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农村金融范文
时间:2024-01-25 17:52: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农村金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村镇银行 涉农金融机构 CAP分析 市场定位
一、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格局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户收入支出结构的变迁,农村金融供求一直处于失衡状态,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国有商业银行从农村撤资导致农村信贷缺口进一步扩大。随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呈现以农村信用社、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邮政储蓄四大金融机构为主,且农村信用社最为突出的格局。但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来自包括农业企业、较大规模养殖户、传统涉农经营者及扶贫对象等多个层次,传统涉农机构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地区金融供需失衡的状况。
中国银监会分别于2006年12月和2007年1月22日公布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人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及《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之后村镇银行在我国迅速发展,截至2012年4月,全国已建成749家村镇银行。村镇银行拓宽了“三农”的金融渠道,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和服务调整,提升了支农效率,成为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的重要力量。
二、CAP模型分析
为分析村镇银行与传统涉农金融机构的关系,在此我们利用分析市场定位中常用到的CAP模型,从客户(Client)、经营地区(Arena)和产品(Product)三个角度进行比较研究。
1、经营地区
村镇银行是在农村地区设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意见》和《规定》中对“农村”的限定为:仅指中西部、东北和海南省的县(市)及县(市)以下地区,以及其他省(区市)的国定贫困县和省定贫困县。
村镇银行对于经营区域地的定位是农业省市,其规模可以是县域甚至是乡域,且不跨区经营,在实际经营中多呈现“冠名村镇,身处县城”的格局;农村信用社以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为宗旨,过去一直是县域金融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农业银行则确立以县域为基础、充分发挥城市业务辐射和带动作用的市场定位;农发行侧重定位于农村集镇、城乡结合部及国有农、林、牧、渔场等区位;邮政储蓄则依托其全国网络优势,深入到许多边远地区,以县域及以下地区作为主要经营地区。
可以看出,村镇银行与传统涉农金融机构的经营地区存在重叠交叉的情况,如何通过市场细分找准自身定位,通过差异化经营确立自身优势,提供独具特色的金融产品将是对村镇银行发展最大的考验。
2、客户
在客户选择上,村镇银行与传统涉农金融机构、传统涉农金融机构内部之间都有较大差别。具体来看:村镇银行设立的初衷是缓解农村金融供求矛盾,支持“三农”发展,因此其主要客户定位是农村信用社未满足的中端信贷农民以及收入不稳定、依靠农业种植维持生计的低端信贷农民;同时,有地方产业特色的小微企业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成为村镇银行的重要客户。
农信社是过去向个体农户提供贷款的主要正规金融机构,中小企业和农户历来都是其重点服务对象,但由于农村金融长期供不应求、不良信贷率高,因此其个体客户多为自给自足、需要资金扩大经营或种植的农民;农业银行在上市后更加注重对风险的管控,对收益性相对较低、风险波动大的客户也较为谨慎;农发行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服务对象围绕地方政府确定的重点工程、龙头企业,多将信贷投入三农发展及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邮政储蓄依托其网点资源和全国网络优势,贴近社区和基层,主要为小企业、个体商户、城乡居民客户提供基础的金融服务。
3、产品与业务
基于经营地区和目标客户的选择,村镇银行的核心业务以贷款为主,提供免担保抵押,或少量担保抵押的小额信贷服务。并结合农户特点、资金需求用途,推出创新型金融产品,如农企联保、林权抵押贷款等;部分村镇银行还提供代缴水电费、工资等业务。
农村信用社依据服务“三农”的要求,提供小额贷款、融资贷款及票据承兑、结算、理财等业务;农业银行凭借其庞大的分销网络和技术优势,向个体及公司客户提供各种公司银行和零售银行产品及服务,涉及存贷款、结算、理财产品、现金管理业务以及金融机构间合作业务;农发行作为政策性银行,其主要是面向“粮油棉”等领域办理贷款业务,办理涉农小额贷款、中间业务及支付结算业务;而邮政储蓄已形成了以本外币储蓄存款为主体的负债业务、多种形式的中间业务及以债券投资等为主渠道的资产业务。
总体看来,传统涉农机构资金相对充裕且发展时间较长,开展的业务种类逐渐丰富,几乎均涉及存贷款、结算、理财、中间业务等所有业务,但信贷方面的产品种类有限,缺少特色化和有创新性的信贷产品,村镇银行凭借其规模小、本土化经营的优势,在产品创新方面更为灵活,这也是其优势所在。
三、村镇银行优劣势分析
1、优势
(1)大股东优势。村镇银行的创办者多为商业银行等大股东,可通过借鉴学习,将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优秀的企业文化、成熟的信贷操作模式运用到自身发展中,为农民及中小企业提供较为优质的服务;同时,这些股东都是有经济实力的投资者,使得村镇银行可以维持较高的资本充足率。
(2)小法人优势。村镇银行是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的一级法人机构,其各项业务决策链短、程序简捷,在贷款审核、发放方面相较于传统涉农金融机构具有巨大优势。特别是个体农户及小微企业资金需求常“短小频急”,村镇银行恰好可以满足这部分的需求。
(3)政策优势。作为银监会为解决农村金融供求矛盾而设立的微型金融机构,《意见》在准入资本范围注册资本限额、投资人资格、业务准入等方面都对村镇银行放宽了条件,且有差别准备金率、再贷款支持等政策优惠,使得村镇银行得以迅速发展。
(4)历史优势。村镇银行由于成立时间短,不良贷款少,轻装上阵,无历史包袱。
(5)制度优势。村镇银行作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是完全意义上的商业银行,产权明晰、治理完善、业务种类齐全,而传统涉农金融机构多严格限制贷款权限,信贷审批繁琐,多数农户和中小企业难以及时获得有效贷款,村镇银行在此方面具有制度优势。
2、劣势
(1)结算网络不畅。在功能上村镇银行可经营存贷款、办理国内结算、票据承兑与贴现等业务,但由于目前没有行号,不能进行结算、汇兑等业务。且多数村镇银行只有一个或少个网点,没有加入银联,不能跨区经营,村民存取款都必须要到网点,十分不便。
(2)信誉度不强、吸储能力弱。传统涉农金融机构多年的经营培养了许多优质客户,积累了一套有效的揽储方法,在吸收存款方面优势明显。而村镇银行经营规模小、开业时间短,且农村地区相对封闭保守,吸储能力有限。《商业银行法》规定,发放贷款的金额不得超过存款余额的75%,如果没有持续性的资金来源,村镇银行的贷款业务难以维持开展。
(3)缺乏规模效应。较大规模的银行可凭借其规模优势,通过相对较少的资本及流动资产进行经营。而村镇银行由于规模小,仅局限于本地经营,缺乏规模效应,致使其信贷能力在相同条件下弱于传统涉农金融机构,经营成本较高。
四、总结
村镇银行是银监会为解决我国农村金融网点覆盖低、供求矛盾等问题而设立的新型金融机构,是农村金融改革的重大突破,有利于促进村镇银行与传统涉农机构并立的新竞争格局的形成。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是在县域、镇域范围内为本地有贷款需求的个体农户和小微企业提供快速便捷的小额贷款产品,这与传统涉农金融机构既有交叉重叠又各有差别,弥补了农村金融借贷市场的空白和不足,为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村镇银行的出现对我国农村金融原有格局形成了巨大冲击,对传统涉农金融机构在经营理念、业务发展、市场定位等方面提出了挑战,强化了其危机感,但同时又提供了双方合作共赢的机会,传统涉农金融机构可以作为村镇银行的发起者,利用村镇银行制度和“小法人”优势借船出海,积极为农村地区金融发展贡献重要力量。如何通过在市场定位的细分中识别村镇银行与传统涉农金融机构的异同,进行差别化发展,抓住市场空白,在日渐完善的金融市场中提供特色化创新金融产品,将是我国现有农村涉农金融机构面临的共同挑战。
【参考文献】
[1] 赵洋:“微型金融”的出路是比较优势[J].金融时报,2012(5).
[2] 农发行云南省分行课题组:农发行与其他涉农金融机构关系的调研——基于云南的调查[J].调查研究,2012(2).
[3] 伍崑:村镇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的定位探讨——基于对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的调查[J].现代商贸工业,2008(7).
[4] 邹力宏、姚滢:我国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分析[J].金融与经济,2008(4).
[5] 孙爱琳、巫英:对我国邮政储蓄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2009(6).
[6] 庞晶、胥雪刚:农业银行市场定位分析[J].吉林金融研究,2010(3).
篇2
【关键字】重塑 农村金融 监督体系
农村金融体系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金支持,对于新农村建设和缩小城乡差距具有积极性的贡献。农村金融监督体系的重塑,有利于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良性竞争,避免了农村村民之间经非正式渠道进行的借贷行为,降低了农村金融市场的风险性。农村金融监督体系的重塑,有利于农村金融组织中角色定位,各负其责。通过实时有效的对金融组织监督和管理,帮助其发现工作中的失误、偏差,及时进行纠正,使资金流向支持“三农”行业而非其他行业。
农村金融监督体系的重塑,有利于形成安全的农村金融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
然而在我国农村金融监督体系重塑的过程中,仍存在一系列的影响因素,这些因素不仅阻碍了我国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也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现行农村金融监管的法律制度存在缺陷
现阶段,农村金融监督缺乏完善的法律依据。金融监管立法包括:《人们银行法》、《商业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农业法》等,其中均包含农村金融监督的有关事宜。但是这些法规的监管内容简单,存在众多不可操作因素,降低了金融监管立法的有效性。只有在法律法规完备的基础上,农村金融监督才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再者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了立法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的现象,导致了众多农村金融行为没有相应的法律依据。这显然给不法分子提供了可趁之机。缺少法律的指导与监督,这势必给农村金融监督体系的正常进行带来不利因素。
二、行政监督不到位,造成农村金融监督失误
各地方政府过分重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片面追求农村金融增长,而忽视了对农村金融的监督。主要表现:一是政府对农村金融多是事后监督和管理,即在出现金融违法现象之后被动的进行惩罚和处理,失去了监督管理的主动性。二是政府相关部门对农村金融管理的方式不合理。农村金融形势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保守的、传统的监督方法不一定适合当前农村金融形势的发展趋势。而监管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一成不变的监管方式必然有悖于当前农村金融形势,阻碍了农村金融业的进一步发展。三是政府监管部门职责划分不明确,导致了事件发生后的多部门执行或零执行的现象,造成了农村金融监督失误。
三、农村金融管理组织内部制度不合理,可操作性差
在农村金融管理组织内部领导权力一手抓,“官本位”的思想盛行。任人唯亲,重关系轻考核等行为让金融管理部门丧失了其应有的权威。不少组织内由领导一手说了算缺乏客观、公正的监督意见,丧失了监督部门的作用。甚至出现“走后门”等腐败行为,不利于农村金融市场的公平竞争。
四、农村村民监督意识薄弱,社会监督制度发展缓慢
社会监督制度是农村金融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监督有利于调动农村村民主动参与金融管理的积极性,提高透明度和公正性。但是,就目前而言,农村社会监督制度尚未发挥其功效。究其原因,首先是农村村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愿意表达个人意见和建议,随大众等。加之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法律意识和民主观念相对淡薄。这些自身因素都大大降低了村民参与金融管理监督的主动性。其次,农村村民参与金融监督的渠道不畅通,缺乏正式的制度保障。村民有建议却苦于没处说,这大大削减了村民参与监督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失去了对农村金融监督的热情,阻碍了社会监督制度的正常运行。
那么,应该如何重塑农村金融监督体系,其有效路径包括:
(一)建立健全的农村金融监督法律体系
现在农村金融监督是法制监督。完善的法律体系是监管农村当局进行依法监督的前提。农村金融监督法律体系的完善直接影响金融监管成效。具体而言,我们应该在继续坚持农村基本金融监督法律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现有立法和法规,顺应时展,适时制定新的、全面的监督法律,对农村金融监督体系起到有效的补充作用,减少法制漏洞。例如适时推出存款保险制度等。再次应制定一部专门针对农村金融监督的法律法规。立法者应对农村金融工作进行实际考察,立足于农村金融现状,制定农村金融监督法律。
(二)加强政府部门的行政监督建设,改善农村金融监督形式
行政监督是农村金融行政管理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保证农村金融监督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合理、平等、经常、有效的行政监督必不可少。首先要建立和完善事前监督,改变事后监督传统,做好准确有效的预测工作,防患于未然。充分发挥农村金融监督的主动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再者要敢于打破常规,对于错误的、不适于当下的监督管理方式要敢于舍弃,勇于创新,探索时应当前农村金融发展形势的新的监督模式。最后要明确政府各部门的职责划分,各尽其责。
(三)加强农村金融管理组织内部制度管理,建立健全内部监管
改善传统的金融管理组织内部的管理方式,彻底根除一人执权现象,防止领导,。发展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机制,对于领导决策要保持高度透明化,便于员工监督,提高决策的公平性、客观性。避免行为的发生。
(四)提高农村村民监督意识,鼓励村民参与金融监督,促进社会监督制度的稳步发展
社会监督制度作为农村金融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程度对农村金融监督影响重大。要形成完善的社会监督工作机制就必须建立农村村民监督网络。首先通过积极地宣传教育,提高农村村民的法律和民主意识。例如定期的巡回放映有关民主监督的电影、发放教育书籍等。提高村民的文化水平,通过学习转变事不关己的狭隘思想,鼓励村民敢于发现问题,提出建议,共同促进农村金融事业的健康发展。其次开拓村民参与金融监督的渠道。让村民可以通过合法的途径对农村金融事业进行监督和管理。
五、结语
“三农”问题成为我国社会日益关注的焦点,通过对农村金融监督体系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思考,和对当前农村金融监督的路径选择,可以有效的提高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使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农民的增收致富、农村的繁荣和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华.探索以大学为依托的现代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6(7).
[2]华颖.图书馆在服务社会主义新能村建设中的定位和作用[J].浙年专修学院报,2006(2).
篇3
关键词:普惠制农村金融机构;支农水平;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F832.35 [文献标识码] A ?眼文章编号?演 1673-0461(2012)09-0086-05
我国东、中、西三个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程度明显不同,致使这三个区域间的金融资源不一样,农村金融机构的支农水平也不一样。2008年银监会的《中国银行业农村金融服务分布图集》的数据发现,全国零金融机构的乡镇数总共有2,868个,其中西部地区有2,645个,占全国总数的92.22%。2011年金融机构空白乡镇网点减少了616个,取得重大突破,但截至2011年底全国还有1,696个金融机构空白乡镇。目前我国零金融机构的乡镇在中西部地区还大量存在,整个农村金融体系还不够完善,都制约了中西部地区农村金融机构支农水平的发挥,导致机构的支农金融服务还不能及时地、有效地覆盖到所有农户手中,农户融资依旧困难重重。为了让更多的农户、更偏远的中西部地区获得更多的支农金融服务,我们亟需通过大力加强普惠制农村金融机构支农能力建设,来不断提高农村金融机构支农水平。
我们所理解的普惠制农村金融机构是指那些拥有服务“三农”的普惠理念,主张为那些被传统金融机构排除在外、不能有效获得金融服务的中低收入农户尤其是贫困农户提供支农金融服务,并且机构自身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农村金融机构。本文认为那些采纳“普惠金融”理念,为中低收入农户提供可获得的、实质性的支农金融服务的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都属于普惠制农村金融机构。本文首先从内部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构建普惠制农村金融机构支农水平影响因素的理论框架,然后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因素的权重,并总结了这些影响因素的特点。通过对我国普惠制农村金融机构支农水平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目的是为了根据这些影响因素来不断提升机构支农水平,为更多的、更偏远的、更贫困的农户提供便捷的、全面的支农金融服务;同时也为以后正确制定农村金融政策提供理论与现实依据。
一、影响普惠制农村金融机构支农水平的内部因素
1.运营发展理念
目前大多数农村金融机构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但普惠制农村金融机构的运营发展理念是拥有服务“三农”的普惠理念,认为获得支农金融服务也是农民应享有的一种权利,倡导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树立“人人具有平等融资权”的金融服务理念,要求机构更加关注农村贫困农户[1]。机构在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承担起支农的社会责任,为更多、更穷、更偏远的农民提供支农金融服务。普惠制农村金融机构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式,更新传统金融机构的运营发展理念,树立了“普惠”理念,致力于为那些被传统金融机构排除在外的农村地区中低收入农户提供支农金融服务。同时注重长期文化建设,提高机构社会认知度和信誉度,赢得良好的社会形象,也为机构支农活动带来强大动力。
2.金融创新机制
传统农村金融机构给中低收入农户提供金融产品与服务的种类不是很多,主要包括传统的存款、贷款及汇款业务,机构自身缺乏金融创新机制,不能满足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户现实的需要。普惠制农村金融机构亟需建立金融创新机制,有针对性地进行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创新,除给农户提供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小额担保贷款等业务外,还应积极为农户开发与提供农户需要的理财产品、生产技术指导、市场信息、保险业务等。同时,通过市场化手段定价这些支农金融产品与服务,向农户收取合适的成本、服务与管理费用。机构不仅可以弥补自身经营成本,实现机构自身可持续发展,形成金融服务“三农”新机制;农户也可以享受现代金融服务的便利。
3.激励与监管机制
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由于农村金融机构和农户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性现象,很容易出现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问题。普惠制农村金融机构可以通过设计小组贷款机制、团体贷款机制、动态还款激励机制等措施来解决,保障机构会为更多的农户提供支农贷款,这也将成为机构支农的动力所在[2]。比如,机构给农户最初发放贷款的数额很小,在农户按时归款后,机构可以不断给农户增加贷款额度,机构通过这种重复博弈的循环贷款模式来激励农户要按时归还贷款。同时,普惠制农村金融机构对支农活动不能流于形式,要建立内控制度与监督管理机制,从机构自身督促机构给农户提供支农金融服务,承担支农社会责任。
4.贷款管理机制
传统农村金融机构认为农户信用程度低,欠债不还现象较多,且从事农业生产的风险较大,导致机构给农户提供支农金融服务的积极性不高。而普惠制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是致力于服务“三农”,尤其是为中低收入农户提供支农贷款服务。机构通过贷款流程再造来降低为农户提供支农贷款的风险性,由“重抵押担保”转变为“轻抵押担保、重现金流和信用分析”,掌握农户贷款资金的额度、用途、生产情况及家庭收入状况等,并加强与农户之间沟通,了解农户的还款能力和意愿,从而制定出满足农户需要的贷款品种、贷款利率和还款期限等。另外,机构需要制定贷款管理机制,对贷款审核、贷款发放、贷款回收等一系列贷款过程进行有效管理,尽可能降低贷款风险的产生。
篇4
【关键词】农村 互联网 金融 发展
一、农村互联网金融现状与趋势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在城市范围内的竞争愈演愈烈,而农村互联网金融尚处于起步阶段,但随着互联网接受程度的提高,未来几年农村互联网金融将迎来巨大的历史机遇。当前,各大电商巨头正紧锣密鼓地布局全国农村市场,不管是阿里巴巴的“千县万村”计划,还是京东和苏宁的信息服务站,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甚至金融市场都是为了通过培养客户消费习惯,抢占先机。
当前,农产品的供求矛盾已从供给不足转变为局部结构过剩,农业发展的阻碍已经从生产领域转移到流通领域,因此发展农村互联网金融能有效缓解农产品流通的困难。只有农业发展了,农村经济发展了,才能带动农村金融的发展,为农村金融机构带来实惠。
当银行遇到互联网企业的威胁和挑战,主流观念认为,银行都必须走互联网发展道路。专家指出,互联网金融具有门槛低、效率高等优势,若能利用互联网切入农业生产链的各个环节,可与传统农村金融形成互补,能有效缓解农村金融供需矛盾。各地政府已经纷纷出台互联网金融相关政策,以扶持、推动该行业的发展。
二、农村金融与互联网融合的主要形式
总的来说,银行与互联网的融合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传统的电子银行业务;二是银行与电商合作,经营贷款业务;三是银行自建电商平台,为客户提供线上交易服务。
(一)电子银行
农村金融机构的电子银行还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除了信息查询、自助业务办理等传统业务外,针对农户贷款数量大、金额小的特点,可将客户经理、理财经理也配置到网上,提供营销咨询、贷款业务办理、投诉处理等服务,以便于提高业务办理的效率,带动贷款需求,深化农村金融服务。
此外,由于农村地区交通信息不便,生活缴费、代购车票等生活缴费类项目也应该成为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农村的重点项目,通过培养农村居民的网上支付习惯,形成金融机构稳定的中间业务收入来源。
(二)与电商合作
作为国内最大的农产品交易大数据平台,一亩田集团已为农村互联网金融改革作出有益探索:一亩田与中国邮储银行展开合作试点,利用真实交易的大数据信息,由一亩田为批发商提供担保,中国邮储银行提供资金,为一亩田上采购大宗农产品的批发商发放了300笔贷款,而未出现贷款违约现象。
阿里农村互联网金融报告也认为,通过互联网技术处理电商平台上沉淀的海量数据,给农村征信提供了新的可能,一种不同于传统金融的服务模式正在形成。该报告通过对比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在服务农村中的优劣势,发现在小额农村信贷方面,互联网金融可以与传统金融形成互补,解决传统金融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自建电商平台
对于农村金融机构受区域限制、资金量小的特点,自建电商平台应与电商巨头形成差异化竞争,避免片面追求过大、过强,而必须发挥地缘、人缘优势,专注于某一地区的客户,为某一类客户提供交易平台,如为当地农产品生产商提供平台,经营农产品或租赁等一系列服务,同时可以积分兑换等形式增加客户粘性。由于银行对本地企业情况有足够的了解,因此可以为一些企业提供优质商品交易平台,同时可以根据当地居民生活习惯做一些个性化的产品定制。
银行自建电商平台的主要目的,在于掌握第一手的交易信息,同时可发挥信用卡分期付款等支付优势,增加银行与客户的亲密度。一旦培养成客户的消费习惯,客户对银行电商平台使用得越频繁,银行越是能更好地了解客户的情况。
相对于建设银行的“善融商务”商城,光大银行网上商城虽然业务种类较少,但其推出的保险、购车、购金等板块颇具特色,销售业绩不菲。如通过签约当地一百家左右的汽车销售商,同时经营车辆保险、车贷、信用卡分期付款等业务,可为农村金融机构提供一些可借鉴的思路。
三、面临的困难和风险
(1)由于农村地区人口聚集度低,交通、通讯尚存阻碍,农民对于互联网接受度难以提高,消费习惯难以改变,严重抑制农村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目前各大电商正通过大量农村电商服务店、乡村推广员等多种形式来提高服务覆盖率。
(2)互联网金融毕竟是新生事物,国家对其风险防范的机制和法律法规尚不健全,而风险把控是互联网金融得以良性发展的关键。如果不能掌握客户的信用、生产状况等真实情况,容易出现恶意骗贷等问题,为农村金融带来各种风险隐患。
参考文献:
[1]景爱明.当银行遭遇互联网金融[J].晚霞,2014,(8).
[2]李啸宇.银行系电商优劣观[J].虎嗅网,2014.
[3]方德华.在希望的田野上――农村互联网金融报告之一[J].阿里研究院,2015.
篇5
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和经济的迅猛发展,互联网金融也快速蓬勃发展起来了。2015年互联网金融可谓是遍地开花,第三方支付公司、P2P借贷公司、互联网理财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冒出,譬如蚂蚁金服、百度钱包、财付通、借贷宝、人人贷、挖财、放心金融等等。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服务方式,相较于传统金融有着方便快捷、操作简单等优势,更利于实现金融普惠。因此,如何将贵州农村金融市场与互联网金融更好的深入结合,借力互联网金融的东风来大力发展贵州农村金融市场是值得研究与探索。
一、 贵州农村金融市场概述
(一)贵州农村金融市场特点鲜明
农村金融一直以来都是金融市场的弱势板块,发展不是特别良好,究其原因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就农村自身特点而言,一是农村地区大多地广而人稀,从而使得整个农村金融市场的交易相当分散;二是农村的基础建设相对城市而言又比较落后,从而使得农村中参与到金融市场的人群相对比较少、金融市场的规模小;三是农村地区的信用体系尚未建设完全,多数农民缺乏信用记录和凭证,从而使得农村的金融市场收集交易信息的成本高、征信难度大。
另一方面,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方与供给方也有着一定的特殊性。从需求方来说,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方多为农户和一些村镇小微企业。就农户而言,其文化水平相对而言普遍较低,他们缺乏对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的了解,但他们存在较大贷款需求;他们的贷款需求多源于农业产品的生产,由于农产品的生产具有较强的季节和周期性,故使得他们的贷款具有贷款频次较高的周期性特点;另一方面,由于政策因素的限制,农户可用的有效抵押物品较少。就村镇小微企业而言,一般多属于农业产品行业,而该行业有着易受自然灾害影响、风险高的特点;该类型企业一般资产和规模均较小,同时效益也较为一般甚至较低,从而使得缺乏有效的抵押担保物品;但该类企业的发展往往需要较大的贷款金额。就供给方而言,传统的农村金融市场的供给方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传统的国有性质的银行,包括农业银行、邮储银行、农信社;二是传统的民间借贷组织。在当前的农村金融市场,国有性质银行的网点相对城市较少,与整个农村金融市场相适应的金融产品也不多,同时由于考虑到避免坏账的因素,这些银行或多或少表现出“慎贷、惜贷、怕贷”的特点。另外,民间借贷组织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其保障性相对较低,容易出现问题。
(二)政策扶持力度较大
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提出了《关于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若干意见》用以改善当前的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问题,意见从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机制改、大力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引导加大涉农资金投放、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大对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拓展农业保险的广度和深度、稳步培育发展农村资本市场、完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加大对“三农”金融服务的政策支持九个方面给出了指导性建议。但当前的贵州农村金融市场依然发展得一般,针对当前农村金融市场发展受限的一系列问题,贵州省内又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整个省份金融市场的发展。2015年期间,贵州省相继出台了《贵州省金融扶贫实施方案》、《贵州省金融业发展六项行动实施方案》,并成立了中国投资协会农业和农村投资专业委员会农村金融贵州促进中心,以此来进一步地推进贵州省农村地区金融市场的发展。
(三)仍然是传统金融力量为主,互联网金融尚未完全发力
尽管出台的《贵州省金融业发展六项行动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实施方案,指出应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并力争在在2017年实现2个初具规模的互联网金融产业基地及成立贵州互联网金融资产交易中心。但在当前的贵州金融市场,传统的国有性质银行仍然是整个市场的主要的中坚力量,另外传统的民间借贷公司也大量存在,而金融服务中介公司以及新型的互联网金融公司正在逐步发展。阿里巴巴公司推出的“淘宝农村”计划已经在贵州省实现了一定的覆盖率,2015年10月,贵州首家农村淘宝县级运营服务中心运行。对互联网行业而言,城市市场几乎已经饱和成熟,而农村地区则是一片广阔的土壤,因此,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涌入贵州农村地区。正由于互联网的带动,互联网金融也正在贵州的农村地区发展起来。但目前为止,互联网金融尚未完全发挥出其巨大的作用力,其对整个贵州农村金融市场的作用仍待挖掘。
二、 互联网金融概述
关于互联网金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互联网金融既包括传统金融行业以互联网为交易工具和媒介来改善提供服务的方式,即传统金融行业向互联网的渗透,也包括互联网行业向金融行业的渗透。后者就是狭义的互联网金融,它强调的是用互联网的精神和思维去更好的提供金融服务,相较于传统的金融行业所提品和服务,它更像是一种新的服务方式。谢平将互联网金融定义成不同于间接融资模式和直接融资模式的第三种金融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资金供求双方实现直接交易,交易十分便捷、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低、有效地降低了金融交易成本。
互联网金融主要的理论基础:长尾理论。与一般的企业或行业所遵照的二八原则不同,互联网金融遵循的最基本思想就是长尾理论。长尾理论是由美国人克里斯・安德森提出,与一般的企业或行业所遵循的二八理论不同的是,长尾理论关注利基市场,它关注分散较小的市场需求,并通过将这些极小的需求汇聚成一个特别的市场,这个市场的总额并不低,并且十分可观。
三、结论与建议
篇6
关键词:农村;金融服务;创新
一、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现状
(一)农村金融服务的新需求
1.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的金融新需求
(1)伴随着农业结构性调整,改良了作物品种,调整了种养业习惯,采用了新技术等等,这些都对农村金融服务提出了新的需求。
(2)农村金融的传统服务,难以满足由于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产业链发展所带来的金融服务新需求。
(3)伴随着农村新型加工企业、休闲农业企业以及市民农园企业等不断发展,农村金融机构将面临一个崭新的业务开拓领域。
2.新型农村劳动力对提供创新性的农村金融服务有需求
伴随着农村劳动力不断走向城镇,增加了在工商业企业的就业,同时,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性也大大提高,这些都对金融机构的传统服务提出了创新需求。具有同样金融创新服务需求的,则还有农民合作组织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
(二)农村金融服务的供给不足
1.中小金融机构数量不足
农户与小微企业是县域经济的活动主体,他们的金融需求,主要是小额信贷需求,更多需要的是中小银行近距离的服务。然而在县域金融市场中,主导的大型商业银行,中小银行数量有限。
2.农村金融机构管理落后
一是农村金融机构的大量权限被上级机构上收,造成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审批手续非常繁冗,满足不了农村经济日益增加的金融新需求;二是农村金融机构在具体执行信贷政策时,没有根据具体条件具体区分办理,而是按照统一标准一概而论,缺乏灵活性;三是面对农村经济中快速产生与发展起来的各种新型组织和主体资产特点,农村金融服务的创新速度远远不够。
二、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的障碍
(一)创新主体单一
在农村领域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金融机构组织单一,农村信用社占据了垄断地位,这就造成了农村金融组织合作性与竞争性水平较低,农村金融机构缺乏创新的动力。
(二)配套政策匮乏
在我国,进行金融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各级政府、财政、税收等职能部门,这就需要制定一系列的配套政策。然而,现实情况下,银行与政府、银行与企业之间长期以来存在着矛盾,其实质就是支持经济发展与规避金融风险间的矛盾,这就决定了配套政策的难以协调性。
(三)风险分散机制不完善
农村以农业发展为主,受到季节、气候、自然灾害等客观因素影响较大,而我国在应对农业风险上措施不健全,农业政策性保险还处在摸索阶段,专门的农业商业性保险更是缺少。
三、推动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的措施
(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金融机构要不断增加资金投入数量,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不断完善金融服务的基础设施,同时,要积极进行信息的甄别,搭设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创新的信息共享平台。更深层次,为了使农业资产更加科学地流通,林地、农业技术专利等生产要素更加科学的分配,农村金融机构应该不断加快自身建设水平,创新管理和激励模式。
(二) 加强政府支持力度
在货币政策方面,可以通过增加农村金融机构的可用资金数量,从而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使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供求矛盾得到缓解。在具体操作上,一方面积极利用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工具,另一方面需要针对农村金融机构具体情况、流动性状况,采取涉农优惠利率、再贴现支持、再贷款支持和监管部门窗口指导等多种政策工具给以农村金融机构支持。
在财政政策方面,一方面,通过建立新型涉农贷款激励制度,对农村金融机构创新型服务进行奖励。另一方面,积极采取措施,通过减免营业税、城镇建设维护税及相关附加费用,降低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成本。
(三)建立多元化组织网络
合理规划,在县域建立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服务组织网络,如: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同时,要积极协调,大力支持,建立起满足农村金融机构适应货币市场融资、股权融资等方面需求的机制。
(四)推进产品和服务创新
一是针对重点领域进行金融服务创新;二是积极开展农户和农村小微企业的信贷服务,主要是农民工、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机服务组织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三是积极研究“银行+企业+合作社+保险+担保”的农村金融服务新模式,构建农村金融信用共同体。
参考文献:
[1]杨扬,文良旭.促进县域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的思考[J].甘肃金融,2013(08)
[2]满明俊,周民良.对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创新模式的思考[J].创新,2013(03)
[3]张彦龙,王映田,陈燕.关于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发展的分析与探讨[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07)
[4]彭秀丽.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3(03)
[5]刘鸿钦.农村金融服务创新问题的若干思考[J].时代金融,2015(02)
[6]魏岚.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研究[J].经济纵横,2014(12)
篇7
【关键词】农村金融;银行;金融服务
1 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现状
如图1所示,中国的农村金融组织包括国有商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以及村镇银行等正规金融组织,还包括随着农村金融需求多样性孕育而出的非正规农村金融机构,包括农村合作基金会、小部分当铺等。正规金融组织是中国农村金融体系中的主导力量,也是推动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供给的主要力量。
2 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虽然中国初步形成了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为主,政策性银行和商业性银行并存的农村金融体系,但是由于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致使农村金融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的问题,越来越不适应新农村建设和“三农”经济发展的需要。
2.1农村金融产品种类难以满足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目前,大多数农村金融部门仍沿用传统金融服务手段,以基本的存、贷、汇服务为主。中间业务产品服务较少,只有结算、代收代付等少量银行中间业务。城市中普遍使用的信用卡、票据业务在农村很少运用,至于投资顾问、金融咨询、评估、项目理财、网上银行等业务则更为缺乏。证券、信托、基金等投资银行业务,还有保险业务都基本属于空白。
而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对外经济联系的加强以及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民收入渠道呈多元化趋势。收入增长的主要源泉转向农业之外,如外出就业、经营企业等,农户的经济活动日趋复杂,其金融需求亦日趋复杂。所以如何使农村群众充分享受到先进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带来的各种实惠和便利,满足农村居民和企业的需求,是当前农村金融体系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2.2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不佳加剧农村金融风险
我国金融法制水平低,发展晚。我国金融法制建设应包括健全和完善城市及农村两大金融体系。我国金融体系本身还不完备,当前,我国宏观调控法、政策性银行法尚未出台,网络银行方面的立法还处于酝酿阶段;而现行金融法律体系中,行政规章所占比例大,法律效力层次还比较低。由于目前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造成了执法效率低下、司法执行难、执行周期长,并且缺乏违信处罚机制。对拖选债务人的处罚难以落到实处,导致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挫伤农村机构的服务热情。
现代信用形式,从创造主体来划分,只要包括企业、银行、政府和民间信用等四种。在信用领域,存在着事实上的城乡金融二元结构。在农村,存在基础设施差,文教卫社会事业发展落后,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金融服务体系发展滞后等现象。例如在城市已开展多年的网络金融服务,对广大农民来说却还是很陌生的事物。而且从农民本身来说,传统的农村文化、落后的生产关系、简单的生活方式及农民普遍素质低的情况下,是农民不可能有好的金融意识,法律意识。
3 完善和健全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要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金融的大力支持,因此,加快完善和健全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自然也就成为中国新一轮金融改革的重心所在。
3.1深化信用社改革并提供多样化金融服务
农信社要以“立足社区,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在改革中求发展。一是积极探索大额农贷的管理发放办法,大力扶植农村种养加大户,发展农庄经济,加大对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农产品精加工的投入力度,把资源优势、区域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二是探索农用生产资料贷款和农民工打工创业贷款,发放大型农业机械贷款、农民经纪人流动资金贷款、私营企业贷款等,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三是组织金融机构联合发放支农银团贷款,共同培植当地大型的农业产业集群,在支持农业产业化进程、拉长产业链条中寻求新突破。实施“公司+农户+市场”为主要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支持有特色、有销路、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构建大规模的产业带,使农民从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订单农业转化,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换代。
3.2完善农村金融相关政策及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首先,大力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增加农村金融供给,实现经济金融的良性互动。针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建议由当地政府牵头,进一步把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工作推向深入,并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纳入县区综合指标考核体系,建立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长效机制。其次,对农村金融机构实行税收支持。可对农村金融机构实行3%的营业税,部分金融机构,如小额信贷公司和农业保险公司,可考虑免征营业税,对于其他金融机构发放的涉农贷款利息收入,也可在营业税和所得税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最后,建立农村小额贷款担保基金,担保基金的资金来源于财政扶贫资金,可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展比例担保。
3.3积极推进农村金融创新
创新是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动力,是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和竞争力的关键。农村金融机构要更新金融发展理念,牢固树立创新意识,注重优化金融结构,提高金融效率和质量。积极推进机制创新,适应金融业务综合化、金融交易电子化、金融产品多样化和金融服务个性化的发展趋势,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竞争力。
作者简介:
篇8
一、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农村金融转型是必然趋势
(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农村金融转型打下技术基础
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推进宽带乡村工程,在全国推行“三网融合”,鼓励电商创新发展。政策上的支持,为农村金融机构融合普惠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发挥本土竞争优势提供了有利的机遇和广阔空间。同时,中国的通信事业飞速发展,宽带入户和3G/4G网络建设不断加快,农村地区的网民日益增多,这就为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提供了最重要的条件。移动终端的使用也大大降低了农村地区的上网门槛,农民是其中最大的受益者。据知名数据调研机构EnfoDesk(易观智库)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移动互联网网民中一线城市网民占比为13%,而来自县或县级市及乡镇农村的网民占比高达33%。网络技术在农村地区的应用,已然为农村金融机构提升自身服务水平悄然打开了一扇窗。
(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迫使农村金融转型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精神往传统金融业态渗透,对人类金融模式产生根本影响,具备互联网精神的金融业态统称为互联网金融。农村金融就是一切与农村货币流通与信用活动有关的金融业态,属于传统金融的范畴。诚然,农村金融在调剂农村资金余缺、提供农村结算服务等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总体看来,传统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强大的农民金融需求,互联网金融由于其便利性渗透到广大的农村地区是农村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以阿里、京东为首的电商平台能够借助其平台优势实现金融同步发展;而以村村乐为代表的三农服务商借助其强大的线下农村资源能够把金融服务最快渗透到广大的农村地区;以宜信、翼龙贷、开鑫贷等为代表的P2P平台在互联网农村金融大局未定的时局下进入也能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以信用社、农业、农商、邮政储蓄等为代表的传统银行若不能尽快推行线下服务站和线上金融店,未来必将面临更多的农民用户流失。
二、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农村金融转型原因分析
中国经济告别以高增长、高投资、高出口、高污染与高能耗为特征的“旧常态”,开始步入“三期叠加”的“新常态”。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新常态”对金融领域的影响比实体领域更为强烈、更为复杂,“三期叠加”对银行业特别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战略、业务转型、创新提质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是经济增速趋缓的挑战。去年以来,国内经济增速放缓,下行压力增大,全年GDP增长率为6.8%,是1991年以来的最低值。在宏观经济影响下,农村金融机构传统经营模式已经力不从心。如果继续沿着老路走下去,必然遭遇发展瓶颈。粗放式的高增长发展模式在未来将难以持续,只有通过战略转型,寻求新的发展模式。
二是竞争日趋激烈的挑战。近年来,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多种形式的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出现突破性增长,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和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纷纷下沉业务,重新争夺农村市场。加之互联网金融对县域经济市场的影响正在蔓延,县域资金市场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活跃期。金融机构在经营区域、业务品种、资源要素、服务质量等各方面将展开全面竞争,对网点、客户、资金等市场资源的争夺也将越发激烈。
三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挑战。继贷款利率放开后,存款利率放开紧锣密鼓。利率市场化后,利差将大幅缩窄,这对中间业务占比偏低、以存贷利差为主要盈利手段的农村金融机构形成巨大冲击。另外,监管约束政策变化、防范规避市场风险的压力日益加大,这都迫使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要积极研发新产品,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加强市场细分,实现对新市场、新业务的有效“对接”。
四是“三农”需求日趋多元化的挑战。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客户结构将发生改变,其金融需求也将日趋多元化和个性化。不仅仅需要存贷款等传统金融服务,更需要现代结算、理财、电子银行、咨询等个性化、专业性、发展型的金融服务。倘若农村金融机构不因时因势进行转型,必然出现客户流失、市场丧失的危险。
从农村金融机构自身现状来看,近年来虽取得飞速发展,但与国有控股大银行相比,规模尚小,实力较弱,资本不十分充足,市场定位不很精准,经营较为粗放,业务结构不尽合理,盈利模式比较单一,专业化水平较低,运营成本比较高等。与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的差距还较为明显。其中最突出、最紧迫的问题是专业化水平低,提供给客户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雷同,没有从自身战略出发,细分市场,确定目标客户。
三、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农村金融机构转型措施
(一)以观念更新为先导,积极迎接挑战
1.战略上树立新理念
在互联网金融格局下,农村金融机构要建立与互联网金融模式相吻合的以客户和服务为重点的新的经营理念。树立市场第一敢于竞争的营销理念;树立防范风险的同时提高效率的管理理念。
2.模式上构建新体制
构建新体制重点在两个方面,一是服务模式,通过互联网通讯技术的运用,创造出崭新的服务模式。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改善服务所指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狭义的服务态度的改善,而是在目前的网点服务模式的基础上,创立与互联网金融相适应的新的网络平台服务模式。二是产品模式,农村金融机构应着力于研发更适合于互联网金融的,更加开放的金融产品,以满足不同类别的客户的多种需要。
3.经营上建立新形态
互联网金融格局下经营新形态主要是利用现代互联网通讯技术,创立新的了解客户和服务客户的方法,在已经持有的客户数据中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根据客户的个人偏好,在特定的时间为客户进行特定的服务,实现一对一的精准营销。逐步用个性化服务取代原有的通用化服务。优化互联网金融企业和客户之间的互动方式,以此加强对客户的吸引力和客户本身的向心力。
4.管理上创用新方法。随着战略、模式以及经营上的改革,与之相适应的新的管理方法也“呼之欲出”。新的管理方法应该以促进业务发展为目的,以客户为中心,具有灵活、高效的特征。
(二)以现有资源为基础,进行调整转型
1.借助现有互联网平台,拓展银行业务近年来的迅猛发展使得各家银行在电子银行的建设和运营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网络银行,手机银行都得到普遍推广和运用。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下,农村金融机构应该发挥自己的固有优势,巩固现有业务并开拓新业务。一是要立足重点客户,力求做到更加专业。互联网金融目前的主要客户群是中小客户,而对于要求更加专业和全面的大型客户,互联网金融暂时还不具条件涉足。因此,农村金融机构应该巩固其重点客户,优化重点客户所接受的服务,在“精”和“深”上显优势。加强原有重点客户的向心力。二是更加关注一般客户,提高对于一般客户的工作效率。一般客户群是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银行业所竞争的焦点,农村金融机构应该对这个问题格外关注,深入研究,将重点放在客户关系的维护以及与之需求相适应的产品开发上,同时注重提升效率。三是对客户进行分类,使其服务更加贴心。服务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在于区别对待,实现差异服务,农村金融机构针对不同的客户应该采取不同的服务措施,提高其满意度。
2.依托当下服务网点,改善客户体验
网点渠道是传统金融的优势,互联网金融在这个方面难以赶超,农村金融机构要发挥自身的这一固有优势。一是网点渠道形象上求“新”,使外观和服务内容都得到改善。具体措施包括:实行客户分区来改善过去杂乱无章的印象;增加大堂的专业咨询人员和服务人员;压缩柜员人数,提高柜员工作效率,加大电子银行操作业务的比例。二是渠道功能求“全”。尽可能让各网点业务朝更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尽量实现所有的网点均可办理本行已开办的所有业务。精简业务流程,提高办理业务成功率,避免客户多次往返。三是服务能力求“精”。对银行一线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特别为提升对新产品的熟悉程度的培训,使其在办理业务时更加游刃有余。四是客户体验求“鲜”。农村金融机构应该适应现代的体验经济。银行要在客户体验上多花精力,在营销方式上吸引客户的注意力,增添客户体验类产品。
(三)以模式创新为突破,自觉融入变革
1.服务创新,满足客户之需。要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挑战投放更多的注意力,组织相应的人力物力对和互联网金融相关的技术领域进行研究,做到知己知彼,以更好的应对其带来的挑战。
2.产品创新,体现竞争之需
在和电商企业合作的同时,创立自己包含“网络融资+网上商城+平台创新”的综合化电商平台,业务要涵盖B2B、B2C、支付结算、托管、担保、融资等一系列线上服务。开发新产品时,一定要将互联网金融的特点考虑在内,在于互联网金融的分庭抗礼之中,取得战略制高点。
篇9
关键词:经济转型期;农村金融机构;经营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2
金融危机过后,世界各国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发展困境,纷纷调整自身经济政策,力图有所突破,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相继进入经济转型期。中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农业人口数量居世界第一位,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广大农村金融机构有着灵活多变的经营策略、准确的市场定位且更加贴近农业、农村和农民实际等特点,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为促进农村金融业的发展,推动农村经济复苏升级,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相应政策,如对农村金融机构准入条件适当放宽,全力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注入等。这些措施使农村机构服务网点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资本服务范围进一步拓宽,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农村金融机构起步较晚、发展理念与经营水平有限等原因,转型期的农村金融机构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严重影响着农村金融机构自身效益提高和服务经济发展作用的发挥。因此,有必要对农村金融机构经营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细致的查摆,并制定相应对策,以期农村金融机构能够在转型期这一关键节点做大做强,为我国经济发展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
一、农村金融机构经营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实际目标与发展初衷不一致,服务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提升
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是指服务于农业及广大农村、农民的金融机构,其中以村镇两级银行和信用社为主。从其分布区域分析,这些机构基本建立在地域经济发展较好的地方,而在广大偏远和落后的地区,农村金融机构数量较少。农村金融机构的分布特点是由其追逐经济利益的本质决定的,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效益要远远高于经济落后地区的经济效益,但这与国家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初衷是不一致的,远远不能满足于部分地区特别是偏远落后地区“三农”发展的需要。从其实际经营来看,多数农村金融机构过于重视短期的实际经济利益,对迫切需要金融服务的“三农”方面的发展不够重视和关心,发展重心多数向县城甚至更高的层级转移,背离了其作为农村金融机构应有的社会责任。
(二)自身实力较弱,发展环境堪忧
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起步较晚,原始积累水平不高,同时受到政策、制度、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普遍存在着自身实力多,社会认同度低、业务量匮乏等问题,严重制约了金融机构业务的开展和对经营风险的把控能力。在个别地区,甚至出现了一些注册资金极低的金融机构,这些机构的业务开展能力和风险管控能力可想而知。另一方面,虽然我国政府相继制定了一些有针对性的金融发展措施,积极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发展,但在实际运作中,这些政策的落实并不十分到位。受经济发展条件限制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各地政府对政策的把握尺度松紧不一,很多政策并未能使广大农村金融机构受益,阻碍了农村金融机构的有序、快速发展。
(三)风险控制能力较弱,经营风险加剧
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较晚,经营理念较为落后,普遍存在规模与经济实力弱小、不注重风险管控等弊端,加之服务面对的农村和农民市场稳定性较差,经营风险加剧。同时,广大农民仍然抱有计划经济时代的传统观念,简单的将农村金融机构等同于政府部门,使农村金融机构信用风险进一步恶化。
(四)金融人才匮乏,产品与服务结构不合理
中国有句俗语“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农村金融机构由于所处的位置,很难吸引高学历、高素质的优秀管理人才的加入,多数员工由金融机构所在地招录,从业人员业务水平普遍偏低,且缺乏后续培养机制。由于缺乏更专业的技能,造成业务人员经营理念落后,只专注于传统的信贷经营模式,不注重也没有能力对金融产品与服务进行创新发展,严重影响了农村金融机构的效益。
二、经济转型期农村金融机构经营发展对策
(一)立足实际,准确定位,大力拓宽服务领域。农村金融机构从创设之初便已经打上了“三农”的印记,同时也担负起了助力“三农”发展的历史性责任。因此,农村金融机构应当立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这个广阔的市场,树立服务基层的企业文化和理念。事实上,“三农”是国家的基础,市场十分巨大,农村金融机构立足于此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农村金融机构必须全面分析政府利好政策,使自身发展策略能够与之相结合,以政府政策指导企业发展。同时,应利用好这些政策带来的优越发展环境和契机,积极开拓服务领域和业务范围,下大力气挖掘市场潜力,开发服务对象,力求改变当前农村金融市场产品结构单一的现象。τ谥种惭殖大户、乡镇企业和有发展潜力的项目应尤为关注,应适时开发适合特殊群体的金融产品。要通过发展客户人群和创新服务水平的手段全力做大做强。
(二)调整配套政策结构,优化农村金融发展环境
除了盈利性特点外,农村金融业还具备推动“三农”发展的公益性特点。也就决定了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除了金融市场外,还需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应正确认识农村金融机构对于推动“三农”发展的重要作用,充分合理利用政府服务行为、财政税收杠杆等手段不断等支持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具体可采取如下措施,一是改善农村金融机构外部条件,如完善金融机构及各经营节点间的支付渠道,完善数据通讯,加强各金融机构间数据交流与共享;二是推广涉农贷款贴息制度,并对与此有关的金融服务给予适当补贴,同时,通过财政补贴等支持手段,引导农村金融机构提高涉农服务的积极性;三是在税收方面试点实施减退税政策;四是对偏远落后地区、不发达地区的农村金融机构实行差别政策,给予更为优惠的财政、税收、人才引进等政策。
(三)建立健全风险管控体系,提升风险预判和控制能力
农村金融机构对农业这一广大的服务市场和服务对象,而农业的发展受到多不方面因素的影响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因此要求农村金融机构必须时刻保持对风险的预判和控制能力,建立健全自身风险管控体系。具体而言,要以保证资产质量和提高收益率为前提,对所涉及的业务范围和服务区域内的各类风险因素统一识别分析,一是要对风险管理有明确的思路,根据自身特点和市场定位,制定科学有效的预判与防范机制;二是实行风险控制互助,农村金融机构在提高自身风险数据收集能力的同时,要注重拓宽信息收集渠道,加强行业间信息的交流,共同抵御经营运作风险;三是要建立专业的风险防控队伍,通过培养专业化人员及时发现和控制可能存在的风险。
(四)注重高素质人才引进和员工能力培养
篇10
关键词:农村金融;发展障碍;政策建议
21世纪的经济是金融化的经济,现代金融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而尤以农村经济受到其影响之深、范围之广而引人瞩目)农村金融对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民收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所扮演的信贷融通角色越来越重要。但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在其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问题,使得金融的推动作用没有有效的发挥出来,而这也与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关于建立现代农业金融体系的要求相不符。基于此,我们通过审视并剖析农村金融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新农村金融体系。
1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
当前,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构成主要包括以合作金融为基础,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正规金融(即通常所称的农村金融“三架马车”:农村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以及以农村合作基金、合会、民间借贷、私人钱庄、民间集资为主要形式的非正规金融组织形式。
我国农村金融目前有以下特征:从农户对金融需求看,中国农户信贷需求总量巨大,2.5亿农户中一半以上有信贷需求;单个农户以小额短期信贷为主,但需求量不断增大;由于地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造成农户对资金表现出多层次,多元化之间的差异;信贷资金用途日渐多样性,生活性信贷占较大比重。从农村对金融供给看,资金缺口大,信贷供给满足不了需求;贷款成本较高,风险较大;贷款期限不够灵活;单个农户经常出现难以满足抵押和担保的要求。从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的特点看,规模大;发生率高;主体多元化;利率弹性大,高利率占比大;由隐蔽走向公开,逐步呈现专业化趋势。
2农村金融体系面临的主要障碍
2.1金融外部环境障碍
回顾历史的发展,从农村金融体系的建立到金融制度的改革,政府运用强大的行政手段来解决金融领域中出现的多数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在当今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带有强制性的计划痕迹。
目前来看,政府对于农村金融机构及市场严重管制的现象还相对突出。政策性金融机构是由政府投资建立的,根据政府的决策和意向专门从事政策性金融业务的机构。其主要特征是组织方式上的政府控制性。从组织形态方面看,我国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基本上处于政府的控制下。商业银行本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追求最大化资本收益率为目标的,但农村商业金融机构的融资行为也会受到政府相关审核机构及政策意图的影响,使其偏离以利润为最终目标的轨迹,形成资金配置效率低下的局面。在农村信用社中,由于各级政府的介入过多,民主管理制度形同虚设,农村信用社承担的行政性和政策性义务过多。这几种类型的金融机构都直接或间接受到政府的管制,打上政府主导的烙印。。
2.2农村金融体系自身障碍
(1)信贷供给能力不足。
截止2007年末,在金融机构约30万亿的总贷款中,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额约占不到20%。其中,涉农贷款2.36万亿,仅占总贷款的9%。
从金融信贷的供给渠道看供给不足的原因有。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主要职能是支持农村长期生产性投资,但从农民短期的资金流动性偏好来说所发挥的作用很小,这主要是政策性金融机构服务对象不是单个农户的缘故。商业银行是以追求利润为目标,同时兼顾考虑债务人信用额度及资金回收风险,因而愿意面向大的企业而非小规模的农户服务。面对农村中规模较小,并且如此分散的农户,国家商业性银行对其资信程度及其资金回笼无不有所顾虑,而这也就不难理解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大批从农村地区撤出的现象。农村合作金融的商业化倾向逐渐加强,其投向农业的生产性融资呈下降趋势,而更乐意向高收益率的企业融资。
(2)信贷产品还比较单一。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民对金融产品的多样化需求也不断增长。这不仅体现在农村再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对于传统借贷资金的需求上,同时,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多,金融商品的投资需求也开始受到广泛关注。但是目前农村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产品品种单一,主要仍是限于存款,取款,贷款和一般汇兑,这显然无法满足农民对于多元化金融产品的需求。
(3)信贷担保机制还不完善,金融风险还比较高
由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规范化程度不高,金融机构的放款风险分散及风险转移机制还比较缺乏。我国农村金融放款风险主要表现在:不良贷款占信贷款额的比例较大,信贷资产质量不高。作为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不仅面临着严重的业务萎缩问题,而且其部分资金无法回笼,造成严重亏损。国有商业银行中的主要代表中国农业银行在四大国有银行中资本充足率最低,信贷资产质量较差,截至2007年末,不良贷款合共为8,179.73亿人民币,较2006年末增加826.86亿元,不良贷款率从23.43%略升至23.5%。国银监会副主席蒋定之在“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2008年度研讨会上透露,经测算,目前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还有高于6000亿元历史存量包袱,其中,贷款损失约4000亿元,历年亏损挂账880亿元左右,非信贷资产损失约950亿元。农村正式金融机构对抵押品的选择过于单一,各地担保机构数量少缺,形式单一,资金实力不足,缺乏法律规范,存在监管漏洞。当前抵押资产一般只限土地和房产和部分设备。各地的担保公司大多由地方政府出资建立,其运作理念是为了分散信贷的金融风险,从而扩大信贷机构的信贷供给,但是没有监管的担保公司的实际运作本身可能导致金融风险:一旦被担保农户或企业无法如期还贷,担保公司很难说有足够储备资金向银行支付。
3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议
2007年中央1号文件进提出,要努力形成商业金融、合作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小额贷款组织互为补充、功能齐全的农村金融体系。按照这一要求,现提出以下建议:
3.1转变政府职能
政府对金融机构的组织活动及市场管制必须控制在一个度内,即应以市场为主导,适度合理的进行干预,而不对其进行过分管制或完全放开听之任之。政府的干预是对市场的有益补充,而不是替代市场作用的发挥。政府要明确其职能范围,尽量减少行政干预,避免损害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地位,通过不断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环境,建立农村资金良性循环机制。从其他国家的经验来看,发挥政府的能动作用,支持农村金融的发展,各国农村金融的建设离不开政府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我国政府在以下几个方面还要积极发挥能动作用:第一,继续为政策性金融机构进行财政支持,坚持专款专用的原则,为农业发展提供广泛的资金支持。第二,为许多偏远地区农村金融机构的建立和发展提供资金支持,适当剥离一部分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减轻农村金融机构的财务负担。第三,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如税收优惠、利息补贴等,来鼓励金融机构为农村提供贷款。第四,政府主导建立农业保险制度,避免农业发展大幅波动,维护广大农民利益。
3.2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金融机构,建立市场化的金融体系
在可实施金融监管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鼓励社会各种经济体兴办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多种金融实体。要不断加强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形成众多具有地域特点的区域性﹑地方性商业银行,并建立村级商业银行。重视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作用,使之成为正规金融的辅助工具。虽然非正规金融存在诸多问题,但目前非正规金融对农村发展提供了最大部分的信贷支持,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当地农村金融市场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对于非正规金融来说,政府不能一味打压或放任,而要通过对其管理引导来解决正式金融供给不足的问题。农村非正规金融能够有效弥补了农村融资缺口,解决农村地区资金供求矛盾。对于农村金融市场,要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引入竞争机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各种金融机构机制健全、职能明确、分工合理﹑竞争有序的农村金融运行机制。
3.3丰富金融产品,满足农村多元化资金需求
农村金融机构既要支持农户的生产经营加工,又要适当支持农户的投资和消费,做到为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提供系列化金融服务。改变传统金融产品统治金融市场的局面,开发符合农民自身需求及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型金融衍生品。国家政策性银行在做好融集资金封闭管理的同时,积极拓展业务。其业务内容应从传统的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生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扩展到:强化贷款担保制度,完善金融结算体系,建立金融服务信息系统等方面。对于商业银行要加强引导,给予优惠政策或财政补助,促使其加大对农村地区的资金投入。农村信用合作社要继续面向社区服务,积极吸收社会空闲资本,改变其农村金融输出机的尴尬处境,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使之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加油站”。
3.4创新信贷方式,化解金融风险
建立健全农村信用担保机制,发展多种产权形式的担保机构,在农业产业化水平较高的地区鼓励发展政策性担保机构;鼓励现有商业性担保机构深入农村,开展面向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担保业务;继续深化信用合作社担保业务,不断增强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中的竞争力。大力推广面向低收入群体的小额信贷,尽快解决遇到的诸如法律规范不完善、后续资金不足﹑贷款担保风险等问题,实施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积极推进多种抵押品形式并存,逐步摸索从传统的不动产抵押到动产抵押﹑权益抵押的担保品延伸道路,扩大从实物抵押向非实物抵押领域迈进的速度。担保机制的完善和担保品的丰富加速了资金的变现能力及资金的回笼,进一步最大化的消除金融机构的呆账﹑坏账,降低了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古明加.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7,4,(2).
[2]王新华.中国农村发展概况及政策建议[J].上海金融,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