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素质拓展范文
时间:2023-03-29 11:11: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素质拓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2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
《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卷中将课程设计定义为:“课程设计是课程的组织形式或组织结构。它取决于在两种不同的编制水平上的决策:一种是概括水平,在这一水平上要做出价值选择;另一种水平是具体水平,在这一水平上涉及有关课程因素的技术设计和实施问题”。施良方在《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一书中提出课程设计包括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课程目标有行为目标、展开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三种取向,课程内容包含教材、学习活动和学习经验。廖哲勋教授认为:“课程内容是一系列比较系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总和。课程内容是根据课程目标从人类的经验体系中选择出来,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序列组织编排而成的知识和经验体系。”
心理拓展训练的理论基础是体验式教育。杜威所倡导的“从做中学”的思想对后期的体验式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体验式教育的理论代表还有皮亚杰、库伯等。皮亚杰的学习和认知发展模式把学习看作是同化和顺应之间的辩证过程,即经验被同化于概念之中,同时概念也要对经验做出顺应。库伯通过对杜威、勒温、皮亚杰的学习模式的回顾,把学习描述为一个起源于体验并在体验下不断修正并获得观念的连续过程。但学校的“素质拓展训练”在形式和内涵上又有了新的丰富和延生。学校心理拓展训练从最初的“团康模式”向“综合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已经不断的完善并丰富。“团康模式”最初是针对企业的不同需求所产生的一种培训模式,是一种旨在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快乐开心的培训方式。“团康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开心、刺激、好玩、新奇和惊险。它通过简单的活动,营造快乐、活跃的现场气氛,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训练模式”是指通过有挑战性、趣味性、震撼性的训练项目来达到学员体能上的锻炼、精神上的震撼,同时考验学生的应变及团队的协作、组织领导、危机处理等能力。目前很多社会上的拓展训练学校多半是采用“训练模式”。“认知模式”实质上是指通过项目的体验实现有意义的教育,教育模式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获得有用的知识或者启发学生的情感。“综合模式”是学校心理拓展训练的教学模式在经历了一要素论、二要素论、三要素论之后所出现的多元要素构成的教学模式。
2.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课程设计的思路构建
2.1课程目标设计
20世纪初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的开展强调了对课程目标的重视。有学者认为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以围绕课程目标的确立、实现及评价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模式被定义为目标模式,其经典形式为“泰勒原理”,即通过目标的确定、经验的选择、经验的组织及结果的评价的回答,构建课程设计的模式。美国课程理论专家蔡斯(RobertS.Zais)将课程目标划分为课程的总体目标,学科的课程目标和课程目标三个层次。其中第三层次上的课程目标是指课堂教学的最近成果。本文采用第三层次的课程目标,并将课程目标理解为“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预期学习结果”。
2.2课程内容与结构设计
课程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四类:基础类项目、破冰类项目、激发类项目和升华类项目。课程的结构设计主要是根据课程的总体目标以及每次课程的具体目标选择适当的项目进行组合,以实现心理素质拓展课程的有效性和系统性。
3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课程实例分析
大一新生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群体。他们带着期望来到一个新的陌生环境中,彼此渴望交流,但是常常不知如何迈出第一步。相对与中学的课程,大学的课堂相对松散,没有固定的教室和时间让同学之间有更多频繁的交流,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就显得十分重要。而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有助于让班级同学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有更好的归属感和安全感。本文以针对大一新生开设的心理素质拓展课程为例,就课程目标、班级规模、课程内容与结构设计、教学方法、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分析。
课程目标:从个人层面上,提高新生的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从团队层面上,增强班级同学熟悉度、集体凝聚力、提升团队意识。课程班级规模:30—60人。
课程内容与结构设计: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主要选择破冰类和基础类的项目,项目的选择遵循有的放矢、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体验学习”的方式,动静结合,训练体会与思考领悟相结合,从身体到心理,从感受到认知,由外而内提升人际交往能力,达到课程目标。
篇2
摘 要:本文主要通过阐述心理素质与拓展训练的内涵,介绍目前拓展训练对培养和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意义,之后详细的介绍了拓展训练在培养、训练和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体现,从而不断推广和合理应用拓展训练方法,促进教育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意义;应用
当前大学生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而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很快是适应社会环境的重要因素,也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部分,因此,需要采用多种不同的心理素质培养和训练方法,而拓展训练方法就是通过结合心理学、教育学和体育运动来培养、训练、提升和充分发挥学生的心理潜能、心理能量、心理特点和心理行为等心理素质,促使学生自我发展和全面发展。
1.心理素质与拓展训练的内涵
1.1心理素质的内涵
心理素质属于人的整体素质的一部分,是以自然素质为基础,在后天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因此,心理素质的影响因数主要包括先因素天和后天因素,而我国心理学教授肖汉仕认为:“心理素质是指以遗传素质为基础,在后天的教育和环境影响下,经过人主体的实践训练活动从而形成的心理能力和性格品质的综合体现。”由此可以看出心理素质不仅需要先天性的遗传因素,而且更需要心理素质的实践训练活动。心理素质是由心理潜能、心理能量、心理特点、心理品质和心理行为五个非智力因素组成的,而心理素质的内涵又包含着人的智力,因此,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的过程中,要综合运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来培养、训练、充分发挥和发展学生的心理潜能、正面的能量、心理健康品质和心理行为,从而形成良好的、健康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1.2拓展训练的内涵
所谓的拓展训练是一种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反复过程,是指通过利用有限的工具和材料等资源,来布置一些特定的现场和情景,通过队友们之间独立或合作完成一项任务,让受训人员在训练中发现问题,学会反思和总结经验,再然后可以更好的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从而完成已制定任务目标的训练方法。这种方法是与以往的训练方式不同的,该训练方法需要队友和成员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增加了训练过程中的难度,而且,拓展训练方法不仅要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而且还要达到让成员可以在训练活动中得到收获、提升心理能力等教育效果,激发成员和队友的心理更加适应社会变化、竞争环境和突发事件,从而大幅度提高她们的心理素质水平。
2.拓展训练对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意义
2.1目前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中的问题
由于目前学校在体育教育、课外活动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方法不丰富,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们在她们的成长过程中,给予的帮助和保护太多,使得这些独生子女的抗挫能力不高,自尊心极强,对于突发事件的独立解决能力欠缺,自信心不够,使得独生子女的心理承受能力很薄弱,极易受到外界不良环境和思想的影响,意志力和自我约束能力降低,而且心理和情绪变化较大。
2.2拓展训练对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意义
为了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丰富体育活动和课外活动,可以通过把拓展训练方法引入到体育活动和课外活动中,这对于提高学生整体的心理素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第一,通过进行拓展训练,可以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增强体魄和心理能力,消除焦虑和紧张,摆脱懒惰和被动心理状态,从而增强自信心和抗挫能力;第二,能够鼓励学生培养、发展和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洞察力,从而提高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第三,培养学生们的集体观念和团结意识,能够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爱心,进而建立健康的心理素质,从而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应对能力,建立分享、互相帮助、相互体谅和宽容的心理品质和心理行为;第四,拓展训练方法符合我国《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需求,使得体育教学活动与心理素质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有机结合气起来,利于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的国家栋梁人才,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3.拓展训练在培养和提升学生心理素质中的应用体现
3.1广泛采用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教材,丰富拓展训练理论基础,
随着拓展训练方法的不断推广和广泛应用到教育中,已经得到了国内外教育界等众多行业的普遍认可和应用,因而,关于拓展训练的专著纷纷出现,诸如毛振明的《学校心理拓展训练》,以及北京大学钱永健教授编写的《拓展训练》等专著,丰富了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的思想理论基础,进而优化了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教材,有助于开展学生心理素质的拓展训练活动,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
3.2拓展训练与素质教育的结合,完善学生的性格和心理特点
由于目前社会竞争激烈,使学生产生学习压力、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而且大多数学生也存在自信心不够和意志力薄弱的性格弱点,以及容易焦躁、自卑等心理缺点,可以通过拓展训练与素质教育的结合,在训练或中可以引入”攀岩”、“登山”等野外训练活动,可以来正面影响学生的心理缺点和性格弱点,敢于挑战自我,勇于克服困难,独立应对突况,从而可以增强学生们的自信心和意志力,提高克服困难和挫折的抗挫能力,另外,也可以通过野外生活体验的训练活动,来调节学生的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从而达到身心与大自然的融合,使得心理状态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的状态。
3.3开展多样化的拓展训练活动,增强学生的心理能力和团队精神
由于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影响因素包括多方面的因素,尤其是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等因素,因此,为了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可以在体育课教训活动中,需要开展形式多样化的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活动,可以在高山、野外、室内等环境中,开展登山训练活动、野外体验生活活动和室内攀岩活动等多样化的拓展训练,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能力,而且也会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和洞察力,提高学生的自觉主动参与户外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和强化团队精神和合作理念,点燃青春的激情,燃烧火热的心,从而让学生在训练中不断提升自己、超越自己,使得自己的心理素质水平更加适应社会发展和变化。
3.4丰富拓展训练的思想和内容,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实践能力
在开展拓展训练活动中,为了更加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全面发展,需要丰富拓展训练的内容和思想,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心理素质水平,首先,在思想上,要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觉主动参与和独立完成,另外,要体现人文情怀,重视心理素质教育,教师要在训练中充当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的角色,让学生在训练中得到自我认识、自我提升;其次,在内容上,要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训练、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心理素质。
结论
总之,在体育教学活动、课外活动中教师要合理运用拓展训练方法,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情况,来开展多样化的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活动,从而不断提升大学生整体心理素质的提升,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职业发展。(作者单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毛凯.拓展训练对大学生身心发展影响的实践研究――以高职高专院校为例[M].山东师范大学.2012.26(11):1-40
篇3
一、关于教师的素质
目前关于教师素质的内涵从不同的角度或层面审视会有一定的差异。从传统的角度我们可以把教师素质概括为“德”与“才”,即通常说的德才兼备。这里的德,主要指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而才则是指教师应当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才能,既包括对科学知识掌握和认知的素质,又是指教育加工能力、教育传导能力、组织管理的能力等。传统认识的角度是从课堂教学的角度发,并没有考虑学校教育的广延性,即学校教育与学生社会生活的广泛相容性,学生学习过程与生活过程的相容性。从新课程理念出发,我认为当今教师的素质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表现为对科学知识掌握和认知的素质。具体可分解为:(1)教师对学科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对基本技能的运用能力;(2)教师对相近相邻学科知识的了解和认知程度;(3)教师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的综合了解程度。
其二表现为对知识、技能传授能力的素质具体可分解为:(1)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管理和掌控能力;(2)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3)知识传授过程中的逻辑推演和归纳能力;(4)教学过程的节奏掌握和调节能力;(5)善于将知识和技能与现实生活素材巧妙结合的能力。
其三表现为对社会共同价值认可和自觉维护政治、社会道德的素质。具体可分解为:(1)在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方面的素质;(2)坚定的政治信仰和自觉维护和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等良好政治理论素质;(3)热爱教育,团结协作和顾全大局的素质:(4)勤奋学习、严谨治学、为人师表和诲人不倦的素质。
其四表现为对生活工作过程中面对困难和承受挫折程度的心理素质。具体可分解为:(1)善于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清醒的理智的素质;(2)用宽容的态度对事对人的素质;(3)对受到挫折的承受能力素质;(4)情绪、情感的表达能力的素质。
其五表现为对人生、社会、自然进行内在感应的美学素质。具体分解为:(1)善于在生活和工作中发现美的素质;(2)善于感受美的素质;(3)善于传播、表达美的素质。
二、传统应试教育模式对教师素质发展的抑制
这里所说的传统教育主要是指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以后至今的应试教育。应试是对学校培养对象质量的一种评价方式。这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素质是否合格,完全取决于学生的卷面成绩。这显然对学生的素质和教师的素质都有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由于传统学科教育的学术化、专门化以及应试教育的“指挥棒”效用,导致小学教师在长期教学过程中对学科的“侧重现象”。现为对某一门所谓主科的重偏,其结果就自然导致对别的学科知识有所“偏废”。其结果使得教师的知识结构单一化,最终造成知识之间的割裂,以至于降低了教师在科学知识掌握和认知方面的素质。特别是小学教师,这种知识割裂的危害性远远大于初高中。
第二,1977年至今的应试教育模式的评价标准就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而考试成绩中尤以语文、数学(目前还有外语)为重。因此,测评教师的优劣的标准也是看考试成绩,特别是语文、数学和外语的成绩。所以,教师从社会效应和自身利益出发自然就把主要的精力和教学研究方向定位在如何提高考试成绩上,特别是主要学科上。由此,对学生的学习采取题海战术就成为最有效的办法。学生成为做题的机器,而教师则成为出题的机器。这种现象的长期存在使得教师在所谓政治、道德、能力、心理和美育美学方面的素质拓展起着极其消极的作用,形成一种有则自好,无则无患的消极散漫思想。
三、新课程理念对小学教师素质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涉及的内容很多,包括凸显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方面。但其中心要义和终极目标无非是关注“整体的人”的发展。据此在常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做到几个结合:一是课程内容开设与现实生活内容相结合;二是理论知识传授与学生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三是理论逻辑与社会生活逻辑相结合;四是学科专门知识与人类整体性知识相结合;五是学生普遍评价标准与学生个性发展相结合;六是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与健全人格和心理成长相结合;七是要求学生遵循普遍价值、道德规范与提倡学生个性张扬相结合。
参照上述要求与应试教育体系下的小学教师现实素质进行对照如下:
从上述对比可知,传统应试教育成了教师素质拓展的主要障碍。其本质根源可归于“应试”这棵指挥棒。但对比新课改理念下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我们会发现今天教师的素质离要求实在太远。所以,全面拓展小学教师的素质才显得迫切和必要。
四、小学教师素质拓展的必要性
根据新课改理念的要求,今天的小学教师要承担新课程所规定的任务,但要保质保量地完成存在以下几个困难。
(1)今天小学教师知识广博性有限,知识的关联性欠缺难以符合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由于要做到内容与社会生活的一致,理论与实践的一致,则教学必须要面对生活和实践。而学生在密切接触社会生活及实践时,其关注点就不是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学生可能会问及天文、地理、人文、生物、气象等知识。教师能不能在各方面用既浅显易懂,又符合科学规律的解释来满足学生的好奇,是关系教改能否成功的关键。所以教师在知识掌握和认知方面的素质必须得以拓展,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当前小学教育的需要。
(2)今天小学教师传授技能的单一化,平面化不符合新课程理念下传授方式自然化、多样化、生活化的发展趋势。还学生以快乐,以学习为快乐。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需要教学方式的彻底变革。如何利用启发式、探究式、研讨式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真正做到润物无声是摆在习惯于填鸭式教学的众多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
(3)今天小学教师重智育、轻德育的传统思维定式有违新课程理念对“整体的人”的培养目标要求。德育是第一位的,人首先是社会的人,他必须是符合社会价值取向的人。一个人只有他肯定了社会的价值,遵循了社会的各种合理规范,才能确保他的才智最终是为社会服务的。否则他再有多高的才华只能成其为社会发展的隐患。但现实教育教学活动往往对待德育的态度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这是与新课程理念思想最大的相违。
(4)今天小学教师自身心理素质较差、心理相关知识和技能薄弱,不仅仅影响自己的教学工作,还常常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篇4
【关键词】县级电大 社区教育 学习型社会
【中图分类号】G72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3-0027-03
一 前言
社区是城乡的基层,是社会的缩影。社区教育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前沿阵地和实践领域。社区教育是提高广大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水平、提高人力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的重要手段,是实现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切入点和重要途径。可以说,终身教育的落实,有赖于社区教育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化社会的建立,亦有赖于学习化社区作为其坚实的基础。
我国社区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正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体系,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探讨如何更有效地发挥社区教育在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对于正在走向成熟的中国社区教育显得十分必要。社区教育要想得到进一步深入与提升,思路可以多种,模式可以多样,但其重要的一条途径就是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的优势,构筑全民终身教育学习的组织网络、信息网体系。
社区教育与远程教育都是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形式和基本载体。实现社区教育与远程教育的联手与合作,既是各类教育资源的整合与优化,又是教育手段和路径的组合与搭配,两者相结合必将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形成学习型社会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电大作为我国远程教育的主体之一和骨干力量,开展社区教育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
奉化电大是宁波电大的分校,多年来,在开展社区教育的过程中,以电大开放教育理念为指引,创设了以网络学习为主导的数字化社区教育,为外来务工人员建立了学习支持服务基地,从而推动了奉化市全民学习的开展,使县级电大真正成为终身教育的主导,在学习型社会构建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 奉化电大参与社区教育的实践
1.项目的介绍
奉化电大于2010年6月被评为全国示范性基层电大,其后续建设项目为:“奉化电大力邦社区学习支持服务基地”,该建设项目目的是依托电大丰富的教学资源、优质的教学支持服务、有效的教学管理和良好的社会信誉,借助现代化远程教学手段,在外来务工人员(以下简称“新奉化人”)聚居地奉化市西坞街道力邦社区,建立奉化电大学习支持服务基地,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送“学”上门,为“新奉化人”服务,提高“新奉化人”综合素质,使他们真正融入当地社会,促进奉化和谐社会的建设;为奉化电大办学探索新途径、增加新增长点。
2.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
第一,基地硬件建设:在力邦社区新建多媒体教室一个,配置30台电脑,具有上网及双向视频功能;多媒体教室以10兆带宽专线接入公网,保证在线学习的顺畅。
第二,基地教学资源建设:一是学历教育资源建设。主要是基地网络平台实现和“电大在线”平台链接,共享中央电大、宁波电大教学资源;二是非学历教育资源。着力整合适合“力邦村”学生实际的培训资源。
第三,基地服务指标:非学历培训。每年完成4期非学历教育培训,年培训1200人次;学历教育。开放教育每季招收“力邦村”村民30人以上,形成150人以上的在校生规模。
第四,基地运作方式:“五整合、三制度”。五整合指基地资源的整合,人力资源的整合,信息资源的整合、企业资源的整合和管理资源的整合。通过五整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新奉化人”提供学习支持服务;三制度指导师制度、上门帮学制度和网上互动制度。通过建立三个制度,帮助就读开放教育的力邦社区居民顺利完成学业。
3.建设项目实施以来取得的主要成效
第一,非学历培训工作成绩斐然。2010年以来,我们与力邦社区联合积极开展非学历培训活动,培训效果显著。
充实了培训内容。高中学历教育班是力邦社区的传统项目,以前是为“新奉化人”获得高中文凭而开设的。我们与力邦社区联合开展培训活动后,参照中央电大开放教育专科“双证制改造计划”的做法,把高中学历教育班更名为“双证制高中文化培训班”,使学生在获得高中文凭的同时,还可获得一种职业资格证书,如:家政服务证书、电脑初级证书(电脑培训辅导教师均由我校信息中心教师担任)等,增强“新奉化人”就业竞争力,深受社区居民欢迎,培训人数逐次递增。
创新了培训方式。为提高参加培训人员的兴趣,根据培训项目和培训对象的特点,我们不断创新培训方式,2010年采用了PLA(互动参与式)培训方式。特别是在“青春期健康教育”培训中,根据青年人特点,培训活动采用“游戏”方式,让每一个学员都参加“游戏”,从“游戏”活动中悟出青春期健康知识真谛,深受青年人欢迎,培训效果良好。
开发了培训项目。“新奉化人”刚到奉化,与奉化本地人交流存在语言障碍。针对这一情况,我们举办了“奉化方言”培训班,兼职教师杨优赞自编了15000余字的培训教材,其主要内容为:奉化方言特点;奉化方言发音、词、短语、谚语、俗语与普通话的关系。该培训班开设后深受“新奉化人”欢迎,报名者踊跃,第一期报名85人,通过培训解决了“新奉化人”与本地人的语言沟通问题,加快了“新奉化人”融入当地大社会的进度。
第二,学历教育规模逐年扩大。由于我们“送教上门”,为力邦社区就读电大的居民提供人本、贴心、周到的学习支持服务,这种教与学的模式受到了社区居民的欢迎;另一方面,每季开放教育招生工作得到了力邦社区的大力支持,在社区宣传栏张贴招生宣传广告,在社区网站招生信息,在社区广场设摊进行现场招生宣传活动,使开放教育这一品牌在力邦社区更响亮,报读开放教育人数逐年增加。
第三,形成了学习支持服务基地运作模式。经过一年多实践和研究,已初步形成了学习支持服务基地“五整合、一平台、三制度”的运作模式。五整合即基地资源的整合、人力资源的整合、信息资源的整合、企业资源的整合和管理资源的整合;一平台指网络平台;三制度指网上互动制度、上门帮学制度和导师制度。通过整合五种资源,建设一个平台,建立三个制度的运作,确保基地服务工作的有效实施。采用这一模式,基地学习支持服务工作就具有组织机构健全、人员落实、职责明确、思路清晰和条件保障等特点,支持服务活动实现了平台网络化、内容系列化、形式多样化、师资多元化、过程服务化的目标,极大地提高了支持服务的效率,为全体“新奉化人”服务提供了实践样式。
第四,提升了“新奉化人”的素质。我校历来重视对“新奉化人”的学习支持服务工作,力邦社区学习支持服务基地的建成,进一步促进了学习支持服务工作的有效实施,力邦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得到了较快提升。今年4月份统计,力邦社区居民中具有高中学历的人数占居民总数的51.5%,比2009年(2009年2月份统计)提高了4.5个百分点,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11.9%,比2009年提高了3.9个百分点。提高了居民就业(创业)竞争力。通过形式多样的培训,提高了居民的技能水平、交流能力、文明程度和团队合作意识,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欢迎和重用,一部分居民的职务得到了提升,一部分居民由一线工人成功转型为管理人员,一部分居民创业成功。
三 依托县级电大进一步做好社区教育的思考
奉化电大在社区教育中具有某种创新性质的尝试与探索,为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了借鉴与参考,无疑有助于积累经验、发现问题、完善思路、凝聚力量、推动创新,同时充分说明电大远程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化教育服务的提供方式和重要途径正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我们更应清醒地认识到,县级电大开展社区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面临理念、体制、经费和机制沟通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县级电大参与社区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必须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1.进一步电大参与社区教育的理顺管理体制
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强化社区教育的政策指导和工作统筹。政府要加强管理、规范办学,使其形成有利于统筹规划、合理分工、优势互补、优化整合的管理模式。按照“党的领导有力、行政管理有序、各方广泛参与”的目标以及“党政合力、责任到位、上下配合、齐抓共管”的原则,建立由党委、政府的分管领导以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社区教育工作委员会,在相应的教育行政部门设立办公室,全面负责、协调推进本区域内社区教育工作的开展。同时,要按照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明确各部门在发展社区教育中的职责。做到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工作到位、奖罚分明。要充分利用电大多年来形成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建立起一整套更加贴近社会成员的学习需求,为全民终身学习、自主学习提供支持服务的社区教育管理体系。建议成立中央电大社区教育咨询委员会等机构,为县级电大开展社区教育提供决策支持和业务指导。只有建立和完善一套有效的管理体制和社区教育运行机制,才能更好地规划统筹社区教育工作、协调各部门、整合社区内各类办学资源,进而形成社区内教育资源的良性互动,实现社区教育与社区建设、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目的。要着力解决教育管理体制方面的问题,通过管理创新促进电大教育与社区教育同步发展。形成高效率的工作责任机制,在当地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统筹下,全面承担起面向市民的社区教育任务。
2.发挥电大远程教育优势,进一步搭建数字化学习服务平台
县级电大参与社区教育,面临生源的多样性,必须改革教学内容,形成各有所需、各有所得的灵活的教学结构。可以发挥电大远程教育优势,争取将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建设成一个能够兼容各种教育层次、各种教育形态、各种教育方式、各种教育机构的数字化学习平台。要加强社区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优化力度,建设社区教育课程资源库和信息库,为社区居民提供“学习超市”或“菜单点菜式”服务。例如:“新市民”要想在社会上有更好地发展,需要提高技术水平,如果一个新市民掌握了一流的数控操作技能或平面制作技能,就会有更广阔的生存空间,就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奉化市民营经济发达,绝大多数企业是中小企业,老板很多,这些人希望提高生活质量,希望活得更有意义,他们有养生、健身、书画等方面的需求;在奉化,很多企业面临着转型,企业的员工只有不断在学历、技能上提高自己,才能达到岗位的标准,所以工作上的学习需求也越来越旺盛。这些需求的存在要求县级电大借助于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数字化学习搭建的平台,平台的内容丰富多彩,可以让各类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生存发展需要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安排学习进程,自主调整学习方式,自主评估学习效果,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学习者自身素质。在平台中最多的是非学历类的项目,其涵盖的学习项目可分为岗位技能、生活保健、娱乐休闲、天文地理、军事天地、婚姻家庭、图书资料、文化艺术、子女养育、婚姻家庭、个人理财等。数字化学习平台作为一种新型的智能化学习服务机构,其办学的低成本、教学的高质量、受众人群的普适性和学习内容的针对性特征,已进入公众的视野并正在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同,它将成为全民终身学习社会建设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途径选择。
3.构建并完善数字化服务体系
县级电大参与社区教育,应该贯穿电大系统办学的理念,使县级电大真正发挥统筹作用,县级电大应该寻求各级政府的支持,着力构建社区教育四级网络服务体系。这个体系的顶端是县级电大,中端是镇、街道社区教育中心,村民社区学校,尾端是家庭学习网吧,从而构成了“龙头、龙身、龙尾”的协调机制,形成了“十分钟社区教育服务圈”。依靠四级办学网络,分别建立起了不同规格、不同档次的电子阅览室、市民学习网吧、市民学习书吧等,并且全天候向城乡市民开放,使数字化的学习场所遍布城乡角角落落。县级电大不仅为当地的社区教育工作起示范带头作用,还应该积极发挥指导服务的功能,协调下属镇、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开展社区教育工作,起到了纽带桥梁作用。根据目前的情况,还应该全面推进家庭学习网吧的建设,以彻底解决“数字化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县级电大全力开展上网培训,解答诸如“QQ文件如何上传”、“博客、微博怎么操作”等具体问题,提升市民的数字化学习能力,从而引领奉化数字化社区教育、终身教育向纵深发展。
4.在电大与社区教育之间建立有效沟通与衔接机制
电大涉足社区教育时,一定要考虑不同学习层次间有机衔接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沟通,以不断满足学习者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和潜在的学习需要。同样,我国社区教育发展要想融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大背景、大环境中,就必须在开放的理念指导下,与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实现无缝衔接,推动教育培训“立交桥”的构建。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应该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具体的做法可以建立市民学分银行,为破解电大教育与社区有效沟通与衔接的难题提供一条可资借鉴的新模式。学分银行以数字化存储、认证、消费为手段,通过网上建立个人学习账户,实现个人学习与终身学习的信息储存、学分认证、学分兑换、学分消费、学习信用管理。学分银行给市民的学习带来极大方便。以前市民在各个培训点参加学习,培训机构之间的学习成果不能互认,有时为了获得一张证书,不得不重复参加一些课程的学习,现在有了学分银行,遇到不同学习机构的相同培训课程,只要通过学习达到了该课程的学分,系统就会马上予以互认,不受机构限制。通过学分银行,社区教育实现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之间的互通。
5.建立稳定的人员、经费保障机制
数量充足、素质较高、结构合理、满足需要的专职、兼职、志愿者三者结合的社区教育教师队伍和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是开展社区教育和学习型社区建设的必备条件。电大在长期的办学实践过程中有着聘请、管理、整合教师队伍的经验和能力。电大可以结合现有师资队伍,与社区实践相结合,逐步建立起一支多功能、多学科、复合型的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和志愿者队伍。
篇5
[关键词]素质拓展训练 团队协作能力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2-0217-01
引言: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不仅仅需要其拥有优异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心理素质以及团队合作意识。素质拓展训练对于高校学生提高适应能力、改善心理素质、增强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等具有显著作用,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方法之一。
一、素质拓展训练发挥的重要作用
素质拓展训练是一种突破传统的大学生教育思维和教学模式要求的全新学习理念,以身体为活动载体,以团队为组织形式,在设定的陌生情境或特定的情境下,以游戏为活动主体内容,全面性的提高W生的身体、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目标,进而发展成为全面塑造学生个体和提高团体素质的一种体验性学习模式。素质拓展训练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素质拓展训练的现状及应用效果
当前形势下,大学生素质教育拓展相关的研究项目较多,大学生素质拓展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1],分析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所存在的弊端问题,比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比较单一,内容方面都过于理论化其次是素质拓展训练内容研究,基于素质拓展计划教育,将素质拓展教育延伸至学生的思想品格、就业能力等多个方面。
2.1 素质拓展教育提高个人乃至整体素质能力
素质拓展是一个较为广泛的学习概念,其在多个方面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全面成长。比如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以及身心发展社会工作等方面。拓展训练大大的提高了大学生们的个人素质通过实践的体验和感悟领会训练精髓,从而目标性的有效提高了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3]。通过相互学习与分享培养乐观的心态,提高沟通协作交流的主动性从而达到提高大学生体能、沟通、心理、管理能力等整体素质的目标。
2.2 融入素质拓展训练,拓宽思政教学途径
素质拓展训练提高了大学生的个人素质,比如明显地促进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其中活动项目也激发了大学生的潜能,提升强化了个人心理素质,更容易得超越自我极限,更好地挖掘自己的潜能。跟随“生活即教育”这一理念,将素质拓展训练融入思想政治教学途径,综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素质拓展训练为载体,创新性的开展思政教育,更好的拓宽思政教学途径[2]。
2.3 素质拓展训练提高集体归属感和凝聚力
素质拓展训练活动的的培训方式与传统的技能培训相比更容易让大学生们在参与中体验中培养坚强的意志,提高沟通交流的主动性,以及当团队完成既定任务时,更能让同学们感受到团队的归属力。因此,这种素质拓展培训方式正是大学生体验社会教育和教育目标的途径。与团队真诚的沟通合作,大幅度的增强了团队意识,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拓展训练从中更全面的助于大学生发挥自己特长的同时又与团队相互合作、学习与借鉴,感受共同努力朝向既定目标的成功带来的无穷乐趣。
三、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推广素质拓展教育的建议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于当代现实问题还不够关注,对于一些大学生所关注和热衷的新事物,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已难以解决学生心理以及思想上的困惑。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更偏向于课堂教学。然而在当代社会,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都尚未形成一个通力合作的局面,那么此刻就需要我们通过开展素质拓展教育来让大学生们更好的认识社会,以及更充分地发挥自身潜能。
3.1 思想政治教育所体现的问题
素质拓展训练在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作用和效果明显。但是现阶段,我国高校学生大部分为独生子女。一直相对被动的接受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使得学生们普遍心理素质能力不足,不善与人沟通,面对困难很容易产生强大的挫败感。安逸和平的环境下成长环境,很少经历磨难,很难独立成功。很多时候,不善于与人沟通,不善于积极主动的交流。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非常需要将适量的素质拓展训练引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来弥补我们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和不足,从而使学生更健康的成长,培养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更快更好地使用社会。
3.2 提高对素质拓展训练的思想认识
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在当代形势下,教育方法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在思政教育中引入素质拓展训练,不仅促进了大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整体全面发展的同时也提高了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有效性,更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目前许多高校未开设素质拓展活动一方面是固始于传统的思想教育模式,认为可以通过简单说教把思想贯彻在学生脑海里;另一方面是对素质拓展训练认识不够,把素质拓展教育等同于游戏化,忽略其对人的教育能力。对素质拓展训练教育方法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方面认知不足。
3.3 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
素质拓展教育总体上是一种修炼课程,训练形式内容多样化。对于大学生,主要集中在心理素质训练方面,适当增加与心理素质相关的活动内容。也可增加室外拓展项目,以此来锻炼毅力,坚定意志及培养团队意识。大学生的拓展训练与社会企业训练方面内容相较起来也存在有所不同,引入拓展训练时应当主要考虑学生的思想特点来进行合适的内容安排,达到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四、结语
素质拓展训练极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内容及形式的多样统一化,达到通力合作。在体验式学习过程中,项目体验式学习的学习过程和途径以及参与素质拓展训练的感悟总结和提升才是我们在思政教育中开展素质拓展训练的初衷。在这个过程中让大学生们通过素质拓展训练与思政教育的内容相结合,懂得与人沟通合作重要性,每个人都能正确的认知自我,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 张志刚.东北大学本科生能力拓展训练开展现状的调查及分析[J].学周刊 2015.10
[2] 董亮.武汉高校拓展训练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篇6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积极心理学 心理素质拓展训练
一、问题的提出
职校生与同龄其他学生相比,普遍存在自卑心理,他们对职校生的定位存在一些误区,认为低人一等,这种自卑严重地挫伤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变得萎靡压抑,人际交往也频频出现问题。还有的学生在入校前就养成了散漫、纪律性差等不良习惯,再加上目前职业学校没有升学压力,普遍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存在忽视,因此,职校生学习动力不足,迷恋手机上网或谈情说爱,导致个人的潜能得不到发挥,甚至自暴自弃,迟到、缺课、挂科现象屡屡发生。这些让他们更坚信自己能力不行,把注意力集中在个人缺陷和潜在的困难上,将失败归因于能力不足。如果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有一套可以激发出职校生的内在动力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二、理论依据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研究人性的积极层面,挖掘个体的潜能,才可以自我实现。产生于20世纪末的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在此观点的基础上,抛弃了传统心理学消极悲观的研究路线,采用较为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对心理学重新进行了诠释,强调心理学研究应该致力于发现使个体或团体以及社会朝良性方向发展的因素,以便激发个人的内在动力、开发潜能,并由此获得美好的生活。目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在世界心理学界引起了广泛的重视与关注,许多心理学家转向该领域的研究,目前已取得丰硕的成果,拓展和加深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提升了自我效能感和幸福感。
根据“我听见就忘记了,我看见就记住了,我做了就了解了”这个规律,哈恩(Hahn)博士创建了以体验式培训为主的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它让参与者完成一些特定的任务或者活动,并在完成项目事件后,进行反思考察,提出问题,找到原因,修订方案并进行归纳总结。它最独特的魅力是让每个个体更好的参与进来,以帮助个体激发潜力,团队增加活力、创造力和凝聚力,进而心理素质得到提升。目前,心理素质拓展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并在全世界得到广泛认可。
三、应用研究
1.利用朋辈心理辅导的优势,进行广泛宣传
营造积极健康和谐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让更多的人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宣传是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院系、班级、宿舍的氛围营造,影响更多的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工作,心理委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心理委员一直是我校班干部选举里比较特殊的一部分,他们是在每年新生入学的时候,通过自我推荐,演讲比赛,参照心理健康问卷的结果,层层选的真诚、热情、乐群性的一部分学生。他们构成了校园朋辈心理辅导的主干力量,在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的指导下,坚持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进行校园心理广播、心理科普知识宣传橱窗的设计工作、在校报开设积极心理健康知识专栏、每月出版一份解答常见心理问题的心理社团报、心理博客和微信每天会奉献出一道美味的心灵鸡汤,既调动了广大学生的参与性,也让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有效的宣传。心理委员被同学们称为最阳光的班干部、开启心锁的小天使。
2.与社团活动结合,成立团体心理辅导小组
职业院校社团活动丰富,促进了学生积极与人交往,提高有效沟通的能力。团体心理辅导改掉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的灌输式教育,以体验式培训为主,让学生在体验中领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和不同的社团进行结合,每学期会有不同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小组成立,比如自我探索、环境适应、团队熔炼、职业生涯规划等,具有针对性,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心理需求,通过层层深入的团体辅导设计,让学生体会到被人接纳认可的愉悦感,获得自信和自尊的满足,增强了积极情感体验,从而培养了自信心和意志力,促进了积极人格的塑造。
3.建立有效的课程体系,进行积极心理干预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目前,许多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还是以知识的灌输为主。通过把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相结合,将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由单一的状态变成多元整合的积极建构系统。
首先,对教材进行加工,构筑课堂讲授与拓展训练相结合、心理知识普及与心理素质培养相结合的心理素质拓展教育课程体系,发展学生的积极品质,树立积极的心理健康观念。其次,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上,由学生主动列举生活中的情景并进行角色扮演,可以更好的把握学生的特点和心理需求,通过体验式培训,营造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高度参与到课堂中,从而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内化到自己的思想中,激发出内在动力,在做中得到成长。
4.以激发内在动力为己任,打造多方位的心理咨询平台
心理咨询是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和学生的人数比例严重失调,提升心理咨询的时效性,就需要打造多方位的心理咨询平台。通过面对面咨询、电话咨询、开设心情信箱和在线QQ、微信咨询等途径,形成了多方位的咨询平台,弥补了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少的缺憾,通过不同途径的积极心理干预,让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激发出职校生的自身的积极力量和内在动力。
四、实施意义
传统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心理知识的讲授,把学生存在的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忽视了学生自身的积极能量和积极的心理品质,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心和工作目标出现了严重偏差,有时候对学生还会形成一种反向的心理暗示,或造成强烈的逆反心理。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结合以体验式培训为核心的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经过不断尝试和修正形成的这套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激发了职校生的内在动力,发挥了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的职能,调动了职校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他们的身心和谐、人格完善。
参考文献:
[1]喻正宾.职业学校新生入学心理初探及对策.考试周刊,2008,(19):197.
篇7
这种看似体育又似游戏的项目,能否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在心理素质拓展大赛中,比赛项目只是其中的一套工具,其根本目的是通过游戏促进参与者对生命、生活的感悟和分享。”华东交通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舒曼认为,心理素质拓展是一种“助人自助”的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形式。同学们在亲身参与比赛的过程中,需要克服身体与心理的双重考验,不仅提高了自我调整心理状态的主动性,让同学们拥有健康的心态面对遇到的各种困难,也于无形中拆除了挡在学生与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之间的隔阂之墙,使参与者在不经意间得到了有效的心理疏导。
“在新时期教育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做好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助推器’。”舒曼表示,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而更应着力于整体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他们承受各种心理压力和处理心理危机的能力,以迎接未来社会的挑战,这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种新趋向。
舒曼的说法在参赛同学的赛后感悟分享中得到了验证。“我相信,多年以后,我仍会记得最后一位队友穿过‘电网’时的激动,我们一起达到终点时的感动……”参赛人员小张动情地说:“在一次又一次的合作与努力中,我更加学会了理解,懂得了尊重,知道了珍惜。这些,都将是我生命中美好的记忆,宝贵的财富。”
“有了525,我们要以怎样的方式来做到我们可以做到‘我爱我’?”自2004年,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倡议将每年的5月25日定为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以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备受关注。“早在2001年,学校就深刻意识到了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室,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舒曼说,如今,华东交通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已历经知识全面普及、课程全程教育和活动全员参与三个阶段,实现了心理健康教育普及率高、参与率高、心理危机率低“两高一低”的良好局面。
“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筛查、建立心理档案,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舒曼介绍,华东交通大学自2001年起,每年都要对新入学的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筛查,建立系统而科学的大学生心理建档机制。“这不仅可以确保我们更科学地从总体上把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而且对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的比率以及所存在的心理问题结构有清晰的认识,同时,也有助于为学校管理决策层改进相应的管理手段提供参考依据,以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整体水平的全面提高。”
有了第一手的翔实资料,在做好重点对象的教育和引导的基础上,华东交通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始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发展历程。
——创建“报网互动”的宣传平台,实施全面普及。学校于2001年创办了《心理咨询导报》,确保每个学生寝室一份;同时建立“心海导航”网站,搭建了以宣传促教育,以工作促科普的良性互动平台。报纸和网站通过刊发“实用性、故事性、参与性、互动性”的心理美文,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倡导积极健康人生。2010年,《心理咨询导报》改版为《大学生心理报》,面向全省高校免费发行。至今,该报纸的发行总量已达45万余份,成为我省同类校园媒体的翘楚。融知识型与趣味性于一体的《大学生心理报》,也被诸多大学生视为了大学生活的良师益友。
与此同时,学校里还活跃着一支由领导干部、辅导员、专业教师、学生骨干组成的阳光心理志愿者团队,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心理沙龙、团体辅导、心理茶座、心理知识竞赛等丰富多彩的心理活动,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在学习、生活的心理困扰,达到自助与助人的目的。
——将心理健康纳入教学体系,实行全程教育。课堂教学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载体和形式。为促进学生的发展、成长和成才,华东交通大学针对新生开设了心理健康调适必修课,针对大二、大三年级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调适和幸福心理学、爱情心理学,针对大四开设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使大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心理学知识,了解自己的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以确保自身心理健康成长。
华东交通大学还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依靠学生,服务学生,将一批心理素质好、个性特征优秀,且又热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同学补充到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中来,成功构建了“点(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含中心主管的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联合会)、线(学院心理保健室,含各学院心理促进会)、面(班级心理保健员)”三结合的队伍体系,有效拓展了心理素质教育的力量。这些同学活跃在全校各个班级,本身又有着和身边同学共同的经历、类似的价值观和情感体验,既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也具有心理咨询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
——探索喜闻乐见的特色活动,实现全员参与。“心理困扰人人皆有,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应大力普及”。为打破传统教育中以说教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华东交通大学积极探索出了以校园心理情景剧、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等为代表的系列特色活动,变着法子让学生参与其中、乐在其中。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 体育课程 拓展训练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不再只局限于身体方面的健康,还对心理方面、道德方面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拓展训练利用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项目,意在让学生通过自我体验的方式,在实践中挑战自我,磨炼意志,改变身心状态,增强其集体责任感、心理素质、道德素质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在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中引入拓展训练对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1.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中引入拓展训练的意义
在高职院校传统的体育课程中,主要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为主,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而引入拓展训练很大程度上拓展了体育课程的目标体系,使体育课程成为运动教育、素质教育、心理教育、技能教育以及实践教育等有机结合的过程,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身体得到锻炼,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促进学生的适应能力朝着社会化方向发展,这种教学方法有效的对体育课程无法进行素质教育和社会适应能力教育做了弥补。
此外,拓展训练与体育课程内容有很大的区别,其训练方式和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趣味性、灵活性、体验性以及独特性,引入体育课程中能够拓展体育课程内容。在拓展训练中,强调的不是学生的能力和勇气,而是学生的心理和心态。由于在拓展训练中学生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这些困难挑战学生的心理,能否在这个过程中及时调整心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勇敢的跨出困难的第一步尤为重要,学生只有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会更好的面对困难,渡过难关。可见,拓展训练对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2.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中引入拓展训练的教学改革
2.1将传统体育课程与拓展训练有机结合起来
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采用的一般是指导性的集体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起不到太大的作用。而拓展训练则以体验式活动为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活动和学习之中,使学生通过体验进行反思,加速知识和技能的转换,并使训练集挑战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要充分将传统的体育课程与拓展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不断满足学生心理、身体、社会适应能力、技能、道德等方面发展的需要。
2.2保证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和共同性
通常,高职院校的学生没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对于拓展训练的强度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设置拓展训练内容必须考虑学生的心理素质、个性特点、实践经验、社会能力等,保证训练内容和课程的设置有针对性,有差异性,促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训练过程,体验训练的挑战性和趣味性。很多学生因个人经历、专业性质等的差异无形中形成了素质的差异,虽然拓展训练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能够适应不同专业、不同素质的学生,但是由于拓展训练中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而很多专业的学生恰恰缺少综合能力的锻炼,所以必须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性质设置拓展训练课程,使学生通过拓展训练最终都达到提高综合能力的目的。
2.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大多没有拓展训练相关方面的经验,而进行拓展训练,师资队伍非常重要。学校可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培训力度,组织教师到相关的俱乐部进行学习和考察,也可成立拓展运动俱乐部,使师资力量在得到充分利用的同时,教师自身能力也不断得到提高;教师自己也要加强对拓展训练的学习,掌握与拓展训练有关的技能。教师只有具有较强的拓展训练教学能力和技能,拓展训练才能充分将学校和学生的实际与体育课程结合起来,发挥其在素质教育、社会发展、学生发展等方面分重大作用。
3.结语
总之,在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中引入拓展训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的重大转变,还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课程体系,推动了高职院校课程的拓展和改革以及素质教育的深化和改革。因此,拓展训练在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中的展开符合素质教育的内涵和价值取向,符合社会需要高素质人才的要求。这就要求体育教育工作者不断总结经验,学习优秀的教学成果和技能,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的眼光审视体育教学,为培养出优秀的、符合素质教育和社会需求的人才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符家庆,顾问.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引入拓展训练的实践与思考[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19(11):76-77.
篇9
【关键词】素质教育;拓展训练;理论依据;有效途径
1.培养目标
《体育与健康》中职版教材中指出,新教材紧紧围绕课程的教学大纲编写,以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从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出发,在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与改革创新,促进中职学校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宗旨。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要求我们明确学校体育改革的方向。学校体育的首要任务是素质教育,即“育体”和“育心”,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中职学校培养出适合企业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更是责无旁贷的要求。以往我们的学校体育工作,尽管也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在教学过程中贯穿德育教育。”但在实际工作中依然存在着许多偏向,如:对体育和健康教育采取简单化的处理。另一种更普遍的偏向或许是根本忘记了体育原本就应当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反而自觉不自觉地步入了应试教育的怪圈,导致传统的体育课教学只重传授技术,不关心价值教育和养成教育,内容狭窄,与生活脱节,缺乏选择性,学生活动空间小,缺乏体育的快乐体验。这一切都是与“健康第一”思想相悖的。而拓展训练作用的特殊性,在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方面,将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2.拓展训练诞生与演变
拓展训练,英文为Outward Bound,意思是一艘小船离开安全的港湾,驶向勇敢的探险旅程,去接受一个个挑战,战胜一个个困难。这种训练起源于二次大战期间的英国,当时大西洋商务船队屡遭德国人的袭击,许多年轻海员在炮火中丧生。即便是训练有素的英国水兵,在舰艇被德军的潜水艇击中沉没后,大多也难逃厄运。但不管怎样,总有少数人能幸存下来。人们后来发现,那些幸存者并非是体能最好的人,而是求生意识最强烈,意志最坚强的人。他们在突如其来的事件中临危不惧、顽强抗争,不坚持到最后一刻决不放弃。正是凭着这种对生的渴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才得以赢得获救的那一刻。鉴于此,英国人汉斯等人便创办了“阿伯德海上学校”,欲通过强化的、专门的和富有刺激与冒险的训练方法去磨练年轻海员们顽强的意志和健康的体魄,从而提高他们在海难发生后的应变能力和生存技巧,最终将这些年轻海员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大西洋海战中去,以补充兵源的不足。
二战结束后,人们认为此种训练方法,仍可在和平年代中使用。在实践中,人们不但保留了原先的训练项目,而且将训练的方法和内容与团队协作精神、个人心理素质、人格品质等培养结合起来。于是,拓展训练得到了继承和发展,训练的对象也由原先单一的海员,逐步扩大到学生、军人、工商业从业人员等。
拓展训练经历了40年代的创建、50年代的扩大规模、60年代的长足发展、70年代的稳固和80年代的国际化五个阶段之后,迄今除设在英国作为世界各地拓展训练活动中心的总部外,它已在欧美亚非澳五大洲建立了40多所分校。
3.拓展训练在中国的开展
1998年,拓展训练走进了中国,第一所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拓展训练学校在北京正式成立。1999年北京拓展训练学校相继在宁波、溪口、山东、上海、沈阳、大连和广东开设了分校或培训基地。在借鉴和吸收发达国家数十年办学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国拓展训练学校的培训课程在设计方面,考虑了中国人的心理特征和可接受风格,推出了创意独特,具有可操作性的培训课程。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包括中央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大型企业、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在内的各行各业人士共计14万多人参加了拓展训练。
4.拓展训练与素质教育的比较
4.1 素质教育的内涵。《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议》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进而在毕业后走到工作岗位上,能迅速的转变角色,适应公司企业的要求,和激烈的竞争做好准备。
4.2 拓展训练的内涵。拓展训练是一种适用于现代人和现代组织的全新的学习方法和训练手段,它利用户外自然环境,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项目,使学员在解决问题、应对挑战过程中达到磨练意志、挖掘潜能、增强自信心、改善自身形象;克服心理惰性、磨练战胜困难的毅力;启发想象力与创造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群体的作用,增进对集体的参与意识与责任心;改善人际关系,学会关心,更为融洽地与群体合作;学习欣赏,关注和爱护大自然。
拓展训练以培养合作意识与进取精神为宗旨,崇尚自然与环保,利用崇山峻岭、瀚海大川等自然环境,通过创意独特的专业户外体验式培训课程,帮助挖掘学员的潜力,增强团队活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以达到提升团队生产力的目的。具体来讲,拓展训练具有如下特点:
4.2.1 综合活动性。拓展训练的所有项目都以体能活动为引导,引发出认知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和交往活动,有明确的操作过程,要求学员全身心的投入。
4.2.2 挑战极限性。拓展训练的项目都具有一定的难度,表现在心理考验上,需要学员向自己的能力极限挑战,跨越"极限"。突破心理障碍与壁垒。
4.2.3 集体中的个性。拓展训练实行分组活动,强调集体合作。力图使每一名学员竭尽全力为集体争取荣誉,同时从集体中吸取巨大的力量和信心,在集体中显示个性。
4.2.4 高峰体验性。在克服困难,顺利完成课程要求以后,学员能够体会到发自内心的胜利感和自豪感,获得人生难得的高峰体验。
4.2.5 自我教育性。教员只是在课前把课程的内容、目的、要求以及必要的安全注意事项向学员讲清楚,活动中一般不进行讲述,也不参与讨论,充分尊重学员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即使在课后的总结中,教员只是点到为止,主要让学员自己体验。通过自我内心的反思,归纳与总结,达到了自我教育,自我升华的目的。
5.拓展训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多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始终把传授知识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体育教学则过多的注重向学生传授体育运动技术、技能、知识和提高运动成绩,忽视了对学生素质的全面教育。
拓展训练不仅可以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增强学生体质,而且还可以向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开发学生智力,最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陶冶情操,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因此,拓展训练不仅可以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还可以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
5.1 拓展训练注重挖掘人的潜能和创造力。拓展训练所设置的项目和采取的形式,对人的心理、智慧和体力形成了一定的甚至是严峻的考验。每一名受训者在挑战自我、战胜自我的信念驱使下,自身的潜能被充分挖掘出来,创造力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特别是对当代青年学生来说,生活学习都比较顺利,缺乏困难的考验,意志相对比较薄弱,一旦经受挫折,往往意志消沉,甚至一蹶不振。如果在学校体育中开展类似攀岩、跳水等拓展项目,就会极大地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认识到在竞争的社会中不进取就无以生存,从而生发出积极进取、顽强拼搏的强大力量。
5.2 拓展训练注重培养人的团队精神。团队精神是团队内部成员为了达到某种目标,齐心协力,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共同实现团体目标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活动。西方人讲团队精神,我们讲集体主义,其精神实质要求人们在个体利益与集体(团队)利益之间,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之间,要勇于牺牲个人利益,保护集体利益和全局利益。拓展训练的奇妙之处,就在于把这一深刻的教育内涵融入到许多有声有色的训练之中,使广大参训者在不知不觉中经受了团队精神的洗礼。如“过电网”、“扎筏”、“海上求生”等都是强调培养人的团队精神的典型游戏。这些游戏虽小,蕴含的人生哲理却非常深刻,参训者在游戏中深刻认识到不筹划无以致胜,不协作无以成功。这与素质教育中德育课程强调的团结合作,相互信任相互帮助,是完全一致的。
5.3 拓展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意志是指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苦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在体育课上,可以通过拓展训练中的竞争与合作项目磨练学生的意志,使学生逐渐明白人生中最重要的是战胜自我。具体来讲,可以通过拓展训练引导学生学会制定体育活动竞争的策略和自我锻炼的计划,并能以顽强的毅力去执行计划,实现预定目标。拓展训练课上磨练出的意志行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这可能会影响学生在其它方面的行为表现。
5.4 拓展训练注重培养人的健康心理素质。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对人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没有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难以胜任挑战性极强的工作,而且自身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也会因心理原因而无法充分施展。拓展训练在培养人的健康心理素质方面显示出特有的价值,比如“断桥”这个项目就是旨在培训学员心理抗干扰的能力。如果学员有一颗平常心,把身处高空这个干扰因素排除在脑海之外,就会轻而易举地完成这个项目。因此,拓展训练注重对心理素质的训练是对传统教育的一个重要补充。
5.5 拓展训练注重身心的协调发展。“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告诉我们,全面意义上的健康不仅躯体强健、很好地适应社会,更重要的是包含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而传统体育教学局限于发展学生的体能,忽视了学生心理健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导致了学生的身心发展不协调。拓展训练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方式,以“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为宗旨,产生了令人难以预料的教育功效,特别是对参训人员的健康心理、合作意识和进取精神的培养上,效果非常突出。它是对青少年学生实施健康教育的最佳途径。
6.结论
本人在体育教学中以拓展训练的形式进行了一些列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教学实验,取得的成效是十分明显的。同时证明了采用拓展训练的形式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拓宽运动技能训练的方法和途径是切实可行的。在经济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中职学校体育尽快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转向素质教育与社会需求轨道的接轨,已成为现在迫切要求,其重要性和紧迫性已在教育界和整个社会达成共识。然而,要实现学校教育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全面发展的能力,仅仅依靠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拥有一套与时俱进切实可行的教育手段。我们需要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开拓。拓展训练与素质教育有着极其强烈的粘合力,拓展训练在提升人格,磨练意志,增强责任感和团队精神等方面有着特殊的功效。所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选择恰当的教材,合理的设计教学过程,运用掌握的教法技巧定能将体育课上的有声有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与要求。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神话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8号
[2]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议》
[3] 张殿国,《拓展训练与企业的思想教育工作》,中国青年研究,2000,(3);53-55
[4] 《探析拓展训练与团队精神的培养》
[5] 李友海,拓展训练:全新的学习方式和训练方法,中国培训,2001,(3);32-33
篇10
摘 要:随着拓展训练的普及,很多中职学校也开始在体育教学中进行一些拓展训练。文章主要针对拓展训练在中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展开论述,希望能通过拓展训练的融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关键词:拓展训练;中职;体育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808.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4.02.000
拓展训练目前在我国还是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这项体育运动自开展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参加拓展训练的人需要充分的运用自身的体力、毅力以及智力等各方面的能力才能完成拓展训练,这对于个人综合素质来说也是一项有力的挑战。相关研究表明:在学校体育中引入拓展训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于此同时,拓展训练亦为学校提供了丰富的体育教学资源,为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助力很多。作为一名中职体育教师,近年来我一直致力于研究如何充分的利用拓展训练来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到目前为止已经初具成效。
1拓展训练的内涵
所谓的拓展训练简单来说就是一种户外体验式体育训练。它通常利用崇山峻岭、瀚海大川等自然环境,借助一些简单且又能保证安全的器材,通过精心设计各种任务来让参与者完成。这些任务可以由个人完成也可以由团体合作完成。在完成拓展训练的过程中,可以有效磨练参与者的个人意志和团队合作精神。
2拓展训练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应用的具体策略
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可以发现拓展训练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应用的策略有很多。下面,笔者就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进行阐述:
2.1利用拓展训练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中职生在毕业之后终将会走向工作岗位,而在完成工作的过程中必然离不开同事之间的团结合作。团结合作精神对于中职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遗憾的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中职生都缺乏团结合作的意识。基于此种情况,笔者适时开展了一些诸如“求生墙”、“责任报数”等拓展训练项目。这些项目单凭个人是无法完成的,如果想顺利完成必须要发挥团队的力量。
案例:以求生墙这个拓展训练项目为例。求生墙的墙高为四米,要想越过这道墙而不借助任何器械,只能由同学们团结合作才能完成。当笔者把同学们带到求生墙下面要求他们独立越过去的时候,同学们的脸上露出了吃惊的表情,不敢尝试。在笔者的鼓励之下,有几名同学开始尝试,经过多次的失败之后他们在困难面前只能退缩。看到此种情形,笔者适时说道:“难道你们就不能发挥集体的力量度过难关吗?”在笔者的启发之下同学们终于开窍了。他们经过短暂的商议之后,终于开始动手了。一个个同学被大家举过头顶攀上了求生墙。攀上去的同学也并没有弃其他同学于不顾,而是不断伸手去拉接下来攀上去的同学。在大家的团结合作之下,终于全部越过了求生墙。通过这样的拓展训练项目的开展,同学们的团结合作精神得到了有效的加强,这一点让笔者非常欣慰。
2.2利用拓展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中职生来说非常重要,假如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那么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往往会望而却步,不论对于学习、生活还是以后的工作都是非常不利的。作为体育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而尽一份力。
案例:例如,笔者曾经组织学生进行过一次“浮桶架桥”的拓展训练。具体训练过程是这样的:事先准备好一些大木桶抛入水中,紧密排好,最后在水面形成一座浮桥。所有的同学必须要通过这座浮桥到达对岸。看到在水面上浮动的木桶,很多同学都不敢上去。这一点没有出乎笔者的意料。于是笔者鼓励大家说:“大家不要害怕,只要身体保持好平衡,腿脚快的话顺利通过浮桥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话毕,笔者做了一次完美的示范。看到笔者过桥如此容易,很多同学也开始了尝试。在尝试的过程中不时有学生会落到河里,也引来了大家一阵阵的哄笑。由于河水很浅,掉进河里的同学并没有感觉到多么可怕。其他的同学也看在眼里。于是大家前赴后继的进行尝试,最终大家都克服了心理恐惧,全部顺利通过了浮桥。这样的拓展训练活动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非常有用的,再次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也不会表现的那么恐慌。“凡事只有尝试了才知道”这正是其中的一名同学说的。
2.3利用拓展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
大多数拓展训练项目都需要同学们集体来完成,而在完成这些拓展训练项目的过程中,同学们必须要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协调,最终达成一致意见来完成拓展训练。在这里所提到的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对于中职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他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必须要具备的一项能力。
案例:例如,“盲人方阵”这个拓展训练项目主要是要求:十几名同学在限定的时间之内把一些杂乱无章的绳子拉成一个正方形。在拉成正方形的同时,全部的同学必须要平均站在正方形的四条边上。对于能看见外界事物的同学来说,要做到这一点是非常容易的。但是,如果把同学们的眼睛都给蒙上的话就非常困难了。活动开展多次之后,同学们仍然没有成功的完成。这时明显可以看出有部分同学非常焦虑,还有同学干脆不干了。看到这混乱的场面,笔者说道:“刚才我发现你们在进行这项活动的时候往往是各自为阵,你们应该沟通协调好,然后大致团结一致的进行,这样就可以顺利完成了。”受到笔者的启发,同学们也开始慢慢尝试沟通,最终大家达成了一致意见,活动再次开始。在活动的过程中同学们不断相互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最终终于完成了方阵。听到笔者宣布成功,同学们兴奋的蹦了起来,相互抱成一团。这时不免有同学感慨:“沟通和协调真的是很重要啊!”
3结语
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发现:拓展训练确实是一项非常有效的体育运动。这项体育运动与传统的体育项目不同,但是却给我们的中职体育课堂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同学们对于拓展运动非常欢迎。这也坚定了笔者在中职体育课堂中开展拓展训练的信心。
参考文献:
[1] 胡玉华,朱小毛. 体育教学中运用拓展训练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分析[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03)
[2] 杨春歌. 吉林省拓展训练开展现状及高校体育引入拓展训练课程研究[D]. 延边大学, 2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