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养老概念范文

时间:2024-01-25 17:52: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养老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区养老概念

篇1

“我们有护理中心、养老院提供给老年人,”罗杰尔·斯通是英国罗泽海姆市镇议会议员,他说:“我们的养老机构给老年人提供各种服务,现在还没有太多的抱怨。”是居家养老还是去养老院?斯通先生介绍,英国人也为这个伤脑筋,问题是年轻人不太愿意与老年人生活在一起,他们希望生活得更有乐趣。

一位比利时的女士则说:“现在夫妻双方都要上班,必须出去工作,否则生存都有困难,这种情况下虽然父母老了,但我们也不可能停止上班去照顾他们,所以建立大量的老龄公寓,让老人们一起在那儿快乐地生活,这对子女和老人都是件好事。”

巴西:社区养老更经济

来自巴西圣保罗社区大学护理部的科莱格尔女士认为,“空巢”已经成为广泛的社会现象,最好的办法就是开展社区医疗服务。“老人还是习惯待在自己家里,所以在社区附近建立起低成本的诊所、药店对老人的养老非常重要。现在我们还培训了很多护士专门给老年人提供服务,这种住在自己家里,需要时就叫护士的做法比去养老院的费用低很多,让老人既待在了自己家里又获得了看护。”另一位来自非洲的女士则直言,在不少非洲国家老人的养老问题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中国:“一碗汤”的距离最好

虽说养老是个世界性难题,可是各国的国情全然不同。当非洲人还在为老人的基本生活所需寻求资金来源时,中国人考虑的并不是这些。

在这次城市论坛上,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副会长、原建设部房地产业司司长张元端就站在老人的角度提出了一个“亲情社区”的概念,将老年公寓盖到住宅小区里,让老人与子女保持“一碗汤”的距离(形容两代人不住在一起又很靠近的距离)。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关牧村也提交了一个提案,建议国家要建立相关机制,并拨一些资金,建立居家养老、敬老院并存的社区。

调 查

想住养老院的不到一成

在前不久召开的江苏省新时期人口老龄化对策高层论坛上,省老龄协会披露了“南京退休人员养老方式调查”结果:

92.37%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

7.63%的老年人选择“住养老院”。

篇2

论文关键词:社区 社区养老保障

一、社区保障的定义

社区养老的社区服务,在国外一般称为老年人社区照顾。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提出了“在合适环境中养老”(AginginPIace)的理论,首先在英国推行社区老年照护服务fConununityCarefortheElderly)。自此后,西方发达国家纷纷效仿,到20世纪80年代,已走向成熟。大多数学者从社会保障的角度为其进行定义。比较通俗的定义有:“社区保障就是社区承担的社会保障事务”;“社区保障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障的执行层次”;“社区保障就是指社区的社会保障”;“社区保障就是社区组织自身为居民提供的各种保障”。有的学者认为“社区保障是根据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福利政策和居民的实际生活标准,以社区为单位,通过社区组织和社区居民的共同参与,为满足社区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围绕各项社会福利事业和社区居民及特殊群体而开展的社会保障活动。”

以上定义从各个侧面揭示了社区保障的含义,由于角度不同,对社区保障的认识、界定也有所不同。笔者认为,社区保障这一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社区保障是指社区组织承担的政府交办的各项社会保障管理与服务工作,以及社区组织通过优化社区资源专门为本社区居民提供的各项保障业务和服务。狭义上的社区保障专指社区组织通过优化社区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的各项保障业务和服务。因为社会保障作为一项强制性的社会制度,其责任主体是政府,而社区是一个群众性的自治组织,社区保障不具备社会保障所具有的强制性、互济性、社会性等特征,也不具备社会保障所具有的全部功能,如缺乏扩大内需功能、投融资功能等。所以,必须正确认识社区保障的含义及功能,以避免出现社区功能扩大化倾向,影响社区建设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总之,社区中的社会保障是本社区管理组织对社区内成员因各种自然和社会原因导致家庭生活贫困,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提供各种帮助,同时努力促进社区物质和文化生活质量不断改善的制度。

二、社区养老的特性

1.社区养老模式的功能全方位性

所谓养老功能的全方位性,就是满足老年人在养老过程中的各方面需要:(1)物质经济上的供养需要;(2)生活照料和护理上的需要;(3)精神支持的需要,包括情感上的慰藉、充实精神生活的娱乐和教育、老年生活调适的心理辅导、应激——应对社会支持等;(4)保护生命的需要,包括医疗服务和治病药物的使用。我国养老体系功能应兼具物质和精神两重性。老年人的养老生活有各种具体而特殊的需要,涉及医、食、住、行、乐、为、健、学。

2.社区养老的资源多元性

在传统家庭养老模式中,对老年人的经济奉养、生活照料和精神关怀由家庭提供,家庭是完成养老功能的资源所在;而社会养老模式的特点是社会提供养老资源。此两种模式的养老资源均是单元性的。与我国现今社会经济发展形态相适应的社区养老模式,其完成各方面养老功能的资源既来自个人、家庭,也来自社区、政府,因而是多元性的。养老体系的经济供养部分可包括社会保障、社会保险、家庭供养、个人储蓄、自我供养几个层次;照料体系的构成也要涉及国家、社区、家庭和个人等多方面。社区今后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老年护理和照料功能。家庭作为老年人“长期生活的场所、一生的归宿和晚年的倚托”,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最符合其生活习惯和最感熟悉和安全的养老住所,而家庭成员则可以给予老年人他人难以替代的亲情关怀和精神慰藉,因此政府理应制定必要的政策、采取适当的措施,鼓励老年人居住在家中或在家庭式的环境中养老。

3.社区养老模式的功能体系的多层次性、开放性和优势互补性

社区养老模式满足各方面养老需要的功能载体可以是多层次、多种形式的。社区养老模式的“家”的概念,不再是仅由亲缘关系成员所组成的狭义的家庭概念,而是在生活功能上,扩展到其所处社区的广义的家庭的概念,在这样的社区——家庭环境中,社会人际关系层次更多,人际交往互动方式更为多样,更能满足人际互助与沟通的多元需要。老年人在这样的养老环境中更可能获得多层次的养老需求满足。因此,在社区养老模式中,家庭是主要的养老载体’一旦它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性的。居住条件好、子女照料较周到的老人在自己家中养老是社区养老;而居住条件差、子女照顾不好或是失去亲人的老人,由社区向他(她)提供具有家庭氛围的养老住所也应归属于社区养老的模式;另有一些自主性较强的老人,不愿麻烦或“连累”子女、亲人,而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前提下愿意住在设施良好的社区老年公寓中摆脱家务牵累、休闲养性、安度晚年,这也不失为一种合适的社区养老方式。本着社区养老模式以老人为中心的原则,在养老方式的选择上应尊重老年人自身的意见,根据老年人的价值观、自主性和生活自理能力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某种养老方式的择取不必固守不变,应该是动态发展的。从根本意义上应该确定的是,社区养老模式的“家”不是一个物理空间概念,而是具备人际关怀、情感交流,同时具备物质养老和精神养老条件的社会环境。

4.社区养老模式资源利用的充分性

社区养老较之机构养老,具有投资少、成本低、服务广、收益大、收费低、见效快的特点,能减轻机构养老服务的压力。1996年,美国人住养老院的老人数量仅为居家服务老人的十七分之一,但护理费用开支总额达到800亿美元,比居家老人的护理费用总额高出1.6倍。在上海,造一个设施条件较好的养老机构,平均每张床位的成本也在10万元左右,一个2、3百床位的养老机构,就意味着2、3千万元的投入,还不包括建成后运作费用的补贴。

三、现阶段我国社区养老保障的现状及问题

首先,社区养老保障缺乏系统性,根据国外的经验,任何一种新制度的建立、方案的实施,都是有中央和地方的密切配合,总会有相关的法律与制度的先行出台,这样一种新的制度和方案才会顺利地推行和实施,我国的社区养老保障还没有形成一种服务体系,还只是各自为政,一盘散沙,另外社区缺乏对养老保障的自主权,目前的社区仅是充当着政府管理居民的中介。

其次,对社区养老资金缺乏统一的管理,各地资金筹集方式各不相同,资金的来源不明确。大部分社区活动资金主要来源于街道每年有限的拨款,但资金很少用于老年服务,资金也不是专门拨给老年人的,在平等社区接受的退休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破产企业,对于这些退休人员,其生活来源主要是政府的补助,属于社会福利,由民政部门负责发放,另外社区中虽设立了募捐箱,很少有人捐款,即使是募捐到了资金,也要由社区上交给街道。

再次,对社区养老的准备不足,这主要包括:在认识方面,一是主管方对社区养老的认识,其还没有完全了解社区养老的含义,没有将社区与养老真正地结合起来,对民众缺乏必要的宣传,社区仅是一个自治组织,社区养老是由社区的养老院负责,而一般养老院是要收费的,社区派往养老院的工作人员只是起到一个把握政策方向,作为养老院与政府联系的桥梁而己,二是群众对社区养老的认识,很多人对社区养老的概念感到陌生;在组织管理方面,既缺乏法律、制度方面的保障,也没有具体的管理和实施的部门,组织乏力、制度缺失,很多社区对辖区内的老年人缺乏统计与了解,对于接受的退休人员也只是对其来去负责登记而己;在基础设施方面,快速增加的老年人口和老年人口高龄化,对老年生活服务、健康维护、老年文化、娱乐健身、家庭照料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再仅仅局限于对老年人物质生活的满足,还包括精神方面的满足,很多社区缺少老年人活动的场所和设施,例如平等社区虽然拥有一个200平方米的活动室,但室内缺乏活动设施,图书阅览室的书籍也比较单一,而且缺乏为老年人提供的单独的、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活动场所及设施。

四、加强和完善我国城市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建议

在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今天,国家还无力包办老年服务事业,也不可能指望完全由老年人自己购买服务。因而采取由政府和社会力量相结合的方式,在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是切实可行的途径。针对目前社区在居家养老服务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需要通过合理设计予以改善。

1.改善居家养老的观念

1.1通过新闻媒体等渠道大力宣扬健康向上的养老方式,引导老年人树立积极的养老观念,为提高自己的晚年生活质量而妥善应对生活中所发生的事。社区与老年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在社区广播中或在各小区的宣传窗中多增添一些关于积极、健康养老的知识栏目和真实的事例教育内容,让老年人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1.2“激活”老年人的社会交往。这里的“社台交往”指广义的老年人参与的各种社会活动,包括劳动就业、文化学习、文体活动等凡是涉及“交往”的活动。老年人口可以通过各种社会交往增强运动,或者通过交往和运动寻求新的平衡,社会交往是增进老年人身心健康和延长健康期的得力之举。社区应在了解老年人社会交往偏好的基础上为老年人提供科学引导,并注意发挥老年人自身在各种社会交往活动中的组织和管理作用,让老年人认识到‘自己的潜能,以更加自信、积极的态度去生活。

1.3培养老年人对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认同感和服务资源利用的自主性。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顺利开展,首先需要得到受惠老年群体的认可。社区工作人员要经常与老年人进行沟通,帮助他们了解社区,使老年人形成一定的社区责任感。同时,要帮助老年人充分了解社区为老服务,使他们能切实根据自己的意愿和需要,,更如有效地利用好社区所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

2.加强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人力资源建设

人力资源是推动老年福利事业发展的基本因素。一个完整、充实的居家养老社区服务,人员配置应由正规照顾人员与非正规照顾人员进行合理搭配,应是在专业人员指导下的综合福利服务。

2.1做好老年人家属的教育和培训工作

社区服务的开展离不开老年人家庭成员的基础性支持。一般来讲,老年人的配偶和子女是老年人最熟悉和最愿意依赖的人,且他们也最了解自己家中的老年人。因此,首先要对老年人的家属进行简单的培训,帮助他们进一步了解老年人的特点和需要,并掌握照料老年人的基本知识,使他们尽自己所能,关心自己家中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心理健康,积极支持老年人利用好居家养老的社区服务。

2.2提高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

应从专业的社会工作者中选拔优秀人才领导社区老年工作,并引入其他各行业的人员从事社区老年管理工作。同时吸纳更多的热爱老年服务事业的人进入社区为老服务行业,对他们开展正规的专业化培训,培养他们对为老服务事业的正确态度,加强对老年人特点的了解,理论和实物操作均合格后发给其为老服务专业资格证书产.在手式上中煎产可安排一段时间的试用期,根据他们的实际工作效果和老年人的反映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资格认定。加强反馈监督制度的执行,杜绝形式主义。适当提高社区管理工作者和服务工作者的待遇,尊重和重视他们的工作,呼吁其他社会组织和居民的协助与配合,共同做好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2.3发挥好志愿者的作用

居家养孝的社区平务再作除了专业工作人员之外,还应有相应的志愿者服务队伍作为支撑,通过组织成“老年服务小组”、“送温暖小组”等为老年人提供综合性的福利服务。也可以鼓励健康的低龄老年人组建自己的志愿者队伍,为高龄老人、孤寡老人等其他有困难的老年人提供帮助,增进社区老年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助。

3-完善社区服务,推进社区服务业产业化发展

社区服务业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发展需求而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兴产业,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因而要改变我国目前的社区服务杂乱无序的状态,必须坚持规划与市场导向相结合,建立科学规划、合理建设的社区服务建设体制。实行行业准人和认证制度,建立规范有序的社区服务管理机制。美国前老年学会主席舒尔茨在谈到社区在养老中的作用时总结了以下几点:

3.1开展社区的上门服务与邻里互助让长期照顾老人的家庭和亲属有喘息的机会;

3.2由社区成立托老所和老人俱乐部等组织;

3.3对老人的亲属提供培训,传授照顾的技巧与技能;

3.4组织受到专门训练的咨询人员给照顾老人的家庭以指导。

篇3

1999年,中国希格玛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晓岩率领公司高层到国外考察投资项目,在朋友的推荐下,来到了美国亚利桑那凤凰城著名的养老社区――太阳城中心,震惊于居住其中的老年人活跃的生活方式,以及与中国老年人生活的天地之别,在中国做一个专业的、专门为养老服务的地产项目的想法由此产生。

历时两年调研,三次正式市场调查,2002年5月,中国首个大型综合性退休社区――东方太阳城,在京东第一大河顺义潮白河畔正式破土动工。

十年两重天。现在东方太阳城已将美国太阳城中心的模式复制到了中国,并升级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退休社区”样本,设施完善,服务到位:社区住宅共4736套,退休老年人占入住人口的95%;公共配套设施总建筑面积5.5万平米,配有2200平米社区医院,5500平米康体中心,8000平米学习教室和多功能厅,6400平米的商业街,2000多平米小型服务中心,2万平米四星级酒店和酒店式公寓;社区环绕10万株成年林木、75万平米运动休闲绿地、16万平米社区生态湖……

从十年前的默默无闻到现在的风光无限,东方太阳城的发展如同中国的养老地产一样,在经历了漫长的“潜伏期”后开始爆发。

由复制到探索

中国希格玛是一家投资公司,以投资地产项目为主。十年前希格玛之所以敢在中国养老地产尚是空白期的时候进入,萌生建设东方太阳城的想法,除了有为中国老年人打造完美老年生活的强烈愿望外,还有对市场预期的准确判断。

“当时从整个市场环境、人们的购房意愿,以及对养老社区的认识上,我们都做了很多调研。我们发现养老地产的市场需求是比较普遍的,尤其是针对自己的父母或老人本身,大家都希望能够在一个适合养老的社区生活,过一种比较精彩、不同的生活。” 北京东方太阳城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销售总监石力介绍到。

同时,“十几年前,政府、民政部门投资的一些养老院、福利院满足现有老年人需求的比例只占1%,剩下的绝大多数老年人没办法享受到政府的这种养老的服务待遇。设施太少,根本满足不了更多的人群。”石力认为,当时从市场潜在的广泛需求及市场前景来看,东方太阳城的可操作性是很大的。

但石力也坦言,东方太阳城虽有美国太阳城中心这一蓝本,但要让美国太阳城中心的养老模式和服务理念真正在中国落地,东方太阳城还是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摸索。

十年前,人们对老年社区、养老社区这样的概念会有犹豫和不确定性,对于房地产开发商来说,也都存在很多顾虑,“包括万科也很早就关注养老地产,但是一直没有动作,只是在做郊区城市花园这类项目。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是冒着很大的风险去做东方太阳城这样一个项目。”石力说,“当时公司很多人都觉得我们是不是要做这个项目?而且是不是要以养老、退休这样一个概念去做产品定位?”对于当时项目定位问题的讨论情景,石力还记忆犹新。

“实际上我们是想把东方太阳城定义为当人们不想工作的时候,可以有一个放松身心、环境优美、适合居住的社区这样一个概念,所以为了规避当时老年社区在人们认识上和消费习惯上存在的风险,我们决定用‘退休’来替代其中的‘老’字,变成退休社区。”石力认为,“东方太阳城发展到今天,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们就是老年地产,我们当初选择的路是非常对的。”

不可复制的退休社区

“东方太阳城很独特,拆了一切遮蔽,回到了大自然,让人能够看到旭日东升,看到夕阳西下,看到明月当空和繁星满天。”这是业主对东方太阳城的第一印象。

“一般而言,体量大,容积率低是东方太阳城给人们最直观的感受。”石力介绍,东方太阳城占地面积234万平米,总面积相当于4/5个颐和园,80万平米建筑面积,其中公寓部分0.8容积率,别墅部分0.26容积率。“在目前土地开发成本这么高的情况下,像我们这么低的容积率基本上是没有的。而且我们的小区里还涵盖了联排别墅、独栋别墅、四合院等各种建筑形态。”在石力看来,东方太阳城在北京非常具有唯一性,现在已经很难复制了。

除了区域优势外,独特的社区环境是东方太阳城的第二个唯一性。社区环绕10万株成年林木,75万平米运动休闲绿地,16万平米社区生态湖,社区内负离子含量高达4000个/立方厘米,“而且潮白河边上马上就要建设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兼野生动物园这种环境可能也是无法复制和替代的。”说到这些,石力的脸上不无自豪。

“其实硬件上的设施,只要资金充足谁都可以做好,我认为东方太阳城的最大优势并不是硬件方面,而是社区的人文氛围。”说到这,石力举了一个自己母亲的例子:有一次她去武夷山去玩,把脚崴了,回东方太阳城休养,她坐着轮椅下楼,前面过来一个老太太,大家都不认识,那个老太太就主动问这脚怎么了。“就是人和人之间没有隔阂的这种交流和沟通,而且是非常真诚的关心,这一点确实让她感触很深。”

作为一个主要针对正常、健康老人的养老项目,东方太阳城更强调老年人能够在这里享受到更幸福和丰富多彩的生活,而这一点也是东方太阳城做的更强的一部分。

据石力介绍,随着社区业主年龄的不断增加,患老年病的人群也会相应增多,居住在社区的老年业主会非常关注医疗服务体系是否有保障,为此社区内设置了一级甲等医院,主要功能是急救功能和老年人常见病和慢性病的诊治。“作为‘全新退休生活的领跑者’的东方太阳城,正探索一种连续照护形态的退休生活模式,令身体健康、现在可以独立生活的长者在入住社区之后的每一个阶段均能得到相应的服务与关照。”石力相信随着东方太阳城的不断探索,一定会在养老服务上更加完善。

布局全国

对于东方太阳城这样一个几乎起步于中国养老地产“蛮荒时代”,完全商业化运作,没有任何政府税费、优惠政策的支持,以一种普通房地产开发模式去操作,靠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来滚动开发的养老地产项目,在经过十年漫长的探索、创新后,终于迎来回报。据统计,东方太阳城建筑单位一共4736套,现在4500套已经办理交房入住手续,这里居住95%以上都是老年人;而且在最大程度满足所有社区业主的需求后,包括举办会议等外来的消费群体也在支撑整个社区配套的运营。“我们现在所有的配套设施,包括医院,全部都是盈利的。因为也只有盈利,才能支撑整个社区的运营。”石力如是说。

篇4

如果无人指引,没有人会想到,这会是一个养老社区的房间。

就在这个养老社区样板间里,泰康人寿副总裁尹奇敏、泰康人寿助理总裁兼泰康之家投资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刘挺军接受了本刊记者专访,谈起了他们对于中国养老事业的美好愿景。

第一个吃螃蟹者

“面对老龄化的加速进程,通过保险业与养老产业相结合的商业模式创新来改变中国老年人的生活,让保险的终极保障功能和终极人文关怀属性得以最大延伸,已经成为泰康人寿最核心的战略。”尹奇敏表示,保险公司参与养老事业,是创新,更是使命。

在中国,泰康人寿最早提出由保险公司建设养老社区的构想,同时积极研究将金融保险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创新商业模式。

从2007年开始,泰康人寿先后考察了美国、日本等20多个现代养老社区,深入研究发达国家的养老服务产业,摸清产业模式,理解养老社区概念,借鉴国外经验,进行土地和技术储备等,为建设养老社区做好前期准备。

2008年,泰康人寿向保监会提交了保险公司投资养老社区试点的申请。经过一年的等待,2009年11月保监会批复泰康人寿成为第一家试点。2012年4月,泰康人寿推出了国内第一款保险产品与养老社区相结合的综合养老计划――“幸福有约终身养老计划”。

“我们的创新就是将美国近二三十年兴起的新型开放式养老社区与人寿保险嫁接起来。”尹奇敏强调,保险公司有大量的长期资金,需要寻找有稳定回报的投资出路,养老社区属于商业地产,具有长期投资回报稳定的特点,非常符合保险资金投资的要求。

解决养老的两个核心需求

“我们的幸福有约终身养老计划通过将传统的养老保险与现代的养老社区相结合,为客户提供涵盖养老财务规划和养老生活安排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实现了虚拟金融产品与实体养老服务相结合、养老理财和养老消费相结合,标志着这一全新的养老商业新模式在中国正式落地。”尹奇敏介绍说。

“幸福有约计划首单客户是著名经济学家曹远征,他当时就告诉我说,养老问题永远是两个问题,一个是老有所养的问题,一个是老有所依的问题。即使解决老有所养,但有可能解决不了老有所依。泰康人寿创新的保险产品与养老社区相结合的商业模式恰恰是把老有所养和老有所依两个连在一起。”尹奇敏谈起了客户对泰康养老社区创新模式的评价。

富足而退 幸福有约

据刘挺军介绍,泰康养老社区第一家在北京昌平,第二家就在上海松江新城。在选址方面,泰康的养老社区研究参考了美国社区的选址原则:离子女和自己家近,自然环境好,周边配套完善。

篇5

【关键词】非盈利组织;社区养老;优化

一、相关背景

人口老龄化是亚洲国家正在面临和即将面临的严峻问题,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不断凸显,政府、媒体和社会公众的关注程度也在不断加强。一般情况下,65岁以上人口占到了总人口比例的7%,则被称为“老龄化”社会,而2012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数量已经达到了12714万,占到了总人口的9.5%,已经远远超过了7%的红线。四川省作为人口大省,也已经进入了老龄化,截止2013年年底四川省60岁以上人口数量达到了1653.3万,占四川省人口比例的18%,养老问题逐渐成为关系到四川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社会事务,如何优化资源配置,整合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力量开展养老服务成为各界关注的重点。

二、核心概念

(一)非盈利组织

非盈利组织也被称作“非政府组织”也即NGO,上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在我国兴起,是区别于政府、市场的第三方社会组织。世界银行将非盈利组织概念界定为“以非政府的方式参与的本应由政府关注的公益事业的组织”。在我国,非盈利组织主要分为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和基金会,三类组织都有非盈利性、出资人不参与资金分配等特点。非盈利组织在具体服务形式上有直接提供服务、志愿者组织、基金会等形式,本文重点关注的是服务提供类非盈利组织。

(二)社区养老

社区养老的相关研究在我国主要从70年代开始,当前成都社区养老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居家养老,服务对象在家居住,社区提供日常照料服务;第二种是由社区提供居住场所,进行全方位照料,两种方式都将养老对象的活动范围限定在社区范围内。也正是由于社区养老这种形式的出现,给非盈利组织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参与空间,社区可以通过整合社区工作者,非盈利组织志愿者等来进行更全方位的养老服务。

三、成都市非盈利组织参与社区养老的现状

(一)成都市非盈利组织参与社区养老现状

成都市在社区居家养老和非盈利组织参与养老服务方面开始较早,早在2006年成都市就提出了“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助”的新型养老服务思路,在成都市的大力倡导下,社区居家养老形式在成都市各区县得到了快速落实。为了更大范围的利用社会资本,扩宽社区养老的服务宽度,成都市提出了“公建民营”的社区养建思路,在政策的大力引导下,成都市锦江区、成华区、金牛区、高新区、龙泉驿区等十个区县都纷纷开展非盈利组织参与社区养老试点工作。在这些地区的社区养老服务过程中,非盈利组织起到了重要作用,先后建立起了近百个微型养老服务站点,并且全部都由非盈利机构在组织和实施管理。

(二)成都市非盈利组织参与社区养老面临的困境

虽然成都市的非盈利组织在社区养老方面作用巨大,涉及范围也不断扩展,也涌现出了一大批运作良好的非盈利组织,但是目前在提供社区养老服务方面仍然面临着几大困境。

1.政策支持不到位引发的场地限制

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非盈利机构要开展活动,首先需要的就是满足场地需求,但是城区的土地是稀缺资源,社区本身所拥有的场地也十分有限,因此非盈利组织想要开展活动就只能另择场地,这样的结果就是养老服务供给方和受众分离,难以发挥良好的效果。出现这种问题的根源在于社区规划用地不科学,社区活动用地不充分,需要社区街道等组织机构从现有社区用地进行综合协调规划,满足非盈利组织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

2.资金短缺严重

当前我国非盈利机构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政府的支持,尤其是在财力上对政府资金的依赖程度更高,有研究显示非盈利组织的收入成分中,有50%是来自公共财政的支持,在成都这种情况也同样存在。在成都市的养老服务中,政府对非盈利组织的政策激励主要是通过初期建设的资金补贴,并没有长效机制保障的资金支持。同时当前成都大量存在的非盈利机构在组织架构以及经营方式上的落后使得基金会、企业等重要资金来源不愿意投入和捐赠,即使获得少量捐赠也往往是物资形式,不能解决非盈利机构的现实问题。

3.专业人员短缺

国际上优秀的非盈利组织大都由优秀的专业人士构成,无论在相关专业领域还是在其他社会资源方面都有非常坚实的基础。而我国的非盈利组织发展较晚,因此无论从团队建设还是专业培训上看都缺乏专业高度,很难吸引和培养出优秀的专业人才,同时资金的匮乏使得社区养老服务成为一种准纯粹的义务劳动,直接限制了服务人员的薪资水平,因此也影响服务效果和持续性。

四、成都市非盈利组织参与社区养老优化对策

(一)实现政府与非盈利组织的高效合作

我国政府正在尝试将一部分社会工作真正的下方给社会,实现社会的自治,责任的下放需要投入机制的跟进,因此政府需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主渠道作用,为非盈利组织提供充分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吸引更多的非盈利组织进入到社区养老过程中来。政府的支持除了前期支持外,还需要提供持续的物质支持和保障,可以通过长期的床位补助、房屋租赁补贴、水电气费用减免等方式实现。

(二)丰富资金来源

非盈利组织的资金是困扰其发展的重要因素,要解除资金问题,就需要多渠道寻求解决方案。除了政府之外最现实的对象就是基金会,成熟的非盈利组织可以通过与基金会的合作实现个案和项目合作,以个案和项目的方式获取基金会的支持。个案也就是一对一帮扶,基金会为需要服务的个体老人提供资金,由社区非盈利机构来提供照料服务;项目合作则是通过基金会资助社区养老项目,支持基地建设,员工培训等。

(三)加快自身专业化建设

非盈利组织的专业化问题是造成组织发展困境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加强专业化建设。专业化建设首先是组织架构、组织管理上的专业化建设,必须在机构、人员、财务方面实现专业和透明;其次是人员素质的专业化培训,积极切实的提高非盈利组织成员的职业素养,为更好的社区养老服务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胡宏伟,严晏,时媛媛.中国非政府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实践与政策思考[J].天府新论,2011,09

[2]杨维琴.我国社区老年服务体系中的问题分析[J].北方经贸,2008,11

篇6

居家养老梦想成真

89岁妇女莉莲・米塞利独自居住在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西郊一个社区里。她的腿脚已相当不灵便,日常起居需要大量照顾,但她不愿意抛下宠物狗“尼基”和盛满自己半生回忆的家,再花上一大笔钱搬进养老院。幸运的是,圣路易斯市一个社区养老项目让她梦想成真,可以留在家里颐养天年。

每隔几天,在波音公司上班的邻居皮特,波泽夫斯基会顺路上门帮她解决一些电脑问题,搬运一些重物。来自附近华盛顿大学的志愿者则定期上门做家务、和她聊天,并提供必要的交通出行帮助。

81岁独居老人伊夫琳・克莱曼也得到志愿者的悉心照料。从维修电路和水管到解决电脑故障,志愿者们包揽了她家一切重体力活。

这一切,得益于两位老人所住社区实行的居家养老项目――“自然形成退休社区”。

“自然形成退休社区”项目萌芽于20年前,如今已覆盖全美大约300个自然形成的老龄化社区,为那些在家养老的独居老人提供各类服务,包括房屋维修、志愿者上门帮工、社交活动、社区商店购物折扣等。

在这些社区里,养老项目管理方通过互联网、电话等联络方式,及时了解老人的需求,提供周到服务。老人可以不用离开自己舒适的家,就能享受到在养老院般的照料。

现阶段,推行这一项目的老龄化社区主要集中在美国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及其郊区。仅在纽约一市,实行该项目的社区就超过50个。

一年只交30美元

卡伦・贝里・埃尔贝特是圣路易斯“自然形成退休社区”项目负责人。

埃尔贝特负责的养老项目如今每年运转费用大约30万美元,如果平均分摊到加入该项目的600名老人身上,每人需付500美元。不过,有了来自政府、社会机构和私人的资助,成员只需人均交纳30美元。

和住养老院的成本相比,居家养老项目所需费用相当低。在美国,老人若想住养老院,每年需付费大约7.5万美元;如果请全职的家庭护理,费用则将近10万美元。

埃尔贝特和她的4名同事认为,成本低廉的居家养老项目对老人们极具吸引力。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也看到推广居家养老项目的好处。

商家支持居民帮忙

除了来自社区外的赞助,“自然形成退休社区”项目通常还能得到社区内的商家支持。

在圣路易斯的“甜番茄”餐厅里,83岁的弗吉尼娅・克莱门茨和同岁老友洛伊丝・弗拉娜甘正共享午餐。作为“自然形成退休社区”成员,她们在这家餐厅不仅可以享受折扣,而且想待多久就待多久。一些老人吃完午饭后在餐厅里玩桥牌,直到日落才回家。

在圣路易斯的这个老龄社区里,像“甜番茄”餐厅一样为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消费折扣的商家。共有25个。

在实行居家养老项目的社区里,不少居民自愿成为志愿者,为年迈的邻居提供帮助。

现年67岁的洛伊丝・佩里曼是圣路易斯居家养老项目的成员之一。她尚未彻底退休,需要每天在家用电脑和客户保持联系,但家里的电脑时常出问题。为她提供电脑维修服务的,是邻居谢雷尔・普夫吕格尔,年龄比她还大,已经73岁。

活动丰富老有所乐

现年96岁的伊达・泽尔策是钩针编织高手。为了丰富社区老年人的生活,她5年前自创“编织工作室”,吸引社区里十多名爱好针织的老人参与。老人们在这里度过愉快时光之余,每年还能编织出数百件针织帽和毯子,捐赠给当地一个医院的新生儿。

养老项目管理方也组织一些适合老人参与的社区活动。

90岁的独居老人多萝西・尤斯曼也是居家养老项目成员,参加了社区组织的椅上瑜伽课。当地一座教堂捐出一间宽敞的房间,作为瑜伽课教室。每次上课前,社区养老项目管理方都会为尤斯曼提供免费交通服务,送她到教室。

尤斯曼说,她在瑜伽课上结识不少新朋友,还意外重逢一个高中同学。友谊之外,老人们还有更大收获。每月为老人量血压的护士帕姆・艾伦说:“这个群体很健康,我认为这得益于他们坚持锻炼身体。”

相关链接 国外养老新概念

重返校园养老

美国一些大学近年来在大学校园里开辟出养老园区,让曾在学校学习或工作的老人“叶落归校”,安度晚年。

70岁的安纳利斯・鲍包尔比曾就读并执教于密歇根大学。这位前心理学教授花31.5万美元,在密歇根大学为退休员工开辟的小区里购买了住宅、鲍尔比为拥有一批高素质、高文化水平的邻居感到兴奋。

校园养老的概念最先出现在美国印第安纳州。1981年,印第安纳州立大学就在校园内辟出园区,专门建房供退休教师购买居住。越来越多的美国大学发现这是一个一举多得的好主意。学校有了新的资金来源;退休老教师愿意回来,校园对他们有特殊的吸引力;在校生也可以从老教师那里得到不少有价值的建议。

互助养老社区

美国弗吉尼亚洲有一个专门为老人设计的社区,名为“老人精神”。这个社区的所有住户都是55岁以上的老人。

他们或买或租社区里的房子,每月另交纳150美元,用于维护公共设施和修建社区食堂。入住前,每人都承诺要彼此照顾,直到终老。老人对小区的设计和管理有自。

智能养老公寓

英国生命信托基金会计划建设全智能化老年公寓,使老人在未来可以不受养老院束缚,在自己家中过上高质量生活。

篇7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模式;比较分析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老年人口已经成为一个有其特殊需求的庞大群体。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如何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长久以来,中国传统的养老模式可以简单地归纳为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化养老为补充。具体的养老形式中使用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居家养老、自我养老、机构养老、集中养老、分散养老等分类。根据对养老的理解,我们把一切能够从老年人生活、精神和经济上满足老年人需要的方式和手段称为“养老模式”。

一、几种养老模式概念及分析

(一)家庭养老

家庭养老是我国传统的养老形式,是指以家庭为主进行的老年人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养老支持力,其居住方式有独居、与配偶居住、与未婚或己婚子女居住等形式,其特征是分散养老。

从目前情况看,家庭养老模式仍然是我国养老的主要模式,虽然老年人对生活场所有多重选择,如家庭、养老院、老年公寓等,但家庭仍然是老年人的第一选择。这是因为养老不单是物质上的还包括精神上的。不仅老人在生活上有保障,老年人在家养老可以经常看到自己的儿女和孙子女,进行情感上的交流。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历行计划生育政策所导致的家庭结构的变化,年轻人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工作上,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照顾老人的生活,家庭养老的方式出现弱化。在这种状况下,老年人的生活照料、日常保健、心理诉求,疾病护理等问题日渐突出,即使选择居家养老的老年人也不得不把各种需求的满足从家庭转向社会和社区,从而导致近年来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减弱。

(二)社会养老

社会养老是指老年人晚年生活的经济来源和生活服务由社会提供,而不是由家庭提供。社会养老主要表现形式是机构养老的模式,在机构养老中,老人需要按月交纳规定的费用,就可以获得专门为老年人提供护理、食宿、照料的各种福利院和敬老院的照顾。机构养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家庭养老的压力,也能使老人得到较为集中的照顾和有序的生活。但是,就我国目前经济水平的情况以及福利发展水平,满足大部分老人的养老需求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传统的观念使老人和子女对于机构的照顾都存在着许多顾虑。随着老年人口的增长,老龄化的加剧,社会养老的问题也日益显现:第一,我国财力不足,现有的养老机构严重缺乏。第二,养老机构的服务方式、管理水平等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社区居家养老

社区居家养老就是要在家庭养老的基础上,以社区为依托,充分利用社区现有的各种资源,使老人住在家里或家庭附近,接受社区的养老或托老服务,以满足老年人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文化、权益保障等多种需求的一种养老服务方式。社区是除家庭之外老年人最熟悉的生活环境,由社区来扶助家庭、提供养老支持便成为目前条件下最适宜的养老方式。社区居家养老可让老年人仍生活在他们熟悉的社区中,保持老年人的社会网络不断裂,而且社区养老服务可以减轻家庭的生活负担,改善老人的护理条件,进而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

社区居家养老可以充分利用社区养老资源,减轻政府负担。在国家无力兴办全社会福利性养老机构的情况下,充分利用社区的财力、物力资源,建设老年活动中心、社区医院等设施,从而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

二、社区居家养老的优势与问题

与传统的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相比,社区养老具有独特的优势。

第一,有利于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减轻家庭和政府的负担。老人在家中养老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形成互助网络,还可以利用已有的家具、房屋等设施,这样既避免了重复建设,也减轻对政府投入的依赖。此外兴办各类养老服务,还可以创造就业机会,吸纳下岗人员再就业。

第二,有利于老年人自身的身心健康。通过保持老年人“正常化”的生活方式以及在社区环境中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服务的理念,实现社会工作“以人为本”的价值信念和“助人自助”的目的,促进人的发展的工作目标。

第三,有利于城市社区建设。加强对老人的照顾,有针对性的开展老人服务项目,有利于改变社区居民对社区建设的看法,调动居民的积极性,参与社区的建设和发展。

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未富先老,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周期非常短,养老服务业发展滞后,社会的养老意识落后等方面的原因,所以社区居家养老也面临许多的发展困境。

第一,现有的社区硬件设施难以支撑居家养老。由于一开始政府对人口老龄化问题认识的不足、应对经验的缺乏,所以在城市社区规划与建设的过程中,完全没有考虑到住宅的适老性与宜老性,这使得居家养老的开展一开始就存在先天的缺陷。

第二,服务的非专业性与非体系性。居家养老的本质其实就是社区照顾,就目前而言,我国的社区照顾服务提供的主体主要是家庭妇女、离退休人员、下岗待业人员,真正接受过专业化训练的服务人员和管理人员很少。

第三,无法解决老年人的安全保障问题。从目前来看,绝大多数的所谓的居家养老服务主要是指提供餐饮及上门医疗服务。这虽然可以满足老年人的最低生活需求,但是却无法满足老年人最迫切的养老需求,即老年人的生活安全保障问题。

养老模式的发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提升而变化的。中国的文化背景使家庭养老成为我国的主要养老模式,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深以及计划生育等政策的实施,养老问题已经不能单纯的依靠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已经越来越占据主要地位,新的模式的应用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和矛盾,我们应该充分了解养老模式之间的利与弊,更好的服务于老年人群。

参考文献:

[1]周云,陈明灼.我国养老机构的现状研究[J].人口社会学, 2007,(4).

[2]熊必俊.加强理论和市场研究以人为本发展老龄产业老龄问题研究―――第三届全国老龄产业理论与政策研讨会论文集[D].2004.

篇8

关键词:宜老服务;社区养老;养老机构;对策

基金项目:广西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项目名称:桂林地区社区养老服务创新管理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D66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09-0075-02

一、社会现存养老服务理念概念

1.传统养老服务理念定义

所谓传统养老服务,就是以家庭为主要主体,为60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提供物质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虽然目前初步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社会养老服务模式, 但是其呈现的点状发展状态以及缺乏足够的互动与合作, 仍难以满足社会养老的多样化需求。

2.宜老服务理念定义

根据民政部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显示,我国围绕老年群体基本生活保障的保险、救助、奖励扶助等制度的社会养老体系已基本确立。但是,单纯的硬件环境是无法承载整个社会养老需求的,唯有在此基础上的极尽体贴的服务,才能给予老人最真挚的关爱和最温馨的照顾。宜老服务是在以老人所需的基础之上,以社区或家庭为依托,建立配套出一系列更有益于老人生活的服务辅助方案以及配套设施,来积极配合老人们的生活,建筑老人们的精神乐园,它区别于传统的养老服务理念,宜老服务在服务老人基本生活的基础之上,注入了自立、自尊以及压力的理念,打造更适合为老人们服务的配套设施。

二、宜老服务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和作用

目前,宜老服务的实行尚处初步阶段。单纯的社区养老服务,仅能解决老年人外在的需求,缺失对老年人心理需求的服务。而宜老服务是建立在老人们各个不同的生活心理需求的被服务的角度上定制不同的生活样本。所有会员都可享受生活、医疗等最基本的服务,在此之上,每位居者可依据个人需求、喜好进行特色会员服务的选择。

在现实生活中,宜老服务在应用上上得到了初步体现,但从我国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压力而言,宜老服务的广泛运用与提升将是我们解决人口老龄化严重趋势的最佳方案。

1.培养健康心态,重塑自尊自信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各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衰退,导致机体调节能力不足,身体健康状况逐步下势,心理状态也随着身体变化而出现波动。据资料显示,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大体表现如下:①惶恐遗弃感;②孤独寂寞感;③量焦虑抑郁感。宜老服务理念的推出正是针对老年人出现的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而提出的,提供生活保障之外的精神需求,为老龄人提供与之匹配的养老服务。

2.丰富晚年生活,激发生活热情

老年人的生活满足感与其健康状态实成正比的,丰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是解决老龄化问题的关键所在。根据老人的生理需求、兴趣爱好,整体融入宜老化设计、配置智能化服务系统,使老年人在管理和服务上形成联动,激发老年人的生活热情。将宜老服务理念与服务配套实施,实现社区养老服务“供给――享受”的平衡运行,这将在服务理念上极大促进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

3.减轻家庭负担,促进社会发展

宜老服务理念是以社区或家庭为依托的养老服务理念,准确的说,宜老服务理念建立的是以服务老人为纽带的一系列服务设施方案雏形,具有花费少、便捷的特点。这一服务理念节省了进机构养老的费用,减轻了机构养老的压力,也减轻了子女照料的负担,尤其减轻老年人身心压力,使其能够在养老服务人员的协助下轻松接受服务,家庭成员不必再为照顾老人担心,从而能够全身心投入工作中,利于社会的共同发展。

三、宜老服务理念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老年人缺乏自立意识,存在依赖心理

千百年来,中国人信奉“百善孝为先”,这种传统观念深深根植于老年人心理,将“老有所依”看作理所应当,片面注重舒适的环境,而忽略精神上的需求。所谓“老有所依”,是指依靠老伴、儿女,政府或各种养老服务机构等外在载体为老年人营造出安逸舒适的环境,并服务于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基于这种依赖心理,老年人普遍存在着无法自立于晚年生活,从而使得宜老服务实施举步维艰,无法形成一种为大众所接受的养老观念。

其实,大多数老年人在无重大疾病或肢体健全的情况下,完全有能力自理自己的晚年生活,而老年人出于惶恐心态,容易产生害怕被儿女忽视、被时代抛弃的消极心理,从而使得他们自动将自立心态摒弃。在这种压力下,老年人对外界的依赖心态也就愈加严重,从而导致自立意识淡薄甚至被淡忘,成为家庭的“负担”,社会的“包袱”。

2.社会大众缺乏正确认识,存在偏激理解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80%以上的公众对于宜老理念存在偏激理解。从公众角度看,赡养父母乃天经地义。而养老作为法律文献明文规定的一种责任,在当今社会也是被道德所推崇的伦理观。在人们的潜意识里,给老年人渡过一个安详快乐的晚年是儿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因此,要纠正社会大众对老年人非儿女赡养的传统观念,是十分困难的。然而在现实社会中,儿女只注重提供安稳舒适的环境,从而忽略了老年人实际的内心需求和渴望,这是不足的,同时也是种‘自私’的行为。与此同时,老年人普遍存在着自我养老行为会导致儿女难堪,且易遭受到同龄人误解的心理,由此而拒绝宜老养老观。

3.国家缺乏相关配套政策,无法真正宜老

目前,这种由国外传入国内的新兴养老理念,在我国并未形成明确书面文件,只是任之自我发展。而宜老理念在实行的过程中,强调要老年人发掘自我潜力,进行自我提升,退休再就业等等,这些过程则需要国家出台配套的辅助政策,提供相关岗位,才能真正将老年人的潜力发挥出来,把老年人快要熄灭的竞争意识,上进意识统统激发出来,实现真正的健康养老,和谐养老。

而宜老理念在发展过程中想要实现这种功能,并不能完全靠自我发展就能健康成型,必须依靠法律,依靠强大的舆论监督,才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理念。

四、宜老服务理念在社区养老工作运行中问题的对策

1.培养老年人自立意识,形成健康养老心态

通过对我国现阶段社区养老机构运行现状的了解,可以看到我国现阶段的社区养老服务对老年人生存意志的锻炼方面重视程度不够,传统的社区养老服务理念对老年人的生活自立意识关注程度不够。社区养老机构在日常的养老服务提供过程中不能从生活中的各方面培养其自立意识,这种片面强调舒适安逸的养老服务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如果一味实施全方位舒适安逸的养老生活服务而缺乏注重培养老年人的自立心理意识,就会导致老年人产生严重的依赖生存心理,产生这类心理问题的老年人一旦丧失完善的生活帮助服务,就会严重甚至完全丧失对生活的信心与勇气。因此,必须将宜老服务的新式理念贯彻落实到每一个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从而使社区养老机构在日常的养老服务提供过程中注意培养老年人的生存自立意识,将宜老服务理念完全贯彻落实到位,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培养老年人的自立生存意识,帮助老年人形成积极健康的养老心态。

2.维护老年人自尊心理,转变传统养老观念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心理自尊,同样的,接受社区养老服务的老年人也不例外。然而现阶段仍有相当一部分的社区养老机构在对老年人提供相应服务的时候忽视了老年人的自尊心理。特别是在进行一些涉及老年人个人隐私的服务方面不注意顾及老年人的个人心理感受,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老年人的自尊心造成了伤害,不利于其心理的健康发展。根据这一现状,政府、民政部门等相关机构可通过向社区养老机构灌输宜老服务理念并确保其贯彻落实到位,实现社区养老服务观念的根本转变,改进其服务方式尤其是部分对老年人自尊心理造成影响的那类服务,在实际上转变传统社区养老服务忽视老年人自尊心理的现状。我们相信,在充分尊重老年人自尊心理的前提下,社区养老机构一定能够以更好的方式与方法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

3.给予老年人适当压力,推行配套养老政策

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承受一定的生活压力,学业压力、工作压力、婚姻压力、家庭压力等等。可以肯定的是,一定程度的生活压力不仅是我们生活下去的强心剂,更是生活中的精神必需品。如果完全缺失生活压力,那么一个人的生活将会丧失很多动力,这势必对人的精神状态造成不良影响。社区养老服务也是如此,通过贯彻宜老服务理念,通过接受养老服务的前提劳动或者其他合理方式帮助接受服务的老年人形成一定程度的生活压力,以此帮助其树立对生活的信心与对未来的向往。同时,实施配套的养老生活服务,包括饮食起居、健身运动、文体娱乐等各方面的政策,实现社区养老服务“供给――享受”两端的平衡运行。社区养老机构通过这样的运作方式,不仅减轻了自身工作压力,也对老年人身心健康起到了极大帮助。

五、结语

宜老服务理念作为一种新兴的养老观念,具有其潜在的长足发展空间。它衍生于国外,符合国外社会基础和家庭结构,在宜老观念的指导下,发达国家老龄化社会节奏有序,因此在国外获得政府机构和家庭的大力支持。而我国的老龄化社会虽起步晚,但发展迅猛,在这种情况下,引入宜老养老观念势在必行,这需要我们建立健全养老服务理念这块区域的法律的保护和明文制度,将宜老养老观融入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结构当中,使其健康发展。我们相信,宜老养老观念必将带领我国进入全新的老龄化社会当中。

参考文献:

[1]邬沧萍.社会老年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田原.我国社区养老的现状和发展思路[J].中国发展观察,2010

[3]王海燕.发展城市社区养老 应对城市人口老龄化[J].理论学刊,2008

[4]贾云竹.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资源与社区助老服务的发展[J].社会学研究,2002

[5]戴维.L.德克尔.老年社会学[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

[6]杜鹏.中国人老龄化过程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7]邱颂东.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其对策[J].社会保障制度,2001(05)

[8]郭士征.社会保障学[M].北京: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刘智(1990.―),男,广西防城港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

篇9

【关键词】房地产;老年社区;建设;关键因素

1、老年社区建设的社会背景、必要性及老年社区的定义

1.1老年社区建设的社会背景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且正在以每年3%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是同期人口增速的五倍多。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预计到2015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21亿,约占总人口的16%;2020年达到2.43亿,约占总人口的18%。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并日益呈现高龄化、空巢化趋势,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数量还将持续增长,照料和护理问题日益突出,人民群众的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刻不容缓。

1.2老年社区建设的必要性

2011年国务院颁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要在我国“基本建立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让老年人安享晚年,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根据国家“9073”的政策构想,90%的老人为家庭养老、7%的老人在社区接受养老服务、3%的老人享机构养老服务,即97%的老年人依赖于社区的生活和养老设施养老。这一构想是符合我国的实际国力状况的。

但随着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实施,以及经济社会的转型,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4-2-1”家庭结构日益普遍,空巢家庭不断增多。截至2010年底,我国有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2000万,失能、半失能老年人3000多万,城乡空巢家庭约50%,部分大中城市70%,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家庭规模的缩小和结构变化使其养老功能不断弱化,对专业化养老机构和社区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与“90%的老人家庭养老” 的政策构想形成矛盾。建设专门的老年人生活社区是解决这一矛盾的一种较好的方案。在这样的老年社区里,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可以得到较完美的实现。

1.2老年社区的定义

老年社区是指以老年人为主要居住和生活服务对象的居住社区。老年社区不是简单的在普通社区的基础上“去高差、设坡道、无障碍、保证轮椅转弯回转和加转扶手”;而是在软硬件建设上,从最小居住单元到社区健身、娱乐、交流和卫生保健等服务空间充分考虑老年人特殊的生理、心理特征和行为特点,形成一个专为老年人打造的兼具私密性与集聚性、个性与共融的生活社区。

上海亲和源会员制养老社区就是一个较典型的老年社区。上海亲和源会员制养老社区总占地125亩、总建筑面积约12万平米,建有830余套高标准、精装修、家具家电全配置的老年公寓及6200平方米的护理楼,并新规划建设26000平方米的医疗护理综合大楼。上海亲和源老年社区已运行5年、居住老年人过千人,社会反响良好,社区运营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这样的老年社区全国太少了。为了加大养老建设投入、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国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运行和管理,许多企业和社会机构看好老年社区建设,万科、中海、保利、绿城等房地产企业及平安保险、泰康人寿等保险机构纷纷涉入养老地产市场。

2、影响老年社区建设的关键因素

2.1老年社区类型的选择

美国珀金斯等长期从事老年建筑设计、建造、运营的专家在《老年居住建筑》一书中将老年建筑分为老年门诊、成人日间看护机构、护理院/长期护理机构、援助式居住生活机构、痴呆症护理机构、独立式/住居式/公寓式/集合式住宅、连续护理型退休社区(简称CCRC)、有活力的成人社区等八种类型。国内的专家将老年建筑主要分成社区居家型、城市公寓型、机构护理型、医疗康复型、旅游度假型和传统福利院/敬老院等六类。

这些类型中比较切合“居家养老”老年社区概念的有:国外的独立式/住居式/公寓式/集合式住宅、连续护理型退休社区(简称CCRC)、有活力的成人社区,国内的社区居家型、城市公寓型、旅游度假型养老社区。将国内外将老年建筑的划分综合来看,切合“居家养老” 概念的老年社区主要有:社区居家型、城市公寓型、旅游度假型、连续护理型退休社区(简称CCRC)。其中:社区居家型、城市公寓型均属第一居所的慨念,只是社区规模、形态、区位方面会有所不同,适合自理、介助老人,不太适合介护老人;旅游度假型一般自然环境、气候、风光较好,日常居家生活配套、医疗卫生配套相对不够完善,适合旅居、不适合长期居住;CCRC适合老年人做第一居所,也能提供身体机能渐退后的护理照料,是一中设施比较完备的老年社区类型,适合终身养老。

建设老年社区不能简单照搬某一项目类型,宜根据项目自身条件、市场定位等情况选择适合本项目的社区类型。不同类型的老年社区应根据不同的居住、照料对象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相应的设施建设。

2.2老年社区的建设选址

老年人退休后,随着生活范围从社会转为家庭,其生活重心也从工作转为休闲、养老,同时身体机能也开始出现明显的衰退、生活半径逐渐缩小,对周边购物、娱乐、医疗保健、公共交通等生活配套设施的依赖程度上升。所以,社区居家型、城市公寓型、连续护理型退休社区已选址在城区或生活配套完善的城乡结合部,不宜选在远郊;旅游度假型老年社区选址时也要重点考虑老年人长途交通的承受能力问题,同时要加强社区生活配套设施的补充和完善。

2.3老年社区的运行模式选择和创新

进行老年社区建设应重点考虑社区建成后的社区运行和维护问题,社区硬件设施适宜与否将对后期运行产生很大的影响。如娱乐、保健设施是否计时?是否仅对本社区老年人开放?如何收费?食堂是否实行包餐制?最小生活单元的水、电、气是否单独计量?

所以进行老年社区建设规划时,应做好运行模式的分析、选择工作,且应注重模式创新以方便老年人生活,并将运行模式体现到建设规划中。

2.4建设规范缺乏创新

我国现行用于指导老年社区设计的的建设规范的指导思想主要表现为:普通社区建设规范+无障碍+高日照+低层化。这些要求提高了老年社区的建设成本,降低了建设老年社区的积极性。规范的制定缺乏创新性,如没有考虑通过增加户外活动设施、增加洗晒及卫生服务替代高日照的可行性,也没有考虑通过增加电梯设置等增加层数以节约土地资源。

2.5政府的养老建设规划和扶持政策的落实

目前,中央的政策导向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设施建设,但各地及各部门尚未落地,极大影响了老年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如规范中缺乏适合居家养老的用地和规划分类,多数地方的养老设施用地被划为“社会福利”用地,采用划拨方式供应。水、电、气、通讯价格优惠缺乏补偿机制,价格优惠减少收益,企业没有积极性,政府协调也难。

总之,老龄化是我国必须面对的社会问题,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老年社区建设是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切入点。对于影响老年社区建设的关键因素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有些因素尚需政府、社会和企业共同面对、妥善解决。

参考文献:

[1](美)珀金斯等著;李菁译.老年居住建筑[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中国房地产协会老年住区委员会、中国百年建筑研究院.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住区建设的模式和相关标准[M].中国城市出版社.2012

篇10

关键词 老龄化 居家养老 现状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改善和提高,我国人口平均寿命延长,死亡率也不断下降,老年人口比重也在逐年增加。伴随着老龄人口的不断增长,现有的经济、政治、社会以及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将收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目前,中国的经济尚不发达,社会保障体系有待健全,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极为严峻的挑战,不断增长的养老需求和家庭养老功能的缺失已越来越不能满足我国的养老需求,家庭养老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居家养老”的概念

从国内现有的研究著作来看,对于“居家养老”的概念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

(1)强调居家养老是一种与机构养老相对的一种养老方式, 指的是老年人居住在自己家中,自己生活并安度晚年而不是像机构养老那样集中居住,它是一种“半社会化半家庭”的养老方式。

(2)认为居家养老是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这两种养老方式互补之后产生的。

(3)认为居家养老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一种更新与补充,是“建立在个人、家庭、社区和政府的基础上的一种养老方式,它是以居家养老为形式,社区养老信息网络为基础,国家制度政策法律管理为保证,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养老体系”。

(4)强调居家养老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这种养老方式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以保证其健康发展。

2我国发展“居家养老”的必要性

2.1家庭养老的困境

在我国,由于核心家庭的逐年增加,新一代青年的生存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年轻夫妇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照顾老年父母等众多因素的相互影响,而造成了家庭养老功能的不断弱化。同时“代际倾斜”、“重幼轻老”的现状日益严重。所以,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

2.2机构养老的困境

(1)资源和资金不足。根据现在我国的老年人口比例,可以发现现有社会养老机构的床位严重不足。加之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各种矛盾错综复杂。

(2)与中国“孝道”不符。机构养老与中国传统“孝”的社会伦理观念也存在相悖之处。大多数的老年人都难以承担养老院的高昂费用,同时也很难以在精神上得到自己真正需要的慰藉。

(3)服务人员素质欠缺。现阶段,我国的养老服务组织和机构较少,从业人员少,素质较低,服务水平不高。这不仅不能解决我国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反而会使我国的养老现状更加严峻。

2.3居家养老的优势

由于我国的机构养老和家庭养老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居家养老的优势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符合经济性和效率性。居家养老在充分利用现有的家庭物质资源的基础上,又可以根据老年人自己的生活习惯安排日常生活,同时也可以保证老年人的生活需求,提高生活质量。

(2)服务对象具体、服务针对性强。居家养老服务是以社区为依托,其服务对象相对而言较为单一。社区也可以通过对老年人进行信息采集和档案管理,而对老人的身体状况、收入和家庭大概情况等建立档案,从而根据档案中记录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兼具物质方面的和包括精神层面的。

3我国居家养老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

从现有的实践经验来看,居家养老模式在解决我国的快速老龄化问题中的养老问题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居家养老模式的快速推进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了诸多的问题:

一是我国相关养老制度及配套政策的不完善;二是居家养老运行体制和评估机制有待完善。政府主导是目前居家养老实践的普遍形式,这使得其对政府依赖性较强,覆盖范围较小,服务内容单一、服务质量较差;三是居家养老的相关服务队伍数量有限且成员的个人素养亟待提高;四是社会组织力量薄弱。这些问题都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

4关于居家养老服务的对策建议

(1)资金方面筹资方面。首先,应该在保证基本养老金足额发放的前提下,政府应加大对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投入,同时制定相关政策,吸纳社会资本,投资居家养老服务。在养老金方面,应当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的组织和管理,确保养老金的保值和增值,为居家养老提高良好的基础。

(2)服务质量方面。在人员配置方面,首先应当合理利用现有的社区服务人员。同时,也可以鼓励进城民工、下岗职工等人员加入服务队伍,以解决服务人员不足的问题。同时加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个人素质,对其进行岗位培训等考试。在评估机制方面,评估机制主要针对社区服务者以及参与服务的志愿者。在对社区养老服务人员的评估方面,一定要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评估方式。

(3)政府角色方面。作为居家养老供给主体,政府应当逐步减小政府在公共资源配置中的比重,提高社会的自我调节作用,采取多元化的模式。

(4)社会支持方面。在全社会形成尊老、爱老、养老的良好氛围,加强新闻媒体的舆论作用,表彰尽心尽力赡养老人的子女和家庭,抨击不尽孝道的人和事,形成赡养老人的良好氛围;加强对老年人的教育,帮助老人树立科学的老龄观,维护老人应有的权利。

(5)法律保障方面。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在加强赡养老人道德教育的同时,还应通过法制手段来保障老年人的权益,真正做到“老有所养”,使得老年人能够安度晚年。

参考文献

[1] 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未来发展[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5):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