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素质拓展范文

时间:2023-04-03 05:17: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素质拓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素质拓展

篇1

[关键词]大学生 素质教育 素质拓展 就业

一、拓展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适应时展的必然要求

素质教育是近年来世界教育变革中的重要教育思潮与教育实践。大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阶段,大学生素质教育是人们在不断探讨和实践的时代课题。在我国,素质教育经过十几年的推动和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仍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没有真正解决好教育与时展要求同步、与社会需求相符的难题,大学的素质教育也不例外。因此,从素质教育本身的发展来说,拓展大学素质教育必须继续加强和改进。同时,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素质的要求包括学会求知的能力、学会做事的能力、学会共同生活的能力、学会生存与发展的能力,这种需求强化了对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要求,这说明加强和改进大学素质教育是时展的必然要求。

二、大学生就业环节中显现的素质拓展需求

我国人才市场化的机制已经基本形成,大学毕业生就业完全由市场需求来决定。人才市场供求结构性矛盾、用人单位招聘要求的提升以及大学生对拓展自身素质的自觉需求不得不使我们重新思考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新要求。

1.人才市场中供求结构性矛盾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每年净增70万~100万人,但这并不意味着劳动力市场已经供大于求,实际上,每年劳动力供求缺口仍在1300万~1400万人左右,市场对毕业生有效需求增长却存在相对滞后现象。其原因是我国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形成了经济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高校毕业生结构性矛盾突出。

2.用人单位招聘需求导向的转变

在大多数行业中,可供选择的高校毕业生供过于求的情况下,企业不仅会把专业对口作为必要条件,还必然会优先选择那些综合素质高、社会适应能力强的毕业生。对于成熟企业,特别是在市场上占优势地位的企业,考虑更多的是企业的长远发展,所以,企业对基层岗位员工的招聘,更看重应聘者的能力和职业素质。可见,用人单位不仅看重毕业生的学习成绩,而且更注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是现代企业的用人标准。

3.大学生求职过程中暴露的素质弱点

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非常激烈,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自身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能力素质。然而,通过通市场对毕业生的考验。目前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表现出的弱点颇多,主要概括为:

(1)专业知识专而不博,职业发展后劲不足。许多高校只重视专业基础知识教育,而忽视了渊博的学识教育,从本质上说,我们的培养目标其实是让学生“专而不博”。近几年来,迫于就业压力,学生片面追求专业学历提升,导致知识面较窄,缺乏创新思维,动手能力不强。

(2)能力水平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由于高校在大学生对知识运用及创新的能力培养方面投入相对不足,导致了学生既没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又缺乏专业技能的训练。

(3)职业素养教育欠缺。部分大学生上岗后表现出知识转化能力较差,不能运用所学知识很好地发挥专业优势,其原因在于大学阶段缺乏职业素养的教育,从而影响学生自身知识的转化。

三、拓展素质能力,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水平

通过分析,不难看出,在以大学生为主体对象的高等教育过程中必须积极拓宽实践教学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内涵,在加强计划内实践教学的基础上,要以学生活动为依托,强化素质拓展教育,完善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宽大学生就业的空间。

1.调整高校专业设置,符合以市场为导向的社会需求

首先,要调整课程、专业和学科结构。一是在课程设置上,应从重知识灌输转向重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培养转变,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工作适应力。其次,在专业结构的调整上,应遵循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相结合,增强毕业生宽泛就业的能力。最后,在学科设置上,应该有利于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着眼于学生品德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2.培养社会实践能力,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性

社会实践活动可以积累大学生的工作经验,全面锻炼其动脑、动手的能力,可以使大学生直接感受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对技能的要求,从而自觉调整期望值来符合社会需求。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素质能力。社会实践经验能有效弥补用人单位所认为的“大学生缺乏工作经验”不足。同时,社会实践还有利于发展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而非智力因素也是大学生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同时,企业对创新人才求之若渴,创新能力成为用人单位最重要、最看中的能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需要创新的能力。所以,高校要着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与积累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3.培养良好的基本素质,提高大学生生存能力

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基本素质。一是培养学生树立讲求诚信的道德观念。诚信是商业道德的核心,用人单位在选取人才时,其首要标准往往是是否诚信。因此,高校必须培养学生的诚信观念,使之形成稳固的诚信道德。二是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高校要通过多种形式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把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和传授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给大学生提供各种机会进行相互协作的锻炼,使其明确树立起团队意识。三是训练学生的求职技能。求职技能是指面试技巧、日常礼仪等方面的要求。学校可以建立就业面试辅导中心,组织模拟招聘面试,开展岗前技能培训,组织参加招聘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4.加强创业教育,培训大学生创业能力

高校毕业生不应该仅仅是求职者,更是社会职位的创造者;不仅可以通过创业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还可以给别人提供更多的职位。因此,高校应加强毕业生创业教育。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指导毕业生认识创业所必备的素质和条件,如创业知识的储备,资金的准备,技术和兴趣、个人能力,等等。二是请富有经验的创业成功者到学校为毕业生做报告,让学生从成功者的经历中积累经验,了解创业的基本程序。三是专设大学生创业类选修课程,让学生通过课程系统学习创业知识。

良好的综合能力与优秀品质的形成可以迁移到工作业务中,与用人单位的要求相契合,也是大学生日后成就事业的宝贵资本。相信大学生具备了这些品质和能力,就业竞争力就会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郗杰英,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理论与实务[M].中国言实出版社,2004,7.

[2]罗强.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与大学生就业[J].中国科技信息,2005(15).

篇2

关键词: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就业现状拓展途径

一、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与就业能力的内涵

(一)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2002年3月由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联合推行的,基本内容是以大学生人力资源为着力点,进一步整合深化教学主渠道以外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在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等六个方面引导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

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就业能力体现了职业特性,个体的综合素质,以及社会用人取向的有机统一。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存在问题与现状

(一)综合素质能力较差

目前不少企业都减少了岗位招聘量,且不再单纯看重大学生的专业能力,而是更加重视综合素质,要求大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必须全方位、多角度地涉猎更多的知识,培养社会技能,提高自身竞争力。虽然大学教育中包括实习环节的教育,但是相对于专业技能要求来说,大学生缺乏熟练的专业技能,不能够直接上岗工作,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能力要求,且社会实践经验的欠缺成为目前应届毕业生最大的弱点和无法改变的现状。

(二)就业观念存在问题

当前大学生对自己的定位过高,不顾自身的条件,眼高手低,这山望着那山高,“重东部、轻西部”,“重城市、轻农村”的地域观念仍没有明显改变,大多数高校毕业生就业理念普遍存在一些“误区”。在就业区域的选择上,宁到东部争抢岗位,不到西部发挥特长;从就业城市的选择上,宁到大城市屈就,不到小城市高谋;从企业性质的选择上,宁到国企外企做职工,不到中小民营企业做骨干;“既要好地方,又要好单位,既要好待遇,又要专业对口”的“四保一族”在当今大学毕业生中并不少见。

三、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途径

(一)提升综合素质能力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全面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英格玛人力资本研发中心调研数据显示,一名合格的应届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构成为,专业能力42.39%,综合素质55.61%。因此,在HR眼里,要找到一个好工作,综合素质显然要比专业能力更重要。

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最好办法就是多参加社会实践,在进入大学以后,大学生应该为自己制定一个就业目标和职业人生规划。平时要多参加学校内(外)组织的各项活动,利用寒暑假期间参与一些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深入企业参观学习。当然,在提升素养的过程中不能盲目,应先充分了解所学行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生,自己的能力在哪些方面还需要提升,然后再考虑怎么去做,否则很可能背道而驰。

(二)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实践是学习的根本目的。大学生就业是参与理论实践的过程,高校要加强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据了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最重要原因就是由于缺乏“工作经验”。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偏重理论教育,轻实操培养,企业也不大愿意为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造成学生缺乏社会工作经验,缺乏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在求职就业中就会遇到很大困难。高校可以采取“校企合作”的形式,长期建立高校与企业友好合作的关系,为学生搭建平台,让学生在校园里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做到学以致用,更进一步的提高自身运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能力。我院(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百所示范性高职学院,近年来,深入推进教学改革,积极探索符合宁夏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培养之路,会计电算化等专业勇做改革?“排头兵”:先后与用友公司、宁夏永昌会计师事务所、宁夏汇丰集团等十几家知名公司进行深度合作,采取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负责的?“双导师”制,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改革内容;建立面向岗位胜任能力模块和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并融入企业冠名和订单培养;按企业运作模式竞争选拔班委,设置“总经理”、“财务总监”等,其他同学具有“学生”和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使学生在实践性较强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学生的专业技能、工作能力、职业素养、团队精神得到了充分锻炼和提高。

(三)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是大学生将来成功走向社会的基石,更是成长与成才的重要方面。高校通过实施素质拓展计划,在学校范围内组织鼓励大学生成立形式多样的社团,如心理社、文学社、手工社、篮球社、探路者协会等,通过成立不同的社团、管理社团或参加不同的社团活动,既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也可以为大学生搭建沟通与交流的桥梁,还锻炼了自己的社交能力。大学生通过参与各种社会实践与志愿者服务活动,如我院会计系的党员志愿者服务中心、义工联合会等,不仅可以让大学生尽早了解社会现状、认识现实社会,锻炼其社会交往与社会活动能力,还为他们今后能够尽早的融入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新的社会形势之下,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创建大学生就业素质拓展实训教育刻不容缓。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可以帮助大学生实现心理跨越,更是适应时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全国学联 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中青联发【2002】14号)

[2]谭晓军。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0(2)

[3]肖云 杜毅 刘昕,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差异研究,高教探索

[4]周静,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3)

篇3

一、教育载体创新——素质拓展计划必然要求

文章在上部分简单介绍了我国提出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计划中所应该贯彻的理念与原则,通过上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高校素质拓展目标的充分实现,绝对不能够仅仅在传统、既有的教育模式之下进行,而是必须通过大量、丰富、科学、有效的素质拓展训练来实现,才能够达成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的,让大学生在社会时间中了解社会,认识社会,从而感受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提高时间能力,同时通过让大学生在参加活动中营造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为符合素质推展教育的要求,其对载体的要求必定是多元化,立体化的。笔者在此欲对高校素质拓展计划载体所用当具备的新特点做一下简单的概括:第一,载体形式的多元化:素质拓展计划是针对高等学校学生的一种形式多样的教育模式,引起培养目标的多元化,也就要求要有不同丰富活动来完成其中不同的目标,如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志愿者活动的积极组织,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则需要科创平台的提供。其次,在教育载体分层方面,要实现教育载体的多层次化,我们说,高等教育中,虽然有着共同的目标,但是其目标的教育对象却是每一个立体的、丰富的个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是要求我们做到对于高校个体的个性尊重,在此之下,素质拓展计划的提出,也正是试图向学生提供一种菜单式的教育选择模式,能够使每一个在校的个体,针对自己的特点、兴趣爱好或者不足,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式,更好地在大学生活中完善自己,以上海金融学院为例,我校提出的学发行这一创新模式,正是尝试为学生提供一种校园活动的个性化的菜单式选择,并在实现资助育人。因此,多层次立体教育的实现,对于教育载体是一种挑战式的尝试,对其所提供教育资源的丰富性与多样化,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第三,教育载体的开放性,大学是半个社会,教育方式不能仅仅局限在校园之中,我们需要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对社会的关注度与社会责任感,这是高等教育的共识,素质拓展计划也是对于高等教育这一理念的深化与补充,为我们更好培养与社会接轨的人才提供一个新的契机与平台,因此,作为教育载体,势必对其有着开放性的要求,首先就活动范围而言,绝不能够仅仅局限在校园之中,另外就活动的广度与高度来讲,更是要着眼于当今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如我校会计学院全面推进co-op卓越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拓展并巩固校外实习基地,将之纳入到日常教学目标与计划之中,这正是应对教育载体创新所提出的方案。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提出,要求的是教育方式与载体的变革,探索一条最适合当今素质教育的道路,则是高等教育当前所面临的任务,因此,笔者接下来要分析的则是第二课堂作为当今高等教育环境中,既有的比较成熟的课堂模式,对于素质拓展计划实施的必要性。

二、第二课堂——作为素质拓展载体的优势凸显

就教育载体的分类而言,现在比较公认的有两大课堂教育,一是传统的理论教学第一课堂、二是社会实践第二课堂,另外,现在教育界又有提出网络教育第三课堂,目前既有的这三大课堂涵盖了高等教育载体的全部。作为对本文题目的契合,对于素质拓展的要求的回应,在此,笔者主要对第二课堂的教育载体与模式加以分析,以期能够在这个分析过程中,能够明了第二课堂作为高校教育载体的优势,以及其与高校素质拓展计划的相契合之处。第二课堂概念的提出,主要是在传统第一课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虽然至今,学术界未对其定义,但就这一概念的提出而言,是我国著名教育学家朱九思在《高等学校管理》中最早对其进行了论述,书中指出:“第二课堂是在教学计划之外,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的各种有意义的健康的课外活动。这个课堂的活动包括:政治性的、学术性的、知识性的、健身性的、公益性的(或叫服务性的)、有酬性的活动等等。”结合朱先生对于第二课堂的描述以及我们日常的学生工作而言,高校的第二课堂可谓是包含了出传统教学任务之外的全部校园以及校外活动,涵盖有各类社会实践以及校园活动。那么,作为我们日常所接触的第二课堂本身而言,我们可以明显总结出其有以下特点:首先,第二课堂内容丰富,组织形式多样,针对于教育而言的第二课堂包含有校园社团活动,校外社会实践基地,各种层次平台的科创项目等,这些不同类型的活动,可以充分满足学生对于自己不同发展需要的选择。其次,第二课堂组织者多为学生自己,第二课堂打破了传统的教授模式,不再是一种灌输式的学习理念,而更多地提供一个平台或者契机,强调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主动性,在其中,学生可以收获领导能力、组织能力与沟通能力。第三,第二课堂活动空间的开放性,第二课堂打破了教室教育的时空局限性,甚至于打破了校园教育的局限性,当前社会的各种资源,包括各类爱国教育以及社会实践教育基地,都可以成为第二课堂的教育资源。第四,第二课堂对于专业要求并无明确界限,第二课堂所针对的是能力的培养与素养的提高,相对于专业知识的教学而言,具有更强的通识性与社会适应性,这对于开阔学生的眼界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言,更是得天独厚的优势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第二课堂活动与大学生素质拓展可谓是相得益彰,首先第二课堂能够为大学生素质拓展提供有效的途径与资源,而大学生素质拓展的提出则是补充和完善了在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因此,就当前高等教育,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必须充分依赖并利用第二课堂这一平台。“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旨在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以应对社会激烈竞争而提出的一个新的教育理念,其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不可小觑,正是因为其有着如此重要之意义,才必须对质平台与载体加以创新与完善,本文正式在此基础上,将第二课堂的理论研究纳入素质拓展计划之中,充分分析其在素质拓展计划中所拥有的必要性与优势。然而,如何能够更好、更完善的实现素质拓展计划的目标,必定是需要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探索,虽然第二课堂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切不可认为第二课堂在此方面就是完美无缺,比如评价机制,资源拓展等方面,第二课堂依旧有着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在以后的研究学习中,笔者会对这一方面进行进一步探讨。

作者:丁琳 姜雅净 单位:上海金融学院会计学院

篇4

关键词:大学生;素质拓展;体系;构建

从教育部、以及全国学联会共同颁布并实施《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到现在为止,大学生素质拓展体系已经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的坚实后盾。在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完备知识体系,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自我改进,自我创新和自我开发精神,建设课外与课内相融合的知识教育体系、实践训练体系、素质拓展体系以及校园活动体系,提高大学生的紧张意识和进步意识。

1、构建大学生素质拓展的依托体系

1.1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和勤工助学依托体系

加大开展高校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力度,弘扬无私奉献、互帮互助和团结友爱的志愿者精神,培养大学的服务理念和奉献精神。尽量利用社会资源,将高校内的文化、体育等活动融入社会,使校园文化全面走入社会生活当中,促进大型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效结合,使社会成为学生活动和培训的强有力支撑。把从社会获得的资源运用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调动社会与学校的积极性,为学生素质拓展提供后勤保障。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勤工助学体系,以合理性操作、信息化管理、加强大学生服务意识、强化服务能力为宗旨,通过帮助、指导转换理念、开放社会服务信息、创建大学生资源网等方式拓展勤工助学的途径,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精神,为大学生素质拓展提供资金保障。

1.2素质教育的阵地建设

创建文明高雅的育人环境是培养素质大学的先决条件,强化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理念、课外活动进行以及设立培训基地、增强服务能力是跟上高效教育改革步伐和满足大学生个性需求的根本保障,是高效完善服务质量和寻求创新的重要载体。

(1)创建校园文化活动基地。在校园里创建文化活动基地既能够营造良好的学校气氛,又能够防止大学生参加不良的社会活动,使大学生的安全得以保障,推动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创建艺术文化、健康体育、科学历史等多功能综合教育基地,有效促进学生艺术和人文素质的提高。

(2)创建大学生科学技术创新创业基地。引进科技创新方面的人才,为创新人才提供更大的创新平台。例如,创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交流机构、大学生电脑软件开发机构、大学生科技创新馆等创新创业基地。

(3)创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扩展眼界、锻炼意志、服务社会、迅速成长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素质拓展成果的集中体现。创建社会实践基地有利于建立规范性强、服务性高的高校学生实践体系,增强社会实践的服务性和育人性。促使学生不断的进行自我改进和自我完善,增强社会服务意识和理念。

1.3构建学生素质拓展的激励评价体系

构建大学生素质拓展的激励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大学生素质拓展任务的作用,客观公平的记录下每一位学生在拓展期间素质拓展的内容和取得的主要成果。根据认证和记录两个环节,公平量化,合理做出评价,指导学生进行素质拓展,达到激励学生的目的。加大素质教育理念和工作内容的宣传力度,增强社会对高效素质的认同。制定与大学生素质拓展有关文件的配套政策,给予政策性支持。在高校毕业学生的就业过程中,积极的向招聘单位推荐和宣传素质拓展证书的重要性,强化就业市场的认同感。完善激励体评价体系是加强教师育人意识和促进学生成才的关键措施。设立高校学生素质拓展专项基金,着力设置从个人到集体、从单项到全面的综合激励机制,把实际工作业务量加入到年度考核当中去,从而确保素质教育正常有序的进行。

2、大学生素质拓展体系的构建

2.1认证体系

大学生素质拓展认证就是在大学生参加各项素质培训以后,对其培训组成和获取的成果进行综合评定。科学评价的方法有许多种,可以通过采用量化标准进行评价,也可以通过描述方式进行评价。素质拓展的成效是在不知不觉中逐渐显现出来的,因此,必须采用一种以过程为主的方式,强调大学生参与拓展的过程记载,目的是为社会认同大学生素质训练过程提供参考凭证。

2.2社会认同

社会认同是大学生素质拓展是否的成功的社会评价标准,是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成果的社会体现,社会认同可以分为社会宣传、市场认同和政策认同三个方面。社会宣传是社会认同的基准,其目的是让社会和招聘单位对大学生素质拓展的核心价值有更深入的了解。

2.3建立有效的资源整合机制

大量而丰富的大学生素质教育培训,仅仅是依靠共青团组织开展,不论是组织力度上还是资源整合上都远远达不到标准,为此,本着共同的育人理念,高效团组织一定要设立合作机制,充分整合学校的各项资源,为学生素质拓展合作机制提供坚实的培训基础。

总而言之,建立大学生的素质拓展计划是一项任重道远的系统工程,本文知识大概的对素质拓展的几个方面行了初步的探讨,真正科学有效的建立管理体系和大学生素质拓展体系还需要有关部门在实践生活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希望今后的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的发展能够蒸蒸日上,综合全面的提高大学生的总体素质。

参考文献:

[1]杨加强.普通高校素质拓展训练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6).

篇5

论文摘要: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 是一种面向全体、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文章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角度入手,并在大学生教育实践与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的目的、意义, 阐述了大学生素质拓展对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及作用。

素质教育是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之一,其核心在于强调作为主体的人的基本综合素质的养成和发展。大学生素质教育涉及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方方面面,包括学生的各种素质涵养、基本技能、敬业精神以及综合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等等。其中,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创新精神以及意志品质,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

素质拓展训练是一种对人的思想、心理、意志、品质、能力、身体以及顽强精神的一种磨练和考验,同时也是对人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临场经验的模拟和训练,是一种新的素质教育与现实体验相结合的“实战演习”。现代拓展训练以培养团队精神、合作意识与进取精神为宗旨,利用自然环境,通过专家精心设计的训练项目达到“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挖掘个人潜力、提升管理水平”的训练目的,全面提高受训者的人格品质、心理素质和团队精神。

目前全国学联实施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其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位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才,主要内容是以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着眼点,整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在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等六个方面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

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作为一种现代型学习方式和训练方式,素质拓展训练通过精心创设的特殊情境中的系列活动,激发、调整、升华、强化受训者的心理、身体、品德素质和潜能,力求使受训者达到心态开放稳定、敢于应对挑战、富有创新活力的状态。素质拓展训练项目可以分为基本素质训练和综合素质训练;基本素质训练主要提高学生的自我挑战能力,挑战自身极限,增强团队精神。基本素质训练以户外训练为主,可以将目前社会拓展训练俱乐部的一些项目移植过来,如信任摔、电网、空中漫步、空中单杠、胜利逃亡、合作过桥、巨人梯等等,还可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新的项目。基本素质训练的时间一般安排3天-5天,适宜设在新生进校军训之后进行。如果有条件的话,增设野外和水上项目,时间一般为3天-5天。对野外和水上项目,应该预先踩点,选择最佳的地点和训练内容。综合素质训练主要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以及掌握人际间的协调能力,培养学生的管理和组织能力。综合素质训练主要结合室内和野外环境,运用模拟情景和体验性模式进行。通过设计一些模仿管理、领导、协调、沟通的实战题目,分组在室内群体讨论,然后野外实施,达到培养学生的管理和组织能力的目的。综合素质训练适宜安排在大二或大三,时间安排7天左右。综合训练中,应注意培养每个人的综合能力,让每个人都有当主角的机会,不要集中在某一个人身上。

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有助于推动高校素质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有益于培养学生较强的管理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这些都是课堂教学无法或不能很好完成的素质教育内容。由于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与课堂教学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在一些方面又是无法替代的,因而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的实施将推动高校素质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在素质教育形式上的独特性,有助于促进素质教育规律在实践中的充分运用,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重要特征是非强制性,学生多是从个人的兴趣、爱好、志向出发,自觉自愿选择参与各类素质拓展训练项目,可以激发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意识,也较好地调动和强化了学生求和与自律的自觉性;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在素质教育效益上的低成本性,有助于加速高校素质教育的历史进程,素质拓展训练是在共青团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从其成本量来看无需一切从头开始投入,而且还可以充分整合校内资源,大力发掘和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素质教育,所以,在目前高校素质教育受到资源限制的同时,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低成本性将可以加速高校素质教育的历史进程。

世界经济一体化,为中国提供了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挑战。在这个激烈的竞争中,人才的竞争是核心所在。在此情况下,为了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进一步整合和深化教学渠道之外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可以弥补现代教育的不足和创新素质教育的模式,真正把培养人才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把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与自觉教育意识结合起来,把人文教育与文化教育结合起来,把课堂学习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结合起来,使我们的素质教育在知识、结构、观念、做法上均有一个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黄艺农,刘雯.论素质拓展训练在高校培养学生中的作用及其推广.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年11月第5卷第6期

[2]王捷二.拓展训练在高校学生素质培养中的应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24卷

[3]张晓玲.试论大学生素质教育.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4]庄立臣.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促进高校素质教育发展.2005年5月第3期

篇6

体育舞蹈又被称为国际标准舞,这种舞蹈中容纳了体育元素、艺术元素、音乐元素与舞蹈元素,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广泛的内容。而体育舞蹈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育舞蹈的体育特点

体育舞蹈强调全身性的运动,具有较强的节奏感。由于体育舞蹈的体育性较强,在运动时极为强调人体的协调性、灵活性。但是与普通体育运动不同的是,体育舞蹈在教学与运动中一般伴有较为优美的音乐,在氛围上也较为轻松活泼,能够在舒展身体的同时达到身心的放松,即对大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因此,体育舞蹈从属于体育美的范围。

(二)体育舞蹈的艺术特点

体育舞蹈不能能让大学生的审美能力、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同时还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在具体的运动中,运动技术娴熟规范也会给人以高雅的美感;另外,从体育舞蹈的内涵来看,其中融入了丰富的舞蹈美、音乐美、服饰美、风度美、造型美,是艺术美学与体育美学的结合。因此,体育舞蹈超越了体育竞技本身,具有较强的艺术价值。

(三)体育舞蹈的抒情特点

体育舞蹈中还融入了舞者的思想感情、心理状态,其身体所呈现的语言与思想相比较单纯的语言文字更具有感染力与表现力,能够给人以更多的想象空间。例如在伦巴舞表演的过程中,男女舞伴之间就通过丰富化、沟通式的身体语言来对情感进行抒发,观众可以从中感受到舞者的情绪。这也是体育舞蹈的情感魅力与感染精神。

二、体育舞蹈在大学生素质拓展中的作用

体育舞蹈在特征上的优势使得其在大学生素质拓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作用主要体现在:

(一)体育舞蹈教学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积极作用

体育舞蹈教学融合了舞蹈艺术、体育健身,其文艺性、体育性都强。在体育舞蹈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对舞者的沉肩、挺胸、收腹、提臀等身体动作都有着严格的要求。而这些动作不仅有利于增加舞者肌肉的灵活性,还有利于肌肉血液供应的增加,加快体内多余脂肪的燃烧,从而达到健身的良好效果。另外,体育舞蹈教学还能满足大学生生长发育的需要,纠正学生在肩部、背部、胸部、腹部与腿部等多个部位的不良姿势,提高大学生在神经系统上的灵活性。

(二)体育舞蹈教学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积极作用

体育舞蹈教学是一种快乐体育的教学方式,这种运动与锻炼方式既能让学生对音乐进行欣赏,产生一种随乐而动的想法,同时也能让舞者在舞蹈的过程中消除原有的疲惫感,并对大学生的精神、情操进行调节,消除心理障碍。而体育舞蹈过程中生生、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也有利于大学生形成乐观积极的心态,对学生团队协作精神、互助友爱品德的养成具有推动作用。

(三)体育舞蹈教学对大学生审美素质的积极作用

体育舞蹈融合了舞蹈美、音乐美、体育美,其艺术价值、审美价值与体育价值、经济价值并肩。通过体育舞蹈教学能够让学生更为全面地感受到动作与姿势、手势与表情展现出的人体美、线条美、匀称美、协调美、造型美等诸多美感,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与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眼界与层次。

三、体育舞蹈教学的有效运用

(一)体育舞蹈教学在大学生身心素质培养上的运用

要想发挥体育舞蹈教学在大学生身心素质提升上的作用,教师应该加强生生、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即关注每个学生在体育舞蹈学习与表演能力上的差异,发挥榜样舞者的积极作用,让心理自卑的学生也自觉加入到体育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实现共同进步;另外,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舞蹈动作进行及时的纠正,避免错误的舞蹈动作对学生身体带来的伤害,进一步发挥体育舞蹈教学的积极作用。

(二)体育舞蹈教学在大学生审美素质培养上的运用

在体育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要想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教师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在学习体育舞蹈之前,教师应该对基本知识进行介绍,包括各种体育舞蹈的风格特点、魅力所在(造型美、动作美、技术美、协调美、音乐美等),让学生拥有感受美的能力;在舞蹈教学与联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错误的舞蹈动作进行准确、及时的纠正,使学生通过正确规范的演绎感受、凸显更多的美;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资源,组织学生观看正规的比赛、优美的舞蹈演绎,不断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在此过程中提升学生在审美上的感受、鉴赏、创造等多个方面的能力。

(三)体育舞蹈教学在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上的运用

篇7

关键词: 高校德育视阈 大学生素质拓展 创造性诉求

2012年是、教育部、全国学联联合下发“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第十个年头。十年来,在经验探索与科学总结中,高校素质拓展工作以其实践性、兴味性、能动性的特点日渐成为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助力和实体保障。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以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为着眼点,以人生发展导航、素质拓展训练、建立评价体系、强化社会认同为着力点,以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等六个方面为着力点,其在具化层面涵盖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问题,不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主渠道的重要力量,而且是对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主阵地的纵伸延展。

一、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内涵要旨

“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旗帜性标语,在德育工作科学化、专业化、精致化推进的当下,如何进一步依托显性德育课程和隐性德育课程的功能发挥,将基础性德育课程,即认识性德育课程和活动性德育课程,即实践性德育课程进行有效衔接,实现德育知行同一的目标,是高校德育工作在新时期面临的重要课题。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更新与重组,正是对高校德育工作在方法论层面的调适和发展,其有效地规避了传统德育工作,特别是认识性德育课程“主知主义”理论灌输的窠臼,在实践过程别注重“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互动结合”,其不仅对于新时期青年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同步提升起着重要的平台作用,而且对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有高度推动和深度升华。

具而言之,新时期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立足于前述内容多样性、关涉多元性、展开多边性的特点,是高校德育环境下不可或缺的集理论完备化和实践系统化于一体的德育工作开展主要载体。在内涵要旨上,其以导航人生为工作目标起点,素质拓展为工作实践抓手,评价体系为工作操作范式,社会认同为工作育人落点,为高校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工作提供更为科学灵活的实践保证,实现了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科技创新、心理健康、社团活动、技能提升、生涯指导等七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项的集合推进局面,形成了大学生德育工作多边合力的一体化进程,是不断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主渠道作用的创新工程,也是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感染力的创新途径,更是进一步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创新成果。

二、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发展趋向

(一)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在深度发展上品牌化

高校共青团作为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主推力,其是实现在高校更广、更深层面展开素质拓展工作的动力准备,共青团工作以其极具特色的生命力、吸引力、感召力,为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良性发展提供了操作的可行性。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展开十年来,如何融入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方方面面,将高校德育工作“以人为本”的精髓注入素质拓展工作中并助力人文精神的提升与传承,是当下素质拓展工作应考量的重要问题。其中,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的蕴藉需要走一条以推精品、促精品、育精品的内涵式品牌之路,将“三下乡”、“挑战杯”等全国性特色活动作为依托,凝练高校德育育人特色,将各类科技创新、志愿实践等活动品牌化,在树铸品牌的过程中,不断突出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人本内涵和人文特色,通过创建关乎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实践创新息息相关的品牌项目,如“科技创新品牌”、“志愿活动品牌”、“社会实践品牌”、“就业咨询品牌”、“德育课堂品牌”等,将原有的繁杂、类广、点多、线散的素质拓展工作进行资源整合和内质提升,建立体现时代特色、青年特色和学校特色的品牌活动,更好地吸引青年学生参与热情,助力德育工作专业化进程。品牌化突破了传统意义素质拓展工作堆砌叠加的特点,既是对高校共青团工作创新工作思路、引领青年成长的有效补充,又较好地实现了高校德育工作创新性的目标,就素质拓展工作自身发展而言,使其更富吸引力、规范性和有序化,更好地提高学生参与的能动性、活动展开的联动性、学生接受的主动性。高校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品牌化过程既是一种经验累积的新思路,又是新时期强化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新途径。

(二)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在高度伸展上项目化

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要达到上层次、有水平、定高度的目标,就要借鉴现代管理理念,以先进理论搭筑管理基础,在项目决策提案、项目类型开发、项目主体运作、项目制度保障等方面形成完善的项目化管理体系。高校可根据学校特色、专业特色、学生特色建立具有理工院校、文科院校、民族院校、综合院校特色的项目化管理式大学生素质拓展特色活动,建立起包括组织开展系统、参与人员广泛、经费收支平衡、评估人员全面、项目价值实效的大学生素质拓展项目化管理体系。如针对定位大学生各阶段应知须和能力提升的项目创新,根据学生需求、素拓要求、社会诉求进行细致化的项目划分和项目运作,东北大学经过长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将大学生能力拓展工作细划定位为六项能力:表达能力、执行能力、思辨能力、领导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并力求打造出完善的项目制度保障、健全的项目运作系统、成熟的项目开发团队作为资源与师资保证,进行项目内创新、项目间合作、项目外培训、项目中测评的专业化深入与团队间并进地项目化管理模式。项目化管理天然构筑了学生人生发展导航的进阶性,即循序渐进地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时期大学生能力提升的要求,分层次地科学促进大学生基本能力的养成;素质拓展训练的精致化,即去粗取精地整合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的繁复性活动,按需求进行资源的高效整合;强化社会认同的应用性,即有的放矢地满足学生基本需要、提升社会适应修养、迎合时展的实效能力。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项目化管理,在提高工作精致化水平的基础上,更是对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高度的提升,其促使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在横向评价上更易操作、纵向高度上更具育人价值。

(三)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在广度延展上立体化

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实施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更要满足大学生就业创业和成长成才的客主体需求。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要在大学生中广泛展开、广谱应用,在作用广度上形成立体化的延展趋势。首先,素拓工作展开要立体化,高校素拓工作要采用政策扶持上“自上而下”与拓展实践上“自下而上”互动结合的运行模式,要争取配套的政策支持和效应认知,在资源利用上,要将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并行、将常项经费和赞助资金并行、将学生工作队伍与德育工作教师并行,要在铸立品牌、融入德育工作各要素的基础上,在条清缕析的项目化管理过程中梳理出立体化的工作思路,以期确保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长效性,发挥和社会化认同的作用。其次,素拓育人对象要立体化,高校要在素质拓展训练过程以全方位育人和全员育人为出发点,充分定位特殊群体,培养精英群体,走与校内各育人职能部门功能融入的创新之路,将素拓的人力资源、活动资源作为优势资源充分植入,如资助育人、就业指导、生涯规划、人生导航、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诸多方面,在强化素质拓展功效的同时,实现更好的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的育人立体化目标。再次,素拓工作评价要立体化,高校要建立起“学校、学院、班级”三位一体的素拓工作展开格局,学校层面要以大学生素质拓展中心为依托,从全局的层面负责拓展工作的平台运作、过程管理,以及评价考核,在评价考核中要建立起实体的考核标准,如《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等;学院层面可建立分团委素质拓展中心,全体学生工作干部负责学院素质拓展项目的初次考评与实施;班集体是素质拓展工作重心下移、取得更广泛成效的基层力量和中心力量,可以通过推进团支部素拓认证方式,调动素拓实施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好地发挥其上传下达作用,为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实现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这一德育目标提供基础保障。

三、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创新诉求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推进需要课内课外、课上课下的结合,更要形成线上线下、平面网络共进的全新局面,特别是在素质拓展工作的广泛展开过程中,可以创新尝试网络宣传、网络认证、网络铺开的新方法。高校团委可建立专业化、品牌化且学生喜闻乐见的素质拓展网站,实现集宣传、咨询、认证、评比、展示于一体的网络素质拓展一站式服务和管理,通过多版块、多栏目,介入微媒体如微博、微信等方式,更好地实现素质拓展文化的形成与优化。新媒体条件下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创新诉求,是发挥德育工作网络新阵地作用的资源再开发,也是德育视角下高校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又一个十年的全新起点。高校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也要超越以往平面式的拓展活动标准,要以树品牌、重精品的理念建平台,以集中式、项目化的方法立平台,以立体化、全员性固平台,更要结合时代特色和90后大学生的需求建立新平台,将零散的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进行统整并纳入高校大学生德育工作的视野中,摒除为拓展而拓展的单一形式,将实践植入“体验式教育”观,从而在体验中服务于学生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更加生动而科学地满足德育工作的感染力与吸引力要求。可以说,在德育视角下的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为高校德育工作贴近社会、贴近时代、贴近学生提供更具多样性、丰富性和灵活性的途径和方法,为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构筑可更新、可补充的长效保障。

参考文献:

[1]石变梅,张胜红.团体咨询对高校德育的启发[J].高教与经济,2006(6).

[2]甘霖.论大学生素质拓展与青年人力资源开发[J].中国青年研究,2003(3).

篇8

[关键词]素质拓展;核心原则;内容规划;活动规划;实现形式

[作者简介]赵云,右江民族医学院管理系公共事业管理教研室主任,讲师,硕士,广西百色533000

[中图分类号]G4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6-0186-03

卫生管理专业是右江民族医学院六大本科专业中唯一的非医学类管理专业。自2003年专业创办以来,本专业围绕三类知识、四种素质、五项技术、六本证书进行综合素质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改革。经过素质拓展能力培训的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现将经验形成论文,供兄弟院校卫生管理专业大学生素质拓展参考借鉴。

一、大学生素质拓展内涵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由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为深入推进高校素质教育联合实施的一项系统教育工程。大学生素质拓展是以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为着力点,进一步整合并深化教学主渠道外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在“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学技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等六个方面引导广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帮助同学们全面成长成才的素质教育工程。在这个定义中,课外活动是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的主要途径;德、才、能、技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内容;扩大人力资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学生素质拓展的主要目标。近年来,医科类院校为了加快实现综合性大学战略,纷纷兴办了非医学类小型涉医专业。经过充分的调查发现,非医学类专业往往是在缺乏对社会需求的细化调查研究的情况下匆忙上马的,在建设时期缺乏相应的体制设计与机构建设,在发展时期缺乏相应的教学基础设施配备,结果大都出现了人才培养的瓶颈性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右江民族医学院自2003年卫生管理专业创办以来,大力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通过各种形式千方百计提高卫生管理专业大学生专业素质。经过8年的努力,卫生管理专业已经从弱势小型专业发展成为右江民族医学院的特色优势专业,其毕业生遍及全国各地,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

二、卫生管理专业大学生素质拓展核心目标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个性与共性的共同体,不同的专业应该具有不同的素质要求。经过研究,我们认为卫生管理专业人才能力素质培养核心原则体现在“诚于为人、能于治事、精于管理、善于研学”四个方面。

1 培养学生的为人之道(诚于为人)。为人是治事、为官、治学之先。为人之道在本质上是内在高尚品格的外在行为表现。要深刻领会与践行为人之道,培养高尚的人格与修为是内核,而掌握合理有效的人际技巧与塑造符合礼仪的伦理规范行为是外核。所以,我们培养学生为人之道的关键是内养善心、外塑德行。为人之道是卫生管理人才的首要素质,因为其关系到领导的权威性影响力与管理中组织协调的有效完成。

2 培养学生的治事之能(能于治事)。事者,问题也。管理的内涵是管人理事,管理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深刻地思考问题并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培养具有治事之能的人才是管理学专业的核心目标。卫生管理专业培养的就是能分析和解决公共卫生问题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了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治事之能,我们根据卫生管理职业的特点将治事之能力概括为“五子”:一是“活脑子”,也就是快速把握问题的本质,并迅速提出解决对策的思维能力;二是“嘴巴子”,就是厚积薄发的理论水平、淡定自如的心理素质和能说会道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心、口、脑三位一体的互动能力;三是“笔杆子”,妙笔生花的书面表达能力与应用文写作能力;四是“泥腿子”,上传下达的活动能力、脚踏实地的办事作风与敢于办难事、乐于办杂事、勤于办小事的被管理者素质;五是“人样子”,符合社交礼仪与卫生管理职业的言谈、举止、着装、打扮。总之,内在的善思、能说、会写、勤劳与外在的礼仪是卫生管理素质的五大支柱,卫生管理专业就是要培养具备这五种治事之能的高级专业人才。

3 培养学生的管理之技(精于管理)。管理能力是卫生管理专业的根本能力,也是卫生管理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管理学角度看,管理的本质是管人理事,其中“理事”是目标,“管人”是实现目标的手段。要提高管理之技,必须具备四项能力,一是理事的能力,理事的能力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对症下药的能力,即组织问题根源、对策的思考能力与任务性质、类型的识别能力;第二层次是战略构建的能力,即通过外在形势和内在条件的分析确定组织发展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路径、方法、步骤。二是识人的能力,即人才素质类型、层次的准确定位能力。三是善任能力,主要是在人、事进行类型、层次的合理匹配之后将人任命到其能干、愿干的岗位。四是管人能力,主要是通过软性、硬性的激励机制、规章制度促进人在治事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当前我国卫生管理专业往往存在以培养业务人才的模式培养管理人才的倾向,尽管满足了管理人才在事业发展初期需要从事具体业务的需要,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培养模式存在巨大的弊病,因为对于管理人才来说将来是要以从事管理为最终目标的,从事业务只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手段和路径。以业务人才的培养模式来培养管理人才,本质上是将手段技能目标化,其结果形同于为卫生管理人才的职业发展设置封顶线,必然影响卫生管理人才的事业发展。

4 培养学生的研学之术。学者,道之领悟与继承也;研者,道之反思与创新也,学与研如禽之两翼,缺一不可。大众化教育之后,人才培养中一直重学轻研,结果培养的人才缺失学术科研能力与管理创新能力,从而影响到卫生管理人才职业发展过程中职称的评定与岗位职能的履行。卫生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倡导研学之道的初衷就是以研导学,以学促研,通过学、研的良性互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学习能力。当然,从实用主义的角度看,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不仅是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的重要性是由卫生管理职业环境和发展路径决定的。我们培养的卫生管理人才将来主要在人民医院、妇幼保健、疾病控制等卫生事业单位工作,卫生事业单位本质上是卫生技术人才聚集的技术型单位,卫生管理人才要想在卫生技术型单位从事管理工作并取得事业发展,光具备管理能力是不够的,必须在学术上有所造诣才能产生服众效应。事实证明,当前我国培养的卫生管理人才在卫生事业单位从业的过程中常常面临发展受限的危机,其中根源之一就是我们培养的卫生管理人才科研能力不足,进入工作岗位以后不会写学术论文、不会报科研课题,结果是职称上不去,也意味着级别也上不去。

三、卫生管理专业大学生素质拓展的主

要内容

1 目标导向。卫生管理人才的基本素质我们用三类知识、四大能力、五项技术、六本证书来概括。“三类知识”就是卫生管理专业知识结构以医学、管理学、计算机技术为三大支柱,其中医学是基础,管理是核心,计算机技术是补充。完善知识结构的目标是培养懂医学、能管理、会计算机技术的卫生管理人才。“四项能力”就是卫生管理人才能力素质培养上以“诚于为人、能于治事、精于管理、善于研学”为目标导向,目标是培养会为人、能干事、精管理、懂科研的卫生管理人才。“五项技术”就是要求卫生管理专业的大学生须掌握如前所述的五个基本技能。“六大证书”可以概括为“3+2+1”模式,“3”是秘书证、人力资源管理师证、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证书,“2”是英语四级证书、计算机二级证书,“1”是公关资格证书。

2 活动规划。依照“诚于为人、能于治事、精于管理、善于研学”的素质拓展核心原则,以及三类知识、四大能力、五项技术、六本证书的获得,我们规划培养路径、提供培养平台,而且提供专项经费,实行专人负责。主要规划是:对于三类知识,我们主要是通过理论教学培养;对于四大能力,我们主要是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对于五个基本技能,我们将通过课堂授课、实际演示、亲自操作的流程进行培训;对于六本证书,我们主要从鼓励参加、考试辅导两个方面提高证书的参考率与通过率。在此基础上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拓展管理素质的活动,培养卫生管理基本素质(表1)。

(三)实现形式

1 四个环节。三类知识、四大能力、五项技术、六本证书可以概括为,卫生管理专业大学生素质拓展的本质就是要在知识教育基础上培养大学生的德、才、能、技四个方面的综合素质,实现耳听、眼见、手动、脑思四个环节。“耳听”就是理论教学,“眼见”就是课后见习,“手动”就是毕业实习,“脑思”就是毕业论文。四个环节中耳听、眼见、手动目标是学以致用,即知识转化为才能,脑思目标是学以致用后的反思与提升,即才能向智慧的转化。

篇9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就业素质 拓展实训

随着现代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在知识储备、综合素质和人格个性等方面,大学生的世界观与人生观都有了更加深刻的定位,同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激发着广大学生的就业愿望。多元化发展且又无序性的人才用人市场,造成了当今激烈的人才竞争就业现状。近年来,大学毕业生难于就业的问题不断凸显,给社会稳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及压力。新形势下,我国现行的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就业机制,为大学生的就业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同时也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素质的考验。大学生就业素质拓展训练,通过设置模拟场景,安排挑战项目,组织感悟分享,让大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接受心理素质考验,激发自身潜能,在团队的氛围中,不断提升就业素质。本文针对我国当前普遍面临的大学生就业素质问题,探究性的提出了大学生就业素质拓展实训工作的创新落实措施。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必须具备的素质分析

当今社会形式的发展,对于综合型人的人才需求与日俱增,当代大学生的就业素质问题,要适应新的社会形势要求:

1.健全的体魄和健康的人格修养。身心健康是现代企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人格修养,是大学生就业素质的内化性体现,大学生就业的身心素质以及性格修养,成为很多现代企业人才引进的选择基础。

2,坚定的思想政治观念和高尚的爱国素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代表了先进的思想前沿,大学生坚定地政治立场以及高尚的道德素质,是现代社会正常发展的基础,思想道德,是大学生就业素质的前提条件。

3.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现代企业的发展,对于人才的引进,往往注重人才的事业责任感,把人才敬业态度作为衡量人才素质的首选条件,大学生就业选择时,事业心强、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才备受欢迎。

4.具有坚韧吃苦的开拓创业精神。新形势下,对于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而言,缺乏的不是理论知识而是实践经验。放平心态从基层做起,具备吃苦实干的奋斗进取精神,是现代大学生在事业上获得长远发展的创业素质。

5.专业的基础技能和综合的知识结构。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扎实的知识结构,是现代人才用人机制中必须具备的基础素质,不少企业会看重有复合专业背景的学生,没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知识构架,不可能高效发展。

6.本位的动手能力和务实的实践意识。实践出真知,多数用人单位在人才招聘时更青睐于那些有过实践经验和实践思维活跃的学生。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就业的实践素质。

7.具有团结协作意识和集体共创精神。现代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越来越看重企业的团队协作精神,很多工作单靠个人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需要共同协作。那些没有集体荣誉感、缺乏合作意识的大学生人才在应聘时会受限。

二、目前大学生就业素质问题及现状剖析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存在的心理素质问题

1紧张焦虑心理。对于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过度焦虑引起的紧张、不愉快乃至恐惧的期待情绪,会使人处于极度敏感的自我封闭状态。由于对前景无法准确判断,因此在择业时缺乏理性思考,行动上漫无目的,造成精神上紧张压抑、消沉茫然现象,严重影响着求职状态。

2.自负自大心理。自由择业的人才交流模式为当代大学生施展才华、实现理想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但是现实生活中部分大学毕业生因自身的些许优势而在内心深处存在睥睨自诩、夜郎自大的极端自负心理。在这种心理支配下,择业时“挑肥拣瘦”,不能正确审视定位自己,在瞬息万变的求职竞争中迷失方向,造成了择业难的被动局面。

3.自卑怯弱心理。自卑心理表现在对自己的行为能力不敢肯定,不能正确定位。部分大学生由于择业初期受挫,在求职过程中面对竞争对手时缩手缩脚,怀疑否定自己的能力,由于心理羞怯自卑原因,从而在择业时往往不能充分展示、推销自己,对前途失去信心,持消极逃避态度。对大学生求职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4.盲目从众心理。长期的学校群体生活,促进了学生处理事情的从众原则导向。因此,不少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也一如既往的坚持“群帮性”原则,“鸭子过河随大流”,别人找什么工作,自己也跟着去找什么工作,根本不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更不去分析社会的需求和将来的发展,盲目从众,贻误了良好的求职机会。

5.依赖被动心理。有的大学生自立能力较差,习惯于“农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状况,在求职过程中缺乏主见,一味的依赖学校、家庭给联系就业单位,而自己总是被动的在期待中“守株待兔”,一旦希望落空,往往会产生极大的心理落差,甚至作出极端行为。

(二)大学生就业的能力素质问题

现代大学生就业竞争非常激烈,需要具备较高的自身就业能力素质。当前大学生就业素质表现出的弱点颇多,主要概括为:

1.知识结构不够广泛,就业发展潜力不足。很多高校在教育过程中,只重视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忽视了学科间的纵向引导。导致了很多大学生就业面窄,对口专业少。近几年来,迫于就业压力,学生考研、考证现象导致了专业学习精力相对不足,这种舍本逐末的状况不利于学生职业生涯中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2.综合能力严重缺失,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制约,很多高校只注重学生的基础理论教育,在知识运及创新实践等综合能力培养方面缺少有效措施,导致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缺乏专业技能的实践。大学生的知识运用和能力创新素质偏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就业导向存在偏差,职业素养教育欠缺。由于各种社会因素误导,就业观念偏失,高校针对大学生的就业导向措施不足,缺乏职业化素养的教育,导致部分大学生上岗后表现出知识转化能力较差,不能很好地发挥专业优势。因此,高校应在注重大学生能力培养和知识积累的同时,更要注重其职业素养的提高。

(三)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导致的一系列社会现象

1.影响了农民家庭和农村经济的快捷发展。现代经济发展条件下,高校大学生高昂的学费及生活费用大都靠家庭为后盾,毕业后的就业难问题直接导致了很多农民家庭陷于困窘,生活水平明显下降。这种高投入、无回报的大众化高等教育,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误导了社会对高校教育改革动机的质疑。现代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其初衷是面向全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新形势下,由于教育教学资源的分配不均衡,高等教育的盲目扩招和收费的大幅度增长,大学生就业 难的现实,促使了社会对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的动因和目标产生质疑。

3.造成了社会财富和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大学生是我国人力资源中的优秀群体,是社会建设的生力军,在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社会特别是农民家庭以巨大投入培养出的人才,在当今社会形势下,并非真正的体现出大学生的人才价值,这是对当今社会财富和优秀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4.导致了社会边缘化待业大学生群的弱势。农民是当今社会中庞大的弱势群体,而严峻的就业现状又使毕业后无业成为新的弱势群体。经济上难以自主,前途的渺茫和命运的不公,沉重的精神负担和厌世心态侵蚀着大学生的心态,导致了社会对大学生的很多弱势现象发生。

5.生化了读书无用论的再现及严重辍学现象。严峻的人才竞争现实,导致了很多大学毕业生无业可就,重新出现了“读书无用论”思想的再现,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使农民家庭接受高等教育的积极性严重受挫,学生的厌学情绪日增,教学质量下滑的趋势难以遏制。生源不稳定,学生生源流失辍学现象严重。

三、大学生就业素质问题的成因分析

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因素很多,总体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因素。现代市场经济形势下,大学生人才的需求和市场发展存在相对滞后现象,现代人才机制的运行,导致扩招剧增的生源与就业岗位严重失调。人才市场中供求结构的失衡,对大学生就业产生巨大冲击。

2.学校因素。高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多偏重思想政策教育,缺少对毕业生求职能力的培养训练,缺乏健康心理疏导,大多数毕业生匮乏竞争综合能力,不能准确地把握机遇,因此产生了偏执、自负等不良心理。

3.家庭因素。家庭的职业定位、社会背景等因素,促使部分大学生在就业时产生了一定的依赖心理。传统价值观念的改变,导致学生择业时急功近利,虚荣心理严重,缺乏职业责任意识、忽视职业的深层价值。

4.个人因素。面对现代激烈的人才竞争环境,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导向发生转变,大学生由于社会阅历比较浅,不善于甄别问题和分析问题,不能正确自我定位、心理承受力差,所以会产生各种不健康心理。

四、大学生就业素质拓展的必要性

大学生就业素质拓展训练,是缓解现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重要措施,通过模拟实训,让大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接受素质考验,激发潜能认识,释放就业压力。

1.有利于建立科学的价值观。大学生作为智力、文化和自尊心强的青年群体,有着较高的报复和追求,新形势下的人才体制,致使大部分大学生承受的心理压力较大。正确引导大学生适应社会、热爱生活价值观的形成,增强挫折应对能力,学会以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面对困境具有重要意义。

2.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对新生事物有较强的感知接受力。当今社会,充满着机遇和挑战,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没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在就业竞争时将无所适从。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能够激发大学生的挑战精神,完善健康人格,能够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3。有利于塑造学生团队意识和精神。沟通与交流是生存的重要方式,而合作则是确保生存质量的关键。当代大学生虽然与时代潮流接轨较快,但主动合作交流意识不强。就业素质拓展训练教育,蕴含了沟通、写作、配合的哲理,对于大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4.有利于提高学生社会就业竞争力。大学生就业难,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面对多元化的社会需求,实施素质拓展训练,采取双向交流、亲身体验、共同分享的互动式教学,有利于大学生准确自我定位,提高就业竞争力,对今后的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五、大学生就业素质拓展实训的实施途径

目前大学生就业环节中出现的矛盾与趋势,突显素质拓展教育在高等教育实施过程中的不足。全面、系统地开展大学生就业素质培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落实:

1.调整专业设置,拓宽择业渠道,适应市场导向的社会需求。要优化高校专业课程,积极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延展学生择业岗位,保障大学生就业岗位的稳定。建立合理的知识能力结构,着眼于学生品德和能力的全面发展。注重加强基础教育,拓宽专业面,注重培养德才兼备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2.提升综合能力,强化社会实践,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需要。实践是学习的根本目的。大学生就业是参与理论实践的过程,高校要加强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及非智力因素,进行创业知识传授和创业能力培养,激发学生创业欲望,有利于大学生争取就业主动权。

3.培养良好素质,整合发展观念,提高大学生生存意识能力。现展论认为,生存是发展的基础。要让学生学会面对挫折、学会竞争。人际交往能力及团队精神是个人在现代社会中取得成功的必备要素,通过多种形式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训练学生的求职技能是提升大学生就业生存能力的重要环节。

4.拓展素质训练,加强就业指导,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素质。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能够促进大学生磨练意志,陶冶情操。高校教育要与社会发展的现实接轨,全程化指导大学生的就业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理念,培养学生现代职业的责任意识,转变职业观念。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实力。

5.倡导创业教育,落实创业实践,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大学生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要大力支持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应从创业所必备的素质条件,经验积累等相关方面,提升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综合素质。

六、结束语

总之,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格局,人才交流供求机制,增大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使大学生就业择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新形势下,创建大学生就业素质拓展实训工作,缓解疏导大学生就业素质问题已经迫在眉睫,拓展大学生素质实训教育是适应时展的必然趋势,有待于社会的共同携手关注和解决。

参考文献

1.罗强.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与大学生就业.中国科技信息,2005

2.王秋波提升大学生就业力与高校素质拓展.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06

3.肖潇,张光旭.拓展训练在大学生素质提升中的作用.青年探索,2008(2)

篇10

关键词:大学英语;素质拓展;课程群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41-0040-03

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如何改进现有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各自不同的发展需要,让学生在掌握基本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拓宽知识、提高素养,成为大学英语教改的又一个新的课题。开设一些有专门用途的或者素质拓展型的课程,如商务英语、实用翻译等,供不同兴趣和需要的学生选择。不失为一种大胆的尝试。选课的前提条件是在大一第二个学期,学生根据自己的英语学习情况,参加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通过者,在第三学期和第四学期可以自主选课修读大学英语课程群里的一门拓展课程,拓展课程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较高要求组织教学。拓展课程一览表在每学期初公布,根据学生自主选课情况组班教学。从一个学年的实践来看,这些拓展课程特色鲜明,能发挥学生情感的促进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有效度以及差异发展的水平。

一、大学英语素质拓展课的设置依据

《大学英语课程要求》第三部分的课程设置中要求“各高等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课程要求》和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出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无论是主要基于计算机的课程,还是主要基于课堂教学的课程,其设置都要充分体现个性化,考虑不同起点的学生,既要照顾起点较低的学生,又要为基础较好的学生创造发展的空间;既能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又能培养他们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既要保证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的英语语言水平稳步提高,又要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以满足他们各自不同专业的发展需要。”

近年来,由于中学的英语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大学新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较好。入校后经过一年的大学英语学习、提高后,80%左右的学生都能通过大学英语四级的测试,他们储备了一定的词汇量、具备了相当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在接下来的第二学年,过了四级的和没过四级的学生仍然在同一个教室里,按同一个要求、由同一教师用同一个模式教授同一内容,不但教师觉得课不好上,深浅快慢不好把握,学生也觉得没有进步。为了设计适合学生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既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又培养他们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一种新的尝试正在进行中:没过四级的学生仍然按照一年级所学的系列教材继续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过了四级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在大学英语课程群里选择一门拓展个人语言素质的新课程。课程群如下表:

课程群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起来,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课程的开设采取弹性制(课程可根据学生的选课情况增减),致力于创造适应学生的教育,充分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创设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使每个学生都能受到自己需要的教育,获得有个性、有特色的发展。课程群注重培养每个学生的“发展性学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二、大学英语素质拓展课的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本

教育的一切社会功能和价值都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前提和依据的。人的发展由于先天禀赋、家庭教育、内化过程千差万别,导致了不同的人在身体、心理、智能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个人特点、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这些差异决定了教育的着眼点应放在不同学生的发展上,课程的实施应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与需要的广泛差异。另外,人的发展有其独立性,有根据自身特点而产生的个人某一方面发展的需要,这种个人发展需要又决定了教育的着眼点还应放在不同学生的不同方面的发展上,要为每个人提供一个他所需求的、有效的教育机会,只有充分发展每个人的智慧、兴趣和特长,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发展。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教育本身的价值所决定的。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满足每个人的个性需要和期望,因此,教育应该呈现出多样性、个性和特色,能够为每个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性格和志向的学生提供相适应的学习和成才机会。

大学英语素质拓展课程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的差异,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差异教育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关注所有学生的共同发展以及和谐发展。

三、大学英语素质拓展课的特点

1.实用性

经济的发展给英语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也拓宽了学生就业渠道。为了使学生多一分职业准备,素质拓展课群里设有一些专门用途的英语,以满足专门交际的需要。课群的课程正是紧跟市场需求,以提高学生的语言实用技能为目标,与大学英语综合课程一起,构建一个了实用性、操作性较强的课程体系。语言成为能运用于实践的有用的工具。

2.丰富性

个人的先天素质是有差别的,不同的个体都有某一或某些领域内的较大的发展可能性,但却不可能是同一个体在任何领域均有所长,也不可能所有个体都能在同一领域存在相同的发展可能性。时下课程改革总的发展趋势是:课程的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统一;学术性课程与非学术性课程的结合;学科课程与非学科课程的结合。通过设置多样化的课程,使学生享有尽可能多的选择机会,使课程适应学生。通过设置多样化、具有选择性的课程,让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语言教育也应允许学生有差异的和谐发展。大学英语素质拓展课程涉及听、说、读、写、译,涵盖语言知识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这不仅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需要,也是为了给学生提供较多的选择机会,使不同个体的专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的需要。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并将所学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

3.拓展性

一年级的综合英语课仍然注重学生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巩固和提高,为后续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课群里的课程都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力、兴趣和需要进行选择的、进一步强化和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课程。拓展课程强调课程间内容的科学配置,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优化。拓展课程充分开发和利用了课程资源,拓展了学用渠道。

课群里的课程注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兴趣爱好,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开发学生的潜能,并为学生提供多种学

习途径和学习经历,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

四、大学英语素质拓展课对教师的要求

1.教师要有明确的课程意识和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

以往教学就是教教材,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教材编什么内容,教师只管上什么内容,教师主要是知识的传授者,全校的学生无论英语基础如何、兴趣如何,都按同一本教材、同一个要求、同一套程序、同一个模式,学习同样的内容,“单词――课文――练习”周而复始。教师很少对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创造,教师与课程的开发、编排没有什么关系。拓展型课程使课程结构由单一性转向多样性和复杂性,教师不能只是教材的使用者,而更应是教材的建设者;教师不仅要会利用现成的教材,还要对教材进行评鉴和有机整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进行课程教材的开发和建设,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教师要自己动手制作课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教师还对课程实施的状况进行分析,培养课程评价的能力,要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定,等等。

2.教师要有持续的自我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