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养老的利弊范文
时间:2024-01-25 17:52: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养老的利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 居家养老服务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8-0021-01
一、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
社区养老将社区为单元,以家庭为核心,对单元内的需要帮助的老人提供专业化的助老服务,解决老年人日常基本的生活困难为根本的社会化服务。我国主要的养老模式分为三类: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社区养老就是综合了机构养老和家庭养老的所有特点。
自2002年以来,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建设正在逐步开展,从建立到完善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大大满足了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截止到2010年,我国的社区服务中心已达到17.5万个,社区利民便民网店也达到70万个以上,社区养老服务水平与几年前相比有一定的提高。[1]但是从其他国家发展水平以及国内整体养老服务的发展道路上来看,仍然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专业化强度不高等问题。
二、我国社区非营利组织提供养老服务的对比分析
(一)我国社区提供养老服务的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非营利组织主要以委托承包的方式参与社区养老,非营利组织通过服务明码标价的形式挂牌营业。因为非营利组织的福利性质,所以在经营时只对老年人收取低廉的足够维持机构日常运作的费用。此外,政府在社会福利事业中居于主要地位,以社区养老为主要内容的老年福利的推动主要依靠政府的行政手段,为老龄服务业的发展营造一个有力的环境。
1.东北地区。辽宁省为了能够快速发展社区养老事业,已经在多个社区内建立了养老服务中心,并且已经有20多个非营利组织在社区内建立了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及老年超市等。[2]
2.华东地区。华东地区是全国社区养老服务发展最为成熟的地区,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内的很多地区都有各自的发展特色,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南京市鼓楼区的“心贴心老年服务中心”。服务方向主要以外向型服务为主,通过与社区其他十几所托老所建立一个以托老所为支点、覆盖整个鼓楼区范围内的立体式老年服务网络,为周边老人提供一系列综合性的养老服务。而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的“星光镜老协会”是典型的以政府为依托,通过政府购买方式为社区老人提供养老服务,并承担了各社区养老服务的协调等工作。[2]
3.华南地区。广州市东山区的福利院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主要方式是“内外结合”。一方面对外开放福利院社区部,并为社区老年人开展一系列的敬老服务活动;另一方面是组织福利院的内部员工以及社区服务站的医疗队,为社区老人开展各项医疗检查服务。[3]
(二)对我国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非营利组织的比较分析
1.模式比较。东北地区的非营利组织在参与社区养老服务中,通常是以养老院、托老所的形式来提供养老服务。华东地区的非营利组织参与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是多样化的,不仅有养老院、托老所参与社区养老,同时还存在一些社团、协会等通过与社区以及养老院联合的形式,从而为整个社区提供养老服务。华东地区的发展模式主要还是以政府购买服务、非营利组织提供服务为主,其模式发展较好。华南地区则是福利院的内外结合模式,通过联合社区内的其他机构,为社区老人提供服务,使得院外的老人也可以得到福利院的生活服务。
2.内容比较。东北地区的养老服务内容主要是以基本养老、助老服务为主,包括日常照料、长短期托养、老年活动室、康复护理等。华东地区的养老服务内容在基本养老的基础上,还发展了上门探望、开展老年讲座、提供家政服务、建立老年大学等,更多地提供一些精神上的服务。华南地区的养老服务同样是以养老助老服务为主,并在此基础上提供一定的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的服务。
3.政策比较。对于非营利组织参与社区养老服务,我国在政策上对非营利组织有一定的优惠政策,像税收、补贴、优惠、资金和场地支持等都有相关的规定。但同时各个地区也有不同的政策规定。其中东北地区比较按照国家的规定,对于税收、补贴以及场地支持等都提高了一定的优惠力度,同时也进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试点工作。华东地区在上述政策支持基础上,政府还安排了专项资金,为提高非营利组织的养老服务水平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从基本养老逐步向文化、体育、教育等多方面发展转变。
三、总结
通过对社区养老内容的阐述以及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现状的研究,以及对我国各个地区非营利组织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社区养老的发展正稳步前进中。我国华东地区的社区养老服务发展比较成熟,非营利组织参与其社区养老服务的形式以及内容也是多样化的,这值得其他地区借鉴和学习。随着非营利组织的不断发展,其服务于社区养老活动的行为也将深入开展,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也会为我国社区养老服务提供更好的基础,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将会登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双翠.非营利组织参与社区养老问题研究.西南财经大学,2009.
篇2
养老金贬值后难当重任
首先是中国的养老金和CPI涨幅问题。按照政府的计划,养老金是中国人老有所依的重大支撑,然而事实并非这样,如果仅仅依靠养老金,那么退休之后的人们可能会面临极其悲惨的生活。以北京为例,目前北京一个普通家庭一年的生活费是5万元,如果CPI涨幅为3%,20年后要保持像现在这种生活水平的话,一年就需要9万块。假设离退休还有20年的时间,退休后还要再活20年,那么需要的养老费用是242万元。按照现在这种养老制度,如果月薪是4000块,再假设薪水的涨幅和通胀一样每年涨3%,那时候的养老保险金总共也只有37万元。它们之间存在巨大差异。
养老金使用尚待透明
其次中国的养老金制度存在着不透明、不公平、不负责几个问题。不负责主要体现在政府缴纳的20%的养老金会进入社会统筹账户,也就是说,这笔钱最终是否会用于你的养老,根本不得而知。不公平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在跨省就业时,缴纳的养老金中有20%被“就地没收”了。第二是“低收入者费率高”,缴纳金额没有根据收入的变化作出合适的调整。不透明体现在没有制定相应的信息披露措施,也就是说,一旦操作的时候出现了失误,人们根本不知道。
多种模式各有利弊
无论养老金的多少,养老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事情,对于中国人来说,将来的养老模式主要有五种。
居家养老。这是中国最传统的养老模式。也是比较普遍的一种选择。居家养老在舒适度、成本、隐私保护方面较有优势。但居家养老也有缺点,随着独居老人的增多,安全性如何保障成了一大难题,空巢老人一旦发生意外,邻居、家人又没有及时发现,很可能耽误救治。
日托。这是居家与社区养老相结合的模式,也就是老年“日托班”模式,这种模式如今受到更多欢迎。一来老年人仍然可以住在自己家中,自由性、隐私性较强,二来在需要“帮一把”的事情上,如吃饭、理发、就医、居家维修等方面都可利用社区资源尽可能方便老年人。
专业养老机构。作为专业养老场所,在安全性方面较有保障,特别是有24小时护理待遇的老年人,能够得到专人照料,突况下可及时送至医院。作为最大的机构式养老方式,养老院现在选择余地越来越多了,有比较经济但舒适程度较一般的公立养老院,也有各种民办或公私合营的中高档养老院。
高级养老社区。这类高级养老社区或是采用买断养老专用产权房的形式,或是缴纳数额不菲的“会员费”,为老人搭建的生活环境和设备当然也是一流的。
“候鸟式”养老。候鸟式养老是近来悄悄盛行的养老方式,老年朋友可根据季节转换、心情变化等来回就住于不同的城市和地区。最近几年,从“候鸟式”养老衍生出来的异地置业养老成了不少经济条件较好的退休族的选择。 当然, 少数喜爱旅行、经济条件较好的退休族还可以考虑环球旅游式养老模式,不过,经济成本会比较高,对老人的身体素质要求也较高。
人口结构不堪养老困局
不管哪种养老方式,都需要一定量的资金支持。当下物价飞涨,而且没有停止的趋势,伴随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人口结构越来越呈现倒金字塔型,带给了年轻人巨大的生活压力。如果年轻人在抚养孩子的同时,在背负巨大的物价压力的同时,还需要为几位长辈完完全全地负担养老,这种负担,未免过于沉重,所以归根结底,养老问题的解决需要更多方面的支持。
提早参与未雨绸缪
篇3
【关键词】独生子女 养老问题 秦皇岛
【中图分类号】D91 【文献标识码】A
我国自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年人口增速以3倍于全国人口平均增速的速度增涨。截止到2014年12月底,我国内地人口总数达136782万人①,成为了世界上典型的“未富先老”的国家,面临着来自家庭、社会与市场的三重养老困境。本文基于“倒金字塔”理论,分析现行养老困境的形成,通过调研资料分析并寻求独生子女养老问题的解决路径,以期保障老年人权益。
“倒金字塔”的理论框架
20世纪是世界人口激增的时代,21世纪是世界人口老龄化的时代。19世纪世界人口数量达10亿,20世纪初达16亿,1950年达25亿,1960年达30亿,1999年达60亿,年增长率逾2%。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我国开始施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了人口数量的高幅度增长,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显著放慢,但人口年龄结构却发生了巨大变化:1950年世界人口中65岁以上人口的比例仅为5.2%,2000年为6.9%。根据联合国的预测,2050年世界老年人口比例将达到16.4%,也就意味着前50年增长了33%,后50年将增长141%。②联合国于1982年通过了《维也纳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1991年通过了《联合国老年人原则》,1997年通过了《1999年国际老人年的行动框架》,并把“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确定为国际老人年的主题。可以说,老年人口的激增和人口比例的变化是世界各国正在面临的国际性问题。
最早提出“倒金字塔”理论的是日本著名人口学家黑田俊夫(のプロフィ`ル)。他认为应当从人口学视角来剖析全球性人口老龄化趋势。传统认为,人口老龄化仅仅意味着特定年龄人群(如70周岁以上)数量的增长,但却忽略了老龄人口数量增长的同时也意味着中年、青年、少年人群数量的减少。因此,仅关注老龄人口数量变化是片面的,还须与其他年龄段人口数量的结构比例之变化进行关联性分析。③另一方面,应当从社会经济层面分析人口老龄化问题。传统人口年龄分布结构一直是正三角形,21世纪后渐渐转型为逆三角形。与此同时,建立在社会经济关系之上的人口结构比例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而该变革的内容与趋势也必然会引发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再次,低生育率与老龄化是因果关系,因此,可以考虑以提高生育率为手段来缓解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发展。但是,提高生育率必须面临着转变既存的生育观念与价值观念风险,而观念的转变并非易事。可见,“倒金字塔”的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已远远超出了人口学的研究范畴,其对于各年龄群体在经济、政治、文化、心理、精神等方面都存在重大影响。
“倒金字塔”养老面临的困境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倒转主要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之后。我们用了短短的30年顺利地完成了发达国家需花百年时间才可能完成的人口结构转变。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后,养老问题日益凸显,养老现状令人堪忧。独生子女人口有1.2亿(不完全统计)。在“倒金字塔”家庭结构下,独生子女养老处于“弱中之弱”的不利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支持。随着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社会对于老年人提供的保障多注重退休金与养老金的增长,独生子女提供的经济帮助在老年人经济支持中处于次要地位。在“421”式的家庭结构中,独生子女的经济赡养能力受到挑战:第一,80后的第一代独生子女承担着生养下一代与赡养父母的双重责任,必须权衡所获经济资源的合理分配,主要矛盾在于兼顾“上有老”与“下有小”的责任分担。第二,“双独家庭”子女面临给予四位老人的经济援助,如何做到平均且合理的经济分摊是独生子女不得不深思考虑的问题。第三,与独生子女同住的老人中,子辈或孙辈无形中的“经济掠夺”必然会给老年人的经济保障带来威胁。
生活照顾。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如今已经进入组建各自家庭的阶段,其父母是当下的主要老年人群。无论独生子女是否已经结婚,又或者是否与父母共同生活,前者对于父母而言是能够提供比较充分的生活照顾,但会增加家庭主要劳动者的体力消耗与精神负担,因而,多数老年人不得不面临尴尬的选择―主动帮助独生子女卸掉“沉重的包袱”,使其增加机会成本的砝码,后者对于父母的生活照顾捉襟见肘。此外,即使与父母共同居住,独生子女还必须面临选择与哪一方父母共同居住的难题,这也必将会发生对未共同居住的一方父母难以照顾的困境。在生活照顾困境方面,失独家庭的老人不但要继续承受丧子之孤苦,更面临着疾病、医疗、养老等一系列现实难题。④
精神慰藉。随着个人经济收入水平的提高,父母在经济方面无疑会得到独生子女给予的更有力的保障,随着多元化养老模式不断实践,独生子女父母的生活质量也必然会得到提高。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可塑性会下降、社会交往会紧缩,尤其是当独生子女为了工作和家庭而离开时会让老人感到失落。在独生子女父母回归家庭后面临因年老产生的行动不便、丧偶、生病等,容易引起情绪不稳定、孤独抑郁、焦躁不安等心理问题之时,老年人更需要精神上的慰藉。
“倒金字塔”困境下独生子女养老问题之实证调研
为了进一步了解“倒金字塔”困境下我国独生子女养老问题的存在,笔者组建了5人调研小组,于2013年9月至2014年10月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实证调研。我们通过发放问卷、个人访谈的方式对秦皇岛市海港区的7个社区开展调研。最终收集整理的数据包括:第一,对345位独身子女父母进行了个人访谈,主要内容包括选择养老居住的方式、是否担忧自己的老年生活。第二,对198位独生子女进行了个人访谈,主要内容包括婚后是否与父母同住、父母养老谁是主力、独生子女有能力供给哪些方面的帮助以及可能会面临哪些方面的困难。其中,在227户独身子女父母家庭中,有165户在秦皇岛市定居两代以上,62户因读书、工作、婚姻等原因从外地迁移到秦皇岛市并拥有本市户口且打算长期定居。从家庭类型来看,131户为空巢家庭,23户为失独家庭,48户为丧偶独子家庭,25户为三无老人的特殊家庭。在131户空巢家庭中,有27户独生子女与父母居住在同一小区,18户因子女出国长期不回家单独居住,24户独生子女与父母同在秦皇岛但居住地相隔较远,62户则是生活在外地,回家次数平均一年1次。
独生子女父母选择的居住方式调查。由调研可知,在独生子女父母愿意选择的养老居住方式中,72人愿意和独生子女共同居住,占21%,一半的父母愿意选择自己单独居住,94位父母愿意进入养老院居住,占27%。可以说明:大部分独生子女父母将子女的小家庭幸福放在第一位,不希望自己成为子女的负担。我国传统的“养儿防老”的观念开始“变味”,当老年人“看清”不能“指望”子女随时陪伴自己的情形时已经默默地做出了自己的决定。这说明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观已经发生了变化,并且也已经做好了不依靠子女养老的心理准备。
独身子女父母的养老观念调查。由调研可知,在被调研老年人中,仅有9人对养老极度担忧,占2.7%,36人表示比较担忧,占10.5%,18.6%的老年人认为不用太担忧,绝大多数老年人表示不担忧,占65.9%,还有个别老人还未想过养老问题,占2.3%。可以说明: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在经过30余年的政策洗礼后,已经接受并具备了乐观积极健康的养老心态,随着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绝大多数老人不再担心自己未来的养老问题。因此,独生子女父母开始走向“独立养老”,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风险并不会大幅度提高。
独生子女婚后与父母同住调查。由调研可知,独生子女婚后有超过一半的人不愿意选择与父母同住,占68.8%,13.7%的被调研者表示从来没有想过该问题,17.5%的被调研者愿意与父母同住。可以说明:我国独生子女深受传统孝文化的熏陶,普遍认为父母的养老是自己应尽的义务。虽然有过半的被调研者愿意选择婚后单独居住,但这并不表示他们就不愿意尽孝。独生子女成年组建家庭后面对的物质与精神的压力相较于非独生子女来说比较重,担负起父母养老的责任自然也比较艰难,因此他们往往会更倾向于以工作为主,这直接会影响到独生子女群体对于居住方式的选择。
独生子女家庭养老主力调查。由调研可知,独生子女父母年老后,由子女承担家庭养老的占71.2%,父母相互照顾的占19.7%,也有小部分被调研者选择由养老机构或请保姆的方式来照顾父母的生活起居,仅有3.3%的选择由亲戚朋友委托照顾独生子女父母,为他们提供生活的主要照料。可以说明:第一,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方式中,家庭养老仍然是主流,独生子女意识到自己必须要承担父母养老的主要责任。第二,在没有兄弟姐妹可以分担责任的情况下,独生子女已经可以预见并已经开始考虑父母养老方式的他选,比如社区养老、社会养老、机构养老等。
独生子女提供养老的帮助调查。由调研可知,在父母年老后独生子女可以有能力提供的帮助中,常回家看看的占32.7%,陪伴在父母身边的占18.5%,有29.8%的表示有能力提供经济支持,19%的表示有时间与父母多交流感情。这样的数据可以说明独生子女父母养老可能面临的困境,即经济短缺、精神缺少慰藉、生病无人照料等。另一方面,这样的数据也隐射出独生子女虽然可能由于各种原因不能与父母住在一起,但是他们也会尽最大的努力争取让父母安度晚年。
独生子女养老困难的调查。由调研可知,独生子女对未来照顾父母可能会遇到的困难是有心理准备的,而且事先也已经做出各种预估。其中,32.9%的被调研者担心父母生病,7.8%担心父母退休后心理出现不适,担心自己工作太忙无暇照顾父母生活起居的占31.5%,还有27.8%的担心与父母异地居住难尽孝心。实证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独生子女(无论男女)在面对已经预测的可能发生的种种养老困难时并不是采取回避的态度,绝大多数都是正视困难并尽力想办法周全。可以说明,性别差异在独生子女对父母养老问题上并无显著差别,“传宗接代”的观念在当今社会的养老问题上并无太大影响。同时,较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确实面临着更大的经济与精神压力,但却更懂得如何权衡各种利弊,为父母养老提供最有利的帮助。
“倒金字塔”困境下独生子女养老问题的解决路径
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后,养老问题日益凸显,养老现状令人堪忧。“今天,我们如何养老?”成为摆在每个人面前的一道现实考题。根据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积极发展老龄事业”倡议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为指导“十二五”时期社会养老服务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的主导精神,通过分析实证数据,可以从如下方面考虑来解决独生子女养老问题。
完善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虽然我国现在仍然以传统的家庭养老为主要模式,但社区养老也已经渐渐地开始被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失独老人、三无老人所选择。但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却一直“滞后”,特别是在“倒金字塔”困境下,独生子女将承担更沉重的养老负担。因此,完善家庭扶养制度,实现家庭养老与社会保障的互为补充实属必要。⑤养老服务要确立尊重老人选择意愿、确保老人生活质量以及家庭、社会与政府共同担责等基本理念⑥。目前,亟需建立多形式、多层次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一方面尽可能要满足独生子女父母对物质生活的要求,另一方面还要尽全力满足他们的精神生活需求,让父母减少挫败感、孤独感、失落感,这不仅可以发扬居民的自主互助精神,还能弥补独生子女家庭养老功能的不足。
建立计划生育补偿机制。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30余年来,对独生子女父母的补助水平一直就处于最低层次,据笔者对多省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统计,各省均有“自愿生育一个的夫妻,在子女年满14或16岁之前都可申请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并享受奖励优待”。所谓的“奖励优待”是每月发给10元左右的独生子女保健费。如今,第一代独生子女已经成年,父母的养老问题会因为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而风险加大。因此,应当加强对独生子女家庭的政策倾斜力度,建立计划生育的补偿制度,从独生子女父母的医疗(特别是简化异地医疗保险的报销程序、优先享受大病医疗补助)、购买住房等实行优惠政策,可在原标准的基础上再增加。此外,还应对独生子女家庭实行一定的物质补偿以及考虑实施独生子女照料父母带薪公休假制度的试点。
设立独生子女家庭的及时救助机制。计划生育政策下的独生子女家庭面临的风险是比较大的,意外事故的不可避免会给这样的家庭带来经济上的巨大压力,特别是遭受夭折、伤残、重病等天灾人祸之时。因此,政府必须加大投入或者社会采取捐赠等方式确保独生子女家庭养老资金的来源,对于失独家庭的总量以及每年增加的数量进行统计,提高扶助力度,对其设立特殊的保险制度,通过社会化、专业化的运行和操作,对失独老人提供心理疏导、助老陪聊、创伤医疗、临终关怀等服务。
(作者单位:燕山大学文法学院法学系;本文系河北秦皇岛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软科学)项目成果,项目编号:201302A278)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5年2月26日。
②United Nations:Changes In Juvenile Population And The Proportion Of The Elderly Population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1999. 资料来源:http:///en/.
③[日]黑田俊夫:“F代の人口}”,《人口学研究》,大明堂,1990年,第12页。
④宋强玲:“失独家庭养老问题及对策研究”,《人民论坛》,2013第5期,第126页。
⑤张燕玲:“家庭权的私法保障”,《法学论坛》,2012年第5期,第99页。
篇4
养老和伴随的医疗问题,是人一生除了教育外最大的两笔开支,三者也被称作中国人背上的“三座大山”。在社会医疗和养老制度尚不完善,同时老龄化日渐严重的今天,如何使退休后的生活一样有尊严,不降低生活质量,是人们日益关注的话题。
随着2000年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人们不能不对未来充满忧虑。按照联合国的估计,中国的老龄化高峰将在本世纪30年代到来。如果以72岁的平均寿命计算,如今47岁以下的社会中坚,届时都可能面临能否过上有尊严的退休生活的问题。
今天,一个60岁以上的老人有6个劳动人口供养,而到2040年则只有2个劳动人口供养。在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障体制下,这意味他们今天缴纳的养老金,可以使今天的老年人过着相对舒适的生活,但当现在的年轻人退休时,得到的要少得多。从个人角度看,由于老龄化的影响深入储蓄、社会保险、股市等金融市场的方方面面,它必将影响到每个人的钱袋安全。因此,必须未雨绸缪,提前合理配置自己的金融资产,以规避投资风险,保证有尊严的退休生活。
现在的养老方式,主要有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会养老三种,三种方式各有利弊。
家庭养老 日渐艰难
胡月70多岁的公公住院了,她奔波在医院和家庭之间,从去年年底到现在,从难以应付到疲于应付,这位已过知命之年的女人已经适应了这种生活。胡月是一家事业单位的退休职工,一个月有700多元的养老金,加上丈夫的工资,月收入近3000元,但这些钱要负担住院的公公、读书的女儿,每个月还要给老家的父母寄钱,用起来实在有些紧巴巴的。胡月和丈夫还有兄弟姊妹一起赡养老人,但他们只有一个孩子,等他们老了,她一个人要负担两个,单是经济上就承受不起。
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陆续进入婚育年龄,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诸多困难。同时,“空巢”家庭不容忽视。小王大学毕业后没有回老家四川,而是留在了北京。因为工作繁忙,这几年虽然逢年过节就往家寄钱,但是因为不能在父母身边尽孝,千里之外的父母也总是打电话希望他能常回家看看。
事业的追求、生存的竞争与赡养父母、孝敬老人成了一个“两难”的选择。很多“空巢”老人不愁吃穿,但由于长期孤独,精神上缺乏交流,生活上缺乏照顾,生活得并不幸福。
机构养老渴望“升级”
有儿好养老是我国的传统观念,但许多老年人渐渐冲破传统习俗的束缚,在养老思想观念上有了新的突破,走进养老机构颐养天年。
今年92岁的吴建威老人在社会福利院已经住了10年。每到周末,儿女们开车把老吴接回家,之后又把他送回来。老吴说,自己喜欢看书写东西,年纪大了,起的早,睡的早,跟儿女住在一起不太方便也不清静,因此就住进了福利院。
福利院的老人多数都有子女,家庭条件也不差,住进来的原因,多数是考虑到这里有很多老人一起生活,不那么寂寞。目前,在养老院养老,大城市一个月的花费在1000―3000元不等,而中小城市则只需600-1000元。如南昌某老年公寓的收费标准中,主要包含床位费,护理费和取暖费等。其中床位费每人每月的收费标准,根据条件不同分别为220元和330元;护理费等级分为一、二、三等级护理和特级护理,一、二、三等级护理收费分别为280元、130元和90元,特级护理收费由双方协商收取。床位费和护理费可以在物价部门核定的标准基础上,上下浮动10%,取暖费用每人每月收取200元。
养老院的护理费根据老人身体情况确定收取不同等级护理费用,一般分为一、二、三等级护理和特级护理,其中三级护理的老人生活基本能够自理。护理等级越高,收费相应增加。如果有人要求特级护理,价格可由双方根据护理程度协商。通常情况下,身体比较好的老人,在养老院的收费标准,每人每月大概在600元钱左右。
仍以南昌市为例,该市也有一些私立的养老院,费用相对较高,但设施和服务比较好。如某私人养老院的收费标准主要分为三类:一是生活完全或基本能够自理的,这类老人每人每月的费用在500元,二是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这类人每人每月的花费大概在800元左右;还有一种就是家里面经济条件不错,但子女工作较忙,老人本人身体条件很差,必须每天24小时不能离开护理人员单独生活的,这部分服务由于属于特级护理范畴,一般收费较高,大概在1000元左右。
从全国范围看,目前养老机构普遍存在服务意识、设备设施、医疗保障、娱乐康健等软硬件建设的不足和管理方面的缺陷,缺少上档次的养老机构。
政府养老完善保障
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生病住院有统筹基金支付、灵活就业人员也能上保险等等,社会保障制度就像是一棵参天大树,年轻时为其“施肥浇水”,年老时“避风乘凉”。
经贸委的退休职工梁建国大爷,现在每个月可以拿到1400多元的退休金,看病有医保卡,社区有老年活动中心,平时和一帮老朋友在这里下下棋。但随着养老保险的参保率逐年提高,养老保险参保覆盖率低,人数少,保障人群少,养老金收入增长慢,支出增长大,基金平衡压力大。
退休后能拿多少钱
从2006年1月1日起,养老金个人账户的规模统一由本人缴费工资的11%调整为8%,全部由个人缴费形成,单位缴费不再划八个人账户。以职工缴费年限35年退休为例,改革前基本养老金的目标替代率是58.5%,改革后目标替代率将达到59.2%。也就是说,他们退休时领取的养老金,可以达到在职时收入的六成。那么,对于那些追求生活品质的人来说,缺口的四成,就需要或是丰厚的存款,或是能够保本生钱的投资。
现在很难有人能说清退休后需要多少钱,其实根据国家现行的社保养老制度,可以大致算出退休时可以拿到多少钱。
以1992年以后、1998年前参加工作的人为例,根据国家现行社保养老制度,退休后领取养老金是由三部分组成: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其中基础养老金是指退休后上一年度社会平均工资的20%;个人账户养老金是退休时个人账户累计余额除以120。
根据有关部门的核算,北京市2004年的职工平均工资是28348元,因此,上一年的月平均工资就按照2362元计算。另外,从2006年1月1日起,养老金个人账户的规模统一由本人缴费工资的11%调整为8%,全部由个人缴费形成,单位缴费不再划入个人账户。因此,再计算用其工资乘以8%,就是其个人每月缴
纳的养老费用。
以30岁的陈先生为例,如果他现在的月收入是4000元,那么他的基础养老金为2362×20%=472元;个人账户养老金:4000×8%=320元(一个月个人上缴社保养老费用),320×12=3840元(一年上缴社保养老费用),3840×30=115200元(从现在至退休,30年个人所缴纳的全部社保养老费用,也就是个人账户累计余额),115200÷120=960元(退休后,每月领取的个人账户养老金数额),472+960=1432元(退休后每月领取养老金数额)。
如果做好退休规划
最难做的理财之一就是退休规划。人总是会老的,人也总是会生病的。有些人是老了再想养老的事,病了才找治病的钱;还有一些人,天生爱操心爱计划。深圳的荣先生就属于后一类。他从28岁开始,就陆续购买了健康险、养老险,计划退而不休的人生。
今年43岁的荣先生认为,所谓的退而不休,退是从上班挣钱糊口的打工生涯中退出;不休,则是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退而不休需要以钱为后盾,需要安全感,有了安全感,人才可以思退。安全感的基础不外乎: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安居而乐业。在他的计划中,就将“病有所医”放在了首位,在27岁那年,他就买了第一个保险――重大疾病险。到现在荣先生都认为,只要有能力的人,最应该买的就是健康险和意外险,因为,疾病和意外伤害并不会因他们年轻而不找上门。几年前的重大疾病险保险范围比较小,但也相对便宜,10万元的保险,年费也就不到2000元。而这个险种还包括了部分意外伤害险的内容,也就是说健康险和意外险都有。这样,这个险种在他经济还不是很宽裕的时候满足了他基本的保障要求。现在,他再想加买这种保险已经不可能,该险种的费用已大大上升。
随着经济情况的好转,荣先生开始买一些寿险和住院类的保障险种,包括附加意外险的分红险。有朋友反对他买分红型的养老保险,他们认为,自己炒股票投资一定比保险公司赚得多。但荣先生觉得这是一种将保险视为投资的误解。以他多年在证券市场的经验,看到太多血本无归的例子,分红型寿险是在提供保障之后有一些不固定的分红。每年拿出少量的一部分钱买些这类分红寿险,给自己和家人一份保障,这与自己做投资并不矛盾。
就这样,在35岁之前,荣先生基本已买完了自己认为应该买的保险。35岁来临,当对自己的能力越来越了解的时候,荣先生开始意识到:他一生中挣钱的高峰就快过去,而花钱的高峰还没有来临。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逐渐地开始思考理财。也许,在未来的几十年的岁月中,以钱生钱是他最大的收入来源,将取代现在的工资收入。
至于“以钱生钱”的方法,他并不打算用股票投资来实现。这也是身边朋友的启示。他的一对朋友在40岁的时候实现提前退休计划,几年前开始周游全国,且行且住,长年在外,逍遥自在,只是偶尔回深圳休整一下。他们将房子以外的资产全部投资在证券市场上,两个人都没有社保也基本没有商业保险,除了一份20万元的人身意外险。然而,朋友的旅行人生很快被股市的动荡打乱。于是,朋友中断计划了多年的旅行返回深圳,重新投入到滚滚红尘泱泱挣钱大军中去了。
虽然荣先生很坚决地否决了炒股生钱的投资方式,但要在目前国内市场上构建一个有稳定收入的投资组合并不容易。购房出租,或许是其中之一。鉴于深圳流动人口大,房屋出租比较容易,他将注意力放在了这上面。这几年房租收益在5%左右,虽然不高,但还稳定。再加上房子本身有少许的升值,从投资角度看还是合算的。
实业投资是很多做惯金融的人很少涉足的领域。3年前,荣先生的朋友想开家文具店,拉荣先生入伙。荣先生想反正资金投入不大,又不需要他管理,加上对朋友百分之百的信任,他就抱着不妨一试的态度凑了热闹。3年下来,竟然没亏,而且情况正在好转,盈利在望。据他分析,一个小店,撑过了前3年,基本就不死了,赚钱多少是另外一回事,稳当倒是真的。
由此可见,一个人从青壮年开始,所做的各种投资保障规划中,如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大病保险、储蓄、基金投资以及子女教育费用的积攒等,有相当一部分是为自己退休以后那几个年的日子在做打算。
要为退休做规划,可在传统的储蓄外,考虑购买商业保险,作为老年生活的又一个保障。对于收入不太高的人来说,社保是基础,商保是补充;但对于高收入者讲,社保是补充,商保是基础。
一般一个家庭用于日常开销的费用大约占整个家庭收入的40%,最好能用10%至15%的收入用于保险。但以这样比例的费用上养老保险,一般多为保障型的;如果要上投资性的养老保险,至少需要家庭收入的20%以上。剩余的钱可以用来储蓄和投资。家庭储蓄的总额以6―12个月家庭月收入总和为宜,剩余的钱可以用来投资。如果用于储蓄的钱过多,会挤占投资的钱,也就会影响收益。
- 上一篇:对道路交通安全的认识
- 下一篇:社区养老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