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养老治理范文

时间:2024-01-25 17:52: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养老治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区养老治理

篇1

Abstract: I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ging population and family size reduction, the mode of community service for the aged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with their unique advantag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mmunity service for the aged. This paper from the definition of related concepts, the necessity of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 participating in community service for the ag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carries on the discussion, hoping to make a little contribu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service for the aged.

关键词:社区养老服务;非营利组织;人口老龄化

Key words: community service for the aged;non-profit organization;aging population

中图分类号:D63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3-0253-03

0 引言

人口老龄化、家庭少子化现象引发了人们对养老保障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在家庭养老资源逐步不足,社会化养老机构“叫好不叫座”的现况下,社区养老模式备受推崇。然而,随着养老需求的日益增多,社区养老服务由政府一力承担,显然是难以为继的,而非营利组织却能够有效地弥补政府供给不足的弊端,积极有效地回应社会需求。因此,探讨非营利组织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合理模式,就显得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 社区养老

社区养老,又称社区居家养老,最早受到西方国家社区照顾理念的影响,来自香港和台湾“在地老化”的概念被引入大陆,学者们使用“居家养老”等词汇来表达由社区为居住在家里的老人提供支持性援助的含义。社区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在家中居住,并由社会提供养老服务的一种方式,既区别于机构养老,也有别于传统的家庭养老,是把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结合的一种模式。在此将其定义为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由政府和社会提供的专业化社区服务,使社区的老年人能获得更丰富的养老资源以及更人性化照顾的一种养老服务。

1.2 非营利组织

学术界对非营利组织比较权威的界定是由萨拉蒙教授提的。他认为非营利性组织具备五方面特性:“组织性”,即必须具有正式注册的合法身份,有成文的章程、制度及固定的组织形式和人员等;“非政府性”,即不是政府及其附属机构,也不隶属政府或受其支配;“非利润”分配性,即不以营利为目的,也不进行利益分配;“自治性”,即拥有独立的决策和执行能力,能自我管理;“志愿性”,即人员的参加和资源的集中是自愿和志愿的。在萨拉蒙的定义中,非营利组织的第二和第五个特征使其有别于政府组织,第二和第三个特征又有别与营利组织。在中国,完全符合萨拉蒙定义的非营利组织几乎不存在,但又确实存在行为和运作机制不同于政府又不同于企业的社会组织,采用萨拉蒙的定义作为研究基准,在研究中国非营利组织时,适当放宽标准,该其定义为: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开展各种志愿行活动,以提供公共服务和产品为使命,非政府性的社会组织。非营利性、非政府性、志愿性和公共性是其基本属性。

2 非营利组织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必要性

2.1 转型期的养老困境需要新的介入机制

我国目前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改革开放的政策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带动了社会各方面的巨大变迁。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迅速发展,诸如人口老龄化等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因此,需要进一步缓解转型过程中产生的一些社会矛盾,比如发展社会服务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就成为时代的要求。而非营利组织自它诞生之日起,无论是当初最为简单的慈善救助活动还是如今为社会提供的专业服务,都始终坚持给予老年群体以特别的关注。

2.2 传统养老模式向社会化过度产生的问题需要非营利组织参与

“银色浪潮”正向发展中国家袭来,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急剧转型的特别时期,伴随着家庭结构的改变,人口流动的加剧,传统的家庭模式面临着向社会化养老模式的转变。但由于我国老龄化的时间短、速度快,我国的社会化养老模式发展水平较低,社区养老模式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存在诸多问题,如提供的服务项目费用昂贵、在社区养老模式中服务的专业人才比较稀缺。与此同时,随着老年人口的极速增长,养老服务需求日趋多样化,加剧了养老资源的供需矛盾。非营利组织的非营利性决定了它不需要像企业一样过于注重成本利益分析的利润评价。此外,非营利组织由于规模小、数量众多,活跃于社会各个领域,有条件作为一种桥梁、媒介或串联工具,把不同的养老资源供给单位协同起来构建一种综合供给模式,从而为老年人从多种渠道和不同层面提供多元化养老服务。

3 非营利组织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分析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社团、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非营利组织在我国无论在数量、规模还是质量上都有了快速的发展和提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民众对生活质量和社会福利的需求日益增大,直接推动了非营利组织在社区服务领域的快速发展,社区服务类的非营利组织多与基层社区和社会服务机构为主体,以社区成员的互助为基础,利用社区内外的资源,开展各种具有福利性质的社区服务。这一服务主要以社区内居民为服务对象,尤其是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目前,多地在积极探索构建“日间照料服务、医养结合服务、社区志愿服务”的居家养老三大服务体系,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开启新型社区养老模式。但由于我国非营利组织起步晚,参与社区服务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足。

3.1 参与的能力有限

我国非营利组织参与能力有限突出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经费不足。组织经费缺乏和来源单一是制约非营利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的一大瓶颈,不论是政府支持还是自身的经营性收入及社会捐赠收入都非常有限。二是人力资源水平低下。一些自上而下发展的非营利组织中,工作人员几乎来自政府机构;几乎没有固定的人才渠道,定员和编制有限,主要依靠志愿者或返聘的离退休人员开展活动;由于现行人事制度上的壁垒和弱势的组织薪酬福利待遇,非营利组织难以吸收和保留高素质人才。同时,非营利组织功能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其能力大小,也决定其宗旨实现与否。我国非营利组织在功能发挥方面明显不足,多数仍延续着传统管理方式,充当着从政府部门获得转移管制权的“二政府”,仅有少数能够针对市场需求进行自我创新。我国非营利组织弱小的能力和不完善的功能制约了其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水平,阻碍了其服务社区,满足社区养老更多需求的宗旨实现。

3.2 参与的形式有限

实地调查中我们发现,有超过2/3的老年人表示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或从来没有与非营利组织接触过,大概有七成老年人从未接受过非营利组织的帮助,在一些社区的居家服务也有非营利组织运用专业理论知识为老人提供服务,但在其他很多地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非营利组织参与还处于零起点状态。其次,老年人享受的服务范围窄、项目少。在深入社区访问过程中,大多数老人表示只参加过社区里的娱乐活动,没有接受过专业化服务,一些街道与有关社会组织合作给老人提供失智老人的早期干预服务,还有一些与养老院及有护理的社会组织合作提供服务,但是能提供的服务还是不能满足老人的需求。

3.3 参与的环境不良

一方面,非营利组织地位不明确,定位不清晰。我国新生或重建的民间组织大多数是从国家机构中直接分化出来的,是国家行政改革的产物,走的是一种“体制内生成路径”;为了获取相关体制内资源即非营利组织领导者个人的利益如级别,我国一些非营利组织也愿意成为“二政府”,而忽视了组织本身的宗旨和使命。非盈利机构发展速度缓慢,对社会影响力较弱,加之“官民二重性”的身份使其非政府性、非营利性等特征难以显现,服务机构创新意识不足,难以在社区养老服务中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我国现行非营利组织法律制度缺失。相关法律可操作性不够,缺乏面向不同类型非营利组织的专门法律,立法层次低。与此同时,社区居民对非营利组织认可度偏低。一是由于居民对非营利组织的性质还不是很了解,接触又少对其工作能力存在诸多质疑;二是,非营利组织在快速发展同时,也出现了声誉流失。一些非营利组织的关联化、营利化,使人们对其产生了极大的信任危机。

4 完善非营利组织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对策

4.1 优化参与的环境

首先,转变政府职能,将更多权利和职能移交给非营利组织。政府一力承担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限制了社区养老服务的活动空间,社会管理者应学会使用老年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转变执行理念,由直接“管理者”逐步转向社会治理的“主导者”,培育和发展健康的非营利组织社会服务机构,加强与之沟通与对话。广泛宣传以提高社会公众对非营利组织的接纳程度。让非营利组织接替由政府包揽的部分中间层次的职责,使之真正成为政府和个人沟通对话的纽带和桥梁,以向社区居民提供更好的养老服务。同时,创造适宜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法律环境。具体体现在非营利组织的法律地位,相关政策规定等的完善和制定方面,制定非营利组织的专门法律法规,明确其法律地位,以及制定不同类型的非营利组织法律法规。如有学者提出出台宪法框架下的社团根本法《社团法》,并在此母法下制定各类社团的子法或法规。

4.2 加大对参与活动的支持

政府应保证对社会保障和非营利组织工作的财政投入,并且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政府的财政投入是非营利组织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基础。在这里应充分体现我国公共财政支出的性质,以为民服务为基本理念,加强对养老保障以及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投入。财政拨款是我国非营利的主要资金来源,同时应发挥市场经济的效应,拓宽非营利组织的筹资渠道,此外民间资本注入也应占很大比例。政府出资向非营利组织购买服务,承担支付一定的服务费用。政府加强对公共财政去向的监督,保证公共财政使用和支付的合理性、有效性。具体方法上,每年对相关单位和部门进行资金的专项预算,根据预算结果和服务需求,向非营利机构采取招标的手段购买服务。非营利组织通过正规途径(如竞标或谈判)获取社区服务项目,并通过一些特定的社会场所为社区老年人提供服务。除政府监督外,还可以让社区居民参与非营利组织的重要活动决策、绩效评价过程;有意识培养独立、权威的第三方监督机构;将公共媒体和捐赠者也纳入监督体系。

4.3 提升参与的能力

我国的非营利组织起步晚,整体实力薄弱,发展困难重重。基于此我们必须加强非营利组织自身队伍建设,为其介入社区养老服务提供人才保障。我们可以从加强教育培训、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规范准入门槛以及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等方面,采用梯度发展战略,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教育优势,加强相关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科建设,注重对在校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及在岗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尽快提高非营利组织工作者提供老年服务的专业技能水平。建立健全我国非营利组织的人才激励制度。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人才薪酬保障机制,完善工作岗位职级的制定,严格按照岗位任职条件,为在岗人员创造一个公平合理的职业发展空间,增强工作成就感;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升非营利组织的职业威望和社会地位;采用多种方式促进非营利组织人才的合理分配和流动。依据相关国家职业标准,明确非营利组织参与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基本从业标准,通过系列的职业资格评定,把社会从事养老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汇集到非营利组织的队伍中来。大力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社会工作理念,加以创新,形成一条具有我国特色的非营利组织社区养老服务工作人才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郑功成.社会保障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庄序莹.公共管理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3]冷功业.中国公共品非营利组织供给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4]罗凌云,风笑天.论第三部门与我国社会保障社会化模式的发展[J].社会,2001.

篇2

【关键词】社区居家养老 非营利组织 日本

“居家养老”概念最先由西方国家提出,是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有机结合,是依托社区,由社会提供养老服务,把社区养老延伸到家庭的一种社会化养老模式。即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用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近年来,非营利组织依法通过相应途径,并以多种方式,参与居家养老管理并提供相关服务,从而增加社会和公众养老服务的行为,尤其是以日本为首,非营利组织参与居家养老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值得我们借鉴。

1.日本非营利组织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特点

1.1法律法规体系化

自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日本政府先后出台有关社区养老及非营利组织发展方面的法律与政策十多部,以推行社会福利政策改革,从而构成了日本非营利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立法保障系统。如1963年颁布的《老人福利法》第一次对社区养老的服务内容做出了规定,是日本推行社会化养老的开端。而1982年颁布的《老人保健法》又进一步满足了老年人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1989年制定的《推进高龄者保健福利10年战略计划》(简称“黄金计划”)则明确规定各级政府、民间组织以及被服务者在为老服务中的具体权利与义务,规定有关非营利组织的管理制度,也规定了非营利组织注册、经营等方面的法定条件,使得非营利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在规范的环境中开展起来。2000年颁布的《护理保险制度》在解决老年人护理照料负担的同时,构建了社会参与的家庭养老体系。

1.2组织形式及服务形式的多样化

目前,在日本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中,非营利组织表现为三种组织形式:一是政府资助下的民间组织,其资金来源大多数是依靠政府的资助。二是志愿者及其组织,主要由家庭妇女、大学生及健康的老人组成,资金主要来自社会捐助。三是企业式养老服务。资金来源主要是企业会员所缴纳的会费,其服务的对象大都是组织内部成员。组织形式多样,有利于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到居家养老服务当中。不仅如此,日本的居家养老服务形式也很丰富,通常根据老人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为老服务方式。具体表现为入户服务、日间服务、短期服务、长期服务等多种形式。例如针对65岁以上行动不便、具有某种身体障碍或者精神障碍、难以进行日常生活的老年人,非营利组织服务人员白天将其接入社区养老机构,晚上送回家中,提供日常的生活服务及其他服务内容。

1.3福利人才的专业化

人力资源是决定组织发展的关键因素。上世纪90年代,日本政府扩建众多社会福利专业人才教育机构,专门培养社会福利专业人才,且形成全国统一的考核制度。社会福利人员通过全国统一的资格考试后,颁发合格证书,获得从业资格,方可从事福利工作。1987年日本政府制订《社会福利士及看护福利士法》,规定看护福利士应具备的专业技术知识和工作能力,并推出资格证书制度。1992年又修订了《社会福利事业法》和《社会福利设施职员退休法》,并制定《福利人才确保法》,从法律上对福利人才的培养和人才应该享有的经济和社会地位等予以保障。1998年日本则实施《注册社会工作者法》,对社会工作者特别是对从事老年社会工作服务的工作者提出了素质要求。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的学生必须完成指定的课程并通过国家的考试。包括短期大学和专业学院在内,日本培训社会福利专业人才的学校达到473所。

2.我国非营利组织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

2.1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从日本的经验中不难发现,非营利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完善离不开政策和法律的支持。当前我国与非营利组织有关的法律制度建设虽然已经起步,现有的法律、法规、规章对非营利组织的登记与组织、管理等多个方面都有所规范,如《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等,但是法律并不成熟,非营利组织参与社区居家养老缺乏有力的法律保障。比如非营利组织参与社区居家养老的社会地位尚未得到承认,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工作人员的工资制度、用人标准、社会保障等方面也未作出明确的规定。这些将在未来对我国非营利组织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产生不利的影响,阻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可持续性发展。

2.2养老服务难以满足老年人需求

由于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社会公信度不高,缺少独立行动的能力,导致非营利组织在自身能力建设上滞后于养老服务的需求。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居家养老服务形式和内容单一,普遍缺乏资金筹集、资源整合、志愿者动员等方面的能力,因而限制了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在居家养老服务领域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而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既有物质生活方面需求,也有健康、亲情及社会化方面的需求。调查显示:当前居家养老服务的提供不能有效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老年人对服务的需求与服务的提供不匹配,难以因人而异提供相关服务。

2.3缺乏专业性管理及服务人才

从日本的经验来看,拥有一支数量足够、素质较高、奉献精神较强的专业化服务队伍是提供优质服务的重要保证。但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参差不齐,既缺乏经过专业化训练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工作人员,也缺乏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管理人员。在居家养老服务的工作人员中,高达80%左右的人员由下岗工人和志愿者组成,而精通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专业人员则非常匮乏,很多工作人员缺乏奉献精神,在工作时往往会产生工作怠慢、积极性不高的现象,有时甚至会出现对老人不礼貌的行为。出现这些的原因一方面是非营利组织缺乏合理的人事管理制度,对相关工作人员的招聘、培训、考核、奖惩等缺乏严格的秩序,使得很多缺乏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人员混入其中;另一方面主要是因为缺乏对工作人员的社会地位及福利待遇方面的有力支持,使得很多专业人才流失。

3.日本非营利组织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对我国的启示

3.1建立非营利组织参与社区居家养老的法律法规体系

国家对非营利组织的态度,是决定非营利组织能否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加强非营利组织建设,必须以法制建设为先导,加快立法进度,以法律形式确认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地位、社会功能及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界定社会中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的关系,明确二者的平等地位与合作关系,加快非营利组织自治化进程。具体在居家养老服务中,政府应根据非营利组织的实际情况,制定政策,大力培育和发展非营利养老服务组织,加快政策法规的制定步伐,为非营利组织参与居家养老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依法促进其发展。具体而言,首先要通过立法明确非营利组织及其成员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合法地位,其次要规范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非营利组织的设立条件、服务标准、服务流程等具体措施,最后还应完善有关非营利组织工作人员工资制度、用人标准、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

3.2加强非营利组织能力建设,提供多样化养老服务

加强非营利组织的自身能力建设,通过基层政府和非营利组织的合作,做好居家养老服务调研工作,及时了解老年人需求以及养老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以不断改进服务,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针对老年人在年龄、身体状况、文化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构筑一个多层次的服务体系,提供相应的卫生、医疗服务以及精神慰藉。在为老人提供身体和精神上帮助的同时,还应该满足老年人发挥余热的需求,设法为有意愿的老年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工作岗位,让有能力的老人参与到社区服务中来。

3.3规范从业人员准入制度,注重教育与培训

非营利组织的高质量、低价格的居家养老服务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为此非营利组织自身必须建立良好的人才支持体系。首先应该借鉴日本的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准入制度。建立社会福利专业人才教育机构,专门培养社会福利专业人才,且形成全国统一的考核制度,社会福利人员通过全国统一的资格考试后,颁发合格证书,获得从业资格,方可从事福利工作。其次要加大对员工的培训。非营利组织要注意通过在职教育培训、锻炼等方式提高员工基本技能知识和专业化能力。

参考文献:

[1]祁峰.非营利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角色、优势及对策[J].中国行政管理,2011,(10):75—78

[2]潘黎玫,李正龙,陈曼曼.日本为老服务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J].劳动保障世界,2011,(8):50—52

[3]吕学静.日本的社会福利及社会福利人才的培养[J].社会福利,2007,(11):55—56

篇3

【关键词】协同治理理论 医养结合 民生保障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可以同任一传统养老模式相结合,是一个典型的开放系统

医养结合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就是从老年人的医疗卫生需求和养老服务需求出发,将医疗服务和生活照料结合起来,为老年人提供持续性的照顾服务。

协同治理理论是自然科学中的协同论和社会科学中的治理理论交叉形成的一种新兴理论,主要用于解释社会系统协同发展的问题。协同治理理论作为一种新兴理论,还未形成完整的理论框架和体系,综合国内外协同治理的论述,其内涵包括四个核心要义:第一,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和治理权威的分散化。政府、民间组织、企业、家庭乃至公民个人都可以成为治理主体,并在治理过程中发挥和体现自己的权威性。第二,各治理主体之间的自愿平等与协作。相互信任是多元主体协同的基础,共同目标则是动力源泉。第三,治理主体之间的协同性和权变性。协同治理的过程是权力和资源的互动过程,协同治理各主体之间是相互协作的平等关系,各主体应自觉调整自身的利益、权责关系,让系统在动态中达到平衡。第四,共同规则的制定与自组织的协调性。作为一种集体行动,各行为主体在竞争与协作的过程中形成和制定共同认可的行为规则。自组织作为协同治理过程中的重要行为体,要求实现自主,通过自组织间的协同实现社会系统功能的发挥。由此可见,协同治理的本质是通过在共同处理复杂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协调,实现共同行动、耦合结构和资源共享,从根本上弥补政府、市场和社会单一主体治理的局限性。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同传统的家庭养老、机构养老以及社区养老相比,没有确定的责任主体,其责任归属主体是多元化的。这一方面让“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可以作为一种服务供给方式,同任一传统养老模式相结合,是一个典型的开放系统,另一方面,不同的主体和多种因素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构成了一个复杂系统,也在系统内部形成大量的非线性作用,依靠传统的政府单一治理模式难以有效应对这些问题,再造治理结构和优化机制必然导致该系统远离平衡状态,因此运用系统理论分析和探索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面临的实践难题

一致性目标形成的困难。参与系统的各方形成一致性的目标选择是协同治理达成的重要前提。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中,由政府主导,将医院、养老机构、社区、社会组织、企业、老人及其家属共同协同到“为老年人提供多元化的养老服务”这一框架中开展活动,但问题是养老服务成效的测量和评估机制并不明确,这一目标的实现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参与者们不可避免地出现对初始目标的忽怠或偏离,更为复杂的是,各成员的利益和使命并不完全一致,各参与主体在协同的同时,还存在相互竞争,力图让自身利益最大化,从而使得达成目标的一致性显得格外困难。

参与主体之间信息沟通的不畅。良好的沟通和协调是协同治理有效性的重要保证。我国的医疗和养老长期分属于不同的系统,老年人获取医疗服务最重要的资金渠道――医疗保险则属于社会保障系统。医疗、养老和社保三大系统相对独立,由于体制制度、行政划分和行业差异等原因,三大系统之间信息沟通系统互不兼容,即使是在这些系统内部,其信息沟通渠道也不是完全畅通,例如大医院和社区医院之间、异地医保之间、公立和私营养老服务机构之间都存在信息沟通不畅的问题,这将会影响医养结合各主体之间的协同效果。

正式规范制度不健全、协调性不强。作为协同治理过程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是一个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共同行动的连续性过程,为保证服务过程的有序和服务目标的实现,需要建立起正式的规章制度和规范。2013年至今,国家各部委关于医养结合的重要政策约有12个,各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也陆续出台了很多相关政策法规,为医养结合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尤其是关于机构养老的医养结合方面,有的地方如北京,其政策发展得相对完整,对于医疗服务提供者、提供方式、组织保障都有较为明确的规定。但是面向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老人的医养结合政策,仅有方向性意见,具体的落实措施很少,影响了政策的完整性。同时长期的“条块分割”的管理方式,让医、养相关政策的制定者是不同部门,政策调控的对象也不同,导致各部门的政策协调性较差。此外医养结合过程中,各参与主体的职责、运行等方面还缺少必要的制度规范,尤其是监督评估体系不健全,增加了实现医养结合的难度。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建设的路径选择

规范“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主体的权责体系。协同治理各子系统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关系,决定了协同治理结构的核心问题是各参与主体之间的权责分配问题,这也是形成协同效应的前提之一。在医养结合的框架下,需要明确各主体的权责划分:首先,政府是该协同系统中的核心,多元主体的参与并不能削弱政府的职责,政府应做到不缺位,不越位,应在完善医养结合规划、创新购买服务理念、完善监督管理、强化部门间协同等方面承担其自己的责任;其次,对于参与医养结合的其他主体包括社会组织、企业、个人应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同时考虑到成本与收益对等的原则,合理划分权力、责任和角色定位;最后,建立责任考评和激励机制,根据各参与主体的责任履行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和奖励惩罚,促使各参与主体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完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政策制度。在建设医养结合服务体系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是形成各参与主体协同合作的关键。对此,我们需要首先根据医养结合实际需要,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的内容,尤其是面向社区和居家养老老人的医养结合政策,并强化政策可操作性;其次,制定标准规范和管理制度,尤其是要建立起监督评估管理体系,保证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成效;第三,修订民政部门和卫计部门关于养老和医疗相关的政策法规规定,尤其是现行的医保政策,将更多的养老机构或社区中的医疗、养老服务纳入t保范围,解决老人、养老机构及社区基础卫生机构的资金问题。

健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运行网络。对于医养结合来说,打破原有体制的阻碍,拓宽多元主体参与的渠道和网络,实现医与养之间的双向互通衔接是实现“医养结合”的前提。首先应建立起医养结合中多主体协同参与的决策机制。医养结合中的多元主体应该打破原有的“条块分割”管理,和政府单一主体管理的状况,以平等的身份,积极参与决策的制定过程,让决策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上兼顾各主体的利益,提高决策执行的成功可能性;其次要建立利益协调机制,通过建立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实现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利益平衡,提高医院、社会组织、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最后实现各参与主体之间的资源优势互补。我国医、养服务资源总量不足,各项服务资源融合度不够,造成资源的浪费,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通过建立规章制度或者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方式,促进各参与主体之间的资源分享和交流,强化资源的协同和聚合效应。

(作者分别为华北理工大学文法学院讲师;华北理工大学副教授)

【注:本文系2016年度河北省社科基金“基于医养结合的河北省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研究”(项目编号:HB16SH03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篇4

(一)三社联动,有效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今年,我们紧抓浙江省人民政府与民政部共建“__民政综合改革试验区”这一契机,大力推进城乡社区建设、社会组织培育和社工人才队伍培育,“三社联动”创新社会基层治理体制已初步形成。

1.推进城乡社区建设

(1)巩固“三多”清理成果,减轻基层负担。今年,我市强化监督机制,进一步筑起村(社区)级事务“防火墙”。一是推行村(社区)事务准入制,把好村(社区)事务准入关。今年3月和9月,我们启动了2次村(社区)事务准入申报工作,累计收到5项申请,报市社会建设和综合治理委员会审批,获批3项,严把准入关口。二是梳理村(社区)组织依法依规履行和协助党委政府工作事项。共梳理出依法依规履行事务40项、协助党委政府工作事务43项,该事务清单已报市委法治办,目前正处于发文阶段。三是建立村(社区)事务监督机制,对违反村(社区)工作事项审核准入制度的行为,镇(街道)、村(社区)应及时向市纪委、市考绩办和市社工办反映或举报,由市纪委、市考绩办、市社工办受理并及时制止。

(2)推动城乡社区建设。一是打造城乡社区示范点。今年7月,我市积极开展城乡社区示范点创建工作。__、__、__、__、__共5个社区结合各自优势特点申请了该项目。截至目前,这5个示范点已初步形成,并计划于2016年进一步完善。二是开展城乡社区对口见学活动。为进一步推进我市城乡社区建设,切实解决城乡社区发展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今年我市开展了城乡社区对口见学活动。到今年11月底,对口见学活动覆盖全市30%以上的城乡社区。

(3)全面完成“两约”修订工作。我市于5月底全面启动“两约”修订工作,并于9月份完成该项工作。各村(社区)把“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边三化”、六城联创、平安建设、民主参与等重点工作的相关要求写入“两约”,推动了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重要决策落实到基层。

2. 推进社会组织培育

(1)积极推进社会组织服务平台建设。一是建立社会组织公益广场,为进一步扶持公益组织的发展,于3月底建成了__公益广场,面积达到3000多平方米,共有31家公益机构和9个公益项目入驻。目前,__公益广场为__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善的社会组织培育基地。截止11月底,公益广场开展各类讲座、培训80余场,服务社区居民6000余人次,成为我市“三社联动”又一有力抓手。二是完善社会组织发展基金会运作机制。今年,通过公开征集、项目优化、项目评审等程序,共资助24个公益项目42万元。坚持发挥社会组织发展基金种子资金的引导作用,吸引、整合社会资金,2015年基金会接受社会捐赠实现对社会组织的资助达70多万元。

(2)积极完善社会组织监管机制。严格年检把关,重点加强社会组织财务监管和未及时换届社会团体的监管。2015年应检726家,已检726家,年检率达到100%。完善第三方评估机制,进一步提升评估工作整体的专业性、公正性,2015年共有20家社会组织获得3a级以上评估等级,获得等级评估等社会组织增长20%。利用社会团体换届等契机,指导社会组织设立监事会等,促进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

(3)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移和购买服务工作。今年以来,市政府出台《__市政府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暂行办法》、《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实施意见》两个制度文件和《政府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目录》、《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年度指导目录》、《__市具备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和购买服务资质的社会组织目录(第一批)》等三个目录,构建了以《总体方案》为蓝本,《职能转移办法》为规范,“职能转移、购买服务、承接组织”三大指导目录为配套,相关具体运行机制为辅助的政策制度体系,明确了108项政府转移职能和59家具备承接资质的社会组织,有效推动了承接政府职能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3.推进社工人才队伍培育

今年,全市新增各级社会工作者192人,其中国家中级社会工作师8人、助理社会工作师3人,__中级社会工作者57人、助理社会工作师175人、社会工作员35人。我们在壮大队伍的同时,还注重社工实务能力的提升。8月份,我们委托浙江大学举办了“__市‘三社’领军人才实务研修班”,选派约50名优秀社工赴浙大玉泉校区开展封闭式研修学习。

(二)堵疏结合,大力推进绿色殡葬改革

今年,__市以发动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为主抓手,围绕“禁新改旧”、“堵疏结合”、丧葬陋习整治,坚定不移地推进绿色殡葬改革。

1. “禁新改旧”,创新__白化治理模式

一是大力加强“禁新”工作。召开全市殡葬改革工作推进会,重点对私坟“禁新”工作进行研究和部署。并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市民政局建立了私坟“禁新”工作“片长制”,严防__白化回潮。同时在去年__镇成功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市推广__白化治理监察系统平台,大大提升__白化治理的监察效率和管理水平。今年以来,共拆除各类私坟1228座并实施生态化改造。

二是加强“禁新”源头治理,全面做好骨灰流向跟踪管理工作。总结翁垟街道骨灰跟踪管理的先进经验,并向全市各镇街进行推广。在此基础上,多次对各镇街该项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完善全市私坟普查管理系统,针对漏登私坟开展补登工作,要求全市各街道依托该系统,对每例办丧的骨灰流向进行跟踪管理,确保骨灰流向跟踪管理率100%。

三是大力推进“两路两侧”“四边三化”__白化专项整治工作。重点对甬台温高速公路、甬台温高铁、104国道两侧视线内的私坟实施生态化改造,保持高压态势,确保消除视觉污染,尽全力保护绿水__。今年以来,全市生态化改造各类私坟645座。

3.坚持疏堵结合

,加快推进殡葬设施建设一是大力推广建设公益性公墓。建立健全生态公墓审批制度,生态公墓建设项目进市行政服务中心,形成由市审批管理办公室牵头,民政、住建、国土、林业、环保等部门参加的并联审批机制。截至11月底,全市共审批生态公墓140座,其中经营性公墓2处、公益性生态公墓138处;已基本建成投入使用95座,覆盖行政村829个,覆盖率达91%。

二是大力加强对全市各类公墓的管理。从5月中旬开始,对全市范围内所有的经营性公墓、公益性骨灰墓地、公益性遗体墓地和村级非法联建墓地,全部进行普查登记,历时4个月,共普查登记各类公墓467座,全面顺利完成公墓普查登记工作,普查登记率达到100%。同时,针对公益性墓地开展年检工作。从6月中旬开始,历时4个月,共登记公益性骨灰墓地84座,合格率达到95%。

三是加快骨灰堂建设。近年来,我市在大力推广和建设公益性生态公墓的同时,结合实际在__、__两个镇开展公益性骨灰堂建设试点,目前正在审批中。5月中旬,市民政局副局长__带领__、__、__等镇的分管领导、相关科室负责人赴__学习考察公益性骨灰堂建设工作,形成《关于__公益性骨灰堂建设工作的考察报告》供市政府研究参考。

四是实施困难群众墓葬免费政策。自2013年政策出台以来,今年继续针对农村五保户、三无人员、低保户、重点优抚对象等特殊困难群体,实施困难群众墓葬免费政策。截止10月底,今年已为9名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免费提供公墓。

(三)养老为先,扎实推进民生保障工作

养老服务项目是__市政府2014年十大为民办事实项目之一。今年,我市坚持以养老服务工作为重点,在政府加强“兜底”保障的基础上,着手建立适度普惠的民生福利体系。

1. 着力推进养老服务工作

(1)全面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一是大力发展机构养老。今年,共新增养老床位1650张,其中市社会福利中心新增养老床位150张,全市养老床位总数达到5848张,其中护理型床位2060张。二是推进居家养老。今年新建了照料中心158家,其中设有助餐点的有97家。根据陈一新书记讲话精神,我市在__镇开展居家养老全覆盖试点工作,目前已建成33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并全部投入运营,可为__镇6300余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三是切实推进农村五保户和城镇“三无”人员养老服务工作。目前,全市共有农村五保对象440人,已集中供养443人,集中供养率100%,城镇“三无”人员5人,已集中供养5人,集中供养率100%。市财政补助五保供养经费366.32万元。

(2)出台政府购买服务政策,开展养老服务补贴工作。下拨资金418.68万元,对3874人开展养老补贴服务,通过购买服务帮助失能、高龄、独居等老人解决看护照料、卫生保健、生活护理、精神关爱等方面的困难,有效助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开展。

(3)加快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培训机构进行养老护理人员培训。今年培训养老护理员420人,家庭护理员6000人,全面提高养老护理人员整体素质。

2.完善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体系

(1)加强对最低生活保障的管理,着力提升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完善最低生活保障的申请、审核、审批和资金发放的程序,积极进行动态调整,共调整和取消低保对象703户1259人,新增289户467人,将农村居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465元调整为503元,城镇居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620元调整为670元。截至目前,共发放低保金3541万元。

(2)扎实做好大病医疗救助。出台新修订的《__市医疗救助办法》,及时增加了重特大病种和救助额度,提高了救助标准。并与市一医、二医等4家医院签订了城乡医疗一站式救助服务协议,开展城乡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有效缩短救助流程,提高救助时效。截至目前,共为2242人次城乡困难家庭人员提供医疗救助。下拨医疗救助1628余万元。

(3)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指导各镇、街创建国家级和省级避灾示范社区建设,今年已创建国家级一个。积极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申报工作。我市__镇四都社区和清江镇南塘社区参加了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截止目前,全市共有避灾安置场所390个,其中避灾中心17个,避灾点373个。

(4)加强孤儿及困境儿童救助管理。一是加快社会福利中心建设。根据〔2015〕3号市长办公会议纪要精神,我市启动市福利中心建设工作。该中心集儿童福利、养老等功能于一体,总建筑面积5700多平方米,床位数450张,总投资3750万元,预计在2016年底投入使用。目前已完成房产交接工作。二是加强孤儿及困境儿童救助资金管理。完善孤儿及困境儿童救助的申请、审核、审批和资金发放的程序,积极进行动态调整,截止目前,我市共为29名在册孤儿发放孤儿生活补助费34.6万元;为62名在册困境儿童共发放基本生活费补助62.6万元。

(4)完善社会救助机制。一是继续将临时救助款直接下拨给各镇(街道)以直接帮助困难群众解决临时生活困难。今年共计下拨资金446万元;二是加强爱心驿站创建工作。在各镇、街创建爱心驿站,委并委托社会组织和社区人

员在第一时间帮助老百姓解决急救难问题。三是搭建临时救助新渠道。积极探索以镇(街道)开展临时救助为主,社工介入临时救助为补充的有效机制,充分发挥社工的主动性和专业性,在为困难群众开展临时救助的同时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健康保健、心理疏导以及精神慰藉等服务。(5)加强救助管理工作。据统计,今年共计救助、求助人员563人次,劝助、引导500余人次,精神病330人次、未成年32人次、60周岁以上12人次,危重病人1人次。开展“寒冬送温暖”专项活动,发放棉被17条、棉大衣15件,保暖睡衣10套、保暖内衣13 套、棉鞋12双等物品。

(四)求真务实,着力推进优抚安置和“双拥”工作

今年,__市切实把优抚安置工作纳入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确保优抚安置工作的有序开展。

1.做好优抚工作。全面落实重点优抚对象优待政策。按照我市优抚对象抚恤标准随经济增长的自然增长机制,提高了部分重点优抚对象的抚恤补助标准。做好部分重点优抚对象的调查核实工作。完善重点优抚对象数据库建设。推动重点优抚对象“一站式”医疗保障服务,截至目前,共发放重点优抚对象门诊药费128多万元。切实解决部分优抚对象的生活和医疗困难。认真落实义务兵优待政策。今年,我市将义务兵优待金的标准提高到16300元,为1098位义务兵发放优待金1790万元。同时积极探索社工双拥试点工作,我们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引进3家社工机构分别在3个社区开展社工双拥试点,为91名重点优抚对象开展为期一年的专业帮扶和关爱服务。省厅优抚处到我市进行实地考察和走访,对该项目实施情况予以了高度评价。

2.做好安置工作。全面落实安置政策。今年,全市共接收军队退役士兵和转业士官504人,其中符合政府安排工作的退役士官29人,其他人员基本实行自主就业,共发放2014年冬季退役士兵一次性经济补助金1179多万元。加强2014年冬季退役士兵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工作。

(五)统筹兼顾,全力做好其他专项管理事务

1.切实做好老龄工作。一是全面落实高龄补贴政策。今年我们按季度对90-99岁老年人高龄补助进入正常管理步调,每人每月补助100元。二是开展首届__市“老有所为之星”评选活动。8月我们通过__日报、中国__网微信两个渠道发动社会各界参与选票,以群众投票和评委投票相结合的方式评选出十大首届__市“老有所为之星”。三是继续加大老年人意外险的推广力度,截止目前,共为5.3万老年人投保,全市平均覆盖率达27%。四是深化“银龄互助”活动。在春节期间开展“暖巢关爱行动”,通过排摸,在“银龄互助”帮扶对象中确定155名特困独居老人开展慰问,送去新年的祝福。

2. 切实做好区划地名、婚姻登记和福利企业管理工作。做好地名标准化和路牌维护工作,及时添置和更新各类地名标志,截止今年11月底共标准化地名82个,下拨镇(街道)高标经费

361740元,共设置路牌227块,门幢牌标志 7049块。积极配合市组织部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工作,在2011年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基础上,对部分行政区划进行优化调整。加大婚姻登记规范化创建力度,做好婚姻历史数据补录,启用婚姻家庭辅导室。切实维护残疾职工合法权益,做好注销企业残疾职工安置工作和福利企业无障碍设施规范化建设。

3. 全面提升局机关自身建设。充实局机关党委工作力量,不断健全妇委会和工会组织工作机制,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不断丰富机关干部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民政依法行政工作,对部门权利清单进行梳理,推进民政执法规范化建设。

(一)双管齐下,着力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推进机构养老服务。鼓励工商资本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大力进行高端养老服务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继续做好敬老院整合和功能提升工作,实质性开展敬老院公办民营运作方式。

二是推进居家养老服务。明确发展方向,实现社会养老居家化、居家养老社会化。全面实施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老龄工作方针,以政府购买服务和资源整合为手段,通过专业化服务和志愿者服务相结合、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相结合,充分利用现有国有资产,全面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设,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社区覆盖率达100%。

三是加强养老服务护理员队伍建设。扩大培训范围,实现护理员、助老员持证上岗,提升整体服务水平;将护理员、助老员作为公益性岗位进行岗位开发。

(二)三社联动,有效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1.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方面:一是开展全市城乡社区对口见学活动。从2016年开始,各镇(街道)对口见学活动不断引向深入,逐步打破区域界线、层级界线和城乡界线;力争到2016年5月底,覆盖60%以上的城乡社区;到2016年11月底,覆盖90%以上的城乡社区,打造一批不同类别、各具特色的示范社区。二是推进城市社区规范化建设。在2015年打造5个城市社区示范点的基础上,在建成区13个城市社区全面铺开社区规范化建设工作,引导多元建设主体在社区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真正使社区建设成为社会管理和服

务的基础性平台。三是指导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严格按照“一法两办法”之规定,认真制定换届选举实施方案,对选举工作的组织领导、选举程序、方法步骤和时间要求等要作出严密部署,并严把村民代表推选、选举办法制定、选民登记等关键环节。2.社会组织建设方面:一是做好公益广场运营与管理工作。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第三方技术支持,为入驻机构提供专业化孵化服务,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二是探索构建社会组织信用体系,将社会组织信用信息纳入信用__平台,规范社会组织信用信息管理,推进社会组织诚信建设;三是推进政社分开工作。坚持试点先行、分步稳妥推进,极稳妥推进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进一步理顺党政机关与社会组织的关系;四是加大政府职能转移和购买服务力度。积极配合市编委办不断拓展政府职能转移和购买服务项目,健全完善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工作考核机制;五是积极推进社会组织评估工作,继续推行第三方评估,形成公平公开公正、科学规范有序的评估机制。

3.社工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一是认真组织开展__市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评审工作,尽力扩大社工队伍;

二是组织符合条件人员参加“社工实务提升工程”,提升专业实务能力;三是以项目补贴形式扶持、打造一批社工机构或服务品牌;四是指导民办社工机构做实做细做出成效,向全市征集一批优秀社会工作案例;五是做好宣传、继续教育、调研等其他各项工作。

(三)堵疏结合,大力推进绿色殡葬改革

一是加强私坟“禁新”治理。继续落实殡葬改革责任分级管理制度,健全私坟“禁新”巡查机制。督促各镇街加强殡葬管理队伍建设。

二是继续推行骨灰安放跟踪管理。全面实行骨灰安放流向跟踪管理,及时掌握骨灰去向,防止发生违法违规建造私坟现象,从源头上引导生态葬法。同时把这项工作与私坟生态化改造结合起来,对骨灰安葬在私坟的,限期进行生态化改造。

三是推进公益性骨灰堂试点建设。加快__、__两镇的公益性骨灰堂建设,争取早日建成并投入使用。鼓励条件成熟的镇街探索公益性骨灰堂建设,切实解决群众骨灰安葬难问题。

四是大力开展丧葬陋习整治工作。继续强化源头管理,综合整治丧事扰民现象,重点抓好丧事超殡期、电子花圈车等丧葬陋习的整治,加大对非法石材加工点的打击力度。

(四)谋全局,抓统筹,全面推进其他各项工作

1.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一是完善城乡低保制度。推进低保工作规范化建设,做到动态管理,分类施保,着力打造“阳光低保”。二是完善医疗救助制度。提高筹资金额,完善进村入户调查记录,使患大病的困难群众得到及时救助,完善“一站式”医疗救助服务平台。三是完善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制度。提高筹资金额,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全面启动困境少年儿童保护工作,动员社会力量,对困境少年儿童实施有效救助。

2.完善减灾救灾体系。健全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体系。加强灾害救助标准化建设,确保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完善市级救灾物资储备中心,强化救灾物资管理。加强综合减灾工作,加强防灾宣传教育,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增强人民群众避灾和自救互救能力。

篇5

一、上半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立足民政主责主业,落实落细疫情防控举措。

持续组织各级网格员依托村(社)、结合邻里互助、借助社会力量通过主动发现和电话、微信、入户等方式,掌握“一老一小”特殊困难群众的身体、精神、生活状况和防控物资等需求,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救助。全区共摸排各类困难老年群体约2.47万人,各类儿童约1.28万人。

一是兜牢社会救助底线民生保障。及时下拨疫情期间乡镇(街)临时备用金100万元,对生活困难人员实行直接救助和先行救助。放宽临时救助申请限制,对因探亲、旅游、务工等原因在非户籍地出现基本生活严重困难的流动人口直接实施临时救助。1-5月份,临时救助943人次160.28万元。优化简化审批程序,对于新申请城乡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等对象暂缓开展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民主评议和公示等工作,符合条件对象直接纳入社会救助范围。1-6月份,新增城市低保对象52户96人、农村低保对象361户831人、特困供养人员88人。持续向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供养人员、孤儿发放价格临时补贴,3月将孤儿纳入发放对象,同时发放标准提高一倍。1-4月,发放13.12万人次777.67万元。二是做好老年群体疫情防控工作。及时对全区养老机构实施临时封闭管理,果断切断疫情输入渠道。将养老机构、社区康养中心纳入社区(村组)防控网格化管理,实行社区防控和养老机构防控双重管理,按照属地管理责任全面落实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的委托照料服务,建立定期探访制度,切实做好老年群体保障和民政领域疫情防控工作。三是开展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城市困难群体帮扶关爱专项行动。出台《区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城市困难群体帮扶关爱工作专项行动方案》,全面开展排查对象摸底,加大辖区内廉租房、公租房排查走访力度,建立困难人员清单、包保责任清单、保障措施清单,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对象纳入救助范围,确保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保障到位。四是筑牢社区联防联控严密防线。加强社区防控网格化、地毯式管理,发动机关下沉人员、志愿者配合社区做好小区封闭管理工作,深入社区居民家庭,摸排重点人群,登记人员信息,守好疫情防控“第一道关口”。区民政局积极参与三里桥社区的疫情防控工作。

疫情期间,全区累计发放防护口罩约13万只、消毒液约1.6万斤、消毒酒精约0.4万斤,温度计约100支、测温枪约90把、大米约3.53万斤、食用油约0.8万斤,面约0.34万斤,还有肉、鸡蛋、蔬菜等。疫情期间婚期延期约1500余起,简办丧事约300余起。

(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兜牢社会救助保障底线

一是聚焦脱贫攻坚,强化兜底保障。出台《区社会救助兜底脱贫行动实施方案》,密切关注未脱贫和返贫致贫风险高人口、低收入困难人群、潜在救助对象基本生活状况,及时将符合条件的纳入社会救助范围;按月开展动态信息比对,落实落细民政兜底保障政策,切实做到兜准底、兜住底、兜牢底、兜好底。3月底将符合条件的85名未脱贫人口纳入兜底保障范围,4月底将5名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重疾重病对象纳入低保。二是聚焦困难群体,完善体制机制。出台《建立区特殊困难群体关爱帮扶长效机制实施方案》,落实帮扶责任人和帮扶联系人。开发应用特殊困难群体关爱帮扶管理服务系统,初步形成人员信息采集准确完整、更新及时、实时监测的共享平台。为三级特殊困难群体配备一键呼叫设备,掌握生活轨迹,开展及时、高效、精准帮扶。目前,全区共摸排特殊困难群体602人,其中一级361人,二级203人,三级38人。三是聚焦群众关切,强化专项治理。持续深入开展农村低保专项治理工作,完善低保对象认定办法,加大低保对象核查力度,定期跟踪保障对象家庭变化,严把低保申请、调查走访、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民主评议、张榜公示等审核审批程序,形成保障对象有进有出、补助水平有升有降的动态管理机制。1-6月,农村低保动态调整取消482户908人、提标182户420人、降标48户103人。

1-6月,发放农村低保对象11492户21555人4876.1万元;发放城市低保对象2367户3852人1082.62万元;发放特困供养对象7204人3288.7万元;发放22442人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791.08万元;发放散居孤儿(无集中供养的孤儿)322人202.86万元,对我区40名满18周岁的在校大学生且享受社会散居孤儿待遇的每人发放1万元;救助流浪乞讨人员74人次29万元。

(三)提升养老服务水平,构建多元养老服务体系

一是社区康养中心建设有序推进。望城街道七里站社区康养中心和清水河街道清水河社区康养中心已开工建设,将于6月底完成室内装修工程;望城街道安丰社区康养中心建设用房已完成选址。二是切实提高特殊困难群体集中养护能力。新增床位180张的三十铺镇原枣树小学失能半失能人员集中养护点和椿树镇原朱庵小学失智人员集中养护点改造主体工程已完工,正在完善相关配套设施,6月底可入住。三是养老产业项目加速发展。谋划政府性投资项目5所,总投资3.35亿元,目前已完成8所特困供养机构提升改造,2所社区康养中心项目已开工,2所社区康养中心已完成选址;谋划社会投资重大养老项目4所,总投资20.9亿元,其中如龙颐养产业园康养中心已完成投资额2.5亿元,万兴颐熙园已完成投资额0.6亿元,蓝溪康养中心已完成投资额1.5亿元。四是积极探索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发放低收入老人养老服务补贴和失能老人护理补贴4681人561.72万元。五是开展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建设暨安全管理工作督查。组织部分乡镇对全区特困人员供养机构(含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已经备案的社会办养老机构进行互查,通过实地检查、查阅资料、随机座谈等了解老人们吃、住、医等,督查结果作为补贴发放依据。

(四)创新推动社会治理,不断提升居民幸福指数

一是扎实推进智慧社区建设。积极申报清水河街道刘园社区作为全省第二批智慧社区试点单位,已完成60余万元硬件设施建设,正在加快录入居民信息和部门数据的连接。认真清查2007年以来社区用房配备情况,已交付社区用房面积达4.88万平方米。二是“三社联动”有序开展。引进社会服务机构进驻清水河街道刘园社区,承接市级“三社联动”项目,稳步有序开展社区服务类公益创投活动,通过搭建社区社会工作服务平台,提升居民满意度和幸福感。积极引导社区社会组织备案,今年新增备案9家。三是开展社会组织信用督查。以社会组织年检为契机,联合教育、应急、消防等部门开展全区社会组织信用督查,健全社会组织执法监督体系,推进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全面实行社会组织年检网上办公,进一步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简化办事流程。四是志愿服务活动稳步进行。1-6月,实名认证志愿者16.27万人,注册团体684个,项目6518条,记录时长177.84万小时,疫情期间补录项目341条,记录时长16.08万小时,在疫情防控期间发挥了有力作用。

(五)加快落实惠民政策,提高社会事务规范管理水平

一是地名工作有序推进。配合公安部门做好中心城区门楼牌工作,按时完成前六个批次任务包的采集和审核工作。做好区境内市中心城区道路标准名称变更、路牌更新设置和南山新区路牌更新设置工作。推进地名规范化、标准化管理,第一批次区新增、变更、消失地名录入全国地名管理平台。二是殡葬领域深化改革。1-5月,火化遗体2092具,占市下达火化任务参数46.93%。加快推进公益性公墓建设,统筹推进疫情期间清明祭扫工作。三是婚姻登记优化服务。有序完成疫情期间及“520”特殊日的应急处置,截止6月9日,共办理结婚登记2730对,补发结婚登记1081对,离婚登记732对,补发离婚登记58对,受理各类婚姻档案查询事项506件。四是收养工作规范开展。依法规范收养,严格把关审核。共办理收养登记1件。

党风廉政、党的建设以及区级重点工作等工作有条不紊开展。

二、下半年重点工作安排

一是稳步推进特殊困难群体关爱帮扶长效机制。总结、完善、推广特殊困难群体关爱帮扶经验、做法,扎实开展城市困难群体关爱帮扶专项行动,综合运用社会救助、社会福利、联系帮扶等措施,持续做好特殊困难群体、城市困难群众关爱帮扶工作,以社会救助为切口,用足用活救助政策,精准施策、精准帮扶,统筹推进疫情防控与基本民生保障双线发展。

二是全力完成社会救助兜底脱贫行动目标。聚焦脱贫攻坚兜底线,聚焦特殊群体谋福利,聚焦群众关切优服务,通过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等保障性扶贫措施,确保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脱贫的贫困家庭全部纳入社会救助范围,助推全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三是全方位扎实提升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水平。完成今年3个社区康养中心建设任务并投入运营,研究制定《区养老机构管理办法》,积极开展智慧民政和智慧养老平台建设,继续实施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扎实推进特困供养机构基础设施提升改造。

四是加快推进公益性公墓建设。制定出台全区公益性公墓规范管理办法,规范公益性公墓建设管理,严禁公益性公墓违规销售行为。持续深入开展殡葬领域硬化大墓、活人墓和宗族墓地等专项整治,完善扩大惠民殡葬保障范围,提升殡葬服务水平。力争到2020年底,每个乡镇建有1座农村公益性公墓(骨灰堂),建设1座区级城市公益性公墓。

篇6

关键词: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公共基础设施 公共文体教育服务 公共卫生服务 养老幼托服务 环境治理 信息共享服务

农村公共服务是为满足农业、农村发展或农民生产、生活而提供的具有一定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社会服务,是以农业信息、农业技术或劳务等服务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农村公共物品。各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区域特征不同,生产及生活方式也不同,村民对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与偏好自然也不同。所以,各农村地区应在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前提下,按照“贴近需求、相对集中、便民利民”的基本原则,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更多层次、更多种类的公共服务,以更好地适应农民群众的需求与偏好,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目前,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文体教育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养老幼托服务、环境治理以及信息服务等,针对广大农民群众对这些基本公共服务的迫切需求,应分别采取相应措施来解决。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是指为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而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设施,包括农田水利、供水供电、园林绿化、交通邮电等生产和生活服务设施,是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是保证农村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

(一)科学规划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要做好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规划,其次要重点做好各涉农部门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同时根据本地区的实情,做好村镇的发展规划。

(二)落实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管护责任

强化干部及群众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管护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建立农村基础设施管护的长效机制,明确市、乡镇(街道)、村在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的权利与责任,保障建设及管护工作的贯彻实施。

(三)建立多元主体的资金投入机制

政府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同时积极采取激励措施吸引社会资本的广泛参与,逐步形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不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现状。

(四)进一步强化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建设

加快对老化农田设施和水利工程的更新改造,提高农田利用效率;加快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城乡水利工程体系,大力改善城乡水环境;推进农村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形成运行高效、管理科学的农田基础设施和水利工程设施管理服务体系。

农村公共文体教育服务

完善农村社区公共文体教育服务功能,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农村文体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健全包括县图书馆、乡(镇)文化站、村文化中心、农民活动中心、广播电视台、老年学校、体育健身活动场地等在内的各种文化、教育、体育设施和活动场所,逐步形成完善的农村公共文体教育体系,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及日趋多样化的文体教育服务。

(二)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并优化农村文体教育服务基层工作人员的文化结构

一方面,强化培训,提高现有文体教育服务基层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另一方面,完善人才招聘制度,强化竞争和业务考核机制,保障农村文体教育服务队伍建设。

(三)构建农村公共教育体系

农村公共教育的目的是实现教育公平进而保障社会公平,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完善健全的农村公共教育体系,需要建立稳定有效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保障机制,以确保基础教育经费的增长;建立多元化主体参与农村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以保障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效率;加强农村基础教育财政资金管理,将基础教育经费全部实行预算统编,优化资源配置,以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财政支出使用效益。

农村公共卫生服务

当前,我国农村乡镇卫生院经费不足,机构性质不一,人员编制管理不规范,公共卫生专业机构与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尚未建立良好的指导、培训和考核工作机制,以及人才流失严重等因素,直接导致乡镇卫生院“重医轻防、以药养医、以医养防”,严重影响了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公共卫生职能的落实。

(一)建立疾病预防体系

推进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发展,需要改革乡镇卫生院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预防为主的农村公共卫生体系。

(二)注重人才培养

通过强化继续教育制度、定向培养适用人才以及鼓励城市卫生机构的在职或离退休卫生技术人员到农村服务等措施,培养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人才。同时,以人事制度和投入体制的改革为突破口,以开展技术扶贫、技术教育等手段,吸引和留住公共卫生服务人才。

(三)开展健康教育

普及疾病预防和卫生保健知识,提高广大农民的健康意识;通过发放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卡,让广大农民群众自主选择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等措施,促使服务机构改善工作机制,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以建立运转高效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运行机制。

(四)建立卫生机构的绩效考核机制

将农民群众满意度作为重要指标之一,建立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促使服务机构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改进服务方式、改变服务态度。

农村养老幼托服务

由于农村城市化拉动以及农民生存压力的日益增大,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选择外出打工,农村出现大量空巢家庭,老人和孩子成为留守者,生活得不到照料,情感需求也得不到满足,影响了老人安享晚年以及儿童的健康成长。

农村社区应积极探索养老幼托服务功能,尽力为留守老人与留守儿童提供日常照料,满足其情感需求,保障留守老人照样安享晚年,留守儿童照样健康成长。一方面,以农村社区为载体,以社区基层组织为主导,充分发挥政府、社区、家庭以及个人等多方面的力量,高效整合社区中的财力、物力以及人力资源,针对不同经济状况的留守老人,分别或配合实施经济救助、集中供养、社区居家照料等多种救助和服务方式,使留守老人能够在熟悉的环境里得到必要的救助和照料,切实满足其日常以及情感需求,基本保障其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另一方面,满足留守儿童的日常以及情感需求,切实保障其能够健康成长。农村社区可以在教育管理部门的领导与扶持下,以社区学校为平台,充分利用社区内的教学资源,组建专业服务队和志愿者服务队伍,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疏导、关怀以及日常照顾,满足其日常以及情感需求,切实保障其健康成长。

农村环境治理服务

农村环境的质量,不仅关系着农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而且还会直接或间接地对城市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本文所提的“农村环境”主要指农村卫生环境和治安环境。当前,我国农村卫生环境的主要特点为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环境保护工作基础薄弱等。农村恶劣的卫生环境不仅威胁到了数亿农村人口的健康,甚至通过水、大气以及食品污染等渠道影响到城市人口的健康。此外,工业化、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逐渐触及到社会深层次、结构性的矛盾,致使农村不稳定因素增加,农村治安环境不容乐观。综合治理农村环境,提高农村的环境保护质量和农民的健康水平,可借助农村社区这一载体,开展环境治理服务。

第一,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广泛宣传和普及农村环境保护知识,提高农民群众的环境意识,调动其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积极向农民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努力实现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生产产品无害化。

第三,统一标准,建立健全农村环境建设的监督与评价机制,定期对各地农村环境建设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并全面落实我国农村环境治理“以奖促治”政策,调动政府、市场、社会以及农民群众的积极性。

第四,推进农村警务战略,开展农村社区治安服务,完善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和权益保障机制,健全治安防控体系,全面提高社区治安综合治理水平,保障广大农民群众的生命与财产安全。

农村信息共享服务

适应与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对信息共享的迫切需求,农村社区须发展信息共享服务项目,逐步建设覆盖城乡的社区信息综合服务网络,推进各级政府电子政务、网上办事和社会公共服务进入农村社区,进而强化农村社区的信息化建设。如:对政务信息、公共服务资讯,包括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失业救助、社会保障等政府服务信息的整合和利用;对家政物业、商品配送、法律服务、休闲娱乐以及文化教育等社会信息资源的开发等,以实现城乡社区公共服务信息的共享。但重点要加强对农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村经济组织的信息服务,根据农业生产经营的实际,及时调整更新服务信息,提高信息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其它特色服务

各农村社区除积极发展上述服务项目,切实保障相应公共品投入之外,还应在努力争取政府大力支持,调动市场、社会、农民参与供给积极性,保障供给资金来源的前提下,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如人口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农民主要收入来源、地域类型、生产生活方式等积极挖掘、创新具有社区特色的服务项目,进一步拓展社区的服务功能,更好地适应与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趋多元化与多层次化的公共品需求,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如剩余劳动力较多的农村社区,可依据市场需求以及农民自身素质等特征,对其开展从业道德以及各种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与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技能,帮助其实现就业;易发生自然灾害的地区,农村社区应成立灾害应急服务中心,对社区内居民开展经常性的防灾抗灾、自救知识、技能的宣传教育。同时,建立预警救灾运行机制,不断提高农村防灾救灾能力;以养殖业或种植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村社区,可成立养殖或种植专业合作社,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技术支持、销售渠道等,以提高养殖户或种植户的抗风险能力,实现增收创收。

综上所述,完善的农村公共服务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农村经济社会得以发展的基础。而建立完善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不仅需要政府主导,还需要市场优化、社会协同以及农民自身的参与,只有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冯雅群.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证研究—以L市Y县为例[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S1)

2.王健,徐睿,陈艺.统筹城乡发展视野中的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建设探索[J].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1)

3.柳艳丽.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制建立的路径选择[J].商业时代,2010(3)

篇7

一、项目背景及起因

(一)城市管理与社会服务水平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

人民生活正由小康向比较富足的现代生活迈进,对城市管理与公共服务的需求显著增强。主要面临着以下几方面的矛盾:一是城市规模扩张与城市管理精细化发展的矛盾;二是公众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感知与政府主动服务的矛盾;三是信息采集、传递的变革与信息网络互联互通的矛盾。团结湖街道是朝阳区地域面积最小、人口密度最大、老年人比例最高的街道,因此在城市管理与社会服务方面的矛盾更为突出。

(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是当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带来了人们交流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这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新的科技手段。团结湖街道一直在积极探索新的模式,把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有效手段,努力尝试促进信息化建设和社会治理创新的有机结合,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创造出有区域和时代特色的智慧型社会治理新模式。

(三)响应中央号召符合时展趋势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新观点新要求新部署。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对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项目做法及经过

(一)开发七大智慧终端,打牢服务基础

1、团结湖街道智慧信息机

在原有“一刻钟社区服务圈”的基础上,整合完善社区便民服务网、社区服务热线和知识库构建了“搜寻方式简便、服务功能集成、响应速度快捷”的社会服务管理平台,开发研制智慧信息机。将距离较远的政府办事机构,以图、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展现到了广大居民面前,通过多方视频互动交流,拉近了居民与社区、与街道的距离,提高了办事效率,也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目前,智慧信息机已覆盖到街道所有社区、大型商场超市、邮局、写字楼等人员流动比较大的场所。信息机自投放以来总点击量已达500万余次,日均点击量8000余次。

2、“智慧团结湖”手机平台

覆盖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公益服务、便利服务、特色服务等内容。进一步拓宽覆盖面、提升使用率、培养忠诚度、增强凝聚力。着重掌上平台在中青年人群中的普及,完善智慧网格功能,积极培育线上线下活动,形成良好互动,建设熟人社区,推进诚信邻里文化。借助街道短信宣传平台向辖区内2460名中青年群体推送“智慧团结湖”掌上平台下载地址,目前累计下载量约1万人次,活跃用户2000余名,对促进居民社区自治,积极探索社会治理和社会发动新模式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3、“微信、微博、微群”三微一体服务平台

一是在全市率先实现以微博方式回复网格案件,将街道全模式社会服务管理引入了新渠道。二是实现便捷的与辖区居民、社会单位进行文字、图片、语音、视频交流,目前,三微平台与居民互动交流15300余次,得到了辖区居民的高度认可。三是大大吸引了年轻群体投入社会服务管理的热情。街道利用三微平台定时更新辖区内各项活动信息、便民信息,开辟了一条为民服务、与民互动的新通道。

4、智慧网格与交通综合管理系统

在辖区易拥堵路段和区域投入电子感应监测设备,极大地提高了辖区交通出行的效率。系统由综合应用子系统、信息服务中心和指挥控制中心三部分构成。综合应用子系统分为智慧网格采集系统、网格与交通监测系统、事件报警系统、人口特征比对系统、交通诱导系统、信息系统。

5、智慧安防系统

可随时监控监测辖区安防情况,并与公安、应急等部门做到信息联动。一旦居民家中发生破门破窗事件,系统将自动向设定人发送警报。极大地增强了辖区居民的安全感,使地区治安水平得到了有效地提高。

6、“一号定位”系统

将辖区内1769个线杆、电杆标号,与视频监控系统连接,居民可根据标号位置信息报警或者获取基于精确位置的服务。自安装使用以来,监控系统发现并处理环境卫生问题270余件;因火灾、车辆丢失、盗窃、民事纠纷等问题案件,派出所调取指挥中心监控录像120余次。

7、“3D团结湖智慧家园”系统

建设了全面覆盖居民吃、住、行、游、购、娱、健七大需求,采集街道1000余点位,拍摄尽万幅照片,具有全景导航功能的3D团结湖智慧家园服务平台;建设了以公共文化服务和市民文化展示交流为主的3D团结湖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包含人口文化、党建、社区文体活动、个人作品展示、视听、服务大厅等7大场馆,展出街道及社区活动照片3000余张,14位书画爱好者个人作品160幅;建设了以市民、文体队伍文化交流、辖区人口文化展览、街道整体风貌展示为主的3D团结湖公园文化漫游平台。自3D团结湖智慧家园平台上线以来,累计访问量已达11000次,很好的丰富了辖区居民的文化生活,得到大家一致好评。

(二)构建四大智慧平台,社会治理智慧化

1、搭建街道党政群工商共治大数据科学决策智慧平台

对辖区人、地、事、物、组织基础数据,社区居干工作记录,老年人、残疾人、年轻群体等不同层面居民诉求数据进行深入地挖掘分析,科学制定为民服务措施,真正做到数据为人服务、数据为工作服务。通过深入地数据分析,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持,让街道的社会治理工作更有针对性,2013年街道推出的20个为民办实事项目广受居民好评,真正解决了辖区民众所需所想。

2、搭建各方和街道、社区的互动智慧平台

利用辖区内的智能服务终端:智慧信息机、掌上团结湖、3D团结湖、微博、微信、智慧居家养老等信息化便民终端,充分搭建起辖区居民、社会单位、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建设和社会治理的平台,让街道和社区可以及时掌握和了解各方的动态和问题。2013年共有2万余人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与街道、社区互动,其中掌上团结湖志愿服务团全年累计开展各类服务1500余人次。通过各方互动及时有效地为辖区居民、社会单位和社会组织解决需求和所关心的问题,进一步提高了街道和社区层面的社会治理效率。

3、搭建居民和党员、人大代表互动智慧平台

利用智慧党建、智慧人大等信息平台更加充分地发挥辖区党员与地区人大代表的作用,更加有效地为地区建设和社会治理出谋划策,并解决了一部分超出街道职能层面的问题,累计为地区居民解决各类难题600余件。通过带动党员和人大代表的积极参与,对地区社会治理工作起到了有力地推动作用。

4、搭建智慧养老助残服务智慧平台

街道建立了智慧养老助残中心,并在辖区范围内大力推广智能设备的普及和使用。通过打造公建民营、社会组织运作的智慧养老助残居家服务平台,全天候全方位提供四个方面服务:一是安全报警,依托部署在家庭内的固定、移动设施,借助物联网等智能技术,如家庭视频监控(子女可远程察看老人在家活动情况)、红外线防入侵、烟感防火装置、自动断天然气阀门等设备,让居民享受安全、智能的居家养老服务;二是紧急救助,如使用者出现紧急事件而家里又没有人的情况下,使用者可一键紧急联系服务中心或相关工作人员;三是健康监护,利用健康监控系统的相关设备,使用者可每天自行检测身体数据,如心电图、脉搏、血氧、血压、血糖等,检测完毕数据自动传输到监测平台,医生及家人通过数据平台可远程察看其日常体态数据,一旦数据异常,做到及时干预;四是生活服务,例如家里水管破裂、下水道堵塞等简单生活需求服务时,只要按下设备上的按键就能获得相应服务,从而大大减轻老人的负担。

三、项目成效及反响

街道通过“智慧建设”促进了地区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带来了社会治理方式的变革,对地区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显现。

一是创新了社区治理模式,群众凝聚力不断加强。智慧信息机拉近了政府办事机构与居民的距离,直观、便捷,提高了居民办事效率。掌上团结湖手机平台和微信、微博、微群“三微一体”服务平台,通过线上线下互动推进诚信邻里文化,开辟了社会动员的新方式。2013年冬天的扫雪铲冰活动,因其组织发起方式独特,北京日报头版进行报道,还有交通公益岗、每周的捡拾白色垃圾等志愿活动和社区文体活动,也通过手机平台组织居民参加,有效激发了居民参与社区管理服务的热情。

二是提高了社会管理效率,群众安全感日益增强。引入物联网垃圾分类系统,提高了环卫部门清运垃圾的时效,街道成为全市首批垃圾分类所有社区均达标的示范单位。智慧交通综合管理平台,动态保障辖区交通管理,及时引导车辆调整行进路线,避免拥堵,节省时间。社区安装的智慧安防系统与公安部门联动,有效提升了综合安保能力。

三是探索了居家养老的新方法,特殊人群服务更加贴心。智慧社区建设充分考虑残疾人、老年人和流动人口等特殊群体需求,让他们也能共享智慧社区建设成果。一键通电话和动态健康监护仪,成为独居老人的“家庭保姆”,有效保障独居老人人身安全,使不在身边的子女不再担心老人发生意外时不知情。系统曾监测到有的老人突发心脏病,并协调120紧急救护,挽救了老人的生命,得到了老人及子女的由衷感谢。一号定位系统,成为初到辖区人员的向导,提供了即时便利服务。

四是拓展了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居民群众文化生活日渐丰富。3D团结湖智慧家园平台,突破了辖区地理空间窄小制约的难题,不仅使居民能身临其境感受地区文化及生活资源,也为辖区书画手工爱好者作品展示和各类文体队伍搭建了活动展示的舞台,除了视听盛宴,还能享受美食,远在海外的同胞可随时“回家”看看,满足了各类群体的不同需求。

四、项目讨论及评论

建设之初,各部门、居民对“智慧社区”建设认知程度较低,在项目的开展及运行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阻力;此外街道财力有限,需要工作人员以最少的经费投入建设居民最满意的平台。“智慧团结湖”建设项目因投入少、效果好,并通过整合可利用资源及各种合作模式,到目前总投入仅百万元,被专家普遍认为具有很强的可复制性和推广性。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宣传与开展,“智慧团结湖”建设理念已深入人心,得到了各部门及居民的大力配合。

篇8

【题目】企业退休员工社保管理模式优化探析

【绪论】退休企业职工社会保障管理方式探究绪论

【第一章】企业退休人员社保管理社会化概述

【第二章】退休人员社保管理社会化的现状

【第三章】退休人员管理社会化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退休人员社保社会化管理不足的原因

【第五章】完善企业退休社保管理社会化的措施

【结论/参考文献】企业退休人员社保管控方案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结 论

综上所述,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企业退休人员社保管理社会化的问题不仅牵涉到每一个企业退休人员,还牵涉到各个家庭,以及整个社会,因此做好企业退休人员社保管理社会化工作尤为重要。苏州作为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在退休人员管理社会化工作中更要不断探索和进取,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要加强基础机构建设,通过各街道社区的资源整合,实现优势互补,进一步优化基层业务平台建设,规范业务流程和服务标准,完善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体系,持续保障医疗卫生的投入,大力推进全国信息网络的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鼓励和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参与到企业退休人员管理社会化的工作中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推进苏州市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服务工作的全面提高和均衡发展,从而实现企业退休人员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参考文献:

[1]张劲松.政府关系[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

[2]张劲松.生态型区域(苏南)建设中的政府责任[M].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

[3]张劲松.生活中的生态文明[M].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

[4]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M].人民出版社.2011

[5]杨燕绥主编.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能力建设研究[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

[6] 孟昭喜 . 社会保险管理服务蓝皮书 : 中国社会保险管理服务发展报告(19782013)[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5

[7]朱青着.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理论与实践[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8]阎坤.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9]李洁明、许晓茵.养老保险改革与资本市场发展[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10](法)迪贝克?普列多着、蒋元译.社会保障法[M].法律出版社.2001

[11]张劲松.生态治理的政治考量[J].政治学研究》2010

[12]张劲松.论我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及其治理[J].中国行政管理.2004

[13]张劲松.论我国乡镇市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J].文史哲.2004 年

[14]张劲松.论我国政府应对风险社会的全球治理策略[J].社会科学战线.2007

[15]张劲松.后现论与我国官僚制变革[J].学习与探索.2007

[16]郑功成.中国离福利时代还有多远[J].解放日报.2007

[17]景天魁.中国社会保障的理念基础[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

[18]杨伟民.社会保障的理念基础及运行规则[J].社会学研究.1996

[19]关信平.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社会价值基础[J].南开大学法政学院学术论丛.2001

[20]唐霁松.开创社保经办工作新局面[J].中国社会保障.2013

[21]桑晓璐.我国医疗我国医疗保险异地就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J].经营管理者.2011

[22]周伟文.居家式社区养老方式与老年群体的社会化管理[J].河北学刊.2001

[23]贺志武.老龄化背景下美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分析[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24] 高灵芝 . 关于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社会学思考 [J]. 东岳论丛.2004

[25]黄红.浅论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相关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5

[26] 陈维祥 . 企业退休人员管理服务社会化选择的思考与研究 [J]. 管理观察.2012

[27]严峻.对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管理服务社会化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02

[28]叶美珍.企业退休人员档案管理的几点思考[J].海峡科学. 2006

[29] 陈新 . 社会化管理企业退休人员人事档案工作的实践和思考 [J]. 经济师.2013

[30]王亘亘.人社档案实行信息化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商.2015

[31]陈淑娇.关于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问题和对策探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6

[32]杨晓菁.苏州:百姓考评社会化管理服务[J].中国社会保障.2010

[33]李松敏.新形势下企业退休人员思想工作的实践探索[J].科技风.2008

[34]万难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存在的难点及对策[J].工会论坛.2007

[35]李桂汝.浅谈如何实现退休人员由企业化管理向社会化管理的转化[J].科学之友.2010

[36]邓大松、刘昌平.论政府的养老基金监管职责[J].中国行政管理.2003

[37]余昌森.关于养老保险制度的调整和完善问题[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0

[38]李爽.我国养老保险改革面临的选择[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

[39]罗红鸽.中国养老保险现状与对策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6

[40]张军.社会养老保险现状及建议[J].吉林金融研究.2011

[41]王玉军.浅谈做好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推动养老服务社会化[J].人力资源管理.2016

[42]张雪涛.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的理论探讨[J].科技资讯.2007

[43]郭永霞.针对社区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思考[J].人力资源管理.2016

[44]周晓真.养老保障社会化转型的瓶颈及对策思考[C].苏州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2013

[45]叶敏仪.对我国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机制的思考[C].苏州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2013

[46]周文蓉.完善正常调整机制 构建多层次、梯度式养老保障体系[C].苏州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2013

[47]谭国明.苏州城市无业老人社会保障的实践和思考[C].苏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2009

[48]胡晓义.以信息化保障事业发展 引领管理创新[R].在全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2

[49]关于实施企业退休人员网上资格认证的通知[Z].苏社基[2008]3 号

[50]关于开展我市异地居住企业退休人员属地化管理服务工作的通知[Z].苏劳社险管[2009]4 号

[51]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卡应用的意见[Z].人社部发[2014]52 号

[52]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领域公共服务的意见[Z].人社部发[2016]44 号

[53]关于认真做好免收基本养老金异地取现手续费规定落实工作的通知[Z].人社险中心函[2014]21 号

[54]熊必俊.国外社会养老保险的模式及其理论依据、效益比较[Z].国研网.2000

[55]施伟陈.中国养老保险改革路径养老保险全民化研究[D].江苏省:南京大学,2012

[56]沈诗文.我国城市养老保险现状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2

[57]《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7 〕26 号)

[58]《关于积极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意见》.2003

篇9

关键词:“村改居”社区

老年人

居家养老服务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城中村”,因此“村改居”社区也渐渐成为城市边缘地区发展的主要方式。“村改居”是指撤除原有的农村村民委员会改为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原来的农民成为了城镇居民,政府将以城市的管理模式去治理原是农村的地区,同时其经济结构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农民的土地被大量征用,大部分“村改居”社区原农民成了失地无业人员。又由于近十几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口死亡率降低,同时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生育率下降,从而导致我国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养老问题是每个国家迫在眉睫的工作之一。通过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浙江省宁波市人口年龄分布如下:全市7605689人常住人口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654750人,占8.61%。在社会发展的浪潮中,为响应城乡统筹发展战略,面对人口老龄化压力,“村改居”社区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是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本文以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东南社区为例,分析“村改居”社区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及应对措施。

1.“村改居”社区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

宁波市鄞州区位于长三角南翼,随着宁波市经济的发展,城市扩张、城区规模扩大,鄞州区城市化进程加快,形成了以鄞州区新行政中心为中心的城市化框架。城乡结合部的村落成为城市中的一员,形成了“城中村”,鄞州区东南社区响应政府撤村建居政策进行了村改居。东南社区占地面积22.8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9.2万平方米,社区户籍人口3591人,总户数1458户,其中老年人756人,妇女1230人,青少年520人,老年人占总人口的21.05%。由于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推行,东南社区大部分老年人都成为了失地老人。

本次调查通过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和访谈法三者结合,对东南社区老年人发放问卷200份,其中有效问卷196份,对其个人基本情况,接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情况,期望社区居委会为老年人提供哪些服务以及对社区居委会工作的建议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同时对居住的老年人以及社区工作者进行访谈了解东南社区在“村改居”政策中所做出的工作调整及对老年人所产生的影响。

1.1“村改居”政策推行产生的影响

①对社区居委会的影响

“村改居”之前,老年人的养老方式主要为自主养老,“村改居”政策实施之后,大批老年人成为失地老人,其养老方式逐渐由原先的自主养老向社区居家养老转变。社区居委会就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做出了一定的调整,主要表现在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的建立,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的落实以及居家养老项目的深化。

②对老年人的影响

首先,“村改居”政策改善了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社区为老年人建立了相适应的居家养老服务,老年人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甚至更优的社会保障。其次,“村改居”改善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老年活动室、老年协会、卫生服务站等设施的建立,使老人在失去土地情况下,能够愉悦心情,丰富生活,享受晚年生活

1.2“村改居”社区老年人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①居家养老服务普及度不够

由调查结果显示,有48.5%的老人现与配偶居住在一起,27%的老人与子女一起,15.8%的老人一个人独居,4.6%的老人与孙辈一起,2.6%的老人与雇用的保姆一起,1.5%的老人选择的是其他。另外当问询老年人现在养老方式时,有51.5%的老人养老方式是伴侣和家人照顾的居家养老,31.7%的老人是自理的养老方式,15.3%的老人是社区照顾的居家养老,1.5%的老人是养老机构养老。

从老年人的养老方式调查可知,东南社区老年人养老除了家人照顾和有能力自理,通过社区照顾养老的老年人仅占调查人数的五分之一不到,很明显的可以看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普及度不够。“村改居”社区老年人大多是失地农民,一部分与伴侣相互照顾的老人随着年龄的增大,相互照顾的能力也随之减弱,因此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普及是势在必行的方式。

②养老服务项目缺少

调查显示,有71.9%的老人接受过社区卫生服务站组织的免费体检服务,71.4%的老人参加过社区老年人活动,主要是老年人广场舞学习,京剧甬剧节目的观看等活动,61.2%的老人曾参加过社区居委会统一组织的集体外出旅游。经过调查了解到社区对老人养老服务项目涉及的方面较窄,老人生活照料、对老年人精神和心理关注等方面未采取具体服务措施。另外东南社区现已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比较适合低龄、生活能够自理的老人,从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一部分身体状况较差的老人。

③老年人居家养老基本设施不健全

东南社区从成立至今已建有农贸市场、社区卫生服务站、文化活动中心、文体广场、健身设施等配套服务设施。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同时也由于使用年月的增加,老年文化活动中心出现部分设施老化,部分健身设备损坏,损坏设备未能及时修理和更换等问题。

④居家养老服务监督体系不完善

调查显示,东南社区推行的居家养老服务监督体系主要是就老年人居家养老基本设施的使用及保管、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培养等方面的监督做出了规定。但对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服务状况、居家养老服务资金来源等项目未明确提出监督方案。

2.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改善的对策及建议

在经济科技发展迅速的今天,在老龄化现状严峻的今天,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极为重要。尤其是“村改居”社区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是社区管理的重点项目,其原因在于,“村改居”社区老年人具有数量庞大,失地待业,身体状况参差不齐等特点。

通过对宁波市鄞州区东南社区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调查结果的分析,就“村改居”社区所呈现出来的居家养老服务普及度不够、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稀少、老年人居家养老基本设施不健全以及居家养老服务监督体系有缺陷四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几点措施:

2.1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

“村改居”社区的前身大多都处于城市边缘的农村村落,在城乡统筹战略下,将附近几个具有相似性的村庄统一规划,撤除村民委员会,建立社区居委会。正是因为多个村庄合并的原因,导致“村改居”社区人口具有复杂性,社区老年人信息不完善,居家养老服务普及度不高。

在科技信息发达的现今社会,社区居委会通过对居住老年人建立的电子信息档案,正确全面了解老年人的生活状况,从而对不同老年人提供与其相适应的养老服务。

其次,根据社区内老年人的需求,建议一个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为依托,家庭自主养老为基础,利用社区已有的老年活动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等养老服务设备,为老年人构建一个“在家养老,服务齐全”的养老服务模式,使“村改居”政策之后失地老人生活更加安全放心。

2.2建设社区服务队伍,提供优良服务设施

社区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范围较广,各个领域有其特有的服务项目。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要依托各个社区服务组织,因此完整全面的服务队伍将关系到社区养老服务成效的关键。

“村改居”社区具有起步晚,人口复杂等特点,因此需要加快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加强服务人员素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需进行礼仪礼貌,老年人基本护理,法制教育和家庭紧急救助等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同时服务人员要具备较高的思想觉悟,能够以服务老年人为目的从事工作。

另一方面,社区养老的基本设施也极为重要,建立老年人活动室、健身设施、社区卫生服务站、老年人阅览室等配套服务设施,并且对服务设施定期进行维护。

2.3多方筹集资源

“村改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具有老年人福利的性质,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资金是决定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因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坚持政府部门投入的同时,争取社会各界的资助,比如社会募集、福利彩票,闲置房产出租等形式。

“村改居”社区老年人口基数大,社区居委会在居家养老服务方面应积极鼓励家庭参与,通过家庭自助来缓解养老服务人员紧张状况。同时社区居委会组织开展居家养老志愿服务,鼓励社区居民党员参与,培养志愿服务意识,弘扬“我为人人”的志愿精神。

2.4完善监督机制

“村改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较突出的问题在于体系建设不完善。“村改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形成的时间较短,在推行过程中出现服务脱节、服务局限等问题,社区居委会应建立完善的监督体制,对对应的居家养老服务进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避免出现“蛀虫沉船”现象。

“村改居”社区在城乡统筹的浪潮涌现,社区老年人大多为失地老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村改居”社区的必然选择,因此建立“以社区为依托,家庭自主为基础,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至关重要,新型养老模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物,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促进机制。

参考文献:

[1]潘明策.“村改居”社区工作人才现状分析及培养思路——以宁波市鄞州区为例[J].三江论坛,2008,(5):29-33

[2]梁慧,王琳.“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月刊,2008,(11):171-173

篇10

自我“造血”,打造社区公共服务链

桃源居社区占地1.16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180万平方米,规划总人口5万人,现已入住4.6万人。社区每年新增住户1600余户,目前已有来自18个国家、36个民族的业主入住。

桃源居社区拥有清华实验学校、老年协会、邻里中心、女子学校、儿童中心、幼儿园、图书馆、社区康复中心、大型商场、食堂、商业街、公交车站等一系列完备的公建配套设施。这些公建设施不是由政府包办,而是由政府委托开发商建设。目前桃源居社区公建配套面积已达36.4万平方米,其中产权属政府的公共设施,政府委托企业经营管理。

桃源居社区党委书记杨贤辉告诉记者,公共设施的维护需要花费大量的成本,因此社区自身必须具备“造血”功能。桃源居社区的“造血”功能,主要是通过社会组织“桃源社区公益事业发展中心”来完成。

据桃源居社区公益中心总经理汪枫介绍,2008年,桃源居开发商捐资1亿元,经民政部门批准,成立了桃源居公益事业发展基金会。这是我国首个以专责发展社区公益组织、推进和谐社区建设为宗旨的非公募基金会,主要扮演社区公益事业“输血者”、“风险投资者”的角色。通过资助社区内的公益性社会组织,培育社区资本,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与社区福利体系,为社区公益事业发展提供“源头活水”。

深圳市民政局局长刘润华认为,在我国,绝大部分的社区公共服务是由政府自上而下单向提供的,但这样的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成本高、效率低,难以满足群众需求。而桃源居社区开发商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形成一条完整的公共服务链:开发商建设完备的公共设施――将部分公共设施移交给社会组织管理――社会组织从中获得收益――收益全部用于发展社区公共服务。社区有了自我注血与造血循环功能,这条公共服务链因此能够完整地延续下去,不断充实和发展。

延伸触角,社会组织发挥三大优势

记者在桃源居社区采访时了解到,该社区拥有大量的社会组织和群众性团体,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覆盖了各个层次的服务对象,在社区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优势一:延伸了政府管理和服务的触角。

桃源居社区的居民告诉记者,在社区碰到问题,总能找到相应的人和组织解决。邻里纠纷、夫妻吵架,社区邻里中心马上就来劝解;老人怕孤单,社区老年协会热情地上门探望;孩子周末没人管,交给社区儿童中心就可以。

桃源居公益事业发展基金会常务理事长李爱君介绍,现在社区已注册成立了8个社会组织:公益中心、邻里中心、社区教育中心、老年协会、邮政代办中心、体育俱乐部、志愿者服务中心、社区图书馆。同时,社区居民还自发成立了残疾人康复站、社区义务联防队等数十个群众团体。

杨贤辉说,这些社会组织和群众团体贴近居民,延伸了政府管理和服务的触角,许多过去政府管不到、管不好的问题,现在得到圆满解决。

优势二:节省了行政成本。

刘润华告诉记者,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建设,节省了行政成本。深圳市民政局推出了为高龄老人服务的居家养老计划。在桃源居社区,这项计划由社会组织来开展,为老人提供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模式。将老人请到老年大学上课;通过老年协会、社区老人站、邻里中心为老人提供服务;义工、社工还定期轮流上门看望老人,陪他们聊天。刘润华说,如果政府部门在社区成立专门的居家养老服务站,每位老人每年的花费将高达上万元,其中2/3的成本都花在养人、养机构上。而委托社会组织开展这项服务,成本至少可以降低2/3。

记者了解到,桃源居社区还依靠群众力量,建立起社区四级联防机制,社区拥有一支80人左右的义务治安员队伍,每天按时巡逻。这些义务治安员不领工资,只从社区服务中心领取少量报酬。

优势三:整合基层爱心资源。

社会组织和群众团体推动了桃源居社区居民对社区的参与行动,许多社区居民都参与到社区管理和服务当中。据介绍,桃源居社区现有注册义工500余人,社工16人,还有1000多位社区居民经常参加义务活动。

为鼓励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社区还制订了奖励机制,社区服务中心每年拨专款由社区义工站来奖励义工。参加社区义工的服务时间累计100~500小时,可授予“一星级”至“五星级”义工称号,享受二次置业优惠、社区体育设施优惠等。

汪枫告诉记者,桃源居社区的众多居民都在社区里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位置,目前社区的社会组织、社区商业点等已为社区居民提供了5000多个就业岗位,占社区总人口的12%。

“桃源居模式”:极具标本价值,备受多方关注

近年来,桃源居社区先后获得民政部授予的“全国和谐社区”、住建部授予的“中国人居范例”等奖项,以及联合国人居署颁发的“国际花园社区”和“迪拜国际理想人居环境优秀范例”等殊荣。

深圳市社科院研究员吴奕新说,桃源居社区的成功之处在于,社区的公共服务由非营利的社会组织统筹来做,不以营利为目的,社区公共服务因此有了经济保障。桃源居的成功经验提醒政府部门,建立公共设施营运机制,改变政府的公共服务形式,可以充分发挥企业和社会组织的作用,使社区福利成为政府福利的有效补充。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律,积极引导开发商建设社区时进行合理规划,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开展各类社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