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链的方向范文

时间:2024-01-25 17:52: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食物链的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食物链的方向

篇1

关键词:服务;CORBA;移动;分布式事件关联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3-0000-01

One Service-oriented Distributed Event Correlation Method

Zhang Jiwu,Tan Lin

(Shandong Provincial Military Command Communication Office,Jinan250099,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overcome the traditional event correlation method in scalability,robustness and support for heterogeneous environments in areas such as the shortage,combined with CORBA and mobile agent technology to design a distributed service-oriented event correlation methods,In order to solve large-scale heterogeneous network event correlation provides an effective way.

Keywords:Service;CORBA;Mobile agent;Distributed event correlation

事件关联是指将同一问题引起的所有事件组织在一起,提出可能的原因假设。事件关联广泛应用于网络管理的各个方面,如性能管理、网络测试、服务质量和安全管理等,是网络和服务管理系统中的核心功能。传统事件关联方法在可扩展性、鲁棒性以及对异构环境的支持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已无法确保网络管理任务的有效实施。研究一种支持开放、分布、异构环境的事件关联方法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一、面向服务的分布式事件关联框架

移动的智能性、动态性和移动性为网络管理带来了新的思想和特性,为解决不同间的互操作问题,对象管理集团(OMG)和智能自然基金会(FIPA)分别开发了移动系统互操作设施(MASIF)和FIPA规范。两者都向外部用户提供CORBA接口,这为移动和CORBA技术的结合在底层设施上提供了基础。

本文设计的面向服务的分布式事件关联框架,该框架由管理服务、分布式知识库、移动运行环境和移动等五部分组成。将每一个功能按照规范封装为一个独立的模块(服务),并向外提供标准接口。采用该方法设计的系统易于实现功能的增加、删除和替换,并能够根据用户和网络管理的需求进行服务定制。

二、管理服务

系统所涉及到的管理功能主要有:MA管理功能、网络拓扑管理功能、关联知识管理功能、横向事件关联功能、异步事件传输功能、图形用户界面(GUI)以及基于事件关联的网络管理服务(故障管理服务、性能管理服务、安全管理服务等)。每一个服务都被设计为一个CORBA对象,服务之间的通信采用CORBA结构事件传递协议和XML格式。各服务主要功能如下:

(一)横向事件关联服务:利用网络拓扑、设备事件和各种关联知识对设备事件进行横向事件关联,为故障诊断、安全分析等网络管理功能提供依据。

(二)关联知识管理服务:利用关联知识管理服务实现对关联知识的维护和动态更新。关联知识数据库中的关联知识可以分为拓扑相关知识(如推理模型、依赖图、贝叶斯网络等)和拓扑无关知识(如推理规则、神经网络等)两大类。

(三)网络拓扑管理服务:根据拓扑采集MA采集到的各设备子网信息和路由信息的变化情况更新网络拓扑数据库。

(四)异步事件传输服务:利用CORBA事件服务,采用push和pull两种方式,通过CORBA通道实现服务间的异步通信和数据传输功能。

(五)MA管理服务:负责MA的生成、派遣和注销。当网络拓扑发生变化时,MA管理服务能够根据拓扑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MA的迁移路线。

(六)GUI:MA代码显示与编辑、网络拓扑显示、关联知识显示与编辑以及显示当前已处理事件的规则和模型等。

(七)网络管理服务:基于事件关联的网络性能管理服务、故障管理服务、安全管理服务等。

三、分布式知识库

主要包括MA代码库、网络拓扑数据库、设备事件数据库和关联知识数据库。这些知识可以随时提供给相关服务使用。MA代码和关联知识的增加、删除、修改等操作可以由系统自动进行,也可以由管理员通过GUI进行手工管理。网络拓扑数据和设备事件由相关服务根据MA采集到的信息进行管理。

四、移动运行环境和移动

移动运行环境安装在被管网络结点上,用于提供MA和传统网络管理系统之间的接口。包括移动管理者、迁移设施、通信设施和安全设施等部件,MA在移动管理者的管理下,通过虚拟被管部件实现对被管资源的访问。

本文所设计的用于事件关联的移动主要有:拓扑检测MA、拓扑事件采集MA、设备事件关联MA和事件采集MA。

拓扑检测MA和拓扑事件采集MA为拓扑管理服务提供拓扑生成和更新所需要的信息。

拓扑检测MA由MA管理服务发送到网络中的交换机和路由器上就不再移动,主要任务有:获取子网拓扑信息,用于确定路由器和路由器、路由器和子网的连接关系;获取子网内设备的状态、类型以及网络接口;获取交换机的地址转发表信息,并保存更新信息,用于确定交换机与路由器、交换机与主机间的连接关系。

拓扑事件采集MA由MA管理服务派遣到网络中,并根据给定的路由策略在网络中的设备间移动,每当移动到某一设备上时,与该设备上的拓扑检测MA进行交互,获取拓扑检测MA所采集的上述三类更新数据表中的信息,并清空三类更新数据表。最后返回到管理中心,将信息提交给拓扑管理服务,以完成拓扑更新。

设备事件关联MA:MA管理服务从设备事件关联MA代码库中获得代码,生成设备事件关联MA,并将它们派遣到网络各设备上。主要任务有:采集设备告警事件;对设备告警事件进行压缩过滤等预处理操作;对预处理后的事件,利用自身携带的依赖图和推理规则完成纵向事件关联;将纵向关联结果以设备事件的形式保存在本地或发送给横向事件关联服务。

篇2

关键词:温室;设施农业;物联网;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5.04.011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 Direction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on Facility Agriculture

JIA Bao-hong, QIAN Chun-yang, SONG Zhi-wen, WANG Jian-chun, LYV Xiong-jie, LI Feng-ju, LIU Shao-wei

(Information Institute of Tianji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Tianjin 300192,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preliminary discusses the current main restricting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OT bottleneck problem, put forward the applied research lacks is the key factor. Facility agriculture IOT application research to combine the production practice and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s, mainly in five aspects, including the data accumulation and analysis, research suitable application model, development for making a fool of Internet management system, study agriculture IOT application standards, strengthen the monitoring and research on crop physiological and ecological information.

Key words: greenhouse; facility agriculture; internet of things;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

农业物联网是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中的具体应用。它利用各类感知设备,采集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以及动植物本体的相关信息,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移动通信无线网和互联网传输,最后通过智能化操作终端,实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过程监控、科学决策和实时服务[1]。

近年来,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应用已经涉及水产养殖与畜牧业、种植业、农产品加工、运输与流通等农业领域。由于设施农业是在人为可控环境保护设施下的农业生产,更有利于物联网技术助力设施农业实现精准高效,因此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的推广应用成效最为显著,前景十分广阔。

1 物联网技术应用于设施农业的历史及现状

发达国家设施农业物联网发展较快,20世纪后期就已经有基于网络化、分布式的温室环境控制系统研发的报道,这与他们先进的生产管理水平密切相关。英国研发出用于储藏室或花园温室的入侵警报系统和霜冻系统、通风加热控制系统、远程无线洒水系统等系列无线设备;日本研究开发出“Open Plannet,OP”双向远程监控系统,利用基于以太网的嵌入式网络技术实现了温室环境和视频的实时动态监控[2]。荷兰向花卉培育者提供植物生长控制系统,可以实现复杂环境下温室植物的个性化追踪管理。在美国,20%的精细农业都应用感知技术,在农业生产信息获取、生产管理、辅助决策、智能实施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美国加州研发出的“草莓培育物联网系统”能够实时监测植物的生长状况,根据土壤和环境空气的动态变化,自动启动施肥浇水或温度调节等智能设施。近年来,随着一些发达国家大面积推广精细化、自动化的农业生产技术,对农作物的生长环境进行监测,并针对作物生长需要进行生长环境、农业机械的自动控制,使得物联网技术可以无缝接入,应用环境较为完善[3]。著名的系统有英国开发的农业管理与决策选择系统、美国的作物决策管理系统等[1]。有此作保证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生产管理的智能决策与控制。这其中,欧美发达国家尤其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农业知识处理与应用系统开发方面,他们通过集成大量知识和农业生产流通第一线数据,来为品种选择、土壤营养诊断、水肥管理、病虫害诊断、农产品加工、流通等农业生产全过程提供信息化服务。

我国物联网的研究几乎与国外发达国家同步进行,在农业上的研究应用领域也较为广泛。2011 年,农业部了《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包括北京市设施农业在内的三大国家级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开始启动, 2013年,上海、天津、安徽3个省市被农业部列为农业物联网区域试点[4],我国农业物联网发展驶入快车道。迄今全国已有8个省(区、市)(另外还有黑龙江、内蒙古、新疆)承担的国家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和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先后启动实施,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也带动了各地农业物联网的发展。

成绩较为突出的如:北京市重点开展了农业物联网在农业用水管理、环境调控、设施农业等方面的应用示范,开发了与农业技术结合的墒情监测系统,为政府决策、农户技术指导、公众消费和设施蔬菜生产管理提供了便利,实现了设施农业环境监测和农业用水精细管理[5]。江苏省则开发了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农业管理平台,侧重对设施农业、猪舍生产环境进行监控,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农业设施的自动化管理,并逐渐开始进行规模推广[6]。天津市建成了国际先进的农业物联网平台,实施了农业生产经营物联网智能化控制与管理工程。应用种植业设施环境信息监测、智能化控制与管理等物联网技术,建设了总面积逾667 hm2的核心试验基地,开展了约1 000栋节能温室的示范应用。此外,国内许多企业也加入到农业物联网研发行列,如北京昆仑海岸传感技术有限公司、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上海顺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在开发产品的同时,还提出了设施农业物联网体系解决方案来构建设施农业智能控制系统,以适应各种类型和不同规模的生产需要 [7]。

2 物联网技术在设施农业应用的发展瓶颈

虽然农业物联网技术在我国设施农业中的应用成效较为显著,但农业物联网是项复杂的工程,在我国总体上尚处于试验阶段,目前主要在示范型农业、科研温室等系统中有所应用,距离大规模商业化应用还需要一定时间。促进农业物联网蓬勃持续发展,必须面对制约其发展的瓶颈问题。目前,我国设施农业物联网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3个方面。

一是优质农业专用传感器的缺乏。农业部信息中心主任李昌健说:“目前我国农用传感器种类不到世界的10%,国产化率低、缺乏市场规模效应。在覆盖面、适用性等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4]。”而且,国内产农用传感器良莠混杂,质量参差不齐,性能不够稳定,使得监测数据不够准确,又没有权威的评价标准,因此农业生产者很难信赖物联网设备。

二是资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农业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一次性资金投入大,需要长期更新维护,而且回报周期长。目前,我国仍以小农户分散经营为主,农业整体比较效益低下,对于普通农民来讲,物联网设备价格偏高[4],过于“高大上”,很难大面积推广。只有规模经营或者高效种养殖业才更有利于物联网技术的推广应用。

三是应用研究缺乏,急需“接地气”的生产应用参数及软件产品研发。目前国内农业物联网的市场需求仍然是以设备采购、网络接入为主,在设施农业生产上还主要停留在监测与初步分析环节,没有真正意义实现科学决策和智能控制,根本原因在于对数据分析及其生产应用的研究不够重视。

综合分析三方面问题,首先对于设备问题,我国的企业、科研机构普遍较为重视,相信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大批低成本、低功耗、性能好的各类农业传感器很快会在市场上涌现。其次对于资金问题,当前还是政府投入引导为主,随着设备成本的降低,政府补贴的实施(据报道,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建立农业信息补贴制度,加快推动将农业物联网相关产品和装备纳入农机购置补贴目录[4]),将会引入电信运营商、企业、科研单位、高校等社会力量的加入,逐步形成政府引导、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维护市场化的格局。因此,制约农业物联网技术在我国推广应用的最大瓶颈无疑是采集数据如何应用,物联网如何为农业生产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即如何打破“拿上来一大堆数据,却不知道干什么用”的窘况。重视“应用层”这个顶层设计,以应用为导向来做研发,是农业物联网发展到今天必须引起重视的核心原则和目标。

3 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研究方向

设施农业物联网应用研究涉及的领域较为广泛,确立研究方向要结合生产实际和未来发展趋势,可以重点从5个方面研究入手。一是注重数据的积累与分析,通过分析各类型数据发现农业生产规律,建立设施作物水肥管理模型、病虫害发生预警模型等,用于指导生产;二是研究成本低、效果佳、面向不同作物栽培的各种类型设施的应用模式,包括研究设施内网络节点的布控、设备系统的集成等;三是开发适用于当地设施生产实际、扩展性好、操作简便的物联网管理软件,结合专家模型的嵌入,成为农民身边的技术管家;四是以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研究为基础,制订操作性强的农业物联网应用标准,如针对不同设施蔬菜种植制定物联网栽培管理应用标准、蔬菜环境监测系统集成规范等,便于推广应用;五是加强作物生理生态信息的监测与研究,从长远来看,研究作物生理生长模型是提高设施作物生产潜力的根本和核心技术,有必要及早开始规划并实施[8-9]。

综上所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农业物联网技术设备将会日臻成熟,但要大规模推广应用,得到市场的认可,还必须与各地区农业生产实际相结合,不能操之过急。要优先从基础好、规模化程度高、产值高的行业入手,但更为关键的是要提升数据分析能力,加强应用层面的把控与研究,才能充分发挥农业物联网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余欣荣.物联网 改变农业、农民、农村的新力量 农业物联网知识读本[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63-64.

[2] 张唯,刘婧.设施农业种植下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科技广场,2012(1):238-241.

[3] 唐珂.国外农业物联网技术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28(6):700-707.

[4] 乔金亮.物联网如何和农业更好结合[N].经济日报,2013-11-5(13).

[5] 许世卫.我国农业物联网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28(6):686-692.

[6] 刘家玉,周林杰,荀广连等.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农业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以江苏省农业物联网平台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5):377-380.

[7] 李作伟.物联网技术在设施农业中应用的调查研究[D].郑州:河南科技大学,2012.

篇3

创新点:彻底颠覆传统学习食物链的顺序,逆向演绎食物链的学习过程,将过去最后才导出的食物网(生态网)放在课的开始,让学生在生态场景的感知和品析中,自然而然地关注到对食物链的理解和认识。

一、感知生态圈,认识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播放录像:非洲大草原上的生态环境)

师:首先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3分钟欣赏草原生态)

师:哪位同学介绍一下,你都看到了什么?

生:猎豹的速度非常快,长颈鹿的脖子特别长……

师:想想看,草原上的这些生物是怎样生活的?

生:鹿吃草,猎豹又吃鹿……

(老师依照学生的回答,逐一将相应的动植物图片贴在黑板上……)

师:你能上来用连线的方式,将这些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表示出来吗?(学生连线)

师:大家看看,他连得怎么样?(非常好)这样,一看就知道了哪些生物之间存在食物联系。

师:但有一点老师看不明白,就是仅从这些连线上看,我们看不出谁被谁吃了。想想看,怎样做就能让人一眼看出谁被谁吃了。

(学生很容易就想到把线段变成箭头,但大多学生却将箭头的方向指向弱者。学生这样做的理由有很多,老师不干预。老师只是把箭头指向强者,让学生来说说是否有道理。经过一番思考和争论,学生认为老师的做法更有道理,理由是:箭头指向强者,表明食物的营养是从弱者不断传给强者的,所以这个箭头方向也应该是营养的传递方向。)

师:(请一位同学到黑板前)接下来就请你将黑板上这些生物之间 “吃与被吃”的关系改成用箭头表示。

点评: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入手,在欣赏草原生态的过程中,感知和了解各种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尤其是它们之间存在的“吃与被吃”的关系。这一环节的学习紧扣主题,但又不着痕迹,虽未挑明“食物链”和“食物网”,其实学生已在不知不觉中走近了这两个概念。

二、分析食物联系,引出食物链和食物网概念

师:(针对黑板上其中一条食物联系:草被鹿吃,鹿被猎豹吃)大家看看,这样一条食物联系(手指示),就它的形状而言,我们可以给它取个什么名字?(食物链)为什么?(它们用箭头串联起来,像一根链子,比较形象。)

师:哪位同学给大家描述一下:什么叫食物链?(学生讲解,老师板书:食物链)

师:(老师指着黑板上众多的食物链)大家再找找,这片草原上像这样的食物链还有哪些?

师:大家再看看,草原上这么多食物链纵横交错,像一个什么形状?(网)那我们可以称它为什么?(食物网)什么叫食物网?谁来解释一下?(学生讲解,板书:食物网)

点评:食物链和食物网因其形状而得名,只要教师将话题往形状上引,学生会很容易给出命名并作出解释,无须教师讲解。

三、聚焦食物链,认识食物链的构成要素

师:回过头来,我们再来好好认识一下食物链(老师指着黑板上的食物网),大家好好看看这张食物网中的每条食物链,对比一下,你会有什么发现呢?或者说,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生:每条食物链的开始都是绿色植物,最后都是特别凶猛的食肉动物。

生:一条食物链包括三种或三种以上生物。

师:如果让你给这些食物链中的植物和动物重新命名,你会叫它们什么呢?

生:植物可以叫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

师:为什么呢?

生:植物需要的营养是自己生产出来的(光合作用),所以叫生产者。动物需要的营养是靠吃植物或其他动物得到的,所以叫消费者。

师:由此看来,一条食物链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的。也就是说一些植物负责生产,一些动物负责消费,那谁负责环境卫生呢?(有个别学生知道“分解者”)

师:请大家看大屏幕。

(播放录像:分解者分解动植物的场景)

师:谁来说说什么是分解者?它的作用是什么?(生回答)

师(总结):由此看来,食物链中还有一个角色是不可缺少的,那就是分解者。它的任务是“吃掉”动植物的残骸,既清洁环境,又能够让土壤变得疏松肥沃,使植物更好地生长。

板书: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点评:如何认识食物链,只需让学生在众多食物链的比照中就能够完成,但需要老师做好引导和启发。

四、巩固训练,强化食物链的认识

1.播放一片森林、一个湖泊的生态环境,再现动植物的生活场景。请学生从中找出所有的食物链。

2.结合自身实际,让学生找出身边熟悉的食物链。

点评:学习和认识了食物链,再从给出的生态场景和自己的生活中找出食物链,是对知识很好的巩固和深化。

五、演绎食物链,引发环保意识

找一些学生戴上动植物头饰,模拟水稻田里的食物链。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每一种动植物在食物链中的作用,在整个生态环境中的作用(不可或缺)。

师:接下来,我们轻松一下,做一个有趣的食物链游戏好不好?(分角色并戴上头饰)

师:你扮稻青虫, 你扮青蛙,你扮蛇,你扮老鹰……

师:(出示一些绳线)我们用这些线代表箭头,把你们当中的食物链连起来。

师:首先从谁开始?谁会吃稻谷?谁又会吃稻青虫呢?……

师:(待食物网连接好以后)好!下面听我口令:向稻田里打农药――青虫死了,没了青虫吃,青蛙也就没了,没了青蛙,蛇也不在了,老鹰不在了……生态破坏了。(老师示意学生,当自己扮演的生物死了或不在了,就蹲下去,当所有生物都不存在了,网就全塌掉了。)

师:大量捕杀青蛙,蛇不在了,老鹰不在了,青虫多了,水稻吃光了,青虫也不在了……稻田生态系统完全消失……

师:捕杀蛇,青蛙多了,青虫吃完了,青蛙不在了,稻田生态也被破坏了……

师:由此可见,从这个游戏中,你得到什么样的启示?(食物链中的任何一种生物遭到破坏,都会给其他生物带来影响,甚至造成整个生态环境消亡。)

师:所以要保护生态环境,如果不破坏生物物种,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的家园。

师:那么,你们知道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该怎么做了吗?(保护物种,保护生态环境)

篇4

一、食物网的概念

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一个网状结构,这就是食物网。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二、食物网中生物数量变化的分析方法

1.复杂食物网中生物数量变化的分析方法

例1 图1是南极食物网图解,若由于某种原因大鱼全部死亡,则对短期内鳞虾数量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当大鱼全部死亡后,大量浮游动物得到生存,并捕食大量的浮游植物,使浮游植物减少,从而导致鳞虾的数量减少

B.当大鱼全部死亡后,中间这条食物链中断,导致虎鲸数量减少,须鲸数量增多,从而导致鳞虾的数量减少

C.当大鱼全部死亡后,浮游动物会增多,使须鲸捕获浮游动物的机会增多,从而减少对鳞虾的捕食量,导致鳞虾的数量增多

D.当大鱼全部死亡后,中间这条食物链中断,虎鲸将捕食更多的海豹和须鲸,使须鲸数量减少,从而使鳞虾的数量增多。

解析从表面上看,上述4个选项均“言之有理”,都是从食物来源和天敌危害两方面考虑的,只是分析的路线和方向不同。那么,究竟哪种分析是正确的呢?

首先要弄清此类试题的解题依据。食物链中某营养级生物的数量是增加还是减少,关键是看流入该营养级的能量是增加还是减少。若流入某营养级的能量增加,则该营养级的生物数量也增加,反之减少。然后,还要弄清此类试题的解题方法。其一,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逐级递减,中间环节越多,损耗的能量也越多,故应根据中间环节少的路线进行分析。其二,输入到某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到下一个营养级,以“草羊狼”为例,羊每增加10kg需消耗草50 kg~100 kg,可使狼增加1 kg~2 kg。很明显,高营养级生物数量的变化对低营养级生物数量的影响比低营养级生物数量的变化对高营养级生物数量的影响大,故分析时应由高营养级向低营养级进行。其三,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一般情况下其数量相对稳定,故分析时一般不需考虑生产者数量的变化。

综上所述,分析复杂食物网中生物数量的变化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据中间环节少的路线分析;

(2)由高营养级向低营养级分析;

(3)一般不需考虑生产者数量的变化。

此外,当最高营养级生物有多种食物来源时,若其中一种食物减少,则其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但它会加大对其他食物的摄食量。

据以上原则分析可知,例l答案为D。

思维警示 ①食物网中生物数量变化的分析与食物链中并不完全相同:若食物链中某种生物的食物大量减少,则短期内该生物的数量也会明显减少,但由上知,食物网中未必如此;②分析食物网中生物数量的变化时,要注意时间问题,即是在短期内的变化,还是在较长时间内的变化,如例1中鳞虾数量的变化情况:短期内将增多;较长时间内则先增多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针对性训练1:图2中若蚱蜢突然大量减少,则短期内蚯蚓的数量将发生什么变化?

解析当蚱蜢的数量突然减少时,以它为食的蜥蜴数量也将减少,蛇的数量随之减少,鹰就会捕食更多的兔和相思鸟,相思鸟的数量减少将导致蚯蚓的数量增加。

针对性训练2图3是温带草原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一部分图解,由于某种原因鼠大量死亡,则短期内蛇和蟾蜍的数量变化情况依次为____。

解析 鼠大量死亡,猫头鹰会加大对蛇的摄食量、蛇会加大对蟾蜍的摄食量,从而导致蛇和蟾蜍的数量都减少。

2.食物网中同时占有两个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变化的分析方法

例2 图4中若无小鱼,则短期内大鱼的数量将如何变化?

解析 图4中小鱼与大鱼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若小鱼全部死亡,大鱼的数量到底是增加还是减少呢?

大鱼的数量是增还是减,关键还是看流入大鱼的能量是增还是减。若食物网中的小鱼没有了,将导致大鱼由第三和第四两个营养级变成了单纯的第三营养级(营养级有所降低),减少了能量的损耗,大鱼能获得更多的能量,故其数量将增加。

点拨此类试题的解答还是要依据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规律进行。因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逐级递减,故该类连锁变化的规律如下:

若生物。的数量变化导致生物6的营养级降低,则生物6的数量将增加;若生物。的数量变化导致生物6的营养级升高,则生物6的数量将减少。

针对性训练3图5中若螳螂全部迁走,则短期内黄雀的数量将如何变化?

解析螳螂全部迁走导致黄雀的营养级有所降低,其获得的能量将增加,故其数量将增加。

篇5

我们几兄弟中最有出息的梁生,用了一个名词来形容他目前的江湖地位——神话。我并不认同他的沾沾自喜,但我很羡慕他所表现出来的自信与潇洒。或者这就是我与他的最大区别。

也不知道是否因为这个原因,我放下了很多,并孤注一掷地杀上13楼,等待我的是13楼最卑微的职级,也是13楼食物链的最底层。与斗兽棋般食物链不一样的地方,是老鼠能解决掉大象,而我不能干掉我们主管。

“我不管,那是你的事,你给我死都要搞定它!”这是能直接吃我的那只猫经常说的话。我会是顺从他:对不起,我经已不会再与人家生死相许了,或者你可以试试。

“太差劲了,你怎么就不能想着做好点呢?”每次那只多管闲事的狗吃我时,他总能部分视觉失调然、后以他的主观世界压倒我们大家的客观世界来对评价我。作为食物链的最底层,我当然不能反驳他:比我差的人可以坐满56座大巴还有2人站着、而我们整个部门也就61人!我笑笑顺从着他说:“哦!老狗,这个小意思啦,我想做的话还可以差劲很多,说真要比差劲在这里我认了第二没人敢认第一的。”

你明不明白,我现在的自信水平大概就在这里徘徊。

我越来越不懂得组织我的语言,我越来越不懂得讲故事,我越来越缺乏开心的勇气去生动地描述事物。

直到有一天,赵老师教我如何在上台前获得足够的信心与开心,方法是手心压墙努力回想开心的事。

我想这是个好方法,脑子立即出现我手掌压墙小便的情景……我努力地想,想认识的这19个月来一起开心的事——居然尽是伤心事,开心事半件都没有。我想,或者是我方向错了。我开想想像另一个方向,马上想起了一幕幕开心的事,令我忍俊不禁,突然觉得世界是如此的美好,连满带汽油味的空气都是香的。

我们都知道这个秘密,我们周围的人也都知道这个秘密,这是个公开的秘密,但我们最终也只有故事——是我的不懂珍惜!我没有想过去争取这个令我开心的主角,而这主角已经成为别人的主角。

篇6

最近,我国科学家在执行中国大洋科考第19航次的任务中,在西南印度洋中脊发现了4个新的海底“黑烟囱”――位于海底的富含硫化物的高温热液活动区,并取回了珍贵的样本,这是世界上首次在西南印度洋底发现热液喷口。这一科考成果的取得,使全球已发现的海底“黑烟囱”由原来的93个增加到了97个。

大洋中脊隆起于洋底中部,并贯穿整个世界大洋,为地球上最长、最宽的环球性海底山系。大洋中脊是现代地壳活动最活跃的地带,经常发生火山活动和地震。它也是亿万年来地球内部能量向外释放的通道,是地球深部通向表层系统的窗口。众所周知,海洋中越到深处,海水的密度越大,因此,海水的温度也是越往下越低。但是,1977年,美国的一艘深潜器在东太平洋下潜时,却吃惊地发现水温越来越高。原来,这里的大洋中脊有温度高于300℃且富含硫化物的热液如“黑烟”般地喷出。这些高温热液冷却后形成一个个“黑烟囱”耸立在海底。这些“黑烟囱”一天可以长30厘米,但它们长得快,倒得也快。这可真使人大开了眼界:原来海底是“漏”的!

“黑暗食物链”

科学家发现了“黑烟囱”的形成过程:海水“漏”到海底以下2000~3000米,并和那里的岩浆相互作用,形成富含硫化物的黑色热液,再从海底喷出时便形成了“黑烟囱”。更有趣的是,在如此“暗无天日”的“水深火热”之中,竟然存在着以热液区中的硫细菌为基础、以管状蠕虫为代表的生物群,它们构成了深海中的“黑暗食物链”。与我们司空见惯的依靠植物的光合作用生存的陆地生物不同,它们依靠地热通过化学合成生产有机质,而且生长神速。

科学家还发现,海底分布着一种叫“可燃冰”的奇怪矿物,这种矿物是将甲烷分子锁在冰的晶格里形成的。当温度低于7℃、压力大于50个大气压时,“可燃冰”能保持稳定。一旦温度升高或压力减小,它就会融化并释放出大量的甲烷。专家估计,全球“可燃冰”中的碳含量,可能相当于包括石油、天然气和煤在内的所有矿物燃料所含碳的总和,其无疑是21世纪潜在的新能源。当“可燃冰”中的甲烷缓慢释出时,出口就成为海底的“冷泉”。“冷泉”周围会形成碳酸盐硬壳,生出又一个不依靠光合作用的“冷泉生物群”,从而构成和热液口一样的“黑暗食物链”。

海洋下的“海洋”

其实,深海海底还有其他种类的液体析出,还有其他类型的“黑暗食物链”存在。但不论是热液还是冷泉,不论是海底矿物还是海底生物群的形成,其基础都是微生物。处在“黑暗食物链”底层的,是利用地热进行化学合成的硫细菌。然而,更多的微生物实际上生活在海底之下的岩层中,构成所谓的“深部生物圈”。

十多年来,科学家进行了多次大洋钻探,发现海底地下水的水压和水温明显地随着海面的潮汐呈周期性升降,而且各海底钻井之间的水也相互连通。可见大洋底下的地下水宛如海洋下的海洋。

到海底去观测地球

到野外进行现场采样,回实验室开展研究分析,这是多少年来的科学研究惯例。但是,海底热液采样上来许多属性就变了;深海的许多生物,捕上来也就死了;甚至本来呈团粒状的深海沉积物颗粒,一经采样也就散了。这些使得最终的分析结果都不是海底的真实情况。新的科学研究方向是倒过来,把观测和实验仪器放到海底去,进行长期现场观测和即时实地分析。

“深部生物圈”的发现,大大拓展了人类认识地球的视野。对这些全新的成矿过程,对这些完全陌生的深海生物世界,我们完全缺乏了解,许多问题有待我们去认识,而这种认识只能到海底去取得。

篇7

关键词: 核心问题 关联体验 初中生物课堂

一、关联体验

1.“基于缄默知识的核心问题教学模式”思想。

“基于缄默知识的核心问题教学模式”思想是:在缄默知识理论和新课程改革理论的基础上,以核心问题为载体,促进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实现教学的结果性目标与体验性目标获得更高达成度的教学活动形式。该模式有“提出问题、问题解决、反思提升、运用反馈”四个教学环节,简称“问题・活动・提升・运用”四环节。在这四个环节中,如何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获得有效的、深度的体验是教学目标达成的关键。经过深入的研究和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进行关联性体验是促进学生进行深度体验的有效手段。

2.体验。

体验是学生基本的学习方式;体验既是学生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又是学生相应学习活动的结果。作为一种活动,包括学生个体的心理性投入和身体性投入;作为一种活动的结果,即是学生个体从活动中获得的认识和情感。体验教学是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与形成过程,从而让学生既掌握知识,又形成知识以外的能力。学生所学的知识经验往往是平面的、抽象的,难以内化为学生独特的知识和经验结构,这就需要创设情境,还原知识经验得以产生和运行的历史的、现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通过这个体验过程,学生在亲历中感受到直接的、具体的、丰富的体验,从而能理解知识经验的意义,激起学习知识经验的兴趣,并在体验中产生情感,形成态度、观念。

3.关联体验。

关联体验是在体验与体验教学思想下的一种细化,它是体验教学的下位概念。就是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下,激发学生利用原有的、与新知识相关的经验或知识来对当下知识的理解消化的活动。这种体验有助于学生较为容易地理解、内化知识,也有助于学生对原有生活经验的提升和原有认识的巩固。

二、怎样关联体验

1.对旧有知识的关联体验。

让学生在回忆旧知识的基础上来学习新知识,不仅为学生学习新知识进行知识上的铺垫,更使学生奠定自信、愉悦的学习心理基础。如在“生命的起源”这一节的教学中,有关“神创论”的观点学生听过不少的神话故事和传说,这就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讲述这些神话故事这样一种方式,实现与原有知识的关联体验,从而引入新课。又如在学习“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时候,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是本节的一个难点。而生物学中有一个贯穿始终的观点: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也是统一的。要理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就必须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关联起来。食物链和食物网是学生已具备的知识。食物链和食物网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有什么关联,如何关联,就是学生体验的一个重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科书中设计的一个活动“讨论水族箱中能量的来源和流动”,让学生体验到能量流动的途径是食物链,在食物链中,生物之间的吃与被吃的关系是不能颠倒的,是单方向的;而且捕食生物是不能利用被捕食生物的全部能量的。从而让学生体验食物链和食物网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的关联,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2.对生活实际的关联体验。

学以致用,延伸和巩固所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已有生活体验,更为形象、深入地理解新知识。我们来看看在学习“细菌、真菌和病毒”时,如何与生活实际相关联。大多数细菌是通过寄生或腐生方式获取营养的,与生活实际相关联,寄生性细菌使动植物患病,危害农业、畜牧业、养殖业,危害人类的健康,甚至危及我们的生命;腐生性细菌使瓜果蔬菜等各种食物腐烂,但也能分解枯枝落叶、动物粪便和遗体等,净化我们的环境,促进物质循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图片,让学生自己列举生活中的例子;某些真菌能产生抗生素用以治疗疾病,但滥用抗生素却对我们的健康不利,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很多大型真菌可以食用,自然界中哪些地方容易找到这些大型真菌呢?这与它们的生存条件有关联吗?同样,在学完生态系统的组成后,可让学生分析我们生活的校园生态系统的组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实现知识的迁移。学习“条件反射”这一类反射活动的特点时,可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条件反射的特点来让我们的学习这种条件反射活动更高效。在教学“遗传和变异现象”时,我结合谚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等让学生体验遗传和变异的概念。在“合理膳食”这一部分,我让学生亲手设计一份营养午餐菜单。

3.对学生情感的关联体验。

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引起共鸣,从而持久激发学生掌握知识的动力,形成长效的知识记忆;同时也能校正学生的情感态度、观念,对学生进行情感观念上的引领。如在学习动物的取食行为、防御行为、节律行为等各种行为时,让学生体会动物生存的不易,唤起保护动物的感情。在学习“我国的动物资源”时,进一步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动物资源面临的严重威胁,树立保护动物多样性的意识。在学完“新生命的孕育”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从而体会生命的来之不易,母亲孕育新生命的艰辛,因此应该感恩母亲,尊重生命,珍爱生命。

总之,努力创设情境,有效地让学生进行关联体验,有助于学生在活动中不断进行体验,从而获得知识,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我们的课堂。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

篇8

前段时间与同事谈论到狗肉的该吃不该吃问题,感慨与愤懑并存,食者淋漓陈述狗肉的香与补,不食者悲戚扼腕人类的残忍与野蛮,似乎双方都无法诚服。我是不吃的,但一时也无法辩驳他们,自己也说不明白为什么不愿意食用狗肉,好像觉得冥冥之中有个声音告诉我,不能行此饕餮。之后几天经过仔细梳理,方得出一个略为清晰的思路,窃以为找到了足够的理由拒绝食用狗肉,忍不住记录下来,以资日后劝服他人。

首先,狗肉是不是人类食物链上的一个环节?答案是否定的。人类虽然是整个食物链的最上端,即万物可食,但世界的发展结果表明,人类不是也不能什么都吃,要不然就只有两种结局:一是全世界的物种就只有人类了;二是人类也由于无物可食而灭亡了。于是才有了人类在植物和动物中选择了很小一部分作为自身生存的食物,即种植了粮食,也驯养了禽畜。尽管发展的轨迹大相径庭,全世界的人类种族都没有驯养狗作为必需的食物,可见狗从一开始就不是作为人类食物链上的一个环节而存在的。然而狗肉为什么最终还是上了人类的餐桌呢?这也许既有必然的因素也有偶然的因素:必然的因素应该是狗作为不以食物为存在的家畜断然无法长期幸免于其它随时遭受宰杀的食用禽畜之中而不被烹制,换句话说,狗的免食权,天理难容!牛、马、猪、驴、猫,鸡、鸭、鹅、鱼、虾,哪一物不可食?狗又岂能独善?论贡献,牛、马巨大;论亲和力,猫、鸡可比。狗不能吃?没门!偶然的因素则可能是人类不经意地发现,狗肉不但香气袭人而且滋补提神!如此唾手可得的美味佳肴和功效补品是万万不可失之交臂的!然而,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是一个高度文明深度理性的社会,不少哲人先知早已断言,人类社会的普世价值确定为平等和自由的时候,就意味着人类的精神世界已经到达顶点,没有任何其它的价值观还能超越平等和自由的境界,人类目前能做的就只是寻找通往自由和平等的道路和方向。如果抛开这样的宏大命题,想想一些接地气的道理,我们也会不难看到:既然狗肉不是人类的食物链环节,当前的人类又处在物资如此丰富的年代,为什么要把狗肉当作必不可少的佳肴呢?我们的古人应该比我们更缺乏食物,但他们也没有把狗肉代替牛肉、猪肉来满足人类的营养所需,而是坚持狗肉不登大雅之堂,其实就是不到迫不得已都不会杀狗烹食。我们如果为了那一口狗肉之香,大肆煮狗论英雄,甚至置办相关节日,岂不是连古人不如,还说什么现代文明社会呢?此外,比狗肉香的其它动物皮肉还很多,特别是一些珍稀动物,我们是不是都得尝尝鲜呢?难道就因为狗比其它动物更容易捕获和宰杀?那岂不是裸的弱肉强食吗?人类的文明还怎么向前发展呢?

其次,人类的任何一项道德标准的建立都必须经历一段抗争与博弈的过程,也就是说,都必须摒弃一定的既得利益。比如现代社会的一夫一妻制,就必须要求以国家法律的形式来捍卫其实施的可能性。如果没有法律的强制实施,无论如何宣讲其体现的人各平等的真理也是无法顺利执行的。拒绝食狗目前来说就是建立一项道德标准,即人类不应该食用食物链之外的生物来裹腹之饥。如果说我们的文明社会要求人类不食用野生动物,那么请从不食狗开始。狗肉的焦香都无法拒绝的话,野生动物皮肉的珍贵更是难以抗拒的魔咒。更为浅显的话来说,就是不吃狗肉,人的身体不会缺乏任何一种必需的营养;吃了狗肉,人也不会百毒不侵长生不老,反而膨胀了人类的贪婪与残酷,这就离文明的璀璨渐行渐远了。当然,并不是说不吃狗肉就道德无比高尚了,而是说在人类一步一步完善自身的道德体系的过程中贡献了每个个体应有的力量。此外,还可以把能够抵制狗肉的诱惑看作提高自身修养的一种方式。人的一生碰到的诱惑千千万万,爱情的道德让我们抵制了的诱惑,事业的道德让我们抵制了名利的诱惑,家庭的道德让我们抵制了暴力的诱惑,如果拒食狗肉的道德让我们抵制了贪婪的诱惑,我们的人格魅力不就锦上添花了吗?

最后,谈谈那些禁食狗肉的积极人士半路拦车救狗等引发争论的问题。不少人质疑这些行为的价值和合理性,认为当前社会还有如此之多的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不应该在食狗的问题上浪费太多的社会资源,其实这里边存在一定的由于敌意而引发的误解。任何一个社会都不可能是按照先后顺序来解决问题的,都会是同时多种渠道解决多种问题,也就是常说的综合治理。如果说一个问题未解决之前不能着手解决其它问题,那这个社会的发展将会是多么的缓慢和落后!那些禁食狗肉的积极人士在努力阻拦人们宰狗烹肴的同时并没有妨碍其它行业的人继续为这个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他们的行为所引发的公共管理资源的消耗与一个社会在捍卫一项道德标准的建立时的成本比起来简直微不足道。如果没有这些人士的积极行动,社会道德标准的建立需求就无从而来,最终此项道德标准也无法建立。简而言之,必须有那么一批勇于面对挑战的人士大胆地与旧道德抗争,新的道德才能得以确立和巩固,人类的文明程度才会越来越高。所以,那些积极人士的行为也许看起来很荒诞、很过激、甚至很无理,但是人类在走向文明的道路中最不能缺少的就是他们的这种执着与坚定,至少,他们的努力绝不是资源的浪费这一道理,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理解和支持!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

篇9

1.特殊思维

指在普遍性中寻找特殊性,用特殊性的思维来解决问题.比如,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在完全显性的情况下,子二代的性状分离比为(3∶1)2,但在有些情况下(基因间有互作),这个性状分离比具有可变性,因此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就要抓住事物的特殊性来作答.

例1 现有4个纯合南瓜品种,其中2个品种的果形表现为圆形(圆甲和圆乙),1个表现为扁盘形(扁盘),1个表现为长形(长).用这4个南瓜品种做了3组实验,结果如下:

实验1:圆甲×圆乙,F1为扁盘,F2中扁盘∶圆∶长 =9∶6∶1

实验2:扁盘×长, F1为扁盘, F2中扁盘∶圆∶长 =9∶6∶1

实验3:用长形品种植株的花粉分别对上述两个杂交组合中的F1授粉,其后代中扁盘:圆:长均等于1∶2∶1.综合上述实验结果,请回答:

(1)南瓜果形的遗传受 对等位基因的控制,且遵循定律.

(2)若果形由一对等位基因A、a表示,若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由A、a和B、b表示,以此类推,则果形品种的基因型应为扁盘品种的基因型应为,长形品种的基因型应为.

(3)为了验证(1)中的结论,可用长形品种植株的花粉对实验1得到的 F2植株授粉,单株收获 F2中扁盘果实的种子,每株的所有种子单独种植在一起得到一个株系.观察多个这样的株系,则所有的株系中,理论上有1/9的株系中F3果形均表现为扁盘,有 的株系中 F3果形的表现型及数量比为扁盘∶圆=1∶1,有 的株系中 F3果形的表现型及数量比为.

简析该题目是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特殊分离比,可以采用"基因根"的方式进行解答.

(1)根据实验1和实验2中F2中性状分离比为9∶6∶1可看出,这是基因的积加作用的典型性状分离比,不难看出,南瓜果形的遗传受2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根据实验1和实验2中 F2中性状分离比为9∶6∶1可以推测出:扁盘南瓜的基因型为A_B_,长形南瓜的基因型为aabb,2种圆形南瓜的基因型为A_bb和aaB_.

(3)由于F2中扁盘植株共有4种基因型,比例分别为1/9AABB、2/9AABb、4/9AaBb、和2/9AaBB,用长形植株(aabb)的花粉对实验1中F2中扁盘植株授粉时,AABB植株所得的后代全部为AaBb,即1/9扁盘(A_B_);AaBB植株的后代中,2/9(1/2 AaBb:1/2aaBb);AaBb植株所得的后代中,4/9(1/4AaBb:1/4Aabb:1/4 aaBb:1/4aabb);AaBB植株的后代中,2/9(1/2 AaBb:1/2 aaBb).

解题的基本思路是:先考虑各子代所占比例之代数和,若等于16,肯定符合2对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并且属于双杂合子自交类型;然后写出基因在无互作的情况下的性状分离比,即9∶3∶3∶1;最后根据题目所给信息进行归类计算.如上述题目给定的性状分离比为9∶6∶1,则是9∶3∶3∶1的一种变形,将中间两项相加即9∶(3+3)∶1即可.

2.求异思维

指在题目的不同要素中将相同的要素寻找出来,在相同中的要素中找不同要素的思维方式.

图1例2图1所示的四个方框依次代表大肠杆菌、黑藻、酵母菌、蓝细菌,其中阴影部分可表示它们都具有某种结构或物质.下列结构或物质不可能出现在阴影部分中的是().

A. RNAB.核糖体C.染色体D.DNA

简析在图中所示的四种生物都是细胞生物,它们的遗传物质都是DNA,并且DNA上的遗传信息在表达过程中都需要以mRNA、 tRNA、 rRNA作为辅助工具,且细胞质中都有核糖体.染色体是真核细胞所特有的结构,是遗传物质DNA的主要载体,黑藻、酵母菌体内含有染色体;大肠杆菌和蓝细菌细胞内没有染色体.选择C.

3.动态思维

即题目中由于有关的量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其它相关量也随之变化.因此,在解题时要根据变化后给出的条件进行相应的解答.

图2例3已知某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30℃.图2表示该植物在25℃时光合强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若将温度提高到30℃的条件下(原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等不变),从理论上推测,图二中相应点的移动和m值的变化应该是:a点,b点 ,c点 ,m值 .

简析图中a点表示呼吸作用的强度,b点表示光的补偿点,c点是曲线的拐点,m点表示最大的光合强度.若将温度提高到30℃,则呼吸作用速率增强,光合作用速率降低,则a点应当下移,b点右移,c点左下移,m值减小.

4.交汇思维

是指在解题中,结合相关学科的方法或原理来解决生物学问题的思维方式.

例4将栽有刚发芽玉米幼苗的小盆固定于如图3所示的以一定速度匀速旋转的转盘上(小盆不透光),并给予左侧光照.一段时间后,玉米的顶芽和根的生长方向分别为(假定观察时小盆也处于如图位置).

A.顶芽根B.顶芽根

C.顶芽根D.顶芽根

图3简析这是一个生物学与物理学的交汇问题.要顺利回答这个问题,应当掌握力学中关于向心力和离心力等方面的知识.本题目中通过分析各种因素,来判断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分布情况和生长方向.由于转盘匀速旋转而造成单侧光不能影响生长素的分布.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图示状态幼苗的根、茎在左侧生长素的浓度高(离心力相当于重力).茎对生长素的浓度要求较高,造成茎左侧生长的快,向右弯曲生长;而根左侧生长素的浓度过高,其生长受到抑制,右侧生长素的浓度较适宜而生长快,向左弯曲生长.因此选择D.

5.隐含思维

是指在解题中,运用题目中给定的隐含条件,在显性条件(题目中显示出来的)和隐含条件之间建立联系,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例5(2009高考广东理综卷20题)某人群中某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发病率为19%,一对夫妇中妻子患病,丈夫正常,他们所生的子女患病的概率是().

A.10/19 B.9/19 C.1/19 D.1/2

简析本题目的隐含条件:题目中的研究对象是"某人群",数量较多,且随机婚配,符合遗传平衡.

妻子的基因型为AA或Aa,通过分析两种基因型都可生出患病的孩子,直接计算后代的患病率,需要对两种基因型进行计算,比较复杂,本题可以反向计算后代正常的概率,计算过程是:发病率为19%,即AA与Aa的基因型频率之和是19%,正常的概率(即aa的基因型频率)为81%,根据遗传平衡定律(A、a的基因频率分别用p、q表示),q2=81%,则q=9/10,由p+q=1,可以求得,p=1/10.丈夫正常,基因型为aa,妻子患病,基因型有AA或Aa,两种可能,先求妻子基因型为Aa的概率,根据遗传平衡定律知,基因型Aa的概率=2p×q=2×1/10×9/10=18%,但已经确定妻子是患者,因此妻子的基因型为Aa的概率=(18%)/(19%)= 18/19,后代为表现正常(aa)的概率=1/2×18/19=9/19,所以这对夫妇所生子女患病的概率是10/19.

6.归纳思维

是指通过归纳总结,按照从特殊到一般方法,从多角度、多层次的设问质疑,纵横联系,进行归纳思维得出正确的结论.

图4例6下列选项中前者随后者变化的情况与图4所示的曲线走势不相符合的是( ).

A.T细胞数量――HIV浓度

B.胚芽鞘生长速率――生长素浓度

C.洋葱表皮细胞液泡的体积――蔗糖浓度

D.清除抗原所需时间――同种抗原侵染的次数

简析上述图中曲线表示的含义是:在某范围内纵坐标变量随着横坐标变量的增加而不断减少.A相中,随HIV浓度的增大,侵染并破坏T细胞,所以T细胞数量下降.B相中,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较低的浓度促进生长,浓度过高抑制生长,因此正确的图像应当是胚芽鞘的生长速率先增大,超过一定的生长素浓度后再减小,故B相错误.C相中,随着蔗糖浓度的增大,洋葱表皮细胞失水,液泡体积减小.D相中,当同种抗原再次侵染时,清除抗原所需要的时间短.此题选择B.

此题还可以延伸为:杂合子数量――杂合体自交代数;无氧呼吸――氧气的浓度;恒温动物的耗氧量――温度;早期胚胎细胞体积――细胞数目等变形知识的归纳.

7.图解思维

有些题目的难度较大,采用直观思维的方法往往不能得出结论,若借助图形就会降低难度,可直观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例7一个DNA分子中,G和C之和占全部碱基数的46%,又知在该DNA分子中的一条链中,A和C分别占碱基数的28%和22%,则该DNA分子中的另一条链中,A和C占碱基数的().

A.28%和22%B.22%和28%

C.23%和27%D.26%和24%

简析这是一道关于碱基对的计算问题,如果利用图形的方法就可以直观地找到答案.画出DNA分子的两条链,碱基所占比例将百分号除去,如图5所示.

图5假设每一条链碱基数为100,DNA分子总的碱基数为200,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有C=G,C+T的含量占碱基总数的50%,C=G=46%/2=23%, C=G=20023% = 46;根据DNA分子中任意两个不互补的碱基之和恒等,即A+G=T+C=A+C=T+G=50%DNA分子碱基总数,A+G=50%,G=23%,A =T=27%;A =T=20027%=54;再根据图示,C=C1+C2则C2=C-C1=46-22=24,而互补链(链2)总的碱基数为100,因此,在链2中C2占24%,同理可以求出A2占26%.应该选择D.

8.发散思维

是指从一个知识起点出发,沿着不同的路径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方式.

图6例8请根据图6回答相关问题:

(1)若Y表示胰岛素,则该细胞表示,在血液浓度降低时,该细胞的活动.

(2)若Y表示抗体,则该细胞是在抗原刺激机体后,由增殖分化形成的.

(3)若Y表示生长激素,则该细胞为 中的细胞.

(4)若Y表示单克隆抗体,则该细胞是由B淋巴细胞与 融合形成的.

(5)若Y表示环境中的某种物质,则在此物质的刺激下该细胞才能合成的酶属于酶.

(6)若Y表示消化道上皮细胞产生的能促进淀粉分解的物质,则Y物质的基本结构单位为.

简析该题的图形是教材中分泌蛋白形成的过程图解,从这一图形出发,灵活地将多个相似的知识点并列起来,使试题的知识覆盖面变宽,思维的跨度增大.题目中当Y表示不同物质时,此细胞可分别代表不同的细胞.因此借助此图可以考查学生对以分泌蛋白的形成为中心的相关知识的发散思维.

参考答案(1)胰岛B细胞减弱(2)B细胞或记忆细胞(3)垂体(4)骨髓瘤细胞(5)诱导酶(6)氨基酸

9.分步思维

有的题目其答案不能一下子做出来,这就要考虑分若干步骤才能把答案一一揭开,这就需要采用分步思维的方式来解题.

例9在图7所示的食物网中,假如猫头鹰的食物有2/5来自兔子,2/5来自鼠,1/5来自蛇,那么猫头鹰体重若增加20g,最少要消耗植物().

图7A.600 gB.900 gC.1600 gD.5600 g

简析此题不能直接回答,需要分步骤作答.

第一步:求出食物链:植物兔猫头鹰,这条食物链中猫头鹰增重为20 g×2/5=8 g,最少消耗植物量为:8 g×5×5=200 g;

第二步:求出食物链:植物鼠猫头鹰,这条食物链中猫头鹰的增重为:20 g×2/5=8 g,最少消耗植物量为8 g×5×5=200 g;

第三步:求出食物链:植物鼠蛇猫头鹰,猫头鹰的增重为:20 g×1/5=4 g,最少需要消耗植物的量为4 g×5×5×5=500 g;

篇10

一、精心设计新课的导入

新课的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成功的导入能很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较好地突显知识的重难点。因此,教师应当认真研究教材,密切联系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好新课的导入,以此引发学生积极的探究欲望。如教学必修二第四章《遗传的分子基础》中的“基因突变”时,某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基因突变的具体事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导入新课。他虽力求新异,却没有从教材中的相关图片出发,而是大谈特谈有关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具体症状。这样的导入没有抓住教学的中心,学生依旧徘徊在新知学门之外。听了这节课后,笔者对自己的教学预设做了反思和改进。笔者在讲述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具体症状后,组织学生先讨论:为什么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红细胞和正常人的红细胞的形态不一样?再利用学生所学的知识步步设问:蛋白质不一样则细胞的形态不一样,那为什么蛋白质会不同呢?控制蛋白质合成的信使RNA上的密码子不同,为什么?为什么转录形成RNA的基因会不一样呢?进而导出本节课的重点:基因上碱基对的改变引起生物体性状的改变。从而顺利地与教学中心实现“对接”,并促进学生通过自身的思考与自主探究去获取新知。

二、知识点讲解要抓“主干”

不管是哪门学科,它的课堂教学都是由若干个知识点衔接在一起的,它们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也许会因为一处脱节而全盘崩溃。但对于高中生来讲,这就多虑了,因为他们有一定的自学和弥补能力。所以,我们在教学时不能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否则学生会看不到知识的重点、掌握不住知识的核心。就此,我们在讲解知识点时,应抓住其“主干”,在“主干”上下工夫、做文章、搞拓展,设法使学生透彻理解,同时促进学生自己由主及枝,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

三、问题设计要合理

“提问”是教师检测学生知识理解和掌握程度的有效措施,也是学生学情的反馈途径之一。因此,教学中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具有合理性、层次性、指向性,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从中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某教师上“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复习课时,上来就直接提问:“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有何区别?”结果课堂上出现了较长时间的冷场。课后,笔者进行了反思发现:这个问题提得太大,学生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没有思考的重点方向,导致他们无法参与教学活动。与此同时,笔者也对自己的教学预案进行了修正,把问题改成:“你能够从染色体的数目以及细胞分裂的次数等方面来简述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区别吗?”结果笔者发现,学生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有了思维的指向,逐步得出了答案。

四、正确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笔者曾经听过某位教师的《生态系统的稳态》复习课。课上,他直接布置学生带着以下问题看书:(1)数一下某陆地生态系统共有几条食物链?(2)其中初级消费者有哪些?占有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有哪些?(3)其中的鼠占有几个营养级?数分钟后,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再集体回答。

就上述的问题,笔者在课后做了仔细的研析:第一问,要想让学生数清、数明食物链需大量的学习时间,得不偿失。数对的学生,也只能说明其态度是认真的;数不对,也并非其真的不会。第二问,教材中有明确的答案,学生的回答也只是复述性的,没有思维的价值。第三问,表面上看问题不错,但也是一个数数问题,没有多大的思维提升空间和价值。这种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是“貌合神离”的,学生几乎没有思维、没有探究。教师的设计没能较好地反映出“食物网”中常考、易错的问题。据此,笔者在给学生复习这课时,重新设计了用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1)在某陆地生态系统当中,能够体现的种间关系有哪些?(2)在该食物网中具有的生态系统的成分有哪些?(3)食物链交错成食物网的原因是什么?(4)一条食物链的起点和终点应该怎样判别?

这样一来,一方面有益于促进并活跃学生的思维,便于他们从整体上把握并建构“食物网”的知识,同时也能将过去学习的“种间关系”在此得以温故;另一方面能促进学生在导学过程中不断地提出新问题,思考新问题,最终解决新问题,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不可忽视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