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行动计划范文
时间:2024-01-25 17:52: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实践行动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市委、市政府今天召开的全市一季度经济运行分析暨大项目建设推动会,是在全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致力加快争创**十强起步之年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综合分析研究全市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全面安排部署二季度和全市县域经济争先进位工作,进一步动员全市上下凝心聚力,奋勇争先,再掀跨越发展赶超进位新热潮,确保实现时间任务“双过半”,确保实现我市县域经济争先进位新突破。后面,*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请同志们认真学习领会,切实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先讲几点意见。
一、关于全市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
今年一季度,全市上下以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载体,围绕“创强”目标,抢抓国家扩大内需政策机遇,突出项目带动,狠抓工业扩能增效,促进农民增收,拉动城乡消费,力克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带来的不利因素影响,主要经济指标逐月回升,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开局良好,整体运行健康平稳。一季度生产总值完成15.6亿元,同比增长13%,占年度计划的17%;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4亿元,增长7%;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8.2亿元,增长9%;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6.1亿元,增长21%。
一是工业生产平稳增长。一季度全市新增规模企业9户,新增产值1亿元,规模工业累计实现产值20.3亿元,同比增长34%。较上年增长22个百分点,占年度计划的18%。其中,重工业实现产值12.8亿元,增长37%;轻工业实现产值7.4亿元,增长29%。装备制造、化工、食品三大支柱产业分别实现产值9亿元、4.1亿元、5.9亿元,分别增长48%、29%、30%。全市规模工业实现销售产值19.9亿元,产销率达到98%。
二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加快。一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8亿元,同比增长46%,增速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5个百分点,占年度计划的18%。其中,兴化大化工、西瑞等26个大项目完成投资5亿元,占城镇投资的65%。截止目前,全市共签订项目合同13个,总投资20.48亿元,实现到位资金4.1亿元(含续建项目到位资金),占年度计划的27%。
三是农业生产形势稳定。一季度全市累计实现农业总产值2.8亿元,同比增长6%,占年度计划的12%。时令水果、设施大棚、清水莲菜分别新增4000亩、3000亩、6000亩;生猪存栏37万头;完成人工造林面积4652亩,栽植各类苗木74万株。发放各项惠农资金近3000万元。
四是消费市场繁荣活跃。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2亿元,增长21%,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4个百分点,占年度计划的24%;其中,农村零售额完成1.33亿元,增长24%;城市零售额完成4.9亿元,增长20%。
五是财政收入逐月好转。一季度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117万元,同比增长17%,增速比上年回落20个百分点,占年度计划的26.2%;全市财政支出完成13659万元,增长39%,增速比上年增加13个百分点。
六是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现金收入为4160元,同比增长13%。其中,可支配收入为3993元,增长17%。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现金收入1508元,同比增长15%,其中家庭经营收入1187元,同比增长16%,工资性收入303元,同比增长7%,转移性收入14元,同比增长55%,财产性收入4元,同比增长9%。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经济运行的不确定因素依然不少,面临的困难和压力依然很大,形势依然严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业经济仍在低位运行。受金融危机影响,市场疲软,部分企业生产信心不足,欠产较多。一季度全市规模工业产值较计划进度下欠8.5亿元,34户企业出现欠产,欠产率达77%。全市规模工业增速较咸阳增长最快的旬邑县相差108个百分点。二是农民增收缓慢。由于农副产品价格不稳定,市场波动较大,特别是畜禽价格大幅下滑,挫伤了部分群众生产积极性,导致部分散养户出现了空栏现象。加之,农民外出务工人数缩减、工资性收入减少,农民增收步伐滞缓。三是大项目建设进展滞后。受审批周期、环评、资金和土地等因素制约,26个重大项目完成投资5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5%,比平均进度低10个百分点。17个新建项目中一季度只有6个项目开工建设,完成投资0.84亿元,仅占年度计划的7%。四是金融支持经济发展力度不大。一季度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6.7亿元,贷款余额19.5亿元,贷款余额仅占存款余额的25%,新增贷款余额占存款余额的比重为22%,存款增速比贷款增速高出14个百分点。五是安全稳定形势依然严峻。截止3月底,全市发生赴市以上上访共110批494人次,同比上升7%,其中赴省、进京上访达5人次。全市共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32起,重伤12人,事故起数同比上升18%,重伤人数同比上升33%。新发刑事案件119起,同比上升2%。六是工作风还有待进一步好转。部门与乡镇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主动配合协调还不到位,与咸阳、省级部门联系沟通还不密切,深入研究和破解难题的积极性、开拓性和灵活性还不足;工作效率还不够高;一些干部身上,还存在着与加快发展、争先进位不相适应、不相协调的问题,不同程度延缓、阻碍和影响了市域经济跨越发展。
一季度,咸阳
市重点考核的生产总值、规模工业产值、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等七项指标中,我市虽然总量排在第3-4名,但按照省、咸阳市新的考核办法,以增速来衡量,我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速位于咸阳第十名,其他指标增速均位于咸阳第九名,增速在咸阳均处于靠后位置,而总量紧随我市之后的三原、泾阳两县,增速迅猛,很有可能追上我市进入“三甲”。因此,我市要继续保持在咸阳市第一梯队之中,面临诸多挑战,形势十分严峻,压力不言而喻。
总之,我们既要看到成绩,坚定信心,充分调动有利因素,又要正视问题,积极应对,瞄准争创十强方向不偏离,下势立茬,苦拼实干,集中精力,强势推进,确保实现时间、任务“双过半”,确保圆满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
二、关于二季度工作
二季度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加快推进各项工作的关键阶段和黄金时期,也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加快赶超进位步伐的重要阶段。各乡镇(办)、各部门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年初确定的总体目标和工作部署,坚持学习实践活动与保发展、创十强紧密结合,突出重点、跨越发展,埋头苦干、赶超进位,做到“两促进、两不误”。
(一)千方百计保增长
一是猛抓工业经济。要在完成产值任务上下功夫。经发等部门要督促各工业企业认真落实1—2月份工业经济运行分析会议精神,按照能超尽超的要求,科学合理调度,将各项指标量化细化分解到每个车间、班组和人员。要继续实行月中监测、月底分析制度,抽调精干力量,深入重点企业蹲点监测,及时帮助企业解决生产要素配置和市场销售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在上半年完成规模工业产值57.8亿元以上。统计、非公、经发等部门要继续开展中小企业调研摸底工作,再挖掘一批规模以上企业,力争二季度末金坤模具、远程胶带等10户企业进入规模企业行列,确保新增产值5000万元以上。要在培大育强上下功夫。市经发局要围绕工业经济“333”工程,尽快制定和完善《促进工业经济发展年度考核奖励办法》及相关配套文件,扶持和引导企业加大投入,提升技术装备,加速积聚扩张进程。经发、计划、园区、非公等部门要认真分析研究中省支持工业发展的政策和咸阳市保持工业经济持续增长的九条意见以及扶持大企业发展的八条措施,全力以赴跑市进省,为我市企业争取更多的优惠政策和扶持资金。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围绕投资84.4亿元的9个技改项目,精力再集中,重心再下沉,经常性深入项目建设一线,积极主动地协调解决项目建设推进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强力推进项目进度,确保408铸件生产线、兴包集团扩能技改、514重点型号扩批、鲁洲生物科技f55果糖生产线等项目6月底前达产达效,形成新的产能,确保宝塔山油脂项目5月份开工建设,确保兴化技改、奉航节臂、中船十二所科技产业基地等项目快速推进,早日建成投产。要在园区平台建设上下功夫。园区办要加快园区二期控制性详规招投标工作,确保在二季度完成规划制订。要抢抓省市支持发展工业园区的机遇,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扶持,吸引市外资金和民间资本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8月底完成投资3883万元的装备制造工业园科技一路、园区一路、园区二路等5条道路建设。同时,要以三大园区为平台,围绕三大支柱产业,全面推进园区招商,力争更多的项目落户,推动工业经济规模化、集群化发展,使园区真正成为承接产业的平台和带动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二是猛抓项目建设。在当前争创十强的进程中,重大项目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抓手,是超越竞争对手的重要砝码。全市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争分夺秒抓项目,不余遗力建项目”的思想,拿出大上快上项目的劲头和魄力,确保重大项目全面快速推进。对于完成计划任务的兴化技改、西立交、晶众酒店等4个续建项目,要督促施工单位抢抓当前的黄金时段,坚决做到能超猛超、应超尽超;对于未完成计划任务的金龙鱼、西瑞、抗紫外线包装、小阜新区、陕柴重工铸件等5个续建项目,要逐个剖析原因,找准问题症结,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上足人力和机械,交叉作业,加班加点,确保完成计划任务。对于已经开工的廉租房、灾后重建学校、人力资源市场等11个新建项目,要尽快制定项目建设周月计划表,积极采取跟踪监控、全程服务的办法,确保项目早日建成发挥作用;对于未开工的台玻、莱茵电梯、宝塔山油脂、咸兴大道等6个新建项目,要加大与上级相关业务部门的联系沟通,全力推进项目的征地、环评、铁路专线报批等项工作,确保5月份顺利开工建设。同时,要盯紧20个重点前期准备项目,加大对接服务力度,力争二季度运作成熟一批项目,确保我市大项目建设能够阶梯推进,确保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5亿元,增长70%。另外,要抓好“西洽会”13个签约项目的落实工作,逐项目跟踪督查。市招商局要尽快完善我市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要提前准备今年承接中东部产业转移的招商活动,切实做好项目策划包装、推介工作,着力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落户我市。
三是猛抓农民增收。要突出抓好“三万”工程建设。各乡镇(办)要对照市上下达的任务,按照“三减三上”的要求,积极引导农民群众留足留好建设用地,并加强同农林局的联系,帮助群众做好园区的规划设计、大棚建设、品种筛选等服务工作,确保二季度末全市清水莲菜、时令水果、设施农业新增面积分别达到8000亩、7500亩、5000亩,实现产值2.5亿元。要突出抓好“三五”工程建设。各乡镇(办)和畜牧部门要围绕建设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目标,进一步夯实责任,强化措施,狠抓强村大户建设,重点抓好家庭适度规模养殖等技术的推广,着力建设“万头养猪大村”、“百头养猪大户”和规模养猪小区,力争二季度末全市生猪存栏63.3万头,出栏42万头,实现产值3.4亿元。同时,要强化动物疫病防控,抓好春防补针工作,确保畜牧业生产安全。要突出抓好多种经营。各乡镇(办)和农林、畜牧等部门要对现有的23个一村一品示范村、121个推进村进行提档升级,力争年内发展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2个、咸阳市级示范村7个。要支持和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订单农业、“公司+基地+农户”等方式,带动广大农户扩大生产规模、提升生产水平、实现增收增效。要围绕区域优势特色产业,积极培育引进农副产品加工项目,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民多种经营收入。力争二季度末多种经营收入达到7.5亿元。要突出抓好劳务经济。各乡镇(办)要加强与人劳、教育等部门的联系沟通,强化对务工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技能,力争上半年新输出务工人员1.6万人,全市在外务工人员达到9.8万人次,劳务创收5.6亿元。同时,要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增加农民的政策性收入。确保年内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50元,增长17%。
四是猛抓城乡消费。要紧紧围绕打造全国汉文化旅游核心这一目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包装一批开发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重点旅游项目和产品向外宣传推介。要加快投资519万元茂陵博物馆文物保护项目建设进度,上半年完成投资419万元的茂陵消防和安全技防工程,7月底完成投资100万元的茂陵防雷工程。同时,要加强与上级部门衔接联系,加快大汉雄风文化园、茂陵保护管理规划、黄山宫民俗休闲度假村的立项审批工作,8月底完成茂陵申遗规划上报工作。要以清水莲菜基地为依托,大力发展生态观光、休闲垂钓、荷花观赏和农家乐等旅游项目。各有关乡镇(办)和部门要严格按照市上下发的《荷花节安排意见》要求,积极承担起各自的责任,在规定时限内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所承担的建设任务,确保第二届荷花节圆满举行。要以打造新兴商贸城为目标,按照规划科学、布设合理、建设有序、资源节约的商业网络布局要求,上半年完成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初稿。要以化建大厦、航空晶众购物广场、金城广场、晶海国际商业大厦等商贸基础设施为依托,积极开展招商活动,上半年引进2-3户国内外知名专业店、连锁店落户我市。要继续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建设工程,不断加大家电下乡工作力度,上半年新建农家店60户,实现家电下乡消费300万元,进一步拉动农村消费,繁荣农村市场。力争上半年完成投资130万元的2个农村五级客运站点建设,并积极做好投资2000万元的**一级汽车站选址、立项等前期准备工作。
五是猛抓城市建设。要切实加快投资300万元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城市供排水规划和中心大街街景规划编制进度,加强与设计单位的沟通联系,确保6月份拿出设计方案。各乡镇(办)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在市城建局的指导下年内全面完成所有村庄和建制镇规划修编,保证村镇建设有序、发展有规。市城建、城管、城投等部门要督促施工企业倒排工期,上足机械人力,抢时延点,千方百计克服一切困难和阻力,确保西立交桥工程5月份建成通车,背街小巷改造工程6月份全面完工,园区5条道路8月份全面竣工,廉租住房按计划顺利推进。城市公园、关中百镇建设项目要尽快完成规划设计、招投标、征地拆迁等项工作,关中百镇——桑镇、马嵬镇建设项目要力争5月份开工建设,城市公园力争6月底开工。市城管局要按照“大树进城、奇石进园、鲜花增韵、雕塑布景”的要求,在学习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实施方案,着力打造城市新景观,不断提升城市品位和魅力。要针对目前存在的乱停乱放、占道经营、店外经营等行为,结合瓜果即将上市的季节特点,下势立茬,重拳出击,铁腕整治,全力扭转脏乱差局面。全市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市城管局、交通局、卫生局、交警队、工商局等行业管理单位和各乡镇(办)要按照《迎接建国60周年城乡环境大整治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充分发挥牵头作用,按照分工要求和各自职责,大力开展城区环境卫生、城乡交通秩序、市区建筑立面、农村环境等10大整治活动,确保活动取得实效。各包抓部门都要切实抓好包抓路段区域的整治工作,每周五下午的环境卫生整治要形成制度,持之以恒坚持下去,用我们每一名干部职工的实际行动影响带动全体市民,从而在全社会形成“除陋习、讲文明、树新风”的良好风尚,共同维护**城乡环境优美、秩序井然、文明靓丽的新形象。
(二)突出重点保民生
一是狠抓就业。要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大与沿海发达城市对接力度,积极寻求和联系更多的就业岗位,不断转移社会剩余劳动力,确保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6100人,就业再就业人数2060人,其中“4050”人员再就业620人。要发挥小额担保贷款和就业资金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政策作用,撬动全民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确保在二季度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00万元。要加强劳务培训力度,扩大社会中介服务,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介绍及招聘活动,为城市群众就业提供服务,力争二季度举办培训6期,培训人数达到1万人次。要严格落实贯彻《劳动合同法》和《劳动争议仲裁调解法》,加强劳动保障执法监察,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力度,及时调裁化解劳动争议矛盾纠纷,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二是狠抓民生工程建设。民生工程是改善民生条件、提高公共服务的物质载体。按照4月17日赵正永省长在全省灾后重建会议上的要求,将灾后重建项目、扩内需项目、中央新增投资项目统一纳入民生工程。就当前我市项目进展情况来看,开工率不足90%,完工率不足40%。对此,全市各相关部门要以“大项目建设年”活动为契机,坚持抓大不放小的思想,进一步明确责任,强化措施,确保按时完成民生项目建设任务。尚未开工的南位小城镇建设、职教中心、乡镇文化站等6个民生项目,要找准问题症结,进行分类施策,没有完成规划设计、征地拆迁的要尽快推进,资金未拨付的要加大资金争取力度,确保项目在5月底全面开工建设。已开工的中小学校、乡镇卫生院、农村安居工程、计生服务站、人力资源市场等35个民生项目,要抢工期、赶进度,迅速形成实物工作量,确保早日建成,早日惠及群众。已完成的人畜饮水、三北防护林、堤防加固、沼气池、社区服务中心(站)等27个项目,审计局、监察局、财政局等部门要尽快组织业务骨干对项目建设单位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确保民生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另外,高考关系千家万户,人民群众高度关注。教育局要扎实做好高三学生的“拔尖促临”工作,力争今年高考二本上线人数比去年增长5%。计生局要认真落实创建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市(县)动员会精神,牢牢把握创建工作的重点环节和关键举措,加大抽查解剖工作力度,确保创建工作一次成功。
三是狠抓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新时期保民生的重要方面,是各类市场主体对党和政府的迫切企盼。要继续抓好大树进城工程和渭河近堤绿化林带建设,加强对已栽植苗木的日常管护,确保高成活率。市环保局要围绕完成cod减排2100吨,二氧化硫减排20吨的目标任务,督促协调兴包集团正规碱回收4月底前通过咸阳市验收,华陆水务污水处理厂6月底前必须完成整体验收并投入运营,5月底前全市所有的国控、省控、市控重点污染源全部完成在线监测装置安装、联网和调试工作,408、115、514、陕玻、鲁糖等各大中型企业深化污染治理水平,分批完成燃煤锅炉脱硫建设工程。要加强对重点排污企业的在线监测和实地监管,对非法排污企业加大执法和处罚力度,对已经取缔关停的企业绝不允许死灰复燃。市城管局要加快垃圾填埋场建设进度,确保年内建成如期投入使用。各乡镇(办)和有关部门要突出抓好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提早谋划,精心准备,进一步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和农机具推广力度,积极采取以往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确保今夏不烧一把火,不冒一缕烟。
(三)强化措施保稳定
一是持续抓好工作。工作是检验各级领导干部工作能力的试金石。全市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第一要务抓发展,第一责任保稳定”的思想,认真开展“大接访”活动,积极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案件,确保全市社会大局和谐稳定。重点案件包抓领导和包抓部门责任人,要按照《关于开展突出问题集中化解月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抓住矛盾纠纷问题的症结,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切实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各乡镇(办)、各部门要按照属地管理以及“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对重点对象要看死盯牢、不离视线,对一旦发生的上访事件,坚决做到快速反应、妥善处理。部门对群众反映的新问题要逐一梳理归纳,及时建立案件台帐,明确案件包抓责任人和办结时限。同时,要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对每一个案件办理情况跟踪问效,定期进行通报。
二是持续抓好安全生产。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市安委会各成员单位要始终做到安全生产警钟长鸣,抓住“高温季节”安全生产的特征,切实加强道路交通、非煤矿山、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公众聚集场所、食品药品卫生等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的安全监管和事故隐患排查,做好有关专项安全事故应急演练。要以落实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专项执法检查为突破口,开展经常性安全专项整治和隐患排查治理活动,全面消除事故隐患。要经常性严肃查处、严厉打击工业和交通行业中存在的违法生产经营、违规操作行为,坚决预防和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三是持续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障生命财产安全,是政府的基本职能。公检法司要扎实推进“平安**”创建活动,不断提高群众的知晓率和社会治安满意度。要严厉打击“两抢一盗”等侵财犯罪,狠抓命案侦破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要加大对那些横行乡里、为非作歹、强揽工程、欺压良善等黑恶势力的打击力度,切实维护群众利益。要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整治,维护良好的教学秩序。要强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抓基层、打基础,加强巡逻防范,为加快发展营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三、关于加快县域经济争先进位工作
近期,省、咸阳市相继召开了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出台的一系列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从政策层面已处于全国前列。其中,涉及财税方面的政策有四个方面,金融政策有21条,几乎都是“真金白银”,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提供了强大的政策和财力支持。咸阳市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决定在全咸阳市开展县域经济争先进位竞赛活动,并明确要求我市在2011年进入全省十强。面对竞争激烈,不进则退的发展态势,全市各级各部门都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争创十强的重要意义,认识到这不仅是咸阳市委、市政府对**的殷切期盼,更是检验我们各级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试金石。全市上下要始终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在工作目标上围绕十强,工作安排上突出十强,工作落实上推进十强,攻坚克难,扎实工作,确保在2011年实现**十强目标。
一要正视差距,坚定信心。在2008年全省县域经济综合监测排名中我市位居第15位,虽然比上年进升了3个位次,但距创十强依然存在不少差距。在考核的三项总量指标中,我市2008年gdp总量、财政总收入、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与**十强县平均值分别相差49.06亿元、19.49亿元,25.94亿元。在考核的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全省十强县市的平均值低38998元、7003元和478元,分别与十强县第十名的凤翔县相差754元、596元、403元。在考核的gdp、财政总收入增速指标我市与**十强县的平均值分别相差12.5、12.6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指标与**十强县增长最快的县分别相差35.3、15.1个百分点。从结构指标情况看,**十强县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平均值为77%,比重最高的府谷县为93.2%,而我市仅为46.5%,与凤翔县相差3.9百分点。在看到差距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市创强工作仍然有许多有利条件和难得机遇。一是与十强县第十名的凤翔相比,我市总量指标和凤翔县已相当接近,人均指标、速度和结构指标与凤翔县差距也不是很大,而且还有6项指标在凤翔之前。二是随着国内产业要素加速向西部转移、西咸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推进,我市位于国家级关中——天水经济区桥头堡和关中城市群建设中心位置,为我们招商引资、借力发展搭建了更为广阔的平台。三是随着工业经济“333”工程、大项目建设的强势推进,在75亿元的兴化技改、7.7亿元的金龙鱼、15亿元的台玻、5亿元的莱茵电梯、3亿元的西瑞等一大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后,将会迅速提升我市经济综合实力,为我市跨越发展、争先进位集聚强大能量。四是省、咸阳市近期出台的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一系列政策文件和具体扶持措施,为我市争先进位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只要我们坚定信心,牢固树立跨越发展之志,把握跨越发展之势,汇集跨越发展之力,就一定能一年一大步,三年上台阶,提早实现**进十强的宏伟目标。
二要明晰思路,突出重点。市委、市政府围绕三年创建**十强奋斗目标,确立了“一年蓄势抢先机、两年跨越上台阶、三年冲刺进十强”的三步走战略,制定了具体的创建规划,提出了创**十强的基本思路,即:强化三大优势,实施四大战略,推进五大建设,实现六大突破。全市各部门和单位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和要求,结合我市县域经济发展实际和全市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城镇固定资产投资3项决定性指标相对滞后的现状,坚持从各自职能出发,坚持用创新的办法筹谋跨越发展举措,坚持用百倍的付出抓好赶超进位重点。要突出抓好“三万”工程、“三五”工程和劳务输出,培育农业增效新亮点,促进第一产业快速增长,在农民增收上实现赶超;要以大项目建设和三大园区建设为支撑,强势推进工业经济“333”工程,全力打造工业膨胀扩张增长极,推动第二产业裂变递增,在工业强市上实现进位;要全面繁荣商贸旅游等服务业,激活三产聚集效应,在三产富市上实现跨越;要坚持经济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不断加大科教文卫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投入,确保各项社会指标和生态指标也都位于全省前列,确保在2011年实现**进十强目标。
三要围绕目标,制定规划。规划是连接目标和行动的桥梁,是指导我们争创**十强的行动指南。全市各部门和单位都要紧盯三年创十强目标,从部门职能出发,详细制定各自的争先进位规划。规划要突出目标任务和完成任务的支撑点及保障措施,确保规划缜密可行,绝不能凭空捏造应付了事。从而以各自小规划的全面实施,确保全市总体规划的顺利推进和规划任务的全面完成。计划局、统计局要通力协作,主动配合,并切实承担起牵头抓总的作用,在认真研究省、咸阳市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文件的基础上,科学制定我市县域经济争先进位实施意见。实施意见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发展特色,突出年度争先进位目标和工作重点,切实起到指导全市县域经济赶超进位、跨越发展的作用。经发、农林、商务、非公、城建、财政等部门也都要围绕争创十强的奋斗目标,从各自承担的创强任务出发,制定各自产业争先进位5年发展规划。教育、卫生、环保、人事等部门也要认真研究各自承担的创强生态社会和保障任务,科学制定各自的争先进位方案,确保全市创强的各项指标,都能按年度递进。
四要靠实责任,狠抓推进。争创十强的目标任务已经明确,关键在落实任务,靠实责任。近来,市计划局、统计局结合上级有关争创十强的文件,初步拿出了我市《县域经济争先进位实施意见》和《县域经济主要指标监测奖评暂行办法》。今天,市计划局、统计局已经以征求意见稿形式印发给了各乡镇(办)各有关部门。会后,大家要尽快召开相关会议,认真分析,充分讨论,于5月5日前将意见和建议,以书面的形式报送到市计划局和统计局。市委、市政府待两个文件确定后,以两办文件将任务层层分解量化,真正做到人人肩上有担子,个个身上有任务,真正使争创十强成为全市干部职工的共同意志,使全市人民思想同心、目标同向、行动同步,形成团结协作、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市计划局、统计局、考委办、两办督查室要对各部门、各单位争先进位实行全程跟踪督查,坚持每月查进度要结果,掌握工作推进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市委、市政府将把县域经济争先进位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和干部工作绩效的重要依据,坚持绩效问责制度,切实做到鼓励和支持有为者、触动和鞭策平庸者,形成人人想跨越发展、处处议争先进位、事事为赶超提升的良好氛围,在全市掀起团结求实谋发展,争先恐后促进位的工作热潮,确保如期实现争创十强宏伟目标。
四、推进经济发展的保障措施
第二季度是全年工作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在困难和压力面前,能不能保持我市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能否实现经济跨越发展,关键在于各级各部门是否高度重视、是否抓住重点、是否真抓实干。因此,各级各部门特别是领导干部务必把思想统一到这次会议上来,把精力集中到推动工作开展和促进争先进位上来,不折不扣地将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落实到工作中,切实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一是要振奋精神抓落实。面对各县区明争暗赛、相互叫板的发展局势,要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最关键的是要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现在,我市经济发展的一些不协调问题越来越突出,排除宏观形势和客观因素外,根源在思想观念、在工作作风、在精神状态,我们一些乡镇(办)和部门的领导依然存在思想松劲滑坡,甚至麻木不仁的现象,对该抓的事情、该干的工作,推推动动,不推不动,甚或推了也不动,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大局。因此,我们要下势解决机关部门工作人员办事不力、推诿扯皮和肠梗阻现象,坚决杜绝消极畏难、无所作为的思想,坚决杜绝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思想,使全市上下始终保持一种开拓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始终保持一种争先进位、争创一流的锐气,始终保持一种只争朝夕、加速赶超的态势。在具体工作中,时时充满激情,敢闯敢试、敢抓敢管、敢做敢当,工作思路要更开阔、工作胆略要更大、发展步子要更快,三步并作两步走,以超常规的思维、超常规的举措和超常规的力度,实现经济社会的超常规发展,真正在发展经济的实践中创出一片新天地,干出一番新业绩。
二要夯实责任抓落实。敢担责任是领导干部必备的基本素质,也是提高执政能力、转变工作作风的综合体现。各级领导干部都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对待自己的工作,敢于担当,勇于干事,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求实效。尽责任就是要快节奏、高效率。各级各部门要大力倡导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作决策、抓工作要立竿见影、立说立行,快节奏推动工作,全力加快县域经济争先进位步伐。尽责任就是要高标准、严要求。凡省上考核的主要指标,要一项一项地具体分析,位次靠后的,深入查找症结,采取得力有效的措施,确保位次前移;凡与咸阳市签订责任书的,要立足高起点,不仅要全面完成责任目标,而且要争取位次靠前。尽责任就是要出实招、重实效。今后,市上检查评价各乡镇(办)、各部门的工作,就是要看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落实了没有,重点工作有没有进展,难点工作有没有突破,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有没有得到解决。因此,各级各部门要坚持干字当头,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坚决把市委、市政府发展县域经济,力促争先进位的决策部署落实到实干之中,把各项经济目标细化量化,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个科室、每个人员,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环环相扣、层层落实的责任体系,形成层层抓落实、人人抓落实的良好局面。
三要创新方法抓落实。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实现争创**十强的进程中,必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新矛盾、新困难、新问题,全市上下要不断强化对形势的分析判断、深化对问题的思考、深化对规律的认识,学会用创新的思维、科学的方法来谋划发展、开展工作。各级各部门要对经济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深入分析研究,认真谋求对策,尤其是要在创新方法、破解瓶颈、促进发展上有新的突破。比如,在土地上,要不等增量、用活存量,用好已批的、清理未用的、盘活闲置的、开发后备的,为项目落户建设提供土地;在资金上,要创新融资观念,争取上面的钱、贷出银行的钱、聚集民间的钱、引进域外的钱,用好别人的钱,办好自己的事,着力破解土地、资金等瓶颈制约,力促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全力推动各项考核指标位次前移。
四要严格考核抓落实。抓工作落实关键在于抓责任落实,抓责任落实关键在于抓监督考核落实。市考核办要强化考核监督,把责任考核与干部奖罚结合起来,不断完善考核办法,加大对重点工作、重大项目的考核力度,通过重激励、严约束、严考核,营造人人谋发展、抓落实的深厚氛围。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办室要大力推行工作交办、催办、督办、查办制度,要会同相关主管部门加强督促检查,并落实好督查通报制度,对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要决策、重点工作,要立项督查,制定落实时间表,实施跟踪督查,一步一个脚印地推动工作落实。
篇2
关键词:主题探究; 行动学习; 体验感悟
人教版《思想品德》的每一个单元前面都安排了一个主题探究活动,它是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主题探究活动,立足于不同年级学生当前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终身信守的价值取向确定主题,寻找合适的切入点,通过开展调查、访谈、制作手册等活动使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实践性是它最大的特色。主题探究活动引领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活动,培养合作、沟通、处理信息等能力,为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提供了开放的空间。
柏拉图曾说过:“教只能给予推动,使学生自己去找到必要认识的东西。”每一个主题探究活动中都蕴藏着学生“必要认识的东西”。问题是教师如何给予推动,使学生自己去找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据此,我在主题探究的教学中,进行了一些“行动学习”的尝试。本文就此谈一些在实践过程中的体会和反思。
一、什么是行动学习
行动学习(Action Learning)又称“做中学”,它是英国管理学思想雷吉.瑞文斯(Reg Revans)提出的。它要求受训人员提出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然后把问题分配到小组内不同的成员身上,在一段时间内,小组成员计划、实施、总结、反思进而制定下一步行动计划,群策群力,分享知识与经验。“行动即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最终使问题解决,不能解决的也要找出原因。这种学习方法在企业培训中获得成功后,被人们称为是一种真正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行动学习的理论支持来源于现代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也就是说,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
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这意味着学习是主动的,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作用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刺激接受者。思想道德建设不能靠说教,“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思想道德教育,学习者如果是主动的、建构的、目标指向的、情境关联的、生活化的,则学习是最有效的。因此,主题探究教学中运用“行动学习”完全是可行的,甚至是必要的。它是德育领域的一种新范式。它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是思想道德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习过程的引领者和催化师,遵循“问题、计划、实施、质疑、反思、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培养合作、沟通、独立思考等能力,构建尾于自己的价值观、道德观体系。
二、如何开展行动学习
“行动学习”看似复杂实际简单。长期以来,在教育教学中被经常使用,只是缺乏系统性和组织化。如有一次教学《勿以恶小而为之》时,我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站在十字路口观察闯红灯的人数。然后以骑车人或行人的身份,在红灯亮起时带头遵守交通规则,看看是否带动了其他人遵守交通规则,闯红灯的人是否少了。事实说明人们违反交通规则也有明显的从众心理。这就是一个行动学习的行为。
“行动学习”在主题探究教学中的实践,归纳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1.对问题的不确知、没有满意的答案是行动学习的起点
行动学习首先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我们行动的目标是什么?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没有问题就谈不上解决问题的实际活动中达到学习的目的。主题探究活动:“关注校园周边文化,参与精神文明建设”,建议同学们对校园周边的文化环境进行调查。有个同学就对人们为什么那么喜欢“8”产生了兴趣,在社区里对人们对不同数字的嗜好做了调查。主题探究活动:“共编《维权手册》,保护合法权益”,建议同学共编《维权手册》,有些同学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对人们买东西是否看保质期进行了调查。在学校组织的学习“八荣八耻”的主题探究活动中,有一组同学关注到了学校生活中的细节,写出了《青少年学习“八荣八耻”应从细节做起》的调查报告……从以上事例中,我们看到教材中主题探究活动将正确的思想观念蕴涵在丰富的活动之中,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但这不应该是唯一的。对同一个目标,学生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视角去把握,去体会。学生提出视角的范围,从可能性上讲是无限的。我们应当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视角,“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体验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只有自己感兴趣的视角,愿意探究的问题,才能激发起学生行动的热情。最有趣的、有价值的问题,往往是学生自己发现的。事实上,问题的发现往往源于生活。不管是欧几里德定律,还是牛顿运动定律;不管是爱迪生的科学发明,还是诺贝尔的炸药……都源于对生活的思考。这里的生活是一种广义的概念,学习也包含于生活之中。只有是学生亲身体验的问题才易成为有意义的问题,只有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才易让学生体会。
提出了一个好问题,就等于为下一步行动铺好了路。但这还不够,因为并非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因此这就需要老师做好引导工作。一般而言,在引导学生确立研究问题时需要考虑三个基本的要求,即把握可行性,注意科学性,鼓励新颖性。例如:调查“人们买东西是否看保质期”的那组同学,最初确立的问题是:食品安全卫生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调查。这个主题显然太大,不管是调查的面上,还是调查所需要的时间与专业能力上,都非初中学生所能完成。在老师的引导下,经过组内讨论,逐渐缩小研究范围,最后将问题的切入点放在商品的保质期上,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2.在进程困难中提出有调察力的、有启迪性的建议是行动学习成功的保证
行动学习不仅需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更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研究“为什么”的过程就是行动学习的过程。一个完整的行动学习过程包括前期的明确探究主题、制定计划、收集资讯;中期的付诸行动(调查、实验)、质疑与反思(讨论、调整);后期的数据分析、报告撰写、汇报陈述等等。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也会生成许多新的问题,因此团队成员不断提出有洞察力的、有启迪性的建议就显得非常重要。它是行动进行下去,顺利完成的重要保证。
⑴依靠集体的力量和智慧
众人拾柴火焰高,思想的火花是相互碰撞出来的,建设性的建议需要集体的智慧。因此行动过程中我们提倡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团队)。它有助于学生共同地、自主的开展活动,集思广益,优势互补,激发自己的潜能,激发集体创造性思维。我们现在的合作学习小组,一般由5~6个学生组成,他们根据兴趣特长自主组合,围绕探究主题,合作解决问题。例如:初二(2)班有一个稳定的合作学习小组,队名叫“梦羽”。队长楼可人负责组织开展活动,整理活动报告;队员余蔡璋负责记录活动过程,参与制作活动报告;队员王海韫负责制作活动报告;队员钟雨婷负责拍摄活动照片,参与制作活动报告。他们先后开展了“植树节植树”、“颂国庆60年,展时代新风尚”、“教师节送贺卡祝福老师”等活动。在开展纪念植树节活动的时候,大家为怎样使活动更有意义犯了愁。有队员说收集资料制作展板上街宣传,可是费时费力有没有效果还不知道;有队员说到植物园认养一株树,可是这要钱而且现在有没有这个活动也不知道。最后队员余蔡璋说:“昨天我在小区公园里玩,看到一个新鲜的土坑,估计是一棵树被人挖走了,我们不如买棵树苗,亲手再种一棵树上去,帮助小公园修补脸上的这个伤痕。”后来他们在活动记录里写着:“我们亲手把代表我们对大自然热爱的小树苗放进坑里,慢慢再把土铺上去,看着我们队员们亲手栽种的树苗屹立在小公园里,我们格外的兴奋和快乐。”
⑵发挥教师的“催化师”作用
有关“有效的合作学习小组”的论述有很多,许多教师在这方面做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工作。除此以外,行动学习还要明确“谁”、“何时”、“何地”、“如何做”等问题。这就涉及到“行动计划的制定”等诸环节。在这些环节中同样需要小组成员齐心协力,献计献策。那么老师呢?老师如何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呢?放任不管当然不行,管得太多又变成了包办代替,制约了学生的发展。所以老师在行动学习中扮演着“催化师”的角色。“催化师”把握行动学习的过程,控制研讨的节奏,激发质疑和反思,是行动学习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催化师”要把握好“度”。适度引导有两种含义:一是在恰当的时候提供指导,即孔子所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之意。在学生还未进入状态时不能给予更深的指导,而应先引导他进入研究的状态;在学生没有主动向老师提出问题的时候,就再让他自己去思考,去体验。只有在学生认为需要指导的时候,再给他提供指导才是最恰当的。二是给予学生恰当的指导,如指导学生提出科学的、有新意的问题,指导学生分析活动的可行性等。行动学习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行动的过程,在行动中提高能力,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并非研究结果本身。
⑶发现原来未曾看到的意义是行动学习最大的价值
正如《学习的革命》一书所讲,如果你在学法语就说话;如果你在学电脑就使用电脑;如果你想成为作家就写作。“行动学习”以实践活动为重点,行动计划的制定也不是纸上谈兵。只有付诸行动才能不断发现问题,促进学习者不断的对问题加以质疑和反思,才能获得新的感悟,即“发现原来未曾看到的意义”。这样才能真正内化为属于学生自己的思想观念。
①在自主探究中构建意义
现在中学生自主探究大多使用调查问卷的形式。我手头上有一份《市民对数字嗜好的调查报告》。起因是正月初八,一大早就听见了震耳欲聋的爆竹声。妈妈说:“今天初八,那是人们要图个兴旺发达,在新的一年当中赚钱多多!”妈妈的话引起了学生的疑问:为什么人们就那么喜欢“8”呢?难道其它数字也有它的意义吗?人们最喜欢的数字是哪些?于是一组同学自己设计了调查问卷,来到社区进行实地调查,调查人群分为三组:老年人,青年人和中年人,儿童。通过数据分析,同学们得出以下的结论:老年人思想传统,绝大多数喜欢“6”和“8”。喜欢“6”是希望“六六大顺,永远顺利;喜欢“8”是希望兴旺发达,能发财。同学们认为老年人思想传统但可以理解。因为过去的日子艰苦,他们对生活的要求很低,只希望能吃好穿暖。中年人、青年人喜欢“6”比较多,因为他们选择了“顺利”。他们说人生有许多“关”,只有顺利通过,努力取得成功,才会有较好的事业、较好的未来。有一位博士后,说他喜欢“7”,因为“七上八下”,“7”比“发”还要好。这使同学们敏感的心感受到了强烈的事业心。这使同学得出结论:中年人和青年人是事业追求型的。难能可贵的是同学还想到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句话。这句话我们讲了多少遍,很多同学置若罔问。通过对数字嗜好的调查,使同学们感受到了事业进取之心,少年奋斗之情。对于儿童的调查,每一个数字都有人喜欢,原因五花八门。由此,同学们得出一个结论:这是一个充满幻想的年龄,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一丝不一般的笑容。
以上学生活动结果说明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这样的感受才是最真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如果学习者是主动的,学习才是有效的。
②在质疑反思中提升能力
主题探究:“了解世界文化”,有位同学通过查找资料发现,中国的活字印刷术传到西方后,于明末清初再度传入中国时已得到了很大改进,而在中国印刷术改进的速度却很慢。为什么?我们不是一直以四大发明引以为自豪吗?活字印刷术不是上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吗?通过查阅资料,反复思考,这位同学得出结论:要学会学习,即要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要学会创新,既不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也不停留在别人既有的水平上,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从对四大发明沾沾自喜,到认识到要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这是思想上一个多么巨大的进步啊!
2005年4月的一天,杭州天目山路古荡联华超市门前的消防栓被一辆路过的面包车不慎撞断。水即刻喷涌而出,淹没了路面,给交通带来了相当的不便。我校初三(6)班的崔蔚晓等三位同学刚好路过,不假思索一起上前,捡起断裂的消防栓压到断口上,整整45分钟时间,三位同学的衣服鞋子都湿透了,直到自来水公司的抢修人员赶到。《钱江晚报》以《丰潭中学女生好样的》为题作了报道。有一组同学从这件事上想到:这个消防栓是不是经常被撞坏的呢?于是对此进行了调查,走访了附近的商家,得出了结论:(1)这个消防栓安置的位置不对,最好能够移一移;(2)即便不能移,应该设置一个醒目的警示标志,引起过往车辆的注意。最后他们还把建议递交给了有关部门。那时候学校正在掀起学习“八荣八耻”的浪潮,他们从这件事情上还想到“八荣八耻”是一个大的框架,我们应当将它落实到一些细节上,“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于是同学们又确定了“青少年学习“八荣八耻”应从细节做起”的主题,设计了调查问卷,实地采访,撰写了调查报告。他们发现同学们对“耻”的行为都能够很正确的做出判断,是非界限分明。但对“荣”的细小行为都不是很重视,有时关个灯,移下桌子,回答个问题,于人方便却没想到,或者不屑去做。因此他们认为,我们对“耻”固然应该鞭挞,对于“荣”更需要大力宣扬。
从这两个实例我们看到,质疑和反思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真实的体验,而且使学生“发现了原来未曾看到的意义”,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得到了升华,这正是行动学习最大的价值。
三、行动学习是发展智慧、感情与技能的手段,帮助促进正确思想观念的形成
徐冉同学在《市民对数字嗜好的调查报告》最后一段写道:“对于老人、中年人和青年人、儿童的调查,我不仅得出了这些结论,更重要的是对于将来深入社会进行交往学习,给了我一个锻炼的机会。从设计调查问卷,到实地采访,再生动的写出调查报告,这都是一个飞跃。我通过父母对我的提示及鼓励,了解了“调查”是什么概念,该怎么去写。这锻炼了我的交往能力,也提高了我在这方面素质的培养,我很欣慰!”开展“行动学习”以来,实践证明“行动学习”是发展学生智慧、感情与技能的有效手段。“行动学习”以学生为中心,是学习知识、分享经验、创造性的研究问题和实际行动联成一体的。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际操作能力、合作交流、独立思考等能力。“行动学习”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能力,也要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思想观念。
《课程标准》指出:“社会规范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开展行动学习,在实践中思考,在实践中感悟,构建属于自己的价值观、道德观体系。行动学习促进学生践行主题探究活动中蕴涵的思想道德观念。他在实践,他在思考,才能体验和感悟,既“发现原来未曾看到的意义”。这样内化为属于他自己的思想观念,才是有意义的。主题探究的目的正在于此。我们开展行动学习,不是停留在行动本身,也不是停留在主题探究活动的顺利完成,目的在于行动过程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正确思想观念的形成。“梦羽”小队在“颂国庆60年,展时代新风尚”的调查报告中写到:“本次报告由杭十三中初二(2)班王海韫、钟雨婷同学制作。具体分工是:资料由大家一起收集,互相补充,调查问卷由钟雨婷制作,两人一起调查,数据分析由钟雨婷完成,调查报告由钟雨婷撰写,封面、目录由两人一同设计,活动感想、小结由王海韫撰写。因此活动中我们感受到了祖国建设60年来所取得伟大成就,而且锻炼了我们个人的组织策划、团结协作、与人交往、换位思考的能力,使我们更加懂得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从以上有些啰嗦的叙述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两位同学不仅触摸到了祖国前进的脉搏,而且分工明确又团结协作,合作的很好。
四、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由于小组成员能力与兴趣的差异,很多时候就是其中能力较强的一两个学生包揽了行动学习的全过程,其他成员则坐享其成,造成了小组合作学习起不到全体成员共同进步的目的。所以,我们在实践过程中要注意因材施教,具体分析班级因素、学生因素,紧密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际能力,循序渐进。其次,也有不少学生“以没有时间”为理由拒绝参加探究活动,也有家长和教师不支持探究活动,认为探究活动花费了不必要的时间,会影响其他课程的学习。最后,社会上有些单位、人也不理解、不支持,没有形成支持学生调查研究的氛围,造成有些学生喜欢从网络上、书本里查资料,也不愿意走出校门实地调查。这些都有待在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研究解决。
参考文献
[1]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编.初中探究型课程导师指导手册.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
篇3
为丰富全市未成年人暑期生活,促进广大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市文明办、市教育局、市文广新局、团市委、市妇联、市关工委、市科协等部门决定在全市组织开展2017年度“七彩的夏日——未成年人暑期系列活动”。活动方案如下:
一、活动宗旨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立德树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中国梦”学习教育、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活动为主线,以“七彩夏日,快乐成长”为主题,遵循未成年人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精心组织开展益德益智、丰富多彩、深受未成年人喜爱的暑期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广大未成年人在暑期活动中拓宽视野、强健体魄、陶冶情操、快乐成长,争当品德高尚、富有理想、快乐健康、全面发展的新一代xx人。
二、活动安排
1. 我是“梦想”小使者——“践行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各地各部门要通过绘画、演讲、歌咏、征文、座谈、微电影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内容,发动广大中小学生讲述、描绘自己亲历亲见的“中国梦”,树立以实干兴邦精神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梦想。6月-10月,市教育局、文明办、文广新局、共青团、妇联、新华书店等单位组织开展“阅读文化经典,建设书香校园”xx市第四届中小学生读书节活动;我市将组织小学和初中代表队于7月下旬参加在南京举办的全省青少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景剧大赛;今年是建党96周年,为了进一步培养少年队员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怀,7月1日,市文明办、教育局、文广新局将举办“童心向党、校歌嘹亮”中小学生合唱比赛;市关工委依托校外辅导站开展“学史立志,崇德向善”主题教育活动;如皋市开展“走进纪念馆,走近历史”系列活动和“奔跑吧,少年”——重走路闯关比赛,引导未成年人传承和弘扬精神;xx长少年素质教育实践未成年人开展“寻根之旅”夏令营和军事夏令营;启东市举办“闪闪红星照我心”的演讲比赛;崇川区组织开展少年特种兵等暑期训练营,锤炼青少年学生的意志品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2. 我是美德小标兵——“雷锋精神我传承·文明礼仪我行动”暑期实践活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结合《江苏省未成年人文明礼仪规范》内容,引导未成年人学雷锋、树美德,积极参与公益志愿服务活动。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文博场馆要招募一批小小志愿者参与场馆的管理、服务工作,并做好相关培训。各地各单位要把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作为暑期实践活动的重点,采取多种形式,创设、整合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引导未成年人争做“文明小义工”“爱心小天使”,培养良好道德习惯。8月,市文明办、教育局、关工委等部门组织开展“美德少年、三好标兵”公益夏令营;xx博物苑在暑假期间开展小小讲解员培训与志愿服务活动;海安县举办“文明礼仪进社区”专题讲座,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八礼四仪”基本内容;如皋市组织开展“暑期小岗位,接轨大社会”系列活动,引导未成年人积极参与暑期岗位体验,培养社会责任感。
3. 我是文化小达人——“经典浸润心灵,艺术启迪人生”,开展未成年人经典诵读、诗教乐教活动。依托各级各类校外活动阵地,围绕传统节日,以“童心里的诗篇”创作征集活动为契机,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诗教乐教活动。市文明办、教育局、文广新局、团委、妇联、关工委、科协等单位联合举办xx市“七彩的夏日”启动仪式暨“游览之礼”示范观摩活动;暑假期间的每周六下午,市少儿图书馆举办“苗苗悦读坊”,带领孩子们倾听绘本故事,感受阅读的快乐;xx慈善博物馆、江海小记者总站组织江海小记者开展电影之旅、名师大讲堂等系列活动;海门市举办“我是小小弘謇人”经典诵读活动;启东市组织开展“文明伴我行,城市美如画”墙体绘画征集活动;通州区开展“阅读越美”之“朗读我能行”暑期擂台赛,培养未成年人主动读书、喜爱读书的学习习惯;港闸、崇川、如东县、开发区等地将组织开展青少年文艺汇演、征文活动、演讲比赛等。
4. 我是科普小能人——未成年人科学素养提升行动。深入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2017-2020年)》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在未成年人中广泛开展暑期科普宣传、探索研究、体验实践等活动,引导未成年人体验科学,增强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暑假期间,xx博物苑组织开展生物大讲坛、“健康哥哥”等系列活动,带领青少年多识花草虫鱼鸟兽,学习自护自救方法;7月,xx科技馆组织开展机器人夏令营活动;海安县妇联、福缘志愿者服务队、xx大学杏林学院联合开展杏林艺术文化科普行,面向留守儿童和孤儿开展“我爱科普”知识宣讲和实验制作等系列活动;海门市科协举办农场体验活动,走进自然、亲近自然,为未成年人搭建科普课堂;通州区科协举办流动科技馆巡展,让科普展品走进乡村学校少年宫,激发青少年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崇川区举办“魅力崇川,创新领航”科技夏令营。
5. 我是“阳光”小模范——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和成长关爱系列活动。以县(市)区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各乡村学校少年宫、校外教育辅导站等为依托,继续组织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千场宣讲活动。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深入实施《江苏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广泛开展未成年人自护教育、心灵呵护和针对留守流动、孤残儿童等特殊未成年人群体的关爱行动。xx市妇联、文明办、教育局等单位组织开展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共享·快乐·平安”主题夏令营;暑假期间,以市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的专家志愿者为主体,将走进部分社区,对广大市民和青少年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宣讲,还将举办“心灵成长”学生团辅夏令营;市互联网协会、港闸区互联网信息中心联合开展“指尖少年,阳光成长”青少年网络素养提升工程活动,进行网络文明教育宣讲和捐赠活动;海安县将举办“心海护航”——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三巡”活动;如东县组织贫困生和留守儿童外出研学,并开展公益兴趣培训夏令营等活动;海门市文明办、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组织“心理阳光工程”进社区团体辅导活动;启东市结合“走帮服”活动开展“太阳花”困境儿童关爱行动,围绕学业辅导、亲情陪伴、感受城市、自护教育、爱心捐赠等开展关爱帮扶活动。
三、工作要求
1. 加强领导,广泛发动。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七彩的夏日——未成年人暑期系列活动”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真正做到思想重视、经费保障、责任落实,形成市县联动,覆盖城乡,惠及全市未成年人的工作布局。要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社区工作者、“五老”人员、社会志愿者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和组织未成年人社会实践活动。要善于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益性文化阵地等各级各类校外活动场所的作用,不断拓展未成年人暑期活动的空间。
篇4
[关键词]行动研究 教学互长
[作者简介]赵丹(1980- ),女,辽宁锦州人,渤海大学大学外语教研部,副教授,主要从事外语教学与理论研究。(辽宁 锦州 121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促进高校教与学的良性循环”的最终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4lslktzijy-09)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3-0175-02
1966年,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案》中提出,教师工作应被视为一种“专门职业”即“专业”,此后出现了各种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其中,行动研究受到了一致的好评。进而,基于教育研究者的实践研究,行动研究也迅速受到理论研究者的关注。行动研究于20世纪90年代进入我国教育研究者的视野,成为教师反思教学以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得到了诸多教育理论研究者的一致认可,因其适合于实践工作者,也颇受实践工作者的欢迎。接下来笔者将就行动研究的源起、如何开展行动研究及其意义展开论述。
一、行动研究的源起及概念
“行动”和“研究”这两个概念原本是用来描述两种不同层面不同性质的行为活动,但20世纪初的“教育科学化运动”将两者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概念首次提出。在1945 年刊发的《行动研究和少数民族问题》一文中,关于“行动研究”这一个理论,美国心理学之父Kurt Lewin提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应该结合社会现有的实际问题,并且设法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进而解决这些社会实际问题。“行动研究”定义的雏形来自于“没有无行动的研究,也没有无研究的行动”的理念。对于“行动研究”这一理论, 澳大利亚凯米斯教授从教育的角度做出了解释:行动研究法是由社会情境(包括教育情境)的参加者进行的一种自我反思的研究方式,其目的在于提高下列三个方面的合理性和正当性:(1)他们自己的社会实践或教育实践;(2)他们对这些实践的认识;(3)施行这些实践的所在情境。自20世纪80 年代以来,行动研究在西方发达国家颇受青睐,也逐渐推广到发展中国家并且在改革教学实践中取得较大成效。行动研究于80 ~90年代间介绍到我国,我国学者认为教师行动研究还具有“双主体性”和“合作性”。
基于多年的教学实践与研究经验,笔者对行动研究进行了更为具体的阐释:首先,行动研究是一种科学的研究范式,它以教师真实、自然的教学环境为研究背景,以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目标。以教师的实践教学工作为例,合格的教师不会机械地遵循既定大纲教学,而是根据学生的时时反馈,做出相应的调整,如对教学内容的增删或对课程设计的改进以及教学方法的更新,以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因此事实上,教师日常的教学工作就是行动研究,不夸张地说,教师每天都在进行行动研究。它结合了改革行动和研究工作,实现了教与研的同步发展;行动研究重在自省,即在教学实践中去发现问题,再回到实践中去解决问题。因此,行动研究,作为一种教师教学研究与实践的有效范式,有助于高校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
二、高校教师开展行动研究的基本路径
行动研究法不同于传统的研究方法,教育行动研究法是建立在行动的基础上所从事的研究。从研究目的来看,行动研究更有针对性,而不是偏离实践教学的著书立说、理论阐释。行动研究从实践出发,将课程改革、课内外教学、校本教材开发、评估体系与教师职业发展紧密结合,是遵循“计划、行动、观察与反思”这一螺旋上升模式的探究性研究。相对于升学压力过大,教育模式固定的中小学等基础教育而言,在高等教育教学中开展行动研究更能体现其适应性与实效性。如何开展教育行动研究主要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1.寻找教育行动研究的起点。目前在我国,很大一部分高等院校都在鼓励基础课程的改革、校本教材的开发,这些举措都在一定程度上对教育行动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尽管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但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仍然会遇到许多问题,比如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对所教知识不感兴趣、如何将教材编写得深入浅出以便学生学习、如何使专业知识更适应市场的实际需求等。要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应该依靠纯粹的教研理论专家,还是工作在教育前线的老师做行动的研究者。教育行动研究注重的是理论和实践的相辅相成,因此,应该由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第一线教师来推进课程改革、开发校本教材以及商讨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实际性问题的解决办法,只有他们才能更清晰明确地找到教育行动研究的切入点,并将其联系到实际要解决的问题中来。此外,他们提出来的解决方案对解决实际问题也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
2.制订行动计划。在高校中开展教育行动研究是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盲目行动很有可能会导致负面影响。因此,在开展教育行动研究之前,应该制订一份科学详尽、切实可行的计划方案。在制订行动计划时应以以下原则为基点:以教学理念为先导、教师参与制订、方案具有可行性,三者缺一不可。计划既要包括行动的“总体计划”,也要对每一个具体步骤进行详细规划,还要与教育教学的实际相结合。例如,开发校本教材的计划应包括下列四个步骤:首先,选定开发校本教材的专业教师;其次,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查询文献、实地调研,来制订计划雏形并限定相关行动范围;再次,考察初步形成的行动方案实施过程中所需资源以及需要注重的环节,保证其可行性;最后,合理安排计划实施进度。此外,外界环境是动态的、研究者的想法也会有变化,因此教育行动研究者要注意计划的灵活机动性。在践行计划的过程中,不会一帆风顺,要积极解决随时可能出现的矛盾和难题。同时,就计划本身而言,也会因为一些始料未及的情况发生而需要变更,因此在制订教育行动研究计划时,要保证它的包容性,允许随时随地地合理修正。
3.将行动方案付诸实际。行动研究的重点就在于“行动”,实际付诸行动的技术路线则可描述为“参与―改进―公开”:“参与”,即高校教师应作为行动主体积极参与教育行动研究。“参与”强调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高校教师在和企业合作项目、做技术顾问、带领学生做实验以及指导学生实习就业等行为,本质上就是一种“教育―实践―思考”的参与。
“改进”就是指问题的解决。埃利奥特(Elliott J.)认为,行动研究的根本目的和特征是“改进实践”,而不是构建理论。理论的构建和利用从属于且依赖于“改进实践”。高校教师在开展行动研究的过程中,一方面,具有丰富的可“改进”内容,包括专业设置、课程规划、校本教材、实习内容、实训方案等;另一方面,还具有对教师个人的专业素质、教职队伍整体结构水平进行“改进”的深层意义。而且,“改进实践”就是要做到彻底改变现今高校教育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学历轻技能的现状,对于两种不同类型的高校教师,一方面要提升专任教师的专业素质,使其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技术职能;另一方面也要使兼职教师实践能力强而理论知识缺乏的问题进一步改善,从而促进高校教师队伍“双师”结构的健全和完善。此外,行动研究在校企合作时应该更为灵活、机动,要随时关注校企合作实际情况的变化,通过其他合作者、参与者的监督、评价与建议,做到适时地“改进实践”。
所谓“公开”,首先,高校教育行动研究者在行动进展的过程中,要及时地公开研究过程、研究结果;其次,开展的教育行动研究不能脱离实际,而应与相关的企业、机构进行合作。调整实训方案,确保学生实习效果,促进课程知识与实际职业需求的成功接轨。与哪些企业机构进行校企合作,以何种方式进行合作,则需要进行有目的、负责任、按计划的研究。
4.细化观察,注重行动研究的过程管理。“观察”是行动研究过程管理的重要一环。即教师或研究团队作为观察主体,对行动的背景信息、执行过程、研究结果以及行动执行者进行观察与监控。在此过程中,可以采用各种有效的工具手段对实际的行动进行观察记录,该过程要求搜集和整理有关行动研究的数据的研究者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使自己收集到的证据在论证研究成果时具有说服力。
“观察”是修订行动方案、进展下一步研究的前提条件。可以采取“中立主席法”,即组织参与教育行动研究的成员进行讨论,大家在言论自由的环境下畅所欲言,发表看法,在讨论的过程中,成员可以对已提出的观点给予补充和完善,但不提倡否定他人观点,也禁止使用领导者的权威地位强迫他人接受某个观点。“中立主席法”的使用对高校教育行动研究的开展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其中的“合作性参与者”大多是接受教育的学生或合作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此时,研究者保持中立的态度来看待讨论过程中产生的多元化观点显得尤为重要。
5.深入反思,保证教育行动研究的螺旋上升态势。高校教师在行动研究过程中,还应主动对实际的研究行动进行反思,确保其具备“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的严谨性。从总体上,行动研究的过程是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每一个螺旋发展圈又都包括四个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的环节。在行动研究“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的经典步骤中,“反思”既是一个螺旋圈的终结,又是上升到另一个螺旋圈的桥梁。教师行动研究的反思可以概括为下面三个环节:
首先,行动研究的基础性工作:整理、描述。即高校教师要不断地归纳整理有关行动研究计划的信息、资料,多角度地描述出执行过程和相应的结果。其次,解释与评价。对行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意外状况要给予解释、对行动结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及时地发现计划与实践的不一致性,进而形成是否需要修正计划的判断和构想。最后,撰写研究报告。不同的行动研究模式、具体实施步骤不尽相同,但它们的基本思路是一致的:在剖析问题的基础上,根据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评断并改正,从而实现教育行动研究的循环上升,因此,应在研究报告中反映出分阶段的研究进程与结果。
三、开展行动研究,促进教学互长
教育行动研究是一种发现问题,并研究解决方法的有效途径,也是实践者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在我国全日制高等教育系统中,绝大多数院校具有充足过硬的师资储备,然而高校教师在一线教学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在教学科研方面更是感到无从下手。笔者认为,开展教育行动研究或许可以为解决高校教师的诸多困惑提供参考。
1.行动研究实现教学和科研相互结合。师资力量是衡量一所大学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同样,科研能力也是考察大学教师综合能力的主要因素,能将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的教师才是一名优秀的大学教师。传统的教育科研对实验环境、过程及基本入门条件要求较高,使许多教师望而却步,加之繁重的教学任务使他们在教学和科研之间难以兼顾,因此多数教师缺乏科研积极性和主动性。行动研究主张从教学中发现问题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由教学直接指导科研,这使一线教师看到了教学与研究统一的希望。从教育研究者的角度来看,仅仅研究教育理论,无异于闭门造车,所谓真知出于实践,通过教学活动,研究者能够得到第一手研究资料,激发创作灵感,有助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发现新颖的研究课题,激发研究者的研究热情。对于实践者来说,科研活动又能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前沿性及时代感。
2.行动研究促进教师反思教学。传统教师常常忽略教学反思,对教学的自我意识能力比较薄弱,以至于在遇到教育教学问题时,仅能凭借经验和直觉艰难摸索,走了大量的弯路而且解决效果不太好。教学行动研究的尝试使得一些教师开始有意识地对学生行为、课堂管理、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深刻思考,在平时教学中发现具有普遍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的问题,并通过科学的研究加以解决,从而指导实践教学。这种由问题到研究,再从研究到解决方法的良性循环有助于教师进一步细化教学流程,调整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师的教学魅力和反思能力。
3.行动研究提升教师自我发展空间。从20世纪60年代“行研”的提出到而后的20年间,教育行动研究的应用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些技术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在这些技术手段的帮助下,教师可以更加客观、理性地审视自身的教育行动,能够像真正的“研究者”那样进行研究,进而促成了反思教学、启迪自我,并最终达到改进自身教育行动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行动研究完善了自我,开辟了自主发展空间,并将逐渐形成一整套基于自我指导的可持续发展体系。
四、结语
现如今,大学教师普遍具有较深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所以他们完全有能力开展行动研究,大学较为宽松的教学环境,也非常有利于行动研究的开展。对从事高等教育的一线教师来说,开展行动研究不仅能够发挥教师在教学实践上的主观能动性、唤醒教师参与实践的自觉意识、实现教师的自主可持续发展,更重要的是旨在促进教师的教学反思,使教师作为实践者的同时能够进行科学研究,进而优化教学效果。通过教育行动研究,可以听到来自教育实践者的不同声音,一线教师可以与同行分享自己的实践性知识,协作解决所遇到的教育教学问题。教育研究不是专业研究者的专利,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发现的问题往往更真实,了解得更透彻,因此教师要认识到自己做研究的重要性,要善于运用行动研究的成果来完善自身,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来面对当前语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挑战。
[参考文献]
[1]柴华丽.行动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论坛,2007(11).
[2]顾泠沅,杨玉东.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行动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3(6).
[3]金辉.高职院校教师开展行动研究的意义与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2(12).
篇5
关键词 示范性高职院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教育结构;作用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34-0056-0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将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指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助推器,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时期,对提升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在深化产教融合,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更好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导向作用。近日,教育部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对于高职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建设中如何发挥作用提出明确要求:一是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开展试点,积极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现路径和制度创新,完善现代职业教育的国家标准、国家机制和国家政策;二是从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角度明确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目标,即人才培养的层次、规模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匹配,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1420万人,接受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学生达到一定规模,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取得阶段成果。结合《行动计划》要求和高职教育发展理论与实践,本文对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进行分析与论证。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起源与内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构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事实上,这也是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对职业教育不同层级和结构的优化与明晰,是在推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系统化、国家技术技能积累的制度化和人才成长通道多样化发展道路上的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
(一)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缘起
与经济新常态的时代背景紧密关联。过去高投入、高能耗、高产出、高增长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下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时代需求。经济发展新常态迫切需要改变过去以资源和消耗换取经济增长的粗放型、低水平发展方式,突出强调以创新驱动战略为引领,着力培养新时期创新创业人才。为此,新时期提出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就是力图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和调整、校企合作深化、精英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强力支撑和优质保障[1]。
伴随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应运而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从早期的农业主导、到工业主导,再到如今的现代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在一些经济发达省份和地区,发展现代服务业已成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重中之重”[2]。因此,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而产生的,是为服务于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为第三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人才储备和坚强保障。
(二)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主要包括三方面内涵。第一,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特别是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时期,能够突出培养战略性产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第二,打通职业教育立交桥,构建中职、高职、大学等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架构,为学生职业生涯的长远规划提供保障[3]。第三,与企业、社会、行业协会等多方融合,打通人才培养和就业的宽泛渠道。
二、示范性高职院校在现代职教体系构建中的作用
《行动计划》充分尊重地方及高职院校的首创精神,鼓励地方先行先试,用成功实践推动和促进国家层面政策改革。在这一过程中,高职院校特别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主体责任,从推动教育结构调整、内涵建设等不同方面充分发挥助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作用。
(一)推动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1.面向人人,推动职业教育层次和类型的转换升级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在着力推进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同时,以解决劳动者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为基点,改变以往“重普教、轻职教”的错误倾向,将职业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主张面向全社会、面向人人,由层次到类型的全方位转变,实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系统化,加快填补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缺口,打通职业教育立交桥的培养通道。
2.促进办学模式从“封闭单一”走向“开放多元”
高职院校在成立之初,多采用单一封闭的办学模式。此种办学模式,因缺乏与现实社会对人才培养需求的有效衔接,往往对高职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合理利用产生负面影响。但是,当前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产业结构重新优化调整的关键时期,必须改变以往职业教育封闭办学的固化模式,走全方位、多元化的人才培养途径。事实上,自国家示范性高职项目建设以来,开放多元化办学模式得到有序推广,比如越来越多的示范性高职开始尝试校企深度融合的企业订单式人才培养国际合作办学以及国际化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等。
3.优化课程体系,从“全面宽泛”趋向“专业对口”
课程体系建设是示范性高职院校教育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依托,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优质教育水平的重要依托。以往高职院校在设置不同专业的课程体系框架和结构时,较多参考高等职业教育的相关教学文件,设置相对全面而适合“宽出口径”的专业课程。然而,“宽口径”虽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但未能真正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操作技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形成“眼高手低”的就业倾向。为此,部分示范高职院校根据行业标准,创建了“专业群―子专业―对口课程”的课程体系架构,将行业人才需求标准和内容相近的专业统归于大类专业群之下,然后在专业群下设各个二级子专业,并结合子专业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有序调整和完善对口课程。同时,每年都要根据上年度的专业群和子专业招生规模、毕业生就业状况、用人单位信息反馈等,对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适度调整和有序编排,有用则用,无用或不适应需求的课程则适度删减,真正做到专业对口,与时俱进,科学发展,有力推动教育结构的转型升级。
(二)深化职业教育的内涵建设
1.重视对高端技术技能型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学界以往对高职教育的认知和定位,较多停留在对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初级浅层次培养上,往往与大学本科、研究生或博士教育严格划清界限。然而,这一认识无疑存在极大的误区,将严重阻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路径的提升。事实上,示范性高职院校是凸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功能的重要窗口,在培养不同专业知识架构、不同能力等级的专业技能型、实践应用型人才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而突出的作用,其将专科层次、本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有机融合,鼓励选拔具有技术技能特长潜力的高职阶段毕业生和实际工作表现突出的技术技能人才,进入专业硕士和专业博士教育,在培养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的同时,重视对专家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见图1。
2.以职业素养为重心,突出人文素质教育
示范高职院校在突出对高技术型、复合型优质人才培养的同时,还着力突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强调终身素质教育的理念。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转型期中国社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相吻合,在提高劳动者素质方面发挥着积极的导向功能。示范高职院校一改以往传统职业教育重知识、重技术而忽略对人才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人文素养培养的误区,努力通过打造优质大学的文化育人氛围来提升职业教育的层次和育人水平。
3.育人理念从“本本宣教”转向“行业标准”
高职教育的育人基点在学校,用人端点在社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职教育的育人模式必须切实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现实需求。为此,传统的“本本宣教”教学模式,显然已经难以适应行业之需,而基于不同行业标准的育人模式和教学体系则成为当代高职教育的主流。在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人才就业竞争的压力下,改变“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成为必然。事实上,示范高职院校在近年来的探索发展道路上,对不同行业的人才需求特征、需求倾向及人才相对短缺甚至极缺的行业,都做了有计划、有步骤的跟踪调研,掌握了较为全面而丰富的人才信息和最新动向。由此,基于不同行业的现实人才需求,对学科、专业、课程进行分类梳理,切实根据行业标准,来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育人模式,遵循通过调研定标准、通过标准定方案、通过方案求创新、求突破的新思路,真正走出了一条“创新职教内涵、创新示范品质、创新育人模式”的优质发展路径。
(三)拓展继续教育的多元化功能
1.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导向,推进专业设置的调整
以往的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多具有文理双兼的特点。然而,新时期对人才的需求开始出现高、精、尖等多层次变化。职业教育不仅需要培养传统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更需要培养有思想、有创新精神、敢于创业、敢于挑战困难的多方面人才。因此,适应市场需求的实时变化,果断减少对人才需求已经饱和的专业,积极打造对人才需求呈上升态势的专业,以培养社会经济发展的紧需人才。
2.推动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常态化
示范高职院校应结合《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努力探索产教融合和现代学徒制的试点,研究制订行业企业办学指导意见,推动和服务教育型企业发展。比如,指导成立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职业教育集团;成立新一届行业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首批行业人才需求与专业设置指导报告;启用并推广企业生产实际教学案例库;探索推动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试点;推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改革创新,完善大赛制度,提高赛事质量。同时,示范高职院校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专业,包括优质师资力量、高新技术设备和教学实训条件等,形成职业教育的良好声誉和社会影响力[4]。在此基础上,示范高职院校应抓住现代学徒制推广的良好契机,打造优势品牌和强势专业,充分利用大学科技园等便利渠道开展广泛的产学研做合一办学模式,与企业共同协商策划示范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和人才培养方案,有步骤、分阶段实施,切实承担起相关行业职工继续教育的任务。
3.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
根据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的要求,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运行监控平台,建立资源更新、推广应用的持续监测与定期监督机制,推进职业教育数字资源管理和学习平台建设;逐步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职业发展管理平台使用,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数据应用[5];此外,主动承办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努力促进教、学、赛一体化建设,实现大赛信息的资源网络共享,推进线上线下互助学习平台的构建。
4.探索学校与社区双轨共建的互动机制
西方国家的社区,其所在地的职业人才培养机构,多是社区重要的教育资源。因此,中国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应积极探索和构建学校与社区双轨共建的优良机制。目前,部分示范高职院校已经与属地社区开展了多方合作与交流,尝试建立校地共建机制,社区在保障学生参与专业实践、拓展专业技能、开拓学习视野等方面具有较好优势,而学校也可以通过让学生参与社区活动而提升其社会服务能力。因此,未来可以考虑将高职院校与社区开展科普教育、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等。
(四)促进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
中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基点,培养的人才更强调技能性。相对而言,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渠道和途径比较宽泛,在强化职业人才技能性的同时,为其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较为宽广的平台。因此,将两者有机对接,尝试建构中职和高职沿袭培养的育人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为人才培养和晋升打通路径。以职业技能大赛为例,以往中职比赛和高职比赛都是分开的,但是事实上将中职生在技能上的独特优势和高职生在创新创业、专业认知拓展等方面的优势加以对接,尝试中高职合作竞技,或许可以从中发现人才培养的一些新思路。
1.实现课程体系与教材的贯通
示范性高职院校处于本科和中职的中间环节,因此,围绕职业人才需求的现实导向,切实开发与职场工作要求相匹配的教材、教学资源等势在必行。作为服务地方经济、保障地方企业人才需求的示范性高职院校,应着力构建以行业职业标准为依据、切实满足中高职学生学情特征、符合用人单位现实需求的校本教材,针对性开设实用课程,真正实现“教学做”合一。
2.探索学分积累与转换的制度,推进升学制度改革
一方面,示范性高职院校尝试改革现有高职校的学分制度,适度接纳中职在校生的累积学分,并将一些核心课程的考核纳入高职学分体系中,从而对中职生的学习起到积极的鼓励和认可作用。同时,在课程开发方面,兼顾中职和高职的有机衔接,有些课程的开设考虑连续性。另一方面,示范性高职院校通过“3+2”“3+3”等人才培养模式,从中职层次到研究生层次,为具有不同教育背景和知识层级水平的学生,都提供一个完整的继续学习通道,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了继续教育的机会,在有力推动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同时,实现职前与职后教育的贯通,生产和生活方式教育的融合。
总体来看,示范性高职院校在架构人才培养立交桥,构建以终身教育为目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方面发挥着正向引导功能,能够较好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时期对人才的现实需求,成为未来人才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人才晋升的一条重要途径。
(五)促进职业教育的质量考核由“外延型”向“内涵式”推进
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和原动力,示范性高职院校在教育质量考核方面,已经逐渐由“外延型”向“内涵式”推进。所谓“外延式”侧重于高职教育质量考核的较广辐射面,是对高职教育涉足面较宽泛、培养的职业人才“宽出口径”的形象描绘;“内涵式”则不同,其侧重于对高职教育质量内在品质的有机考核,既突出对高职生素质和技能的综合考核,也突出对教师教学与实践指导能力的双重考核。
1.学生考核的“内涵式”推进
示范性高职院校在教育质量考核中,对学生学习成效的考核,不再局限于考试成绩的单项测评,而是将课堂理论学习、校内实训基地的模拟作业、校外实习基地的真实场景操练三方合并起来,既突出学生对校内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也突出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的情景模拟训练,更强调在校外真实工作场景开展的多项社会实践和技能操练,由此将三方成绩共同纳入学生成绩的考核指标。较之传统的“外延式”考核机制,“内涵式”考核机制则成为一只“无形的手”,有力推动了示范性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生涯道路的一体化培养和学校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2.教师考核的“内涵式”推进
教师队伍建设水平成为衡量示范性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正所谓“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示范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理论知 识,更需要充分掌握符合行业标准需求的实践操作技能和管理水平。为此,示范性高职院校在教育质量考核中,不断引入行业标准和运营机制,对教师在传教授业中的考核采用多元反馈机制,既注重教师本身的教学理论和实践应用与指导情况,又注重学生对教师教学的信息反馈,还聘请校内或校外行业专家,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多方评估,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建设水平[6]。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互动交流等多种方式,为在校教师提供下企业挂职锻炼的实践机会,将行业企业的高端优秀人才引入学校,保障“双肩挑”教师队伍的高素质和强能力。
以国家示范性高职校为引领,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仅是贯彻落实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紧迫之事,也是促进职教人才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支撑力量。因此,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在探索人才培养健康模式和职业教育创新改革的道路上,应努力践行面向全社会、面向人人的科学教育观,从而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中真正发挥示范作用,为社会所急需的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新的参考路径。
参 考 文 献
[1]刘小芹.从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逻辑起点看终极目标[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44-46.
[2]周建松.关于全面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7):74-76.
[3]姜大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理性追问[J].教育研究,2011(11):70-75.
[4]崔奎勇.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综合竞争力内涵和要素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2(5):92-94.
篇6
关键词:中职学生心理;人文教育;导师;导育;潜能生心灵培育
一、当前,中职学生的三种心理状态
一是挫折心理;二是厌学心理;三是成功心理。如何有效疏导,需要教师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学生观和质量观。
二、中职校园文化的建设应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突出办学特色,在创建“职业性”的同时,应彰显“人文性”,体现人文关怀和职业特色,服务于学校的培养目标
人文教育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笔者曾对职业学校学生的现状进行过深入观察,发现在基础教育阶段,在大环境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情况下,多数学生处于被忽略的地位,而得不到应有的被教育培养的机会,逐渐形成了一个弱势群体,其普遍表现为英语基础差,丧失学习信心;自卑、孤僻,不愿接近他人;道德素养偏颇;个性化矛盾突出等。
因此,在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更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更要理解、尊重、宽容和善待学生,使学生的道德教育得到强化,情感教育得到提升,情商教育得到拓展。在课堂上教师一个宽容的微笑、一句体贴的话语、一个会意的眼神、一个轻微的触摸都会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这是人文精神的一部分。
《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指出:“职业学校要在文化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社会实践中有机地渗透德育,积极开发和利用校内外德育资源,培养学习者良好的劳动意识、职业意识、创业意识、竞争意识、环保意识、法律意识和民族精神、进取精神、合作精神、科学精神。”
三、教师变成导师,要真正对潜能生起到导育的作用,先必须完成自身的两大转变
一是从导“学”走向导“育”,导师不仅关心潜能生的学习成绩,更要关心潜能生的理想信念、思想品德、心理状态、生活等,全面关心他们的成长,真正变为“学生成长的导师”。二是从“导师型”向“导生制”转变,教师的指导要以“学生为本”,重点落实到潜能生身上,最终是为了激发潜能生自主发展需要,充分调动教师与潜能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与内在潜力,让潜能生真正得到导师的导育。
四、对潜能生进行导育的策略
1.注重对潜能生的个性化教育,加强思想引导
关心学生是每个教师的责任,尤其是对潜能生个性的关注,就显得尤为重要。不仅止于课业上,在各种活动、日常生活或是情绪上,教师若能持续关心,就能触动学生的感动与心灵,学生与教师的距离就会更接近,学生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到如何关心别人、关心教师的情绪及生活,因此会更加信赖教师,相信教师对其管教。
2.善于发现潜能生的潜能,加强心理疏导
潜能生往往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表现平平而缺乏信心,自惭形秽。作为导师,我们先要能正确地看待这些特殊学生,遇到问题学会换位思考;能承认学生的差异,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要真正实现由重“教书”轻“育人”到“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的转变。导师从教“学”走向导“育”,自觉地把自己从学生的“学业教师”转变为“人生成长导师”。
所以,与学生交流要讲究策略,要注意研究交流的时机、场合以及内容。我在带2012级新生班时,就注意到一位特别的学生:他在我刚上他们班课,处理班级事务时,出言就不寻常,比较另类些,可以这么说。可之后见他一直坐在教室后排的隐蔽角落,平时课上课余也很少与其他人交往,学习上得过且过,可不久,他竟成了我的一个受导学生,起初对于他的学习态度和座位,我找他谈过数次,虽然当面答应愿意做些调整和改变,但其实真正的改变却少之又少,可就在这期间,我院举办师生同台汇演,为响应全院活动,我们也报了一节目,由他和其他若干同学合作,编排和彩排的过程中我逐渐发觉:他不再只停留在他的世界,相反他活跃于组织和动员大家的活动中,当然他在其中的表现也高于一般同学,于是我顺水推舟:干脆全权教给他来打理。直到这次汇演结束,进展还很顺利,安排得有理有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们大家都给了他一定的肯定,显然他也很满意和开心。许久坚硬的冰山终于化了一角,以后我再与他交谈,或许不再有那么多的顾虑了。
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书呆子”,而是让学生各方面都得到发展。面对这一批中考失利、对未来又渴望成功的职高生,他们身上并不是没有优点,没有转化条件,而是我们缺乏对他们全面的了解和真诚的关爱。“人性中最深切的禀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无数事实证明,成功的评价让学生感觉自己更多的优点,然后自觉去改正缺点;失败的教育使学生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丧失信心。欣赏犹如一盏高悬的智慧明灯,不仅照亮学生,也照亮师者。我们教师更要要学会赏识。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
随着现代社会飞速发展,孩子要有良好的心理能力才能适应将来的社会。因而在对孩子进行全面素质培养的同时,教师要多学一点心理知识,才能胜任今天的教育工作。
要重视对潜能生的心灵培育,为潜能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潜能生在导师的感化下,找回了信心,提高了学习的兴趣。课外得到导师的个别帮助,从而加快了前进的步伐。
我们不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者”,而是学生的朋友,尤其是潜能生的朋友、参谋,与潜能生平等相处,坦诚以待。对潜能生实施个性化教育,充分挖掘潜能生的潜能,让素质教育得以真正践行,来促进学生的人格健康成长,让每一个生命都绚丽多彩!
篇7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45-0006-04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江苏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遇到的挑战也前所未有。我们将深入贯彻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实施教育规划纲要,认真落实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教育现代化为统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重心,以加大投入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为保障,努力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迈上新台阶。具体来说,就是要围绕一个目标,贯彻五大理念,突出六个重点。
一、围绕一个目标,就是办好公平普惠、优质多样、充满活力、人民满意的基础教育
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底线要求,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推动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通高中教育优质多样发展,着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需求。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各类办学要素的最大效益,努力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三方新型关系,不断激发改革发展活力。把人民满意作为基础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着力提高人民群众在基础教育方面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二、落实五大理念,就是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贯穿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全过程
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创新教育观念、教学模式,倡导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促进学生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相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教育体制机制,调动各方教育积极性,激发全社会教育活力。坚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当前与长远、内部与外部等多重关系,推动基础教育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基础教育与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区域、城乡教育相协调,基础教育内外部横向沟通、纵向衔接。转变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内涵建设,加快完善绿色指标体系,把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等纳入教育标准,加强生态价值观教育和生命教育,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推动区域联动、城乡一体、校校协同、科教结合,深化与社会联系互动,大力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努力办出中国特色、江苏特点、世界水平的基础教育。更加关注身处不同环境中的学生,努力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少年提供更多的关爱帮助,让每个学生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基础教育。
三、突出六个重点,就是扩资源、促公平、调结构、提质量、抓改革、强保障
第一,扩资源。根据城镇化发展、生育政策调整和人口流动实际,科学预测区域学龄人口变动趋势,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资源建设,确保充足的教育供给。学前教育方面,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新建、改扩建一批幼儿园,每1~1.5万常住人口至少设置1所幼儿园。重点加强农村幼儿园建设,建立完善幼儿园园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确保每一所农村幼儿园都达到办园标准。推进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应与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U大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覆盖面,探索建立服务区制度,逐步实现就近入园。义务教育方面,依法落实城镇新建居住区配套标准化学校建设,实施“交钥匙”工程,确保足够的学位供给。推行“两免一补”和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资金随学生流动可携带,对生源增加较多、随迁子女较多的地方,在扩展中小学建设用地、调剂教师编制等方面给予特殊政策,支持其扩充教育资源。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扩充教育资源或学校建设的主要矛盾往往不是资金问题,用地指标、教师编制成为其制约瓶颈。针对用地指标限制,按照城镇化规划和常住人口规模编制义务教育学校建设规划,根据学龄人口变化趋势、中小学建设标准,预留足够的义务教育学校用地,并严格实施,不随意变更。针对教师补充问题,在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的大背景下,采用政府购买岗位的方式,不断缩小编内编外教师待遇差距,逐步解决部分地区师资短缺问题。
第二,促公平。切实落实教育公平基本教育政策,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不断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的教育差距,让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一是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幼儿园标准化建设,改善乡镇以下幼儿园(办园点)条件。健全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教师配置、学校建设等方面向农村倾斜。二是缩小区域差距。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支持经济薄弱地区发展基础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健全发达地区对口支援薄弱地区、城市支援农村的长效机制,提高教育支援的精准度和实效性。三是缩小校际差距。开展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严格控制大班额、大校额现象,建立办学标准监测制度,到2020年,所有义务教育学校达到省定办学标准。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支持力度,鼓励以集团化办学、举办分校、委托管理、建立学校联盟、对口支援、结对帮扶等方式扶持薄弱学校。四是缩小群体差距。深入实施特殊教育发展工程,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健全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开展“医教结合”实验和“送教上门”服务,实现特殊教育“零拒绝”和“全覆盖”,到2020年,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少年15年免费教育。健全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的保障机制,坚持以流入地政府负责为主、以公办学校接纳为主,将常住人口纳入教育发展规划,将随迁子女教育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加大对生源流入较多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坚持家庭尽责、政府主导、全民关爱、标本兼治的原则,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加大教育帮扶和学校关爱保护力度。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率先对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在保证资助覆盖面的同时逐步提高资助标准。
第三,调结构。强化战略导向、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进一步调整优化基础教育结构,为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奠定良好基础。一是完善教育供给结构。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群体教育需求,建立适应学生个性化特点、满足学生兴趣发展、契合社会需要的多样化教育供给机制。统筹发挥政府和市场两方面作用,促进形成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实施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制定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意见,促进非营利性与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发展。鼓励、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民办学校,为学生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选择。二是调整学校布局结构。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生源状况,在深入调研、科学论证、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布局中小学、幼儿园。在规划学校布局时,要顺应城镇化发展规律,对接城市功能定位和空间布局,处理好资源使用效益与方便学生上学之间的关系,办好必要的教学点(办园点),避免学生家庭和学校距离过远的现象,妥善解决学生租住学校周边房屋、家长陪读等带来的安全隐患、家庭教育支出增加问题。三是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针对中小学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实行音体美等紧缺学科教师订单式培养,健全教师转岗和退出机制,引导音体美专业师范生到农村支教、走教。针对城乡教师结构性差异问题,深入推进乡村教师定向培养,建立符合乡村教师特点的职称评聘办法,保证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岗位结构总体平衡。针对部分学段的教师性别比例失衡问题,继续开展男幼儿教师免费培养工作,采取特殊政策加大男教师培养力度。
第四,提质量。坚持把提高质量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基础教育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实现“学有所教”迈向“学有优教”。一是持续扩大优质资源。构建以普惠性幼儿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服务网络,加强优质资源建设,到2020年,优质幼儿园占比达90%以上,县域内农村和城镇、公办园和民办园的优质比例大体相当。发展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以师资均衡破解择校难题,推行义务教育教师“县聘校用”,促进县域义务教育教师和校长交流轮岗制度化、常态化、公开化。坚持适度规模办学,加强优质高中建设,到2020年,所有普通高中均达到省优质标准,建成一批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普通高中。围绕提高质量推进教育信息化,运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八礼四仪”养成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活动长效机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尊重个性差异,努力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深入实施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程和体育艺术“2+1”工程,广泛开展校园足球运动和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项目。强化“以文化人”,创新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学校物质、制度、精神层面的文化育人功能。三是加快完善质量保障体系。进一步推进全省统一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和改进服务体系,探索建立符合江苏省情的基础教育质量标准。以推进科学保教为导向,建立学前教育质量监测与指导服务机制;以推进优质均衡为目标,进一步实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以实施新方案、执行新标准、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为方向,探索普通高中课程教学质量监测。
第五,抓改革。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深化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一是改革教育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简政放权,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促进管办评分离,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完善县级统筹、县乡共建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健全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注重发挥乡镇参与建设义务教育学校的作用;完善市县统筹规划建设、学校自主发展的高中教育管理体制,设区市中心城区普通高中逐步由设区市统一举办管理。二是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加强校本课程开发,推进综合实践课程和选修课程建设,构建符合国家要求、具有江苏特色的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倡导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营造独立思考、互动交流、激励创新的教学环境。深入实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行动计划,组织实施和拓展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加快形成科研兴教、科学学习、科技推动的江苏基础教育新常态。注重因材施教,推行分层教学,探索行政班与教学班并行的管理制度。推进学生社会实践,利用社会资源开展课外、校外活动,增强学生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探索未来智慧课堂的新型教W模式和实现途径。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深度融合,打造泛在化学习环境,构建以网络学习空间为支撑的多终端、自主性、个性化的新型学习模式。三是改革教育评价机制。突破单一依靠考试、分数进行评价的传统方式,探索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多方参与的教育评价,推动形成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的评价制度,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成人成才。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坚持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制度,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和综合素质评价办法,调整优化中考科目和时间安排,探索部分科目考试结果以等级形式呈现。改进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方式,逐步建立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机制。健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推行普通高校基于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四是加强国际交流合作。规范普通高中引进国际课程,鼓励中小学以姊妹校等形式与国外中小学结对并开展师生交流,依托孔子课堂、中小学汉语国际推广基地学校开展友好交往,鼓励幼儿园学习借鉴国外先进幼教理念和方法。健全中小学教师参加境外培训进修制度,逐步扩大研修规模。
篇8
关键词:大学生;“四成”教育体系;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6-0038-02
党的十首次把“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就明确告诉我们,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必须融入教育的全方位、全过程。当前,如何整合学校自身的教育资源,摸清教育规律和学生的成才规律,深入调研社会对人才多样性和人才多种属性的要求,有效地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学生成长发展,既面临诸多机遇,也存在许多现实困境。
一、大学生“四成”教育体系的构建背景
当前,一些发达国家的高校,如美国的哈佛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与日本的东京大学探索德育的改革之路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有效借鉴。受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美国特别注重教育的实用性和实效性。美国高校德育渗透在各个教学过程中,同时大学生课外教育工作也颇有特色。哈佛大学“以核心课程与导师制为特色,注重素质、崇尚个性、发挥潜能”的“全面发展模式”。它强调“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有广泛同情心和判断能力的人,而非瘸腿的专家”[1]。英国的教育内容强调多样性与层次性,德育方案力求使之具有可操作性”[2]。英国牛津大学秉承的理念一直是“为培养全人而实施全面发展教育,这种教育的目的不仅着眼于未来的职业,而更着眼于整个生活”。日本是通过决议、立法等形式确立德育的地位和作用,对学校德育实行国家干预,通过由上至下的管理体制,推行统一的民族价值观,促进学校德育现代化[3]。
国外高校重视和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呈现多元化、多样性的特点。影响大学生德育体系模式构建的因素具有相似性,更具有复杂性与多样性。如何进行德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探索适合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校人才培养之路,是当前影响我国高校生存和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课题。具体研究过程中需要依据各高校的办学定位与办学方针深入思考、设计适合高校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内容,同时兼顾各二级学院的专业差异,这样才更具生命力与活力。基于此,在不断地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过程中,立足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四成”教育模式可以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基本思路。
二、大学生“四成”教育体系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四成”教育体系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基本思路,它立足“成人、成长、成才、成功”这一四维教育模式,围绕“做人、做事、做学问”四个维度各有侧重。“成人”教育即侧重道德人格养成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成为优秀的社会人。这里的“做人”指的是一个健全人必备的基本素质,它是思想品德、道德规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各种非智力因素,如情感、意志、毅力等方面的总和。“成长”教育即侧重综合素质提升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做事,重在以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引导学生积极实践,提升实践动手能力,同时重在加强人文素质和社会道德品行的修炼。“成才”教育即侧重于专业成才导航,引导学生学会做学问,成为创新人才。创新能力的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创新人才的培养[4],通过强化专业技能引导学生提升学习能力。“成功”教育则侧重于成功理念教育,将严谨治学、认真做事、严格做人的教育融于一体,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成败,勇于接受社会竞争和挑战,最终成长为社会栋梁之才。
“四维”教育模式旨在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价值观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以培养学生的人格素养、实践能力、专业素养和创新精神为着力点,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它既有利于“打破传统的本科教育模式,从培养研究型人才转向培养应用型人才”;有利于“从注重理论知识灌输转向注重专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5];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服务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也有利于满足市场化对人才的需求。
三、大学生“四成”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路径
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深化推进综合素质教育。“四成”教育体系的有效构建建立在成熟的顶层设计基础上,这需要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育人作用,更需要打通一、二、三课堂壁垒,同时结合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党的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等各项工作开展,实现教育的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一是规范化全方位的制度体系建设。“良好的道德秩序的形成必须依靠一套规范良性的制度安排来支撑,制度规范着人们的价值取向,蕴含着一定的伦理精神,也影响着道德建设的成效”[6]。依靠教学、管理、服务等一系列完备的制度体系建设全面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心理健康素养、专业技能、实践动手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激发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自身主动意识。二是真正以生为本,践行“服务育人”核心价值观。打造协同育人共同体,发挥更广泛的育人群体作用,引导教育者转变管理理念,加强管理服务工作,以解决学生更多地实际困难为己任,做好“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激发、引导学生自主构建核心价值体系。
其次,要坚持与时俱进,拓宽有效载体,着力突出理想信念价值观教育。教育者应以国家正向发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夯实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努力促使他们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取向,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与内涵,助力学生成长、成人、成才、成功。一是发挥新媒体作用丰富教育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从网络热点事件、网络典型事件、网络生动事例、网络突发事件中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资源,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与实效性”[7]。运用互联网思维开展思想教育,既要善于以主流思想把握核心话语权,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舆情,又要尊重学生主体性、差异性,引导不同个体自由成长。二是发挥榜样力量、校友资源创新工作载体与方式。定期开设学生干部“骨干培训班”、党校、团校等,设置主题教育分层次、分批次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在此过程中积极培养青春榜样;利用优秀校友资源开设“我的成长之路”校友讲坛,邀请优秀校友、学院优秀教授博士、相关行业精英等走上讲台为广大学生分享他们的成长成才经历和奋斗历程,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挖掘专业教师优质资源,普及“本科生导师制”工作,提升育人实效。三是依托系统化、生活化、常态化的德育载体塑造良好人格。倡导“德育生活化”理念,日常生活中围绕君子之风建设、文明寝室建设、文明修身教育、感恩教育、贫困生励志成才教育、道德讲堂等不同平台,搭建、拓宽大学生成长成才教育体系的实施路径。
再次,加强分类指导,注重过程目标培养,全面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制定人才培养“菜单”,按专业特色、学生特长特点在宏观上分类,引导低年级学生尝试根据自身的优缺点、兴趣爱好、个人所长和专业结合的方式进行学涯和生涯规划,同时对高年级学生提供考研、就业等方法指导。在开展教育过程中注重目标导向,明确方向,整合资源,体现教育的针对性。思想政治工作的难点之一在于如何润物细无声,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育的主要作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和唤醒。”在德育过程中,管理者应创造条件,依托“专业成才领航”活动、创业教育、就业教育、生涯规划大赛、就业指导课等形式,进行示范引领和正确成功观教育。比如理工科学院可以发挥专业特长开展“科普大篷车”科技下乡活动,积极开拓专业社会实践的有效路径;师范专业学生可以开展“专业成才系列讲座”,邀请中小学教学名师强化学生专业技能,依托科研、学科竞赛等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意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设立“发展性资助”,根据生涯发展规划,由学生自主设定发展目标和行动计划,通过对学生学习和自身发展的过程支持,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发展与成长。
参考文献:
[1]董泽芳.国外一流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共同特点及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4):83-89.
[2]罗海鸥.国外高校德育动态综述[J].江苏高教,1992,(3):47-49.
[3]赵野田.国外高校德育的特点、发展趋势及启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83-91.
[4]方丽.协同创新视域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与选择[J].江苏高教,2014,(2):107-109.
[5]王贤章.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构建本科人才培养新模式[C].全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论坛论文集,2009:248-250.
篇9
通过情景式、互动式的方式让更多的人有兴趣、有乐趣参与到展项中,再通过与展项互动达到知识的传递与吸收。这是科学技术博物馆历经300年的发展,不断探索形成了现在这种“寓教于乐”、“展教并重”的教育模式,这种新的模式却对我国科技馆业提出了极大挑战。因为美国每41万人、日本每22万人拥有一座科技馆,而我国是每223万人拥有一座科技馆,广东则每417万人才拥有一座科技馆,417万人对一个科技馆的冲击不仅是对展品展项的冲击,更是让为数不多的展教人员的讲解队伍捉襟见肘,如何解决这个巨大的人员缺口?科普志愿服务在这方面发挥了难以估量的作用。科普志愿服务工作不仅充实了科普讲解、服务队伍,而且还为志愿者提供了自我奉献,自我价值体现的舞台,这种“双赢模式”也为践行广东精神,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一条创新的思路。科普志愿服务组织特点广东科学中心志愿服务项目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的绝对优势:①天时,在全国科技馆开始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大背景下,广东科学中心在广东全省人民的热切期盼中竣工开馆,被业内称为国内三大科技馆之一,担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和义务;②地利,广东科学中心在建设选址上是凝聚了建设者的智慧与远见的,既没有着眼眼前利益选择人流攒动的闹市区,也没有草草落户在科技园,而是谋划长远发展,扎根在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的大学城。经过几年的开馆运营证明,选址不仅是符合大型科普展馆建设的宗旨,同时也为日后科普志愿服务组织的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③人和,广东科学中心科普志愿服务工作是由该中心团委具体负责组织的,现已与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等大学城内、外十余所高校达成合作协议,共同搭建科普志愿服务平台。该项工作得到了各所高校得高度重视,与此同时同级党委也给予了大力支持,不仅安排了专项资金还要求相关部门负责人作为专项工作责任人,在人、财、物等方面都给予工作的认可。
科普志愿服务工作的特色(1)志愿服务内容由单一化转变为多样化。科学中心开馆之初,正处于新馆效应阶段,全国各地游客蜂拥而至,特别是节假日,最多一天接待量近50000人,这不仅考验着展馆的设施设备,同样考验着服务水平和质量。广东科学中心发挥有限的讲解队伍的最大的能动性,同时把高校大学生志愿者安排到讲解第一线。事实证明,这些大学生确实将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发挥了出来,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风采与能力,他们的讲解虽不如展馆讲解员深入、娴熟,但仍能将基本原理和正确的操作方法讲解给游客,并且他们积极、主动、热情的服务态度弥补了讲解的不足,同样得到了游客的好评与赞誉。随着广东科学中心运营发展和满足日益提高的广大公众需要,广东科学中心不时组织各种赛事和临展,如第11届亚太科学中心协会(ASPAC)年会、第25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国第二届科技馆辅导员大赛、世博广东馆回迁展、“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展览、大型航模表演赛、小谷围科学讲坛和珠江大讲堂等。活动日益增多,不仅使科学中心各项管理与服务的提高,同时也使得科普志愿服务工作有了显著的发展与变化,志愿服务由简单的科普讲解,发展到主持小谷围科学讲坛与科学领域高层专家对话、科学表演台表演、开放实验室讲解以及各种赛事的外语翻译、数据统计、会务接待等多项服务内容。志愿服务工作内容与服务范围得到了不断的充实,也是吸引了不同专业、不同特长的大学生志愿者积极参加到科普志愿服务工作中,实现了馆校“双赢、双促进”的良好合作局面。(2)志愿服务模式由请进来变为走出去。广东科学中心作为建筑面积为13.75万m2,拥有室内外展品展项近500多个的大型科普教育基地,希望全省、全国的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朋友能走进科学中心,在情景式、互动式的科学海洋中畅游。随着科普工作的蓬勃发展,科普志愿服务也从最初为场馆的公众服务,走向了多元化的服务模式,积极走出校门,走出科学中心。志愿者们带着科学的理念、科学的方法和思维,积极、主动地走进学校、走进社区,甚至走进偏远的农村。截止到目前为止,我们带着展品展项以及科普读物先后多次走进广州市先烈中路小学、天河区天河路街道、河源市双江镇、吴川市黄坡镇和罗定市榃滨镇中学,共计2000余名中小学生及市民受益。(3)志愿服务管理模式从组织者管理变为自己管自己。广东科学中心志愿服务工作由广东科学中心团委与高校团委共同组织在校大学生进行科普志愿服务。每一名志愿者走上服务岗位,首先由科学中心提出志愿服务计划,高校团委根据计划进行招募,筛选将名单交给科学中心,然后再由科学中心组织前期培训和岗前培训,才能上岗服务。其计划、招募、培训、上岗分配、服务累计及证明等环节,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在志愿服务组织工作之初,广东科学中心团委、用人部门都安排专人负责这项工作。经过两年的磨练,同时借鉴国内外科技馆的经验,广东科学中心也逐步探索出由志愿者自己管自己的管理模式。一方面志愿者更清楚如何管理更加有效,因为他们从志愿者中来,也将回到志愿者中去,这样的管理更加人性化;另一方面通过长期的管理工作,大学生们能在服务工作中得到锻炼,得到认可,潜能得到了发挥,有效地保持志愿者的参与度,有利于队伍的稳定。创立科普志愿服务的品牌项目经过3年多的努力和探索,科学中心共组织4万多人次的科普志愿者,累计服务时间达30万多个小时。经过大家共同的努力,广东科学中心志愿服务工作逐步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得到了省市两级团委的认可,并荣获了志愿服务贡献奖的称号,同时也成为我省首个“广东省科普志愿服务工作示范点”。特别是从2009年以来,在专项经费保障下,有效地开展了多项活动,得到了广泛的好评,并创立了自己的品牌项目。(1)科普调研项目。主要是针对科普场馆特别是广东科学中心展品展项及讲解服务方面进行专题调研活动,有效地促进管理与服务水平,同时对广东科学中心二期建设搜集相关材料,该调研项目形成的调研报告部分内容已被该中心研究设计部采纳,被称为非常有价值的建议资料,其调研成果将可能出现在展馆二期展品展项中。(2)科普“三进”活动项目。志愿者们通过发挥自身的知识智力优势,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技、文化、卫生传播志愿服务,走进学校、社区、农村,将“三进”活动成为科普志愿者的常态服务内容之一。(3)科普讲解项目。作为科普志愿者常规服务工作,力争将志愿者所学专业与服务岗位相匹配,在服务过程中不但实现了服务他人,同时也丰富了自身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经验,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实践性。(4)小谷围论坛、珠江科学大讲堂主持项目。论坛和讲堂均邀请国内外一流的专家、学者来穗演讲,免费为公众提供的大型的、高层次的系列科普讲座,科普志愿者作为专家和观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将严谨、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努力转化为公众易懂的语言,既发挥了志愿者自身的不同的兴趣特长,又使社会热点、科技时事和科技发展前沿走进公众视野,走进公众的生活。
科普志愿服务的瓶颈与思考
然而在这个进程的脚步中,我们仍可以看到诸多不尽人意的现象,志愿服务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社会和政府层面上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1)对志愿者及志愿服务的认识不到位。社会上还有相当一部分人误解志愿者是“廉价劳动力”、“免费劳动力”,随意支配工作,稍有怨言必定是横加斥责,毫不尊重。这些现象让满怀爱心而来的志愿者很失望,严重地挫伤了志愿者志愿服务的热情和激情。(2)志愿者及志愿服务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的志愿服务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特别是近几年发展迅速,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但不得不说我们在制度体制上是不完善的。在一些发达国家,对于公民参加低偿和无偿的社会服务活动,是有明确的法律做保障。而我国的第一部志愿者组织的法规是1999年广东省第九届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广东省青年志愿服务条例》,但它仅仅是地方性法规,具有地域的局限性而且法规效力等级低,对志愿者及其组织的权益保障很有限且操作性不强。(3)志愿者及志愿服务激励机制不完善。我国现有的志愿者激励办法一般层次不高、内容不多、涉及不广、影响不大,使从事志愿服务的志愿者不能在服务过程中得到认同,没有成就感和自豪感。久而久之,造成志愿者流失率高,持续时间不长的恶性循环。在激励机制方面的欠缺也是造成志愿服务组织人员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纵观科普志愿服务工作,除了受到以上几点制约外,有关组织单位也存在着对志愿服务工作认识的不足,极大地阻碍了志愿服务工作可持续发展,为推进科普志愿服务工作的发展,应从以下几点着手为科普志愿服务工作保驾护航:(1)保障专项经费,善用激励机制。尽管志愿服务不以不以利益、金钱、扬名为目的,但作为对志愿服务行为本身的一种认可与赞赏,特别是对象为没有任何劳动收入的在校学生,我们更要坚持以人为本,提供必要的交通和餐食补贴,同时规范和完善激励措施,并应争取激励机制在一定的社会范围内的认可,这不仅是用人单位对志愿服务行为的重视、倡导和肯定,更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2)加强培训,提高志愿者的专业素质。结合展科技、文体,将志愿服务作专、作深,必须为志愿者营造一个持续培训的环境和条件,进行富有针对性的岗前培训和人员储备机制,使他们不断地深入了解服务岗位、岗位知识以及个人的修养、素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专业志愿服务队伍。(3)注重情感培养,满足自我价值实现。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大学生知礼仪、重礼节、讲道德,广东科学中心与高校搭建的志愿服务平台,正是继承和发扬了“仁者爱人”思想,倡导的尽己所能、奉献爱心、服务社会等理念。
篇10
一、健全组织,完善机构,出台方案,认真落实奥运各项工作
我校积极落实奥运工作各项要求,在工作开展中做到组织到位、人员到位、方案到位,为全面开展奥运工作奠定了基础。
1、高度重视,建立健全机构,提供有力保障
为顺利、高效地做好奥运决战之年的各项工作,根据《北京市学校奥林匹克教育行动计划》、《关于加强北京高校奥运工作的实施意见》以及北京市有关加强奥运工作的各项要求,学校领导高度重视,首先成立了由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为组长,各机关部处长为组员的__大学奥运领导小组统筹全校的奥运工作。同时,根据奥运工作需要,结合我校实际,学校先后成立、完善了若干领导小组,负责相关项目工作的具体推动和落实。奥运教育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任组长,主要负责全校奥运工作的领导与协调;奥运会志愿者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全校奥运会志愿者各项工作的组织实施;奥运场馆建设领导小组和奥运场馆监督领导小组,对我校承担的奥运场馆建设,周边环境改造等工作进行总体协调.
同时各院系成立相应领导机构,由院系主要领导牵头,组成由各院系团总支书记,专职学生工作干部,主管教学,行政工作的负责人参与的领导班子,以专职团学干部为工作实施主体,以班级、团支部为基础,认真落实学校奥运工作任务,立足实际创新性的开展本单位奥运工作。全校奥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校团委,团委书记任办公室主任,积极发挥协调作用,与院系、各部门密切配合,形成整体,为稳步推进奥运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2、制定奥运方案,全校参与,认真落实奥运工作
学校制定了《__大学奥运工作总体方案》,积极推动学校奥运工作的落实。《方案》从组织机构及工作机制;奥运宣传与教育;奥运志愿服务;奥运会场馆运行及保障;开展奥运全民健身活动;健全相关保障等几个方面,对全校奥运工作进行总体部署。《方案》印发后,各部门认真研究,狠抓落实,教务处积极落实奥林匹克教育进课堂;校团委开展文明礼仪学校,指导志愿者招募、培训等工作;学生处负责开展全校性的奥运主题教育;体研部扎实推进阳光体育工程;各院系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以及奥运会宣传,场馆对接等工作稳步推进。
全校师生热烈响应学校“志愿奥运,有我一个”的号召,积极行动起来,参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各种主题活动,如知识竞赛、党日、团日、演讲、征文、DV作品大赛、FLASH大赛、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素质拓展、体育比赛等.通过奥运工作,加强了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大学生的国家意识与民族精神,塑造身心健康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3、注重实效,完善场馆对接体制,配备优秀干部
按照《关于推进赛会志愿者场馆对界工作的指导意见》,结合我校在场馆对接中的要求及工作内容,我校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制定了细致的工作方案。作为城市公路自行车赛场馆的主责单位,一方面我们积极与场馆领导通过联席工作会和日常沟通充分交流;另一方面党委高度重视场馆经理选派工作,党委书记牵头,组织部负责,在全校范围内选派了能力强、责任心强的中层干部充实到场馆管理队伍,提供了高素质的场馆志愿者经理及观众经理。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我校场馆经理得到场馆各级领导的重视与肯定,特别是工作热情主动,工作适应性强,体现了首都高校干部的精神风貌。
我校还承担着校内排球训练馆的改造工作。奥运场馆建设领导小组和监督领导小组定期听取工程进度报告研究工作,指导监督工作的落实和施工进度,保证场馆的使用。
二、整合资源,创新载体,积极开展奥林匹克教育活动
我校充分发挥机关各职能部门及相关业务单位的作用,注重调动校院系各层面的积极性。开辟各种渠道,努力在奥运教育、奥运体育、奥运文化等方面做实功。
1、着力推进奥林匹克教育进课堂
我校充分发挥综合院校的师资优势,发挥学校课堂的主渠道作用,以《奥林匹克知识简明手册》、《北京奥运会大学生读本》、以及相关教材为基础,通过体育课课堂:增加体育运动项目、增加体育课课时;开设部分选修课程:针对奥运历史、奥运人物、奥运项目设置等知识,学校开设相关选修课程,讲解奥运知识,激发奥运兴趣;奥运教育进党课:在党课培训以及党员吸纳过程中加入部分对奥运常识的考察,加强对“德智体”的全面考核;学生干部培训班:奥运会场馆建设观摩学习、奥运礼仪讲解、参加志愿者论坛、举行奥运主题辩论赛、交流“志愿先锋奥运干校”学习心得等。以奥运为契机,充分整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以课堂教育的方式,与建设学习型团组织、服务型团组织相结合,培养了广大同学。同时,努力开展有关奥林匹克教育的探索和研究,不断推进奥林匹克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2、广泛开展“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教育活动
建立完善奥运宣传机构,拓展宣传教育方式,宣传“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在奥运宣传教育工作中建立从学校到院系的两极工作体制,为开展奥林匹克教育活动提供了组织保障。
1)充分发挥多渠道宣传教育作用
学校积极拓展多种宣传教育方式,利用《首都师大报》、《研究生报》、《首师风格》以及各院刊、杂志开辟奥运专题栏目,设立宣传横幅和展板、发放宣传单、张贴校园海报、图片等进行宣传;利用在校园新闻网、校报上开辟奥运专题网页,丰富首师大论坛;利用校园电视、广播,加大与校外新闻媒体的合作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定期邀请奥运专家学者举办专题讲座、举办奥运专题辩论赛、奥运论坛等方式,大力宣传奥运知识弘扬奥运文化;积极主动的鼓励引导广大同学走出校园,走进街道、社区、广场,做奥运的大使。为传播奥运精神、践行文明行为,发挥了骨干志愿者的辐射和引领作用。自奥运工作开展以来,共发放奥运宣传手册5000余册、设计制作奥运知识展板150余块,宣传横幅80余条,举办各类奥运知识竞赛、讲座150余场,奥运相关专题报纸、杂志150余版(期)次,网络搜索我校奥运相关网页81500余篇。
2)充分发挥各级组织作用
学校搭台,院系唱戏,开展相关奥运宣传教育活动。生科院结合自身专业特色,举办“绿色奥运”知识问答竞赛;教科院针对“科教奥运”组织了专场讲座和影片展放活动;书法院、美术学院举办了以“人文奥运”为主题的系列书法绘画摄影大赛。结合“和谐先锋文明示范”主题系列活动,将“迎讲树”工作落到实处。为向奥运会提供专业化、规范化的志愿者服务队伍,积极开展奥运志愿服务工作:我校志愿者积极参加海淀区的“擦亮”活动。教育技术系本科生党小组来到了东直门长途汽车站义务指路点,进行义务指路活动,把“义务指路”当成了迎奥运展示首都大学生良好素质的窗口。信工学院、化学系、教科院等院系的学生党支部、团总支、研究生会及学生会分别举办的“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大型奥运主题宣传活动,聘请奥运人文中心教授为学生进行人文奥运教育,奥运礼仪宣讲,倡议校园排队日等文明宣传活动。研工部举办迎奥运英语学习与人生规划讲座。教科院举办大学生文化节奥运涂鸦活动、教科院奥运先锋暨学习型学生干部培训班开班。初教院与
后勤职工举办奥运知识大讲堂活动、外语学院研究生党支部开展宣传奥运党日活动、以奥运为契机,结合高校及自身实际,引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了大量宣传教育活动。积极认真地贯彻了“从讲文明做起、参与奥运从身边做起、奉献奥运从现在做起”的奥运要求。全校上下,形成了“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的良好风尚。
3、广泛开展各类奥运体育、文化活动
奥运所展示的不只是竞技,还有健康的生活理念。我校结合奥运宣传教育活动,积极落实《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让学生通过参与体育运动了解奥林匹克知识,提升自身素质。学校制定了《阳光体育工程工作方案》。在全校和院系建立了两级运动体育委员会,要求广大师生员工掌握2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每天锻炼一小时。各院系部门积极相应号召,学校共青团系统举行“志愿奥运,我先行”系列体育竞赛活动;生命科学院等院系联合举办“教四一个家奥运你我他”教四杯体育节;校研究生会举办了“活力青春?奥运有我”系列体育活动;校学生会开展了“动感首师,人文奥运”大学生体育节其中包括“五四”杯男子足球赛、篮球八强精英赛、排球精英赛以及一系列趣味体育活动;首师大社区举办迎奥运居民娱乐健身活动等。此外,还将邀请与奥运相关的名人和运动员举办沙龙。
4月27日,我校在北京高校率先打响了“阳光体育活动”第一枪,师生员工近3000人参加了阳光体育活动启动仪式,近1000人参加了团体操、健身操、交谊舞的表演,20__人参加了不同形式的体育运动。阳光体育活动开展以来,师生员工运动意识增强,奥运健康理念深入人心,共计7000人次参加阳光体育活动,更重要的是通过阳光体育工程,极大地激发了我校教职员工积极投身健身行列,在思想上与奥运共识,在参与中与奥运同行,在体育运动中与奥运同步,掀起我校新一轮全民健身的热潮。
在积极开展奥运运动的同时,我校更加注重提炼奥运文化内涵,提升奥运教育品位和层次。“奥运给我十六天,我给奥运五千年”,人文奥运是本次奥运的重要亮点,我校紧抓人文精神、奥运精神着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奥林匹克写作竞赛”是我校与联合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20__年迎接北京奥运会举办的一次重要活动,在北京各高校学生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于推动奥运宣传,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这次活动围绕着“北京奥运:社会、政治及文化重要性”的主题,加深了大家对奥运的理解,拓展、延伸了奥运的内容,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奥运精神和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体现了我校基层单位和中外广大学生对奥运的热情。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__大学共同授予十佳征文奖。10篇作文最后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__大学结集出版。
三、科学规划,合理安排,提高奥运志愿者工作水平
作为奥运会志愿者培训的试点单位,我校认真贯彻落实相关规定,努力使学校奥运会、残奥会赛会志愿者招募、培训工作的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学校积蓄培训师资,丰富培训内容,突出培训重点,搭建实践平台,有力推动了奥运志愿工作的开展。
1、积蓄师资,以点带面,奠定奥运志愿者工作基础
我校充分发挥综合院校的师资优势,积极培育由体育教师、业务教师、专职学生干部以及骨干志愿者组成的奥运培训。体育教师不仅报名参加全市组织的奥运培训,同时还积极开展自我学习研讨及体育赛事活动,在教研活动中讨论奥运教育的形势与内容,积极探索体育俱乐部的发展模式,为普及奥运教育出谋划策;业务教师,结合专业特点,积极参与奥运教育工作,将奥运知识融入课堂教学之中。通过对专职教师的培训,使得奥运工作深入第一课堂,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奥运。同时,学校还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充分发挥专兼职学生工作干部的教育作用,成立奥运志愿者培训小组,采取不同方式对志愿者进行专业知识、志愿精神等方面的培训。现已在16个院系进行了培训,受训人次达到8000余人次,占本科生全校2/3的学生参加了培训。
此外,我们通过干部培训的形式,以培养专职学生干部为主,吸纳具备条件的团干部、党员干部,整合教育资源开展培训。我校教育科学学院在建设两型组织(学习型团组织、服务型团组织)推进奥运工作方针指导下,连续四届组织学生干部培训班,结合学习型组织理念深入推进奥运志愿者工作。另外,为了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我校特别邀请优秀校友回到母校,参与并深化我校的奥运培训工作。我校在推进奥运志愿工作中,以德育课教师为主体,发挥学校课堂的主渠道作用,通过体育课课堂、开设相关选修课程和奥运教育进党课、进团课等方式,扎实推进奥运工作志愿者工作
2、统一标准,内容丰富,做好志愿者通用培训
按照《关于北京高校开展大学生志愿者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通用培训大纲》要求,我校奥运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成立奥运志愿者培训学校,以《奥林匹克知识简明手册》、《北京奥运会大学生读本》、《北京残奥会知识读本》等为基本教材,在广大团学干部以及奥运志愿者中开展志愿者通用培训。在时间上,培训采用集中备课、统一大纲的方式由团委志愿者中心牵头,共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招募培训,以共青团工作干部、德育教师、志愿者骨干为主要师资讲授文明礼仪、沟通技能培训、中外历史文化知识,并就志愿者报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第二阶段专业培训,以专业人员、团干部为主要师资为志愿者讲授岗位常识、医疗知识、外语技能等专业知识;第三阶段赛前培训,以体育教师,共青团工作干部为主要师资,对具体赛事所要求的内容对参与的志愿者进行赛前培训,讲授所参与赛事的相关知识和具体要求。
学校发挥体育教师的专业优势,开设课程,全面提高志愿者体育知识水平。同时,依托__大学专业丰富的优势,依据奥运专业志愿者的要求,分类对口开展培训工作。外国语学院承担了奥组委贵宾陪同及语言服务外语培训任务,学院安排师资,先后培训了三期近600余人;资源与环境学院注重“绿色奥运”的培训等符合专业特色的志愿者通用培训。
各院系奥运宣讲团以“微笑北京志愿奥运”为主题的奥运志愿者培训系列讲座陆续举行。数学科学学院请来了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红十字会的成员为同学们讲授“急救知识”,开展奥运志愿者急救知识培训讲座。我校校友在奥运工作各岗位发挥着重要作用,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做培训是我校的优势。首旅集团奥运服务部总经理朴学东结合自己参与奥运工作,深入浅出介绍奥运筹备工作,激励了志愿者参与奥运的热情
。在以上培训过程中我们注重引导和帮助志愿者领会奥林匹克精神的宗旨与内涵;了解北京奥运会、残奥运的目标、理念、筹办方针和基本知识;熟悉竞赛项目规则、观赛礼仪、北京地理人文知识以及外语、交通、安全等相关知识;培育和弘扬志愿精神,从而促进大学生志愿者的培训工作。
3、突出培训重点,分类实施,提高各类志愿者服务水平
专业志愿者在奥运会志愿服务活动中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其招募和培训工作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特殊性。在奥组委确定的八类专业志愿者中,我校参与了贵宾陪同及语言服务、驾驶员两类专业志愿者的招募和培训工作。学校对于这一特殊群体志愿者的培训工作高度重视,积极推进,在奥运通用知识培训的基础上,开展了交通安全知识、竞赛外语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培训。并认真组织志愿者参加各类专业技能测试,开展丰富多彩的专业实践活动,为赛会输送高素质的志愿者队伍奠定了基础。截止到目前,我校参加驾驶员志愿者测试的教职员工达30余人,有205名语言类志愿者通过奥组委国际联络部的专业测试,志愿者数量在高校中名列前茅。此外,我校外国语学院43名英语硕士研究生也已开始接受奥运会组委会人事部组织的“奥运实习之旅”培训,内容包括:“奥林匹克知识”、“北京奥运会知识”,“竞赛组织及场馆运行”、“中国残疾人事业及北京残奥会”、“奥运会注册讲义”和“奥运会注册英语”等专项培训,在结束历时两个月的培训后,志愿者们将被分派到第29届奥运会注册中心服务。
4、大力开展培训实践活动,激励志愿者树立奉献意识
学校始终将奥运会志愿者培训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密切围绕“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力求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学校围绕“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打造活动平台、思想教育平台。以“青春奥运,志愿北京”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的志愿服务活动。每月紧扣一个主题开展了奥运心语、爱心储蓄计划、“我为奥运添绿色”义务植树、环保口号全校征集、“爱鸟周”、“地球日”等实践活动。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我校组织奥运志愿者在翠微大厦门前展开了北京奥运会城市志愿者“五一服务周”活动。志愿者们提供了奥运信息、语言翻译、应急医疗等方面的咨询服务,突出了人文奥运和科技奥运的宣传。累计服务时间588小时,发放多种奥运会资料多达20__余份。开展一系列与奥运精神相吻合的志愿服务实践活动,让志愿者从纸上谈兵过渡到实战演练。学校充分利用工作在奥运筹备一线的校友资源,由学校“英才园丁”计划中的杰出校友,以“青年学生导师”的身份,为学生提供奥运实践平台。目前,学生在奥组委和首旅集团的实习已经成形,学生反映收获颇丰。
此外,在开展实践志愿工作的同时,学校注重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在促进高校党支部与京郊农村党支部相互学习和交流的主题活动红色1 1中,我校同学充分发扬实践精神,信息工程学院本科生低年级党支部在朝阳乡豆各庄村进行了以“弘扬奥运”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初等教育学院学生党支部到顺义区杨镇张家务村开展了以奥运宣传为主题的“红色1 1”活动;文学院20__级本科学生党支部一行17名党员、积极分子来到红色1 1共建单位朝阳区辛庄村开展了为期半天的奥运英语、奥运知识专题讲座活动;政法学院05级本科生党支部与延庆县刘斌堡乡红果寺村结成了一帮一对子,其中捐献活动就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一系列的活动,“红色1 1”的精神逐渐深入,同时展示了我校学生的良好精神风貌,同学们用微笑和汗水诠释了“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的奥运志愿精神。
总结我校一段时间以来的奥运工作,突出的特点是职责明确、工作规范,活动丰富,参与面广。
职责明确、工作规范,奥运工作已经被列入我校今年重点工作之一。为了保证我校奥运总体工作落到实处,顺利完成我校的奥运工作,我校组织体系健全,责任落实到位。在“__大学奥运领导小组”统筹下,各专项工作小组职责明确,人员到位。学校出台了一系列工作推动方案,使工作执行有依据,推动有目标。
学校始终将奥运会志愿者培训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密切围绕师范院校特点,以实践活动、理论素养和奥运精神相结合开展志愿者培训。
活动多样、全员参与,为了配合我校奥运主体工作,我校以“学校搭台,院系唱戏”为基本思路,以“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等为主题,开展全面的主题教育活动。我校鼓励学生全员参与奥运,大力宣传全民健身理念,举办广大师生乐于参与,形式多样的奥运活动。充分利用各类学校报纸、专栏、横幅、展板等宣传手段。16个院系开展了近百余项奥运教育活动,将奥运工作落到了实处。主题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如知识竞赛、党日、团日、演讲、征文、DV作品大赛、FLASH大赛、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素质拓展、体育比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