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规划总结范文

时间:2024-01-25 17:51: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规划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态规划总结

篇1

本文结合宜昌市的生态环境现状及问题,对2013年新版《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中制定的 “育源头、厚围屏、清长江、保廊道、留绿楔”的生态环境保护策略进行分析解读,最后提出了城市总体规划中生态环境保护策略的制定方法。

【关键词】

宜昌市;总体规划;生态环境;保护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正文】

1宜昌市生态环境概述

宜昌地处我国生态系统的重要的过渡带,具有特定的地貌条件和水热条件,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生物多样性的地位极其重要,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基因库,同时宜昌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源头区,为我国提供了多种生态服务功能。

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划》,宜昌处于中度脆弱向重度脆弱的过渡带。因此,宜昌的生态环境保育显得极为重要,要努力防止宜昌市的生态环境衰退。宜昌处于平原向山区的过渡带上,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市域山地占69%,丘陵占21%,平原占10%,构成“七山、二丘、一平”的地貌特征。其西部主要是山区,地质灾害容易发生,在全国自然灾害危害性评估里,大体是中等水平。

2宜昌市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湖北省实施“一主两副”中心城市跨越式发展的战略背景下,宜昌市新版总体规划提出到2030年末,将宜昌市中心城区建成占地300平方公里,拥有300万常住人口的现代化特大城市。但是随着城市建设用地的急剧扩张,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逐步激化,严重影响了整个城市的和谐发展。

2.1库区源头存在的问题

本文所指的源头主要是三峡库区,三峡库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源头,是宜昌生态环境保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自三峡水库建成以来,随着人工的调控,库区的水位涨落速度、幅度和频率都与原来的天然河道有着明显的不同,增加了消落带的不稳定性,对三峡库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地质灾害等。

2.2生态屏障存在的问题

生态屏障既是宜昌生态服务功能的源头区之一,也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屏障的具体生态服务功能在于氧气制造、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育、水土保持和城市景观营造等。

宜昌长江两岸的山体区域与自然保护及风景名胜区构成了宜昌市的生态屏障,护卫着宜昌的发展。但是宜昌处于地质灾害易发区,且多数地区坡度较大,土地的开发利用尤其是坡耕地极易加剧水土流失。

2.3长江流域(宜昌段)存在的问题

目前三峡库区的长江江段已由天然河道变成了水库,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体污染和河床下切。

在水体污染方面,三峡水库运行后,库区水体流速减缓,自净能力变弱,流速的急剧减小不利于污染物的稀释扩散,在排污口附近易出现高浓度的污染区。同时宜昌市沿江磷化工企业群的污水排放,更加剧了长江的污染。

在长江河床方面,葛洲坝下泄水量含沙量减少,宜昌以下河床没有泥沙补充,使原河床泥沙下移导致河床下切,再加上航道违法采砂现象时有发生,河床下切更为严重。

2.4生态廊道及绿楔存在的问题

宜昌的廊道主要有山体廊道和水系廊道两大类。绿楔也是重要的生态廊道,主要是由连续的自然和半自然植被形式将城外的绿色郊野引入到城市组团间和城市中间而形成的。宜昌的生态廊道和绿楔主要分布在宜昌的各山脉、河流及渗入城市的自然和半自然植被带。

新生城中村的违章建筑破坏生态廊道问题:城市用地扩张过程中,原来的农村被城市包围形成新生的城中村,挖山平地私搭乱建的违章情况很多,对原有生态廊道破坏加剧。

城市建设阻断绿楔渗入:宜昌主城区组团感不强,连成一片,渗入城市的绿楔被城市建设活动阻断。

河堤生态廊道的破坏和公园绿地空间的缺失:宜昌水域较多,河堤堤岸长,水域廊道保护和河堤加固修复工作力度不够,没有考虑到河堤生态廊道中公园绿地空间的建设。

3宜昌市总体规划的生态环境保护策略

针对以上的问题,新版规划将宜昌生态环境保护的应对策略制定为:“育源头、厚围屏、清长江、保廊道、留绿楔”(如下图)。具体来讲就是要以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建设为抓手,提升森林覆盖率,强化水土流失治理,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大地质灾害敏感点的监控和治理,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和连续性。

图:规划区生态功能结构图

资料来源:《宜昌市总体规划(2011-2030)》

3.1育源头

源头区应当实施以保育为主、防治为辅的对策,工作的重点主要是水土流失治理和地质灾害防御。

水土流失治理:提高植被覆盖率,尽可能的降低地面;加强小流域的治理,通过对小流域的治理,缩小水土流失面积,阻拦由水土流失而损失的土壤颗粒物质;尽可能不在三峡库区展开大规模的开发活动,减少人类活动的影响,由此减少由开发不当而造成的水土流失。

地质灾害防治:定期对地质灾害敏感点进行普查,理清地质灾害敏感点的分布,对其可能的危害大小做出评估;对特定地质灾害点加强监测,对可能发生的灾害做出预报;对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地质灾害处,以工程措施或其它方法进行加固、拆除、改造等。

3.2厚围屏

加大林地保育,扩大地表植被覆盖率和加大生物多样性保育力度是生态屏障的保护的重点。加大林地保育,是宜昌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宜昌长江两岸的生态屏障来说,提高围屏的林地覆盖率,是保障宜昌生态屏障,巩固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手段,是增强这一地区水土保持能力的重要途径;加大林地建设,是保障水源涵养的重要途径。

3.3清长江

宜昌段长江流域整治的重点是水体污染治理和河床保底护底等问题。

水体环境污染:通过立法根治长江的污染问题,保护长江流域环境。目前长江流域重建设、轻环保;重眼前、轻长远;重行政手段、轻法治管理的倾向比较明显。同时,对长江流域环境保护必须实行专门性、综合性的法律约束。

河床下切方面:应采取护沙、保沙的河床护底措施改善河床下切现象,加大长江采砂监管力度,杜绝违法采砂现象。

3.4保廊道

宜昌市沿江发展,是典型的组团式发展的模式,各组团间多为没有开发的自然和半自然状况山地、农田等,大山余脉穿城抵江,构成了山体廊道。宜昌山体廊道建设的重点是:通过有意识保留一些山体不予开发,以连续的自然和半自然植被形式将山体廊道保留下来。

长江在宜昌穿城而过,长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廊道、中华鲟保护区所在地和宜昌主要的饮用水源地。长江既是宜昌和湖北发展的重要经济带,也是重要的生态廊道,保护好长江,对我国和宜昌当地,都有极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应。宜昌水系廊道建设的重点是:保障水环境质量,加强水源涵养地建设,整治水土流失。

3.5留绿楔

绿楔建设的重点是强化植被建设,保持植被的连续性;基础是加强城郊山体的绿化;关键点是避免人造的各种构筑物对绿楔用地的占用。

宜昌不宜建设太多的城市广场,控制城市广场的数量,代之以城市公园,以绿芯代替广场,这也是控制城市热岛效应的手段之一。对城市道路的建设,在市外,通过桥梁和涵洞,保障绿楔的联通,市内部分,通过路边绿化、城市街心花园,保持绿楔的联通。

4宜昌生态环境保护策略的启示

结合宜昌市总体规划的生态环境保护策略,笔者将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策略的制定方法总结如下:

4.1综合分析,明确问题

在编制总体规划制定生态保护环境策略前,需要对城市规划区生态环境现状结合城市经济、社会、空间、制度等要素来综合分析研究,得出城市规划区生态环境的真实现状情况,发现主要问题。

4.2整体考虑,分区治理

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其生态环境策略也必须把握全局,整体考虑。根据分析得出的整个城市生态环境现状问题,结合相关规划原理制定出统一的规划总体策略,为生态环境保护制定大方向,然后在具体的规划编制过程中,根据总体策略,对城市各片区进行分区考虑,一一提出合理的分区策略。

4.3政策先行,法制保障

城市政策是城市发展的纲领,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城市总体规划作为法定性规划,政府应当在编制规划前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政策,用法制的形式保障规划策略在具体的建设工作中得以实施。

5总结

城市的发展必须以生态与环境资源作为前提,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应当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策略的制定,努力营造和谐的城市空间。结合宜昌市生态环境现状问题,宜昌市总体规划采用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提出了“育源头、厚围屏、清长江、保廊道、留绿楔”五条生态环境策略,集中体现了城市总体规划在制定生态环境保护策略中的综合性、整体性、政策性和法制性。在生态环境保护策略的制定上对其他城市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 2013,3.

[2]叶兴平,陈燕飞. 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探讨――以拉萨市城市总体规划为例[A].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9,9.

[3]蒋贵国,周介铭,张志龙.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以安县为例[J]. 西南农业学报,2012,03:989-992.

[4]饶戎. 基于城市规划的生态规划方法[J].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09,01:11-33.

[5]杨月兰,唐焱.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生态反思及启示[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7,01:18-22.

篇2

为进一步在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厚植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提升全体师生生态文明素养,辐射带动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生活创建,根据省教育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开展绿色学校创建工作的通知》及市教育局《关于开展绿色学校创建工作的通知》要求,县教育局在加强组织领导,深入调查的基础上规划23所学校开展了2021-2022绿色学校创建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现将前一阶段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强化组织领导,抓好统筹协调

成立了以教育局局长为组长,局其他所有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基教股、计财股、发展规划和建设股、教育督导室等相关股室负责人、督学责任区负责人和各学校校长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强化了创建工作的组织保障。为全面落实创建工作,制定科学的创建工作方案,局分管领导召开了统筹协调会议,商讨了创建工作方案,明确了职责分工,为创建工作的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深入调查,科学制定创建工作方案

为全面准确做好绿色学校创建工作规划,2021年5月,县教育局对全县所有学校的绿色学校创建基础情况进行了摸底和分类,拟定了创建工作方案,下发了《关于印发<县绿色学校创建工作方案>的通知》,按要求制定了“绿色学校”创建规划及(2021-2022年)分年度实施计划,明确了2021-2022年创建工作总体目标(66%)和创建学校(23所)。按照属地原则,我县现有学校35所,其中市属高校1所,县属学校34所,2021年规划创建绿色学校9所,占比26%,其中高校1所,县属绿色学校8所;2022年规划创建县属绿色学校14所,占比为40%。

三、围绕创建内容,扎实开展各项工作

自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全县各类学校在教育及其他职能部门的指导下,紧紧围绕“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加强绿色规划管理、建设绿色环保校园、营造绿色校园文化”等方面的创建要求,切实加强资金投入,强化各项保障措施,扎实开展了一系列创建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在总结前段工作的基础上,8月下旬至9月上旬,我县2021年绿色学校创建校对照《省绿色学校创建评价指标(中小学校)》开展了自查自评工作,自查自评结果是8所创建学校能够全部达标,到年底前可以开展评估验收工作。后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是继续巩固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积极改善绿色环保设施,努力营造和提升绿色校园文化,同时要及时收集完善和整理好创建工作资料,积极迎接上级主管部门的评估验收。

篇3

关键词:生态规划理论;可持续发展观;城市规划

Abstract: in promoting China's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period, the reasonable urban planning work play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position. This paper first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planning of the city planning in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ummary, and then taking chongqing as an exampl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cept and ecological planning theory under the guide of the urban planning is analyzed.

Keywords: ecological planning theor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rban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伴随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城市规划工作开始在城市建设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08年《城乡规划法》的贯彻实施也进一步加快了城市规划的法制化进程。但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张,作为其核心工作的城市规划却呈现出力不从心的局面: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的制约力度不足;城市规划陈旧过时,不切实际;城市规划雷同缺乏创新等问题不断显现,并开始逐步演变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面对经济社会对城市规划要求不断提高而城市规划却力所不及的状况,深入探究城市规划的价值导向与理论指导,能够帮助我们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有效的解决问题与矛盾。

1.可持续发展在城市建设中的前景

1.1可持续发展观的内涵

20世纪70年代以来,工业革命的兴起带来了西方社会对单纯的经济增长观与无限增长观的盲目发展,全球人口的不断攀升、自然资源的浪费性使用、自然环境的急剧恶化、社会不平等现象加剧等等都预示着这种传统的发展观即将走向破产。人们开始逐步认识到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重要性。1987年,由挪威前首相G.H.布伦特兰夫人主持,由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O)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合作研制并提交的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首次对可持续发展进行定义:“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自此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成为一种国际共识。可持续发展观是一种内涵丰富的发展理念,主要包括: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观、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观与可持续发展的技术观等。可持续发展观并不否定经济的发展,而是强调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可持续发展应将经济的增长与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相协调,用科学的发展观引领经济与社会活动。

1.2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整个人类社会中,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无疑是与人们的生态、经济、社会、技术活动有着最为密切也最为重要的相关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管理者通过合理的运用人力、物力、财力、信息、技术等协调和控制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城市社会可持续发展、城市技术可持续发展、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等的过程,实现人们生态、经济、社会三项效益同步提高的系统工程。现代化的城市是集经济再生产、人口再生产和生态再生产于一体的城市发展大系统,其经济系统、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是整个系统内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子系统,只有实现各个子系统的协调互动,才能最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起源于西方社会对如何解决城市问题的不断探索,进入21世纪以后,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各国争相成立可持续发展研究小组,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思想引入城市规划实践的行为框架,实现从城市规划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的概念转变,目的是更好的控制人类对土地和资源的利用所产生的消极效应与后果,将环境管理要素纳入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各个层次的规划中去。

2. 生态规划在城市规划中的演变

生态规划理论是基于对传统城市规划理论的批判与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有的城市规划学者从9个方面对传统城市规划和生态城市规划进行了详尽的对比分析与研究(见表1),将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方法定义为:“在对传统城市规划设计方法的总结与反思的基础上,以生态价值观为出发点,综合发展而来的新的规划设计方法理论”。

表1 传统城市规划与生态城市规划比较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城市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按照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进行城市建设,势必会给城市发展带来严重的资源、环境或是经济、社会矛盾。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规划实践,其理论的发展尚有待深化,城市规划应该是带有价值取向的社会实践,因为城市规划理论是关于城市如何规划、应怎样做的理论,缺乏价值取向的城市规划理论是盲目的和不完整的。因而,价值取向便应该成为城市规划理论的核心和重点,从迄今为止的人类三大世界观看:一是神创论,主张城市建设应该通过占卜活动获取神的同意或是通过相风水来趋吉避凶等。二是人本主义世界观,主张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伟大的力量,人类不仅能够认识世界,还能够按照自身的意愿改造世界,故而城市建设应该最大限度的服从人的利益与需要,人本主义世界观将城市看成是人类所创造的环境,城市是完全可以认识的,并能够依据人的意愿加以规划。三是生态为本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认为,人并非是独立于客观存在而存在,它与自然界的其他生物、非生物都是自然这个大环境的一部分或是组成因子,故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不应该凌驾与自然之上。而在这个城市规划过程中,并非只有人类具有利益与需求,那些不具备参与权的生命或非生命体同样具有自身的利益追求与享受权益的权力。如果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忽视它们作为利益主体的需求,其结果必然会造成城市规划中的资源、环境与生态困境。

3.可持续发展观与生态规划理论指导下的城市规划优化方案------以重庆为例

从1949 年至今,重庆城市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其发展过程体现了重庆在这六十多年里的城市化进程,更反映出这六十年里重庆城市规划演变过程。从计划经济时期的行力量政推动下的传统城市规划阶段一直到如今的以生态规划为价值导向的可持续城市规划阶段,无不表明可持续发展观与生态规划理论指导对优化城市规划的重要作用。

3.1城市规划的调控目标转向控制合理的环境容量、建设标准和相互之间协调发展

传统的城市规划将重点放在对城市规模与形式上,而新型的城市规划观要求打破传统的城市规划方法与思路,注重采取创新的方法合理确定与整合环境容量,准确把握建设标准,注重城市的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与形成。就重庆2007年城市总体规划上看,城市空间结构变更为“一城五片、多中心组团式”:主城由中部、北部、南部、西部、东部五大片区组成,中心城区包括中部、北部、南部片区。以片区为格局有机组织城市人口和功能,各片区具有相当的人口规模,城市功能完善,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相互协调发展。将城市规划看成是一个整体进行城市意象发展,注重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

3.2通过城市规划落实生态规划理论与可持续发展观

对于生态规划理论与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观并不是简单的理论指导,而更应该通过总体的或是具体的城市规划方案加以落实和实践,这是优化和应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最佳路径选择。具体而言,城市总体或是具体规划的落实具体包括下几个过程:一是城市市域体系规划,在这一环节中,城镇化是生态规划与可持续发展观关注的重点。二是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在这里,对城市的明确定位是重中之重,也是城镇化是生态规划与可持续发展观研究的关键。三是城市形象规划,在这一环节中,强调对城市的历史与文明进程等及整个城市的印象的关注。四是城市生态环境规划,这一环节中,生态价值取向与可持续发展观成为贯穿整个过程的指导思想,包括自然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土地分类利用规划、生态绿地系统规划、城市园林绿地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内容。五是综合交通规划。另外还包括市政公用设施规划等不同的内容。可见,在整个城市规划中贯彻生态规划理论与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系统而完整的过程,要从总体到具体的逐个落实与完善,最终实现城市规划的改善与合理优化。

总结:

随着城市规划在国家和公民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影响的并不断扩大,合理引导其理论和实践的价值走向变得日益重要和紧迫。对可持续发展城市观的理解与运用,对生态规划理论与城市规划的有机融合是当前城市建设与发展领域的重大课题,故借鉴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内涵与生态规划的理论基础对于构建突破传统的城市规划模式具有重大的社会和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1]胡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从概念到行动[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P15-18.

[2]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P82-88.

篇4

关键词:城市建设;生态环境;设施;途径

1概述

我国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是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水系统中,城市重工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污水排放,给城市带来严重的水污染,从而使水环境面临巨大的压力。水系统是人们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一旦水系统得到恶化的趋势而没有得到良好的控制与管理,就会造成地质污染、土壤污染等,威胁人类生命安全。文章通过几个案例进行分析,总结了目前我国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的严重性进行探讨,提出必须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2 问题综合与多目标的确定

在进行全面调研的基础上,课题组充分利用当地专家,邀请长期生活工作在当地的各方代表,进行一次全面的问题总结和相关目标的确定。

2.1 问题综合――政策

德尔菲法政策德尔菲法是传统德尔菲法的衍生物,通过一个7~15名成员的德尔菲专家意见组来完成。政策德尔菲法是一个多次反复、互动的过程,专家意见组会聚到一块,相互交流;它在规划的初期对明确问题及确立初步目标时尤为有效,结果可以为更为深入的研讨或讨论提供前期准备。德尔菲法途径已成为研究城市和环境问题的有效工具。本次规划中的政策德尔菲意见组由15名成员组成,分别来自规划、园林、水利、土地、环保、交通、农业、旅游等部门,分别代表专业规划人员、与城市建设有关的政府管理机构及公众利益代表,得出的问题和目标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2.2 问题归纳与多目标确定

根据对某市的研究,某市的生态环境中,主要存在的问题主要分为自然生态环境问题和人类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两种。自然生态系统的质量安全及其具备的结构功能,给人类及各类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同时,自然生态系统也为人们提供便生产生活环境、便利的服务等功能。这些功能的发挥需要人类的配合与保护,生态系统是人类及各个生物赖以生存的保障,因此,必须建立完整的生态系统,保护生态环境与资源,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

2.3 常规的、单一目标的问题解决方式及其评价

从某市已有的教训看,以上生态环境问题如果按通常方式、通过土地利用规划、防洪排涝规划、环境治理、城市空间和建筑设计、园林绿化等途径和相应的工程来单一地解决问题,结果往往在解决某一问题的同时,引起其它问题的出现或恶化。

3 建立生态基础设施综合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

3.1 关于生态基础设施

生态基础设施是保证生态环境的重要系统,能够全面、综合的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有效改善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重要的生活服务功能。其中,生活服务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中氧气、植物、动物、场地、绿化、环境美化等等,都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自然资源。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内容是对自然环境进行综合性的维护,保护生态系统结构及功能,并保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安全性。

3.2 某市EI建设的关键战略

在系统分析某市的自然、生物和人文过程的基础上,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尺度上提出某市EI建设的关键战略和策略。

3.2.1 宏观区域战略

(1)宏观目标:维护区域国土生态安全,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保障城市能获得可持续的自然服务。(2)景观战略:建立“黄河绿色廊道-中心城区湿地系统-滨海生态保护带“区域生态基础设施,将中心城区生态系统融入区域生态网络中,使其成为区域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

3.2.2 中观城区战略

(1)中观目标:维护自然系统自身的健康,并能使区域EI及其生态服务功能,通过城区景观网络,公平地、通畅地传送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2)景观战略之一:建立中心城区湿地水循环系统,实现水资源再利用规划提出3个小循环系统,包括两个淡水循环系统和一个盐碱水循环系统。将淡水循环系统与盐碱水循环系统分离,淡水河道在台地上修建,避免受地下盐碱水的影响。利用风能为水循环提供动力。(3)景观战略之二:建立与湿地系统相结合的游憩网络游憩网络由斑块、结点和廊道3种元素组成。①斑块系统包括10个大型生态斑块,利用现状水体及低洼地改造而成,面积大,生态及休闲价值高。②结点系统分级配置,包括13个城市级结点和21个社区级生态游憩结点。城市级结点充分利用现状面积较大的乱掘地、荒草地、水塘等,各具特色,具有较高的生态休闲价值;社区级生态游憩结点充分利用现状面积较小的水塘、林地、水田等形成,主要为其服务半径范围内的居民提供生态服务。

3.2.3 微观战略

(1)微观目标通过设计实现并维护城市和区域生态基础本身的完整性;同时,在场地尺度上,让人体验EI的生态服务。(2)景观设计导则分别提出各类斑块、结点和廊道的规划设计导则。a.斑块和结点设计导则以湿地斑块为例,导则要求:自然堤岸;湿地水位低于河流洪水位;种植耐盐碱及净化污染物的植被;湿地平浅,湿地边缘种植挺水植物,等等。b.竖向处理方式长期的农耕活动,使当地人总结出了一整套应对盐碱的土地处理技术,如台田,在微观尺度上有效地解决了种植、排碱、防涝等问题。被更加昂贵的城市绿化方式所替代。

4 综合途径的多目标评价

生态基础设施的建立,不仅实现单一问题的解决,还能够从多方面综合性的将环境问题进行解决。根据对某地区的实践总结出,该地区生态基础设施战略的提出,发挥了其具有的整体性与综合性,有针对性的对生态环境问题进行解决。在此基础上,在生态问题解决中,生态基础设施需要相关的管理及战略来辅助其问题的及解决,为生态环境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具有单一特性的措施不能满足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发展,反之,利用生态基础途径系统进行综合性、全面性的分析并解决问题的所在,能够充分解决环境问题,利于环境保护。EI的提出,不仅仅针对单一形式的环境问题所提出的,而是在生态系统中,水环境的严重污染预示着其它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的程度进行全方位的解决,由于水资源出现的问题,反映出我国生态环境的问题,处理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对于土地的改善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增强生态系统功能,这就需要EI的辅助,通过一个全面的、综合性的生态基础设施系统的建立,能够改善生态环境问题及资源利用问题,提高我国资源利用率与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绿道;规划设计;地域特征;佛山新城

1 绿道综述

1.1 绿道概念

“绿道”源自英文单词“greenway”, 由“greenbelt”和“parkway”拆解而成。Green表示自然存在,包括自然或半自然的环境;way则表示通道,包括动物和人的生活廊道。

引用Charles E. Little著作 《Greenway for American》中所下的定义:绿道就是沿着河滨、溪谷、山脊线等自然走廊,或是沿着诸如用作游憩活动的废弃铁路线、沟渠、风景道路等人工走廊所建立的线型开敞空间,包括所有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自然景观线路和人工景观线路。它是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地、名胜区、历史古迹及其他与高密度聚居区之间进行连接的开敞空间纽带[1]。

在美国,绿道发展大致可分为5个阶段:第1阶段为1860~1900年代,早期的绿道,如波士顿公园系统;第2阶段为1900~1945年代,主要为风景园林师规划的绿道,如国家公园管理署(NPS)的公园道(Parkway);第3阶段为1960~1970 代,生态学影响下的绿道规划;第4阶段为 1980~1990 年代,此阶段兴起绿道运动,强调绿道的多样化游憩需求及可达性。第5阶段为 1990 年代至今,绿道在理论和实践全面展开[2]。

世界上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绿道始建于1867 年,是Frederick Law Olmsted设计的美国波士顿公园绿道系统。该公园绿道系统通过林荫大道将绿地和各类开敞空间联系起来,就像一条翡翠项链环绕在城市周围,因此也称之为波士顿翡翠项链(图1,2)。

由于认识到了绿道网络在环境保护、经济利益、美学上的巨大价值,美国各州从20世纪中叶开始对各类绿地空间进行了连通尝试。20世纪70年代开始有了“greenway”的概念,但是其正式提出还是在1987年的美国总统委员会的报告中。该报告对21世纪的美国作了一个展望:“一个充满生机的绿道网络......使居民能自由地进入他们住宅附近的开敞空间,从而在景现上将整个美国的乡村和城市空间连接起来......就像一个巨大的循环系统,一直延伸至城市和乡村”。此后,绿道这一概念开始被广为接受。

1.2国内绿道的理论研究及实践

我国第一次较为系统地引入介绍绿道是1992年的《美国绿道(American Greenways)简介》,文中直接使用“绿道”作为“greenway”的翻译[3]。最早较为详细诠释这一概念的是张文和范闻捷的《城市中的绿色通道及其功能》一文,对国际上很早就提出的“greenway”进行了介绍[4],此文将“greenway”翻译成“绿色通道”,国内后续研究普遍使用了“绿道”和“绿色通道”。

经过了十几年的相关研究,国内的绿道研究已逐渐趋于成熟,相关理论研究以及实践案例大量涌现。目前,国内绿道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包括国外绿道理论介绍、国外绿道实践案例介绍和国内绿道理论与实践介绍[5]。而国内绿道理论的研究又主要包括:①俞孔坚教授从景观生态学和文化遗产角度进行的绿道生态和文化保护功能的研究;②刘滨谊教授从绿地系统和绿地生态网络角度进行的绿道生态和游憩功能的研究;③金云峰教授从我国绿道规划整合到城乡规划体系尤其是纳入到城市绿地系统法定规划及实践中进行了研究[6];④吴必虎教授的“环城游憩带”理论研究;⑤余青教授从风景道的角度出发进行的区域绿道中的旅游开发功能的研究。

在实践方面,在珠江三角洲绿道网实践之前,国内绿道的实践还停留在绿道理论的利用论证和规划设计方法的探讨阶段,而没有实质性的实践成果。随着珠江三角洲绿道网络实践的成功,这一现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国内多个城市已经或者正在规划建设绿道网络。如嘉兴市的“两环、八放射、三连”的生态绿道网络;无锡市的“三环、三带、八滨水、十六沿路”的绿道网络体系。

目前最受关注也是建设最为成功的是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绿道网络建设,在建或已经建成2372km的珠三角省立绿道网,并计划在此基础上新建8条省立绿道,使省立绿道总长度达到8200km。本文所研究的案例就是位于广东省立4、6号绿道之间的佛山东平新城绿道,是沟通2条省立绿道的城市型绿道。

1.3 研究意义

近些年来,以传统增长方式为特征的快速城镇化和非农建设用地的无序扩张,已经对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冲击。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环境恶化问题促使政府官员以及专家学者开始对这种粗放的增长方式进行反思,并试图寻找解决问题的出路。绿道建设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城市试图扭转这种困境的尝试之一。目前虽然国内多个城市提出绿道建设计划,但缺乏系统完善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总结。佛山新城绿道的实践为规划设计方法的归纳和提炼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2 佛山新城绿道规划案例分析

2.1 项目及基地概况

佛山新城规划区面积约31km,被列为佛山九大社区绿道示范区之一。在佛山绿道网建设规划中,根据目标功能不同,将绿道分为省立绿道、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三级。佛山新城绿道属于连结4号和6号省立绿道的城市绿道,其主要起到沟通省立绿道和丰富新城内部绿道网络的作用(图3)。

2.2规划设计策略分析

①在珠三角绿道实践之前国内相关的绿道建设经验基本空白,因此需要在进行全面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全新的规划设计方法探索。

②东平新城位于佛山市“2+5”组团的中心组团,是佛山市十二五规划重点建设的地区。由于区内城镇化进度十分迅速,因此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景观特色面临被现代快速消费式文化所吞噬的可能性在逐步加大。在绿道规划设计中如何保护和体现地区文化也将是一个重要议题。

③规划区内现状用地关系复杂,用地破碎度较高,而绿道是一个对系统性要求很高的绿色网络系统,因此在规划中协调绿道沿线的各类用地,保证绿道的连通性是本次工作的一个重点。

④规划区内大量的工业用地和仓储用地严重制约了新城环境的整体提升。随着新城的发展这些用地必然会变更用地性质,但原先工业活动遗留下来的问题,如土壤贫瘠,水体污染,植被缺失等势必会影响绿道系统的布局走向。

⑤规划区内及周边过境交通繁多,容易对绿道网络形成分隔,如何处理好绿道与道路之间的关系是又一个需要妥善解决的问题。

⑥规划区内自然条件总体优良,东平水道穿城而过,东平水岸植被资源丰富,区内水系众多鱼塘密布。区内已经建成世纪莲体育场,体育公园等一批大型公建和绿地,因此具备了一定的环境基础。但是,局部如厂库区,村庄周边自然环境破坏较为严重。

2.3 解决思路及方法

由于绿道实践案例在国内很少,所以项目组本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思想,对欧美及日本的若干城市型绿道案例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主要包括美国波士顿公园系统(图4)、美国丹佛大都市区绿道系统(图5)、美国休斯敦廊道规划、英国伦敦东南绿链、德国鲁尔区绿道系统、日本横滨绿道(图6)以及日本琦玉绿道(图7)。

在对美国几个较为成功的绿道案例进行研究后发现,美国的城市型绿道建设实践将游憩功能放在较为重要的位置,主要为市民提供休闲锻炼和亲水亲自然的场所,同时也兼顾了生态、游憩和社会文化等功能。

伦敦东南绿链绿道建设侧重于将各类包括公园、湿地、游憩园、名胜古迹、各类公建等在内的自然和人文资源的进行连通,通过绿色空间的建设控制了不合理的建设活动,有效地保护和改善了伦敦的公共开放空间。伦敦东南绿链的路线与公共交通路线相互交织,具有很好的可达性,无论是乘坐公共汽车或是地铁,都能方便地进入绿链。绿链内部标识系统也十分完善,民众可以根据标识明确方向或避免危险[7]。

德国鲁尔地区的绿道实践则偏重于棕地的更新恢复和地区植物群落和物种的恢复。

日本横滨以及琦玉的绿道则主要以城市河流为依托建设,侧重于滨水环境的保护利用,偏重于滨水游憩功能。

在综合研究国外绿道案例的前提下,确定了本次规划设计的目标“活力水城,生态绿城,飘香花城”。明确了此次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包括:本土性原则、生态性原则、连通性原则、多样性原则、人性化原则、适度性原则、协调性原则、统一性原则。

2.4绿道规划设计方法

①针对快速城镇化带来的文化的缺失,规划提出要充分挖掘和突出基地的人文特色,尊重地方风俗习惯和民族景观特色,立足于地方历史文化遗迹的有效保护,来展现地方风情。

②结合现有水系、地形和植被等自然资源特征,尽可能地使绿道均衡分布于规划区域,为地区的生物物种修复和生态环境的提升提供条件。

③将规划区域的绿色廊道进行连通,使其形成稳定的网络体系,提高其抗扰动能力。优选绿道节点与路径,以加强自然、历史和人文节点的沟通和联系。

④针对不同职业、年龄和文化层次人群的需求,打造功能形式多样的绿道及节点。通过对绿道类型的划分和后期管理方式上的差异,体现各类绿道的价值。

⑤区内绿道交通主要以步行、自行车、观光车、游船等慢行交通为主,同时完善绿道的标识系统、照明系统、信息系统、应急救援系统,以保障游人的安全。

⑥绿道选线充分考虑包括自然生态、地理气候、经济发展、用地权属在内的各类制约因素,合理控制开发规模及建设量,以达到高质量的建设目标。

⑦规划应综合生态环境、政策要素、城镇布局和地方意愿等因素,协调各方需求,综合确定规划方案,制定总体与阶段发展目标。

⑧最后应统一规划思想与工作方法,坚定地贯彻规划原则,合理规划设置各类绿道以及相关配套设施,形成衔接良好、系统完善的绿道网络系统。

3 结语

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绿道能够发挥其经济和生态效应,为城镇居民提供慰藉和绿荫的场所,促进身心健康,并降低卫生成本,并为保护和展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提供承载介质。而这就要求我们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点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绿道选线规划和设计的过程中尊重地域文化、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总结出具有地域性规划设计方法,并将其贯彻落实带绿道规划建设和后期管理的全部活动中去,最终构建起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绿道网络。

(收稿:2013-12-14)

参考文献

[1]Charles E. Little. Greenway for American [M]. JHU Press,1995.5.

[2]金云峰,周煦. 城市层面绿道系统规划模式探讨[J]. 现代城市研究,2011(3):33-37

[3]叶盛东.美国绿道(American Greenways)简介[J].国外城市规划,1992(3):44-47.

[4]张文,范闻捷. 城市中的绿色通道及其功能[J].国外城市规划,2000(3):40-42.

[5]胡剑双,戴菲.中国绿道研究进展[J].中国园林,2010(12):88.

[6]金云峰,周聪惠.绿道规划理论实践及其在我国城市规划整合中的对策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2(3):4-12

[7]张云彬,吴人韦.欧洲绿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园林,2007(8).36-37.

篇6

绿道的分类

FabosJG在主持建设新英格兰绿道网络的规划中,将绿道划分为3种类型:生态型绿道、游憩型绿道以及文化历史保护型绿道。LittleCE根据绿道的形成条件及其不同的功能将绿道分为以下5种基本类型:城市河边的绿道、以道路为特征的娱乐型绿道、重要的生态廊道绿道、风景或者历史线路绿道,综合的绿道系统或者网络。FábosJ提出绿道可分3类:一种是具有生态意义的走廊以及自然系统的绿道;一种是娱乐型绿道;还有一种是具有历史遗产以及文化价值的绿道。AhernJ认为,按照面积尺度的大小划分,绿道可分为市区级(1-100km2)、市域级(100-10000km2)、省级(10000-100000km2)、区域级(>100000km2)4种类型;而绿道按照功能作用又分为生物多样性绿道、休闲娱乐绿道、水资源保护绿道、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绿道等4种类型。

俞孔坚教授系统地总结了中国绿道的规划发展以及演变历史。他提出中国按照绿道的形式与功能划分,存在着3种类型的绿道,一种是沿着河道或者水域边界分布的滨河绿道;一种是公园道路绿道或者具有交通功能的道路绿道;还有一种是沿着田园边界分布的田园绿道。这些分类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绿道形成的不同形式,方便对其进行统一化的管理。而现实中各种类型的绿道常常交叉混合,怎样划分依赖于对它们特征的认可程度。

国内外绿道的研究和实践

19世纪60年代,美国就开始了一定规模的公园路以及公园系统的规划和实践;之后就倡导有机疏散以及区域的规划和实践;接着出现了生态规划理论;直到20世纪80年代,运用景观生态学的观点,进行了尺度较大的绿道系统规划;1990年,LittleCE在《GreenwayofAmerican》中对美国的绿道进行了归纳总结,介绍并分析了16个绿道的规划实例。之后景观设计师们对美国48个州范围内的绿道网络进行了综合的研究及规划。还有部分学者对不同类别的绿道网络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绿道最早的建设实践也是在美国展开的,比如世界闻名的新英格兰绿道等等。

绿道在欧洲的发展史则不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它最早以林荫大道出现在法国,然后才是英国的绿带。由于受美国绿道思潮的影响,欧洲于20世纪90年代后进行了一系列的绿道研究和实践,绿道网建设现在正逐步向跨国合作发展。中国目前对绿道的理论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仅有少量的相关文献对此有论述。俞孔坚等对绿道和绿道的发展历史、设计原则、网络分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王海珍等则运用斑块、廊道结构、网络结构的分析评价了绿道网络,蔡蝉静等探寻了城市绿道景观格局定量研究的方法。而在当前河流、道路、铁路等两侧绿化获得了一定成果的基础上,必然要求绿道建设向更深入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对绿道有更深层次的研究。广东省率先提出实践科学发展观,建立资源节约型以及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广东省建设厅提出在区域绿地划定保护的基础上,率先在整个珠三角区域展开绿道的规划与建设工作。绿道的推广与实践代表了一种生态主义理念的回归,也代表了地方城市建设的一种新趋势。

绿道的生态设计方法探索

绿道作为兼顾生态保护与居民休闲使用的开敞空间,其设计方法是多种因素的叠加,除生态性以外,绿道的景观性、文化性、游憩性等不同因素也应在考虑范围内,其规划设计要因地制宜,体现各地方的特色,虽然由于场地及规划的侧重点不同,但整体的设计方法框架可总结如下:

1现状调查分析,确定区域内的资源要素

根据国内外绿道建设的理论和经验,得出主要影响绿道规划设计的资源要素包括区域内的自然生态要素、人文要素、现状道路布局等等。因此,对区域内水资源、自然资源、物种多样性等进行综合性评价是规划设计绿道的前提。分析和明确区域内山体、河流、田园和海岸的物种分布情况和生态作用,根据各自的特点确定敏感地带,确定绿道设置的主题内容以及绿道的选线,构成绿道框架系统,因为它们是独特景观、生物多样性的集中地带,也是人们休闲向往的地带。

2根据绿道的现状系统,确定绿道网选线布局

密度以及游憩项目开发程度根据建设地现状、用地性质和地区服务功能等需求,分析区域内绿道潜在性游憩价值以及已开发项目对区域内的生态影响。通过绿道网慢行密度控制确定合理的绿道容量,并用容量控制方法降低具有生态危害的游憩项目开发使用频率和活动范围,减少一些生态危害大的游憩活动,微调绿道走向,形成人为活动干扰的缓冲区。

3提高绿道的连接质量,加强绿道网与其他交通系统的接驳

依据区域内生态环境敏感性程度及自然生态类型、级别,确定绿道的连接线路。先连接景观质量较高的部分,特别是重要的栖息地斑块,观察栖息地节点图的节点,探索抗拒力最小的路线。充分考虑区域绿道与道路交通、轨道交通及静态交通的衔接,加强城市交通系统、慢行交通系统与城市绿道网的接驳,并建立一个完善、持续的机制来解决其相互之间的冲突。

4优选绿道网串联的节点和绿道的边界确定

对绿道网中的各节点进行重要性评价,挑出最具有开发价值的自然人文节点、城乡居民点以及城市公共空间,并尽可能串联更多有关自然及人文要素的节点,以充分展现该区域的自然生态景观和历史文化底蕴,提高绿道的开发效益和吸引力。绿道的控制边界的确定以各类生物生态习性及外界干扰的影响程度为依据,确保绿道生物走廊的最低宽度。

绿道的生态学意义

绿道建设是以绿为脉,以道为媒,串联各生态空间要素,完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维护生态安全和格局,保护和挖掘城市特有历史文化资源,改善人居环境为目的。其生态学意义是多方面的,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分析和理解。

1从生态完整性分析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具有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生物的适应性,即生物在一定环境下的演化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生物学特性,它是生物与环境互相作用的结果。生物的生产能力,能够修复受到干扰的生态系统,以维持生态系统的波动平衡。任何一个生态系统要保持健康、完整,必然要多要素相互作用,而不是简单的多个物种叠加。单个要素生态功能之和小于整体的生态功能,因为各个要素按照一定的规律组织起来就具备了综合性的功能,这是各个要素独立存在时所不具备的。绿道规划不是替代其他规划,而是其它非线状风景园林规划的重要补充,通过连接其他非线状重要风景园林系统,从而形成综合性的整体,以达到保护的目的,对保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具有重要意义。

2从生物多样性保护分析

生物多样性是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条件,也是区域生命支持生态系统的核心,还是支持区域稳定及其发展的物质基础。绿道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提高斑块间物种的迁移率,使不同斑块中的同一物种个体之间的更方便,从而使小种群免于近亲繁殖而退化,保护了基因多样性。绿道通过促进斑块间各物种的扩散,提高了种群的增长以及斑块中某一种群灭绝后外来种群侵入的速度,从而对保护和提高物种的数量发挥积极作用。另外,由于绿道方便物种的迁移,某一景观或斑块中的干扰对物种的威胁就明显降低了。

根据岛的生物地理学平衡理论得出,岛的面积大小,影响着岛上的物种丰富度。乌利万(Vulli-van)和谢弗(Shaffer)一致认为,岛屿物种数量的2个最主要影响因素是面积与距离。保护区之间的距离决定了物种的侵入或引入,自然保护区在平衡时的物种丰富度则决定于迁移速率和灭绝速率。由于殖民化的物种源是迁移和灭绝速率的依赖,所以整体隔离非常危险。确保有一个足够大的生境用来保护内部殖民化的物种源是保护区内物种不灭绝的唯一办法。一般而言,斑块是非常重要的生境,绿道则是非常重要的迁移通道。因此,对于破碎化的生境来说,将各生境岛屿通过绿道连接在一起,特别是连接较大的自然斑块,可以减少甚至抵消因景观破碎化对生物多样性造成的影响,对于野生物种多样性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3从生态廊道内涵分析

生态廊道,即具有生物多样性的生物能流、物流的通道,是动物栖息或迁徙、植物基因流动的走廊,它是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条件。而绿道是有不同宽度、保持区域生物多样性、并连成网络状的生态走廊系统,绿道使孤立的生境斑块连接成为一个整体,促进了生境的连接性。

篇7

关键词:控制性详细规划;生态城市;商住区;庄河市青堆镇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implementation of regulatory, advance a city to change, regulatory for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different themes emerge. At present, as a unique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control by means of ecological, commercial theme, played a huge role in driving the city development, city development, construction of interface transition zone characteristics of city. Because of its diversity, its planning and operation is also very flexible. Zhuanghe Green Town commercial district as an important node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Green Town, according to the construction requirements, construction sequence and the city characteristic, suit one's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a control regulations of the establishment, rigid and elastic combination, grasp planning ideas right, while the regulatory ecological ideas into,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etailed control planning, effectively guid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ity.

Keywords: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ecological city; residential district; Zhuanghe Green Town

中图分类号:[F287.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 引言

从1990年实施的《城市规划法》明确了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法定规划地位开始,我国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商住结合为主体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不断涌现,在带动现代化城市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另外,在党的十报告中,针对城乡发展建设方面,也指出并着重强调了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城市本身及其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和谐性,作为城市发展、建设的一个重要考量,必将会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本次规划区所在的青堆镇是大连全域城市化“九节点”之一的重要乡镇。《庄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对青堆镇的功能有明确定义:将发展成以城镇经济繁荣、生态文明、社会文明、环境优美,服务功能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人民生活富裕的现代化生态型商贸新城。是庄河市优先发展的区域。

为促进青堆镇的经济建设,开发带动镇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优化并合理配置青堆镇区现有土地资源,本次青堆镇商住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把握大连市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建设特色小城镇的机遇,充分运用现状基础条件,整合居住、商贸、文化、现代服务等产业,构筑青堆镇经济和空间的增长极;建设生态环境优秀、空间布局优化、配套设施完善、市集功能强大、交通组织便利,独具特色的小城镇商住区;打造庄河东部乡镇中心,形成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服务功能齐备,生态环境宜人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小城镇商住区。为指导指导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品质奠定基础。

2 以商住为主题的控规规划思路

2.1控规中商业地块的规划

在商住区控规中,商业地块无疑占了很大比例。本次控规规划区在总规中有近一半的面积为商业用地。其规划区在总体规划中的定位是市级商业公共服务配套中心。规划中首先应从宏观的角度把握规划,顺应总体规划的大方向。本次规划区中商业及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不仅要满足规划区内部的生活需要,配合着居住用地,同时还要结合规划区在总规中的位置合理的确定服务半径,相应加大商业及服务设施规模(图1),从而顺应总体规划为远期发展留有余地。

图1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图

其次,从微观角度对规划区内的商业用地进行规划。前者将规划区中商业及配套服务设施用地比例已经确定,接下来就需要对每一块用进行良好的把握与控制。这其中包括指标体系的确定、指导性政策的确定、城市设计的建议等等。但这些指标体系及建议都应在总规的引导下进行,同时考虑当时当地的经济、文化、社会等因素与之相结合考虑,做到完备周全。真正做到弹性规划为引导接下来的城市建设打好基础。

2.2控规中居住区地块规划

规划区内占有最大比例的用地性质当属居住用地了。此次规划按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编制,控制深度根据当地情况满足基本控制深度,地块划分约为3-5公顷;居住区内相应的配套服务设施在文本与指标中有所体现,考虑到未来发展的弹性较大,指标与指导内容灵活性也相应加大。

居住地块的规划中应更加注重人文关怀,生态主题的体现需要与规划的居住用地相结合,才能更好的加以体现。规划区所在为庄河市下属的一个乡镇,因此容积率与建筑密度相应较小,规划区多数为多层、局部采用小高层进行点缀,有效地控制了开发强度。同时在道路一侧将板桥河中的水引入规划区内,规划成引水渠道,保证水循环的同时居住区景观可以引用,以增加环境质量增加卖点,最大程度上保证生态主题。控制高度上形成中心景观区低两边高的格局,构成规划区内显山露水的空间格局,形成居住与生态的有机融合。

3 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生态城市概念的植入

3.1生态城市主题在控规中的良好把握

党的十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人类面对的自然界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从而实现永续发展。

对于规划师而言,作其为城市发展的指挥者应当将生态理念融入规划技术手段中。现行的总体规划中大多已经将生态要素有所体现,但往往在接下来的控规与修规中又逐渐淡化,使之最终有名无实。因此,生态概念的植入应当在接下来的控规与修规的各个环节都有所体现。而对于承上启下的控规而言,在其编制过程中就应当将生态概念明确体现。相应情况下可以通过对于与生态建设有一定联系的地块指标(如绿地率、建筑密度、容积率)的调整间接引导生态建设,这样才能确保政策的良好实施与延续。

3.2水的利用

“仁者乐土,智者乐水”, 水资源的良好利用不但可以提升城市的品质,而且还能够改善城市环境,同时成为城市的亮点达到吸引人口的效果。

本次规划区西侧为现状板桥河,东侧为湖里河,规划区内河道、水渠众多,现状水资源条件丰富。通过对该区域合理的规划和规划理念的引入,充分利用区域空间改造和水系景观的有机布局(图2),配合地块区位优势,通过住宅层高的改变和逐级退让,使该区域的建造美景尽收眼底。尽可能使建筑功能主题与人与自然产生有机结合。

图2 绿地景观意向图

3.3绿地系统规划

良好的绿地景观系统无疑会为一个城市增色不少,同时为了更好的实现生态城市的目标,城市绿地则扮演者重要的角色。若只是一味的增加绿地的比例对于建设生态城市也只是方法之一,况且一个城市不能使绿地比例过大,毕竟城市还有其他的职能。

以本次规划为例,规划区以板桥河为主要景观轴线,充分利用现状水源,延伸美化规划区域内水体,与主干路网两侧绿化带形成“一水为线,水绿成网”的景观意向。规划区形成“一心、一轴、一廊、一带、三区”(图3)的绿化景观体系。通过水体与绿地的有机结合共同塑造生态城市机能。

图3 绿化景观结构图

3.4低碳城市在控规中的引入

“低碳理念”在政府公务管理、社会建设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低碳”可以说是建设生态城市的一个有力武器。因此在控规中对低碳理念的引入直接将生态城市建设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控规中低碳城市的体现包括:(1)倡导开发低碳能源,有条件可以在控规指导意见中提出实行奖励政策。(2)倡导清洁生产,对于控规中工业用地的地块中可以明确提出。(3)循环利用。(4)可持续发展。通过种种有效手段鼓励新能源利用、清洁技术、绿色规划、绿色建筑绿色消费从而促进低碳城市构成,完善生态城市建设。

4 结语

控制性详细规划发展至今除了实现对上级总体规划的贯彻和对下一阶段实施设计的指导外不断融入新的元素与理念。生态、商住、滨水等等使控制性详细规划逐渐丰满。生态商住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实现对总体规划的承接的同时将总规中生态理念更好的深化与体现。不仅加强了生态与商住的概念,同时可以对总规中概念不明确的现象进行明确,有效地指导了城市建设。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规划也越趋复杂与详细,不同区域、不同特点的控规会给予我们更多的经验与思考。因此结合规划区自身特征和要求总结出一套符合特定需求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办法,需要规划工作者在以后的工作实践和研究中不断的提炼和总结。

参考文献:

[1]《庄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

[2]蓝岚.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方法优化思路研究[J].规划师,2010,(增刊):71-74.

[3]罗巧灵,胡忆东,丘永东.国际低碳城市规划的理论、实践和研究展望[J].规划师,2011,(5):5-10.

[4]黄耀志.城市详细规划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篇8

关键词:规划;建议;城市建设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大,各地政府等相关部门对于城市规划也越来越看重。但是在规划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的困难。比如规划所需费用太高,或者规划的内容很多都是现实中难以实现的。因此,在城市规划的道路上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基于以上问题,本文从城市规划的内涵出发,分析了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并对促进城市规划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什么是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学科,其中包含了多种科学体系的知识。城市规划的主要目的还是对城市的各方面布局进行完善优化。对于各项工程建筑、水利施工等实施有效合理的部署。对于城市未来的发展制定方向,以促进城市能够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循环当中。但是城市规划在时间方面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它只能针对某一段时间之内城市的各种规划部署,因为随着时间的改变城市也在不断的发展,因此规划内容也要跟随者发生改变。城市规划在城市的建设、管理以及运行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且城市规划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有利于解决在城市在发展中出现的矛盾以及不协调的现象。在规划的过程中一定要有科学合理的原则作为依据。如果不科学,在某一点上就可能引发人与规划之间的矛盾,从而引发更深的利益问题,阻碍城市的发展。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还具有较强的社会性,经常会引发建筑艺术与工程技术之间的矛盾。城市规划中也具有较高的政治性,因为,所有的政策实施还是要靠各级政府起宏观调控作用的。有的人认为,城市规划并不能划分在科学中,而是将其当成一种政策或是工作上的认识,近而忽略了城市规划过程中所包含的多学科的交叉性质。

二、我国在城市规划方面存在的不足

在我国加快城市建设步伐的同时,许许多多的问题浮现出来,而为了使这些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就要将它们一一找出来,并且进行仔细的分析,达到应有的目的。目前,在我国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存在的误区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不按照相关的规范进行,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不能将规划内容与实际情况还有相关规范结合在一起。致使在规划的过程中频频出现修改的现象。

其次,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对与古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还没有提高上来。许多城市在规划过程中破坏了重要的古老文化遗产,在人文方面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对于城市文化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再者,对生态的任意破坏。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不能因为现代化的发展而去破坏生态的平衡,这也不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方针。因此,只有在保证环境的前提下,才能合理的进行城市规划。这样一来,在改变了城市面貌的同时,给环境、经济、文化的发展也带来了巨大好处。只追求发展速度而忽略了生态是不能将发展持续下去的。

最后,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只注重发展规划的速度,而忽略了规划质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形象工程。工程前期发展的特别快,然而到了后期就不断出现问题,不仅影响工程进度,到最后可能致使工程质量不过关,达不到使用要求。还有就是不能将城市规划与未来城市的发展结合在一起。给后期建设带来巨大的麻烦。

三、加强城市规划中科学性的重要意义

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提高其科学性对于城市的规划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可以为规划提供合理的建议和科学的依据,完善工程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第二,加强城市规划所具有的科学性,有利于将城市发展中所取得的利益最大化的呈现出来,完善城市之中的文化中心或者是经济中心的合理配置,提高城市的中心特色。

第三,科学有效的城市规划对于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有着重要作用。

第四,科学发展是我国发展的重要前提,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其次,城市规划必须要有科学性作为指导方针,才能促使城市快速发展。

第五,科学的城市规划其中必定含有较强的法律性质,这样可以约束在规划过程中出现的冒进违规现行,提高工程质量。

四、科学性城市规划需要遵循的原则

首先,要遵循的便是可持续发展原则。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多,还有各种资源快速的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已经十分明显了,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问题已经不断的涌现出来,各种矛盾以及不协调正不断加深,我们只有严格的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将各种问题和矛盾有效的解决。其次,要坚持以人为本。城市规划建设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让人更好的生活,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人才是一切生产生活的主题,坚持以人为本,对于加强城市管理,对于城市的发展都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再者,要遵循和谐发展的原则。在城市的规划过程中,应该时刻的注意人与社会、与经济、与环境几者之间的和谐发展关系。特别是生态环境,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基础,因此在发展建设过程中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尽量不改动或只是小改动生态环境,使城市规划与环境和谐相处,促进城市发展。

五、科学进行城市建设的思考

首先,在意识和观念上必须得到突破,以科学发展作为坚实的基础,以发展社会经济作为要意。

其次,对规划者的综合素质要有严格的要求,不断提高规划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发扬民主精神,能够听取社会各界提出的意见,并作出有效的总结和利用。

最后,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敢于总结经验,大胆创新。为科学性规划提出宝贵意见,在规划过程中要严格的按照章程进行工作,加强规划过程中法制管理,出现违规行为必须处罚,纠正其错误,保质保量的完成规划工作。

六、总结

本文就城市的规划问题做了一些简要的探讨,从城市规划的实际状况出发,突出科学性在城市规划中的重要性,指出我国现阶段在城市规划方面的不足,并提出合理的意见,希望对城市建设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孟凡利. 关于城市规划科学化的几点思考[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8)

篇9

关键词:世园会;城市生态公园;生态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1-0000-01

众所周知,当前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给城市公园带来强大的空间,在建设发展的同时,需要考虑其公园本身的生态可持续性,城市生态公园不仅具备环境、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功能,还在城市生态系统建设、城市乡土特色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新型城市公共绿地系统、展示生态文化景观等方面独树一帜。因此,人们开始对城市生态公园大为追捧,其设计理论的讨论也空前热烈。

1. 城市生态公园设计理论

1.1 建立和谐生态系统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念,是生态设计的价值所在。在生态公园设计中,生态思想要贯穿到整个设计过程中,以这种和谐的生态观来改善人的行为与生态过程的关系,使公园的使用功能与生态功能在空间、内容、规模上能协调一致。生态设计应遵循以人为本,应主动借助植物以及其它一些生物物种的作用,把生态因子向着使人感觉更舒适的方向调整。为此,应考虑更多的生物措施以充分发挥其生态服务功能,如行道树的选择既考虑造就人行道的林荫效果,再如恰当的垂直绿化起到室外降温的作用,穿插能释放较多负氧离子的针叶树种或既杀菌又有清香气味的树种,从而使空气清新。

稳定的生态系统是公园设计的根本,公园往往建在山体、水畔、海边等地方,这些地方地处生态学上的边缘汇带,天然景观虽好,但地质、水文、气象、生物诸因子间的平衡比较脆弱,更易发生自然力导致的灾害,如滑坡、泥石流、崩塌、沉陷、洪水、台风等。为了防患于未然,在最初规划的时候就着手考虑环境稳定性的问题,就是十分必要的了。提高环境稳定性从两方面入手:其一:在规划中尽量尊重当地的地质、地貌、土壤、水文、植被现状,因为这是千万年来各种自然力作用取得均衡的结果,如果你强行把它破坏了,就可能引起生态系统连锁性的退行性变化,或它又向原来的状态恢复,把你花了投资构筑的东西和安排的景观部分或全部地毁坏掉。其二,在维护和加强系统稳定性的措施中,生物措施应是首选的,因为这些活的东西可以通过适应和调节而和其它生态因子达成平衡,虽然从短期看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从长期看却是最稳定的。这方面的措施,比如生物护坡、生物固堤等。

1.2优化公园景观规划格局

通过对理想景观模式、景观格局分析及适宜性分析等景观格局理论方法的综合使用,按照公园的生态要求和功能要求,将公园的景观格局优化,使公园景观规划秉承“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创造时空交错、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园林景观。例如主入口区,该区域以休息空间和水景为主,作为人们进入公园的主要交通地点,在景观上也具有其独特的特色,增加公园的吸引力。入口区的休息空间成为人们绝佳的等待休息区域。园中的湖水,让还未进入园中的人们提前体味到园中的乐趣和与自然的交融。独具特色的林荫大道、木桥、流水、鸟鸣、花香让游人身临大自然,流连忘返。再如自然生态观赏区,此景区被水系包围,跌水、大水面以及溪涧的不同水面设计,丰富水景观的形势。湿地生态保护景区――水上活动区,利用原有地理位置,湖水的便利,遵循自然遗址和天人交融主题,将此区规划成一个湿地的生态保护景区并让人们亲身感受原始生态的美。

1.3 生态设计兼顾文化内涵

文化是精神的体现,是景观空间的精髓和灵魂,一个没有文化承载力的生态公园,是令人心生距离感和冷漠的。美国建筑师西蒙・范・迪・瑞恩和斯图亚特・考恩把“生态设计”定义为“任何与自然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生态设计要表达出与其生态内涵相一致的景观形式,给人以潜在的文化熏陶和直观的美学享受。从文化概念中提取一个城市根源的特性,让城市公园的设计具有文化性,一个公园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基于文化观的城市公园生态设计把隐性的生态文化层面的要素转化为显性的生态美学景观,通过对生态美的基本特征和范畴的分析,总结出一些更具兼容性的元素,使“生态”与其它文化概念相融合,展现出更具特色的设计理念。

2.西安世园会生态设计

2011西安世园会会址位于西安灞生态区,是西安新型生态新区。西安世园会在规划建设中以绿色环保为理念,在诗意的园林画卷中展示了文化神韵,并展示了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西安世园会以“天人长安・创意自然――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倡导“简单而不奢侈,低碳告别高耗,回归自然,绿色生活成为追求的时尚”的理念,将以现代生态理念再现和展示长安生态美景。在园区的策划、规划、设计和建设中,以水为脉、以绿为底、以景为翼、以雅为体;综合运用当今生态建筑的最新成果,建造“零消耗、零排放的生态示范建筑,以“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理念为主旨”,借助园区水阔岸长的地域特色,植柳造园,再现长安灞柳盛景,实现碧水长天、天人和谐的自然风情,打造城市生态公园的新阶段。

西安世园会在倡导绿色生活理念的同时,使陕西文化融入其中,展现文化与生态的完美融合。,比如在这些景观艺术的绿色画卷中展示环保理念,五彩终南是秦岭的缩影,在鲜花植物中巍然屺立,重在传达尊重环境即是尊重自我,长安花谷用不同色彩的花舟描绘出“天上”美景,在绚烂多姿的视觉震撼中反衬“大地”艺术的苍白,呼吁花满城都;灞上彩虹是结合水面的景观艺术,烘托出开阔壮丽的花水之美,更强化了水之可贵,城市应对生命之泉倍加珍惜;这些景观不仅是生态化的自然美景,更是生态与人文的完美结合。

总结

城市生态公园作为大型公园建设的基础考虑因素,其设计理论及方法还需不断的完善。西安世园会作为一个大的城市生态公园的代表作品,可以为今后城市生态公园发展提供良好的借鉴,使得城市生态公园设计达到其整体性、可持续性等特性。

项目基金:201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资助:陕西重大景观规划设计与人文精神(项目批准号:11EH138,项目类别:国家西部)

参考文献:

[1] 邓毅.城市生态公园设计方法[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篇10

关键词: 生态城市建设;结构生态化;功能生态化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

一、概述

根据吴良镛教授曾经在论文中论述的内容,总结出我们未来建筑的趋势应当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筑,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定会是非常漫长的。为了实现这个终极目标,我们必须从西方国家学习历史经验,跟上世界的步伐,清楚国际现状,以便让我们的过程更清晰,学习了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又避开了别人已经出现过的问题,这对我们的城市建设是很重要的。对于推动城市科学研究的发展,我们中国城乡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同时越来越多的城市问题和环境危机也涌现了出来。多年以来,沿海地区一直在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开发,却没有同时顾及生态环境,在地形地貌多变的丘陵山区大肆挖掘、毁林开荒,按照古老的平原地带建造方式,建设人工平原,这些行为都非常严重的损害了自然环境。最终导致具有历史文化特色地貌的迅速消失,地质地貌的彻底摧毁和恶化。

二、生态规划的重难点

(一)生态城市规划

对于生态城市建设来说,最重要的前提和基础是生态城市规划思想,这一理念是由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生态规划思想来的。城市生态规划的指导思想是生态学原理,方法上运用了环境科学和系统科学。实施城市生态规划,先要规划复合生态系统进而平衡好系统内的各种生态关系,完善生态系统结构,保护生态资源,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城市生态规划的过程要历经几大阶段,包括产生、发展演变至高级阶段(生态城市规划),在这整个过程中都要应用生态系统整体优化原理,不仅对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全方位和多角度的规划,而且对实现生态城市的环境资源尽力保护,并大力推进结构生态化和功能生态化。

(二)城市结构生态化

生态城市的功能强弱完全依附于城市的结构,结构对功能具有决定性。城市结构的合理性决定了功能的先进性。城市功能生态化的基础是结构生态化,城市功能生态化建设也依附于结构生态化建设,因此,生态城市结构生态化是一切建设的首要任务。对于生态城市有一段独特的定义:生态城市是生态健康的城市,是紧凑、充满活力、节能并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聚居地。我国很多此领域的研究学者认为,城市生态规划的终极目标是使城市生态系统能够保持良性循环。改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城市状态,城市生态建设规划的主旨就是改变生态系统结构。还有另外的一种观点则认为:生态城市规划有多种手段,包括扩大自然生态容量、改变生态结构和增强生态系统自我修复性等等,这些方法都能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各方面的协调平衡。同时有其他学者指出:城市问题不断涌现,现有的陈旧设施和不合理的结构使得城市现代化建设滞后,现代化功能无法实现。综上所述,生态城市规划首先要从根本上改变城市生态结构。从宏观上来看,城市结构层次多变,复杂多样,从城市生态学的角度看,我国生态城市结构生态化应该经历从实体结构生态化到高层次的城市政治结构、经济结构等的生态化的逐渐过渡,不可急于求成。

(三)城市功能生态化

城市在传统意义上有很多重要的或者说普遍的功能,它包括了社会生活和国家治理的各个方面,大到政治经济,小到社会民生的细枝末节。在当代,城市的功能还延伸到了生态领域,将城市的传统意义与生态城市的内涵融合在一起,再加上中国现在使用的行政管理方式,我认为生态城市的功能增加了很多新的内容,与时俱进的融入了新鲜血液,那就是包括生态在内的“城市功能群”,它涵盖了社会经济、人文居所、交通水利、园林景观和自然环境几方面。在这些功能里,有实体功能,也有服务功能。社会经济、人文居所、交通水利是城市的实体功能,园林景观和自然环境属于生态服务功能的范畴。要达到城市功能生态化,就必须将社会经济、人文居所、交通水利、园林景观和自然环境实现全面生态化。

三、 生态城市建设的前景和展望

相对于常规城市的规划编制与建设构想来说,生态城市建设涵盖的范围更广,层次更多,难度更大,程度更深,任务更艰巨。生态城市建设的任务不但涉及到了城市的整体规划、建设构想、文化教育、核心价值观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环境污染的治理,而且涉及到了城市本身的物理空间结构、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城市所在地的城乡结合协调发展。从上面的分析来看,现有的设计方法和管理模式已经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远远落后于现实所需,因此我们需要把各方面的资源整合起来,运用多门学科各个专业的知识,各政府部门团结协作,人民群众踊跃参与进来,发挥自主创新能力与创造力,用科学发展观引领生态城市规划和建设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而且随时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互相促进,互相提升。

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城市的发展更是主导了这个世纪,生态发展和建设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关注的城市问题,城市的生态规划影响到每个国家自身的发展大计,也决定了全世界未来的命运。我们应该用哲学的观点,用辨证的发展的不断变化的眼光来看待城市的生态建设和规划,而不是拘泥于传统的不变的孤立的城市与区域发展的观点。我们应该立足于基本国情,建设层次丰富多变的能突出各地区地域特点的生态城市、生态城镇、生态社区和生态村落,这是建设新型生态化城市的正确方向。

四、结语

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应该从理论和思想上根本改变公众的观念,树立创新的理论,这要求首先建设生态文化,这包括两方面,一方面针对广大的人民群众,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利用、生态消费观等常识的普及和宣传非常重要;另一方面针对大中型企业,清洁生产、生态产业、循环经济等生态经济的观念需要大力推崇。

另外,生态城市建设还需要实际的社会制度予以保证,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对生态城市建设有推动作用。最后,需要继续加大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城市建设特别是城中村改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坚持行之有效的运作办法和措施,切实做好城市建设这篇大文章,在以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进程中做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黄肇义,杨东援.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J].城市规划,2001,(1):59-66.

[2]黄光宇.中国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进展[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1,(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