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医疗前景范文

时间:2024-01-25 17:52: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医疗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区医疗前景

篇1

关键词:信息化;即时结报;无缝对接

1建立新农合即时结报信息系统的必要性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住院与门诊统筹兼顾的农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随着新农合制度的推广,参合人数逐年增加。2013年怀柔区参合人数13万人,参合率达99%。人均筹资水平由最初的9元增加到680元,补偿比例从最初的20%提高到80 %,最高补偿额由最初的3000元提高到18万元。期间又出台了提高"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及15种大病"保障水平的政策。随着新农合的发展,原有补偿方式,因补偿周期长,耗费人力多,存在差错风险等原因已明显滞后。北京市应尽快实现新农合管理信息系统与定点医疗机构信息管理系统的有效衔接和信息共享、积极推进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即时结报、开发对基金运行及医疗服务全过程信息监控、预警等功能[1-2]。才能使新农合的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

目前北京市13家区县统一使用中国软件公司开发的北京市新农合信息管理系统。由于新农合没有自己的目录库,信息系统只起到数据的存储、备份、查询功能。为方便农民结算补偿,各区县采取了不同的即时结算方式,但都属于对医药费用的二次录入,虽然提高了补偿时效,但未规避手工录入带来的差错风险和大量人力财力投入问题。

2建立怀柔区新农合即时结报系统

怀柔区新农合办公室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克服人力及专业技术上的困难,联合中软,宇信、航创等三家软件公司,在区政府及卫生局信息科的支持下,对新农合系统及医疗机构HIS系统进行接口改造升级,实现两个系统无缝对接,开通北京市唯一一家无缝接口的即时结报信息系统,使怀柔区新农合信息化建设趋于全市领先水平。

2.1建立怀柔区新农合目录库 新农合三大目录库的确定是即时结报信息系统的重中之重。怀柔区新农合办公室在参照北京市医保三大目录的同时,根据怀柔区新农合的特点制定出台《怀柔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诊疗目录库》《怀柔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药品目录库》《怀柔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疾病目录库》。怀柔区新农合办公室以北京市医保目录库为蓝本,自2012年起打造出怀柔区新农合的三大目录库。共收录药品1.3万条(其中西药8千条,中成药5千条),诊疗目录5千条,疾病目录2.7万条(其中大病目录2千条)。试运行期间,逐步充实药品目录库,以保证各定点医疗机构需求。药品目录库和诊疗目录库的补偿限制内容兼顾新农合政策并根据医保政策稍加调整。疾病目录库据新版ICD10制定。确保各定点医疗机构操作中与医保及医疗政策同步。

2.2原有新农合信息系统改造升级,建立怀柔区新农合信息平台 北京市新农合信息管理系统涉及13个区县,数据量极大,服务器承载量有限,致传输速度慢,工作效率低,给单据审核带来不便。故提出建立怀柔区新农合信息系统的设想。

2.3搭建怀柔区新农合即时结报信息平台 将怀柔区新农合信息系统从北京市新农合信息系统切换至怀柔区医疗信息平台,同时进行数据的迁移。迁移后,数据的汇总统计、综合管理、数据分析等功能均在怀柔平成,新农合规范化数据的集中存储和备份仍在市卫生局新农合管理系统,这样即满足了政策的个性化需求,又不妨碍全市新农合的数据统一管理。数据迁移过程中,系统关闭,迁移后进行全面测试,保证数据完整及系统的正常运行。并将怀柔区新农合信息系统与怀柔区医疗信息系统进行对接,通过政务网实现数据共享、交换、查询等功能。

2.4新农合即时结报信息平台与医疗机构信息系统采用接口方式对接 根据市新农合信息系统的接口标准,定点医疗机构对HIS系统进行接口改造,实现与新农合即时结报系统的互联互通。定点医疗机构的HIS系统增加新农合患者处理界面,医疗机构登记人员及结账人员在HIS系统中对患者信息进行相应操作(入院登记、结算),并通过接口上传至新农合信息系统,数据自动分解后返回,从而实现医药费用的即时结报。

2.5特殊业务类型的设定 包括

2.6单据审核过程中的监管和审查 在新农合医疗管理系统的审核界面设置费用明细连接,对医疗机构的诊疗情况进行分析。同时新农合系统与区政务网医疗信息平台相连,可查看定点医疗机构上传的各种医疗数据,包括病历及PACS、LIS数据、健康档案和慢病管理数据,实现审核过程中对医疗病历的审查和监管。

3成效

新农合即时结报系统的创立使怀柔区的新农合管理水平前进了一大步。

首先建立了怀柔区新农合三大目录库,解决了新农合没有自己目录库的短板。三大目录库的建立保障了参合人员用药政策的持续稳定,规范了医疗服务行为,控制了药品费用的不合理增长,使新农合无缝对接即时结报成为现实。为怀柔区新农合实行一卡通就医奠定了基础,为市级统筹提供了借鉴和参考。新农合即时结报系统开通运行 6个月,实现即时结报2792 人次,直补金额11269260 元。减少了参合农民补偿的审批手续,补偿周期缩短2个月。参合患者住院结算只需交纳个人负担部分,经济压力骤减。同时避免了因二次录入带来的误差,提高了审核准确率。实现了对定点医疗机构的实时监控,实现了新农合经验性管理向科学化、透明化转变,使新农合对定点医疗监管有效便捷;提高了对新农合资金的管控力度,使怀柔区的新农合建设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4讨论

怀柔区新农合创建于1997年,但由于政策、资金等问题致使新农合信息化建设发展缓慢。北京市新农合属于区县统筹,各区县报销政策不同,所以新农合的信息系统十几年来并没有起到真正方便快捷的作用。

由于资金、人员水平及政策所限,目前新农合即时结报仍不能与医保保持同步。还需要政府加大医保改革力度,实现全市统筹、城乡统筹。防止人力及财力的重复浪费,缩短城乡保障水平的差距。

参考文献:

篇2

一、医疗服务行政管理概述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入,且城市社区建设越来越繁荣,原有的医疗卫生体制已无法满足人们对于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医疗资源不足、医疗服务水平不高且医疗费用不断增加,使得社区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越来越迫切。基于此种形势,我国逐步确立医疗体制改革并通过试点推行的方式,将医疗服务机构建设作为其中的重点内容。

二、我国医疗服务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医疗服务机构设施不完善

从我国当前医疗服务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来看,其面临的首要问题即在医疗服务机构设施建设上存在诸多不足。社区医疗机构建设不完善,医疗设施不完备,使得其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大大削弱。许多居民寻求医疗服务时,一方面考虑的是医疗费用高低问题,另一方面即医疗服务水平。在两者之间权衡之下,许多居民为追求治疗效果,宁愿选择费用相对较高、但医疗设施较完善、医疗服务水平较高的大医院。服务质量不高,难以满足群众的需求。

(二)医疗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仍不高

医疗人员素质不高,且其服务水平不高,是我国医疗服务行政管理存在的又一大问题。由于我国医疗服务机构多为小型社区医疗机构,其资源配置相对较差,医疗人员的收入水平不高,且未来发展的前景不明朗。许多医疗人员在尝试一段时间后,仍选择进入正规医院当中。同时,当前医疗服务体系缺乏健全的培训机制,许多医疗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水平无法得到有效提高。许多医疗人员的专业知识更新频率较低,导致其医疗服务水平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三)医疗服务相关制度尚未有效建立

我国医疗服务仍处于探索和建设当中,其在运行时的许多相关制度仍未有效建立,导致其在运行时存在诸多问题和矛盾。首先,社区医疗服务相较于大型医院而言,其当前主要的服务目标是对小型病症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的治疗,对诊断出的重大疾病,并及时转由大医院。然而,双向转诊制度的缺失,使得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承担的责任相对有限。其次,我国当前的医疗保险政策对于社区医疗机构的就医报销问题仍未有明确的政策规范,使得人们在社区医疗机构就医时面临着报销过程复杂、报销占比较少的问题。

三、产生我国医疗服务行政管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医疗资源配置不均,社区医疗机构资源匮乏

基于我国医疗服务行政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究其原因,医疗服务机构设施不完善则主要因我国医疗资源配置仍不均匀,大型医院获得的医疗资源相对较多,社区医疗机构则因其运行过程仍不稳定、可提供的医疗服务相对有限,使得其获得的医疗资源相对较少。社区医疗机构为解决生存问题,不得不采取以药养医的办法,通过药物价格上涨来弥补医疗收入的不足。这就造成居民认同感下降,最终导致其失去市场资源,生存环境更加严峻。

(二)发展空间较小,医疗人员培训不到位

医疗人员素质不高且服务水平较低,主要因当前我国医疗服务体系仍处于探索和发展当中,并未形成严密有效的运行机制,其未来发展前景仍不明朗。发展空间较小,待遇较差,使得许多医疗人员选择跳出。当前的医疗人员队伍则普遍学历层次不高,且并未有健全的培训机制,使得医疗人员的培训不到位。培训机制的建立需要培训资金的投入和管理人才的投入,需要更多的医疗资源和费用资金,也就反映到医疗服务机构获得的资源相对匮乏的问题上。

(三)现行医疗保险政策的制约作用

现行医疗保险政策的制约作用,主要体现在当前的社区医疗服务机构虽已经纳入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表现的定点医疗机构范围,但该政策在各地方具体实施效果并没有有效保证。许多社区医疗机构尚未进入到医保定点单位系统当中,也就导致许多居民无法享受到社区医疗费用报销政策。此外,许多社区医疗机构所使用的医保用药目录与二三级医院不一致,许多高质量、高费用的药物不在医保报销范围内。居民只能享受基本医疗服务,医疗服务需求未得到有效满足。

四、发展我国医疗服务行政管理的主要策略

(一)有效配置医疗资源,实现资源的整合利用

为有效解决当前医疗服务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实现我国医疗服务行政管理的进一步发展,首先应当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实现医疗资源的有效配置。当前社区医疗机构医疗资源匮乏,其医疗服务水平很难得到有效提高。政府可对医疗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对医院和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资源需求量进行综合评定,确定资源的合理化配置。同时,建立有效的医疗服务网络,使得各医疗服务机构与医院之间实现信息共通,并对资源进行分享和整合利用,有效解决社区医疗机构资源匮乏的问题。

(二)加大社区医疗机构扶植,健全人才培训机制

由于我国社区医疗机构仍处于探索发展时期,其运行过程仍面临重重困难和挑战。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对社区医疗机构的扶植,通过政策偏向的方式,使得其资源问题和发展问题的解决得到重要保障。健全人才培训机制,通过全国性培训基地的建设和地区性医疗人员培训机制的建设,使得医疗人员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高。同时,加强医疗人才的培养,为医疗服务机构人才的发展打造有效通道,提高医疗人员的薪资待遇,使得医疗人员的服务热情和自我提高意识得到有效提升。

(三)加强监督管理,引进社会医疗服务力量

篇3

关键词:中医;社区;影响因素;对策 

        1中医进社区的影响因素 

        1.1中医力量后劲不足:许多中医院校,在向西医与中西医结合方向发展,对中医学生的培养越来越 少;现代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的是填鸭式理论学习, 缺乏临床实践经验指导,这种培养模式与中医是种非常私人化的经验医学实际相背离[1];现有中医人员多为中老年医师,后继乏人;社区中医人员因工作苦而报酬低,流失严重,使得中医阵营越发萎缩[2]。 

        1.2中医理论深奥抽象,缺乏完善的科学评审体系:中医理论博大精深,难以像西医那样形成形象化思维,对其作用机理的阐释也难以像西医那样“形象、科学”。中医实验研究也难以简单地盲目套用现代统计学评价体系进行评估,所以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 中医常被认为不科学, 其发展前景受到质疑。还有人用现代科学思维来理解中医药学的理论和技术,导致对中医理解简单化、片面化,严重影响了中医的发展。 

        1.3中医药学得到社会理解与认同不够:在现代科技全球化大环境下,传统中医药文化传承弱化, 现代医学对疾病预防和救治水平不断提高, 中医药原有的一些优势领域受到严峻挑战,又由于对中医药知识正面宣传和普及不够,而诸如“中医不科学”、“取消中医药”的负面宣传却一度甚嚣尘上,导致人们对中医药学理解与认同度降低[1]。影响了中医进社区的步伐。 

        1.4中药产业发展滞后:与中医发展相比,中药产业发展滞后,中药产品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中药培植与研发基地缺乏,中药资源总量不足,利用不充分,对中药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研究欠缺。名厂、名店、名药缺乏,满足不了社区居民需要。出口的中药植物提取物只是原料形式中间产品,没有终端产品。 

        1.5中药房没有与中医同步走进社区医疗机构:一些社区点甚至中医示范点,虽然引进了中医科室,但是却没有自己的中药房。病人拿到处方后,要到医院外药店去配药,这一方面给病人带来看病与抓药分家的不便,另一方面,也给病人带来一定风险:药物质量难以保证,同时,难以避免因理解差异而导致外面药店错配药物现象。另外,因为医院与外面药店信息不相通,还可能出现一个药方,要到几家药店去调配,甚至出现某些中药市场缺货问题。为了避免这些麻烦,有时病人宁愿多花钱而选择西医西药,从而影响了居民对中医的选择。   

        1.6医院运行机制与医疗服务的公益性质不相称:医疗市场不规范,医院运行机制与医疗服务的公益性质不相称,导致医疗机构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因短期的经济效益,而拒绝疗效显著而收费低廉的中医适宜技术。 

        1.7政策支持不力:中医药管理部门对试点还存在被动、畏难情绪,抱有观望态度;部分地区政府、卫生部门领导思想观念的转变跟不上大卫生观要求,对中医药进社区服务的必要性理解不够全面,宣传不力,政策保障和体现政府行为不够全面、持续[3,4]。虽然不少地方已经将中医药纳入医保范围,但是却有种种限制。 

        1.8居民对中医药需求不足:居民对中医药需求减少,一方面是因为正面宣传不到位,居民对中医药认识不足,还缺乏信任度。另一方面是因为目前医学界一些学者大肆宣扬的中医不科学,是伪科学,应该取消等言论的负面影响,导致居民对中医药产生偏见和排斥心理。 

        2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作用的对策 

        2.1采取多种方式将中医药引进社区:(1)中医院延伸办社区医疗机构,并选派技术过硬的中医师定期前往巡诊。(2)大的中医院建立由名中医领衔的专家工作室,与社区医疗机构结对子,签订“名中医进社区”协议,定期到社区巡诊。(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引进名中医到社区坐堂,并定期到基层巡诊。通过上述种种方式,让名老中医进社区轮流坐诊,使居民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到专家服务。(4)开展 “专家课堂”活动,请专家定期到社区讲课,传授养生保健之道,发挥中医药知识在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5)根据中医理论,随着季节的变换,制做四季养生宣传栏、健康教育处方,定期举行宣传义诊活动,手把手教居民如何煎药、合理配餐,不断提高居民健康行为[5]。 

        2.2加速社区中医药人才培养与引进:要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首先,必须重视适合于社区的中医药学生的培养。(1)优化课程结构:因地制宜,按需设课。(2)改革现有的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法,体现特色,保证教学质量。注重临床与实践,抓好传帮带工作。针对针灸等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通过示范指导来加强学生对操作技能的准确把握。其次,要加大对社区中医药人才引进,并通过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等各种激励机制留住人才。  

篇4

一、全球范围内护理人才紧缺,为护理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世界卫生组织对各成员国卫生人才资源统计结果显示,许多国家护理人才紧缺。在我国,护士的数量远远不够,医护比例严重失调。按照卫生部要求,我国医院的医生和护士的比例是1∶2,重要科室医生和护士的比例应是1∶4。而目前全国1∶0.61的医护比例远远达不到卫生部的要求,与1∶2.7的国际水平相差很大,与发达国家1∶8.5的比例相差更远。目前我国护士总数为130.78万人,医生总数为209.97万人,按卫生部最低医护配置,护士的数量缺口近300万人。护理专业被教育部、卫生部等六部委列入国家紧缺人才专业,予以重点扶持。根据卫生部的统计,到2015年我国的护士数量将增加到232.3万人,平均年净增加11.5万人。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的目标:“增加临床一线护士总量,实现护士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到2007年,全国的三级医院的编制护士应达到护士的配备标准。到2010年,全国85%的二级医院的编制护士应达到护士的配备标准。”教育部、卫生部等六部委联合召开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新闻会称,我国护理人力资源短缺明显,远不能满足人们健康保健的需要,今后将加大护士的培养,预期到2015年,我国的医护比达到1∶1。每年需要培养各层次护士15万人。

2008年12月,卫生部行文要求:“病房护士与床位比至少达到0.4∶1,重症监护室护士与床位比达到2.5~3∶1,医院护士总数至少达到卫生技术人员的50%。”目前,我国医护比例只有1∶1.1,离卫生部的要求差距也不小,全国护理人员总量仅128万名。据行业人士分析预测,护士薪酬将呈上涨趋势。

二、医疗制度的改革和护理全球化、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将为护理专业拓展更为广阔的就业空间。

专家称,随着医疗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民办医院将得到更大的发展,这会使护理专业的学生更为抢手。另外,由于人们的工作压力、生活压力不断增大,人的患病率也在增加,现有的医疗系统还不能满足更多病人的需要,这就形成了医疗行业的卖方市场。护理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各类医院、保健部门、卫生所、养老院、防疫站、学校等从事护理工作、医学研究部门、高校等从事高级医护管理、教学科研工作。医院药房、药厂、医院公司、药店、药检所等从事相关工作;在各级医院、社区、卫生所、农村乡镇卫生院从事临床医疗工作等。从事老人医学、保健医师、家庭护士等职业的人才也将逐渐成为热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逐步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对卫生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疗卫生服务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护理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结构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再者,随着我国向老龄化社会转变,将来从事老人医学的人才将走俏,保健医师、家庭护士也将成为热门人才。我国近年来人口年龄结构呈现老龄化改变,家庭结构却呈现出小型化趋势。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群疾病谱发生了改变,慢性病护理的需求量增加;人们在重视身心健康的同时,对疾病的预防和自我保健意识也不断增强,社区医疗保健工作面临着难得的机遇。

三、护理专业的就业前景,以及护理专业的拓展方向探讨。

1.从事药品销售

权威药科类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普遍看好,总体上是供小于求,社会对药业人才的需求正在增加,本专业的大学生就业率高达95%。制药业发展较快,尤其是生活水平提高以后,人们对保健品的需求在增大,企业对医药人才比较青睐。还有就是生化药品,这是一个新兴也是尖端的行业,发展前景好。各医药公司、制药厂和医药研究所从事各类药物开发、研究、生产质量保证和合理用药等方面的工作,护理专业的学生完全可以加入这类毕业生之列从事药品销售,且前景很广阔。

2.国际护士

随着国际医疗市场对护理人员的需求激增,“护士荒”现象已日益突出地摆在各国医学界面前。未来10年,美国、英国、加拿大、新西兰、新加坡、日本及全球其他国家将急需200万护理人才,国际人力资源公司已把目光瞄准中国。世界性的护理人才资源的短缺,给我国护理人员创造了更多迈出国门、迈向国际市场就业的机会。业内专家介绍说,护理职业一直是国际上地位较高、薪水丰厚的职业之一。如护士在美国平均年薪达5万美元。职业咨询专家郭策介绍说,护理人才又是国际紧缺人才之一,北美、欧洲和澳洲许多国家需求护士数量相当大,且有高薪、休假、移民等多种优惠政策。如美国缺护士30万人,外籍护士赴美后可继续深造获硕士或博士学位,学费是外籍其他学生的十至二十分之一,美国大多数医院为了增进护理服务的品质,并留住优秀人才,都会提供护士进修,学费完全由医院来支付,澳洲缺护士20万人,在澳洲获得护士职业资格证书后平均年薪达7万澳元(35万人民币),在澳洲护士永远不会失业,最易找工作或获得升迁高层次和更好的工作待遇,澳洲注册护士资格是英联邦国家工作的“绿卡”,英、法、德等西方发达国家对护士均有许多优惠的政策。除了澳大利亚,持有澳大利亚职业护士资格证书,也可以在英国、加拿大、新西兰获得工作机会,作为紧缺职业,澳大利亚职业护士将获得移民部额外5分加分,并且在6个月内可获得移民身份,法、英、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均有与此相同的政策。因此,护士在国际上就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较高的综合素质和流畅的国际交流语言的护士在国际上就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护士局联合委员会的数据显示,美国每年从海外引进上万名护理人员。护士专业的学生只要通过了NCLEX-RN(美国注册护士考试)就可以取得护士的资格,护士不仅找工作容易,且工作稳定,收入也相当可观,每年可达6~8万美元。此外,相比较其它行业,护士能更易获得合法居留身份。

澳大利亚国土面积达到750万平方公里,人口仅超过7000万。在如此地广人稀的国家,居民就医的距离非常遥远,因此必须拥有非常完善的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才能解决居民就医的问题。目前,澳大利亚已经形成了一个专门的机构,组织医生、护士对社区个体、家庭和团体进行全方位的服务。据统计,澳大利亚目前拥有1100所医院,其中65%以上是公立医院,这样的数字决定了澳洲对于护理人员的需求量是非常巨大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无论澳洲技术移民职业列表SOL如何修改,护理专业仍稳居列表之中。

据官方报道,近年来,澳大利亚全国各地普遍缺乏各科注册类护士和登记类护士,特别是急诊、手术室、老年看护、心胸科、社区护理、特护、土著人医护、新生儿特别护理、儿科、神经科,肿瘤科、舒缓治疗、肾脏透析、助产士、精神病护理等科;政府还公布了从海外招聘护士的计划,为海外护士们提供签证审理优先权,护士正受到移民澳洲的鼓励,以协助护理该国人数众多的老年人群。

对于留学生来说,无论从移民角度还是就业角度考虑,护理专业都是一个热门的选择。为了能够积极吸纳海外留学生来满足国内的护理人员从业需求,澳大利亚对护理专业也开辟了许多留学通道,设置了适合各个阶段学生就读的课程。

加拿大前景最好的5大钻石专业工作领域,15种最热门职业中与护理相关的有:①服务领域的心理护理:私人、学校、罪犯、大学、经济领域、医疗健康系统都需要心理护理,你工作的选择范围很广。②健康医疗领域:“婴儿潮”时代出生的人逐步迈入60岁,需要更多的医疗保健服务。因此,这一领域的工作人员还是供不应求的。③医疗保健管理人员:做这项工作,领导才能与交际能力很重要,不但要管理员工,还要协助董事会作出各项计划、预算。这种人才需求量很大,不论是小诊所还是大医院。④注册护士:加拿大护士协会称,全国正面临“护士需求危机”,到2016年将缺少31%的注册护士。要求护校毕业,受过专门护理培训。⑤病理学助手:协助医生尸检,检查外科标本,或在病理医生的监督下亲自进行尸体解剖。要求本科学历,理学专业,或者有过护士经验,曾在医学实验室做过助手。

目前,国内很多大中城市的医院都设有涉外门诊,而一些合资医院以及“洋”医院更是如雨后春笋一般扎根北京、上海等地。所以,如果护理学人才在具备护理学、护理人际沟通、护理礼仪等专业知识外,还能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那么就业选择将更为宽广,可以从事在华的涉外医护服务、国际技术合作交流和资料传递等。

3.老年护理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各国面临的一个严峻的问题。随之而来的就是老年人的医疗、社会保障、心理问题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如何解决这样一个庞大群体上述方面的需求成为一个重要的、急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近年来人口年龄结构呈现老龄化改变,家庭结构却呈现出小型化趋势。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群疾病谱发生了改变,慢性病护理的需求量增加;人们在重视身心健康的同时,对疾病的预防和自我保健意识也不断增强,同时社区医疗保健工作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其中老年医疗和保健是最突出的一个问题,从事老年医学方面职业的社会需求也将大大提高。社会将急需医学、老年医学、健康保健和护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从事老年人医疗保健事业。如此大的社会需求也将为这个行业的从业者带来丰厚的经济回报,同时也将为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做出贡献。所以老年医学、护理专业就业前景看好。

4.康复与理疗护理

我国目前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城市计划生育政策的一个“副作用”就是独生子女的赡养压力增加,需要社会化的康复医疗体系。中国现在的发展很迅速,生活条件已得到很大的提高,生活越来越悠闲,在别无其他渴求的情况下,人们都在为自己的生命奔劳,随着民众体育运动的开展和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康复护理将会有很大的发展。

毕业生可在各级综合医院康复科、理疗科、针灸推拿科从事医疗、科研、护理工作,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疗养院、老人院、康复机构、工厂等健康保健机构从事医疗或康复护理工作。

5.运动医学护理

近年来,随着医学、体育科学和其他现代科学的发展,根据竞技运动提高成绩、群众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和病伤残者对体育医疗康复的需求,运动医学的内涵在不断充实、丰富和发展,并日臻完善。

中国运动医学具有中西医结合的特色,受到国际体育界人士的重视。随着国家“奥运争光”和“全民健身”两项宏伟计划的开展。运动医学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伴随新世纪席卷而来的信息技术革命和生物科学技术革命也为运动医学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研究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人的运动能力,防治运动技术性伤病,指导群众体育,应用体育锻炼加速伤病后的功能恢复以及防治运动不足病和老年病等成为运动医学与护理研究中最重要的课题。

由此可见,运动医学与护理的研究、教学、临床专业,都需要中高级的人才,非常看好运动医学护理学生的就业前景。

纵观过去数年中,艾滋病、SARS、禽流感乃至最新的手足口病等传染性疾病,都对中国公共卫生领域构成巨大挑战。如今,人口老龄化、吸烟、环境污染以及城乡差异等多重因素,都是中国不断攀升的癌症死亡率的“肇事者”,我们不难发现,人们谈癌色变。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自身健康状况的检查与预防,长期以来,中国将本就有限的卫生资源过度集中于各种疾病的治疗,而忽视各种疾病的预防,这是令人担忧的问题。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改变,无疑需要更多的护理方面的人才去提升自己的能力,贡献自己的力量,才能更好地做好健康宣教工作,才能更好的服务大众,乃至整个人类。

参考文献

1 张玉环、郭景丽.试论护理教育、护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护理学发展的趋势和就业前景[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0(12)

2 杨蔚利、王志凡.我国护理工作发展趋势的展望[J].卫生职业教育,2007(2)

3 张洁.我国护士继续教育的形成及发展趋势[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28)

篇5

关键词:中医;社区;影响因素;对策

1中医进社区的影响因素

1.1中医力量后劲不足:许多中医院校,在向西医与中西医结合方向发展,对中医学生的培养越来越少;现代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的是填鸭式理论学习,缺乏临床实践经验指导,这种培养模式与中医是种非常私人化的经验医学实际相背离[1];现有中医人员多为中老年医师,后继乏人;社区中医人员因工作苦而报酬低,流失严重,使得中医阵营越发萎缩[2]。

1.2中医理论深奥抽象,缺乏完善的科学评审体系:中医理论博大精深,难以像西医那样形成形象化思维,对其作用机理的阐释也难以像西医那样“形象、科学”。中医实验研究也难以简单地盲目套用现代统计学评价体系进行评估,所以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医常被认为不科学,其发展前景受到质疑。还有人用现代科学思维来理解中医药学的理论和技术,导致对中医理解简单化、片面化,严重影响了中医的发展。

1.3中医药学得到社会理解与认同不够:在现代科技全球化大环境下,传统中医药文化传承弱化,现代医学对疾病预防和救治水平不断提高,中医药原有的一些优势领域受到严峻挑战,又由于对中医药知识正面宣传和普及不够,而诸如“中医不科学”、“取消中医药”的负面宣传却一度甚嚣尘上,导致人们对中医药学理解与认同度降低[1]。影响了中医进社区的步伐。

1.4中药产业发展滞后:与中医发展相比,中药产业发展滞后,中药产品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中药培植与研发基地缺乏,中药资源总量不足,利用不充分,对中药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研究欠缺。名厂、名店、名药缺乏,满足不了社区居民需要。出口的中药植物提取物只是原料形式中间产品,没有终端产品。

1.5中药房没有与中医同步走进社区医疗机构:一些社区点甚至中医示范点,虽然引进了中医科室,但是却没有自己的中药房。病人拿到处方后,要到医院外药店去配药,这一方面给病人带来看病与抓药分家的不便,另一方面,也给病人带来一定风险:药物质量难以保证,同时,难以避免因理解差异而导致外面药店错配药物现象。另外,因为医院与外面药店信息不相通,还可能出现一个药方,要到几家药店去调配,甚至出现某些中药市场缺货问题。为了避免这些麻烦,有时病人宁愿多花钱而选择西医西药,从而影响了居民对中医的选择。

1.6医院运行机制与医疗服务的公益性质不相称:医疗市场不规范,医院运行机制与医疗服务的公益性质不相称,导致医疗机构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因短期的经济效益,而拒绝疗效显著而收费低廉的中医适宜技术。

1.7政策支持不力:中医药管理部门对试点还存在被动、畏难情绪,抱有观望态度;部分地区政府、卫生部门领导思想观念的转变跟不上大卫生观要求,对中医药进社区服务的必要性理解不够全面,宣传不力,政策保障和体现政府行为不够全面、持续[3,4]。虽然不少地方已经将中医药纳入医保范围,但是却有种种限制。

1.8居民对中医药需求不足:居民对中医药需求减少,一方面是因为正面宣传不到位,居民对中医药认识不足,还缺乏信任度。另一方面是因为目前医学界一些学者大肆宣扬的中医不科学,是伪科学,应该取消等言论的负面影响,导致居民对中医药产生偏见和排斥心理。

2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作用的对策

2.1采取多种方式将中医药引进社区:(1)中医院延伸办社区医疗机构,并选派技术过硬的中医师定期前往巡诊。(2)大的中医院建立由名中医领衔的专家工作室,与社区医疗机构结对子,签订“名中医进社区”协议,定期到社区巡诊。(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引进名中医到社区坐堂,并定期到基层巡诊。通过上述种种方式,让名老中医进社区轮流坐诊,使居民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到专家服务。(4)开展“专家课堂”活动,请专家定期到社区讲课,传授养生保健之道,发挥中医药知识在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5)根据中医理论,随着季节的变换,制做四季养生宣传栏、健康教育处方,定期举行宣传义诊活动,手把手教居民如何煎药、合理配餐,不断提高居民健康行为[5]。

2.2加速社区中医药人才培养与引进:要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首先,必须重视适合于社区的中医药学生的培养。(1)优化课程结构:因地制宜,按需设课。(2)改革现有的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法,体现特色,保证教学质量。注重临床与实践,抓好传帮带工作。针对针灸等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通过示范指导来加强学生对操作技能的准确把握。其次,要加大对社区中医药人才引进,并通过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等各种激励机制留住人才。

2.3政策倾斜,改革社区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加大中医药在医保中报销比例,缩小限制范围。各级政府还应加大对中医进社区资金支持力度,使一些看似不挣钱的中医适宜技术能被利用起来,充分发挥作用进一步规范中医医疗服务市场,制定、完善中医药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改革社区医疗机构运行机制,使其与医疗服务的公益性质协调发展;使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以群众需求为导向,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轨道,体现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特色与发展前景[6]。

&n2.4促进中医与中药房协调发展:政府要加大对社区的资金支持与监督,使有中医科室的社区医疗点能拥有自己的中药房,以保证居民安全、方便、及时就医抓药。

2.5注重中医中药在社区中的作用,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统一思想,提高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认识,提供政策支持,进行中医进社区网络化管理。将中医技术融入“六位一体”的每一环节,制定慢性病、常见病中医药预防及辩症治疗方案。定期在社区举办中医保健讲座,针对社区内亚健康人群,制定中医药健康处方,做到未病先防[5]。

2.6采取措施,提高中医药对居民的吸引力:(1)通过广播、电视等各种途径加强宣传,提升居民对中医药认同和信任度,提高居民对中医药的需求。(2)通过“升”、“转”二种途径提高社区医疗机构中医药人员技术水平。升:加强在岗人员培训,提高其技术水平;转:通过一些优惠政策吸引高技术中医药人才到社区。随着中医药技术人员水平提高,居民对中医药认可度自然也就提高。

2.7协调发展中药产业:加强中药材培植与研发基地建设,加强中药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研发并掌握提取中药植物终端产品技术,使中药材得到充分利用,为社区提供充足中药产品。重点开展中药生产关键共性新技术、中药产品创新、中药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研究,提高我国中药产品在市场上竞争力。

2.8端正视听,推动中医药理论与学术继承与创新发展:近年来,一些人不顾中西医之间的差别,试图套用现代西医研究方法来扭曲中医理论,得出“中医不科学”言论,并大肆宣扬要“取消中医药”,混淆视听。对此应该加强对公众正面引导,以正视听。其实,中医学典型的治疗是将多味中药组为复方进行辨证治疗,这种治疗体系与西医完全不同,与病愈之间的因果联系暂不能用现代科学加以解释。中医有其独特的病因概念、诊断与治疗理论体系,并用于指导临床实践,它强调整体与宏观把握,所以不能简单地用西医理论来评价中医的科学性问题。实际上,每一种科学方法都是局限于某一种科学范式、科学体系、甚至生活形态中,只有在这个体系里面才有效。现阶段,科学发展水平尚不足以使中西医学互解通约,直接用西医学方法进行所谓的“中医客观化研究”,显然是不科学的,对中医本身发展不利[7,8]。所以,不应盲目套用西医研究模式来开展中医研究,而应通过揭示现代科学研究的客观指标与中医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二者在中医研究中达到真正融会贯通,以更好地推动中医学发展。

3一些制约着中医进社区的深层次的尚待挖掘和解决的问题探讨

3.1组织对中医药继承发展问题的战略研究: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中医药现代化、中医药标准化、新形势下中医进社区模式、中医药师培养模式、中医药理论技术创新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同时,在其引进、管理和操作指导上,也有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挖掘研究。

3.2中医药科研体制改革问题:如何建立科学的评审指标体系和公开、公平、公正的科研评估机制,以推进中医医疗机构、中药企业从事中医药的科研、开发和技术改造?如何促进中医药科技工作通过创新、竞争和合作,走医教研结合、产学研结合、中医中药结合、基础与临床结合的道路,使中医更好地服务于社区?是加快中医进社区又一些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3.3针对中医特点,完善中医药评价体系问题:如何在现代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等方法的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论治以状态调整为导向、个体化、复杂干预的特点,完善现代中医药评价体系,用科学的数据对辨证论治疗效做出客观真实的评价?已经成为新时期中医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9]。

参考文献

[1]周蕊.中医难,中医姓“中”更难[EB/OL]:,2006-09-16

[2]曾永秀.中医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J].社区医学杂志,2006,4(5):53-54

[3]陈伟.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面临的问题与思考-赴广东省、浙江省社区卫生服务专题调研报告[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2,12(2):15-23

[4]刘晓敏.浅谈中医药在社区中的发展[J].中医药学报,2006,12(8):122-123

[5]杜文建,张晶卉.发挥中医药优势努力做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J].社区医学杂志,2005,3(5):30-31

[6]王晓燕.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J].江苏卫生保健杂志,2004,6(3):14-15

[7]伊凡.非随机研究在中医药临床研究中的应用[J].华夏医药杂志,2006,(5):395-396

篇6

银江股份是智慧城市总包龙头,截至2015年6月末,公司已签订22个智慧城市总包框架合作协议,项目金额累计136.1亿元;智慧交通业务覆盖至139个城市,智慧医疗系统已进入1,147家医院。公司仍将继续跑马圈地,力争囊括100个智慧城市总包。银江股份正从项目型公司,向平台型运营公司质变,公司加快推进“互联网+智慧城市”战略,坚持“智慧城市信息服务与综合数据运营商”的战略定位,公司通过智慧城市总包为依托,重点发力智慧交通、智慧医疗两大优势行业,以潍坊“潍V”树立标杆案例,实现异地复制。

智慧交通层面,公司不断将新技术融入到主营核心业务领域之中,构建先进的智慧交通支撑体系。目前公司拥有属于自己的一整套基于智能交通综合管理系统的解决方案及技术咨询服务。公司下属产业基金(持股比例50%)使用自有资金1000万元对北京百会易泊科技有限公司股权投资,投资完成后产业基金持有百会易泊6.67%股权。百会易泊产品“无忧停车APP”截止2015年5月31日,数据已覆盖20 余个城市10万余家停车场数据。公司积累的大量交通数据能够通过“无忧停车”的新途径产生更多的增值空间,其大用户数量和高频使用率给公司2B 与2C 间的业务协同带来无尽的想象力。另外公司推出“交通宝”app,为出行者提供交通信息、汽车后市场服务,目前在杭州、南昌、厦门、广州等多个区域迅速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智慧医疗层面,公司以智慧城市业务作为互联网医疗抢占区域医疗与客户资源的重要方式,采用先投入建设后运营的模式构建区域社区建康、养老平台。到2020年我国高血压人口将达1.6-1.7亿,高血脂达1亿,糖尿病患者达9240万,针对慢病和老年人的健康服务需求将极为强烈,银江依托其智慧城市协议获得政府支持,有望顺利打造当地社区健康、养老服务O2O平台,引入社区医生针对基本健康诉求提供高频率互动,通过健康宝、养老宝APP,可穿戴设备与检测设备等提供健康教育、预防、慢病随诊,快速转诊等O2O 服务,获得居民粘性与医院认同,公司已与浙江省内外50多家医疗机构、养老社区战略合作。《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等文件已明确分级诊疗为我国医改重要方向之一,预计社区医生积极性将被充分激发,银江模式有望随改革深入而爆发。

篇7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社区卫生服务;重要性

社区卫生服务是指是以社区为基础,以社区人群的卫生服务需求为导向,综合、经济、方便、可及的基层卫生服务,其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基本卫生服务需求,调整卫生资源合理布局和配置,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国内外实践证明,社区卫生服务是在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快捷、优质、价廉、连续、综合的卫生服务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这些特点使得社区卫生服务在老年群体的医疗服务提供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因此也成为国外老年医疗服务的主流途径。随着我国老龄化速度加快,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满足老年人健康需求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然而,当前我国针对老年人群的社区卫生服务在技术能力、服务功能、管理体制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需要从管理体制能力建设、功能拓展、人力资源等方面加以系统改进。

一、完善社区老年群体卫生服务的重要性

1、老年卫生服务需求量的增加需要更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参与其中

我国老龄化程度呈加速趋势,老年人的卫生服务需求,特别是慢性病需求也随之高速增长。据统计,我国城市老年人两周就诊率为23.75%,远远高于其他年龄组的平均两周就诊率14.66%的水平;老年人住院率为7.62%,比其他年龄组平均年住院率4.36%高的多。我国卫生资源有限,少数高等级医院显然无法满足数量巨大的慢性病和康复需求,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其便利性和覆盖的广泛性,具备应对需求的潜力。

2、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适合老年群体健康需求

由于老年人在活动能力和身形状态方面的特殊性,使其有着有特殊的疾病、特殊的心理状态和特殊的医疗护理方法。这些情况对医疗保健服务性质、种类、质量等方面有更高的需求。这不仅需要先进卫生设备,更需要专业的、技术更先进的人力资源。目前,庞大的老年人口和老年病人使得医疗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我国公立医院面临着巨大的门诊量压力,医生的平均诊疗时间一再压缩,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医疗保健需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人力资源、可及性和覆盖面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使得针对老年人的持续和个性化的治疗与护理成为可能。

二、完善社区老年群体卫生服务的紧迫性

1、我国日益严峻的老龄化形势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老年人口规模大,发展速度快;人口老龄化空间上不平衡,地区间差距较大;呈现高龄化,空巢化趋势;未富先老,超出了社会经济的承受能力,迫切需要构建新的有效的老年服务体系。社区老年卫生服务体系便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2、现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无法满足老年人健康需求

目前基层医疗卫生存在人才短缺、结构失衡和服务能力相对不高等问题,专业化的老年护理人员更是不足。尽管新医改以来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物质资源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但人才和服务能力始终未能得到实质性提升。而且,财政投入通常以项目形式为主,其增长机制不稳定,难以保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于老年人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人力资源持续短缺。

3、以政府为主导的社区老年卫生服务在管理上也受到政府部门条块分割的影响,协调管理成本加大

尽管社区老年卫生服务由卫生部门主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但现实中社区老年卫生服务是一个综合性工作,还涉及民政、工商、物价、劳动等众多的部门。在投入、价格、服务监管等方面出现相关推诿等问题,不利于社区老年服务工作的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大量时间精力浪费在协调各部门的关系上,客观上也使协调管理成本加大。

三、完善社区老年群体卫生服务的思路与建议

完善社区老年卫生服务工作需要从体系建设、服务能力、服务过程、监管等多方面同时入手,以实现服务效果的最大化。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扩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价格和服务便利性方面的优势,继续引导老年社区居民一般诊疗下沉

加大医保政策倾斜力度,从起付线、报销比例等方面拉开与公立医院的差距,给予社区就诊更大的优惠。在药品使用方面尽可能增加常见病、慢性病药物,扩大基本药物的种类和数量,满足更多用药需求。同时合理规划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分布和规模,在布局、床位、人力资源和设备配备等方面充分考虑所在地区的卫生需求,以最大的体现公平性。

2、重视就医过程因素,使老年居民“享受"看病过程

由于老年人就医频繁、看病花费高、自我照顾能力弱,因此服务需突出服务便捷、人性化以及相对廉价的诊疗与药品费用。同时,由于老年人在价格和自我尊重方面较其他人群更为敏感,因此对于老年人疾病的诊疗,医疗机构应顾虑到患者在就医过程中的个人感受,尽量为他们提供方便又舒适的服务,提供人性化医疗服务。

3、拓展健康保健功能

老年人的健康需求不仅体现在医疗服务方面,而是体现为医疗、生活、精神的综合性需求,这也符合当前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趋势。因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除了提供基本的健康保健外,还应积极开展基本预防控制、健康知识宣传、精神卫生等多方面的服务,并与社区居民委员会等社区内其他组织实现资源整合,共同开展老年人健康相关的服务与活动。

4、加强人力资源建设

人才建设是社区老年卫生服务得以提升的根本条件。对于当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专业化人员短缺的现象,应从技术能力、工资待遇、发展前景等方面采取切实措施,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的服务能力。从国家层面加大全科医生的培养力度,并使之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核心。同时,针对老年人健康需求特点,在服务中引入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思路,使得社区卫生人员在提供医疗服务的同时更加注重心理调适和其他方面的照护,使其提供更好、更有效的老年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 孙一.浅析人口老龄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01).

[2] 黄燕,王倩,李昌琪.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14).

[3] 刘雪荣,于普林.浅析人口老龄化与老年社区卫生保健[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2(06).

篇8

产褥期母体各系统变化很大,虽属生理范畴,但产妇分娩时经历了较大的精力和体力的消耗,子宫内有较大的创面,乳腺分泌功能旺盛,这期间产妇不仅要适应全身各系统所发生的明显变化,还要担负起哺育婴儿的重任,如果得不到方便快捷专业的医疗保健服务容易发生产后并发症,影响正常康复。从古至今医学上都很重视产褥期保健,认为“产后真元大损,气血空虚”,必须“居室宜避风,衣着应温凉适宜,以防外感;饮食宜淡泊,勿食生冷坚硬,勿食肥腻煎炒,以免食伤;并不宜力役动作,不宜交合。心志宜合,思虑宜绝,非恐忧郁,大怒大喜,皆不犯。”[2]但是,现实生活中到底应该如何方便合理地搭配膳食营养,如何循序渐进地恢复产前体型,如何放松心情,克服产后抑郁心理等方面往往使每个家庭,每个产妇感到困惑,她们迫切需要有专业知识以及丰富经验的人及时地连续性地给予她们详细全面的指导,将理论与现实紧密地结合起来,陪伴她们顺利度过产褥期。这样的服务只有社区产褥期保健人员才能够提供。而且,在产妇发生感染和其他病理情况时也只有社区医疗人员能够及时发现异常并给予专业性的处理。因此,要保证产妇健康,降低产后抑郁等情况的发病率,必须重视和支持社区产褥期保健工作。

产褥期也是新生儿开始独立生活的阶段。新生儿刚刚脱离母体,对新的生存环境还有一个适应过程。而且新生儿身心娇嫩,没有自卫能力,全赖家人及医护人员的照料,因此普及新生儿护理常识,加强新生儿皮肤护理,脐带护理,合理喂养新生儿,正确开展新生儿的早教等都非常重要。现在很多家庭已经意识到0岁宝宝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她们的要求早已经不单单停留在吃饱穿暖上面。许多家庭已经开始进行新生儿抚触,体操以及游泳等方面的尝试。但是由于社会竞争的激烈,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很多年轻人埋头于工作,无暇顾及新生儿的护理与早教,全部依赖于老年人。可是老年人又缺乏学习新理念的机会,使得她们没有自信,不敢尝试新的方式而固守于陈规旧矩。此时,如果能有专业人员登门详细讲解,手把手地教会家中新生儿的护理人员,这对于每个家庭来说是莫大的帮助。同时可以促进我们祖国新一代的健康成长,为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上两个方面,从不同层面简述了社区产褥期保健工作的重要性。但我们应该如何进一步做好社区产褥期保健工作呢?

首先,加强社区医疗保健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社区医疗保健人员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现阶段,我国产褥期保健人员的整体素质并不高,其中执业医师所占的比例很有限,有许多保健人员都来自于乡村医生。在这种前提下,只有加强保健人员的培训,提高保健人员的知识理论水平才能很好地服务大众。目前,我国对于保健人员的培训多半依赖于半年左右一次的专家讲座,考核也多半是讲座后的开卷考试,这样很难保证培训质量,切实提高保健人员的水平。既然保健人员的实际工作与产褥期的真实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应该加强实践锻炼。比如,分别以市,区,院等为单位频繁地进行模拟实践和实景锻炼,保证考察到每一位工作人员,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接轨,同时保证新理念的及时普及。而且,我们的培训不应仅停留在保健护理方面,还应该向各类病理情况的早发现,早期处理方面扩展,使我们的社区医疗队伍真正成为产科和新生儿科方面的精兵强将。另外,提高社区医疗保健人员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急产妇之所急,想产妇之所想,切实提高服务质量,使我们的社区产褥期保健医生真正成为产妇们的知心朋友。

其次,加大社区医疗的覆盖范围,建立健全社区医疗网络,提高社区医疗的可及性。目前,社区医疗在群众的心目中仍旧是离家较近的小医院,仍未脱离遇到困难主动找医生的模式。事实上,所谓的社区医疗应该有很大的成分发生在居民区内,很多时候应该医生主动服务病人,尤其是产褥期保健工作。医院应该加强与居委会的联系,比如在居委会的帮助下开办准妈妈学校,老年人课堂等,将产褥期保健和护理知识不断地传递给大家,并为她们准备必要的材料,加强互动,给她们创造亲手做一遍,亲身体验一次的机会。同时为她们提供有问题随时咨询的条件。另外,在网络进入千家万户的现今社会,社区医疗也应该凭借这一便利渠道与群众紧密联系。譬如创立网站,开通Email信箱,或者通过博客,聊天室的方式让足不出户的产妇也可以随时与专业医生交流,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等将知识广泛传播,发挥最大效益。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我们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才能取得社会的认可,体现我们的价值。社区产褥期保健工作是每一个有新生命诞生的家庭所切实需要的服务,是保证产妇和新生儿健康的重要环节,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前景,支持和发展社区产褥期保健工作终将成为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社区护士;工作压力源;心理调适

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降低医疗费用,合理利用卫生资源,切实解决全社会热切关注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我国政府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在各地陆续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社区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和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社区护理越来越受到重视,社区护士必须进行充分的自我完善,积极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才能适应并胜任社区护理工作,顺利实现社区护理工作目标。

1 社区护士工作的压力源

1.1 工作和工作环境的陌生感 多数社区护士是由医院护士转换而来,毫无社区工作经验,而且社区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故无工作经验可借鉴。又因业务生疏得不到相应指导,工作的独立自主性较强,工作环境又陌生,从而感到工作压力较大无所适从。

1.2 自信心不足 因社区护理工作较复杂,面对需要帮助的人群较多、疾病谱较广,社区护士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精湛的业务技术能力,还要有熟练的交流沟通技巧。这使由医院分科较细的科室转换而来的社区护士感到工作压力较大,自信心不足,易产生挫折感。

1.3 信任危机感 由于长期形成的社会偏见,一般居民普遍认为,看病只有去大医院就诊才能更安全,更放心,得到的治疗、护理才更全面、更细致,更准确。因为医院里人才、技术、设备比较齐全,对生命安全才有保障。而对社区工作认识不足,不能接纳认可社区医务工作者的主动服务,对社区护士的上门访视采取拒绝冷漠不信任态度,致使社区居民健康信息无法采集归档,社区护理工作无法顺利进行,进而产生挫折感 。

1.4 缺乏成就感 护士的成就感来源于对病人的成功护理,而社区护理是以健康为中心,以集体为主,面对的是亚健康人群,工作是以健康教育、家庭护理指导为主,工作是一个漫长的渐进的过程,加上居民的不配合,预期目标不易达到,使社区护士对自身价值、工作效率、社区护理前景产生疑虑,从而影响工作的积极性。

1.5 压力对比 社区护士与医院工作护士相比,无论是工作环境、服务对象,还是工作条件、福利待遇上都与医院工作护士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且护士自身素质要求又比较高,需要经常业务技能礼仪培训,自身支配时间较少,易使社区工作护士产生不良情绪,不愿从事社区护理工作。

2 自我心理调适

2.1 充分认识到社区护理工作的重要性 社区护理工作是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的对象是广大社区人民,它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它是一项开创性工作。虽然工作之初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艰苦,但它会越来越被社区人们所接受,越来越日益完善。随着计算机在社区工作中的广泛应用,工作将会更得心应手。社区护士可以根据社区医疗电子记录,了解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及健康需求,进行有目的访视,每天下班前护士可通过网络上传信息并下载第二天的工作日程,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1]。改变了过去手写健康档案的弊端,节约了护士劳力,使社区护士工作起来更轻松。

2.2 以精湛的业务技术、丰富的理论知识树立个人威信 社区护士应加强业务知识、业务技能的训练,掌握全科护理知识,以胜任在社区护理工作中居民健康的咨询者、教育者、指导者、服务者的角色,在社区服务对象中树立个人威信,增强个人信任度。充分建立自信心,增强工作的成就感。

2.3 具备良好的沟通与交流技巧 要对社区居民诚信、尊重、有耐心、爱心、虚心,适时的进行自我宣传,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得到社区居民的信任。面对不配合的社区居民,在情绪的控制中,护士要学会应用理智调整心态善待挫折。在面对自己不良情绪时应三思而行,应用理智将自己的情绪引向积极[2]。

2.4 对职业充满价值感使命感 要以对社会贡献的大小来决定自身的价值 ,社区护理工作是社区居民健康的保障和需求,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社区医务人员应立足与社会、立足于人民,把保障社区人民的健康做为己任,努力工作实现自身价值。

3 讨论

通过寻求社区护士工作的压力源,并进行相应的心理调适,使社区护士认识到社区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及广阔前景,从而在业务知识业务技能上,以及交往沟通与自我心理调适上,逐步完善自己,适应并胜任社区护理工作,更好的实现了社区护理目标。为社区居民的健康促进、健康保护做出贡献,体现出社区护士的价值。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提升

基层医疗机构主要职能为承担社区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社区居民的健康守门人。但随着基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区首诊、分级诊疗制度的进一步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不断增加,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需求不断增长,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基层医疗机构运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其服务能力的提升,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提升服务能力进行探讨。

一、影响和制约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

1.人才存量不足,业务发展受限。就我单位而言,缺编人员占总编制近1/5,聘用人员占在岗人员的近30%.总量不足、职称偏低、聘用比例稍高等问题,难以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阻碍了玄武卫生的可持续发展。

2.公卫任务渐多,质与量成矛盾。由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不断增加,目前的十二大类45项任务中的指标要求还在不断提高,基层单位公卫医生数量和人员素质无法适应公卫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导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与指标要求有一定差距。

3.中医项目局限,发展后劲不足。特色中医药服务深受居民欢迎和认可,但中医药事业发展上也还存在人才薄弱、项目局限、专家缺乏、单位之间发展不均衡等现象,影响了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4.体制机制制约,内生活力欠缺。实行绩效工资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职工的工资得到法定保障,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再为基本收入发愁。通过几年的实施,现行的绩效工资制度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出现了新的大锅饭现象,没有从根本上起到调节作用。

二、加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1.推进人才培养工程,提升服务能力。加大力度推进人才培养中长期规划。立足自身培养,注重长远规划;立足岗位培训,注重实际需求;立足学科建设,注重一专多能。一是尽快建立制度化的编制补充和人才引进机制。通过公开招聘、人才引进等方式,解决急需岗位人才和学科带头人,以从根本上扭转卫生人才短缺的不利局面 。二是充分利用继续教育、进修、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等方式,加快培养更多能力强、业务精的专业技术骨干,有意识地在全科医师中培养专科专长人员,用专科带全科,全科带全面。三是继续施行在编制、职称晋升和业务学习方面给予相应政策,鼓励学习,对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加大奖励机制。

2.强化监管,提升服务质量。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质量控制管理组织,完善基层医疗机构质量管理办法和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核心制度,进一步规范服务行为和操作规程。结合各类专项整治工作,加大力度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诊疗程序,把质量监控作为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服务能力的主要手段。

3.拓展项目提升,服务能力。由全科诊室医生担任社区团队长,负责所在团队的部署、开展、团队成员的培训、工作指导,居民健康档案、随访表信息查对、考核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以及管辖社区居民的出诊、健康教育等工作,并兼任门诊居民的咨询、随访、健教、免费体检等公卫工作。依托社区慢病管理,深入调研,了解社区需求,积极开展符合社区卫生服务特点、社区居民能够接受和方便使用的检查和治疗项目,比如24小时动态血压、24小时动态心电图、便携式血糖仪等。对不同慢病患者还可以采用小型设备租用的方式,提高慢病患者管理效率。如糖尿病人的全年血糖监测,可以采取年度合约方式给予优惠,对病人而言降低了费用,完善了监测,对中心而言既提高了设备使用,又为健康档案管理提供了便利。

4.改变考核模式,提高公卫管理。规范管理,提升公共卫生服务的质和量。抓重点,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问卷调查等形式,全面了解我区公共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寻求破解公共卫生工作瓶颈的办法;抓考核,改全面考核向重点关键指标考核转变、改过程管理向目标管理转变、改纯业务考核向工作质量与经费挂钩注重绩效转变;抓培训,提升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整体素质。

5.推进家庭医生签约,转变服务方式。通过完善社区网格化管理,积极推进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通过绩效考核,进一步明确团队与团队之间、团队与团队成员之间的目标任务,加强考核,规范服务;通过完善公共卫生督查制度,确保服务到位、考核到位、奖惩到位,不断提高家庭责任医生签约率和规范管理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