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建设的社会效益范文

时间:2024-01-25 17:52: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院建设的社会效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院建设的社会效益

篇1

关键词:合作社;茶园社会效益;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S57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940006

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的绿色食品,不仅仅是国外消费者的追求,同时也是生活水平日渐提高的国内消费者的需求。通过建立标准化茶园,按照绿色农业的方法进行生产茶叶,在其生产过程中,完全不施用任何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化学食品添加剂等物质生产,且必须完全使用未受污染的有机肥料,并采行自然方法防治病虫害。茶园开发、茶树栽培等过程,严格按照国家有机茶生产操作规程执行,从而保证所生产的茶叶是无污染,纯天然的茶叶,是茶叶中高品质的代表。各地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可充分开发和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 完善产业链条,加快农产品流通,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1 带动及辐射能力分析

1.1 合作社的带动作用

合作社的发展目标大多是逐步成为一个以茶叶生产、加工、销售为主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而向社会提供优质茶叶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因此,建立有机茶园基地、带动农民增收既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是企业生产经营的迫切需要。合作社在发展的过程中,除了要十分重视基地建设,更要在生产经营中,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按照“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形成“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为创新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的有效途径,让农民更多地分享农产品增值收益,可以尝试探索实施由龙头企业吸纳专业合作社参股,建立龙头企业与合作社或农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互惠互利的长效联结机制,具体方案如下:

建设标准化茶园,在地方农业综合开发部门监督下,可先对公司现有资产进行评估,通过合作社参股形式,形成龙头企业与合作联结利益分享机制,从而结成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体;为了切实维护合作社利益,公司对合作社实行保底分红,稳定农民收入;合作社对企业的参股资金在合作社内部平均分给每一个社员;农民不仅可以获得出售农产品的收入,而且可以分享联合体的经营利润,由合作社按社员所占股份将联合体利润分配给每位社员。这种模式下,订单农业是利益联结的基础,参股经营是保障,同时在运行中进一步规范合同内容,逐步实行合同可追溯管理,使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并通过开展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为农户提供技术、信息、农资和购销等多种服务。在茶园种植的过程中,企业根据生产经营需要确定种植方案,确定基地规划、品种布局并开展统一供种,提中技术服务,在提供茶苗的同时与合作社签订优质优价收购订单,产后按订单约定价格收购农民种植的鲜叶。以基地为载体、以合作社为中介、以订单为手段、以优质优价为原则、以农企共赢为目标,与农户建立紧密合作型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企业、农户双增收。

通过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农户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互惠互利的长效联结机制的建立,接受地方农业综合开发部门、当地政府和村委会监督,依法签订规范协议(合同),确保农户、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各方合法权益不受损害,最终保证茶园的顺利建设以及健康发展。

1.2 带动农户及增收效果分析

合作社建立标准化茶园后,按照“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产、加、储、销一体化的体制,始终把农民受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应重视科技与农户的紧密联系,及时将成熟的科技成果和先进实用技术渗透到产前、产中、产后,以便形成高效便捷的扩散通道。

建立标准化茶园,形成以绿色茶叶为主导产品,以市场为导向,以公司为龙头,龙头带动基地和农户的经济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以订单生产为保证,把以前分散经营的农户聚集在一起,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连接,有效地解决了农村的经济结构完全市场化的种种困难。公司实行定量收购,保价收购,使利益保障机制落实到户,保证茶农种植收益,提高茶农种植上的积极性,为企业提高效益和茶农致富开辟了新的途径。如果按照每户种植667O基地计算,完成后,每亩茶叶增收30kg,每斤茶叶价格增加至少10元,每667O增收至少600元以上。每户种植667O计算,每户将增收6000元以上。同时,项目将间接带动农民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加快致富奔小康和建设新农村步伐。建设标准化茶园,每年可使附近农民人均增收2000元/a。

1.3 带动就业

建设标准化茶园,可使年人均增收2000元,间接带动周边农户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加快致富奔小康和建设新农村步伐,同时安置就业,年人均工资收入可达2万元以上。通过项目实施,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缓解地方就业矛盾,增加农民收入,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2 对保障农产品质量,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的作用

合作社一步完成建立标准户茶园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如资金限制、规模限制、人员限制,又如部分合作社属于农民企业,在茶园生产技术还是传统技术,设备也是过时的,设施相对老化,不能满足目前国家食品卫生的新要求,更不能跟上社会发展和人们食品安全需要的步伐,所以,联合周边茶叶专业合作社将部分茶园建设成为高标准有机茶园示范基地,带动周边地区开展标准化茶园建设,切实提高优质毛茶的生产能力和品质,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是一种突破的路径,可以扩大生产和建设能力,逐步发展企业。

通过标准化茶园建设,建立起“科工贸农一体化”的绿色茶生产、加工、科研、销售体系,形成有机茶生产、技术推广、生产资料供应、检测认证管理等全方位的产业化服务体系。实现茶叶产值提高10%,鲜叶价格将提高20%,茶农户均增收6000元的目标,确保农民增收。标准化茶园按照绿色农业的方法进行生产茶叶,在其生产过程中,完全不施用任何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化学食品添加剂等物质生产,且必须完全使用未受污染的有机肥料,并采行自然方法防治病虫害。茶园开发、茶树栽培等过程,严格按照国家有机茶生产操作规程执行,从而保证所生产的茶叶是无污染,纯天然的茶叶,同时,通过茶园建设及生产工艺改造,提高茶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既满足了市场需求,又使产品的价格和优势进一步提升,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由此可见,合作社建立标准化茶园,是一个双赢的策略,更凸显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3 对比分析

篇2

关键词:礼仪文化 大学校园建设 社会学

一、礼仪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对于文化的内涵,泰勒认为: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和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文化是指那一群传统的器物、货品、技术、思想、习惯及价值而言的,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克罗伯认为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和外显的模式之中,借助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与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式样。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时代潮流等因素而形成的人们所认同遵守的、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总而言之。礼仪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从以上学者的研究,可以总结出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礼仪文化是属于精神文化中的一种,是一种规范文化,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经验。礼仪文化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礼仪文化具有共创性。

礼仪文化是由人们共同创造出来的,它不是人类生来涉及的自然状态,而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在生产活动的过程中,为了谋求它们之间的稳定的、合乎社会期望的相互作用的模式,人们对各种人与人关系的行为进行规范化,并逐步积累起来,以便更好地维持共同的生活。

(二)礼仪文化具有共享性。

礼仪文化是被整个群体所共同接受、享用时被保存和流传下来的。在人与人的关系中,群体接受了某些规范、认同了其中的价值,并成为了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普遍价值和行为模式。

(三)礼仪文化具有符号性。

礼仪文化可以通过符号的传递赋予一定的意义,具有一定的符号性。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要运用一定的社会符号进行传递信息。当一些符号作为礼仪文化被普遍认可后,这种符号就具有了独立的价值。能够表达复杂的社会意义,能够象征一定的礼仪文化。

三、礼仪文化对大学校园建设的意义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十九世纪的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也指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把道德礼仪教育放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可见,礼仪文化在历史及全球范围内都是受到高度重视的。大学承担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礼仪文化的建设就显得更加重要。从社会学的视角研究其对大学校园建设的重要性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礼仪文化是完善大学校园角色的基础。

人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都相应地扮演一定的角色。按照拉尔夫・林顿的说法,一个人占有的是地位。而扮演的是角色。社会学角色理论中的角色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的、社会所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大学校园中的两类典型的社会角色:大学教师和大学生。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社会赋予了这两种身份不同的角色期望。例如大学教师被期待为有渊博的知识、高尚的人格、优雅的举止,对学生关心、爱护,能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大学生被期待为精神饱满、热爱学习、尊敬老师、举止文明,是国家的建设人才。

礼仪文化对于大学教师和大学生角色完善有着基础的作用。“‘礼’是在行为活动中的一整套的秩序规范,也就存在着仪容、动作、程式等感性方面……所谓‘习札’,其中就包括对各种动作、行为、表情、言语、服饰、色彩等一系列感性秩序的建立和要求”。可见,礼仪主要表现为外在的行为方式,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礼貌、仪节;然而它同时又表现为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亦即人们的道德修养。大学教师高尚人格是深层次的精神内涵,优雅的举止、对学生的爱护又通过外在的行为和表情等方面表现,例如老师不傲慢,对学生谦虚有礼。这就是理想角色的实现;大学生能够在学校遵守各项规则,举止有度,不吐痰,不骂人等方面都体现了大学生期待角色的实现。

所以,由于礼仪文化在精神内涵方面约束人们提高道德修养,在言语动作等方面规范大学教师和大学生的角色行为,从而为大学校园中角色的完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礼仪文化是团结大学校园群体的核心。

人的本质为社会性,人只有在社会群体中才能成为真正的社会人。社会学中的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互动而形成的,由特定的社会关系连结起来的共同体。大学校园有两类群体: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都是由于业缘关系而形成的,所以相比于家庭关系的血缘群体,他们都属于次级社会群体,这种群体之间的亲密程度不是很强。

礼仪文化最本质的内涵是指“仁爱之心”。即“仁”是“礼”的内在道德情感基础,没有“仁”这一发自内心的道德情感,就不能遵守礼。由于礼仪文化对于人的道德感培养的强调和要求,因此对于增强大学中群体凝聚力有着促进的作用。社会学中的群体凝聚力是群体成员之间互相吸引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表现为三个层次:人际吸引、群体规范的形成与遵从、成员把群体的目标自觉地作为自己的目标,把群体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礼仪文化促进个人良好德性的养成,能够增强人际之间的吸引;礼仪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规范文化。要求群体去遵从,进而将这种“仁”的道德要求作为群体的目标,从而加强群体之间的亲密程度,达到团结群体的目的。

大学校园礼仪文化的建设能够帮助教师形成共同的目标,在相互了解、共同活动中形成相互之间的认同。如教师的职业道德感认同,以及为学生奉献的道德意识的共识,而摈弃为了个人私利而工于心计,勾心斗角:学生之间能够在共同的规范意识下,形成真诚的友谊,互相帮助,互相进步;老师和学生在共同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能够促进次级群体关系转化为初级关系,这些关系的转变都成为建设和谐学校的核心力量。

篇3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校;校园文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3 ― 0129 ― 03

一、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问题

1.思想文化建设仍处于主体地位

(1)高校文化建设中的物质方面

对于物质文化是指饮食、服饰和住宿等方面的文化内容,由于当前的高校往往每个地方环境不同,还有一些信息因素的影响,对物质文化相关的规章制度也各不相同,以及每所学校全体师生的需求也各不相同,这些都是在制度定制时所要考虑到的方面,例如大学设施的内部结构,一些装饰功能的名人雕像和名言警句作出设施安排,让学生在校园中能够感受到学术的氛围特点,并从中获得灵感。物质文化以营造独特的与外面的世界不同的学术氛围,让学校师生可以更实际的感受到教育水平,从这方面可以体现出的实践导向功能。

(2)高校文化建设中的制度方面

制度文化是指高校对学校进行管理的系统文化,包括对学生的课内课外、生活行为等多方面的管理体系,并以学分制对学生的行为做出相应的奖励和惩罚,这种制度文化具有强制性,调整也较为自由方便,在校园人才培养方面较为协调发展。在制度文化这方面,不仅要学习优秀的文化传统,对学生进行教育、激励,还要教育学生继承传统美德,对现代先进的文化加以学习,并发扬创新精神。

(3)高校文化建设中的行为方面

行为文化是学生在校园不同场合环境中,所出现的问题,做出面对、分析、处理表现出个人或群体的行为。对于当前我国在教育方面,学生家长早期就较为注重对孩子进行人文素质的教育,或者以社会教育为基层,因此要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就必须更深入和广泛培养高校学生的多方面素质,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实际行为,这样就会在毕业踏入社会实践的时候,就会起到很好的适应作用,同时,在目前高校工作人员大多数年龄较大,心智方面会比较成熟,对于高校行为文化建设将做好广泛推广,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

(4)高校文化建设中的精神方面

学风首先要建立学生的学习目的,无论是在理论和实践中,都要明确指定一个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在个人定制目标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班级或系院为单位的整体提高,以集体的进步来促进个人的进步,使得个人与集体相连,与社会相连;第二,端正学习态度,学生在学习时要能够做到独立研究,要求踏实每一步,落实每一个问题,真诚受教,切勿空想主义;再次是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正确培养,结合理论与实践双重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思考,避免考虑存在欠缺;最后,学校应提供良好的竞争机制,让大学生在公平的平台中相互竞争,以良性竞争来产生学习的动力。良好的教学风格,主要以对教师的素质培养,不仅仅每位教师要对自身提出高要求,在专业和道德上都要为人师表,为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在治学上自我要求严格,在教学中对学生要求严格,争做具备高素养的教师,以提升个人人文素质,注重个人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最后,对于学校的职业素质应加强交流机会,完善教师的规章制度,促进高校文化建设学风、教风的形成。

2.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认知能力的发展不协调

如今高校学生的自身发展往往都是经过多年的义务教育学习,伴随着社会、家庭、学校这三方面的教育因素,学生在心理和思想方面都抱有极大的渴望实现自我的愿望,希望在学业上可以有所成就,在大学毕业后希望会如愿进入自己的工作,来展现个人的才华。由于学生在中国传统式家庭的教育模式下,对社会的认识不足,造成社会经验不足,缺少社会实践能力,对学生内心的自我认识带来一定的打击,从而出现负思维甚至出现消极回避行为,这种想法和实际脱轨现象多见于各大高校,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社会与家庭对大学生寄予过高的厚望

目前的中国社会,家庭与社会多方面的对学生过多的期望,凝聚着长期的付出,每个学生都是经历了16年左右的学年教育,可见无论是物资还是精神对于学生都是一种很长时间的经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想不断变化,不断积累知识,学习上的压力也越来月中,由于一些家长对子女要求过高,促使学生对学业有成的期望很大。

(2)缺乏社会经验,实践能力较差

大学就是一座象牙塔,里面的学生往往与社会交流不多,因此在学校上课学习知识的同时,不仅仅只是与周围的室友同学要保持好良好的关系,也要多参与一些组织活动,来锻炼个人的交际能力。现实中大学生实践经验和社会经验的缺乏,很多学生在毕业后,进入到社会工作中,由于一些在学校没有接触到,在开始往往环境不熟,工作难以胜任造成内心产生自卑,从而对自己的本职工作难以完成,在工作场所变得脆弱。高校大学生往往注重涉及看到、听到或学到什么东西,而忽视经验和做法是什么。还有的学生由于过于依赖父母,在实践中过于懒惰,遇到挫折就懦弱,无法正视问题现状,导致很多啃老族现象的出现。因此在这方面要以正确的心态和健康的身体来面对工作,敢于正视自己,承担错误,并努力改正,让自己变得优秀,更好的为企业、为社会做出一番贡献,实现个人的价值所在,这样以积极向上的心态来面对更好的未来。

(3)校园文化出现“速食化”、“娱乐化”趋势

随着国外文化不断融入中国,尤其是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和价值观涌入中国,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文化面临着巨大影响。在高校教育方面,会面临到各个方面的知识文化,一些国外西方的文化教育等,会出现一些奢侈、享乐的不良现象,由于这一时期学生价值观正处于形成过程,在一些是非辨别之间能力尚未成熟,对外来文化好奇心很强,很容易接受到一些不良文化,而且面对国外价值观很容易造成盲目推崇,缺乏主观意识导致大学生生活的混乱和信仰的丧失。另一方面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校园文化不断趋向“速食化”发展,很多大学生对于学习只是为了拿一个文凭,为了修完学分,这些证件、分数为目的性的学生,没有真正认识到学习的意义。很多学生习惯于通过网络、杂志这些快速简便的方法来取得零碎信息,而不是通过专业性书籍做出更系统的学习。这种速食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戴着“大学生”的帽子,却没有以知识真正具备为主,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随着社会的休闲文化的普及,校园文化出现“娱乐化”的趋势。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一定的影响,虽然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放松,然而过于放松会变成放纵,没有束缚,以自我中心、目的的,忘记大学生自身的历史使命。例如,近年来,随着电脑网络的普及,使用PS图片、视频剪辑和其他技术,有的大学生利用所会的技能恶搞一些正面人物和故事,通过微博、博客散播,有愈演愈烈之势,这种从以高素质人才聚集的大学出来的文化现象却如此萎靡,使得高校学生在精神文化方面逐渐脱离正确的方向,丧失个人意志。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

1.加强宣传的指导思想,整合社会思想的多样化

我国立党立国坚持以为根本指导思想,统一和整合社会思想的多样化,党和人民相互团结,以马克思指导思想带领社会进步,是对基本思想方向的一种有力的保护,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对于当前我国于大学生的培养要以正确的思想为重点培养,这与我国社会未来的发展密切相关。根据当前状态,建设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需要学通过学习哲学,对事物的发展有个清楚认识,以最佳的心态面对遭受的困难,以坚强的意识来克服困难,以积极的行动来解决问题,这样大学生在踏入社会就可以及时调整好心态,对陌生的工作会进入最佳的状态,来实现个人的才能。

2.坚定理想信念教育,全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坚信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增强我国经济的发展,创建民主社会,树立文明和谐的文化素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了让这个共同的愿景得以实现,这就要依靠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完成,还应依靠以振兴国家为己任的大学教师和学生团结合作,强化校园思想政治工作。因为理想从小的方面来看,是每个人发展自我的人生目标,一个人倘若没有理想,就像是海上的一艘船没有一盏明灯,它会迷失在狂风暴雨之中。所以只有理想主义的人,对自己会确定一个目标,向着目标不断前进,对于如今的大学生要做有理想有目标的青年,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联系、相结合,来为社会为祖国献出一份力量。在大学校园,高校辅导员和各学科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尤其是提高辅导员的政治素养,增强党员意识和奉献精神,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了更好地开展校园理想信念教育,在生活中,老师应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要注重与学生具体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坚定科学合理有效的理想和信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让理想一步一步得以实现。

3.弘扬大学精神,加强校风学风建设

大学精神是大学生在自我发展过程中学习中国传统精神文化,让这种独一无二的创新精神传承下去,其本质特征有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根据新时代的大学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准,来发挥在大学精神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因此,要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不断促进高校的发展,让大学生树立社会关怀的精神,让大学生的个人理想与社会主义理想为一体来共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的主要精神,其实质是帮助学生继承马克思思想、血液、行动和共同发展,继承与时俱进的优良传统,以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要求,养成正确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坚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面临的问题,根据实际的指导思想,学习和理解的精髓,不断开发的关键精神、创新精神和社会关怀。可见构建校园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指导高校教师和学生的方向。

4.提升文化品位,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具有多种多样,活动内容丰富广泛,首先广大教师和学生对文化建设建立一个正确的理解,然后对文化内容做出宣传,从点点滴滴的小事来改善,例如文明的行为习惯、文明用语、绿色环保标志等,开展这些主题活动,具有针对性,这样实施出的效果也会更明显,让教师和学生都选择参加。根据活动规模性、重要性、交融性可以分为院校外部联合、院系内部举办、班级自发活动这三个层次。应该通过各种社区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做出更深入的理论研究,并在实践中应用,高校在针对每个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方面,必须高度重视社区建设,给予制度上的大力支持,在物资方面给予相应的帮助,来确保大学生身心的发展。其次关于高校宿舍的文化活动,以宿舍为单位,强化大学生之间的沟通、活动,以制造出浓郁的精神文化氛围,以一个良好的生活氛围进行课外的学习、生活,养成自立的良好生活习惯和文明健康的实践行为。最后,可以开展一些网络文化活动,现如今大学寝室都有网络设备,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来了解学校相关的活动动态,如相关社团开展网络设计比赛,并给予相应的奖励,让各大高校师生都参与到其中,在有限的位置、时间上作出设计,促进各大高校设计文化的交流,相互竞争,可见网络有其确实可行的方式对高校文化做出积极性的传播。

5.优化校园环境,不断加强人文设施建设

思想教育对高校人才的培养最重要、最关键,但人文设施对于高校内部也是非常必要的。人文设施的重点是对学生的尊重、关心、爱护而做出的设施,学校的文化设施有两个方面可以概括,首先,校园人文设施有助于大学生身体和心理健康。对于改革开放,在党的政策下,现在人们生活条件不断变好,对于子女往往过于娇惯,在学校由于生活条件简单,朴素,很多学生并没有注意自身的健康。体质是学生学习的支撑必要条件,因此学校应建立体育场、操场等一些体育活动场所,对全体师生开放,添置健身设备,让运动根深蒂固,以此学生就有场合可以锻炼身体,能够保持身体健康,构建强壮的体魄。其次,为了以体现校训、该校办学特色,对高校名人、名史、名师做出相应的宣传,及时更新与学校相关的新闻消息,让高校教师和学生对学校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在学校一些专栏张贴出名人事迹等些标语类的海报或雕塑,在学校设立较为人文意境的楼亭、道路、木桥,在美化环境的同时,也以励志性的文化让学生在观赏中能感受到人生真谛,提升个人人文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校园文化的理论知识保障条件。对文化知道的宣传要注重对内容和目标的明确指出,让学生以直观性来学习掌握,以此在潜移默化中来强化高校整体学生的发展,来强化大学生树立个人的人生目标。

结 论

综上所述,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结构,要求高校全体师生坚持以为指导思想,来提升大学生的自我理想,高校作为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促进时代进步的重要基地,为社会培养人才,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个人一番力量。

〔参 考 文 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 成果辑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述评〔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2〕 郑传芳.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40.

〔3〕 唐小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具体化、大众化探索〔J〕.教育理论研究,2010,(02).

〔4〕 万美容,明月.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机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8).

〔5〕 王晓荣,杨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党的思想理论建设〔J〕.社会科学家,2010,(01).

〔6〕 徐德荣,王琰,邓铁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研讨会综述〔J〕.高校理论战线,2010,(08).

〔7〕 张开江,屠火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师德建设的实践路径〔J〕.思想研究,2011,(04).

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 社会服务 服务能力

[中图分类号]G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0-0181-02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校长范・海斯指出: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是现代大学的三大职能。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组成部分之一的高职院校,同样承担着社会服务职能。近两年来,随着高考人数的大幅减少,生源逐年下降,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高职院校必须参与社会服务,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提高学校自身的社会声誉,扩大影响力,切实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一、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功能定位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服务包括人才的培养、科学技术的研究以及直接为社会提供服务等功能,如人才服务、培训服务、技术服务、咨询服务、文化服务等。狭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职院校在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之外,依托自身的专业优势和科研水平,以各种形式和途径为社会经济发展所做的经常性、具体性、服务性的活动。本文所涉及的社会服务属狭义的社会服务。高职院校提供的人才服务、培训服务、文化服务等都具有明显的专业性,专业是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的产业结构密切联系的桥梁,所以说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就是指高职院校设置的专业服务社会能力。“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是促进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的广泛应用,计算机可以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行各业,因此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类专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下面将以计算机类专业为例,阐述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开展社会服务的必要性和如何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服务地方经济,真正实现社会服务价值。

二、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意义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中明确指出: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科技工作,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活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明确指出:高校要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全方位开展社会服务。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中都对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进行考核。在教育部颁发的相关文件中,特别强调高职院校要进行产学研合作,开展社会服务。在“互联网+”新时期下,计算机类专业迎来了专业发展的大好局面,更要顺应这个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大趋势,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高职教育是与区域经济发展最紧密的教育之一,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广大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水平。高职院校通过设置与地方产业发展和经济转型所需的专业,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榍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的支持。高职院校除了向区域和行业提供人才培养与培训外,还承担着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或行业产业提供技术创新、咨询、推广和服务,并担负起技术服务中心的职能,传承、传播和辐射先进文化的功能。随着电子商务、移动互联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区域经济转型过程中,对计算机的需求日益迫切,计算机类专业服务社会愈发重要。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在政策、经费、设备和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这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社会基础。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所学的专业和专业水平是否符合地方经济的产业结构和职业岗位需求。“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字是大数据、云服务、物联网和移动APP等,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必须根据社会发展需求的变化动态调整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把握产业发展趋势,设置新的专业,如移动应用开发、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等,使新专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找准社会服务定位。因此,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只有通过为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才能实现以贡献谋发展,以服务求支持,否则就失去了自身存在与发展的条件。

三、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的策略

(一)转变观念、强化服务意识

高职院校适应经济发展转变的需要,开展社会服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前提是解放思想,树立正确的社会服务观。在市场经济时代,高职院校要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发展,树立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理念,及时更新办学理念和办学指导思想,主动同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联系,构建定期汇报沟通机制,积极参加政府举办的技术服务活动,争取获得政府的支持。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师不应局限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室上课、实训室做科研,应牢牢抓住当前信息化发展的良好趋势,转变观念,树立起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走出“象牙塔”,发挥服务的主动性,增强服务能力,拓宽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

(二)搭建“政行企校”协同创新平台

许多高职教师转变观念,为服务社会做好了准备,但是不知道为谁服务,怎么服务。中小型信息技术类企业能找到所在领域的业务发展方向,但受限于企业自身的人力成本和技术实力。校企合作为双方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通道,但是经过多年的观察,发现学校和企业虽然签订了合作协议,双方的合作只是停留在表面,不能真正实现服务社会,这就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牵头,搭建“政行企校”协同创新平台。积极建立由政府、主管行业、合作企业、社区以及学校等合作方组成的“政行企校”协同创新平台,在此基础上成立“校企合作联盟”,创新校企合作的机制体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合作共赢的有效途径,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目标。高职院校作为协同创新平台的主体和受益者,应发挥主动作用,加强沟通和联系,建立有效的合作和对接机制,赢得政府主管部门的信赖,提请政府相关部门进行政策的支持和经费的资助,保障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渠道畅通和工作正常化,使体制改革落到实处。在政府主管部门的宏观调控下,校企双方人员互相聘用或兼职,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校企合作联盟” 根据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形成校企合作体的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体制机制,发挥联盟成员各自优势,在订单培养、顶岗实习、聘请企业兼职教师、安排学校教师下企业锻炼、校企合作开展技术研发等领域开展合作。“校企合作联盟”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共同制定专业建设发展规划、设置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促进专业建设、课程开发、人才培养、顶岗实习、学生就业,并付诸实施。

(三)构建服务运行机制

高职院校要真正履行好社会服务职能,必须建立和完善社会服务的相关运行机制,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教师从事社会服务的积极性。一是成立社会服务工作专门机构,将学院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根据自身的专业优势和特色定位服务领域,突出重点,统筹规划学校的社会服务工作,实现社会服务的最大化。二是高职院校应制定教师服务社会的保障机制、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在政策、时间、经费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倾斜,将参加社会服务的成果作为教师职称晋升、工资福利、职务聘任、出国进修等方面的重要考核指标,对教师帮助企业进行技术研究、技术升级、成果转化等技术服务作为评价和考核重要指标。

(四)组建“双师型”科研团队

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提高社会服务质量,高职院校的教师不能仅是纯学者型,而是“双师型”,要“能文能武”。不仅要有传授知识、教书育人的能力,还要有类似工程师的专业素质、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可以利用协同创新平台,在企业中建立“驻企业工作站”,鼓励教师深入企业,与同行的技术专家、企业家沟通交流,联合承担行业、企业关键技术的项目开发。计算机专业教师通过参与工程实践,社会服务能力得到全面提升,社会服务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更重要的是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特点和发展趋势有了清晰的了解,有针对性地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增加物联网技术、手机App开发等课程,适时调整专业课程体系,把信息技术类企业用人的职业要求作为培养目标,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适应市场需求,进行大胆改革创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五)创新“网络化”服务模式

目前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模式除基本的社会服务模式外,主要有职教集团模式、社区学院模式、创业教育服务模式等。高职院校应该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形式下,从学校自身专业的特色出发,结合区域环境和产业转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创新服务模式。高职院校可以在校园内创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或大学科技园,积极促进教师和学生成立工作室或组建校办企业,积极创造条件为优秀的创业项目进行孵化,增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为学校开展服务,进而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履行高职院校的职能。在“互联网+”的新时期,计算机类专业的师生应发挥互联网在社会服务中的作用,创新“网络化”服务模式,促进互联网与农业、制造业、交通、消费生活等领域的深度融合。

四、结束语

在“互联网+”的新时期,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增强社会服务能力迫在眉睫,它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建设任务,需要从内部、外部制度和机制建设着手,依据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特点,与地方政府、与区域行业企业建立“政行企校”“四位一体、四方联动”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使计算机类专业与行业及社发展密切联系,以此来提高“双师型”科研团队素质,创新“网络化”服务模式,着力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更好地实现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S].教高[2000]2号.

[2]雷久相.高职院校如何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刍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4):66-69

[3]方美君.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对策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01):77-80

篇5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校园文化

高校校园文化是大学的灵魂,是高校校园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高等学校形象、文明程度、综合实力的真实反映,对人才培养的影响甚为深远。高校如何建设校园文化关系着高等教育的理念、目标走向以及功能定位等。目前社会弥漫的功利主义的氛围对校园文化的建设不可避免地带来相当大的负面影响,面对这一影响,我们必须认识到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紧迫性。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这段表述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了更为清晰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指导思想,这决定了我们的社会意识形态,这是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是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是国家和民族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这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进取精神的统一。

2.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及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目前,各高校保持着良好稳定科学发展的态势,校园文化在高校的发展中扮演者重要角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一些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矛盾和问题不仅依然存在而且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有了新的发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着不少新的困难与挑战。

2.1 片面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轻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理想的校园文化应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和谐发展。其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体现着文化的价值观,是学校文化发展的航标,是校园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而制度文化则是学校文化的内在机制,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但是实际上,许多高校普遍存在着重视物质文化建设,忽视精神文化建设的不良倾向,认为建设校园文化就是物质文化的“高档享受”,而精神文化方面却缺乏明确的目标规划和具体的内容充实。校园文化建设显得有形而无“魂”,这些就势必影响校园文化的整体协调,导致其发展的不合理、不平衡。

2.2 重视现代文化培养,轻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是中国民族精神的浓缩,是中华民族之魂;它产生的无形力量是巨大的,它的存在能够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塑造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具有潜移默化、不可替代的作用,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一致的。现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许多在校大学生往往只重视具有科学性和时代性的文化精神培养,尤其是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和时效观念等这些积极思想观念的培养,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商业化、功利化等的有害倾向。

3.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全局

高校校园群体和校园环境孕育产生了校园文化,高校全部教育与高校管理行为无不渗透、闪烁着校园文化的光芒。要构建面向未来的高校校园文化,就必须统筹兼顾、综合协调,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工程。为此结合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特点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出几点措施。

3.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思潮,发扬学校传统,培育学校精神,铸就校园文化之魂,构建校园核心价值观。

在高校校园思潮多元化的背景下,高校要倡导健康向上的校园价值追求,坚持不懈地用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广大师生,使广大师生掌握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和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积极培育“爱党、爱国、爱校”精神。特别是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密切相关的传统要重点挖掘。加强校史研究,加大校史馆、人物展等展示学校传统的展馆的开放程度,鼓励广大师生参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积极推进学校传统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增强改革创新和锐意进取精神,使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真正成为广大师生的主导意识和精神支柱,成为凝聚人心的强大精神力量。

3.2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整合校园文化资源,引领校园物质、制度、精神文化建设,提高校园文化层次。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高校基础建设,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的各个环节。首先,树立物质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使校园建筑具有文化和教育性。校园建筑要做到功能、美感、含意的统一;要体现以教化为目的文化职能;设置有利于学生交往的建筑空间。其次,加强制度文化建设,要在教学管理、师资建设、学生管理、行政后勤服务等各个方面制定规章制度,要以制度规范行为,以制度协调利益,以制度保障和谐。再次,强化精神文化建设。一所学校的师德师风和学风是这所学校独特的风气,而且师德师风和学风与学校的价值体系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

3.3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搭建校园文化宣传和交流平台,展现校园文化特色。

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把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纳入学校发展战略规划,从制度、人力、物力、财力上落实好,保证好,加强校园文化精品活动建设。以校园文明创建活动为切入点,积极开展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和重大节日、纪念日庆祝纪念等校园文化活动,建设校园文化活动的精品工程,重点组织开展好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论水平、有助于学生确立理想信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创新精神、有助于陶冶学生道德情操的精品活动,如实施青年者培养工程,举办银杏路讲坛、科技竞赛,开展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等。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文化的根本,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高校在进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时,应该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锻造特色大学精神,反映时代要求,坦然直面多元文化,只有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程样国,王建清.大学精神的奠定与高校校园文化的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江西社会科学,2009(12).

[2] 徐双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域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管理教育,2009.

篇6

【摘要】文章对高职院校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探讨了社会实践活动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意义,并对加强社会实践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融合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社会实践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对策

高职学生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在基础知识体系和文化课程成绩方面存在一定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他们的知识素养和认知水平。社会实践活动是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尚未与社会实践活动做到很好的结合[1]。而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个重要载体,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加强二者的融合,使核心价值观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使社会实践活动成为学生践行、检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一、社会实践活动对高职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

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是指高职院校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有计划、有目标、有组织地带领和指导学生深入社会,参与到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社会实践中去。这是促使高职学生了解社会、历练本领的重要方式,也是学生通过实践检验知识能力的重要途径,它对于高职学生融入社会、适应社会、贡献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深化理性认同

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有的认知都来源于实践,也是认知得以发展的动力所在。只有通过实践得到知识,再把知识放到实践中去检验,从而进一步提高认知,学生才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内心的认同感。因此,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身心的体验感悟,学生才能够认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才能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人生、社会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从而正确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项要求,并将其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在社会实践的检验中,学生可以发现自己价值观念中存在错误的、肤浅的、偏颇的内容,从而破解困惑,树立起正确的理想追求。

(二)有利于加强情感认同

情感是一种基于理性的反映,同时又能够强化理性,调节自身的行为。以情感为导向的价值观教育,比以理论为导向的教育更容易获得认可,它使人更加倾向于接受一种观念、一种价值体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所激发的友爱、爱民、爱国之情,使其深深体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性与科学性。这是因为,只有在实践中,诚实的品质、友爱的情感、公平的环境、自由和谐的关系才能真正触动学生的情感,使其获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追求的动力。

(三)有利于行为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其最终目的是取得被教育者的行为认同。在理性与情感认同的基础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深度融入其内心世界,化为其行为准则,在行为中,必然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准则,衡量自己的思想、言论与行为,从而不断反思反省,使自己的行为始终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靠拢。在社会实践的活动中,学生切身体会到,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被肯定、褒奖,而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被反对,被批判,这就使他们更加清晰地明确自己的价值选择,从而在实践中身体力行[2]。

二、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加强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策略

知行合一是社会主义核心r值观教育的最终目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有利于强化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力。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作用,要把教育工作融入学生生活及学生实践的各个环节中,不断强化其知行合一的能力。

(一)争取社会多方力量支持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对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作为政府,要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全面落实德育目标任务,构建科学完善的德育体系。要在义务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中形成连续性、不断深化的教育链条,形成实践育人的社会体系。要鼓励引导各类社会机构参与到高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来,为高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搭建平台,创造空间,为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场所、资金、人力资源方面的支持。

(二)构建高职院校协同育人体系

首先,要重视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改变传统社会实践活动在价值观教育方面的不足。把社会实践活动的主题确立、活动设计、规划实施和活动评价等因素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去。要学习和吸收社会实践活动的先进经验,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对社会实践活动课程进行开发与设计,创新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方法,在社会实践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找到最佳的结合点与切入点[3]。其次,对社会实践活动课堂体系进行调整和完善。在课堂教学中,开设社会实践指导课程,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出专业性的指导与理论的支持。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要注重价值观的引领,改善组织管理模式并改进评价体系,在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中架起桥梁,使二者有机融合,形成了解、认知、培育、践行一体化的教育模式。再次,为学生打造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平台。优化资源配置,科学建设社会实践活动基地,通过独立建设、合作建设等方式,使学生有足够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空间。把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生的职业生活规划紧密联系起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就业择业能力。

(三)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

1.科学设计活动主题

在活动的主题设计中,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将其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紧密结合。开展爱国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心系国运并通过社会实践来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开展形势教育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不受复杂信息的干扰,从实践中认清国体、政体的正确性、科学性与必要性,进一步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开展道德素质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实践为“镜”,使学生能更清晰地看清自己的不足,并能从中进行思想反思,摒弃思想中错误的、偏颇的思想意识,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2.强化活动指导

在活动立项中加强指导,保证社会实践的实效性、可行性与效率性,把其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当作立项的重要依据。加强理论指导,从思想动员、行为规范、成果取得等方面充分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来开展指导教育。

3.开展典型教育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选择一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强、活动质量高的项目作为示范项目,对这些项目,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性,从设计活动、安排人员、筹措资金和宣传教育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形成一批质量高、效果好、影响力强的品牌项目。

4.加强宣传与引导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放到重要位置,引导团队和个人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在总结中提升,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活动辐射到社会各个层面,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发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5.注重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类的社会实践活动,鲜明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内核,而且此类活动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

(四)努力提升学生自身的素质

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是高职学生,同时,他们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价值观念得到了检验,也深入了解了社会,积累了社会阅历,把思想意识与实践效果紧密联系起来。这对学生自身的素质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高职学生要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学习的目标和践行的准则,在实践活动中感受时代脉搏,体会民生百态,反思人生得失,践行正确的价值准则,努力成长为有益于社会、国家和人民的人。

三、结束语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总要通过各种途径和载体来实现。其理论层面的教育,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宣传教育活动来实现;而实践层面的教育,则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实现。实际上,每一种价值观念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是紧密相连的,也是一体的两面。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社会化为视角的教育活动,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有效的路径之一。其内在原因在于,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理念,最终的目的是参与和融入学生内心的价值构建,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而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外在行为,又无一不是与社会实践互动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分析社会实践活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并促进二者的融合发展是必要的,又是必然的。

【参考文献】

[1] 张清.高职院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11):129-130.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价值之魂、精神之钙,是人们思想的坐标和归依,行动的指南和罗盘。如何培育和践行是高职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高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

当前,国内外环境纷繁复杂、变幻莫测,社会道德失范、理想危机等问题层出不穷。高职作为人才聚地、文化前沿,师生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行为具有很强的播散作用和共轭效应。

二、高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缺乏自主自愿的行动意识

主要体现在对核心价值观的不完全认同、学习宣传落实的辅助设施不足和建设投入不够,国家、社会、公民等主体发展的不稳定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缺乏积极主动的战略设计

实施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环境氛围和整体水平,仅凭少数责任单位、部门或少数公民是无法实现最终目标的。在全球性的多元化博弈的大背景下,迫切需要顶层统筹、总体规划。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缺乏创新恒久的支撑元素

实施过程还是存在走过场、浅表化。一些单位在这方面几乎乏善可陈,没有“名片”、没有亮点。

三、探索高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笔者认为,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如下路径建议。

(一)全面夯实“三个基础“,强化认同“三层内涵”

“三个基础”指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制度建设,

“三层内涵”指国家、社会、公民。

1.牢固组织建设

建设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心理健康与教育等机构,注重培育“双带头人。和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

2.深化思想建设

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标准化建设,并作为公共必修课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育要融入专业课教学,进课堂、进教材,进公寓、进网络。还可以邀请校内外领导、专家上党课。多开展项目化实践活动,如“每周一德”“每周要闻”。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如地方戒毒所、驻点乡村等。突出抓好主阵地,如道德讲堂、学术论坛等。

3.规范制度建设

健全各级规章制度及学生守则等。出台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攻读马克思理论相关学科博士、硕士学位的政策;实行劳动课制度、家校联系制度,发挥独特的教育功能;健全落实校领导联系点、校领导基层调研、干部听课、学生恳谈会等制度及“两访两创”“三进五访”“三进三联”活动方案等。

以体系化建设均衡提升综合效果。一是理论教育体系,菜单化,坚持一月一主题,覆盖到每个学生;二是学风建设体系,以“教学质量年”“行为规范年”为契机,进行专项整治;三是“六位一体”的资助工作体系,扩充奖助渠道,设立受助学生“感恩银行”,将所有受助学生与志愿服务小时数挂钩;四是学生社团与文化科技活动大数据体系,推进校园文化活动、科技活动、志愿活动和思政教育活动一体化运行;五是师德师风评价指标体系,健全教师任职资格准人制度和师德考评制度。

(二)丰富活跃“三种载体”,着力增强“三股力量”

“三种载体”指文化传承、社会服务、典型示范,“三股力量”指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

以文化传承为载体,增强生命力。高职需要沉淀出特色的主题文化活动品牌、志愿服务品牌、专业文化品牌、群团组织等。以社会服务为载体,增强凝聚力。高职理应把服务地方发展作为责任担当,转化成果,为地方的产业决策提供智力支持。以典型示范为载体,增强感召力。高职应积极挖掘先进典型,形成浓厚的氛围。

(三)建立健全“三项机制”,普遍形成“三种习惯”

“三项机制”指监督反馈、考核问责、激励约束,“三种习惯”指理论自觉、道德自觉、文化自觉。

1.监督反馈机制

实时跟踪监督流程和节点,保证诉求表达渠道通畅。通过简报、通讯、座谈、访谈等对未覆盖到的人员或未落实的环节进行通气、指导。加强审计监督;组织开展“一岗双责”工作落实情况的检查、“三公”经费使用情况的督查、部门预算执行情况的抽查、“小金库”专项治理的自查、党员干部会员卡清理、师生行为规范检查,实行零报告制度。

2.考核问责机制

一是加强学习培训的力度和厚度,让师生都能成为自觉的传播者和实践者;二是加强民主评议的深度,把自评、互评、群众评、组织评有机结合;三是加强岗位责任的公开度,将测评结果作为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依据,实行严格问责。

篇8

    为了贯彻中央关于党政机关与所办经济实体和管理的直属企业脱钩的决定,做好市级党政机关所办经营性企业的脱钩工作,经北京市党政机关与所办经营性企业脱钩工作领导小组同意,现对我市市级党政机关移交、撤销企业人员的安置和社会保障工作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移交、撤销企业人员的范围

    移交、撤销企业的人员应是2000年6月30日前正式录用,并与企业建立了劳动关系的在册人员。

    二、移交企业人员的安置和社会保障

    (一)移交企业的职工和退休人员随企业一并移交。对于编制在党政机关及其事业单位的人员,原则上随企业去向安置,并与机关脱离行政关系;离休人员由市级党政机关各部门负责安置,不随企业移交;对于编制在党政机关的人员,参照市委、市政府《北京市党政机关机构改革人员分流的意见》的有关政策,符合提前退休、提前离岗条件的,可以提前退休、提前离岗,不随企业移交。

    (二)移交企业的职工与企业签订的劳动合同仍然有效。由于企业移交造成企业名称变化的,应变更劳动合同的企业名称;造成职工岗位、待遇变化的,双方应协商变更劳动合同的相关内容,协商不一致的,企业可依法解除劳动合同,并按有关规定支付经济补偿金;职工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企业可以不支付经济补偿金。未签订劳动合同的企业应根据有关法律法规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

    (三)移交企业尚未参加社会保险的,应按《北京市企业城镇劳动者养老保险规定》(市政府令1998年第2号)、《北京市失业保险规定》(市政府令1999年第38号)、《北京市地方所属城镇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大病医疗费用社会统筹的规定》(市政府令1995年第6号)、《北京市企业劳动者工伤保险规定》(市政府令1999年第48号)及有关规定,在企业移交前到企业所在区、县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参加职工养老、失业、大病统筹、工伤保险等手续,并补缴社会保险费用。若企业无力补缴,2000年12月31日前所需社会保险经费由企业原主管单位筹资解决。已参加社会保险的企业,移交后应继续向所在区、县社保机构缴纳各项保险费用,不得因移交而中断或拖延缴费。移交企业中凡编制在党政机关或具有行政管理和执法监督职能事业单位中的工作人员,在首次办理个人基本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时,其按国家规定计算的连续工龄,可视同职工个人缴纳保险费的年限。

    三、撤销企业人员的安置和社会保障

    (一)撤销企业的职工,由企业主办单位本着“统筹安排、积极稳妥”的原则负责安置。

    (二)撤销企业应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劳动合同的约定处理劳动关系。职工被安置到其他企业就业的,原企业与职工解除劳动合同,同时职工与新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新企业应将职工在原企业工作时间视同现企业工作时间。企业主办单位与职工就重新安置协商不一致的,原企业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同时比照经济性裁员支付经济补偿金。

    (三)撤销企业职工自谋职业的,企业可以按照每人一万元的标准一次性发给安置费,安置费由企业和企业主办单位筹措。

    (四)撤销企业工伤职工伤残程度为五至十级的,由企业主办单位负责安置。如本人自愿自谋职业,由企业按照市政府令1999年第48号的规定发给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伤残就业补助金由企业和企业主办单位筹措。

    (五)已参加北京市养老、失业、大病医疗、工伤保险的撤销企业,职工分流安置到其他企业的,社会保险关系随同转移,社会保险的缴费年限合并计算;自谋职业的职工,可将其档案委托存放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或人事部门开办的职业介绍服务中心或人才交流中心存档,继续缴纳社会保险费用的,与存档前缴费年限合并计算;终止、解除劳动合同失业的职工,可由企业将档案转到职工户口所在地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失业人员进行求职登记,按规定享受失业保险待遇。

篇9

【关键词】医院;行风建设;纪检部门;功能作用

【中图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4)01-0222-021 医院建设发展现实状况

改革开放三十年进程,医疗保障体制日益完善,人们越来越关注提升生活质量与健康指数,因此给医院发展建设开创了良好的环境。同时,我们应清晰的意识到,快速高效的建设发展环境下,各类傲慢情绪会渐渐滋生,医院工作人员观念意识、评判标准、文化生活均产生较大变化,进而对各个岗位人员思想道德以及政治修为均产生了一定影响。甚至一些医院科室利益导向产生显著变更,过分注重经济效益,却没有关注社会效益,呈现出道德失范、拜金主义的不良问题,致使医德医风产生了不良下滑的现象。

医院纪检检查部门实践工作中,则没能科学认识行风建设重要性,令监管制度没有完善建设,而是错误的认为该项工作为软任务,重要性有限,进而影响了行风管理建设的发展宣传,缩减投入力度,令工作形式过于单一,无法呈现良好的针对性以及科学实效性。还有一些人认为,道德需要通过自觉约束,可利用宣传教育进行感化引导,而没能全面注重监督管理。

由于深受传统观念影响,一些管理人员认为,进行纠风行动会对经济效益产生不良影响,因而导致执纪管理不严格,欠缺全面监控,导致医德医风不断下滑,无法得到良好遏制,令不正之风无法实现良好纠正。

医疗行业的快速发展,需要不断引进医务人才,另一层面则会导致过于关注专业,而忽略道德建设问题。令医务人员观念思想显现出不断弱化的趋势。当然多数医务人员能够具备良好的道德意识,遵守行业规范,积极的治病救人,确保患者享有合法利益。而少数医务人员却没能注重职业道德建设,而是一味的向钱看,影响了行业风气,无法提升自律意识,道德防线濒临瓦解。

2 医院行风建设全面激发纪检部门功能作用

2.1 提升教育力度

医院行风建设中,纪检部门发挥着有效监督管控、全面宣传管理的重要职能。实践工作中,应有针对性,把握管理重点,做好道德教育与岗前医德培训。应就各个人群特点,应用丰富形式手段开展分层次管理培养,令医务人员树立人本意识,体现人道主义,积极为患者服务。同时,应引导医务人员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观,将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至于同步发展地位,稳固道德防线。再者,应就医院发展现实状况组织各类宣传服务,明确服务项目、具体标准、工作内容,获取社会大众全面认可与有效支持。应创建完善的行风建设管理责任体系,履行领导责任管理模式,层级管理与落实。应令行风建设同各个医院工作全面集成,稳步开展、同步考核评估,发挥纪检管理良好的保障建设效用价值。

2.2 发挥监督管理职能

纪检部门开展行风建设阶段中,应推进体制更新,健全制约管理机制。做好审计监督,定期组织开展职代会,实施医院事务公开,做好行风评级管理。另外,应激发社会监督科学作用,引入有效对策,令收费标准有效公开,发挥群众监督管理功能,创建意见箱,设立举报联系电话。通过明察暗访、各方调查,联合群众力量,提升监督管理广度与深度。应全面集成医改措施,进行行风建设工作的有效考核与公平奖惩,真正令职业道德变成员工聘用晋升的有效标准。对先进、正气、作风正派的员工应给予激励表彰,并严厉惩戒道德败坏、丧失医德的工作人员,通过强硬管理,有效的纠正行业风气,激发纪检部门监督管理综合职能。

2.3 创建长效机制,促进医德建设与经济效益的全面统一

医院行风建设中,纪检部门应创建长效机制,上升到战略高度,令正面教育渗透至医院全过程工作之中,实现重点培养与系统管理的全面集成,理论与形象感化的合理融合。通过正确舆论塑造人,引领人,发挥典范作用。应积极应用各类现代化舆论工具,拿贴近生活的事例感染教育医务工作人员,抵制不良风气,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提升医院员工自我约束力,令职业行为全面规范,进而创建良好健康的医院工作氛围。

医德建设同时应实现与经济效益的有效统一,应令员工明确医德建设最终取得成果将服务于经济建设,提升综合效益,并对医疗机构核心竞争力产生积极影响,提升其社会知名度与信誉度。提供医疗服务阶段中,工作人员具备的综合素养、医疗技能水平,在很大层面对医院发展产生影响,并左右消费者意愿以及消费需求。为此,应促进医德建设统一于经济效益,获取综合发展。当前,较多医疗机构实践管理,多将规范以及纪律监督管控视为核心工作内容,无法良好的上升至法律规范高度。因此,令纪检管理效力以及制度适用范畴不良缩减,不能对行风建设形成有效的监督管控。为此,纪检部门应继续推进医疗事业向着法制化方向发展。应积极推行医德立法经营管控,创建契合卫生事业科学发展的医德法制标准,令医德行为全面的有法可依,有制度可循,进而开创文明、和谐、法制化的现代医院。

3 结语

总之,医院行风建设工作尤为重要。针对当前医院发展管理阶段中呈现的状况问题,我们只有全面激发纪检部门科学功能作用,体现内涵价值,提升教育管理力度,发挥监督管理职能、创建长效机制,促进医德建设同经济效益的全面统一,方能真正推进医院的快速持续发展。令医疗队伍道德素养全面提升,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风范,赢得社会大众的全面认可,创设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赵敏杰.强抓医院行风建设争创人民满意医院--南京市胸科医院开展行风建设的体会[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12).

[2]赵忠厚.新时期医院行风建设需要解决的五个关键性问题[J].中国医院管理,2013(4).

篇10

【关键词】财务管理;新医改;医院管理

新医改政策的根本目标是为了解决国民看病难的问题,它对提高我国整体医疗水平,改善国民健康具有深远的意义。

新医改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一,真正体现医疗的服务性质,尤其是基础医疗。二,政府加大了投入,显著降低了个人负担。三,建立起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减少中间环节降低了药品价格。

1 新医改形势下医院财务管理面临的挑战

1.1 对医院筹资管理的挑战

医院要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中生存与发展,需要资金来运转,而医院的用资仅仅依靠政府的投入显然难以为继。基层医院目前财政收入主要的渠道有三个来源,即:政府的财政补助、上级的非财政补助、部分非基础医疗药品差价收入和医疗服务、药事服务等医疗服务收入。随着医院分配关系与国家财政状况的变化,医院筹措资金的几个渠道也在变化。政府综合社会福利等因素对医疗收费价格调整进行严格的控制,医疗的服务收入基本被控制在成本范围以内,药品差价收入也随着新医改的深化而萎缩,医院财政资金来源将面临挑战。所以,医院自身应该拓宽筹资渠道,采取多种形式筹措资金,解决用资方面的问题。

1.2 对医院成本核算的挑战

新医改已经明确提出:“要加强成本核算和控制,定期组织开展医疗服务成本测算,科学客观地考评医疗服务效率。”新医改的推行将对医疗服务成本核算和控制产生重要影响,新医改对会计科目进行了改革,设立相关的成本类科目,严格划分了各类成本与费用的界限,核算口径最大程度得到统一形成了体系,加强成本信息的可比性。

作为基层医院,务必要认真面对,搞好医疗成本核算。首先,划分出不同类型资金运作形式,借鉴工商业及服务业的成本核算经验,准确确定成本核算方法及对象。其次,成本会计与财务会计应根据自身情况分离职能,适应传统的科室核算向成本核算的深化。

1.3 对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挑战

医院是一个特殊的服务行业,医院只有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高度融合,才能充分体现价值,基层医院尤其如此。基层医院应通过资金的合理使用,内部管理水平的提升,来面对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重挑战。基层医院是国家卫生服务的窗口,社会效益是基层医院必须担负起来的基本责任,因此,着眼做好基本医疗服务,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是基层医院必须坚定的经营理念。

2 新医改政策下财务管理的加强措施

2.1 财务管理的观念要加强和更新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医疗机构的改革,基层医院也不得不面对市场,面对激烈竞争,财务管理也已经被医院管理者关注。基层医院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财务工作水平,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在新医改这个大形势下,基层医院的管理人员以及财务人员更应该不断提升主观上的思想意识,真正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思想上真正认识的同时,还要不断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财务知识,将财务专业知识与新理念充分的融合起来,更大地发挥作用,更好地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服务。

2.2 医院要塑造新的风险防范理念

基层医院的财务工作因为新医改政策而产生了多重变动的因素,与此同时也增加了实际收益与财务预期收益出现偏离的概率,对医院的财务风险防范工作提出了挑战。一方面,随着新医改的深化,逐步取消了药品加成,而这一收入原来占医院收入的40%左右,这使得医院财政收入大大减少。另一方面,医院的收入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政府财政补助和上级非财政补助的范围在新医改政策中得以明确,成为医院的主要财政来源。同时,新医改允许医院收取医疗服务费和药师服务费等服务性收入,并成为自主收入的主要来源。所以,医院应该重点关注自身的服务质量,从服务质量中寻求效益增长点,保障收支可平衡,提高财务水平,防范财务风险。

2.3 医院应该加强筹资功能

为了弥补由于政府财政拨款的减少以及药品加成的消除等因素带来的资金缺口,医院要从自身服务性收费能力上寻找出口。为此医院就必须加大人才队伍的建设和提升,特别是名师名家、专业特色的建设,并不断改善设备技术条件,而这些都是需要医院有良好的筹资功能作为保证。资源重组当手段、银行信贷当主体、社会融资当补充的筹资方式是医院可以考虑的。利用利益共享优势和社会融资灵活的特点,找寻可靠的企业作为医院的合作对象,实现利益贯通,不失为可行的策略。

2.4 会计核算的责任要明确

为了明确会计核算工作在医院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完善提升财务管理机制,健全财务核算监督体系,新医改政策对此提出了要求。

完善院科单位二级核算体制。结合会计核算工作呈现出的综合性特征,完善院科单位二级核算体制,从综合的整体核算扩展延伸成为专业分级核算,这样可以更直接了解各专业科室组织的经济动态,对医院各经济指标变化进行实时的把控,提高财务管理的合理化和科学化程度。

会计核算的考核标准应该是质量。实现质量标准量化考核,处理好经营成本降低与医院社会声誉二者间的关系,将会计核算列为医院财务管理的重点内容。

会计核算实施责任制度。衡量经营活动的利弊,考核所得与劳动成本,遵循权责发生制、会计分期等原则,提升各个专业科室的成本管理理念。

监督制衡机制。医院内部应该明确各部门与人员的权职,对票据及资金等展开有效的监督与制约,保障医院财产安全。最后,综合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及社会舆论等,保障医院财务决策的科学性与高效性。

2.5 建立起畅通有效的信息平台

基层医院应该与时俱进,建设现代化的办公手段和信息平台。基层医院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在保证信息安全的情况下建立信息平台。信息平台的建立,一方面可以提升医院整体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使各个组织单位的信息交流更加通畅,便于风险的防范及一些决策的及时制定。

3 结论

新医改政策在给基层医院的发展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发展机遇,同时对基层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财务管理工作是医院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医院管理层务必引起高度重视。从目前情况来看,基层医院应该在新医改这个大时代背景下,适应变革与发展,提升财务工作水平,面对变化适时调整,医院财务工作者与管理者都必须积极转变思想,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确立财务管理工作在基层医院管理工作中的核心地位,为提升基层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做不懈的努力,保障基层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萨本婷.基于医院医疗价格视野下的医院会计核算体系的建设[J].时代金融,2013,5.

[2]许坦.新《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下公立医院全成本核算与会计支出的勾稽关系[J].中国卫生经济,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