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与公务员的区别范文
时间:2024-01-25 17:26: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村官与公务员的区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定向乡镇公务员和省考的考试内容存在一定区别。根据考试安排,乡镇公务员考查考生对基层治理与发展的认知及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省考则考查考生对政府工作的认知、社会发展的理解与认知、社会治理的认知与落实。
定向乡镇公务员考试只针对特定的人群进行招录,一般也会对基层工作经历或工作年限有所规定。定向招录的人群一般为大学生村官,村、社群干部,服务基层四项目人员等等,而且学历要求较低,一般来说要求大专即可,有时候也会放宽到高中(中专)。省考对考生的学历、专业、户籍等方面要求较多,学历一般要求本科以上,部分岗位要求考生具备统招大专学历即可。
乡镇考试一般都是基层的工作岗位,相对单一,报考人数少,竞争压力也相对较小。省考可报考的岗位涉及面比较广,报考人数大,竞争压力也相对比较强。
一般来说,乡镇公务员待遇没有省市单位公务员高。在省市单位工作的公务员晋升的空间相对较大,各方面的福利薪资等待遇相对来说比乡镇公务员要好,但考试难度和竞争难度较大。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随着90后大学生全面进入就业市场,面对全球经济持续衰退,全球产业快速转移,国内大学毕业生与经济社会需求供需矛盾突出、高等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这些性格迥异、特点鲜明的90后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上,呈现了有别于以往的特点。
笔者通过调查问卷对江西省7所高校的文、理、工、医、农等26个专业的大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765份,回收有效问卷721份,有效回收率94%,其中男生291人,女生430人。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学生的基本信息、就业中最看重的影响因素、期望就业单位的性质、待遇和地区、就业价值取向判断、就业途径及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等6部分,共40个问题。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和数据分析,发现当代大学生就业呈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就业选择趋于功利化和务实化
调查显示大学生选择工作时最看重的就业因素,排在首位的是“工资待遇”(占34.7%),排在次席的是“个人发展空间”(占21.8%),第三是“行业前景”(占13.7%)。接下来是:编制(占6.7%)、稳定(占6.2%)、社会地位(占5.5%)、兴趣爱好(占4.6%)、轻松自由(占4.3%)、国家和社会需要(占2.5%)。
在追求高收入、高福利的趋势下,在就业地区的选择上依然显现北、上、广大热,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城市次之,而包括江西本省在内的中西部地区依旧门庭冷落。本次调查中:“希望未来工作的地区?”的这一问题回答中,北京、上海和广州合计达到33%,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其他城市占23%,愿意留在江西本省就业仅有15%,只有1.2%的大学生愿意去西部艰苦地区就业。
就业的务实化主要体现在薪酬期望及职位性质要求上。调查结果显示:受调查大学生主要的薪酬期望范围是2000~3000元(占55%),其次是1000~2000元(26%),3000元以上和800~1000元的分别是14%和5%。这表明大部分大学生对社会大环境和大学生就业现状比较了解。在单位选择上,大学生意识到自身工作经验有限等多方面缺陷,更多的是把第一份工作和职业的前几年当作工作经验积累和学习的过程,愿意从小事、基础做起,选择较为基层的岗位,接触较多的工作领域。
本次调查显现的一个新特点就是,在就业难、读书难、就医难、住房难的多方压力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务实地选择回家就业,通过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既解决了就业难题,又减轻了未来的生活压力。调查显示非常愿意回家就业的比例为16%,愿意回家就业的达到41%,无所谓的为21%,不愿意回家就业的为15%,非常不愿意回家的仅占8%。
二、考公、考研依旧火热,就业价值取向多样化
2003年国考报名人数仅有3.9万人,从2009年开始国考报名人数稳定在140万左右,而2011年最热的职位“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节能与科技处主任科员”,竞争比例达4961:1,出现了近5000人争一个职位的现象。而各省市地区的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考试甚至村官选拔和“三支一扶”都吸引了大量大学生报名。调查显示,有28%的大学生选择了“一定会报考公务员”,47%的大学生选择了“如果有合适的岗位会选择报考公务员”。其中文科学生最高,两者相加达到81%;工科次之;理科再次;医科最低,仅有23%。
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社会对人才选拔中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考研已经成为大学生规避就业风险的一种手段。据统计,2012年全国研究生考试人数为165.6万人,比去年增长6.9%,创历史新高。这是自2010年以来,考研规模连续第三年以超过10万人的速度增长。调查结果显示,“一定会考研的”达到31%,“可能会考研”的也占38%,其中女生比例远远高于男生,也从侧面反映了女生就业难的现象。
在考公、考研依旧火热的同时,发现与以往有明显区别的是就业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调查结果显示,选择留学、自主创业和自由职业的大学生比例明显上升,甚至出现了大学生劳务输出国外就业的情况。在回答“最理想的毕业去向时”,留学、自主创业和自由职业的比例分别占5%、17%、2%,而在其他选项中有9名同学填写了劳务输出;在行业选择上除金融行业领先较多外,其他各行业之间相对持平,其中从事金融、投资、保险的占16.9%,咨询、专业服务(管理、法律、财务、技术等)的占10.8%,计算机软硬件的占9.9%,快速消费品(食品、饮料、烟草等)的占9.6%,政府、公共事业的占8.5%,建筑、房地产、物业管理、商业中心的占8.4%,电气、能源行业的占7.9%,石油、化工、原材料的占6.9%,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占6.8%,教育、文化、科研、培训的也有5.5%,其他行业的8.8%:在单位性质上也相差不多,国有企业(27%),其次是民营企业(25.3%),其他为三资企业(21.9%)、国家党政机关(16.2%)及其他科研事业单位(9.6%)。
三、注重自我发展和个人价值的实现,自主意识和竞争观念明显提高
本次调查发现,强调自我和彰显个性不仅是90后大学生的性格标签,也是影响他们就业的重要因素。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选择工作时最看重的是就业因素,“个人发展空间”占21.8%,仅次于工资待遇:在回答“影响您择业所考虑的主要因素(排序)”,选择“能够体现个人价值”“事业有发展空间”“实现个人理想”“属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分别位于第二、第三、第六位及第七位。而在问题“您在单位中最希望获得什么?”中:33.4%的大学生选择“个人价值得到承认”,居于首位:选择“个人能力能够不断提高”占25%,位于第二。这些都充分说明90后大学生不是简单盲目地追求物质利益,个人价值能否得到实现以及自我发展是否顺利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越来越大。
“铁饭碗”被打破,社会竞争的加剧和生存成本的逐渐增加,使得90后拥有了危机意识,竞争观念变强。在回答“学校所学的知识是否能满足工作需求”一题中,42%的大学生认为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有限,不能完全满足工作需求;21%则认为所学知识与工作基本无关。问及“您认为就业单位招聘时最看重的是”:专业知识(24%),为人处世的能力(21%),良好的品德(16%),优秀的求职能力(语言、着装、职业素质等)(13%),获奖证书及资格证书(8%)。这些数据说明90后大学生竞争意识加强,普遍认同一个事实:一份理想的工作,除了熟悉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应拥有良好的人格和职业道德,善于做人做事,并且了解一定的求职技巧和获得相应的各类证书。
四、就业歧视有所加剧,女生就业难现象愈演愈烈
在本次调查中,就业中的各类歧视引起了研究者的重视,因为就业歧视不仅严重损害大学生就业的正当权利,更伤害了大学生的就业信心。在调查人群中有26%的大学生表示曾经遭受过就业歧视,有43%的大学生表示身边有同学曾经遭受过就业歧视。其中性别歧视、专业歧视、个人基本情况(包括年龄、外貌,身高、身体健康情况等)歧视和地区歧视占了“您认为最容易在就业受到不公平对待的原因”的前四位。无独有偶,中国政法大学研究所日前的一份调查显示,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歧视,涉及性别、政治面貌、身高长相、年龄等诸多方面,有68.98%的用人单位对性别有明确要求,有59.14%的用人单位对户籍地域有明确要求,45.96%的用人单位对身高长相有明确要求,43.28%的用人单位对年龄有明确要求,31.07%的用人单位对有体检方面的要求,20.45%的用人单位明确要求大学生求职者是非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原本以为就业歧视主要是存在民营企业或三资企业当中,但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眼中的国企(29%)高居榜首,其次是民营企业(23%)、三资企业(17%)、政府部门(10%)、事业单位(7%)。
在回答“您是否会遭遇就业性别歧视”的问题时,理科和工科女生以91%和85%高居前两位,而理科和工科男生只有0.4%和0:但以女生为主的文科专业,也有53%的女生表示会遭遇就业歧视。调查也显示,大学女毕业生求职过程中存在三大困难:专业不对口(31.3%)、用人单位不愿接受没有经验的(31.4%)、女生机会更少(26.9%)。而女性大学生,如身高、外貌、出身等也存在各种歧视,造成了更大的不公平。
导致就业歧视的原因很多,制度的遗漏、立法的缺失、劳动力市场供求不平衡、用人单位传统观念的偏见及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参差等均是导致大学生就业歧视的主要原因。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全民动员,特别是政府部门和立法部门需要作出更大努力,制定针对就业歧视的法律法规,设立类似美国“公平就业机会委员会”(EEOC,负责调查违反公平工资、年龄歧视和对残疾人的歧视)专司其职的机构。
五、政府的大学生就业扶持政策帮助有限,高校就业指导部门针对性工作有待加强
篇3
【关键词】专科毕业生;提高;就业率;途径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培养的高等人才越来越多,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而处于这些高等人才中最低层次的专科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就尤为突出,笔者试图从下列几个因素中寻求缓解该难题的办法:
1 社会
1.1 社会经济条件:
经济因素是影响毕业生就业最直接最重要的的因素。经济发展速度越快,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就会越多。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是空前的,经济的发展必然加大对人才的需求,这就形成了一个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和高校向社会输送人才的供求关系问题。从长远来看,我国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潜力巨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会不断增加,但从目前来看,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的上升阶段,社会经济发展规模总量不足,而人才培养的发展速度却走在了前头,这就客观加大了毕业生尤其是专科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加上高新技术产业的稀缺性和地区分布不均,专科生就业问题突出也就更加不足为奇了。因此促进经济的均衡和快速发展是改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必由之路。
1.2 社会就业环境:
社会就业环境的好坏决定就业质量的高低,社会就业环境包括就业机制和企业用工制度等。目前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国家垄断行业中,用人机制仍然存在很大程度上的计划安置,竞争上岗还未全面推开,任人唯亲、因人设岗现象还依然存在;另一方面,由于新的市场经济体制还未完全建立起来,在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中竞争就业机制所起的作用还不强,劳动力要素的配置还未达到完全优化,这些都制约我国就业机制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要健全就业机制就需要:
1.2.1 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步伐,以促进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过程,以克服转轨期经济体制对竞争就业机制形成的制约性。
1.2.2 加快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其覆盖面,以解除劳动力自由合理流动的后顾之忧。
1.2.3 进一步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完善中介服务机构,努力提高其工作质量和效率。
1.2.4 积极消除传统就业观念的不良影响,树立竞争就业的正确观念。
1.2.5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步伐,彻底清除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制度障碍。健全就业机制,保障社会就业公平和完善社会就业体系对于促进专科毕业生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同样,目前一些企业的用工制度也极不合理,企业在招聘员工时仅追求成本低廉,存在用工不规范、目光短浅、心态浮躁的情况。很多企业不设立职工的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有的甚至不和员工签定劳动合同,职工的正当权益得不到保障,另外,起薪很低甚至完全没有,升幅不大,并伴有严苛的惩罚制度等等,让毕业生确实难以承受。同时,有的企业还设立例如经验、性别、年龄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因此规范企业用工制度,优化社会就业环境对于促进应届专科毕业生就业同样重要。
2 学校
学校只有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其毕业生的竞争力才会得到普遍增强。因此院校培养人才在专业设置、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注意:
2.1 专业及课程设置应更加适应社会需求:专科院校的专业与课程设置应该具有专科特色,应该着重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适应能力。但是现在某些专科院校的专业及课程的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较严重,社会上什么热门就设置什么专业,很少考虑到市场的真正需求,有些专业市场已经饱和,但学校由于软硬件的限制,仍然继续招生。这对学生、对社会都是不负责任的,岌待整改。
2.2 提高教学质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专科毕业生的就业主要集中在生产和实践的一线,实际动手和运用能力十分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十分重视教学质量,特别是需要采用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运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比如说建设实验室,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等等来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和考证,以促使学生在校三年期间能够尽早些完成理论知识向实际操作能力的转化。笔者在担任物业管理班主任和任课期间,就曾多次带领学生在我院的物业管理实习实训基地安徽伟星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合肥顺昌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等参观学习,还安排学生在基地单位进行过数次模拟实训。实训期间,同学们获得了实践知识,积累了工作经验,全部同学都获得了物业管理员资格证书,多半同学获得了物业管理经理资格证书。他们的实习表现也得到了实习单位的认可,有相当一大部分的学生在毕业后顺利留在实习实训基地工作,解决了就业问题。我院多个专业也建立了相应的实习实训基地,如旅游导游专业在深圳龙泉大酒店、深圳新时代大酒店等企业建立基地,物流管理专业在安徽迅捷物流有限责任公司等物流企业建立基地等等。通过实训,学生们也都获得了专业的上岗资格证,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成果。事实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为专科毕业生的顺利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有的甚至直接解决了就业。
2.3 扩大学生就业渠道:
目前毕业生的就业渠道相对狭窄,主要渠道是参加招聘会, 熟人介绍,学校推荐,报考公务员或“村官”等。其中熟人介绍,学校推荐,报考公务员或“村官”只能适用与小部分优秀学生,绝大多数学生是以招聘会为主。但实际在招聘会上成功获得工作机会的只是凤毛麟角。而且对于专科毕业生而言,在同时面向海外留学生、博士、硕士、本科包括技校学生的招聘会上,他们的竞争力是相对最弱的。因此扩大专科生的就业渠道能够有针对性地提高就业率。比如校企联合。学校可以和某些企业联合进行对口专业学生的招生、培养、培训、实习和就业,形成招生、教学和就业的一条龙服务。这样既避免了专业和课程的盲目设置,又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难题。
2.4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专科生相对而言,对于未来的职业规划能力较差,因此学校就业部门应该在他们进入学院之初就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他们进行自我评估生涯评估职业选择职业生涯路线选择确定目标执行评估与反馈,经过这样一个流程,并且在校期间进行不间断的自我完善和补充,按照自己的职业目标和社会需求作好准备工作。在临近毕业时,就业部门应该给予学生就业指导,包括就业心态、就业环境、就业方向、就业技巧等。
3 学生
尽管社会与院校对于专科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应该承担某些客观责任,但是从学生就业实际情况表明:专业、院校等这些外部条件并不是影响专科毕业生就业的决定性因素,北大、清华也有无法顺利就业的学生,而学生的专业知识、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等内部条件才是最终影响就业的最有竞争力的因素。因此,专科生应该注重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3.1 正确面对就业压力,端正心态,改变就业理念:
专科毕业生就业心态急噪,急功近利,与他们所感受到的就业压力不无关联。笔者注意到,每年在毕业前一学期,甚至前一学年,就有很多学生已经在着手进行就业的相关准备工作了:忙着写简历,忙着奔波于各个招聘现场,忙着面试、实习等。社会和学校家庭过分地夸大了他们所面临的就业难度,使得他们在没有完全具备进入社会的知识和能力前就急不可耐地进入了社会。但是当他们在经历了找工作的四处碰壁之后,很快会由积极变为消极,由主动变为被动,甚至开始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抱怨学校,抱怨专业,抱怨父母,甚至抱怨自己的形象,为自己找不到工作找借口甚至放弃就业。作为专科学生应该正确面对自己处在就业大军中的位置,既不过高地估计自己,对工作提出过高要求,也不能妄自菲薄,认为自己就低人一等。实际上现在找到一份工作并不难,但是找到各当面都令人满意的工作难度就比较大了。而部分学生自身的浮躁心态更加加大了就业难度,很多学生互相攀比,追逐名利,只对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管理岗位有兴趣,无视小城市、小单位、一线岗位。学校应该教育学生树立正确就业理念:比如“先就业后择业”,“大胆进行创业”“踏实做好平凡工作也是一种成功”等。
3.2 主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知识的实际转化率:
已经就业的一部分学生反映:学校里学不到什么有用的东西或所学知识与实际需求差距很大、知识比较成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总是被动等待教师传授知识,很少主动要求学习,即使如此,被动学习的效率也十分低下,往往在应付完考试之后就完全忘记了;有些学生尽管被动接受了知识,但是很少进行独立思考,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动手能力很差。目前就业市场急缺技术性人才,其工资待遇也相当可观,由此可知:应用技术性人才正是目前就业的一个方向。因此,专科生应能把所学知识转化为操作动手能力。竞争力不仅是拥有某项知识或者技能,也是整合所具有的知识或技能的能力,更是一种学习的能力。学生在校期间不仅仅是学习所教授的知识,更应该掌握学习、转化知识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一份调查报告反映:60%企业认为,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学什么专业只能做什么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而且多数学生表现出所学过的知识转化不出来,不能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我国大学生一般适应岗位周期为1-1.5年,而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到岗适应期是2~3个月。这个差距是十分巨大的。作为专科生,应该主动学习专业知识,主动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应该具备把所学知识转化成为实际操作的能力,应该具有根据所学知识获得更多有用知识的能力。这些需要学校进行引导,但更多应该是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和思考。
3.3 明确职业生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60%的学生没有“生涯”的概念,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自己适合做什么,喜欢做什么,能够做什么,将来要做什么没有足够的认识,到了快毕业才“临时抱佛脚”,因此很多学生无法正确面对就业压力及困难。生涯准备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市场配置成功率。根据国内各大城市举办的大型人才交流会统计,多数学生参加交流会都有一种“过场”的感觉,没有准备、没有目标,完全凭靠运气,难以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很多毕业生抱怨用人单位条件苛刻,但是用人单位把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会的学生花钱招进来做什么呢?
专科生在校学习仅三年时间,因此就业不能等到临近毕业时才着手准备,而应该在读大学的第一天就要考虑自己的生涯发展和职业前程问题。在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指导下,一年级要全方位的了解自己,二年级确定兴趣所在并且有目的地进行职业素养和能力的培养,三年级初步完成从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
3.4 掌握求职技巧:许多学生平时学习努力,各方面表现都很不错,但求职过程同样存在不少问题,究其原因,很多学生是缺乏就业技巧和指导。有人可能会说:写简历,面试有什么难的?可是小小简历中却藏着大大的智慧。
某著名网站的就业调查显示大学生缺乏基本的求职技巧:有的简历普遍内容冗长,喜欢套用时下流行的词汇,但无关信息较多;有些简历措辞不当,甚至存在格式、用语和表达的错误:有些简历照抄照搬,与其他求职者的简历没有本质区别,有些简历没有实质内容,只是虚话套话,不能体现求职者的能力。有的简历“一份多投”,也就是做一份简历,投给所有的单位,没有针对性。看到这样的简历,用人单位自然不会选择求职者了。面试同样也不简单,并不是穿上西装打上领带,就可以得到用人单位的录用,好多学生好不容易得到了面试机会,可是因为不懂得面试流程和规则,面试前没有做足准备,面试时不注重细节,最后同样失去机会。现在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选择越来越重视,面试的手段和方法也越来越专业,种类也五花八门,有压力面试、结构化面试、小组面试、案例面试等。
毕业生应该充分重视简历的撰写、投递和面试。应该针对求职的目标单位,撰写不同的求职简历和自荐信,充分说明自己能够胜任的职位和能力。应该事先了解不同企业的面试的细节及规则。这样才有可能“有的放矢”。
3.5 培养独立意识和创造力,增强心理素质:现在的学生都是家长眼中的宝贝,过分的关注和溺爱影响了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创造力的培养,无论是填报志愿,还是选择职业,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很多都是在家长的操作下完成的。学生应该有意识地建立自己的独立意识和创造力,按照自己的爱好和能力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和职业。
由于社会转型和自身发展阶段的影响,使得正处于青春期、社会阅历浅的大学生心理素质较差,存在诸如没有学习目标,缺乏学习动力;自我评价失调;人际关系适应不良;就业心理困惑等等的心理问题。这样的心理素质使得学生缺乏面对挫折和失败的勇气,在学习生活或求职中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就逃避甚至产生过激的思想和言行。毕业生应该增强自身心理素质、正确面对求职中的挫折和磨难、积极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位。
篇4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实践教学体系;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5-0042-03\
2005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高等学校要强化实践育人的意识,区别不同学科对实践教学的要求,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在此背景下,以“出口”为导向,改革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是提高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提升专业人才的就业竞争力的关键环节,也是更好地推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
广义的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实践教学活动中的各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具体包含实践教学活动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实现途径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等,它们各自发挥作用,又协调配合,实现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功能。狭义的概念是指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即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制订教学计划时,通过课程设置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配置而建立起来的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内容体系。\[1\]对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主要有三种:一是从不同的角度阐述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从而明确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构成特点和发展趋势;二是对学校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案例分析,对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内容、运行机制、评价指标等一系列原则性的问题进行梳理;三是分析专业特点,改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提出符合专业人才培养需求,更加具有专业针对性和适应性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方案。本文从目标体系、课程体系、基地建设及保障体系四个层面来探讨以“出口”为导向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由于专业建设历史不长,其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和发展尚属一个比较新的课题。尽管本专业自1999年开始招生,但是从已有的研究来看,2007年才出现相关方面的研究成果。从现实情况来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目标体系不明确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规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现代公共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化、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障、公用行业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非政府组织等公共部门从事管理工作和综合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才”。由于学校在各自专业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及时确立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有效地凝练专业方向和特色,导致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不能针对目标有效地开设实践课程和展开社会实践,实践流于形式。\[2\]
(二)课程体系不科学
多数学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主要是两个环节:入学时的认识教育和毕业实习或综合实习,内容过于狭窄。实践课程往往不能针对某项具体的知识或技能进行操作性练习或培训,这对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实践课程体系应配合理论教学,通过校内模拟或虚拟的实践环境,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相关案例,有机地安排观察实习、模拟实验、技能训练、咨询服务等实践活动。\[3\]
(三)基地建设滞后
在2012年教育部的专业介绍中,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针对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和非政府组织培养管理复合型人才的专业。由于我国的社会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在缓慢推进中,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事业单位改革不彻底,没有明确单位性质与主要责任;非政府组织缺乏相应的法律制度的保障,发展缓慢。这些使得社会中公共事业管理组织的发展远远滞后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使得本专业有针对性地寻求对口实践基地、发展潜在的就业基地的行动举步维艰。
(四)保障体系不健全
有了师资队伍建设、经费保障以及实习时间的合理安排才能让专业实践教学不虚化,避免“放羊式”和“赶鸭式”的现象。\[4\]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历史比较短,专业教师大多数较为年轻、职称较低,尤其是年轻教师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缺乏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和管理实践,教师自身实践教学能力不足,不能提供高质的实践指导,影响实践教学效果。\[5\]学校实践经费多年没有提升,实践教学时间安排不足或者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普遍存在。
三、“出口”导向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基本框架
我国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以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知识的“大杂烩”,公共事业人才培养发展过快,公共事业发展缓慢,非营利组织和第三部门不成熟等问题都使得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陷入就业“出口”困境。\[6-7\]在应对“出口”困境的策略上,学校普遍采用控制办学规模,科学定位专业方向,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课程设置,改变就业观念,加强就业指导等方式。\[8\]除了以上方面,面对就业困境,有针对性地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对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对此本文提出建立“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框架。
图1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框架(一)“出口”导向的目标定位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首先是对实践教学目标定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公共管理下的二级学科,其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分为四类:政府和事业单位、公司和企业、高校、其他。\[1\]学校可在“考研”“考公务员”“企业就业”“自主创业”等目标中,根据本校办学特点合理选择,明确专业建设的基本导向。
诚如以上分析,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已经陷入一个困境。其培养规模和社会就业岗位有限之间的矛盾,专业能力培养与技术岗位需求之间的矛盾使得专业学生往往在专业与就业之间只能择其一而不能两全。如果说前一个矛盾期待事业单位改革的推进和社会的成熟来缓解,那么后一个矛盾则是要通过学校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提高来解决。而学校也不可能做到“大而全”,必须分析自身特点和环境优势,有针对性地选择某一目标为重点进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二)有的放矢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在确立了学生培养的基本目标后,需要根据目标确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内容,有的放矢,增强课程内容针对性。如果要针对公务员、村官系统培养人才,则需要增加基层实践教学的内容,以及进行政策分析实训。如果“出口”目标是企业,则可以在专业实践课程中强调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实践和实训。
在进行实习课程之前,要让学生明白实习的目的是什么,在实习过程中要注重小组学习和讨论。一位指导教师带领6~8人的实习小组,在实习前期做好实习准备,让学生对“为什么选择这门实践课程”“在这里准备学习些什么”等问题有明确的认识;在实习之中需要组织各个小组的学生对实习实践的过程、内容、体会、难点、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和解惑;在实习课程结束后,要及时进行综合交流和总结,让实践课程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三)开发性地建设实践教学基地
人才培养需要学校、政府和社会力量联动和合作。许多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实践实习流于形式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学校没有挖掘足够的社会实习岗位提供给在校大学生,实践实习采用的是学生分散实习的方式,不利于学校教师进行指导和联系,也无法保障实习内容和效果。因此,需要开发性地建设合理的实践教学基地,构建适应目标的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基地。政府、社会和企业的支持是实践教学重要的社会资源保障,和实习单位确立长期稳定的合作需要双方建立共赢机制。例如学院整合力量,有针对性地为签订实习基地协议的公共部门、非营利组织或企业提供管理咨询;协调实习时间,解决实践基地临时项目用人需求等。
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离不开充分的准备和细致的管理。平时要建立与实践基地的日常沟通机制,明白他们什么时候需要人,需要什么样的人,并结合双方要求,制订细致的实习任务或实习课题,提出明确的目标要求。这样去实践基地实习的学生才能有计划、有目标、有秩序地完成实习任务。
(四)落实好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建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保障体系,主要以师资保障、时间保障和经费保障为抓手,确保课程教学内容落到实处。首先,在教师队伍建设上,要鼓励教师针对自身擅长的方面并结合学生培养目标有计划地进行培训和实践锻炼,增加教师实战经验。例如,以培养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才为目标,教师则可以有针对性地到企业参与人才管理实践或者经常性地要求一线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举办讲座,与教师进行交流,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其次,在时间上也需要进行优化安排。对于校外实践基地的实习必须结合校外组织的用人需求,尽可能地安排比较集中并保证一定的时长。一般而言,实习时间选择在第六学期的后半期进行可以和暑假衔接起来,形成长达3个月左右的集中实习期,有利于学生真正掌握一门实践技能。对于校内的实训实习,则需要注意与理论课程的衔接和连贯性问题。
最后,在经费保障上,专业实习经费应按年度固定划拨,并纳入学校年度预算。除了基本课酬及基本硬件建设外,软件开发以及实训耗材的购买应允许另外申请经费。
参考文献:
\[1\] 吴国英.高校人文社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基于营销理念\[D\].天津: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2010.
\[2\] 马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困境与出路\[J\].学理论,2009(19):225-226.
\[3\] 宋琪,方永恒.对构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15-118.
\[4\] 周湘莲.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完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1):42-44.
\[5\] 陈志勇.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和产业,2011(1):122-125.
\[6\] 张战勇.试论如何转变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劣势\[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8(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