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支付的定义范文

时间:2024-01-25 17:52: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支付的定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网络支付的定义

篇1

关键词:软件定义网络;控制器;优化部署;图划分;负载均衡

中图分类号:TP393.02 文献标志码:A

0引言

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ing, SDN)一经提出便成为了学术界和产业界的研究热点。SDN将传统网络中分布在各个转发设备中的控制平面抽离出来,在控制器(controller)中集中式实现,而转发设备则回归单纯的转发功能。数据平面与控制平面高度耦合的打破简化了网络配置,促进了网络方面的技术创新。出于网络的可靠性、流处理时延等方面性能的考虑,逻辑上集中的SDN控制器在大规模SDN网络中往往需要物理上分布式部署[1]。如何优化部署控制器因而成了需要研究的问题。

Heller等[2]首先提出并形式化描述了SDN中的控制器部署问题,并将控制器部署问题进一步细化、分解成了两个基本的问题:1)一个SDN网络需要多少个控制器;2)这些控制器应该部署在网络拓扑的何处。接着又以实际拓扑为例,阐述了不同控制器部署方案对网络时延性能的影响。Hu等[3-5]研究了控制器部署方案对SDN可靠性的影响,引入了预期可靠控制路径百分比(expected percentage of valid control paths)的评价指标去衡量SDN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靠性优化的控制器部署问题(Reliabilityaware Controller Placement problem, RCP),证明了RCP是NP难问题,并针对其提出了相应的贪心算法和模拟退火算法。Beheshti等[6]针对SDN的弹性进行了相关研究,将控制器和交换机之间连接的弹性视为一种性能评价指标,由交换机保证自己与控制器存在通路的能力反映,在此基础上定义了网络弹性优化的控制器部署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启发式算法以搜索控制器的最佳放置位置,最大化连接弹性。姚琳元等[7]研究了控制器部署对传输时延和发送时延的影响,完善了已有的时延最优化模型,证明了模型存在最优解,并分别针对只考虑传输时延的情况、统筹考虑传输时延和发送时延的情况提出了相应的部署算法。总而言之,目前关于控制器部署问题的研究考察的网络性能指标主要集中在时延、可靠性、弹性等。研究方法也主要基于这样一个论点:如果将一个网络的拓扑结构抽象为图,则控制器部署问题可以转化为一个组合优化问题或者最优化问题,即如何从一个已知的图中选取一部分节点作为控制器的部署位置,使得网络的某个或者多个性能评价指标最优。而这样的组合优化问题,或者最优化问题往往需要转化成整数规划问题进行求解。但是,整数规划问题不易求解,且不一定有解,因而往往用贪心算法、智能优化算法、聚类等方法去求近似最优解。

控制器负载视为控制器管理的交换机数目。目前,针对控制器部署的相关研究大多未考虑控制器负载分布不均衡的问题。控制器负载不均衡将会大大影响网络性能,并且控制器可能是异构的,处理能力存在差异,负载不均衡的问题更突出。本文拟通过分析最优负载分布和实际负载分布的差异,并借助图划分理论,提出一种使异构控制器负载均衡分布的部署方法。

1SDN组成架构和控制器工作原理

1.1SDN组成架构

不同于控制平面与数据平面耦合的传统网络架构,SDN将原本分布于各个转发设备中的控制平面分离出来,在被称为控制器的外部实体中集中式实现。转发设备摆脱了复杂控制逻辑的实现,回归单纯的数据包转发功能。概括地说,SDN架构的基本原理主要有四点[8-9]:1)控制平面与数据平面的解耦;2)转发决策的作出基于流(flow based),而非基于目的地(destination based);3)控制平面由一个外部实体集中式地实现,称为控制器;4)网络可以通过控制器提供的接口被编程。

SDN的组成架构可以分为三层,包括数据平面、控制平面和应用平面,如图1(a)所示。数据平面由交换机构成,负责转发数据包;控制平面由控制器构成,实现网络的控制器逻辑;应用平面由运行于控制器之上的SDN应用构成,实现网络逻辑上的应用需求。不同平面之间的交互按照相应的统一接口协议进行。控制平面与数据平面之间的接口称为南向接口,控制平面与应用平面之间的接口称为北向接口。SDN拓扑结构示意图如图1(b)所示。

SDN具有诸多传统网络不具备的优势,例如:集中式的控制平面使得每个转发决策都基于网络当前的全局视图,可以作出比传统网络更优(甚至最优)的转发决策;全局的网络视图也让网络应用的实现更加简单;集中式的控制平面可以让网络策略的更新做到全局自动生效,免去了传统网络架构下重复的手动配置;网络应用之间的协同配合更加直接简单,如作出转发决策时控制器可以统筹考虑路由算法和防火墙的安全策略。

4模拟实验

本文以实际网络拓扑为例进行了模拟实验。控制器部署方法使用Matlab模拟实现。网络拓扑数据来源于CAIDA(the Center for Applied Internet Data Analysis)公开的2015年1月2日的网络监测数据[14]。表1列出了网络拓扑的统计信息。实验中节点和边的初始权值都作为1处理。

本文对Network1到Network5分别进行了三次部署实验,三次部署的初始划分允许误差均为0.1,精化还原允许误差均为0.05,控制器处理能力分布向量依次为A1=(0.2,0.8)、A2=(0.1,0.2,0.3,0.4)、A3=(0.05,0.05,0.1,0.1,0.15,0.15,0.2,0.2),表2列出了实验结果。从表2可看出,最差的负载均衡度LB=0.9828,其对应的负载分布向量与处理能力分布向量的夹角仅为arccos(0.9828)=10.6421°,负载分布情况比较理想。交换机访问控制器的平均时延也随着部署的控制器的增多而降低,符合实验预期。实验中除Network4外的其余四组网络按照A3部署比按照A1、A2部署得到的LB低。其主要原因是目标划分的子网数越多,精化算法因仅剩一个子网未被精化,而其他子网精化完成而停止精化的可能性越大,部署得到的子网划分结果中存在一个子网的权值不在误差范围内的可能性也越大。

对于Network6,本文进行了两组同构控制器的部署:第一组使用本文提出的控制器部署方案;第二组实验采用BruteForce搜索策略以确保时延最优的部署结果,即将交换机映射给访问时延最短的控制器管理,穷尽所有可能的控制器部署位置组合,找到并记录使整个网络交换机访问控制器平均时延最低的部署位置组合。两组实验得到的负载均衡度比较见图2,平均时延比较见图3。虽然第一组在时延方面的表现差于第二组,但是看到随着部署的控制器数目增加,第一组的LB一直接近1,而第二组的LB则从2个控制器时的0.9085跌落到6个控制器时的0.6738。这说明本文提出的控制器部署算法可以有效地达到接近最优的SDN控制器负载均衡分布。

5结语

本文首先阐述了SDN的组成框架、控制器的工作原理,详细分析并形式化描述了控制器部署问题和控制器部署带来的控制器负载均衡和时延问题;利用图论对SDN的网络拓扑结构进行了建模,提出了负载均衡度的概念,以描述异构控制器环境下的控制器负载均衡,采用图的非均衡划分理论将控制器负载优化部署问题转化为一个具体的图划分问题。为了解决异构控制器负载优化部署问题,基于多级划分的图划分思想,提出了针对SDN网络拓扑图的划分算法,以及控制器部署位置确定算法。以真实拓扑为实验对象的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控制器部署方法虽然在时延方面的表现差于理论上最优的时延部署,但是可以有效地实现接近最优的控制器负载均衡,对大规模的SDN网络构建有一定参考价值。尽管如此,本文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在图划分时仅应用了多级划分的思想,在确定控制器部署位置时仅仅考虑了交换机访问控制器的平均时延等。接下来的研究中,更多的图划分方法以及控制器间时延等性能指标将纳入讨论之中。

参考文献:

[1]

KIM H, FEAMSTER N. Improving network management with software defined networking [J]. 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2013, 51(2): 114-119.

[2]

HELLER B, SHERWOOD R, MCKEOWN N. The controller placement problem [J]. ACM SIGCOMM Computer Communication Review, 2012, 42(4):7-12.

[3]

HU Y, WANG W, GONG X, et al. On the placement of controllers in softwaredefined networks [J]. The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ies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2012, 19(2):92-97.

HU Y, WANG W, GONG X, et al. On reliabilityoptimized controller placement for softwaredefined networks [J]. China Communications, 2014, 11(2): 38-54.

[5]

HU Y, WANG W, GONG X, et al. Reliabilityaware controller placement for softwaredefined networks [J]. Wireless Communication Over Zigbee for Automotive Inclination Measurement China Communications, 2013, 11(2):672-675.

[6]

BEHESHTI N, ZHANG Y. Fast failover for control traffic in softwaredefined networks [C]// Proceedings of the 2012 IEEE Global Communications Conference. Piscataway, NJ: IEEE, 2012, 2665-2670.

[7]

姚琳元, 陈颖, 宋飞, 等. 基于时延的软件定义网络快速响应控制器部署[J].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4, 36(12): 2802-2808.(YAO L Y, CHEN Y, SONG F, et al. Delayaware controller placement for fast response in softwaredefined network [J]. Journal of Electronics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14, 36(12): 2802-2808.)

[8]

KREUTZ D, RAMOS F, VERISSIMO P, et al. Softwaredefined networking: a comprehensive survey [J].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2015, 103(1): 14-76.

[9]

Open Network Foundation. SDN architecture overview [EB/OL]. [20150801].https:///images/stories/downloads/sdnresources/technicalreports/TR_SDNARCHOverview1.1-11112014.02.pdf.

[10]

MCKEOWN M, ANDERSON T, BALAKRISHNAN H, et al. Openflow: enabling innovation in campus networks [J]. ACM SIGCOMM Computer Communication Review, 2008, 38(2):69-74.

[11]

JAMMAL M, SINGH T, SHAMI A, et al. Software defined networking: state of the art and research challenges[J]. Computer Networks, 2014, 72:74-98.

[12]

HOCK D, HARTMANN M, GEBERT S, et al. Paretooptimal resilient controller placement in SDNbased core networks [C]// Proceedings of 25th International Teletraffic Congress. Piscataway, NJ: IEEE, 2013: 1-9.

[13]

沈轶炜, 曾国荪. 异构计算中一种图的非均衡划分算法[J]. 计算机科学, 2006, 33(6):260-263.(SHEN Y W, ZENG G S. An unbalanced partitioning scheme for graphs in heterogeneous computing [J]. Computer Science, 2006, 33(6): 260-263.)

篇2

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应用的发展,网络产业在我国发展迅速。货币在互联网上的使用越来越广泛,然而伴随快速发展的现状却是相关理论上的巨大争议。尤以Q币为代表的网络虚拟货币是否成为货币的这一问题引发了广泛关注。本文针对现实情况结合已有研究进行分析,得出以Q币为代表的网络虚拟货币带有一些货币特征但不能直接定义为“货币”的结论。

关键词:Q币;虚拟货币;货币;流通

一、关于Q币现象的回顾

(一)Q币概况

2002年,腾讯依托即时通讯工具QQ推出Q币作为购买其互联网增值服务的凭据,并采取逐级的模式在全国发售。用户可通过与人民币1:1的兑换比在各地经销点直接购买,或以电话充值等其他方式购买。Q币的最初功能设计是用来购买腾讯自身提供的增值服务,但随着QQ在国内即时通讯市场占有率的提高,依托其发展的Q币也不断增加本身功能,进一步发展到可以在网上购买虚拟物品、有偿搜索服务等。此外,甚至在一些网络产业中,已出现使用Q币作为工资支付给论坛版主的行为。

(二)Q币的流通和兑换

随着Q币用途的不断扩展,Q币的流通与兑换引起了学者的关注。Q币的主要交换方式有:和网游装备互换,Q币在不同级别的游戏玩家交易游戏装备中充当兑换物;和其他虚拟支付工具交换,在腾讯产品服务体系内部,Q币与Q点、QQ游戏币等服务已建立等量交换关系;进行倒买倒卖,网络中出现低价收购高价卖出的兑换网站以及Q币兑人民币的逆向回兑。

二、关于Q币的争论与定性分析

(一)对Q币的争论焦点

关于Q币现象的讨论中,Q币是不是虚拟货币、能否形成对人民币的冲击是争论的焦点。支持方认为Q币不仅能购买腾讯的增值服务,还能购买其他网站的在线产品,并实现了部分线下交易,已具备了货币的某些属性,未来会影响人民币金融市场;反对方则称,Q币只是腾讯出于便捷用户交易、缩减成本衍生出的一种产品,是纯粹的商业行为。Q币价值的涨跌是商品价格的涨跌,不会形成对人民币的冲击;Q币交换功能仅局限于腾讯内部的商品服务,不具广泛的交换媒介功能;Q币是单向流通。

(二)关于Q币的性质

本文认为,Q币带有一些货币特征但不能直接定义为 “货币”。但具体论据与上文提及的反方有所不同。

首先,Q币交换功能仅局限于腾讯内部的商品服务,而不具广泛的交换媒介功能的观点,与Q币的流通兑换现实状况不符。我们已见到在实际中网民用Q币交换其他网站的服务与商品,甚至用Q币为网络论坛版主支付工资。故说Q币不具有广泛的交换媒介功能是不合实际的。

其次,虽然2009年6月文化部、商务部《关于加强网络游戏虚拟货币管理工作的通知》,已明确规定了网络游戏虚拟货币的使用范围仅限于兑换发行企业自身所提供的虚拟服务,不得用以支付、购买实物产品或兑换其它企业的任何产品和服务,并规定网络游戏运营商不支持网络游戏虚拟货币交易,应采取技术措施禁止网络游戏虚拟货币在用户账户间的转移。且腾讯已规定Q币不具回兑功能,但事实上倒买倒卖现象仍然存在。所以仅从政策上分析Q币不具回兑功能就否定其货币性质也是站不稳脚跟的。

第三,Q币就其根本属性而言,是腾讯据其即时通讯工具QQ衍生出的一种产品,仍是一种商品。这种商品依托QQ的广泛使用而在网络中放大了它本身的流通性,因而具备了一些接近货币的属性,如流通职能、价值尺度。但仅凭它具备的一些职能就定义为货币是欠妥的。货币是人们普遍接受的交换媒介,Q币在互联网上具有一定的交换媒介功能,但并未普及。同时,货币须执行包括价值尺度、交换媒介、支付手段、价值储藏的职能,而Q币是不能完全执行其任一职能的。所以无论从货币定义角度还是货币职能角度,Q币都不构成完整的货币。

同时本文认为关于Q币问题的探讨关键还在于考察Q币或整个虚拟货币是否形成了统一的流通市场。从目前来看,游戏币的发行主体相互独立,不具备金融主体地位,统一市场显然不存在,更谈不上在金融市场上与货币的交换。

三、Q币存在的风险与虚拟货币现存的问题

(一)Q币的超量发行

货币发行通常以一定的商品作为货币的单位基础,如以国家信用作基础的不兑现本位。而Q币和其他虚拟货币的发行与金属货币储值无任何关系。发行者为追求利益最大化,不会限定网络虚拟货币的发行规模。同时对发行者的发币行为缺乏监督和约束,致使其发行风险尤为突出。

(二)技术安全风险

虚拟货币发行人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性是虚拟货币正常流转的基础。一旦发行人的计算机网络系统面临安全威胁,整个虚拟货币支付系统将无法运行,同时消费者的所有权凭证也会面临着灭失的威胁,给发行人的正常运营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由于互联网业务正高速发展,人们对网络货币的认可度必然随之增强,因此有必要在不扼杀网络创新的前提下适度加强对Q币等网络货币的监管。但由于Q币等网络货币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为了解决小额支付问题,因此尽快发展电子支付业务、增强网上银行支付结算功能,是解决问题的长远之道。

针对目前急需解决的关于Q币等虚拟货币倒买倒卖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虚拟货币的使用的确方便了人们的交易,它作为一种新兴支付方式具有广阔前景,可以将其纳入政府的监管范围,规范虚拟货币发行,对网络运营商进行监管,控制发行量。其次,购买实物还是虚拟产品或服务并没有实质区别,都是用虚拟货币这一网上预付机制进行支付,因此不应单纯禁止对实物的购买。(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翀.虚拟货币的发展与货币理论和政策的重构.世界经济,2003年08期

[2]胡秋灵、张成虎.有关电子货币的若干争论.国际金融研究,2003年12期

[3]王春雷.电子货币的界定及层次划分.当代经济,2007年11期

篇3

关键词:电子商务;传统商业;网络购物;

1.引言

当今社会电子商务对传统商业的冲击力是非常巨大的。传统的经营模式信息的传递、交易的完成都是通过合同、单据等纸质媒介来完成的,信息的处理量巨大,速度慢,效率低下。电子商务改变了传统的经营理念,给企业带来了新的利益与挑战。

2.新的定义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随着电脑网络开始入侵人类经济社会的新商业模式,通过自己的理解和一些资料结合来看,我们可以有这样一个狭义的定义,即:电子商务通常是指在互联网环境下,基于网络浏览方式,买卖双方通过不面对面地进行各种商贸交易,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商户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以及相关综合服务活动的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行模式。在此方式中,人们通过网络交流,借助网上琳琅满目的商品信息、完善快捷的物流配送系统和方便安全的资金支付结算系统进行交易。

3.新的冲击“网络购物”和物流行业

网络购物可能是最贴近我们生活的一种电子商务的应用之一。传统的交易模式是通过”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方式来进行的。如果说我们以前也有过远程购物的经历,那也只是局限于邮购、订阅报刊杂志等。随着网络的高速运转,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了通过网上支付,等待快递送到家,实现了足不出户、买遍一切商品的经营模式。在这股大潮流中滋生了一批互联网平台,如淘宝、京东、当当等一系列行业佼佼者。2013年,阿里巴巴集团一手打造的“光棍节”购物狂欢,几乎就相当于台州市全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1/4。更是掀起了一股网上购物狂潮。网购还最大程度地消除了地域、时间的限制,不管白天黑夜都可以在自家电脑前舒舒服服地疯狂购物,哪怕是海外商品。最后,网购的模式才让个性化消费逐渐成为可能。

阿里巴巴集团更是抓住了这一次机会,推出了“支付宝”这个第三方支付平台。这个平台的出现解决了中国人的“诚信交易”问题和快捷支付的烦恼。这个平台可以理解为一个“支付中介”,买方在网上下单后,支付的款项先到达支付宝公司的账户,只有在买方确认无误后并且同意付款后,由支付宝公司审核并最终拨款给这笔货款给卖方,相当于支付宝起到了一个担保人的作用。这样一个简单创新的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出现,真正意义上解决了买卖双方的信任问题。支付宝还带来了便捷的支付方式,双方不用去银行办理复杂繁琐的汇款、收款手续,这些都可以在网上完成。

网络购物虽然只是电子商务的一部分,但是一定是最重要的。这样的消费模式被广大消费者接受,消费需求激增,也就壮大了消费群体。哪里有需求 ,哪里就有供给,制造商和销售商该怎么做也就显而易见了。但是电子商务对传统的制造企业、外贸企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这就要看传统企业怎么转型了。

电子商务的出现也极大地提高了物流这个产业的高速发展。以前,我对物流的认识仅仅局限在把货物从一个地方运到另一个地方的概念。学习了这门课让我觉得现代物流的定义应该为:在仓储空间的极限压缩条件下,转为时间与地点下的物流流动,这是我对物流的新认知。物流是一个将运输、存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的有机结合,同时反映在物流链中,是一个流动过程,这也是企业所追求的价值所在。

记得这么一个例子,苹果公司他的物流资源整合可以说是当今世界最好的,所有的加工,零件生产都是有先见性的,中国富士康用廉价的劳动力换来的整个利润仅仅占到了1.8%。这就是合理运用现代物流系统得以实现的。中国现在比较大的物流,比如说顺丰、“三个通“,EMS跟国外的差距还是很大的,发展太单一化了,往往只注重了一个方面的发展,而忽视了别的方面,整体得不到优化,使物流成本没法降低。运送效率更快更好谁就占绝优势,国内物流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我觉得国内对仓储管理这一块是比较失败的,这方面需要大量的人才和先进的管理模式,装卸和搬运国内通常是采用人工搬运,使货物质量得不到保障,损坏率高。包装也能够促进货物的销售。另外,流通加工能力淡薄。每年中国都出口大量的原材料给外国,国外仅仅以一些简单的加工就以数倍的价格返回到我国,最典型的就是一次性筷子。这方面,美国的沃尔玛连锁超市,在物流配送效率上面极高,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中国的物流发展还需要大量的实践和时间去做到这一些。不过我坚信中国物流会在未来成长为世界上最顶尖的物流之一。

4.网络营销

篇4

关键词:网络游戏;虚拟货币;监管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1-0202-02

一、网络游戏虚拟货币定义、制度研究的现状

什么才是虚拟货币?腾讯的Q币、征途2游戏中的银锭、《梦幻西游》的点卡,它们哪些是“虚拟货币”,哪些不是?如果对虚拟货币的定义不清,就难免造成理解错误,从而就很难对其交易进行全面、有效监管。虚拟货币本身尚处于不稳定的发展中状态,中国学术界对“虚拟货币”至今无法做出科学、统一的定义。

到目前为止,中国在网络游戏虚拟货币方面的规范主要涉及到四个部门规章,它们分别是:(1)2007年《关于规范查禁利用网络游戏赌博的通知》(公安部、信息产业部、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2)2007年《关于进一步加强网吧及网络游戏管理工作的通知》(文化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信息产业部、教育部、监察部卫生部、国务院法制办公室、新闻出版总署、中央文明办、中央综治办、、公安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3)2009年《关于加强网络游戏虚拟货币管理工作通知》(文化部、商务部);(4)2010年《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文化部)。这四个部门规章立法背景是:(1)前几年在互联网中利用“虚拟货币”进行赌博/变相赌博的行为非常泛滥;(2)学界对“虚拟货币”可能对现实货币体系造成冲击表示普遍担忧;(3)部分不法经营者利用发行虚拟货币来侵犯用户的权益。这些规章主要的目的在于打击利用“虚拟货币”进行的违法犯罪行为。2007年的两个规章主要是为了整治网络赌博,之后为了杜绝冲击现实货币的可能性,2009年的规章又对Q币、百度币等常见“虚拟货币”进行了限制。直到2009年的文化部和商务部联合签发的《关于加强网络游戏虚拟货币管理工作通知》(下文用《通知》代替)才首次对网络游戏虚拟货币的含义进行界定。该《通知》对网络游戏货币定义为:网络游戏虚拟货币是指由网络游戏运营企业发行,游戏用户使用法定货币按照一定比例直接或间接购买,存在于游戏程序之外,以电子记录方式存储于网络游戏运营企业提供的服务器内,并以特定数字单位表现的一种虚拟兑换工具[1]。《通知》明确虚拟货币表现为网络游戏的预付充值卡、预付金额或点数等形式。根据该规定,网络游戏内的虚拟道具如服饰、游戏币、武器道具等将不属于虚拟货币范畴。虚拟货币的使用范围仅限于兑换发行企业自身所提供的虚拟服务,不得用以支付、购买实物产品或兑换其他企业的任何产品和服务[1]。

本人认为该《通知》对虚拟货币的定义有不妥之处:首先,它错误地将“网络游戏的预付充值卡、预付金额或点数”全部归入了虚拟货币的范畴。事实上,对游戏有所了解的人应该知道,虽然名目同为“充值卡”,同样表现为数字形式的预付金额、点数等形式,但其根本内容往往很不相同。它们主要有两种类型:(1)用于征途等这类具收费游戏(免费游戏)的充值卡:其作用是支付某种形式的虚拟货币,往往可以进一步兑换成特定游戏的虚拟货币,比如巨人一卡通兑换成游戏里面的银锭。(2)用于《魔兽世界》这类计时收费游戏的点卡、月卡,其唯一的作用就是购买游戏时间,“游戏时间”的本质是一种电子化服务,计时收费游戏的充值卡本质上是一种购买电子化服务的预支付手段,类似于很多城市和校园中通用的水费卡、电费卡,具有电子货币的属性。“电子货币”和“虚拟货币”听起来都是货币,但本质属性有很大差别。

另外,该《通知》定义中明确规定网络游戏内的虚拟道具如服饰、游戏币、武器道具等将不属于虚拟货币范畴。在目前很多道具收费游戏当中,如果只购买了游戏运营商的充值卡,还是无法在游戏中直接使用的,必须转换成游戏中的游戏币才能使用,比如征途2s,必须把巨人一卡通的点数和特定的NPC转换成银锭以后才能在游戏中流通,按照《通知》规定,征途2s中的银锭就不是虚拟货币了。征途2s中的银锭作为游戏中唯一的货币,作为巨人一卡通点卡在游戏中的另外转换形式,征途2银锭在5173、淘宝等全国几十家游戏交易平台每天巨大的交易量,这难道不能说明问题吗?为啥银锭就不是虚拟货币了呢?

从另一方面来说,《通知》对虚拟货币的这样定义可能是基于以下几种原因:(1)网络游戏的游戏币等游戏道具基本不会对现实金融造成任何的影响;(2)政府对游戏运营商缺乏足够的信任,国内的好多游戏运营商只管挣钱,抄袭成风,热衷于推出新游戏赚取更多的利润,再加上游戏外挂、游戏工作室在游戏中各种“打金”行为,这些都导致游戏币贬值严重,玩家流失。(3)出于对网络运行商的保护。举例来说,征途2s如果哪天突然倒闭关服了,根据《通知》的规定,征途2运营商只对玩家手中的巨人一卡通负责,对把一卡通换成游戏中的银锭就没有必要采取回购或采取其他玩家同意的办法了。

2010年新颁布的《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对虚拟货币还是基本延续了2009年《通知》的定义:网络游戏虚拟货币是指由网络游戏经营单位发行,网络游戏用户使用法定货币按一定比例直接或者间接购买,存在于游戏程序之外,以电磁记录方式存储于服务器内,并以特定数字单位表现的虚拟兑换工具[2]。

这一定义删去了“表现为网络游戏的预付充值卡、预付金额或点数等形式,但不包括游戏活动中获得的游戏道具”这种容易产生问题的列举式法律语言,取而代之的是采取了一种更模糊的定义方法。按照2010年《办法》的定义,仍然可以理解为将计时付费游戏的点卡、月卡归入了虚拟货币范畴。

二、网络游戏虚拟货币交易监管的学术研究

随着互联网不断渗透人们的休闲、娱乐、商务活动乃至生活的方方面面,虚拟货币的规模和使用范围在整个经济活动中所造成的影响不断扩大,极可能冲击现实金融体系。由此引发利用虚拟货币进行赌博、洗钱,甚至导致为网络盗窃、伪造和非法集资等违法行为提供了一个隐蔽的平台。因此,对虚拟货币从法律的角度加以规制是很有必要的。

2007年1月8日,网易、盛大、九城、金山、腾讯5家互联网企业联合发表《关于联合打击网络盗窃、维护游戏产业健康发展的声明》,表示将联合打击日益猖獗的网络盗窃行为,并同时呼吁国家加快立法保护虚拟财产;法律作为社会秩序的维护者,应加强对虚拟货币消费者的法律保护,对虚拟货币发行的资格审查和程序进行审查。王红涛老师提出从虚拟货币的民事法律、刑事法律、行政法律三方面出发进行保护[3]。谢永江老师也提出通过立法或司法解释明确网络虚拟货币的法律性质;对网络虚拟货币发行和交易行为的监管;对网络虚拟货币持有人的保护[4]。

朱晓阳老师对中国的虚拟货币立法提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制定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防范金融风险;提高立法层次,明确虚拟货币的性质、监管主体和监管对象,提高立法可操作性;严格发行商法律责任;加强第三方交易平台的监管;建立虚拟货币数据库系统,加强数据监控和保护[5]。

张鹏富对网络虚拟货币规范管理提出两个建议:对现有的法律进行修缮,可以扩大对《民法通则》中第75条规定的“公民的个人财产”的解析范围,将网络虚拟货币纳入“公民的个人财产”当中,或者我们可以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条进行完善,将网络虚拟货币的买卖看作为消费行为,这样用户获得的网络虚拟货币就可以纳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七条规定的“财产安全”范围之内;进行单独立法,国家亟需设立一部《网络法》对互联网中出现的各种关系进行规范,在《网络法》中需要明确规范网络虚拟货币的内容、主体和客体关系、网络虚拟货币的范围、性质、定义以及网络虚拟货币取得方式、交易方式、转让方式、侵权方式和责任承担方式[6]。

以上观点大都是在宏观层面上运用法律法规对虚拟财产的交易进行监管,只要法律完备,有法可依,监管才能有效。笔者认为以上研究大都停留在表面,没有提出详细的法律、法规条文,这可能是各位前辈不熟悉中国的网络游戏市场造成的。笔者认为想要对网络游戏虚拟货币进行有效的监管,必须深刻了解中国网络游戏发展存在的问题,认清政府部门、网络游戏运行商、虚拟货币交易平台、游戏工作室、外挂作者、网络游戏玩家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制定详细的法律条文,规定各个方面的权利和义务,这样才能从根本保证中国网络游戏的健康发展,网络游戏虚拟财产得到有效的保护,从而网络游戏虚拟货币交易也必然走向透明化,不会对现实的金融秩序产生威胁。

参考文献:

[1] 文化部,商务部.关于加强网络游戏虚拟货币管理工作的通知[Z].2009-06-26.

[2] 文化部.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Z].2010-08-01.

[3] 王红涛.网络游戏中虚拟货币的法律保护研究分析[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5):11.

[4] 谢永江.网络虚拟货币的法律分析与监管建议[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9-35.

篇5

【关键词】 电子商务 电子支付 工具

在如今的电子商务活动中,电子支付已经成为了十分关键的一个环节。电子支付具有很多与传统的支付方式不同的特点,最大的无疑就是电子商务的交易空间是在Internet中,交易双方并不会直接见面,通常也不会见到实物,对各方的身份并无任何确认,交易本身有着某种不信任性;其次,交易双方所进行交易使用的是电子货币,买卖双方都十分希望通过一个安全的平台来完成这种交易,使得自己的财产权益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

一、电子商务

1.1电子商务的概念

根据世界电子商务大会在1977年巴黎大会上所作出的定义,简单来说电子商务也就是商品交易与支付的电子化。从它所涵盖的交易类型进行定义就是:交易双方的交易手段是不见面的电子支付;而从技术方面进行定义的话就是:电子商务是一种涵盖数据交换、信息捕捉的一种综合易方式。

1.2电子商务应用中的一些特点

使用起来方便,大幅度的简化了交易的步骤以及节约时间,大大的提高了交易的效率;操作使用比较方便,成本低,可以提高利润率;可以跨越大的时空进行远距离的交易等诸多优点[1]。

二、电子货币和电子支付

2.1关于电子货币

电子货币是一种虚拟的货币,可以通过电子计算机或者网络进行交易的一种货币,它是电子支付中的一个重要的基本元素,在某种程度上他可以替代纸币发挥等价物的功能。根据不同的应用类型,电子货币又可以分为 “储值卡型”电子货币、“信用卡”电子货币和“存款利用型”电子货币、“现金模拟型”电子货币等很多种类。

2.2关于电子支付

指的是电子交易双方通过网络方式进行交易,也可以是指通过网络手段进行的资金转移或者支付。电子支付具有方便、快捷、安全等很多的优点;电子支付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互联网的支付环境的。电子支付包括两种方式,也就是网上电子支付系统、在线支付两种。其中的网上电子支付系统主要包括有支付清算系统、银行卡支付系统等;在线支付方式主要包括的是电子现金、银行卡、智能卡等几种[2]。

2.3对于网络电子支付安全的要求

根据美国相关部门给出的一份调查研究报告中给出了电子支付安全的5个基本属性:可靠性、完整性、可用性、保密性和不可抵赖性。在我们的使用中,电子支付的安全性表现在:保证自己资金流动的安全稳定性;电子信息的可靠性;自己交易数据的安全性;对于交易双方的一些必要安全考量;网络支付系统的安全性;灾难的处理稳定性;数据的回复以及交易的便捷可靠性等。

三、电子支付工具

对于很多电子支付工具的使用者来讲,相比于便捷性他们更看重这种交易方式的安全系数。以往的电子结算是在封闭的网络系统下封闭性的进行统一计算,这种结算方式虽然有很高的安全性,但是结算成本是比较高的。现在,记忆式资金管理系统得到了极大地发展,除了现金之外的所有交易方式都是在封闭的银行系统之间进行的。如果更加积极有效的推荐电子支票以及电子支付等多种方式快速发展,参与交易者就既可以享受开放交易的快捷,又能保持交易系统的安全稳定。

3.1电子信用卡

人们在开放性网络上进行购物的时候主要选择的是电子信用卡,交易过程中直接将卡号输入,可以实时的完成付款。因为信用卡交易的一些特殊性,比如它是先消费再付款,银行会承担一定的信用风险,所以对于有些小额的支付可能会被拒绝。

在使用电子信用卡进行交易时,应该首先输入银行卡号码,再通过密码验证的方式进行支付,使双方的交易可以很快的完成。

虽然电子信用卡是在开放性网络上进行交易,但是它们的活动空间又不仅仅是在开放性的网络空间中。交易双方的相关交易是在网络开放空间中进行的,但是银行之间关于信用卡的支付转移又是在封闭性的银行网络之间进行的。因为这种支付方式是记忆资金转移,具有很高的效率,是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推动力。

3.2支付宝

支付宝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支付宝是国内比较领先而且应用很广泛的一种电子支付工具。这种支付工具不仅能够保证用户能够安全的在线支付,还可以使相关的用户之间建立信任,是一种新型的电子支付工具[3]。

支付宝提出核心概念就是化繁为简、建立信任。用技术的进步成熟来推动人们在互联网上甚至在现实世界中的信任,所以这也是它在短期内得到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支付宝用户涵盖了商业服务、数码通讯等很多领域。

目前来说,支付宝已经成为了应用最为普遍的网上支付工具。支付宝支持的付款方式主要有两种,利用支付宝余额直接付款或者用网上银行在线付款,对于这两种支付方式来讲,只有开通了网上银行支付业务才能进行付款交易。买家应该首先开通一个支付宝账户,可以先进行网银充值也可以直接的绑定银行卡进行充值,在进行交易活动时,买家的货款先进入支付宝公司的账户,之后支付宝会通知卖家发货,卖家在收到货物后在支付宝提供的平台上进行确认,然后支付宝公司会将相应的货款支付给卖家。

3.3财付通

财付通是由腾讯公司创办的,能够为广大的腾讯QQ用户提供安全的支付服务。财付通的业务覆盖范围也是非常广的,该支付工具能够提供比较安全的网上支付服务。它能够为企业用户提供安全的清算、交易服务以及基于QQ平台的特色营销资源服务;同样的,它能为个人用户提供包括充值、体现、转账等很多种的服务。作为一种支付工具财付通也是在提供一种信用中介的作用。搭建了一个在线支付的平台,保证双方的交易顺利进行。支付宝的使用方法与财付通的使用是十分的相似的。

四、结语

电子支付毫无疑问是电子商务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在整个交易过程中的地位举足轻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不仅关注电子支付的快速、便捷,而且也越来越多的注意到电子支付的安全性。为了保证电子商务交易的安全性,人们采用了多种方式,比如网络中常用的防火墙,以及多种多样的加密方式: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等。

各式各样的数字凭证也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在网络交易支付中,以及在数字凭证基础上的SSL和SET安全协议不仅极大地促进了交易的安全性,还是交易便捷性的重要保证。希望本文对于电子支付的一些浅薄的认识能够引起人们对电子交易的重视,做更多的研究,促使电子支付的更高效、更便捷、更安全的发展前进。

参 考 文 献

[1]李鲁新.电子货币与电子支付工具的应用创新[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03:49-50.

篇6

关键词:网络消费;权益保护;法律完善

一、网络消费者的界定

网络消费者是指通过互联网在网络交易平台中进行商品或者服务的交易等活动的消费者人群。目前网络消费类型中,B2B是企业与企业的消费模式,B2G是企业与政府的消费模式。B2C是企业与消费者的交易。C2C是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消费模式。因此在B2C、C2C下的进行网络交易的消费者均可定义为网络消费者。

二、我国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面临的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保护新型网络交易模式下消费者权益的法律是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为主,除此之外还有《合同法》、《产品质量法》等。现行的这些法律有空白、有重复也有矛盾,无法很好的应对网络交易中新出现的问题。

1.信息不对称,损害消费者知情权

在网络交易过程中,经营者由于具有种种优势其所掌握的关于商品的详细信息比消费者全面很多,这样就会造成消费者与经营者掌握信息不对称的局面。在传统的商品买卖过程中,消费者往往与商家进行当面交流而且对商品以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放心交易。然而在互联网平台上交易时,因为互联网的虚拟特性,网络消费者仅仅是与商家通过在线聊天,来判断商品的优劣。然而在这过程中,经营者为了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常常会利用优势进而隐瞒一些对网络消费者来说重要的信息,这样会直接损害消费者的知情权。

2.消费者个人隐私权保护水平低

在网络模式下的交易过程中,消费者只能通过物流运营收到所购买的物品,因此消费者就必须将详细的通讯地址提供给商家。经营者对此非但没有加以保护有的还会不经过消费者同意就向消费者发送一些短信和电子邮件,更有甚者将消费者的信息转卖给别人,这极大地损害了网络消费者的隐私权。然而我国法律却并无专门对于如何保护网络消费者的隐私权的详细规定。

3.交易安全难以保障,售后服务参差不齐

在网络交易中,网络消费者通常是采取在线支付的方式支付货款,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很多不法分子利用病毒攻击支付系统,然后盗走消费者的钱财,网络消费者在网上付款时就会面临着很大的风险。不仅如此,很多不良商家以次充好、以假乱真,销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网络消费者在收到商品后由于质量问题等多方面原因想要退货时却常常联系不上卖家,又或者在多方交涉未果的之后做出来中差评就会收到一些卖家的恐吓短信、恐吓电话等骚扰。虽然现在很多经营者坚持了“新消法”规定的七天无理由退换货,但仍然还是存在着这样的经营者,他们不仅没有优秀的售后服务而且还逃避问题甚至对消费者进行恐吓。在如今互联网交易环境下,消费者自身以及财产的安全问题,皆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

三、完善我国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建议

1.对保障网络消费者知情权的建议

首先,应在宪法性文件中将消费者的知情权作为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来加以定义。形成网络消费范畴内相关基础性法律条款,为网络消费模式中的消费者的合法知情权提供法律基础及保障。其次,将网络平台中经营者的信息告知义务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里明确规定出来,并强制平台中的经营者对必须告知的信息要详细列出。在现有的法律法规中,对于经营者而言,其中规定的网络消费者的知情权只有在消费者在网络交易中要求获得相关信息时,商家才有义务提供,此种义务属于“被动的义务”。因此只有在相关法律中详细规定经营者的告知义务以及告知信息清单,才能防止不法商家钻法律的漏洞,真正意义的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

2.对保障消费者的隐私权的建议

当前我国盗取并滥用消费者个人信息的状况较为严重,对于互联网交易平台或商家泄漏个人信息的情况,可以参考美国以及欧盟的手段,严厉控制IT公司采集和滥用用户个人信息的做法,技术上让消费者自身决定是否同意个人信息被监控并上传。并在相关法律条款中注明平台经营者的行为规范,要求平台自身有足够的技术保障,保护消费者信息安全;对滥用网络消费者的个人信息、未经本人同意将用户信息交易于他人等侵害网络消费者隐私权的行为,必须承担民事乃至刑事责任。而我国目前的法律对于倒卖个人信息的定性模糊、责任追究制度太过简单、量刑皆为三年以下,这使得犯罪分子的违法成本明显过低。除此之外,针对“黑客”利用木马、网络协议漏洞等方式非法窃取网络消费者信息的行为,更应给予严厉打击,增加量刑程度,提高其违法成本。

3.对保障消费者的安全权的建议

由于近年来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如日中天的第三方支付的技术日新月异,目前最火的快捷支付以及理财产品余额宝等的飞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不容小视的网络支付安全问题,所以建立其背后完整全面的法律体系就体现得特别重要。目前,我国有关信息安全的法律仅有一部2004年颁布的《电子签名法》,并没有规范网络支付中各方责任义务的专项的信息安全法律。因此,为填补法律空白,完善我国网络消费法律体系,应跟随时展的脚步加速我国相关立法进程。纵观各国网络支付法律,其多数都偏重于保护消费者,我国也可借鉴其他国家的相关经验,在制定相关法律时,也应以消费者的利益为中心来立法。并且针对侵犯消费者安全的行为,特别是威胁到消费者的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时,应在法律中制定较高的惩罚标准,让此类法律真切的具有威慑力。

作者:冯伟明 单位:山东豪德律师事务所

参考文献:

[1]孙颖.消费者法律体系研究[J].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5,03(6):8-19.

篇7

关键词:网络银行;电子货币;电子支付工具

随着信息技术在银行业务中的不断应用,在网络上以暗码技术作为支付方式的电子货币正在发达国家陆续实验。电子货币目前有electronicmoney、cvbermoney、e-cash、venturemoney等多种实验名称。尽管电子货币和预付卡、信用卡的概念,以及和企业银行(firmbanking)与家庭银行(honebanking)等业务具有很大的相关性,并且同样依托银行业务的电子化和网络化,但是电子货币与电子支付工具还是有很大的区别,代表了不同的金融创新路径。

一、电子货币和电子支付工具的差异

依据狭义的货币供给定义,货币基本上是指央行发行的现钞与银行存款,而支票、信用卡、借记卡(debitcards)只是支付工具(paymentinstruments),最终仍须经由封闭性的银行网络(banknet)移转存款作清算(clearingandsettlement),因此货币并不等于电子支付清算,电子货币也不等于新型的电子支付工具;而新型电子支付工具是指电子支票、电子信用卡等应用于开放性网络上的支付清算。

电子货币是经由开放性网络移转资金,达到支付清算目的的交易媒介,同时具有移转性、匿名性与相对性,即是经由电子网络移转的价值(移转性),支付隐私不被对方或金融机构所悉(匿名性),交易时除买卖双方外,无第三者介入(相对性)。电子货币以数码形式流通,在开放性的网络上流通货币,信息是公开的,可能面临金融信息被盗用、窜改等问题,必须应用暗码技术来防伪。关键问题是要解决一连串的数码如何成为货币并在网络上流通。

电子支付则一般难以满足匿名性与相对性的特性。根据日本电子商取引实证推进协议会的定义,因交易所发生的购买金额与手续费,利用网络、IC卡等作支付清算者称为电子支付,由此,电子支付必须通过中介完成,多数在金融媒介的封闭网络中进行。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家庭间的交易所产生的支付,可由现金、支票到一些电子清算方式,例如自动柜员机(AutomaticTellerMachine,ATM)、销售点终端机(PointofSale,POS)、自动清算所(AutomaticClearingHouse,ACH)等电子资金移转系统,整个支付清算系统由消费者对企业、企业对企业的支付(pay-ment)、银行间的清算(clearing)与中央银行的结算(settlement)所构成,中央银行在清算系统的顶点作最终的拨付结算,这些支付清算都在封闭性的银行网络内进行,进而组成了整个电子资金移转系统(ElectronicFundsTransferSystem,EFFS)。

二、新型电子支付工具和网络标准

电子支付系统要求高度的安全性,因此传统的电子支付系统在封闭性网络下采用集中清算方式,封闭性的集中清算方式相对安全,但交易成本也较高。开放性网络上所进行的电子商务,交易在线上实时完成,若支付采用离线交易(例如email、传真告知卡号),不但手续烦琐,交易成本高,而且隐私外泄、伪造仍可能存在。目前,新型的电子支付工具主要集中发展记忆式资金移转系统。

目前除现金外,不管是支票或银行直接转账都要通过封闭性的银行网络进行。而积极推动电子支票、电子信用卡等新型电子支付工具发展,消费者就可以在开放性网络上购物的同时,立即完成网络购物付款。这种以支票或信用卡为基础的网络支付清算称为记忆式资金移转系统(NotationalFundsTrans—ferSystem,NFTS),与电子资金移转系统的差异在于私密付款信息(信用卡号、银行账号等)与订单一起传送,从而把电子资金移转系统的优点延伸到小额交易上。

(一)电子支票。电子支票是一种将传统书面的支票应用于网络付款的电子文件,原为纸质的支票簿变为电子支票簿,签章、背书被数字签章取代。数字签章即为现实世界中的印鉴章,而电子凭证是印鉴证明书,在网络上交易所传送的文件需要数字签章时,另外须附上认证机关所发行的电子凭证。当加盟店收到电子支票,向银行请求确认时,银行可从发行者的电子凭证中取得公钥以验真伪,完成确认后将电子支票回传给加盟店;经过电子支票提示后,其票据交换程序、账户清算流程与书面支票无异。在美国小额支票支付相当普遍,故以支票支付的电子支付清算实验相当多,例如CheckFree是一种代为执行支付清算的系统,在速度上、效率上求改进,但仍是电子资金移转系统的一种而非电子货币,而FSTC(FinancialServicesTech—nologyConsortium)的电子支票是将暗码化支票信息在网络上使用。

(二)电子信用卡。电子信用卡是指使用者在开放性网络上购物,直接将信用卡号输入,实时完成付款的电子支付系统。由于信用卡属先消费后付款,银行有信用风险、认证、利率等成本支出,手续费无法降低,小额的买卖可能被商家拒绝,而电子信用卡可弥补一般信用卡支付清算的缺点。电子信用卡交易过程是直接在网络上传送信用卡号,使消费者立即完成网络购物付款。虽然在开放性网络上,电子信用卡、电子支票等可以作为实时的支付清算工具,但这些方式并非完全在开放性网络上进行,消费者与店家的付款信息虽在开放性网络上进行,但收单银行、信用卡组织与发卡银行相互间的存款移转,仍要通过封闭性的银行网络,因此仍属记忆式资金移转系统,但资金移转更有效率,而且对电子商务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目前的网络标准或协议,主要有贝尔实验室所提出的匿名网际网络商业协议(AnonymousInternetMercantileProto-cols)、欧盟的CAFE(ConditionalAccessforEurope)、安全电子交易SET(SecureElectronicTransactions)等,根据这些开放性网络安全标准,软件公司、金融机构与信用卡组织互相结盟,利用开放性网络进行各种新式的电子支付实验,例如CyberCash、Digicash、Mondex、NetBill、NetCheque等,Visa与Master两大信用卡组织也在积极参与以信用卡在网络上消费付款的实验。这些实验大致有两个发展方向,一是发展可以直接将信用卡号在开放性网络上安全传送的电子支付清算;二是信用卡的EMV标准化,EMV卡是以Europay、MasterCard与Visa三家信用卡组织的第一个字母命名的业界共通的IC卡,在IC卡上整合金融卡、信用卡、借记卡与电子货币所有功能。

三、电子货币形态发展和金融应用趋势

由于信用卡等电子支付手段已被广泛接受,因此电子货币实验试图将信用卡的支付清算功能再予以提升。一种是将现行的信用卡发展成多方位的使用用途,卡片本身可储存金融信息,不与银行信用卡组织直接联机,可在实体商店或网络加盟店消费,实时完成交易支付清算。另一种是电子货币不利用信用卡,而是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创设出网络货币,只适用于网络上购物。就目前的实验情况而言,电子货币依据存在的场所,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

(一)IC卡型电子货币。主要将金融信息电子化,记载于集成电路中,IC卡型的电子货币是现金的替代,消费付款时直接移转给店家。按照交易完毕后,是否回流发行单位,可以再分为开放循环型(openloop)与封闭循环型(closeloop)。开放循环型电子货币在交易完毕后,不必回流发行单位,可继续不断使用。

IC卡型的电子货币是具处理与记忆功能的超小型计算机,可以储存金融信息,可从自动柜员机提领存款。此外,还可以利用特定的电话机,通过电话线,从银行账户中将存款提出。在装设读卡设备的商店消费,可直接自卡中扣除消费金额,移转至商店的IC卡中,而商店经由电话机将营业收入存入银行账户。这种电子货币的流通动向很难掌握,因此对于流通中的货币,保证其不被仿冒的安全措施尤其重要。参与电子货币研发的厂商,正在尝试设计复杂的算法,以确保交易的安全。同时,IC卡型电子货币在其生命周期中,都须通过安全性评核机构的认证,这些认证程序是再研发机构、发行单位或者是专业认证机构所制定并执行的。因此在客观和可量化的评定下,IC卡电子货币具有相当的公信力。

(二)网络型电子货币。使用开放性网络型的电子货币时,须具备银行账户功能的软件,消费者在网络加盟店购物时,经由开放性网络,将其在契约银行的电子货币领出,以暗码化方式传送至网络加盟店,网络加盟店再将暗码化的电子货币转入其往来银行,经确认无误后,贷款由消费者的契约银行移转至网络加盟店的往来银行账户中。网络型的电子货币一旦提出做交易支付后,立即送回发行机构作真伪的确认,属封闭循环型,此类型的实验例如e-cash。

网络型电子货币通常由发行机构统一管理,使用e-cash须在原有的银行账户设立相同的账户称为worldcurrencyaccess账户,下载e-cash用的软件,使用者若要求获得c-cash,则从与worldcurrencyaccess账户连接的e-cash专用的虚拟账户MINT传送e-cash,保存在个人计算机的内存中,或是经由网络付款给加盟店,发行的e-cash皆依序赋以编号,银行管理使用过的e-cash编号,一旦使用过须流回发行机构检查其有效性。e-cash之所以可行,主要归功于数字签章(digitalsignature)与盲目签章(blindsignature)技术,其中数字签章提供e-cash无法被伪造的功能,盲目签章则赋予e-cash号码,确保类似现金的匿名性。e-cash利用暗码防止伪造,维护交易匿名性,消费者购入何物,自何处购入,皆可保有隐私。但网络加盟店无法再度使用其所收到的电子货币,对网络加盟店的付款仍是采用银行存款的拨付,因此丧失了现金的价值可分割性与连续转让性的优点。此外,发行机构必须维护大型的数据库,记录已经使用过的电子货币,防止重复使用的弊端,而随电子货币发行的增加,该系统的负担也会随之增加。对于网络型电子货币,各国政府更担心货币控制的有效性与洗钱问题。

参考文献:

[1]黄梯云,李一军,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

[2]王众托,信息化与管理变革[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145-147.

篇8

当前,业界和学术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互联网金融概念,市场习惯把所有涉及到金融业务的互联网化经营模式都定义为“互联网金融”,或者认为互联网企业介入了金融领域就是互联网金融。最早提出“互联网金融”一词的谢平这样定义:在这种金融模式下,支付便捷、搜索引擎和社交网络降低信息处理成本;资金供需双方直接交易,可达到与现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和银行间接融资一样的资源配置效率,并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大幅减少交易成本。

按照这一定义,金融产品作为各种数据的组合(不需要任何实际物流的支持)在网上实现数量匹配、期限匹配和风险定价,加上网上支付就构成了互联网金融的核心。因此,基于互联网公司“贴金”的模式,可以将互联网金融主要分为三种模式:支付式互联网金融、融资平台型互联网金融和理财式互联网金融。支付式互联网金融:主要为涉及银行支付结算体系的第三方支付,例如支付宝。融资平台型互联网金融:主要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种模式,一是线上P2P贷款模式。二是阿里小贷模式。理财式互联网金融:这是传统金融服务的互联网延伸,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主要方向。如支付宝旗下一项余额增值服务余额宝、招商银行推出的“微信银行”等。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风险分析

(一)法律不完善带来的业务违规风险

目前我国关于互联网金融还没有正式的法律法规出台,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定义、利益主体、权责划分、监管主体等关键问题均没有明确的界定。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和政策的不明确成为互联网金融长远规范发展的阻碍,处于灰色地带发展的互联网金融极易开展违规业务,产生诸如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共存款、民间借贷纠纷等金融风险。

(二)监管创新不及金融业务创新带来的技术风险

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让金融摆脱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金融创新层出不穷,而监管机构技术的创新和监管手段的创新滞后于金融业务的创新,带来了一系列技术性风险。互联网金融开放性和多样性的特征更容易出现黑客可利用的漏洞,造成客户资金和商家信誉处于风险中。

(三)网络虚拟性和信用体系不健全带来的信用风险

互联网金融意味着交易双方的所有资金业务活动都在虚拟世界中进行,增加了交易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放大了信用风险。打破互联网金融信息不对称的关键是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而我国信用体系的构建尚不健全。

(四)信息安全体系建设不足带来的信息泄露风险

随着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金融企业将大量数据存储于云端,这意味着犯罪分子更容易窃取数据,得到企业信息和个人信息。据了解,2012年我国有84.8%的网民遇到过网络信息安全事件,总数达4.56亿人次,包括个人资料泄露、网购支付不安全、遭遇钓鱼网站等。

三、加强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推动互联网金融合规发展

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的设立应以支持产业创新、推动产业合规发展为前提,减少硬性规定设计。尽快出台针对各类互联网金融模式的规范性法律法规,对互联网金融的业务范围、发展方向、监管办法及违规处罚、退出机制等相关内容作出界定,从宏观层面上将其纳入法律监管框架之下。

(二)构建协调合作监管框架,引导互联网金融稳健发展

互联网金融突破传统金融业分工,模糊了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的界限,同时包含计算机网络技术等新内容。因此,互联网金融监管必须联合央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工信部各相关部门共同开展,形成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机制,实现金融监管信息共享,打造金融监管的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和统一网络。

(三)创新改革监管方式,利用先进技术加强非现场监管

金融监管应与时俱进,推出新的监管理念和监管手段,加快构建互联网金融非现场监测指标体系,通过计算机将大量的金融业务数据进行自动分析,综合评估金融机构内部业务发展的风险状况,建立非现场监测预警机制,形成实时跟踪监测系统。

(四)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

逐步形成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利用互联网金融企业掌握的大数据分析企业、个人信用,实现互联网金融行业内部征信系统。制定互联网金融消费者保护管理办法,对交易过程中的风险分配和责任承担、机构的信息披露、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等作出明确规定。

四、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的初步构建

(一)监管原则和目的

依托于计算机技术的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需要宽松的创新环境,过于谨慎、严苛的监管措施有可能抑制其创新发展。因此,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应坚持非审慎性监管原则。监管的主要目的是使互联网金融交易更加安全、公平、有效,金融消费者权益得到保障。

(二)监管主体

考虑到互联网金融的综合性、多领域、电子化等特征,监管主体应包含各级政府、各级金融监管部门(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工商税务部门、工信部、公安部、行业自律组织等。

(三)监管职责

1.各级政府。一是明确各监管主体的职责范畴,协调监管主体间的工作,确保不出现重复监管、监管漏洞等问题。二是形成互联网金融监管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监管主体间的沟通交流。三是尽快完善互联网金融立法,填补法律空白。

2.各级金融监管部门。一是人民银行应牵头组织各金融监管部门工作,协调各类监管事宜。二是推动成立互联网金融行业自律组织和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三是开展互联网金融企业日常监管工作,以非现场监管为主,现场监管为辅。四是协助互联网金融企业打造内部征信系统,并与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对接。

3.工商税务部门。加强对从事互联网金融企业业务、税收情况的监管,适当加大检查频率和深度,充分收集第一手信息,及时反映该类机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工信部。加强金融监管部门的技术力量,建立互联网金融企业非现场监管系统,提高非现场监管水平。

篇9

关键词:感知风险;网上药店;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

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3.0167.02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不断发展,我国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这也带来了网上药店的兴起。2005年12月29号,中国第一家网上药店――药房网――正式开张,拉开了网上药店发展的序幕。截止到目前为止,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显示我国获得网上药品交易资格证的企业已达到117家。

网上药店购买药品具有不少优点:(1)品种更全面;(2)购买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3)价格相对较为便宜;(4)有利于保护消费者隐私;(5)提供送货上门服务等。虽然网上药店具有以上优势,但是目前我国网上药店的发展状况和市场规模却不尽如人意。目前,发达国家网上药店的销售额已经占药店整体销售额的近20%,美国甚至已接近30%,而我国2011年网上药品销售额却只占零售市场的0.2%左右。可见,我国消费者网上购药的意向较低,而感知风险较大是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1感知风险理论概述

风险是影响消费者网上购物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国外对消费者感知风险行为的研究开始于1960年,哈佛大学的Bauer从心理学角度最先延伸出感知风险的概念。Bauer对感知风险的最初陈述为:“消费者的所有行为都会产生其自身无法准确预见的后果,而且其中部分后果很可能是令人不偷快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消费者的行为涉及到风险。”他认为感知风险主要包括两个因素:决策结果的不确定性和错误决策后果的严重性。

Cox(1967)继Bauer(1960)的研究之后,进一步将感知风险定义具体化成两个因素的函数:消费者在购买之前,所感知到购买后产生不利后果的可能性;当购买的结果不利时,消费者个人主观上所感知损失的大小。在Cox的基础上,Cunningham(1967)用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后果的危险性两个相似的组成因素对感知风险做了总结:。这个概念自提出后成了后续感知风险研究的主流。

网络环境下的消费者感知风险,简称为“网上感知风险”。很多学者研究了消费者感知风险对于其网上购物行为的影响,但是对于网上购物感知风险没有统一清晰的定义。Forsythe、Shi(2003)和Sandra等(2003)认为网上购买感知风险是指,某一个消费者对将要从事的某项网上购物活动所主观感受的期望损失。

2感知风险的维度

2.1关于感知风险维度的现有研究

感知风险的维度是指感知风险包含哪些具体内容或者有哪些类型。Bauer认为感知风险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但他并没有分析感知风险有哪些具体类型。

Cox(1967)提出消费者感知风险与财务或社会心理有关。Cunningham(1967)认为消费者如果意识到特定的购买可能不能够满足其购买目标,就会感知到风险,这种风险可能包括社会后果、资金损失、物理的损失、时间损失或产品性能等。Woodside(1968)将感知风险分为社会的、功能的和经济的三个方面。Roselius(1971)认为消费者在做购买决策时,承担着遭受时间损失、危险损失、自我损失和金钱损失的风险。Jacoby和Kaplan(1972)则将消费者感知风险分为下列五种:财务风险、功能风险、身体风险、社会心理风险和社会风险。

网络环境下感知风险维度研究证明,传统感知风险六维度主要与购买某个产品或产品种类有关,并未充分考虑购物环境。因此不断有学者提出新的看法。Jarvenpaa和Todd(1996)确认了五个维度的网上购物感知风险:经济、社会、功能、个人和隐私风险。这是隐私风险作为感知风险的一个维度首次被提出。

国内学者对网上购物感知风险的维度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尤丹蓉(2003)通过研究证实了经济、功能、隐私、心理、时间、身体和社会七个风险维度。董大海等(2005)使用因子分析等统计技术得出了网上感知风险的四个维度:网络零售商核心服务风险、网络购物伴随风险、个人隐私风险和假货风险。井淼等(2005)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服务风险的概念。

2.2消费者网上药店购药感知风险的维度

基于对以往文献的研究同时结合药品的特殊性质,笔者将与消费者在网上购买药品过程中最密切相关的感知风险定义为以下七个维度:经济风险、产品风险、时间风险、信息风险、售后风险、健康风险、隐私风险。

经济风险是指消费者在网上药店购买药品过程中可能造成的财产损失。消费者会因为经济风险而在使用银行卡进行网上购药时产生明显的不安全感。账户被盗、余额被使用等事故频发更是加深了消费者的顾虑。

产品风险是指所购买的品牌或产品不能满足消费者的期望。判断网上商品的质量会因为无法亲自触摸、感受以及试用产品而受到限制,而颜色或产品性能上判断存在误差和商品信息不够充分也都会导致消费者承受更高的产品风险。

时间风险包括两个阶段,一是在网上浏览商品到提交订单成功所花费的时间,包括网站定位、商品导航等;另一阶段是从订单提交后到收到货物的时间。网页设计不合理、网页打开速度缓慢等情况会浪费消费者大量时间。而药品作为特殊商品,及时、准确、安全地送达至关重要。

网络销售商是否真实存在,网上药店提供的相关信息是否被夸大的,甚至可能是虚假信息,这就存在信息风险。药品因其特殊性,质量和真伪更是受到消费者关注。所售药品是否假冒伪劣,药品功效是否夸大,生产日期是否新鲜等问题都会对消费者产生影响。

售后风险是指买到的产品出现问题或者产品不合适、缺少售后服务保障等所带来的风险。药品是特殊商品,一旦药品出现问题,尤其是在购买并服用后发生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时,网上药店的责任该如何界定、如何进行赔偿等。

健康风险是指网络购物的方式或者网络购买的商品对消费者健康可能造成伤害。网上购买药品一般需要较长时间面对电脑进行浏览,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消费者的健康带来了威胁。此外,所购买的产品可能存在质量安全问题,从而造成消费者身体上的伤害。

隐私风险主要是指在网上药店购买药品时通常需要填写的个人姓名、地址、电话等详细资料,这可能造成消费者隐私的泄露,给消费者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烦。目前,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被盗用甚至被公开买卖的报道屡见不鲜,这使得不少消费者顾虑重重。此外,药品的使用也涉及到个人隐私问题,一旦泄露会对消费者造成不必要的尴尬。

3基于感知风险维度的网上药店应对策略

3.1经济风险的应对策略

网上支付的安全性问题一直是阻碍消费者进行网上购药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提供安全有效的网上支付手段,降低消费者经济损失风险,能够从很大程度上吸引潜在消费者进行购买。支付安全方面,网上药店应积极提升自身网络安全技术,提高支付网络安全系数,并通过各种途径明示消费者,从而打消消费者对在线支付技术方面的顾虑。

在支付手段方面,网上药店应提供更安全简便的支付方式。传统的比较安全的支付方式有货到付款、邮局汇款以及银行转账等。随着支付方式的发展,第三方支付平台出现使支付变得更加快捷和方便。选择与支付宝、财付通等实力较为雄厚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合作,能够保障在线支付更为安全有效。

3.2产品风险的应对策略

相对于其他商品而言,药品的质量和信息显得更加重要,网上药店应根据药品的不同功能和品牌进行有效分类,同时在药品介绍页面全方位的介绍产品,包括药品的品名、规格、生产企业、药品批准文号、产品批号、有效期、主要成分、适应证或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信息。网站在制作图片时应尽可能的和原物一致,不要进行修饰,文字表述也应实事求是。让消费者能够充分地了解药品的真实信息。

同时,网上药店要提供完善的药师咨询服务,加强消费者和执业药师的网上互动,更可设立视频咨询,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为消费者提供相关药品和疾病的咨询。这样可以避免消费者盲目的购买药品,减少消费者因服药不当产生身体不适的风险,保证消费者能够对症买药。

3.3时间风险的应对策略

针对时间风险的两个阶段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在网站设计方面应合理设计网页,提供合理有效的产品导航,减少消费者搜索产品的时间;增加服务器,以加快网页浏览和响应速度;加强对消费者订单的审核、处理效率,尽量缩短处理时间,保证商品及时发货。

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在配送环节应该更加谨慎,以确保药品在运送过程中依然保持其完整与有效性。目前,除了少数正规网上药店采用门店配送方式,更多的网上药店借助第三方物流送货,这使得药品损坏、丢失以及配送延期等情况时有发生。网上药店应选择实力雄厚,服务质量有保障的物流企业进行合作。此外,也有学者提出了采用第四方物流的建议。

3.4信息风险的应对策略

首先,网上药店应通过威信较高的媒介积极宣传企业和产品,提高自身形象。注重买家的评价和反馈,从而形成良好的口碑效应。其次,应提供的信息准确、可靠、及时全面的产品信息(可参考产品风险的应对策略相关段落),便于消费者接受、识别、反馈,对于消费者减少感知风险有一定的作用。

此外,对于网上药店所销售的保健品、化妆品等商品可以提供试用装服务,消费者使用试用装后觉得不满意的可以退换商品。在商品页面可以设立消费者评价一栏,已购买并使用的消费者可以对商品进行评价,为其他消费者提供参考。

3.5售后风险的应对策略

网上药店应制定明确的售后服务制度,并在网站的醒目位置予以公示,使消费者能够及时了解商品的退换货制度。网上药店可以向消费者承诺保证退款,退还有缺陷或有质量问题的商品,甚至一定期限内无条件退货,并对于退货费用给予减免优惠。这些措施可以显著降低消费者的售后感知风险,激发消费者网上购买药品的信心,尤其是对于有意向在网上购买高价药品、保健品、医疗器械的消费者。

3.6健康风险的应对策略

长时间浏览网页会对消费者造成一定的身体伤害(视力伤害等)。因此,网上药店应注重网站的外观和功能的设计,展示页面力求达到美观、简洁、清楚,使消费者能够方便快捷地搜索所需商品,比较同类产品。对于消费者比较关心的常见问题,可以设置专题模块,从而缩减消费者网络购药时间,减少其对于健康风险的担忧。

对于因商品瑕疵或缺陷可能对消费者造成的伤害,网上药店应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售后保障措施。

3.7隐私风险的应对策略

用户信息的泄露会对客户以及企业自身信誉造成不利影响。所以,网站应积极采取措施保障用户信息的安全,制定详细合理的隐私政策,并用清晰简洁的语言在网站醒目位置予以公示。同时,应不断提升和完善网络交易安全技术,包括认证技术、加密技术、留痕技术、防火墙技术、数字签名技术等。此外还应该做好相关员工的教育培训工作,防止内部人员出于个人利益窃取、买卖客户资料。

参考文献

[1]Sandra M.Forsythe,Bo Shi.Consumer patronage and risk perceptions in Inter-net shopping[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3,(5).

[2]于丹,董大海.网上购物风险来源、类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7,(28).

篇10

一、互联网金融的定义及产生发展原因

(一)互联网金融定义及主要模式

互联网金融是指以依托于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以及搜索引擎等互联网工具,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一种新兴金融形式。由此可见,互联网金融是在互联网技术不断进步和金融行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与金融相结合的新兴产物。以P2P(互联网个人借贷平台)为代表的贷款平台为小微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以银联支付、支付宝、财付通、微信红包等为代表的创新模式创造了新的移动支付方式;以余额宝、理财通等为代表的零门槛理财服务极大地冲击了人们对传统银行的思维定式。互联网金融正改变着传统金融的运行模式,促进了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创新,完善了现代金融模式,增强了金融服务效率。

(二)互联网金融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互联网金融是网络技术发展到较成熟阶段的产物。互联网金融的产生是网络和金融结合的有效形式。

1、金融抑制、利率市场化不足

我国金融体制的不完善给互联网金融留下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国有信贷配给存在金融抑制现象,在金融抑制下,过低的利率导致过低的存款量,导致资金需求超过资金供给,因而金融部门不得不进行信贷配给。在政府干预下,银行部门的资金大多被分配到政府希望优先发展的领域,即使是银行自己决定的资金流向,也在低利率下被分配到风险较低的部门。我国金融市场长久以来一直存在严重的金融抑制现象,落后的资金管理和低效率的资金配给导致中小企业等贷款群体被排斥在传统金融市场之外,中小企业只能在传统金融市场外寻求融资途径,利率市场化的不足使得有理财需求的客户想要需求一种更为高效的理财途径。而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不仅为中小微企业融资增加了渠道,更降低了它们的融资成本,同时也为资金供给方提供了高于银行收益的更为优质的理财渠道。

2、互联网金融自身优势

我国互联网金融在短时间内发展如此快速,除了外在的宏观原因外,其相比于传统金融所具有的独特优势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首先,互联网金融有强大的客户资源。互联网金融依托互联网发展,我国互联网普及率已很高,网民人数据统计已达6亿多人,海量的资源为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基础。

其次,互联网金融在资源配置方面更加高效。互联网金融突破了传统银行业务营业时间上的限制,24小时全天候服务,并且不受地域的限制。高效的引擎搜索、大数据云计算、社交网络、移动支付使得金融市场最大限度个性化、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配置。

再次,互联网金融解决了金融机构运营及交易成本过高的问题。由于互联网金融采用线上交易的方式,这种交易方式极大地降低了交易过程中的成本。据了解国内银行业服务网点大约20万个,每个网点一年所有的运营成本大约500万,互联网公司可以通过线上管理、用户自定义产品的方式省去巨额的运营成本。

最后,互联网金融满足了投资者和企业希望获得更加便利金融服务的迫切需求。如今实体经济缺钱,而同时很多的中小投资者又缺乏良好的投资渠道,这就形成了供求的矛盾。互联网可以解决两者的信息不对称,让闲置的资金流动起来,既满足了企业的融资需求,又满足了投资者的投资需求。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互联网金融产品和服务无法满足各类投资者需求。由于互联网金融服务商的增多,为客户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和不断丰富与创新的互联网金融产品是大势所趋,而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在这方面还有所欠缺。我国互联网产品种类还不够丰富,只有电商理财、P2P、第三方支付等几种,与人们对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期待还相距甚远。

(二)互联网金融存在巨大的网络安全隐患。由于互联网金融业务以网络平台为基础,互联网技术发展不成熟的话,必然会导致黑客攻击,病毒入侵情况的发生,还会导致客户信息和个人隐私的泄露,无法给互联网金融数据库管理带来有效保障。

(三)存在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主要包括互联网金融平台保障风险、信息不对称风险和信用风险。互联网金融平台既是资金中介又是担保人,既要负责资金的追偿又缺乏对资金的约束。个别P2P公司通常缺乏对出资人、注册资本、借款人等重要信息真实性的审核,所以会经常出现信息造假的情况,这样可能会给客户双方带来巨大损失。在当下,个人和企业征信信息的获得是制约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一大瓶颈。同时,信息的不对称风险更是加大了互联网金融的系统性风险。

三、我国互联网金融有序发展的对策建议

对互联网金融进行规范,才能促进其有序发展,健康成长。

(一)加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国家应加快制定保障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互联网金融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制定行业准入、退出标准,制定违规违法惩处规则,形成我国互联网金融法律体系。建立公平、公开、公正、高效的互联网金融环境。建立平台安全标准,制定互联网金融管理标准及技术规范,推动互联网金融行业规范化发展。

(二)建立和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一是明确互联网金融监管部门及监管范围和监管职能,创新监管方式应对互联网金融发展新形式;二是构造互联网金融行业标准及监管指标,加快建立互联网金融的登记备案制度;三是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队伍建设和人员培训;四是建立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加强网络监管,对资金流向和资金用途做实时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