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研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7 10:02: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科研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从研究生导师反馈的情况来看,硕士生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学生软件开发能力差、没有系统化软件设计的概念、在参与科研项目过程中无法自如地进行相应的分析和设计、只能编写一些特定的小程序等,这些几乎是计算机类本科毕业生的一个通病。一方面,当前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培养没有达到理想的目标,另一方面社会需求对计算机软件人才的工程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的教学培养现状还未能达到这样的要求。究其原因,目前的教学环节过多地受到传统思维的约束,许多高校虽然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加强了实践环节的培养,合理地梳理出明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思路,但在整个教学培养过程中没有将工程化的思路贯穿始终,使软件工程思想的培养局限在个别课程中,没有形成系统,从而限制了学生工程化素养的养成以及高校教学师资资源的充分发挥。笔者针对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特点及行业现状,结合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软件人才实际情况,提出一种全新的软件工程师的系统化培养方案,即充分利用学校科研团队现有的资源及在大型科研项目方面成功的经验,形成系统化的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和思路,着力于培养学生软件开发能力;重点研究如何将软件工程的指导思想贯穿于本科教育培养的始终,系统化培养学生的工程化素养,使毕业生更容易融入社会,为后续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采用项目驱动的思路充分发挥团队在大型科研项目中的成功经验,将具体的项目分解到学生各门课程的学习和实践环节中,让学生在细节中学习,最终又能宏观统筹集成为一个实际的项目,从而学以致用;最终形成实际工程项目驱动的、软件工程思想指导的系统化培养软件人才的基本思路。
2用软件工程的思想贯穿各门主干课程的教学实践,系统化培养学生软件实践能力
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下,我们试图找出其中最直接影响学生软件开发能力的各门主干课程,将软件工程的思想贯穿其中,用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的5个阶段(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实施、运行和维护)指导各门课程的教学实践,并着重研究每门课程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该门课程应该承担的具体培养工作。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各门课程之间如何更好地衔接,系统化地构架学生的软件开发知识体系。
3用科研指导专业教学的具体实践
高校科研机构所承担的科研项目是一项宝贵的财富,学生也迫切希望早日加入到科研队伍中来,而承担科研项目的骨干力量与学生的教授者之间往往密不可分,甚至是同一批人。这给我们带来新的启示,现有的科研项目正是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生动教材。然而,实际的科研项目往往都是相对复杂的大型系统,对初学者来说难以理清头绪。如何按照各门课程的特点将大型科研项目分解、简化成一个个子系统,渗透在各门主干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参与到大型科研项目的开发中,既便于学生学习掌握,也有利于随时采用科研项目实战训练,修正课堂教学方法及方向,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相互协调,最终达到以培养软件工程型人才为目标的闭环控制,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3.1科研项目的开发分解成子系统渗透到各门主干课程的教学实践中,细化各门课程实验环节的开设,形成项目驱动的软件人才培养方案
实施过程中,我们选取智能工程实验室完成的石化行业大型智能建模优化软件平台作为经典案例。该平台是一个集数据预处理、过程建模、过程优化等多项功能,面向石化行业的智能集成化系统平台。教师首先从功能上对其分解,梳理出数据采集、预处理、输入解析、数据建模、优化算法、数据挖掘等模块,将这些模块渗透到各门主干课程的教学中,以子系统的形式作为各门课程实践环节中的重要训练项目。下面以数据预处理模块为例,介绍模块与课程之间的关系。对采集到的数据需要进行初步的处理,并存储到数据库中,这一工作可以放在数据库原理、算法与数据结构、程序设计等课程中作为实例讲解。由于采集来的数据是真实的工业过程数据,这些数据受到各种噪声的干扰、仪表故障或者数据传输错误等原因的影响,存在很多噪声数据、冗余数据、缺失数据和不一致数据,因此,需要采用各种算法进行预处理,如记录删除法、均值填充法、中值填充法和K最邻近距离填充法等。这些都可以渗透到算法设计课程中。处理好的数据如何进行存储这部分知识可以渗透到数据库原理课程中讲解。教师根据后续的应用需求向学生介绍选择哪种数据库工具、采用什么样的存储方式、怎样设计数据库等。在这一过程中,必然涉及程序设计的内容,如均值填充法、中值填充法等相对简单的算法,可以让学生了解基本算法原理后,进行程序设计的实现。带着这些实际的问题进行课程的学习,显然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2做好子系统的集成与拼装,用大型项目的科研实践完善学生的学习过程
在软件方向的学习进程中,随着各门主干课程学习的完成,各子系统逐个开发出来,这些子系统可以作为后续软件工程系列课程的重要实践内容。例如建模优化平台项目总体上采用了三层结构,这将成为软件体系结构课程中重要的典型实例,并以此集成整个系统。软件工程等课程的开设将从理论的层面更系统地对前序课程中渗透的软件工程思想予以科学的总结归纳和提高,同时补充大量前序课程中还未涉及的工程化知识,查漏补缺,为走入工作岗位或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4关键问题的解决
在整个方案的实施过程中,指导思想的落实是重中之重,需要学院、系部等行政机构给予必要的支持和配合,才能整合整个计算机课程体系,充分协调好教师与教师之间、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关系。在学校的实践过程中,我们组织全系大大小小的相关课程研讨、集体备课多达20余次,大会确定思路,小会细化方案,真正将软件工程的思想落实到各门主干课程的教学与实践环节中,最终保证方案的有效实施。其次,学校组织专门的骨干力量对经典的大型工程项目进行合理的分解和集成。完成此项工作需要相关人员既熟悉工程项目,又宏观把握整个计算机教学体系。在此基础上,对全系相关课程教师进行培训和研讨,将正常知识点的教学与工程素养的培养相结合,从而将实际企业工程项目转化为教学资源,真正实现科技创新对教学的促进。
5结语
篇2
1 基于失效费用的软件故障划分
软件系统是计算机系统的灵魂,软件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和人的思维的局限性造成了软件系统中可能会潜伏各种各样的故障1 这些软件故障引发的软件失效可能会给用户带来损失1 对软件故障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种,比较有代表性的是IBM 公司对其大型项目的故障模式采用的正交缺陷分类法(简称ODC) [3 ]1 这种故障分类方法对软件测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用户更关心的是如果软件系统中潜伏着故障,它产生的失效能够带来多大的损失1 有些故障即使数量较多,也是用户能容忍的,另外一些故障则可能会给计算机系统甚至是给与之相关的更大规模的系统造成毁灭性的损失1 例如,航天器发射过程中火箭的爆炸,由这类故障引发的失效发生的概率必须比较低,用户才能接受1 如果对软件系统中可能潜伏的故障不按照其可能造成的损失进行划分,对所有类型的故障发生概率均同等对待,则可能会加大软件测试的工作量和强度,提高软件的测试费用,给用户带来较大的经济压力1 因此,有必要据此对软件故障进行划分1定义11 设FALL是软件系统S 中潜伏的全部故障组成的集合。推荐阅读:计算机网络和系统病毒及其防范措施毕业论文
2 利用前面建立的软件可靠性增长模型,建立了一个穿戴计算机软件系统可靠性增长
软件可靠性建模是对软件系统的可靠性进行评测的重要手段1 软件系统潜伏的各种故障一旦在系统应用过程中引发软件失效,就可能给用户造成损失,这些损失既包括软件故障的修复费用,又包括在发生故障时系统因不能为用户提供相关的服务而造成的损失1 因为故障的严重程度不同,造成损失的差别也比较大1 有些软件故障对系统的功能和性能影响很小,甚至是用户可以忍受而无需修复的,有些软件故障则可能会给用户带来巨大的损失,造成整个系统的损毁和人员的伤亡1 由于不同的故障给用户造成的损失不同,在给定开发和测试费用的前提下,用户可能并不希望故障出现的概率都相同1 为了减少测试成本,造成损失相对较小的那些软件故障出现的概率可以相对的大一点,会给用户造成严重损失的那些软件故障出现的概率就应该比较低,损失越严重的软件故障,出现的概率越低1 因此,用户提出的软件可靠度需求是一个与故障可能造成的损失相关的向量1 为了满足用户的软件可靠度需求,需要对软件系统潜伏的故障按照它们可能会给用户造成的损失进行类型划分,并根据划分结果对软件系统进行可靠性建模,以评估软件系统的可靠度,估算软件的时间1穿戴计算机是一种能够随使用者任意移动的新型计算机系统1 移动性是穿戴计算机与普通台式机的主要区别[1 ]1 它除了需要具备独立计算能力之外,还需要与其他处在移动之中的穿戴计算机、便携机以及固定的台式机、工作站、服务器发生数据交换,实现信息共享、分布计算等功能,也就是应当具备无线组网的能力[2 ]1 无线接入设备提升了穿戴计算机的功能和性能,提高了恶劣环境下操作人员的生存能力1 如果通信系统出现故障,穿戴计算机的操作者将可能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难以顺利完成预定的工作任务1 因此,穿戴计算机软件系统中能够引发通信中断的软件故障要降到比较低的程度1为了估算穿戴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可靠性和预测软件时间,根据穿戴计算机软件系统的特点为其构建可靠性增长模型具有重要意义12
篇3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高职高专、案例教学、集中实训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职高专院校各专业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也是学习其它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先导课。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并培养他们利用计算机技术来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以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计算机基础课程现状分析
现今教学过程中有以下特点:
1、新生入学水平差异较大
我校是山东省一所高职院校,在这几年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我发现新生的入学水平差别比较大。这主要是因为我国中学计算机及信息科学的文化教育地区不平衡。大致可分三个层次:少数学生已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这类学生一般为中专生,在职高期间学过此门课,有时会感觉所教内容太浅,但他们的实际水平尚未达到大学计算机教学的目标。第二类学生家里有电脑,在入学前能初步应用计算机网络,浏览网页,QQ聊天,经常玩游戏。经常很容易满足现状,需要教师特别注意引导的对象。还有一部分学生接触计算机极少,连打字都是一指婵,可以说是计算机知识一片空白。对上课所讲内容不能完全理解、消化,这类学生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特别辅导并注意方法,以免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
2、课堂理论教学达不到预期效果
部分学生眼高手低,看到教师熟练的操作演示,认为非常简单,注意力不够集中。部分学生课堂上能够认真的听课,练习也按要求完成,但不能活学活用,尚不能把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学生没有做课堂笔记的良好习惯,上课时听懂了,但经常是自己上机实践时就忘记得差不多了。
3、学生上机实验时面临的诱惑比较多
机房实验室的电脑上安装了一些小游戏,而学生自己又没有自制力。例如学生有可能玩游戏,偷着看小电影,看MTV等做一些与课堂内容无关的事情。这时,老师要正确的引导。
4、学生对本门课程重视程度不够
很多学生认为和在初,高中阶段一样,计算机课程只是一门副科,用途不大,和自己专业没有太大关系。造成学习态度不认真,学习主动性很差。需要教师及时的进行引导,教育,使学生改变这种观念,从而端正学习态度。
教学方法探讨
1、改进理论课堂教学方法
(1)转换教师的角色。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特别是在学生学习不够主动时,给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然后进行交流和讨论,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也能极大地促进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教师讲课要“精讲。”就是在学习内容上围绕当前和将来的使用精心选择,坚决舍弃那些现在用不到、将来也用不着的内容,突出“技术应用性”,不过分强调学科的“完整性”。具体来说,在教学过程中,要少而精地将知识点讲授清楚,多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尽量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交流,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向教师提出问题,将问题引入课堂。
(3)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提前制作出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教学具有生动形象、趣味性强、内容丰富等特点,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计算机基础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学内容是很难用语言进行描述的,借助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再配合教师的讲解,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突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上机操作,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能使教师把握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所以,一方面在教学中要保证上机实践课与理论课有合适的比例,计算机基础课程1:1的比例较为合适。另一方面在课程表安排上,尽量不要把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时间排的间隔过长,否则学生等到上机课时容易忘记理论课所讲的内容,要趁热打铁。
教师应高效利用每一节上机课,在课前对上机实验做出明确安排,明确每次实验的目的、任务、内容与要求等,课后要求学生写出上机实验报告,主要让学生掌握上机操作的步骤。例如在讲解WORD文字处理软件时,一些大家较熟悉的常用功能以上机练习为主,同时对一些既实用又不熟悉的高级功能及使用技巧,也要有计划的进行讲解,练习。如邮件合并功能,一般不会引人注意,但在实际应用中,如制作录取通知书或者邀请函等,这些信件的主文档相同,只是具体数据有所变化,教师在进行示范演示之后,让学生自己练习。并让学生利用这一功能给多个学生制作贺卡,加上一些艺术效果,得到自己满意的作品。
3、任务驱动式教学
对于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这种实际应用要求较高的课程,任务驱动式教学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讲解WORD中表格的操作及属性设置问题上,我们可以选取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课程表或者学费收据这样解决实际问题的典型案例讲解。学生动手操作时会碰到具体困难,例如课程表中的斜线表头是怎么绘制的?文字内容是怎么设置垂直居中的?学费收据中的横向文字是怎么输入的?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新的知识,使学生直观地、形象地学习相关的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集中实训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实训目的是提高学生对办公软件的综合应用技能。使学生能熟练的进行WORD排版,制作电子表格报表,应用PowerPoint制作内容完整,结构清晰,具有动态效果的演示文稿。在学期末课程结束后安排一周的集中实训,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定好计划,每一阶段集中完成一作品的制作,解决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实现由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篇4
选题是做好毕业论文的关键环节,也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前的综合训练。因此,指导学生毕业论文题目的选择是教师的重要工作之一。“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毕业论文的选题应结合科研和生产单位的需求。毕业论文选题的时间安排在四年级的生产教学之后,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地球物理各方法的理论、野外工作方法和资料解释。有了各自的专业兴趣和对各专业课教师的了解。因此选题是选择专业方向和专业教师,在选题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让学生自己选择毕业论文方向。我们将毕业论文的选择权交给学生。尊重学生的意愿和兴趣,先了解学生的个人兴趣,以后从事工作的意向以及个人能力。②选题结合实际科研或生产项目。参加野外毕业实习的同学,根据在科研或勘查单位参加的科研和生产实际工作选题。这些结合实际的选题符合科研或勘查单位的需求,具有实用性。使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与科研、生产实际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并且能够在毕业后最短时间内达到工作单位所需的能力要求。这样学以致用的论文题目,相当于一次实际工作练习。③专业教师的选择。学生选择好论文方向后,为了能够顺利地完成毕业论文,并得到良好的相关方面的锻炼,选择教师是很重要的一环。因为每个教师都有自己擅长的一面,比如有些教师擅长工程勘查、有些老师擅长资源勘探、有些教师擅长能源勘探、有些教师理论研究等。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选题方向,选择相应的教师,以便得到最佳指导。④教师在论文选题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学生选题只是选择了论文研究的方向,其中的细节需要教师进一步完善。确认学生适合的那种题目是应用型还是研究型。对于有明确目的的学生,例如毕业后从事地质找矿工作的学生、已经考取研究生的学生、有一定的计算机编程能力的学生、对某种地球物理方法有特殊兴趣的学生,针对不同的学生确定不同特点的毕业论文题目。主要的选题原则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从科研项目中选题。对于今后继续深造,具有较高的计算机编程水平和对地球物理方法有兴趣的学生,引导他们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或到有关的科研单位参加研究工作,使他们尽快了解专业发展的新水平、新动向,参与到科研工作中,学习科学研究的系统方法,提高科研能力。学生在科研工作中,会巩固专业知识,了解自身的能力。二是从工程项目中选题。对于已经确定了就业单位,准备进入地球物理勘查实践的同学,选题可以来自勘查单位的工程项目。通过这些联系实际勘查项目的题目,学生对勘查单位的设备、勘探领域、资料解释方法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认识到勘查单位对人才的要求,通过做毕业论文可以有目的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在上述论文选题的指导思想下,近几年,桂林理工大学勘查技术与工程(物探方向)专业的毕业论文题目呈现多样化(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选择实践型题目的人数在近四年中是最多的,约占64.8%,选择结合型题目的人数约占18.1%,选择理论型题目的人数约占17.1%。这一比例符合我校勘查技术与工程(物探方向)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同时,也满足了一部分同学想要继续深入研究的愿望。
二、教师在论文编写过程中的指导作用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需要具有综合素质和先进技术的人才,毕业论文写作期间,要注重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应用英语、计算机编程和解释软件使用等能力。①查阅文献的指导。论文题目选定之后,学生需要了解相关地球物理方法的发展、研究现状及应用情况。在查阅科技文献过程中,教师对相关方向的现状及学生存在的疑问进行讲解和指导。②计算机应用的指导。在“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教师要安排一定的计算机编程和学习使用最新地球物理资料解释软件的工作量。将这部分内容和毕业论文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计算机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鼓励他们独立编程,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对于计算机能力弱的学生,则重点学习现有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技巧。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广泛应用的办公软件对资料进行简单处理,比如运用Grapher、Surfer、Excel等的电子表格计算视电阻率等一些简单的处理。③地球物理资料解释和绘图技术的指导。在“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资料解释和绘制成果图示是论文的核心内容。指导教师要对这部分进行重点指导。指导学生写出明确的解释依据、解释思路、解释结果,并绘制出规范、符合要求并美观的图件。规范的插图和附图是“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毕业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必要的专业绘图软件,能够熟练地掌握绘图技巧,做出能为毕业论文提供有效证据和支撑的图件。④论文写作的指导。在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中,指导教师要将资料解释部分作为论文的重点部分。不仅要有解释思路、解释依据,解释理论和解释结果的讨论,还要有规范的写作格式、规范用语、规范地引用图件,以明确各部分的逻辑关系。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科技写作能力。
三、毕业答辩
篇5
[关键词]引用认同 引文分析 科研机构 科研合作
[分类号]G353
1 前言
科研机构是一个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在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创新能力、科技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当前对科研机构的认识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宏观层面是从科研管理的角度,基于系统论的观点,从投入一产出进行分析,根据机构类型的不同,评价指标有所不同和侧重,是一种政策上的评价,涉及的因素和指标比较多;微观层面主要是图情领域研究者基于文献计量的角度,对科研机构的成果――如论文进行的评价,围绕论文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分析,或者是通过合著网络等方法探讨科研合作交流情况。本文探讨微观层面机构研究的一种新方法――引用认同,该方法最早由德鲁克赛尔大学图书情报学院的教授white H D提出,用来研究个体作者,之后被国内外学者相继应用到作者分析和期刊分析中,达到了良好效果。
众所周知,文献引用反映了作者之间的引证关系,其中包含了大量的信息。引用哪些文章,是经过作者深思熟虑,是与自己的研究领域有密切关系的,也许不能排除故意引用或引用动机不同带来的可能,但是大量引文的总体趋势却不是主观造成的,而是一种长期积累下的客观存在。与此同时,一个机构有多个作者,每个作者是相对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引用特征,一旦将这些作者的所有引文集中起来研究,就反映了机构的引用特征。因此,对引文信息的挖掘,可以发现机构的运作规律和特点。目前从一个机构出发,来分析整个机构的引文(即参考文献,下文的引文都指参考文献)还未进行过研究,是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本文尝试将引用认同应用到单个科研机构分析中。
2 引用认同应用于科研机构分析――以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图书情报学院为例
作者引用认同是基于某个作者的所有文献的引文,即:待研究作者一该作者发表的文献一这些文献的引文一引文的作者;期刊引用认同是基于某个期刊的引文,通过引文文献来研究期刊,即:待研究期刊一发表在该期刊上的文献一这些文献的引文一引文的来源期刊;当引用认同用于科研机构分析时,由于科研机构有多个作者,因此其研究思路就变成了:待研究科研机构一该科研机构的所有文献一这些文献的引文一引文的作者一作者所属机构。
由此,本文认为研究某个科研机构的引用认同即研究该科研机构所引用的其他所有机构的集合。由于科研机构比作者和期刊更加复杂,机构的科研能力都是以论文为载体反映出来的,因此本文将从被引机构的国家(地区)分布、被引机构被引频次分布(包括自引)、被引论文的学科分布三个角度进行科研机构的引用认同分析。
2.1 研究对象及检索方法
本文以ISl Web of Science平台下SCI―EXPAND―ED、SSCI和CPCI―s三个子库为数据源。考虑到印第安纳大学图书情报学院在全美排名第7位,研究水平较高,且该学院学者是最早追随White教授研究引用认同的,因此选择印第安纳大学图书情报学院进行机构引用认同实证分析。检索策略如表1所示:
将表I检索出的结果预处理,最终得到314篇文章,这是该学院的主要科研成果,随后利用“火车采集器”(专业的网络数据/信息挖掘软件,是国内主流采集器之一,具有强大的网站登录采集、多页和分页的采集、网站跨层采集等高级采集功能)采集引文的著录信息。由于该采集器只能对有URL链接的记录进行采集,没有被ISI收录的文章没有URL链接,因此这部分引文采集不到。经过对这314篇文章的引文著录项进行信息采集,得到2 785条引文记录,去除著录项标引不完全即没有地址信息的引文,采集到有效地址信息的引文记录是2 599条,这是本文的分析样本。
2.2 结果分析
本文对所有统计项进行绝对数量统计,并不去重,由于:①去重会加大数据处理的难度;②绝对数量统计能真实反映引证情况,引文中出现1次,则在引用认同上加1。
2.2.1被引科研机构的国家分布对所有引文的地址字段进行统计,若地址字段为空,则以通讯作者地址代替(ISI Web of Science用地址字段检索时,并不区分通讯作者地址和作者地址)。据统计,印第安纳大学图书情报学院共引用了53个国家(地区)的机构,大部分属于北美洲和欧洲国家,其中被引频次超过20的国家(地区)有16个,如表2所示:
从表2看出,印第安纳大学图书情报学院的研究主要与本国和欧洲国家(地区)保持较高的关联度,其中约2/3来自美国的科研机构,说明该学院的研究大部分还是基于本国研究成果,这其中可能有语言、地域以及文献获取方面的原因,但不可忽视的是美国研究机构在图书情报领域确实有全球引领的影响力,这从每年美国的科研论文产出可以看出。其次是英格兰、加拿大,虽然排在第二位,但数量只是美国的约1/10、1/20,紧随其后的是荷兰、中国和德国,基本处于同等地位,对于法国、澳大利亚、芬兰、匈牙利等国家,该学院的引用相差不大,基本上平分秋色。整体上来看,印第安纳大学图书情报学院的研究视野比较开阔,吸收和借鉴了多个国家(地区)的科研成果。
2.2.2 被引科研机构的频次分布将2 599条引文的地址信息预处理,按照被引频次由高到低进行排序,得到印第安纳大学图书情报学院引用的所有机构的集合――引用认同,约900多个机构,其中包括公司企业、大学、研究所等,各个机构的记录数、比重和所属国家如表3所示:
分析表3,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自引最高。印第安纳大学图书情报学院对本校的引用最高,有346条,若进一步细化则该学院本身有235条,该学校其他学院或实验室有111条,自引依然是最高的,和作者引用认同中自引比率最高结果一致,表明该学院在图情领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自主创新性,当然也不排除可能因为地域性原因。本文在统计时为了分析方便,对于其他大学机构没有细化到学院,只到学校层次。
・集中一离散分布趋势。机构的引用认同模式也如作者引用认同一样,体现出明显的集中离散分布趋势,按被引机构的被引频次从高到低排序后,该序列同样分为两个集合:①该学院多次引用的机构集合;②只引用了一次的机构集合。其中多次引用的机构中排名靠前的除自己本身外是密歇根大学和德鲁克赛尔大学,分别占2.01%、1.93%;其次是马里兰大学、伊利诺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华盛顿大学等,说明印第
安纳大学的图情研究与这些机构维持着较高的关联性,或在研究主题和研究兴趣上相近,或吸收和借鉴了这些机构的科研成果,他们之间的“纸上科研交流”活动相对活跃。
若科研机构利用引用认同方法进行自我认识,可进一步按被引频次将这些机构分成不同区域,每个区域有一定数量的机构,它们的被引频次相同或相近。根据自身发展政策的需要,选择一定区域的机构进行研究,即处于前几区域的,这些机构正在进行哪些研究,与本机构之间是否已开展了合作,本机构与这些机构的研究水平相差有多大等,以此来调整本机构的发展战略。若研究其他同等地位的科研机构,也可采用此种方法。
・重要机构的国家(地区)分布情况。在排名靠前的机构中,美国的机构占了绝大多数,其次是英格兰、荷兰、加拿大、丹麦等国家的机构。虽然丹麦皇家图书情报学院的总体论文数与其他高被引国家有差距(见表2),但是从引用认同来看,比某些国家的机构还靠前,说明该学院与印第安纳大学图书情报学院科研领域、学术思想上有密切联系,同时也反映了丹麦皇家图书情报学院的科研实力、论文质量偏高。
2.2.3被引论文的学科分布图书情报学领域学科交叉性很强,尤其是和计算机领域,从引用认同中被引论文的学科分布可以看出该学院研究领域的变化特征。314篇论文及2 000多条引文的学科分布情况(只展示排名比较靠前的),见表4。
从表4中看出,该学院的论文大部分集中于图书情报科学以及计算机信息系统方面,对于计算机跨学科应用、计算机软件科学、计算机理论与方法也有研究,但相对较少。从引用认同分析,排在前两名的依然是图书情报科学、计算机信息系统方面,除了具有与314篇论文同样研究的领域外,对于综合性学科、管理类、计算机硬件与架构方面,也出现了较多的引文分布,说明该学院的研究与这些学科存在一定交叉性,即该学院的图书情报研究工作已经与管理学、计算机硬件与架构等方面的研究相结合,并开展了相当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发展。虽然在已发表的论文中还没有明显体现,但从引用认同上看,这种特征是存在的。
3 结果与讨论
如今科研合作日益普遍,对于科研机构来讲,发现潜在的合作伙伴、组建有效的科研项目团队是非常重要的。将引用认同应用于科研机构分析,最主要的目的是对科研机构的科研基础有所认识和了解,发现与该机构科研联系最紧密的机构,关注其研究动向,积极促进相关领域的合作,以优化资源配置,缩短科研周期,避免同类课题有多个机构同时进行研究,既浪费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也不利于思维火花的碰撞。比如印第安纳大学图书情报学院应该密切关注密歇根大学、德鲁克赛尔大学、华盛顿大学、伊利诺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马里兰大学等的研究方向,看是否能积极促成项目合作,从引用认同中也反映出该学院研究视野比较开阔。
篇6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监控
0 引言
由于毕业设计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校内外获得的理论知识及实践经验,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的完成。通过毕业设计的实践训练,进一步巩固和加深所获得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够锻炼学生撰写文章的能力。然而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普遍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毕业设计的质量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达到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的目的。
1 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不高的原因
1.1 学生不够重视
一方面学生认为毕业设计只是教学环节的一个过程,不管完成的质量如何,都能蒙混过关,学生从思想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由于扩招,毕业生人数增多,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学生不得不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找工作、面试或考研中,对毕业设计只能应付了事。
1.2 日常教学与毕业设计没有有机结合
本科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内容涉及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的能力,包括算法设计、软件开发流程、数据库的设计、程序调试等方方面面。然而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课程教学学时的限制或缺乏硬件设备等诸多原因,导致课堂教学只能完成最基本的教学任务,学生没有达到独立开发系统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不了解系统开发的流程等,导致毕业设计时多数学生不能按要求完成指导老师给出的设计任务或完成的质量不高。
1.3 所选的毕业设计题目不恰当
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可以从理论、软件和硬件等方面进行选择,然而多数学生由于起点低,基础比较薄弱,毕业设计做软件或硬件的较多,进行理论研究的学生很少,我院的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题目一般由两方面构成,一是指导老师给出题目,并指出题目类型、题目来源、题目主要内容、预期目标、要求解决的问题及重点、题目难易程度等方面的信息,之后由学生进行选题。二是学生自己命题,然后找老师指导完成。不管哪种方式首先都要由指导老师给出任务书,明确给学生提出毕业设计的时间安排 、研究方案和目标、任务要求等,指导教师针对选题提供相应的参考文献,学生根据指导老师提出的任务书,撰写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包括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意义及预期目标、拟采用的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及步骤等,然而学生在选题时,由于老师给出的题目,理论性强或学生不感兴趣。不能进行深入思考导致无法完成。学生自选的题目,由于缺乏经验,没有进行切实的调研,所有的功能需求全凭想象完成,导致做出来的成品功能不全毫无应用价值,且题目多为各种类型的管理系统缺乏创新。
1.4 论文写作不规范
毕业设计后期,要求学生根据其系统的开发过程撰写出毕业论文。有的学生由于没有留出充足的时间来写论文,直到答辩前期才匆忙完成,导致毕业论文大多格式不规范、结构不合理,更缺乏对系统中关键技术进行论述,更多是靠粘贴代码或对系统界面进行截图来充当篇幅。
1.5 指导老师缺乏责任感
按要求,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开题之后,指导老师每周都要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设计进度,及时与学生一起解决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填写指导记录,设计中期还要进行中期检查等相关工作,然而由于指导老师往往忙于教学或科研,加上学生不主动联系老师、老师也不找学生进行指导,到最后指导老师只是在设计方向和论文写作上把把关。从而也影响了毕业设计的整体质量。
1.6 毕业设计答辩流于形式
我院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最终成绩由指导老师、评阅老师及答辩成绩三部分构成,一方面由于学生的侥幸心理,觉得毕业设计做了,答辩就能通过,不重视答辩,对评阅老师提出的修改意见置之不理。另一方面由于本科生数量过多,答辩任务很重,答辩往往流于形式,没有起到从质量上把好最后一道关的作用。
2 相关应对措施
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质量是衡量教学水平的主要依据,在本科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要进一步加强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管理。
2.1 加强思想教育
一方面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深入了解毕业设计的意义、毕业设计的基本过程和研究方法等,让学生在思想上引起重视。另一方面加强指导老师的思想教育,将毕业设计与教师教学评价挂钩,从而提高指导老师的责任心。
2.2 加强计算机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加强计算机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稳步发展校企合作基地。一方面通过校企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能够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专业知识,同时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科研,熟悉科研环境及流程,为毕业设计独立完成系统的开发打下基础,另一方面指导老师可以通过实践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为学生毕业设计进行命题,让老师、学生对毕业设计题目进行双向选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根据自己需求选择题目,比如准备考研的学生可以选择其科研方向相关的研究性题目,为今后的研究生学习奠定一定研究基础;准备就业的学生,选择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具有实际开发背景的题目,这样就可以通过毕业设计积累相关的就业实践经验,为就业打下基础。
2.3 加强制度管理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建立各种规章制度对老师和学生形成约束,规范毕业设计流程,严格执行各种检查制度,制定规范的毕业论文书写格式,在答辩过程中制定详细的毕业设计质量监控体系,毕业设计不仅要检查最终的毕业设计成果,还应该从学生调研、选题、毕业设计和论文完成的过程进行监控,尤其对不合格或达不到指导老师要求的毕业设计作品要严格执行淘汰制度,对其进行多次的补答辩,对抄袭、买卖设计或论文的学生进行严肃处理,在制度上纠正不良的学风。另外,为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应该对毕业设计质量高的学生和指导老师给予奖励。
3 总结
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作为本科教学计划中的最后一项任务,它承担着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技能、是教学中的一个最重要的、无可替代的环节,毕业设计质量高低也是衡量高等教育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依据,同时也是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因此,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的质量,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上接第119页)[1]胡小燕.本科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滑坡原因分析及对策[J].科技广场,2005(11).
篇7
关键词:实践教学;三段式;三层次;三技术;三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计算机课程实验是大学本科计算机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是计算机实验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根据我校基础计算机实验教学的基本情况,我们将改革的重点放在打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所有计算机课程,构建上下统一、先后呼应、互为铺垫、前服务后的实验课程平台体系,实施实验教学的“三段式”、实验内容的“三层次”、实验体系的“三技术”、实验教学的“三结合”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
我校实验改革的指导思想为:加强基础训练,强化专业技能,注重实验基本技能和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在明确实验教学内容和确定实验教学学时数的前提下,整体考虑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实验体系的构建。避免实验内容重复,强化内涵,提高水平,将课程实验体系的构建形成一个有机的、互动的、充满活力的、贯穿始终的整体,以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专业知识的相互呼应,通过实验努力满足与充实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
2 “四个三” 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
2.1实验教学过程的“三段式”
第一阶段(计算机基础素质实验教学):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对学生进行计算机专业要求比备专业基础素质和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实验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与基本技能,熟悉常用计算机设备及其仪器仪表的操作使用方法,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应用技能和编程技能,以及理工科专业必备的观察、记录实验
结果及整理、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第二阶段(多门专业课程融合的实验教学):按照实验内容归类梯次训练逐步深化的要求,从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的系统性、完整性、时代性方面总体设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把实验内容要求相近或相同类别(例如C语言程序设计与C++,平面设计、静态网页设计、动态网页设计与数据库技术等)的实验内容,采取由浅入深、循环渐进、逐步推进、融合重组等方式进行深化。将原来分散于各相关学科的知识整体化、系统化、实现多学科知识融合。在加强计算机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在这一阶段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
第三阶段(开放性、自主性、综合性设计实验教学法):由指导教师讲授课程实验的基本思路、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以及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科研论文的基本要求,同时启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创新精神,引导学生按照完整的课题研究模式,自主选题、自行设计实验课题方案,拟定技术路线,利用各种实验技能和手段,综合运用所学的课程知识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得出相对客观的研究结论,完成科研论文或实验报告的撰写。这是一种以人为本,强调促进学生发展、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教学活动。
2.2实验教学的“三个形式”
将过去依附于理论课程的实验部分分离出来,优化重组,自成体系。按照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实验的内在联系将全部实验整合为课程实验、计算机专业技能实验、课程综合实验等三种形式,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基础训练型、专业型、综合设计研究型”三个层次为主体的实验教学内容。
作者简介:刘兴顺(1957-),男(汉),河北秦皇岛人,副教授。
课程实验以验证性为主,主要是验证理论的正确性;计算机专业技能实验主要是培养计算机专业要求的基础素质、专业素质和技能,注重专业动手能力的培养;综合设计型实验注重知识的纵向与横向的结合与运用,本门课程知识的综合、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综合、学科之间的综合,培养学生综合利用学科知识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
2.3构建实验体系的“三技能”
实践教学体系的确立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思想的转变、体制的改变、机制的创新等诸多环节。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根据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在实践教学目标上,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指导,以应用性人才培养为目标,全面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核心包括基本技能、专业与职业技能、综合技能三大模块。依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和学习特点,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形成一个前后衔接,循序渐进、由单一到综合,贯穿全学程的纵向体系。在各个教育阶段,根据基本技能、专业与职业技能、综合技能三大模块构建学生能力结构,开设不同的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这是实现学生技能培养的有效途径,如图1所示。
(1) 基本技能:基本技能训练是实践的初级阶段,主要培养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操作技能,为理论教学建立感性认识,打下良好基础。
(2) 专业与职业技能:是指从事具体职业岗位的专业工作中所具备的能力或具有从事某一工种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3) 综合技能:是对学生进行专业综合技术应用能力
和素质培养,具体承担基于专业和职业岗位的综合应用实践。
将实验体系的“三技能”方案概括为“一条主线” “三个层面”,即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训练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之间相互联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与支撑。在第三个层面,专业技术综合能力得以实现,如图2所示。
2.4实验教学的“三结合”
2.4.1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将实验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①开放实验室。采用集中与分散、自选与统排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开放基础计算机实验室。开发和运用实验预约软件,保证学生完成基本实验的巩固训练和提高应用层次的选作实验及综合设计实验。②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作用,安装实验模拟、仿真教学软件,为学生提供课下实验学习的空间,提高学生对网络技术的应用能力。③成立课外业余专业学习小组,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专业兴趣主攻某一方面的专业课程或技能,实验室给予必要的平台支持,教师给予指导,实现实验教学的自主性和个性化。④鼓励学生参加对外科技服务等横向专业或科研实践活动,适当地参与社会兼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⑤课外专业学习小组导师制,将专业课程教师定点分散到各个专业班级课外学习小组,对专业学习小组的学习、实训、课外设计给予一对一的指导,指导教师对有一定专长的学生可以从大二到大四给予全程辅导。
图1技能型实验教学方案
图2 “一条主线、三个层面”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模式示意图
2.4.2实验教学与能力培养相结合
在实验课题的设计上,除了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素质要求的基本技术、技能培养的同时,更要注重加强其综合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技术改造与技术革新能力的培养。①通过文献查阅、调查讨论、实验设计等组织形式,鼓励学生设计实验,为学生提供完成实验探索的条件。②通过实验论文报告和实验学习成果展示等方式,鼓励学生把实验变成“全面的智能考核和小型的科学研究”,挖掘学生实验创新的潜能。
2.4.3实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实施科研在教学中的渗透和以科研为背景的教学。教师在设计实验课题过程中,有意识地将科研课题或具有进一步研究性的问题作为实验课题。充分利用科研资源,创造条件使学生早期介入科研实验与课题研究。一是从低年级开始就培养学生科研意识,教师的科研题目吸收高年级学生加入,将实验教学与科研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相结合贯穿始终。二是遴选成绩优秀、有创造能力的高年级学生参加专业性较强的科研工作,成为教师的科研助手。
3创新性实验教学改革的总结
在三年来实验教学课程建设中,我们以提高课程的整
体水平为总体目标,以优化教师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为出发点,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素质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指导思想,在此框架下,探索构建新型教学模式。通过对“四个三”实验教学模式不断地总结与完善,使我们在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套系统、有效、适应教育现代化要求的运行模式。在此模式下,促进了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相长,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经过几年的实践与完善,新型的教学模式已成为相关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常规、有效的方法,促进了学生主动进行创造性学习,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欢迎以及同行们的充分认可。经过系列的探究性独立训练,使学生对学习获得了全新的认识和感受,促使学生在科学思维、人文素质、主体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得到较充分的发展。特别是开放实验教学和实验课程论文答辩,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取得了明显效果,不管是积极主动地研究和动手操作,还是踊跃的提问以及严谨、准确的答辩,都是传统教学中难以看到的局面。但目前新型教育模式仍处在完善之中,我们将结合我院的教学实际继续不断完善,在此基础之上继续进行新的探索,力争不断取得教学改革的新成果。
参考文献:
[1] 姜代红, 程红林.《计算机操作系统实验》教学内容及体系改革[J]. 福建电脑,2006(1):195-196.
篇8
关键词:专题研究;教学模式;计算机网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专题研究教学模式是以研究组织教学,将科学研究方法和研究能力的培养融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从事课题研究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1] [2]。研究生教育建立在本科教育的基础上,侧重于为专业领域的研究提供背景知识和方法论[3]。通过课程教学的知识体系的组织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以“高等计算机网络”课程为例,该课程是面向计算机学院硕士研究生开设的二级学科学位必修课,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和算法,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前沿研究的一些热门领域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引导科研工作。计算机网络学科的特点研究分支较多,内涵丰富,发展迅速,采用专题组织教学内容可以以点带面,突出重要的、活跃的研究领域。同时,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计算机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计算机学科各个专业的研究生都需要基于网络平台开展研究工作。因此,我们在专题研究教学过程中,强调专题研究的开放性,即在教师给定的大的专题类别中,研究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自行选择具体的课程项目开展研究工作。
从教学实践中看,尽管多数学生在本科阶段已经学习过计算机网络基础的相关课程,并且在研究生入学时已经确定了各自的学科研究方向,但在选修该课程时,大多数学生对于如何进行课题研究很茫然,在课程学习中没有明确的研究兴趣;而在面向专题研究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参与程度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很大。因此,如何协调好专题研究的开放性和学生研究兴趣之间的关系,启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是一个关键问题。在三年的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2专题研究教学模式的三个环节
传统的以教材为主的教学模式在知识体系的开放性、前瞻性方面都有局限性。采用专题研究的教学模式,可以将
该领域的前沿研究和传统教学体系相结合,提出问题,并从多角度、多方位学习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相互协作,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教与学相互促进的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按照专题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每个专题以基础理论为纲,结合国内外的相关前沿研究,扩充知识的外延,并将科学研究的方法引入课程教学中。我们将教学过程分解成三个基本环节:授课和阅读环节、课程项目研究环节和研讨环节。
2.1授课和阅读环节
授课和阅读环节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基础。由于研究生本身存在个体差异,如入学时的基础不同,专业方向不同等,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大多数学生在进入各自专业方向的研究课题之前,对课题研究方法和研究兴趣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而一些专业课,特别是计算机网络课程,已经是从事计算机方面研究工作所必须的基础知识。因此,在授课过程的设计中,一方面从整体把握课程的知识体系和研究热点,强调知识体系内在的联系,另一方面,专题选择应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研究生通常具有明确的学科定位和研究方向,本身具有主动学习的能力,经过各个专题的学习后,能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领域,提出研究课题和目标,完成后续课程项目研究环节的任务。计算机网络作为一门发展迅速的学科,很多问题本身并没有确定的、完备的正确答案。每种新的理论和解决方法的提出都有其适用的场景和假设前提。因此,在教学中,根据当前的研究热点和需要解决的技术难点确定若干问题,选择一些高质量的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进行深入分析。在阅读环节,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参考论文,完成论文评述报告。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课程项目研究环节
面向专题研究的课程教学中强调引导学生以科学研究的方式自主学习,而不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中心和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处于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地位。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5],学习过程是一种主动的、知识建构的过程,通过学习者自身经验的互作用进行动态调整经验结构的过程。以建构理论为基础的课程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专题研究、问题驱动,引导学习者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
因此,课程项目研究环节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给定的专题框架下,使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课题,进行课程项目的设计和实现。该环节强调对学生主动学习能力以及科研能力的培养,使研究生在完成课程项目的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2.3研讨环节
研讨阶段是师生互动交流的环节,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各自的课程项目的研究成果,由教师组织大家进行讨论。研讨环节是对教学过程的重要补充,强调师生的共同参与。由于在前期授课阶段侧重于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区别和特性,通过组织分组讨论和交流,能够很好体现它们之间的关联性和共性,便于学生在讨论中进行知识融合。在讨论过程中,还可以发现学生基础知识方面的欠缺,及时进行弥补。另一方面,学生在完成课程项目过程中,有很多创新的思路,通过讨论有助于相互交流研究方法和经验。
3教学实践分析
在专题研究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参与程度对教学效果影响很大。与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不同,对教学效果的检验不再是仅仅通过最后的期末考试体现,而是在课程项目研究环节和研讨环节都会有所反映,对教学效果进行反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学资源的组织和教学过程的有效管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导具有重要作用。通过“高等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实践,我们进行了三个阶段的尝试。
3.1第一阶段(2005年)
我们在2005年进行“高等计算机网络”课程教改,开始尝试以采用面向专题研究的方式组织课程教学。
在授课和阅读环节,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一直采用以教材为主,强调基础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因此,在第一年的教改中,仍然采用传统的计算机网络分层体系结构组织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覆盖面较宽,在每一层中选择经典的、有代表性或者是目前活跃的研究方面作为专题。
在授课过程中,在介绍每个专题之前,梳理系统的理论框架,引导学生自主修补基础知识,拾遗补缺。在计算机网络分层体现结构框架下,进行专题优化和整合。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 确定问题域:对某些领域的问题进行分解和细化,选取本领域中有代表性的研究专题,确定专题的方向;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讨研究方法和解决方案;
(3) 解决问题方法的开放性,学习从不同的角度研究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应用新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求解。
专题确定后,通过问题驱动方式给出该专题的研究脉络,每个专题给出相关的研究论文五篇左右,以经典的研究论文为主,也包括部分前沿研究的最新成果,作为学生课后阅读的资料。学生可以在每个专题中任意选择一到两篇进行精读。
在课程项目研究环节,针对“高等计算机网络”课程特点,我们确定课程项目类型可以是文献综述、系统设计与实现、模拟和仿真研究等,以便使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有适合的选择。该环节是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过渡,鼓励学生在课程项目实施中进行交流与相互合作,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完成科研工作的能力。该环节的工作主要包括:
(1) 确定课程项目的范围。首先,教师根据本学科的前沿研究以及课程重点确定若干课程项目专题,选题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包括新视角、新问题、新方法等,同时,具有探索空间和研究难度,并兼顾大多数学生的研究兴趣,具有代表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在教与学的互动中有所收获。
(2) 组织学生开展课程项目的研究工作。学生根据研究兴趣组成三至四人的研究小组,在教师给定的课程项目专题范围中,自行确定具体的研究选题,并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提交实施大纲。教师可以进行选题指导,并对研究内容提出建议。在研究选题确定后,小组成员进一步搜集相关参考资料进行深入分析,并通过分工协作完成课程项目。最后,小组成员根据自己在课程项目中承担的工作,独立完成相关研究论文。研究论文内容包括需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案,可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或进行方法综述和理论分析。
在研讨环节,由于课时所限,并且“高等计算机网络”课程选课人数多,很难保证每个小组都有机会进行课堂汇报,因此,我们采用小组互评和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即在每个专题的讨论中,教师选择研究工作有特色的小组进行汇报,其他组为评价组,进行提问和研讨。这样,在分组讨论中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进行归纳和总结,使讨论不断深化,同时,还需要控制讨论时间,按计划完成讨论课的教学阶段。
在该阶段,我们确定的课程项目选题范围包括:IP路由技术;IP服务质量;IPv6的研究;TCP拥塞控制;网络测量和性能分析。从教学效果看,这种采用专题研究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引导学生研究兴趣,通过课程项目的研究和讨论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
同时,在各个环节也发现一些问题。一是教学内容覆盖面过宽,由于时间限制,很多内容只能做结论性介绍;同时,由于阅读论文中经典论文的比例较高,和教学参考书的内容有重叠,使得学生对论文的阅读目标不明确;教师没有对学生的论文阅读情况进行检查,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研究兴趣。
从学生完成课程项目的情况看,选题相对集中,课程论文以一般性技术综述为主(约占80%)。例如,选择IPv6专题研究的学生占35%,但课程项目选题及研究内容相似,缺乏自主的、有一定深度研究工作。这是由于一方面,学生对这个领域比较关注,而IPv6网络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已经进行了多年,中文参考资料较多,对资料进行简单的综合就可以完成技术报告。另一方面,IPv6网络还没有得到实际部署,大多数学生缺乏实际的运行环境和使用经验,研究兴趣并没有真正调动起来,没有体现出这个领域研究工作的多样性。此外,尽管教师给出了参考论文,但很少有学生主动对前沿研究成果进行进一步检索和跟踪,反映出有相当数量的同学还没有掌握课题的研究方法。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在第二阶段进行了改进。
3.2第二阶段(2006年)
我们在教学大纲的框架下,对教学内容重点进行了调整。在授课和阅读环节,增加当前活跃的研究领域所占的比例,突出重点的专题,加强对国际前沿研究的跟踪。对一些内涵丰富的大专题进行细分,缩减专题的覆盖面,突出研究重点;在课程项目研究环节,增加和学生科研工作相关的自选课题。课程项目的选题范围包括:IP路由技术;IP服务质量;网络模拟平台的应用与研究;TCP拥塞控制;网络测量和性能分析;在课题研究中遇到的网络相关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从学生完成课程项目的结果看,选择专题六(和科研相关)的学生完成的工作很有新意,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讨论气氛活跃。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在课程项目选题方面,个别选题较偏,如选择专题三的学生仅占2%,表明该专题不适合大多数同学的研究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及时对学生研究兴趣进行反馈,确定适当的课程项目选题范围。
3.3第三阶段(2007年)
分析前两年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不足,我们在2007年对授课和阅读环节、课程项目研究环节和研讨环节进行了综合调整。
在授课和阅读环节,将基础知识与前沿研究有机结合,突出重点和前沿研究领域;进一步加强对前沿研究的跟踪,弱化当前不活跃的研究项目,增加阅读论文的数量和质量,选择近三年相关研究领域顶级会议的论文。2007年度给出参考论文38篇,细分为五个大专题,七个小专题。
与授课进度相适应,安排学生阅读相关论文并在教师给定的时间段内提交论文评述报告。由于“高等计算机网络”选课同学人数较多,考虑到不同专业方向学生的研究兴趣的差异,允许学生可以在教师给定的专题里自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若干篇论文。论文评述报告内容包括分析论文中问题提出的背景,研究方法和理论,以及对论文优缺点的评价等。
同时,加强各个教学环节的过程管理。在授课过程中,穿插论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和学习的积极性。有些学生在论文评述报告中有自己的分析和独到的见解,可以请这些同学在课上进行讲解,教师组织大家讨论,并进一步分析和点评。教学实践表明,在授课过程中引入论文阅读和讨论机制,可以对学生的研究兴趣进行反馈,及时发现学生关注的问题和专题,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引导。
本阶段课程项目选题范围为:网络体系结构和路由技术;IP服务质量;网络资源管理;网络测量和性能;网络服务;课题中与网络技术相关的研究问题。从教学效果看,本阶段学生的课程项目选题的分布领域比较平均(六个专题分别为:21%;11%;13%;17%;12%;26%),并且研究内容很少有雷同,每个研究小组完成的工作都有自己的特点。这说明,通过加强学生在授课过程中的研究性和自主性学习,拓宽知识面,使学生对研究专题的理解有了进一步深化。同时,课程项目的完成质量有显著提高,课题研究工作具有多样性、创新性的特点,对前沿研究的分析能力有明显增强。
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有时论文阅读环节的课堂讨论和授课内容的安排不同步,影响授课效果;有些论文难度较大,学生自学困难,需要进行调整;应加强网络研究中的实践环节,如系统设计和模拟平台的使用等。
4结束语
从教学实践可以看出,面向专题研究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改进,探索实施专题研究教学模式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刘亚敏,胡甲刚. 研究性教学及其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实施[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10).
[2] 景静姝,王玉琨,刘鉴汶. 高等院校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问题探讨[J]. 理论导刊,2007,(05).
[3] 谢安邦. 构建合理的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J]. 高等教育研究,2003,(5).
[4] 王根顺,包水梅. 论研究生教育中探究性教学的实施[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10).
[5] 薛国凤,王亚晖. 当代西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评析[J]. 高等教育研究,2003,(1).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Subject-oriented Instructional Pattern
LI Wei,LI Yun-chun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Beiha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
篇9
进入21世纪以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现代统计工具从计算器发展到计算机为主,能应用相关的统计软件处理医学科研数据已成为必备的能力。否则,一方面有人不懂得选用正确的统计方法,使大量的信息和统计数据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另一方面又盲目使用计算机和统计软件,不管是什么研究类型的数据都简单地交给计算机处理,用计算机取代统计,势必造成大量统计方法的滥用和误用。医学研究的许多数据关系到病人的治疗、转归,甚至生死,统计方法的误用会导致严重的论理问题。我们利用计算机、统计软件、多媒体教学课件相结合,使课堂教学摆脱大量的繁琐演算的束缚,在单位时间内讲授的信息量将会大幅度增加。统计学教学不再是数据的罗列和公式的堆砌,而是研究设计的艺术和数据表达的艺术,并使学生体会到统计思维和推理的乐趣。
近年来我们进行了一些改革措施,取得了相应的成果,现总结如下:
一、积极申报院级教学研究立项的课题:
(1)医学统计学多媒体CAI教学系统的研究和应用(2001年)
(2)医学研究生统计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2002年)
(3)《心理统计学》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及题库的构建(2004年)
另外开了《医学科研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选修课
二、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措施:
(1)教学内容上所进行的改革,具体做到了“四增三减”:减少了目前已无必要讲授的详细手工计算步骤与技巧;减少了复杂的公式推导,改为公式内涵的剖析;减少了部分浅显内容,改为自学或课堂讨论;增加了“实验设计和调查设计”;增加了“医学统计学软件使用”;增加了“多元统计分析”;增加了“医学统计应用错误的诊断”。
(2)在教学手段上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改革:建立了医学统计学多媒体CAI教学系统;开设了统计学电脑实验课;开设了“医学统计应用错误的诊断”讨论课。
(3)在考试内容和形式上的改革:着重考核医学统计学综合分析能力以及正确应用统计方法和纠正错误能力。不考死记硬背、公式和定理。
三、发表相关论文:
(1)医学科研论文中t检验误用分析皖南医学院学报2002,21(2)
(2)医学科研论文中x2检验误用分析皖南医学院学报(论文待发表)
(3)皖南地区中学生伤害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7)
(4)胆石病病因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现代预防医学2001,28(4)
四、编写的教材:
(1)《医学科研方法与临床流行病学》(2003.8,安徽大学出版社)
(2)《预防医学》(第2版)(2003.8,人民军医出版社)
(3)《心理统计学》(2004.8,安徽大学出版社与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4)《心理评估学》(2004.5,安徽大学出版社与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5)《卫生统计学实习指导》(2003.10,安徽大学出版社)
(6)《流行病学实习指导》(2002.8,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五、成果创新点:
(1)将统计学软件、多媒体教学模式首次引入我院医学统计学教学之中;
(2)将统计思维和科研创造性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3)改革了医学统计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试方法;
(4)首次在我院学生中开设“医学科研统计应用错误的诊断”讨论形式的教学模式
(5)特别注重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统一
(6)编写“医学统计学”相关教材
六、成果应用情况:
(1)已经将改革的内容应用于我院专科生、本科生和硕士生的“医学统计学”;
(2)在本科生和硕士生的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CAI教学”模式;
(3)在考试内容已作了相应的改革;
篇10
关键词:科研;体育院系;高校;河南省;外部环境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3―0401―03
1 科研管理体制
科研管理是对整个科研或科技活动的组织、协调和管理的总称。科研管理体制是指科研管理过程中所采取的组织制度、措施和管理方式的总和。科学的体育科研管理是提高科研质量的基本保证,有利于调动广大教师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在对河南省教育行政部门、高校的领导和专家访谈中了解到,河南省高等体育院系的科研管理是在省教育厅和学校的双重领导下,体育院系对其教师进行直接管理。具体来说,高校科研处对本校的科研工作进行宏观统筹安排,负责本校科研课题的立项、审批和上级科研课题的推荐,对各项科研经费进行划拨、管理和监督等。体育院系作为学校的一部分,在接受学校科研处的全面管理之下,对本部门教师的科研进行微观、具体的管理,根据学校有关规章制度,制定本部门教师科研工作职责和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做好本部门教师科研成果的统计和上报工作等。
2 对科研重视程度
科研是高校体育部门获得声誉和资源的重要手段,但由于科研工作的难度大,周期长,见效慢,费时费力又费钱,再加上教学和训练任务繁重,因而许多教师不愿意进行体育科研,只是到了评职称才临时抱佛脚,造成科研不能深入和持久,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因此体育部门对科研的重视程度将直接影响到教师进行体育科研的积极性。为了解河南省各个体育院系对体育科研的重视程度,在“领导调查问卷”中设计“贵部门对于体育科研的重视程度如何”这一问题,统计结果表明,河南省高等体育院系对体育科研非常重视和比较重视。
3 科研激励因素
3.1职称评聘对科研成果的要求 教师的科研成果是其科研能力的外在表现,是其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因而把它作为职称评聘的主要依据。由于高校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因此各高校对不同职称教师的评聘都有一定的科研成果要求,尤其是教授和副教授的要求相对更高,因此在“领导调查问卷”中仅对教授和副教授评聘的论文要求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河南省高等体育院系对教授的评聘需要下列条件中的两条以上(其中第一条为必备条件):
1)在省级以上CN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科为独著,理工科限前两名)本专业学术论文8篇以上,其中至少有4篇发表在国内核心学术期刊或本学科领域公认的权威性学术刊物上。
2)国家级或省部级二等以上科技奖、社会科学成果奖的主要完成人;或省部级二等以上教学成果奖的主要完成人;或两项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的第一作者。
3)主持完成一项国家级科研项目或两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项目通过省、部级以上业务主管部门组织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产生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4)正式出版两部以上本专业有较高水平的学术著作(本人撰写4万字以上/部)、译作(本人撰写10万字以上/部),或参编省级以上统编教材;或独立完成学术著作一部。
另外河南省高等体育院系教师系列破格申报教授的条件之一是任现职期间必须在省级CN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科为独著,理科限第一作者)本专业学术论文10篇以上,其中至少有6篇发表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或本学科领域公认的权威性学术刊物上(其中至少有三篇有创见性的学术在国家一级学术刊物上或被SCI、EI书面收录)。
3.2发表科研论文版面费的报销
教师进行体育科研,从选题、收集资料、统计分析数据到最后撰写论文,作者付出很多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而又需要交纳几百甚至上千元人民币的版面费,真可谓费神费力又费钱,因此体育院系对教师版面费应给予报销,适当减轻教师的经济负担,能够激励教师进行更多的科研工作,获得更多的科研成果。从河南省高等体育院系领导调查问卷的统计情况来看,河南省仅有3所高等体育院系对教师的版面费给予报销,而且主要集中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进行体育科研的积极性,制约了河南省高等体育院系体育科研向高层次的方向发展。
3.3学校院系及体育部门对科研成果的奖励 需要是行为的原动力,是发自于内心的欲望与要求,人的行为是满足需求的过程。行为科学有关的需要、动机行为理论告诉我们,奖励机制对促进体育教师参与科研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对科研成果实行奖励,根据成果类别和层次的不同,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是提高教师进行体育科研自觉性的重要手段。
调查显示,河南省高等体育院系对科研成果的奖励以精神奖励为主,仅有一所学校选择精神奖励和物资奖励都很多。主要原因有:1)河南省是个农业大省,经济发展水平不高。2)个别院系领导对体育科研不重视,该方面投入少。
要解决各体育院校科研上存在的问题,应首先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激励高校教师主动地从事科研活动;河南省高等体育院系应制定规章制度,建立科研成果评价机制,严格奖惩制度,引导教师对研究成果的价值取向,奖勤罚懒,鼓励多出成果,多出有用的成果。
3.4科研经费来源 教师进行体育科研需要查阅、复印资料,调查访谈,实验材料,参加学术会议等,因此经费的投入是搞好科研工作的物质保证,是影响高等体育院系教师科研质量的重要因素。
对河南省高等体育院系教师科研有关经费情况涉及三个问题:
1)体育经费是否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学校总经费的1%)。调查显示,河南省高等体育院系仅有一所学校体育经费达到学校总经费的1%。
高校体育以教学为主要工作,大部分经费也用于这方面,大部分高等体育院系连体育经费都不足,对于鼓励科研方面来说,就更没有太多的经费来支持。
2)河南省高等体育院系科研经费来源。
调查显示,河南省高等体育院系科研经费主要来源于教学经费,科研单独拨款与科研处拨款的比例很小,当教学经费紧张时主要削减科研经费,这样必然导致用于科研的经费更少。
3)各体育院系每年拨给体育教师科研经费情况。
22.88%的体育教师选择拨给科研经费,而有大部分,占77.12%的教师选择没有拨给经费,这种情况进一步说明了河南省高等体育院系科研经费不足的状况。科研经费不足影响着河南省高等体育院系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制约着我省高校体育科研向更层次的发展。
虽然目前各体育院系的经费较紧张,但各高等体育院系应积极采取措施,在加大对高校投入的同时,确保科研经费到位;政府与学校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教师多进行开发研究,将社会资金引入到高校来;高校要敞开大门,让完善的竞争机制
逐步渗透到学校,在加大对高校投入的同时,确保科研经费的全额到位;政府与学校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教师多进行研究,将社会资金引入到高校来;获得更多的科研经费;加强对体育科研经费的管理,合理使用体育科研经费,提高经费的利用效率,以促进我省高等体育院系科研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5科研设备条件
3.5.1院系图书拥有情况从信息论角度分析,科学研究是一个信息输入、存储、输出、反馈的过程。进行科学研究,从研究项目的选题、计划的制订、科研方法的选用到科研成果的撰写,都必须掌握大量的相关文献。在现代体育科技领域相互交叉、相互渗透、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情况下,体育科技工作者进行体育科研,了解和掌握必要和充分的体育文献资料更显得尤为重要。
体育学术期刊是体育学术交流的重要工具和载体,也是重要的体育信息资源库,因此体育学术期刊是高校体育部门教师进行体育科研最主要的文献参考来源,高校体育部门订阅体育学术期刊的种类和数量,将对教师的体育科研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对河南省高等体育院系领导的调查结果来看,各个体育院系订阅体育学术的种类和数量极不平衡,订阅的期刊种类较全,数量较多的是河南大学体育学院与新乡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可以满足教师体育科研的文献资料需要,因此,体育科研成果相对突出;相对于河南大学体育学院与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其他体育院系却很少,不能满足教师进行科研的需要。主要原因是这些高校是新升本院校,正处于建设中,通过访谈了解到各个体育院系领导已经认识到建设体育文献资料的重要性,并正在加大力度进行建设中。
随着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际互联网络对体育信息的飞速传播,极大地丰富了体育信息资源,给体育科技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内容和大量的有科研价值的体育信息,特别Internet在全球的广泛运用,科技期刊的电子网络版(数字化期刊)已走出实验室和试用阶段,为高校体育部门教师检索、查阅、收集体育科研资料提供了更为方便、快捷的手段。调查中了解到河南省部分高校的图书馆(如河南大学图书馆)已开通中国数字化期刊群或中国学术期刊网,为教师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充分的文献保障,可以预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文献信息将成为高校教师进行体育科研的最重要的文献信息源之一。
3.5.2院系与教师计算机拥有及应用情况
在现代信息社会,计算机是信息加工、处理、存贮的重要工具,利用计算机进行科研资料和数据的统计、分析与处理,可使科学研究更加迅速、准确、有效。掌握良好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网络知识,可以通过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检索、阅读研究所需要的大量信息资料,因此计算机是高校体育部门教师从事教学、科研,获得知识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工具。
河南省高等体育院系拥有计算机的数量较多,体育院系计算机的数量在5台以上,其中河南大学体育学院与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拥有30台计算机,调查的体育院系都上网且都配有打印机。在个人拥有计算机的情况中,77.45的教师有计算机,没有计算机的教师占少数,这些基本设施能够较好地满足教师教学与科研的需要,能够基本保证教师体育科研的顺利进行。
3.5.3院系实验室情况
河南省高等体育院系在拥有大型的体育实验设备、仪器方面很不平衡,河南大学体育学院与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是河南省重点综合性大学,体育学科专业门类齐全,测试生理、生化等指标的大型体育实验设备、仪器较多,调查的学校中有三维测力台、全自动尿十项分析仪、功率自行车、跑步机等;而新生本的普通师范体育系拥有的大型体育设备、仪器较少,部分学校仅拥有体质测试仪、跑步机和一些健身器械,用于体育科研的仪器设备较为缺乏,这是制约河南省高等体育院系体育整体科研水平进一步提高的因素之一。
4 结论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