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常规范文

时间:2023-04-05 09:57: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堂常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堂常规

篇1

一、学会慎独思考

“慎”即谨慎,细心,全面。“独”即学生个体思维活动状态。体现“人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前提。没有独立思考活动,学生就无法成为主动的“参与者”。学生只有在独立思考的活动中,才有可能产生自己独特的想法、见解和创意,而有了这些“独特的想法、见解和创意”,生生和师生之间才可能有交流、有碰撞、有生成。

思考要和动笔紧密联系起来。为了展现学生在思考中的思维过程,我们还可以从三年级起引导学生学会记录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一、二年级的学生可能还达不到这个要求)。比如可以让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在数学课堂上用“自备本”(主要用于学生在课堂上记录自己的想法见解)的常规

二、学会积极交流

给学生吃颗“定心丸”:说错了没关系。出现错误很正常,正是因为有错误,才需要学习。我也尝试在平时的课堂中给学生的“交流”情况记分,并把这个分数也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逼”学生把课堂中的“交流”重视起来。当然,教师也要对学生的“交流”进行指导,指导学生交流时首先要说完整;指导学生交流的内容至少可以从三方面去考虑:知识的交流、体验的交流和解决问题的交流。

三、要学会认真倾听

认真倾听是交流活动有效开展的前提保证。“过分活跃”的课堂往往是:本来就有点会的同学七嘴八舌,本来不会的同学趁乱也做做小动作、开开小差。当老师说道:“这个问题,哪个同学来回答?”同学们就一边举手一边喊着:“我来、我来”,当老师已指名请一位同学发言时,其他同学依然高举着手,甚至还同时发表着自己的“高见”。到底存在什么问题?学生不会倾听。倾听不仅包括听教师讲课,还包括听同伴的发言。教师可以对学生提一些具体的要求,比如:倾听时要有耐心,不随意打断对方,不轻易反驳甚至争吵;能积极响应,认真思考,通过点头、微笑、提问、质疑、补充等方式作出积极的反应和反馈等。

四、学会主动质疑

没有问题就没有思考,没有思考,课堂就没有生命。当然,学生仅有质疑意识还不够,我们教师还要指导学生一些质疑的方法。以数学教学为例,对于新知识,可以引导学生问“为什么要学这个知识”、“这个知识是怎样来的”、“这个知识和以前的什么知识有联系”、“有什么联系”;新授概念时,可以引导学生问“为什么这样表达”、“可以增减一些字词吗”、“为什么不能增(减)这些字词”;对于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引导学生问“可能与哪些数学知识相关”、“以前有没有碰到相类似的问题”、“怎样想到这个方法的”、“还有没有其它方法了”、“这种方法为什么行不通”不同的情境下,针对不同的知识内容,质疑的方法和内容也是各不相同的,教师要教给学生科学的考虑问题的方法,使学生面对情境会思考,会联想,会总结,逐步找到质疑的方法,养成质疑的习惯。

篇2

关键词: 音乐课堂 教学常规 习惯培养

想必许多小学音乐教师都有过相同的经历:来上音乐课时有的学生经常拖拖拉拉,进到教室后乱讲话,无视老师的存在;在上课过程中更是随意交头接耳做小动作,把音乐课当放松课。老师精心准备的教学内容不得不被一次次的纪律整顿打断,可想而知,这样40分钟的课堂又有多少实效性可言呢?所以良好的教学常规是教学有序进行的保证。没有规矩的课堂教学是无法进行有效学习的。中国有句古训:“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夸美纽斯说:“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坊没有水。”这里所说的纪律、规矩,体现在课堂教学就是必要的教学常规。一堂音乐课既轻松愉快,让学生陶醉,乐在其中,又有序有节,有良好的课堂氛围,这是音乐课成功的基础,也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前提。

一、建立教学常规是首要

音乐作为声音的艺术,它的存在首先需要的是没有其他杂音的安静环境。如果没有这个作为前提,即使最优美的音乐也是杂音。因此,音乐课堂常规教学特别需要有个控放自如、能给音乐展现所有美妙的空间,而这个空间的形成,就需要建立音乐课必要的教学常规。根据音乐学科的特点,音乐课堂务必建立以下几个教学常规,并注重教学常规的落实。

1.学生进音乐教室的常规

学生进入音乐专用教室上课必须提前排好队,有序地进入。要做到不大声喧哗、不追跑,轻声坐到自己的位置上。如果有音乐或歌曲在播放,就要让学生养成聆听着音乐或歌曲自然走到位置上坐下,并安静地等待上课。由于教材实行循环使用制,在新学期的第一节课,因此我在每班各选出3位同学接收收发书的任务,要求他们在班级进音乐教室之前就把书发到每位同学的座位上,从而节省上课的时间。

2.聆听音乐的常规

在欣赏乐曲、聆听歌曲时要求学生做到绝对的安静,不讲话,对音乐的理解、感受可以用想象、自我陶醉及身体来表示,如或闭眼想象或有节奏地摇晃身体或做简单的动作,切不可妨碍他人的听赏,培养学生安静聆听音乐的好习惯。

3.歌唱的常规

音乐课的歌唱要求是具有良好的歌唱姿势与轻声歌唱的习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更好地唱出歌曲的情感与美感。如演唱时要求学生声音做到统一和谐,根据歌曲的速度、力度、情绪唱出歌曲的感情,在唱歌时要思想集中、声音饱满、富有表情。

4.乐器练习的常规

乐器进课堂不仅仅能提高学生的音准、音乐兴趣,更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在练习之前如不先告知演奏的纪律,则课堂将会乱作一团。教师必须要求学生上课时乐器一律统一放在某个地方,练习时才能拿出来,并且在练习时注意姿势准确,聆听自己演奏的声音,老师在示范时要认真聆听,注意观察。演奏结束要轻放乐器,养成爱护乐器的好习惯。

5.表演的常规

音乐表演是学生喜欢的一项活动。音乐教师要抓住这样的时机对学生提出表演的具体要求,明确表演的目的。要求学生在表演时要有合作精神,并紧紧抓住音乐的节奏、情绪进行表演。观看表演的学生要当文明的小观众,在同学表演结束时报以掌声并作出适当的评价,使表演者明白改进的方向。

二、趣味常规,激发兴趣是关键

经验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的违规行为怒目训斥只会让学生感到压抑甚至害怕。这样不仅无助于维持课堂秩序,而且会降低教师的威信,甚至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反感。如果将教条化的语气改为朗朗上口有趣的“儿歌”,既有突出音乐课特征的节奏感又善意地提醒学生必须遵守课堂常规,效果极佳。如在列队时,我这样说:“咱们来学小鸭子,排队去到音乐室。”当学生出现排队吵吵闹闹、你推我赶等既不文明又很危险的行为时,我不是拉下脸训他们,而是“俏皮”说:“要学小花猫,走路静悄悄,轻声慢步不吵闹。”当上课学生交头接耳不会倾听时,我会“惋惜”地说:“小小蚊子嗡嗡叫,不爱学习爱吵闹,我们不要学习它,否则变成小傻瓜。”在训练孩子们“千姿百态”的坐姿时,我把要求编成顺口溜:“身体坐正脚放平,抬头挺胸眼平视。”在孩子们有所松懈时,我会“微笑”地提醒:“小腰杆?”他们就会顺势调整并回答:“挺直点儿!”

为了体现音乐课的特点,在音乐活动中进行常规训练时,我常常用琴声代替语言,让学生在浓浓的音乐氛围中养成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例如:用音阶的上下行来告诉学生起立或坐下;在请学生拿出音乐书时,弹奏:554 334 | 11 1 | 443 223 | 26 5 | 5 5 | 1 0 |;让学生闭眼聆听:3 5 6 | 5 - - | 1 3 2 | 1- - |;提示他们坐正:12 34 | 55 543 | 44 432 | 13 5 |,等等。用“琴语”来和学生交流,一方面使学生逐步养成倾听音乐的习惯,另一方面流畅的琴声使音乐课堂气氛更加愉悦、有趣,在愉快的琴声中,学生自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提高了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细节常规,点滴渗透是方法

良好的习惯,应从细节入手,点滴渗透,循序渐进,这样才能慢慢地形成良好的音乐课堂教学常规。音乐课是让学生体验情感、张扬个性、塑造人格、激发兴趣、培养自信、学会相处、学会做人的学科。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的不仅仅是音符,更是一种释放情感、表现自我的创造活动。在各种音乐活动的过程中,课堂上难免会出现“乱”的现象。此时,我会用一个细小的动作、表情、手势、身段等来提醒学生,让他们明白该怎么做。如:同学们都在静静地聆听音乐,有两个同学却在讲话,这时如果中断音乐或大声呵斥去制止他们,则会影响更多的学生的学习,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采用无声的语言:看着他们,用食指在嘴巴上比一下,再指指自己的耳朵,提示他们闭上嘴巴,认真听。这样他们就会马上停止讲话,认真听起来。又如:老师正在讲课,突然发现有个同学根本没听,而是在玩东西,这时如果停止讲课,走过去没收他的东西,不但会影响上课,而且不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此时,最好的办法就是用无声的肢体语言:看着他,邹着眉,摇摇头,指指口袋,提示他上课不能玩东西,快把东到袋子里,下课后再跟他讲明道理。

老师正确、灵活地抓住课堂细节对学生进行常规教育,一点一滴地渗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上课习惯,可使音乐课堂教学获得更好的效果。

四、持久常规,习以为常是过程

有了课堂常规,还必须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的习惯,将课堂纪律完全建立在自然养成的基础上。

学生课堂常规的培养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我们应长抓不懈、悉心指导、严格要求,同时常规的养成也应循序渐进,切不可操之过急;训练的内容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孩子个性的发展,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相应的目标与要求,从而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总之,需要有足够的耐心、细心和恒心,确保事情有始有终,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

五、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是宗旨

在多元化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营造一种民主、自由、轻松、愉快的氛围,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大多数时候可以走到学生中间,缩短和学生的距离。教师是导演,有序地领着孩子走进音乐的课堂,不断给孩子新的内容,让他们有新的发展;教师又是演员,与孩子们一起欢歌跳跃。教育心理学认为,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形成友好信赖的关系,那学生就可能更愿意和教师相处,接受老师的教诲。这种平等、和谐、热烈的氛围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和创造的积极性。

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的言行往往就是道德的标准。一个好的教师,在学生眼中就是智慧的象征、人格的象征,可以说教师的思想、行为、作风和品质,每时每刻都在感染、熏陶和影响学生。有人说,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起着耳濡目染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要求学生做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教师要有做人的威望、人格的力量,从而让学生敬佩。如要求学生提前进入专用室,老师则更要提前在教室做好上课的准备,等候学生的到来;唱歌时要求学生抬头挺胸人坐正,而作为老师却翘着二郎腿弹钢琴,那么规矩也就成了空谈了。教师还要以自身最佳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和行为表现,积极地影响和教育学生,使他们健康的成长。

我相信,建立良好的音乐课堂教学常规对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能使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活而不乱,变得更加民主、开放、和谐。良好的音乐课堂教学常规,是提高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常规固然重要,但它只是一种手段,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多多思考 “如何让学生喜爱音乐、喜欢音乐课、喜欢音乐老师”, “如何把教学内容设计的更合理,更丰富,把课上的更精彩”,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兴趣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篇3

新课程改革倡导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及探索性学习的能力,通过教师的努力,课堂教学也的确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在教学调查实践中,我们总有一种遗憾,那就是课堂常规问题。新课程理念是要课堂变得民主、开放,但我们认为课堂的民主和开放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活跃和热闹,更不应该毫无限制地一放到底,只放不收,把课堂变成了学生展示个性的舞台,造成课堂组织失控,秩序混乱,影响多数学生的学习和思考,使课堂效率大打折扣。

那么,新课改背景下是否还要强调课堂常规?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我们认为:

一、课堂常规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内容

学生作为教育对象,他们的身体、心理、情感、意志力以及思想品德、价值观等均处在形成和发展阶段,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活泼好动的性格和乐于彰显自我、成就自我的愿望,在不同的环境中,他们会表现出各自不同的一面。而教育本身除了传承知识之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让学生学会适应,学会按照统一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进而培养他们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能力。“无规矩不成方圆”,教育本身就意味着限制,教育过程始终处于自由与限制之间,需要在两者之间寻找平衡。从学生成长的需要来看,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自由进行一定的限制是必要的,也是合理的。学生的学习包含着对规则的学习,让学生学会约束自己,是教育的内容之一。常规不是捆绑学生的绳索,而是让学生学习生活得更有序、更和谐的必然保证,而课堂常规作为训练学生自我约束能力的规范和标准,其本身也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

二、课堂常规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

课堂教学面对着全班几十名学生,这是一个集体,是一个传承知识、培养能力、塑造人格的神圣殿堂。要把这几十名性格不同、特点各异,爱好广泛的学生统一到课堂教学的目标上来,没有规矩是不可能的,必须把课堂置于教师的引导、管理和控制之下,通过教师的有效活动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去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在保证正常课堂秩序的前提下才能去谈学生自主问题,失去了课堂常规的保证,学生各行其是,每人只按自己的好恶去行动,课堂将会失去控制,教学目标也就无法实现。所以,课堂常规与新课程改革并不矛盾,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并不排除必要的常规约束,相反,只有在常规得到了认真落实的基础上,才能有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才能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有效地发挥,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实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

三、课堂常规是培养学生良好品质的基础

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是课堂教学的内容之一,而意志品质就包涵着学生对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它是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自我完善的必要前提。在学生时代,意志品质的培养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如果忽视了意志品质的培养和锻炼,就会严重影响学生人格的形成和完善,为将来的成长埋下隐患。课堂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是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地方,同时也是师生交流的主要平台,教师的人格魅力固然会影响学生的发展,知识的力量也可以吸引学生去积极探索,但是,我们必须承认,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烈的学生,其自制力正处在形成和完善的过程之中,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可能长时间保持对某一事物或某一知识点的兴趣,他们会分心,会不自觉地把注意力转移到其它地方去,如果长期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就会习惯成自然,造成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持久保持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克服他们身上存在的弱点就显得十分必要,而这一培养过程不可能一墩而就,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训练过程,需要教师通力合作,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对学生进行引导。课堂常规正是规范学生行为的基本标准,它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进行一定的约束,纠正那些不当的行为取向,养成有利于班集体,有利于学生个人的良好习惯,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课堂常规与学生个性的融合是课堂教学的艺术

篇4

关键词:课堂常规;教学管理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0-0240-01体育课的教学有别于其他文字科目的教学:学生 的注意分散,容易受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不便于集中管理,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施课堂常规的教学,是一个深刻的问题,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后,传统的课堂管理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当前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和条件,采取行之有效的课堂常规管理策略,才能有效的发挥课堂效果,防止不良教学行为的发生,才能促进学校体育的健康向前发展,也许,每位体育教师都会有自己的见解和不同的看法,在这里,我把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摸索和总结,发现以下几点心得,仅供大家参考。

1.精心设计好每节课的各个环节,是实施课堂常规的首要保证

教师只有不断的深入钻研和理解教材,才能精心设计好每节课的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上课时,才能得心应手,备课时,尽可能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场地器材、备周围环境、备教师自己,对每个环节,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充分利用课堂的有效时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障课的顺利进行,这是实施优育课堂常规教学的首要保证。

2.制定合理的课堂常规管理制度,是实施课堂常规教学的必要保证

2.1要从各年级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身心特点出发,提出合理的课堂常规管理制度,教师在制定课堂常规时,要立足于是否有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是否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是否考虑到学生能否接受,只有师生共同努力,在发扬民主的基础上建立的课堂常规,才能比较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接受。

2.2正确有效的课堂常规管理制度,其本身就具有管理功能,直接影响和制约师生的课堂活动,作为教师,课堂上所实施的一切常规管理措施,都应当服务于设定的教学目标,课堂常规管理的成败,都应当以课程标准是否实现为依据,有些教师由于忽视课程标准和目标对课堂常规教学的制约作用,在课堂常规上往往无所适从,失去了目标和方向,导致课堂常规教学流于形式,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自由散漫,不服从管理。

2.3在课堂常规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指导,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常规的管理中来,只有通过构建和谐、平等、民主的管理机制,才会使课堂常规的教学充满活力,才能真正使 学生健康向上发展。

3.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体育课堂常规教学的重要保证

在师生交往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和学生交往,赢得学生的尊重,树立教师的威信,只有大多数学生喜欢这位教师,才会注意听他的课,注意力才会集中,思维才会活跃,学起来才有劲头,在执行课堂常规管理中,才能自觉服从管理。例如:我校部分顽劣学生,不搞学习,不是违规闹事就是进网吧,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喜欢打篮球,看NBA,基于此点,我就开始班级篮球赛,给他们一个舞台,让其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深入到学生中间,和学生打成一片,然后成立年级篮球队,招其入队,严格管理训练,使其改掉恶习,步入学习和训练的轨道上来,大部分学生都 能顺利通过三小科考试升入相应高中,还有两人考入一中。教师在实施课堂常规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宽严有度,应当关心爱护每一名学生,充分认识和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优点,让步学生真正感觉到老师对他的欣赏,只有建立了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对课堂常规管理的实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无论课程如何改革,最基本的体育课堂常规教学肯定是要的,只是教师采用的方式,方式可以不同,体现的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也只有在教师精心设计的体育课堂常规教学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健康、有序、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提高,为了让我们的体育课堂更精彩,让我们一起从最基本的课堂常规教学做起。参考文献:

篇5

一、制定合理的体育课堂常规

体育课堂常规无需强求一律,各校应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如“上体育课要穿运动鞋”这一条,我校只作如下要求:上课须穿适合运动的鞋,布鞋、软胶鞋也可以。常规条文应明确具体,不能含糊其词,其内容不仅是对学生提出要求,同时也是对教师提出要求。因此,拟订好体育课堂常规,提交校领导研究、批准后,就应该成为师生体育课堂教学的共同准则,且不宜经常变动,必须具有一定时期的稳定性。

二、常规的公布与实施

每学期开学初,学校都要对新入学的学生安排专门的体育常规教育课,让新生了解常规的内容,减少违规行为的发生;对于在校的老生,则要先总结他们上学期执行常规的情况,然后指出不足,并提出新要求,希望学生在新的学期里保持原来遵守常规的行为,改变不遵守常规或违规的行为。教师在口头上强调体育常规内容的同时,将常规打印出来,发放到各班级进行张贴,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常规内容的了解,增强他们遵守常规的自觉性。

三、抓好体育课堂常规的落实工作

1.教师以身作则。一个常规制度的实施,并不是一开始就有效果。对于学生来说,常规是贴在墙上的、抽象的内容,而教师却是一个具体的、时时影响他们行为的范例。可以说,教师就是一个标准,就是一个制度。因此,教师必须先从自身做起,规定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如要求学生按时到指定地点上课,教师不管严寒酷暑,都要提前到操场等待学生的到来。如果教师能很好地遵守常规,处处以身作则,对提高自身的威信、更好地落实常规会积极的作用。

2.学生间互相监督。在我所任教的班级,有关体育课上服装方面的规定是不需要我多费心的。如有的同学穿了皮鞋,上课前其他同学或体委就会提醒他去跟别班的学生换一下。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会提前跑过来报告:“老师,某某今天穿皮鞋上体育课。”学生之所以能够这样做,全靠他们平时对常规的了解和教师的严格要求。学生之间互相督促,不仅可以大大减少教师的工作量,而且可以促进学生间更自觉、更好地执行常规。

篇6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常规?调控?策略

课堂调控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行为的调节、控制和引导。教师通过建立一系列有效、系统的课堂常规,减少学生违纪行为的发生,保证教学正常开展。课堂调控能力是衡量教师基本素养的重要方面,更是教学效果的基本保证。

当前小学美术课课堂纪律混乱是较为普遍的现象。与小学美术学科的学科特性、课改环境、学校硬件以及师资配备等多方面都有关联,最直接的原因有三:第一,学科地位低下。第二,教师调控弱化。第三,其它原因,比如美术材料引发的纪律问题,课堂结构引发的纪律问题等等。美术学科重体验,重感受,有序地学习氛围最基本的保证。美术教师更有必要掌握有效的课堂调控策略,借助更为科学、合理的方式管理课堂。

一、课堂调控策略

课堂调控最理想的方式是利用教学本身。遵循这一理念,美术教师应从时间分割、材料分配、作业布置、课堂气氛营造以及规则建立等几方面调控课堂。

1、时间调控

在时间调控上应尽量紧凑地设计教学环节,细化上课流程。例如把一节课分成几个较固定的时段,每个时段有固定的任务,久而久之形成教与学的条理性,有效利用课堂时间,减少违纪事件发生。

时间分割上我们通常这样考虑:(1)留出几分钟让学生做课前准备。(2)将学习过程分成小段,帮助学生集中精神。(3)授课之前告知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流程,带着任务进入学习。

2、材料调控

材料问题在美术课上既重要又复杂,并且是引发美术课堂纪律问题的一大因素。

对于常规材料的使用重要的是做好规范指导。像“如何带材料、怎样放材料、何时用材料”等细节,都应变成明确规定,在一个强化期内不断提示、检查学生,养成习惯。在“带什么材料、怎样准备材料”的问题上教师事先要做成熟的考虑,如果材料问题成了减弱学习热情的因素,要及时为学生提供解决方案。

国画、纸艺、泥塑等不同课型需要用不同材料。以国画课为例:国画课需用的工具材料有8种之多,在部分学生没有带材料的情况下,容易诱发课堂混乱。此时可尝试借鉴“材料共享”的方法:将整学期需用的材料列表统计,折算价格,分配采购,统一取用。如某班负责采购毛笔,在平行班之间这一套毛笔就可以进行共享,同时,采购毛笔的班级也能共享到其他班采购的宣纸、颜料等。以此解决“带不齐材料”的问题,并通过控制材料的发放来控制学生的行为。

3、作业调控

学生发展存在不均衡性,提前完成作业的孩子往往学有余力,但如果缺乏调控,他们也许会成为课堂混乱的诱因。此时可以用“弹性作业”来填补学生在课堂上的空白时间。“弹性作业”应尽量选择用材简单、不需老师特别指导、对周围学生干扰小的内容,如折纸、涂色游戏等。

4、氛围调控

英国教育家杰伦迪.迪克西(Gererd Dixie)认为,毫无压力过于舒适的课堂环境会使某些学生会因为缺乏挑战而失去学习兴趣。过分地以游戏态度进入课堂,比较容易造成纪律问题。美术课堂可以营造一些紧张气氛,给学生一定的压力以促进学习。例如通过提高提问的思维含量的方式,达到激趣的目的。

5、规则调控

在美术课堂可以制定一些规则,规则不在于多,在于不折不扣地执行。比如“同学发言要认真倾听。”“真诚地评价别人的作业,发出怪叫是不礼貌的。”“作业时不离开座位”等,通过强化训练,使大部分学生自觉遵守。给课堂制定规则的意义在于“用更科学合理的课堂管理方式”替代“依赖教师个人权威管理的方式”。如过我们能通过建立规则,使学生都明确“课堂上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不需要老师时刻提醒课堂纪律就可以保证,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半。

二、不可忽略的细节

1、 精心设计第一堂课

教育行为学家瑞格(Wrayy)曾提出教师的“印象管理策略”理论:“无论一位教师的工作经验多丰富,他与学生的第一次见面,就为今后的工作营造了一种环境”。这意味着这“第一次接触”对师生关系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重要意义。所以,从第一堂课开始,教师就应注意在学生心中建立有条理、讲原则、有决断的教师形象。

因此我们应当充分重视第一堂课,如果第一堂课未经设计,一片混乱,整个学期的学习氛围可想而知。在第一课时用图像的形式介绍本学期的学习内容是很好的方法。如果还能用作品实物则效果更好,能使学生对新学期的学习发生兴趣,产生迫切想参与美术活动的愿望。

在第一堂课上,也有必要专门引导学生了解美术课的课堂规范。特别对于低年级段的孩子,还有必要通过亲身示范的方式,像教授一项专门技能一样教授他们如何遵守课堂规则。

2、精心打造教师形象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的是教师形象树立、教师威信建立和教学成效之间的关系。当前美术课堂越来越频繁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几乎取代了美术老师的作用,学生无从感受老师的价值,教师在学生心中没有威望,“虽令不从”。美术教师用技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认可,这是不应该放弃的优势。

三、持久执行的方法

有序的课堂是一个逐渐“养成”的过程,坚持执行是成功的关键。日常执行应避免程序繁琐应考虑操作的方便有效。

首先,应梳理目前课堂存在的纪律问题,挑最需要纠正的问题下手,不要所有问题一把抓。其次,应从实际出发,寻找一些利于操作的方式监督执行。如:使用表扬卡片、设计竞赛表格等,有条件的还可利用博客等网络工具将课堂规则的执行情况公开,在班级与班级、年级与年级间开展对比,激励学生表现。另外,用奖励是强化积极行为也是有效方式。

课堂纪律的改观无疑对教师的个人工作、对师生感情、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作业成果都有积极的影响。对于美术课堂常规建立的思索还有很大空间,等待我们去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有效的课堂管理》[英]杰伦迪.迪克西(Gererd Dixie)著

[2]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新街口外大街19号)2006年8月第一版

[3]《教师课堂实用手册》[美]Ronald.Partin著

篇7

关键词:课堂 ; 教学改革 ; 专业引领; 有效教学;风格

课堂是学校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主渠道,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形成健康的品质和良好的人生态度。多年来,我们在注重抓好课堂常规、努力实现有效教学方面努力探索,大胆实践,不但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也使学校各项工作逐步跨入了全市先进校行列。

一、注重课堂教学的氛围

校长要率先垂范。课堂是贯彻教育方针,落实教育教学目标的主阵地。课堂是校长与教师沟通的桥梁,课堂教学直接关系到学校发展目标的实现。为了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我校最基本的两点做法就是关注教师的成长和关注课堂的生机,通过关注教师的成长,使教师获得丰富的知识底蕴、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做好导引课堂的储备工作;通过关注课堂的生机,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产生灵动的思维,成为课堂上的活跃的主人。

领导与教师要相互交流。学校倡导班子成员要勤与教师交流,共同成长,要多走进教师的课堂。要与教师们探讨新课程理念,探讨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方法和途径。通过与教师们近距离的接触交流,在不断的磨合中,教师的教学应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提高了,对新课程脉搏的把握更准确了。潜移默化中,课堂上出现了令人欣喜的变化,学生由被动地听讲和接受转变为探究与合作交流,由单纯地记忆模仿转变为理解与创新,由重视书本知识转变为关注过程、获得体验。

二、形成有效教学的风格

多年来的经验告诉我们:对一名教师如果强求完美,那是不现实的。但我们完全可以尽可能的创造条件,促进教师在发展自己专长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经过多年的引导与熏陶,有许多教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我们把比较成熟的教学风格分成以下几类:

(一)教学中投入积极的情感因素

我们要求教师进入课堂进行授课的时候,应当情绪饱满、情感充沛,给学生以正面的积极的心理影响,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愿意接纳教师,从而接纳教师的教育教学,进而投入到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因为在一堂课中,学生是否学得积极主动,从而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取决于学生是否在课堂上有一种积极的情感。教育是培植生命的事业,当学生走进校园,开始生命的体验时,我们给予他们的是快乐还是痛苦,是释放还是压抑,是创造还是束缚,这取决于我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行为,更取决于我们是否具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因而,我们倡导教师进入课堂时要满怀激情,创造快乐,惟此,才能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二)教学中具有明确的目标

教学是有目的的活动,因此,我们要求教师每一节课必须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要时刻围绕教学目标层层展开。美国教法专家肯尼思?汉森说过:刚开始上课,有的教师就把本课要点告诉学生,这有利于激发求知欲,使学生处于主动状态;而有的教师下课前才宣布本课要点,这会使学生感到茫然。

(三)教学中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方法的知识是最有用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如果选择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倡导教师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并引导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要遵循这样的指导思想――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三、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

由于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脚踏实地,注重探索,不断积累,不但课堂充满活力,教师形成了不同的风格,课堂呈现出多彩的面貌,而且我们在多年锤炼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即“起点低、切入口小、课堂容量大、气氛活、达成度高”的课堂教学模式。

起点低,就是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实际,“以学定教”,准确把握学情,备课备出效率,绝不能好高骛远,贪多求快,而导致教学方向的偏离。

切入口小,即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把大问题细化分解,把生涩的问题变得形象生动,把理论知识变为直观的演示,把书本知识转化为生活中的问题。

课堂容量大,即要求我们的课堂必须是高效的课堂,预定目标要合理实现,不但给予学生书本知识,还应给予学生课外相关知识;不但重理论,还应重实践;不但解决了例题,还应有梯度地进行习题训练。一堂课之后,我们要让学生觉得这节课过得非常充实,觉得学到了很多知识。

气氛活,就是我们的课堂是生动的、鲜活的课堂,在课堂上学生可以争论,可以动手操作,可以自由设计,可以大胆设疑,可以有自己的方案和独到的解题思路等等;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会引,会导,会激趣,会参与,会沟通,与学生一道去探究知识。

达成度高,就是要求教师在每一节课中,必须保证学生有15分钟的课堂反馈时间。在这15分钟里,要通过合理的训练来检验这节课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我们要求教师在训练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体验和感受,以此来达成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

篇8

关键词: 棒垒球礼仪 体育课堂 渗透实施

软式棒垒球是一项集跑、跳、投、打于一体,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培养学生相互配合团队协作精神,是一项安全有益于校园开展的体育项目。它的精神是:诚敬、谦和、坚忍、力行。它能培养顽强坚忍的意志品质,树立团队精神协作意识,它拥有一切其他体育运动教育作用的共性。“不学礼,无以立”,棒垒球礼仪让现在缺失课堂常规礼仪的学生在体育课堂重新接触礼仪教育。

一、体育课堂常规现状分析

缺失一:体育课服装不规范。

案例:体育课堂有学生穿凉鞋,有学生穿皮鞋,有学生穿裙子。

师:今天我们上节课说今天你要学习50米快速跑,怎么有同学穿了皮鞋裙子来上体育课?还有同学穿凉鞋来的。

生1:妈妈昨天给我新买的小皮鞋,很好看,所以今天就穿了。

生2:我以为今天要下雨,所以穿了凉鞋。

缺失二:行为、语言欠缺规范,自由随意。

案例1:教师在集中讲解快速跑的要领时,生1:“昨天打了游戏,我死了6次。”生2:“你水平太差,我打的时候只死了一次。”

案例2:跳绳时,生1不小心把绳子打到了生2,生2立马说:“你脑子坏了啊,不长眼睛啊。”

案例3:生1因为琐事和生2互掐了起来。

缺失三:课堂缺乏自信。

师:有没有哪位同学愿意上来展示一下篮球体前变向运球?

生:没有一个人举手。

师:生1,你上来展示一下好吗?

生1:我不太会。

分析:现在的体育课堂上,一部分教师忽视了课堂常规礼仪的教育,只重视教学过程和技能目标的实现。因为缺失课堂常规礼仪,导致现在的体育课课堂中学生上课随意讲话,行为自由、粗鲁,不尊重同学、老师,使得体育课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削弱了体育课的育人价值。

二、棒垒球发展及棒垒球礼仪介绍

1.棒垒球运动的开展情况

常州市花园第二小学自2009年引入软式棒垒球项目以来,先后成为江苏省棒垒球俱乐部成员,并先后多次在全国软式棒垒球锦标赛中获得亚军、季军。2013年我校编写了软式棒垒球的校本教材,之后根据教材推进软式棒垒球的校本课程教学。2015年开始创建常州市棒垒球课程基地。现在每班每周有一节棒垒球校本课,由专职棒垒球教师担任任课教师,棒垒球课程深受学生的喜爱。

2.棒垒球礼仪介绍

平时当学生见到老师、教练、家长时要说:“老师好,教练好,家长好”;这些要求有助于学生在平时的说话中运用良好的礼貌用语。教师或教练在集合说话时,球员要脱帽、稍息、立正;这些要求有助于培养学生在老师讲解、家长教育时认真倾听的好习惯。球具离手要轻放,排列好,珍惜爱护;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公共财物,家庭财物珍惜与爱护的好习惯。队员服装仪容要整洁;服装仪容是体现一个人自身素养与内涵的重要方面。

在比赛开始时,当裁判员喊两队集合时,双方队员统一到场地边线上,面对球场脱帽鞠躬后进场。裁判员宣布比赛须知后,两队队员脱帽相互鞠躬握手并说:“请多多指教”,表达对对手的尊重。在比赛中队员进入打击区进攻时向裁判脱帽鞠躬示意,表达对裁判的尊重。队友失误时应该多鼓励,给他加油鼓劲。

比赛结束时两队要到本垒至二垒直线两侧面向裁判站队,裁判宣布比赛结果后,两队统一向裁判脱帽鞠躬致谢,表达对裁判员执法比赛辛苦付出的感谢。然后两队队员相互脱帽鞠躬握手,胜方通常说“谢谢指教,承让、承让”以显示胜不骄的风度;输方会说“恭喜、恭喜,精彩比赛”显示败不馁的气度。当队员回到各自休息区前的边线时,要列队向各自教练、老师及家长观众脱帽鞠躬致谢并说:“谢谢教练、谢谢老师、谢谢观众(谢谢爸爸妈妈)”,还要转身面对球场说:“谢谢场地。”

二、礼仪渗透和实施构想

1.学习棒垒球礼仪文化

在体育课堂中介绍棒垒球礼仪文化,让学生发现体育课新奇、有趣,让学生喜欢这种渗透棒垒球礼仪文化的新颖体育课。

2.拓展体育课堂礼仪教学

(1)让学生学会礼仪用语

案例1:在课堂组织分组练习时,生1进行示范,其他学生说:“请某某同学示范”;示范展示结束后,大家一起说:“谢谢某某同学示范。”

案例2:在课堂组织比赛时,教师宣布比赛规则后,1组和2组学生按照棒垒球礼仪相互鞠躬握手并说“请多多指教”,以此表达对对手的尊重。比赛过程中队友失误时应该多鼓励,同组学生一起给他加油鼓劲。

(2)营造互动的礼仪教学氛围

篇9

摘 要 本文研究的是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常规的构建与实施问题。文章首先从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常规的构建,有助于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安全性、有助于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的维持、有助于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等三个方面分析了构建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秩序的重要性,然后又在此基础之上,阐述了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常规的主要内容和构建实施策略,希望能够为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 课堂教学常规 小学体育 构建重要性 构建内容 构建策略

在开展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构建良好的课堂常规是确保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秩序的基本条件,也是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成效的重要前提。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身心各方面素质快速发育的关键时期,不但比较好动,而且好奇心也比较强,对于很多东西都充满了好奇与期待,在上课的过程中很容易因为外界的干扰而出现注意力分散的问题,再加上这一阶段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弱,所以,很难约束自己认真的上完一节课。在这样的情况下,构建良好的课堂常规就成为了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成效的关键。鉴于此,本文就针对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学常规的构建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构建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常规的重要性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常规简单来说,实际上指的就是小学体育任课教师和学生在开展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所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也可以说是为了确保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工作顺利、高效进行而对教师和学生所提出的一系列基本要求。构建科学、明确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常规,并在开展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严格的落实和执行是非常重要的。概括来说,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首先,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常规的构建,有助于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安全性。小学体育教学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方式来组织开展的,因此,在开展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诸多器械练习和身体锻炼等方面的内容,学生之间的身体接触和器械接触也是难免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缺乏必要的安全意识,很容易引发安全事故。而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常规的构建,则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对同伴的保护意识,同时,还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课前器械检查的安全意识,从而能够有效的降低教学中的安全隐患,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安全性。

其次,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常规的构建,有助于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的维持。上文已经提到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是小学阶段学生的普遍特征,再加上小学体育教学多数情况下都是在室外进行的,学生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此时如果不加强管理,往往很容易出现课堂教学秩序混乱的问题。例如:在慢跑的过程中,学生之间因为肢体碰撞而引起相互推搡、打闹等等。而如果构建了科学、合理的教学常规,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了严格的执行,那么不但能够避免以上情况,而且还能够逐渐的让学生养成遵守纪律的习惯,从而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序性。

最后,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常规的构建,有助于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常规的构建与落实,能够让学生最大限度的避免外界不必要的干扰,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长此以往,必然会大幅度的提升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常规构建的内容

要实现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常规的科学构建,首先必须要明确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常规的主要内容,概括来说,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常规通常可以分为课前常规、课中常规和课后常规三部分内容。其中,课前常规主要涉及了教学计划的制定、备课活动的开展、教学常规和器材的安全检查、请假的处理以及教师候课等内容;课中常规主要涉及了集合整队与问好、教师点名,清点人数、安全见习生以及安全检查和安全教育等内容;课后常规主要涉及的是场地器材的整理收拾以及课后总结等内容。在开展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常规的构建工作时,必须要注意从课前常规、课中常规以及课后常规三个方面入手同时进行,以确保所构建的教学常规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三、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常规的构建落实策略

首先,任课教师可以采用趣味认知的方式来让学生记住课堂教学常规,理解课堂教学常规。例如:可以采用歌谣的方式,将课堂常规编程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歌谣;还可以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将课堂教学常规的内容融入到小故事之中,通过“讲故事,说道理”的方式让学生记住课堂教学常规,理解课堂教学常规。

其次,任课教师可以通过行为演练的方式来让学生体验课堂教学常规,接受课堂教学常规。习惯是练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所以,为了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确保教学常规的贯彻落实,任课教师还可以采用行为演练的方式,来让学生切实的体验课堂教学常规,接受课堂教学常规。例如:通过集合整队演练来提高学生的集合速度,培养学生的集合整队意识。

最后,任课教师可以通过榜样示范的方式来让学生遵守课堂教学常规,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任课教师不但要通过自身对学生进行榜样示范,同时还要注意发现学生中的佼佼者,为学生树立同伴榜样,从而提高学生遵守课堂教学常规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评选声音洪亮小教练、集合迅速小标兵等等,以此激发学生遵守课堂教学常规的意识。

参考文献:

篇10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好的课堂常规习惯,对课堂带来的积极影响和作用是巨大的,可以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的一个表情、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口令的变化等都会使学生行为习惯和课堂秩序产生相应的变化。在这种良好的课堂常规习惯的基础上,我们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都能很好地、顺利地完成。这些良好的课堂常规习惯的养成要经过多次的重复和长期的培养,才能形成比较稳定的行为习惯。

例如,在课前,老师给体育委员一个暗示动作,体育委员立刻集合队伍,检查人数,向老师报告学生的出勤情况,并向老师说明没有上课同学的原因等一些基本情况,完成课堂教学前期准备活动的常规任务。

在准备活动中,教师经常会用一些特定常规动作来指挥学生的动作路线和操作方法,用眼神、表情和口令的变化来提醒那些暂时注意力不集中的同学。这样做的好处是不影响教学进度,在很大程度上保持课堂教学过程的流畅性,同时又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同时能进一步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使课堂教学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和谐的气氛。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利用手势、表情、眼神和语言高低变化等多种形式的变化,来完成一些不需要停止课堂教学过程的辅助方法。这样做,一方面能表扬在课堂教学中表现突出的同学,肯定学生的表现,另一方面能提醒部分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学生,指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错误,或者错误的动作、路线和行为,提醒学生及时纠正。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操作中,这些课堂常规动作可以单独用,也可相互配合应用,要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而定,即要灵活应用。

体育课堂教学在绝大多部分情况下,都是在室外进行的,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被暂时地转移,这会给课堂教学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这时如果教师及时应用一些习惯的教学常规“动作”来提醒学生,可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回到课堂教学当中。

在课堂教学的结束部分,体育委员集合好队伍,注意听老师对本节课的总结,最后师生之间用一种固定的方式来结束本节课的教学,这也是体育教学的一部分。很多教师不注意这方面的教学,认为一节课完成了,就不需要这个方式了。而我认为这也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这是一个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很好的环节,要让学生懂得尊重他人,尊重给他们带来知识的人,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奠定一个良好的道德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