人发送生日问候和给子女发送生日提醒)、用药提醒、天气预报、保健知识、政府政策、集体活动等,充分地体现了社会及子女对老人的关怀和爱护。智能提醒子女在老年人的重要日子送上关怀问候,或者定期提醒子女电话问候老年人。

三是心理咨询服务。老年人从工作到退休,从健壮到衰老,在身体转变的同时心理很容易出现偏差,如不及时调整心理,再经过外界事物的刺激容易诱发老年人的精神疾病。智能化养老提供免费心理咨询热线、网上心理交流平台、定期心理疏导服务,帮助老年人调整心理状态。

四是老年人互相交流服务。在智能化养老服务系统的终端界面设置老年人交流群,并根据老年人的兴趣爱好为老年人推荐有相同爱好的人员,与志同道合之人一同切磋、交流经验和学习心得。相同爱好的老年人超过一定数量,可组织成立老年人社团,设置专门的页面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社区进行集体活动。

五是老年人学习服务。通过在智能手机或智能电视终端界面开设课程,与本地各老年大学和老年学习网合作,建立老年人远程大学。根据老年人的需求进行课程安排,学习内容可以根据老年人的需要进行设置。在学习结束后,也应对老年人进行定期调查评估,反馈学习成果,以便对日后课程设计做出改进。

六是家庭照片推送服务。系统自动从老人子女或家人的社交账号中选择推送照片至老人的手机端,让老年人能了解他们的动态。

1.3 社区智能出行服务系统

滴滴打车的《2016年老人出行习惯调查报告》显示,50~70岁老人更容易觉得面临出行难问题,在他们看来,频繁换乘、大量步行和扬招打不到车,是出行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有近两成被调查老人在遇到出行难题时会放弃出行。公交车是老人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老年人出行主要遇到的问题包括去哪里、怎么去和以什么方式去的问题,通过社区智能出行服务系统一方面提供各类活动信息和场所信息,提供和拓宽老年人的出行选择;另一方面通过该系统能够合理安排老年人出行时间、线路规划和出行方式。

社区智能出行服务系统建立需要政府、交通运营企业及个人三方联动。政府设立社区内连接休闲活动场地、地标场所、社区服务中心的专门巴士循环线路,公交运营企业为每辆巴士安装智能车载终端设备,实现位置监控、视频监控、智能调度本地录像储存、3G网络视频传输、射频卡数据采集和传输、车辆运行信息采集和传输、GPS自动报站和位置提醒。同时在社区内建立一定数量的出行电子板,即使没有智能手机的老年人也可以通过刷身份证在出行电子板自己的位置信息和目的地信息。

社区智能出行服务系统主要提供的服务包括:

一是社区活动及定制活动推荐。老年人主要活动范围仍主要集中在所居住的社区之内,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对社区内活动获知较少导致参与度较低。同时老年人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可以通过定制活动通知,当有相关活动在本地市内举办时主动推动信息。

二是线路规划。通过语音等方式在智能终端设定好出发点和目的地,由系统自动选择合理出行路线。与百度或高德等地图合作开发导航系统,建立一键回家模式,通过语音规划路线,还可以让儿女随时获取老人的实时轨迹,给父母提供安全保障。

三是出行时间。针对采用公交出行方式的老年人,社区内公交巴士均安装智能车载终端设备,智能出行服务系统会采集各个巴士的定位信息,结合行驶的路线及当前路况信息,预计到站时间,将预计到站时间表实时更新并显示在智能终端。智能系统可以根据预计到站时间、老年人的出发点和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来建议出行时间。

四是智能打车。通过一键呼叫人工服务或社区智能出行服务终端输入出发地点、出发时间、到达地点、用车要求、联系电话等信息,接入打车软件或出租车平台,提前联系用车。或者利用出行电子板输入到达地点,接入打车软件或出租车平系用车。

五是智能顺风车。老年人通过社区智能出行服务系统或者路边出行电子板自己的目的地,社区安装有该系统客户端的有车志愿者将能够实时看到的信息,志愿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计划安排选择是否搭乘老人到达目的地。

六是智能支付。可以使用多种移动支付方式或者由他人代付等方式进行智能支付。

七是公交数据分析。通过对老年人在公交车上打卡的次数分析,找出老年人乘车出行的特点、出行比较集中的时段,为老年乘客出行提供参考。

1.4 社区智能安防服务系统

老年人的人身安全永远是在第一位,但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长,在记忆力、专注力和感知力方面不可避免会有衰退,身体其他各项生理机能也是如此。容易出现忘关煤气、门窗、外出走失等情况或者在家中摔倒昏厥等事故发生,导致较为严重的后果。社区智能安防服务系统使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对家庭内部设施和老年人行动的感知识别,使用空间定位技术对老年人的位置实时记录,通过智能化分析得出结果,利用网络化互联将信息及分析结果发送至指定接收端与接收人。

社区智能安防系统的建立一方面需要老年人家庭做好家居的智能化改造;另一方面需要做好社区居民的参与,当警报发出的时候,老年人的邻居或者老年人身边的人需要参与核实或者实施救助。

社区智能安防系统包括:

一是智能门禁。使用智能门锁防止老年人忘记带钥匙或忘记锁门,通过人脸识别、刷智能卡或者智能手机开门,或者门未关闭也会报警提示。

二是微波防盗。在家庭中安装微波探测器或视频监视器,当老年人不在家,微波探测器检测或监视器到房间有人走动时,系统会自动报警及发出警报声并通知老人。

三是水电煤监测。家中配置煤气泄漏探测器和机械手,当煤气泄漏时,系统会自动报警并自动关系煤气阀。安装电动水阀和更换智能插座,当老年人离家超过10分钟时,系统会自动提示老年人家中未关闭的水、电、煤气,可设置自动关闭或手动关闭。

四是物品防丢失。在重要的物品上粘贴电子防丢贴片,在10米的距离内按下手机App上的按钮,电子防丢贴片会发出声音。电子防丢贴片也可以实现对手机的反向搜索。

五是音频记录系统。在室内非私密区域(如客厅、阳台)安装360度旋转摄像头,老年人子女在紧急时刻调看室内画面。

六是摔倒报警。老年人独自在家中摔倒可能造成严重后果,通过安装带有微波侦测功能的智能插座或者老年人佩戴设备,在检测到老年人长时间没有活动轨迹或倒地时,系统将会自动报警,联系老年人及其子女。穿戴设备反馈信息至平台,平台计算后发送指令到其附近的邻里互助个人,实现邻里互助的智能化。

七是外出定位。通过手机App或者佩戴设备,系统可以快速定位老年人所在位置,防止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年人走失。如果老年人在遇到紧急情况,可以一键紧急求救,系统会自动上报服务中心、家属。

八是周界报警。老年人活动区域一般相对集中,可以选择设定活动边界,超过活动边界,系统将会预警并提示。

九是急救二维码。系统将为每个老年人生成一个急救二维码,当老年人在外晕倒或者需要救助的时候,社区内的成员只要扫描该二维码就能了解其主要联系人,医务工作者通过专门的终端或App扫描,就能马上了解该老年人的过往病史、过敏史、基本个人情况、过往的日常监测数据。

2 社区公共智能养老服务平台与社区组织、个人及设施的融合

社区各类养老设施部分由于距离较远常存在利用率不高或处于闲置状态,部分设施则由于人手不足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通过智能出行系统能够大大提高老年人出行便利性,拓宽出行半径,增加社区内各类设施的使用率。利用智能安防系统能对活动设施进行远程的监控和对区域内活动的老年人进行监测,有利于提高社区设施的管理效率和安全性。社区组织可以通过智能居家服务系统为老年人活动信息和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服务,未来系统更能通过认知学习技术识别哪些老年人需要哪些社区服务。

社区养老综合服务中心设有健康小屋,老年人可以日常到健康小屋测量身体各项基础指标,依靠智能医疗服务系统,日常数据将汇集到一起,长期的数据对比分析可作为未来疾病诊疗的依据。

通过社区公共智能养老服务平台能使社区内更多个人参与到社区“为老年人服务”志愿者队伍,关注社区内老年人的生存状态。社区内的个人可以加入智能出行系统为区内老年人提供顺风车服务,也可以接收智能安防系统的指令,第一时间关注住在隔壁或附近的老年人状况。

3 社区公共智能养老服务平台建设准备

3.1 消除数字鸿沟

智能化养老服务应具备以下内容:更灵敏的智能感知、更便捷的信息交换、更深入的数据分析。更灵敏的智能感知是指可以随时随地快速感知、获得信息的机器设备,更加便捷地获取信息,以便能够及时了解到老年人的需要,迅速地做出反应和安排;信息交换是指通过一个服务中心平台集中管理老人的档案和信息,并实现和政府的户籍人口信息之间的联动和信息共享,使不同老年人的不同需要通过不同部门的相互协助更好更快地完成;更深入的数据分析是指数据和信息获取,以及服务的提供过程更多地依靠互联网和物联网的技术来支持,从收集的数据中分析老年人的潜在需求。

要实现真正的智能化,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完善是基础,各主体间信息数据互联互通不可或缺。社区智能养老体系的运营涉及包括民政部门、医疗部门、公共交通部门、公安部门、智能终端企业、平台运营商、各养老服务提供企业或机构,运营过程会产生大量的老年人动态数据。动态数据的分析要结合老年人静态数据进行,静态数据包括老年人的基础信息。动态数据和静态数据一起成为社区智能养老体系的数据基础。

3.2 技术层支持

平台及系统建设及软件开发。社区智能养老体系建设应按照统筹协调、分步完成的原则进行建设。以社区智能化管理系统为核心,整合互联网、物联网、呼叫器、智能感应装置、热线服务等功能,形成系统的为老服务信息平台。平台及系统的建设应与国内外在智能养老有丰富经验的企业合作开发,例如国外的微软、IBM及国内的华龄集团等。

基础网络建设。社区智能养老体系中各系统的联结主要通过互联网来实现,大型通信企业应充分发挥优势作用,依靠自身的技术基础,推动无线网络和高速光纤的覆盖范围,特别是老旧社区的网络基础设施升级,提高网络信号传输质量,保障互联网网络的快捷通畅。

终端a品供给。发挥我国制造业优势以及结合物联网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孵育扶持本地企业生产符合技术要求的智能终端和各类感应器,由行业或政府统一产品标准,推动本地智能养老产业的发展。

3.3 资金层支持

社区智能养老体系是一个较为庞大和系统的建设项目,项目具有半公益性质,初期建设的资金投入较大。主要集中在各系统平台的建设维护、部分社区的基础网络建设升级(老旧社区)、部分公共智能终端的安装(如公车的智能车载终端设备)、部分佩戴设备的无偿提供、人员招募培训等。

首先政府应对现有的养老投入进行重新的投入比例调整,将原先的部分资金投入社区智能养老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部分公共智能终端的安装。其次通过多渠道筹集社会慈善资金和发动社会人士资助项目建设。最后鼓励企业与政府采用PPP(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模式进行合作,建立系统平台。

3.4 政府扶持与监管

智能养老产业发展迅速,但在顶层设计、制度政策支持方面尚有不足。目前智能养老产业制度碎片化严重,而且政出多门、标准不一,严重束缚养老企业间的技术合作、行业市场的向外拓展。有些产品及服务标准则尚未建立,例如在智能产品特别是用户使用的终端设备的设计、生产应当设定行业标准,现有的产品参差不齐、价格不一,许多佩戴式设备系统平台的技术不成熟却打着智能养老的旗号,消费者购买后不能达到预期的作用,产品最终沦为摆设。这种情况一方面严重打击消费者对于社区智能养老的信心,另一方面也使得整个智能养老市场的正常秩序受到破坏。

完善政策扶持,推进智能化养老服务的市场化、产业化。社区智能养老体系的建立初期需要投入较大的资金,而我国老年人养老金收入现阶段普遍较低,市场消费能力较弱,属于微利行业且时间持续较长,给相关企业的运营带来压力。对于加入社区智能养老体系建设和运营的企业,政府应当在融资政策、土地供应政策、审批、行政收费、水电气收费标准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对部分符合条件的企业或者组织予以持续性的补贴。鼓励包括交通、医疗、居家服务、安防等行业的企业或社会组织参与到智能养老体系中。

设立市场准备准入门槛及市场监管。老年人市场的培育较难且较脆弱,同时老年人群体具备其自身特征,政府应对进入社区智能养老体系中的企业及组织设立必要的资质要求,确保提供有质量保障的产品和服务。做好市场监管工作,跟进企业或组织的服务质量,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

3.5 市场化运营管理

社区智能养老服务体系应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的原则进行。越来越多的养老项目打出“智能养老”旗号,但由于在市场运营管理上重视不足,缺乏足够的养老服务意识、缺少有执行力的养老服务团队,目前不少智能养老产品和系统只是表面光鲜,实则无用。智能养老产品或系统要发挥应有的功效,技术不是最大的障碍,服务才是关键。系统平台企业要建立成熟的运营团队,要对老年人及其家人进行培训使其认识社区智能养老体系的有用性以及形成合理的产品预期,同时重视服务响应速度和跟进服务质量以及客户使用感知。通过对老年人的数据分析,系统提供优化解决方案,提升老年人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刘刚桥,张良桥,吴卓.顺德老年人养老状况的调查分析――基于顺德老年人口状况抽样调查分析[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2(3):31-36.

[2]郑俊亮.广东顺德养老服务体系现状与发展建议[J].价值工程,2015,34(398):43-47.

[3]石刚,李子平.社区智能养老服务系统构建研究[J].电子政务,2015(4):82-89.

篇5

关键词:失独老人;居家养老;能力建设

一、问题的提出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开始实施的独生子女政策,距今已将近50年。当年响应计划生育政策的家庭已逐渐进入老龄化。依据历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根据模型推算,截至2010年,农村失独家庭为158.57万户,城镇82.69万户,合计241.26万户。预计到2030年农村49岁以上失独父母为85.1万人,城镇57.2万人。这部分家庭的父母的生存状态与养老问题随着其父母进入老年而越来越突出。2016年6月国家“十三五”时期民政部要重点推动实施4项工程之一就是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程。作为老人中的特殊群体,失独老人的养老有何特点,构建何种居家养老的模式成为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

二、概念界定

(一)失独老人的概念

目前虽然学界对失独老人的概念仍未有一个统一的界定,譬如,中国卫生统计数据收集采用标准是独生子女死亡且母亲年满49岁的家庭即为失独家庭。有的研究则按照国际通行60岁作为老年人的标准来进行界定。考虑到失独父母因遭受变故可能预期寿命的的缩短,本文所研究的失独老人指的是年龄达到49岁以上,失去独生子女且未再生育的“永久性失独家庭”老年人。

(二)能力建设取向

抗逆力理论指出,虽然有些家庭被失去子女的危机和持续的压力所击垮,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也有些家庭在面对逆境时却表现的更加坚强和勇敢,并作出积极有益的行动。能力建设取向正是基于此概念,认为个人和关系的力量可以通过合作变得更强大,以应对突发的危机或长期的困境。这一框架改变了传统的以缺陷为本的观点。希金斯对成人抗逆力的研究发现,成人会变得更加坚强,是因为他们经历过严峻的考验。人经受痛苦,也就得到了或许从其他途径无法得到的力量。他们能更深刻与强烈地体悟世事,也能对生命赋予更高的价值。通常这会成为社会进步的动力,他们愿意去帮助他人;于此同时,他们也会从这些努力中获得进一步的成长。如石家庄市为失独群体提供专业帮扶服务的“妈妈之家”中的失独女性,她们在走出自身苦痛后,帮助具有相似经历的其他失独者,不仅取得良好效果,而且获得进一步个人的成长。

三、失独老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分析

(一)家庭功能视角下失独老人的需求

居家养老的首要特点在于“家”。家庭是居家养老中最基本的单位,承担着个体与社区之间的连接。失独老人的身份与其子女的丧失相联。在考虑其居家养老需求就不得不将其作为一个遭遇重大风险事件的家庭,从家庭的功能维系的角度,在家庭生命周期中进行分析。

首先,失独老人具有经济扶助与生活保障的需求。在失独家庭中,子代对父代的赡养功能消失。如果子女在原家庭中是重要经济来源,则子女的丧失意味失独家庭的生产、分配等功能降低。失独老人在就业市场上因年老带来的劳动力市场的劣势,难以使家庭恢复原有的经济生活状态。

其次,失独老人具有医疗保健与健康照顾的需求。随着躯体的老化带来的健康状况退化,失独老人在面临病痛时,缺乏子女的照顾与陪伴,成为大多数失独老人在养老中最大的担忧。根据“身心一体化”的观点,身体的状况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而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会影响其身体健康状况。

再次,失独老人面临家庭结构变化后的适应需求。从家庭结构上看,失独家庭中原有的父母与子女的三角结构发生变化,缺乏稳定性。从家庭角色上看,子女死亡带来家庭内角色的丧失。因此,面对家庭角色的丧失以及变化,失独老人具有较强的心理调适服务的需求。

最后,失独老人具有情感替代的需求。失去子女后,除了面对亲人离世这样的重要生活事件,日常生活中,失独老人难以享有一般家庭具有的天伦之乐,缺乏情感交流的渠道与对象。失独老人在情感替代和精神灵性方面的需求超过普通老人。

(二)失独老人居家养老需求特殊性

失独老人一方面在居家养老方面与普通老人在经济、医疗、生活照料等方面具有一致性,但由于其家庭结构的缺失与脆弱性,使其在居家养老的需求具有特殊性。

(1)精神健康服务需求突出

失独老人面对子女死亡,往往难以释怀,长期沉浸在悲伤情绪中,产生抑郁、自闭、社交退缩、甚至自杀等精神健康问题。这一境况与独生子女家庭有且仅有一个孩子有关。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纽带紧密,由于没有其他孩子作为风险的分散,孩子的丧失则带来整个家庭的分崩离析,对个人、甚至夫妻关系带来挑战。社会工作的“全人”理念认为个体生活需“身”“心”“社”“灵”四个方面的健康发展。对于失独老人来说,除了经济方面的救助、生理方面的健康照顾,更不能忽视心理方面的精神健康服务,社会方面的社会支持重建。有些失独老人在丧失子女后,失去人生的意义,缺乏生存的动机。这种关于人生意义和生命苦难的追问与反思,往往超越了心理健康的范围,进入灵性精神层面。这部分的需求,也是人类对生命价值的自我探索的需求。帮助老人寻找生命的意义,重寻生活的动力,注入生活的勇气是决定能否开展好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因素。

(2)服务提供具有社会福利性

失独家庭的产生有着一定制度性影响因素。基于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部分家庭选择只生一个孩子,为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牺牲与贡献。政府和社会在失独老人的社会养老中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为失独老人给予相应的抚恤与补偿,提供社会养老的支持与资源。特别是有多子女生育意愿,但因政策因素生育一胎的失独老人,他们的心理状态与一般的失独老人有微妙差异,对政府提供的针对性社会福利具有更高的期望,面对现状更易产生心理落差。因此,对失独老人居家养老服务需看到该群体问题的历史性,在社会福利的框架下考虑其养老问题。

三、能力建设取向下居家养老模式框架

基于失独老人的需求,在能力建设去向下的社区养老模式则需从理念到政策设计方面秉承全人健康的观念,从内部能力发展到外部支持体系建设结合,发展个人与家庭能力。

(一)从“问题”向“优势”的理念转变

目前学界对失独老人或失独家庭的研究大多一种问题视角,基于补救性的服务方案,而忽略了失独老人自身的需求表达,体现在研究中就是主体声音的缺乏。对失独老人看法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其面临的风险,除了看到失独老人的脆弱性外,还要看到在当中蕴含的转变的可能。对失独老人的居家养老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也需要从“问题”向“优势”的理念转变,从强悍的个人主义到一种互动的观点,认识到失独老人也拥有资源与能力,通过链接相关的社会服务资源依托社区开展经济救助与生活支持;专业人士的精神健康服务,失独老人能够恢复社会功能,并经由困境的历练可能会拥有更高的灵性生活与统一整合的人生。

(二)服务的分类与分化

针对失独老人在生理、心理、社会等不同方面的需求,提供相应的一般、专业以及补充。如将失独老人在居家养老生活中的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等方面的需求进行了详细界定,由社区或政府以货币或服务的形式提供支持,发挥志愿者的作用,提供帮扶活动。精神健康需求则通过专业来进行,由社会工作师、心理咨询师,相关NGO组织提供心理疏导、悲伤辅导等服务。特别是长期处于精神健康问题的失独老人,需要分阶段及时响应,提供长期的个案管理服务。在丧亲发生阶段,由心理咨询师或临床社会工作者开展危机介入服务;在恢复阶段,由专业人士、志愿者团队、社区组织多方提供支持,尽快恢复老人的社会功能,重建失独老人的社会支持网络;最后,在结束服务阶段,则需要关注失独老人生活意义的重建,对于高龄老人、身体境况较差的老人还需要考虑提供临终关怀的服务。对上述服务未能含括而确实具有需要的个别化需求提供补充。如极少数失独老人寻求宗教皈依、或者不愿意继续留在原社区居住,则应尊重老人的意愿,协助其处理相关事宜。

(三)关注个人与家庭能力建设

第一,去除负面标签,提升失独老人的效能感。

失独老人常被赋予消极厌世、退缩回避的刻板印象。由于失的身份,失独老人往往在社会文化中面临偏见,在生活中客观存的就业、文化等多重排斥。如一些落后的因果报应观念认为“上辈子做了亏心事,这辈子无子嗣送终”,给失独老人贴上“∽印薄“不吉利”的标签。失独老人自身也容易在此情境下进行自我标签,认为自己是“不详之人”,回避与他人的接触。这一互动过程进一步使老人将消极、无能的标签自我内化,产生失能感,缺乏面对生活的热情与能力,消极避世。在居家养老中,去除影响老人效能感的负面标签,需要促进失独老人主体性的开展,最提高自我价值感,提高老年人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与生活满意度。通过发展自助小组,帮助他人,发展知识、资源和技能,提升失独老人个人能力,培育社区参与的能力,找到新的生活意义的支撑,从而促进个体效能感的增加。

第二,完善社会支持网络,建立良好的家庭生态环境。

失独老人失去子女这一重要的家庭经济与情感支持对象,在社会生活中,因经济、医疗以及心理等困境甚至出现社会关系的“断裂”,具有风险性与脆弱性,二人际关系会增进这种抵抗逆境的能力。因此,重新恢复、重建失独老人的社会支持网络体系,特别是其亲属、互助团体、志愿组织的支持,对失独老人的居家养老具有重要意义。其次,需要促进居家养老相关政策的完善与执行,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的便利性与服务的可及性,创造友善、关爱的社会环境。通过改善家庭的外部生态环境,提升家庭的稳定性,从而为失独老人的居家养老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向德平.周晶,失独家庭的多重困境及消减路径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年第6期

[2]慈勤英.周冬霞,失独家庭政策“去特殊化”探讨―――基于媒介失独家庭社会形象建构的反思[J],中国人口科学,2015 年2 期。

[3]肖云,杨光辉,优势视角下失独老人的养老困境及相应对策[J],人口与发展,2014年第1期

[4]Dennis Saleebey.优势视角―――社会工作的新模式[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5]姚政宏,方曙光,全人健康视角下失独老人需求分析[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6年第3期

篇6

老龄化社会是一个新的社会形态,数量众多且不断快速增长的老年人口正在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同时我们也正在面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各类挑战。如何从建筑空间角度,为老年人提供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是面对老龄化挑战的重要方面,也是维护老年人生存权利的重要体现。从建筑学的角度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居住主流模式,也许更能人性化地为老龄化社会下的城市开发和发展提供居住理念的思考。

一、居家养老的模式特征与空间形态

老龄化社会、老年群体以及老年人个体是构成老年问题的三个重要层面。这三个方面的实际情况是国家制定养老居住政策的背景和依据。通过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水平、老龄化特点和老年人意愿的综合考虑,我国政府确定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政策,同时提出了“9073”的养老居住格局:即90%的老年人在社会化服务帮助下通过家庭照顾养老,7%的老年人通过购买社区照顾服务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

(一)符合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

我国尚属发展中国家,综合国力还不强,大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还是当前政府的主要任务。面对这个现实,国家在短时期内很难为大量老年人提供专门的养老居住场所,也难以快速建立较为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同时我国当前人均收入水平还较低,多数老年人及其家庭较难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进入养老机构长期养老。只有大力提倡和发展居家养老,提供生态化、人性化的建筑空间,才能满足多数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二)符合我国老龄化的特点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一大特点是老年人口多、增速快,我国当前的养老机构数量还十分有限,在较短的时间内完善养老及医疗保障体系十分困难。截至2009年末,全国各类老年福利机构共有38060个,床位总计266.2万张①,仅占老人数量的1.59%,与国际通常有4%-6%的老人入住老年机构的情况相比,我国的养老机构还有待大力发展。为了尽快满足迅速增加的养老需求,利用大量的住宅资源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是必然的选择,这也对居家养老提出生存质量的重要命题。

(三)符合我国老年人的意愿

我国多数老人希望居家养老。老人们多将自身价值与家庭和谐、扶助后辈成长融合在一起,同时也与邻里交往和相互关照联系起来,在其中感受自身存在的价值。根据2006年我国老龄科研中心的资料显示,有85.05%的老人希望在家里养老(如图1所示)。多数老人希望居家养老是有其内在合理性的。因为在家里老人可以亲近家人和朋友,可以利用各类熟悉的社区设施,可以继续在原有的社会关系中交往和参加各类活动。研究表明,居家和社区养老有助于保持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可给予老人长期的精神支持,可以提高养老生活的质量。但目前绝大多数老人居住建筑的品质远非年轻人可比,有许多是老人买好房子给下一代,自己宁愿住条件设施简陋的旧房子。

居家养老是一种普适化的养老居住模式,可以充分发挥现有住宅的居住功能,依托家庭、邻里以及社区管理组织的服务功能,尽可能满足绝大部分老人的居住要求,但在“十二五”期间,提高养老居住的建筑品质,应该被当作城市化进程中重要的社会性问题。

二、居家养老的现实困境与建筑需求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时间短、人口老龄化速度快,而且过去对于老年人居住问题未能给予充分重视,导致当前在居家及社区养老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有:

(一)社区缺乏养老服务及相关设施。目前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与子女分开居住,平时生活无人照料,十分需要社区提供一定的生活帮助,如用餐、打扫、一定的健康检查及必要的登门服务等。但是上述服务与设施在目前的小区中还十分缺乏,当老人逐渐步入高龄后,很难独立居家养老。

(二)老人与子女同住彼此很难适应。有许多老人出于照顾子女日常生活以及照料孙辈的需要而与子女同住,但由于在住宅设计上并未加以细致考虑,老人与子女在生活习惯上的差异给双方都带来很多不便,尤其影响了双方居住的自由和舒适。

(三)旧住宅难以进行适老化改造。多数老人居住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建造的住宅中,这些住宅在设计上未考虑老年人的特殊居住需要,安全性、舒适性以及便利性等方面都有欠缺。例如旧住宅中的厕所多采用蹲便器而不是坐便器,蹲便器需要厕所地面抬高十几厘米,形成的高差给老年人如厕带来困难和危险。又由于旧住宅多为砖混结构,较难进行适合老年人居住及生理特点的改造。

(四)新建住宅未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居住需求。近年来大量的新建住宅小区中,绝大多数都未针对老年人的居住需求作专门的考虑,或是简单地认为这只是保证轮椅转圈和设置坡道的问题而已,对于老人希望有娱乐活动、健康检查、便利经济的餐饮、日托照管以及短期居住护理等特殊需要缺少配套设计。

(五)缺乏适合老年的室外活动空间。无论是旧住宅小区还是新建的住宅区,绝大多数均未专门考虑老人活动场所的特殊设计要求,如会所功能单一、设施不符合老人的生理与心理特点、户外园林高低错落导致老人通行不便等。

三、日本养老的设施配置与建筑布局

许多发达国家经历了人口老龄化的过程,在解决老年人安居问题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以下以日本为例,分析日本的养老居住模式转变过程,以及当前为实现居家及社区养老模式而配置的主要建筑类型。

(一)日本居家及社区养老模式的建立过程

日本是亚洲最早进入高龄化社会的国家。1970年,日本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7.1%,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1994年,65岁以上老龄人口超过14%,进入老龄社会。据日本2007年版《高龄社会白皮书》的统计数据,截止至2006年10月1日,日本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达2660万,占总人口的20.8%,成为世界排名第一的老龄化国家。

在80年代末之前,日本在老年人居住方面的对策主要是大量建设养老院,这些养老院依入住对象的生活自理程度和设施所提供的服务内容而分为不同的类型。到了1989年,日本推出了被称作“金色计划(GOLD PLAN)”的“推动老年人保健福利事业10年战略”。其核心内容是:紧急建设特别养护老人院、日间服务中心、短期入所设施,通过家庭护理员(home helper)的培训推动在宅福利事业。虽然特别养护老人院的建设仍然是核心内容之一,但在宅护理已经开始受到重视。

1999年12月,日本又推出了21世纪的老龄化对策“GOLD PLAN 21”。该计划有两个核心思想,一是加强建设为智障老人提供护理服务的“小规模老人之家(Group Home)”,二是鼓励形成“相互支撑的社区”,提倡为了让所有的老年人和他们的家人在熟悉的社区充实地生活,不仅要在社区提供护理服务,还应形成对生活全方位的支援体系。

到了2002年,日本了“2015年的老年人护理-确立维护老年人尊严的护理制度”,其中将今后老年人护理的方向确定为“维护生活的持续性,以尽最大可能在自己家里生活为目标”。这标志着日本的老年人护理制度迎来了重要的转折点——由设施护理向在宅护理的转型。

从上述可以看到,日本经历了致力于兴建各类养老院到最终确立“尽最大可能使老人在自己家里生活”的转变过程。

(二)日本居家及社区养老的相关设施

日本为满足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需求,出现了多种居住设施形式,其中的主要设施有以下三种类型。

1、老年人租赁住宅

日本老年租赁住宅是由政府相关部门认定的专门面向老年夫妇和单身老人的优质租赁住宅,其建筑设计和设备配置均需按照规定符合老年人的特殊需求。

如图2所示的公寓是一栋下部为医院上部为公寓住宅的综合建筑。其服务对象主要针对65岁以上需要照顾但能基本自理的老年人,可以提供餐饮但不含介护服务的老年公寓设施。

该老年公寓为单侧外廊式建筑形式,共有55户,每户面积在37m2-50m2之间,内部配置有起居室、厨房、卧室、厕所、储藏空间、盥洗设施、浴室等功能空间,户型全部朝南,并且设有宽敞的阳台。在无障碍设计方面充分考虑了老年人各种生理需求,还配置了较全备的紧急呼叫设施。

2、老年日托服务中心

老年日托中心的服务对象是针对需要一般护理服务的居家老人,服务内容主要是每天负责接送老人,进行健康检查、入浴、餐饮、生活咨询以及日常动作训练等。

日本老年日托中心大体上可分两类:一是日托康复护理中心,服务对象为病情较稳定、需要照护的居家老人,主要通过各种医学疗法、康复手段来改善老人的身心机能;二是日间服务中心,服务对象为需要护理的居家老人,为老人提供日常生活服务,进行身体功能训练,对老人的家属提供护理方法的指导,针对重症老人或者癌症晚期患者,同时还提供专业医护人员的看护服务。

上述日托中心的建筑功能空间主要包括活动室、康复锻炼室、浴室、厨房、餐厅以及临时休息卧室等(如图3所示)。社区及附近的老人每天可以到这里用餐、洗澡、娱乐等,同时也可以将身体需要照料的老人短期托付在这里。

3、小规模多功能社区服务中心

随着日本老人养老需求和理念的变化,近几年,集上门服务、日托、短期入住等功能于一体的街道社区型小规模多功能服务中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主要针对需要护理的居家老人,根据他们的身心状况和居住环境,由本人的意愿选择在自宅居住、接受上门服务,或者在社区服务中心日托、甚至是短期入住。其功能空间的配置标准一般有住宿间、公共活动室、餐厅、配餐间和浴室。小规模多功能服务中心在承担社区老年服务功能的同时,还开设了向社区开放的交流场所,如会所、咖啡厅等。

图4所示的在宅介护支援服务站是一间提供日间护理、短期入住以及在宅照护服务的小规模多功能福利设施,其服务对象为65岁以上的武藏野市居民以及18岁以上身体残障者。服务站为平层,建筑面积为275m2,由中庭划分交流区、活动区和住宿管理区三个部分。在建筑设计中,注重动静分区,合理排布活动空间,并充分考虑了高龄者以及残障人士的无障碍使用需求。

四、我国养老的建筑利用与空间更新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到,实现居家及社区养老需要为老年人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养老居住环境。因此在住宅及住宅区规划设计中应当充分考虑老年人可持续居住的可能性,需要探索在居住区内配置适合各类老人的居所形式。

借鉴日本的相关经验,结合我国老年人居住需求的调研,笔者认为在住宅社区建设中可尝试分三个层面来覆盖老年人的居家及社区养老需求,即在一般住宅中配置面向老年人的户型、居住小区中配建老年公寓、在社区内设立小规模多功能的老人服务中心。

(一)在一般住宅中配置老年户型

在普通社区中,为满足部分老人的居住需求,需要设计一定比例的老人户型。根据老人与子女居住的关系,户型可以有“纯老户”(如图5所示)和“老少户”两种不同类型。老人户型的设计位置建议选择在社区中景观较好、安静舒适的地带。在高层住宅中因为有电梯可考虑集中配置,多层住宅当没有电梯时则建议将老年住宅配置在底层,方便老人出入。

(二)在居住小区中配建老年公寓

在调研中了解到,有部分老年人希望与子女在同一居住小区内分户,且临近居住(调研中了解到年轻子女也存在同样的需求),这样既能保持彼此生活的独立性,互不影响双方的生活,同时也方便老人和子女之间相互照顾。社区中配建部分针对老人居住的老年公寓是满足上述居住需求的方式之一。

社区老年公寓的适老化设计以及统一化管理,可以为老人提供一个较为安全、便利的居住生活环境。在老年公寓内,除考虑必要的无障碍设计外,将配套建设公共餐饮、就诊、健身、娱乐等设施。老人们年龄相近,彼此更容易相互交流和一起活动,可以减少老人们各自在家居住的寂寞,促进健康养老,提升老年生活的品质。

(三)在社区服务站设立老人中心

在调研中笔者了解到:有部分年龄稍大的老人,虽然尚能自理,但是一日三餐和日常的家务已成为他们的负担,希望社区可以有一个公共食堂;有部分病弱或年老需要照顾的老人,由于家人上班或者短期出差难以得到照顾,如果请保姆经济负担大,因此十分希望社区有一个白天或者短期可以把老人托付照看,晚上或过几天接老人回家的社区服务中心。

社区老年服务中心一般规模不大,其设施既可以在新建住宅小区时规划配建,也可以在老社区中挖掘闲置房产来实现。这种社区内的老年服务设施可在近距离内满足老人的多种服务需求,能够保证居家养老的可持续发展。其小规模的建筑形式可给老人带来家庭式的护理氛围,老人既可以继续生活在他们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能够保持原有的社会交往活动,避免与社会隔离,也方便亲人看望和照顾。(如图6所示)

在新建小区中,可以与会所并设,也可以采用与幼儿园联合建设的形式,这类建设方式可以共用部分公共设施与工作管理人员,同时老人与孩子在一起可以为老人的生活增添快乐。

为老年人提供特定养老居所的同时,也要重视社区整体的人性化设计。人性化设计主要是从居住人群的需求出发,根据人们的生活行为和居住心理特点,设计出一个安全、舒适、促进交流、使用便利、无障碍化的居住环境。以此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生活便利和行动自由,也可以为其他居民带来便利,这是实现社区可持续性居住的关键。

根据我国居家及社区养老模式的形成背景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借鉴日本的发展建设经验,这里尝试性地提出了较为适合我国居家及社区养老的三种建筑类型。通过三种建筑类型的有机配置,基本可以满足希望独立居住、希望与子女居住、希望与子女就近但独立居住、希望能得到日托照顾或短期居住以及获得护理服务等各类老人居住需求。希望通过探索,构建适合中国老人居家及社区养老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模式,为当前宜居城市的建设及逐渐升温的养老地产开发提供一些建议。

篇7

关键词:社区居家养老;养老服务;保定市

中图分类号:D63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1-0086-03

一、研究背景

(一)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

我国面临着相当严峻的人口老龄化挑战,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的13.26%,比2000年“五普”时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五普”时上升1.91个百分点。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按此标准,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并且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养老问题尤为突出,不仅关系到老年人自身的幸福,也关系到家庭的和睦与社会的稳定,如何全面妥善解决养老问题刻不容缓。

就河北省保定市而言,2010年常住人口1 119.44万人,65岁及以上人口为90.8万人,占8.11%,比“五普”时上升0.96个百分点,保定市也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笔者以保定市为例,采取文献法和访谈法的方式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进行探讨,访谈的对象包括社区老年居民、街道办事处人员、社区工作人员。

(二)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

养老是家庭的基本功能之一,家庭养老在传统社会中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养儿防老的观念深入人心。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独生子女数量增加,“4.2.1”家庭结构越来越普遍。近年来,由于单独二胎政策在全国范围内陆续启动,会有部分家庭选择生育二胎,但也有为数不少符合政策的家庭因年龄、身体状况、经济状况、工作压力等原因放弃生育二胎,因此在未来数十年“4.2.1”家庭结构还会大量涌现。当今社会流动性大,子女离开父母去外地参加工作的人数越来越多。即便在同城,老年人和其子女生活方式存在差异,许多子女结婚后选择同父母分开居住,空巢家庭增多。子女工作繁忙,又要照顾孩子,外加城市交通拥挤,不可能天天去父母家报到。他们非常想尽孝道,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随着空巢老人的年龄不断增长,自理能力越来越差,而其子女又没有精力进行全方位的照料,老年人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传统的家庭养老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三)宏观的社会养老发展滞后

我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计划生育的钢性作用下形成的,属于未富先老,而西方发达国家是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出现的老龄化。我国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时间差”的影响,不可能像发达国家那样建立起适应老龄化需要的全方位的社会供养体系,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机构养老需要的经济成本比较高,我国机构养老的发展受到资金短缺的制约,就保定市而言,存在养老院数量少、规模小、地理位置偏僻、硬件设施差、卫生条件差等问题。机构养老对于生活不能自理又需要专人照料的高龄老年人有一定的优势,对能自理的老年人吸引力不大。此外,机构养老背离了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很多老年人及其子女的排斥。小城市人们的思想相对保守,更加排斥机构养老。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保定市的社会养老还不能弥补家庭养老在新形势下所形成的空缺,寻找一种新型的养老方式十分紧迫,社区居家养老应运而生。

(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必要性

在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机构养老发展滞后的背景下,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备受推崇。社区居家养老合乎传统的孝文化和家庭养老观念,又省去了政府兴建养老院的大量资金,经济成本低,容易启动实施,是一种最佳选择。社区居家养老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可以让老年人在家庭和熟悉的社区环境中,接受社区提供的各种服务,普遍受到老年人的欢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就近吸进社区失业人员参与,对于解决就业有连带作用。社区居家养老在一些发达国家早已实施,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借鉴国外社区照顾模式和结合中国养老现实的基础上,从2000年开始,社区居家养老在全国各地城市中陆续实施。许多地区积极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比较成功的有宁波市“两走”居家养老模式、北京市“三结合无围墙养老院”模式、济南市“快乐老家”居家养老模式、大连市“家庭养老院”模式,这些都为保定市进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二、保定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保定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取得进展,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大部分社区配备了健身设施,社区卫生服务站大量涌现,启动“一键通”呼叫服务网络,70岁以上老年人可免费乘坐公交车,80岁以上老年人可在社区领取高龄补贴等。但是,保定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做出了有效性的探索,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模式。笔者通过访谈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一)宣传力度不够,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认识不足

通过访谈发现,保定市老年人的社区居家养老观念淡薄,知晓度低,参与度更低。被访大多数老年人不知道社区居家养老为何物,当笔者对其进行解释后,部分老年人仍然认为养老是自己家庭的事,自己家庭成员解决就行了,不想麻烦外人,社区认同感不强。被访部分社区工作人员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定位、理解不够准确,回答笔者的问题时含糊笼统,主动服务的意识不强。

(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不平衡,各社区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保定市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差异较大,不同社区之间,甚至是同一社区的不同小区之间老年人享有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水平不一致,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现象。在访谈的所有社区中,Z社区是老年人生活环境最差的,被访老年人反映供暖不佳,自己又怕冷,在家还要穿羽绒服;居住在六楼且没有电梯,出行不便;生活环境脏乱差,且吵闹,严重影响休息;家里的电器坏了,都是由子女、亲戚、朋友帮助维修。L社区是新建的高端小区,是被访社区中老年人生活环境最好的,被访老年人对居住环境很满意。供暖好,冬天开窗户都不冷;有电梯出行方便;小区安静,干净;物业服务到位,自己家里灯坏了,给物业打电话10分钟内就来人帮助维修;小区内有便利店,购物方便;家里有保姆或者钟点工洗衣、做饭。由此可见,保定市老年人的生活状况以及享受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着较大差距。

(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资金短缺,制约其快速发展

在访谈中,被访老年人谈到社区健身设施老化,老年活动室面积狭小等;被访社区工作人员谈到一些很有益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活动因为缺乏启动资金而流产等,这些事情都反映了保定市社区养老服务资金短缺。从目前来看,保定市依然是以政府投资为主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其他资金来源所占比例不大。随着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保定市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政府的投资无法满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进入瓶颈,止步不前。

(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稳定性差,专业素质偏低

保定市目前从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都是社区工作人员和临时聘用人员,他们大多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不具备养老护理方面的专业水平和执业资格,只能提供相对低层次的服务,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服务人员工资待遇低,承担的事物杂,且没有正式的编制,致使他们服务积极性不高,稳定性差。对于志愿者而言,基本没有固定的志愿者,高校大学生曾组织到社区进行养老服务,但是流于形式,服务效率低,没有起到实质性作用。而且大学生通常选择离校近的社区进行服务,离校远的社区无人问津。

(五)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少,服务质量不高

在回答自己接受过社区提供的哪些服务时,被访谈老年人提到免费理发、测量血压血糖、开放社区活动室和一些健身设施、上门生活照料、代买代购等。由此可见,保定市对老年人的服务主要集中在基本生活需求方面,严重缺乏精神慰藉方面的服务。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不光年轻人压力大,老年人面临的压力也大,再加上对疾病死亡的恐惧,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对老年人的精神慰藉必不可少,但目前精神领域的服务还是空白。总体来看,保定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少、时间短、层次低,难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全方位的需求。

三、完善保定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议

针对保定市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结合保定市的实际情况,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构建和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使老年人的物质生活得到保障,精神生活不断丰富,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1.加大宣传力度

保定市政府要充分了解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高度重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把其列入城市发展与社区建设总体规划,并提上议事日程。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宣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比如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社区公告栏、开展社区讲座、发放宣传画册等途径向老年人宣传,使老年人增进对社区的信任感和认同感,养成依靠社区为自己服务的意识。另外,鉴于不同社区老年人生活状况的差异,需求存在差别,要通过调查明确不同社区老人的首要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在全市形成良好的社区居家养老氛围。

2.健全地方性法规和细则

2008年国家颁布《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旨在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为老服务。2010年,河北省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考核奖补办法(试行)》,为河北省养老服务提供了政策支持,但河北省各市之间发展不平衡,保定市还没有权威性的针对本市情况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法规和细则。保定市政府应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出台适合本市情况的养老保障制度、老年人权益保护制度、养老服务管理制度、居家养老服务评估制度,明确保定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工作目标和发展方向,明确养老服务过程中的权利、责任、利益分配。此外,对提供养老服务的各方人员应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调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

(二)形成多渠道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筹资网络

我国人口老龄化和西方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存在重大区别,西方发达国家是伴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出现的老龄化,而我国是未富先老,仅仅依靠政府提供养老服务的全部资金是不现实的,面临着养老服务资金短缺的问题。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应该在保定市政府的引导下,形成多渠道的筹资网络,助力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

1.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走市场化道路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主要依靠家庭和社区,但这不意味着其排斥市场。适当的市场化产业融入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之中,有助于满足老年人更高层次、更加个性化的需求。保定市政应给予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家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进行投资,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增加服务项目,实行合理收费制度,自负盈亏。

2.积极争取社会捐助

大力宣传尊老、敬老、爱老,在保定市营造一个以老年人为上的氛围。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捐资捐物。慈善机构组织一些文化演出、收藏拍卖等活动,向社会募集资金。

(三)打造高素质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队伍

1.培养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人员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壮大与服务人员的自身素质密切相关,因此要建立一支稳定的、专业化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队伍,使服务趋于专业化、科学化、多样化和规范化。对于现有的服务人员,应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对其进行医疗、护理、心理咨询、家政等方面的技能培训和再教育,提高其综合素质。此外,要想从根本上留住人,并且吸纳更多学历高、业务能力强的专业人才加入到养老服务的队伍中,就要提高服务人员的社会地位,工资待遇,赋予其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

2.建立激励机制吸引志愿者

第一,要想吸纳更多的志愿者加入到养老服务队伍中来,除了做好宣传工作,适当的激励机制必不可少。比如时间储蓄,模仿银行储蓄制度,把志愿者向社区提供的服务以小时数记录在册,以后当志愿者自己或家人遇到困难需要服务时,可以优先获得相应时数的免费服务。第二,要充分利用保定市高校云集的优势,发展大学生养老服务志愿者。学校给大学生一些激励机制,如公开表彰、评选优秀学生时加分,鼓励大学生加入养老服务队伍。大学生志愿者具有文化水平高、年轻化、团队化、可塑性强等特征,选取有兴趣、有耐心的志愿者,聘请护理、老年心理、老年维权等方面的专家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定期培训。第三,还要鼓励身体健康的低龄老年人为高龄老年人提供志愿服务,发掘老年群体内部潜力,解决内部问题的长效机制。

(四)开展全方位、分层次、有针对性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老年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包括日常生活照顾、医疗护理服务、休闲娱乐、精神慰藉、社会参与等,因此对老年人的服务应该是全方位的。以前的服务主要集中在物质层面,现在随着人们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应该越来越重视对老年人精神层面的服务。

不同年龄、不同收入、不同身体健康状况的老年人养老需求差异很大,社区应该对老年人细分归类,建立老年人信息档案,把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记录在册,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服务。比如,老年人按照年龄可以分为高龄、中龄、低龄,针对不同年龄的老年人提供不同的服务。针对不同经济收入的老年人可以提供无偿、低偿和有偿服务。要充分考虑老年群体的异质性,开展丰富多彩的服务项目。

(五)建立统一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监管和评估机制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要想稳定持续运行,需要强有力的监管和评估机制。政府及各级相关部门应该承担主要监管职能,加强监管力度,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同时,加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透明度,广泛接受社区群众和社会团体的监督。除此之外,还要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评估机制,可选取一些指标作为标准进行量化直接评估,还可通过社区工作人员定期回访被服务老年人及其家庭成员,对服务质量进行评估。

参考文献:

[1]李兵水,孙兆辉,王艺雯.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保定学院学报,2013,(1).

[2]耿永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存在的问题――以石家庄市老年人抽样调查为基础[J].现代经济探讨,2013,(5).

[3]李曼音,刘琳,张磊.河北省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J].企业导报,2013,(5).

[4]刘玉梅,徐宁,孟建锋.基于人口老龄化背景的河北省养老服务体系构建[J].职业时空,2013,(3).

篇8

关键词:顾客导向 ;居家养老;4Cs原则

一个国家或者地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0%,或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这一比例达到7%时,则该国家或地区就步入老龄化社会。①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调查结果,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② 可见,我国已经迈入老龄化社会。当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经济的发展还不足以建立起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由于社会养老保障覆盖面窄,养老保险的水平与发达国家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养老问题比较突出并存在许多问题。家庭养老在新形势下遗留的空缺还不能完全由社会机构养老来弥补,所以寻求和发展新型的养老方式来弥补家庭养老以及社会机构养老留下的空缺是目前十分重要的任务③。因此,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模式势在必行。

一、构建顾客导向型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必要性

(一)传统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

在传统中国人的观念中,“养儿防老”是解决老人养老的重要途径。“血缘”一直是维系这种关系的纽带。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大陆地区实行“一胎化”政策导致家庭结构的改变以及家庭规模的不断缩小,使得“421家庭”变得越来越多,即两个年轻人要抚养四个老人以及一个孩子,这大大增加了年轻人的负担。年轻人不得不外出工作,老年人的精神慰藉难以得到保障,从而导致老年人感到孤独无助,因此在传统“养儿防老”观念意义上建立的养老模式已经难以维系。

(二)机构养老的发展不足

虽然,我国机构养老进入21世纪以来已取得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但是,由于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以及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机构养老目前存在的各种专业方面的制约,我国在机构养老过程当中还需面临许多的困难。从现实状况分析,机构养老的发展不足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机构养老供给数量不足与老年人需求的增加之间存在矛盾。主要表现在当今我国养老机构数量不足、居住条件有待改善、养老机构增长缓慢与老年人对服务需求,服务质量增加之间存在差距。其次,机构养老日趋市场化以及老年人支付能力相对较弱存在的矛盾。主要表现在由于政府给予的养老机构的资源严重不足,因此导致了许多的养老机构采取市场机制来进行运作,而这种运作形式的存在,可能导致社会二次分工的不公平,支付能力强的老人比支付能力差的老人可以享受更多的优质服务。最后是非专业化服务与老年人所需要的专业化护理之间存在的矛盾,由于政府辅助不足,从而导致机构缩减开支,聘请的专业人员不管从数量与服务质量上都很难达到老年人的需求。

(三)构建顾客导向型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优势与意义

首先,从社区居家养老的定义上分析其存在的优势。社区居家养老是建立在以国家政策法规管理为保证前提下,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新型养老方式。主要的内容是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福利服务为依托,以国家制度政策法规管理为保证,利用现代化的社区信息网络服务资源,将社区服务深入到老人家庭,为居家养老老人提供各种类型的福利服务,是社区服务和家庭养老相结合的现代养老方式。其次,从顾客导向的内涵阐述居家养老模式的意义。顾客导向这个名词首先起源于企业管理以及医疗品质当中,是企业管理以及医疗服务品质的核心概念和价值导向。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个人需求的价值导向也越来越重视,因此顾客导向这一观念也被应用到了养老服务的领域里。在养老服务提供的实际管理层面上,顾客导向的观念影响养老服务提供者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因此顾客导向在养老服务的运用,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让需要接受家庭照顾的老人更具有弹性、更具有自主选择性来获取自己的养老服务。比如,在OECD国家(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中养老服务的一大创新是建立了以政府主导,以顾客为导向的新型家庭养老服务模式。在养老服务提供的实际管理层面上,这种模式可以使顾客有更多的弹性和自选择他们所需要的服务。主要的功能和作用是顾客控制服务的交付以及有谁来提供服务。通常情况下,顾客导向的模式可以让顾客自主的聘请,培训,监督,解雇家庭护理工作者。在这种模式中,顾客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申请政府的资助,用政府的资助购买他们想要的服务,以此来避免资源的浪费④。例如国家提供选择可给付养老服务或提供津贴可自由购买服务(如德国、奥地利)或直接雇用亲人(澳大利亚,英国),而美国实施的现金咨询示范评估计划(The Cash and Counseling Demonstration and Evaluation , CCDE)中顾客导向模式,甚至可以让使用者自行聘雇、训练、监督养老照顾服务员⑤。因此根据我国实际出发,借鉴国外顾客导向性养老服务的先进经验,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服务道路具有现实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篇9

【关键词】养老保险;城镇社区;研究;探索

针对老年人的需求和社区服务的取向,我国社区养老服务工作开始发展起来,由于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现在还处于起步阶段,老年人对社区服务的利用频度不高,社区养老服务与老年人的迫切需求存在着一定差距,同时社区在养老服务上没有一个整体的发展思路,服务的种类和内容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这样不仅不能很好的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也造成了社会的浪费,没有很好的发挥社区在养老服务中的重要作用。

1 我国现阶段城镇社区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

1.1观念认识不到位

(1)一些职能部门和社区管理与服务部门对开展和加强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足,观念落后。没有把社区养老服务事业提高到反映一个社会文明进步水平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持社会稳定的高度来认识,服务意识差。

(2)老年人对社区服务的认识不高,很多老年人没有意识到自己与社区关系密切性和社区服务对满足自身需求的重要性,同时对社区服务还存有一定的顾虑,总觉得服务人员的服务没有自己女儿照顾的好。这两方面都影响了老年人参与社区服务的积极性。

1.2政策法规不健全

我国是在经济不太发达的条件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由于物质基础比较薄弱,许多地方需要承担“扶贫”与“养老助老”双重任务,使传统的养老方式和养老观念,敬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受到一定的冲击,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在一些地方得不到保障;部分人道德水准较低,养老助老意识淡化,不尽瞻养义务,从而导致打骂、侮辱甚至虐待、遗弃、残害老年人的现象时有发生;加之我国己有大量的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困难和健康上最脆弱的老年群体压力,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籍还不尽如人意。这些问题急需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用法律来调整有关社会关系,把一些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规范。

1.3 资金缺乏且来源渠道单一

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是依靠政府资助才发展起来的,一直以来是由政府投资,但是这种仅靠政府投入的单一模式无法满足社区养老服务日益壮大的需求,致使社区养老处于资金短缺的困境。从更广泛的社会福利来看,高福利国家实践的失败表明,单靠政府的力量不可能建立起一套可持续的福利国家制度。我国经济尚不发达,如果单纯依赖国家经费充当社区养老服务资金和物质资源,也会给政府带来不小的财政压力。同时,投资渠道不畅通、鼓励机制不完善也是造成社区养老服务资金不足、发展缓慢的原因。

1.4服务设施不完善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高龄人口数量逐渐增多,老年人对居住、医疗护理、文化体育设施等方面提出更多、更高的需求。判断社区养老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就是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是否完善,具备完善的设施条件是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到较为成熟阶段的标志之一。发展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无疑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重要举措,对于中国整个老龄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但是,由于我国社区养老服务还处于初级阶段,目前各地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无法充分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1.5服务人员专业化程度低

人力资源是推动一个事业发展的基本因素,目前我国从事社区服务的人员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专职性的服务人员,主要由退休的老年人、下岗的中年人和待业的青年人构成;二是兼职人员,主要是居委会干部;三是志愿者服务人员,他们主要是由具有道义精神、奉献精神的社区居民、在读学生组成,没有接受过相关的专业教育或有关老年服务知识的培训。这不仅影响了社区养老服务的质量,而且也制约了养老事业的发展。根据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社区养老服务工作除了专业工作人员之外,还应有相应的志愿者服务队伍作为支撑,组成诸如“老年服务小组”、“送温暖小组”、“孤老残疾保护网络”等志愿组织。他们所提供的救助和服务是无偿的和非盈利性质的。但目前我国社区中的志愿者服务队伍普遍不足,有的社区还根本没有形成志愿者组织,也就谈不上具有志愿者队伍,没有社区公众的广泛支持与参与,社区养老服务工作肯定是搞不好的。

2 如何构建我国城镇社区养老保障体系

2.1 提高社区养老服务的意识

充分认识发展和加强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社区养老服务是迎接人口老龄化挑战,满足老年人需要和促进老龄工作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在发展过程中,要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理论研究,加大宣传力度和资金投入,制定优先优惠政策,鼓励发展。同时,要规范管理,明确职责,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社区养老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满意度,因此提高社区养老的服务意识尤为重要,这是社区养老模式得以顺利发展的因素之一。

2.2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

政府应该从政策上来支持社区养老模式的建设。在规划市政建设时,应把发展老年福利事业设施列为社区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积极推进和发展老年社区服务,对举办社区服务给予优惠政策。同时,在一定时期内,政府应把发展社区管理服务列入政府的规划。可考虑借鉴国外经验,开办社区服务的学科,培养从事社区服务理论研究的专业人才,同时开展基础服务培训,为提高老年社会化管理服务水平,发展老年事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完善社会福利机构的相关法规制度,对社会福利机构的非营利性质进行统一,鼓励更多的社会组织加入到社区养老服务的队伍中来。

2.3多渠道的筹集资金

(1)以政府为主体

从政府所应承担的责任来讲,保障其国民在年老时的生活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国家应从法规上保证每年从财政预算中拨出一定的款项用于社区养老模式的构建,此外,还应该规定市、区、县各级政府每年对社区服务业的投入比重,并保证所投入的资金落实到位,真正用于社区养老服务上面来。

篇10

2.重阳佳节到,团聚多欢笑,祝福跟着来,按时作报告:老人身体越发好,妻子身材更苗条,孩子学习上层楼,自己财源滚滚到!

3.岁月如水,日子很美,如果没有人牵挂生活就会无味。也许祝福只是一种形式,但却能让快乐心情加倍。把关心彼此传递,让思念相互温暖:重阳快乐!

4.重阳节到了,登高远瞩:青山绿水山连山,潺潺流水绕山转。秋绽金光灿,祭祖避邪人不断。茱萸花儿带胸前,手携黄菊喜笑颜。愿君重阳节快乐平安!

5.又是一年重阳日,老人倚门期盼时,事业为重工作忙,父母渐渐忘体谅,待得自己苍老去,方知当时多悔恨,重阳团聚乃不易,多让老人欣然笑。

6.三三时节春时草长松更高;九九良辰重阳菊香鹤添寿。时逢重九,祝福送上,健康平安,长寿千年。重阳将至,短信传情,祝福朋友,永远快乐!

7.送上一支山茱萸,愿你永远愉快;送上一块重阳糕,愿你永远高兴;送上一杯酒,愿你幸福久久。重阳节到了,祝福你节日天天好心情!

8.重阳节登高遥望,好运助你事业旺;重阳节赏赏,心情舒畅乐开花;重阳节饮饮菊酒,健康平安伴你走;重阳节品品香糕,生活幸福步步高!

9.亲爱的朋友,九月九到了,送你一棵欢庆树,祝愿你如它一样拥有健康的枝干,幸福的茂叶,平安的绿荫,永远向上的欢乐心境!重阳节欢乐哦!

10.忘却时光,忘记年龄,青春活力永葆年轻,快乐重阳当成六一,七十也能变成十七,切莫烦恼切莫忧心,开心快乐永葆童心,祝您重阳快乐、健康长寿!

11.九九重阳,我用“九阳神功”,炼成祝福短信,凭着“九阴真经”,将其融入手机中,又用“九华遣书”,催动电波传到你的手机,祝你幸福长“九”哈!

12.九九重阳已来到,茱萸遍插保安康;外出郊游登高处,举目四眺心情爽;把酒临风送祝福,点点情谊润你心;愿你重阳交好运,福寿安康笑开怀!

13.九九重阳齐欢笑,真诚祝福少不了,全家欢聚真热闹,我在那里问声好,愿你事事都如意,一家老少乐淘淘!

14.思念如一叶扁舟,在岁月的长河中漂流,划过一年一年、一天一天。记录点点滴滴,丝丝缕缕,到重阳节那天,一触即发!祝重阳节快乐!

15.九九重阳节,\"揪\"出烦恼抛云霄,\"久\"久快乐自逍遥,\"旧\"友新朋来拥抱,美\"酒\"一杯共祝愿,\"就\"祝幸福永安好!

16.送你一棵幸运草,愿你好事连连有;敬你一杯健康酒,愿你快乐又长寿;送你一条短息语,祝你重阳节日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