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建设行动计划范文
时间:2024-01-25 17:52: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建设行动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年,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配合、上下联动、全员参与”的旅游标准制定、贯彻、实施、评价和监管工作机制,实现“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标准全覆盖的旅游标准化工作格局,建立较为完备的旅游标准化体系和旅游标准化信息服务平台,培养和造就一支标准化专业人才队伍,规范提高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培育一批具有代表性、运作规范、管理先进、服务优质的旅游示范企业或名牌企业,引导旅游企业向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全面提升游客满意度,进一步增强旅游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二)具体目标
年,启动区域内康辉旅行社、美露丽夫国际大酒店,荷园休闲山庄、七星湖国际生态园、百花苑度假山庄、布衣山房、建设镇固胜村等重点示范旅游企业和单位全面实施旅游标准化建设工作;年,扩大旅游标准化实施覆盖面,区域内80%以上的旅游企业全面实施旅游标准化建设;年,区域内其他旅游企业全面实施旅游标准化建设。
1.建立全区旅游标准化示范体系。培育市、区级旅游标准化示范区、镇各1个,市、区级旅游标准化示范企业5-10个;建成省级乡村旅游标准化示范点1个,省级旅游标准化示范企业1个。
2.构建全区旅游标准化体系。编制全区旅游标准化发展规划和旅游标准化体系表,制定完善适应本地旅游业发展的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
3.培养旅游标准化人才队伍。开展试点培训5次,培训人员500人次。
4.完善旅游标准化产品体系。新增国家A级旅游景区1家,新增星级饭店1—2家、绿色饭店2家、等级旅行社1家、星级农家乐(乡村酒店)10家、乡村旅游示范乡镇1个和乡村旅游示范村2个。
二、工作步骤
(一)第一阶段:启动阶段
制定方案,成立机构,分解任务,召开启动大会,广泛宣传发动,引导全社会支持和参与旅游标准化行动计划的实施。
1.成立区全面实施旅游标准化行动计划工作机构。
2.根据《区旅游标准化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分解落实任务,开展前期准备工作。
3.确定旅游标准化行动计划示范乡镇和单位名单。
4.召开全区实施旅游标准化行动计划启动会,签订目标责任书。
5.营造浓厚的旅游标准化行动计划实施氛围。
6.各牵头部门、责任单位依据本方案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二)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构建试点支撑体系、旅游标准化体系和实施体系,区级有关部门(单位)根据自身职责,积极开展同市级部门的工作对接,逐项落实。
1.制定《区旅游标准化发展规划》,全面执行《市旅游标准化工作管理办法》,配合市外事侨务旅游局建立游客满意度评价体系和旅游标准化行动计划评估体系,为全面推进标准化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2.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及功能配套,重点加强旅游标准化信息系统建设,完善旅游标准化信息网络平台,实现快速便捷的公共信息服务。加强城区导向及旅游标志系统建设,实现行政区域内主要旅游道路及重点乡村旅游示范点、主要星级农家乐的标准化导向信息系统全覆盖。
3.构建标准化人才队伍。在区级有关部门落实人员和邀请市内院校1—2名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组建区旅游标准化专业人才队伍,指导和参与全区实施旅游标准化行动计划。
4.开展标准化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对区级有关部门(单位)和旅游企业人员进行多层次、多类型和多岗位的分类专项培训,推进旅游标准化专业人员队伍建设。
5.健全旅游标准化政策保障机制。研究制定旅游标准,宣传、贯彻、实施旅游标准化激励政策。争取专项经费,加大对乡镇的支持力度。制定对实施旅游标准化行动计划成效突出,通过试点达标的单位或企业予以奖励的政策。
6.实施旅游标准化试点和推广。各示范单位和旅游企业对照旅游标准化体系查漏补缺,适时组织自查、自评、自改活动,及时报送工作进展情况,总结工作经验。
7.加强宣传工作。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网络、网站、公益广告和主题活动等方式,宣传推广实施旅游标准化行动计划情况,加大旅游标准化成果报道力度,增进社会对旅游标准化工作的认识和了解,努力营造良好氛围。
(三)第三阶段:自查评估阶段
在各示范单位和涉旅企业自查的基础上,区旅游标准化评定委员会对照标准开展分组检查和辅导,进行查漏补缺。
(四)第四阶段:迎检阶段
制定迎检方案,配合市外事侨务旅游局迎接省旅游标准化评定委员会的现场评估。总结成果,推广经验,查找问题,制定整改方案,持续完善各项标准,不断改进旅游企业的管理和服务。
(五)第五阶段:推广提升阶段
到年,旅游企业实施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覆盖率达到80%;到年,基本实现旅游企业标准化行动计划全覆盖;到年,按照省旅游标准化工作的统一安排和部署,深化推广,巩固成果,推广经验,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实现旅游企业标准化工作全面达标。
三、责任分工
区农工办、区外事侨务旅游局负责乡村旅游业态等标准化工作。
区政府民宗办负责督促指导区内宗教涉旅场所贯彻执行国家及行业相关标准工作。
区发展和改革局配合区外事侨务旅游局做好我区旅游产业发展扶持政策的制定工作。
区财政局负责标准化工作专项经费预算、安排和监督管理工作。
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旅游相关工种技能人才培养、旅游相关工种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指导旅游行业部门组织开展技能大赛,组织相关从业人员参加国家职业资格工种范围内的职业技能鉴定等工作。
区城乡建设住房保障局负责督促指导城市旅游街区、城市道路、停车场和城市公园等执行国家和行业旅游标准的工作;负责督促指导相关单位及企业贯彻执行城市公共绿地建设与养护国家及行业标准,并在市城乡建设住房保障局指导下制定并完善相关地方标准。
区交通运输局负责督促指导旅游车站、公交车公司等贯彻执行国家及行业旅游标准,并在市交通运输局指导下负责规划实施公路旅游导向标志系统。
区农牧林业局负责制定农业旅游观光等地方标准工作;负责督促指导牛尾—莲花森林公园贯彻执行国家及行业有关标准,并在市林业局指导下制定相关地方标准。
区商务局负责督促指导特色餐饮街区、旅游餐馆和旅馆等贯彻执行国家和行业相关服务标准,并在市商务局指导下制定相关地方标准。
区文体广电和新闻出版局负责督促指导文化、娱乐等涉旅服务行业贯彻执行国家及行业相关服务标准,并在市文化新闻出版局指导下制定相关地方标准。
区卫生局负责督促指导医疗救护场所、旅游等相关企业贯彻执行国家及行业有关医疗救护和公共场所卫生、食品卫生等相关标准。
区环境保护局负责城市环境质量监测和环境执法检查,指导涉旅单位开展环境保护等工作。
区统计局负责指导全市涉旅行业主要经济指标的统计工作,并为标准化工作提供有关统计成果。
区外事侨务和旅游局负责督促指导国家星级农家乐(乡村酒店)、旅行社、旅游购物商店等旅游企业贯彻执行国家及行业相关旅游标准;开展旅游企业标准化实施工作,并参照市上标准制定旅游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和相关地方标准。
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配合区外事侨务旅游局做好全区旅游行业单位安全生产工作的综合指导、协调和监督检查等工作。
区城管执法分局负责旅游厕所的标准化工作,督促指导相关单位及企业贯彻执行环卫设施的国家及行业标准,并在城乡管理执法局指导下制定相关地方标准。
区公安分局负责督促指导旅游及相关服务行业贯彻执行治安、消防安全等国家及行业标准,并在市公安局指导下制定相关地方标准。
区国土资源局负责市旅游重大项目建设用地指标及建设用地标准等相关工作。
区工商局负责旅游行业商标知识产权保护及旅游市场经营秩序的规范管理和监督等工作。
质监局负责旅游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宣传贯彻和培训指导工作,并监督各项标准的实施。
区邮政局负责全区涉旅行业单位邮政网点的标准化工作。
区旅游标准化行动计划协调小组其他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能积极创新手段,相互配合实施旅游标准化行动计划工作。
四、保障措施
(一)成立创建工作机构
区政府决定成立区旅游标准化行动计划协调小组(以下简称协调小组,另行文),负责统筹、协调全区旅游标准化建设工作。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区外事侨务和旅游局),具体负责全区旅游标准化工作的组织落实。各相关单位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组织实施本辖区内旅游标准化行动计划,确保旅游标准化工作顺利开展。各涉旅企业要确定具体责任人,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旅游标准化工作。
(二)建立创建工作机制
建立典型带动机制。区、乡镇分别确定一批重点单位,树典型、带全面,整体推进全市旅游标准化建设。建立宣传报道机制,各乡镇于每月20日前向协调小组报送工作进展情况,协调小组办公室将通过工作简报、区外事侨务旅游政务网等媒体渠道及时反映我区旅游标准化工作动态。建立结果运用机制,将旅游标准化建设工作作为旅游企业评先、评优、评级的重要依据,对达标单位予以公示,对不达标单位通报批评,督促其限期整改。
(三)加强督查督办
区目督办、区监察局、协调小组办公室要对旅游标准化建设工作进行专项督查,确保全面完成旅游标准化行动计划年度工作目标任务。
篇2
“十二五”期间,荔波县抢抓发展机遇,创新发展思路,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谱写了荔波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篇章。
2015年,全县生产总值达45.3亿元,是2010年的2.56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13.01亿元,是2010年的3.37倍;固定资产投资达68.37亿元,是2010年的4.05倍;财政总收入达5.55亿元,是2010年的1.99倍。自2014年以来,连续两年在全省1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增比进位综合测评中排名第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深刻分析国内外形势,明确提出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发展理念和重大举措。“十三五”期间,荔波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及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紧扣“两加一推”主基调主战略和黔南州创新驱动、开放带动及“一圈两翼”发展三大战略,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紧紧围绕世界知名、国内一流旅游目的地和休闲度假胜地的目标定位,坚定不移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着力发展生态经济和文化经济,培植后发优势,奋力后发赶超,确保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扎实推进脱贫攻坚
确保全面建成小康
“十三五”时期,脱贫是关键,荔波县必须树立共享发展理念,全面实现同步小康社会目标,强力推进大脱贫。
紧紧围绕“六个一批”目标,按照“三大理念”“八个精准”“八个抓好”“五个责任”的要求,以“两山”扶贫为主战场,以持续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核心,精准编制以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易地扶贫搬迁为重点的扶贫项目,精准抓好教育医疗扶贫、生态扶贫、旅游扶贫、政策兜底等措施,做到“六个到村到户”。
全面推进“1+9”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大力实施扶贫攻坚示范县110个子项目。强力推进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工程,在贫困村优先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七小行动计划和“一事一议”等基础设施项目。推进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构建农村集中式供水全覆盖,促进城乡电力均等化发展。力争到2020年,实现全县3.08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7500元、13600元,年均增长10%、12%以上,农村集中式供水实现全覆盖,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8平方米以上。
同时,强化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有效衔接,织牢民生网底,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推进全民创业行动计划,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稳步推进“普十五”教育,优化职业教育,提高师资水平,提升教育质量。加大公共医疗卫生事业投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医疗质量及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快文化事业发展,大力推进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和社会保障兜底工程,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养老、优抚安置四大社会服务体系。继续推进“平安荔波”建设,切实维护社会公共安全。进一步优化新农合补偿方案,实现新农合参合率达97%以上,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综合参保覆盖率稳定在90%以上。
深化全域旅游战略
呵护生态久久为功
2015年3月,荔波县在全省率先提出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十三五”期间,荔波将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实施全域旅游战略。按照全域旅游“445”发展思路,坚持以旅游业为核心,着力构建农旅、工旅、文旅、康旅、体旅等融合式现代产业体系,打造临空经济、现代物流、保税仓储、安全食品、绿色轻工等绿色产业集群。
全面推进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园和绿色种养殖基地建设。抢抓全省加快旅游发展机遇,以项目为载体,对现有景区进行扩容提质,并顺应市场需求,着力丰富全县旅游业态,将全县旅游资源逐步开发,打造精品景区,完善全县水上乐园、主体乐园、动漫乐园、生态科普、高端休闲度假等旅游要素配套。着力将旅游经营理念深入经济社会发展各个层面。按照城景融合思路,注重民族特色风格风貌,加快打造醉美樟江景观带、民俗体育馆、老荔波古城文化区、夜游樟江等项目,做足文化旅游。大力发展乡村民俗旅游,将全县特色民族村寨进行包装打造,形成乡村民俗体验精品旅游线路。计划到2020年,全县实现旅游总收入155亿元以上,接待游客2000万人次以上,积极创建1个5A级景区、4个4A级景区、18个3A级景区,全力打造成为全国、全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和贵州第一旅游名片。
同时,大力实施旅游精准营销,充分利用新媒体,充分利用《跟着贝尔去冒险》《婚礼大师》等在荔波取景拍摄节目的品牌效应,深入推进与省内外毗邻区域合作,深化与韩国、东盟、欧美、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成渝等国内外区域的交流,提升荔波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此外,坚持把发挥生态优势作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突出建设大生态,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石漠化治理工程,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强化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种养殖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等项目建设。大力推进“绿色荔波”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做大做强林业经济,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樟江河流域综合治理三年行动计划。严格执行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重点抓好环境保护网格化监管,加快推进环境监测监察能力建设,确保环境监测监察业务用房如期建成投入使用。强化森林火灾防控,最大限度控制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计划到2020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行政村垃圾收集率、污水处理率分别达95%、85%以上,城乡空气质量指数优良率达95%以上,主要河流水质达标率100%。
抢抓大数据发展机遇
把握发展规律促跨越
“十三五”时期,荔波将抢抓省、州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机遇,着力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和数据共享平台建设,积极推进智慧旅游、电子商务、信息惠民等工程。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重点促进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与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以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建设为契机,加强农产品、旅游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推进合作社、种养大户、农家店与电商企业对接,加大商业合作,大力培养电商人才,完善覆盖城乡的现代物流配送体系。计划到2020年,村(社区)基本实现电子商务综合网店全覆盖,城镇所在地、景区实现免费WiFi全覆盖。
篇3
全面贯彻落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和《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按照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标准和省、市治理办工作要求,全力推进学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在“五乱”治理、设施投入、环境建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上取得新突破,建整洁优美、节约环保、文明和谐新校园。
二、主要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目标责任
1.建立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牵头抓的责任制度,明确管理机构和人员,保障工作经费和必要装备;落实一岗双责,确保齐抓共管。
2.推行网格化管理机制,实施定岗、定人、定时、定责、定标准、定奖惩的“六定”管理。
3.将环境治理目标任务与年度考核、评优选先、奖励绩效等挂钩,严格实施考核奖惩。
(二)改善环境设施,夯实治理基础
4.建立经费保障和稳定投入机制。将校园环境治理与文化建设经费纳入年度预算,保障开展环境治理所必须的经费,按照《环境质量新改善行动计划》要求,改善校园环境质量;按照《设施建设新突破行动计划》要求,加强校园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垃圾池、厕所、食堂、洗浴和排污排水设施;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和餐厨垃圾分类、厨房排烟排污净化等相关设施设备建设;加快推进数字化信息化学校环境管理平台建设。
5.贯彻《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关于划定高污染燃料禁燃区通告》要求,开展学校燃煤灶具、小锅炉调查摸底,制定学校燃煤灶具、小锅炉整治方案,通过淘汰、清洁能源替代、清洁燃料置换、集中供热等方式按期整改。加强学校自备饮用水源地保护和水质监测管理,确保饮用水安全。
(三)重视薄弱环节,狠抓专项治理
6.按照《城镇品质新提升行动计划》要求,持续抓好三乱(乱吐、乱扔、乱倒)、五乱(垃圾乱倒、车辆乱停、广告乱贴、摊点乱摆、工地乱象)治理,进一步整治办公区、教辅用房、食堂、宿舍、垃圾池、厕所内外、建筑立面、花坛雨棚、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城乡结合部、“铁路、公路、河道”沿线学校和偏远学校、村小、幼儿园等的环境,确保校园干干净净、清清爽爽。
按照市治理领导小组《市容市貌九大专项整治行动》安排部署,积极做好车辆乱停乱放、扬尘污染、噪声污染、防违治违、户外广告、占道经营、市政道路维修、环境卫生、美化亮化等九大专项整治涉及教育、学校的相关治理工作。
7.狠抓元旦春节等节假日、寒暑假、重大活动、重要时段
期间学校环境专项治理行动,主动联合相关部门开展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并坚决遏制反弹
(四)加强环境建设,塑造校园风貌
8.以绿化示范学校创建为抓手,采用规划建绿、见缝插绿、拆墙透绿、屋顶增绿、垂直挂绿、盆景添绿等方式,因地制宜,加强学校绿化,建设园林校园、森林学校。
9.按照《美丽乡村新面貌行动计划》要求,结合环境友好型学校、绿化示范学校、节约型示范学校、示范食堂、示范宿舍等创建工作,强力推进校园绿化、美化、净化和文化,着力建设美丽校园。
10.狠抓典型引路。成片连线规划打造办学理念先进、文化底蕴深厚、校园风格独特、区域个性十足、办学品位高雅的环境优美示范学校,通过引领辐射,带动地方取得校校显特色、呈亮点、有看点治理新成效。
(四)加强宣传引导,推进志愿服务
11.举办演讲、征文比赛,大力宣传《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和《文明卫生新风尚行动计划》,严格执行教育部学校禁烟规定,全面提升师生文明素养。
12.充实完善学校环境综合治理志愿服务分队和小队,认真
做好“美丽家园,美化城市,从我做起”主题志愿服务活动和宣
传报道,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提升志愿服务水平。
13.持续开展“文明劝导员”、“义务小交警”、“小手拉大手”、“除陋习、树新风”等主题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校作为文明窗口、前沿阵地的示范引领作用。
三、强化治理手段,建立长效机制
篇4
“没有人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小康不小康,首先要健康。”铜仁市高速公路旁、政府大院、医院里,类似的宣传标语格外引人注目。
2014年以来,铜仁市委、市政府积极顺应广大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期盼,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服务能力建设和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就医环境。2015年,铜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铜仁市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对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作出了安排部署,铜仁市医疗卫生事业迎来了改革发展的春天。
顺应民心 科学规划
石阡县汤山镇雷屯村38岁的雷某,2013年12月患重症胰腺炎,经多家医院先后救治无效死亡。虽然通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了一部分医疗费用,但余下部分费用仍给这个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负担。雷某的妻子迫于一家人的生计和丈夫治病时欠下的大笔债务压力,只得外出打工赚钱。
雷某一家的遭遇虽然令人唏嘘,但由于“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始终存在,铜仁市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家庭并非少数。同时,由于政府财政投入不足、体制存在问题等原因,医疗卫生总量偏低、地区医疗资源严重不足。沿河县谯家镇地处德江、印江、沿河三县交界处,距县城38公里。镇卫生院有业务用房2300O(其中900O是危房),走进医院,人影寥寥,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及医疗设备陈旧老化。该院负责人一脸无奈地说:“我们医院编制60人,在岗人员只有18人,因条件差,留不住人才,业务也很难开展。”该县卫生计生局副局长崔德富说:“全县医疗卫生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专业人才,全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600余个编制,现在岗在编的只有300余人,很多乡镇卫生院都不能正常运转。”
资源不足、布局不科学、服务能力弱、服务水平低、“看病难、看病贵、看病不方便”的问题始终存在,亟需有效解决。铜仁市委、市政府对全市医疗卫生现状有着清醒的认识和判断。
2014年9月以来,铜仁市委、市政府将全市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提上重要议事日程,通过认真研究,科学规划,成立了全市医疗机构建设三年规划方案起草工作小组,多次深入各区(县)、市直医疗机构调研,多方听取意见。铜仁市政府分管领导和主要领导先后分别组织召开座谈会,就初稿广泛征求修改意见。经反复修改、不断完善,铜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于2015年2月印发了《铜仁市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
据铜仁市卫计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该计划总体要求及目标为:突出政府保基本、民营办特色,优化资源配置,完善服务体系,夯实基层网底,到2017年,构建市、县、乡、村层次分明,功能互补,布局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每千人拥有床位数5.25张、执业(助理)医师2.1人,注册护士2.5人,每万人全科医师数达到1.6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障覆盖率达95%以上;基本建成城市社区15分钟健康服务圈、乡村30分钟健康服务圈。
“‘三年行动计划’终于出台了,干货多,贴近实际,将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有很大推动作用。”多次参与起草组讨论的市疾控中心负责人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和激动。
统一思想 全面部署
今年全国“两会”刚结束,市委书记、市长夏庆丰便马不停蹄地赶回铜仁,参加全市卫生工作大会。在会上,夏庆丰市长要求全市要“全面实施医疗卫生三年大会战,通过实施‘铜仁医疗卫生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公共卫生服务能力,逐步缩小与全国、全省的差距,努力实现医疗卫生事业跨越发展!”铜仁市副市长夏虹在会上代表市人民政府与各区(县)签订了2015年度卫生工作责任书。
“这次大会是对铜仁市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三年行动计划的总动员、总部署、总安排,具有里程碑意义,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吹响了集结号。”市卫生计生委负责人这样评价。通过会议,铜仁市各级党委、政府充分认识到抓好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将全面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看作重大民生问题和重大的经济社会发展任务。
“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春天真的要来了!”沿河县人民医院院长张栩信心满满地说。
强化落实 务实推进
全面提升铜仁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受到铜仁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2015年,铜仁市为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深化改革提出的十项重点改革任务中,医改任务就占了三项。
全面实施“三年行动计划”,须进一步凝心聚力。4月14日,铜仁市卫生计生委党组召开党组中心组学习会,专题学习“四个全面”战略重要思想。通过思想碰撞,进一步找准了铜仁市卫生计生工作与顺利实现“四个全面”战略之间的差距,形成了共识,更加坚定了铜仁市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决心和信念。
学习借鉴其他地区、部门成功经验是重要途径。2015年,铜仁市全市卫生工作大会刚结束,夏庆丰就急如星火地率团到福建三明市考察学习当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经验,要求各级各部门开阔眼界、解放思想,充分借鉴三明市先进经验,加大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力度,让群众共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果。
篇5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市的总体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以创建环境优美村镇为载体,引导农民树立清洁生产理念,逐步转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提升*市经济的发展质量,建设生产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基本原则
1、创新模式,和谐发展。创新适合农村特点和发展水平的环境保护工作模式,以生态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在发展中改善环境质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政府引导,农民自愿。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的实施工作,在技术、物资和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
3、统筹规划,形成合力。要统一规划,集中各部门力量,统筹安排各项涉农资金和项目,确保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的实施。
4、重点突破,总体推进。引导和推进一批基础较好的村镇率先达到环境优美村镇的标准,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总体推进。
5、分类指导,分步实施。根据不同区域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重点任务,项目的安排要先急后缓,分步推进,优先解决农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工作目标与主要任务
(一)工作目标
到2010年,农村环境污染趋势得到一定控制,农村饮用水源地得到保护,畜禽养殖业污染得到基本控制,建设一批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开展小流域综合整治,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得到加强,公众环保意识得到提高,农村环境质量得到一定改善。到2015年,基本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农村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基本达到“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目标。
(二)主要任务
根据我市农村存在的环境问题和近期治理目标,重点要完成以下4项任务。
1、加强生态保护。(1)做好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划定水源保护区,严格保护农村饮用水源,特别是农村人口相对密集居住区的集中饮用水源;防治农村工业和农业生产及农民生活对饮用水源的污染;开展农村饮用水源水质调查与评估工作,建立农村水源水质监测制度。(2)加强自然生态保护。积极开展土地退化和矿山植被破坏的生态修复的清洁能源示范,以点带面,逐步推进。严格控制因不合理开发导致新的土地退化和生态破坏。
2、强化污染治理。(1)综合防治土壤污染。开展土壤环境现状调查工作,根据不同土壤污染类型,选取有代表性的区域,开展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试点。(2)治理畜禽养殖业污染。科学划定禁养区和限养区,重点区域、流域和生态敏感区,要控制新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对超标排放的养殖企业进行污染治理。遵循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和综合利用优先的原则,因地制宜,采取生产沼气、建设有机肥生产厂、堆肥、工艺处理等模式,提高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与达标排放率。(3)治理镇村工业污染。制定镇、区环境保护规划,对镇村工业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对工艺落后、设备简陋、污染严重的镇村工业企业,予以限期治理、取缔或关闭;镇村工业发展要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有条件的地区,应建设镇、区工业小区,对污染实行集中防治。
3、开展创优活动。在市政府确定的重点中心镇和环境综合整治试点村中,引导和推动一批具有较好社会基础、较强经济实力、良好环境的村镇率先达到环境优美乡镇、环境优美村的标准。环境优美村镇创建工作要着眼于以环境优化县域经济的增长,突出地方特色,充分发挥和提高自然环境调节能力,因地制宜地发展生态经济。一是发展生态农业。大力发飞黄腾达优质安全农产品,建设一批有机食品生产基地,保障食品安全,促进农民增收。二是发展生态工业。积极开发绿色、环保、高附加值产品,推进镇村工业生态化,提高镇村工业档次和效益。新建镇村工业要实行清洁生产,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和秸秆等再生资源转化及循环利用,提高能源和资源利用水平。
4、推进环境建设。要大力推进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各有关部门要配合建设部门采用适用技术处理生活污水和垃圾。要加强农村环境的监测预警和监督执法能力建设,强化农村环境监管。“十一五”期间,重点加强县级监测站和执法机构的硬件设施、人员队伍建设,逐步建立农村环境监测预警和监督执法体系,加强镇、区专职、兼职人员配备。
三、重点工程
(一)环境优美村镇创建工程
水源镇功能分区布局合理,有良好的居住小区和基本完善的工业区,具有较好的社会基础和较强经济实力,2006年被评为省级优美乡镇,这将为推动我市优美镇区创建工作起到引导示范作用。
2007年我市将继续推进优美镇村、生态村创建工作,本年争取创建1-2家优美镇村。到2010年达到10家,2015年达到20家。
(二)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和饮水安全示范工程
注重水源保护与水质净化相结合,防治并重。保障农村饮水安全,首先要保护好饮用水源。按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的要求,划定供水水源保护区,加强水源地周边环境的保护,防止水源地污染,并防止超采地下水而造成的饮用水水源水量不足,更要防止串采不良含水层的水,造成饮用水中氟、砷等有害物质超标,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饮用水源。
1、要成立*市饮用水源地调查小组,对我市饮用水源地普查,同时,对周边的工业及农业污染源调查并对其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监测、评价。
2、要对超标排放或对水源地构成影响的单位或个人限期整改,逾期责令关停。
3、要聘请评价单位对集中饮用水源地,做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4、要加强水流域整治,市水利局每年都要制定并完成当年水土流失整治计划。
(三)再生资源转化与循环利用工程
农村能源是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01年到2006年底,我市共建设北方农村能源生态模式381户;高效预制组装架空炕连灶4315铺;建设被动式太阳能采暖房10700平方米;安装太阳能热水器20000平方米;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系统工程5处(青花村气化站已建成投入使用,南楼开发区圣水村、高望而却步村气化站,旗口镇后会村气化站,石佛镇丝瓜村气化站正在建设中,预计2007年6月底建成投入使用);畜禽养殖场能源环境工程(大中型沼气工程)1处。太阳能中、小学教学楼、办公楼、民宅等太阳能利用项目,到2005年末,累计达到62000平方米,年可节省标煤824吨,年可节约资金60多万元。
到2010年我市计划推广北方农村能源生态模式1500户,“四位一体”“绿色”蔬菜生态园区1个,丰富人民的“菜蓝子”;计划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的面积达25000平方米,把太阳能利用深入到每个家庭;计划建设秸秆气化站8个、计划建设大中型沼气池1个;到2015年末,我市农村能源生态建设计划在2010年的基础上加速增长,计划推广北方农村能源生态模式2000户,“四位一体”“绿色”蔬菜生态园区1个,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的面积达50000平方米,建设秸秆气化站10个,建设大中型沼气池1个,从根本上改变农村面貌,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
(四)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工程
我市拟在沟沿镇赵家村、钢都管理区胜利村、旗口镇曹家村、建立蛋鸡养殖小区;水源镇黑英村建肉鸡养殖小区;虎庄镇东拉房、高坎镇董家村建蛋鸭养殖小区;博洛铺镇李大村、周家镇东金寺村建生猪养殖小区;南楼开发区西江村、永安镇东田村建奶牛养殖小区;汤池镇茨沟村建绒山羊养殖小区,变散养为集中养殖,粪便集中处理。
(五)乡村工业污染防治示范工程
1、水环境综合整治
认真做好影响水环境质量的工业、农业污染源的分布,污染物种类、数量、排放去向,排放方式、排放强度的调查分析工作,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措施,对可能造成水环境(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的各种污染源进行综合整治。加强水库和饮用水源地的水资源保护,在农田与水体之间设立湿地、植物等生态防护隔离带,在财政资金充足的情况下,应建设集中水污染处理设施,提倡处理后的污水回用。
2、大气环境综合整治
针对农村的环境现状和所反映出的具体问题,积极治理老污染源,控制新污染源。结合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调整,大力推广使用天然气、煤气、液化气、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积极进行炉灶改造,提高能源利用率。
3、噪声环境综合整治
结合道路规划和改造,进一步加强交通管理,建设林木隔声带,控制交通噪声污染。同时加强对工业、商业、娱乐场所的环境管理,控制工业和社会噪声,重点保护居住区学校、医院等。
4、固废物的综合整治
对工业有害废物、医疗垃圾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处置。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建筑垃圾首先考虑用各种办法和措施实现综合利用。生活垃圾通过堆肥、生产沼气等途径加以利用。
5、生态环境保护
根据我市不同区域的不同情况,制定保护和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的具体措施。按照生态功能区划要求,提出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划及建设方案,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搞好天然植被的保护和恢复对重点资源开发活动制定强制性保护措施,划定矿产资源禁采区、禁牧区等。制定风景名胜区、原始森林、文物古迹等旅游的环境管理措施。
(六)土壤污染治理与土地退化修复试点工程
西部水田污染治理工程。解放河流经*境内,是西部农民生产用水的唯一水源。自1995年以来,海城市感王镇十余家印染厂,由于受经济利益驱动,将没有经过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解放河,使解放河的水质受到污染,种植户使用该河水灌溉稻田,造成土地板结、产量低、米质差;淡水养殖户加入该河水,轻者鱼虾发病,重者出现大面积死亡;家禽饮用该河水,产蛋期缩短、产蛋量下降。现在整个解放河内鱼类等水生物已经绝迹。
针对上述情况我市将对西部稻田土壤和水域进行综合治理,改良土壤,恢复土壤及河水使用功能,提高水稻的质量和产量。恢复水产养殖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硼泥场地复垦工程,对我市现有的硼砂厂硼泥场地进行普查;对硼泥堆放场地服役期已满的企业限期客土覆盖恢复植被。
(七)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工程
我市耕地面积82万亩,其中水稻种植面积52万亩、旱地面积30万亩。西部水稻种植区有“鱼米之乡”的美称,东部工业发展相对落后,污染源少,有着良好的自然资源条件。我市2005年被省农业生态研究所测评为环境达标市,有着优越的农业生态环境。为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提供了优良的生态环境条件。
2007年计划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生产面积32272.6公顷,占我市农业生产总面积的48.5%,其中申报无公害水稻产地认定28966公顷,果品无公害认证、认定面积1746.6公顷,蔬菜面积60公顷,绿色食用菌生产面积620亩;认证“三品”数量31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26个,绿色食品标志5个;发展营口市源旺米业有限责任公司和*市起凤农业园区为绿色食品生产企业。
有机食品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发展计划
计划2008年前在西部旗口镇建设有机水稻生产示范基地5000亩、在旗口后会村建设有机蔬菜生产示范基地500亩。2010年前在水源镇建设有机水稻生产示范基地5000亩、在博洛铺镇建设有机蔬菜生产示范基地2000亩,制定有机食品生产技术规范一个。通过加快建设一批有规模、有影响、有品牌、有效益的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并以基地建设带动周边生产,从而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八)农村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工程
各镇区加强专职、兼职人员配备,设专职环保工作人员,负责本辖区的环境监督管理工作。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
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是一项系统工程,为加强协调,在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领导下,建立由环保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局、农委、规划建设委、国土资源局、水利局、动物卫生监管局等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工作制度,由环保局作为联席会议召集单位。各部门按照工作职能抓好方案的落实,各镇区政府予以配合抓好此项工作。
(二)资金渠道
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所需资金,采取政府补贴、部门支持、农民自筹、市场动作等方式,多渠道筹措。在积极争取国家支持的同时,市级财政将设立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专项资金,市政府有关部门要统筹安排涉农的各项专项资金,形成合力。各级政府要把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规划、“十一五”规划和年度计划,镇区财政也要安排专项资金。
(三)政策措施
各级政府要研究制定有利于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实施的政策措施。制定促进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有机品发展、有机肥推广使用等有关政策,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新农村的建设,引导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向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四)科技支撑
加大对农村环保实用技术研究的投入,开发适合农村的低成本、操作简单、高效实用的环保新技术。并加快现有科技成果的示范推广,组织攻关,解决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实施中遇到的技术难题。重点研究规模化畜禽养殖粪污处理和再利用技术。加强农村科技人员培养与引进,鼓励科技人员参与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加大农村环保科普工作力量。
(五)宣传教育
要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宣传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的重大意义和主要内容,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保护农村生态和环境,形成良好的生活和消费习惯。动员和发动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建设工作,通过树立和宣传典型,弘扬生态文明,发展生态文化。
篇6
自2015年以来,铁力市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作为农村环境改善、农业增收、农民致富的有效载体,统筹谋划,全面提升,整体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现已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04亿元,7个乡镇已全部行动,环境综合整治实现了所有村屯全覆盖,今年重点建设的6个示范村、13个达标村和8个基础设施薄弱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已完成工程进度80%,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高度重视,打牢美丽乡村建设基础。该市成立了由铁力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书记、市长亲自抓,党政主管副职具体抓,并安排市委和市政府班子成员每人确定1个村作为联系点包保抓。同时,各乡镇成立了相应的领导组织,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制订《铁力市2015年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方案》、《铁力市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修改完善了全市76个行政村总体规划,确定了基础设施建设、村容环境整治、农业产业发展和精神文明创建等六个方面、19项工作任务。在全力抓好梯次推进的基础上,更加注重面的突破,今年重点推进全覆盖村屯环境卫牛整治和27个重点村路、树、沟、桥、院等多个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确保项目建设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突出重点,加快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今年该市利用农闲季节对全市76个行政村开展了村屯环境综合治理行动,集中整治“五乱”现象。共清运垃圾4385立方米,清理柴草垛452处,清理边沟163公里,渠道112公里,扶正维修铁栅栏16300米,栽种花木10.3万余株。重点改造了27个村基础设施,目前,已完成村内主路硬化45公里、边沟硬化31公里,新建文化广场27210平方米,安装铁栅栏27920米、路灯330盏、健身器材17套153件,购置垃圾清运车81辆,实施安全饮水T程8处,拆除泥草房78座,广播电视户户通人户1199户。大力改善农业牛产条件,已完成田间路硬化40.4公里,渠道硬化67公里,整修农田路146公里,新增田间构造物341处,购置和维修养菌室1100平方米。
篇7
刚才,*书记就加快“五大转变”、处理好“五个关系”,全面推进*旅游大发展,作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讲话。希望大家认真领会,认真贯彻,认真落实。关于旅游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一是旅游发展处在“转弯道”。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旅游产业发展速度明显减缓。二是旅游产业处在“转型期”。必须适应新的市场形势走转型之路。三是旅游经济处在“转折点”。面临“转弯道”、“转型期”,旅游经济可能会乘势而上,也可能会顺流而下。为此,必须切实增强责任感与紧迫感,提升针对性与实效性,千方百计保持旅游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一、正视困难,迎接挑战,提振信心,切实增强加快旅游业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旅游经济是*发展的重要支撑,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提供的税收占财政收入的半壁江山。在今年这样一个特殊年份,旅游业更要勇挑重担,积极作为,为保增长添动力,为扩内需强支撑,为调结构增后劲,为惠民生作贡献。
首先,要把握“底数、底牌、底气”三个要领。就是要切实看清正确把握我市旅游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蕴含的机遇和潜力。要有底数,准确把握发展形势。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对内外形势要一本清册,成竹在胸。今年旅游业发展可能呈现“出游动机下降、出游频率下降、出游费用下降、出游行程缩短”的“三降一短”态势。为应对当前不利形势,各地纷纷出奇招争客源,我们在去年年底也提出“远程不足近程补,境外不足境内补”的思路。近日,我市在*开展了旅游营销和徽文化宣传展示活动。从*市场来看,竞争是非常激烈的,河南、贵州、广西等省市都在*开展旅游促销活动,浙江省仅在*就发了370万优惠券。*记者采访我,问*有没有发放优惠券,我说*提供的是实在的价格、优质的服务和超值的享受,是比优惠券还优惠的措施。这既是营销又是承诺,更是应对当前困局、实现长远发展的必然要求。由于我们年初就加强了对*市场的营销,*游客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20%。总之,一定要研究市场特点和发展规律,一定要采取应对之策和善抓之举。要有底牌,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优美的山水、灿烂的文化、良好的生态、丰厚的物产和日益凸显的区位优势,是我们又好又快发展的“五张王牌”。但要看到,目前我们的营销手段还比较单一,许多资源优势还没有被外界所知,手中的“牌”尚未有机整合、优势互补。这次在*开展活动,我们就深切感受到徽文化还没有成为*旅游的竞争优势。这既是现实差距,恰恰也是潜力所在。*每年出游人数达到7000万人次,而*年到*旅游的只有7万多人次,还不到全市入境游客接待量的10%。要有底气,更加坚定发展信心。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从八个方面指出了我们的信心之所在、力量之所在。就*旅游而言,良好的旅游资源、基础条件、人才队伍和比较丰富的市场营销经验,就是我们的信心之所在、力量之所在。
其次,要突破“人、天、钱”三个要素。旅游说到底,就是看来多少人、住多少天、花多少钱。人是基础,天是关键,钱是效益。从*年有关数据分析,全市接待游客同比增长17.34%,但国内游客的人均停留天数、人均花费分别下降5.33%、0.56%,入境游客的人均停留天数、人均花费也分别下降9.09%、16.91%。这个问题说明我们还没有留住人,旅游产品还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市场环境还必须进一步加以改善。要多来人。发展旅游首先要有人气,要淡季不淡,旺季更旺。有人来景点才会有游客、酒店才会有入住率、旅行社才会有生意,旅游业的上下游才可能兴旺。所以,做大旅游接待总量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和基础工作。今年要实现全年接待游客2070万人次,同比增长15%的目标,必须付出更大努力。旅行社、酒店和景点的关系是相互依存、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大家要抱团取暖,共御寒冬。要多停留。留住了人就留住了消费,多停留就可以多消费。张家界提出打造“三半旅游”,即上午旅游半天、下午休息半天、晚上休闲半夜,就是一个很好的思路。要做好留人文章、留钱文章、留恋文章,让游客不得不来、不能不花、不想再走,要从产品设计、业态创新、线路编排、市场营销、环境优化等方面统筹考虑。要多消费。全市接待量6成还只是观光客,游客消费中娱乐、购物“短腿”明显,所占比重境内仅为4.79%、21.27%。我多次讲,一定要让山下火起来、夜晚热起来、休闲亮起来、购物多起来,让游客多样消费、重复消费、长期消费,这样才能把旅游发展形成的巨大商机转化为现实购买力。
第三,要抓住“市场、产品、环境”三个要点。要以拓展市场为出发点。我市旅游接待量的95.5%、旅游总收入的89.38%来自于国内旅游,国内市场是基本立足点。今年要重点抓好“两角、两区”,把长三角、珠三角作为我市两大境内客源地,把台湾地区、*地区作为我市两大境外客源地。要把握市场、研究市场,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原则,以优势为基础,根据市场来调整产品、创新业态、组织营销。要以创新产品为增长点。旅游产品要能够让游客多样享受、重复游乐、长期体验,产品的谋划、规划、设计和营销非常重要。旅游产品还包括旅游商品,要能够推出让游客“看得上、买得起、带得走、送得出”的旅游商品。一个旅游景点必须要有1~2个特色旅游商品,一个区县必须要有1~2个品牌旅游商品。要以优化环境为着力点。旅游是一种体验,是传递快乐、愉悦身心的过程。当前,*旅游发展的硬件环境正在逐步改善。要着力改善软环境,深化“四大整治”,维护我市旅游良好的整体形象。刚才*同志在讲话中表扬的旅游发展典型,宣传部门要做一些系列报道,认真总结,示范推广,引导全行业都来致力于营造环境。
二、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创新方法,切实提升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今年的旅游发展,就是要有好办法,有硬措施,能切实解决问题。要按照加快“五大转变”,处理好“五个关系”的要求,全力组织实施“双十”计划。
一是组织实施“十大活动”计划。要以实效性的活动,来带动*旅游的人气、景气。把活动作为全年营销的主线,充分发挥活动的载体作用、拉动作用,制造卖点、吸引游客,营销*、提升形象。从3月份起,每月要组织开展一次大型的旅游营销活动。“十大活动”分为节庆、会展和赛事三大类。节庆活动有第十三届中国*国际旅游节暨徽文化节、齐云山国际道教文化节、高尔夫温泉休闲节;会展活动有*旅游促销与文化展示活动、世界旅游休闲论坛、*茶博会;赛事活动有国际山地车节、国际健走节、国际登山大会、国际摄影大赛和徽州工艺大赛。
实施好“十大活动”计划,首先,必须超前策划、细致筹划。旅游经济是一种创意经济,要通过高水平的创意,形成兴奋点、闪光点,力求每项活动都有出新之作、出彩之笔。有关部门从现在开始,就要围绕活动的主题、内容、运作模式,抓紧做好策划和筹划工作。第二,必须上下联动、内外互动。要通力协作、密切配合,上下联动、内外互动。不仅市里要发挥牵头抓总的作用,区县也要增强主体意识、担好主体责任,主动做好活动的筹备与开展工作;不仅要走出去,还要请进来,联合有关的专业协会、中介组织、高等院校,共同做好市场开发的文章。第三,必须扎实有效、富有实效。要以节造势、以节促销。能够搞成全国影响的绝不要搞成全省的,能够搞成世界影响的绝不要搞成全国的。可以无中生有、小题大做、节外生枝、标新立异,让*天天有新闻,把全国的目光都聚集到*,大家都来关注*的发展。可以研究推出*旅游指数,甚至联手一些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研究推出世界旅游指数的可能性,以反映*和全球旅游业发展的动态情况。
二是组织实施“十大行动”计划。要以实际性的行动,来推动*旅游的拓展发展。在实施“十大活动”计划的同时,同步实施“十大行动”计划。其中,属于政策性措施的有:皖南旅游文化示范区建设行动计划,旅游发展规划编制行动计划,旅游项目建设推进行动计划,旅游业态发展行动计划,旅游企业帮扶行动计划;属于创新型举措的有:乡村旅游创新行动计划,旅游商品研发行动计划,旅游营销“三进”行动计划,区域旅游合作行动计划,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行动计划。
篇8
黔东南州把大数据作为三大战略行动之一,大力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以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为契机,坚持创新引领,强化制度保障,深入推进大数据应用发展,为引领和推动全州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发挥了良好作用。
顶层设计高位谋划
2016年6月3日,全省大数据战略行动推进大会召开以后,黔东南州高度重视,州委常委会进行了专题讨论,州政府常务会议进行了专门安排部署,并于11月5日召开全州大数据大健康战略推进大会,全面统筹大数据战略行动工作。
黔东南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州长统筹抓、副州长具体抓、各部门负主体责任的工作机制,将黔东南州大数据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更名为黔东南州大数据发展领导小组,推进大数据发展管理体制改革,健全组织机构,配强领导力量,建立大数据资源统筹管理和调度运行机制。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州级调度机制;每半年召开一次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部署重大工作;不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分领域研究大数据战略行动推进情况,推动建立大数据战略行动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定期汇报机制,每月向州大数据领导小组汇报战略行动推进情况;建立政府信息化项目建设会审机制,由州l改、财政、工信部门按照互联互通、集约安全的要求联合审查,实现统一平台、统一立项、统一预算、统一验收;强化督促检查,部门系统制定年度大数据推进工作计划,州委州政府督查室会同州大数据办对各项工作任务进行责任分解,明确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将大数据战略行动推进情况纳入年度目标绩效考核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评的重要参考,定期组织开展专项督查督办,推动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如期完成。
同时,黔东南州紧紧围绕“224533”工作思路(即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用好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两个宝贝,坚持“数据是资源、应用是核心、产业是目的、安全是保障”四个理念,打造“基础设施层、系统平台层、云应用平台层、增值服务层、配套端产品层”产业链五个层级,发展“核心业态、关联业态和衍生业态”三个业态,实现“以大数据提升政府服务能力、以大数据推动转型升级、以大数据服务改善民生”三个目的),认真组织各部门编制“1+10+8”政策文件,包括1个主体文件、10个配套文件和8个方面应用文件,形成相互联系、相互支撑、有机结合的政策文件体系;州大数据办制定战略行动推进计划,梳理全省180项任务中牵头单位涉及黔东南州的8项,7个实施方案中涉及黔东南州的93项任务,制定了百项任务分解表,逐一分解到相关单位抓落实,并明确每项工作的路线图、时间表和责任人; 举办4期大数据专题培训,领导干部带头学大数据、谋大数据、抓大数据,引导和汇聚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大数据战略行动建设的浓厚氛围正在形成。
大数据战略全面深入实施
黔东南州把大数据作为推进全州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加速发展、奋起直追的有效路径,呈现出大数据产业加快成长、大数据应用不断扩大、信息基础设施加快改善、发展优势持续巩固的良好态势。
强化大数据人才引进和培育。推动贵州省大数据产业人才培训基地在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挂牌;推动中科汉天下公司与黔东南州职业技术学院联承办“汉天下物联网学院”并正式招生;推动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研究院黔东南分院在凯里学院隆重揭牌成立。大数据项目建设稳步推进。按照“一园三中心”的思路,打造凯里大数据产业园、呼叫中心、数据中心和制造中心。目前,凯里大数据产业园已入驻阿里巴巴、富士康、中科汉天下、申黔互联数据中心、东道主、水木华开、中昊电子等一批大数据相关企业。
支持中科汉天下公司发展集成电路,做大做强MEMS蕊片;支持申黔互联数据中心建设南方数据中心灾备中心,充分利用申黔互联数据中心为州内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数据存储服务,支持黄平东道主呼叫服务中心2016年建成200席以上的服务能力。
全面完成政府数据“聚通用”攻坚会战工作,实现全州55个应用系统迁上云上贵州黔东南专区,提前完成今明两年目标任务,迁云进度名列全省第一名,成为全省第一个完成迁云工作任务的市(州),并将继续抓好20朵云应用系统迁移“云上贵州”工作,实现年内50%上云目标。按照差异化发展原则,大力发展特色云,推动大数据在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改善服务民生领域和商业经济领域等方面的应用。围绕黔东南州长板和短板,长板加长,短板补齐,突出实施“大数据+大旅游”“大数据+大扶贫”“大数据+大健康”“大数据+大文化”等行动计划,重点推动智慧旅游、精准扶贫、智慧交通、生态文化、电子商务、健康医疗、铸廉铸勤、智慧金融等方面的应用,先行先试,充分展示黔东南州特色和亮点。
篇9
江西产茶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早在东汉时期就有僧侣在庐山采茶的记录。到了唐代,江西茶叶生产、贸易得到空前发展,故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就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描述。茶叶生产、贸易的繁荣必将带来饮茶之风的流行,进而孕育和发展江西茶文化。此后宋元明清时期,江西一直是全国茶叶的重要产区,茶叶生产发展空前辉煌,进一步助推江西茶文化的发展。由此,江西成为中国茶文化兴盛之地。[5]然而,近年来由于江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等多方面原因,导致江西茶文化发展一度出现停滞不前,并迅速落后于周边省份。江西茶文化不仅包括各类物质文化,如:江西各地传统茶文化的历史遗迹,各个历史时期的茶具、茶事摩崖石刻和壁画等;同时也包括各类精神文化,如:江西各地的采茶歌舞、茶诗茶文、饮茶习俗、茶礼等。茶文化旅游是一种以茶文化为载体的休闲旅游形式。发展茶文化旅游必将推动各类物质文化的挖掘和各类精神文化的传承,从而大大推动江西茶文化的发展,提升江西茶文化品牌,实现江西茶文化的复兴。
二、有利于江西和谐社会建设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十年来,江西人民为构建“和谐江西”做了很多努力,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比如在江西城镇居民休闲时间增加的背景下,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居民由于不能合理利用休闲时间,大多沉浸于打牌、搓麻将等业余活动之中,赌博之风依然盛行。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茶文化讲究的是以茶养心、以茶敬客、以茶行道等内容,因此,发展茶文化旅游必将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协调人际关系、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进而助推和谐社会建设。
三、休闲视角下江西茶文化旅游发展的对策
(一)做好江西茶文化旅游发展规划
近年来,江西省出台了一系列的旅游规划或行动计划,提出了一系列的发展构想。如《江西省旅游业“十二五”规划》强调把江西打造成“红色摇篮、绿色家园、观光度假休闲旅游胜地”;《江西省居民旅游休闲三年行动计划》鼓励开发教育旅游产品、文化旅游产品、推出“江西人游江西”活动。在此基础上,江西各地纷纷制订了当地旅游业“十二五”规划及相应的实施计划。这些规划或行动计划的出台,不仅迎合了当前休闲服务业发展的需要,也迎合了茶文化旅游发展的需要。然而,茶文化旅游作为一种特色的休闲旅游形式,有其个性化的特色。为更好地满足江西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有必要制定《江西茶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规划应涵盖以下内容:第一,对整个江西茶文化区进行分类,如赣南为客家茶文化区、赣北为绿茶文化区等,突出区域特色,实现区域联运;第二,要区分乡村和城市茶文化:乡村茶文化要突出江西良好的生态环境特色,搞好茶园生态建设标准(如要求茶叶种植生产过程中,少用或不用无机化肥或农药等);由于茶馆是城市居民休闲的主要场所,因此城市茶文化主要应以茶馆为载体,根据市场需求规划江西各地茶馆的数量、建设一批特色或主题鲜明的茶馆,并提出江西茶馆行业服务标准;第三,规划必须坚持以现代生态科学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在旅游活动中始终贯彻资源与环境保护思想及休闲理念。
(二)优化江西茶文化旅游产品
传统的江西茶文化旅游产品是以茶园观光为主,为适应江西旅游行业转型升级和休闲产业发展的需要,必须优化江西茶文化旅游产品。第一,搞好茶文化旅游线路的设计。江西茶文化旅游线路的设计可以在2009年江西省旅游局制订的《江西省旅游精品线路建设规划纲要》的基础上增加茶文化休闲的内涵设计旅游线路:如赣北环鄱阳湖茶乡之韵游、赣南客家茶文化休闲游、赣西北茶生态文化游、赣西南红色茶文化游等。当然在茶文化旅游线路设计上必须要有丰富的内容,不能够单纯以茶为唯一的主题,可以借助江西的其他文化元素进行组合,如江西的宗教文化、革命文化、陶瓷文化、竹文化等。第二,突出茶文化旅游产品的参与性。当前,江西茶文化旅游给多数游客的感受是只能看到江西一些名茶优良的生长环境,但不能系统感觉到江西的茶文化,这就迫切需要突出茶文化旅游产品的体验性。如在乡村茶园,可以多给游客安排一些种植、采摘的活动;在城市茶馆,可以多给游客安排一些泡茶、上台表演、品茶的活动,游客不仅可以“学艺”,还可以经历茶道精神与茶文化的体验过程。第三,增加茶文化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更多的赋予文化元素,可以使旅游产品保持持久的价值活力,可以丰富江西茶的本土价值和人文意味,可以有效提高茶文化旅游品味。一方面,可以将江西各地原有的茶史资料(茶诗茶文、茶风茶俗等)融入当中,如江西婺源的“文士茶、富士茶、农家茶”、赣南客家擂茶等表演活动都可以融入到当地的旅游产品当中;另一方面,也可以创作一些新的文化元素(如新时期的茶歌茶舞)融入其中。
(三)做好江西茶文化旅游的传播
篇10
按照文件要求,现将2014年全州卫生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明确卫生发展任务,全力推进各项工作
一是着力实施人才工程。完成定向学历教育、人才强化培养、人才定向引进、对口强化帮扶、人才激励稳定任务,全面实施各类在职培训、招聘引进、学历教育和培养提高,使卫生人力资源总量、中高级职称人数有较快增长。
二是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努力提高住院分娩率,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进一步强化了甲、乙、丙类传染病管理。卡介苗、乙肝疫苗、百白破、脊灰疫苗免疫规划报告接种率均达90%以上,疫苗针对性传染病得到进一步控制。完成艾滋病、大骨节病、包虫病等疾病阶段防治任务,推进卫生应急和鼠疫防治工作,开展对口支援、农牧民健康促进、卫生防病知识巡讲等活动。落实了推进卫生事业发展的保障措施,做好资金统筹、执行监督、分类指导、项目评估和对外宣传等工作。
二、实施“三大行动”、促进“六项重点”
一是强化卫生队伍建设。截至2014年9月底,培训(培养)各级各类卫生技术人员3063人次。其中,培养定向医学生(专科)100名,乡镇卫生院全科医生100名,乡村医生学历教育150名,县、乡两级卫生技术培训人员100名,藏医学术技术带头人8名,藏医基层骨干人员56名,社区、乡镇卫生院藏医药技术骨干36名,在职卫技人员专科学历教育100名,紧缺专业(检验、影像)在职人员培养100名,乡镇公共卫生人员培训328名,“9+3”考聘人员岗前培训92名,民族地区乡镇卫生院院长培训72名,民族地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人培训37名,乡村医生培训1700名,设备使用技术人员培训84名。18个县均完成了培训(培养)的选送计划任务。
二是实施卫生技术人员招募计划。2014年,计划招聘卫生技术人员630人。招聘计划中,州级直属单位占5%,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占15%,乡镇卫生院占80%。目前,已招、考聘县级以上医疗卫生人员58名,乡镇卫生人员92名,招聘乡镇卫生院执业医师20名,公共卫生人员40名。
三是继续强化对口支援工作。截至2014年9月底,完成三级医院对口支援我州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派驻计划,接收对口支援医师109人次,诊治基层农牧民群众57232人次以上;内地二甲医院计划对口支援我州78所中心卫生院,共派驻医师102人次,诊治基层农牧民群众38.54人次。州县乡级医疗卫生机构积极组建医疗卫生工作组赴偏远农牧区开展卫生下乡工作,累计派出医务人员4167人次,诊治患者39.23万余人次。
四是实施卫生体系建设项目。截至2014年9月底,国家和省下达医疗卫生机构建设项目507个,投入资金82807万元,其中,中央投资77204万元,省财政配套2712万元,地方配套2891万元,续建项目69个,投资61703万元,开工项目438个,投资21104万元,开工率达98%。实施2011年度行动计划省财政补助资金设备配置项目,已完成设备招标采购工作,采购设备将陆续配置到位。
五是推进公共卫生服务。截至2014年9月底,全州甲类传染病报告鼠疫发病1例,死亡1例,报告发病率0.09/10万;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10种3601例,死亡8例,报告发病率329.80/10万;丙类传染病报告8种1192例,报告发病率109.17/10万。全州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67.96%,婴儿死亡率下降至12.75‰。
三、积极开展基层服务,努力推进整体工作
一是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截至2014年9月底,全州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政府补助资金每人每年240元,农牧民人均参合筹资标准达到290元,政策范围内最高支付限额达到10万元。
二是积极开展柔性流动服务。截至2014年9月底,全州参与柔性流动服务的县级医疗卫生机构54个,乡镇卫生院332个,开展了诊治疗工作及基层卫生人员培训工作。
三是组建为边远地区提供巡回医疗的医疗小分队。截至2014年9月底,州级医疗卫生单位组建高海拔县巡回医疗小分队17支,分别赴雅江、新龙、色达、白玉、理塘、稻城、德格、石渠、道孚等县开展医疗卫生工作,累计义诊咨询患者7.3万人次,筛查包虫病患者80545人次,建议手术339人;筛查白内障患者4889人,建议手术529人,建议其他眼科手术275人。
四是推进基本药物制度。截至2014年9月底,全州332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累计采购中标基本药物796个品规,总采购和1011.30万元。基本药物上网跟标采购和贷款集中支付比例均达到100%,基层医疗机构门(急)诊次均药费和住院药费同比下降30%左右。
五是积极落实财政专项补助和和经常性收支差额补助。截至2014年9月底,全州18个县均落实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政专项补助和经常性收支差额补助。
六是落实乡村医生补助。截至2014年9月底,全州18个县政府对乡村医生平均补助标准达到6000元/人/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