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价值范文
时间:2024-01-25 17:26: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供应链管理价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供应链管理的过程
供应链管理是企业间重要程序的整合与管理,包含了从上游供应商至下游客户间实体原料、服务和信息的管理,以增加客户的价值为目的,整个程序包括:原物料的获得与采购、生产排程、订单处理、存货管理、配送、仓储及顾客服务等。
供应链管理可以分成三个维度:功能内的协调,是指企业内部对作业及程序的成本控制,以达到较佳的生产效率;功能间的协调指企业内各个部门间亦需要有良好的整合,以降低可能的目标冲突,诸如后勤与财务部门或后勤与生产部门等的协调;组织间的协调指从整体供应链来看,组织与其它组织间通过某种机制来达到成本更低、效率更好的生产,如根据销售状况实施的自动补货系统或及时生产等。在全球环境不断变化及客户需求多变的情况下,讲求“快速”是企业创造优势来源之一,在供应链管理的理念下,“时间”是另一个改变市场生态的重要因素之一,能立即反应市场而快速做出改变的企业才能真正享有成功的成果,因此,“时基”(time-based)竞争是企业必然会面对的,Just-In-Time是整合的并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目的是改善质量、提高生产力并减少不必要的浪费,JIT提供了一种成本有效的生产并且在正确的质量、正确的时间及地点配送正确的需求量给客户,多运用在及时地提供原物料、生产制造及配送的过程上,JIT是供应链管理中讲求时基竞争下极为重要的一种策略,例如厂商与供应商采用JIT的配送,有效地控制厂商的存货量并降低不必要的货品积压,更进一步地甚至可以达到零库存的有效管理等。
二、采购在供应链中的重要作用
采购、生产以及配送是传统供应链当中三个主要的阶段,不论是制造商对其生产原料与零件的采购或下游厂商对商品的购买,原物料采购对每个在供应链内的厂商而言,是不可避免的一项作业,因此,企业的“采购”是企业一种功能性的活动,诸如购买原料、半成品(如零件)和成品(如机器设备),与日常的物料管理及信息管理有关,企业对供应商的采购关系着自身的成本及产品质量,有高质量的原物料才能生产出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进而创造更高的顾客价值。对大部分的厂商而言,自行生产所有制造过程中所需的原料或组件是很困难的,甚至是某项生产技术,为了降低自行开发的风险,厂商倾向专注在核心能力上,并从其它外部供应商获得所需的其它资源。因此,采购最基本的目的是在保证组织能有称职的供应商在合理的成本下,持续不断地提供所需的原料,它扮演着支持生产及作业程序的角色,所以,组织的采购策略必须和生产策略一致,以使得组织在公司层级的策略能有效运行;对内,采购应当和企业的生产及公司层级策略相互沟通,对外,则与供应商互动。
三、采购价值链(Sourcing Value Chain)
采购价值链可以充分说明策略性的购买在供应链组织中扮演的关键角色,它是组织成本控制及获利的主要原因,如图1。
1.制定年度计划:主要指组织制定整体目标及未来在采购上的相关细节。
2.定义需求:定义需求是依据组织内部在未来的生产程序或其它相关企业活动所需的原料或组件等,定义出所需要的原物料清单。
3.拟定采购策略:此阶段对组织来说是一个做或买(make/buy)的决策选择,组织依本身的能力来衡量是否由自己来开发生产所需的原料或向外寻找供货商。
4.评估并选择供货商:在决定向外采购原物料时,组织必需在多个符合要求的供货商间选择欲合作的对象,包含了对供货商过去经验及能力等的评估。
5.取得原料:组织在此阶段的重点是如何降低交易时的成本,可通过电子商务或网络来达到这一目标。
6.管理与供货商的关系:对供应链内的厂商而言,与供货商的关系是一种资产,并不仅是交易而已,除了采购原物料外,厂商与供货商间更可有技术及知识上的相互支持,长期来看,是一种竞争优势。
从采购的价值链中可看出厂商与供货商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企业为了有效地在市场上竞争,必需拥有称职的供应商,而供应商亦必须能够在有效的时间内提供高质量且价格合理的原物料,因为厂商所生产的产品质量最终决定在其供应商的能力上,采购策略的功用之一即是为企业与有能力的供应商间建立联系,包含了寻找新的供应商及改善原有供应商的能力。
作者单位:黄海峰,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王依群,中国石油东北化工销售抚顺分公司
参考文献:
[1]黄海鸿,刘志峰等.产品环境价值链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2006,(3):210-214.
[2]李严锋,刘贲.基于价值链原理的复合型业态供应链价值模型[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6,(2):96-99.
Analysis of the purchase value chain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Huang HaifengWang Yiqun
Liaoning Petrochemical University of Northeast China Petroleum Chemical sales Fushun Branch
篇2
内容摘要:供应链管理研究的复杂性要求更全面的归纳性研究方法。然而,国内目前的供应链管理研究过于重视定量研究, 忽视定性研究, 更缺乏规范的定性研究方法论指导, 这一缺陷制约着供应链管理理论研究水平的提升。本文在介绍扎根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扎根理论在供应链管理研究中的价值和评估方法,以期推动该方法论在国内供应链管理研究中的运用。
关键词:扎根理论 供应链管理 定性研究方法
供应链管理研究的挑战
(一)缺乏整体性理论研究
国内对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大多基于实践环节的某些具体问题,解决方案更多的是提供一些经验上的模型来解释SCM的适用范围、形式、成本和利润,而对理论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缺乏核心理论的建立。
同时,目前供应链管理的研究成果中大部分是针对供应链某部分进行的,并设定特定条件,当条件改变时结论就要发生变化,以致适用于供应链整体的研究成果很少。
(二)缺乏定性研究方法
国内的供应链研究大部分集中于定量分析方法。定量研究适合在宏观层面上大规模地进行社会调查,但是不适合在微观层面进行细致深入的动态研究。定量的方法不仅将复杂流动的社会现象简单化、数量化和凝固化,而且忽略研究者对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影响。由于定量研究是通过对事物可量化要素及其相关关系的测量、计算与分析来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 因而用其来直接研究复杂且动态的管理问题与现象就比较困难。
在西方尤其是北美,越来越多的社会科学研究者开始由以往仅重视定量研究方法转而对定性研究给予同样的重视。而在定性研究方法中,扎根理论是比较突出的一种方法。
扎根理论的内涵与步骤
(一)扎根理论的内涵
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之后简写为GT)最早由Glaser提出。它的核心思路是通过抽样获取数据,对样本提炼出范畴,并持续比较,找出参与人认知的理论性异同,从而建立在范畴、属性和关系基础上的理论框架。
研究中往往并没有先验假设,从数据中直接获得知识,不受制于已有理论,是一种在被调查者观点基础上理解现象的解释性、归纳性研究方法。
(二)扎根理论的研究程序和特点
如图1所示,GT的研究程序不同于一般的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也存在差异。其比较突出的特点在于:
1.文献的解释性作用。与其他研究方法不同,其不以文献回顾和假设开始,相反,在研究中要舍弃文献,从实际数据中产生范畴和关系。GT要求先从数据中产生自己独创的理论,之后再在已有理论或者已有案例事件中寻求解释(步骤6)。
2.抽样和访谈。扎根理论依赖于数据分析,而数据来源于访谈(步骤2和4)。这里的访谈要求逐字记录,以保留细微的差别。同时要求开放式访谈,尽量让参与者自行回答,不对其做任何引导。访谈对象必须覆盖不同组织不同管理层次的雇员以对比不同。
3.开放性编码和选择性编码的规范方式。开放性编码(步骤2)把数据分为不同的有意义的单位,并组合成抽象的概念或范畴。在步骤7,使用选择性编码,将新范畴进行提取并整合。
在研究中,使用备忘录(研究笔记)的方法(步骤3、5、7)来提炼范畴,定义不同范畴之间的关系,并获得数据分析的可靠性和完整性。
4.持续比较。图1显示出研究过程的来回移动,这被称为持续比较。研究者提出基于一组采访、观察和其他形式产生的数据间的关系,然后通过后续访谈和数据收集活动来测试这一关系。而访谈又带来新想法,从而重新解释之前的范畴和关系,并带来更加集中化的访谈和数据收集。这一过程的重复性使GT区别于其他定性方法。
经过持续比较,定义了清晰的范畴和关系,理论也由此产生(步骤9)。当访谈已经无法增加现有的范畴、属性、过程和关系时,理论达到饱和,从而产生新的理论。
扎根理论的目标就是构建新理论,而理论的目的在于描述在特定结构条件下范畴和现象之间的关系,从而解释行为。
扎根理论价值及其在国内供应链管理研究中的应用
(一)扎根理论的价值
要了解GT的价值,必须先了解它的研究理念与其他研究方式的差异。Burrell and Morgan (1979)和Meredith et al. (1989)把学术研究范式描述为代表研究者和学科的哲学范式的连续体,两端分别为实证主义和相对主义/ 解释主义,如图2所示。
实证主义强调客观性、普遍性、可重复性、意外证伪,旨在解释和预测。这种范式包括现实主义和科学现实主义,包括实验、数学模型和线性回归、模拟和统计方法等。
而另一端是相对主义和解释主义。这些研究者强调描述而不是预测。解释主义依靠定性方法,包括实地研究、符号学、案例及现象学。一般来说,相对主义/解释主义试图从个体的角度理解环境,认为个体会影响塑造他们所处的环境。
在实证主义和相对主义/ 解释主义之间,则是扎根理论的客观主义、建构主义。就定性方法的解释和预测特性而言,扎根理论更客观。Charmaz(2006)提出“客观主义的扎根理论”即“假设外部事实正在等待着被没有偏见的观察者记录”。
和大多数定性分析方法一样,GT位于接近相对主义/解释主义的一端。然而,扎根理论依赖于定性数据和数据分析方法,强调重复性。它对探求模式和新理论构建的强调,又将它区别于其他定性方法。
扎根理论严格遵循归纳与演绎并用的科学原则,强调理论的特殊性和情景性,通过理论取样、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等一整套系统的操作程序,来建立并完善关于某种现象的理论。因此,非常适合构建符合中国现实的供应链管理理论。
(二)扎根理论在供应链管理研究中的引入
就供应链管理研究对象——供应链的特点而言,扎根理论非常合适。
1.社会性。供应链就内在本质而言是社会性的,相互关联,跨组织、跨企业、跨文化。因此,研究者必须将供应链中存在的复杂而相互关联的现象作为社会过程来研究。扎根理论提供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入研究,通过揭示组织行为产生的环境、组织结构和过程,使得研究者能了解在供应链框架下个人经历、互动和关系如何形成公司战略和行动。
2.整体性。供应链管理的宏观和相互关联性要求相应的研究方法要能从局部的研究来理解整体科学和逻辑表明,了解整体需要通过归纳法严格地质疑其部分。扎根理论是一个审视的归纳研究方法,它使用了一个全面的、面向过程的方法来确定供应链运作的规则、过程和策略,揭示了供应链管理中的行为维度,为研究者提供了一种从公司内部、公司之间不同层级和功能部门人员收集解释数据的方法。
3.自适应性。供应链是一个复杂的自适应组织系统,需要在复杂的环境中自我调整。而所有复杂的自适应系统都涉及到内部潜在的大量非线性相互作用的不同部分。由于非线性相互作用,整个系统的行为并不是部分行为的简单相加。线性回归、正态相关等类似的数学技术,对于自适应系统的复杂分析进展甚微。GT的聚合、归纳和模式探求的过程,并不仅仅着眼于描述某个范畴的状态(如:知识意识的高低、创新的采用率高低),而是描述这些范畴之间的关系(如:知识意识对创新采用程度的影响),对于供应链研究而言非常有效。
笔者认为,在供应链管理研究中,不应完全抛弃定量研究,然而也不应仅仅只有定量研究。因此,引入扎根理论,找出中国情境下的供应链管理理论基础之后,再使用定量分析,更为合适,也更为客观。
扎根理论应用评估和不足
(一)扎根理论应用的评估
不同于量化方法,定性研究往往缺乏有效简洁的评估方式。为了评估扎根理论的研究成果,需要有效的评价标准。表1对已有的文献和标准进行了小结,有几个标准基本相同,但在文献中可能使用了不同的术语。笔者认为,经过比较和归纳,同一套准则可以用来评判扎根理论的研究,包括:严谨性、可信度、实践价值和理论价值。
(二)扎根理论的不足
正如任何研究方法,GT也存在缺陷。
1.解释性。扎根理论最大的缺点是它的解释性本质。潜在偏见是对解释性研究结果的有效威胁,即结果可能受到研究者偏见的影响。同时,因为访谈是开放式的,研究者在访谈中需要控制过程的进行,而不让参与者将访谈引导到自己偏好的方向。
此外,研究者在解释数据的能力上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果研究人员没有这方面的理论敏感度,重要的问题可能会被忽略掉。因此,扎根理论对于理论敏感度有较高要求。
2.推广性。扎根理论的实质是理论建立,而不是理论测试。理论概念和关系的普遍性验证往往需要通过实证调查方法进行。由于研究中相对较小的样本和选择性的参与者,研究中结果比较难在不同企业和环境进行推广。
3.操作难度。由于GT要求数据在现场获取,企业可能不愿意让员工参与重要的访谈,也可能会对访问者进行有目的的企业行为观察感到不舒服,这常常使寻找合适的公司很困难。此外,数据分析方法较为耗费时间,开放式编码的访谈和新范畴的不断比较需要大量时间和耐心。由于持续比较的过程,样本的大小取决于达到理论饱和的过程,数据收集所需的时间长度往往是未知的,也很难确定是否理论已达到饱和。在无法确保没有新范畴出现之前,研究者可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抽样。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汽车供应链;绩效评价;层次分析法
1.引言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课题组在2011年10月至2012年8月期间编制了《产业襄阳发展战略规划》,规划中提出未来5-10年襄阳应把汽车产业特别是新能源汽车确立为工业领域的龙头产业。在这种情况下,汽车供应链的管理就会相对复杂也会出现很多问题,所以构建一套较为完备而且具有适用性、全面性、可比性和可重构性的汽车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很有必要的[1]。层次分析法相较于其他的分析方法(如:模糊综合评价法、数据包络分析法等)来说具有计算简单,评价方法主观性较小,考虑的比较全面等优点。
国内外在对汽车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中取得了许多的成就,但是由于与绩效评价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所以选取的指标也就不尽相同。Lummus[2]等提出供应、需求、交货运送和过程管理四个方面为考核的主要指标,同时又论述了制定战略供应链计划的七个步骤;Cooke[3]教授也把供应链整体绩效评价归纳为10个方面;马士华[4]等在其著作中提出从服务质量、影响性、财务绩效和物流绩效等四个方面作为供应链绩效统计指标;杨茂盛[5]等从客户服务水平、学习和创新、财务和内部业务四个方面多个角度创建评价体系;张敏顺[6]等人认为应该从客户满意度等四个方面建立一般性的评价体系。
本文结合襄阳市汽车供应链的具体特点,将供应链分为经济价值、业务流程价值、最终用户价值和创新价值四个方面[7],利用AHP构建模型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选取出关键指标,关注供应链的长期发展,以期为企业及社会调整和重构现有供应链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2.汽车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2.1汽车供应链管理绩效的概念
所谓汽车供应链管理的绩效,是指汽车供应链组织中各成员通过信息共享和协调运作,在供应链硬件设施、人力资源和技术开发等内外资源的支持下,通过研究开发、物流管理、生产制造、市场营销、顾客服务、信息开发等活动增加和创造价值的总和。
2.2汽车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结合汽车供应链的特点,从汽车供应链经济价值、业务流程价值、最终用户价值和汽车供应链创新价值四方面来构建汽车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汽车供应链不同方面的考量,选择不同侧面对整体的绩效作出评价,建立了以汽车供应链绩效为核心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8],具体见表一。
3.基于AHP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
3.1 AHP层次分析方法概述
层次分析法(AHP)是美国运筹学家T.L.sat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主要是把复杂问题中的各种因素通过划分为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9],通过两两比较把专家意见和分析者的客观判断结果直接而有效地结合起来,确定层次中诸要素的相对重要性。而后利用数学方法计算反映每一层次元素的相对重要性次序的权重值,通过所有层次之间的总排序计算所有元素的相对权重并进行排序。
3.2权重的确定
本文以汽车供应链的经济价值为例,采用专家意见法,即邀请一位或者几位权威的专家对各准则层及相应指标的相对重要性给出判断矩阵,若专家人数超过一位必须事先确定各位专家所给矩阵对最终矩阵的影响程度,然后再在yaahp软件中,按9分位比率输入各级指标的评价值,最后通过软件计算一致性检验结果值和各个指标的相对权重值。
4.结语
供应链在企业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尤其对于物流企业而言,供应链就是企业的经济命脉。本文从汽车供应链的经济价值、业务流程价值、最终用户价值和创新价值四方面选取评价指标,选取的指标各有侧重,运用AHP层次分析法,为汽车供应链绩效的评价构建相对全面的体系。下一步研究将基于构建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实地考察,将理论付诸实践,对襄阳市汽车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体系进行实证研究。(作者单位:湖北文理学院管理学院)
项目:1.绿色襄阳建设背景下的报废汽车回收逆向物流研究 2014年襄阳市科技计划软科学研究专项项目
2 .RFID技术在汽车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 2014年湖北文理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参考文献:
[1]谢建业.汽车制造企业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现代企业文化,2010(27).
[2]Lummus R R.Vokurka R J,Alber K L.Strategic supply chain planning [J].Product ion and Inwentory Management Journal,1998(3):49-58
[3]Cooke J A.Measure for measure[J],Logistics,1999,2(7)111-113
[4]马士华,谭勇,龚凤美等.工业企业物流能力与供应链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管理学报,2007,4(4).
[5]杨茂盛,李涛,白庶.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供应链绩效评价[J].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2005(2).
[6]张敏顺,宋燕.基于核心理念的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5 (3).
[7]陶德馨,李睿.汽车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科技成果.2005(12)
篇4
【关键词】客户价值 供应链 物流管理 探究
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逐渐推广,当前市场环境下的物流同供应链管理工作逐渐成为了企业工作的关键性部分。
一、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的独特竞争优势
优秀的供应链与物流管理能够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独特优势。主要表现在成本、价值以及其独特的竞争占位上。
成本优势主要是指降低成本以提高利润。所有行业里均存在以较低廉成本占领市场的企业,其原因一定程度上在于产量扩大带来的相应产品均摊成本的减少。结合“经验曲线”论中的内容并加以完善,产量的增加,不仅仅降低生产成本,其他成本也会相应降低。而在提高综合效益及产品产量、减少单位成本的基础上,供应链及物流管理的优化能够为实际工作提供大量方法。
价值优势主要是指利用企业产品及服务的附加值,形成价值性差异,获得客户青睐。由于客户群体的价值取向存在差异,使得根据相应客户的不同价值需求调整产品及服务附加值成为了可能。常见的增值服务包括了送货上门服务、售后服务、技术支持等等多个方面。随着市场环境下客户对产品及服务的需求逐渐细化,物流管理面临着巨大挑战。
市场占位优势,主要是根据产品成本、产品服务两部分进行划分,部分企业以低成本或者高服务有效占据了单方面市场环境,而位于低成本与高服务两者之间的企业管理人员,则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供应链及物流管理战略,从而为企业获得更为有利的多方面市场竞争地位。
总而言之,供应链与物流管理战略的制定的核心,是将产品从生产到客户购买中间的流动过程进行统筹协调,而并非按照传统思想进行单方面提高。通过合理营销、网络化配送、采购活动等多方面的积极联系,从而找到低成本与高服务两者间的最优着眼点,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
二、基于客户价值的供应链与物流管理战略的序列创建
(一)现有市场环境下供应链及物流管理面临的压力
当前市场环境下的供应链及物流管理影响性因素众多。
随着市场朝着无差异商品化方向的不断发展,一方面企业需要将原有的数量管理模式逐渐转变为价值增长管理模式,另一方面还需要加快供应链的循环速度,优化物流系统设计从而适应市场迅速变化。
全球工业化要求企业将产品定位放在全球市场,尽可能缩短供应链,减少投放时间,从而满足客户及分销商的各方面需求。
市场经济的全球化,使得产品价格大幅下跌。客户价值意识的增强等因素,导致生产过剩,即供大于求,使得产品价格下跌更加严重。想要保障利润,还应该利用供应链的合理运行来进一步降低成本。
现有市场环境下,客户不但对产品质量有着严格要求,对产品服务的要求也相应变高。在无差异化商品市场中,企业想要提高竞争力,则必须从产品附加值的提高上下功夫。简单而言,就是包含送货、售后等多方面在内的“客服”工作的提高,通过一体化的客户服务,提高产品附加值,进而提高企业竞争力。
此外,“供应链竞争”时代的到来,逐渐形成了以“4R”理论为代表的一系列供应链管理理论,这要求企业尽快转变管理思想,适应市场及客户需求。
(二)基于客户价值的供应链与物流管理战略的序列创建方式
现有市场环境下,应当针对如何提供更多的客户价值,并利用物流等服务提高综合水平。在制定物流管理目标时,应当将市场作为导向,并按照不同客户的需求优化服务,以真正保障客户价值的实现。
一方面这要求企业按照客户所关注的服务因素,对客户群体进行详细划分。另一方面,还要求企业对客户核心服务需求的准确识别。直到服务能够达到客户满意的程度。
此外,企业在制定战略时,还应当逐渐按照客户服务的重要性,对服务的优先级进行排列,充分认识帕累托原理及80/20法则后,确保满足代表性的核心客户服务需求,再进行后续服务的优化,从而避免因资金限制问题导致资源的不合理分配。从根本上来说,服务的最终标准,就是满足客户的期望。这要求供应商客观全面的了解客户需求,根据客户调查结果及竞争性条件的研究,设计出标准的客户服务要求。
总而言之,基于客户价值的供应链与物流管理战略制定的任务在于,以最低的成本达到客户的服务要求。应当以服务等级的确立、按照服务需求划分客户群体为基础,确定完善有效的物流管理系统理念。作为企业从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因素,客户服务管理较为简单,但细节处理上又有着严格要求。基于客户价值的服务水平能够对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及实力进行全面反映。
参考文献:
[1]乔晓华.基于客户价值的供应链与物流管理战略制定行为序列分析[J].物流科技,2010,(04).
篇5
随着现代企业间协作关系的日益紧密,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企业间的竞争已经进一步转变为供应链间的竞争。而供应链上的资金管理不再是企业个体的财务管理活动,应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进行有效的资金管理,使整个供应链资金管理效率最高,达到供应链收益最大化,这就是供应链资金管理。供应链资金的管理水平会直接影响到整个供应链资金的利用效率和收益,因此,对整个供应链资金的管理水平进行科学客观地评价,提高供应链资金的利用效率,实现企业自身收益的最大化,已经成为企业供应链管理研究关注的焦点。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 国外关于供应链资金管理的研究最早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David D.Harrison和William H.Hernandez (1983)如果企业处在通货膨胀的经济背景下,应先将供应链资金个项目进行调整,以消除通货膨胀对财务数据的影响,然后根据调整后的数据评价供应链资金的管理水平。Ionic Lizards (2009)选取了131家雅典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为样本,对企业供应链的资金管理水平与获利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并得出结论,企业的供应链资金管理水平与企业的盈利能力之间相关性显著,对现金、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等项目的合理有效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盈利能力。
(二)国内研究 国内研究方面,刘树海、齐二石(2008)指出,供应链资金占用水平指标是影响供应链资金使用效率的关键因素。宫丽静(2008)选取2006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供应商的资金管理水平及数量、应收账款的质量、战略合作伙伴信用、客户集中度等因素对经营周期的影响都具有显著性,其中战略合作伙伴信用是对供应链资金管理水平影响最显著的因素。江其玟等(2009)提出了供应链资金管理概念模型,该模型在研究供应链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供应链资金管理的影响因素,改进了现有供应链资金管理的方法。
综上所述,目前对供应链企业资金管理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供应链资金管理的影响因素或企业资金管理效率指标的研究,却少有涉及从供应链整体的角度,利用财务报表中的财务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构建供应链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的研究。利用主成分分析上市公司财务指标,构建统计模型,建立有效的供应链资金管理评价指标系统,通过大量数据的实证分析进行综合评价,从而提出提高供应链资金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实现供应链资金收益最大化。因此,如何科学客观地评价供应链整体资金管理水平,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来构建供应链资金管理水平的综合评价系统,对有效提高供应链资金的收益很有意义。
三、供应链资金管理评价模型构建
由于传统的企业资金管理评价指标仅仅针对一个企业,且从风险的角度来讲,企业在利用外部资金减低资金成本的同时也相应地增加了财务风险。从整条供应链角度来看,各节点的资金收益最大化并不意味着整体收益的最大化,对各环节资金管理水平的评价就不能满足对整体供应链资金管理水平评价的需要。因此,企业应该将传统的资金管理评价指标与供应链的资金管理评价体系要求相结合,这样更有利于对企业供应链资金管理水平进行更为科学、客观的评价。本文主要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企业供应链的资金管理评价体系模型。
(一)相关指标筛选 本文选取2009年~2011年我沪深两地上市的100家供应链上市公司的年度财务报报数据为样本,从企业传统指标中拟选取以下10个财务指标作为企业资金管理水平的评价指标变量:χ1表示流动比率,χ2表示速动比率,χ3表示流动资产占总资产的比率,χ4表示流动负债占总负债的比率,χ5表示存货周转率,χ6表示应收账款周转率,χ7表示应付账款周转率,χ8表示采购环节周转率,χ9表示生产环节周转率,χ10表示销售环节周转率。由于选取的传统评价指标较多,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利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构建不相关、不重合的综合系数指标变量体系代替繁多的财务指标变量,代表各类财务指标变量的综合系数指标为供应链资金管理评价系统的主成分变量。
(二)原始数据标准化处理 首先,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原始数据会自动进行标准化处理,这样可将原始数据中某些不可比的元素处理,以纠正可能对最终数据计算结果造成的偏差。通常采用的数据标准化处理方法是标准变换方法,即先对原始数据元素进行中心化,再对标准差进行标准化。公式如下:
经过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原始数据自动进行标准化处理后,每组标准化数据的平均值为0,标准差为1。
(三)KMO检验与Bartlett检验 本文采用软件SPSS统计分析软件17.0进行KMO检验和Bartlett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KMO检验用于检验变量间偏相关系数是否过小,一般情况下,当KMO检验结果值大于0.9时效果最佳,小于0.5时不适宜做主成分分析,并且KMO检验结果值与主成分分析的效果成正向关系。表1显示,样本数据的KMO检验结果值为0.856,说明适合做主成分分析。Bartlett球形检验用于检验相关系数矩阵是否是单位阵,如果检验结果的显著性概率(Sig.)小于1%,表示拒绝各变量是独立的假设,说明各个变量具有相关性。从表1中可以看出,Bartlett球形检验的Sig.取值为0.000,表示拒绝该假设,认为各个变量之间不是独立的,适宜做主成分分析。
(四)相关财务指标的主成分提取 首先,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计算样本指标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如表2所示。
由该表2可以看出,反映企业资金的偿债能力的财务指标流动比率χ1、速动比率χ2和流动资产占总资产χ3的比率具有较高相关性;反映企业的营运能力的财务指标流动负债占总负债比率χ4、存货周转率χ5、应收账款周转率χ6和应付账款周转率χ7具有较高相关性;反映企业整体供应链资金运转效率的财务指标采购环节周转率χ8、生产环节周转率χ9和销售环节周转率χ10具有较高相关性。上述相关系数矩阵表充分说明了样本指标变量存在共线性关系。
然后,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计算主成分列表,分析提取主成分指标变量,如表3所示。
从表3中可见,第一主成分特征根为6.854,方差贡献率为57.041%,前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84.421%,根据提取因子的条件——特征值大于1,选出了3个主成分。
(五)各主成分的方程 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形成因子负荷矩阵,用来反映变量的变异可以主要由哪些因子解释,通过这个矩阵就可以给出各变量的因子表达式。为了使得因子载荷矩阵的结构简化,便于对公共因子进行解释,经过正交旋转过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4所示。
从表4中可以看出,第一主成分Z1主要由前3个变量决定,第二主成分Z2主要由中间4个变量决定,第三主成分Z3主要由后3个变量决定。
通过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就可以得出各个变量的线性组合表达的主成分,如表5所示。
从表5中可以得到3个主成分对应的变量系数,根据各变量系数得到如下线性表达式:
Z1=0.195χ1+0.229χ2+0.252χ3+0.002χ4-0.002χ5-0.151χ6-0.049χ7-0.117χ8+0.039χ9-0.169χ10
Z2=-0.142χ1-0.126χ2-0.048χ3+0.252χ4+0.339χ5-0.392χ6+0.169χ7+0.131χ8-0.098χ9-0.100χ10
Z3=0.081χ1+0.015χ2-0.086χ3+0.001χ4-0.189χ5+0.022χ6+0.162χ7+0.301χ8+0.273χ9+0.516χ10
主成分因子Z1主要是由变量χ1、χ2、χ3指标来解释,即主要是由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流动资产占总资产率等指标的线性反映,主要是综合反映整体供应链资金的短期偿债能力。
主成分因子Z2主要是由变量χ4、χ5、χ6、χ7指标来解释,即主要是由应收账款周转率、应付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和流动资产周转率等指标的线性反映,综合反映了整体供应链资金的营运能力。
主成分因子Z3主要是由变量χ8、χ9、χ10指标来解释,即主要是由采购环节周转率、生产环节周转率、销售环节周转率的线性等指标的线性反映,综合描述和评价整体供应链资金的运转效率。
参考文献:
[1]David D. Harrison, William H .Hernandez. Measuring the Impact on Working Capital[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83 (3).
篇6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value chain theory,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common defects in the cost management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in China and then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alue chain and cost control. Finally, th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of value chain theory to constriction engineering cost management is analyzed.
关键词: 价值链;成本管理
Key words: value chain;cost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2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4-0012-02
0 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以及全球化经济的加快发展,在这样的情势下,人们对于经济活动规律的理解、经济运作的方式、企业组织的管理理念等都在不断的进行更新和转型,而人们也越来越重视管理的价值及其数字载体,在价值链的每个增值环节上设置管理目标。在此基础上,建筑施工企业作为我国市场经济上的重要主体之一,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如何科学的进行成本管理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施工企业面对着激烈的竞争,在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的大前提下,通过成本控制实现价值最大化,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是必行之路。价值链理论是关于成本管理的科学、高效理论,是先进世界上最先进的管理理念之一,对建筑工程的成本管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 价值链理论概述
价值链是指在生产、供应、销售与市场活动中,这些具有紧密联系的链式活动能够创造出有形或者无形的价值。产品的价值创造是一个链式的、动态的过程,必须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完成,这些活动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而每一项活动都能为企业带来价值,如在产品销售后对顾客的售后服务这项活动可以提高企业的声誉,价值链不仅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外部活动,更重要的是企业内部各项活动之间的价值链关系,企业内部的价值链是由企业内部各个单元连结而成的,而价值链上的每一项活动都对实现企业利润和提高企业竞争力有着重要影响。企业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企业自身内部整个价值链的竞争。
2 建筑工程成本管理的缺陷
2.1 成本管理体制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建筑工程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有显著的提高,有些大型的建筑企业设立了较好的成本控制制度,并且具有相应的人员资质管理方案。但是在这些成果背后,是绝大多数企业缺乏落实到各个环节的成本控制体系,很大一部分企业并没有重视成本管理,企业内部缺乏专业性成本管理人员。建筑工程企业在整个价值链中,缺乏对所有环节的成本管理,一些项目重形式、轻内容,成本管理得不到有效保障。
2.2 全程管理的缺漏 目前建筑工程成本管理中存在管理范围狭窄的问题,在财务成本这一环节上给予充分重视,但是对建筑工程企业在生产、供应、销售与市场活动这些环节上,并没有对成本进行系统和规范的管理,缺乏健全的成本管理计划,对成本的管理往往只是施工全程的核算,而不是各个环节单独的成本核算。企业各个部门与施工环节的成本管理脱节,对各个施工环节的成本成因缺乏科学分析,各个环节的成本之间的联系不明确,导致成本控制的效率低下。
3 价值链与成本控制分析
价值链是一系列活动的连结,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对企业成本有着重要影响,价值链是一个不断扩展的各种活动交互相错所形成的集合体,在最初只是单个企业内部生产、销售、发送和售后等活动的集合,再发展到不同企业之间的范围更大的制造、组装、分销等过程,最后价值链不断的向网链的形式发展,企业与供应商,企业与顾客之间的活动也不断的扩充价值链的范围。价值链对成本控制有着重要的意义。企业在各个环节付出成本,其目的在于获得利润,而过去企业在成本控制上一味强调节约成本,并没有从创造出更多新的价值的角度进行思考。在进行成本控制过程中要同时做出创造新的价值的决策,这就需要将整个成本控制扩展到整个价值链活动。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所有活动中实现成本控制和利润最大化,可以从企业内部、战略性成本两方面的价值链进行分析。建筑工程内部价值链分析,对建筑工程内部的各个施工环节的价值做出准确评估,对单项价值的成本进行分析,对这些成本的生成原因进行分析,再找出这些成本发生的联系,以及各个施工环节之间是否存在不协调因素,评估各个环节的成本投入效果,主要从顾客反映进行观察。对各个环节的成本投入进行改造,协调成本投入比例,削减非必要的成本投入,加大对能创造出顾客满意度高的环节的成本投入。
战略性成本分析,建筑工程企业应当将自身的价值链与客户、供应商以及竞争对手的价值链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重新调整自身的价值链活动环节,确定新的成本投入与控制方案。如在与竞争对手的比较分析中,建筑工程企业必然会审视自己的成本构成,与对方相比较,在某个施工环节上存在着成本浪费或成本收益比例不合理的情况,剔除不具有成本优势的环节进行外包,或者对该环节进行改革,优化成本结构,进行成本控制。
4 价值链理论在建筑工程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4.1 基于价值链的内部与施工管理 对企业进行成本控制是为了建立企业的竞争优势,因此首先应该借助价值链理论对企业进行内部成本控制。首先,建筑工程企业应该明晰自己的长期发展战略,以此为基础进行成本控制。对企业内部价值链进行分析,寻求企业内部成本最优化的结构,培养能够长期降低成本的能力。其次,应该构建合理的成本控制机构,对过去成本管理人员受双重领导的局面进行改革,落实权责利相一致的措施。对企业的成本控制不应该由单一的管理人员进行,而应该吸收内部价值链系统中各个活动的相关人员,在满足专业化管理的同时进行民主化管理。最后,应该对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加强管理,具体包括加强施工准备阶段、机械设备采购阶段、施工阶段、竣工交验阶段等系列活动的成本管理,对各个阶段制定合理的预算和规划,实行成本管理与人员工资绩效挂钩的制度,更科学有效的节约成本。
4.2 基于价值链的全面管理 我国对于各行各业的成本管理手段与方式都处于相对落后的形式,重视对施工生产环节的成本控制,但是生产环节的成本控制只是价值链中的一环,如果整个价值链中的各个部分得不到优化,生产环节的成本控制就难以得到突破,目前建筑工程企业通过内部价值链分析和战略性价值链分析,已经充分认识到企业不应该局限于内部的生产成本控制,还应该重视其他环节的成本控制,将价值链与企业全部作业过程的成本管理相联结。由于建筑工程行业是一个许多行业进行组合而形成的混合体,各个行业共同构成建筑工程企业的外部价值链,一个企业必须在某些业务上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因此建筑工程企业不能再局限于自身的成本管理范围之内,从价值链网络中寻求成本控制的机会,建筑工程企业与其上下游企业之间应该尽可能的建立合作关系,减少对立的情况,建立能够减少企业成本、合作共赢的长期经济联盟。并且将供应商与顾客纳入成本管理中,在价值链网络中剔除非必要性成本,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4.3 基于价值链的业务流程再造 合理的分配各项业务流程中的费用,是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对建筑工程企业中的各项业务流程进行价值评析,对不增值的、不必要的成本进行筛除,使企业业务形成一个合理的新流程。在进行业务流程再造时,还要对企业人员和资金进行重新分配,对业务流程进行不断的更新,使之与整个价值链网络相适应。首先要对现有流程进行评估,认清其绩效与缺失,对症下药进行改善,简化现有流程的程序,提升流程效率。其次,以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利润最大化为指导理念,对流程进行技术重组、结构重组和文化重组。
5 结语
建筑工程是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的支柱性产业之一,而成本管理又是建筑工程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环节,基于价值链的理论,构建科学的成本管理方式,对建筑工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贺建中.以提高物流绩效提升竞争优势[J].中国质量,
2007,8.
篇7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 价值链 系统集成 虚拟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9-241-02
供应链管理是企业价值链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增值环节。价值链是一系列分工不同的创造价值的活动的总和。每个企业内部都存在属于本企业的价值链,企业之间的联系也就是一个企业价值链与其它企业的价值链之问的联系。在产业竞争中,任何企业的价值链都存在于一个由许多价值链组成的“价值体系”中,而且该体系中各价值行为之间的联系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大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供应链管理是“横向一体化”管理思想的一个典型代表。现在人们认识到,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在所有业务上成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企业,只有优势互补,才能共同增强竞争实力。
一、供应链的形成
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中,采购、生产、配送等是独立的管理环节,企业通过增加库存来防备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70年代中期,面对市场竞争和经济萧条的压力,企业不得不将供应、生产配送等环节进行统一的计划、协调和控制,以使企业的整体资源达到优化利用。这一物流在企业内部的完整流动过程就构成了企业内部的供应链。80年代后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缩短从原材料供应到销售点的物流流通时间,减少社会库存、降低成本,快速反应消费者的需求,形成了以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和零售商为整体,进行计划和控制的管理方式,这就是企业外部的供应链管理。
国际上一些先驱企业摒弃了过去那种从设计、制造直到销售都自己负责的经营模式,转而在全球范围内与供应商和销售商建立最佳合作伙伴关系,与他们形成一种长期的战略联盟,结成利益共同体。例如,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在推出新车Festiva时,就是采取新车在美国设计,在日本生产发动机,由韩国的制造厂生产其他零件和装配,最后再运往美国和世界市场上销售,制造商这样做的目的显然是追求低成本、高质量,最终目的是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Festiva从设计、制造、运输、销售,采用的就是“横向一体化”的全球制造战略。整个汽车的生产过程,从设计、制造直到销售,都是由制造商在全球范围内选择最优秀的企业,形成了一个企业群体。在体制上,这个群体组成了一个主体企业的利益共同体;在运行形式上,构成了一条从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和信息流网络。由于这一庞大网络上的相邻节点(企业)都是一种供应与需求的关系,因此称之为供应链。为了使加盟供应链的企业都能受益,并且要使每个企业都有比竞争对手更强的竞争实力,就必须加强对供应链的构成及运作研究,由此形成了供应链管理这一新的经营与运作模式。供应链管理强调核心企业与最杰出的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委托这些企业完成一部分业务工作,自己则集中精力和各种资源,通过重新设计业务流程,做好本企业能创造特殊价值、比竞争对手更擅长的关键性业务工作,这样不仅大大地提高本企业的竞争能力,而且使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都能受益。基于此,供应链的管理将成为21世纪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
二、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内涵
供应链是由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构成的物流网络。供应链管理,就是指在满足一定的客户服务水平的条件下,为了使整个供应链系统成本达到最小而把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有效的组织在一起来进行的产品制造、转运、分销及销售的管理方法。供应链是借助网络技术,使分布在不同地区的供应链合作伙伴,在较大区域范围内进行组装集成制造或系统集成,力图通过各个组织之间相互的责任分担、利用共享等机制来共同获得收益。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是:如果把供应链看作一个完整的运作过程对其进行集成化管理,就可能避免或减少各个环节之间的很多延误、浪费,就有可能在更短的时间内。用更少的总成本实现企业的增值。供应链管理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息的共享性。供应链管理中对于物流的精确控制依赖于准确、及时的相关信息。供应链上的各成员不仅需要知道下游客户的需求,还需要了解上游供应商的供应能力。信息的充分共享是企业及时安排生产、响应市场需求的首要前提。“用信息取代很费钱的库存”是供应链管理的突出特点。
第二,系统的集成性。供应链管理思想是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条件下产生的现代管理理念,强调整体性的全局观念,它以整个链为出发点、而不是以某个或某几个组织为出发点,以整体的效率提高、成本降低、资源配置合理等为最终目标。这种管理过程实质是在一种全局集成思想的指导下,使供应链上所有企业关联集合成一个整体,在对物流的精确控制中实现系统整体优化。
第三,快速的响应性。供应链管理改变了传统的按订单组织生产的管理模式,它及时反馈用户端不断变化的需求信息,并据此调整计划,迅速组织生产,这缩短了从生产到消费的周期,促进了各个企业对市场机遇的共同把握,提高了企业快速响应市场的应变能力。
第四,组织的虚拟性。为了实现某一目标,从供应链上有条件地选取一些厂家,以最佳的动态组合方式组成一种比较紧密的供应、生产、销售的联系,就形成了虚拟企业。基于供应链的虚拟企业根据市场机遇的变化不断的重组和优化,它随任务的出现而形成、随任务的终结而消失,这种动态的虚拟性保证了供应链的形式灵活、构造快捷和迅速响应市场。
第五,利益的协同性。企业的各种行为都是围绕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最终目标展开的。供应链管理的内在机制在于各成员利益的协同一致。没有共赢的利益协同机制,就会使个体成员目标背离整体供应链目标而导致最终个体行为的偏离。供应链建立在共赢的利益基础上,各个成员之间平等合作、取长补短、互惠互利。
三、供应链管理的应用前景
目前,我国企业普遍处于传统的计划、生产和运作阶段,供应链管理在我国还没有得到广泛的运用。但是,随着我国企业与世界的接轨和面临国际市场的挑战,传统企业的运作模式必将在国际上受到严重的冲击,供应链管理将成为我国企业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1.供应链管理是企业小型化和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企业的“大而全”、“小而全”现象还十分突出。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增加,这对企业的应变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适应这一要求的必然趋势是我国企业的小型化和专业化。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在于科技创新实力的较量,将具有知识、技术、资金、原材料、市场和管理等资源的企业联合起来也是
必然趋势。企业的小型化和专业化必然导致供应链管理的广泛应用。
2.供应链管理是全球经济―体化的必然选择。随着我国加入、世界经济贸易组织和标准化制度的实施,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改变传统相放型的生产方式成了我国每个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供应链管理有效地满足了这―要求而必将为我国企业所广泛采用。在供应链上,每个专业化的企业致力于最擅长的业务范畴,企业之间优势互补、扬长避短,避免了产品生产的薄弱环节,使产品总体质量得以大大提高。在供应链集成管理的协调下,所有成员可以用更少的库存来为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较少的库存又会带来减少资金占用量、削减管理费用等结果,从而降低总成本。
3.腆应链管理是企业组织架构走向扁平化的必然发展。面对我国大量企业的机构臃肿、职能效率低下、决策缓慢等问题,剥离非生产性经营机构、取消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和部门,使企业组织走向扁平化代表了企业改革的发展方向。在供应链管理中,企业的小型化和信息化使企业能够减少许多中间协调传送指令的机构,这可使企业的组织结构由传统的金字塔形向扁平化方向发展。供应链管理符合企业改革发展方向,必将成为我国未来企业管理的主要模式。
四、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原则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30年,市场经济发展很快,但仍然不发达,企业的信誉、管理观念、信息化程度以及员工的素质都有待提高。由此,实施供应链管理存在以下几项原则:
第一,供应链管理应在有条件的企业实施,不能盲目推行。供应链上这种随任务需求而产生,随任务完成而消失的动态表明,对于一些信息化程度不高、协调能力不强的企业,频繁的组织协调工作会导致成本的加大。由此,供应链管理必须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不能“一刀切”。
第二,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步伐。供应链管理的载体是现代电子技术和网络系统。信息化程度高的企业易于组织起来形成供应链,而且在各个成员间信息交流充分、反馈速度快,整条供应链也会具有较高的应变能力。我国企业信息化程序不高也是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主要障碍。因此,必须加快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为现代管理方式的运用积极创造条件。
第三,合理选择供应链长度和合作伙伴。供应链上合作伙伴越多,则可能产生规模经济效益,提高整体的竞争实力。但由于供应链的增长会导致协调工作和快速响应难度的加大,因此企业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权衡利弊得失,合理选择供应链长度。企业应以保证整条链有效高速运行为基本要求,精心选择合作伙伴,对合作伙伴的信誉、生产能力、信息化程度等应有比较细致的了解。
篇8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绩效;优化
企业在实施供应链管理时其对于公司绩效有着极大的影响,如何在不同的供应链管理中执行相关的管理策略以达到较高的企业效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供应链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对供应链各个环节的活动的协调,实现最佳业务绩效,从而增强整个公司业务的表现。因此企业不能片面地追求诸如采购、生产和分销等功能的优化,而应该从总成本的角度考察企业的经营效果。
一、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供应链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SCM)就是利用一连串有效率的方法来整合供应商、制造商、仓库和商店,使得商品可以正确的数量生产并在正确的时间配送到正确的地点,其目的就是在一个令顾客满意的服务水平下使得整体系统成本最小化。依据此定义,供应链包含了从生产至最终产品的运送与服务,成员包括了从最初的供应商到最终的顾客的所有成员。
供应链管理将企业内部和外部、上游供应商及下游渠道顾客间的流程做有效的整合、管理,也就是说不论物料、信息等都能由供应链的环环相扣而达到相互的整合,使企业、供应商和客户间结合成了一个无形但有效率的渠道,再经过一系列有效的规划与管理,企业便能有效的控制供应商的供应流程以达到时间上的效率。
供应链管理能针对顾客反应、市场变化等做出快速反应,并在提高客户满意度、提升市场竞争力、降低库存成本上都有极大的作用。供应链管理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末,近年来随着全球制造的出现,供应链管理在企业运营中得到普遍应用,成为一种新的管理摸式。由于目前国际市场竞争激烈、顾客需求等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加,技术迅速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供应链管理日益成为业界关注的热点。供应链管理能够随着发展和变化不断修正和强化计划的内容,直至计划执行的最后一刻。因此供应链管理能提供进一步的有效决策支持信息,使得企业能够评估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事件和客户需求变化对企业的影响。
二、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
供应链管理的主要目标是为了以最少成本,使得客户能够在正确的地点取得正确的产品,让存货降至最低,但仍旧能够提供给客户优异的服务,并缩短产品生命周期,以适应环境的快速变化。换句话说,供应链管理希望合作厂商之间能尽早将需求变动的信息传递出去,协调各组织间的企业流程,以减少存货、降低成本,并有效的将产品送到顾客手中。
20世纪80年代许多公司发现新的技术和策略,这能使他们减少成本的支出,并且更能适应于不同的市场上竞争。然而,在那之后许多公司尽可能减少实际生产成本,而有许多进行改革的公司发现,有效的供应链管理才是他们下一步为增加利润并提升市场占有率的解决之道。1997年美国的所有公司花费了8620亿在供应链的相关活动上,占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0%,1999年全球的供应链市场,市场规模为38亿美元,成长率为26%,2000年后供应链市场规模成长至54亿美元,成长率约为42﹪,2000年以后的增长速度更为迅速,从1999年的38亿美元发展到2004年的203亿美元。
应用供应链管理会给企业带来非常大的实际效益,很多企业在实施供应链策略后,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990年-1998年的美国厂商的库存管理能力,明显发现英特尔(Intel)、戴尔(Dell)、惠普(HP)、IBM、通用电气(GE)等美国大公司因力行供应链管理,使周转天数由52天缩短为24天。1984年美国成衣纺织业,当时因为面临东南亚国家低成本、高质量的竞争压力,于是结合产业上下游的厂商,运用供应链整合的方式,缩短了产品上市时间,从125天减少为30天,每年节省了125亿美元的成本。
产业的竞争加速、产品的周期变短、信息技术带来的冲击都说明了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时代,企业之间如果不采用快速流程方法,很有可能会面临被时代淘汰的命运。除此之外,全球化、国际化的企业已成为目前主要的企业形态,因为许多的合作关系都是来自于各个国家,或是企业本身有许多海外分支结构,所以需要有效的管理方式来解决时间上和弹性变动上的问题。美国是最早提出供应链管理的国家,企业注意到除了降低制造成本之外,还需要提升开发能力才能促使企业成长。无论在运输、仓储流通上,都必须结合各厂商、客户,形成快速的生产业务流程,形成应付信息时代的管理方式。
由此可见供应链管理可为消费者、制造商、供应商等创造价值,他会使消费者在规定的时间内即使收到货物;对制造商而言可以最小化由于产品库存短缺造成的销售损失,最小化库存和相关成本,并使制造商为顾客和分销商提供最好的服务水平;他更能提高供应商的满意度,使之更好地与制造商的物流周期协调一致,以避免库存过多或短缺,减少原料报废,并向制造商提供更高的服务水平,获得较高回报。“供应链”这三个字对企业而言意味着10%-20%运作成本的降低,以及可以帮助企业形成无法复制的核心竞争优势等。
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并逐步加大步伐,对供应链管理的支出逐年增长,从2000年以后企业对供应链管理支出的增加比例不断上升。造成目前发展现状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技术的发展为供应链管理提供了有力的通信和优化工具,另一方面很多大型企业、知名公司在企业实践中证实了供应链管理的价值,因而造成了其他公司竞相追随的发展形势。尤其在目前国内的经济发展氛围中,游戏规则的改变,更日益强化了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
三、供应链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供应链管理对于企业来讲,是一种价值创造的手段。供应链管理的目的是要使整个供需体系产生最大的价值。供应链的价值与赢利能力紧密相关,赢利越高,表明供应链管理也就越成功。事实上,供应链中所有的信息、商品和资金的流动都会产生成本,因此,对这些流动元素的有效管理是供应链管理成功的关键。供应链管理本质上就是通过对供应链各节点之间信息流、商品流和资金流的管理来获得最大价值。
供应链管理与企业主要业务密切相关,优化企业业务并创造价值。据有关调查表明,对于从未实施过供应链管理的企业,如果实施供应链管理可以带来大约20%的成本节约,例如节约物流运输成本、生产成本、采购成本等。在节约成本的同时,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能力已经为公司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经济利益,一方面这些利益包括传统供应链的职能如库存控制、采购和订单履行,另一方面能在整个公司的范围内提高效率和节约成本。供应链管理的正确实施更是要贯穿于整个公司的战略活动,范围从产品的销售和设计部门到收款部门。而供应链管理的成功基础在于必须在公司之间实施供应链管理,因为优化整个供应链需要各公司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作。
优化供应链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为达到主要的营运目标,应积极采取措施,以保证供应链管理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
1、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基本的经营模式是价格的产生依成本和利润而定,成本不变,价格可变,商品制造商和供应商在确定利润和价格方面具有优势。但就目前正在高度发展的市场经济而言,情况则完全不同,相应的经营模式也有所变化。现在的价格是由市场来决定,由消费者来决定,而不是由商品制造商和供应商来定,但是在企业运营的过程中成本是可控制的,利润的产生来源于价格和成本的差价,因此企业想提高利润,具体的方法只能是降低成本,而不可能依靠提高价格。企业想降低成本可通过生产环节、原材料环节、运输环节等加以控制。例如对生产容量的优化利用,或者选择直接向客户发货的方式,直接国际运输成本等。企业更可以通过提高生产率和改进采购、订单履行、应收和应付帐户、意外管理等重组关键业务流程,来获得可持续性的成本节约。
2、适当并适时减少资金投入
企业运营应尽量减少投入资本,集中存货,减少库存。企业如果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快速生产,合理销售,具有很低的存货,对于企业来讲能够使销售策略稳定,保持较好的品牌形象,使企业获得长久的收益。如果企业通过大量库存的方式来满足市场需求,不仅占用了大量的企业运营资金,还会使企业承担一定的市场销售风险,也许大量的库存会带来商品的滞销。一旦出现商品的滞销,势必会使企业蒙受销售业绩的损失。因此,要做到减少投入资本,可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尽量使工厂网络合理化,综合从定单到现金的时间以改善物流绩效等。
3、合理增加收入
企业增加收入,可以通过改善计划的制定减少库存短缺,缩短发货时间改善服务水平等途径获得。尤其是通过供应链管理可以使企业改善服务和降低库存水平这两个目标同时实现。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在两年时间内,通过进行供应链管理,关闭了全球内的六个仓库和从在新加坡新成立的中央配送中心采取向顾客空运微型集成电路的作法,不仅降低了销售成本2.5%,而且缩短交货时间47%,增加了销售额34%。?3?企业通过实施供应链管理,可以极大程度的缩短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时间,进而提升有效的提升与改进服务水平,通过时间管理的变化,快速响应消费者的需求,获得市场竞争优势。
企业通过实施供应链管理,可以获得多方收益。据有研究表明,实施供应链管理后企业内部总供应链管理成本(占收入的百分比)降低超过10%,中型企业的准时交货率提高15%,相应的这种类型的企业生产率提高超过10%,对一般企业而言订单满足提前期缩短25-35%,如果对于绩效良好的大型企业其资产运营业绩提高15-20%,中型企业的库存降低3%,绩效良好的大型企业的库存降低15%,在现金流周转周期上比一般企业保持40-65天的优势。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脚步,企业之间竞争的白热化,也加速了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即看谁能以最快捷的速度、最低廉的成本将定制化的产品送交顾客手上。尤其对于一个囊括了原材料、零部件和设备的采购,产品的制造与装配、包装与暂存,产品的运输与配送,分销与销售以及最终交付用户和售后服务等环节的多重业务和关系的网络,供应链管理对于企业提升整体竞争力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据有关调查表明企业在供应链领域具有比较优势,那么依据它们所处的行业不同,它们的市值会高于行业平均水平7%-26%。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从提品、服务和信息来为用户及股东提供价值,并且能够出色的管理从原材料供应商到最终用户关键业务过程的全部业务流程。随着企业之间竞争逐步转化为供应链管理之间的竞争,完善与反映迅速的企业供应链体系将是决定企业未来命运的主导因素。
通过供应链管理整合,可以把许多企业的生产力量与以集中,不但可以消除多余存货,节省存货仓储成本,更可提高顾客满意度,增加顾客忠诚度,进而提高销售量,同时可分散资产的拥有风险和降低市场风险,使合作伙伴取得核心竞争力,创造更多竞争优势等。这些种种利益都促使供应链管理在企业间形成一股强大的旋风。而我们都了解无论是营利或非营利企业都非常重视绩效,一个或一组绩效体系就是用来说明一个系统的效率,因此供应链管理对企业带来的绩效影响是评价整个供应链管理优劣的现实标准。
国际著名的企业如联想、IBM、戴尔(Dell)等在供应链管理实践中取得的巨大成绩,有力地证明了供应链管理是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式下,适应市场竞争的有效途径。随着供应链管理的不断发展,供应链管理将越来越显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作用。有效的供应链管理除了会给企业带来效率与效能上的变化之外,还会因此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提高企业对客户服务的反应速度,有效提升客户满意度,增强企业识别市场需求变化的能力,以及应对市场的敏感度等。因此,积极优化供应链管理,使企业不断完善和发展,最终能有效提高企业的总体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马丁·克里斯托弗.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降低成本与改善服务的战略[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16-36.
篇9
汽车供应链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供应商价值链、企业价值链、销售渠道价值链、顾客价值链。文章介绍了网络技术和汽车行业供应链管理系统,并阐述了网络技术在汽车行业供应链管理系统运用中的联系及意义。
关键词:
网络技术;汽车行业;供应链管理系统;供应商价值链;企业价值链
1汽车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含义
1.1汽车供应链管理系统
汽车供应链管理系统主要分为供应商价值链、企业价值链、销售渠道价值链、顾客价值链。供应商价值链即上游的价值链、企业价值链即企业的价值链、销售渠道价值链和顾客价值即链下游价值链。因此可以认为汽车物流是集原料的配送、现代运输、仓储、保管、搬运产品、包装产品、产品流通和物流信息共享为一体的综合性管理,这是现今的汽车物流概念及现行摸式。供应链是将所进行的项目活动或服务活动提供给最终消费者的活动过程。这些活动的综合一体化可以使消费者接受到更加便利有效的服务。这些活动的本身就是上下游之间相互交流沟通的方式过程。而汽车供应链管理就是指人们在了解并掌握了供应链之间各环节的内在规律和相互联系后所总结出的,其利用管理的目的筹划、组织、指挥、相互协调、控制和激励对产品的生产以及协调流通过程中的所涉及到的物流、信息流、价值流、资金流和业务流之间的合理的调控来促进供应链管理的有效合理的发展,用来达到最佳的组合,发挥最大的效率,获得小成本所叠加的附加值来赚钱取最大的利益。
1.2网络技术在汽车供应链管理系统中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技术的应用无处不在,电子商务也随之发展。电子供应链管理模型在各个领域都有较大的发展如百货业、IT工业、船舶工业以及汽车制造业。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汽车制造业的发展是不可忽视的,汽车制造业在科技以及经济的迅速发展下网络技术的运用是极为重要的。购买、运输、储存、调配、安装、整合以及到最后的售后服务,其复杂零散的部件、繁复的程序、复杂的结构,都需要合理有效的调配。那么供应链中的网络技术的应用则刻不容缓,否则将会被高速运转的市场所淘汰。这种网络技术在汽车行业供应链管理系统的运用有利于提高企业效率迎合新兴的市场经济。网络科技的使用也可以帮助汽车厂家和提供商两者的长期持久高效的合作伙伴关系。其更快更有效地分享设计思路,制定更有效的双方获利服务。网络技术的运用促进双边合作关系更进一步的发展。
2汽车行业供应链管理系统的结构以及特点
2.1汽车行业供应链管理系统的结构
在早期的汽车供应链管理的生产发展过程中,汽车行业供应链是由不同生产厂家以不同的车间流水线的方式构成,部分生产并安装成整车,是由局部到整体的生产方式,其包括售前、售时、售后服务维修全权负责。对于传统的汽车行业供应链管理系统,一家厂商所负责的工程量巨大,与此同时所存在的系统漏洞也会有着较大的体现。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及市场需求,为了汽车市场供应链获得更高的利益,其供应链内部关系就必须有所调整。在汽车行业供应链管理系统中,业务流内部关系调整应该更加细化与复杂,明细的分工有利于生产的便利。业务流可分为多级供应商,当今市场大致分为四级供应商售时以及售后的服务商当然必不可少。那么它们的职能大致这样分配:一级供应商的职能是提供传动系统和内饰系统等整套的系统,二级供应商的职能是进行系统组装与市场供应,三级供应商的职能主要是为二级供应商提供零部件,四级供应商则是为三级供应商提供最基本的原料和基本辅料的供应商,当然还有售卖商、售后服务商以及消费者等。
2.2汽车行业供应链管理系统的结构以及特点
首先,以汽车制造企业为供应链系统主要的核心。汽车制造业是整个供应链管理中最为关键的,大都为整车配置为调度,信息的交流共享,整车的产品设计、制造、装配等方面拥有着较大的前景,是协调产、售、售后的重要关系枢纽。汽车制造企业对供应链管理系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汽车供应链的重点在于制定、协调打造优质的汽车供应链管理系统。核心企业对供应链的整合、调配,可持续发展伙伴关系的建立,随着时代的发展供应链系统的管理要不断的更新,以便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供应商与分销商的相互协调与管理,促进生产、供应,销售关系的协调与控制等;再次,供应链上各个产业之间的供需关系十分密切并有所协调。汽车供应商和销售商之间形成信息共享共同开发产品的组织,形成了互利共赢的双边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持久的合作有利于设计思路,制作过程的发展。然后,物流配送功能的专业化,采购和生产的全球化。通过从订单计划环节到销售环节的集成管理,汽车生产与市场形成较为良好的关系,双方基本能保持一致。物流配送更加快捷专业;最后,汽车的零部件为汽车的主要成本,其采购的全球化有利于降低汽车成本,是汽车制造业的一大重大改变。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全面策划汽车供应链中的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构建各种商务信息平台,促进各个商务链中的成员更加有效地了解信息并及时做出相应的反应来满足客户的需求。
3网络技术在汽车行业供应链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3.1Intranet/Intranet技术及Extranet技术
企业内部网是Intranet/Intranet技术的别名,又叫内部网、内联网、内网。顾名思义,Intranet技术是企业运行的内联网站,它最核心科技则是基于Web的计算再次重新整合的科技。它通常建立于企业各成员或组织内部成员并为其成员提供信息交流共享平台和文件传输平台,例如内部的文件传输、电子邮件。建立内部防火墙,可以形成一个独立的网络体系。在供应链中Intranet/Intranet技术可以保护供应链内部的文件使各成员更加放心的信息交流。Extranet——外联网其具体定义还在讨论中,但人们大都能接受的定义是:Extranet是一个使用Internet/Intranet技术使各企业成员与各企业成员的客户和其他企业相连来完成其共同目标的合作网络。如果说Intranet技术是内部联系网站,那么Extranet技术则是外部相互交流联系的网站。这种电子商务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和谐共赢加快企业之间的共同发展。
3.2网络技术在汽车行业供应链管理系统中应用
图1网络技术在汽车供应链上的应用(说明:⇅物流→信息流)在21世纪网络信息化快速变革的时代里,Internet/Intranet技术与Extranet技术的运用非常重要。汽车供应链在一般情况下具有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以及消费者。供应商提供零部件的硬件设备和设计思路的软件设备。制造商是将提供商所提供的零部件按照既定的设计思路整合并保管运输至销售商。在整个汽车行业供应链中汽车制造商占领着核心地位,掌握着核心技术。核心技术为汽车制造的四大工艺即冲压、焊接、总装和涂装。在这整个的流程中Internet/Intranet技术则负责从供应商到消费者之间的联系,即上游到下游之间的联系交流与资源信息共享。而Extranet技术则是企业内部与外部之间的联系交流。通过Internet/Intranet技术和Extranet技术的运用可以使各企业内部之间的交流合作具有更加稳固的持久性,各企业与外部之间的联系具有良好的交流互通的合作平台,如图1所示。
3.3“大数据”在汽车行业供应链系统中的应用及实例
“大数据”在对于汽车行业供应链系统至关重要,同时它又与“云计算”密不可分,应用“大数据”对在汽车行业供应链进行精准的评估与营销,分析链条中的故障,并及时地分析解决,为行业节约大量成本。如今通过“大数据”与“云计算”相结合,实时的大型数据集分析需要像MapReduce一样的框架来向数十、数百甚至数千的电脑分配工作,而以上的技术正在使网络技术,在汽车行业供应链系统中的应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大数据”在汽车行业供应链系统中的实例,例如采用了Z2EE技术手段和数据库技术手段,就是基于大数据技术。基于“大数据”的网络技术新型的汽车行业供应链系统,对于过去较为单一的系统网络技术的运用,极大地适应了快速发展的社会市场。新型汽车供应链信息集成系统包括系统信息的管理、各会员的信息管理即各企业的信息管理、产品信息的管理、供应信息平台的管理以及信息的共享与监控。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化的新型汽车产业供应链。如图2所示:
4结语
网络技术在汽车行业供应链管理系统的运用促进汽车行业的系统化的发展,使汽车行业更加适应快速发展的网络化社会。网络技术有利于其成员内部的共同协作,同时也促进与外部成员的沟通,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供应链管理成本。该研究为汽车供应链的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马柯航.精益思想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J].企业管理,2009,(7).
篇10
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供应链管理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掌握供应链各环节内在规律和相互联系的基础上,利用管理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激励职能,对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各个环节所涉及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价值流以及业务流进行的合理调控,以期达到最佳组合,发挥最大效率,以最小成本为客户提供最大价值的过程。
二、供应链管理下物流管理的应用
(一)供应链管理在物流中应用的必然性。物流管理主要关注企业内部的功能整合,而供应链管理则是把供应链中的所有节点企业看作一个整体,强调企业之间的一体化,关注企业之间的相互关联。物流管理是计划机制,而供应链管理是协商机制,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通过协调分享“需求与存货”的信息以减少或消除供应链成员之间的缓冲库存。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不仅仅是物流的简单延伸。物流管理主要关注于组织内部对“流”的优化,而对供应链管理仅仅认识到进行内部整合的重要性是不够的。所以,供应链应用于物流不但优化了传统的物流系统,更使物流系统向更高一级发展,使物流的支链变大变广,使供应链管理发挥最佳效果。
(二)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物流管理的特点。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显著特点就是整体性。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很重要,其信息传递是在企业间逐级进行的,信息偏差也会沿着传递方向逐级变大,难免会出现信息失真,信息的利用率随之降低。在供应链管理体系下,各环节之间是战略合作关系,具有利益一致性,各方的信息交流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的流量增加,信息的传递方式实现网络化,进而各方提高了在信息共享的程度,避免了信息的失真现象。除此以外,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的物流管理还有以下特点。1.提高了物流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供应链管理以Internet作为技术支撑,其成员企业能及时获得并处理信息,通过消除不增加价值的程序和时间进一步降低供应链的物流系统的成本,为实现其敏捷性、精细性运作提供基础性保障。2.增进了物流系统的无缝连接。无缝连接是使供应链获得协调运作的前提条件,没有物流系统的无缝连接,顾客需求得不到及时的满足、物资采购中途受阻等等而造成的有形成本和无形成本的增加会使供应链的价值大打折扣。3.提高了顾客的满意度。在供应链管理体系下,企业能够迅速把握顾客的现有和潜在(一般和特殊)需求,使企业的供应活动能够根据市场需求而变化。
(三)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物流管理的功能。1.库存管理。通过库存管理缩短订货—运输—支付的周期,加速库存周转,减少及消除缺货事件的发生,有利于整个供应链的协调和运转;2.订购管理。订购是给供应商发出订单的过程,主要包括供应商管理、订购合同管理及订购单管理。通过供应链管理,企业可利用配销单据等对整个补充网络制定计划,并向供应链自动发出订货单,通过合同管理在供需双方建立长期关系,通过检查订购数量将订购单送达供应商并对已接收货物进行支付;3.配销管理。对进入分销中心的物资,其管理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配销需求管理、实物库存管理、运输车队管理、劳动管理等;4.仓库管理。仓库管理除了入库货物的接运、验收、编码、保管及出库货物的分拣、发货、配送等一般业务外,还包括代办购销、委托运输、流通加工、库存控制等业务。
三、总结
- 上一篇:创立社团策划书
- 下一篇:劳动实践优秀学生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