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链特点范文
时间:2024-01-25 17:52: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链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新生儿;无乳链球菌;临床特点;抗菌治疗
[中图分类号] R722.13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18-0056-03
无乳链球菌,又称B族链球菌。此细菌往往寄居在人体生殖道及肠道里,容易造成围产期妇女产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免疫力降低以及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生[1-2]。无乳链球菌能够经过产妇的生殖道使新生儿受到感染,从而引发新生儿出现肺炎、败血症以及脑膜炎等[3]。本文对新生儿无乳链球菌败血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抗菌治疗所需药品的情况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4月~2016年4月期间来我院诊治的28例无乳链球菌败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的血培养无乳链球菌均为阳性。
1.2 方法
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翻阅无乳链球菌败血症患儿的住院资料及其母亲的产前材料。包含:患儿入院时的日龄、发病时的日龄及性别、胎龄、降生方法、住院日期、临床症状、住院时血RT、C-反应蛋白、生化、脑脊液培养等辅助检测结果,抗菌药品治疗和临床恢复情况、预后等状况。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无乳链球菌败血症患儿28例(其中男11例,女17例),包括早产12例(胎膜早破7例,胎儿窘迫5例),足月出生16例(母体分娩前出现发热4例);剖宫产9例,正常分娩19例;出生后体重极低1例,体重略低8例,体重正常19例;出生后在7 d内发病22例,7 d后发病6例。28例患儿均在发病后迅速到医院就诊。
2.2 临床症状
28例患儿伴有肺炎21例,其中早发感染19例(其中呼吸衰竭6例,高胆红素血症10例)、晚发感染2例,28例患儿合并化脓性脑膜炎6例。
2.3 检验室结果
28例无乳链球菌败血症患儿的血RT检验结果: 白细胞总数25.0×109/L 15例,其余9例患儿白细胞总数基本正常。C-反应蛋白检查结果:CRP≤10 mg/L 8例,≥15 mg/L且≤100 mg/L 16例,>100 mg/L 4例,其中17例患儿于住院后48 h内C-反应蛋白值出现显著上升。28例无乳链球菌败血症的血培养结果共培养出无乳链球菌28株。青霉素、万古霉素以及头孢曲松对28株无乳链球菌均很敏感,其中无乳链球菌对克林霉素及红霉素的耐药率最高,分别为75.0%、67.9%;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为42.8%;对利奈唑胺的耐药菌株是1株,耐药率为3.6%。28株无乳链球菌对抗菌药品的耐药状况(敏感、中介、耐药),见表 1。
2.4 治疗和预后
28例无乳链球菌患儿在病原菌检查结果出来之前,均根据经验采用广谱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之后,依照病原菌检查结果和药敏检查结果,采取对病原菌敏感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其中20例无神经系统表现的患儿给予青霉素、头孢曲松、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治疗2 周后患儿病情明显好转出院;3例合并化脓性脑膜炎的患儿,给予美罗培南和万古霉素,治疗4周后患儿病情明显好转出院;1例体重极低的患儿,依照药敏检测结果采取头孢曲松进行治疗2周后,血白细胞总数仍偏高,给予万古霉素治疗1周后,患儿病情明显好转出院;2例发病日龄是23 d的患儿,给予青霉素和万古霉素联用治疗2周后,确诊患儿伴有化脓性脑膜炎,采取头孢曲松和万古霉素联用治疗2周后,病情明显好转出院;1例血培养是阳性球菌感染,根据以往经验给予利奈唑胺,第2天药敏结果表明该菌对利奈唑胺耐药,故换为万古霉素进行治疗,治疗2周后,病情明显好转出院;1例伴有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给予青霉素、头孢曲松、万古霉素等抗菌药物后,脑脊液里白细胞总数还是没有降到正常值,之后转院治疗。
3 讨论
因为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偏高,及早采取治疗、合理应用抗生素是治疗新生儿败血症的主要方法。近些年关于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方法逐渐增多,如细菌16srRNA基因荧光定量PCR方法[4], 但血培养阳性依然是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金标准[5]。早期确诊、早期治疗对患儿的预后有很大帮助。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耐药菌的产生及传播也随之发生,是医院感染流行的潜在危害。所以,在新生儿败血症的药物治疗中,于经验用药前要尽早做血培养及药敏实验,依据结果选取适宜的抗菌药物,防止抗菌药物滥用。
无乳链球菌是常见的新生儿肺炎、脑膜炎以及败血症的致病菌,此细菌寄居在孕产妇的生殖道里,造成新生儿感染。黄荣等[6]研究了孕晚期妇女生殖道内无乳链球菌的携带情况,共收集其阴道分泌物的试纸1305份,分离检查出出无乳链球菌157株,无乳链球菌携带率为12.0%。本研究中28例新生儿无乳链球菌败血症患儿有19例正常分娩,可能与患儿母亲产道内有无乳链球菌相关[7,8]。伴随产程时间的延长,新生儿的患病率也会随之增加[9]。
新生儿无乳链球菌感染分成早发型及晚发型[10,11]。早发型感染(出生后1周内),主要是肺炎及败血症;晚发型感染(出生后 1周~3个月),主要是脑膜炎[12,13]。本研究中伴有肺炎患儿21例(其中早发型19例),伴有化脓性脑膜炎患儿6例(其中晚发型2例)。另外,化验室检查结果中发现,不管是早发型还是晚发型感染,多数血象有变化,多为白细胞总数显著降低或升高。C-反应蛋白在入院48 h内显著升高,对于也许存在的其他合并症,采用肺部X线及脑脊液检测等方法。
对于抗菌药物的运用,表1中表明青霉素、头孢曲松、万古霉素对28株无乳链球菌菌株敏感,28株无乳链球菌菌株对克林霉素、红霉素及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与以往文献报道[14,15]的结果相比均有明显上升,利奈唑胺产生了耐药株。无乳链球菌败血症没有伴有脑膜炎的患儿,采取敏感的抗菌药物治疗 2周后,病情明显好转出院。针对无乳链球菌败血症伴有化脓性脑膜炎的患儿,抗菌药物使用周期均为4周以上,患儿的脑脊液才得到恢复。所以,针对无乳链球菌败血症伴有化脓性脑膜炎患儿,要尽早给予能够透过血脑屏障的抗菌药物治疗,如万古霉素等,之后依照临床效果及化验室检查结果给予降阶梯治疗。
[参考文献]
[1] Verani JR,McGee L,Schrag SJ,et al. Prevention of perinatal group B Streptococcal disease-revised guidelines from CDC,2010[J]. MMWR Recomm Rep,2010,19,59(RR- 10):1-36.
[2] 胡利春,邹洁洁,陈海燕. 晚期孕妇生殖道感染无乳链球菌与新生儿感染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4, 26(7):836-838.
[3] Huy R,Buchy P,Conan A,et al. National dengue surveillance in Cambodia 1980-2008:Epidemiological and virological trends and the impact of vector control[J]. Bull World Health Organ,2010,88(9):650-657.
[4] 许小艳,郑瑞,米弘瑛. 79例新生儿败血症细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 临床儿科杂志,2013,31(3):213-216.
[5] Sood BG,Shankaran S,Schelonka RL,et al. Cytokine profiles of preterm neonates with fungal and bacterial sepsis[J].Pediatr Res,2012,72(2):212-220.
[6] 黄荣,刘小平,樊尚荣,等. 孕 35~37 周妇女无乳链球菌携带状况及耐药性分析[J].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15, 16(3):269-270.
[7] Polin RA.Management of neonates with suspected or proven early-onset bacterial sepsis[J]. Pediatrics,2012,129(5):1006-1015.
[8] Rodriguez BF,Mascaraque LR,Fraile LR,et al.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The forgotten microorganism in neonatal sepsis[J]. Fetal Pediatr Pathol,2015,34(3):202-205.
[9] Fan Y,Yu JL. Umbilical blood biomarkers for predicting early-on-set neonatal sepsis[J]. World J Pediatr,2012,8(2):101-108.
[10] 王丽,叶巍,马杰. 实时荧光PCR技术和细菌培养法监测妊娠晚期孕妇定植 B 群链球菌临床分析[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35(16):2220-2221.
[11] Brzychczy-Wloch M,Gosiewski T,Bulanda M. Multilocus sequence types of invasive and colonizing neonatal group B streptococci in Poland[J]. Med Princ Pract,2014,23(4):323-330.
[12] Matsubara K,Hoshina K,Suzuki Y. Early-onset and late-onset group B streptococcal disease in Japan:A nationwide surveillance study,2004-2010[J]. Int J Infect Dis,2013,17(6):e379-e384.
[13] Eskandarian N,Neela V,Ismail Z,et al. Group B streptococcal bacteremia in a major teaching hospital in Malaysia: A case series of eighteen patients[J]. Int J Infect Dis,2013,17(9):e777-e780.
[14] 杨淋,赵德军. 某地区1082例孕妇生殖道无乳链球菌筛查及耐药性分析[J].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6,18(2):90-91.
篇2
【关键词】营林;病虫害;防治措施
我国植保工作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指明了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方向。植保方针的意义:坚持以预防为主,以营林技术为基础,发展森林生物圈中不利于病虫发展而有利于林木健康成长的因素与条件,因地制宜地运用各种因素相辅相成的办法,控制有害生物数量在不存在威胁的水平上,进而达到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林业丰产的终极目标。
1.林业有害生物的概念
(1)林业有害生物的概念对森林、林木、林木种子的正常生长发育有严重影响并造成严重损失的林业病、虫、杂草及其他有害生物被称为林业有害生物。林业有害生物并不都是产自国内或本地,也有部分品种是源自境外或国外。原产于国(境)外的有害生物,传入我国后,由于缺乏天敌,大量繁衍繁殖,对我国林业造成严重损失。它们被称为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国家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是指在仅在我国境内局部地区发生,具有较大的危险性,并能随植物及其他林业产品传播,被国家林业局禁止传播的林业有害生物。
(2)林业有害生物的种类我国是林业有害生物发生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有有害生物一百多万种。近年来,我国每年林业有害生物危害的林业面积都达到了8100万平方公顷,损失900亿元左右。
林业有害生物是破坏森林生态平衡的最主要的自然因素,当然这里面也有人为因素,部分林业有害生物系人为传播。
我国主要林业有害生物有200多种,各省份的林业生物也不尽一样。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进口业务量不断增加,各地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林业外来有害生物入侵问题越来越突出、严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至少有380种入侵植物,40种入侵动物和23种入侵生物。入侵者,来到缺乏天敌、适宜生存的环境,大量繁殖衍生,有十分大的破坏力与危害力。有害生物入侵犹如无形的战争,却有着惊人的破坏力与危害力。
2.营林技术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控制措施
(1)确立全新的防治策略防治林业有害生物需要坚持“健康森林”的理念,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实施三个转变,由重处理向重预防转变,由治标为主的防治策略向治标兼治本的防治策略转变,由化学防治向生物防治转变。营林技术以重预防为主,可以有效地将林业生态情况控制在安全范围内。防治策略的转变利于从根本上改变林业生物危害林业的情况。防治方法的转变利于保护自然环境与生态平衡。
(2)积极加强预防工作,抓好植物检疫林业有害生物的预防是建立在有害生物和森林生态环境之间辩证关系的基础之上的,参考现代生态学理论,坚持基本林业防治措施,坚持森林植物检疫为重要措施,研究林业有害生物的繁殖衍生特点,从而发展可抑制有害生物的环境因素和生物因素,最终促进林木健康成长。对发现植物检疫对象的地区,应实行封锁,并划为疫区。加强林木繁殖材料的运输及木材的调运,严格遵循检疫措施,确保非疫区林业的安全,将有害生物的发生范围控制在最低范围内。
(3)营造混交林,避免形成单一生物链人工造林必须进行一定的混交。混交林的枯枝落叶层易形成腐殖层。其拥有较复杂的生物种群。有些昆虫虽对林业有一定的危害,但是却是一些寄生天敌的补充寄生,可在主要有害生物数量少的时候,使有害生物天敌不因寄主数量的减少而凋落,从而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混交林的存在,腐殖层的存在利于形成较为复杂的生物链。单一的生物链极其脆弱,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遭到破坏。混交林的存在,腐殖层的存在利于形成较为复杂的生物链,从而利于加强林业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4)选用抗病虫树种不同的树种对同一有害生物有不同的抵抗力。同一树种的不同品种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等也都存在着差异,对同一有害生物的抵抗力也不同。人工造林需要选用抗病虫能力强的树种,发展适合当地环境的树种。通常情况下,我们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采取针叶与阔叶、乔木与灌木、灌木与灌木等的混交方式,混交方法可采用带状和块状为主的混交方法。
(5)保护有害生物的天敌我们要保护好以林木害虫为食的寄生性、捕食性昆虫、微生物、鸟类等。因为它们对抑制林业害虫的发生和繁殖衍生有重要意义。
3.总结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是一项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而建立在森林生态学原理基础之上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营林技术措施是科学可行、有效的治本措施,在林业建设中应积极应用。
【参考文献】
[1]程朝阳.国有林场营林技术措施的探讨[J].福建林业科技,2011,S1.
篇3
关键词:园林;病虫害;抗药性;养护
1园林病虫害的存在是一种正常现象
无树不病,无树不虫,园林病虫是园林生态系统中一个伴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天敌生存、繁衍必不可少的食料。这种以能量和营养物质形成的各种生物之间的联系是一条客观存在、相互依存和互相制约的生物链。我国许多园林风景区比城市病虫害相对少,是由于那里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那里的园林植物虽然也遭受病虫危害,但具有较好的自我调节、自我补偿和自我修复能力,自控及互相制约的作用较强,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园林植物与病虫害建立了相互制约的依存关系,在未受到外部因子强力影响时,它们保持着相对的动态稳定,其一般性的轻度危害不足为奇,甚至可以起到自然疏叶、自然疏枝的自我调节作用。例如松枝枯病病菌Ce-nangium ferruginosumFr。在松林中普遍存在,轻度发生可促进松树树冠的自然整枝。有虫不成灾是园林生态系统中的一种正常现象,应该允许园林病虫的存在,100%的“彻底消灭论”是不可取的。
2园林病虫害发生的特点
园林病虫害种类多,防治工作复杂。在千姿百态、功能各异的城市绿地中,品种丰富的植物,经过园林工作者独具匠心的设计和配置,表现形式千变万化。既有乔、灌、草相结合的复式种植,又有各种植物组成色彩斑斓的优美图案。多种多样的植物材料为不同病虫害提供了丰富的各取所需的食物源,容易形成多种病虫害共同危害的情况发生。同时,镶嵌于建筑群落之间的园林绿地已形成了各自的“小气候”,使得对气候条件特别敏感的各种病虫害在不同绿地呈现出不同的发生规律和习性特点。这样的环境决定了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种类多,防治工作复杂。
园林植物病虫害危害持久,防治受限制。城市环境与园林病虫害是一种脆弱的生态关系。现代化城市必然是综合功能十分健全的场所,为机械化防治和高技术防治园林病虫害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城市生态中人类控制生物环境的能力减弱,城市“生物链”很难维持良性平衡,在这种环境中植物的生长条件恶劣,经过长期驯化的苗木品种大多数抗逆性减退变弱,容易招致病原寄生物感染侵袭,导致病虫害长期发生。而对病虫害的防治又受到许多方面的限制。如要考虑用药的安全性,不能使用剧毒和药剂残留时间长的农药。这样可以供园林部门使用的农药品种少,重复使用机率高,病虫害容易产生抗药性。
3害虫抗药性机制
(1)害虫表皮和神经膜穿透作用降低,延缓了杀虫剂到达靶标部位的时间,使虫体内的解毒酶有更多的机会降解毒物。(2)害虫脂肪体等惰性部位储存杀虫剂的能力增强。(3)活化酶作用降低。有些杀虫剂进入虫体后在虫体内有关酶作用下,变成毒性更大的化合物时,才呈现出有效的毒杀作用,如果害虫活化作用降低即会出现抗药性增强。(4)解毒作用增强。害虫体内有多种解毒酶系,如果解毒酶发生量或质的变化,将药剂解毒变为无毒化合物,药剂即失去致死害虫的能力。(5)行为抗性机制。害虫有受体较敏感种群,在接触较低剂量药物时,就能使某些个体产生作用,从而逃离防治存活下来。
4
病原菌的抗药性机制
(1)原生质膜透性降低,使药剂达不到作用位置。(2)菌体解毒能力增强,使药剂降低或丧失活性。(3)菌体代谢能力增强,阻止了药剂在体内的活化。(4)杀菌剂与其作用点亲和力降低。(5)迂绕作用。有的菌体代谢途径被药剂阻碍后,从弯路绕过被阻碍的代谢反应,维持正常成长。(6)有的菌体特异性酶如果被药剂抑制,菌体可以通过增加酶的数量以弥补药剂化的损失,使整体代谢正常。
5病虫抗药性治理策略
篇4
一、信息生态学
物质、能源、信息是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进步,信息作为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信息是人及其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它构成与人和社会组织的一种相互关系,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态环境与人关联。信息生态的提出及其所形成的视野,就是要将人和社会组织所处的信息环境作为一种普遍的生态现象来研究。
本文认为:信息生态就是一个由人,行为,技术和价值在一定的信息环境下构成的系统。信息生态学就是运用生态学的理论方法和观点对信息生态系统研究的学科。该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似,应包含信息的生产者或提供者,信息的传递者,信息的消费者和信息的分解者。如图1所示。研究的目的是要实现信息生态系统的平衡,促进人、社会组织、信息环境乃至人类信息社会的循环可持续发展。
二、信息生态学与迈克尔・波特五力模型
1.迈克尔・波特的五力模型
驱动产业力量的五力分析模型是全球著名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于上世纪80年代初提出。该模型用于竞争战略的分析,可以有效的分析客户的竞争环境。模型中提到的五力分别是: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行业内竞争者现有的竞争能力。这五种力量构成了企业的利益相关群,从而影响着企业的利润和竞争力。
该模型的理论是建立在以下三个假定基础之上的;(1)制定战略者可以了解整个行业的信息;(2)同行业之间只有竞争关系,没有合作关系;(3)行业的规模是固定的,因此,只有通过夺取对手的份额来占有更大的资源和市场。
正是存在上述的假定,导致该模型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的缺陷和应用上的局限性。尽管存在缺陷和局限性,但我们能够认识到波特的竞争力模型的意义在于,五种竞争力量的抗争中蕴含着三类成功的战略思想,那就是大家熟知的: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专一化战略。
2.五力模型基础上的企业信息生物链的构建
生物生态是由生物间的捕食关系构成的食物链与食物网来维持生物生态的循环运转,各种生物之间是一种“互助合作”的关系,缺少任何一种生物都会给生态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使生物生态失衡,生态退化。同样,企业的生存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形成了“行业生态链”,按它们的依存关系可顺序分为“上、中、下游”行业,下级为上级产品的消费者。
波特的五力模型说明,企业的盈利水平和竞争力除与企业自身有关外,还与现有的竞争对手,供应商,用户,潜在进入者,替代品有密切关系,这就是企业的利益相关群。在自然界有“生物链”和“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信息时代的商业竞争中也存在“生物链”和“生态系统”。信息时代,对于企业来说,要想知己知彼,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需要迅速及时获取来自这五个利益相关群的信息。诚然,这些信息对企业的发展定位,对企业了解市场动态,竞争对手动态,以及在此基础上做出科学的决策和发展战略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和认识,本文给出了企业信息生物链模型。如图2所示。
根据该模型中,企业需要掌握和识别的利益相关群的信息分别是:来自供应商的信息;来自购买者的信息来自新进入者的信息;来自替代品的信息;来自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的信息。几乎所有的企业都需要从上述几种力量所获得的关键信息中来认清自身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以及整个行业的市场动态。而且企业必须面对行业中的每一个竞争者的举动。除非认为正面交锋有必要而且有益处,例如要求得到很大的市场份额,否则企业可以通过设置进入壁垒,包括差异化和转换成本来保护自己。 当一个企业确定了其优势和劣势时,企业必须进行定位,以便因势利导,而不是被预料到的环境因素变化所损害,如产品生命周期、行业增长速度等等,然后保护自己并做好准备,以有效地对其他企业的举动做出反应。
三、企业的信息生态位与差异化的竞争战略
1.企业与生态位
如果把“生态位”作进一步的解释,那就是在大自然中,亲缘关系接近的,具有同样生活习性或生活方式的物种,不会在同一地方出现。
生态位现象对所有生命现象而言是具有普遍性的一般原理,它不仅适用于生物界,同样适用于人类,适用于企业。在本文中我们研究的是企业的信息生态位现象。不同的企业在信息生态系统中拥有不同的信息生态位,这种不同使得企业能够得到其他企业所得不到的信息,形成了企业信息生态位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也正是这种差异性的存在客观上形成了企业之间的竞争。企业在竞争的过程中推动着企业的进化。
2.企业信息生态位的选择与差异化发展战略
企业的信息生态位是客观存在的,每个企业都存在于自己的信息生态位上,从而获取和占有不同的信息资源。但是企业的信息生态位又不是一成不变的,与生物生态位相似,企业的信息生态位也会随着企业在信息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不同而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具体来说,当两个企业的信息生态位发生很大程度的重叠时,势必会形成十分激烈的生态位竞争。显然,竞争的结果必然造成一方或双方生态位的部分或者完全改变。
差异化的战略思想,以及信息生态位的客观存在,指示我们,要想使得企业在当今信息社会里能够真正拥有提高自身竞争优势的信息资源,必须走信息差异化的发展战略。以期形成具有绝对竞争优势的企业信息生态位。
那么企业如何来选择能够使企业具有竞争优势的信息生态位,本文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企业所处的信息生态环境。企业的信息生态环境由多个信息生态因子构成。这些生态因子的改变,对企业的信息生态位会有所影响。由于环境变化导致企业在竞争过程中完全或部分失去原有信息生态位的优势后,企业必须寻找新的生态位求得生存。
(2)细节决定成败,企业在进行生态位的选择时,应该提高对信息潜在价值的挖掘能力。往往在大量的,表面似乎无用的信息背后却蕴藏着十分有价值的信息。
(3)竞争正是由于生态位的重叠造成的,那么企业在进行生态位的选择时,应遵循主观上尽量避免生态位重叠的原则。这也正符合差异化战略的思想。
(4)任何企业都不愿进行恶劣的竞争;都想避免竞争;另辟奚径。因为竞争对手也是相对的,当企业抱着良好的愿望去发展同对手的友好关系时,对手也会变成该企业经营必不可少的“朋友”,共享双方的优势。因此,竞争的各方都乐意利用尚未被对手占有的资源。将竞争的资源转移到不与其他物种发生重叠的生态位上,或尽量在少重叠的生态位中生存发展。
(5)企业信息生态位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不能只想只拥有一个生态位;毕竟资源多多益善;所以我们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必须抢夺别人的生态位和改变自己的生态位以便生存发展。
(6)企业生态位的选择是一种理念;企业只有不断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物种有强弱之分,企业同样有这种区分。与大企业相比,小企业反应快、应变能力强的特点,这正如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所说:“小企业的成功依赖于它在一个小的生态领域中的优先地位。”一个好企业并不是一年能赚几个亿或几十个亿的企业,而是长盛不衰的企业;这些企业既是强者又是适者。强者与适者的结合,是对自己“生态位”的高度发挥。
四、结束语
信息生态学为我们解决社会经济领域中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维和全新的视角。利用信息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来探讨人与信息环境的关系,不仅对信息管理学的学科发展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研究信息社会的发展规律,探讨社会信息化、城市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进程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A.L.0Eryomin,Ecology and Society 's Development,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aint-Petersburg,Center of IAESVS,1995
[2]Thomas H:Davenport,Information Ecology―Mastering the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Environment,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 997
[3]Alexei L Eryomin, Information Ecology―A Viewpoin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1998(4)。
[4]蒋录全邹志仁:信息生态学― 企业信息管理的新范式.图书情报知识,2001,(3)
[5]陈曙:信息生态研究.图书与情报,1996,(2)
[6]谢立虹:网络空间中的信息生态问题.图书馆,2000,(2)
[7]张福学:信息生态学的初步研究[J].情报科学,2002,(1)
[8]蒋录全:信息生态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6-8,140―141
[9]李美娣:信息生态系统的剖析.情报杂志,1997,(4):3―5
[10]Yogesh Malhotra.Information Ecology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Toward Knowledge Ecology for Hyperturbulent O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s[EB/OL].[2006-04-19]
[11]王东艳侯延香:信息生态失衡的根源与对策分析.情报科学,2004,(6)
[12]翟金金张文德:信息生态环境下的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研究.情报探索,2006,(8)
[13]Roughgarden J,May R M,Levin S A。Perspectives in ecological theory[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9
篇5
【关键词】教学 食物链 累积 放大 爱护 保护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72(2013)04-003-02
生态环境的污染、物种的锐减,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危害,越来越明显,也受到了各界的高度关注。高中《生物》必修3《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相关知识,也成了近年高考的热点,这一章的基础知识内容较为简单,而基本概念繁多,可是教材中没有对其进行过多详述,如生产者、分解者的概念。而在历年的高考中,却占有一席重要之地,尤其《食物链》一节的内容,轻描淡写,仅以200字作了介绍。食物链也是生态系统的一个基本概念,没有对其概念进行阐述,学生往往难以把握。因此,在教学中,我认为以下三个方面的知识,有必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补充。
第一,食物链(food chain)一词是英国动物生态学家埃尔顿(C.S.Eiton)于1927年首次提出的。各类参考资料对其定义众说纷纭。如,①食物链又称为“营养链”,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以食物关系联系起来的链锁关系。②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③生态系统中贮存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在生态系统中层层传导,通俗地讲,是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这种生物与那种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
然而,对于食物链概念的教学,是使学生能更好地在认识的基础之上,理解生物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关系的基础,对正确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意义起到关键作用。因此,概念教学,在生物科学教学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教材中却忽略了。
教材中所介绍的食物链仅指捕食食物链,它是生物获取营养的一种食物路径,食物链以生物种群为单位,联系着群落中的不同物种。食物链中的能量和营养素在不同生物间传递着,能量在食物链的传递表现为单向传导、逐级递减的特点。食物链一般有4―5个级,很少包括六个以上的物种, 因为传递的能量每经过一阶段或食性层次就会减少80%-90%。
食物链的诸环节叫营养级。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一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低级营养级是较高营养级的营养和能量的提供者,但由于较低营养级的能量仅有10%―20%能被上一个营养级所利用,因此,在数量上,第一营养级就得大大多于第二营养级,由低而高,逐级减少,形成生物数量、生物能量以及生产率的金字塔。
各种食物链相互交错,就形成了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散失,物质的传递和转化,是通过食物链或食物网进行的。
而在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物来源,而另一种生物又以第三种生物为食物来源,……由此在多种生物之间形成一个以食物关系联接起来的连锁关系。按照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通常可把食物链分成以下四类:
(1)捕食性食物链。它是以植物为基础的食物链,后者捕食前者。其构成形式是植物一小动物一大动物。如青草一野兔一狐狸一狼。
(2)碎食性食物链。它是以碎食物为基础的食物链。碎食物是由高级植物叶子的碎片,经菌类作用,再掺入微小的藻类而成的。碎食性食物链的构成形式是碎食物一碎食物消费者一小肉食性动物一大肉食性动物。如树叶碎片及小藻类一虾(蟹)鱼食鱼的鸟类。
(3)寄生性食物链。它是以大动物为基础的食物链,其构成形式是由小动物寄生到大动物身上。如哺乳类跳蚤原生动物细菌过滤性病毒。
(4)腐生性食物链。它是以腐烂的动植物尸体为基础的食物链。是由腐烂的动植物尸体被土壤或水中的微生物分解利用以后形成的。
教材中没有对这四类食物链进行一一阐述,仅对捕食食物链进行了举例说明 ,而在历年的高考中,四类食物链的相关知识多有涉及。如2012广东高考生物卷的第27题、2012江苏高考生物卷的第26题、2012年全国卷(大纲版)高考生物试卷第3题。由此可见,其他三类食物链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讲述的重要性。
第二,各类考试中对食物链的累积和放大效应的相关知识,也常有涉及。生物的累积和放大效应就是有毒的化学物质通过食物链向后传递时,会逐级增加,越食物链后端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毒素越多,一种有毒物质被食物链的低级部分吸收,如被草吸收,虽然浓度很低,不影响草的生长,但兔子吃草后有毒物质很难排泄,当它经常吃草,有毒物质会逐渐在它体内积累,鹰吃大量的兔子,有毒物质会在鹰体内进一步积累。也就是生物富集作用,人在食物链的最末端,当然收到的危害也最大!
人类与大自然也通过食物链而连接着。人的食物主要来自植物和动物。而动植物是从自然环境中得到营养才生长而成的。如果这些动植物含有了来自环境污染的成分,人吃了就有危险。拿水产鱼类来说,如果自然界有了汞的污染,而土壤中的有些微生物可以把汞转变成有机汞,鱼类吃了这样的微生物就会把有机汞储存在身体中,而人吃了这样的鱼,汞就会进入人的神经细胞中,人就会得可怕的水俣病。水俣病是人类污染环境,而污染物最终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并严重伤害人的健康的食物链累积和放大的最典型的例子。在教学中,应当联系生活实例,对学生进行传授。
第三,在实际生活中,生物圈中的食物链经常被简化为“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中央台播放的《动物世界》,往往带给人们的错觉是自然世界中存在着一种恃强凌弱的关系,人们往往会同情弱者、痛恨强者,食肉动物作为强者的代表,往往遭人唾骂。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当注重学生爱护生物、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平等对待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分子。
食物链的例子常常就在我们身边,而且使人类受益非浅。比如:植物长出的叶和果为昆虫提供了食物,昆虫成为鸟的食物源,有了鸟,才会有鹰和蛇,有了鹰和蛇,鼠类才不会成灾……。当动物的粪便和尸体回归土壤后,土壤中的微生物会把它们分解成简单化合物,为植物提供养分,使其长出新的叶和果。就这样,食物链建立了自然界物质的健康循环。
如草原生态的食肉动物―食草动物以及昆虫―鸟类等,它们互相制约,共生共荣。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自然和谐的。在非洲大草原,以狮子、猎豹和猎狗为代表的食肉动物专吃食草动物,它们对角马甚至斑马的猎杀是凶残的,但这种残酷的捕杀既是食肉动物生存繁衍的需要,同时也是保持草原植物繁茂和生态平衡所必不可少的因素。如果没有食肉动物对食草动物的控制,食草动物就会迅速发展起来,当食草动物发展到一定数量,草原就难以承受,草原退化,食草动物也就失去生存和发展的条件。食肉动物对食草动物的捕杀,不仅能控制食草动物种群的数量,从某种意义上说同时也是提高食草动物的质量。生物学家经过长期的野外考察证明,食肉动物在猎捕过程中,选择的对象往往是病残弱小的食草动物,这无疑有利于物种的优胜劣汰。从这一点说,食肉动物对食草动物的凶残捕杀,就显得自然合理,天经地义了。
学生通过对生态系统的学习,就能正确认识食物链是物种紧密联系、相互平等的依据,物种与物种之间的数量比率决定自然的平衡。食肉动物和猎物的数量比率合理时,就能保证生态系统正常运转,正确认识生物圈中不同物种的平等关系。
很显然,仅以教材内容的知识来应对高考,还远远不够,教学中,我们需要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注重学生掌握知识并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要作为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引导者、组织者。
参考资料:
1、2012年广东省、江苏省、全国卷(大纲版)高考生物试卷。
2、《食物链和食物网》
3、《达尔文探索生物链》
篇6
关键词:园林;病虫害;抗药性;养护
Abstract: garden plants pest resistant not only has impact of pesticides on pests and diseases control, but also has encountered new obstacles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landscaping business. How to develop resistance to integrated governance has caused widespread concern of the landscape profession.Key words: gardens; pests and diseases; drug resistance; conservation
中图分类号:TU986.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园林是按照人类的愿望塑造出来的,面向全社会的开放型生态系统,园林病虫害的发生和猖獗有它自己的特点。
1园林病虫害的存在是一种正常现象
无树不病,无树不虫,园林病虫是园林生态系统中一个伴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天敌生存、繁衍必不可少的食料。这种以能量和营养物质形成的各种生物之间的联系是一条客观存在,相互依存和互相制约的生物链。我国的许多园林风景区为什么比城市病虫害相对少,是由于那里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那里的园林植物虽然也遭受病虫危害,但具有较好的自我调节、自我补偿和自我修复能力,自控及互相制约的作用较强,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园林植物与病虫害建立了相互制约的依存关系,在未受到外部因子强力影响时,它们保持着相对的动态稳定,其一般性的轻度危害不足为奇,甚至可以起到自然疏叶自然疏枝的自我调节作用。例如松枝枯病病菌Ce-nangium ferruginosumFr。在松林中普遍存在,轻度发生可促进松树树冠的自然整枝。有虫不成灾是园林生态系统中的一种正常现象,应该允许园林病虫的存在,100%的“彻底消灭论”是不可取的。
2园林病虫害发生的特点
园林病虫害种类多,防治工作复杂。在千姿百态、功能各异的城市绿地中,品种丰富的植物,经过园林工作者独具匠心的设计和配置,表现形式千变万化。既有乔、灌、草相结合的复式种植,又有各种植物组成色彩斑斓的优美图案。多种多样的植物材料为不同病虫害提供了丰富的各取所需的食物源,容易形成多种病虫害共同危害的情况发生。同时,镶嵌于建筑群落之间的园林绿地已形成了各自的“小气候”,使得对气候条件特别敏感的各种病虫害在不同绿地呈现出不同的发生规律和习性特点。这样的环境决定了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种类多,防治工作复杂。
园林植物病虫害危害持久,防治受限制。城市环境与园林病虫害是一种脆弱的生态关系。现代化城市必然是综合功能十分健全的场所,为机械化防治和高技术防治园林病虫害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城市生态中人类控制生物环境的能力减弱,城市“生物链”很难维持良性平衡,在这种环境中植物的生长条件恶劣,经过长期驯化的苗木品种大多数抗逆性减退变弱,容易招致病原寄生物感染侵袭,导致病虫害长期发生。而对病虫害的防治又受到许多方面的限制。如要考虑用药的安全性,不能使用剧毒和药剂残留时间长的农药。这样可以供园林部门使用的农药品种少,重复使用机率高,病虫害容易产生抗药性。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方法要灵活,措施要准确。园林绿化的功能除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外,还有着与众不同的观赏效益。各地区花木交流日益频繁增加了苗木病虫地区之间传播的机会,这造成园林病虫害的复杂多变性。因此,病虫害防治不能墨守陈规,必须随时分析各个绿地病虫害的发生趋势和消长动向,不断调整技术措施,做到防治措施灵活多变,确保防治的准确性。此外,对于有文物价值的古树名木景点的病虫防治不能停留在“允许少量病虫残留”的生态防治,而应力求“除虫(病)务尽”,这就要求准确掌握这些景点的病虫害情况,采取多样措施,全面防治,确保病去虫除。
3害虫抗药性机制
随着农药的不断使用,病虫害容易产生抗药性,从而影响园林植物的正常生长,在防治病虫害的过程中,要克服单纯依靠化学农药的倾向,应提倡农业、物理、生物等综合防治措施,互相配合取长补短。
(1)害虫表皮和神经膜穿透作用降低,延缓了杀虫剂到达靶标部位的时间,使虫体内的解毒酶有更多的机会降解毒物。
(2)害虫脂肪体等惰性部位储存杀虫剂的能力增强。
(3)活化酶作用降低。有些杀虫剂进入虫体后在虫体内有关酶作用下,变成毒性更大的化合物时,才呈现出有效的毒杀作用,如果害虫活化作用降低即会出现抗药性增强。
(4)解毒作用增强。害虫体内有多种解毒酶系,如果解毒酶发生量或质的变化,将药剂解毒变为无毒化合物,药剂即失去致死害虫的能力。
(5)行为抗性机制。害虫有受体较敏感种群,在接触较低剂量药物时,就能使某些个体产生作用,从而逃离防治存活下来。
4病原菌的抗药性机制
病虫的抗药性抵御外界恶劣环境是生物的一种本能。在不断遭受农药袭击的环境中,生物体同样有产生抵抗力的反应。尤其当同一种药剂连续反复使用,这种反应更为强烈。适者生存,任何生物种群,总有一部分个体对药物敏感,一部分不敏感。生物体接触到农药以后,敏感的个体易中毒死亡,不敏感的个体存活下来,继续繁殖,会形成不敏感的抗药性种群。病虫的抗药性,有一个由弱到强的过程。病虫为了增强自身的防御能力,也在不断修筑自己的堡垒,如改变生物体表皮的通透性,抵抗农药的攻击,一些病虫体内还能产生一种能使农药分解失效的酶。
5病虫抗药性治理策略
病虫抗药性的治理,要科学用药,保护利用天敌,合理保护敏感资源,选择抗病、虫品种和非化学防治措施。从而达到降低杀虫剂选择压,达到减少环境污染和控制抗药性发展的目的。从化学防治角度出发治理害虫抗药性可采取以下策略:
(1)避免长期连续使用单一杀菌剂、杀虫剂。
(2)限制使用药剂,使用最低有效剂量,尽可能减少用药次数,降低药剂的选择压。
(3)选用无交互抗性或有负交互抗性的药剂。
(4)进行不同作用机制杀虫剂、杀菌剂的合理混用或轮用。
(5)在病虫害发生和流行的关键时期用药。
参考文献
[1] 徐公天. 我国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现状及对策[J]. 中国森林病虫 , 2002,(01) .
篇7
关键词:生物入侵;物种;遗传资源;经济
一、引言
生物入侵是一种恶劣的生物迁移,对生态环境以及国家经济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如何高效的防控生物入侵,已经成为棘手的问题。本文将针对生物入侵对物种及遗传资源影响的经济评估进行详细的分析。
二、生物入侵的概论
(一)生物入侵含义:生物入侵的主要内容是生物由于某些原因被带入到了一个全新的生长环境,并成为生态循环的一部分。由于新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定居、繁衍并扩散,导致了自然环境中原本的生物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的危害是显著的,在自然环境中,生态是相对平衡的,物种分布也非常有规律。外来生物会直接或者间接的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改变物种分布范围。
(二)生物入侵形式:外来生物的入侵主要有三种形式,有意引入、无意引入以及自然扩散三种形式。有意引入的内容便是为了保持本地生态平衡,适当的针对外来物种加以控制引入。无意引入便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在交通工具或者国际物品中不小心夹带了某些生物。自然扩散便是生物依靠风力、水流等途径进行的迁移。据不完全调查统计,当前侵入到我国的杂草多达i00多种,侵入到我国的害虫多达30多种,侵入到我国的病毒也多达20多种。例如,飞机草金钟藤、假高粱、澎琪菊、五爪金龙、意大利苍耳、刺萼龙葵等、美洲斑潜蝇、西花蓟马、稻水象甲、蔗扁蛾等。
三、生物入侵恶劣影响
(一)生物入侵对物种多样化影响的经济损失分析:在生态环境中,物种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平衡的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链是非常稳定的,当外来物种摆脱了天敌的攻击,便会在新的自然环境中肆意繁殖,威胁了自然环境中原本的生物链结构,甚至会造成本地物种的灭绝。
入侵生物对于本土生物的影响有着多种形式,首先,是生物竞争。通过竞争使本土生物无法生长。其次,是通过竞食的形式抑制本土生物生存。再次,是通过分泌化学物质的手段影响本土植物生存。最后,通过大面积繁殖减少本区域生物多样性。例如,被喻为“紫色恶魔”的凤眼莲(Bichhorniacrassipes),原产于南美洲委内瑞拉,世界各国的游人认为其非常具有观赏性,便携带回国。但是凤眼莲(Bichhorniacrassipes)的繁殖能力非常强,墨西哥湾内陆河流水道受到凤眼莲(Bichhorniacrassipes)的入侵,不仅导致船只无法通行,而且导致鱼虾绝迹。我国也深受凤眼莲(Bichhorniacrassipes)的侵害,由于凤眼莲(Bichhorniacrassipes)降低了水中的溶解氧,致使水生动物死亡。据统计,我国每年都要人工打捞凤眼莲(Bichhorniacrassipes),仅浙江温州市和福建莆田市每年用于人工打捞水葫芦的费用分别为1000万元和500万元,为我国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二)生物入侵对遗传资源影响的经济损失分析:遗传资源的内容便是针对自然环境中生物自身存在的遗传信息,不同生物之间遗传资源是存在差异的。在自然环境中,由于生物多样性使得不同生物之间的遗传资源存在差异。不同生物存在不同的颜色和形状,其染色体的数量以及结构分布、分子表现形式都存在差异。当外来生物进入到一种全新的生态环境中,会将本地物种遗传资源进行分割、包围或者渗透,导致了本地生物的遗传资源遭到破坏,最终演变成本地生物近亲繁殖和与遗传漂变。
由于生物入侵对本土生物遗传资源的破坏力是巨大的,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外来生物对我国农作物的遗传资源影响尤为显著,例如:“中华猕猴桃”是我国本土重要的生物资源,受到了国内外广泛的好评。近年来“中华猕猴桃”的出口产量直线下降,而“新西兰猕猴桃”的销量遥遥领先。其原因是新西兰为了维持和改良猕猴桃的品质,源源不断地向我国收集野生猕猴桃资源。而我国片面的重视猕猴桃产量,严重地影响了野生猕猴桃的品质,导致了我国野生猕猴桃遗传资源严重的损失甚至灭绝,不仅对我国经济带来了严重的损失,而且对我国自然系统带来的损失更是不可估量的。
四、防控生物入侵的策略
(一)科学利用物理、化学、生物的手段防加强防治:利用物理以及生物的手段来防治外来生物,已经成为当前防治生物入侵的主要手段。利用物理机械、物理器具的手段进行人工的防治,是治理生物入侵的有效形式。此外化学手段在生物治理工作中也存在一定的有效性。利用化学药物对生态环境中有害的生物进行处理,其高效性是其他手段无法比拟的。但是利用化学手段的弊端就是容易造成环境污染,虽然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生物入侵状况,但也破坏了生态环境。在利用化学手段时,应该权衡、把握生态因素,慎重地进行使用。生物的手段是最为环保、最为科学的防治手段。其原理便是将入侵生物的天敌引入到生态环境中,形成一个新的食物链,以便于调解均衡生态系统。生物防治的弊端就是效果相对缓慢,并且实施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在实施生物防治的同时,要全面的对引进生物进行思考,确保不会造成新的生态破坏。
(二)建立健全外来生物预警体系:生物的生长是需要一定的条件,外来生物在新环境下繁衍生长也需要具备一定的自然条件。据调查,生物生长的不同阶段,对于外界自然环境的需求存在差异。建立外来生物预警体系的原理,就是根据外来生物生长的薄弱环节,针对容易入侵到区域的生物进行检测。通过对大气、土壤、空气湿度、阳光、温度的把控,有指向性的对容易入侵到自然环境中的植物进行检测。通过对自身自然区域的分析以及容易入侵到自然区域中的生物进行详细的分析,通过提升测报水平,切实的防患于未然。
(三)完善生物入侵相关法律体系:当前我国对于生物入侵的相关法律法规并不完善,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規,才能够为预防外来生物入侵提供切实的保障。针对有毒、有害的生物物种的数量、分布、影响进行系统的研究调查,完善风险评估机制,切实的从法治角度去进行外来生物监控。积极地将防范意识传递给广大群众,提升广大群众的生物入侵防范意识。杜绝因为一己之力而破坏我国生态系统的现象发生,切实地将生物入侵问题上升到国家的层面上来,积极地将正确的思想意识进行推广,使群众意识到生物入侵带来的危害,切实的保障我国生态系统安全。
五、结束语
篇8
[关键词] 玉米 病虫害 防治
[中图分类号] S43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8-0198-02
玉米具有较高营养价值,可被制作成各种食品,是我国人民喜爱的谷物之一。玉米在我国种植面积广泛,然而病虫害常给玉米种植带来重大影响,造成产量和质量均有一定程度下降。基于此必须重视玉米病虫害防治工作,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1 常见玉米病虫害
1.1 常见玉米病害
玉米种植过程中受到自然环境影响易发生病害。统计表明,玉米病害种类达到十余种之多,其中尤以大、小斑病和青枯病为代表,给我国玉米种植带来严重影响。
大斑病对玉米生长全程都有一定影响,尤其在抽穗后大斑病对玉米影响日益加剧。大斑病主要影响玉米叶鞘及苞叶部分,尤其在温度18-22℃时极易产生该病害。大斑病致病菌为大斑病凸脐蠕孢。
小斑病在玉米上造成的斑较大斑病小,但数量更多,危及范围更广。患病玉米初期其病斑为水浸状,而后颜色逐渐加深,由中间向旁边颜色呈现由浅及深状,形状以圆形或椭圆形为主。小斑病致病菌为玉蜀黍凹肚脐蠕孢,在28-30℃下极易产生该病害。
青枯病对玉米造成的影响较为严重,能迅速导致玉米枯死。导致青枯病因素较多,其中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均可诱发该病,常发生于玉米成熟期前后。青枯病期初玉米叶片突起,水分逐渐流失干枯,颈和根出现溃烂,茎中空并出现软化现象,逐渐导致玉米倒伏,青枯病致病菌为镰刀菌和腐霉菌等其他病菌共同侵染。
1.2 常见玉米虫害
玉米虫害种类多,影响玉米整个生长周期,其中尤以红蜘蛛、蚜虫、玉米螟为代表。
红蜘蛛以玉米养分为食物,逐渐导致玉米组织成分被破坏,并出现黄白色斑点,最后褪色死亡,大面积红蜘蛛病虫害会造成玉米粒瘦小,影响玉米产量。
蚜虫是较为常见的玉米病虫害之一,主要以戏曲玉米嫩茎和汁液为生。受蚜虫影响,玉米禾苗会逐渐萎蔫,玉米叶片卷缩,危害严重时会导致玉米死亡。蚜虫生殖方式较多,不仅可两性生殖,还可孤雌生殖,危害范围广,并具有较长周期。
玉米螟主要破坏玉米心叶,导致叶片出现成排小孔。玉米出雄穗后玉米螟会破坏胸花,致使其折断。出雌穗后玉米螟幼虫会破坏其内苞叶和花丝部分,造成玉米减产。
2 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
玉米生长过程中受到病虫害影响,其产量和质量均受到大幅度影响,给农民带来严重经济损失,影响社会稳定性。基于此必须研究玉米病虫害产生原因,针对性采取有效措施,正确防治,降低病虫害对玉米生长造成的影响,确保玉米生产稳定性,提高产量。
2.1 农业防治技术
农业房子技术主要指对玉米生长规律进行总结,根据实际状况采取农业方法缓解病虫害对玉米造成的影响。
首先选用品种优良的种子。种植玉米前需要对当地环境进行考察,结合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合适的玉米种子。玉米种一定要具有一定抗病虫害能力,在生长过程中不易被病虫害影响。玉米种植前需对地面进行翻土处理,降低土壤致病菌含量。结合气候和发病规律,适当提前种植,让玉米错开病虫害高发期,确保其安全周期时间更长。玉米若出现病虫害后,种植人员应该及时将发病叶片等部分去除,降低病虫害进一步蔓延速度,为玉米良好生长奠定基础。害虫一般在冬季前产卵,虫卵可越冬成长,并在来年开春之际孵化生长。为降低虫卵影响,玉米收割完成后可将玉米杆等带出玉米地,并对其进行集中处理,降低来年虫卵孵化数量,从而达到防治玉米病虫害目的。
2.2 生物防治法
生物防治大主要利用自然界生物链原理,在玉米地释放害虫天敌方式,从而达到消灭病虫害的目的。生物防治法较为环保,且具有明显效果。使用物理防治前需研究当时病虫害发生规律,在适当使其引进害虫天敌将其消灭,从而达到最佳灭虫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引进害虫天敌时应注意随环境保护,不可破坏当地生态环境,选择引进物种应确保不会造成当地生物链出现混乱,引进新物种导致物种暴发,产生新问题。例如蚜虫天敌时蚜茧蜂,红蜘蛛天敌时草蛉、食螨瓢虫,玉米螟天敌是赤眼蜂。赤眼蜂产卵时会选择玉米螟等害虫卵,将自己的卵产于害虫卵内部,靠害虫卵营养孵化,使得害虫卵无法正常孵化,降低其成活率。释放赤眼蜂时机需科学把握,当每百株玉米有一到两株出现玉米螟时应进行赤眼蜂释放,且选择天气较好时释放,提高赤眼蜂对害虫捕捉能力。
2.3 物理防治法
物理防治法具有较好灭虫效果,并具有一定环保型。玉米病虫害物理防治法较多,主要有色膜色板诱杀法、灯光诱杀法、毒饵诱杀法等。
灯光诱杀法主要利用害虫具有一定趋光性特点,在玉米地夜间通过黑光灯、白炽灯等广元吸引玉米螟成虫,降低其在玉米地产卵量,以此达到防治目的。使用该种防治方法不仅可为玉米生长创造良好环境,还不会对人畜造成伤害,具有较好操作便利性。
色膜色板诱杀法主要指利用害虫特殊光谱反应,结合光色生态规律使用色模色板诱对害虫进行诱杀。例如在玉米地设置银灰色可达到良好驱虫避害目的。
使用毒饵诱杀害虫时,选用害虫喜食的食物配合药剂,在傍晚时分释放诱饵,害虫使用后便会中毒死亡。
2.4 化学防治法
化学防治法主要指通过对病虫有杀害作用且对玉米和人畜无害化学药剂消灭害虫或是对玉米病害有一定至于作用的化学药剂在玉米田间喷洒从而达到治愈并充好效果。化学防治法是当前玉米种植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技术,也是玉米种植人员最熟悉的一种病虫害防治技术。当前出现一些较为新式的化学防治法,如仿生杀虫剂、植物源杀虫剂等。这些方法具有高效、安全、迅速等特点。仿生杀虫剂主要利用方生物农药杀灭害虫,当前一些农药就是利用该原理制作出来。植物源杀虫剂主要通过抑制害虫生长方面达到消灭害虫群目的。
结束语
玉米病虫害种类多,影响范围广,发病周期长,对玉米种植危害性较大。玉米种植人员应该根据病虫害发生规律及当地气候特点,寻找积极有效的防治方法,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以此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详细介绍了赣榆县生
民欢迎。
三、种养加相结合、农工贸一体化发展模式
生态循环农业,就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把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和经营,以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重点”,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最大限度的再生利用、深度利用农业废弃物,通过改良土壤、科学使用肥料、农药以更小的资源消耗、更低的环境污染生产出高产优质的农产品,使有限的农业自然资源得到高效利用、永绪利用,实现农村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统一。
近年来,赣榆县在生态循环农业的实践中,创造了许多有益的发展模式。笔者对这些形态各异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进行归纳分类,大致有以下六种发展模式:
一、以沼气为纽带的资源利用型发展模式
该模式是以沼气为纽带,把养殖业和种植业以及加工业紧密结合起来,把“植物生产一转化—微生物还原”的生物链连接起来。通过沼气发酵来处理大量的农业废弃物,包括人畜粪便、农作物秸秆、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等,不仅治理了环境污染,而且有机物厌氧发酵产生的沼气,用于炊事、照明、储粮、保鲜、发电等多项生活、生产活动;同时,沼气发酵的残余物沼液和沼渣,可以种粮、种菜、种果、浸种育苗、饲养畜禽、养鱼等,起到改良土壤、提高生物产量和质量、生产无公害和绿色食品等作用,从而实现了农村和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赣榆县近年来新建的4万多户“一池三改”农村户用沼气池和规模养殖兴建的大中型沼气工程,都是以沼气为纽带资源利用发展模式的具体运用。
二、立体复合型发展模式
该模式通过利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物种的特点,使处于不同生态位的生物类群(如林木、农作物、鱼、食用菌等)在系统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互惠互利,既充分利用了太阳辐射能、土地资源、水分和矿物质营养元素,又为农作物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从而建立一个空间上多层次、时间上多序列的产业结构,提高资源的利用和生物产品的产出,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主要有三种形式。
一种是立体种植型。包括各种农作物的轮作、间作与套种、农林间作等。如2010年我县“麦一玉米一菜、”“玉米一西瓜—棉花”等旱地立体种植模式面积达10万多亩;“金水梨一麦/花生”等果园立体种植模式面积也达到2500多亩。
二是立体养殖型。包括陆地立体圈养模式、水体立体养殖模式。如我县海头、柘汪、宋庄、罗阳、欢墩、塔山等农业综合示范园,建成精养水面30000多亩,岸上养猪、水面养鸭、池中养鱼,形成立体生态奇观。
三是立体种养型。如在稻田或耦田内养鱼、养虾、养泥鳅、养河蟹,有的在稻田内种植绿萍后再养鸭或养鱼。此种养殖方式全县较为广泛,2010年全县水田立体种养模式面积达到了10万多亩,其中城西镇、墩尚镇“稻鸭共养”、“稻鱼共养”、沙河镇的“猪一沼一菜”、塔山镇的“四种四养四过腹”沼气生物链模式,深受农
该模式主要是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大力发展以农畜产品加工为主的第二产业,使种、养、加、贮、运、销、服务相配套,同时不断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形成以工补农、以农带牧、以牧促农、以农牧发展推进工业生产的生态经济大循环和开放复合式的结构。如赣榆县沿海乡镇的海产品、班庄、塔山等西部山区的果品以及沙河镇蔬菜产品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采用了此种模式,均获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四、有害投入品减量、替展模式
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的使用,是工业革命成果在农业上的应用,对农业的增产作用显著。但负面作用也不可忽视,既有可能带来农产品的残毒,也有可能带来农业面源污染和土壤退化,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多年来,赣榆县各乡镇积极探索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的减量、替代的新途径。如用农家肥、沼气肥替代化肥,用生物农药、生物治虫替代化学农药。用可降解农膜替代不可降解农膜,现农业部门开展的测土配方施肥和平衡施肥,根据土壤状况和农作物生长需要,确定化肥的合理施用量,深受农民欢迎。
五、清洁能源模式
该模式充分利用农村丰富的资源优势发展清洁能源,目前主要有:风力发电、秸秆发电、秸秆气化、沼气、太阳能利用等。特别是赣榆县近几年积极实施的“一池(沼气池)三改(改厕、改厨、改圈)”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和推广的太阳能热水器,普及率已达到60%以上,县城几乎达到80%。既净化了环境,又获取了清洁能源,还增加了收益,农民群众对此赞不绝口。
六、观光农业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以生态学、系统科学和环境美学为指导,因地制宜的设计融农业生产、示范推广和观光休闲为一体的观光农业区。它以大农业资源为依托,融农业生产、观光旅游与环境保护为一体,通过大农业与其他产业的有机结合,利用传统农业的技术精华和现代科学管理技术,协调农业生产和环境、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该模式主要发展以绿色农业为基础,构建集农业种植、养殖、农业观光、度假、食品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生态观光园,发展针对城市居民消费新需求的生态型、科技型观光农业,把农业与第三产业结合起来,如我县厉庄镇大樱桃观光农业生态区、门河镇万亩药材观光农业示范园以及城西镇花卉、墩尚镇万亩泥鳅养殖等,由传统的蔬菜、粮食生产转向集蔬菜、瓜果为主体的观光农业,并由此带动了餐饮、娱乐等相关的产业发展。
事实表明,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参考文献
[1]程序,生物质能与节能减排及低碳经济[J].中国生态农业学校2009.17
[2]王莉芳,浅谈现阶段我国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形势及农业节能减排的措施,中国科技信息,2008(23).78-79
篇10
关键词:红枣;病虫害;防治策略
中图分类号:S43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230071
相关研究显示,枣可以有效提高人体的免疫力,抑制癌细胞,可以促进人体白细胞的生成、降低血清胆固醇、提高人体血清白蛋白含量,还有保护肝脏的作用。红枣其健脾益胃,补气养血及安神的功效,深受人们的喜爱。红枣的质量是其口感与营养成分含量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影响其质量与产量的关键则在于红枣的病虫害问题。因很多枣园的管理过于松懈,导致枣园较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使得枣的品质与产量降低。所以,加强对红枣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有利于提升红枣产量与红枣品质。笔者在下文中,探讨了红枣主要病虫害与防治的策略。
1 分析红枣主要的病虫害
影响红枣质量的关键在于红枣病虫害的防治,像枣锈病、枣疯病、枣裂果病、枣飞象、食心虫、枣尺蠖以及枣龟蜡蚧等,都是枣园常见的病虫害,任何一种病虫害的大面积爆发,都会影响红枣的质量与产量,更会给枣农的经济带来严重的损失。笔者在下文当中,分析了红枣主要的病虫害种类与主要特点。
1.1 枣锈病
此病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都有发生,病源在于枣树的叶部。枣锈病会导致枣树发生早期落叶,对当地红枣的品质与质量会造成严重的影响。枣树在生长时,若发生枣锈病,植物的光合作用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导致植物营养储备不足,既会对当年的红枣产量产生影响,还会对来看枣树的生长及结果造成危害。此病多发于枣树的叶片上,病情较重时果实会受到一定的危害。患病初期,枣树叶子背面会形成淡绿色小点,随病情发展逐步变成浅灰褐色且病斑突起,形成夏孢堆,其产生的种子会随风雨传播,逐步侵染整片枣树。
1.2 枣疯病
此病发生的几率不大,一旦发生将会导致枣树死亡的严重后果。此病的病源是植原体,是种微生物,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据了解,此病通过得病往往是通过接穗嫁接与凹缘纹叶蝉等昆虫来传染病菌。枣疯病对于枣林的危害和枣树的生长环境、品种、管理条件等各方面因素有关。本人经过实践分析,天气较凉的一些地区,此病的发病率较低,而管理方面较为松懈的枣林发生枣疯病的几率较大。感染病菌之后,枣树的芽便会出现不正常生长,主要表现是花器返祖、花梗伸长、花瓣与雄蕊会变成小叶,主芽或者隐芽萌生之后会逐步变为细弱的丛生状枝,而且休眠期也不会脱落,残留于枣树上,根皮的颜色会不断地加深且逐渐腐烂。枣树感染枣疯病后,或不结果或结果较少,红枣的果实较小,也较易出现果内硬、花脸等情况,果实往往无法食用。通常局部的枝条会先发病,伴随病菌的扩散,一些1~2a的枣树会逐步死亡,即使是5~6a的大树也会最终死亡。
1.3 枣裂果病
由于一些地区会有连续阴雨的天气,如发生于果实即将成熟的时间,将会导致红枣生理性的病害。一些果实的表面会发生开裂的现象,果肉会露在外面并不断遭受侵蚀直至腐烂。发生此病的原因,主要是果实成熟期间,含糖量会不断增多,使得果皮失去原有的弹性,再加上连续的阴雨天使得果实的水分吸收过多,最终导致果肉变大与果皮破裂。发生裂果,即与气候有关,还和红枣的品种相关,一些果肉多且弹性大、果皮和角质层较薄的品种,则较易发生枣裂果,而枣树生长时缺乏钙质,也会产生枣裂果。
1.4 枣飞象、食心虫、枣尺蠖以及枣龟蜡蚧等病虫害
近年,我国红枣园的病虫害呈多发趋势,像枣飞象、食芽象、桃小食心虫、枣尺蠖、枣粘虫以及枣龟蜡蚧等极其常见,而一部分病虫已经逐步产生了抗药性,而频发的病虫害对于红枣的品质与产量都会有非常严重的影响。所以,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红枣园主要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2 红枣主要病虫害防治的策略
由于各种病虫害对枣园的威胁,再加之枣农对枣园疏于管理,未能够在病虫害的最初发病阶段或者发病前及时进行预防与防治,每年都有红枣园因病虫害控制不当而导致的大面积减产以及红枣质量降低等情况,这使得枣农在经济上面临着重大的损失。其实,只要在枣园日常的管理工作当中,更细心一点,便会在红枣病虫害发病前或者发病早期及时地进行预防与防治,使经济损失降到最低。所以,枣农必须加强对枣园的管理,并运用有效的策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与发展,笔者在下了具体的探讨。
2.1 加强对红枣园的日常管理工作
所谓治病先治根,要想防治枣树的枣锈病、枣疯病、枣裂果病和各种虫害,加强红枣园的日常管理工作极其重要。对于枣树的施肥必须加强控制,必须选择有机化肥,其营养要包含氮磷钾这3种,枣树的枝叶也要及时修剪。要适时灌溉,避免给枣树施加过量的水分。在干旱的季切必须加强灌溉,结果期间若遇连续雨天必须做好排水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枣树本身的抗病能力。每年的9月中旬,可在树干上捆上草把引诱枣粘虫,使期钻入草把化蛹,11月后可卸下草把集中销毁。第2年3月中旬可将枣树干的基部捆上塑料胶带,此时树上的食芽象甲成虫便可被杀死。在枣树的休眠期间可刮树干上的树皮与树枝,将附着其上的害虫消灭。枣园的清理也非常重要,像地面上的落叶、枯枝以及僵果等,可使枣粘虫病等病虫源有效降低。有效的管理,能够使枣园环境形成良性的循环,枣树的病害也会降到最低。
2.2 加强病虫害的激素防治
运用人工研制的枣粘虫性诱剂,可对病虫害进行大面积防治。当第2或第3代枣粘虫成虫的发生期,可在每公顷枣林挂上1~2个性诱盆,雄蛾会被大量消除,可以避免雌蛾,也不会繁衍后代。运用食心虫的性诱剂,效果较为明显,大部分食心虫都会被消灭。对于鳞翅目类的害虫来说,在病虫孵卵与成虫期间,运用灭幼脲3号的效果较为显著,能够将一些桃小食心虫的害虫与幼卵杀死。所以,加强病虫害的激素防治,可有效避免枣园内滋生害虫,使枣树可以在安全的环境内茁壮成长。
2.3 加强病虫害的生物防治工作
运用大自然界的生物链,对于枣树病虫害防治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一些益鸟和益虫能够起到保护枣树的作用,使害虫的密度显著降低。例如:龟蜡蚧的天敌就是瓢虫、长盾金小蜂、姬小蜂,而枣尺蠖的天敌是寄生蝇,甲腹茧蜂是桃小食心虫的天敌等,有效地运用这些害虫的天敌,可使枣园的害虫有效减少。还有个好方法就是在枣园内养鸡,鸡能够啄食树根下的一些幼虫和蛹,使桃小食心虫得到有效防治。
要想有效防治红枣病虫害,必须加强对红枣园的日常管理工作,加强病虫害的激素防治,并通过有效的生物防治,通过益鸟和益虫这一自然生物链对害虫进行防治,可以有效保护枣树,避免病虫害的侵害,提升红枣品质与产量。
参考文献
[1] 崔永峰.枣树病虫害防治技术[J].山西林业.2011(01).
[2] 杜永琴,杜永宏,杜秀梅.榆林市枣树病虫害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24).
[3] 李爱霞.邢台地区枣树病虫害防治中存在问题及建议[J].河北果树.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