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链方向范文
时间:2024-01-25 17:52: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食物链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服务;CORBA;移动;分布式事件关联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3-0000-01
One Service-oriented Distributed Event Correlation Method
Zhang Jiwu,Tan Lin
(Shandong Provincial Military Command Communication Office,Jinan250099,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overcome the traditional event correlation method in scalability,robustness and support for heterogeneous environments in areas such as the shortage,combined with CORBA and mobile agent technology to design a distributed service-oriented event correlation methods,In order to solve large-scale heterogeneous network event correlation provides an effective way.
Keywords:Service;CORBA;Mobile agent;Distributed event correlation
事件关联是指将同一问题引起的所有事件组织在一起,提出可能的原因假设。事件关联广泛应用于网络管理的各个方面,如性能管理、网络测试、服务质量和安全管理等,是网络和服务管理系统中的核心功能。传统事件关联方法在可扩展性、鲁棒性以及对异构环境的支持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已无法确保网络管理任务的有效实施。研究一种支持开放、分布、异构环境的事件关联方法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一、面向服务的分布式事件关联框架
移动的智能性、动态性和移动性为网络管理带来了新的思想和特性,为解决不同间的互操作问题,对象管理集团(OMG)和智能自然基金会(FIPA)分别开发了移动系统互操作设施(MASIF)和FIPA规范。两者都向外部用户提供CORBA接口,这为移动和CORBA技术的结合在底层设施上提供了基础。
本文设计的面向服务的分布式事件关联框架,该框架由管理服务、分布式知识库、移动运行环境和移动等五部分组成。将每一个功能按照规范封装为一个独立的模块(服务),并向外提供标准接口。采用该方法设计的系统易于实现功能的增加、删除和替换,并能够根据用户和网络管理的需求进行服务定制。
二、管理服务
系统所涉及到的管理功能主要有:MA管理功能、网络拓扑管理功能、关联知识管理功能、横向事件关联功能、异步事件传输功能、图形用户界面(GUI)以及基于事件关联的网络管理服务(故障管理服务、性能管理服务、安全管理服务等)。每一个服务都被设计为一个CORBA对象,服务之间的通信采用CORBA结构事件传递协议和XML格式。各服务主要功能如下:
(一)横向事件关联服务:利用网络拓扑、设备事件和各种关联知识对设备事件进行横向事件关联,为故障诊断、安全分析等网络管理功能提供依据。
(二)关联知识管理服务:利用关联知识管理服务实现对关联知识的维护和动态更新。关联知识数据库中的关联知识可以分为拓扑相关知识(如推理模型、依赖图、贝叶斯网络等)和拓扑无关知识(如推理规则、神经网络等)两大类。
(三)网络拓扑管理服务:根据拓扑采集MA采集到的各设备子网信息和路由信息的变化情况更新网络拓扑数据库。
(四)异步事件传输服务:利用CORBA事件服务,采用push和pull两种方式,通过CORBA通道实现服务间的异步通信和数据传输功能。
(五)MA管理服务:负责MA的生成、派遣和注销。当网络拓扑发生变化时,MA管理服务能够根据拓扑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MA的迁移路线。
(六)GUI:MA代码显示与编辑、网络拓扑显示、关联知识显示与编辑以及显示当前已处理事件的规则和模型等。
(七)网络管理服务:基于事件关联的网络性能管理服务、故障管理服务、安全管理服务等。
三、分布式知识库
主要包括MA代码库、网络拓扑数据库、设备事件数据库和关联知识数据库。这些知识可以随时提供给相关服务使用。MA代码和关联知识的增加、删除、修改等操作可以由系统自动进行,也可以由管理员通过GUI进行手工管理。网络拓扑数据和设备事件由相关服务根据MA采集到的信息进行管理。
四、移动运行环境和移动
移动运行环境安装在被管网络结点上,用于提供MA和传统网络管理系统之间的接口。包括移动管理者、迁移设施、通信设施和安全设施等部件,MA在移动管理者的管理下,通过虚拟被管部件实现对被管资源的访问。
本文所设计的用于事件关联的移动主要有:拓扑检测MA、拓扑事件采集MA、设备事件关联MA和事件采集MA。
拓扑检测MA和拓扑事件采集MA为拓扑管理服务提供拓扑生成和更新所需要的信息。
拓扑检测MA由MA管理服务发送到网络中的交换机和路由器上就不再移动,主要任务有:获取子网拓扑信息,用于确定路由器和路由器、路由器和子网的连接关系;获取子网内设备的状态、类型以及网络接口;获取交换机的地址转发表信息,并保存更新信息,用于确定交换机与路由器、交换机与主机间的连接关系。
拓扑事件采集MA由MA管理服务派遣到网络中,并根据给定的路由策略在网络中的设备间移动,每当移动到某一设备上时,与该设备上的拓扑检测MA进行交互,获取拓扑检测MA所采集的上述三类更新数据表中的信息,并清空三类更新数据表。最后返回到管理中心,将信息提交给拓扑管理服务,以完成拓扑更新。
设备事件关联MA:MA管理服务从设备事件关联MA代码库中获得代码,生成设备事件关联MA,并将它们派遣到网络各设备上。主要任务有:采集设备告警事件;对设备告警事件进行压缩过滤等预处理操作;对预处理后的事件,利用自身携带的依赖图和推理规则完成纵向事件关联;将纵向关联结果以设备事件的形式保存在本地或发送给横向事件关联服务。
篇2
关键词:地下连续墙;房屋沉降;成槽施工
Abstract: in the general case, the construction of railway station, subway station construction in the excavation of underground continuous wall, when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changes, forming deformation, it mainly influence the settlement of foundation pit houses, the total deformation, although these changes are relative smaller, but may b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op priority, so in the underground continuous wall into tank construction need more strict control deformation by the formation of the deformation.
Keywords: underground continuous wall; Building settlement; Into tank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地下连续墙是近几年才引进我国的,作为一种新型的基础工程,它普遍应用在地下结构中,比如火车站、地铁站、港口、小区的地下车库、高层的开挖基坑挡土支护以及各类桥梁、高层地下室的主题外墙等。在各类建筑施工时,地下连续墙可以作为建筑的基础结构和施工的支护设施,其关键在于地基的周边环境、开挖的稳定性、设计的合理性。
地下连续墙成槽施工的概述
地下连续墙成槽施工体现在施工方法中,它主要受施工设备的功能、地基的情况、建筑物的作用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随着建筑物需求的不断不变化、设备的不断创新、工作效率的不断提升,我们需要做到根据施工变化从而进行具体状况的分析和选择。
地下连续墙成槽施工功工法有,冲击钻进工法、抓斗挖槽工法、垂直多头回转钻成槽工法、水平多轴回转钻进工法四种,其中冲击钻进工法又分成ICOS冲击钻进工法、用集束潜孔锤冲击开槽工法、反循环钻进工法。
在连续墙成槽施工中需要注意地层的特性、设备的机械性能和开挖的长宽高三大类,对于地层特性来说,当地层的硬度中等,粉土与粉砂的范围在10厘米―15厘米之内,需要用回转式钻机工法;当大漂石不是特别坚硬时,需要使用垂直多头回转钻机工法。对于设备的机械性能来说,冲击式钻机工法的施工操作简单、价格偏低,但是相对的其成槽质量偏差、工作效率低下,而垂直多头回转钻机工法的排渣效果较好,可以除去反复提钻的过程,并且还能保持自然地垂直。 对于开挖的长宽高来说,进行大深度的开挖时一般采用回转式钻机工法,这种工法会和开挖的深度影响不大,且开挖速度和开挖效率也影响不大。
地下连续墙成槽施工对房屋沉降影响
本文通过对上海市的大木桥地铁站的实例分析,来充分说明地下连续墙成槽施工对房屋沉降影响。大木桥为第九号车站,主要结构为地下连续墙维护,每段槽的中心距离建筑边缘为6米―8米,每段槽的厚度为5米或者7米,对槽进行施工的顺序为,D23―D20―D25―D31―D22―D27―D33,如图1所示。本文主要探讨的是第四层和第五层,这两层粘土层空隙偏大、含水量较高、塑限较大,土层参数为,黏土的直剪固快23C/KPa,峰值16.5δ,厚度1.70米,天然容重18.4/(kn.m)δ;淤泥质粉质黏土的直剪固快12C/KPa,峰值21.5δ,厚度3.60米,天然容重17.7/(kn.m)δ;淤泥质黏土的直剪固快14C/KPa,峰值12.5δ,厚度9.10米,天然容重16.7/(kn.m)δ;黏土的直剪固快15C/KPa,峰值16.0δ,厚度7.6米,天然容重17.6/(kn.m)δ;粉质黏土的直剪固快14C/KPa,峰值24.0δ,厚度12米,天然容重17.9/(kn.m)δ。
图1
2.1房屋沉降规律的分析
现场实测中的信息和槽段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而实测分布性状的分析需要对施工现场的数据信息进行整理,并最终得到槽段开挖的规律以及房屋沉降的规律。通过上述数据可以知道房屋沉降与连续墙施工的关系是随着槽段中心距离的变化而变化的。当距离槽段中心的距离不变时,房屋沉降和中心距离成反比,也就是说随着中心距离的增大而房屋沉降会衰减,并且距离越小衰减的越快。同时施工参数和槽壁距离以及拐点都是相辅相成的,当槽段中心距离增加时,房屋沉降的分布规律是不会变化的。
2.2房屋沉降的机理及其影响因素
一般情况下,饱和软土的槽段施工都是在泥墙护壁下进行的,当护壁泥浆没能平衡土的主动压力时,槽壁会出现少量坍塌,而且槽壁会出现向着槽内的变形,由此使得槽壁后面的土体出现地层损失。为了弥补这一损失,且为了协调房屋基础和地基的变形,房屋是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沉降的,这就是成槽作业引起房屋沉降的机理。
理论上如果槽内土体和泥浆是完全意义上的置换也即槽段是绝对稳定的则槽壁后面土体是不会有地层损失的,这就说明房屋沉降是和稳定系数有关系的。因而深槽开挖中墙后土体的地层损失是同槽壁稳定系数有关系的,并且稳定系数越大,房屋沉降越小;反之,则越大。另外,如果定义自槽段开挖道成槽吊放钢筋笼之前的时间为成槽时间,那么成槽时间值大小对房屋最大沉降具有重要影响,这是由于土体流变性的作用的结果。我们知道,流变大小在相同应力水平下随时间发展而增加,实测数据也表明了这一效应:D23、D22号槽段,开挖深度均是34米,成槽时间分别为18 h、10 h,但是引起的最大沉降分别是1.89mm、1.14 mm。同样,D27、D33号槽段,成槽时间t分别为24 h,、17 h,引起最大沉降1.38 mm、1.06 mm。可见在上海地区的软塑流塑土体中开挖槽段,成槽时间越大,房屋沉降也会越大,呈现正相关趋势。
2.3预测的建立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房屋沉降是由于槽壁后土体地层损失引起,且可以把引起地层损失的主要因素归结为槽壁的稳定系数和成槽强度。结合实测到的槽段引起房屋沉降的分布是呈似正态的特点,我们便可以利用了Peck所提及的地表沉降计算公式来建立房屋沉降预测模式。很显然,墙后单位宽度地层损失是槽段施工工况的函数;分析结果表明它还是距离的函数。上海多年的基坑实践表明,在有房屋的情况下,地表沉降基本是随距离基坑边缘的垂直距离呈直线变化的,这一规律也在实测数据分析中得到了很好的应证。这说明单位宽度地层损失也会沿垂直槽壁方向距离而线性变化。
2.4实测数据和预测建立的比较
为了验证所得到的预测公式的有效性,本文对槽段D33进行了计算,图2是实测结果和计算结果的列图比较。图中方框形系列代表实测结果,三角形系列代表计算结果,可以看出计算结果基本上和实测是吻合的,尤其是在最大点处吻合十分好。另外,从上图还可以看到,计算结果在大约30 m处同实测结果似乎不相符,一方面是因为有基础刚度的影响,另一方面因为实测值比较小,误差在这里起到了比较大的作用,而且从工程角度来看,二者也可认为是一致的。
图2
结束语
地下连续墙成槽施工对房屋沉降影响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并且所占比重也很大,所以在实际操作中应当重视起来。通过上述实例分析可以知道地下连续墙成槽施工的范围是,当和槽段方向是一样且平行时,房屋沉降显示正态分布,同时与槽段中心距离相隔1.5倍―2倍,并在这个距离内房屋沉降呈现迅速的衰减。
参考文献:
[1]张瑞云,孟丽军,孙铁城.地下连续墙成槽施工工法及设备适用性分析[J]. 工程力学.2010(29):431―434
[2]刘国彬,鲁汉新.地下连续墙成槽施工对房屋沉降影响的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2(36):287―289
[3]雷国辉,王轩.关于“地下连续墙成槽施工对房屋沉降影响的研究”的讨论[J]. 岩土工程学报.2009(9):66―68
篇3
【关键词】互联网;图书馆;服务;优化
现如今,我国已然进入了信息化时代,越来越多的科技设备进入了人们的视线,并较好地融合了新时期的各项生产活动,产生了相当高的教学效益。在现阶段的基层文化设施中,图书馆一直属于公众较为关注的内容,而其也在时代的冲击下进行了科技设备方面地更新,迅速而有效地引入了一些全新的电子阅览设备,使得图书馆所能提供的服务更加完善和切实,人们也会受到这些电子设备的影响,产生较高的阅览兴趣。从表面上看,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确实为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方向和契机。但是,从深层次来看,互联网对于图书馆服务的开展,也形成了较大的阻碍。而这些阻碍的内容,集中体现在图书的查阅和引导上。在最初的时候,图书馆的所有服务都由人工完成。因而,很多知识文化水平较低的人,也能够进入图书馆进行广泛的学习和书籍查找。但是现阶段的图书馆,无论是查阅,还是图书阅览,大都通过电子设备来完成,相应地减少了人为的成分,也就导致了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减少了一部分,失去了全面化的公众服务意义。为了改变这样的状况,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应当较好地认识互联网为图书馆服务带来的种种挑战以及发展的契机,正确应对它所带来的各种挑战,把握好其中的发展契机,并以电子设备为基础,结合人工形成具有特色的图书馆服务,进而深层次地获得人们的认可和推崇。
一、互联网时代图书馆服务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受众群体减少
互联网时代地到来,标志着人们进入了信息时代,而在信息时代当中,人们获取信息的能力获得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对于以往很难查找到的信息知识,现在仅仅需要通^互联网就可以轻而易举的查找到。现如今的互联网时代,好比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人们的惰性也在互联网的基础下,得到了延伸,许多原来需要出去完成的事情,如购物、看书、查资料等,现在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完成,因而可以看出,当前的互联网,在很大基础上改善和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是,相应地,在提升人们生活水平地同时,它也冲击着我国其他的产业,如实体店购物和基层文化设施。在传统的生活中,人们对于图书馆有一种莫名的喜爱,一有闲暇,便会进入图书馆进行阅读和学习,对于这时候的人们而言,图书馆是享受知识海洋的一片净土,能够熏陶自己的内心,使自己变得更加豁达,并掌握到更多的知识。互联网的出现,完全地颠覆了这一局面,越来越多的人群,不再愿意进入图书馆进行阅读,一致地认为去图书馆不仅会浪费相当一部分时间,而且很多时候并不能找到自己喜欢的知识内容。并且,相对而言,查阅书籍的过程相对较为缓慢,而新时期的生活节奏十分快,人们变得愈加忙碌,许多时候,经常没有时间去图书馆进行阅读,因而当前的图书馆,更多地被视为闲人去的地方。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主要原因在于网络的便捷性,人们在自己的家中,利用互联网,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获得自己想要得到的知识内容,而且不需要像纸质书籍一样携带,所能收藏和阅读的图书种类相当多,给人一种目不暇接的感觉。而且,当代的人们对于互联网已然有了一定的依赖,无暇去图书馆一类的文化设施中参观学习,也就导致了图书馆的逐渐衰落,难以得到人们的支持。
(二)图书馆服务的滞后性
虽然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图书馆的服务更加健全,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图书馆都能较好地运用这些先进的电子设备。很多的图书馆,虽然引进了一部分电子查阅设备,但是除了工作人员之外,并没有太多的人们去使用它。其中的主导原因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首先,图书馆的服务主体,有很大一部分属于老年人和中年人,他们的阅读兴趣十分广泛,但是相应地,他们的电子设备操作能力较弱,因而在图书馆提供的服务中,他们并不懂的如何操作各种电子查阅设备,因而更加倾向于获得人工服务。其次,很多的图书馆虽然将电子设备实时地引入进来,但不曾给予人们充分的权利进行使用,为了避免这些先进的电子设备受到损伤,图书馆管理人员选择将这些电子阅览设备的使用权完全地停留在工作人员身上,但是工作人员本身涉及这些电子设备的工作内容并不多,而且已然习惯了传统的人工服务方式,因而很少采用这些电子设备,导致它们长期地搁置在图书馆内,虽然存在,但是实际的服务效率十分低。此外,相当一部分的图书馆,没能紧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无论是开展的服务内容,还是采取的服务设备,都秉承着传统的图书馆特色,而新时代的受众早已经对这部分服务内容提不起太大的兴趣。这样的服务状况无形中加速了图书馆服务的衰落步伐,并且给图书馆服务的完善形成了相当大的阻碍。
(三)服务上缺乏良好的网络支持
网络是近些年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新鲜事物,但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其他科技事物一样,都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而产生。当前的图书馆文化建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科技化的进程,但主要的优化内容是设备上的先进化,并没有对当前的服务进行实时地改善。并且,对于图书馆服务的创新发展,相当一部分图书馆采取的办法依然是通过人员素质地提升和图书种类的增加,但是这些内容缺乏一定的时代性,很难被人民群众认可和接受。在现如今的社会下,人们所渴望从图书馆得到的,大都是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的信息内容,并且希望工作人员在提供服务的过程和方式上,也具备一定的特色和先进性。但是事与愿违,当前的服务严重缺乏良好的网络支持,即使设备获得了一定的更新,但是会操作的人并不多,而工作人员对于图书馆工作地完成,也较多地依赖传统的工作方式,总体的实效性相对较低。以简单的查阅书籍为例,对于图书馆内的书籍查找,首先需要建立一定的图书管理系统,确保每一部分的图书能够迅速及时地被查找到。而很多的图书馆,并没有完善的图书馆管理系统,而且随着图书的不断更新,管理人员认为图书的系统管理过于麻烦,因而较多地舍弃了这一做法,仅仅用图书馆管理系统做简单的书籍查找工作,如果某一部分的借阅信息未能得到更新,很容易对人们的借阅造成直接的阻碍,不利于整体图书馆服务的优化。
二、互联网时代下的图书馆服务措施优化方法
(一)整体的服务方向:网络与人工相结合
新时代的图书馆文化建设工作地开展,更多地是为了提升人们的道德素质和文化思想,引领人们形成全新的时代观念。因而在这个过程中,图书馆需要较多地面对社会,面向公众。现阶段,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多种多样的,不仅包括在校的学生,还包括了社会各界人士。而当前我国人们的文化素养水平依旧是不一样的,一部分人的文化素质相当高,他们进入图书馆的时候,能够迅速找到符合自己思想观念的内容,并进行科学有效地学习,而且对于工作人员所能提供的服务,他们都有一定的认知度。很多时候,他们能够较好地利用自己的能力,去操作先进的电子查阅设备和阅览设备,而这个过程不仅给他们形成一定的便利,节约了大量的人工查阅时间,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工作人员的负担。但是,这样的人群并不能代表整天的公众。很多人的文化素质并不高,他们并不懂得如何操作新时代的电子仪器设备,因而在图书馆进行学习阅览的时候,过多地需要寻求工作人员的帮助和引导,而一部分先进的图书馆已然忽略了人工服务这项功能,导致人们所能得到的服务并不健全,不愿意再次进入图书馆进入学习,进而降低了图书馆社会文化导向作用的整体性。为此,在互联网时代下,图书馆应当树立整体的服务方向,即人工与网络服务的高效结合,将两者同时运用于图书馆的服务当中,使得人们更加愿意深层次地参与到图书馆的文化服务当中,获得更多的时代信息和知识内容。
(二)核心的工作思路:构建完善的图书管理系统
在现如今的图书馆服务当中,最能体现互联网功能的莫过于图书管理系统,它能够深层次地彰显互联网功能的便捷实效性,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为人们提供传统的各种图书借阅查阅以及相关内容上的服务。面对当前图书馆存在图书管理方面的问题,管理人员应当高度重视互联网的重要性,构建完善的图书管理系统,并将公众的各种服务需求实时地添加到互联网数据当中,进而为人们提供更加切实稳定的服务。由于图书馆的范围十分有限,因而在实际的图书管理系统当中,工作人员应当做好不同种类图书的合理划分和归类,将其中的相同部分书籍统一地划分到系统的某一区域内,便于进行查阅和检索。同时,对于书籍破损、更换、购置以及丢失的问题,应当在管理系统中进行迅速地备案,以及时发现图书馆的现有书籍是否满足人们的阅读需求,有哪些书籍已然不符合当前的文化观念,需要进行更换。只有切实地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为公众提供更加健全完善的服务,进而获得人们的支持和认可。
(三)拓展的工作方向:特色多样的图书馆文化服务
谈到图书馆,人们的第一直觉就是读书,而往往不会考]到它的其他功能。信息时代的到来,无疑为图书馆的文化服务拓展提供了全新的方向。面对当前图书馆文化服务已然很难满足人们文化需求的状况,图书馆管理人员应当对文化服务内容进行创新,融合一定的互联网元素,进而促使人们更加愿意参与进来,自觉进入到社会文化建设的对于中来。
结束语
总之,互联网时代下的图书馆服务措施,需要以新时代的发展进行全面合理地优化,并实时地利用各种策略来提升文化服务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 武萍. 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的挑战与机遇[J]. 科技经济市场. 2015(12)
[2] 田金萍. 基于海外案例的图书馆互联网权利探析[J]. 图书馆建设. 2016(08)
[3] 胡红,周易君. 互联网资源在图书馆中的具体应用[J]. 重庆图情研究. 2014(04)
篇4
创新点:彻底颠覆传统学习食物链的顺序,逆向演绎食物链的学习过程,将过去最后才导出的食物网(生态网)放在课的开始,让学生在生态场景的感知和品析中,自然而然地关注到对食物链的理解和认识。
一、感知生态圈,认识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播放录像:非洲大草原上的生态环境)
师:首先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3分钟欣赏草原生态)
师:哪位同学介绍一下,你都看到了什么?
生:猎豹的速度非常快,长颈鹿的脖子特别长……
师:想想看,草原上的这些生物是怎样生活的?
生:鹿吃草,猎豹又吃鹿……
(老师依照学生的回答,逐一将相应的动植物图片贴在黑板上……)
师:你能上来用连线的方式,将这些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表示出来吗?(学生连线)
师:大家看看,他连得怎么样?(非常好)这样,一看就知道了哪些生物之间存在食物联系。
师:但有一点老师看不明白,就是仅从这些连线上看,我们看不出谁被谁吃了。想想看,怎样做就能让人一眼看出谁被谁吃了。
(学生很容易就想到把线段变成箭头,但大多学生却将箭头的方向指向弱者。学生这样做的理由有很多,老师不干预。老师只是把箭头指向强者,让学生来说说是否有道理。经过一番思考和争论,学生认为老师的做法更有道理,理由是:箭头指向强者,表明食物的营养是从弱者不断传给强者的,所以这个箭头方向也应该是营养的传递方向。)
师:(请一位同学到黑板前)接下来就请你将黑板上这些生物之间 “吃与被吃”的关系改成用箭头表示。
点评: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入手,在欣赏草原生态的过程中,感知和了解各种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尤其是它们之间存在的“吃与被吃”的关系。这一环节的学习紧扣主题,但又不着痕迹,虽未挑明“食物链”和“食物网”,其实学生已在不知不觉中走近了这两个概念。
二、分析食物联系,引出食物链和食物网概念
师:(针对黑板上其中一条食物联系:草被鹿吃,鹿被猎豹吃)大家看看,这样一条食物联系(手指示),就它的形状而言,我们可以给它取个什么名字?(食物链)为什么?(它们用箭头串联起来,像一根链子,比较形象。)
师:哪位同学给大家描述一下:什么叫食物链?(学生讲解,老师板书:食物链)
师:(老师指着黑板上众多的食物链)大家再找找,这片草原上像这样的食物链还有哪些?
师:大家再看看,草原上这么多食物链纵横交错,像一个什么形状?(网)那我们可以称它为什么?(食物网)什么叫食物网?谁来解释一下?(学生讲解,板书:食物网)
点评:食物链和食物网因其形状而得名,只要教师将话题往形状上引,学生会很容易给出命名并作出解释,无须教师讲解。
三、聚焦食物链,认识食物链的构成要素
师:回过头来,我们再来好好认识一下食物链(老师指着黑板上的食物网),大家好好看看这张食物网中的每条食物链,对比一下,你会有什么发现呢?或者说,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生:每条食物链的开始都是绿色植物,最后都是特别凶猛的食肉动物。
生:一条食物链包括三种或三种以上生物。
师:如果让你给这些食物链中的植物和动物重新命名,你会叫它们什么呢?
生:植物可以叫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
师:为什么呢?
生:植物需要的营养是自己生产出来的(光合作用),所以叫生产者。动物需要的营养是靠吃植物或其他动物得到的,所以叫消费者。
师:由此看来,一条食物链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的。也就是说一些植物负责生产,一些动物负责消费,那谁负责环境卫生呢?(有个别学生知道“分解者”)
师:请大家看大屏幕。
(播放录像:分解者分解动植物的场景)
师:谁来说说什么是分解者?它的作用是什么?(生回答)
师(总结):由此看来,食物链中还有一个角色是不可缺少的,那就是分解者。它的任务是“吃掉”动植物的残骸,既清洁环境,又能够让土壤变得疏松肥沃,使植物更好地生长。
板书: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点评:如何认识食物链,只需让学生在众多食物链的比照中就能够完成,但需要老师做好引导和启发。
四、巩固训练,强化食物链的认识
1.播放一片森林、一个湖泊的生态环境,再现动植物的生活场景。请学生从中找出所有的食物链。
2.结合自身实际,让学生找出身边熟悉的食物链。
点评:学习和认识了食物链,再从给出的生态场景和自己的生活中找出食物链,是对知识很好的巩固和深化。
五、演绎食物链,引发环保意识
找一些学生戴上动植物头饰,模拟水稻田里的食物链。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每一种动植物在食物链中的作用,在整个生态环境中的作用(不可或缺)。
师:接下来,我们轻松一下,做一个有趣的食物链游戏好不好?(分角色并戴上头饰)
师:你扮稻青虫, 你扮青蛙,你扮蛇,你扮老鹰……
师:(出示一些绳线)我们用这些线代表箭头,把你们当中的食物链连起来。
师:首先从谁开始?谁会吃稻谷?谁又会吃稻青虫呢?……
师:(待食物网连接好以后)好!下面听我口令:向稻田里打农药――青虫死了,没了青虫吃,青蛙也就没了,没了青蛙,蛇也不在了,老鹰不在了……生态破坏了。(老师示意学生,当自己扮演的生物死了或不在了,就蹲下去,当所有生物都不存在了,网就全塌掉了。)
师:大量捕杀青蛙,蛇不在了,老鹰不在了,青虫多了,水稻吃光了,青虫也不在了……稻田生态系统完全消失……
师:捕杀蛇,青蛙多了,青虫吃完了,青蛙不在了,稻田生态也被破坏了……
师:由此可见,从这个游戏中,你得到什么样的启示?(食物链中的任何一种生物遭到破坏,都会给其他生物带来影响,甚至造成整个生态环境消亡。)
师:所以要保护生态环境,如果不破坏生物物种,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的家园。
师:那么,你们知道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该怎么做了吗?(保护物种,保护生态环境)
篇5
关键词:食物链 斑快 元胞自动机 演化
中图分类号:O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2(a)-0060-03
食物链是在食物网中由基本的生产者开始,结束于顶端的捕食者,食腐动物,或是分解者的线性关系。食物链可以通过生物的食谱显现出他们各自的关系,它的每一层也代表了不同的营养层。食物链不同于食物网,因为食物链食物链只是一条每一层由一种生物组成的结构而食物网则是复杂的不同动物的关系聚合后的产物。食物链最初由African-Arab科学家哲学家Al-Jahiz提出,后来在一本由Charles Elton写的,在1927年出版的书中得到推广,这本书同时引出了食物网理论[1-4]。
元胞自动机(Cellular Automaton,以下简称CA)是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用于模拟生命系统所具有的自复制功能模型,是一个构造简单,空间和状态变量离散,且状态有限的模型。
Dewdney(1984)可能是第一个用CA研究捕食与猎物系统的人[5],他用环面上的元胞系统和冯・诺依曼邻居(上下左右4个方向)研究了鲨-鱼系统。此后,这方面的研究逐步展开。
一般来说,元胞自动机主要模拟食物链中的物种变化,但是也有比较特殊的,如Robert M.Itami(1994)就使用过元胞自动机来模拟物种的密度[6]。Hawick(2010)在100 000大小的元胞区域,对两种群捕食与猎物系统进行空间分析[7]。
高竹等(2013)利用元胞自动机对3种群的捕食与猎物系统进行数值模拟研究[8]。该文在文献[8]的程序基础上,运用元胞自动机来模拟斑块的演化,注重的就是斑块的数量与时间的变化规律。
1 物种斑块的定义
为简单起见,我们构建一个6×6大小的只有一个物种的二维元胞空间,如图1所示。其中黑色的格点表示被物种占据。
如果那些被占据的格点彼此相邻,则它们就形成一个斑块。相邻的判断准则与元胞自动机一致,这里采用冯-诺依曼(Von.Neumann)型,即一个元胞的上、下、左、右相邻4个元胞为该元胞的邻居[4]。
图1中,一共有8个斑块,从上往下、从左往右,8个斑块的面积分别是1、1、3、2、2、1、1、2个单位。最大斑块的面积为3。
2 模拟与计算方法
2.1 模型的假设
我们采用的方法与文献[8]一致,食物链由植物、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组成。这里,植物、食草动物、食肉动物分别用草、兔子、狼作为代表。兔子与草之间、狼与兔子之间构成捕食与猎物的关系。
采用的元胞自动机是一个二维矩形区域,由矩形方格组成,每个方格由草或兔子或狼占据,也可能是空地。采用冯・诺依曼邻居,即兔子和狼均只能以上、下、左、右4个方向移动或捕食,而草不能移动。
2.2 初始化
首先设定好空地、草、兔子、狼占据方格的概率,然后遍历所有的矩形方格,对于每一个方格,用蒙特卡洛方法(Monte Carlo)模拟,决定该方格是被4种中的哪一种占据。初始化还包括两类动物各自的饥饿时间,3个物种各自的生育区间等参数。图2是初始化的一个实例,其中浅白色表示空地,深灰色表示草,浅灰色表示兔子,黑色表示狼。
2.3 运行元胞自动机
假设元胞自动机由100×100的方格组成,一共有1万个格式,我们把1万次模拟作为1个步长,这样可以保证平均每个元胞有1次机会进行演化。图3是元胞自动机运行结果实例。
2.4 斑块数量的统计
为了获得演化中的斑块信息,我们每100步就输出一个矩阵,100行,每行100列。矩阵中的元素分别是0、1、2、3,代表空地、草、兔子、狼。
我们另外编写了一个程序,计算矩阵中0、1、2、3的斑块数量。模拟的结果见第4部分。
3 结果与分析
表1显示了我们从20个矩阵(时间序列)中获得的斑块数量。
我们把表1中的数据绘制成时间曲线,如图4所示。
从图4中我们可以看出,空地的斑块数量一开始迅速上升,这是因为在一开始,3个物种的密度都不大,造成空地的密度大,以至于空地全都连成一片,这个可以从图2中看出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3个物种的密度逐步增加,空地的密度就逐步减少,原先连成一片的大空地斑块不断地分解成了小空地斑块、更小的空地斑块,因而空地斑块的数量逐步增加。大约在7个步长开始,空地斑块的数量开始出现起伏并且稳定在500~600之间。
草的斑块数量的变化正好与空地相反。相对于兔子和狼,在初始化时,草的密度更大,因此,一开始草的斑块数量明显多于兔子和狼的斑块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草的快速生长使得草的密度逐步增加,原来分散的斑块连成一片,使得草的斑块数量迅速下降,这个可以从图3中看出来。
篇6
一、提问有明确的目的
课堂提问应有明确目的,有利于有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所以,课堂提问不能不分主次轻重,为提问而提问,而是要做到有的放矢、紧绕重点、针对难点、扣住疑点、体现明确的目标意识和思维方向。要避免提问的随意性、盲目性和主观性。如果背弃了这一条,结果会导致“问无实质,问多无趣”,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发展。如,在讲授《人的性别决定》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明确生男生女的比例大致为1∶1,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问题:“正常男性产生几种不同类型的细胞?正常女性产生几种不同类型的卵细胞?它们如何结合?”
二、抓住时机,提高提问效率
选取最佳提问时机,既要教师敏于捕捉,善于把握,也要教师巧于引发,善于创设。如,《人体内的气体交换》新课导入:在讲台喷洒空气清新剂,坐在讲台前的学生最先闻到气味,然后其他学生呈辐射状,逐渐能闻到。这是物理上的扩散现象,然后让学生分析扩散现象发生的条件,并进一步分析人体肺部和人体组织的气体交换和上述现象是不是相似。
三、“趣味提问”激发兴趣
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学习的自决动力。如,《免疫》章节,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细菌也能辨别男女――据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的文章报道:女性手上的细菌种类和数目要远远多于男性。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学生的兴趣引导到了这一问题上来。
四、引导探究,质疑式提问
如,《源远流长的发酵技术》教学中,老师可以向学生创设这样的情境:我们吃的面包和馒头为什么会那么松软,与什么有关?(学生答与酵母菌有关)接着提问:酵母菌发挥这种作用需要什么样的外界条件?大家都知道酒酿中有酒精的成分,那酒精是谁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呢?这些问题的创设环环相扣,随着问题的一个个解决,最终引出本堂课的一个内容:酵母菌既可进行有氧呼吸也可进行无氧呼吸。这些探究问题的创设体现出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现有的生物知识为基础,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五、提问的时候做到开放性,能够给学生足够展示个性的空间
教学时可以这么做:如,在教学《鸟的生殖和发育》中,提出如下的问题:“你能联系生活实际提出与鸟类保护有关的问题吗?又如,在教《地球――我们共同的家园》时,可以提出“学校门口的秦淮河有一段时间水体发黑,偶尔能见到死鱼,并散发出难闻的臭味,请同学们为秦淮河设计集中治理水污染的方案”等,在回答这些开放性的问题时,学生可能有些观点不够完整和正确,但是充分参与,就可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
六、提问的问题要能够引起老师与学生或者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如,在教《食物链》时,我提出:“蝗虫食虫鸟鹰”是不是一条食物链?问题一出,学生互相提问,热烈讨论。最后有的学生说:“我们小组认为这是一条食物链,因为体现了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有的学生说:“我们小组认为不能叫食物链,可能原因是不够长。”有的学生说:“我们也认为不能叫食物链,这个例子与概念不符。”根据讨论学生大胆提出下列问题:(1)食物链到底如何定义?(2)食物链与长短有关吗?(3)食物链的起点和终点分别是什么?等等。这样学生积极动脑,各抒己见,形成了师生之间的多边互动关系。同时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遵循学生好奇、好问、好表现自己、爱受表扬的年龄特点,在课堂中能够营造和谐的氛围,如尊重学生,给每个学生一个敢于提问的“胆”;激励学生,给每个学生一颗勤于提问的“心”;引导学生,给每个学生一个善于提问的“脑”。
七、提问必须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
在课堂提问时,为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也应考虑因人设问。教师提问尤其不能只针对少数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否则将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免疫》章节,我提出这样几个问题:(1)人体的免疫分为哪三道防线?(2)什么是抗原?什么是抗体?(3)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如何区分?(4)两种不同免疫的针对性和作用效果如何?以上四个问题,在难度梯度层层递加,环环相扣,可以分给不同层次的学生。
八、提问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如,讲《蛋白质》时,可以讲这样一条信息:不良厂商在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因为这样可以假性提高奶粉中蛋白质的测试含量,这是什么原因?但是三聚氰胺是一种对人体排泄系统有毒害的化工原料,而不良厂商生产的是婴儿奶粉!教师组织学生展开热烈讨论,并根据所学的蛋白质知识进行解释,激发学生对日常生活问题的思考和对是非曲直善恶美丑的辨析。这样,让学生感受生活经验生物化和生物经验生活化,学会用生物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客观世界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总之,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一种艺术,一个有效的问题,犹如一颗投向平静水面的石子,可以在学生的脑海中激起阵阵浪花。教学过程离不开提问,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善问”“巧问”,充分发挥提问的作用,做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促进有效课堂的生成,就一定会提升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文国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篇7
生物中考必背知识点有哪些?中考生物知识点总结大家学到了哪里?在中考生物复习阶段,一定要把知识点总结成系统的知识框架,这样才能考出更好的成绩!共同阅读生物中考必背知识点,请您阅读!
中考生物知识点总结考点一:生物和生物圈
一、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除病毒外都由细胞构成
二、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
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三、生物的分类
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四、生物科学探究的方法:
观察法 调查法、实验法、收集和分析资料,最基本的方法是观察法
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五、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1、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3、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
【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对照实验】
探究的过程、对照实验的设计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因素:影响该种生物生存的其他生物,包括同种生物和不同种生物):
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
地球上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生物不仅能适应环境还能影响和改变环境。
生物必须适应周围的环境,否则将不能生存下去;生物的生存也会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生物与环境是相互影响又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
5、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①生物适应环境 例: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
②生物影响环境 例:大树底下好乘凉。
③环境影响生物 例:大雁南飞。
6、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生物圈。
7、生态系统的组成:
8、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最大的应该是生产者。
9、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多条食物链相互交错构成了食物网。
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越强,生态系统就越稳定。
10、物质(循环)和能量(单向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能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越多;食物链越短,营养损失越少。
11.食物链书写规则:①食物链必须从生产者开始;
②箭头从被吃者指向吃者;③结束时必须是该食物链中没有其它能吃该生物的为止④食物链不包含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食物链一般式: 生产者植食性动物小型肉食型动物大型肉食型动物
1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13、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14、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生态系统(最稳定的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地球之肾”)、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15、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考点二:阐述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所有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细胞。
一、显微镜的常识:
①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注意玻片的移动方向和物像的移动方向相反。即当物像不居中时候,应该同方向移动玻片标本 。
②从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
③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
二、显微镜的使用:
①取镜和安放:左托右握,试验台偏左离边缘7cm处。
②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转动遮光器,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看到白亮的圆形视野。
③观察:把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正对通光孔中心),用压片夹压住;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逆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到看清物象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象更加清晰。(观察先低倍镜后高倍镜)
④整理:擦拭干净后(镜头要用擦镜纸),转动转换器,把两个物镜偏两旁,镜筒缓缓下降到最低处,把显微镜放进镜箱里,送回原处。
三、观察植物细胞实验过程:
1、制作动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基本步骤:植物细胞:净—滴(清水)—撕—展—盖—染(稀碘液)—吸
动物细胞:净—滴(0.9%生理盐水)—漱—刮—涂—盖—染(稀碘液)—吸
2、生理盐水:防止口腔上皮细胞吸水变形甚至胀破。
3、稀碘液:便于寻找和观察细胞,可使细胞结构(尤其是细胞核)看得更清楚。
4、气泡:中间白亮四周黑的圆形或者椭圆形结构。
5、盖盖玻片的方法: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放下,盖在要观察的材料上。
考点三: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重要考点)
1、植物细胞结构名称及功能:
①细胞壁:支持、保护 。 ②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③细胞质:液态的,可以流动的。 ④细胞核:遗传信息库 。
⑤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⑥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场所。
⑦液泡:内有细胞液 ,溶解有多种物质,如花青素、酸甜苦辣、甜味物、营养物质。
2、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
3、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注意是否是绿色部分,如洋葱内表皮细胞就没有叶绿体),动物细胞没有。
4.看一个细胞是动物还是植物细胞主要看是否有细胞壁。
炒红苋菜流出红色汁液,是因为高温破坏了细胞膜,汁液来自液泡。
5、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
①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植物绿色细胞部分特有的能量转换器。
②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发动机”。 动植物共有的能量转换器。
二者联系: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二者区别: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线粒体分解有机物,将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考点四:描述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的主要功能。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
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的载体是DNA ,
DNA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
③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DNA 个具有特定
遗传信息的片断就是基因。
④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⑤、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⑥、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
⑦ 遗传物质从微观到宏观:基因DNA染色体细胞核
考点五: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1、生物的由小长大是由于:细胞的分裂(使数量增多)和细胞的生长(使体积增大)
生物的由小长大是由于细胞生长、分裂、分化的结果。
2、细胞的分裂过程:
①染色体数目加倍(最主要、最重要、最明显的变化)——保证了新细胞和原细胞的遗传物质相同。———保证了遗传信息的稳定
②细胞核分成等同的两个细胞核;
③细胞质分成两份 ;
④植物细胞:在原细胞中间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 。
动物细胞:细胞膜逐渐内陷,便形成两个新细胞 。
初中生物中考复习计划由于九年级生物是小科目,按学校课表安排每周只有1课时授课时间,因此从第一学期即开始进入总复习阶段,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生物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高校培养人才,特拟定以下复习备考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课标》《大纲》为指导,以《中考说明》和《中考指南》为依据,结合中考面临时间紧、任务重的实情,以及我校学生基础差、间隔时间长的现状,制定以侧重基础,提升能力,针对考点,突出实效的复习策略。努力让每个学生考出较为理想的成绩,整体提高我校教学水平和学生的素质。
二、奋斗目标:
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力争使我校生物整体教学成绩名列全市前8名,九年级现在校人数102人,合格率达85%(85人),优秀率达35%(36人),高分率30%(30人),满分率5%(6人)。
三、复习安排:
总复习共分为三个阶段:系统复习、专题复习和模拟复习。
第一阶段:系统复习。时间是从开学初到4月底。这期间主要以《中考指南》为载体,针对学生对已学的生物基础知识,因时间久而遗忘的共性特点,本着“依纲靠本”和“温故而知新”的原则,全面系统地复习基础知识,弄清各单元的考点,初步对各单元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小结,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重新识记,理解,应用。复习目的:结合教材,全面复习,夯实基础。
第二阶段:专题复习。时间是从4月底到5月底。这期间主要以《中考说明》为依据,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针对重点和难点,分模块进行专题性的复习,让学生对所复习的知识理清各部分间的关系,形成知识网络和体系。所有内容共分为10个专题:1、生物与环境;2、生物体的结构层次3、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4、生物圈中的人 ;5、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6、生物的生殖、发育和遗传7、生物的多样性; 8、生物技术;9、健康的生活;10、生物科学探究。
第三阶段:模拟复习。时间是从5月底到中考实战前。针对两次大考所反馈的情况,备考会中相关的信息,以及各县市交流的适应性考题,开展以考(模拟中考)、评(评讲练习)、补(查漏补缺)为主要方式的复习。同时对学生渗透仔细审题、规范答题的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应考心理素质,减少非智力因素的失分,突出复习的实效性。
四、复习措施:
1、夯实基础是关键。
历年中考题目千变万化,但做题所依据的基本原理和基础识却是相对不变的,而且中考试题中大多数题目还是比较简单的基础题,难度高的很少。所以,扎实雄厚的基础是中考取胜的必备条件之一,我们在复习中,一定要重视基础,不能好高骛远。
2、巧用方法是手段。
随着中考的临近,学生的复习任务愈加繁多、心理压力更大,不注重复习方法和技巧的话,可能会事倍功半,豪无收效。生物学科,不可能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只有设法提高课堂效率。打造高浓缩、快节奏的复习课堂,提高复习的有效性。具体而言:(1)识记时不死记硬背,机械重复,让记忆方法多样化(对比法、联想法、调动多种感官参与等)。(2)结合学生实际,精选习题,精讲精练,讲,就讲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练,就练中考的常见题型。还要加大变式训练的力度,注重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3)增强复习的针对性、目的性和科学性。认真研究分析历年中考的命题方向,关注中考的动态和趋向,针对中考的热点、重点和难点进行科学合理的复习,减少复习的盲目性,避免走弯路。
3、加强备考技巧和心理训练。
比如:做题时先易后难,仔细审题、不写错别字,注意书写速度等。还要及时帮助学生调整心态,鼓励学生树立信心,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复习,以自身最佳的状态迎接中考实战。
学霸分享的生物学习方法课前预习
预习是在老师讲课前,先浏览一遍讲课内容,在浏览时,应用笔将自己认为是重点的内容划出来,将自己看不懂的内容标出来,将浏览后产生的问题记下来,有能力、有条件的还可以自己做出预习笔记。
通过这样的预习,为下一步听讲奠定基础,使自己的听讲更加有的放矢,听讲时就可以对自己已经弄懂的或重点知识重新加深印象,并比较一下老师的理解与自己的理解有什么差距,如果自己理解得不深,则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
对于自己预习时还不懂的问题,则是听讲的重要内容,一定要当堂弄清楚。对于在预习中产生的问题,如果老师讲到了,则要听懂,如果老师没有讲到,一定要向老师问清楚。预习也为将来的自学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仔细听讲
很多优秀学生的经验都说明了一个共同点,即学生的主要功夫应下在课堂上。我们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解决一种矛盾,即已知与未知的矛盾,通过学习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然后又有新的未知的出现,我们再来完成这个转化过程。而由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过程是在课堂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因此应该是很顺利的。
有很多学生就是课上认真听讲,在45分钟的时间里完成学习任务。但是,总有些人,课堂上不认真完成由未知向已知的转化,白白浪费掉45分钟,反而在课下再花时间去完成转化,此时已没有老师的`指导,只有课本上的内容,显然是不会有好效果的。
课后复习
每天的复习一定要避免机械的重复,而应抓住老师讲课的重点、知识的联系和老师讲课的思路,将老师讲课内容按照自己的理解,用语言表述一番。
篇8
原因,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我国水产业食品安全管理发展战略。
一、典型国家食品安全管理发展趋势
世界上各个国家的食品安全管理方法都是在反复经验总结和教训吸取的基础之上不断发展形成的;并且现在的监管机构体系亦非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地调整和改进,其大致的历史发展脉络基本是遵循着“统分统”的模式。即20世纪初期的单一监管阶段到20世纪中期的分工监管阶段,再到20世纪末期的统分结合监管阶段。可以看出,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是开放的、发展的,同时也是走向整合的。
(一)监管体系结构趋于统一。近年来,为提高食品安全治理的效率,许多国家对传统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进行改革。改革大体上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将过去分散的管理部门予以适当统一,从过去重视食物链的重点环节监管转变为现在的加强食物链的全过程监管;二是对传统的分散的管理部门予以适当协调,从以政府部门监管为主转变为重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食品安全监管正呈现出从过去多头监管向现在的集中统一监管;各国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上越来越趋向于走兼并、垂直、高效的管理模式,强化监督管理和科技投入;同时,也越来越重视加强对消费者进行宣传教育,倡导由政府、企业、学术界和消费者共同保障食品安全的新型监管模式。
从目前国际社会的发展趋势来看,在食品安全治理方面,各国正在逐步走向相对统一。当然,统一的内涵有所不同,有的是监管机关的统一,有的是监管要素的统一,有的是监管方式的统一。无论是哪个层面的统一,都是为了避免多头监管或者重复监管,提高行政监管效能。
(二)食品安全可追溯性和召回制度。欧盟颁布的178/2002号法令中对有关食品的可追溯性、防止有害食品进入市场、食品业者的义务及进出口商的要求进行了规范。其中,把食品的可追溯性定义为:“对一种食品在生产、加工、销售等各阶段的踪迹均可追溯查寻”,即食品在整个生产和流通过程都可以找到踪迹。可追溯性规范的根本目的在于,尽可能多地获取食品生产中的一切信息,当产品出现问题时,明确各生产者应负的责任。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投机主义行为,维护市场正常秩序。
召回制度则是为了避免已经流入市场的缺陷食品造成对消费者更大的危害,其更多地使用在国际贸易上,只要发现有批量食品存在质量问题并有可能对大众造成危害,生产经营企业就有义务将食品召回。召回制度的根本目的在于,确保负有食品安全责任的企业受到应有的处罚,维护市场的公平、公正原则。可以看出,可追溯原则和召回制度是相互支持,相互连贯、共同发挥作用的,是一个明确责任,违规必惩的连续过程,是以技术的手段和法律的武器相互配合的过程。
(三)全程化管理。欧盟制定的《食品安全白皮书》的指导原则指出:食品安全政策一定要建立在一个综合、完整的途径之上。食品安全要纵贯从农田到餐桌的整个食物链,横跨所有的食品部门,在各成员国之间,在欧盟的内外部,在国际和欧盟的决策机构以及在政策制定周期的所有阶段。《食品安全白皮书》强调指出,食品安全保障的各项主要内容一定要构成一个天衣无缝的整体。以往的食品安全监管往往只注重食物链的某一环节,以整个食物链为监管对象的全程化管理,强调食物链的任何一个环节存在缺陷,都可能导致整个食物链安全的崩溃,因此必须对整个食物链,尤其是源头进行强有力的治理。一方面治理要延伸到食物链的最前端──种植和养殖环节,甚至农业投入品的使用和生产环节,主张通过强化食品消费前各生产经营阶段安全保障的密切联系来实现对食源性疾病的全面预防;另一方面治理要延伸到食物链的最末段──消费,主张对消费者的食品储藏、制作和消费活动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教育。
二、我国水产食品安全问题成因分析
(一)自然环境因素。自然环境方面对水产食品安全的影响主要是在水污染方面。随着工农业的蓬勃发展,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百川归海,海洋环境不同程度地被污染,尤其是近海环境。有的近海沿岸重金属离子含量超标,有的微生物超标,有的有毒有害物质超标,近海水域富营养化较为普遍。因此,水产品安全受到很大威胁。尤其是很多海洋生物对某些低含量物质具有富集作用,导致有些水产产品有害物质大大超标,造成水产食品安全隐患。
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尤其农田施肥、城市生活污水排放,导致大量氮、磷物质进入水体,在一些舒缓的水体中,短时间内可导致富营养化。随着富营养化程度的加剧,水体生态系统紊乱,藻类通过生存竞争取得优势,迅速增长,恶性繁殖,占据了其他生物生存空间,造成水中溶解氧急剧变化,使鱼类等生物缺氧死亡,水生态进一步恶化。我国太湖、巢湖和滇池,沿湖经济发达、城市密布、人口集中,水污染严重,全湖为V类或劣V类水质。三大湖泊时常出现蓝藻暴发,严重影响沿湖城市和乡村居民的饮水安全和食品安全。
(二)社会环境因素
1、市场失灵。首先是外部不经济。食品市场上非正规厂商给消费者和正规厂商带来的外部不经济。具体表现在,由于非正规厂商生产和销售的伪劣不合格食品,影响了消费者的正常食用,并给消费者带来了心理上的负面影响和不安全感。同时,这种心理负担与不安全感还通过多种途径传递给其他消费者,这种非正规厂商的伪劣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造成的恶劣印象,就会影响正规厂商产品的销售,从而出现外部不经济。其次是不完全信息。对于食品这个特殊的产品而言,由于食品属于后验性物品,即只有通过消费之后才能确切了解食品的品质,也给了生产销售厂商运用各种手段欺瞒哄骗消费者购买不安全食品的机会;并且因为消费者不能事前辨别食品的优劣,很可能出现“逆向选择”现象,体现为消费者会选择价格较低的不合格产品,而正规厂商则会因为产品的滞销而被挤出市场。最后由于在市场机制下,非正规厂商没有披露其产品品质的动机;市场上也没有能够充分担当有偿的信息披露者的角色(或者相对于价格而言,消费者获取这些信息的成本很高),这时候就需要政府的力量来完成信息披露。
2、经营模式。由于农业的自然生产特殊性,家庭农业的组织管理结构是我国占主导的农业组织形式。作为大农业的一部分,水产养殖具有一般农业的技术和经济特征,也主要是小规模的家庭经营。虽然养殖家庭经营具有较高的资产专用性,在每季的养殖过程中也难以切换生产品种,但是如果没有针对具体加工企业(或贩销商)的专用资产投入的话,养殖的资产专用性的并不在销售对象上体现。再加上初级水产品交易的市场化倾向,养殖户很容易更换销售对象(如果价格合适的话)。由于养殖产品往往是信用商品,易于更换销售对象,这使得养殖户具有忽视产品质量安全的冲动和条件。
三、水产食品安全管理发展思路
篇9
一、利用现代科技教育――增强学生的感悟
教育体制改革后,小学科学的教学利用各种新型的软件、计算机、多媒体等教学方式。通过现代科技的教育方法,能让教学模式变得与时俱进,让教学资源丰富多彩,利于学生互相交流和学习,有效地结合了课内课堂,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感悟能力。利用现代科技教育技术,能在课堂上引入许多与课本知R相关的教学素材,比如图片、视频、文字等,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打开学生的眼界,激起他们对科学的向往和对科技知识的求知欲。学生会根据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的教学素材,积极地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中,做到把教学素材和课本知识合理地融合在一起学习。这样的教学方法能达到锻炼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和提升学生思想感悟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热胀冷缩”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科技教育的方法,增加学生对知识点的感悟,比如可以在课堂上用热水和冷水做实验,准备两个杯子,分别倒入冷水和热水,再加入等量的冰糖,让学生观察冰糖分别在冷水和热水里的融化速度,这样能让学生充分理解温度变化以及科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教师也可以举例子让学生思考,比如每年冬天下雪时,阴天积雪融化得比较慢,而有阳光的时候,积雪就能很快地融化。这些例子都能很好地说明温度变化带来不同的情况。教师应当多举一些生活中的自然现象作为科学课堂里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和感悟科学知识。
二、落实现代科技课堂――提高教学的质量
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仅仅加入科技手段辅助教学是不够的,教学模式的改变,只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要让科学技术真正融入学生的头脑中,就要落实科技课堂,提高教学的质量,让教学不再是一种单一的形式,而是让学生真正从内心的感悟出发,结合教师上课的教学内容,深刻理解现代的科学技术,把学习科学知识当作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养成自觉主动地学习知识、探索新领域的好习惯,才能发挥现代科技教学的作用。教师要不断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让课堂真正活跃起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才能显现出科技教学的极大优势。教师可以合理地运用科技的教学方法,比如多媒体教学、视频教学、图像教学等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结合教师所给的科学素材,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其他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不理解或者不懂的知识与他人进行讨论,这种教学方法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能让学生全方面发展。
例如:在教学“食物链和食物网”这一课时,教师不但要让学生充分明白自然界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正确含义及表现形式,还要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从而把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做到真正地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可以举动物界的一些动物的捕食关系,让学生们自由思考,并画出食物链,这样能帮助学生有效地记住知识点。比如,兔子吃草,蛇和鹰又吃兔子,同时,蛇还吃老鼠,老鼠又以更弱小的动物为食。这样一条错综复杂的食物关系圈,就构成许多条食物链,食物链之间又形成食物网。教师通过举各种与自然现象相关的科学例子来提高科技课堂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学好科学。
三、实施现代科技方案――丰富科学的内容
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应该有所创新和提高,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师应该实施好科学教学方案,让课堂内容更丰富多彩而具有时代气息,从而活跃课堂氛围。传统的教学方式太依赖于课本理论,而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加之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不够强,思维想象空间有待提高,如果教师太过于依赖于一成不变的课本理论知识,只会给学生加重学习的负担。因此,教学中把实验与知识相结合是很重要的,教师要根据教学方案,多创新一些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合理分配内容,真正做到把科学教学与现代科技有效融合,提高教学效率。教师想要给学生构造一个完美和丰富的教学课堂,必须做好充足的备课准备,设计好现代科技方案,才能让课堂步骤实施起来有条不紊,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科学的氛围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想象力,紧跟老师的教学步骤进行学习和思考,才能达到丰富课堂和落实好教学要求的作用。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活动课,把学生按一定的规则分为相应的讨论小组,从而进行讨论交流互动。并搜集一些相关的实验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比如,在教学“岩石的性质”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放映一些有关于岩石的视频和图片,让学生进行观赏,从而真正爱上大自然、爱上科学。
篇10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建构基础知识
掌握基础知识是实施问题教学法的基础和前提。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将学习内容设计成若干与学生生活接近、有一定趣味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建构基础知识体系。由于是新授课教学,因此问题应简单,生态系统功能教学习题设计如下。
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
什么叫“能量流动”?简述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过程。如何理解能量流动的特点?研究能量流动有何实践意义?
2.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什么叫“物质循环”?这里的物质指什么?农田中的DDT,在南极的企鹅体内也有,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无机环境中的碳以什么形式存在的?这种形式的碳有哪三个来源?
碳通过什么生理过程进入生物群落?生物群落内部的碳以什么形式存在?
比较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3.生态系统信息传递
什么叫“信息传递”?这里的信息分为哪些?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有何应用?
学生带着以上问题来学习基础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哪些收获、认识和发现,有哪些疑问、困难和问题,要动脑动笔,明确下来,以便在课堂教学时提出交流、讨论、探究。
二、巧设问题,突破重难点
问题也是增强对重难点理解掌握的一种重要方法,对问题的设计教师应有针对性,可以从最基础题入手,逐渐变形、引申,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教师通过提问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点拨来帮助学生攻克重难点。教师不要什么都讲,面面俱到,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要怕自己讲得少,敢于把时间交给学生、敢于把问题放给学生,同时担心问题设计不合理、担心学生不投入。
例1
(1)写出①②③④的生理过程及⑤产生CO的方式。
①②③④⑤
(2)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以 形式进行循环。
(3)碳循环中最简单的循环途径是在 和大气之间的循环。
师:提问,点拨CO在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循环过程。
如果用字母来代表上图中的绿色植物、动物、微生物,上图即变为:
生:思考图中的ABCD分别代表生态系统中的哪一部分,①至⑦分别代表什么过程,并回答。
师:强调本题的突破口在于,分解者可以分解生产者,分解得到的物质又可以被生产者利用,所以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应该是双箭头,根据箭头④⑤的指向可以进一步判断出D为分解者。
若上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则应如何做最小的改动?该食物网有条食物链。
生:思考、回答。
师:点拨本题的突破口在于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所以都应该是单箭头。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它生物所食的生物,即最高级消费者。
引申练习:下图是食物网简图。分析并简要回答:
(1)图中的初级消费者是,蛇是消费者,鹰占有的营养级分别有营养级。
(2)蚱蜢每增加1千克体重至少需消耗的绿色植物千克。
(3)如果蚱蜢突然减少,蜥蜴数量将会 。
教师点拨:同一种消费者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本题中的鹰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分别占据第三和第五营养级,也就是说鹰在该食物网中占有两个不同的营养级。
食物链中各种营养级变化对其他生物的影响:第一营养级减少,固定的总能量较少,其它生物数量减少,生态系统将衰退;末端营养级减少,前一营养级压力减轻,数量会先增加后减少;中间营养级减少,前一营养级增加;后一营养级减少。
三、加强练习
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做题来提高能力水平。
下图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请回答:
(1)写出图中含有四个营养级的食物链:(用字母和箭头表示)。
(2)分析AE和DB过程中碳流动形式的不同点。
(3)若生产者有10000kg,按能量最大传递效率计算,位于第四营养级的生物可增重kg。
(4)据测定,生产者在黑暗中每小时释放出44mg的CO,而在光照充足的条件下,每小时释放出64mg的O,经过10小时可积累葡萄糖mg。
(5)人类大量开采并燃烧由远古动植物遗体变成的煤和石油,使地层中经过千百万年积存的碳元素在短期内释放,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四、教学评价与反思
我们应改变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师仅仅是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学习环境的设计者。教师出示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交流、讨论、辩论等互动中产生思维碰撞,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食物中毒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