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4-01-25 17:52: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汉语国际教育的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汉语国际教育的理解

篇1

关键词: 韩国基础教育阶段 历史教育 研究现状 发展趋势

现今社会,素质教育逐渐取代原来的应试教育被人们所重视,而“素养”一词成为教育过程中的关键词汇。历史教育作为培养人们的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很多教育学者都致力于研究有关历史教育的内容,并且热衷于介绍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历史教育。中韩在历史教育方面的比较研究和学术交流不是很多,其主要原因在于长期以来韩国和中国都偏重于研究欧美发达国家的历史教育。在韩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到国际化趋势的影响,为了学习外国的先进教育理论,只注重收集发达国家的教科书及教育资料进行分析和比较研究,以此达到学习先进教育理论的目的,但是由于研究过于偏重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教育模式,结果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在我国,教育界关注的焦点多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理念及模式,学科教育比较研究多是同欧美、日本学科教育进行的比较。但是,就我国实际情况而言,欧美国家在诸多方面都与中国有显著的差异,可资借鉴的意义不大。韩国与我国同属东亚儒家文化圈,两国有相似的社会文化背景,从这一层面说,具体了解韩国基础教育阶段历史教育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对我国历史教育的研究和发展无疑会有更大的启示与借鉴作用。

一、韩国基础教育阶段历史教育的研究现状

在我国,对于韩国教育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自从1992年我国与韩国建立外交关系以后,有关韩国教育的研究逐渐得以开展。其中较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孙启林的《战后韩国教育研究》和池青山等的《韩国教育研究》(1995年)、田以麟的《今日韩国教育》(1996年)、索丰的《韩国基础教育》(2003年)、孙启林和安玉祥的《韩国科技与教育发展》(2004年)、蔡正默和李光华的《韩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新教育体制》(2009年)、艾宏歌的《当代韩国教育政策与改革动向》(2011年)等。这些研究成果都是我国学者对韩国教育研究的重要成果,这些研究都是比较全面、概括地论述韩国教育的各个方面,并且在部分内容里涉及有关韩国基础教育阶段历史教育的一些内容。直接对韩国历史教育方面的相关研究有,许华和刘传德的《韩国的历史教学》(1998年)、赵亚夫的《韩国社会科课程中的国史教育》(2003年)、许斌的《从中学历史教科书看韩国的爱国主义教育》(2006年)、沈海燕的《中韩历史教育的德育作用浅析》(2012年)、尹姬燕的《中韩初中世界史教科书比较研究》(2013年)等。这些研究比较系统、全面地介绍了韩国的历史教育、历史课程、历史教科书等方面的内容,并且根据介绍和比较总结出了一些有助于促进我国历史教育发展的启示及建议。但是从总体看,我国学者对韩国中小学历史教育的研究不够深入,可参考的有价值的资料十分有限,使得已经形成的研究不完全是深入研究之后完成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比较简略。

韩国学者对本国教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如:孙峰浩的《韩国社会的前途和市民教育》(1997年)、车照日的《对社会科通合课程标准模型的研究》(1999年)、朴采亨的《课程标准地域化的性质和课题》(2003年)等,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韩国的学校教育进行较详尽的阐述,对了解韩国的学校课程及课程标准提供参考。但是,多数的研究集中在详细论述本国的具体情况上,相比较而言对其他国家的研究不是很多。另外,金荣华教授著的《韩国社会与教育》、郑范谟的《教育与教学》、金钟哲的《韩国教育政策研究》等都阐述了韩国社会的现状和社会教育的开展。

韩国对本国历史教育的相关研究,主要有:梨花女子大学赵瑞衍的《国民学校历史教育内容的相关研究》(1993年)、建国大学杨承德的《初等学校社会课第6次和7次教育课程历史部分的内容分析:以初等学校3~6年级为中心》(2002年)、全州大学崔南淑的《小学教师对历史教育的实况分析:以全州市小学教师为中心》(2009年)、庆仁教育大学崔润静的《2007年改正教育课程小学社会课历史领域的分析》(2012年)、汉阳大学申慧敏的《依据社会科统合论议与教育课程变迁的历史教育研究:以2007年改正与2009年改正教育课程为中心》(2012年),这些研究具体的将韩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历史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如中小学历史教育课程、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中小学历史教育内容等,对了解韩国基础教育阶段历史教育有很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中韩两国的诸多学者们对韩国基础教育阶段历史教育,做了很多介绍和分析,形成了许多令人称赞的研究成果。但是总的来说,我国有关韩国历史教育的研究比较少。究其原因,一是中国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对美、日、德、法、英等发达国家的研究上,而对韩国历史教育不够重视,使得可参考的有价值的资料有限;二是因为语言障碍,使得已有的研究成果比较简略,因此对韩国历史教育的研究还存在许多制约性因素。

二、韩国基础教育阶段历史教育的发展趋势

在21世纪人类发展过程中,教育将发挥重要的作用。作为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历史教育亦担负重要的责任。但是韩国历史教育的现状与21世纪社会发展对人的需求之间还存在距离,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在教育观念和课程体系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理轻文”现象,这是人类发展进人新时期,功利主义在教育中的一种表现。当今世界,人们对物质财富需求的重视程度与对精神财富需求的重视程度往往处于失衡的状态,表现在社会各领域中,当然也包括教育领域,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重视自然科学而轻视人文社会科学的状况,历史教育的问题不如科学教育那样容易受到人们的关注。调查表明,大、中学生和青年人的历史知识普遍缺乏,面对各种社会问题,他们常常束手无策,不会运用历史思维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这种状况极为令人担忧,也引起越来越多的人重视。

2.在历史课程建设上,综合还是分科仍是需要关注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在科学教育领域中,综合编订课程成了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带有普遍性的一种趋势。从历史学与人文社会学科的功能看,历史教育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在综合课程中,这种独特的功能是被削弱还是合理地得到加强,不仅是韩国而且是当前各国综合社会课程建设面临的共同问题。这样说来,在科学或学科的层面上,要把历史学与其他社会学科的内容综合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其中有许多问题是教育发展到今天人们还无法解决的。这说明,在对待“文科”课程是采用分科还是综合这一问题上,还需要很长的探索之路。

3.依据怎样的价值取向恰当地选择历史课程内容,是面临的又一重要课题。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韩国历史教育改革中,如何选择课程内容是一个普遍受到关注的问题。在处理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怎样确定选择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也是争论的一个焦点。

参考文献:

[1]孙启林,安玉祥.韩国科技与教育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马卫东.历史比较教育.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

篇2

关键词 汉语师资 普适性 针对性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15)03-0129-03

一、教师培养的重要性

崔希亮(2010)提出,汉语国际教育的“三教”(教材、教师、教法)问题中,“教师”是问题的关键,解决了“教师问题”,其他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的设置,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为了解决教师问题而采取的措施。事实上,教师问题也一直是汉语教学界关注的焦点,只是随着汉语国际推广如火如荼地展开,师资问题显得日益突出,以至于它可能成为汉语国际推广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此时汉语教师问题也就成为热点问题。

几年以前,我们还在用“对外汉语教师”来指称针对母语非汉语教学的师资,现在人们日渐趋向于用“国际汉语教师”来指称。在学界印象中,一般认为前者立足的是国内汉语教学,后者则是立足于国际视野,这样理解当然无可厚非。吴应辉(2010)提出要建设国际汉语教学学科,但是将汉语国际传播与之区分开来,指出国际汉语教育包括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含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这一意见无疑是正确的,因为现在有一种或隐或显的意识,那就是传统的对外汉语教育师资培养只是针对国内留学生的汉语教学,已经不能满足或适应汉语国际推广的需要,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的设立,好像就是对此观点的佐证。

传统的对外汉语师资培养模式不能满足或适应当今汉语国际推广的需要,这是事实,但在师资培养问题上,如何理解汉语教学师资培养中的普适性与针对性的关系非常重要,这对解决汉语国际教学中的“师资瓶颈”问题具有积极意义,尤其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实际培养的操作上更具指导意义。

二、教师培养回顾

我国自2007年设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以来,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身影就在国际汉语教学中屡屡出现,每年派往海外担任汉语教师的志愿者,汉硕是重要组成部分。怎样才是一个合格的汉语教师?这个问题是多年以来关于师资培养的核心问题,汉硕是不是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以往的研究和讨论可以概括为“意识说”、“素质说”、“能力(知识)说”、“技能说”几种观点。各种观点说法不一,多因为视角或立足点不同,但各种说法却又大同小异,如从业的个人基础就被描述为“专业意识”、“专业素质”、“专业能力”、“专业技能”等不同说法,内容实质其实没有太大差别,只不过落脚点不一样,如“意识”、“素质”、“能力”属于个人内涵,而技能则是体现在行为上的素质。张和生多年来关注汉语教师的培养问题(张和生、鲁俐,2006),在论述汉语教师素质培养时就认为汉语教师基本素质最重要的三个方面是汉语本体知识、中华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第二语言教学技巧,这实际上又是从素质角度打通了上述几个层面。

国家汉办颁布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可以说是上述各种说法的集大成,它对国际汉语教师的要求有知识、有技能、有方法、有素质,涵盖了上面各种说法。《标准》的“前言”明确说,《标准》就是“针对从事国际汉语教学工作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描述”。

无论是各种说法还是《标准》的描述,对汉语教师的业务要求实际上可以用“体”与“用”两个方面来概括:专业知识(能力)是“体”,教学技能乃至跨文化交际、对外交往与协调等是“用”。汉语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体”的功底,又要掌握灵活可行的“用”的技能,才是合格的汉语教师,这也是有效实施汉语国际推广战略的关键。“体”、“用”兼备的汉语教师,适应各种环境下的汉语教学,我们认为这就是国际汉语教师的普适性。所谓各种环境,不仅从大的方面指国内、国际的环境,也指某些具体的环境,如学习者母语背景环境、不同教学类型环境等等。

目前国内汉语教师培养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对外汉语方向),二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前者有硕士、博士两个层次。现在一般印象都认为前者是立足国内,后者针对的是国外。我们认为这种理解是失之偏颇的:两者的不同是学位性质不同,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是“学术型”或“研究型”的,后者是专业学位,目前也只有硕士层次。然而,二者有一个很大的相同点就是“出口”。可能的话,毕业以后他们都要从事汉语教学,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这样在认识上和实践中又出现一个误区,那就是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在培养中重“体”,汉语国际教育硕士重“用”。如果单从教学上看,只有“体”不会“用”的教师不是合格的教师;同样,“体”不强又何以“用”呢?在此情形下,要培养出优秀国际汉语师资只能是空谈。所以,当前汉语师资培养的症结是没有培养出“体”、“用”兼备的普适性师资。“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缺乏统一的教学计划,因师设课,培养方案普遍缺乏实践环节,所以不能满足需求。而专业硕士在培养中大量课程是实践性的,而且有一年时间的实践要求,但学生专业知识不够或功底不扎实,光有技能也不能满足高端需求,对汉语国际推广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李晓琪(2011)在考察了英美国家英语作为第二语言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后发现,这“普通语言学与英语语言学”等“体”类的课程也占有相当比例(约占20.17%),由此给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课程提供了参照,认为“语言学”类课程的地位是基础必修课,因为语言学和汉语的知识是教学成功的先决条件。

综上,无论什么途径,都应该培养出既具备“体”的能力又掌握“用”的技能的普适性汉语教师。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环境,无论母语是汉语背景教师还是海外本土汉语教师,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都必须符合这一要求,否则就有违设置这一专业硕士学位的初衷。

三、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的普适性与针对性

汉语教学中当然也有特殊情况,如学习者母语背景、不同媒介语、本土教材、特殊教学对象与环境乃至特殊国情与文化等等,教师根据普适性教学原则、方法、手段,并调整自身教学经验,以适应特殊情况,却仍难以完成教学任务,必须通过专门的培养与训练才能满足教学要求,这种满足专门需求而对教师进行“体”与“用”的培养与训练,就是汉语教师培养的针对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在培养中就应该根据需求进行针对性训练。

通过上文我们对汉语教师普适性的讨论,现在可以明确,以往语言学专业的对外汉语方向与汉语同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并不是普适性与针对性的矛盾,当前汉语国际教育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问题也不是针对性不强导致的结果。我们认为,应该梳理清楚普适性与针对性的关系,这对国际汉语师资队伍具有重要意义。

普适性与针对性的关系,可以这样概括:普适性是第一性的,针对性是第二性的:普适性属于基础层面,针对性属于提高层面;普适性要满足普遍要求,针对性是满足特殊要求。明确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在培养汉语师资中才能处理好从培养理念到教育培养方式、课程设置等问题之间的关系,而不至于纠结于学科概念与范畴等形而上的观念上。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作为一名第二语言教师,除了要具备语言教学的“体”与“用”的基本功之外,更重要的还应树立现代语言教学理念、教师自我反思意识,并能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进行规划。所以,汉语教师的培养首先就要基于这样的普遍认知,培养出来教师就是要放之四海皆可用,而不是只能用于某种特别环境与适用某种特别对象。过去“对外汉语”方向的培养主要是立足国内,今天全世界有3千万人在学汉语,国内最多只占其中1%,汉语国际教育大视野是必须树立的,这也更突出了普适性的重要性,不能再区分出着眼国内和立足国际,只有拥有了大批合格的普适性教师才能满足国际汉语教学的需要。所以,普适性在汉语教师培养中是第一性的,针对性作为对特殊情况需求只能是第二性的。

篇3

关键词:体验文化;书法;太极拳

随着我国在国际上地位的不断提高,世界各国也逐渐兴起“汉语热”,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总结与经验探索也逐渐加强。社会各界对汉语国际教育的认识也不断加深。汉语国际教育的内容也由最初的语言教学拓展为文化知识传播。但总体而言,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依然属于新兴专业,这门学科在教学方法、考核方式、课程设置等方面依然存在较多问题。因此,应进一步探究其教育内容和手段。而体验文化教学法近年来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并被广泛应用于高校教育中。因此,我们可以采取有效措施将这种教学方法引入汉语国际教育中,以提高这门学科的教学效率。

一、体验文化教学法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优势

首先,在汉语国际教育中合理运用体验文化教学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体验性。其次,体验文化教学法可以促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留学生自觉接受中国文化熏陶,亲身体会和感受中国文化元素,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和运用中国文化。为学习汉语语言知识打下良好的文化基础。最后,在体验文化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构建合理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相应的情境中亲身体会中国文化的魅力,并鼓励学生主动运用汉语进行交流,或表达自己对中国文化的感受。在不同的体验过程中,学生可以全方位、多层次地感受中国文化,并加深对汉语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体验文化教学法还可以有效增加汉语国际教育的课堂趣味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体验文化教学法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具体运用

书法文化博大精深,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在当今社会也深受世界各国人士的喜爱。剪纸则是我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了我国传统的手工艺与美术理念。太极拳渗透了我国道家文化,将文化与体育融于一体,在当今世界的体育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这些文化也历来被视为汉语国际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就以这三种文化为切入点,详细探究体验文化教学法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具体运用:

1.体验文化教学法在书法教育中的运用

教师要在讲授书法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在黑板上书写汉字,然后为学生拆开讲解这个汉字的结构和运笔要求,以及用笔墨色的结构、汉字的点画组合,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进而组织学生运用笔墨纸砚进行实际操作。此外,在训练环节,教师还可以书写一些古诗词,赠送给喜欢诗词的留学生,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模仿、研究、体验这些示范性作品,还能够联络师生感情。同时,还要积极拓展课外书法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参观著名书画展,或到一些名胜古迹欣赏文人歌赋、石碑碑文、书法题词等,也可以安排留学生到博物馆参观汉简碑铭等。让学生在体验中加深对书法文化的理解,提高书法学习动力。

2.体验文化教学法在太极拳教育中的运用

太极拳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演练示范,反复训练,鼓励打拳较好的学生为大家示范,或安排学生相互切磋,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充分了解太极拳的竞技性。同时,太极拳也包含了丰富的理论文化知识,融合了多种传统文化元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讲解太极拳练习中涉及的拳法招式和身体部位,增强学习的计划性和系统性。需要注意的是,太极拳考核虽然以实践性为主,主要通过学生打拳、演练来考查学生的技法掌握情况,但与此同时,太极拳也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因此在考核环节,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太极拳文化内涵的认识。

3.体验文化教学法在剪纸教育中的运用

在剪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创新思维,创作出生动有趣、灵活多变的剪纸作品。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上以问答形式,探究剪纸艺术内涵,让学生在问与答的交流中思考中国剪纸文化的发展渊源和内在审美元素。此外,教师也可以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剪裁技巧和叠纸方法,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可以让学生跟随视频模仿剪裁。当然,教师也可以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我国传统节日中民众张贴的剪纸,让学生在这些鲜活的民俗场面中充分了解剪纸艺术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王红.论对外汉语专业中华才艺研习课程的教学策略[J]. 读与写,2012.

[2]李蔚苹.中国民间艺术之中国结与剪纸[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

篇4

(大连外国语大学汉学院,辽宁大连116044)

摘要:为进一步贯彻国家教育部加强并深化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相关文件精神,从学校人才培养和专业现阶段实际情况出发,本文经过充分的调研和论证,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调整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汉语国际教育;本科;课程设置;课程结构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4—0064—02

收稿日期:2013—10—12

作者简介:韩蓉(1977— ),女, 辽宁沈阳人。大连外国语大学汉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

一、课程设置的基础和依据

(一)依据国家教育部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名称的调整与定位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1]坚持科学定位、突出特色,将原有的“对外汉语教学专业”修订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这一专业名称的调整更加突出了新形势下对汉语教育人才的需求。

1.以往研究者对于名称的界定

按照约定俗成的原则,人们通常用“对外汉语教学”来指称“在国内对来华留学生进行的汉语教学”,用“汉语国际教育”指称“在海外把汉语作为外语的教学”,这是狭义的理解。从广义的角度来看,用“对外汉语教学”指“在国内或国外,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教学”,有人称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或“汉语作为外语的教学”,用“汉语国际教育”指“对来华留学生进行的汉语教学和在海外进行的汉语文化教学”。在不考虑地区因素的情况下,“对外汉语教学”不管是狭义还是广义的界定,都只是体现了汉语“教学”;而对“汉语国际教育”的理解有两种,一种仍是“教学”,另一种涉及了“教育”。

2.“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定位

专业名称从“对外汉语教学”到“汉语国际教育”,这是一种非常大的改变。名称将“汉语”置于前端更突出了汉语教学的重要性;将“对外”改为“国际”体现了“请进来”学汉语的同时加大汉语“走出去”的力度;将“教学”改为“教育”,有助于推动中外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这说明教师不仅要教汉语,还要承担育人的重任。

(二)依据“汉语国际推广”和“孔子学院建设”的国家战略发展目标

汉语国际推广作为国家外交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提出的发展目标实现了六大转变:[2]第一,由对外汉语教学转变为全方位汉语国际推广;第二,由“请进来”学汉语转变为“请进来”并加大汉语“走出去”的力度;第三,由专业汉语教学转变为大众化、普及型、应用型教学;第四,由主要靠教育系统推广转变为系统内外共同推广;第五,由政府行政主导为主转变为政府推动、加强市场运作;由纸质教材面授为主转变为发展多媒体网络等多样化教学。随着形势的变化,国家也在不断地调整战略,但“走出去”的战略始终没有变。

(三)依据我校2013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思想

我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将知识、能力与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一方面强调将基本理论知识转化为相应的能力,在掌握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语言学和语言教育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强调对能力的培养,即应具有从事汉语语言和文化教学、研究和交流、推广的基本能力,另一方面强调教学技能的培养,具备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和相关教育教学理论等方面的知识及技能,受过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训练,具有一定的国际汉语教学能力,具备教师的基本素养。

二、课程设置的调整与说明

(一)学时学分

五种课程类别(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专业必修课、英语强化课、专业选修课)的总学时由原来的2895学时调整为2867学时。其中在专业选修课上增加了34学时,这是为了从专业角度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英语强化课减少了62学时。而总学分由原来的185分调整到184分,其中英语强化课减少了4学分,专业选修课增加了2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增加了1分,这样的调整更加注重了教学实践。

(二)课程结构

1.通识课程

包括通识教育必修课和通识教育选修课,由学校按照教育部要求统一安排。前者包括计算机、心理健康、体育、思想道德等十门课程,总学时为541,总学分为31。后者旨在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非外语专业,学生在四年期间至少需修满9学分,共计204学时。这一部分完全保留,未作修订。

2.英语强化课

为了突出外语院校的优势,我校给非外语学科开设了必修的英语强化课。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之上,删去美国自然人文地理和英国自然人文地理,将美国历史文化和英国历史文化调整为对象国历史文化1、对象国历史文化2,将初级英语写作和中级英语写作调整为英语写作1、英语写作2。这些课程的设置使学生具备了较高的英语知识和较强的英语能力,为学生进行汉外对比,进行汉语国际推广打下了良好的外语基础。

3.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是此次修订方案的重中之重,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专业必修课是一个专业的基础课、主干课和核心课。专业选修课按照专业方向设置,需体现复合型人才培养内涵,课程设置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连续性。修订遵循的基本原则有:(1)突出专业特点,拓宽专业口径,凝炼专业内涵;(2)注重实践教学,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互相结合,互相促进;(3)加强改革创新,勇于突破传统,在改革中继承,在创新中发展。基于以上原则,具体调整如下:

第一,以语言为基础,突出汉语教学理论学习与技能的培养。修订方案中主干课程保留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基础写作、语言学基础课和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对外汉语教学课程概论;选修课中将原来方案中的书法课调整为教学书法和中国书画,将课堂教学技能训练调整为教学技巧与活动设计,将现代汉语语音学纳入普通话与方言,并增设了语用学、汉外语言对比。

第二,去文学理论化,整合了文学类的课程。必修课程中将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整合成中外文学;选修课将各种文学作品研究整合为中华典籍选讲,并去掉文学概论课,缩短了文学类课程的授课时间,以区别于汉语言文学专业。

第三,加强文化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具备文化交流和传播的能力。增设了中华文明通论、文化交际与传播、中华才艺、中国民俗、中外文化比较与交流、国际礼仪等课程。

第四,突出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特点。在必修课中,增设了语言习得理论、教育学;选修课中,增设了历史课课程,使课程设置更具科学性。

4.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要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保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具有衔接性,体现实践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根据人才培养需要,学校实践教学分为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和课外实践教学环节。在原来方案的基础上,我们增加了专业见习的实践教学,时间为两周,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新的培养方案中,更注重个性化培养,如鼓励学生参加与汉语教学相关的比赛,获奖者可以按照专业选修课两学分计算,并冲抵一门专业选修课;注重创新教育,根据学生参与教师研究项目或其他实践活动,在国内外正式期刊上、申请专利给予奖励。指导老师根据学生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工作态度、撰写论文等情况给予相应学分和成绩评定。获得学分者可以冲抵一门专业选修课。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崔希亮.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与展望[J].语言文字应用,2010(2).

[3]蒋协众.对外汉语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分析[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篇5

关键词: 汉语国际教育 对外文化教学 中华文化传播

近三十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成为世界各国研究的对象。想要了解一个国家必然要懂得这个国家的语言,因此,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汉语学习的热潮,中国也成为很多外国学生的留学目的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已有近六十年,为顺应新的汉语学习热潮,我国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汉语国际教育(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汉语国际教育与对外汉语教学既一脉相承又有区别,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教学与文化传播密切相关,文化教学定位既不同于以往的对外汉语教学,又非单纯的语言文化推广。汉语国际教育是希望汉语学习者在习得汉语的同时,能更多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与现实、社会与生活、经济与政治、文学与艺术等,汉语国际教育不单是一个语言技能的培训问题,更是一个文化交流传播问题。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有助于汉语学习者的中文学习,以及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一、重视语言教学中的文化传播

以语言为本位是语言课的主要任务,教师首要考虑是语言技能的训练,重点是语言形式的传授,因此,对所涉及的文化因素,为了配合语言教学的需要,大都采取作为背景知识介绍或是随文而释的方法。一般在学习汉语最早接触到的就是“打招呼”,大部分教师会介绍常见的几种打招呼方式,以及中国人打招呼具有随机性的特点,对不同的打招呼方式与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和深层次的交际文化都不做解释。课堂教学是最好的传播文化的途径,以“见面打招呼”为例,这一交际功能通常是初级班教学的基础内容。语言课上教师可以先做说明:中国人见面打招呼,不熟悉的人之间用“你好”,熟悉的人之间通常是根据对方情况进行问候。接着给出几组例句:

1)――去上班??摇?摇?摇?摇――对,去上班。

2)――上哪儿去??摇?摇?摇?摇――去公园。

3)――买什么呢??摇?摇?摇?摇――买点菜。

4)――午饭吃了吗??摇?摇?摇?摇――吃过了。

之后给出时间:“早上”、“中午”、“周末”等,问学生什么情况下用怎样的打招呼方式,然后请学生模仿例句互相操练。操练之后解释不同语境下打招呼的意义,看似简单地互相问候,却包含着中国特有的交际文化,使学生从人际交往体现的特点中体会中华文化。交际文化是与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等相关的交际性最广的文化。借此机会也可以向外国学生介绍中国人的交际文化是一种映照性的文化,人们在交往时常拿自己与别人相映照,通常会根据对方与自己的亲疏关系,以及年龄、地位等不同的情况来决定自己应该怎么说、怎么做。单纯地讲述中华传统文化无法让外国学生真正理解其内涵,可以通过课堂表演的形式,即由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分组表演中华文化环境下某一场景中的交际过程。模拟交际表演的过程可以巩固语言知识点,学生在完成活动任务的同时既能学到语言,又能理解文化的意义。学生可将课堂所学语言知识直接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既自然又非常地道,符合中国特点的交际文化。课堂教学中设置多样的活动任务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很重要也很必要,能使外国学生的交际能力得到较为充分的提高。

文化传播应该融入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而不应是为传播而传播。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涉及相关内容时,自然而然地引申出文化内容来,这样的方式不会让学生觉得生硬,也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学到“节日”这个词时,就可引出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清明节等,但不要在一堂课上一起讲,可以在这个节日正当时或即将到来时加以介绍,通过对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等方面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到传统节日的文化知识。为了加深印象,还可让学生将中国的传统节日与所在国的传统节日相比较,了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这样既能丰富语言教学的内容,又能进行文化的传播。

二、文化课是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

第二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就在于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在第二语言教学中设置文化课说明文化教学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文化课即对外文化教学是汉语教学发展的产物,是在揭示了汉语与中华文化的内在关系后运用于教学实践。相对语言课,文化课则是以文化内容为主、以教师讲授为主,从文化本身的体系出发安排教学内容,是由外及里、由知识介绍深入到观念文化的层面,即通过对具体事象的分析透视,揭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内涵与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内在联系。比如中国人复杂的称谓系统,也就是对伯、叔、姑、舅、姨等有详细的区分,这些称谓往往令来自西方国家的留学生感到费解和繁琐。中国特有的复杂称谓系统与中国古代血缘宗法制度所派生的宗族观念和宗法文化是联系在一起的,对血缘关系的重视,以及由亲属间的称谓推及非亲属间的称谓,这种追根溯源有助于学生认识中国文化的特点,更有助于他们掌握理解所学到的汉语知识和对相关文化的理解。

为了使学生对某一部分的中国文化有一个较为系统完整的认识,文化课上经常使用的一种方式是开设专题讲座,可以对语言课上没有时间和机会来完成这方面知识讲解的不足进行补充。文化课上,教师通过叙述、解释、分析、对比等各种方法向学生传授中国文化知识。比如,向零起点的学生进行汉字教学时,可以先组织一个讲座,介绍汉字演变的历史和现状作为汉字学习的入门;针对中高年级的学生则以“汉字与文化”为专题,介绍汉字包含和体现的汉语文化知识。对不同学习类型的学生的文化讲座设置上也有所区别,对于短期汉语教学和进修班的学生来说,因学习时间有限,可在语言教学的间隙开设短小的文化讲座;对长期的汉语专业学习的学生则可以安排贯穿于一个学期的系列讲座,这样能有系统、有目标地分专题来讲授中华传统文化。比较理想的情况是学生在语言课上获得的文化知识在文化课上得到系统的梳理和补充,对中国文化能形成较为全面的整体概念,反过来又促进他们对汉语语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形成良性的立体循环,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对外文化教学是文化传播的快捷渠道

文化的特性是类多量大,内容庞杂,文化不但包括衣食住行、婚丧娶嫁、风土人情等民俗文化,也包括思想、宗教、历史、哲学、政治、经济、文学、艺术上层文化等。中华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如果学生通过自身体验来了解中华文化,需要很长的时间,所以对外文化教学就成为文化传播的快捷渠道。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对语言习得有着深刻的影响,文化因素对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成为必不可少的一环。因此,强调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本身就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文学作品是了解一个民族的习性、心理状态、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等方面最生动丰富的材料,在对外文化教学中,特别是在中高级阶段,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报纸杂志,积累有关文化背景的知识。教师应选择一些词汇、结构、文化背景能与学生的本族语言形成鲜明对比的文学作品。除了阅读文学作品,也可指导学生阅读报纸杂志,收看专门针对外国人的中文电视节目,这是了解当前中国社会动态和社会问题的最直接途径,有利于学生扩大文化背景知识的获取。在文化课上,也可利用多媒体、电影教学等手段,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由此可见,文化课已经成为中华文化向外传播的快捷渠道之一。

中华文化起源早,发展充分,持续久远,零敲碎打讲解文化知识无法达到深层次,也无法接触到文化的本质问题。因此,文化课教师要有整体意识,才能把握教学的重心,避免产生种种纷乱现象。在文化课的教学中,树立从宏观着眼、微观入手的观念,对文化的内容进行科学的界定,做到纵、横的结合,点、面的结合。在汉语国际教育中,对于传播怎样的文化,是以传统为主还是现代为主,有两条原则可以参考(朱瑞平,2006):第一,介绍传统文化应以那些对现实仍有意义或重大影响的观念、习俗等为主,这些传统文化被证明是最具有生命力的文化内容,比如名胜古迹、礼仪习俗、审美观念、传统节日等。了解传统的目的是让现代人更方便、更准确地了解现代、解读现代。这是一个重要的立足点。第二,文化课内容以现当代为主。全世界关注中国,是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国,有其最现实的考虑。中国的现代社会是什么样,现代的中国人的想法、看法和做法,这也许是世界最想知道的,也是我们最需要向世界展示的内容。①

注 释:

①朱瑞平.汉语国际推广中的文化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2006,(6).

参考文献:

[1]阎军,史艳岚.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传播思考[J].兰州大学学报,1995,(4).

[2]亓华.汉语国际推广与文化观念的转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3]朱瑞平.汉语国际推广中的文化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2006,(6).

[4]赵贤州.对外汉语文化课教学刍议――关于教学导向和教学原则[J].汉语学习,1994,(1).

篇6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汉语拼音教学;教学方法

一、研究背景

在汉语国际教育相关领域,关于教学方法的研究已经颇为成熟,不仅有国内众多教育、师范研究院所的专业性理论支持,更有国家汉办孔子学院、孔子课堂以及各驻外使领馆教育处所主持领导的海外汉语教学实践的丰富拓展。多年来,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卓越成长、硕果显著,不仅在世界教育领域获得好评和人气积累,更为提升中国形象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积累了非常多成功的汉语国际教育实践案例和教学方法,这其中,关于文字、语言、文化等方面教学方法的探讨和研究已有很多著述,颇具规模,而在汉语拼音教学方法的研究上,笔者认为仍有很大空间。汉语拼音,作为汉语言文化的一项重要的支撑性内容,在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实践中,也是一项主要内容,因此,对于国际汉语教学中拼音教学方法的研究是具有实际意义和研究价值的。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汉语教师志愿者奔赴世界各地的汉语课堂,这些年轻人所亲身经历的异国教学日常和教学经验积累正是一笔宝贵的教育财富,因此,基于这样的探索和初步研究态度,笔者决定及时记录自己在汉语国际教育普通岗位上,对于一些教学方法的思考和探索。

二、教学实际及方法探索

国际汉语教学在国外课堂的特殊性和挑战性在于,面对的是来自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学习者,他们是在自己本土接受汉语知识,这一点与在中国留学的汉语学习者不同,在自己本国本土的学习者需要更多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感受和认知汉语这种新的语言文字的规律。以笔者所在的白俄罗斯中学为例,该中学本学期共有汉语学习班级五个,每个班级平均每星期有两节汉语课。时间是有限的,而且跨度很大,怎样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较长的周期内保持汉语学习兴趣,并掌握学习方法,这就要求教学者具有相应的教学策略创新与实验思维,勇于探索最适合本土的方式,让学生能够有效地学习汉语知识,感受汉语文化。作为教学主体一方的学生,要理解汉语拼音———这种形似、但意义不同于西方拉丁字母的语言符号,是具有挑战性的,因为人都是以母语为第一语言和思维习惯寄托的,对于非母语的第二语言,具有先天的距离感,以白俄罗斯所使用的斯拉夫语言为例,其语言与汉语在诸多方面的差异性更大,如何能够在一开始就拉近这种差异,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增加学习兴趣,这需要教师在一开始就找到适当的切入点,引入汉语拼音概念。作为教学主体另一方的教师,在非中国本土的异国课堂上,如何有效、正确地传递汉语的拼音识读方法和拼写规律,也是具有挑战性和需要认真思考的。首先,作为跨文化语言传播者,对于所在国文化,特别是所在国语言知识的掌握起到很大作用。以在白俄罗斯为例,在这样一个以斯拉夫语言———俄语言体系为主的文化背景里,如果能够有效结合俄语的发音技巧和语言规律,将其应用到汉语教学实践中,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起到指导和辅助作用的。在发音方面,汉语的发音位置和发声习惯显然与俄语不同,但如果能找到俄语发言和汉语发音之间的一个平衡点,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避免弯路,开始走上正确的汉语发声之路,并且能够因此而减少学生因为发生问题而产生厌倦或畏难情绪的情况。比如,汉语拼音字母的c、e、j的发音对于白俄中学低年级的学生具有难度,笔者发现他们更习惯于在单词或背字母顺序时发音,而在单独的字母发音时具有难度,于是笔者决定,结合俄语字母的ц、э、з进行引导性的模仿练习,然后在教授实际应用意义的汉语词汇“蔬菜”、“白俄”、“姐姐”的“菜”、“俄”、“姐”时,引入字母c、e、j的单独发音,并在此时着重练习,引导学生应用联想的方法巧记发音,相比于枯燥的单独记忆字母发音或许更加便于学习。同理,在使用俄语时也可以提醒学生注意,比如“идти”这个俄语单词里有汉语拼音字母j的发音,引入本土语言类似发声,应用联系和关联的方法,帮助学习者进行识读学习。相较于汉语文字象形性学习的趣味性,学习拼音的过程对于外国学习者来说无疑是枯燥的,首先因其与拉丁文字形似音异、易于混淆的属性,其次是由于拼音与汉语文字的一一对应学习过程是相对困难的,不易于记忆。因此,学生常常喜欢直接用本国语言标注文字发音,直接越过学习拼音标注这一过程,这在笔者所在的白俄中学汉语学习课堂初期非常普遍,虽然这样“外国腔”的文字发声可以勉强实现,但是这是不利于日后的学习的,因为汉语所讲究的“字正腔圆”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拼音的拼读规律所贡献的,如果初始学习阶段就这样跨过拼音标注,对于日后重要的拼音学习是不利的,显然是不提倡的。在汉语拼音的教学策略上,拼音教学是主要目标,但并不是唯一内容,可以加入其他语言或非语言手段的,以此减轻汉语学习者启蒙阶段的困难。在课堂设计上,可以结合声调以及手势、拼读趣味游戏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拼音的多变性和规律性,提升学习信心。比如,分发写有声母和韵母的字母卡片,多多鼓励学生进行拼读尝试,并告知其所拼读出的发音对应的汉语文字意思,学生会很有成就感,并且依据其发声的不同音调,代表不同意义,给学生树立声调的概念。

三、综述

篇7

案例教学法最早于1920年,在哈佛大学法学院和商学院开始实行并取得显著的教学成果。随后几十年里,包括法学、商学和医学在内的专业教育领域都纷纷借鉴案例教学法。关于什么是案例教学法,学界并没有统一的定义。不同专业领域的不同学者都从各自的角度定义案例教学法。例如:在法学教育中,案例教学是一种以上诉法院判决为学习材料,用苏格拉底法的问答方式进行讨论或边界,学习者自己归纳观点的教学方法。(Langdell,1986)案例教学(casemethodteaching,又称案例法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大量使用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与讨论,来提升学生的实际管理水平和能力,它是不同于传统管理教育的新型管理教学方式。在师资教育中,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真实教学情境的事件为教学材料,鼓励学习者表达意见并听取不同观点,对案件交织的问题和困境进行分析,最终产生解决问题的方案(S.Wright,1996);是一种以教育事务工作情境为素材,分析或探究变通方案的教学方法(汪履维,1995;陈丽华,1997)。是藉由案例作为教学材料,结合教学主题,通过讨论、问答等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让学习者了解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概念或理论,并培养学习者高层次能力的学习方法(张民杰,2006)。等等。尽管在管理学、法学、教育学等领域内案例教学法的定义不一,但总体上都表现出一些共同点:

1.1以真实案例作为学习材料。

案例教学法所用的材料一般都是以真实事件为基础,由专门的案例编写人员进行加工、整合,以求尽可能地还原真实情境。

1.2学习者成为学习的主人,强调师生间的互动。

与传统课堂讲授不同,案例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倡师生间的平等关系。目标是让学习者独立思考,共同探讨最佳解决方案。

1.3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案例教学法不提供标准答案(有些提供最佳解决方案),而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多角度分析问题,作出判断和决策。案例教学法的这三个特点和我们致力于培养综合素质高,教学能力强的国际汉语师资力量的目标是十分吻合的。由于工作环境特殊,教学对象多元,学习者需求不一等复杂因素,国际汉语教师不仅需要具备基本的汉语教学能力、教学监控能力,还要有对异国文化风俗、的包容力以及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沟通能力。又加之国际汉语教学中存在诸多没有明确解决途径,可多视角看待的问题,更要求国际汉语教师灵活变通,在教学困境中迅速作出反应。而这些都是传统讲授型课堂难以做到的。很多教学原则在具体的实践中都有不同的对应模式,需要多操作、多反省,总结经验教训才能真正理解。这也是为什么对于青年教师感到棘手的问题,资深教师常常能引刃而解。目前,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是我国汉语国际教育的中坚力量,志愿者们在国外的教学时间往往一年不到。若志愿者在这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还要花大量的时间熟悉教学环境、摸清教学思路,教学的质量就会大打折扣。相反,如果在国内,这些职前教师就能通过案例教学法获得间接性经验,能够了解对于某个具体的知识点,应该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了解面对某一个具体的情境,应该做出怎样的反应,或者什么样的行为是不恰当的,那么他们走出国门后的教学效率会大大提高。我们并不否认理论的作用,但传授的知识和实际的教学工作之间存在差距是不容置疑的。师资教育的关键除了学习理论,还在于感性知识,教育工作者应该为就职前的教师创造机会探索、发展和完善他们的感性知识(Kessels&Korthagen,1996)。案例教学法能弥补学生在掌握惰性知识时被遏制的创造力和行动力,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表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案例作为现实的再现,比课本更为生动,更能激起学生较大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2.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案例库现状

在案例库的建设上,我国的工商管理教育学科起步较早,如教育部“九五”规划重大科研项目:中国企业管理案例库组建工程,其成果包括《中国企业管理教学案例》等丛书;建立了相关的教学案例库、研究案例库、纯素材库并建立了案例网络查询系统,目前我国三大管理教育案例库分别为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北京大学管理案例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中国工商管理案例库。在法学专业领域,走在前头的有北大法宝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案例库以及中国法院网的中国审判案例库。这些案例库尽管还有许多不足,但已经可以作为其他专业领域案例库建设的榜样。然而在师资教育领域,几乎没有完整收录、开发案例的案例库实体网站。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案例库的建设工作更是刚刚起步。2007年,国务院学位办交指委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方案对案例教学作出了明确的要求,案例教学法逐渐受到重视。以国际汉语教师5P培训为例,其采用的培训材料就是与教学主题配合的案例,分为内容点拨(preview)、教师精讲(presentation)解决问题(problem-solving)、模拟练习(practice)和成果展示(performance)五个环节。5P培训模式充分发挥学生个体作用,让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分析、自主决策。除此之外,各高校也经常采取现场研究、现场训练来组织教学,或者举办讲座、座谈,邀请海内外专家介绍海外教学经验。学生论文也多有典型案例分析以及教学实验报告和教学设计的内容。很可惜的是,由于缺乏一个内容完备、更新及时的高质量案例库以及专业的案例库建设团队,无论是高校老师,还是培训机构,都只能各自为营,在教学时自行搜集、撰写案例,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案例教学法本就要求老师花大量的精力备课,案例的准备和问题的设置,以及课堂的控制都对老师有很高的要求。如果还要自己搜集或撰写案例,必然增加老师的教学压力,可能导致老师教学热情的降低,甚至选择放弃案例教学法。即使有些老师恪守职责撰写案例,或者经验丰富的老师已积攒大把案例,也没办法保证案例的及时更新。而且可以料想,案例的质量也一定是良莠不齐。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如果能集合各方力量,在政府的支持下,由几所高校牵头,一起建立一个高质量的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案例库,给案例教学法提供一个坚实的支持系统,我们的国际汉语师资培养必然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3.结语

篇8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汉语国际教育 可持续开发

一、前言

在中国迅猛发展的今天,经济实力已在世界范围内占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吸引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与向往。接踵而来的“汉语热”使得对外汉语教学事业蓬勃发展。经济的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来华留学生,掀起了世界浪潮。因此,汉语国际教育的长足有利发展变得尤为重要。其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便成为了重中之重。

二、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1、不同的课程中发挥不同的辅助作用

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多门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中都有应用,比如“中国文化”、“汉字文化”、“学唱中国歌”、“商务汉语”、“汉语视听说”、“实况听力”等等,其在不同课程中起到不同的辅助作用。

中国文化是汉语国际教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充分了解中国文化内涵和文化现象,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多媒体教学手段在中国文化课堂中的应用充分发挥了他综合性和超时空性的特点。例如在应用于《中国文化概况》时,每课都有一个特定的主体,教师根据主体制作多媒体课件。例如教授中国地理、主要城市时,可以直观的演示所介绍城市的图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进行展示。多媒体技术是将多种技术集合于一身,给学生提供视觉、听觉于一体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与单纯地听教师讲课比起来,获取的信息量要大的多。著名心理学家赤瑞特做过一个关于知识记忆保持持久性的实验。结果表明,人们能够记住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20%,看到内容的30%,看到和听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所说内容的70%。因此在中国文化课中加入直观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而在“汉字”教学中,多媒体手段的应用又起到了另一层作用。比如在讲解汉字笔画结构的时候,可以通过慢放、快放、静止演示汉字笔画的书写顺序、运动轨迹和运动方向。在讲解汉字的造字方法时,可以用图片与文字的对比来帮助学生更快的记住和认识字,理解汉字的造字方法,如象形字“山”可以展示大山的图片,会意字“休”,可以通过人靠在树上表示休息的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用这样的方法进行汉字教学,使汉字授课更加生动。同时,在汉字发音的过程中也可以充分利用声音软件中的声波图来纠正学生的发音。[1]

2、加强师生互动,提高学习效率

传统课堂大多是教师讲,学生听。引入多媒体技术后,可以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发挥主体的积极能动作用,提高教与学的效率。仍然用“中国文化”课举例,以多媒体课件讲解中国地理和主要城市概况后,可以要求学生在课下进行作业,以国别为小组自主的通过互联网查找图、声、文等资料,制作介绍本国地理、城市的多媒体课件,再集中展示并做对比。这样的作业锻炼了学生用中文查找资料及语言表达的能力。通过介绍自己国家概况以及对比中国概况,加深对中国地理知识的了解。这种学生亲身参与的教学方法,使其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中国文化,突破了时空局限,增加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研究展望

1、加强多媒体学习认知机制研究

多媒体学习认知机制研究是关于人类对多媒体信息加工机制的研究,如多媒体是如何影响学习过程的,学习者是如何整合和利用多种媒体形式的信息的,学习者的多种感觉通道的信息是如何被加工并整合的等等。

在汉语国际教育中,多媒体学习认知机制研究需与语言习得机制结合,研究音频、视频、动画等不同的多媒体技术在汉语习得中如何发挥作用,如何影响学习者的认知过程。此外,还需要结合具体的课型,研究在不同的技能课中或网络课堂中,应如何恰当使用多媒体技术,如哪些技术是必不可少的,哪些技术是不需要的,各种技术在课堂上应占多大比例等等。只有加强多媒体学习认知机制的研究,才能够真正开发出适合学习者需求的多媒体网络资源。

2、加强教师和技术人员的相互介入,转变多媒体教学资源开发模式

首先,技术人员应从多媒体教学资源规划之初就直接参与项目,协助制定需求。这样可以使需求更加合理,也可以使技术人员深入了解设计思路、把握设计重点。第二,教师应深入到资源开发的全过程,一者便于遇到困难及时沟通、调整策略,避开对教学不太重要的技术难点,二者有利于教师对资源开发的效果和进度心中有数,也有利于后续的改进。但这要求教师加强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了解信息技术的优势和劣势。只有加强相互的介入,转变开发模式,才能制作出令人满意的多媒体教学资源。

3、加强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及合作开发

构建多媒体教学资源不是一劳永逸的工程,迭代式的开发和资源的持续更新将成为资源建设的基本要求。迭代式开发指资源平台应该小而精,尽快上线使用,逐步添加功能,并根据用户反馈不断改进。同时,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应当及时更新学习材料。这样才能发挥多媒体教学资源优势,并保持生命力。由于迭代式开发和资源更新需要耗费巨大的开发和维护成本,因此,在构建教学资源时,建设者们应当改变观念,把改进和维护作为开发成本列入预算。从长远的角度来说,构建可持续改进的教学资源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重复投入,节约开发总成本。同时,还应重视加强教学资源的合作开发和整合,避免重复建设,实现优势互补。[2]

4、加强信息技术新载体的研究

在技术层面上,信息技术的载体日新月异,从录音机、录像机,到投影机、个人电脑,再到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不同的载体有不同的属性,如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虽不太适合大量输入,但方便手写和触摸,且方便携带。什么样的汉语学习形式适合在这些新载体上应用,如何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需要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四、结束语

对媒体教学在汉语教学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能够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保证教学效果,应该大力提倡。

参考文献:

篇9

语言是人类使用的最重要的沟通交流工具,汉语是我们本民族通用的语言。“汉语桥”是在文化冲突和交融日益凸显的背景之下产生的,它是各国、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缩影,是文化发展的前景,更是我们打开中国文化发展大门的重要手段,研究汉语国际教育视角下的“汉语桥”节目,能够帮助我们研究外国人在学习?h语时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特点,以便更好的教授汉语。

为了顺应社会发展现状,让汉语更好的走进国际舞台,国家成立了专门的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统一协调部署对外汉语相关工作。经过数年的发展,国家汉办已经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知名品牌。孔子学院的数量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增加,第一所孔子学院设立在韩国首尔,截至到2016年,中国已经在全球范围内的14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00多家孔子学院,学员的总数达到200万。

2.“汉语桥”节目浅析

“汉语桥”是在孔子学院的支持下承办的比赛,在世界文化交流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中包括"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和"汉语桥"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三项具体内容。

2.1“汉语桥”节目形式

“汉语桥”的节目形式丰富多样,其中包括文化主题的情景演讲、梦想职场以及中国传统经典故事的演绎等,这些活动可以充分展现选手的特长和个性,在充满趣味而又不失严肃的节目氛围中,选手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实力,这又使比赛的结果充满未知,增加了节目的可观赏性。在第十届汉语桥比赛决赛中,节目组设计了让选手轮番比赛争夺6个晋级宝座的比赛形式,在这种形式下,两位选手分两轮进行比赛,按照分数的高低决定是否可以晋级。这种比赛形式的设定使得节目更加具备紧张感和竞争性,同时提升了观众的观看兴趣。除此之外,节目组还设立了丰富多样的互动团体,如“大众评审团”、“家庭亲友团”、“明星帮帮团”等,这些形式大大增加了选手和场下观众之间的互动,增加了节目的趣味性,减少了比赛带来的紧张感。

2.2“汉语桥”比赛中的汉语习得

“汉语桥”比赛中的汉语习得,指的是第二语言的习得,是除了母语之外的其他语言的习得。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主要研究学习者在习得二语时的规律、过程、结果、方法等。

2.2.1语音

一般外国人的汉语语音会经历零起点――洋腔洋调――带有一定口音――接近母语说话者――完美的发音或真正的汉语几个阶段。通过近几年的节目我们可以发现,各国选手们的汉语水平较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主要变现在:语音更加准确、使用的汉语词汇更加丰富、句型的使用更加熟练,并且有不少选手的发音水平已经相当接近我们的母语使用者,这是外国人习得语音获得重大进步的表现。

2.2.2词汇

在总决赛中,大多数选手都会选择大量使用成语。成语是外国选手准确而又简练表达自己的最佳选择,能达到简明扼要而又言简意赅的效果。从整体上说,选手上都可以准确使用不同的成语并且正确把握不同成语的使用语境,甚至有一部分选手可以接连使用几个成语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在近几届的节目中有很好的体现。

邱傲文:“7月18日,英国男巫哈利波特骑着魔法扫把飞抵星城参加《我们约会吧》,引起全场轰动,而立即和一位剩女一见钟情。”这里使用了成语“一见钟情”。

文斌:“太后,今天一定把你画得美若桃花,闭月羞花,艳若梨花,水性杨花。”其中使用了成语“闭月羞花”和“水性杨花”。“水性杨花”虽然是一个贬义的成语,但在这种语境之下并没有贬义的意思,选手在这里运用了反语的手法。

2.2.3句型

彭文彬:“……那对方认为只有成功才是英雄,那就岂不是活活的把一对双胞胎分开了吗?”

何晓玉:“我认为你们方面把成功这个词想得狭隘了,……”

邱傲文:“今晚汉语桥中文比赛即将落下帷幕,并决出冠军,被称为英格兰黑马的选手邱傲文表现上佳,成为夺冠热门。”

在这些句子中,选手可以熟练使用“把”字句、“被”字句、反问句、并列句等,这些丰富的句式句型是选手们熟练运用汉语的重要体现。

3.“汉语桥”节目中的文化习得

语言是文化交流的桥梁,外国人在学习汉语的同时也会对中国的文化有所了解,而文化习得更是能够促进外国人汉语的习得,不仅使他们学习了汉语,还能使他们了解汉语中所蕴含的文化。这就是语言的魅力所在。

在“汉语桥”比赛的各个环节中,无论是女性参赛选手还是女性工作人员,她们身着旗袍的靓丽身影为比赛增加了不少的光鲜景象。旗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现代意义上的旗袍诞生于20世纪初期,盛行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当时的社会中是上层社会中女性的主流衣着。旗袍主要的材质是丝绸、布料和锦缎,穿着舒适贴身,并且具有一种“东方美”的气质。在中国,旗袍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服装,它更能代表着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元素。在“汉语桥”比赛的舞台上,来自于世界各地的女选手身着旗袍,说着汉语进行比赛的风景令人美不胜收。

4.“汉语桥”比赛对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发展的启示

在汉语国际教育中,听说读写是四项最基本的技能,因此,我们要重视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学习和运用,我们也可以从从这四个方面来分析汉语桥比赛对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发展的启示。

4.1语音教学

语音教学中学生普遍难以掌握的便是声调。声调包括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初学者学起来会有点抽象不易理解,教师们可以借助五度标记法来帮助学生们学习声调,单单只是学习还不能够很好的掌握声调的变化,要让学生们进行大量的反复的联系。由于声调的复杂和抽象性,学生们可能不易掌握,学习进度稍慢,这时候教师们也不必急于求成,可以把声调的学习当作一个长期学习的过程,让声调的学习贯穿于整个汉语学习之中。不宜快,而应该学的准,学的好。

4.2口语教学

口语教学是汉?Z学习的重中之重,在“汉语桥”比赛中,辩论赛、演绎经典故事、梦想演说等情节都着重考查了选手们实际运用汉语进行社会交际的能力,这就使得学习汉语不能“死读书”,要良好的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和课外的互动活动来加深学生对汉语运用的理解。并鼓励学生们敢于说汉语,不要怕错。除此之外还可以向学生们推荐中国电视剧电影的节目,让学生们融入到场景之中去学习汉语,这样更能有助于学生们对汉语的学习、理解和运用。

4.3汉字教学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是外国学习者学习汉语的重要部分,如果汉字无法很好的掌握,那么学习者也就无法真正学会汉语。在汉字教学中,要把字形、字义、字音教学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正确发音,促使学生正确书写汉字,并准确把握汉字背后的意义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工作。

对外汉语教师要积极培养学习者学习汉语的兴趣,避免学生在学习时产生畏难情绪,如果在开始的时候就形成汉语很难学的意识,那么这种错误的意识将会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教学问题,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安排自己的教学,循序渐进,把握教学规律,因材施教,使课堂教学达到最好的效果。

拼音教学在汉字教学中是很重要的部分,与汉字教学相辅相成。对外汉语教师在进行汉字教学时,应当把字形和字音结合起来,单纯的学习字形难免比较枯燥,而结合字音的教学能从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除此之外,教师也要给学生讲解汉字的造字法,了解汉字背后的意义,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汉字的理解,促进学生更好的掌握汉字。

篇10

汉语国际教育是一个新兴的、特殊的行业,其特殊性表现在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当中。就目前看来,年轻的国际汉语教师队伍既没有形成自己的行业规范,也没有官方文件加以约束。国家汉办在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和公派教师当中提出了责任感、使命感、光荣感和激情、热情、感情(即“三感三情”),但是使用范围有限,对于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师并无此“三感三情”的号召。十多年前,玉溪师范学院的刘晓娟老师在《论对外汉语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教学行为规范》一文当中阐述了自己关于对外汉语教师(旧称,现在称“国际汉语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教学行为规范的看法。应中国教育部的提倡,2011年来,来华外国学生的称呼已由原来的“外国留学生”被各教育厅纷纷不成文地改成了“国际学生”,还有自2013年起,对外汉语这一学科也被正式被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国际化进程中,汉语国际教育也在这样的一股潮流中不断推进,目前全球范围内的汉语教师人数逐年增长,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对国际汉语教师也必然提出新的要求。国际汉语教师首先是教师,因此必须遵守我国制定的相关教师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相关内容在此不再赘述,以下是本人除此之外的拙见:

一、承认差异,但不歧视

就教学对象――国际学生而言,由于各自国家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差别迥异,教学对象有可能来自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不同取向……但是在教室里,他们都是“学生”,是来“学习”的,是来接受教育和文化熏陶的群体,更是主体。因此作为一名汉语教师,是教育者,更是中华文化的诠释者和传播者,应该无可厚非地做到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无论是评价他们学习的时候,还是进行心理辅导和开展学生工作的时候,甚至是平日里与其交流来往都要做到真实客观,将每一个学生都放入学生整体当中去评价和看待,而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人,或是有色的个体。作为国际学院的一名汉语老师,由于生源国的问题,笔者曾听到个别汉语老师指着印巴学生嘲讽他们是在本国呆不下去而跑过来混的难民;还有老师在课堂上跟穆斯林国的学生讨论“一夫多妻”话题而横起冲突,指学生国家男尊女卑,不讲人权;也还有老师课堂上当面训斥性格内向而不愿开口的学生“不想学就回国去,别在这儿浪费时间和金钱”;更有甚者还因为有些非洲学生身上的体味,拒绝其靠近并当面说“你身上有味道,离我远一点”……如此种种,皆是差异下产生的冲突和歧视,每位汉语工作者都应以此为戒,还学生一份理解和尊重。

二、表明立场,但不争辩

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学内容是汉语语言本身,但是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不可避免地会牵涉到教师或者学生的不同立场。在面对这样情景的时候,国际汉语教师首先应该维护课堂教学秩序,理智做到不争辩,但要表明自己的立场,不争议不放弃。例如学生说起台湾是一个国家的时候,珠穆朗玛峰归属尼泊尔的时候,中国人路见不平只是动嘴不动手的时候,食品不安全无法安心饮食的时候,等等。此时此刻,汉语教师们应该机智从容地表明自己的立场,但又要避免面红耳赤跟学生正面冲突。无论课堂内外,能够维护民族形象和国家尊严,是一个中国公民最基本的义务和义不容辞的使命,更是一个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必备的素质。

三、教学相长,认真活泼

国际汉语教学对绝大多数母语是汉语的汉语教师来说,其教学内容常常是习焉不察的。就因为作为国人的汉语教师们对汉语是习得,而教学对象们则是学习汉语的,所以,在遇到自己平时没有遇到或者不清楚的地方,一定要认真研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不能以各种“似乎”、“可能”、“应该”或“差不多”去搪塞和应付,绝不忽悠学生。例如:有一次一名巴基斯坦学生课上提出:姐姐和妹妹,可以说姐妹,那哥哥和弟弟,也可以说哥弟吧?笔者纠正说应该是“兄弟”;学生又问为什么,其实此时笔者只确定“兄弟”是对的,但是作为海南人,平日的海南话里,也有“哥弟”的叫法,一时间不确定这样的说法,不好再多做解释,保险地只能说,汉语里,和“姐妹”相Φ乃捣ㄒ话闶恰靶值堋保而不是“哥弟”;然而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我还是又跟学生说了一句,待老师课下再查证一下是否有“哥弟”这一对应词语下次再为大家解答。此刻实觉心中有些“虚”,但终究还是坚持“实”了一把。同时,还要丰富汉语教学的形式,把现代教育技术引进课堂,给学生一个高品质的课堂,不能教学比赛、录像课堂、微格教学、慕课微课一个样,真实课堂一个样,应该让学生成为优质课堂的真正受益者,把“技术强教育”、“科教兴国”应用到实处,这个“国”不只是本国,而应该是国际,作为信息时代产物的汉语教师们,也应该搭乘信息化的列车,载着外国的莘莘学子们奔向求学之路。

四、外语流利,但不依赖

汉语教学过程当中借助外语这一媒介语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过多使用外语就会产生不良后果。一是外语先走,比如有些老师使用英语教汉语,造成了英语先进步,汉语后尾随的后果,英语成了汉语进步的拐杖,这样与我们汉语教学的初衷就相背离了,不可避免地也会造成学生们语言学习的负迁移。二是老师的外语比学生的汉语进步快,我们是汉语的教师,不是外语的学生,用沉浸式教学法教授汉语是国际汉语教师的优势所在,如果用外语教汉语,那么我们专业的不可替代性大大降低,我们的职业价值也随之降低,本末倒置,喧宾夺主之势不可挡也。

五、保持距离,长期联系

由于社会风俗的差异,比如泰国人认为学生不分年龄都是可以拥有恋爱对象的(所以在泰国有三年级男生给四年级女朋友送鲜花的现象),因此国际汉语教师应该跟学生保持适当的距离,亦师亦友,但也只能是友人,毕竟在鼓励学生学习和参加课外活动时,可以打个友情牌,也毕竟学生学习的理由之一,除了为国为家为自己,也可以为老师!而且国际校友是一个学校的重要校友资源,长期和国际校友保持联系,为国内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乃至校际之间交流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情感基础,这也是一种战略目标和感情纽带,可以促进校与校之间,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与往来,这也是对国家“一带一路”政策的积极响应――语言交流、友好来往、经济同盛、政治共荣,这一切皆起于汉语,起于师生缘分。

为了提高国际汉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培养、培训一大批合格的汉语教师,满足世界各地日益增长的汉语学习需求,国家汉办于2007年11月组织研制了《国际汉语教师标准》。笔者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除了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关于职业操守与规范标准,国际汉语教育工作者们也应当引起重视。古语云“修身治国平天下”,遵循一定的职业操守标准有利于帮助国际汉语教师们“修身”;教育乃国之根本,汉语教师们实则也在“治国”,而在当代,在全世界推广汉语和推崇中国文化,不也是“平天下”的壮举吗?综上五点拙见与建议,希望能为提高国际汉语教师职业操守与规范要求,提供一些思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1]罗国杰.中国伦理学百科全书职业伦理学卷[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