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建设特色范文
时间:2024-01-25 17:51: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建设特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美丽乡村;乡村景观;特色营造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7004103
1 引言
“美丽中国”的半壁江山在“美丽乡村”。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使乡土传统文化面临危机,许多有地域特色、民族特征、文化价值的乡村景观遭到破坏,“千村一面、模仿城市”的模式正取代乡村景观的旧有格局。美丽乡村建设理念,不应局限于传统新农村单独以经济增长为主的模式,而应转变为对乡村景观环境的打造,营造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提升乡村文化品质和优良环境,以实现乡村的可持续性发展。
2 美丽乡村建设理念
美丽乡村的概念出于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并在2008年正式实行“美丽乡村”计划,将大力发展经济和全力打造生态环境结合起来,用10年时间将所有行政村建设改造成为“村村优美、人人幸福、家家创业、处处和谐”的最美中国乡村。而美丽乡村包含乡村环境景观美和乡村社会美2个层面的内容。
2.1 乡村环境景观美
在乡村环境景观层面上,“美丽”指乡村物质空间的布局与设计美,乡村景观的营造应该有良好的视觉效果。乡村景观的规划应该合理利用当地地形,发挥地域优势,营造出能够体现乡村特色和标志性的村貌景观。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合理布置绿地、休闲空间、文化及健身设施,创造优美的乡村公共活动空间,美化各家院落,营造处处相宜,家家美景的良好环境。
2.2 乡村社会景观美
在乡村社会层面,“美丽”指让人感觉和谐、美满,即乡村产业结构合理、规模适中、发展状况良好、村民富裕的美好生活。于此同时,在生产和生活中,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和睦融洽,形成文明友好、和谐的乡村社会氛围。
3 乡村景观特色营造
3.1 具有生态价值的乡村景观营造
3.1.1 顺应自然地形
乡村景观设计应顺应自然地形,自然地形是维持土地安定性的大地形状。改建原则应避免造成土地不安定感。另外,农村经济不发达,大拆大建不仅造成土地不安定,而且会造成大量不必要的浪费。尤其在云南,地理位置特殊、地貌复杂,乡村依山就势而建,不仅顺应自然地形,而且造就了独特的乡村地理景观。例如云南元阳县牛角寨乡小岭岗村的蘑菇房,参差错落依山就势形成了独特的乡村景观,这种环境自身可修复的建造方式不会割裂自然景色,并能融于自然之中,与大地环境成为一个整体。
3.1.2 运用地方材料与技术
地区原生材料是可直接利用的资源,像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干阑式竹楼(图2)、城子古村的土掌房、大理白族以石头为主要材料的建筑等,把这些材料运用在设计中能够降低造价,还能使乡村景观更具地域特色。采用传统技术利用地方材料,将新技术与地方材料同时运用于乡村景观建设,可以在设计表达上更加适宜。
3.2 具有审美价值的乡村景观营造
3.2.1 乡村自然生态景观
乡村自然生态景观是由植被、水体、山林等组成,是不可建设用地,其以保护为主,规划为辅。绿化走廊、森林绿地、生态防护林、大面积的植被板块,乡村中原有的
池塘、河道及及其它水体,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时应以保护为主,创造出合理宜人的开放空间、灵动的水体,与乡村生活环境相协调。
3.2.2 乡村聚落景观
乡村聚落景观是由乡村建筑和乡村生活环境组成,是乡村基础性的环境景观。乡村建筑记载着村庄悠久的历史文化,体现着村庄独特的审美倾向。著名的云南城子古村(图3),将土掌房很好地保留下来,给当代人展现了600多年前村庄的历史风貌,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乡村生活环境景观主要体现在庭院、街道、广场、公园、文化设施等场所。乡村聚落性景观规划设计要尊重村庄原有肌理,尽可能不破坏村庄原始形态,控制建设用地的扩张。
3.2.3 乡村生产性景观
乡村生产性景观主要指农业生产景象,包括农作物的生长景观。乡村的生产性景观是以乡村生产者为主导的生产过程的自然体现,它的生产性质和生产过程决定了乡村的生产性景观特色。从景观色生态学的角度看,农田可以看作是一种板块类型,它的设计内容有大小、类型、数目、格局等,农田的整体风貌和农作物的生长景观,使乡村生产性景观兼具经济、生态和美学价值。
3.3 具有文化价值的乡村景观营造
乡村的文化价值体现在传承乡土历史文脉和再现地方精神上。乡村的历史文脉是一个地区遗留下来的精髓文化和历史渊源,使乡村具有文化底蕴和乡土特色。乡村的历史文化是最具价值的非物质文化,见证了村庄的发展与演变。
地方精神是村民们长期养成的具有鲜明特色的精神财富。乡村中的石井、牌坊、水巷、小桥、古戏台、古庙等典型的村落小品都是村民对乡村的宝贵记忆,具有特别的价值和意义。营造乡村景观特色要从地方的群体记忆、地方遗产出发凸显该地域的文化特征,寻求符合地方精神的象征。村民的活动影响着该地域空间的独特面貌,将村民印象深刻、具有重要价值的景观要素作为活化、保存和再创造的特色。以自然地景资源、娱乐休闲及具有人文特色的空间作为设计的素材,营造出能够唤起该地域村民深厚感情的景观构想。
4 昆明近郊美丽乡村景观特色营造
美丽乡村建设在全国各省市县相继掀起了。处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的昆明市近郊区的乡村是一种特殊形态区域的生态系统,是产业、人口和空间结构逐步从城市向农村特征过渡的地带,具有强烈的异质性。乡村在与城市化同步的建设中,其小楼房、柏油路带来的强烈冲击,使得城市近郊区乡村景观遭到严重破坏,甚至乡村特色逐渐丧失。在此情形下,建设美丽乡村就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营造特色,以美丽乡村理念为指导进行景观设计。
4.1 顺应自然地形、构建和谐人居
先民在村落选址过程中,特别注重择吉而居、为己所用、顺应自然、因地适宜,利用有利的自然要素创造更加适合生产生活的环境,并使整个村落、建筑与自然要素相融合。如昆明市近郊盘龙区阿子营乡铁冲村风景秀丽背山面水:背靠梁王山脉,水田靠河谷地带,村内水系为昆明主要水源地之一松华坝的支流,附近大小龙潭遍布,水源十分丰富,地势优越。可见,铁冲村的先民在村落选址中不仅重风水,更注重因地制宜以及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
因此,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应在顺应自然地形基础上营造乡村文化景观,将顺应自然的观念融入乡村保护与建筑中,因地制宜,结合村庄环境特色、建筑特征、水系及乡土植物等元素进行规划设计,使得乡村景观与周围环境和谐共生,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更好地保护乡村的生态景观,营造地方景观特色。
4.2 保护乡村景观、延续地方特色
在乡村聚落形态上,通过调研可知,昆明近郊地区乡村以弧形聚居模式为主,体现出诗意田园的审美,拥有适宜人居的生态环境。在营造乡村聚落景观特色时,应该保持乡邻间友好互动的聚居模式,保持乡村自然基地,利用原有的池塘及林地造景,可依据山势地形用多户围合成院落式建筑群,其间点缀小片菜地与花草,再现传统乡村的用地划分、院落空间、建筑形态及生态环境等要素,形成美丽的田园风光景观。此外,在适当的地方建造公共基础实施,以满足乡村村民现代化的生活需求。
在乡村建筑形态上,昆明近郊的传统民居以土木结构合院建筑为主,在建筑围护及保暖防潮等方面有局限性。因此,要发掘出传统建造技术的宝贵经验加以优化改良,引入新的技术形成具有多种优势并保持乡村建筑特色的建造体系。例如在承重结构中加入新材料,提高建筑的耐磨性及安全性,既能达到现代建筑的建设标准,又能体现乡村自然的特色,进而营造出和谐优美的效果。
在农业景观形态上,昆明近郊地区传统的农业景观特色主要体现在农作物种类繁多、景观空间层次和色彩丰富等。乡村中四季花开,尤其是地域优势造就的梯田景观,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利用这些特质,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可开拓休闲观光农业园以发展农村经济。
4.3 传承乡土历史、再现地方精神
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盲目模仿城市景观使得乡村中许多重要的雷地域性建筑及生活场景遭到破坏,割裂了村民对于地方的情感依附,缺少了地域感。乡村景观应该留有一些最为原始的、当地村民能够认同的生活场域,成为一个能够容纳居民对地方特殊感情的熔炉。昆明近郊乡村中的村民非常注重精神寄托,对古神庙、教堂、祭天仪式等非常敬重。乡村里的古庙、古祠堂、古树名木数量众多,在营造景观特色时就要保留地方性,最大程度上修复其原貌,以保留地方历史文化内涵。在美丽乡村营造时保持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村寨建筑特色及少数民族节日,如苗族花山节盛装表演等,由此产生的集体记忆能唤起独特的地方情感。
5 结语
昆明近郊区美丽乡村建设,应根据当地乡村特点、民族特色、建筑特征、风俗习惯和经济条件等因素,尊重村民生产、生活习惯,提取具有乡村景观的特质来进行乡村景观特色的营造,以展现乡村浓厚的乡土气息、独特的文化景观,尊重并融于自然之中,这种美才是城市无法涉及,乡村所独有的美。
参考文献:
[1]骆 敏,李伟娟,沈 琴.论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J].太远城市职业技术学院,2012(3):11~13.
[2]刘黎明.乡村景观规划[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
[3]徐 丽,宇.新农村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及营造[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1.
[4]俞孔坚.理想景观探源:风水的文化意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5]邵剑杰,黄淑娟,李先富.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研究[J].住宅科技,2013(11):42~43.
[6]刘滨谊,陈 威.关于中国目前乡村景观规划与建设的思考[J].城镇风貌与建筑设计,2005.
[7]贾保全,仇宽彪,成 军.北京市景观生态与绿色空间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3.
篇2
从南京郊县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出发,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创新发展机制,倾斜发展资源,转变增长方式,推进“三个集中”,通过工业化转移农民、产业化提升农业、城市化带动农村、市民回报农民,实现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人与自然的友好共生,农村社会的民主和谐。关键是要抓住“四个一”:一个根本,必须坚持富民优先,以加快郊县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为出发点;一个战略,必须坚持城乡统筹协调,以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为着力点;一个倾斜,必须坚持工业对农业、城市对农村的反哺带动,以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为突破点;一个抓手,必须坚持夯实村级工作,以推进“双培双带双创”为切入点。
一、提升郊县经济发展和富民水平,为新农村建设打好基础
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来看,“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是指物质文明,“乡村文明”是指精神文明,“村容整洁”是指生态文明,“管理民主”是指政治文明,统筹这四个文明的核心是加快发展,建设具有南京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郊县首要任务是保持经济又快又好发展。20__年1-9月份,郊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06.9亿元,可比价增长18.9;实现财政收入__.2亿元,同比增长23.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453.1亿元,同比增长29.3,增幅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955元,同比增长19,比上年同期高出2.7个百分点。但值得注意的是,郊县发展中拆迁难、用地难、审批难、资金难等矛盾,导致发展的显性成本、隐性成本同时上升,招商引资势头受挫,财政运转出现一定困难。市委、市政府要求郊县在“十一五”发展中,力争实现经济总量四年翻番,确保20__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20__年达到10000元。围绕以上目标,我们要牢牢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突破节点,千方百计此解瓶颈制约。在用地指标偏紧、用地成本提高的情况下,多策并举,积极向上争取土地转用指标,用好现有政策,最大限度做好集体非农建设用地这篇文章。探索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民以土地r入股、参与工业园区建设。加快要素集聚,研究外资转移的新动态,加大专业化、市场化招商力度,系统化、集群化利用外资。同时充分挖掘民间资本、城市资本潜力,实施多元发展战略。
二是抓住要点,坚持工业第一方略。南京与苏州、无锡相比,工业发展度明显不足。经济普查数据显示,苏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万多家,无锡8000多家,但南京只有2449家,差距非常大。今后,我们要提高工业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中的比重,不断扩大有效投人,提高郊县中小企业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推进工业向园区集聚,保持工业经济较快的增长速度。
三是瞄准重点,全力促进农民增收。尽管连续几年来农民收入逐年递增,但还未真正建立长效增收机制,20__年达小康必须保持年均13的增速,困难不小。特别是部分低收入户增收艰难,20__年,10的低收入组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958元,与10的高收人组收入之比为1:6.3,收入差距在一万元以上。在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上,要更加重视低收入户的增收问题,促进农民整体收入水平的提高。
二、深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去年5月,南京市委、市政府召开了统筹城乡发展千人大会,出台了《关于加快南京市统筹城乡发展的意见》和5个配套文件。当前,城乡统筹的各项工作正在加快向前推进,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加快创新。机关部门逐步打破了城乡分割发展的思维定势,改变了过去工作精力放在城市多、用在郊县少,考虑城市利益多、考虑郊县利益少,城市、农村“两张皮”的状况,初步建立了城市与农村互利性、市场化、内生型的互动发展机制。二是城乡产业布局更趋合理。以郊县现有开发区、工业区为载体,结合国有企业改制和规模扩张,加速推进城区工业向郊县搬迁,已初步形成江北医药、化工产业带,江南电子信息、汽车制造、食品加工等产业带格局。三是乡村建设顺利推进。确立了“多中心、开敞式”的城市组团发展战略,初步形成了“主城----新市区---- 新城----重点城镇----一般建制镇----中心村”梯度发展格局,“三城九镇”规划编制已经完成。按照“城区强力推进,近郊加快实施,远郊规划引导”的原则,全市计划建设1500个农村社区,并通过城镇社区集中、拆迁安置集中、中心村集中、特色居民点集中模式,在11个村先行试点。四是薄弱地区帮促力度加大。在前三年对全市8个经济薄弱镇帮促的基础上,组织动员了南京地区157家机关、城区、高校、科研院所、工商企业单位,对相对薄弱的六合、溧水、高淳开展全方位、大范围、多层次的挂钩帮促,市向每个区县派驻工作队。截至去年10月底,城乡开展对接活动117场次,敲定合作项目281个,落实帮促资金近12亿元。
城乡统筹发展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目前南京市委、市政府正在全力督促政策实施,各部门正在制定“十一五”行业发展规划,把郊县发展纳入全市大规划,把“三农”投人纳入财政大盘子,把农民增收纳入全市富民大工程,以确保有专门领导分管“三农”工作,有专门处室为“三农”服务,有专门经费扶持“三农”发展。
三、向农村倾斜公共产品和服务,为新农村建设填补弱部
为了让农民真正享受到现代社会文明成果,近年来,南京市积极实施财政倾斜政策,先后投入20多亿元,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兴办农村各项实事,缩小城乡社会事业差距。农村交通条件明显改善,水泥道路实现了村村通;农村低保水平得到提高,有2.5农村人口纳入低保范围;农村公共卫生、医疗救治网络逐步健全,新建改建了576个村卫生室,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参保率达91,村覆盖率100;对农村困难家庭子女发放100多万元的助学券,解决了44.4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
打破城乡二元分割的公共产品供给方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所在,下一步,我们要继续以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为核心,以农村公共产品提供为突破口,逐步调整城乡分配格局。一是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在全面完成农村八件实事的基础上,市级财政计划再投入1.33亿元,用三年时间,抓好农村劳动力培训等五件实事,并鼓励和支持各郊县自行兴办标准更高、范围更广的实事工程。与此同时,创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利用市场机制,鼓励农村社区、农村私人以及社会民间组织为农村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实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多元化。二是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推行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对农村困难家庭子女就学实行“助学券”补助,不但对书费、杂费、学费进行全免,对住宿费、生活费也要进行减免。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就业培训工程,做到每个农村劳动力“想培训的都能参加,能培训的都有补助”。以完善网络、保护水源、净化水质为目标,推进农村“二次改水”,扩容和升级37个镇级水厂,对100个暂未列入撤并计划的村级水厂配齐消毒和净化设备,保证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积极整治农村环境,改造改建农村小型农桥和抗旱排水设施,加快建设农村标准卫生厕所,开展农村生产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试点,着力建设一批环境优美、生活舒适、整洁卫生、设施完备的中心村。三是建立更加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低保标准由目前的人均120元/月,提高到20__年“一区两县”不低于180元/月,其他区县不低于220元/月。加强农村社区卫生和医疗服务中心建设,健全农村公共卫生、医疗救治网络,增加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投入,筹资标准由目前的人均50元提高到20__年的100元。建立和完善农村居民尤其是被征地农民的就业保险制度,保证被征地农民“失地不失利”。探索实施农保、镇保等符合农村特色的农村养老保险方式,扩大参保范围,提高保障水平,并逐步向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过渡。
四、大力开展“双培、双带、双创”活动,为新农村建设典型引路
篇3
黑龙江作为农业大省,农业旅游资源优势突出,得天独厚。发展现代农业观光、农业科普旅游展示、乡村休闲度假、农家乐等形式的新农村旅游符合黑龙江的省情。能满足城市居民旅游消费需求、扩大内需,为农业经济注入新的增长点,是打造“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的重要内容。
以下谈谈发展农业旅游的几点认识。
一、以农为本,统筹推进
从黑龙江省农业地区的实际出发,培育民俗旅游接待户,推进旅游名乡(镇)建设、旅游名村建设,开发乡村旅游新产品,丰富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区的内容和体系,发挥农民作为农业旅游的开发主体、建设主体、服务主体、受益主体的作用。
从农村实际和市场需求出发,优化乡村旅游环境,促进各地乡村旅游市场化、特色化、产业化发展方向,打造农旅结合、城乡互动新格局。
在扶持政策、公共设施、引导资金、规范管理、宣传推广等方面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和引导力度,逐步建立、健全农村旅游服务体系。形成以保护和开发为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乡村生态环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物古迹保护。
二、突出特色,产业运作
探索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引导个性化发展,打造浓郁地域特色的旅游产品,推进品牌建设,形成特色发展格局。引导乡村旅游向优势地区集中,引导各类经营主体要严格按照市场化运行、达到经营规模化、营销网络化,提高乡村旅游产业化水平。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实现城乡互动。建设精品、扶持龙头。
三、培育功能完善的旅游产品
推进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工程、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乡村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程、乡村旅游市场开发工程、乡村商品开发工程、旅游人才培训与就业创业工程、旅游质量提升工程工程建设。
建设系列乡村旅游示范区。构建乡村旅游精品体系。最先推出一批完善成熟的农村旅游新产品。逐步培育成乡村旅游精品。拓展和提升观光型乡村旅游产品的休闲度假功能,增强亲和性、参与性等体验内容,挖掘原生态村落、少数民族风俗和生产生活特色。加强对历史文物遗迹、民居、街道等古老建筑的保护,突出文化特色。打造具有龙江特色的旅游名乡(镇)、名村品牌:开发建设以休闲、度假为主线的农业主题旅游产品;开发建设“农家乐”旅游产品,并引导其走向品牌化发展道路。
优先解决交通干道、重点旅游景区到乡村旅游点的道路交通建设:建设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解决如厕难问题。
推动城市公共设施和服务职能向乡村旅游地延伸、覆盖。建立包括乡村家庭旅馆在内的网上预订系统。提升整体的市场化程度。在机场、车站、等城市窗口向游客提供乡村旅游咨询服务。在重点客源地交通站点设立广告牌。推动分散的农村旅游产品走向市场。加大乡村旅游的宣传促销力度。有条件的地区,可举办系列节会活动,提升产品形象。积极支持和鼓励农民参与设计、开发、销售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服饰、手工艺品,特色食品、旅游纪念品。逐步完善乡村旅游商品生产和销售体系。抓好乡村旅游服务型人才的岗位培训和岗前培训。选拔农村优秀青年到旅游院校学习,培养高素质的乡村旅游管理人才队伍。全面完善乡村旅游服务质量体系,不断增强乡村旅游的“服务意识、形象意识、品牌意识”。
四、建立保障机制,促有序发展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建立统一协调的多部门协作机制,统筹发展规划和长期发展战略:加大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宣传促销的资金投入。鼓励社区参与,调整收入再分配机制。使旅游业成为乡村重要的产业和社区经济内容,让农民体验到从旅游业中直接获利的喜悦。实现地区之间、产业之间、个体之间利益的再分配过程。研究制定乡村旅游质量等级评定标准,规范导游解说和团队运作。加强对乡村旅游经营环境、接待设施、接待服务的规范化管理:逐步建立并实施乡村旅游住宿、餐饮、娱乐等主要消费环节的服务规范和安全标准。
根据乡村旅游地域差异大、类型丰富多样等实际情况,加强对乡村旅游的分类指导。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发展,明确各自工作重点,制定不同的政策措施。
笔者在近几年先后走访了我省几家乡村游试点。尚志市将河东朝鲜族乡的四个朝鲜族村作为该县整体推进的试点单位,通过国家、省市建设资金扶持,村民自筹两种方式,投资近千万元用于道路、路灯、绿化、院墙等基础设施建设,栽花3万余株,植绿化树5000余棵。
篇4
今天,在此建立几条特色街道,不只是实施乡村改造、环境整治的破题之举,也是特色兴城、文化兴城的一个重要举措。市历来重视乡村综合整治提升,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特别是去年实施的中心城区综合提升工程,提升了乡村服务功能,改善了投资环境,满足了民生需求,使我市承载力又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此基础上,实施特色街建设,将实施乡村环境整治与乡村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环境整治水平,彰显城市特色的又一提升举措。
乡村经济发展中的一种重要载体和潜在力,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而特色街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将文化与经济融合统一、互为表里、相得益彰的独特经济文化现象。市从沁园、济水、天坛、北海、玉泉五个办事处各选一条街建设特色街,寻找具有特色的发展路径,要通过特色街建设,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多赢”效果,通过特色产业的聚集、优化,通过注入和释放各种文化元素,让城区面貌和居民生活环境得到全面改善,市区整体形象得到提升,促进商业繁荣,增添乡村魅力,打造乡村特色名片。
要在特色街的建设中注意以下几点:
路灯、垃圾箱、休闲椅、花盆等市政设施配套上,一是注重空间布局合理化。建筑美化亮化、街道铺装配套、店面提升改造、街口形象塑造上。坚持科学、合理的原则,力争打造一条规范而丰富,兼备而不杂乱的街景容貌。
并将这一主题体现到街区建设的标识、雕塑、小品等诸多细节中,二是突出功能定位主题化。确定街道的内涵所在优势所在提炼主题。增加街道人文元素,充分发挥街区最大凝聚力,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门店、商铺、市场的功能设计要合理配置、相为补充,三是谋求资源配置最优化。科学处置好交通、市场等之间的关系。将各种资源的优势充分利用起来、发挥进去,实现利益的最优化和最大化。
篇5
关键词:乡村旅游;海南;国际旅游岛;开发
2009年12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标志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海南从此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瞩目的焦点,掀起了区域旅游全面开发的热潮。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大背景下,海南乡村旅游该如何定位和发展,成为当前业界关注的一大热点。
乡村旅游作为现代乡村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旅游模式,目前在各地方兴未艾。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大,回归大自然已经成为人们的向往。特别是对于久居喧嚣都市的人们来说,利用周末闲暇,到城郊乡村野外体验农事、休闲度假,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于有着特色热带海岛农业旅游资源的海南来说,发展乡村旅游潜力巨大。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类型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和内涵
乡村旅游是指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依托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等资源,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开发观光度假、休闲娱乐等项目的新兴旅游方式。
乡村旅游至少应包含以下三点:一是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为灵魂,以此提高乡村旅游的品位和丰富性;二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充分体现“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民俗特色;三是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应主要定位为城市居民,满足都市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归淳朴民俗的愿望。
(二)乡村旅游的类型
1、观光型乡村旅游。主要是以绿色景观和田园风光为主题的观赏型乡村旅游,如参观特色农业生产景观、乡村民居建筑,或观赏民俗表演等。
2、品尝型乡村旅游。即将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让游客品尝乡村特色美食,或到菜园、果园采摘新鲜蔬菜和水果,品尝绿色食品。
3、体验型乡村旅游。主要是让游客深入田间和农户,体验农村生活,从中获得乐趣,并兼顾农业生产与教育功能,通过实践使游客学到一定的农业生产知识。
4、度假型乡村旅游。主要是利用优美的乡村环境,开展以康体疗养和健身娱乐为主题的旅游活动。
5、文化型乡村旅游。主要是以乡村民俗文化、民族文化以及传统乡土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
6、综合型乡村旅游。即综合上述各种类型于一体,兼顾观光、度假、体验和文化功能,即通常所说的休闲农场。过去的乡村旅游项目不少是在原来的果园、花园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而现在开发的乡村旅游项目都朝着综合型、多功能方向发展,不仅有生态、生产、生活功能,还具有销售、文化、娱乐、交流功能。这样可避开农业生产的季节性,使乡村旅游景点一年四季均能接待游客。乡村旅游对于乡村的更新、乡土文化的保护、乡村经济发展、乡村活力和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海南发展乡村旅游的特色和优势
2000年9月,海南正式启动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10年多来,全省文明生态村建设从无到有,从点到面,从数量积累到质量提升,已经初具规模。这些生态文明村的村容村貌、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经济发展都有了很大变化,成为海南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必备条件。而海南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热带农业大省,有着很多发展乡村旅游的特色和优势。
(一)海南发展乡村旅游的特色
1、热带特色。海南作为我国唯一的热带海岛,有着丰富的热带农业旅游资源,包括各类热带作物、热带雨林、热带水果、热带花卉、热带蔬菜、热带渔业资源,对于地处高纬地区的游客具有较强的吸引力。特别是在冬季,温暖的气候、宜人的环境,吸引了大批游客来海南避寒度假,形成传统的旅游旺季。
2、海岛特色。海南作为我国第二大海岛,孤悬于南海,地理环境相对封闭。独特的岛屿地理环境,孕育了独特的滨海乡村和渔岛乡村风貌。这里有传统的“三S”(阳光、沙滩、海水)景观,还有清新的空气、碧蓝的天空以及色彩斑斓的海底世界,是开展休闲度假、海底探奇、海岛探险的理想胜地。
3、民族特色。海南乡村民俗风情独特,民族文化绚丽多彩。目前全省有30多个民族,各民族的特色民居、民族歌舞、民族服饰、风味饮食、民族器乐、民族节庆等构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特别是黎苗风情是海南最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如黎族传统的竹竿舞、黎锦、鼻箫和船型屋,都极具特色。此外,儋州调声、临高哩哩美、民间艺术八音、苗族刺绣等也都是海南民族文化的奇葩。
(二)海南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
1、生态环境优势。海南作为我国唯一的热带海岛省份,生态环境优越,被称为生态岛、健康岛、长寿岛。1999年海南省被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为全国第一个生态示范省,2010年底海南森林覆盖率达60.2%,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绿岛”。特别是中西部山区有丰富的热带雨林资源,空气负离子含量高,有天然氧吧之称。海南岛是世界上少数未被污染的净土之一,岛上生态系统多种多样,生物种类丰富多彩,生态环境指数达92.66,居全国第一。
2、资源优势。海南很多乡村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到处充满了阳光、海水、沙滩、椰树和清新的空气,是极为理想的度假休闲胜地。全省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具体可概括为以下10类:海岸带;海洋与海洋生物;岛屿;山岳、热带原始森林;珍禽异兽;河流、瀑布、水库;火山、岩洞、温泉;历史文化、古迹名胜;地方民俗、民族风情;热带作物及田园风光等。
3、气候优势。海南岛纬度与夏威夷、巴厘岛、普吉岛等世界著名旅游胜地相近,属低纬度热带季风区海洋性气候。这里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凉爽宜人。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热带风情,加上长夏无冬的气候,四季如春的氛围,赋予了海南独特的气候优势,使海南成为国内著名的休闲度假旅游胜地。特别是冬季到海南泡温泉、打高尔夫、避寒度假、康体疗养,已成为一种趋势和时尚。
4、政策优势。海南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享有许多特殊的优惠政策。如对26国游客免签证、离境游客购物退税、离岛国内游客购物免税、航权开放等,极大地促进了海南旅游的发展。特别是2009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成为海南旅游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标志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海南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重大机遇。
三、海南发展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海南发展乡村旅游条件优越,但目前海南乡村旅游开发却还不尽如人意,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在海南省全部旅游收入中占的比重还比较低,还没有形成全国知名的农业旅游品牌和精品。具体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广大乡村地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较为落后
海南由于目前经济还不发达,还无法拿出大量资金用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大部分乡村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环卫、医疗、安全设施等还不够完善,配套住宿、餐饮、娱乐和购物设施也不健全,制约了当地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二)观念落后,服务水平低
在海南很多乡村地区人们的教育文化水平还不高,信息相对闭塞,对乡村旅游的认识不足,人们的旅游服务观念和服务意识落后,服务水平低,难以满足广大游客的需求。加上乡村居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形成了散漫、自由、不受约束的习惯,与国际化旅游接待服务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反差。
(三)盲目开发,重复建设
海南乡村旅游的发展,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村民的积极参与,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论证,造成很多乡村景区盲目开发,重复建设和项目雷同,导致市场的恶性竞争,带来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破坏。
(四)缺乏创新,产品单一
随着游客消费心理的成熟,他们已不满足于传统的乡村观光旅游,人们更加注重旅游产品的参与性、体验性、娱乐性和趣味性,更加注重产品的文化内涵。但目前海南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还是偏向于传统的观光、餐饮、休闲活动,乡村旅游开发深度不够,产品相对单一,缺乏创新和特色。
(五)宣传不足,知名度不高
海南生态环境优美,有很多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资源,但是由于宣传促销不足,很多资源还深藏闺中,不为人知,在国内外知名的乡村旅游品牌还不多,与国际旅游岛的建设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此外,海南乡村旅游还面临资金短缺、人才匮乏、农业科技总体水平还不高、乡村环境卫生条件较差等诸多问题,急需改善。
四、海南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
(一)规划先行,有序开发
海南有特色的乡村很多,但不能一哄而上,全面开花,应做到规划先行,合理有序开发。在进行乡村旅游规划时,要综合考虑经济规划、农业规划、文化规划、生态规划等多种因素。在空间布局上,乡村旅游规划要充分考虑海南地理格局东西差异、南北差别,根据各地区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的特色,划分不同的片区。每个片区突出一个主题,实现合理地域分工,避免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在进行科学规划的前提下,还要合理设计旅游线路,把海南最具有特色和代表性的主要乡村旅游景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发挥特色和优势,做强热带农业旅游
海南有着丰富的特色热带农业资源,如冬季蔬菜、热带水果、名贵花卉、热带作物、中草药材、热带养殖等,都属于传统优势产业。特别是海南正在建设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因此,在发展乡村旅游时,要突出这些特色和优势农业资源,建设一批特色热带农业园区,大力开展观赏、采摘、品尝、体验、科普旅游。同时,要坚持市场导向,紧紧抓住比较优势,充分挖掘资源潜力,提高科技含量,加快优质农产品规模化种植,做精做强特色农业旅游,塑造海南农业旅游品牌。
(三)完善基础和服务设施,规范旅游服务
当前海南正在进行全省生态文明村建设,乡村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进,但距离乡村旅游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今后要在各主要乡村旅游区完善交通、水电、通讯、环卫设施建设,并配套建设一定数量的住宿、餐饮、购物、娱乐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要和城市区别开来,尽量避免乡村设施和景观城市化,要突出乡村文化特色,使设施景观化,展示现代乡村的良好风貌。如住宿设施建设,可采用田园式乡村别墅、家庭旅馆形式,建筑的外观、材料和颜色要和周围环境协调。在完善设施的同时,还要加强培训,积极引进培养人才,提高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并制定相应的服务标准,规范乡村旅游服务。
(四)准确定位市场,加强宣传促销
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主要是城市居民,差异性文化和生活方式是城市居民对乡村旅游感兴趣的主要方面。因此,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时,首先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准确定位海南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了解细分目标市场的特征和需求,并且针对目标市场的需求来开发旅游产品,设计旅游线路。同时,还要主动走出去,加强宣传促销,积极宣传海南优美的乡村景观和特色文化,展现海南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国际旅游岛的良好风貌。
(五)适度开发资源,加强文化和环境保护
良好的旅游资源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资本,优美的生态环境和多元性文化是增强旅游吸引力的保障。海南在发展乡村旅游时,一定要注意资源和环境的保护,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多元性的乡村文化。对于资源条件优越,经济基础较好的乡村优先开发;对于资源条件一般,经济基础薄弱的乡村要适度开发;对于一些具有重要环境保护意义或生态脆弱的地区,则暂缓开发,以实现海南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六)深挖文化内涵,突出本土元素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海南有着丰富的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如黎苗风情、特色民居、骑楼文化、乡土音乐、民族舞蹈、织锦刺绣、地方饮食等,这些乡土文化是海南特色的象征。因此,在开乡村旅游产品时,要深挖其文化内涵,凸显海南独具特色的乡土文化,体现海南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切忌为了迎合部分游客的不合理需求,开发一些低档次、媚俗化旅游项目和产品,应该走精品路线,打造海南旅游文化品牌。
(七)结合国际旅游岛建设,打造国际化乡村
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逐渐深入,进入海南的国外游客会越来越多。他们的旅游需求和国内游客明显不同,往往对具有当地特色的乡土文化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更感兴趣,而这些资源大都分布在广大乡村地区。因此,海南在开发乡村旅游时,要针对国外游客的需求,设计开发相应的旅游产品,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游客的需求。同时,还要完善相关旅游基础和服务设施,加强外语培训,营造良好的国际化氛围,打造国际化乡村。
五、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城市工业污染的加重和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乡村旅游如今已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青睐,成为人们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首选活动之一。海南岛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吸引了来自岛内外乃至国外的大批游客,乡村旅游发展日新月异,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目前海南乡村旅游仍然存在设施落后、盲目开发、缺乏创新、宣传不足等诸多问题。在当前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背景下,海南广大乡村地区应积极采取措施,融入国际旅游岛建设之中,充分发挥海南乡村旅游的特色和优势,打造国际化乡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凭借优越的资源和环境条件,借助国际旅游岛建设东风,海南乡村旅游一定会成为全国乡村旅游的典范!其未来发展前景一定会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何景明,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5).
2、张学银.乡村旅游的类型探析[J].管理观察,2009(27).
篇6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城乡统筹,城乡互动,城是宜居区,乡是生态园”的要求,将客家特色乡村建设纳入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工作范畴,以营造城乡硬环境,创建幸福村居为抓手,把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突出客家特色和人文风貌,协调推进;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民为主体,尊重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实事求是、注重实效,实现动机与效果有机统一,努力建设“森林里的宜居城乡”。
二、基本原则
打造客家特色乡村要按照“科学规划、改善民生、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示范带动、分类指导、经济适用、突出特色、创新体制、市场引导”的原则开展工作。
三、工作目标
围绕“创建幸福村居,打造名镇名村”的目标,将客家特色乡村建设纳入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工作,并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为前提,以实施农村环境和景观综合整治为突破口,以发掘和拓展各地资源禀赋、整合提升特色优势为基本路径,建设具有客家特色的乡村,显著提升群众幸福感和农村宜居水平;各县(市、区)要规划建设1—2个各具特色的自然村,每个镇选择1个自然村作为示范点,扎实推进客家特色乡村建设。
四、组织机构
成立推进客家特色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成员:(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局长)、(市城乡规划局局长)、(市国土资源局局长)、(市财政局局长)、(市水务局局长)、(市林业局局长)、(市旅游局局长)、(市城市综合管理局局长)、(市环境保护局局长)、(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市交通运输局局长)、(市卫生局局长)、(市体育局局长)、(市委农办副主任、市农业局副局长)及各县(市、区)政府分管领导。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办公室主任由同志兼任,负责日常统筹协调工作。各成员单位指定一名分管领导和一名工作联系人,负责统筹协调本单位具体工作和报送推进情况。
各县(市、区)政府要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
五、任务分工
(一)完善规划编制。创建客家特色乡村要注重镇村体系规划和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加强与市域体系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上层次规划和专业规划的衔接,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形成优势特色。今年月底,完成县镇长教村等35个名村、江区镇村等62个示范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至今年底各县(市、区)要完成40%的村庄整治规划。今年要全面完成各县(市、区)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规划的审定。(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市城乡规划局)
(二)确定示范点。各县(市、区)政府要在月中旬前结合各自实际,在名村示范村中选择1—2个基础较好、交通便利、可供参观的自然村作为县级示范点,每个镇选择1个自然村作为示范点。(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市委农办〈市农业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城乡规划局)
(三)规范农村建房。正确引导村民健康有序建房,将客家特色乡村建成农村建房管理示范村。切实加强农村建房管理,从审批、选址、用地等各方面进行规范,村民在村庄规划区内建房,应当向村民委员会提出建房申请,并按相关程序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和用地手续后,方可动工建设。县(市、区)住建部门要在月底前组织编制不少于3套民居通用设计图纸(达到施工图深度)无偿提供给村民选用。(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市城乡规划局、市国土资源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
(四)村庄风貌整治。要按照名村示范村建设规划推进村庄风貌整治。一是对目前农村普遍建起的一些“火柴盒”式的楼房,由于外形简陋、砖墙等严重影响乡村整体风貌的,要给这些楼房穿衣戴帽,赋予传统民居形象,延续古韵,协调新旧。同时对影响村容村貌的广告、雨棚、空调、防盗栏、招牌、灯箱、牌匾等进行整治。二是塑造入口形象。设立牌坊、塔楼、廊柱等标志性建筑物。三是拆除存在安全隐患、无修缮价值的危房,整治泥砖房、茅草房。四是规范治理宣传栏、标识标牌、占道经营、车辆停放。(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市城市综合管理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城乡规划局、市财政局、市委农办〈市农业局〉、市国土资源局、市林业局、市交通运输局)
(五)开展环境整治。结合开展清理卫生死角、清理沟渠池塘、清理垃圾堆放“三清”行动,大力推进路边、山边、水边“三边”整治,坚决遏制乱搭乱建、乱摆乱卖、乱堆乱放、乱拉乱挂、乱贴乱画、乱停乱放“六乱”行为。村要配备专门保洁人员,形成管理和保洁队伍。加强保洁监管,保证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工作常态化运行。制定环卫作业标准,实施制度化、经常化环卫作业,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在环境整治中,充分利用空闲地,道路退缩地栽花种树,形成良好的生态景观。(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城市综合管理局、市委农办〈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务局、市卫生局、市环保局)
(六)完善配套设施。按照名村示范村建设规划中的建设项目库完善配套文化(站)室、卫生站、篮球场、小公园、公厕等公共服务设施。有条件的村可建设垃圾收集转运站,按照“一村一点”的要求,每个示范村至少建成一个以上密闭式垃圾屋。逐步建设排水收集系统,有条件的村要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市委农办〈市农业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城乡规划局、市城市综合管理局、市环境保护局、市财政局、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水务局、市卫生局、市体育局)
(七)集中培训工匠。对农村现有的建筑工匠进行集中培训,拟于月、月、月开展首期三批培训班,每批约120人,实行持证上岗和动态管理,使个体工匠成为农村建房的技术员、宣传员,从源头上规范农村建房。同时坚持引进和培养相结合,打造一支既懂规划又熟悉民俗民情的镇村规划建设团队。(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城乡规划局、市财政局)
(八)保护开发古村落。古村落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特色乡村旅游的宝贵资源。要坚持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探索建立村民自有房入股、政府赎买租赁、引进外资等方式,对古村落、古民居进行保护、开发,修旧如旧,新旧协调,延续文脉。建设开放式客家博物馆、客家民居民俗展示馆、客家风情体验馆。(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城乡规划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旅游局、市财政局)
(九)召开“客家特色乡村建设研讨会”。拟于今年下半年在我市召开“客家特色乡村建设研讨会”,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对打造客家特色乡村进行咨询和研讨,同时对《市客家新民居规划建设指引》进行论证。(责任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城乡规划局、市财政局、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旅游局、各县〈市、区〉政府)
六、保障机制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县(市、区)要把客家特色乡村建设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成立领导小组,制订具体方案,把客家特色乡村建设任务层层分解,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二)加强规划控制。按照优化城乡空间布局的要求,结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进一步修编完善村庄布局规划,明确各类村庄的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以及中心村、重点村的发展数量与区域定点,强化空间管制措施,引导和鼓励农村人口到中心村集聚。
(三)积极筹措资金,做好资金保障。按照“政府出一点、社会帮一点、群众自筹一点”的形式多渠道筹措资金,要把客家特色乡村建设所需经费纳入市、县(市、区)两级财政预算,确保政府投入足额到位;要积极动员企业和社会团体采取出资、出物、出力等形式大力支持客家特色乡村建设;要积极发动广大群众,以投工投劳等方式参与客家特色乡村建设。
篇7
特色小镇不仅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动能,也为解决城镇化发展中的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推进乡村振兴,要充分发挥特色小镇在优化城乡经济结构、推动新型城镇化、加强乡村治理、促进乡村文化振兴、改善乡村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作用。
特色小镇是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作为一种创新探索和成功实践,特色小镇不仅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动能,也为解决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在推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优化城乡经济结构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促进城乡经济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成为必然要求。特色小镇在优化城乡经济结构方面作用明显。一方面,特色小镇具有增强区域有效供给、优化产业生态、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改善内外环境、促进产业创新的功能,可以通过新的技术手段和发展模式激活传统产业,也可以通过聚拢高端人才等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另一方面,特色小镇是应对消费升级的战略选择,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有效载体,对区域产业体系的重构与竞争力的提升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推动新型城镇化
特色小镇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模式。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要求通过积极推进农业人口市民化,提升城市功能带动新农村建设,完善土地制度和城镇住房制度,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推进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等实施办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特色小镇采取就地城镇化发展方式,在传承和发扬我国千百年来的农耕文明基础上,把乡村建成既有乡土气息,又具备现代城市文明的新城镇。特色小镇建设注重产业、文化、宜居、环境等各种要素的整合,有助于提高城镇化发展品质。同时,特色小镇作为一种特殊的空间结构,在规划和设计上可以根据城镇化建设发展的需求,制定合理有效的运行模式,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为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
加强乡村治理
实现乡村有效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特色小镇从规划设计到建设发展,从治理主体到治理模式,使传统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渐融入现代化因素,进一步激发了乡村治理活力。特色小镇作为城乡间的桥梁,不仅在空间布局上一端连接着城市一端连接着乡村,而且从产业发展、城乡融合、生态保护等方面,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贯穿其中,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为加强基层治理提供了新的路径。
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乡村的文化资源、文化活动、文化设施以及带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生产方式,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地域性和传承性。继承和发展优秀乡村文化,需要适应发展需要,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其更具感染力、传播力。文化是特色小镇的灵魂,文化要素在特色小镇建设中必不可少。不少特色小镇在挖掘文化要素的过程中,注重对传统文化及其产业进行保护与传承,以各种物质形式为载体,将文化物化,将物化的产品产业化,形成文创产品及产业链,提高了文化影响力。河北馆陶的粮画小镇、武强的周窝音乐小镇等就是典型例证。
篇8
【论文摘要】 由于乡村旅游适应了城市居民旅游休闲消费取向的需要,接待的旅游团队和自驾车旅行的数量越来越多,为了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陕西应制定促进乡村旅游向规范化服务、品牌化经营方向发展的措施,规范、引导和支持这一行业的发展。
一、陕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陕西是全国旅游大省,2006年全省游客接待量达到7056万人次,其中接待国内旅游695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6.1%。乡村旅游近年来发展迅速,全省11个市、区以“农家乐”形式为主体的乡村旅游蓬勃开展,2006年“农家乐”旅游经营户已经达到4000多家。今年来,为响应国家旅游局和 农业 部加快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扎实推进新 农村 建设的部署,先后下发《陕西省乡村旅游发展工作 指导 意见》和《陕西省旅游局陕西省农业厅关于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的通知》,省旅游和农业部门还联合成立“陕西省乡村旅游领导小组”,切实加强了对全省乡村旅游发展工作的指导和领导。全省已经明确提出了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中期目标,即到2010年,要实现每年新增乡村旅游就业2.1万人,间接就业5万人,旅游从业农民年均增收5%,建成10个乡村旅游特色县、50个乡村旅游特色乡镇、500个乡村旅游特色村、5000个特色“农家乐”经营户的目标,力争使乡村旅游成为全省国内旅游 市场 的重要支撑之一。
乡村旅游是以良好的乡村生态 环境 和浓郁的民俗风情为依托而发展起来的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消费群的体验性度假方式,随着 社会 主义 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陕西省各项基础设施条件大大改观,以“农家乐”、“生态旅游”、“休闲旅游”、“体验型农业”等为主的旅游服务项目在全省如雨后春笋般急速成长。
[jp2]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了陕西产业结构的调整,为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有机结合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同时带动了农民就业和增收,提高了农民素质和乡风文明,改善了居住环境。旅游业的发展也推动了产业分工,旅游业逐步成为农村新的 经济 增长点,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
二、陕西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科学合理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由于乡村旅游适应了城市居民旅游休闲消费取向的需要,接待的旅游团队和自驾车旅行的数量越来越多,为了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应制定促进乡村旅游向规范化服务、品牌化经营方向发展的措施,规范和引导了这一行业的发展。在陕西,大多数乡村旅游项目是村民依托农田、果园等乡村自然资源自发开展起来的,层次较低,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 管理 ,陕西省乡村旅游没有形成规模,特色不鲜明,无序竞争的情况比较严重。
2、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深度不够
陕西省乡村旅游开发依然停留在档次低、质量低的层面,与农业发展结合不够紧密,对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等旅游产品的深层次开发不够,忽视了对乡土 文化 、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的开发利用,导致这一产业缺乏独具特色的休闲项目和拳头产品,缺少“只此一家”的独特之处和浓郁的农家特色,不能满足群众对乡村旅游的期待。
3、基础设施及环境建设滞后
当前,制约陕西省乡村旅游发展的最大问题是基础设施落后。首先,乡村建设基本上停留在自然、自发状态,缺乏统一规划和要求,街道、道路标识牌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导致旅游者在有些地区因看不到路标而找不到目的地,也有些地方驾车行走艰难。其次,乡村的客房卫生条件差,尤其是厨房和厕所的卫生条件与国家标准相差甚远。乡村旅游经营者将眼前利益看得过重,只顾眼前凑合接待,没能很好地考虑将基础设施改善后将会吸引更多的旅游者,更没有考虑如何将乡村旅游持续地发展下去。
4、乡村 旅游 管理 人才欠缺
乡村旅游接待点的管理队伍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缺乏高水平的管理人才和经营人才,一般从业人员也因为缺乏培训而服务不规范、不到位,标准不统一,相关部门对行业的管理 指导 也还没有完全到位,这也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许多经营者对乡村旅游的特点认识不足,不懂得如何去钻研相关业务,不懂得去揣摩旅游者的 心理 ,错误地认为旅游者看见了美丽的自然景观就行了。正是这种错误的思想使从业人员根本就没有钻研和学习知识的欲望,导致从业人员旅游业务知识贫乏。
三、陕西乡村旅游发展对策建议
1、加强规划和行业管理
首先,要加强对旅游规划的认识,做好乡村旅游的总体规划、专项规划。通过规划,可以使景点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相互协调,避免无序开发、重复建设;乡村旅游规划应与乡村本地特色结合,加强本地村民的参与,充分利用自有设施,加强配套设施建设,保持乡村原有的 文化 特色。与此同时,应特别注意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问题,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 社会 主义 新 农村 建设的整体规划。其次,加强对乡村旅游的管理和监督,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维护旅游 市场 秩序。要建立完善服务标准、旅游投诉制度和旅游 行政 处罚制度,建立起高效、有序的行业管理体系,使之逐步规范。
2、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
在发展乡村旅游中,一定要重视地方传统民风、民俗、 历史 风情,突出当地 民族 文化特色,要精心设计乡村旅游项目和游客参与性活动,丰富旅游内容。
3、走借力发展之路
[jp2]根据国家旅游局“百村示范千村推进”工程的要求,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农牧业发展规划,争取从道路建设、 环境 改善、 农业 综合开发、产业发展等项目上予以支持,重点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基础的乡村旅游示范村。
4、予以扶持,简化手续
目前青海省乡村旅游处于市场培育期,仍是微利经营,需要政府的扶持:参与乡村旅游区(点)开发、 投资 额达到一定数量的企业,应作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扶贫龙头企业看待,享受国家制定的相关扶持政策;贫困乡村在规划指导下进行乡村旅游项目开发,应在申领扶贫开发资金或贴息贷款等方面予以支持;乡村旅游点的道路连接线建设,应纳入 交通 部门的乡村道路建设规划之中,并优先解决;乡村旅游点的水体面源污染及环境治理工程,应纳入农业部门开展的“乡村清洁工程”之中,优先得到支持;对纳入统一管理的乡村旅游接待户,只办理 工商 业执照、卫生许可证和健康证, 税收 方面实行定税,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给予最大程度的优惠。在经营户房屋统一改造、统一 建筑 风格的建设中,规划、土地等部门应减免相关费用。
5、加强培训,努力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发挥 教育 、农业科技、旅游等各方面的力量,通过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外出考察学习等多种途径,对乡村旅游经营者进行文化知识、农业科技知识、旅游专业知识、经营管理培训,使其在创新理念,提高文化素质的同时,不断提高经营旅游的技能和水平,促进乡村旅游不断向科学化经营、规范化服务方面发展。
6、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做好服务
陕西省多数乡村旅游还处在分散经营、自主发展的初创阶段,服务水平、管理经验、经营手段和 营销 策略还较缺乏。全省各有关部门应该全面协作,才能更好地发展陕西的乡村旅游。
篇9
公务员考试网权威2016年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集三维之力 建美丽乡村,更多2016年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相关信息请访问公务员考试网。 广大农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农民的参与,并且农民对美好生活有了新的渴望,因此各地政府应让美丽乡村建设提上日程,对农村环境“洗脸”、农民素质“洗礼”、农业产业“洗牌”,促进乡村文明程度的提高,让农民切身感受到了美丽乡村建设所带来的实惠,当好美丽乡村的践行者和建设成果的维护者。
注重融入机制建设,实施农村环境“洗脸”,打造宜居乡村。干净整洁的卫生条件是美丽乡村必备条件,以硬化、绿化、净化、美化、亮化“五化”为重点,开展乡村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整治三堆和卫生死角,治理乱堆乱搭乱建等影响村容村貌行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俗话说,“三分建、七分管”,如果没有一个长效的机制,必然陷入“治理—反弹—再治理—再反弹”的怪圈,建设美丽乡村必然要求村庄环境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轨道。为此,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确保每个自然村都有最基本环保设施,提高农村垃圾收集率;建立村庄环境卫生巡查和评比制度,加强工作督查和通报并严格奖惩,要求村民管好自家房前屋后的环境卫生;并为村级保洁员提供工资保障,建立健全村级保洁员各项规章制度。
注重融入核心价值观教育和文化内涵建设,实施素质“洗礼”,打造美德乡村。美丽乡村建设,追求的不仅是农村居住环境的优化,更主要是塑造美的心灵,建设农民精神家园。应将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贯穿美丽乡村建设的一条红线,教育宣传引导农民理解、接受核心价值观,并不断转化成为自觉追求和行动。善于发现群众身边的先进典型,精心打造“最美品牌”,大力实施“四德工程”,突出典型引领,广泛开展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评选活动。层层开展四德典型评选,善行义举四德榜建设,实现了村居和学校全覆盖,营造了“学好人、做好人”的良好风尚,加强“新农村新生活”培训,向善向美的强大正能量,让美德在人人心里落地生根。美丽乡村不要千人一面,还要通过内涵建设来体现本地的特色,努力打造出品牌和特色。结合各乡村地理区位、民风民俗等,充分挖掘特色人文元素,进行个性化塑造,保留了传统民俗活动的生活土壤,陶冶了人们的情操,使美丽乡村真正让人流连忘返。
注重融入乡村特色产业建设,实施农业产业“洗牌”,打造生态乡村。美丽乡村建设不只是外在美,更要美在发展上,经济指数要有循序渐进的变化,这才是美丽乡村建设的落脚点和归宿。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多渠道推动农民增收,消化转移农村剩余劳力。成立专业合作社,发展果品深加工企业,发展旅游服务业提高农民的从业人数。果品业、加工业、旅游服务业等乡村特色产业的兴起,既培育了农民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又为美丽乡村建设积累了丰厚资金,注入可持续发展的血液。
建设美丽乡村承载着很多人的梦想,特别是对那些保留美好乡村记忆的人更是有着不同寻常的寄托,为让梦想早一步照进现实,应整合资源和力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全民创建,开展“美丽乡村”帮扶共建工作,全力打造“最美乡村”,让更多农民真正养成美的德行、得到美的享受、过上美的生活,用无数的美丽乡村共筑美丽中国。
篇10
一是打牢基础,进一步完善道路、桥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做强产业,打造一村一品富民产业,打响以金兰柚为龙头的特色品牌;三是做美新农村,扩大新农村点的覆盖面,打造提升乡村特色旅游;四是做旺新城镇,完善集镇功能,建设好有特色的__广场、公园、商业中心和住宅中心,全面提升集镇品位。
1、牢基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改桥修路。通村通组道路修建到位、大小危桥改造到位、水利设施工程改造维修到位。重点要改造枫塘桥、新屋桥,进一步拉通镇区循环路;结合“农旅融合”石溪郊野公园的打造,完善石溪进出路网;二是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东谷水河堤的除险加固工程,实施泸水河__段的“五河”治理工程,做好渠道的维护和山塘、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三是打造高标准基本农田。重点打造枫塘等村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夯实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四是力争全面铺开全镇范围的农村清洁工程,花大力气改善农村卫生条件。五是加大空心村整治力度,将空心村整治与贫困村帮扶有机结合起来,积极争取各上级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支持,实现贫困村“摘掉贫困帽”、空心村焕发新活力。
2、强产业,打响特色品牌。一是做大做强以金兰柚为主导的特色产业,以基地为龙头带动千家万户,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积极引进金兰柚深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提升农产品品牌意识,打响__金兰柚品牌。二是培育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积极引导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要把开放型农业、特色产业和现代农业耕作技术及经营理念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将金兰柚、烟叶、葡萄、苗木、油菜等特色农业产业作为我们今后几年发展的重点来抓,力争井冈蜜柚种植面积突破10000亩,烟叶面积达2000亩,苗木面积达5000亩,油菜面积达22000亩。引导成立合作社,集中规划,规模推进,加强技术指导,在产、供、销各个环节搞好综合配套服务,建好果品专业批发市场,形成江背至利田的“金花走廊”,盆形的“蜜柚产业廊”和石溪的“生态绿廊”。三是做强做大林产工业园,做好百福玛瑙玉、兴和木业等现有企业的帮扶工作,积极引进新企业入驻园区。
- 上一篇:现代化经济体系特征
- 下一篇:简述社会医学的基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