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素质教育范文

时间:2023-03-18 18:17: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素质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生素质教育

篇1

〔关键词〕小学 素质教育

小学生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顺应了现代教育的潮流和规律。那么,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如何对小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呢?

1 素质教育的涵义

就教育角度而言,人的所谓素质就是以其先天的禀赋加之在后天环境里不断得到完善的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当中,就包括诸如身体的、思想道德的、文化的等方面的内容。随着年龄的增长,参加了社会的分工之后又出现所谓政治的、军事的、文艺的等等。这些方方面面的素质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有着不同时期的不同要求。人活在世间是时刻要学习的,通过学习来解决一个又一个接踵面来的问题。一切学习都是在有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文化就不能进行学习。所以肯定地说,文化素质就是以上所及的素质中的素质。一个人想要适应发展着的社会,就得首先把身体锻炼好,所谓健康的身体就是革命的本钱。思想道德也得修养好,否则就得不到人民大众的欢迎,就会落伍。欲想当个艺术家,就得设法提高艺术素质。欲参加国防建没,保家卫国显英豪,就得提高军事素质。如此这般,就得经受教育。受教育的优与劣,大大地决定了人的全面素质的高与低。从这方面说,即将全面推开的素质教育理应优于以往的教育。

2 小学生素质教育的策略

2.1 要明确小学素质教育的要素。小学教学大纲中指出: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我国公民应当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从小给学生打好知识的初步基础,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小学的教学课要体现素质教育,应以教学的要素为根据。大纲明确指出了素养的主要内容是打好教学的初步基础,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遵循大纲,原原本本地贯彻大纲精神,一丝不苟的完成大纲确定的教学任务。这个过程,实质就是实行素质教育的全程。那么如何去做呢?笔者认为:一是要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二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2 要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1)要让学生养成生活习惯。中国是古老的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小学生要从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做起,讲文明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与他人进行人际交往、合作学习的基础。作为教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要使学生具有基本的道德素质。学校是小学生生活、学习的场所,是培养小学生良好品德的重要阵地,老师应对学生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要养成好习惯”。(2)要对学生进行说理教育。适当扩大小学生的知识,以形象的事例教育他们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不那样做,逐步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例如:培养小学生尊敬老人,不光是要求小学生每天向老人问早、问好,把好的东西让给老人吃,而且要向小学生讲清尊敬老人的道理,使他们懂得老人应该受到人们的尊敬。(3)要让学生懂得文明用语。小学生讲文明礼貌用语,有利于在人与人之间建立一种友好、合作、互助、和谐的关系。讲文明首先应该懂得尊重他人,从尊重父母、尊重老师、友爱同学做起,这也是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文明习惯的养成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教师和家长要对孩子的日常行为正确的引导。只有人的素质得到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才有望得到提高,人人和谐,社会才能和谐。

2.3 彻底改革旧的教材、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彻底改革旧课程教材、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中,要渗透到每一个教学活动中。课程教材要进一步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为迎接知识经济,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课程的综合化,学生必须掌握更多的综合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新兴学科,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2.4 在培养对象上,不能只重视少数成绩中等偏下和不及格的学生,忽视大多数中等生和尖子生。学校评价学生的主要方式是考试,标准是分数,学校评价教师的主要标准是教师所带学生的“三率一分”。这就没有以评价学生素质为标准,客观、公正、全面、合理地评价教师工作。于是,考试成了指挥棒,分数成了价值体现。其结果是老师要提高优秀率、及格率、提升率,只有把目光盯在能提高分数的中等偏下和不及格的学生身上,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

篇2

关键词:小学生 道德素养

近代学者康有为说"育人重在育心"。"育心"就是要加强人的道德品质的培养。道德品质是人的发展的核心部分,对人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能促进学生为社会主义建设而努力学习。学校是培养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的场所,更应注重学生的道德素质的培养。由于小学生处在道德观念、学习品质和兴趣爱好等基本素质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从基本道德素养的养成入手,开辟学生基本道德素质形成和发展的新空间,促成相对稳定的健康心理、健全人格、良好品德和生态道德意识的形成,对于提高学生今后的生活质量乃至生命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几年的教学教育,深感现在的教育应该育人重于育才。为落实道德素养教育,为了使学校道德素养教育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实行学生道德素养状况调查。调查主要采取观察、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调查对象是部分学生、家长、教师和小区代表。经过对问卷统计、汇总、分析和归纳,发现学生的道德素养现状呈现如下特征:

(一)学生的道德素养发展缺乏均衡性。通过对学生10个道德好习惯的调查发现,大多数的学生能微笑待人、能对别人的帮助表示感谢、能干干净净迎接每一天,也就是在卫生习惯、环保意识等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大多数的学生淡化"节约",主要表现--用钱"不心疼"、自来水龙头不随手关、班级的电灯不随手关等;自理能力也较差,主要表现为"三乱"--书包乱、课桌乱、家里小房间乱;学生的诚信度也不太令人满意,主要表现为--作业不及时、答应别人的事容易忘记等。

(二)家长对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不太重视。通过家长问卷,经数据统计发现:家长非常注重的为2.73%,能做到的为32.18%,有时的为55.45%,不能的为9.64%。从调查、访谈中大多数家长注重孩子的学习情况如何,很少关注孩子的道德习惯的养成。

(三)教师之间对学生的道德素养教育也存在偏差。从这几年的班级月考核(游食、乱扔垃圾、班级室内外卫生、课桌椅的排放、课桌、讲台和三角橱的物品摆设等)的抽查数据汇总,发现--班主任能关注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能时时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科教师普遍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忽视对学生道德行为的教育;而且普遍认为对学生道德素养的教育应是班主任的常规工作。

针对当前小学生道德素养的现状,从学生道德素养教育的现状入手,开展了小学生道德素养教育的实践研究。在此提出以下几种教育途径以供探讨:

一、严格执行行为规范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学校开展德育共组指明了方向,学校应结合校情,将行为规范具体化,使其更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学校一建立德育教育长效机制,长期坚持。在教育中要尽量给学生讲清道理,以理服人,对学生一时还不能完全理解的要求,要按照年龄阶段提出切合实际的要求,让学生逐步实现,逐渐养成习惯,以期最终达到碱性规范的目的。

二、以校园文化创建为突破口,营造教育氛围,耐心训练、指导

学生道德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育者有耐心,要做细致地示范引导,让小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众所周知,德育的任务是要影响人格,形成美德,而美德的培养不能靠说教,必须靠感染,靠"动情"。学校领导和老师要设计能触动学生心灵的人文教育环境,营造和谐温馨的人际氛围,让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在动情中养成德性。因为小学生年龄小,自制能力比较差,常常会不自主地违反行为规范,教育者不能急躁,要循序渐进,循循善诱,多正面引导,多表扬,少批评训斥,以情促进习惯养成。

三、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创建教育的多样性。

我们以活动为载体,体现道德素养教育的主体性,增强学生的自我教育的主动性。让活动走近学生,融入学生,贴近学生,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保证获得个别化教育,使我们每个学生在参与--体验--感悟--内化--转化--践行的过程中,寓教于乐,增强道德体验,促进学生道德品行的内化。

我们都知道小学生好动的习惯,根据这个特点,我们可以组织一些针对性的活动,把学习、教育寓于活动中,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又可以教育他们一些做人的道理,何乐而不为。

四、榜样示范

榜样示范是加强学生道德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极强。只要被模仿的对象具有权威性和可接近性,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因而可选择教材中英雄模范和著名人物,引导学生学习、模仿;更重要的是教师以身作则和同龄人(学生)中的先进典型。教师本身就是学生的表率,只要教师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必定是学生的榜样,常言说得好:身教重于言教。学生中的先进典型,植根于学生群体中,引导得当更易于学生学习模仿,更能让学生接受,示范效果更好。

五、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联动

篇3

关键词:攀比心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创设良好气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140-01

一、个人主义,攀比奢侈心理

青少年中存在自私、内向、孤僻、自尊过分强烈,挫折承受力极低等现象。在校园里,学生的异常行为也时有发生,一句话不投机或一件小事有矛盾便恶言相向甚至拳打脚踢,遇到困难便畏缩不前。唯我独尊,攀比奢侈心理:由于当今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这种家庭塑出许多畸型心理的学生,表现在只是片面强调自我,忽略了“我”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看不到自我的价值正是通过他人和社会的认同来确定的,从而使自我意识得不到键康的发展。由此而出现的任性、依赖、脆弱、无视他人与社会的自我中心等心理倾向。许多学生不懂得节约,乱花钱,浪费很严重,学生攀吃攀穿心理严重。因此,加强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只有重视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才能使素质教育全面有效的得以提高。

二、心理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1、教师应将心理素质教育当作学生成长的第一需求

开展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这是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二是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均衡发展,培养合格的跨世纪的接班人,这是心理素质教育要达到的核心目标。开展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这是心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二是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均衡发展,培养合格的跨世纪的革命接班人,这是心理素质教育要达到的理想目标。要实现以上两个目标无疑对教师的个人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对大多数教师来说还只是处于尝试阶段,在师范院校所学的教育心理学等知识还远远不能满足现实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还有待于教师在工作中去进一步学习、探索、归纳、总结出一套对现实工作行之有效的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知识、方法和技巧。

2、家庭教育应成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坚实基础

按照传统观念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一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而按照现代观念,家庭教育则是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影响的教育。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

孩子上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续。家庭教育必须遵循青少年儿童发展的可能和特点,要求在具体实施家庭教育时,重视孩子的道德品质教育,尊敬长辈,文明礼貌,培养良好意志和性格;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乐观进取、朝气蓬勃,与他人建立正常友谊,做事有条理,适应环境变化,并能采取相应措施去对待各种问题;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和体育锻炼,培养孩子多种兴趣、爱好和能力。

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各种人才的基本要求是:懂得社会规范,追求社会目标。学会社会生活方式;会学习,会劳动,会生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这是新时期国家公民的素质要求,是我国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是家庭教育基本的、总的目标和任务,该目标在教育方针统一下与学校教育相一致的。因此,学校教育如果得不到家庭教育的良好配合,就会徒劳无功。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错位和反差会使学校教育辛辛苦苦得来的教育效果得不到巩固,甚至会被冲销。只有优化家庭教育实现双向配合,教师克服追求分数的“功利”心态,将心理素质教育当作学生成长的第一需求,家长重视孩子的做人培养,使家庭教育成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坚实基础。

三、创设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心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心理素质教育不仅要重视对学生智力因素培养,而且更应重视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愉快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对生活充满自信,乐观向上;同时要防止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发生,善于解决存在于学生身上的心理疾病,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教育应以育人,教师要充分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能力做好他自己的事情,逐渐改变传统教育片面的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的教育方式,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提供更多一点的时间和机会去鼓励和启发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独立思维和独立操作过程中对自己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产生自信,逐步消除我不如人的自卑感,从而对自己完成任务,取得更好的成绩有足够的信心,并乐于自我表现,达到开发学生智力潜能和处理问题潜力的目的。

四、创设良好的和谐气氛,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

每个班级会由于集体目标和集体领导的影响,以及集体成员间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班级集体自身的气氛。这种气氛对于小学生具有直接的影响。一个具有积极向上的良好气氛的班集体,会促使其成员奋发上进、不甘落后;而如果班上多数人都消极怠惰,那么即使少数同学想要好好学习,也会因为难以抗拒压力和诱惑而最终陷于“同流合污”境地。

篇4

关键词:“学生观”;师德师风;品德与社会课;少先队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思想品德是人们在生活中应当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本文根据自己的探索和实践,浅显提出了在教学中要注重思想品德教育,全面提高青少年的素质的观点,并且也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一、新“学生观”的树立

目前,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获得,也是在学习化社会中成功前进的永久性指南。长期以来,思想品德的实施和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无法协调统一,至今仍有不少学校将思想品德教育视作道德灌输课,整体呈现出重形式、轻实效,重书本、轻实践,重说理、轻行为训练,重泛泛而谈、轻现实辨析的现象。这就要求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要改变传统观点,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的要求,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新“学生观”的树立,不仅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更有助于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施。通过新“学生观”的树立,让学生在思想面貌大为改观,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劳动,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强调学生素质和谐发展。

二、切实抓好师德师风建设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人师表,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是师德师风建设的重点。广大教师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努力提高道德素质,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风范去影响和培养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自觉加强师德修养,模范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仪态端庄,衣饰整洁,举止文明,语言得体,以自己良好的言谈举止和形象熏陶感染学生。因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刻刻为学生做出好的榜样,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坚持严于律己。

三、重视品德与社会课的建设,是加强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当今社会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其本质就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目标的教育。而事实客观公正地告诉我们:思想品德课极其重要,它是关系到将学生塑造成具有什么样思想道德面貌的人的原则问题。品德与社会并不是以单一的知识教学为主的课程,而是一门以社会生活为主线,集地理知识、历史知识、社会知识及法律知识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其内容丰富,知识面广,蕴含着大量的教育信息,可以这么说,它不仅是学生认识世界的窗口,也是向学生展示世界、社会的大舞台,更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品德与社会课中的历史知识包含着大量的教育因素。如,学习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打开通向世界的大门》时,要了解走向世界的历史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发挥课堂教学作用,使学生在课堂上形成良好的品德教育。

四、发挥少先队的阵地作用,是提高思想品德素养的有效手段

少先队是少年儿童的先进组织,因而少先大队部要有先进的思想觉悟,在班级、在学校起带头作用。少先队的教育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它在学校的教育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少先队教育寓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对孩子有很大的吸引力,是一个更加宽广、生动的课堂。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少先队的教育优势,广泛地开展各种活动。

1.各中队辅导员要上好每周的主题队会课

队会课应该有丰富、鲜活的内容,如,学习少年儿童的先进事迹,有目的地组织队员在班内开展有关理想的演讲会,出宣传板报,写一些激励学生上进的古诗词、名言警句等,这样对学生的理想道德观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2.少先队精心设计德育活动

引导学生自我管理,将学生自我活动引向新的境界。如,一周一主题队会课、一月一主题板报、雏鹰争章活动、红领巾监督岗、争创文明班级活动等,通过充满个性化的课外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使学生的思想品质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学生人格的养成、道德的完善和学业的进步都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3.少先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利用国庆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观看一些爱国主义教育大片,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使他们从小就树立崇高的生活目的和远大的理想。

总之,加强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建设,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重视陶冶、养成,要导之以行、持之以恒,让学生实现从思想道德向道德实践的转变,推进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劳凯声.教育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2]柳海民.教育原理.[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李萍.让少先队成为真正的主人.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06).

篇5

关键词:素质教育;小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兴趣

音乐鉴赏能力体现的是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对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1]。当前,社会对于人才的培养需求倾向于综合型,对于综合型人才来说,音乐鉴赏能力也是其应该具备的能力。音乐课是培养学生音乐素质的一门课程,对于人才的综合素质养成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音乐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培养其艺术感知和鉴赏能力,养成高雅的艺术情操。对于小学音乐教学来说,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是最重要的,如果学生具备了较强的音乐鉴赏能力,那么他们就可以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音乐素养和艺术情操,从而更好地具备欣赏艺术的能力,进而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

一、素质教育的含义和特点

(一)素质教育的含义

素质教育是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新课程改革之后听到的频率最高的词汇。素质教育和传统的应试教育是相对应的,但也并非是绝对对立的概念。素质教育主要以提高受教育者各个方面的综合素质为主要教育目的,同时在教育的过程中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二)素质教育的特点

一是全体性。素质教育的全体性指的是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享受素质教育的权利,这是最本质的规定和最根本的要求。如果素质教育无法做到全体性,那么就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2]。二是基础性。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和专业性、职业性和定向性相比,它的基础功能和特征更为突出。对于人来说,如果他们具备了良好的素质,那么才有可能实现向高层次的素质的转移。三是发展性。素质教育是着眼于发展的,要通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使得学生能够不断地发展和提高,避免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四是全面性。素质教育的进行是要通过实现全面的发展教育,从而使学生个体得到最优发展。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也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五是未来性。任何一项教育都是要立足于未来社会的需求的,而不是单纯关注眼前的升学或者就业需求,素质教育的未来性是时代赋予其的一个特点。六是重要性。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是,我国的教育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和人们的期待,因此,出现了人们对于教育的新观念,这些观念的背后呈现出了素质教育重要性。

二、音乐鉴赏能力的概述

音乐鉴赏能力实际上指的是人们对于音乐作品的鉴别和欣赏的能力。从听觉的角度来说,一种是外在的听力,也就是我们对听到的声音的感觉能力。一种是内在的听力,指的是人们在进行音乐欣赏时的心理活动的呈现,这是音乐经验积累的一个结果。只要一个人具备正常的听觉器官,那么就会具备一般的听觉能力,但是,这个一般的听觉能力和音乐的听觉能力是不同的,前者是人先天性具备的一个能力,而后者则是需要经过相关训练才能够形成和具备的能力[3]。音乐听觉能力也被人们称为音乐感受能力,这种能力一般需要在多听多想的基础上才能够形成、提高,随着他们对音乐作品的不同理解,所产生的音乐听觉能力也会出现不同的特点。我们在倾听音乐时,音乐所带给我们的感受,首先会通过情绪来进行反应。对于人来说,情感是一个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反应,因此,音乐鉴赏最重要的就是借助音乐听觉,达到一定的情感体验。从音乐鉴赏的角度来看,鉴赏是聆听者的一个主观经验的过程,他会根据自己所听到的声音,结合自己的情感体悟,根据自己的想象和联想,从而进行相关情感的体验,最终形成鉴赏的过程。音乐鉴赏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敏锐的音乐感知能力。人们的音乐感知能力,主要体现在对音乐的辨别和感受上,同时还会体现在对音乐的注意力和记忆力上。其次,音乐鉴赏能力还体现在通过内心的“听觉”来体验音乐情感的能力,这方面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对音乐作品的内涵是否有准确、深刻、细致的体验,是否能够紧密结合欣赏者的生活体验和情感欲求来进行音乐感知。

三、小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现状

(一)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得不到重视

在小学音乐课程当中,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普遍得不到重视,很多教师对于小学音乐教学抱着一种得过且过的态度,单纯地按照相关的教材进行教授,忽略了在教授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对音乐的感悟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容易使小学音乐课堂成为一个立体式的复读机,单纯地把教材中的内容进行一个活跃化、立体化的呈现。这样的教学课堂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不利于综合型人才的培养。

(二)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方式过于单一

音乐鉴赏能力本来就是人对于音乐的一种感知、理解和判别能力,这项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且缓慢的过程,需要较好的外部环境,学生自我的内部感悟等各种条件。如果缺乏了足够的条件刺激,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就达不到良好的效果。小学生天性活泼,对于新鲜事物存在较强的好奇心理,因此,在对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时,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当前,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当中,教学方式单一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很多教师在进行小学音乐教学的开展中,都会通过安排相关的曲目教学环节,利用多媒体或者现场演奏、教唱等完成音乐教学工作。由于教学方式过度单一化,学生在进行音乐学习的时候就难以因为外部的刺激和引导从而对曲子进行感悟,因此,不利于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4]。

(三)缺乏对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评价

音乐鉴赏能力作为一项感性能力,区别于一些理性的能力,在相关能力的评价上面,难以开展定量的评价。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小学音乐教师就容易忽视对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评价。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对于音乐学习的评价往往都通过考试来进行,考试的内容多以基础音乐知识问答和曲目演唱为主,缺乏对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考核,因此,难以对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养成状况进行评价。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缺乏相应的提问和互动环节,教师无法有效倾听学生对于相关音乐的理解,从而也就无法判断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养成状况。由此可见,如果缺乏对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评价,那么教师就无法客观认识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培养状况,从而不利于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教学工作,更谈不上培养小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四、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方式

(一)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兴趣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众所周知,这在教育学领域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对于音乐教学来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比较重要的,可以更好地使学生乐于参与到学习当中,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得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可以发现,受到音乐大环境和社会背景的影响,很多小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更倾向于通俗音乐和流行歌曲,对于一些民族音乐、钢琴曲、戏曲等,学生了解得非常少,甚至很多学生对于这方面的知识是空白的。针对上述情况,作为教师不应该扼杀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但是也需要把握好相关的尺度,着力于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尝试在每节音乐课的最后五分钟播放一些积极、健康、向上的流行歌曲,这样既可以贴近学生的实际,也可以引导他们学会鉴赏好的音乐。在开展这个环节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歌曲进行介绍,并谈谈自己喜欢这首歌曲的原因,同时,教师还可以把通俗音乐和课本中的经典音乐进行对比和分析,让学生学会培养自己的音乐审美能力,同时让他们感受到经典名曲的经典所在,从而提高自己的音乐鉴赏能力,学会发现音乐中的美,并去感受这种美。通过这种贴近学生喜好的音乐鉴赏模式,可以使得学生提升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反过来,也会促进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提升,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5]。

(二)加强对音乐背景知识的介绍

“鉴赏”从词义构成上来说指的是鉴定和欣赏,鉴定是第一个环节,欣赏是基于鉴定所得到的内容从自己的角度进行分析的。人们在进行音乐鉴定的时候,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例如,这首曲子的作者、创作背景、表达的意思等,只有有效掌握了这些知识后,才能更好地从创作者的角度融入到这首音乐作品当中,从而进一步学会并懂得欣赏音乐。以《七子之歌•澳门》这首曲子为例,这首曲子的歌词创作时间是在1925年,是闻一多在美国留学时创作的七首组诗中的一首。后来,在大型电视纪录片《澳门岁月》制作的时候,《七子之歌•澳门》被选为了主题曲。而且,在的时候,这首歌曲被选为主题曲,表达了澳门同胞对侵略者的愤怒之情和对祖国母亲的思念之情。对于小学生来说,这种曲子广为传唱的时候,他们都还没有出生,因此,对于曲子的相关资料了解得不够多,因此,难以从中感受到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而对于曲子的鉴赏效果也达不到理想的状态。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把创作背景和澳门的历史背景向学生介绍清楚,便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学生会在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中提升自己的音乐鉴赏能力。我们对一些事物的看法,往往都是需要有一定的背景知识作为烘托的,如果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人们难以从其中进行感悟和评判的,进而难以上升到对曲子进行鉴赏的高度。特别是对于小学生,他们的社会阅历缺乏,在没有相关背景知识的辅助下,他们对于音乐的鉴赏就会举步维艰。因此,加强对音乐背景知识的介绍,是培养小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基础条件。

(三)注重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培养的循序渐进性

每个学生对于音乐的敏感度和理解能力都是不一样的,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由于社会阅历的缺乏,因此,理解能力还没有达到成熟的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小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要注意循序渐进。和器乐曲的鉴赏比起来,声乐曲因为有歌词,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降低小学生的鉴赏难度。在小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中,教师应该先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者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并且理解歌词的含义,然后通过具体的实例来讲解音乐旋律的特点,让学生可以通过旋律来对音乐进行了解,等到学生的理解能力有所上升之后,再让学生去鉴赏器乐曲,如此一来,学生对于音乐的鉴赏才会得心应手。民族音乐因为是本民族的语言,并且在文化背景上更容易理解,因此,和外国的音乐比起来,本民族的音乐在鉴赏方面难度会更小。基于这样的情况,教师在培养小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过程中,也要注重由中到外的顺序,促进小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有效提升[6]。

(四)积累优秀的音乐作品,提高小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优秀的音乐作品在主旋律方面,一般都比较朗朗上口,例如,我国的经典儿歌《采蘑菇的小姑娘》和波兰的经典儿歌《粉刷匠》,这些曲子的主旋律往往让人在倾听的时候就容易产生好感,因此,会不由自主地进行跟唱。在读书中,有一句谚语:“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对于音乐也是一样的,学生哼唱的次数多了,他们就能自己感受到音乐的情感和要表达的意思,从而在无形中促进自己的音乐鉴赏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多积累优秀的音乐作品,适当的时候可以开展一些音乐展览会,让学生彼此分享自己积累的优秀作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他们音乐鉴赏能力的提高[7]。对于小学生来说,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引导他们积累优秀的音乐作品,可以让他们在哼唱这些优秀音乐作品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思维习惯和判断方式,从而使得他们的音乐鉴赏力有一个明确的培育方向,最终取得良好的培养效果。

五、结语

音乐本身就是一种比较抽象的艺术,它的主观性比较强,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可以更好地促进他们艺术气质的养成,从而将艺术的气质融入自己的思想中,影响自己的行为,使其变得更加优雅。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加强对音乐背景知识的介绍,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指导学生积累音乐作品来提高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从而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让其成长为一个优秀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洋.小学音乐教学中对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J].教育,2015(1):65.

[2]邹凌.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辨析[D].重庆:西南大学,2011.

[3]贺昀.音乐听觉能力在音乐欣赏中的重要性[J].魅力中国,2010(3):202.

[4]袁振.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评价探究[J].音乐时空,2013(12):152.

[5]石彩琴.浅谈高中音乐教学中鉴赏能力的培养[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5(4):250-251.

[6]张欣.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篇6

关键词: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对策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期,在这一特殊年龄群体中广泛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教育部公布的我国目前中小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的比例是23.3%。中科院心理所调查的比例是28.8%。”因此,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素质教育逐步得到贯彻和落实,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正日益凸显为教育的主导观念。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很难实现。“据调查我国仍有70%的学校没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由此可见,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很多问题,深入研究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助于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充实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学科体系,更有助于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小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在很短时间就能形成的,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自我因素等。其中,学校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为了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教育部早在1998年8月13日就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从那时起,全国各地陆陆续续地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始终没有真正地开展起来。即使开展了,情况也不是很好。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

笔者通过对交城县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调查、分析,总结出在这项工作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1.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视

虽然现在我国实行素质教育,但在升学压力下,部分学校还是以学习为重,不关心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很多小学的领导还没有形成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没有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更不知道怎样进行一项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健康教育。一份由江西教育学院教育系对全省425名小学教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的调查显示:仅8%的乡镇学校教师回答自己学校有心理辅导室;2%的乡镇小学教师回答自己学校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只有6%的乡镇小学建立了心理档案;正在考虑制订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计划的乡镇小学仅占26%。

2.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不规范

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该由谁负责、应由哪个部门管理还处于模糊状态,有的由党委书记负责,有的由校长或分管校长负责,有的由政教处管理,有的由教导处管理,有的由科研室管理,这种学校间管理的不一致带来了工作上的不一致,很难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笔者调查的2所高中均由政教处管理,这样就局限了它的范围,无法把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渗透到教学中去,这也就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中应有的作用。同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心理健康教育也很少问津,下来视察也多是形式管理,做做样子罢了。

3.家庭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家庭是其主要的影响源,大多数的心理健康问题都与家庭有关,父母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状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心理成熟和生长发育。但据对泉州地区部分小学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调查中,认为家庭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十分重要的占23%,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大约为5%,认为目前学校最应加强对学生学习方面的占80%。

4.小学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

学校的教师大多数对心理健康教育都存在很大的误区,他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可有可无,他们只关心学生的考试成绩。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不闻不问,有的教师甚至承认从未发现过学生有心理问题。还有不少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德育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二、促进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策略

针对目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笔者就每个方面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建构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起主导作用。学校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建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模式。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上,学校要不拘泥于学习辅导,还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不同的年级进行有针对性的人格辅导、生活辅导和职业辅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以发展性教育为原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的教学、管理、德育等方面的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学校要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坚持把课内心理教育和课外心理教育连在一起,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

2.建立并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和督导机制

通过对交城县小学的调查,发现初中没有心理健康教育,高中也只是搞形式,并未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工作的体系中。为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真正有效地展开,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切实转变观念,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首先要健全组织体系,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整体规划,教育行政部门要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科研组,并给予其经费支持,探索适合的课程和教材,给每个学校配备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并且要组织心理健康教师的培训等,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有序、实效运行。其次要健全制度体系,完善本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制度保障,包括制订心理健康教育规章制度,制订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入编制度、考核制度等。最后就是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督导评估体系。

3.培养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家长是孩子最初的老师,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的过程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参与对子女的教育能有效地提高学校教育的效果。但由于家长不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教育观念落后,不会教育孩子,有时甚至起反作用。因此,学校要针对家长的情况,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和方法,对家长进行教育,向家长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帮助他们形成心理健康意识和正确的教育方式,使他们能更好地和孩子沟通,对孩子进行正确有效的教育。

4.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水平

篇7

在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习惯,把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培养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体育教学应注意全面提高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将自我锻炼能力始终贯穿整个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体育技能教学外,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意识,使学生真正懂得体育锻炼是提高自身素质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要结合有关的体育知识,充分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按时锻炼的自觉性。在强化自我锻炼习惯养成的同时,对体育训练的时间和运动强度不做硬性规定,根据自身的身体素质,进行循序渐进的发展,不能拔苗助长,不能一蹴而就,必须及时指导,培养学生较好的自我调控能力。学生主动积极以参与锻炼,使自身素质不知不觉地得到提高,这对学生今后的体育兴趣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孩子们在未来的成长中终生受益。教学中使学生了解体育与健康的相关知识,逐步掌握体育运动项目的技能,树立终身锻炼的意识,养成参与运动的良好习惯,使每一个小学生都能拥有健康的体魄和自觉的运动的意识。

二、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实践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逐渐渗透到各学科里,体育教学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孩子们提高更广阔的学习与实践机会,让体育课堂变得更丰富多彩,教师可随时把孩子们引入国家级体育比赛的“现场”。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紧跟时展的步伐,不断推陈出新,增强科技含量。对于受条件限制的体育活动项目,教师可以使用教学课件把运动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错误进行反复演示,有重点地作进一步讲评。现代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为体育教学方法改革提供前所未有的机会,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交叉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结合实际情况,呈现出教学多元化的局面,有效提高边远地区小学体育的教学质量。运用多媒体辅助的体育教学方法,通过动态化演示等多种手段,比传统的言传身教的教学方法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一些体育科目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国内外体育事情直观搬上讲台,把重要的体育信息和相关知识及时传播给学生,有效丰富体育知识的时展内涵。设计制作新的教学课件,尽可能地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利于学生对体育知识的接受,把体育课程教学与学习兴趣结合起来,有效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教师借助信息技术进一步丰富体育教学资源,通过教学课件促进学生对现代体育教学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体育知识,增加提高体育技能的实时学习机会。

三、教师综合素质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体育教师,无论掌握的体育技术多么全面,综合素质始终都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客观的影响。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学生各有各的兴趣和爱好,总是希望教师给予更详细的解答,对此不能因为自己的喜好而对每一项目详细讲解,而对自己不感兴趣的项目只做简单回答,这样会给孩子们造成误解,所以教师不可偏颇,要以爱心和责任心赢得每一个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教师教学态度和亲和力及其综合素质至关重要,对孩子们的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师要具有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良好的师德,不断扩大自我的知识面,使体育教学过程得心应手,赢得学生的信任尊重。体育教师要跟随时展的步伐,开拓信息渠道,逐步丰富体育方面的新知识,有创新能力,用富有创新意义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时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结合实际情况开发利用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技术,为学生营造热爱体育的良好氛围。

四、结语

篇8

关键字:素质教育;新课标;小学数学生活化

一、数学与生活关系密切

生活与数学之间,联系是非常紧密的。数学是从人们的生活实际过程中,总结产生的。而生活中如果缺少了数学,就少了一项工具,少了一份认知,少了一个常识,是有缺陷的。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意识到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对小学数学的教学,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促进学生与日常生活中相结合的数学概念,能够有更好的了解和感受。例如新课程教材中,关于人民币知识的教授后,小学生能够结合实际,模拟生活。在课堂中,可以办一个小小的活动商店,出售各种商品。对于商品明码标价和模拟纸币的使用,这个商品交易的小活动,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更能够提升数学教学的实际意义,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是他们对生活中数学现象的解读。书本数学是对生活数学的提炼,也是给学生。

二、结合实际,体验数学探索趣味性

在新课程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过程中,是一个不间断的教育培养过程。在教学课堂中,教授给小学生基础的数学生活常识,基本的数学问题解决办法和生活数学的基本认知。小学数学教学让学生对数学实际问题,能够有所感知,对日常事物能够有更新的认识。例如在计算竞赛过程中,能够很好的锻炼学生的数学参与性。当教授算式4+8=多少时,就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鼓励学生能够积极发散思维,有的学生结合知识,可以演化出8+4=或者8+2+2=,这些式子的形式都应该鼓励学生多加分析和应用。这样才能激发学习的数学兴趣,体验更多数学的乐趣,让学生融入数学知识的趣味探索中去。对于数学的教育理念,弗赖登塔尔说过,这是一个培育学生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不能仅仅浮于教材,浮于数学的基本概念性,应该让数学知识体现其实际意义。小学生的数学知识的接受,应该是从静态单一的教材形式,经过学习思考加工转化成动态的知识体系。教师应该扮演知识的组织者和材料以及方向的指明者,同时时学生学习合作的平等交流互助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位好友,能够促进学生分享学习思考以及后续的学习见解等。这样一个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才能够促进学生针对数学教学课堂充满兴趣,对数学学科积极探索。

三、结合生活实际,数学教学生动有趣

数学教材是与实际相结合的,这里涵盖了各种生活中的数学常识与数理升华的。通过小学数学教学,让小学生能够从当前的生活常识出发,对数学教材的认知更加精确,对数学教材知识显得更加有趣。通过对数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同样能提升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以及数学教材的掌握。小学生通过对数学知识的把握,数学空间的实际认知,更能够促进数学课堂教学的成果显示。例如对长度单位的学习,结合学生生活实例,测量铅笔、手指、身高等等,都能够结合学生的数学概念化,从而使得让小学生感受,数学的真实性,把抽象的学科知识与实际结合,同时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让学生能够更积极主动学习。

四、学以致用,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教学的实际相结合。以趣味教学方向,进行教学的研究和探讨。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仅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能够让数学教育凸显其教学的实际性,更能体现数学教学的实际价值意义。例如当教授利率这样的课程,可以安排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进行银行存款作业,从而实际的银行存款利率和利息计算。这样的数学教学课堂和作业布置,不仅仅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更能够让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有着更好的掌握。学生不仅从知识上得到提升,更是从心里上得到理财教育的基础奠定。

五、促进数学教学实践生活化

新课程数学教学,根据小学学龄儿童,进行数学教材的编撰。学生的数学教材都是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因此所学的知识也能够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当学生感知数学知识的生活性后,就会对数学教学的常识性问题。教学过程中,对厘米认识时,学生通过测量拇指的宽度。课堂氛围非常好,这样有利于学生提升数学学习的兴趣,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践性。

六、多媒体的运用,促进数学生活化教学

新课程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对教学过程的构建以及教学成果给予保证。针对小学生的发展特性,可以结合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多媒体的运用,充分突出了当前教学的先进性,同时对教学成果也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样的数学教学多媒体结合生活化,能够凸显当前社会的发展程度。例如通过在多媒体课堂中,用电脑动态展示堤坝面积计算,这样的一个动态形式,对学生的理解性和对课堂感知与实际相结合,能够很好得以体现。小学的新课程数学教学,从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各自生活情境,进行数学教学活动的多媒体结合教学方式,这些都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从而保证数学教学的成果。随着当前的社会的发展,整个教育形式与形态的发展,应该与当前的教学发展同步,从生活化的角度,来对待小学数学教学,结合教材,应该注意教学的课堂、作业、学生的思维引导等各方面,这样才能凸显数学教学意义。

参考文献

[1]韩龙淑.数学启发式教学研究述评.教学与管理.2010,(11):52-54.

[2]黄白.启发式教学与素质教育研究概要.教育科学研究.2011,(6):34-37.

[3]黄白.运用启发式教学让新课程焕发生命力.河池学院学报.2013,25(6):119-125.

[4]刘绍勤.关于启发式教学的思考.教育与现代化.2011,(3):47-49.

[5]熊梅.启发式教学原理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22,35.

篇9

关键词:小学体育;素质能力;提高

体育教学不仅可以锻炼学生体魄,培养学生良好身体素质,而且它以自身独创性的优势,肩负着培养学生素质能力的责任,因此,引导小学生健康成长只是体魄强健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道德等品质也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素质能力呢?

一、利用体育教学,对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

教师要挖掘人文因素,把握思想教育的时机,在培养学生强健体魄的同时,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借助特定的训练项目陶冶学生情操,抓住细节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还可以穿插对学生进行校规校纪进行引导学习,遵守课堂纪律,且要注意言行举止,做一个文明的小学生。实现小学体育教学与学生素质能力提高的有机结合。为了培养学生爱护公共器材,同学之间团结互助的品质,可以从细节入手来进行启发引导,还可根据校规校纪制订本班道德规范标准。

二、巧用体育教学,培养小学生的意志品质

教师要发挥体育教学内容丰富的优势,充分利用体育项目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比如,长跑项目,在小学体育课程众多的项目中,最让学生头痛的可能就数长跑项目了,枯燥、超负荷运动量的特点遭到了大多数同学的排斥,但我们不能否定的是,长跑是培养坚韧意识的行之有效的手段,教师的责任就是巧借这些训练科目,锤炼意志,增强品质。例如,定期开展长跑训练,教师要与学生“并肩作战”,发现学生坚持不住想要放弃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集体唱《奔跑》给学生打气,“即使有再大的风、再大的浪,也要勇敢闯一闯”充满士气的歌声和激人上进的歌词为学生带来了新的力量,激励学生永不放弃,坚持到底,勇往直前。当学生完成训练以后,教师要给予学生表扬和肯定,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不可否认的是有些学生因为身体素质较弱的原因而没有完成训练,但教师也要引导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从原本600米到今天的800米,让学生知道有努力就会有收获,激发他们的斗志,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品质,为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同时也是一个需要合作的社会。而小学体育中充满了竞争与挑战,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可以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意识,激发内驱力,让学生自发地参与到训练活动中来。同时,体育项目分为个人项目和集体项目,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调能力也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任务。例如,在团体羽毛球项目的训练过程中,可以按照学生实际情况合理分配小组,然后举行小组淘汰赛,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发挥,为了取得最后的胜利,每个学生都出谋划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样一来不但锻炼了学生的羽毛球技能,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了竞争合作带来的快乐,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四、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优势,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充分发挥了作为教学活动主导者的作用,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思维停滞,成了灌输知识的容器,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自主探究训练的积极性。现代教学理念强调知识只是人们认知科学本质的一种手段,而不是学习的目的。掌握知识只是教育的基础,创新思维,掌握认知物质本质的方法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为此,教师首先就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亲身参与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丰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训练,调动积极思维,体会学习历程,让学生在自己的舞台上开展创造性活动,挖掘创造潜能。例如,学习“蹲踞式跳远”时,教师简单的讲解过后就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训练,感受跳远时身体重心的变化规律和用力的技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体育教学不仅肩负了锻炼学生体魄的责任,同时也承担着培养学生素质能力的使命,是现代素质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开展能力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现代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廖玉峰.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素质教育[J].新课程学习:下,2011(3).

[2]王育人.小学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体现[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26).

[3]杨明琴.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人格教育[J].浙江体育科学,2003(6).

篇10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研究;综合素质

体育教学不仅可以锻炼学生体魄,培养学生良好身体素质,而且它以自身独创性的优势,肩负着培养学生素质能力的责任,因此,引导小学生健康成长只是体魄强健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道德等品质也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呢?

一、利用体育教学,开展思想道德教育

教师要挖掘人文因素,把握思想教育的时机,在培养学生强健体魄的同时,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借助特定的训练项目陶冶学生晴操,抓住细节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还可以穿插对学生进行校规校纪进行引导学习,遵守课堂纪律,且要注意言行举止,做一个文明的小学生。实现小学体育教学与学生素质能力提高的有机结合。为了培养学生爱护公共器材,同学之间团结互助的品质,可以从细节人手来进行启发引导,还可根据校规校纪制订本班的道德规范标准。

二、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心理学研究认为:“成功的体验可以给小学生带来学习的自信心。”因此,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体能方面的长处,让他们在体育训练中获得成功的内心体验。如,有的学生体能好就让他参加跑步;弹跳能力强的学生就让他跳高、跳远;有学生对一些体育项目中技巧性动作掌握得快就让他经常参加一些比赛等。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就会获得更多成功的体验,从而不断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例如,在练习“快速跑”这个项目时,以进行分组练习。在练习过程中让每个人记住自己在运动中的名次,让跑在前面的人下次起点时退后一些。反之,就向前一点。这样的结果是每个学生的起点不同,但是终点是一样的。这样,那些跑得慢的学生就有可能与跑得快的学生同时到达终点。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那些速度较慢的学生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在心中树立成功的坚定信念。

三、巧用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教师要发挥体育教学内容丰富的优势,充分利用体育项目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比如,长跑项目,在小学体育课程众多的项目中,最让学生头痛的可能就数长跑项目了,枯燥、超负荷运动量的特点遭到了大多数同学的排斥,但我们不能否定的是,长跑是培养坚韧意识的行之有效的手段,教师的责任就是巧借这些训练科目,锤炼意志,增强品质。例如,定期开展长跑训练,教师要与学生“并肩作战”,发现学生坚持不住想要放弃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集体唱《奔跑》给学生打气,“即使有再大的风、再大的浪,也要勇敢闯一闯”充满士气的歌声和激人上进的歌~为学生带来了新的力量,激励学生永不放弃,坚持到底,勇往直前。当学生完成训练以后,教师要给予学生表扬和肯定,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不可否认的是有些学生因为身体素质较弱的原因而没有完成训练,但教师也要引导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从原本600米到今天的800米,让学生知道有努力就会有收获,激发他们的斗志,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品质,为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根据个性差异,培养抗挫折的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分析他们的言行来判断学生的性格。然后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进行分组教学。那些性格外向的学生,他们活泼、开朗、积极向上,但也易骄傲与自满。根据他们在这些特点,就先直言不讳地开展说服教育,再提出更高的要求。创设一些困难与挫折的情境,来矫正他们骄傲自满的情绪。对于那些内向的学生,因为他们不善于言谈,就可以采取婉转法来旁敲侧击,循循诱导,慢慢地感化学生。对那些少数有抑郁情绪的学生,可以采取由简到繁或由易到难的练习项目,如让他们参加足球、篮球、排球等需要相互配合的体育项目,可增强他们与同学相互之间的配合;也可以参加游泳、登山等项目,以培养他们在运动过程中处理困难的能力。还有如跳高、跳远、接力赛等项目,这些都可培养学生抗击挫折的能力。

五、增强交往愿望,学会调适人际关系

未来的社会需要具备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而体育教学中因为很多地方需要相互配合才能进行,因此它可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首先,要让小学生学会欣赏他人。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自尊的获得一般依赖于他人的评价,哪怕是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一句轻轻赞赏的话语,也能给小学生带来积极的情绪体验。其次,要学会倾听。在人际交往中,会倾听是一种素养。只有善于倾听别人意见的人,才能了解他人心中的真实感受与内心想法。例如,在开展体育游戏“找骆驼”时,等到游戏结束时就让学生集体讨论:①这个商人为什么能找到骆驼?②老人的话对商人有什么启示?经过大家的交流与讨论得到,原来这个商人能找到自己的骆驼的原因是商人有很强的交际能力。他在询问的过程中认真听取这个老人的正确分析,相互之间建立了和谐的人际关系,在遵循老人提供的线索中最终找到了自己的骆驼。

六、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