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范文
时间:2024-01-25 17:51: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城市垃圾向农村转移、化肥农药过量施用、农村生产和生活垃圾治理不力等问题日益突出,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作为农业大省的吉林省,优良的农村生态环境是提高广大农民生活的有力保障,也是吉林省的宝贵财富。但当前,吉林省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因素,研究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吉林省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当前,吉林省农村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影响农民身体健康、制约现代农业发展、障碍乡村旅游产业提质升级的主要因素之一。吉林省农村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水污染。主要分为地表径流污染和地下水污染。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是乡镇企业排放的未经处理的污水、废水;畜禽养殖所产生的粪便、污水,其中,以畜禽养殖场产生的废物污染为主;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化肥、农药等随降水进入农村水体所产生的污染;农村居民随意排放的生活污水以及生活垃圾所产生的污染等。这些污染导致农村水体富营养化或有毒物质含量高,不仅污染环境,也对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二是大气污染。大气污染有:农村居民获取生活能源和取暖燃烧秸秆、木柴或燃煤而产生的烟尘;畜禽养殖产生的粪便、废水等没有进行无害化处理,进而产生的恶臭气体;生活垃圾长期堆放所产生的腐化气体等,都会污染大气环境。
三是土壤污染。对土壤产生污染的最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中长期、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未被吸收的部分残留在土壤中,导致土壤理化性状发生改变,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板结、变硬等问题。此外,在长期采用覆膜种植技术的地区,由于无法降解的地膜大量残留在土壤中,也对土壤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四是农村固体生活垃圾污染。农村居民的固体生活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十分严重。由于缺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和完善的垃圾处理程序,加之农村生活生产缺少规划,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极低,绝大部分都是露天堆放,或遗弃于河道、池塘里。而且生活垃圾是不断产生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在堆放中不断产生有毒气体和病菌、释放有毒物质,对农村环境造成了极大影响。
2农村环境保护政策分析
2.1政策体系
当前,我国还没有从国家层面制定专门的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因此,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开展主要依据是与环境有关的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
国家层面上,主要有2013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强调了对农业资源和农业环境的保护,是直接的法律依据;2010年环境保护部的《农村生活污染防治技术政策》,作为环境保护部的政策性指导文件,适用于指导农村居民日常生活中产生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粪便和废气等生活污染防治的规划和设施建设。其他方面,《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管理办法》、《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等均以规范性文件的形式,对农村环境保护提出了指导意见。
吉林省层面上,《吉林省环境保护条例》对生活环境及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污染治理作出了详细规定,但缺少对农村环境保护的专门关注。2014年《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实施意见》,提出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主要实施“六大工程”,重点完成30项整治建设任务。《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吉政发〔2011〕26号)提出到2015年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具体任务。2015年的《吉林省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工作方案》,指出要加快改善全省水环境质量,切实维护水生态系统健康,保障人民群众用水安全。
从政策体系上分析,不论是国家还是吉林省,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仍不完善,环保法律的缺位也造成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处理难、污染主体责任落实难的现状。
2.2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政策体系的建议
一是国家立法机构应着眼于农村环境保护的紧迫性、重要性,及时出台专门适用于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二是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环保部等部委针对全国农村环境污染普遍存在的问题,制定具有广泛指导作用的法规、规章。 三是吉林省有关部门应针对农村污染物减排,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农村生态保护与治理,农村环境风险防范、环境应急体系建设等关键环节,加快农村环境污染控制相关法规体系构建,明确农村环境保护的责任主体,加大农村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同时,应采取引导、激励型政策手段为主,抓好农村环境污染的源头防治,推广生态农业和环境友好型农业。
篇2
关键词: 农村 环境污染 治理措施
我们“农村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课题组的成员深入生活区域的各个乡镇,进行了细致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农村环境污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大气污染,包括农村中小企业排放废气、乡村燃烧垃圾产生的有毒气体、农田焚烧作物秸秆的烟尘及村镇交通运输带来的浮尘和扬沙等污染。(2)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地膜和秸秆等废弃物污染及畜禽粪便等农业自身污染。农作物秸秆常常被随意堆放,长期无人清理,以及被焚烧的秸秆会产生污水浓烟,对农村生活用水体、大气、土壤造成污染,导致农业环境污染加剧,直接危及广大农民群众身心健康。(3)中小企业污染排放,农村,乡镇企业数量剧增,农林业、畜牧业、医疗卫生、造纸厂、水泥厂等这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大量固体垃圾,严重污染了农村环境。由于该类废弃物大多都含有有毒物质,因此长期不处理将严重影响人畜的健康,破坏农村生态系统。(4)城市垃圾等外源污染,随着城市规模的膨胀和工业的发展,城市垃圾正向农村蔓延。许多城市特别是一些中小城市,由于没有专门的垃圾处理场,只能靠向城外转移保持自身环境的整洁,这就使农村环境脏乱不堪。(5)农村生活垃圾肆意排放,生活垃圾主要是农村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包括塑料袋、废旧日常生活用品、废纸、煤渣、废旧衣物、碎瓷片、废旧电池等,这些垃圾主要来源于农村居民日常生活的消费品。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很多农村居民不再使用菜篮子买菜,都用塑料袋,一些废旧衣服到处乱扔,平时产生的煤渣随意乱倒,没有一个固定的堆放场所,严重影响农村的自然环境。
因此,对农村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势在必行,我们通过调查研究,总结出以下治理措施与建议。
一、在农村建设一批长期稳固的垃圾回收站,建设垃圾处理厂。
首先就是垃圾分类资源化,按垃圾主要成分进行分类,如废旧电池、废旧塑料、废旧之纸类、废旧玻璃及废旧金属等可再生垃圾,有机易腐烂垃圾进行堆肥或沼气处理。目前常用的垃圾处理方法主要有综合利用、卫生填埋、焚烧和堆肥,我国城市垃圾以卫生填埋为主。可回收垃圾包括纸类、金属、塑料、玻璃等,通过综合处理回收利用,可以减少污染,节省资源。如每回收1吨废纸可造好纸850千克,节省木材300千克,比等量生产减少污染74%;每回收1吨塑料饮料瓶可获得0.7吨二级原料;每回收1吨废钢铁可炼好钢0.9吨,比用矿石冶炼节约成本47%,减少空气污染75%,减少97%的水污染和固体废物。所以加强生活垃圾的分类措施,可以更有效地处理农村垃圾。
政府倡导,在农村实施垃圾清运制度,建设垃圾堆放坑和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在各乡镇的村头路口修建多个垃圾池,解决农村垃圾乱扔乱倒的现象。派专人管理,禁止焚烧,定期清理运送到垃圾回收站处理厂进行处理。
二、依靠科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大力推广农作物秸秆还田和家畜粪便制沼气的技术,也就是“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沼气利用模式,通常是一家一户建一个6立方米的沼气池,带上小猪圈、小果园、小菜园、小鱼塘,使以养猪为主的养殖业和以水果为重点的种植业组合成有机整体。猪粪、生活有机物入沼气池,产生的沼气用来照明、做饭,沼渣、沼液进入农田作肥料和饲料,形成良性循环。
这样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村秸秆、人畜粪便、农业生产本身对环境的污染问题。
三、整治中小企业污染,发展清洁生产。
借鉴工业清洁生产的成功经验和思路,大力发展农业清洁生产,开展全过程的污染控制,从源头抓起,在生产的每个阶段都减少污染物产生,使废物产量最小化,并将每个环节产生的副产品与废物及时回收,综合利用。农村乡镇企业是村民致富的源泉,也是农村固体废物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要控制和防止这一污染,就必须建立一整套乡镇企业的环境管理措施,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属于该淘汰的企业,要坚决淘汰;属于保留的乡镇企业要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生产技术升级换代,以降低物耗能耗,减少污染物排放,同时实行乡镇企业固体废物集中处理。
我们可以借鉴安徽“铜陵海螺水泥公司”的成功经验,水泥厂每天可以处理300吨的生活垃圾,他们利用水泥窑焚烧垃圾,焚化炉的燃烧温度控制在900摄氏度以上,有效防止了废气和致癌物质二恶英的产生,另外,企业垃圾燃烧炉和蒸汽涡轮机结合可以再生发电。水泥窑成为垃圾的清道夫,对垃圾做到了吃干榨净,减少了二次处理危害。
相关部门应当把发展清洁生产技术作为今后农业科研工作的一个重点领域,加强力量,增加投入,通过技术攻关、项目招标、引进吸收等方式,尽快推出一些技术上成熟、经济上可行、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好的技术项目,应用到生产中,各有关部门应当在政策引导、项目规划、管理措施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保证。
四、提高农村居民环保意识和完善法律法规。
篇3
关键词:农村;环境保护;分析
中图分类号:DF4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当前农村环境保护机制健全与完善的严峻形势
我国环境保护一直将重心放在城市环境治理和保护上,长期疏于对农村环境的保护。相对于城市环境保护和工业污染的防治而言,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起步较晚、基础弱。上世纪70年代以来,尽管设置了一些如“农业环境监测报告制度”、“农业环境污染事故报告制度”、“农业环境监测年报制度”等制度,但随着机构调整以及有关部门对农村环境问题重视不够,很多制度都形同虚设。如此状况,在面对新一轮农村经济发展之际,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将遭遇极为严峻的挑战。
1.1 经济增长与内需拉动严重挑战我国农村环境保护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和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之一就是要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升。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问呈现出倒“U”形关系。根据当前的国内经济形势,再加上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利好,农村必将成为我国最为重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农村经济将快速发展,广大农民收入将大幅增加,农村内需将被激活,大量的耐用消费品将进入农民家庭。城市环境污染的格局表明,生活及耐用消费品报废垃圾已经成为城市污染的主要来源,且更加难以管理。农村内需的启动,必然也是生活及耐用消费品报废垃圾大量产生的开始,这也同样将挑战我国农村的环保机制。
1.2 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迫切需要健全和完善我国农村环保机制
农村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决定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责任重大。从我国目前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来看,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刻不容缓。农村环境污染问题阻碍了农村社会和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对我国的食品安全和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以及国家生态安全等诸多领域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力。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引起了诸多学者的沉痛担忧。现实情况的严峻形势,对我国农村环保机制健全和完善提出了迫切要求。
1.3 农村环境污染与农民环保意识的落后制约我国农村环保机制的健全与完善
农村的各类环境污染明显呈现与城市污染迥异的特点。这也是它成为国际环境保护难以对付的主要原因。以农业生产导致的面源污染为例,其具有三个明显特点:一是排放主体的分散性和隐蔽性。面源污染会随流域内土地利用状况、地形地貌、水文特征、气候、天气等的不同而具有空间异质性和时间上的不均匀性。二是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例如,农作物的生产会受到自然的影响,因为降雨量的大小和密度、温度、湿度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化学制品(农药、化肥等)对水体的污染情况。三是不易监测性。这是指对面源污染的管理存在成本过高,只能对受害地监测,很难监控排污源等情况。农村环境污染的这些固有特点对我国环境保护机制提出了挑战,原有的城市环境保护机制较难适应农村环境,因此机制创新是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机制健全与完善的关键。结合国际环境保护机制的发展趋势,机制设计不断增强工具弹性以及多方参与,实现监管部门、被监管者和公众的多方互动是改革及发展的方向。互动既有利于实现工具的有效,又能提高监管者与被监管者各自的效率,从而提高环境绩效。在这些关系中,公众的角色至关重要,但当前我国农村广大农民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环保意识落后,严重制约着农村环保机制的健全与完善。一方面,农民环境意识的落后,难以对污染者与相关部门形成全民监督,不利于环保机制的健全与完善;另一方面,农民环境意识的落后,也阻碍了自身文明行为及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民众环境意识的进化,始终是推动环境保护向前发展的源动力,改善农民环境意识将成为实施我国农村环境保护的关键任务。
2 健全和完善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机制的具体策略
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复杂,各种环境工具的应用都存在诸多局限,难以真正实现环境保护机制的内生化,解决环境污染的外部性问题。只有真正提高社会各主体的环境意识,建立参与主体之间互动有效的、不断演化发展的环境保护机制体系,才能真正提高环境保护机制应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以推动各主体自组织管理环境,提高环境绩效。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机制的健全和完善是一个系统工程,难以一蹴而就,需循序渐进。
2.1 重整农村环保组织机构,理顺筹资机制,加大对农村的环保投入
重新整合和构建农村环境保护的相关组织机构,探索适合农村的构建形式,明确组织机构的责、权、利,提高组织运行效率。理顺组织机构及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的筹资机制,提高资金运用的效率与透明度。考虑当前农村基层财政的基本状况,应尽可能提高中央和省级相关统筹资金的比例。要改变过去环保投资只见城市不见农村的情况,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资金的投资力度。要在政府环保资金预算中具体安排农村环保资金,并加大农村环保资金专项转移支付力度。
2.2 健全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及其它相关制度,创新农村环境保护机制
在积极推行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经济时,要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始终坚持环保优先。在健全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和相关制度,创新农村环保机制方面,在农村实施环保优先的具体内容包括有:在制定法规时,优先进行环保立法;在编制发展规划时,优先编制环保规划;在作出发展决策时,优先考虑环境影响:在调整经济结构时,优先发展清洁生产;在利用有限资源时,优先节约环境资源;在新上投资项目时,优先安排环保评估;在增加公共财政支出时要优先安排环保开支;在建设公共设施时,优先安排环保设施;在进行技术改造时,优先采用环保型技术;在考核发展政绩时,优先考核环保指标。此外,要加快制定对农村、农业各类相关资源的保护及利用办法,创新农村环保机制。要充分考虑区域特点,因地制宜,在多方互动参与过程中摸索新的环保调控工具,调动多方资源进行环保机制创新。
2.3 积极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与环境意识,培育农村民间环保组织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广大农民群众文化水平是一项基础性的民生工程,是广大农民改变陋习,增强认识新事物,提高环保创新能力的基础。广大农村居民是农村环保创新的主体,他们的环境意识和素质的提高直接关系到农村环保创新的成效。加强农村环境教育,必须要根据农村目标人群的人口学特征,实施不同的教育。与此同时,要利用典型案例,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提高农民环境意识,增强农民的环境维权意识。为此,保障广大农民环境维权道路通畅至关重要。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加强对农民进行环境维权的教育;另一方面,要降低农民环境维权的成本,为农民提供法律服务,并实现法律援助制度覆盖广大农村。此外,民间环境保护组织一直在推动环境保护进化方面起着非常突出的作用。在我国,根植于农村的民间环境保护组织还非常少见,因此,大力培育农村民间环保组织,并积极推动城市各环境保护组织向广大农村延伸,将对农村环保工作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2.4 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清洁生产,优化农村与农业产业结构,在生产环节实现节能减排
在采取多种渠道,不断增强农村环境公共品供给的同时,要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清洁生产,倡导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优化农村和农业产业结构,在生产环节实现节能减排。首先,要在扎实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环境功能区划,编制环境容量规划。其次,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能等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积极推广清洁生产。第三,要调整农村工业相对分散的格局,在环保规划的前提下,将农村工业的发展与小城镇规划建设结合,建设农村工业小区,对企业污染进行集中治理。
3 结束语
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具有的战略意义已经成为政府和民间的共识,而农村环境问题的解决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 章力建;朱立志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及对策.农业环境与发展2009(06).
篇4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速度的加快,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养殖污水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农村养殖污水污染问题对农村社会发展和农民福利改善的阻碍也将日趋明显。农村生态环境、农产品安全问题以及农村养殖污水污染防治已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中新的重点和难点,如果农村养殖污水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建设以和谐发展为主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就不能顺利进行。
1 农村环境保护的概念及意义
农村养殖环境是指以农村居民为中心的乡村区域范围内各种人工改变农村因素的总体。它包括该区域内的土地、大气、水、动植物、交通道路、设施、构筑物等。农村环境保护是指对农业,养殖业或农村环境资源的保护与管理活动。由于农村环境是农业,养殖业环境的中心,因此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是保护农村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的需要,也是保证农村居民身体健康的需要,对提高农村环境质量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及意义。
2 我国农村养殖污水污染的成因
2.1 现代化农业生产带来的污水污染
目前,养殖废弃物的任意排放。农村养殖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点,造成水质变坏、影响土壤的酸碱性、大气浑浊恶臭,直接影响农业产品的品质,水的性质。危害农业生产,且易传染疾病,影响居民健康。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家庭养殖的传统广大农村几乎家家圈里有猪,院里有鸡。近年来中国养殖业发展很快。规模不等的养殖场遍地开花,但也存在汗多问题。如饲料生产监管不严,滥加添加剂。大多数农民环保意识差,缺乏维权意识和基本的污水处理技术。散户养殖比重大:养殖户为节约成本对粪便,污水几乎不做任何处理就直接排放到农田或水体或露天堆放,造成土壤,地下水的污染。且井的选址与厕所,猪圈,堆粪地相距较近。因此,农村养殖对污水排放对农村饮用水源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2.2 农村养殖业废水污染严重
种植业废弃物(秸秆)和养殖业废弃物(畜禽粪便)是农业废弃物的两个主要来源。农村畜禽养殖多为无序分散状况,且数量较多,大量畜禽粪尿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造成当地环境(特别是地下水)污染,现已成为农村一大新的污染源。集约化养殖场其污染危害更加严重,畜禽粪便对地表水造成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污染,对大气造恶臭污染,甚至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其中所含病原体也对人群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养殖污水长时间渗入地下使地下水中的硝态氮浓度增高,地下水溶解氧含量减少,有毒成分增多,导致水质恶化,甚至丧失其使用功能,同时危及周边生活用水水质。高浓度污水还可以导致土壤孔隙堵塞,造成土壤透气透水性下降及板结,盐化严重降低土壤质量,甚至伤害农作物,造成减产和死亡。
2.3 禽畜养殖对土壤重金属的污染
重金属元素不像有机物污染能被土壤中的微本文由收集整理生物降解,将长期留置在土壤中,导致其含量不断在土壤中增加,从而破环土壤中微生物群落和游离酶活性。研究发现,长期使用中高量猪厩肥会明显提高稻田地土壤中的zn,cu生物有效性,其效态含量分别比对照组增加86.5%,66.8%和42.3%。as总量明显增高。而效态含量增加不明显。可能是饲料中as含量虽高,土壤中点位低。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较快的地区,这种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落后于经济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现象并没有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改善,其对人群健康的威胁正在与日俱增。
3 农村养殖污水的成因及存在问题
3.1 环保意识淡薄,重视程度不够
环保意识淡薄、缺乏科学发展观是导致污染产生的根本原因。在农业养殖生产过程中,片面追求数量而忽视产品质量,忽视养殖废物大量排放对农村土壤以及河道的污染。大多数农民对科学养殖、环保养殖知之甚少,不能根据生物生长规律、土壤养分状况进行测土配法施肥,只是一味单纯地大量养殖,盲目饲养,结果不仅造成生态环境破环,而且对环境污染严重。养殖污染包括水污染、土地污染,大气污染。最主要的还是水污染较为严重。要解决农业养殖污染比工业污染和大中城市生活污水难度更大,需要通过综合防治和开展生态农业示范工程等措施进行控制。
目前,我国的农村环境管理体系呈现以下特点:环境立法缺位、农村环境管理机构匮乏、环境保护职责权限分割并与污染的性质不匹配、基本没有形成环境监测和统计工作体系。我国目前的诸多环境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对农村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的具体困难考虑不够。例如,目前对污染物排放实行的总量控制制度只对点源污染的控制有效,对解决面源污染问题的意义不大;对诸多小型企业的污染监控,也由于成本过高而难以实现。
3.2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导致污染治理不力
目前,环保投入严重不足,仍是各地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业养殖生产资料的产品结构不能适应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需要。长期以来,中国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扩散,而农村从财政渠道却几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也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排污费。
3.3 农村养殖污水处理
农村城镇化建设还是农村经济的发展,缺乏科学系统的环保规划,没有充分地考虑到当地环境因素。城镇发展布局和产业结构不合理,一些小型养殖场“遍地开花”,造成严重的农业资源浪费和水污染。另外,许多地方的生态环境保护虽然有规划目标,但是一旦考虑经济发展,那些破坏环境的项目出现在经济规划中,就全然不受环保规划的影响;或一旦注意到资金、人力、物力的实际流向时,就会注重经济增长计划,而非环保计划。
4 结束语
篇5
关键词:十七届三中全会;农村;生态环境
总书记在十七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明确指出了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其中,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作为重要内容被写上日程。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带来了经济发展的累累硕果。但是,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村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却日趋严重。而环境问题直接制约着我国农村能否真正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一、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环境污染分为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点源污染指有固定排放点的污染源,如工业企业排污;而面源污染则没有固定的污染排放点。
根据我国农村污染物的来源和特性分析,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主要有农村的面源污染、农村的点源污染和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三大类。
(一)农村的面源污染。农村的面源污染是指农村地区在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未经处理的污染物对水体、土壤和空气及农产品造成的污染,具有位置、途径、数量的不确定性、随机性、分布范围大与防治难度大的特点。主要来源于两方面:
1、农业生产的污染。主要指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等化学品及农业生产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低造成的环境污染。农用化学品的大量使用、施肥结构不合理和施药不当,不仅严重污染土壤,通过农田径流加重了水体的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而且还通过受污染农产品的销售直接威胁到城乡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2、农村生活对农村环境的污染。主要指村镇等农村聚居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因缺乏规划和环境管理滞后造成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污染。
(二)农村的点源污染。主要指城镇企业和乡村集约化养殖场因布局不当、污染治理不力带来的污染,城镇工业污水和工业垃圾向农村地区转移的趋势进一步加剧。城镇工业与乡村畜禽饲养业具有污染点多面广、排污种类多、浓度高的特点,因而其污染对农村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
(三)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指农村地区存在大量掠夺式的采石开矿、挖河取沙、毁田取土、荒坡垦殖、围湖造田、毁林开荒等行为,造成了对生态系统功能的严重破坏。
一些由城市迁移到农村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了减少成本没有建设相应设施处理工业垃圾和污水,给当地农村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污染。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不仅影响到我国农产品品质的进一步提升,制约了农业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不利于广大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与提高。
其中,面源污染比点源污染的范围更广泛,不确定性更大,成分和过程更为复杂,也更难以控制。
二、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原因分析
我国农村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原因复杂,但究其根本,是由我国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协调造成。城乡结构性断裂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城乡断裂使农村贫困状态更加突出,农民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和改善生活的动力,无力顾及生态环境污染控制。
城乡相差越突出,农民改变自己地位的内在冲动就越强。改变贫困的诉求,成为农民谋求发展的最直接动力。由于受资本缺乏以及发展途径狭窄的制约,而不得不走资源消耗型原始积累的加速发展之路。这种发展实际上是掠夺式发展,以非持续的方式残暴地从环境中索取发展,从而直接造成一系列破坏生态环境问题。
2、城乡社会断裂使大量人口被堆积在农村,城市化进程缓慢,从而造成了农村人口与资源之间关系高度紧张。
人多资源少的矛盾突出。大量人口堆积在农村,其就业方式就是破坏性就业,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需求已经超出其供应能力,构成了对农村环境资源的巨大压力。
3、城乡社会的断裂使农村中的环境保护教育相对薄弱,从而导致农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能力较差。面对城镇企业污染,农民往往缺乏保护意识,并处于无助地位。
4、城乡断裂使那些较为先进的企业和技术难以在农村建立。
由于农村公共设施和服务体系方面远远落后于城市,使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不愿进入农村,而乡镇工业也无法学习到先进的环保经验和技术。
5、城乡断裂使农村的环境保护长期受到忽视,环境保护法制建设滞后,环保基础设施、环保经费等均供给不足,加重了生态环境恶化。
虽然国家已经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其中一些也涉及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但尚未构成法律体系,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在一些重要的农村环境保护领域还存在着立法空白,农村环境保护的法规和标准体系很不健全。同时,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投资支持力度严重不足,在环境治理的基础设施方面,农村也远远落后于城市,很难遏制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
三、保护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对策
农村环境保护和建设,关系到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以及国家和社会的繁荣与稳定。针对以上提到的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以下的对策和建议:
1、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城市化进程,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完善农村经济体制,加强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这是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之根本措施。
2、加大环保资金投入。建立健全农业环境管理体系,加快农业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现监测工作常规化;加大对农业环境重点污染区的治理投资力度,加快农药新品种的研制和开发,推广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和生物防治,加强对农村生活垃圾和牲畜养殖的粪便污染治理;加大对农田的保护,防止退化、盐碱化和沙化;加大对污染的河流、水源保护性投资;加大对荒山的投资,使之绿色化。
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法制建设。首先,要转变观念,打破城市优先、工业优先的理念,确立环境与经济并重的发展理念,推动基于工业污染防治与反映城市利益中心主义特征的环境法制进行的适应性变革。创设适应于调整农村生态安全及乡村企业环境管理的法律机制;同时,构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将散见于各法律中的相关环境保护条款进行清理,修订至协调一致。其次,填补立法空白,对一些重点领域专门立法保护。
4、强化区域环境规划。以往的规划工作的重心多在于城市规划,而很少关注对农村的规划。要把农村生态环境规划与城市生态环境规划密切联系起来,通过强化区域环境规划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严防农村建设重蹈覆辙。同时,可通过设立乡镇工业发展区的方式来提高环境污染的监管和管理效率,增加生产效率,提高废物的利用率,从而减轻污染。
篇6
一、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对环境的影响
(一)耕作方式对环境的影响
在我国农业生产由传统农业迅速向现代化农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污染以及高耗低产等问题。首先,过量施用化肥、农药导致严重的农村面源污染。我国的耕地量不到世界耕地总量的1/10,但近年来氮肥的使用量占全世界的近1/3。由于化肥施用过量、利用率过低,我国每年有超过1500万吨的化肥流失到了农田之外,它们在雨水的作用下,或者渗透到地下污染地下水,或者随地表径流进入河流、稻田、池塘,使湖泊、池塘、河流和浅海水域生态系统富营养化。同时,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农药使用国,甚至有许多被禁止的农药依然在使用,不仅对大气、土壤、水体等环境要素造成污染,而且导致了农产品中的有害残留。其次,农用塑料膜污染也在加剧。我国的地膜用量和覆盖面积已居世界首位,地膜年残留量高达45万吨,导致土壤的水分传导、贮存等功能下降,从而影响植物根系的生长发育、水肥吸收,并导致作物减产、农产品品质下降。最后,一些传统的耕作方式也给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如很多农民为了省时省力,采取焚烧方式处理秸秆,既造成了大气污染,又减损了土地肥力,有时甚至引起火灾。再如在农田灌溉方式上,大多数农村仍然采取大水漫灌的方式,造成水资源的浪费,有些农村甚至将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用于农田灌溉,严重威胁着村民身体健康和农作物安全。
(二)畜禽粪便处理方式对环境的影响
近年来,由于畜禽养殖业从分散的农户养殖转向集约化、工厂化的规模养殖,畜禽粪便大幅度增加,使环境污染日益突出。据调查,我国每年猪、牛、鸡三大类畜禽存(出)栏量达到80多亿头(只),粪便总排放量达27亿多吨。这些畜禽粪便有的在非用肥季节随意露天堆积,臭气四溢,蚊蝇乱飞,成为各种病毒病菌生存繁殖的场所,导致农村居住环境和生产环境污染加剧。有的和养殖业废水一起,在未得到有效利用和处理的情况下直接排入水体造成严重的水污染,例如在黄浦江流域,畜禽粪便中总磷、总氮等污染占了全流域污染物总负荷的36%以上。
(三)生活污染物排放方式对环境的影响
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已成为农村生活环境的主要污染源。首先,农村生活垃圾的数量和种类日益增加,每年产生量约为1.2亿吨,并由过去的破衣服、烂菜叶、瓜皮发展到塑料袋、快餐盒、礼品袋、包装纸、建筑垃圾、废电池与腐败植物的混合体,其中许多成分不可降解,对农村公共环境卫生造成了严重影响。其次,农村生活污水的产生量也非常大,每年产生约80多亿吨,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厨房污水、生活洗涤污水和发达地区农村改厕后的冲厕水。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食用的肉类、油类及使用的洗涤用品增加,致使生活污水中的油类成分和化学成分增多,再加上冲厕水中含有的大量氮、磷、钾等富营养有机物,使得生活污水对环境的污染加剧。但由于农村居民仍然延续着缺少环保理念的传统生活方式,致使农村生活垃圾无人管理,几乎全部露天堆放,既产生有害气体污染大气,又导致垃圾在腐败过程中经渗透污染地下水和土壤,而生活污水的随意泼洒排放,也加重了周围河流、湖泊及土壤污染程度。
(四)能源利用方式对环境的影响
目前我国农村居民做饭和取暖所用的生活燃料主要是秸秆、薪柴和煤,而且能源利用率低下,仅为25%左右,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和植被破坏。严重的大气污染不仅使农村空气质量面临威胁,而且随处排放的烟气也很容易引起呼吸道疾病,威胁群众身体健康。
二、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
(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十一五”规划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举措。新农村的基本内涵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可见改善农村环境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但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环境状况日益恶化,农村居民的生存环境和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这与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未涉足农村有密切的关系。只有对农村生产生活方式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从源头控制不当生产生活方式对环境的影响,才能切实解决农村环境问题,进而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制度保障。
(二)是有效解决我国环境问题的重要环节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采取各种措施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已经刻不容缓。我国当前的现状是政府把主要精力和财力都放在城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治理上,注重城市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无暇顾及农村污染和农村规划、生产生活方式的环境影响评价。其结果是在城市污染基本得到遏制的同时,农村的环境污染防治还没有起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幅员辽阔,农民达9.3亿之多,这决定了农村环境在我国整体环境中的重要地位,再加上环境具有的整体性特征,使得农村环境质量状况不仅涉及广大农民的生存环境,而且直接影响我国整个生态环境的安全。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环境问题,只靠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切实解决农村环境污染和破坏问题,要引导农民摒弃环境不利型生产生活方式,采用环境友好型生产生活方式,防止农村环境持续恶化。
(三)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可持续发展原则是人们在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关系时应遵循的基本准则,要求促进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相互协调,开辟一条既能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之路。这就是说,必须改变人类对自然的态度,改变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注重自然资源的保护。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是耕地减少、水资源不足、土壤肥力下降、环境恶化等,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农民长期以来的生产生活方式传统落后。因此,只有对这些生产生活方式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引导农民采用环境友好型的生产生活方式,才能从根本上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缓解资源与环境危机,达到人口、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最终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三、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化的几点建议
(一)明确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目的
任何制度都应有明确的目的,这样才能使相关工作向同一个方向迈进。我国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目的有二:一是引导农民选择有利于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达到有效控制农村地区环境污染、切实改善农村环境状况的目标;二是让人们了解不良生产生活方式对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使环境保护的观念深入人心,并真正落实到人们的日常行为中去,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环境安全保障。
(二)确立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环境影响评价的主体
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导性的环境影响评价,需要由特定的主体来主动组织实施,笔者认为这个主体应当是当地县(市)一级地方政府。首先,保护环境是政府的职责,政府应当通过对当地农村生产生活方式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引导农民采用有利的生产生活方式,达到改善农村环境,防止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的目的。其次,由于不同地域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具有不同的特点,因而不可能在较大的地域范围内由同一评价主体统一评价,所以,由县(市)一级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的特点来对本辖区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比较符合实际,也比较有效。
(三)设立特定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环境影响评价机构
虽说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环境影响评价的主体应是地方政府,但政府毕竟是一个综合部门,评价的具体职责还应由特定的机构和专业人员来落实。笔者建议,应在县(市)一级地方政府或环保部门内部设置一个特定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环境影响评价机构,专门负责农村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四)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环境影响评价的方式
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对当地某一特定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进行评价时,应首先对该方式的适用面及当地的环境状况进行调查,然后对该生产生活方式进行环境影响识别和评价,若该方式对环境有不利影响,应提出并推行相应的科学的、环保的替代方式。评价完成后应编写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将环境影响评价报告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宣传方式公布于众,让广大农民了解这些不当生产生活方式给环境带来的危害及给后代生存带来的影响,提高广大农村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篇7
关键词 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实践;建议
中图分类号 X830;X8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1-0173-02
Practice and Suggestions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Monitoring in Rural Area
ZHAO Feng LI Hui-ling
(Anka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onitoring Station in Shaanxi Province,Ankang Shaanxi 725000)
Abstract Selecting three typical villages in Pingli County as pilot monitoring objects,on the basis of the existing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and standards,environmental quality monitoring was carried out in this paper,so as to explore method and accumulate experience for rural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and reasonabl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rural area;environmental quality monitoring;practice;suggestions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地域广阔,农民数量众多。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特别是农业生产方式粗放,农村环境保护环节薄弱,环境监管能力严重不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日益凸显。目前,我国农村环境形势严峻,面临着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村镇环境脏、乱、差现象普遍,农村环境质量总体状况不清,人民群众环保意识不高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也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1]。开展农村环境质量监测能够为农村环境监管和保护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技术服务和技术监督,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措施,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尤为重要。
选取安康市平利县城关镇龙头村、平利县长安镇高峰村、平利县洛河镇丰坝村作为本次农村环境质量监测的对象,通过实地踏勘、走访调查、优化布点、采样监测等方式,对这3个典型村庄周围的地表水、环境空气、土壤等环境要素进行试验性监测分析,试图通过监测数据反映当地环境质量状况,并为农村环境质量监测摸索方法、积累经验。
1 基本情况
平利县位于陕西东南部,地处陕、鄂、渝3省交界处,东接湖北竹溪,南邻重庆城口和安康市镇坪县,西北分别与岚皋、汉滨和旬阳接壤。全县国土面积2 647 km2,辖11个镇190个村6个城市社区,总人口23万人。其中耕地面积2.87万hm2;林地面积2 317 k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87.5%,是陕西省林业工程重点县之一。全县茶叶和绞股蓝面积达到1.25万hm2,“平利绞股蓝”取得“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认证、获得国家驰名商标,“平利女娲茶”成为陕西名牌产品。境内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主要成林(园)树种有马尾松、杉木、栎类、漆、桑、茶等;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树种有珙桐、七叶树、银杏、水杉、冷杉、香樟、楠木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金钱豹、白鹳、金雕;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有林麝、黑熊、狒猴、鬣羚、锦鸡等22种。境内矿产、水能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现已探明有重晶石、石灰石、板石等大中型V床34个。
平利县城关镇龙头村辖1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 176人。全村现有耕地面积193.33 hm2,其中水田72.67 hm2,旱地120.67 hm2;茶园100.00 hm2,绿化覆盖率达80%。
平利县长安镇高峰村辖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845人。全村现有耕地面积102.33 hm2,其中水田15.2 hm2,旱地87.13 hm2;茶园246.6 hm2,绿化覆盖率达87%。
平利县洛河镇丰坝村辖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 490人。全村现有耕地面积206.2 hm2,其中水田23.13 hm2,旱地183.07 hm2;茶园88.13 hm2,绿化覆盖率达90%。
目前,平利县高峰村、龙头村、丰坝村污染主要来源于生活,农家畜禽粪便进入农用田地,生活污染程度较轻。土壤质地以壤土为主,灌溉方式为地表及雨水灌溉,无污灌现象。耕地使用化肥主要为尿素、碳铵、氯化铵、硝铵、氯化钾、复合肥等。
2 监测内容
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内容见表1。
3 监测结果评价
3.1 村庄环境空气质量状况
监测期间,平利县城关镇龙头村环境空气SO2 24 h平均浓度值范围为17~29 μg/m3、NO2 24 h平均浓度值范围为15~27 μg/m3、PM10 24 h平均浓度值范围为53~76 μg/m3;平利县长安镇高峰村环境空气SO2 24 h平均浓度值范围为16~24 μg/m3、NO2 24 h平均浓度值范围为19~26 μg/m3、PM10 24 h平均浓度值范围为55~71 μg/m3;平利县洛河镇丰坝村环境空气SO2 24 h平均浓度值范围为14~23 μg/m3、NO2 24 h平均浓度值范围为13~25 μg/m3、PM10 24 h平均浓度值范围为57~74 μg/m3,均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限值。
3.2 村庄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状况
监测期间,平利县城关镇龙头村、平利县长安镇高峰村、平利县洛河镇丰坝村饮用水源地所测29项指标均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标准限值。
3.3 村庄土壤质量状况
监测期间,平利县城关镇龙头村、平利县长安镇高峰村、平利县洛河镇丰坝村水源地周边、农田、茶园土壤环境质量均达到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标准限值;平利县城关镇龙头村3个点位综合污染指数(PN)分别为0.455、0.639、0.548,污染等级为清洁级;平利县长安镇高峰村3个点位综合污染指数(PN)分别为0.526、0.689、0.635,污染等级为清洁级;平利县洛河镇丰坝村3个点位综合污染指数(PN)分别为0.604、0.677、0.695,污染等级为清洁级。
3.4 县域地表水水质状况
监测期间,县域地表水坝河断面所测24项指标均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标准限值。
综上可知,平利县3个典型村庄整体环境质量良好,与生态型农村定位相符。
4 建议
4.1 建立农村环境质量监测技术标准、规范及方法
目前针对农村的环境质量监测标准规范体系尚未建立,监测对象和监测方法都是依据目前现有的各个环境要素监测技术规范执行,缺少一套针对农村污染特点的系统监测体系。农村污染有别于城镇污染和工业污染,以面源污染和生态影响为主,呈现量大面广、复杂多变、不易控制的特点,仅仅依靠个别要素、个别指标的监测,不能全面反映农村现有环境质量状况,亟须建立基于符合农村污染成因及演变趋势、有机融合各环境要素、点面结合的方法标准体系。
4.2 加快构建农村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一直以来,我国的环境监测主要以城市环境和工业污染源为主,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工作处于起步阶段,适用于农村的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建立,对监测数据无法评价或只能简单对照各要素标准进行达标评价,另外经常性对某些农村污染程度较轻的项目进行重复监测,漏测能表征农村污染状况的有害参数。有学者初步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但相对宏观、针对性不强,没有具体反映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以及农村环境中农、牧、畜、水产品质量。农村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需体现针对性、代表性、灵活性、易操作的原则,采用系统分析法,以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为框架,结合频度统计法、专家咨询法、相关性分析法,筛选出对农民生产生活、身体健康及动植物生长影响较大的评价指标,以准确反映农村环境质量本质特征[2]。
4.3 强化数据加工处理、综合分析、研判预警能力
目前环境监测普遍存在重数据、轻分析的现象,在农村环境监测中尤为突出,对于数据处理仅停留在简单评判超标或达标的程度,缺乏对监测数据的深度加工和解读,更缺乏综合分析、研判预警的能力。监测数据并不仅仅是一个个单纯的数字,而是各种污染物在自然界迁移转化的综合反映,只有对监测的信息进行鉴别、分类、定级和分析,对环境本底、现状、变化趋势和成因进行分析评价,并选取合适的预测评价方法对可能发生的环境污染事件及其危害程度进行估计,并预判其演变规律和发展趋势,才能更好地为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4.4 整合环境监测资源,提升环境监测能力
目前环保部门和农业部门都从各自的职责范围分别对农村土壤环境开展监测,环保、水利、卫生等部门也分别对地表水和饮用水进行常规监测,多方监测、重复监测、数据不一致等矛盾日益突出,从环境监测的整体性、系统性和权威性以及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的角度,有必要整合利用各方监测力量,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农村环境监测资源的整合、工作的深入、层面的延伸、信息的共享,把监测能力提升到更高的水平[3]。
5 结语
加强农村环境质量监测是保护和改善农业环境质量的基础性工作。当前我国农村环境质量监测环节较为薄弱,正处于摸底数、寻经验、定规则阶段,尤其是监测标准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还不完善,不能全面反映r村整体环境质量状况。因此,制订针对性强的标准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统一规范环境监测活动,创新农村环境监测体制机制十分迫切[4]。
6 参考文献
[1] 董亚萍.宁夏农村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农业工程,2012(11):20-22.
[2] 张铁亮,刘凤枝,李玉浸,等.农村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9,21(6):1-4.
篇8
全年完成减排项目7个,实现削减COD794.81吨,氨氮162.94吨,氮氧化物977.3吨,二氧化硫62.8吨。督促指导冀东海德堡(全)水泥有限公司投资800多万元完成两条生产线脱硝工程,实现氮氧化物达标排放,走在在全省水泥行业前列;投资1200多万元建成全百合二期污水处理工程,并投入使用,污水处理能力达到2万吨/日;加强对法门寺纸业有限公司、聚粮食品有限公司、全县南阳谷物蛋白厂、源盛实业有限公司等企业生产污水处理设施监管,并进行提标改造,保证其达标排放。通过治理,全县污水COD排放量大幅度下降,渭河、小韦河等河流水质明显改善,渭河水质COD基本保持在30mg/l以下,氨氮保持在5mg/l以下;小韦河水质COD浓度已降至50mg/l以下,氨氮降至5mg/l以下。空气环境质量稳定,全年城区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气保持在320天以上。固体废物处理率基本稳定在90%左右,其它污染源也得到了有效治理。全县工业污染源基本实现稳定达标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区域环境质量得到了提升,全县环境主要指标基本情况如下:
一、废水排放量893.1万吨,其中工业废水418.3万吨、生活废水474.8万吨。废水中COD排放量6140.7吨。全县“四河一渠”中,。随着造纸企业废水治理和县城生活污水处理能力的提升,小韦河水质持续明显好转,基本达到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其余河流水质90%的断面达到Ⅲ类水质标准。
二、废气排放总量91.6亿标立方米,其中工业废气82亿标立方米、生活废气9.6亿标立方米。全县SO2排放量2081.9吨,其中工业SO2排放量1618.4吨、生活SO2排放量463.5吨;全县烟尘排放量1173.4吨,工业粉尘排放量1124.2吨,废气中污染物主要来源于燃料燃烧和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排放,以及汽车尾气中的碳氢化物、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碳等。
三、固体废物产生量4.7万吨,其中工业固体废物量2.8万吨、生活固体废物产生量1.9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3%以上,生活垃圾综合利用率低,垃圾任意堆放现象依然存在,随着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垃圾处理设施的建成投运,这一问题将会逐步得到改观。
四、全县环境噪声声源构成以交通噪声为主,其余依次为生活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工业噪声。噪声分贝值最高的区域是交通干线两侧、其次是混合区居民文教区,工业集中区。各功能区的平均值分别为:交通干线两侧为69.3分贝,混合区为58.4分贝,工业集中区为53.1分贝,居民文教区为52.7分贝。
五、全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明显。我县正逐步推进重点镇、村环境综合整治和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全年对29个村进行了环境综合整治,对9个村进行了连片整治,有效改善了农村环境面貌。
截止2013年底,全县共有环保治理设施158套,正常运转146套,其中废气治理设施107套、废水治理设施46套,噪声治理设施5套,设施运转率为92%。处理各种环境、污染纠纷34起,其中涉及废水1起、废气26起、噪声5起、其它2起,结案率100%。执行环境影响评价项目30项,执行率100%。
篇9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美丽乡村建设
1、引言
党的十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1]。近几年,廊坊市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按照环境美、产业美、精神美、生态美的总要求,以霸州市省级重点片区建设为引领,继续深入推进固安县和北三县两大往年省级重点片区,同步打造9个市级片区,突出抓好265个省级重点村。美丽乡村建设由点及面、串点成片,不断向全域拓展,逐渐步入由“建设美丽”向“经营美丽”转变的新阶段。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做法,巩固建设成果,深入谋划下步工作思路,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廊坊版建设。因此,针对廊坊市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下大力气,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的任务目标和规划,采取治理与修复措施,从根本上改变廊坊市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顺利进行。
2、廊坊市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经济不断发展,据统计,目前中小企业在数量上占到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创造全国50%以上GDP,尤其是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对农村的经济发展上起到关键作用,但是在促进农村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伴随而来的是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主要表现在:
2.1污染严重的工业项目从城市转移到农村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市规模的扩大,一些城市周边原有的工业项目,已经不再符合城市发展规划要求,同时受到地价、环境治理成本升高的影响,这些企业从城市向农村转移成为一种趋势。一些不法企业,钻法律的空子,打球,只顾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把环保不达标、污染严重的工业项目从城市转移到农村,使工业污染在农村蔓延,加剧了农村环境的恶化。一些乡镇企业中从事电镀、有色熔炼加工、废塑料加工、包装印刷等,由于工业技术落后、设备简陋、管理和各种制度不健全,环保意识淡薄,经常出现偷排偷放现象,具有企业规模小,排放量大、造成污染严重的特点。粗略统计,乡镇工矿企业产生的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的排放量,目前已占到廊坊市工业污染物总排放量的50%左右[2]。随着农村现代化步伐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走向快车道,乡村级“工业园、工业小区”如雨后春笋般遍地成立,一时间招商热席卷各地。廊坊市许多的企业相继在乡村各种不同的工业园(区)落户建厂,在当时确实对当地乡村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增长作用,但由于乡村园区规模小,而各种配套设施不健全,特别是应该建设的污染治理措施不到位,造成园区工业废气、废水、工业垃圾未经处理直接排放,致使乡村环境污染问题日趋显现,因环境污染而引发的民事纠纷集中暴发。另外,廊坊市农村工业企业大多以一家一户的家庭作坊式工业为主,分散、规模少为特征,主要包括文安县废塑料(造粒、吹塑)加工,安次区的包装印刷,霸州的小电镀,大城的有色熔炼加工和岩棉等,其部份企业工业污染物未经处理直排环境,污染危害非常突出,环境压力加大。
2.2农村环保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依然存在
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处于落后状态,大部份农村没有建立有效的生活垃圾、污水收集处理设施,随意丢弃生活、生产废弃物,到处排放污水等成为普遍现象。在一些农村呈现出“村中污水成流、村外垃圾成山”的景象。这些严重的污染现象,直接威胁着广大农村居民的生存环境与身体健康,随着污染加剧,同时也将严重污染了空气、水源、耕地,进而影响农作物生长环境,影响粮食蔬菜等农产品质量,最终影响到城市居民的“米袋子”、“菜篮子”[3]。
2.3农业废物综合利用率低,畜禽养殖污染日益加重
随着农业生产能力提高和新型农业种植方式的不断普及,大棚蔬菜、地膜覆盖已在广大农村大量使用,除带来农业丰收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棚膜废弃物,其中棚膜由于便于利用,得到了一定程度回收利用;而废弃地膜因回收成本高,综合利用价值低而普遍得不到有效回收,更谈不上利用;上述废棚(地)膜长期滞留于土地中,对土壤质量构成污染。农作物秸秆利用方面,由于受到传统农业意识和农机综合处理能力的影响,加之回收利用的成本问题,当前农村除常规的秸秆还田、用作畜禽青贮饲料外,秸秆现场焚烧为主要消纳方式,每到夏初秋末,焚烧烟尘是造成大气严重污染重要来源之一。廊坊市畜禽养殖业发展迅猛,但以农户散养和小规模养殖占主体,在畜禽养殖过程中,畜禽粪便随意堆砌排放,基本未做无无害化处理及肥料化利用,对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
2.4水污染日趋严重,部分农村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
近几年,廊坊市受大气降水减少和地表水上游入境水量不断减少的双重压力,已使本区域内河流水体水质不能达到地表水环境功能要求。另外农村中的生活污水和一些企业存在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污水超标排放到附近地表河流,更加加重了河流污染程度。一些村庄水源地靠近地表河流,河流下渗到补给地下水,则造成了农村饮用水的污染。此外,农村供水设施基本上靠农民和村委自筹资金建设,受投入不足影响,多为小型规模,长期在设备简陋、处理工艺落后情况下运行,加之输水配套管线老化严重,跑、冒、滴、漏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农村饮用水给水水质难以得到安全保障,是当下农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5农业面源污染严重
我国农村大部份仍然处于粗放型经营,单纯追求提高农产品单产数量,长期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的结果为土壤板结和酸化、有机质含量流失下降、导致部分农产品农药残留超出安全水平,对人体健康和生物安全构成威胁,破坏了农业生态平衡。目前,我国农业已超过工业成为我国最大的面源污染产业,总体状况不容乐观[4]。有统计资料显示,中国农村化肥、农药利用率不足35%,比发达国家低将近20个百分点。化肥、农药的大量流失,长此以往,不仅增加生产成本,还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形成了恶性循环,首先在土壤中沉积,通过下渗进入地下水,被雨水冲刷流进河流、湖泊,有部分挥发到空气中,造成土壤、空气、水源污染。
2.6环保工作重城市轻农村
前些年环保工作存在重城市、轻农村的倾向,使得农村地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在人力、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情况下,已经成为全国环保工作的短板;部分领导为了追求GDP的高速发展,不惜牺牲生态环境,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敷衍塞责,并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有为难情绪,干劲不足,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村民自身环境保护意识相对淡薄,缺乏自主性,对农村的"脏、乱、差"现象见怪不怪的不良习惯仍有一定市场。
3、建设美丽乡村,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力度,要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
3.1加强农村环境监管与执法力度,严格依法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长期已来,在农村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与执法工作都非常薄弱。一是要加大组织建设,有计划分步奏进行人员培养,尽快成立一支环境监测和环境监管的综合执法队伍;二是要加大农村生态环境监管水平和执法力度,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环境违法行为采取高压态势,坚决严惩,使生产者经营者不想污、不敢污、不能污,自觉做保护生态环境维护者。三是对农业面源污染控制、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地、典型湿地等环境敏感地区,制定并颁布地方行政法规和政策及污染治理技术标准;加快制定农村环境质量监测、评价标准和方法。
3.2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
在农村各地由相关部门组织专家对广大农民进行环境科学知识普及宣传活动,对村镇有关人员和工业企业负责人进行有针对性环境法律法规讲座,让农民意识到保护环境应该成为每一个人的自觉行为,是关系到子孙后代,关系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的大事;让农民时刻牢记破坏环境可耻,保护环境光荣,着力增加群众在环境管理中的参与权和决策权,让群众在自觉地保护生态环境中承担责任,获得荣誉,做到发展与保护并行,建设与美丽并重。要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成为城镇居民的美丽乡愁。
3.3加大对农村污染防治基础设施建设和资金投入力度
长期以来,在环境治理方面,国家层面对农村污染防治投资严重不足,地方各级政府又缺少资金投入,专项治理经费也难以申请到位,导致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压力大、任务重。今后应采取财政和村集体补贴、住户付费、社会资本参与的投入运营机制,加强农村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环保设施建设。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扶持措施,培育发展各种形式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村污水垃圾处理市场主体。强化县乡两级政府的环境保护职责,把农村的环保指标纳入当地政府政绩考核体系中,促进地方政府对农村环境工作的重视[3]。廊坊市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狠抓农村环境清理整治工作,在大力开展“两改一清一拆”专项行动基础上,推进“PPP”市场化运作模式,基本建立了有清运车辆、有保洁队伍、有资金保障的“三有”长效管护机制。2016年全市省级重点村清理垃圾杂物297.5万立方米,清理残垣断壁和路障1.6万处,建立垃圾处理长效保洁机制的村庄达到3128个。据统计,美丽乡村建设以来,全市省级重点村铺设供水管道408万米,完成村内主要道路和街巷硬化5026公里,改建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22.5万个,铺设污水管网129万米,建设污水处理设施9934处。在推进农村“电代煤”和“气代煤”工作中,深入推进荣乌高速以北涉及8个县(市、区)的全域“电代煤”“气代煤”,省级重点村已完成煤改电、煤改气2万户[5]。
3.4加大对农业生产的资金技术支持力度,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污染
在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要统筹考虑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防治农村污染。尽快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加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加快推进化肥、农药、农膜减量化以及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和无害化,鼓励生产使用可降解农膜,完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制度。健全化肥农药包装物、农膜回收贮运加工网络,减少农业生产和畜禽养殖过程中的污染。制定促进企业污染治理、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安全农产品生产、有机肥推广使用的税收、价格、信贷等优惠政策。对因秸秆禁烧引发的生产方式改变、农业结构调整、秸秆综合利用设备购置等投入,应给予一定财政补贴。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有利于有效化解农村生态恶化趋势,保障农业健康发展[6]。
3.5大力推动农村生态工程建设
围绕争创国家森林城市和建设绿美乡村目标,廊坊市启动了“两年大提升,创建森林城”工程。省级重点村完成村内街道和休闲游园绿化427万平方米,建成环村林带绿化4034万平方米。三年多来,我市持续提升农村饮水安全,共铺设供水管道408万米,覆盖全市农村的10个饮水安全工程水质检测中心全部建成,随时监测农村水厂饮用水水质[5]。
4、2017年工作思路
2017年,全市美丽乡村建设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省、市委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部署,站位全局,统筹推进,以提升北三县、固安县和霸州市三大省级片区引领,突出打造香河省级重点片区和9个市级片区;以倾力打造40个省级精品村为抓手,全力实施“12个专项行动”,建设好268个省级重点村和161市级重点村;以推广垃圾处理“PPP”模式为主导,全力提升“两改一清一拆”工作水平;以打造旅游精品村为亮点,全面启动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建设,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培植新业态,突出“环境美、产业美、精神美、生态美”,工作中努力实现“四个跨越提升”。
5、结语
做好美丽乡村建设必须采取合理措施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快、更好的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是政府行为,同样也是广大农村群众的热切希望,要充分调动县、乡、村三级政府的积极性,上下同心,合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让更多的农民分享建设成果。
参考文献:
[1]刘彦随,.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挑战与对策[N].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5,4,32(2):97~105.
[2]周颖辉,贾春雨.廊坊市农村环境保护现状与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0,29(11):220.
[3]张长娟.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建设美丽乡村[N].河南日报,2015-11-01.
[4]京华时报.农业部:农业已超工业成我国最大的面源污染产业[N].2015-04-1501:22:30.
[5]串珠成链别样美—2016年全市美丽乡村建设记录.发表时间:2017-02-08.来源:廊坊文明网.
篇10
关键词:畜禽养殖污染 防治
一、畜禽养殖业对水体的影响
随着我国农村畜禽养殖业日趋规模化发展,使畜禽养殖业污染的产生和对环境的影响迅速增加,在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日益严重的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北京、上海、湖南、广东、广西等地已经出现严重的环境压力水平。2010年2月《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告》显示,畜禽养殖业排放化学需氧量1268.26万吨、总氮102.48万吨、总磷16.04万吨、铜2397.23吨、锌4756.94吨。粪便产生量为2.43亿吨,尿液产生量为1.63亿吨。畜禽养殖排放的化学需氧量、总氮和总磷分别占农业源的96%、38%和56%。畜禽养殖业污染排放不容乐观,治理整顿迫在眉睫。由于目前大多数养殖场离水源很近,对水体的影响更加直接。很多养殖场都建在河岸、水塘边,部分养殖场虽建有化粪池、沉淀池,但大多数是简单处理,效果不尽如人意,污水从化粪池直接排入河流的现象极为严重。目前畜禽养殖业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影响水质:一是畜禽用水所致的污水直接排放;二是雨水冲刷推放的废物导致的污染物流失。[1]畜禽养殖排放大量的氮、磷会加速水体的营养化,并富集各种微生物、有毒物质及致癌物质。不仅给当地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而且危及农村饮用水水源和辖区内主要河流的水质安全。
随着广东省畜禽养殖业从附属产业逐步跃升为独立的产业,形成了以猪为主,全面发展的新格局。但由于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工作的滞后,沿海集约化畜禽养殖废水排放量和有机污染物排放量增长,造成水环境污染和农村生态破坏。已经成为农村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有数据显示,2005年广东畜禽养殖废水中CODcr就已占到全省废水CODcr排放总量的9.6%,成为水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2]
二、畜禽养殖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畜禽养殖污染工作,将其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的议事日程,虽然近年我国在立法上做了许多工作,但相对于越来越严重畜禽养殖污染而言,立法显然还是滞后的。
(一)法律法规不健全,污染措施和配套管理跟不上
在防治畜禽养殖污染立法中,仅有《畜牧法》对畜禽养殖污染控制作了少量规定,原国家环保总局于2001年5月公布实施的《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虽然对畜禽养殖污染控制作了少量规定,但其法律效力不够。该《办法》规范、调整的是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即常年存栏量生猪500头以上、鸡3万羽以上和牛100头以上的畜禽养殖场。在此规模以下的小型养殖或放养养殖不在《办法》调整范围内,小型畜禽养殖污染的防治在国家法规上存在盲点。
例如,广东省畜禽养殖以中小规模养殖场为主,按照目前国家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广东省许多养殖场不能涵盖其中,导致仅52.6%的规模畜禽养殖污染能得到控制。按照国家标准,广东仅有约55%的蛋鸡规模养殖、48%的肉鸭规模养殖、30%的肉鸡规模养殖可以纳入到标准控制范围,而肉牛规模养殖只有1.47%属于控制范围。
(二)销纳空间不足,治理效果欠佳
多数集约化畜禽养殖场多建在大、中城市近郊,废物排放量大且集中,城郊无足够土地销纳,加上农牧分离,种植严重脱节,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城市已基本没有合适的土地供畜禽养殖业的发展。
(三)畜禽养殖污染意识淡薄
对于畜禽养殖污染的危害性和保护生存环境的重要性,广大农民及养殖户普遍存在意识不强,知识缺乏现象。传统养殖习俗、规模养殖企业环境治理设施的缺乏、村民环境意识和公共卫生意识的淡薄,使得农村地区畜禽粪便和废水随意排放。加于当前畜禽业正处于微利时期,而治理畜禽养殖污染需要相当多的投资,农民和畜禽经营者难于承受。[3]
三、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建议
我国地域辽阔,农业资源及气候条件丰富,区域性特征明显。各地社会经济条件差别大,加之各地畜禽养殖业发展情况、饲养规模、环境状况不同,现有的《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规范调整的对象主要是规模较大的养殖场。但是小型养殖场、养殖户却为数不少。因此,各地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养殖业管理办法和措施,从而细化法律法规。
(一)从严格环境法规入手,加大监管力度
2009年8月广东省实施的《畜禽养殖业污染排放标准》,进一步扩大了规模化畜禽养殖的管理范围,体现了更为严格的环境要求,尤其是对珠三角畜禽养殖污染物的排放标准要严于国家及广东省其它地区的排放标准。从而使清洁生产工艺得到推广,废物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高,从而有效减少养殖业污染物排放。主要措施表现为:
一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严控畜禽排污总量,实行严格的畜禽养殖环评审批制度。
对畜禽养殖业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对其布局、污染途径、影响范围进行科学评价,环保部门严把审批关,加大项目审批监管力度,在合理调整区域环境容量和优化畜禽养殖布局及规模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划分禁养区、限养区及适养区。禁止在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等地建设畜禽养殖场。凡新建、改建和扩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应合理规划布局,办理有关环评审批手续,从源头上规范养殖业的发展,控制畜禽养殖环境。
二是强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监管。
县、乡(镇)人民政府和环保部门应对辖区内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环保部门要认真履责,对违反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定、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依法予以查处,对有较大影响的环境违法案件,在依法处理的基础上公开暴光,对不能达标排放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挂牌督办、限期治理。
三是建立常态的环境监测和动态监察机制。
完善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监察工作体制、机制和方法,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成立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中心,赋予相应的执法管理职能,将畜禽规范化养殖和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强化畜禽养殖污染的源头防控,规定畜禽养殖场排放污染物,要按照国家规定缴纳排污费;加大环境执法监管力度,对未办理环保手续或污染防治措施不到位的养殖户,不能达标排放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实行限期治理和处罚。
(二)运用环境经济手段治理畜禽污染
许多国家不仅运用法律手段,而且还运用补贴、税收、押金退还、环境债务、排污许可交易等经济手段防治畜禽污染。在西方国家有很多成功实践经验。如日本在地方、财政年度预算中,拨出一定的额度来防治畜禽粪便污染。英国和丹麦为使粪肥能安全地储存越冬,分别承担农民建造储粪设施费用的50%和40%。荷兰为促进过剩粪肥运往缺肥区,对距离100公里以上和50公里以上的给予运输补贴。
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资源相对匮乏,对动物性产品的需求还远大于对环境需求,养殖业还是一个弱质产业,存在执法难问题。因此,在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立法中,应鼓励采用环境经济手段。充分考虑业主的利益诉求,以经济杠杆强制推进治污。实行谁排污谁付费、少排污少付费、不排污不付费还有奖励。这无疑大大增加了养殖成本,影响到企业的效益。这就在客观上促使企业主动采取措施治理污染,尽快实现达标排放。
实施“以奖代补”,通过高额奖金引导企业治污。收来的排污费反过来用于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企业治污效果越好,奖金越多;治污行动越快,奖励越高,这无形中大大提高了业主治污减排的积极性。对污染量少,难于监测的可以照饲料量征收少量的畜禽养殖税。
(三)加强宣传,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一是大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环境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加强对村组干部、养殖业人员的宣传教育,认真贯彻《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等有关文件精神,强化生态农业建设,提高畜禽养殖场环保意识,推广使用有机肥料,改变农户用肥习惯。二是加强对规模畜禽养殖企业、重点养殖大户的污染防治培训,帮助建设和完善相关污染防治工程,传授生态养殖、科学养殖的新兴实用技术。三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宣传,营造全社会对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防控的浓厚氛围。[4]
参考文献:
[1]钱易,陈吉宁.农村环境污染的系统分析和综合治理[J].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P73.
[2] 邓惠玲.养殖业发展模式正在重塑[N].中国环境报,2010-5-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