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4-01-25 17:51: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金融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金融覆盖率 交易成本 信息不对称 普惠金融 互联网金融
一、前言
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长期受到资金短缺、融资模式单一、金融服务机构缺乏等因素限制。农村金融的信贷配给效率低下,出现了农村融资困难与农户信用度高并存、农村资金短缺与农村资金外流并存的不合理现象。(刘文璞,1996)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服务重心上移,农村基层网点缺乏,降低了农村居民的金融便利。
这与党的十三中全会提出的“普惠金融”发展目标存在较大差距。农村金融的根本矛盾并未因市场改革而化解。近年来,互联网迅速发展下的农村金融逐渐在市场及技术上推进解决农村金融中的交易成本高、基础设施薄弱等不利条件。而中央积极探索农村传统金融与互联网结合发展的普惠金融,建设新条件下的农村金融体系。本文通过研究农村金融在互联网条件下的发展,有助于分析农村金融业的改革与发展。
二、文献综述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主要存在三个特点。一、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大批商业银行撤销农村网点,农村地区大量的金融需求无法得到满足,造成交易风险大、交易成本高的限制因素。二、农村金融对于涉农产业的倾斜过大。有相当一部分乡镇企业需要资金支持,但农村金融体系下的扶助倾斜造成一部分资源的不合理分配。(王信、罗剑朝,2006)。三、农村金融机构业务单一,扩张能力差。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农村金融机构单一的产品已经难以契合农村地区多样化,特色化的金融需求。(孙中天、李宏畅,2015)
而互联网条件下,我国学者分析了互联网金融的优势。互联网条件下的金融被我国学者称作一个谱系概念。(谢平,2014)从传统农村金融到无中介或市场情形之间的所有交易和组织形式,包括了移动支付、第三方支付、金融互联网化、基于大数据的征信与网络贷款、众筹融资。农村金融体系通过互联网技术运用,减少了资源的冗余与低效率使用。一、其交易成本低、交易效率高。二、其资源配置效率高。金融供给双方打破了信息不完全与信息不对称的局面,需求及时得到满足,资源也减少了闲置率。(何文虎,2014)
三、农村金融重要性及其l展现状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以我国安徽省与辽宁省农村地区为例,金融资金来源主要途径有以下,分别是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合作性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具有专业扶持、赈济等性质。但在农村金融体系中不仅没有起到主要的角色,反而随着互联网条件的不断发展被弱化了功能。商业银行属于规模庞大的银行之列,农村金融需求的集中程度与成本投入使得农民基本处于边缘。加上传统农村金融获取信息的成本高,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昂,难以满足农村地区的资金需求。合作性金融机构难以独立承担资金供给。非正规金融机构不规范,筹集资金能力差,无严格的法律法规限制,有着较大的金融风险。
而针对目前农村金融的发展现状,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农村金融服务的基础条件薄弱。由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客观上存在弱质性,因而农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弱质性,主要表现为收益不稳定、风险大等特点。风险规避机制建设滞后。作为重要补充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受到数量、规模、地域的诸多限制。这是推广农村普惠金融面临的重要障碍。
二是农村金融市场的信息渠道存在缺陷。信贷配给和金融抑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农村金融市场中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与信息不完全。信息不对称与信息不完全导致的贷款筛选效应影响市场出清并导致信贷配给,财产较少的低收入人群因此受到了低消费能力之苦和低收入之累的双重诅咒(Ghosh and Ray,1999)。因此,在互联网变革下,我国逐渐对农村金融体系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合作性质的村镇金融组织以克服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市场扭曲。
三是农村金融市场的风险分担机制不健全。基于产权改革的进度,农业生产活动中大部分固定资产由于缺乏市场估值体系,价值波动风险较大,大都无法成为金融机构认可的抵押品。目前普遍使用的互助联保模式,该模式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对农村社会关系依赖程度较高。一部分有信贷需求但社会资本不足的低收入群体被排除在外。快速发展的商业性担保机构同样无法协调商业利益与农村金融体系主旨的内在矛盾。另外,农村社会保险体系的不健全也加剧了农村金融的风险。
四是农村金融的信用环境有待改善。农村经济的分散化特点明显,影响农村正规信用激励机制的发展。农村金融部门只能自成体系,独立展开信用评价体系建设,无形中增加了信贷成本。
四、互联网金融创新对农村普惠金融的作用
(一)普惠金融与农村金融排斥
农村普惠金融也是包容性金融,是一种在有效监管的前提下为家庭、企业等群体提供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2005年,学者焦瑾璞提出普惠金融不仅强调包容性,还要强调可持续性,要以商业可持续的方式为包括弱势群体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提供金融服务。在互联网发展背景下,传统农村金融体系有业务下沉的压力与决心。
那什么是金融排斥呢?它是指处于社会经济体系弱势一方难以靠自己的能力参与金融体系,难以用平等合理的方式获得所需求的金融服务。金融排斥程度与金融普惠程度是呈负相关。这也可以说明为什么农村的金融排斥程度特别明显。促进农村金融特别是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有必要学习与借鉴互联网技术与思想的发展。
(二)互联网创新对农村普惠金融发展
互联网创新能有效契合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同时也为推广普惠金融、缓解甚至消除金融排斥提供了创新的途径。
首先,互联网的创新发展为改善农村金融基础条件,拓宽农村融资渠道提供了新途径。它突破了传统农村金融交易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农村金融服务基础条件薄弱的关键主要在于高额的农村金融交易成本,而互联网金融服务将逐渐改变农村金融交易的模式。一方面,对金融机构而言,互联网金融服务是企业降低成本、提高金融服务效率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互联网创新带来的资源配置去中介化使融资过程更加直接简便,扩大直接融资的市场范围、拓宽资金来源的渠道。(马九杰、吴本健,2014)
其次,互联网的创新发展为缓解信息不对称、减少农村信贷配给提供了新手段。互联网背景下,农村金融体系可以利用庞大的信息资源库,将不对称的信息扁平化、标准化,提高数据的使用效率,降低企业的运营与交易成本。(祝国平、程呈、刘军君,2015)
最后,互联网创新为改善农村金融的信用环境、健全风险分担机制提供了新空间。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征信系统建设比较落后。互联网创新可以完善基于大数据的用户信用体系完善,降低对农村居民与企业信贷抵押物与担保的依赖,缓解因抵押不足导致的金融抑制。
五、结论:我国农村金融在互联网金融创新下的发展
(一)缓解农村金融排斥、促进农村普惠金融的基本途径
1.打造农村“互联网+农村金融”线上线下有机结合金融新态势。把农村金融丰富的社会资源与互联网创新的渠道二者结合起来,这对农村金融体系及经济发展会产生很大的推动力量。主要可以从两点发展:一是关注农村互联网电商平台的发展,与金融机构的服务结合起来;二是将合作社与金融机构有机结合,打造金融资金供应链。
2.明确划分互联网背景下农村金融的发展空间,打造服务“三农”的新商业模式。从加强渠道建设方面着手,提供机器取代昂贵的人力资源。完善健全网络银行体系,推动农村地区对手机银行、网上银行、信用卡的普及利用。
(二)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战略
1.技术创新。农村金融经过多年发展,在农村地区积累了坚实的客户基础和广泛的线下渠道。在互联网条件下,农村金融应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搜索引擎等先进的计算机手段为自己搭建电商平台。利用平台商业模式的开放性和经济性来吸引客户,使吸引渠道多元化
2.业务创新。农村金融要对自身资产结构进行合理调整,更加合理地提高资产流动性与盈利能力。与农村地区拥有较大流量的中小企业进行合作,增加机器终端功能与数量。减少业务运行中冗余的步骤与成本。在互联网条件下,不断大胆创新简化业务流程,如提高贷款审批速度、建设电子银行离行服务系统。
3.加强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业务往来与合作。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为第三方支付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农村金融体系可以借鉴其发展,推出类似产品解决资金与融资项目的匹配问题。(孙中天、李宏畅,2015)发挥政策与资金规模的优势,与第三方支付企业合作以降低运营成本。
参考文献
[1]Ghosh, P. and D. Ray,1999,“Information and Enforcement in Informal Credit Markets”,Boston University Institute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Paper,92.
[2]何文虎.我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研究―基于制度因素与非制度因素的视角.天津:南开大学,2014(11):8-9.
[3]刘文璞.中国农村小额信贷扶贫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6):3-4.
[4]马九杰、吴本健.互联网金融创新对农村金融普惠的作用:经验、前景与挑战.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14(3):53-55.
[5]孙中天、李宏畅.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研究.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15(6):18-19.
[6]王信,罗剑朝.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特征及政策效果研究.西南财经大学,2006(8):32-37.
[7]谢平.下一步农村金融改革思路.国际金融研究,2014(12):21-22.
篇2
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运行的核心,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农商行作为农村金融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可持续发展一直是学者关注的焦点。截止2012年底,全国已成立农商行337家,在增加农村金融供给、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贯彻国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为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农村,既缺乏必要的抵押担保品,又存在广泛的信息不对称,金融排斥现象长期存在,使得我国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普惠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远未形成。尤其近两年来,农商行面临着内外部环境的重大转变,在利润增长、资产质量以及风险管理等方面面临多重压力,前途堪忧。
二、研究现状
考察发现,学术界尚未完全形成系统的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既有研究要么从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要么直接套用企业可持续发展和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框架,研究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问题。
ZellerandMeyer将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定义为,收益在补偿成本和风险之后还有部分利润。国内学者主要从商业银行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商业银行内部业务协调和商业银行资源可持续(白钦先,2000)角度进行了相关研究。
银行本质上属于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认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来源两个方面:企业外部(以波特为代表)和在要素市场上买不到的资源和不可替代的能力(以彭罗斯和帕拉哈拉德为代表)。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金融体系构成以商业银行为主。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普适指导意义。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认为,金融效率的评价标准是金融发展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资产的金融化不能以牺牲现时和未来的实际生产和服务为代价。国外主要从金融抑制、金融深化和金融约束等角度进行研究,国内主要从金融资源学说、金融效率和金融协调等方面展开研究。
综上所述,对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在理论上已有一定拓展,这些均为农商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但农商行可持续发展有其特殊性,应在深入分析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基础上,建立一套能被广泛接受且具可操作性的评价农商行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三、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建立
本文参照世界银行关于农村金融机构的业绩评估指标体系,结合已有研究,从兼顾内外因素的角度构建了农商行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该体系结构为“目标―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其中,目标描述农商行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用以对农商行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一级指标由内部因素包括规模及制度维度和经营管理维度和外部因素包括稳定性维度与环境维度三部分组成,具体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如表1所示。
四、实证分析及基本结论
由于层析分析法往往带有较强主观色彩,容易忽略实际的数据信息,而CRITIC法虽能反映客观的数据信息,却对指标的重要性区分不佳,因此,本文将两种方法结合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使过程与结果更加科学合理。
1.CRITIC测度
原始数据经过无量纲处理后,由CRITIC法,可以计算出三级指标对于二级指标的相应权重(见表2)。
将三级指标权重代入,可得到农商行的二级指标数据。以此类推,重复上述步骤过程,可分别得到二级指标对于一级指标、一级指标对于目标的权重(见表3、4)。
2.AHP测度
根据表1模型,按照相对重要性,同层中指标两两比较构造判断矩阵。依次类推,最终综合判断各指标对总目标的重要性。本文仅就一、二级指标相对于总目标的重要性做分析。
根据上述分析,最终可得农商行在两种方法上的排名(见表6)。比较发现,除广州揭阳农商行的排名变动较大,其他农商行排名变化较为一致,可较为真实可靠的反映各农商行可持续发展能力。总体来看,东中部地区农商行排名两级分化明显,西部地区两家农商行表现出较强成长潜力。
篇3
关键词:农村金融市场;现状;改革;缺陷;国外经验
一、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农村正规金融体系基本上已经形成了政策、商业和合作相区别的三类金融机构,即分别设立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已初步并逐步形成了以农村信用社这种合作金融为基础,农业银行这种商业金融和农业发展银行这种政策金融各尽其职,三者之间彼此分工合作,相互配合的农村金融体系。而中国人民银行则承担对它们实施政策指导和监督的功能。这种体系和改革方向初步改变了我国农村金融机构长期以来政策性、商业性和合作混淆不清、利益冲突、机构单一的局面。不过,这种农村金融体系框架的形成,目前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而且时有反复。
二、我国农村金融体制存在的缺陷
(一)结构性缺陷。如:空间结构缺陷;经营主体缺陷;金融服务种类缺陷。
(二)功能性缺陷。现有农村金融机构功能不健全,缺乏风险分散与转移机制,资产质量差,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资金蓄积功能弱。
三、我国农村金融内部结构不稳定
(一)农村金融供给状况:农村金融非农化矛盾凸显
我国农村金融非农化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机构的非农化,表现为商业银行在乡镇一级基本不设置网点,在县一级也出现撤退现象,而作为根植于农村的农村信用社,在网点设置方面也逐步向城市发展。二是资金的非农化,主要表现是资金从干渴的农村流向城市,其途径有以下三条:一是农村信用社金融资金流出;二是邮政储蓄流出;三是以农行为代表的商业银行流出。
(二)农户金融需求状况:农户金融需求抑制严重
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在吸收存款方面在农村金融市场还是有很大的竞争力,同时农户在实际生活中在存款方面可供选择的余地不大。尤其是农业银行由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型以后,在农村尤其是乡镇网点减少以后农户在存款方面的选择余地就更少了。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经济开发的基本物质保证,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目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落后。比如道路交通的不完善,以及水、电、通讯网络不健全。
(四)农村经济发展生产经营发展模式落后
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最重要的原因是农村落后的生产经营模式。生产经营模式的落后,主要在农村生产力的落后,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的影响。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生产力的落后;农业结构单一;农村市场不规范;农村资源开发利用率低;乡镇企业发展缓慢;农村经济发展的对外开放程度低。
四、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的意义
(一)经济发展战略的引导地区或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
1.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是政府管理的客观需要。
(二)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80年代中期伴随着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成为我国城镇化建设最具活力的组织部分和主导力量。农村小城镇是我国城镇体系中层次最低,数量最大的群体,它处于城市之尾,农村之首,起到连接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桥梁的作用。
因此,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有利于促进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可以有效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能够促进农村小康的早日实现。
五、分析研究国外的先进经验
国外农村金融体制建设的经验:
(一)合作金融体制是农村金融体制的重要组织形式
国外农村合作金融体制的共性:坚持合作制的办事原则和为社员服务的宗旨,由入股社员拥有,民主管理;实行多层次合作,各层之间均不具有上下级关系;建立较为健全的自律组织。
(二)土地在农村金融体制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土地对增强农民的受信能力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提升了农民获得贷款的能力,从而在农村金融体制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政府为农村金融体制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农村金融体制的建立及其作用的发挥都得益于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各国政府不仅制定了农村金融发展的优惠政策,还直接出资支持农村金融机构的建设和发展。
(四)完善的金融法律体系为农村金融体制建设提供了保障
当今世界,农村金融体制较为完备的国家,无不是通过国家制定相关的法律来规范、约束农村金融业的发展;同时,完善的农村金融法律和政策体系又促进了农村金融的发展。
(五)市场机制促进了农村金融体制的不断发展
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市场经济国家,依靠市场来调节和配置资源是其经济运行的显著特征。在农村金融体制的建立、发展、完善及其运行中,虽然各国政府在不同层面、不同力度上给予了支持,进行了干预,但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依靠市场作用和影响农村金融体制是其共性。
六、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完善我国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美国模式的优点是行政成本和财政成本较小,适合于小政府大市场的成熟市场经济;日本模式的优点是利于在扶持中小企业的过程中全面实现国家政策目标,适合于政府主导型经济的成长阶段,但缺点是执行成本比较大,而目容易产生金融抑制和道德风险;韩国模式则介于二者之间,有可能在科学设计的前提下综合美日模式的优点。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发育还不够成熟,国家财力也相对有限,因此我国应建立间接扶持为主、直接扶持为辅的"馄合型"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
参考文献:
[1]闫永夫.中国农村金融业现象剖析与走向探索[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篇4
关键词:农村金融市场;均衡;制度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8-4355.2012.03.12
一、引言
“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民、农村问题,从根本上影响着中国的社会与经济稳定及其现代化进程。解决资源配置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农村金融市场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资本要素配置机制,其供求均衡问题一直以来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例如,2011年中央政府的“三农”政策就明确提出,要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政策,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健全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农村的激励机制,推动包括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在内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健康发展,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可以看出,政府针对“三农”问题的金融扶持政策落脚点,突出表现在加大信贷资金供给、增加涉农贷款比重、降低农村贷款利率、丰富小额信贷产品等几个方面。这也反映出目前中国的农村金融市场存在问题的实质就是信贷供需失衡,信贷供需是当前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核心所在。
由于农村金融市场对于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针对农村金融市场的研究也得到了国内众多专家学者的重视。王芳围绕广义的“农村金融”,认为农村金融制度的成败在于能否有效满足微观金融需求,而现代金融需求需要通过政府提高农民收入来培育[1]。朱锋认为,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上供给和需求双方受市场发育不完善、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制约的同时,农村金融市场供求均衡的实现还受诸多非市场因素制约[2]。郭兴平从需求、供给及市场均衡的角度,认为当前农村金融市场融资成本高、金融机构与农户信息不对称和缺乏抵押品,使得供给无法满足需求, 而适当的政府干预和服务模式创新,能够降低交易成本,缓解信息不对称和抵押品不足问题[3]。
考虑到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供需的实质就是信贷供需,本文结合农村金融市场均衡理论,将研究范围放在正规金融中的信贷供需上,结合国内农村正规金融的信贷需求和供给曲线特点,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交易费用高和制度变迁导致供给参与者减少这两种因素对供求均衡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我国农村信贷供需现状及特点
(一)总体情况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是在商品经济发展中发育的,整个社会物质基础还不丰富,资金严重短缺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从一开始就是为了解决资金短缺问题而存在。在大多数情况下,金融市场仅仅成了筹集资金的场所,金融工具也仅仅是筹集资金的工具。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农村金融市场,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农村金融市场主体发育不良,存在较为严重的金融服务供给抑制。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农村金融领域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全国农村金融市场;从空间结构来说,农村金融机构城乡布局失衡、区域性布局失衡严重;从具体层面而言,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的绝对数量大幅度减少。
第二,正规金融市场和非正规金融市场并存。农村正规金融市场是政府在改革中依法建立的、以国有银行为主导地位的公开市场,它是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建立起来的,并接受法律规范的约束。农村非正规金融市场是自发形成的民间融资活动,是适应农村经济主体的微观活动及其融资需求所具有的分散化、规模小、周期长、监控难、风险大等特点形成的,难以进入商业化正规金融。
第三,市场从低级向高级逐步推进。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基本上是从东向西推进的,而且是先有自发的非正规金融活动,后有正规的银行信用和国家信用等形式;先有短期的资金市场,后有长期的资金市场;先有单项金融工具,后有多项金融工具,呈现出从低级到高级逐步推进的格局。
第四,资金从贫穷地区流向较发达地区,从乡村流向城镇,从农业流向非农业。由于我国各地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不均衡,农业生产力水平明显低于工商业,农村生产力水平明显低于城市,西部区域生产力水平明显低于东部区域,从而使得资金从贫穷地区流向较发达地区,从乡村流向城镇。
(二)需求主体及其需求曲线
农村金融市场一开始就以服务农村而存在,其需求主体自然就是农村的经济组织,即农户和农村企业。农户作为农村主要的经济组织形式,范围广、规模大,已成为主要的需求主体,但是农户的收入水平却比较低。较低的收入影响农户的资金投人和收益水平,资金借贷已成为农户投资来源的重要手段。农村企业主要包括资源型企业、乡镇企业和农业龙头企业,在中国农村生产力普遍不高、产业化程度低下的大环境下,这些农村企业无论是在数量、规模还是覆盖面方面,影响都相对较小。因此,当前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主体仍以农户为主,农户的需求基本确定了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曲线。
篇5
关键词:金融机构;中小型企业;金融服务
引言:
近些年来,我国对于农村的中小型企业扶持力度持续增加,主要是从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入手,出台了很多的优惠和鼓励政策,包括通过改善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加大对农村中小型企业的贷款力度来推进我国企业的多层次化发展。在对政策的贯彻和解读上,各个农村的金融机构都作出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在贷款的发放上还是倾向于收紧的状态,这严重影响了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如何对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进行创新,在不影响自身利益的情况下做到尽最大努力支持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成为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的主要压力。
1.农村金融机构金融服务创新的重要意义
1.1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
我国金融机构的宏观调控最终要落实到每一个小的金融机构中,农村的金融机构就是我国金融机构的毛细血管,其金融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国蓬勃发展的中小型企业城村。
我国的中小型企业从无到有经历了不到30年的时间,在这些年的发展中,已经形成了规模庞大的群体,并为我国的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经营范围方面,已经从商业、餐饮等行业逐渐扩大范围,在房地产、能源、交通、新科技等方面都有涉及。这些数量不菲的中小企业对于地方的经济增长有着重要意义,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转移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对农业的现代化推广上也做了一定贡献。而这种发展是离不开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也就是说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对地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2农村金融机构自身发展的需求
长期以来,我国金融服务的优先扶持对象一直是国有企业以及集体企业,这让我国的金融产业链处于一个单一的高风险状态。农村金融机构的代表,农村信用社,也主要把信贷集中在这一块。但是随着产业模块的调整,我国中小型企业开始走上历史舞台,而在这方面的金融服务,也就是金融服务的创新工作,也是农村金融机构自身发展,转移风险压力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不断的金融服务创新,自身才能更好地发展。
2.农村金融机构金融服务创新思路
鉴于农村金融机构面向的市场比较窄,其主要的金融服务对象就是大量存在于农村的中小型企业,所以我们探讨的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创新也主要围绕中小型企业。在这方面,我们在创新中主要改变几方面的内容。
2.1转变观念,从小做起
农村金融机构尽管也属于金融机构,但是其面对的服务对象非常有限。而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机构过去的主要服务对象——大型企业、国企以及集团型企业——融资的方式会逐渐从单一的金融融资转变为从资本市场融资。这对于本来客户就少的农村金融机构来说,处境就更加困难。加上现阶段国际资本不断流向我国,金融行业的竞争力日趋激烈,各个竞争对象都以成本最低化作为自己的主打牌,因此,对于我国的农村金融机构来说,并没有太大的优势。而在我国提出“三农”以及对中小型企业重新定位的情况下,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优势主要体现在了对中小型企业的扶持上面。
从这种形式来看,我们农村金融机构要对自身的金融服务对象有一个重新的定位,不能高瞻远瞩,转变过去的观念,从小做起,不断改进和完善适应新形势下的中小企业贷款的服务,改善自身的资产结构,进一步明确差异化的市场定位。管理层要从上到下改变过去“大就是好”的思维模式,摘下望远镜,通过优化经营组织结构以及提升管理理念入手,向“经营”风险转变,鼓励金融创新,在中小型企业中培养新的增长点。在竞争激烈的金融服务竞争中占稳自己的主阵地,才能去谋求更好的发展。
2.2创新组织,提高素质
在新一轮的金融服务创新下,我们一切活动都要围绕中小型企业来开展。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不同于面对大企业的金融服务,其具有“多客户,急需求,高频率,小额度”这四个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农村金融机构在每一个层次上都要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这方面没有经验,就要去多看,多学,吸收国外同行好的做法,好的经验,对组织的框架结构进行创新组织。
客户多,我们就不断提高每一位金融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和管理水平,提升他们的能力,同时建立多支专门针对中小型企业贷款的营销队伍,从有利于客户创造价值以及降低内部风险的视角出发,一步步实现业务流程的专业性。在操作上一切以快为准,尽量减少我们信贷人员的工作量。需求急,我们就准备充足的资金源,对于审查合格的法人代表,快速地让他们拿到资金,不耽误企业的商机。额度小,我们就开发宣传团队,去对我们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特色以及优势做大力的宣传工作,吸引更多的中小型企业客户。
同时,我们也要结合本地的景荣发展状况,做好调查工作,对产业的情况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才能做好金融服务工作。
2.3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
在日趋激烈的金融行业竞争下,我们在金融服务上不能够墨守成规,要做到推陈出新就需要为我们的客户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主要有两方面的建议:
1)努力满足客户贷款的基础上,努力创造条件为客户提供优质中介金融服务,比如结算业务、贴现服务等等,还可以探索中小型企业的风险管理服务。对于有条件的农村金融机构,还可以给客户提供全面的市场分析、咨询评估、决策分析、理财等全方位的服务。只要与客户金融挂钩的服务,金融机构都要努力出尝试,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客户更多依赖。
2)利用自身的点多面广特点,为企业提供市场信息,甚至可以派驻驻场信贷专员的形式来协助企业进行经营的管理改革,完善其管理机制,做到共同进步。
2.4提升服务水平
对于企业来说,金融服务的水平也是重要的吸引力。农村金融机构要不断创新其信贷管理机制以及业务方面的流程,切实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同时服务的水平与产品的水平也有着直接的关系,农村金融机构可以改变传统的流动资金贷款细分形式,通过加强配套风险方法措施,降低客户门槛等方法,满足客户的各类服务需求。
3.结语
总之,在金融竞争白热化的当前形式下,金融机构在金融服务的创新上要求稳,一切都要以满足我们的主要客户——中小型企业来开展,这样才能做到积小成多,厚积而薄发,才有利于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喜,要素配置扭曲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J],经济研究,2011(05):10-11
篇6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机构;农村经济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我国的金融市场已经走入正规,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可是作为我国金融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金融却严重缺失,不但没有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有限的农村资金的外流渠道,城乡的差距越来越明显。农村的经济发展需要金融的支持,需要农村金融制度的改革,需要国家的支持和配合。
一、农村金融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金外流
现阶段,农村资金“农转非”、“城市化”现象严重。金融系统如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中国农业银行等成为农村资金输出的一个重要通道。首先农村信用社作为我国农村最主要的金融机构,“农转非”现象严重。农村信用社为了减少贷款风险,优化信贷资产结构,片面强调贷款抵押和担保。使得抵押能力较弱的农民,难以利用信用社的信贷资源来发展农村经济。信用社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将大量资金外投,结果造成大量不良资产。再次,国有商业银行县以下营业网点在农村多存少贷,成为农村资金外流的重要渠道。许多国有商业银行的县级机构,只存不贷或多存少贷,把从农村吸收的资金大部分上存,转而投向城市和发达地区,导致农村金融服务严重缺失。部分商业银行不断从农村撤并基层支行,尤其是县级以下的支行更是大规模的撤并,造成农村金融的缺失。
2.信贷配给严重
由于贷款的金融资源有限、利率管制和政府对银行的信贷干预,农村金融信贷配给现象严重。农村金融市场主要包括三大方面,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商业性质金融。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国家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政策性金融机构,业务单一,仅限于收购农副产品,而农业基本建设贷款和农业综合开发贷款长期处于低迷状态。农业银行实行商业化转轨以后,追求利益最大化,不断撤并农村网点,将其业务转向了城市和工商企业。农村信用社由于产权、组织管理以及经营水平等方面的弊端,同时过于追求商业化经营,片面强调信贷的抵押和担保,而无法良性运行,实现其真正价值。同时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不充分,呈现高度垄断的特征。农业银行转型,各种形式的民间金融组织,难以受到国家法律和政策的制约和保护,农村信用社成了农村金融市场上惟一的正规金融组织。但农村信用社经营活动存在着明显的地域限制,缺乏竞争和改革、创新的内在动力,导致农村金融供给总量不足,且金融产品单一,服务质量较差。
3.农村利率管制严格
利率形成机制处于高度管制之中,中央银行制定基准利率,其他商业性金融机构在国务院批准的情况下可以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上下浮动。利率管制加剧了农村的金融抑制,由于利率管制,提供给资金供给者的利率不能反映其消费的时间偏好率,因此,很多的储蓄者在正式制度外寻找能反映其时间偏好率的更高的利率;由于利率管制,贷款利率不能反映农村资本的稀缺程度,导致了对资金的过度需求,资金无法在资源间合理流动,一方面银行形成大量不良资产,另一方面农村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可以说,由于我国农村的利率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灵活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和资金价格变化的经济信号功能,最终影响了农村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不利于提高投资收益和促进农村经济增长。
4.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单一
当前我国农村金融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单一,多数农村地区只有传统的存贷款业务,结算、保险、咨询、外汇等其他服务很少,尤其是进行中长期资金融通的资本市场基本上不存在。农村地区进行股票等有价证券经纪的机构极为缺乏,农村金融市场提供的中长期国债、金融债券、企业债券等交易的机会极少。期货、股票指数交易、货币互换交易等更是凤毛麟角。从农村居民金融投资行为看,农民在没有合适的投资渠道,即无法直接将资金转化为农业投资时,绝大多数只能选择储蓄存款,没有办法通过其他手段来进行货币增值。农村保险除了家庭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以外的农业保险业务发展基本停滞。农村社会保障资金不足,覆盖面窄。农村市场迫切要求金融服务的多样化。
二、农村金融发展策略
完善农村金融市场,发挥其对经济的正向支持作用,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充分发挥农村政策性金融功能
农村政策性金融是我国农户通过贷款方式取得资金的首选,是国家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的必要的金融手段。它是指政府通过行使职能来弥补市场缺陷,引导市场资金流向,通过国家财政投入资金,以国家信用为担保,为农村提供金融服务,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一种特殊金融活动。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中国的农户在农业收入不足以维持基本的生活需要的时候,首先考虑的就是增加非农收入,其次才寻求信贷支持,就信贷支持而言,先争取国家农贷,再谋求民间熟人借贷,最后是高利贷。由此可见政策性金融在农村的资金来源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主要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它的资产业务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资金或者以政府信用为担保从金融市场上融资,负债业务主要是投向农村地区的中长期的资本投资或者优惠贷款。它除了具有一般金融机构的功能外,还具有以下几种功能。第一,诱导功能。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可以通过大量的资金投入,减少政府政策性建设的风险,吸引商业银行资金的进入。第二,宏观调控功能。可以适当的调节粮食等农产品市场,保证其正常生产和运行。第三,专业服务功能。由于资金投入农业生产的高风险,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进行投资的企业,可以对其进行相应的技术指导和监督。第四,防止资金的外流。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对农业发展进行投资时,支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商业银行的资金进入,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业资金的外流现象。重塑农村政策性金融组织,不断完善和发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功能,既能强化政府对农村的支持,发展农村经济,又有利于农村银行深化改革,完善农村金融服务。
2.深化改革农村合作性金融
合作金融产生于农村,在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的组织形式就是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社是由社员入股组成,实行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社员之间除了有共同的利益目标,分担风险外,还有资金的合作和人员之间的合作。这种所有权结构和管理方式能够有效的发挥社员的积极性。近几年,由于受利益的驱使,我国商业银行不断从农村撤并基层支行,尤其是县级以下的支行更是大规模的撤并,在农村商业银行撤并的情况下,农村合作金融的重要性就更加重要了。但是合作性金融也存在许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其对农村的支持力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产权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信用社产权都不够明确。我国农村信用社是由广大农民入股组建的,产权应该属于农民,但在我国,合作社的产权早已异化,合作制名存实亡,入股社员根本不能够行使应有权利。管理上也出现了“官办化”和“银行化”的倾向。第二,合作金融法律问题。按照合作制的原则,农村信用社追求的目标最主要的不是利润,而是如何为社员更好的服务。但是,我国现有的关于农村信用社的法律法规都是采用商业银行法律法规,忽略了农村信用社在性质、经营范围和特点等方面的不同。第三,支农力度问题。信用合作社的支农力度远远低于应有的水平。信用合作社迫于市场压力,同时也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将大量的农用资金投入非农产业和城市,不但没有起到支农的作用,很大成都上变成了农村资金外流的一个重要窗口。资金的非农化还形成了大量的不良资产,导致运营困难。农村合作性金融要发挥其真正的作用,走出自己的道路,深化改革势在必行。首先要完善合作制。在农村信用社的产权结构上,要坚持农户拥有所有权的原则。实行一人一票的表决制度。要将农户的利益和合作社的利益挂钩,吸引一批具有资金实力的私营企业主入股进社,加强社员与农村信用社的利益关系。其次,国家应该给予农村信用合作社更多的优惠政策。建立农村信用社存款保险,免征各种税赋,参照市场利率自主决定存款利率。最后,健全合作金融法律制度。要通过法律的手段明确规定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属于入股社员所有,对于违反规定要进行法律制裁。
3.培育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
农村金融市场的闭塞,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放开农村的资金市场,培养多元化的农村金融组织机构,迫使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进行市场化取向的改革,鼓励多种形式的金融组织创新,通过公平竞争的方法由市场决定孰优孰劣,逐渐增加农村金融机构的竞争压力,才能更好的发挥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培育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鼓励多样性经营。引入多样性的金融组织,包括非政府组织的小额信贷和其他民间自发的金融合作组织。放松并最终解除对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和活动的歧视和压抑政策,实行因势利导,引导其正规发展。第二,实行利率自由。只有利率自由化,金融机构才有可能根据每一笔贷款的预期风险进行定价。如果不推行利率市场化,金融机构或组织之间就不能充分展开竞争。第三,合理平稳的退出体系。对于产权不清晰、管理混乱、经营亏损严重的信用社,在保证金融秩序的稳定以及存款人和社员的利益的前提下,有步骤、平稳有序地逐步进行资产的清核、冻结和清退工作,或者通过市场化手段进行兼并。第四,政策行金融的引导作用。政策性金融要合理引导资金流动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发挥整体协调作用。第五,加强法制建设。法律是保证市场正常、合理运行的有效手段。要建立健全农村金融市场法律、法规。监督农村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和良性竞争。竞争能够带来效率,扩大金融服务供给,竞争才能促进发展,才能锻炼农村金融的适应能力,也才能真正的发挥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
三、结论
农村金融资金外流、信贷配给、利率管制、服务单一,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改变农村金融现状,充分发挥农村政策性金融功能、深化改革农村合作性金融、培育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只有这样农村金融的发展才能走上正规,才能真正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克固,张桂文.中国“三农”问题的战略思考与对策研究[J].管理世界,2003,(5):67-76.
[2]刘宽.我国农业保险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村经济,1999,(10):53-56.
[3]周小川.关于农村金融改革的几点思路[J].经济学动态,2004,(8):10-15.
[4]姚耀军.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状况分析[J].财经研究,2006,(4):13-15.
篇7
【关键词】农村金融机构 金融产品 服务 创新
我国金融市场竞争激烈,农村金融机构一样也会面对来自外资和国内金融机构的竞争压力。农行、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银行等纷纷在农村开拓市场,而且国家开发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也开始关注广阔的农村金融市场。在这样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农村金融机构为了赢得市场,就必须不断推进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创新。
一、推进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的意义
当期,我国正在加大新农村建设,国家对“三农”问题也高度重视。要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就需要发挥金融的支撑作用,通过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服务好农村经济。同时,农村金融机构要想实现稳定发展、做大做强,就必须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农村金额机构一般点多面广,经营成本大,只有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才能弥补成本过高的不足,达到盈利目的,实现科学发展。
二、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存在的难题
(一)创新的内在动力不足
①创新意识弱。现阶段,许多基层的农村金融机构,经营思维存在局限性,没有真正树立起创新意识。农村金融机构的管理者自身的文化程度不高,对金融发展的趋势不是很了解,管理经验不足,忽略了创新的重要性。②创新动力低。农村金融机构的创新制度不健全,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不完善。农村金融创新的动力主要来源于上级推动,自身的创新动力有限。③创新效率低。金融机构进行创新必然要付出成本,再加上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和责任追究力度大,农村金融机构管理者担心创新后收不回成本,或者怕创新产品被追求责任,导致创新积极性不够,创新效率底下。
(二)创新的知识技能不够
①农村金融机构管理者和员工的文化素质普遍不是很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弱。多数是中专和大专学历,缺乏创新的知识基础。②农村金融机构对于新产品的推广和使用难度相对较大,员工对金融新产品和服务的使用技能不熟练,造成产品创新与运用脱节,而且不能根据自身特点,对新产品和服务进行灵活运用,导致新产品的作用发挥不充分。
(三)创新受制于风险和准入政策
①风险大。在农村,金融机构要时刻关注国家农村政策的制定和改变。比如农民土地使用权抵押贷款,但是农民土地使用权流转比较常见,如果农民一旦失去土地承包经营权,那么执行抵押物将面临较大风险。②市场准入政策。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审批上,要比国有商业银行难很多。会涉及到城建、国土、企事业单位、村委会、农管委等多个部门的利益交集,要经过登记、评估、交易、公正等多项程序。③成本高。农村的资产结构比较复杂,不易操作。比如在住房建设方面、土地评估方面、农业保险方面等等,在办理金融产品和服务时,很容易投入大而回报小,增加了创新成本。
三、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的建议
(一)要解放思想,勇于探索
①大胆探索。当期,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高速发展时期,改革是时代的主题,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只有不但创新才能实现发展。创新的前提是要敢于探索,只要我国金融机构的创新是为了更好的服务农村经济发展,就应该大胆探索。②服务“三农”。农村金融机构要围绕服务“三农”,不断推陈出新,提供更加便利、多样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③坚持原则。一要坚持多样性,要根据农村发展需要,不断推出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二要坚持低成本,农村金融产品要尽量避免高投入低回报的局面;三要坚持覆盖广,要把服务范围扩展到所以农村农业农民身上;四要坚持易操作,创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要符合农民文化素质要求,要简单易操作;五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要不断满足农村经济发展需求,把创新永久的进行下去。
(二)组建农商行,健全机制
①要走股份制改革的道路。要进行市场化运作,寻找战略合作伙伴,引进投资,对于不良贷款和筹资可以通过发起人出资购买或者地方政府优质资产置换等方式解决,要尽快使得农村金融机构达到商业银行的组建要求。②要提高县级金融机构的股权集中度,要实现经营权和决策权的独立,构建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③要实现省级创新产品的权限下放到县级金融结构,进行差别管理,鼓励其大胆创新。
(三)立足“三农”市场,寻求突破
①产品上的突破。要继续推行好的信贷模式,对于发展良好的有市场前景的农村经济组织要放宽信贷条件;要扩大担保的内容和范围,增加实物资产和信用担保贷款,解决农民资金需求;要推行大型农机具按揭贷款,帮助农民创业增收;要创立农村微小企业联保贷款,对于微小企业可以根据联保模式实现无抵押信用贷款;要探索订单、仓单、保单质押贷款,解决农业融资难的问题;要扩大农村抵押物的范围,实现生产资料抵押贷款。②创新担保方式。可以扩大农业机械抵押贷款覆盖面,灵活处理农村宅基地和土地承包使用权的抵押贷款,要结合当地农业特色,针对新型农业生产模式,制定新的金融产品。③创新服务模式。可以大力普及“惠民卡”,开展农户信用评定工作,增加信用贷款的投放比例,要经常深入村庄,宣传金融知识和产品,和科研机构合作,免费为农民解决种养难题。对于没有金融网点的农村要积极建立服务点,对于业务多的营业网点要增设ATM机等自助设备,最大程度的方便农户金融需求。
(四)健全激励机制,增强动力
①完善竞争机制。引入专业人才,形成竞争氛围,激发内部创新的动力。②加大创新投人。农村金融机构可以设立专项创新资金,保证创新工作有效进行。③积极借鉴经验,农村金融机构要先其他金融机构学习,采取借鉴与创新、自主研发与联合开发相结合的办法,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参考文献:
[1]孟珏.农村金融创新面临的问题及路径选择[J].华北金融,2009,(01).
[2]冯爱林.制约农村信贷服务创新的因素与破解途径[J].武汉金融,2009,(07).
篇8
关键词:信息化;农村金融机构;人力资源管理;影响
一、信息化对农村金融机构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影响
1.为提高金融机构绩效管理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所有影响机构经营效益的可控因素中,毫无疑问建设一支高质量的员工队伍是最重要的[2]。事实上,问题不在于机构的管理层有没有意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而在于员工绩效管理方面缺乏科学的测量工具,未能让各个层级的员工承担起员工队伍的重大责任,人力资本的作用没有发挥到最大。通过引进信息化手段,结合机构的实际发展情况与现状,建立层层分解的绩效模型,将员工工作与机构盈利指数相挂钩,从而实现员工利益与机构利益的有机结合。再通过一系列现代化的人力资源信息化产品,将机构的经营战略部署通过该产品的绩效管理模块逐一分解到每位员工,从整体上提高机构绩效管理能力。
2.为提高金融机构人才管理能力拓宽了新的途径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金融机构间的竞争凭的是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的创新性金融产品及优质的服务,归根到底就是高素质专业人才的竞争。借助信息化手段在人力资源的发现、培养、潜力开发以及应用等方面全方位占领人才的制高点,从而促进机构服务品质的不断提升,加快新产品的研发速度,提高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从人才聘用的角度分析,建立人力资源信息化招聘管理模块,从广大应聘者中甄别符合岗位需求的优质人才,这对于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人才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从留住人才的角度分析,人们从业的基本目标是实现个人利益,而通过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产品,将岗位管理、绩效管理与个人发展科学的整合到一起,这对于农村金融机构留住优质人才亦具有重要意义。
3.有利于提高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
基于人力资源的重要性,近年来,金融机构在人员的开发、培训、管理等环节的投入成本,在机构总成本当中的占比越来越大,人力资本的投资回报率逐渐被管理层所重视[3]。结合国内外整体的金融机构发展现状来看,通过应用信息化手段,有效改善了机构的运作与经营效率,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显著提高。主要表现就包括金融机构的岗位管理、人才管理、绩效管理能力均有所提高。
二、农村金融机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1.员工结构不合理
受历史因素影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依然十分普遍,复合型高素质专业人才依旧比较匮乏[4]。纵观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整体人才建设现状,很多机构中,中老年员工占大多数,而年轻员工却极为缺少,员工结构严重不合理,制约机构的长期发展。部分员工为机构外聘的兼职员工,对金融专业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只能在窗口或者大厅办理简单的金融业务,无法满足农村金融业的发展需求。
2.薪酬绩效体系不健全
为最大限度的挖掘农村金融工作人员的潜力,提高人员综合素质,金融机构的管理层必须首先建立有效的岗位薪酬管理体系与激励机制,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然而,从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来看,大多数机构依然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按照职务、工龄等来划分岗位级别,先进的人才管理理念未能有效落实,信息化管理手段没有得到充分应用。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村金融机构的人才培养能力及吸纳人才的能力,导致机构工作人员岗位责任意识低下,服务热情不高,影响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益。
3.长效培训发展机制不完善
金融行业是知识密集型的现代经济服务类行业,对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及服务能力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由于农村金融机构长期面临着人才匮乏的问题,对员工的岗位业务要求也有所降低,只要求其掌握基础的岗位业务即可,在人员的继续教育管理方面更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下,员工的综合素质势必难以提高,农村金融机构也难以再吸纳并留住年轻的优质人才。
三、提高农村金融机构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水平的建议
1.借助信息化手段,优化人员结构
一方面,要借助信息化手段,以岗位管理为核心,通过直线主管与员工多次交互,将机构的经营目标及员工的个人绩效直接挂钩,将分解后的主要绩效目标分解到每位员工的自助系统中,建立员工个人、各阶段的绩效目标[5]。另一方面,要强化过程监督与管理,直线主管需与员工建立起密切沟通的桥梁,对绩效目标的执行情况进行实时追踪,并依据管理层的新的战略发展要求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农村金融机构要想在激烈的金融市场中赢得发展机会,就必须首先树立先进的、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在人员管理及培养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同时,要协调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及其他部门的关系,加强引进高素质金融人才,打造高质量的员工团队,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营造活跃的工作氛围,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2.建立专业培训平台,完善金融机构培训体系
针对农村金融机构在职人员整体素质偏低的现象,金融机构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首先,要结合机构的实际发展现状及条件,以大数据网络系统为依托,打破传统管理部门及权限的约束,实现各管理环节的相互融合,优化工作流程,提升管理效率。其次,信息化下的农村金融机构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鲜明的信息化特征,先进的云数据系统具有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所不具备的优势。可将内部员工的文化程度、经验水平等信息通过电子数据的形式,存储到机构内部的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中,实现对人力资源的动态化管理;建立员工长期教育培训平台,完善具有法律效应的金融机构培训体系;制定科学的薪酬绩效管理方针,加大对员工培训经费的支持,与当地教育机构达成合作,逐步扩宽培训融资渠道,提升金融业务水平。
3.结合信息化技术,实现内部人力资源的高效管理
借助信息化技术,建立完善的员工薪酬激励体系与长效培训发展机制,从而实现内部人力资源的高效管理。以某市农村中国邮政银行为例,通过合理的利用大数据技术,在人才聘用环节对应聘者的在校行为及综合表现进行分析,包括专业知识、技能、实习经历等,为人才选择方面提供了更加科学的依据。同时,结合银行自身的经营模式与发展需求,建立了人员能力管理模型,通过信息系统实现对人事信息的集中管理,并定期对各个员工的实际工作能力进行评析,以此作为员工绩效考核的重要衡量指标,提高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
四、结束语
信息化为农村金融机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十分重大的影响,农村金融机构必须正确认识到信息化技术的种种优势,抓住时代机遇,合理的、充分的应用好信息化手段,不断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效率与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周瑾矞.大数据时代开发性金融机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8,(14):85,87.
[2]乔惠娟.金融行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途径研究论述[J].现代商业,2017,(7):67-68.
篇9
1.1缺乏必要的应急机制保障尽管农村金融机构都会制定系统应急预案,但往往忽略配套的应急培训,缺乏有效的应急演练和压力测试,一旦紧急事故发生,对问题的及时完满处理就得不到保障。有些农村金融机构制定的系统应急预案存在着涵盖面过于笼统,在针对性和可操纵性方面存在着不足,这又直接关系着问题的处理效果。更多的农村金融机构在业务连续性方面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持,只局限在网络及数据的备份层次,没有灾备,再者管理组织不够完善,一旦发生重大风险,就难以完成应急的有效性。这些情况都严重影响着应急执行效果,对风险的有效排除和危机的处理难以保障。
1.2缺乏健全的组织机构及岗位设置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对科技部门重视不足,普遍存在科技部门人员配备不足的现象。一个科技人员往往身兼数职,在重要岗位经常发生AB岗位制度难以落实的情况。虽然有风险管理部门的设置,但该部门一般只发挥管控资产、负债类业务风险的作用,不涉及信息科技风险职能。农村金融机构应该高度重视科技风险管理工作,设置更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岗位,不能让科技部门既是信息系统的建设者和维护者,又是信息科技风险的管理者,因为这样会在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有效识别并量化可能存在的信息科技风险方面存在着不足。
1.3科技从业人员素质相对偏低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科技部门普遍存在着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偏低的现象。现有的从业人员工作重点主要体现在日常基础性设备和网络工作的维护,更多掌握的是系统设备维护、机房管理等常规性工作,忽视了专业化的信息科技风险培训,因而对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相对缺乏,对信息科技管理、规避科技风险等管理性工作涉及较少,很难有效及时认识到各项系统存在的漏洞,更别提全面隐患的排查和消除。
1.4基础设施安全建设存在隐患基础设施安全的隐患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机房管理不善;二是网络运行安全性不高。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机房普遍存在着防火、防水、供电等不达标的现象,没有设置相应的防雷系统,门禁系统缺失、监控盲区的存在等等,这都是机房管理安全急需解决的问题。在网络运行方面,由于数据的大集中,对农村基层网络的稳定性和通畅性都提出了更高要求。现实情况是,农村金融机构存在未按监管要求配置主备通讯线路现象,这样导致基层网点出现不能正常办理业务的可能性增大,造成不良的影响。
1.5电子银行风险管理不到位信息科技的出现为农村金融机构各项业务的丰富和高效提供了方便,促进了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信息科技建设的飞速发展。随着信息科技在各个业务领域的不断深入,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呈现飞速增长趋势,尤其是信息科技的优势体现——电子银行的应用。在这样的环境下,多数农村金融机构的管理重心都放在了传统业务发展方面,疏于电子银行风险的管理。虽然制定了电子银行相关的各项管理制度,但在具体的执行上,仍然存在着严重的不到位情况,加上人员配置的不够,最终直接导致电子银行风险管理缺失。因此,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中的电子银行风险处于多发、高发期。
2农村金融机构信息科技风险防控策略
2.1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加大风险管理投入信息科技工作对农村金融机构经营起着重要基础和保障作用,必须充分认识信息科技风险防范在金融机构监管中的重要性。农村金融机构高层管理者必须提高信息科技风险防范的思想认识,对信息科技风险的管理加深了解,加强信息科技风险监管工作的管理工作,最终将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工作纳入日常经营中去。同时,要加强信息科技安全建设方面的投入,及时消除信息科技系统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和隐患,保障农村金融机构的稳步和连续性运行。
2.2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农村金融机构要细化危机场景,完善应急预案,定期对信息科技人员开展应急管理培训,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应急预案的内容,做到“责任明确、流程明确、预案明确、报告明确、联络明确”,并确保预案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从业人员在不断进行应急预案演练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应急能力、抗风险的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另外,为了确保信息系统业务的连续性,农村金融机构还要加强业务连续性管理,根据自身真实状况加强业务连续性体系建设,制定切实可行的业务连续性计划,并定期不定期开展业务连续性应急演练。
2.3增强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加强岗位管理针对高素质专业从业人员不足和岗位配置不足的问题,一是加大农村金融机构的人员投入,引入高素质的信息科技人员,同时加大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培养一批专门从事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工作的专业人才。其次是增加管理、运行、维护等岗位人员的配置,关键岗位设置有效的AB岗位,满足岗位需求。最后,根据《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要求,完善相关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管理制度,加强信息科技风险审计,最终形成人员控制、制度保障、审计监督三位一体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模式。
2.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础设施安全水平重点加强机房电力、UPS、消防系统等关键机房环境设备安全的保障,针对基础设施不完善的情况,农村金融机构要采取有效措施改善,保障业务系统工作的连续性。同时完善机房管理制度,实时监控各种设备的运行状况,做到对设备故障的有效预测和报警。还要组织专业人员定期对基础设施进行风险排查,检验基础设施相关的安全、流程和管理措施漏洞,确保基础设施安全管理有效性
2.5加强电子银行风险防范农村金融机构要采取必要手段防范犯罪分子利用银行卡、网上银行、ATM、POS等金融机具实施的不法活动。一方面,可通过提高网络安全、网上银行身份认证等级、合理制定POS、ATM和网上银行的交易限额等技术手段加强防范,另一方面可借助通过公众金融服务教育和柜面宣传增强风险防范合力,加强审查力度,强化电子银行业务风险防范。
篇10
一、创新战略管理,把握农村金融在“三农”服务中的内涵和时代特征
虽有“细节决定成败”的俗语,但也不能以此否认创新战略管理的重要性,因为战略研究的是“怎样做正确的事”,而细节则研究“如何把事情做正确”,后者是服从和服务于前者的,即使决定成败的“细节”,也不可缺少战略决策正确这个前提条件。现代意义上的农村金融战略管理是战略与管理科学相结合的产物,是对有关农村金融和服务“三农”的协调与控制,是为制定和实施农村金融建设与发展战略而进行的一系列战略决策与规划的活动。从农村金融发展的角度看,着眼农村金融建设的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实践,战略管理具有超前性、目标性、整体性的特征。
二、农村合作金融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
建设信息化农村金融,推进农村特色的金融变革,既要靠系统技术、人力资源,更要靠与之相适应的高效的战略管理。农村合作金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在农村金融队伍建设中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努力提高战略管理能力。
提高战略管理能力是统筹农村金融信息化复合式发展的需要。目前,我行采用的是信雅达公司开发的OCR系统对全行的会计凭证实施集中扫描,人工补录,重点监督工作,并对监督过程中发现的差错,以差错整改通知单的形式通过OCR系统下发给相关支行,督促其在规定期限内落实整改,这对我行管理实践尤其是战略管理实践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目前在我行建设和管理实践中并没有完全得到解决,与体系建设目标相背离的的现象依然存在。这就迫切需要完善有利于集中统一领导的工作协调机制和加强对规划计划的宏观监督、有效调控;迫切要求农村金融管理由经验向科学、由粗放向集约、由局部向整体发展。只有在高效战略管理控制下,进一步优化结构,理顺关系,加强体系建设,提高整体效能,才能促进农村合作金融信息化建设协调、有序发展。
三、创新战略管理,促进农村金融科学发展
当你收到一叠业务差错单,发现好多差错都在重复着同一个问题时;当你查阅凭证,察觉太多的凭证没有录入时,太多的时间没被珍惜时;当你接到电话,才想起领导交待的事还没有落实到位而苦恼时。你会想要是对工作多一份热情,对自己多一份责任,那么我们的农村金融就会不断发展创新。
操作与管理是相互独立、相互关联的统一体,操作是基础,管理是手段,是为更好地完成企业经营目标而服务的,农村金融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某些现象已清晰地折射出管理工作中的不足,只有创新战略管理,才能促进农村金融科学发展。
创新战略管理,促进农村金融科学发展,首先应采用积极科学的方法,让每个员工对自己的工作确立正确的定位和认知,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激情,促进员工自愿、自发、自动、自觉地开展工作。在平等互敬、坦诚相待的基础上,加强领导与基层之间的沟通,让员工能零距离地与领导探讨工作问题、发表工作建议、献计献策、透露思路想法、把下属员工当作培养对象,鼓励员工参与管理和决策;把下属员工当作亲友,倾听员工的愿望和意见,尽力解除员工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把员工当作知已,倾诉交谈工作境况,提出对员工的工作期望与要求。充分体现了员工的主人翁地位,激励企业所有员工同心协力为企业的经营目标而努力。另一方面,作为下属员工,工作能力赢得了领导的肯定认可,自身的存在受到了领导的重视,会更加相信、更加尊重领导,提高了领导在企业里的威望,每位员工将会以感恩的心投入工作,回报企业、回报社会。
创新战略管理,促进农村金融科学发展,还应打破旧观念,结合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吸收人才、培养人才和重用人才,为满足我行在市场竞争中对人才的需求,建立规范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达到科学发展的目的,通过组织各项培训活动和学习逐步调整和改善员工队伍结构,加强对年青员工的培养力度,加快人才队伍培养的步伐,以满足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人才的需求。都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难求”通过参与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让我明白,这只是人才机制的一个外在因素,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深入开展,人才机制的内在因素更为重要,若是没有千里马,伯乐再多也枉然。判断一个人是不是人才,或是什么层次的人才,取决于他的内在素质和发展潜力。若是觉得“怀才不遇”唯一科学的方法是不断提高自身的内在素质以适应业务发展的需求。
创新战略管理,促进农村金融科学发展,需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的凝聚力与执行力。企业凝聚力是无形的精神力量,是将一个企业成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看不见的纽带,企业的凝聚力来自于企业成员自觉的内心动力,是集体精神的最高体现。执行力是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保证。我行要发展,要靠全体部门的领导与基层员工的共同努力,那么如何提升我行的凝聚力与执行力呢?
一、确定明确合理的经营目标。制定各项可行、合理的制度。
二、管理层人员必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广大基层员工中树立威望,增强领导者自身的影响力。
三、组织开展适当的集体活动,加强领导与员工之间,及员工相互间的交流合作关系。
- 上一篇:简述社会医学的基本任务
- 下一篇:网络推广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