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养老现状范文
时间:2024-01-25 17:52: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养老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老龄人口的迅速增长,致使我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中国是"未富先老"的国家,人口老龄化让养老压力从家庭转化到社会。本文从剖析我国老龄化速度着手,分析了我国社会养老发展现状,指出了当前社会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提出了当前社会中,社区养老服务社会化的普及是最佳途径。最后提出了建设养老社区存在的几大问题。
【关键词】社会养老 社区养老 建设问题
一、社会养老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老龄化现状
1.我国老龄化速度快于世界老龄化速度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6》,2000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数量已经达到8811万,占总人口比重的7%,依据国际标准,我国人口结构进入老龄化阶段。据联合国预测,1990-2020年世界老龄人口平均年增速度为2.5%,同期我国老龄人口的递增速度为3.3%,世界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995年的6.6%上升至2020年9.3%,同期我国由6.1%上升至11.5%,无论从增长速度和比重都超过了世界老龄化的速度和比重。
2.我国老龄化速度快于全国总人口增长速度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估计的基本情况计算,从1953年到2010年,中国的人口增长了1.31倍,而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2621~12157)增长了3.63倍。在2010年至2015年间,65岁以上老人的速度增长是2.89%,而此六年间,我国人口总数增长了2.52%。由此可见,我国老龄人口速度快于总人口增长速度。
(二)我国社会养老发展现状
1.提供住宿的养老服务
截止2015年底,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11.6万个,比上年增长23.4%,其中:注册登记的养老服务机构2.8万个,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2.6万个,互助型养老设施6.2万个;各类养老床位672.7万张,比上年增长16.4%(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30.3张,比上年增长11.4%),其中社区留宿和日间照料床位298.1万张。
2.不提供住宿的老龄服务
截至2015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2200万人,占总人口的16.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4386万人,占总人口的10.5%。全国共有老龄事业单位2280个,老年法律援助中心2.1万个,老年维权协调组织7.1万个,老年学校5.3万个、在校学习人员732.8万人,各类老年活动室37.1万个;享受高龄补贴的老年人2155.1万人,享受护理补贴的老年人26.5万人,享受养老服务补贴的老年人257.9万人。
3.社区服务
截至2015年底,全国共有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2.6万个,比上年增长36.8%,互助型的养老设施6.2万个,比上年增长55%。
二、甘肃省华亭县养老服务的发展现状
(一)华亭县养老服务基本情况
根据华亭县2015年人口统计数据,2015年年末,华亭县常住人口19.4万,其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17584人,80岁以上老人1908人,90岁以上老人160人。社会福利院共有床位80张,入住老人23名,收养孤儿20名。
(二)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1.家庭养老服务功能弱化
“养儿防老”,是我国传统养老方式的基本特征,传统家庭一般通过生养子女来解决他们的养老问题。在生活中,老年人与子女家庭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很大,老年人进入老年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与子女和孙子女在相互照料的状态下生活,这种状况在将来还会持续很长的时间。
从家庭的结构和规模来, “四二一”的家庭人口模式正在逐渐成为现代社会家庭结构的主体模式。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来看,家庭户规模为3.10人/户。由于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家庭养老护理功能日益削弱。同时,家庭规模变小导致家庭内能够照顾老人的人手减少,每个家庭成员照顾老人的负担将会大大加重。此外,许多调查发现老年人日常生活的照料者主要是配偶和子女,但老年配偶本人的健康状况也十分的令人担忧,同时,激烈的社会竞争使不少子女陷人了繁重的工作任务和家庭照料的双重负担。
2.机构养老服务不被认可
C构养老主要包括以下几类:老年公寓、养老院、敬老院、老年护理院及其他养老设施。
机构养老对我国来说历史并不长,仍然有一部分传统思想的人认为将老人送去养老机构是不孝的表现,虽然工作压力非常大,但他们依然坚持自己照顾老人。有一部分人认为养老机构的服务人员不够专业和敬业,不能很好的照顾自己的老人。还有很多关于不正规养老机构虐待老人的报道,让人们对机构养老服务望而却步。
另外,养老机构也存在两大问题:(1)费用问题:费用过高会让一般家庭吃不消,没有能力长时间让老人在养老机构生活,费用过低则不能满足机构基本生活用品的开支。(2)服务问题:很多养老机构的内容和质量仅限于提供吃和住,不能满足老年人更多的需求。并且没有能力雇佣专业的护理人员,一般的护理人员不适合并且不愿意照顾带病老年人的要求。
单靠政府和福利机构远远不能满足社会成员的养老需求,老龄化社会的加速发展正在呼唤社区养老服务。
三、养老社区建设
(一)什么是社区养老与社区养老服务
“社区养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在为居家老人照料服务方面,又以上门服务为主,托老所服务为辅的整合社会各方力量的养老模式。社区养老不是家庭养老,而是社区中的在家养老;社区养老也不是社会养老,而是将机构养老中的服务引入社区,实行社区的在家养老。它吸收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两种养老方式的优点和可操作性,是针对中国社会目前所面临的巨大老龄化问题所提出的一种新型养老方式。
“社区养老服务”就是通过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逐步建立以家庭养老为核心,社区服务为依托,专业化服务为依靠,向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服务。
(二)建设社区养老服务面临的问题及根源
第一,服务能力不足。
根据问卷调查分析结果,社区养老需要提供的基本服务有:托老所、照料服务、保健指导、家庭病床、定期体检、应急服务、就餐服务等。建设一个全面完整的养老社区需要大量的专业服务人员和社区组织人员,而这些人员的来源不确定、不稳定、不完全。
根源:由于社区组织还不是相对独立,不可能从组织上、资金上、人力上自主的为社区老人提供各种服务。组织人员大多以被动地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为主;服务人员大多是下岗职工或赚补家用的临时工,他们没有专业的服务知识,仅仅是完成一些日常的打扫等工作,无法为社区老人提供更全面的专业服务。
第二,服务内容不完善。
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追求越来越高,老年人也不例外。养老社区在满足老人的衣食住行等基本服务的同时,也要对老人的精神生活方面多加完善。比如建设老年活动中心,定期举办一些文艺活动或比赛。另外,社区的医疗设施也不够完善。如一些老年人常见的突发病的救助设施、行动困难的老人的复健设施等。
根源:政府的资金投入十分有限,根本不可能为社区老年人服务业提供足够的资金来源。这使得社区在满足老年人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方面存在相当差距,也让养老社区失去了比一般社区完整的部分。
第三,社会参与程度不高。
社区养老还需要社会的力量,仅仅靠社区组织和服务人员是远远不够的。社会⒂氤潭忍低是居民意识的问题,不能用制度和规定来衡量。而现在居民对养老社区建设的了解还不够,只有社区养老社会化,才能增强居民的自觉参与意识。另外,在我们国家,志愿者服务队伍仅在大学生中比较普遍,也就是说,社会人员中的志愿者服务队伍非常欠缺,不能让社区养老服务得到持续的长久的发展。
根源:社区养老的社会化还很不足,只有社区养老深入人心,社区公众人人支持与参与到社区养老的队伍中,社区养老才能长久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蔡崇达.越来越苍老的世界:《2046》的真实版本[N].三联生活周刊,2005,01.
[2]民政部.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告,2015.
[3]民政部.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告,2015.
[4]民政部.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告,2015.
[5]华亭县.年人口统计报告,2015.
[6]王海燕.发展城市社区养老应对人口老龄化[J].理论学刊,2002,(5).
篇2
[关键词]养老院;老年人;睡眠;调查
[中图分类号]R1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08(2010)11-0008-02
老年人的睡眠质量对其生活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老年人自我报告睡眠质量差非常常见,估计超过50%的老年人对他们的睡眠不满意。研究显示,老年人睡眠质量差或白天思睡与健康状况受损、体力活动少、日间活动受限、身体机能差及抑郁症状密切相关。对此,我们对社区养老院的部分老人进行了相关调查,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湖州市碧浪湖、红丰、墙壕里社区养老院的老年人100名,年龄均在60岁以上,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56人,占57.73%。
1.2 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自行设计养老院老年人睡眠情况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影响睡眠的相关行为等,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对湖州市碧浪湖、红丰、墙壕里养老院100名老年人进行走访调查,采取访谈、自行填表等形式,进行有效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97份,其中男45人,女52人,回收率97%。
2、结 果
调查对象中有59.79%的老年人存在入睡慢、入睡困难、易醒等睡眠问题。其中调查对象中69.07%的老年人睡觉时间超过9 h;30.93%的老年人睡前有喝茶的习惯;48.30%的老年男性夜尿多、排尿困难影响睡眠;17.53%的老年人服用药物超过5年。
3、讨 论
3.1 影响睡眠质量的原因分析:养老院的老年人一方面由于身体机能差,常感到疲乏、倦怠,另一方面由于养老院很少有特定为高龄老年人安排组织的活动,加上子女不在身边,无人陪伴、聊天,常常在晚饭之后稍作休息就上床睡觉,这样大大延长了其躺在床上但没有睡意的时间,会导致老年人思前想后、入睡困难,影响睡眠;其次,部分老年人睡前有喝茶的习惯,由于茶叶中含有咖啡因,能使中枢神经兴奋,导致老年人不易入睡,甚至失眠;老年人随着各器官生理功能的衰退,部分老年男性由于膀胱肌肉萎缩、前列腺增生等泌尿系统的退行性改变和疾病出现夜尿增多、排尿困难,影响正常睡眠,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天,此外睡前饮用大量的水,也会导致夜尿多;由于养老院医疗服务系统不完善,老年人的安全用药护理不到位,加上高龄老年人缺乏相关知识,极大部分的老年人存在滥用、乱用、长期使用镇静催眠药的问题,出现药物不良反应,非但没有改善睡眠问题,反而带来新的问题;此外,高龄老年人离开子女,独自一人在养老院,由于不常参加群体的或自己感兴趣的活动,缺少沟通交流,体力活动少,加上不适应养老院的群体生活等多种原因,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而影响睡眠质量。
3.2 干预对策
3.2.1 加强卫生教育,养成良好习惯养老院应积极开展老年人睡眠卫生教育,通过宣传册、宣传栏、讲座、教育栏目等帮助老年人了解生活方式和习惯如食物、锻炼和药物以及环境因素如光、噪声和温度对睡眠的影响,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提高睡眠质量。常见的教育内容包括:了解年龄相关性睡眠时间的改变,以降低睡眠期待;早起早睡,按时睡觉和起床;午后不要喝茶和咖啡,不吸烟;晚上避免饮酒;睡前避免吃不易消化的食物;睡前避免喝大量水;有规律地锻炼,但不要在上床前3-4 h内进行;睡前不要打盹;不要在觉醒状态下长时间躺在床上,等真正有睡意再上床睡觉;保持卧室内通风良好,温、湿度适宜,使光、噪声和高温等对睡眠的干扰最小化;保持床褥柔软、平坦、清洁、厚薄适中,枕头高度适宜;睡前可用热水泡脚、做柔软操、听催眠曲等;睡前可适当饮少量热牛奶。
3.2.2 加强自我意识,及时正规治疗许多老年男性对起间尿频、尿流细弱、排尿困难等现象不以为然,认为老年人气虚,排尿不畅是正常现象而置之不理。实际上,中老年男性出现这一现象多是由泌尿系统疾病如前列腺增生等引起的,所以应指导老年人:一旦出现排尿异常、夜尿增多,不可掉以轻心,应及时接受正规检查及科学的治疗。
3.2.3 加强用药指导,合理使用药物高龄老年人一方面机体内环境稳定性减退,中枢神经系统对某些药物特别敏感,镇静药易引起中枢过度抑制;另一方面高龄老年人常因缺乏医药知识,擅自服用、滥用镇静催眠药,用药次数和剂量不当,易引起药物不良反应。养老院应加强高龄老年人的用药指导。使用催眠药、镇静剂类药物,一是避免滥用;二是用药时间不要过长,恢复正常的睡眠节律后应改为间断服药,逐渐停药;三是剂量不要过大;四是服药前后不要饮酒,因为酒精与安眠药有协同作用,易导致过度的镇静,引起呼吸暂停、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篇3
关键词:老龄化;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服务
人口老龄化是人口转变的必然过程。统计显示,预计到2035年,全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91亿,约占总人口的20.13%。此外,我国老年人口中的高龄化趋势也越来越显著。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达231339人,占总人口的1.36%。因而,发展适合现阶段我国国情的养老方式迫在眉睫,居家养老由于其独到的优势正逐渐成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趋势的养老新模式。
一、居家养老概述
社区居家养老,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并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方式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一方面,将养老的场所转移到家庭,符合中国传统的养老观念。另一方面,缓解了成年子女没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照顾老年人的压力与负担。同时,也弥补了机构养老费用昂贵的现实不足。总的来说,社区居家养老是一种“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以养老制度为保障”的新型的适应老龄化社会的养老模式,也是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化养老模式。
2002年9月,大连市沙河口区中山公园街道,在全国首先创办了“居家养老院”。2003年上海市初步形成了居家养老的社会化工作网络。目前,以大连“货币化”养老、上海“项目化、集约化”路径、南京“民间组织为载体”的模式为代表的多种居家养老模式在各地探索实践中形成。不可否认,这些具体类型之间存在差别,但它们的基础都是在家中养老,都依托于社区提供的福利服务。
二、苏州城市社区居家养老体系
近年来,苏州市养老事业的推进坚持以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的理念,并将其作为社会事业的重点项目。因此,笔者以苏州市平江区娄门街道为研究个案对苏州城市社区居家养老体系予以简要介绍。
(一)娄门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娄门街道有60周岁以上的老人10195名,占辖区人口总数的20%以上,远远超过区、市的平均水平。现实的养老需求使得居家养老工作成为该街道的首要工作之一。娄门街道通过开展温馨家庭活动,倡导社区志愿者为老服务等多种形式,秉持把社会化居家养老和规范化的社区服务结合起来的理念,积极开展社区养老服务。
娄门街道温馨关爱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于2006年8月成立,主要职责是为辖区内老人提供个性化的居家养老服务,即“八助”服务(助养、助学、助乐、助医、助为、助餐、助伴、助法)。具体包括为老人提供生活护理、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精神慰藉、权益保护等服务项目,并可根据老年人需求,适时调整或增加特殊服务项目。目前,娄门街道9个社区居委会都设有温馨关爱居家养老服务站,并拥有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专、兼职居家养老服务人员队伍。街道提供整合社区养老资源、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逐步走出一条市场化运作与低偿、无偿相结合的关爱之路。
(二)居家养老体系内部机制及初步运行成效
1、服务提供的社会化机制
娄门街道改变单纯由街道、社区创办老年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的思路,引入社会中介组织参与服务和管理,推动居家养老服务走社会化、产业化之路。整合辖区内家政服务、卫生医疗、便民服务等多种服务资源,构建社区“十分钟服务圈”,服务内容涉及社区医疗、法律援助、娱乐休闲、电脑上网、图书阅览、家电维修、照相、理发等数十项。通过单列为老服务项目,签订合作协议,采取无偿、低偿相结合的形式,细化落实优惠减免措施,严格管理办法,充分利用辖区内社会化服务资源使老年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各项优质服务,开展老有所养(医)的社区养老服务模式。老人通过低于市场的价格在相关婚姻中介、法律援助组织获得情感慰藉和维权服务,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当前为老服务的不足。为老服务的社会化参与,一方面使辖区内老年服务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以满足老年群体日益增长的不同层次需求;另一方面也使社会中介组织扩大了服务对象,提高了知名度,形成互促互进的良性局面。
2、服务项目动态化机制
娄门街道以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辐射,9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为抓手,在“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方面做出积极探索,循序渐进,突出特色,不断丰富服务项目形式和内涵,将社区的养老服务发展成为一系列可以纵横延伸的动态化的项目集,即根据老人不同需求,结合社区实际条件,不断扩展服务项目种类,对于优势项目追求做精做长,形成品牌特色。
树立“安康养老”理念。娄门街道的新湘苑社区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大力发展老年人群众性文体活动,广泛吸纳社区内老年人参与,成立了老年拳操队、腰鼓队、健身队、时装队;娄江社区利用毗邻老年大学的地理优势,借助老年大学开办的声乐班、交谊舞、舞蹈等培训班,成立了老年艺术团、合唱队、舞蹈队及晨练队。老年人活动采取社区引导,老年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定期活动的方式,极大地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实现了社区老年活动的经常化。
创新服务载体。把信息化手段融入养老服务中,拓展养老服务内容,完善养老服务功能。居家养老管理人员巧用电话快捷键拨号功能,在部分享受政府补贴居家养老家庭、空巢老人家庭试点“爱心一键通”为老紧急救援热线。管理人员将服务对象家庭电话的快捷键与工作人员手机进行绑定,二十四小时为空巢独居老人提供紧急援救。该热线与街道社会化养老服务中心、两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邻里联络站等组成一个养老服务网,发挥信息化服务管理平台作用,努力构建全方位、全天候、立体式养老服务体系。
3、服务专业化机制
街道以解决好老年人日常生活为突破口,通过充分整合服务资源,利用社会力量,开展各种适应老年人需求的、形式多样的日间照料服务,探索社区环境下专业到位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组建养老服务员队伍。加强社会化居家养老管理人员与服务人员的培训,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街道设立专职人员,对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上岗服务人员全数经过家政服务培训,并具有一定康复护理知识,服务基本能满足老人多方面的需求。
规范居家养老管理工作。在规范管理上做到了三个统一,即:统一标识,服务人员统一制服,制作了带有居家养老标识的服务卡和工作证,实行带证上岗;统一标准,享受政府补贴的居家老人统一标准资格评估,服务人员服务统一标准;统一建档,享受服务的居家老人统一建立个人档案,统一服务人员工作档案,日常考核、服务记录等基础资料的建档存档。“工作记录表”设置服务质量评分栏,受服务老人所在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的监督、指导,对服务项目进行评分,以确定服务人员工作质量等级,保证居家养老工作质量。
组建志愿者服务队伍。发动共青团、学校等单位,在街道统一协调下,组建为老服务志愿者队伍,采取结对子或多帮一的办法,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志愿者上门为居家养老的老人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营造为老、助老的良好氛围。
三、苏州城市社区居家养老可能面临的挑战
苏州市各社区推行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进度不同,各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和服务方式也各异,因此,现阶段面临的问题也有各自的特征。我们此次调研的娄门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还处于起步阶段,加之该街道老龄化程度偏高,其社区居家养老的任务和问题较之苏州市其他社区可能较多,但也正可以反映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深入推进进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的基础性和方向性事项的演变,促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在接下来的完善过程中抓住关键,紧扣核心,推动苏州市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优化改进和成熟升级。目前主要显现出的问题有:
一是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必要的舆论氛围,居民群众参与社区养老的积极性不够,参与率不高,致使社会化居家养老大多处于自发的、无序的发展状态。
二是养老社会化程度不够,投资主体单一,资金投入不足。应开辟国家、集体、社会组织和个人等筹资渠道,以多种所有制形式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业。
三是社会化居家养老工作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和完善。目前虽然建立了条抓块管的管理体系,成立了各部门参与的老龄工作领导机构,但发展社区老龄服务仍是民政条线热,很难形成合力。
四是专业人才缺乏。目前,社会化居家养老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很难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的社会养老需求,影响了服务项目和内容的扩展以及服务质量的提高。
苏州由于居家养老起步较早,发展速度和水平已经达到一定高度,但仍有不少地区居家养老服务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如尚未实现居站分离,社区行政职能过多等基础性问题,亦有不少社区提供的服务主要还集中在生理、安全的层面,而老人的精神慰藉、医疗康复保健服务较为缺乏等等。
四、开展和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对策与建议
(一)充分认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虽然养老服务工作被提上日程已有一段时间,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对其重视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老龄问题不突出的地区。要把社区居家养老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系统工程来抓。只有维护好老年群体的利益,使他们身心健康,才能真正减轻现代年轻人的负担,才能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扩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保障功能
现阶段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普遍主要关注物质生活的帮困需求,事实上,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更趋向于医疗保健和精神慰藉服务,因此,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应注重物质保障和精神慰藉双管齐下,努力提供更加人性化的管理和特色化的服务。在扩大服务范围的同时也要大力发展福利性的硬件设施,以改善居住生活条件,提高服务水平。
(三)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组织架构,加强制度建设及评估机制
随着国家大部制改革的推进,政府各部门要转变观念,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不仅仅只是民政部门的工作,它需要各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在操作层面上,社区作为居家养老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对居家养老服务和老年群体的管理负有直接的责任和义务。社区必须根据本地实际制定相应规章制度,规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开展。同时通过采取服务监督员定期走访服务对象开展评估工作,促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良性发展。
(四)广泛开拓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资金来源,加强监督机制
基层财政的投入对于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和落实是远远不够的,不仅要扩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对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整体的财政预算制度,还应鼓励各企事业单位、个人广泛关注养老事业,共同为居家养老服务事业的长远运行提供充足的资金援助。另一方面,必须加大社区居家养老资金的透明度,坚持“阳光操作”,广泛接受群众监督。只有对养老资金的发放和使用路径清晰,才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实现养老服务各项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和收益的最大化。
(五)扩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队伍的规模,提高服务人员的素质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人员缺口是影响服务质量与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政府可以发挥政策导向作用,继续鼓励下岗职工及部分农民工加入居家养老服务队伍,这样既解决了他们的收入就业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稳定和凝聚。
同时社区大学生村官的配备也为居家养老注入新鲜血液。此外,岗前培训、岗位培训、与高校联建实践基地等也为建立一支道德水平高、服务意识强、专业素质优的服务者队伍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祁峰.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新模式——对大连市首创的“居家养老”模式的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2005(2).
[2] 鞠秋锦,邓卫华.浅析中国的居家养老[J].热点透视,2004.12.
[3] 任晓娜.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法制与社会,2009.4.
篇4
(湖北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5)
摘 要:截至2013年,武汉市老龄化程度高达17.7%,远超国际7%的标准。而当前武汉市社区老年群体预防干预保障制度尚未全面建立,进一步发挥老年群体“知、信”的传统中医药保健养生、未病先防、“简、便、廉、验”的特色优势,减轻家庭、社会医疗费用负担势在必行。通过随机抽样调查武汉市青菱乡社区和百步亭社区约500名老年群众,了解到当前老年群众普遍通过电视媒介关注中医养生保健知识,但真正了解者却极少;老年群众养生方法多集中于饮食养生,希冀社区中医文化推广站建立,获得切实可靠的中医卫生服务等相关现状,并提出相应建设性对策,为社区开展老年卫生保健服务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社区;老年人;中医养生保健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2.023
*基金项目:2012年湖北中医药大学科研项目“本土中药日化企业品牌营销策略研究”
收稿日期:2014-10-21
当前,大力开展基层社区医疗保健服务工作已成为我国基层医疗改革的一项重要战略性举措。特别是在社区卫生医疗工作中,积极发挥中医药治“未病”和“末病”的优势,已成为国家政府和各专家的共识。当前,在国家政府及各相关部门、机关的大力支持下,中医药相关服务已逐步走进社区,各系列医疗养生保健服务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也愈来愈受百姓青睐。而社区老年群体作为医疗保健中的脆弱人群,也是开展中医养生保健的主要服务对象,研究其老年群体当前中医养生保健现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加强老年人疾病预防管理,做到未病先防、即病防变、病后调护、瘥后防复,对进一步促进社区养生保健工作发展,合理配置相关医疗资源具有重大意义。
1 社区养生保健相关概念及研究
中医养生是指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通过调节饮食、保养精气、调适寒暑、活动形体等各种手段,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社区中医养生保健通常指的是在中医药基础理论指导下,面向社区人群施加于人体的一种简易有效的预防手段,其内容形式丰富多样,包括食疗、艾灸、推拿、按摩、拔罐、刮痧、药浴、气功、八段锦等养生保健。
现阶段,国内相关专家学者为解决国内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对简、便、廉、验的社区中医药服务寄予厚望。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日益加重,如何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进行老年人医疗保健,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张敏、陆庆荣、韩礼婉早在2003年就指出:目前我国中医养生社区卫生服务项目形式简单,宣传途径及内容不完善,缺乏科学系统的中医养生规划与评价;石碧霞、方丽鸿、刘登蕉等学者于2010年通过研究发现城市社区老年人对中医养生保健认知程度较为匮乏;黄艳、黄卫东则于2011年提出经济水平和知识水平影响着社区老年人中医养生保健行为等观点;孙晓晶、段功香、张颖杰同年调查发现预防骨质疏松、防治高血压病及颈肩腰腿痛的知识指导、日常生活中饮食注意事项和常见疾病饮食指导等是社区最受群众喜爱和欢迎的5项中医保健服务;李明今、冯应强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社区人群对中医药知识及相关技术行为态度面临着“低利用度,高需求度”的尴尬局面。
目前,尽管国内学者对有关社区老年人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钻研较多,但大多都体现在中医药养生保健技术或手艺等“硬件”在人群中的“知、信、行”问题,而轻视了当今群众,尤其是老年群体对中医养生保健知识的指导咨询、健康教育等“软件”的需求。随着现代社会疾病谱和死亡谱的根本性改变,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的“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兴起。2009年在北京召开的首届医学高峰论坛上,各医疗专家就“临床治疗与平时预防保健”问题达成《北京共识》并强调:医学必须有较大改变,必须提供平常预防保健,要特别照顾到老年、妇幼、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另从地域角度分析,武汉市地区关于此方面的研究较广州、北京等一线城市偏少,而截止到2013年,武汉老年人口数高达146万,老龄化程度高达17.7%,已远远超过国际标准7%。同时人们随着年龄的增大,身体素质每况愈下,疾病随之而来,进一步加重了家庭、社会的医疗费用负担。如何进一步发挥我国传统中医药老年保健养生、疾病预防特色优势,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医疗弊端,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旨在通过相应的调查,认知武汉市社区老年人中医养生保健现状,并剖析相关原因,提出相应策略,以便为社区开展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提供相关科学依据。
2 对象与方法
2.1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随机选择武汉市青菱乡社区和百步亭社区进行抽样调查。共计500余名老年人参与调查,调查于2013年7-8月进行组织实施。
2.2 调查方法
2.2.1 问卷调查
通过对500名老年人开展相应调查问卷,针对部分文化水平低或不识字的老年人,由调查人员逐条询问并如实填写。本次调查共发放5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87份,问卷回收率达97.4%。问卷分为个人相关信息和老年人对中医养生保健相关资讯关注、了解程度,养生方法、了解途径等9个条目。
2.2.2 文献研究
通过查阅30余篇相关论文和大量阅读系列文献,大致了解武汉市社区老年人对中医养生保健服务需求脉络,设计访谈提纲及问卷。
2.2.3 个人访谈
通过与20余名老年人交流访谈,了解社区老年人对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普遍心理体验意向和加强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解决途径,大力挖掘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研究盲点。
2.3 统计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通过Epidata3.1建立相关数据库,进行处理及相关分析。
3 调查结果分析
3.1 样本概括
本次调查共收集487份有效调查问卷,样本在性别、年龄、健康状况等项目进行了相关描述统计,具体见表1。
3.2 社区老年人中医养生保健现状
3.2.1 面临“高关注,低了解”尴尬局面
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健康与医疗一直是人类最强烈且是无法避免的最基层的需求,是人们行为的强大动力。调查发现,67%的老年人处于亚健康的状态,20%的老年人处于疾病的状态,特别是老年人普遍深受慢性疾病病因不明、病程长、恢复慢的侵扰,健康水平直接决定着老年人对医疗健康知识的关注。而中医历经了几千年的发展和沉淀,特别在疾病的预防上面凝聚了自身独有的特色。作为我国的传统医学,中医对老年人的影响也是极大的,大部分老年人已接受中医养生保健理念并在生产生活中积累了部分来自中医的保健经验。调查中,在回答“老年人对养生保健知识关注程度”这一条目时,所有老年群体普遍表示关注。但当问及“老年人对养生保健知识了解程度”这一条目时,仅有37.37%的老年人表示了解,17.04%老年人表示不了解,1.44%的老年人表示完全不了解。关注程度和了解程度成了“鸳鸯火锅”一般冷热不一,说明大力传播中医药文化和知识势在必行。
3.2.2 养生保健方法,感兴趣养生知识普遍集中于饮食养生
自古“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根植于中华名族血液里,广为流传的饮食三字经正好说明这一关系。人到老年,身体机能逐步弱化,对健康的需求也愈来愈大,而食疗作为一种较易获得方式一直深受广大老年群众的欢迎。在调查中,79.47%受访人群表示了解饮食养生,另外动形养生,进补养生也是老年人较为熟知的养生方法。在回答“愿意选择哪种养生方法”条目时,66.12%选择饮食养生,这正好可以说明老年人养生保健方法普遍集中于饮食养生,另外动形养生、静神养生、进补养生也是老年人乐于接受的养生方法。
不仅如此,在调查感兴趣养生保健知识中,61.6%受访老年人表示喜欢了解饮食养生知识,拔罐、针灸占57.29%,推拿按摩占51.54%排在其后。
3.2.3 了解途径多通过电视节目
目前老年人了解中医养生保健知识途径多通过电视节目,约有66.94%老年人在回答“当前了解中医养生保健途径”条目时,均认为是电视节目。这与中国老年健康服务促进大会(2014)的《老年人中医养生保健模式研究》课题研究结果“老年人中医养生保健知识获取的主要渠道以电视为主”相符。当前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电视也作为一种普通家电走进了千家万户。老年人的娱乐生活与电视有着紧密联系,电视已成为当今老年人生活消遣、资讯获取的主要渠道。另外,随着近年来人们对健康愈来愈重视,养生类节目应运而生并大行其道,电视养生节目众多。全国20多个省市的上星电视节目中,基本上都有养生保健节目,如中央电视台有诸如《健康之路》等3套养生节目,山东电视台、河南电视台、湖南电视台等电视台也有类似《养生堂》相关养生健康保健栏目。
3.2.4 希冀社区驻地宣传
通过对老年人获取中医养生保健知识途径对比可以发现(见表2),老年人目前多通过电视节目获取,其次是口耳相传,占44.35%,社区宣传仅占23.61%,排在7种获取途径中第6位。而在老年人希望的知识获取途径中,电视节目凭借着64.89%的支持率仍居榜首,社区宣传(46%)从第六一跃成为第二获取渠道,增长幅度高达22.39%,增长幅度独占鳌头,而电视节目反而略下降2.05%,说明老年人在肯定电视媒介重要性的同时,内心希望在居住地社区周围能够了解、获取到相关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另外,手机短信、收听广播、上网搜索也是老年人现希望扩宽的的获取途径。
4 讨论
作为祖国传统医学,中医药参与社区卫生服务体现了我国卫生服务的特色,是发展现代社区卫生服务的有益尝试,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传统医学的优势。但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武汉市社区老年人养生保健中也面临着一些瓶颈问题,社区在开展相关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时可以考虑下面几点。
4.1 立足社区,多渠道多形式加大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宣传
通过调查发现,老年人普遍希冀通过社区宣传就近了解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建议各卫生单位、政府部门在社区成立中医文化推广站。在本次调查中,调查人群对所住的社区有中医文化推广站的建立,希望的占65.98%,一般的占26.49%,认为可有或可无的占8.21%。数据显示群众对于中医文化推广站的建立还是持积极态度的,也表明群众意识到中医文化推广站的建立能切实地给他们带来好处。对此,建议政府及相关部门能充分利用中医文化推广站大力宣传国家相关中医药方针政策,宣传普及中医药常识,特别是针对老年群体常见病、多发病、易发病,推广老年人易接受、易操作、有明显疗效的中医药适宜技术,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知识需求。亦可以通过举办专家社区义诊、健康教育、文体表演、健身锻炼、知识竞赛、科普游艺等活动扩大中医药在当地影响力,树立良好的社会印象,进一步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调查发现,老年人养生保健方法及感兴趣养生知识普遍集中于饮食养生,社区在开展老年人养生保健服务时,应以老年群众需求为导向,侧重加强饮食养生知识的传播。
4.2 加强养生保健类电视节目等规范化管理
调查发现,目前老年人了解中医养生保健知识途径多通过电视节目,约有66.94%老年人在回答“当前了解中医养生保健途径”条目时,均认为是电视节目。笔者在与老年人面对面访谈时发现,电视媒介在老年人获取健康知识特别是饮食保健知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不可忽视的是,当今电视广播养生保健类节目虽然繁多,节目质量却良莠不齐。有一些制作人为片面追求高收视率,大力包装节目,将正常的中医知识描述得天花乱坠,使得健康类节目逐渐变得娱乐化。其中更有一些所谓的类似“张悟本”的“排毒教父”、“养生教母”、“太医”堂而皇之登上电视节目,兜售那套“治病神术”,诱使观众受骗上当。笔者建议相关单位应努力加强养生保健产品媒体市场监管和规范,特别是饮食养生类电视节目管制,净化电视广播,防止认知度低的老年群众上当受骗。另外建议相关部门联合媒体单位自制食疗、生活保健类节目,传播各医疗单位特色医疗实惠项目,努力做到一方面使得中医养生保健等健康知识得以快速传播,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又有效缓解当前老百姓看病难的现状。
4.3 加强建设养生保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当前,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养生保健专业人才严重不足,现有社区中医养生保健队伍整体素质低,服务水平不高,已无法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缺乏足够的中医药人力资源已严重影响到社区卫生服务与中医药知识与技术的融入。各相关部门单位应积极引进中医、健康医学、全科医学类人才,开展中医养生等健康教育课,并把它作为重要环节和切入点,以提高养生保健服务质量。如联合各中医药院校定向培养专业人才,加大资助力度引进人才;加强和各医疗单位合作开办养生保健的系列教育;对社区现有人员提供岗位专业培训和技能操作培训,建立各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成立养生保健协会,确定养生保健技术标准和产业标准,提高养生保健从业人员理论水平及实践技能。
5 结语
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重,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是当前无法回避的重大挑战。结合老年人身体特点与养生需求,在社区积极开展中医养生保健系列服务,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廉、验的独特优势,将是今后社区卫生事业发展的重点工程。各相关部门和社区在开展相应卫生保健预防服务时应注重多渠道多形式加大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宣传,提高养生保健产业的管理水平,加强养生保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为中国养老事业和卫生医疗事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郑丽维,邓丽金.内科门诊病人对中医养生的认知需求调查[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9(5)
2 张敏,陆庆荣,韩礼婉.用中医理论在社区开展健康教育初探[J].中国全科医学,2002(9)
3 石碧霞,方丽鸿,刘登蕉.100例老年人对社区保健需求的调查[J].海峡药学,2010(10)
4 黄艳,黄卫东.老年人生活质量与中医养生[J].护理研究,2011(8)
5 孙晓晶,段功香,张颖杰.社区中老年人中医保健知信行现状及需求调查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1(13)
6 李明今,冯应强.社区中医药知识与技术认知、应用及需求调查研究现状[J].亚太传统医药,2010(2)
7 邬红波.武汉老龄人口去年陡增8万 2020年或成重度老龄化城市[N].楚天金报,2014-02-21
8 董梅娟.中医药适宜技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J].社会医学杂志,2007(1)
9 夏姗姗.老年人保健品满意度不足一成[N].北京商报,2014-04-16
10 武树红,袁建民,王光荣,等.推进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3(5)
篇5
关键词:社区养老;人口老龄化;养老对策
基金项目:2015年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城市社区养老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以丹东市为例”阶段性成果(201511779023);2015年丹东市社科联重点课题:“社区养老模式的实践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2015DDSK020)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1月26日
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2015年10月8日消息,全国老龄办副主任、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吴玉韶指出,按照预测,2015~2035年为我国人口老龄化急速发展阶段,我国老年人口将从2.12亿增加到4.18亿,年均增长千万;老年人口比重由15.5%提升至28.7%。2036~2053年老年人口将从4.18亿增加到4.87亿,年均增长380多万;老年人口比重由28.7%提升至34.8%。在此阶段,人口高龄化特征明显,80岁以上高龄人口从0.6亿增加到1.18亿,新增老年人口中逾八成是高龄老年人。在老龄化不断加剧的同时,我国还面临着未富先老、家庭养老弱化和养老机构缺乏等问题。在此背景下,许多学者把寻求解决老龄化危机的目光集中在了社区养老上。民政部2011年1月31日《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特别强调要发展社区养老服务。
一、社区养老
(一)社区养老的概念。首先提出“社区”这个概念的是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他在1887年出版的《社区与社会》一书中指出,“社区”指一种由具有共同价值观念的同质人口所组成的关系亲密、守望相助、存在一种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关系的社会团体。而我国的“社区”这个概念,最早是由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初从英文翻译过来的,后来被许多学者引用,并逐渐流传下来。到今天,社会学家给社区下出的定义多达140种,尽管社会学家对社区的定义各不相同,但他们普遍认为一个社区应该包括一定数量的人口、一定范围的地域、一定规模的设施、一定特征的文化、一定类型的组织,即社区就是一个“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如同社区的定义类似,不同的学者对于社区养老的定义也不尽相同。梁新颖把社区养老定义为,由社区成立养老服务机构,为那些生活不能自理或不能完全自理的老年人提供有偿又有效的生活服务。这种社区养老服务可以说既是家庭养老的一种变形,也是社会养老的一种变通。王海燕认为,社区养老服务可以具体到为老年人提供物质、设施、衣食住行上的方便以及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心理保健、文化教育、体育娱乐、法律咨询等方面的服务,实现老年人的自养与自助。史柏年认为,老人社区照顾是指由正规服务、社区志愿者及社会支持网络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帮助和支援,使他们能在其熟悉的社区环境下维持自己的生活,避免不必要的住院或隔离。它是介于老人家庭照顾和老人社会机构照顾之间的一种运用社区资源开展的老人照顾方式。
对社区养老的定义还有很多,虽然它们在内容上有一定的差异性,但大致都有一个共同的观点,即社区养老不是家庭养老,而是社区中的在家养老模式;社区养老不是机构养老,而是将社会机构养老中的服务引入社区,实行社区的在家养老。显然,社区养老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的服务队伍为依靠的一种养老方式。它吸收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方式的优点和可操作性,是针对中国社会转型期老龄化问题所提出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
(二)社区养老的意义。从世界范围来看,养老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而社会养老又可以再细分为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直以家庭养老为主,传统的大家庭在给予老年人基本生活照料的基础上,更给予了老年人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慰藉,老年人能够在家庭中享受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这种传统的养老方式开始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有研究表明,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功推行,传统的城市家庭养老受到来自人口条件、居住条件、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冲击,在城市,老人家庭出现空巢化。养老机构的收费一般较高,以北京市为例,对生活能完全自理的老年人,城区和乡镇养老机构每月人均入住费分别为817元和600元,而对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人,乡镇的收费标准为950元左右,城区则高达1,200元,而老年人中绝大多数为中低收入者。除此之外,机构养老因为服务质量差、提供的服务类型单一、忽视对老人的精神照顾等不足而不能满足多数老年人的需求。社区养老具有地缘上的归属感、参与感,并有心理上的认同,可以及时解决老人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可以减轻子女的心理压力和劳动负担。对于社区养老是否具有可行性,宋言奇从经济、社会、操作可行性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证,认为老龄社区构建具有可行性。
二、我国社区养老研究现状
(一)我国社区养老发展现状。在推进社区养老发展的建设中,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采取积极措施,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建设与服务工作,为包括广大老年人的社区居民提供了多种便利服务,使得老年人居家养老的服务环境不断改善。2001年民政部下发[2001]145号文件,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启动“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该项计划依靠政府投入、社区参与,决定用全国福利彩票总额的80%建立社区老年福利服务网络。2006年4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要求进一步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加快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业。2008年2月,全国老龄委办公室、教育部、民政部等10个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明确了社区养老服务工作要以人为本、依托社区、因地制宜和社会化的方向。
在理论方面,我国已有大量对于社区养老的研究,从中国期刊网最新的检索情况看,在1990~2010年的20年时间里,题目中含有“社区养老”的研究文章共有230篇之多。有研究显示,老年人对社区服务的利用频度较低,这与他们需要社区服务的期望形成强烈反差。
在实践中,有很多社区养老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北京朝阳区街道1998年以来为1,000多户老人安装了呼叫机,使老人们足不出户就能通过呼叫网络得到送货上门、家务料理及医疗救治等服务。青岛市市南区利用社区服务网络,积极挖掘社区人力物力资源,创造了“社区福利居家养老标准化服务模式”。只需拨通24小时值班的热线电话,就能立即得到自己需要的生活服务。上海2001年启动的“星光计划”,用上海福利彩票的很大份额来支持本地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大大改善了社区的硬件设施。目前,据相关报道,北京市65周岁以上老人的“老年优待卡”更换“北京通――养老助残卡”工作已经启动,共涉及约160万老人,全市16个区县已经开始老人的信息采集工作,将力争在2016年内完成换卡。“北京通”不仅是一张集养老服务补贴额度账户、金融借记账户、电子现金账户、市政交通一卡通应用于一体的银行卡,也是老人享受各类福利、优待政策的凭证。
(二)我国社区养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资料表明,托老所,18.9%的老人有需要,仅有0.5%的老人得到服务;保健指导,36.8%的老人有需要,仅有9.3%的老人得到服务;家庭病床,42.5%的老人有需要,仅有14.8%的老人得到服务;定期体检,57.8%的老人有需要,仅有7.6%的老人得到服务;应急服务,45.1%的老人有需要,仅有0.7%的老人得到服务。可见,在我国社区养老服务起步较晚、市场也还不成熟的大环境下,目前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业面临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社区养老观念落后。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孝”文化的国家,几千年来都推崇“家庭养老”,因此许多老年人甚至其子女对社区养老这个概念比较模糊,对于这个贴合实际的新型养老模式还有待进一步认同和了解。一些部门对开展和加强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也不足,观念落后,没有积极开展和鼓励相关企业加入到社区养老服务的市场化运作中来。
2、社区养老资金紧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开展社区养老服务必须得有一定的经费作为基础。但就目前的情况看,开展社区养老存在着严重的资金不足问题。当前社区养老的主要资金来源是政府支持,渠道过于单一,虽然政府补助在逐渐增加,但是政府的投入毕竟是有限的,对一些设施、设备更新难以到位,所以相对于社区需求来说,它还存在很大缺口;另外,福利彩票和相关的社会募集收入、个人捐赠收入远不能满足社区养老的需求。经费的缺乏导致社区养老服务标准较低、涉及面较窄,这使得该项工作发展较艰难。
3、社区养老人员短缺。从事社区养老服务的专职人员大多数是小区内的下岗或失业人员,年龄也都集中在50岁左右,他们接受的相关专业性教育或有关老龄人口服务知识的培训相对较少,专业水平较低,因此其所提供的服务难以达到老年人的要求,这对顺利开展社区养老服务来说是相当不利的。同时,具备较高专业水平的人员又由于待遇水平低而不愿意进入社区,这更加重了社区养老专业服务的困难程度。除了专业人员的缺乏以外,我国的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也普遍不足。由于志愿者服务是出于居民的互助意识,强调的是自愿性,并且这种志愿服务几乎是无偿的,因此参与的年轻人或是较年轻的老人很少,更有少数地区没有形成志愿者组织,导致顺利开展社区养老助老工作的难度更大。
4、社区养老服务评估与监管不足。建立和健全养老服务评估制度有利于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养老服务水平,使经济困难的孤寡、失能、高龄、失独等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得到充分满足;有利于合理配置养老服务的各种资源,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全面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民政部虽然颁布了《民政部关于推进养老服务评估工作的指导意见》,但养老服务评估还没有普遍展开,尤其是社区养老评估,这对于缓解服务市场的供需缺口,充分发挥有限的社区服务资源都是不利的。
三、完善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的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以重视社区养老。社区相关服务组织应该加大社区养老宣传力度,强化社区居民养老意识,使群众能充分认识到发展和加强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加快社区养老发展进程,努力为社区养老事业做出实际绩效。如北京市昌平区2015年围绕北京市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建设工作精神,大力加强《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普法宣传:开展《条例》“宣传月”活动,通过悬挂《条例》横幅、户外大屏幕播放《昌平报》载文宣传等形式,大力宣传《条例》,营造浓厚的养老氛围。
(二)广开财源,以促进社区养老发展。首先,要加大政府对社区的财政投入和补助,使社区工作人员把主要目光和精力从发展社区第三产业以寻求资金的重负中摆脱出来,从而加强自身的建设和发展。如2015年重庆市巴南区安澜镇社区日间照料中心、鱼洞街道南园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被纳入2015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范畴,共获中央预算内资金补助140万元;其次,通过大众传媒等各种方法,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到社区养老事业建设中;最后,社区对各项资金的使用要保证科学、合理、透明,形成完备合理的资金使用监督机制,只有这样,才会得到社会和大众的永久支持,从而推动社区工作的持续发展。
(三)广纳贤士,以提升社区养老水平。社区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社会管理和服务工作,对社区管理者的素质要求较高,因此必须尽快培养一支年轻化、专业化、职业化的管理队伍。另外,对已有的服务人员要大力加强专业教育,加大专业化的培训力度,努力搞好在职人员的专业知识、岗位技能和职业道德方面的培训工作。如延吉市为不断加强全市社区养老服务从业人员队伍建设,提高社区养老服务管理和服务水平,2015年7月20日至7月22日,开展了为期三天的全市社区养老护理员培训,累计培训时间25小时,来自全市各社区的养老护理员共计73人参加了培训。同时,要充分利用社区周边的资源,积极鼓励志愿者参与到社区养老的服务中来,因为专业人员和志愿者服务人员相结合的社区养老服务队伍,可以从不同的侧重点为老人提供各种服务。
(四)加强监管,以完善社区养老服务。应建立和完善社区养老服务准入、退出和监管制度,促进规范管理、改善服务质量,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建立对各有关部门进行监管的机制,确保监管效果。
综上所述,养老问题是目前全社会都在关注的一个问题,与传统的养老方式相比,社区养老是一种更适合中国传统和国情、更符合老年人意愿的养老服务方式。与此同时,“探索社区养老服务新模式”的养老产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主要参考文献:
[1]刘立清等.我国社区养老现状及发展建议[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1.5.
[2]梁新颖.家庭养老社会化问题探路[J].社会科学辑刊,2000.4.
[3]王海燕.发展城市社区养老[J].应对人口老龄化・理论学刊,2002.3.
[4]陈元刚等.我国社区养老研究文献综述[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9.9.
[5]陈永生.对我国社区养老的可行性分析[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8.6.
[6]龚静怡.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服务:符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养老模式[J].河南大学学报,2004.6.
[7]宋言奇.城市老龄社区构建问题三议[J].城市规划汇刊,2004.5.
[8]李敏,王凤娥.我国社区居家养老:现状、问题及建议[J].百家论坛,2012.4.
[9]张晓文.中国社区养老保障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经济,2008.2.
[10]石胜杰.当前我国社区养老研究中的“七多七少”[J].当代经济,2012.3.
[11]周伟文.城市老年群体生活需求和社区满足能力的现状与问题的调查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1.4.
[12]王辅贤.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取向、问题与对策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04.6.
[13]姜玉.浅析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J].劳动保障世界,2013.11.
[14]马永芳,陆航平.浅析城市空巢老人的社区养老现状与对策研究[J].学理论,2004.9.
篇6
大家下午好!
我是___社工班的学生,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社区照顾理论下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对策研究》。我当初之所以选择这个课题,一是因为目前我国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关注养老服务是我们的责任,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二是我个人对养老服务的兴趣。我的学年论文就是研究老年社区照顾的,题为《从“我国老年人的恋家情结”视角看老年社区照顾的开展》,而毕业论文就是对学年论文的深入,我希望通过自己的浅薄研究能够为我国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建议和参考。
我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是肖云老师。从确定选题、拟定提纲、完成初稿,到最后定稿,我得到了肖老师的精心细致指导,使我很快掌握了论文的写作方法,并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了论文的写作。不管今天答辩的结果如何,我都会由衷的感谢指导老师的辛勤劳动,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批评指正。
下面我就把论文选题背景,写作基本思路以及存在不足向各位老师作如下简要陈述: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子女数量的减少,传统的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目前快速老龄化的现状。在我国城市社区快速蓬勃发展,社区服务功能日益扩展和凸现的背景下,如何以社区为依托和载体,使之承担和发挥其养老服务功能,成为理论和实践上需要研究的问题。
近年来,对城市社区养老服务问题的研究较之初期的研究已逐渐走向深入,研究视角也在不断拓展。从研究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文献来看,多数研究集中在社区的境况、老年人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养老工作存在的问题等方面,优势视角、增能理论也开始得到了初步应有。以社区照顾理论的视角来研究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研究也有不少,但目前运用的深入和全面分析尚不多见。虽然这些相关研究对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都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但也存在着不足和缺陷。例如:多数研究从社会调查的角度出发,比如对我国老年人身体状况、生活状况的调查等;问题的分析多数也仅仅局限在浅层次的空洞层面,分析还不够深刻细致,让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于问题解决,太过注重养老的物质层面,而忽略内心和精神层面;在方案的提出方面,考虑不够全面,大多停留在宏观政策的层面,很多措施抽象而不具体,也难以落实,同时也缺乏可行性。
篇7
关键词:社区养老 机构养老 独立养老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a)-0229-01
“社区养老”是指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在为居家老人照料服务方面,又以上门服务为主,托老所服务为辅的整合社会各方力量的养老模式。而“机构养老”是指老年人在一个为其提供饮食起居、清洁卫生、生活护理、健康管理和文体娱乐活动等综合的机构中颐养天年。由于我国老龄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家庭养老模式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首先可见的是生育率下降使家庭的供养资源减少,子女养老的人均负担成倍增长。预计在2010~2040年间,20%~30%的老年人口将是独生子女的父母,这批老人的生活照料和经济保障将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1]。但是,若采用单一的社区养老,存在一部分缺乏自理能力的空巢或独居老人的需求难以保障等问题;若采用单一的机构养老,就目前养老机构的现状而言远远难以满足庞大的老年群体。因此,将“社区养老”与“机构养老”相结合,是目前乃至下一阶段最适合我国的养老模式。
1 社区—机构养老的现状分析
1.1 客观条件的不成熟
社区养老还没有一个比较系统的、全面的、统一的运行机制。老年人在社会中的养老还是以自给自足的居家养老为主,社区养老并没有很好得融入到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中。社区在这方面做得远远不够,只是象征性地设置了一些针对老年人的活动及项目,在老年人的生活中扮演着可有可无的角色。我国的大部分社区至今没有切实得履行其应尽的养老职责。而在机构养老方面,我国的养老机构长期面临着供不应求的局面,存在着明显的床位不足等现象。
1.2 养老费用高
养老机构的类型主要有敬老院、养老院及老年公寓等,当下,绝大多数老人会选择养老院作为自己机构养老的场所。养老院有公办和民办两种形式。一个城市中公办养老院所占的比重往往较小,民办养老院的收费标准较高,普通家庭难以负担,并且仅少部分特困老人才能享受社会救济,一部分处于困难边缘的老年人缺乏养老的经济能力,日常生活难以保障。
1.3 人文关怀的忽略
精神护理的欠缺是社区及机构两种养老模式共同的不足之处,以机构养老为盛。大部分老年人表示:养老院的精神生活十分贫瘠,缺乏娱乐活动和人文关怀。护理人员只是机械地做好自己的工作,而忽略了对老年人心理上的支持,幸福指数有待进一步地提高。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老年人在养老院的生活缺乏归属感。这也是老年人不愿意进入养老院的一大重要原因。
1.4 专业养老人才的稀缺
目前,大部分的就学机构并未开设与“养老”相关的专业,导致专业养老人才稀缺。从事这一工作的大部分人员存在着年龄大、缺乏专业知识等劣势,使老年人不能得到很好的照顾,因此发生病情延误等不良情况也屡见不鲜,这也警示着政府要更加地重视养老人才培养,保护好老一辈的弱势群体。
1.5 传统养老观念的束缚
首先,由于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一些家庭认为把老人推向社会养老会影响到家庭声誉,留下不孝的罪名,因而不支持社会养老[2]。其次,部分老年人没有为养老投资的意识,认为机构养老是一种浪费,一生辛劳都为了子女,老了亦是如此。再者,政府缺少此方面的宣传。独立养老已是独生子女父母不得不面临的现状,而大部分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2 针对社区—机构养老模式现状的相关对策
2.1 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做好宣传工作
制定《养老法》,使诸多养老问题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同时要加强老年法律的宣传工作,提高老年人法律意识。老年人要学法、懂法、用法、运用法律武器主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3]。
2.2 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
政策一:激活民间资本,制定出优惠政策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社会养老体系的构建[2]。只有养老机构数量的增多及相关法律、政策约束及鼓励,才能使养老机构的管理模式有上升的动力、对人文关怀引起足够的重视。
政策二:制定针对计划生育户的优惠养老政策。此项政策尤其适用于农村积极执行计划生育的家庭,要让响应“只生一个”政策的家庭享受到社会的关爱与政府的重视。
2.3 政府救助的范围扩大
目前政府救助的范围仅局限在孤寡、低保、独居、高龄等的特困老人,部分处于困难边缘的老人,生活仍然有经济上的困扰。政府需与相关机构深入合作,让更多缺乏经济条件的家庭享受到社会福利。
2.4 重视养老人才的培养
政府应重视专业养老人才的培养,在就学机构设置相关专业,并给予优惠政策,鼓励有意愿的人士攻读养老专业,从而缓解养老难的问题。另一方面,政府可对下岗再就业的人群进行理论教育,不仅有利于养老人才的紧缺情况的环节,也降低了我国的失业率,一举两得。
2.5 观念的宣传
政府要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对新型养老观念的宣传,如采取专业讲座、分发宣传材料、拍摄公益广告等手段使老人接受新型的观念,例如:老年人的自我养老、独立养老以及老年夫妇的互助养老是最主要的养老形式,也是最正常的养老形式[4]。另外,在社会上宣传志愿者服务的精神也有利于养老事业的发展,志愿者这一新学的血液将越来越多地注入未来的养老工程中,成为一股不可或缺力量。
3 结语
单一的养老形式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特殊的老龄化趋势,社区—机构养老模式已然成为未来不可逆的历史潮流,完善这一模式任重而道远,需要社会各界长期不懈地努力。我们应该认识到:关爱老年人,就是关爱我们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张本波.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经济社会后果分析及政策选择[J].宏观经济研究,2002,40(30):27-33.
[2] 王文龙.城市社会养老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经纬,2009(5):76-79.
篇8
摘要:本文从社区“专属、休闲、居家”的特征定位出发,分析其特征定位对应的产品需求、设计要素和表达目标,重点从社区规划、居住空间、材料设备、园林景观四大方向的多个主题展开,通过分析、比较、归类、列举等方式,来阐述该特征定位是如何展现和渗透到社区设计的各个环节中,最后通过对养老社区的产品研究和设计,营造和倡导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养老生活方式。关键词:养老社区,老年专属,休闲度假,居家感受,规划设计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在当前中国老龄化形势越来越严峻,社会养老机构缺口越来越大,众多新型的养老社区如雨后春笋般、争先入市的情况下,合众优年社区通过是如何通过设计的手段实现“老年专属”、“休闲度假”、“居家感受”等定位特征的养老社区。
通过对产品设计的思考,结合后期国际先进的服务管理经验,倡导人们从“被动型、托管式”养老,向“自主型、享老式”养老观念的转变,让养老从“安身养老”变为“活力养生、健康享老”。开启一种有居家感受的、新式的、积极的养老方式,并协助社会逐步接受专业化养老的观念。
1 开发养老社区的背景分析
1.1 中国老龄化趋势
据最新数据统计,我国目前是全球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其中六十岁以上老人有1.89亿,占中国人口总数的17%,占全球老人总数的五分之一。据预测,中国发展至2030年时,六十五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赶超日本(25%),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如何解决养老问题是政府和社会关注的重点。
1.2 新型养老社区的产生
目前社会主流养老有三种模式――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
家庭养老因为4-2-1的家庭结构现状,子女闲暇时间大都周旋在各自的子女之间,无暇顾及老人日常的衣食住行,并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养老;社区养老方式也面临政府推行力度不足、资金短缺的现状;而机构养老又面临供给严重短缺、服务水平低下等问题,因而目前的社会化养老短期内也不能真正解决养老问题。
随着养老市场缺口越来越大,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人们追求高质量的夕阳生活,社会上许多地产商、保险、金融等民营企业看准了养老的巨大商机,纷纷投资建设高品质的新型养老社区。因为这种新型的养老社区不仅硬件环境好,在软件服务管理上又周到、专业和人性化,所以将是未来中高端养老市场发展的大势所趋。
如目前中国市场上较成功的新型养老社区主要有“北京东方太阳城社区”“武汉合众优年社区”、“泰康之家.燕园”、“上海亲和源”等。
2 项目概况
武汉合众优年社区就是在此情况下应运而生的由合众人寿保险公司全资打造的一种持续照料退休社区,即CCRC(Continuing Care Retirement Community),通过为老年人提供自理、介护、专护一体化的居住设施和服务,使老年人在健康状况和自理能力变化时,依然可以在熟悉的环境中继续居住,并获得与身体状况相对应的照料服务。
武汉合众优年社区位于武汉市蔡甸区后官湖区域,紧邻知音湖大道,目前建成并运营的一期占地245亩,总建筑面积16万m2,主要分为独立生活区、协助生活区、专业护理区、三大主题会所、健康医疗中心及商业配套。
其目的是建设具有“老年专属”、“休闲度假”和“居家感受”特征的养老社区,给老人提供一种“居住在家中、生活在社区、服务于机构”的养老方式,其根本理念是,从被动型、托管式养老,向自主型、享老式养老观念转变,开启了一种有居家感受的、新式的、积极的养老方式。项目一期总图。
3 项目定位概述
根据前期市场调研,锁定市场和客户人群为生活在武汉及湖北省范围内中高端社会阶层中60岁以上的老人,根据其不同的身体状况,总结以下特点和需求如表1。
4 基于定位的设计探索
4.1 社区规划
(1)园区现状分析
245亩的园区范围呈梯形状,原状地形地貌丰富,有一定的高差但是不大,位于园区南北中轴线是最高脊,主要现状水体集中在园区中部和东侧沿街区域。通过对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
1)中心池塘位置居中,具有很强的可达性和较高的景观价值。同时沿街湖区又有很好对外展示面。
2)基地内的景观资源丰富,可以充分利用现状,体现自然感。
3)南北中心高脊线和两个池塘将园区可分为四个小区域,可以灵活布局不同的功能建筑群,同时最高脊线是视觉最高的景观轴线。
4)场地微地形丰富,有助于打造休闲、轻松的园林景观。
(2)功能布局
社区主要功能包括:独立生活区(含分时度假公寓)、CCRC专协护区、中心会所区、展示中心区。基于以上对现状的分析,结合各功能区的关系,遵循“价值最大化”“适老专属化”“配套核心化”“园区休闲化”的设计原则,来确定公共空间和建筑群体的布局,其核心目标是为了设计出具有“老年专属”“休闲度假”“居家感受”特质和特性的老年社区。具体措施如下。
1)根据建筑体量,全区分为五个组团区,承担不同的功能,其之间相互关
联又互相独立,其中中心会所区是核心。
2)园区组团和建筑平面以及道路系统布局时尽量自由和灵活,增加休闲园
区的感觉。建筑组团布局采用围合或半围合式,增加安全感和居家感。
3)园区南北最高脊线可以作为园区景观大道,串联五个组团和各宅间步。
道,形成完善的布局系统,同时有机地分隔不同功能的建筑群落。
4)展示中心(医疗中心)布置在东侧沿街,结合现状湖景,作为人行出入口,作为整个项目的地标展示区。
5)中心会所环湖布置在用地中心,全方位服务于各区域,再作为老人聚集焦点的同时,也奠定了开创积极生活方式的基础。
6)独立生活区布置在景观资源良好的西侧区域,以中心会所为界,分南北区域布置。
7)CCRC区布置在价值低洼点,成建筑群集中布置,同时在基地东侧临路50m范围内设有密植的树林屏障。
(3)交通流线组织
社区总体布局中一个最大的亮点是中心湖区和沿湖区向外发展的公共空间和步行系统。这套系统有效地将各个次级邻里空间与公共中心区以及中心景观区整体结合在一起。
道路设计中分为三个级别:自由流畅的社区南北景观大道、曲径通幽的组团步行道和自然轻松的宅间小道形成一套完整的道路系统。在交通组织和管理上,遵循了“人车分流”“适当的路长”“幽美的路线”“适老的高差”等原则,通过各级道路系统可至各功能区,充分实现了交通的便捷性、可达性、趣味性及安全性,增强了社区的“专属性”和“休闲感”。
(4)建筑风格
合众优年社区的生活特质定位为“休闲、缓慢、软性、品质、享受”,因此,建筑风格选取的目标为。
1)为老人创造一种回归自然理想、充实快乐的环境氛围。
2)满足不同层次的老人对产品差异化的心理需求,使老人感觉到“进入自然,融入乡村,体验自由”的品质化社区。
3)消除CCRC社区、社区医院冰冷的医疗建筑氛围,体现休闲、浪漫、温暖的气息。
而英伦风情的建筑,其坡屋顶、老虎窗、女儿墙、阳光室、挺拔的烟囱等建筑语言和符号的应用,充分诠释出英伦建筑所特有的庄重、古朴。同时选用手工打制的红砖、铁艺栏杆、手工窗饰拼花图案,渗透着自然的气息。丰富的建筑形体与建筑表情,能使整个社区显得生气勃勃,情调盎然。
4.2 居住空间设计
切合社区 “专属、休闲、居家”的主题定位,在建筑空间设计上除了满足无障碍设计要求外(此处不详述常见的无障碍设计点),分别从以下各方面进行体现及突破。
(1)注重户型的健康性设计:平面采用“大面宽、小进深”的南向或南北通透的布局,保证南向的卧室和起居室,同时各空间“全明化”,以享受更好的自然采光和通风。
(2)保证交通空间的畅通性和便捷性:减少行走的距离,加强户内视线和声音的联系。
(3)按需分配空间尺度:如老年住宅重点空间呈现“五大一小”即:卧室大、厨房大、卫生间大、交通空间大,阳台大,起居室相对要小。如卧室考虑到老人分床睡的特点,进深要增加;厨房和卫生间考虑轮椅的旋转,比一般的厨卫要大1-2m2;考虑到老人的日照休闲、轮椅回转、种植花草,阳台进深不小于1.8m。
(4)适当安排空间组合:如将餐厅和厨房就近组合、卧室和卫生间靠近设置、起居室和餐厅临近连通、起居室和大阳台的相连布置,同时各功能空间考虑轮椅的旋转半径,以提高老人生活效率、减少行走距离,保障安全。
(5)无障碍特殊细节的考虑:包括门口一侧预留400mm的空间,便于轮椅老人开门时接近门把手;入口玄关要考虑轮椅的放置空间;厨房采用U型布置,增大行动空间;考虑设置储藏收纳空间等等。
(6)室内风格上力争体现温馨、亲切、稳重的特点,打造休闲的居家生活。
4.3 材料设备设施的选取
材料和设备设施的选取是体现适老化、休闲和居家感最直接的一面,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因而他们的选取更需要研究和慎重。社区除了考虑一般的和常见的无障碍设计外,更深层次的去挖掘“细节”。
(1)急救呼叫系统
在居室和公共活动的各主要空间内均设置急救呼叫系统,均采用拉绳式,放便不同状态下使用后,服务人员能够第一时间到达。拉绳采用红色,更醒目。
(2)材料
1)考虑到老人的感官和身体机能的退化,在专协护区的公共活动区域的地面,选择耐脏,花色均匀、颜色温馨的地毯,不仅脚感舒适,视觉稳定,更主要的是为了避免工作人员在硬质地面的走动带给有助听器老人的听觉刺激。
2)在专护和失忆区的休息沙发选择上,不仅两侧要有扶手、同时沙发的面料也选择聚酯和化纤混合的“油棉布”,是防止老人大小便失禁带来的清洗困难。
(3)卫生间
1)卫生间坐便和淋浴均设置安全扶手,防止起座和滑倒,淋浴设置座凳。
2)卫生间的淋浴区域,考虑的安全和空间的局限,设置浴帘+橡胶隔水条,该橡胶隔水条专业定制,防止水四处漫流,同时也为了轮椅能推进去。
3)专业护理的卫生间浴缸采用步入式浴缸,专业定制,以满足老人行动不便的困惑。
(4)家具
家具选择的原则,除了能展现“休闲和居家”的感觉,还应注意安全型和稳定性,同时考虑实用性。
1)餐椅的选择上考虑老人起身的需要,两侧需有硬质扶手;同时考虑老人吃饭时移动座椅的方便,椅子前腿上定制小轮,如下图所示。
2)独立老人居室的家具采用藤状家具,保证桌椅无锐角,既满足安全和舒适的要求,又充分体现休闲感。
(5)门窗
1)户门:考虑到坐轮椅老人的需要,户门设置上下两个猫眼,方便观察。下猫眼高1米,上猫眼高1.5米左右,门把手采用无锐角的长把手,便于老人手腕用力。同时门口设置搁物板,方便老人临时搁物。
2)卫生间门:为保证老人在使用卫生间期间发生意外时门能够打开,所有卫生间门均为外开设置。
3)外窗:为了避免老人发生危险,但又要保证自然通风,外窗开启扇采用限位器,限定开启30度角。同时为了老人能够坐在轮椅上观赏外景,卧室和客厅的外窗距地600mm高,同时设置防护栏杆。
(6)标识:在标识设计上,力求“简洁、醒目”,尤其是带有字体的,统一将字体放大处理,包括电梯操作按钮和园区、户内的导向标识。尤其是电话不仅考虑到号码的放大和清晰,同时设置了6位常联系人的头像,方便一键按拨。
4.4景观设计
合众优年社区的景观最主要的特征在于景观的功能设置。景观环境是养老生活需求的一种载体,主要承担“养生、聚众、休闲”三大功能,重点体现“适老和休闲”,为老人提供景观观赏、闲聊、运动、散步、发呆等活动场所,并追求以植物造景为主的自然式景观。
(1)养生:以自然式植物群落为主,调节温度湿度,营造舒适的小气候;植物种类上选择 释放氧离子、负离子的养生植物;外观上选择果色艳丽、花朵芬芳或叶形奇特的植物,功能上选择了常见、易活类的药用保健植物。
(2)聚众:园区景观结构上分为庭院花园、组团花园、中心花园三级花园,通过南北景观大道、健康步道、宅间小道把整个社区串成整体。
1)庭院花园:作为大家庭、温馨的室外公共客厅。打造院落式的环境,形成围合感和醒目的单元入口,设置能遮阳的休闲场所,林荫场地、阳伞、花架满足聊天、下棋、打牌、发呆、观鱼、养花、养鸟等功能。
2)组团花园:作为小聚众,小众兴趣的聚集场所,满足兴趣活动、器械健身、散步、休息等活动类型,设置木工房、花房、温室药用植物房、蔬菜种植区(含工具房)、门球场、林荫健身场。这些功能构筑物同时也具备休息点的作用。混凝土渗水砖步道,局部可形成纵向波浪形的小起伏,每个组团的步道自成环路。
3)中心花园:大聚众,热闹温馨的小镇中心,能贯穿会所,使中心花园与会所形成整体,提供包括集中晨运晚锻炼、垂钓、聊天、赏景、大型集会、文化展示等在内的活动内容,形式自由灵活,亲切宜人。
(3)休闲:主要体现在社区氛围的营造上,采用自然式的布局手法和自由的景观形式;各式植物组成群落、阳光、草坪、水流、可采摘食用的果树蔬菜等组成轻松的自然环境;设置如蔬菜园艺、门球等有趣的活动场所和完善的休息点,保证能让老人在室外环境中不劳累,随处都有座椅;设置多级游步道设置,给予老人多种选择,短距离、长距离都能及时返回,道路铺装以混凝土渗水砖为主,构筑物以木质为主。
篇9
摘要:十报告提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河南是人口大省,老龄人口多,养老问题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大问题。本文分析了河南养老服务业的现状以及所面临的的机遇,并分析了河南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关键词:养老服务业 现状 趋势
一、河南养老服务业现状分析
河南是人口大省,老龄人口多,养老问题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大问题。截至2010年11月,河南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197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2.73%,其中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8.36%。老年人属于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由于他们具有区别于年轻人的特殊心理需求和行为特征,他们的消费能力、消费偏好、消费方式、消费观念等都需要一套特殊的行为法则,才促使了养老产业的产生与发展。养老服务业是养老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种种原因,河南养老服务业还存在种种问题。
(一)社会化养老设施和保障机制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
1.供需差距大。截止2009年底河南兴办日间照料中心、托老站(点)等220所,全省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发展到3605家、238741张床位。河南全省养老床位还不到老年人口总数的2%,远低于发达国家5%-7%的水平,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2%-3%的水平,河南养老产业还有较大的缺口。与此同时,由于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 “一床难求”与“床位闲置”现象同时存在。与床位紧缺相对应的还包括养护人员的匮乏,仅河南的养老护理员缺口在二十万以上。还存在从业人员队伍不稳定、年龄偏大且流动性强的状况,由于护理人员目前薪资待遇较低,工作强度较大,特别是老年护理员的工作招聘难度更是逐步加大。这些都为养老服务业的健康发展带来很大隐患。
2.养老服务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养老机构盈利能力比较弱。现在河南的养老服务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一方面,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难以满足广大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目前,老年人需求迫切的生活照料、长期护理、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服务领域发展都比较缓慢。另一方面,扶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也亟待建立完善。
目前河南很多社会养老机构盈利能力较差,例如郑州半数以上养老院都处于亏损状态。河南民政厅曾对郑州市舒心老年公寓、晚晴山庄老年公寓、爱馨老年公寓进行过抽样调查,投资自建房的养老服务机构,每张床位投资5万—6万元,租用房开办的养老服务机构,每张床位投资约在8000元到1.2万元,而收益甚微,舒心老年公寓投资近400万元,每月只有1080元的利润;晚晴山庄老年公寓目前则处于亏损状态。省民政厅也证实,这两家还属经营较好的老年公寓。养老机构有着广大的市场需求,养老机构“吃不饱”和亏损重要原因之一是硬件设施不健全、护理不到位等。要想改变现状,养老机构应该尽力提高各方面的服务水平,打造特色护理模式。
3.政策丢失。2006年以来河南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出台了一系列好政策,在土地、水电气暖、通信、有线收视、床位补贴等方面,养老院享受减免政策。但在实际操作层面上,往往被“架空”,时至今日,除免税优惠外,其他政策大多未得到有效落实。这些都阻碍了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二)河南的养老地产的发展现状
对于跟养老服务业一脉相通的养老地产业,河南的养老地产业具有以下特点:(1)市场需求量大;(2)开发建设量小;(3)赚少赔多,成功案例少;(4)医疗服务差;(5)开发商专业度不够,因为养老地产横跨房地产和服务业两大领域,不少开发商缺乏实际经验。
二、河南养老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随着河南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每年约以3.5%的速度递增),呈现出规模大、增长速度快、高龄化趋势明显等突出特点, “四二一”代际结构趋势背景下,对养老设施和社会照护的需求迅速增加,老年人社会照护需求日益增大。随着经济转型和体制转轨,人们生活观念及人际关系的变化,养老的社会化趋势将越发明显,养老服务业市场潜力巨大。而政府财力有限,这也给民资发展养老事业提供了广阔空间。
更让大家振奋的是国家越发重视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好政策。比如,十报告提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2013年8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任务措施。此次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引导和扶持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的政策措施。一是积极完善投融资政策,从积极加大政府投入,拓宽投资渠道,增加有效信贷投入等方面入手,着力解决“融资难”问题。二是积极完善土地供应政策,合理安排养老用地需求,多渠道保障土地供应,着力解决“用地难”问题。三是积极完善税收优惠和补贴政策,实行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着力解决“运营难”问题。四是积极完善人才培养和就业政策,逐步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福利待遇,大力吸引专业技术人员、应届毕业生和就业困难人员从事养老服务业,着力解决“用人难”问题。这些都为河南的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
三、河南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由于河南属于“未富先老”,居民收入水平总体来说还不是很高,所以,河南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方向是建立健全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和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应该进行立体式的服务,从物质到精神,到社会参与,从个人利益到权利,要形成一个立体式的服务。根据河南养老产业市场的供求状况以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背景等,本研究认为,河南的养老服务业市场将呈现如下发展趋势:
(1)着力发展老年住宅业。可以根据老年人对居住条件的不同需求,开发适合老年人居住的住房。比如老年公寓型住房、亲子套间、小区老年活动中心等。
(2)构建多元化、全方位的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体系。以社区服务中心为核心,以社区医院、社区调解中心、社区敬老院、社区托老所、社区老年学校、社区婚介所和家政服务中心等为依托,以社区志愿者为补充构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多方位的服务。
(3)兴办老年医院,发展老年医疗、护理产业。就医是老年人生活的大难题,许多老年人不是因医院离家太远而耽误治疗,就是在一些大医院东奔西跑,不知找哪一个科室就诊。因此,老年医疗护理产业市场巨大。对此可根据各地区的老年人口数量规模兴办一些老年医院,专门为老年人提供疾病治疗、护理、咨询服务。
(4)可适当发展老年文化教育、休闲旅游产业。随着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对体育保健、教育、休闲、娱乐、旅游要求的提高,养老服务机构可以根据老年人的这些需求推出相应的服务和产品,来丰富老年人的生活。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老龄化 社区养老 养老服务
1、社区养老的内涵和背景
社会上主流的养老模式有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但是在中国现阶段的经济社会背景下,前两者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子女数量的减少、妇女地位的提高、外来文化的影响、以及人口土地分离等原因,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日趋弱化,尤其是家庭结构的变化带来的“空巢家庭”、“四二一”等新的家庭结构模型,所占的比重日益加大,使原有的大家庭为基础的家庭养老的基础不断缩小。人们已经不在局限于家庭养老作为唯一选择。发展机构养老似乎是一种解决这些新的问题的一种方式,但是由于资金问题和缺乏人文关怀等机构养老的发展进度缓慢,况且中国人向来安土重迁崇尚孝道,离家而居的机构养老模式很难被大多数中国老人接受,前景也不容乐观。
社区养老是指老年人居住在家中,以社区为中心,养老服务由社区为依托的各种社会力量来提供的一种养老方式;指的是老年人不脱离所生活的家庭、社区,同时又能享受到社区为老年人提供的各种服务。
当前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的内容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建立社区内部的老年公寓、托老所之类的社区福利机构,由此可以针对老人不同层次的生活需求给予照顾,尤其是一些独居老人;设立社区老年服务中心,以及时解决老人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开设专门的食堂和家政服务中心,以解决老人日常生活的需要;完善社区的医疗保健服务部门,为老人的身心健康提供良好的照顾;设立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学校、婚介所、人才交流中心等,丰富老人的精神生活,满足老人的求知欲望,扩大老人的社交范围,实现老人的自身价值;开展老人法律援助服务,更好地维护和保障老年人的权益。
2、宁波海曙区的社区养老现状
海曙为宁波市中心城区,现有常驻人口35万,其中60岁以上有5.3万,按国际通行标准,60岁以上占10%即为老龄化社会,而海曙已占15.1%,且以每年1至2个百分点的速度快速增长。在海曙区5.3万老人中,孤寡老人独居人、空巢家庭就有2.25万人,占老人总数的42%,同时,现有的专业养老机构也明显滞后,辖区内4家福利院仅1200只床位,要满足数以万计的老人需求,无疑是杯水车薪。
关于社区养老的服务对象,海曙区疏理了三个层次,一是80岁以上的困难老人,首批共有603人,社区聘请了176个服务员,由政府出资支付劳务费提供上门服务;二是70岁以上有困难的老人,共有1260人,敬老协会物色培训了429个义工,通过“义工银行”储蓄劳务的方式,组织对口服务;三是60岁以上的其他老年人群,则以非赢利与有偿服务相结合,采用适当收取劳务成本的办法来满足需要。
3、社区养老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3.1养老服务观念认识不到位。
面对人口老龄化,一些职能部门和社区管理部门对开展和加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思想落后,尤其是领导层面对于社区养老模式的发展没有给予足够的推广和支持,也就是说,,并没有把建设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当作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一部分,没有把建设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上升到关系整个社会稳定发展的高度来看待。各个社区养老发展进度并不一样,有的完善一些,有的还存在着较多问题,特别是农村养老服务缺位比较严重。
3.2需求不匹配,忽视了老年人的需求。
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现阶段的社区养老政策主要是自上而下颁布的,所以没能很好的关注老人切身的需求;另一个原因是,社区养老服务内容的单一,不能很好的满足老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3.3养老服务政策法规不健全。
很多关系到社区养老服务的切实问题在各个政府部门间被互相推诿,责任不够明晰,严重影响到社区养老服务的健康发展。同时,由于没有明确的政策法规予以支持,使得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开展受到一定的限制与制约。这些问题都需要用法律法规来进行调整,以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来发展社区养老服务。
3.4社区服务工作人员缺乏。
从数量上来看,因为社区养老本身自己就不足,所以能后聘用的人员不会太多,较低的工资水平也难说吸引人;从专业素质上看,目前社区负责养老敬老服务工作的人,绝大部分没有进行过专业教育或没有接受过相关培训,这影响了养老敬老服务工作的质量,也制约了社区养老事业的发展。
3.5基础设施缺乏,,硬件设备不齐,服务水平跟不上需求
虽然在地理上,社区养老服务有很大的优势,但由于其规模受到一定的限制,人力、物力上的资源都比较匮乏,资金来源也比较少,因此很难真正满足老年人的实际需要。老年医疗保健匮乏,医疗费用高,有病不能医、不敢医。随着医疗费用的逐年增加,而医疗保险又相对滞后,使许多退休职工看病成了大问题,迫切需要有一个老年人自己的医疗保健机构;老年人购物困难,合适的商品不仅数量少,而且品种单一。虽然国家千方百计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大小商场林立,商品门类繁多、档次各异,但适合老年人的生活用品、服饰、食品等却难以购买;老年文化体育设施缺乏,老年人没有地方玩耍,精神没有寄托。目前,适合青少年的文化娱乐体育设施及各种活动,内容丰富,精彩纷呈,而适合老年人的则较少,致使老年人生活枯燥乏味;现有的养老设施使用率相当低。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收费偏高,老年人难以承受;另一方面是现有养老机构的设施条件和管理服务水平难以令人满意。
4、社区养老的对策和建议
4.1加强政府对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投入及监管力度。尤其是上级政府应给予足够重视,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政策倾斜,加大引导力度,在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业的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社区养老本质上是社会养老,因此,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业应是政府行为,各级政府都应高度重视这一事业的发展,将社区养老问题纳入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
4.2对于老人需求的匹配。社区养老政策的制定应该在充分社区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切实体现老人需要,满足老人需求,另外,政策执行应该有一定的灵活性,权力下放给各个社区,满足不同社区不同时期老人的不同需要;丰富社区服务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体检和读报小组,可以建立多元化的社区养老服务层次,多关注老人精神需要,做到老有所乐。社区养老服务工作还要特别强调老年人与子女的沟通,搭建“关爱”的平台。像社区每年组织的老年旅游节活动,要倡导子女与老人共同出游,社区组织的“高龄老人祝寿会”、“金婚典礼”等,都可以成为子女关心和孝敬老人的平台。要使老年人真正享受来自方方面面的关心,享受幸福养老的天伦之乐。
4.3完善社区养老服务的法律法规。加强养老保障的法制化,使社区养老工作有法律法规可依可循,这不仅是开展社区养老工作的需要,更是整个养老保障体系的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对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下的社区养老的职责和要求做出规定,城市的不同社区,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适当调整具体措施。但是各相关部门的工作务必要落实,务必要有法律的制约和监督,应加强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有关社区养老服务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和监督力度,依法处理和打击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不法行为,维护和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4.4加强对老年服务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培训专业养老服务队伍。养护人员的素质决定了社区养老的服务水平。对现有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人员进行职业培训,加强对其职业道德、责任感的培养,同时加快养老服务事业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可尝试在普通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老年学、老年心理学和护理服务等课程;另外,建立一支由专职人员、兼职人员和志愿者组成的服务队伍。以专职人员为主体,兼职人员为辅助,青年志愿者为基础,形成庞大的服务队伍;充分动员社区公众和年轻型的老年人参与自愿助老服务;增强老年人的自助能力和代际间的互助意识。
4.5使社区养老服务走上社会化的轨道。要想扩大社区养老服务的规模,多渠道筹集资金,就必须使社区养老服务社会化。只有将服务机构、服务对象、服务管理、资金筹措等社会化,才能将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纳入到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促进其积极发展,逐步实现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动力机制,免除社区养老服务工作在资金等方面的后顾之忧,更好地建设社区养老的基础设施,使其在硬件上达到要求,更好地服务于老年人群。
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会变老,进入老年期是每个正常人的人生旅程中必经的一站。我们面对养老问题,不仅仅是如何通过提供足够的食物使老年人免除饥饿而度过晚年,也不仅仅是如何使老年人有安居之处,相反的,温饱并不是老年人的最终目的,在获得基本生存条件下,要使老年人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使老年人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我们相信,随着社区养老模式的不断推广,更多的老年人将从孤独中解脱出来,愉快地安度晚年,众多子女们将更加安心于工作,政府也能够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更加需要关爱的人群中去,和谐社会的建立也就有了更加坚实的保证。
参考文献:
[1]陈宁.我国城市社区养老问题研究[J].吉林财经大学,2011,(6):97-99
[2]张剑伟.现阶段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模式研究[J].燕山大学,2009,(7):130-131
[3]安洋.北京市社区养老服务人力资源开发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4):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