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职业发展途径范文
时间:2024-01-25 17:24: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子商务职业发展途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一、电子商务专业高端技能型精英人才培养的背景
(一)电子商务高端技能型精英人才供求不平衡、不匹配
随着经济的发展,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了,在未来的发展中,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才投入到电子商务平台发展中,但是与此同时,也会造成对这方面人才的缺乏,从目前我国电子商务高端技能型精英人才的发展需求来看,一方面,存在着以电子商务平台作为主要的发展企业面临着人才的缺乏,为了满足企业岗位的需要,大部分是从其他行业或者专业进行改行的,在整体上而言,素质以及能力的都比较弱,这也是制约我国电子商务平台的重要因素,在市场的发展中,电子商务高端技能型精英人才的缺乏现象尤为严重,另一方面在于,目前各大专科或者职业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较多,出现了在本科院校的电子商务高端技能型精英人才专业较少,并且就业率比较的低,不少本科毕业生存在着学非所用,甚至出现毕业等于失业的现象,出现了不适应电子商务实际需要的所谓“专业人才”供过于求的问题。
(二)专业教育教学内容和标准与企业的用人标准出现偏差
结合目前学校在电子商务平台培养高端技能型精英人才的实际情况,一般的学校在教育与职业的发展之间缺乏一定的联系,采用常规的理论与实践课相互之间的分离,专业课程与实际企业的发展之间不相符合,甚至教师的队伍参差不齐,造成了在教学中教学的内容与企业用人的标准之间的偏差比较严重,在高端技能型精英人才培养方面,与企业之间的要求相差甚远,学校与企业之间无法进行有效的对接。
(三)内涵式发展之路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学校发展现由外延式发展到内涵式发展转变,从示范申报到示范建设,再到人才培养水平评估都体现了高端技能型精英人才培养质量的发展趋势,都需要相应的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有关校企合作和人才培养质量工程的政策文件。
二、高端技能型精英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目标
依托现代化的企业以及面向社会的行业发展,加强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对于采用的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优化,去报长效机制的有效运行,搭建一个合理开发的深度合作平台,使得企业真正参与到人才培养中去,成为办学主体的一部分,与学校一样成为办学双主体,共同承担人才培养的工作目标,而且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既要考虑电子商务行业发展的通用要求,扎实发展专业化的基础,培养高端技能型精英人才的基本素质和职业发展能力,有利于学生以后的职业发展,拓宽人才的就业率,提高职业发展的可能性,同时结合企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将学生的职业个性能力以及岗位拓展能力进行综合性提高,解决就业的问题,分阶段对学生的能力进行不断提升,使得学生在建立扎实的理论基础上又具备了较强的创新能力,对管理问题进行解决以及优化发展潜力。
三、高端技能型精英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思路及措施
(一)高端技能型精英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思路
将2+1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优化,学校与企业之间展开深度合作,将一元化的发展模式拓展到二元化的办学方式,学校与企业之间都共同承担着人才培养的任务需要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的工作,对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职业通用、职业个性以及综合拓展能力进行不同阶段的培养,调整出符合职业发展的课程体系。
(二)高端技能型精英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措施
1.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机制体制,构建建立校企合作平台
按照校企合作办学指定思想,建设“两层机构、五个方面”的校企合作机制体制。两个机构为电子商务校企合作委员会和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委员会;五个方面为校企共同进行专业建设规划、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系级校企合作管理制度,逐步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长效运行机制。
“两层机构、五个方面”的校企合作机制体制具体操作中,两层机构主要是校企合作委员会下增设体制机制建设工作委员会和系企合作专业建设理事会,调整学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按照专业和专业群建设需要,成立专业建设工作委员会校企合作方面的制度建设。
制定全院校企合作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督促、检查各教学系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组织引进企业,组织实施学校投资额度较大及跨系的校企合作项目。五个方面的具体的工作是制定本系的校企合作工作计划和总结,按学院要求建设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实施本系的产学合作项目,配合校企合作处完成院级校企合作项目,开发新的校企合作企业、维持与已有校企合作单位的良好关系,配合校企合作处完成全院校企合作方面的评价、资料归档及管理。
2.校企合作形式与运行机制建设
校企合作是电子商务平台高端精英人才的一大核心模式,可以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建设,成立校企合作的委员会以及专业建设的委员会,根据学校专业发展以及需求,不断拓宽合作的领域,双方积极的寻找合作的方法以及途径,合作的内容不断的丰富,以人才培养以及技术服务作为纽带,以校企双方作为利益点进行互相结合,随着时间的发展,多数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以认为本,人才共育,共同管理、责任共同承担以及研究成果共享的一种长效合作运行机制,实践中,学生可以在校企合作的教学方面进行合作,学生在学校期间完成基本的理论课程的学习以及基本职业发展的能力的培训,在学校的第四学年,可以在校企合作的学校进行一学期的实践学习,但是培养学生专业的课程需要学校与企业共同商量决定,可以考虑企业的骨干人员进行教学担当,进行理论教学与实训,亦或者进行工学交替,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制定的教学方案、电子课件、授课计划或者项目的相关作业,制定一些列的考核标准,并组织相关的考核,完成全部的教学活动,学生在真正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能力,在实践中熟悉理论知识的运用,在理论中发挥实践的作用,实现做合一一体化,通过一学年的订单培训,学生既可以完成学习的任务,也可以通过相关的考核以后,校企联合结业证书,在未来的发展中,可以实现带薪顶岗实习或者预就业。
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成果
在人才培养模式下,办学的主体是企业而不是学校,学校与企业的用人标准进行互相协调,避免因为教学内容以及实际需求之间相互脱节,不同的培养阶段将学生的能力由职业的基本能力拓展到综合性的发展能力,在岗位上发挥的更加淋漓极致,学生刚走进社会的身份也在不断的变化由基础员工到学徒,在到正式员工,能力不断的递增,进行前后连贯,毕业生的质量明显提高,企业也容易招到适合的应用人才,与学校容易形成长期的合作。
从学生对人才培养模式接受的情况分析,采用这样的模式培养出来的人一般能力突出,对于未来,薪酬比例不断增高,成长的空间也在加大,容易使得学生在短期以内走上高层的位置,电子商务的发展,对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都有着引领的作用,现代化互联网行业的发展,电子商务平台中的企业与学校合作往往比较容易受到学生的欢迎,这是一种教、学、做合一的平台,使得他们更快的成长,获得更好的工作机遇以及发展机会。
电子商务平台高端精英人才培养有利于整合社会资源,对学校条件起到了一定的改善作用,这样的培养人才模式中,企业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办学主体,将有实战经验的专家以及企业骨干人员进行师资队伍的整合,将企业作为培养学生实验基地,在增强了学校的办学同时,也可以很好的改变学校的环境,为学校节约了一定的资金。
对于本科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深度开展校企合作模式,完善相关的体制机制,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内容、合作方法以及运行的机制有效的融合,积极有效的开展了双主体办学,开展了我国积极有效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对专业集体群以及校企深度开展提供了必要的参考以及借鉴的作用。
紧密联系合作企业,积极进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建立了合作关系的电子商务企业按培训班学员人数拨付了资金设备,建立了相关的实训室。
实行股份制合作。企业以资金设备入股,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学校以学生作为人力资源入股企业,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学校也分享了企业发展的成果。目前这种做法我校还处于积极探索阶段,它需要我们进一步的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参考文献:
[1]韩臻,黎琳,何永忠.美国信息安全教育和人才培养措施借鉴[J].保密科学技术,2014(07)
[2]黄淑勇.高职电子商务专业“B+D+E”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08)
[3]许英.报关人才培养服务平台建设研究[J].经贸实践,2015(12)
[4]孙亚.基于高职商贸类市场营销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19)
[5]何守超,陈婷,潘维真,张茂雨.“班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发展[J].中国大学教学,2015(05)
篇2
一、河北省电子商务技能型人才现状及问题
(一)电子商务技能型人才短缺。电商人才培养主要有三种途径,即高校、企业和第三方培训机构。2014年,河北省正式启动百万电商人才培养计划,力争用三年时间,线上培养75万人,高校培养15万人,企业培养10万人。目前河北省共有57所高校开设电子商务专业,其中高职高专33所,本科院校24所,初步统计约有1.5万电子商务相关专业学生,加上企业和第三方培训机构培养的电子商务人才,远远不能满足500万的缺口。随着“互联网+”行动口号的提出,技能型人才缺口将会进一步扩大。
(二)电子商务技能型人才整体水平不高,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有待进一步提升。一是从高校电商就业情况来看,专业对口率不到30%,毕业生在校期间所学知识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难以胜任企业的职业岗位。河北省电子商务教育从2002年起步,但是发展速度明显滞后于电子商务企业实践,重学历,轻技能,大部分高校机制不够灵活,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楚,定位不准确,课程体系不完善,多而杂,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学校教育和企业需求隔离开来,学生学不到真正的技能。二是社会培训机构培养的电子商务技能型人才属于短期强化型,知识缺乏系统性、连贯性。社会培训机构一般以盈利为目的,培训费用较高,且缺乏统一监督和管理,不能科学设计电商技能型人才所需要的课程体系,课程零散、缺乏系统性与知识的融会贯通,不能适应激烈的竞争环境。三是企业在岗技能型人才,没有建立合理的员工职业发展规划,缺乏对员工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
(三)电子商务技能型人才分布不均衡。这种不均衡体现在企业规模和地区分布上。一方面,规模较大的企业成为电商高技能人才的首选,刚刚创业或者规模较小的企业往往陷入技能型人才短缺的困境。另一方面,从地区分布上,省会及各市区相对于县域较容易获得电商人才。如河北省在2014年共有25个村入选为阿里巴巴集团的淘宝村,数量在全国排第四位,淘宝镇2个,数量仅次于浙江和广东,电子商务人才需求量非常大,而更多的求职者却不愿意到县级农村发展,成为阻碍电子商务现代化运营的重要因素。
二、解决河北电子商务技能型人才问题的建议对策
(一)加强高校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1.明确电子商务培养目标,找准定位。通过对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调研,了解最新职业岗位设置以及岗位任职要求。结合高校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人才培养目标。邀请企业一线人员参与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要紧跟实践,切勿闭门造车,与实践脱节。2.积极探索、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实现产学创深度融合。高校要依靠社会资源办学,向企业开放,真正做到校中厂,厂中校。不断探索与企业合作办学的新路径,如企业参股等方式。积极开展电子商务订单班特色模式,采取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的方式,把企业人力资源计划前置到高校,学生不仅仅是在校生,同时也是企业的未来员工,通过这种模式,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团队意识、职业素养都有很大的提高。3.做好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高校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最直接的扮演角色就是指导者。一是毕业生在入学前,要进行专业教育,对专业现状、发展趋势、就业方向和目标进行讲解,让学生对专业情况以及就业状况有一定客观认知,进而制定出详尽的行动方案。二是强化就业指导部门的功能,通过建立信息平台,及时就业招聘信息,定期组织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毕业生进行就业观、就业心理、安全性教育等培训工作,并纳入到课程体系当中去,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二)完善社会化培训体系。高校教育与社会化培训互为补充,二者不能割裂。劳动者要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在就业前、任职中以及再就业过程中均可以接受社会化的技能培训。一是电子商务企业要为员工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平台,对员工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和保障。目前很多电商企业规模小,资金匮乏,对于电商人才只注重实用,不能为其提供更好的职业技能培训,进而造成人员流失等恶性循环。因此,企业要根据自身实力,制定切实可行的员工培训计划,帮助员工迅速提高工作技能。二是社会化第三方培训机构要依法办学,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对没有办学资格的机构坚决取缔,维护劳动者的权益;课程设置要与高校教育互相补充,真正能够帮助劳动者提高就业技能和工作水平。
篇3
[关键词] 电子商务英语 异质文化 缺省 补偿
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使国际间商务活动日益频繁,互联网技术更是给商务领域带来了一场根本性变革。作为电子商务领域通用国际语言,电子商务英语已成为英语的一种社会功能变体,以英语语言为媒介为国际商务活动服务。然而,随着国际经贸合作的不断扩大,各国跨文化商务活动也处在一个多元或异质的文化环境里。各国文化不同所表现出来的商务文化类型和定势也不同,这些差异会极大地影响商务活动的各个环节,甚至会决定商务活动的成败。正如W.B.Pearce所说,文化是冻结了的人际交流,而交际是流动着的文化。电子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异质文化缺省现象应引起足够重视。
一、电子商务英语教学中异质文化缺省
中西方不同的地理环境、文化环境和生活环境形成了各自鲜明的民族特色,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审美习惯及语言风格。英汉差异不仅仅是语言意义上的不同,更重要的是文化意义上的不同。电子商务活动中不乏由于不了解商务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致使商务交际活动失误或失败的例子。
英语语言中的有些词汇翻译成中文后,中文词意上没什么太多差异,但原词在英语中的差异却是很大的。如果对此不甚了解,则容易造成使用上的失误。如电子商务英语中的company,corporation和firm这三个词在中文中都可译为“公司”,但它们在表明公司所有制上的意义差别却是很大的。Company既可以指个人所有制和合伙制的公司,也可以指股份公司;corporation主要是指股份公司;而firm 是指个人所有制和合伙制公司。我们常常可以看到电子商务合同中很多中国公司在翻译自己公司名称时将这三个词混用一气,究其主要原因就是译员没搞懂这三个词在词义背后的差别。再如,减肥保健药品在以减肥为时尚的美国十分走俏,但我国的一种出口试销“轻身减肥片”却无人问津。市场调查问题出在该商品的英译名Obesity-reducing Tablets, 在美国人看来此药是专为obese people (特大胖子)服用的,有违购买者的心理,改译为Slimming Pills 后打开了销路。再如,中国的万象牌电池在国外也面临同样的尴尬,因为它被译成“White elephant Battery”,“白象”在汉语中可理解为“力量巨大”,可西方人把“White elephant”当作大而无用的东西,可用“Brown Lion”来替代,因为西方人心中象征着强大有力量的动物是狮子。由此可见,一个企业若想让自己的产品畅销国际市场,不仅需要高超的经济和技术手段,而且需要深入了解对象国的文化,使该产品在包装设计和实用性方面符合对象国民众的文化心理需求。
一般说来,跨文化交际中的错误主要有两种:语言错误和文化错误,而后者的性质被认为是更加严重的。沃尔夫森(N. Wolfson)说:“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音和语法方面的错误往往比较宽容;与此相比,违反说话规则被认为是不够礼貌的,因为本族人不大可能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因此,重视电子商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文化缺省,并寻求补偿策略,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更好地拓展学生职业发展道路。
二、补偿策略
电子商务英语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商务交际活动的能力,其教学任务以及教学现状,要求必须强化电子商务文化教学,提高学生的商务文化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提供给学生外语语境,减少母语语境的干扰,让他们了解异质文化从而在今后的国际贸易实践里达成有效的商务沟通。
1.强化文化意识教育教学理念。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应强调文化因素在涉外商务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把目标国文化意识培养作为电子商务英语教学的任务之一。教师自身应有较强的目的语商务文化意识,对英语国家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商务环境、管理理念、商业观念等有较全面了解,这样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商务文化、熟悉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差异。在语言教学的同时,重视文化教学,提高学生目的语文化意识。对于那些有一定文化内涵的词,除了讲解该词的语法用途外,还须强调该词的文化内涵及使用场合。
2.学生异质文化学习。课堂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一个重要场所,也是他们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主要途径。教师能否利用课堂教学实践有效对学生进行文化导入将直接影响他们在国际跨文化商务活动中的表现。在电子商务英语教学中对学生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把握以下两个原则:一是相关性、实用性原则,二是循序渐进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教学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摒弃以往单一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多种模式的活动。设计一些情景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到语言行为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差异,或利用多媒体及其他手段进行跨文化训练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
(1)案例分析: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电子商务英语和国际贸易实务紧密相关,因而案例法大有用武之地。选择一些来自电子商务活动的真实案例,有助于促进学生实际能力的提高。运用案例法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商务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掌握英语表达的程度。通过对反映商务文化冲突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解释,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以了解外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差异。
(2)亲自体验,成立“虚拟商务公司”。e 化学习是电子商务专业学习的最大的特点,学生利用网络平台学习商务知识,收集、了解成立虚拟公司的资料,然后通过网络和其他商务英语学习者共享资源。在教学中引入角色扮演法,学生在教师帮助下通过角色扮演及模拟虚拟公司的商务活动进行互动,营造一种文化气氛,在这种环境中学会应对各种问题的能力,并能体会到异国文化的特点,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为学生进入未来的职业岗位乃至适应今后的变更奠定良好的基础。但应注意,电子商务英语强调真实性、实用性,因而所有的发挥创造都应建立在符合国际公认的商务规则和惯例的基础上。
(3)信息介绍:通过演讲、材料阅读、电影录像等方法对异国商务文化进行介绍;也可邀请外国专家作专题讲座或进行交流,以学习对方的文化习俗和各种交际技巧。
3.文化互动加强异质文化学习。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交流是双向互动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往往受到母语文化的影响,Larry A.Samovar等学者在《跨文化交际》一书中指出,“了解你自己,了解你自己的文化”是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重要一环 [4] 。但长期以来我们的英语教学中缺少对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述,与外国商人的交往中屡屡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症”。文化间双向互动有两方面的重要性:一是作为与外国文化进行对比的工具,从而更深刻揭示外族文化的一些主要特征,同时也加深对民族文化本质特征的深入了解;二是通过对本民族文化,心态的调节,培养学生对外国文化与外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外语与外国文化的积极性。教师授课不应完全被教材内容所束缚,将英语课上成电子商务知识或语言技能训练课,或只注意介绍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西方价值理念和文化背景,而应根据课文主题与作者观点,适当引入中国传统文化内容,进行广泛的跨文化对比与分析,使学生在对比分析中对中西文化的特点有清楚的认识,能够深刻意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及其对人类文化发展所做出的独特贡献。
电子商务英语教学以实现顺利进行对外商务活动为目的,教师应清楚认识文化教育不可忽视的作用,并把目的语文化意识培养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培养学生使用电子商务英语进行商务沟通交际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文化意识使交流更加通畅和顺利,从而实现电子商务职业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窦卫霖:国际商务交往中的语言文化差异研究[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2]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19
[3]程迎春:商务英语函电的课程特点及教学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7.14
[4]Samovar.A.Larry et al: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253
篇4
一电子商务专业就业的基本现状及情况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放88份问卷,回收70份,有效问卷60份,占85.7%。其中男生33人,占55%,女生27人,占45%。调查研究显示:
1.个人发展空间和公司发展前景成为就业标准。
超五成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是通过网上投简历、人才招聘市场、校园招聘会等方式寻找就业岗位,求职方式主动化、多样化。在对待专业和工作性质方面,有68.3%的毕业生认为可以找与专业有关联性的工作,但不一定需要专业对口。这一现象也说明当前毕业生的就业观更趋于现实,先就业再择业。有63.3%的毕业生把未来发展潜力(包括个人发展空间和公司发展前景)作为就业的优先考虑因素,而对薪酬和福利的注重度只占了38.3%。在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这样的选择更趋于理性。
2.就业地区过度集中。
据调查,大部分毕业生的工作地点是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沿海发达地区及安徽省内,极少数工作地点是在其它中小城市或城镇、乡村。基于以上选择,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发展机遇。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许多方面正在逐步与世界接轨,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在迅速发展经济和建设城市的同时,也给毕业生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二是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能够提供相对较高的工作待遇。大学生在上学期间,家庭经济负担普遍较重,尤其是家在农村的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而办理国家助学贷款,毕业后能够找到收入较高的工作,不仅可以迅速缓解家庭经济压力,同时他们也有能力偿还国家助学贷款,也为自身今后更好的生活奠定经济基础。三是我校是省属普通院校,绝大多数毕业生是省内生源地学生,所以毕业后在省内就业的也就比较多。尽管毕业生就业地点过于集中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过度的集中,必然会导致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的人才闲置,同时也给毕业生的就业增加难度。
3.就业质量不容乐观。
大多数毕业生找到第一份工作花费的时间比较短,有60%的毕业生在一个月内找到了工作,但是就业质量并不高。在他们从事的工作性质中,只有16.7%的是从事技术类工作,销售类的占了38.3%,而且61.7%的工作单位是在私企,65%的工作待遇是集中在1000—2000元/月,2000元/月以上的只占18.3%,3000元/月以上的仅有一个人。据我省统计局调查显示,2010年淮南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45856元,也即月均工资为3821元,可见我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待遇整体水平偏低,远低于淮南市平均工资水平。
4.毕业生的创业观念淡薄。
调查结果显示,面对当前就业难,只有28%的毕业生会考虑自主创业,25%的认为应届生没有什么工作经验,不会考虑自主创业,而47%的暂时没有考虑过。这一现状也说明了大部分电子商务专业的毕业生缺乏自主创业意识,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缺乏全面的专业知识、资金支持、相关工作经验、家人支持等,另一方面是学校缺乏创业课程教育,大多数毕业生对创业认识也比较浅薄,也致使他们创业观念淡薄。
二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毕业生自身因素。
调查研究表明,当前就业困难最主要的原因是毕业生自身缺乏实际操作技巧和工作经验,就业期望值太高以致于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在求职过程中,困扰毕业生最多的因素就是工作经验不足,对职业生涯规划也没有充分的认识,没有明确的就业方向,盲目寻找就业岗位。
2.学校就业指导不足。
调查显示,54%的毕业生对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网站是一般关注,12%的是不知道学校有就业指导中心网站;36%的毕业生认为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有一定的作用,17%的认为没有太大的作用。对于学校的就业指导,大多数毕业生希望学校多一些用人单位的信息,同时多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目前,学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无论是从方式上还是从内容上都与当前就业形势脱节,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往往只是开展简单的课堂教学,内容多以理论传授为主,授课教师也多是非专业教师,如安排院系主持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党务秘书和辅导员等来开展就业指导课,他们缺乏学生的专业知识背景,开展就业指导课时就不能与学生专业知识相结合以及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联系,因此造成学生不愿意上就业指导课,对学校的就业指导网站不关注甚至是不知道,导致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无法深入,不能发挥出应有的指导效果。
三对策与方法分析
针对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1.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素养。
学校应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顺应当前社会发展需求,对自身价值进行正确评估,降低就业期望值,理性地选择职业,积极主动到基层就业,实现自身的利益协调。学生要调整学习观念,主动地去学习电子商务专业相关方面的知识,平时多关注电子商务的发展动态,了解市场的具体需求,然后有针对性地加强学习,提高专业能力。同时,还需要提高综合素质,包括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心理素质等等,增强就业能力。
2.加强实践环节教学。
调查研究显示,当前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实际技巧和经验。电子商务专业是一门综合性的商务学科,需要大量的动手训练,而电子商务专业现有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课堂说为主,学生以听为主。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已适应不了市场的人才需求。所以,当前的教学模式急需改进,要加大实践环节的教育力度,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如我系组织安排大三学生在我市知名的百货商场进行为期两周的专业见习,通过见习,让学生了解熟悉经营管理类的相关业务流程。另外,安排大四学生在我系实验机房进行为期三周的专业实习,学习专业相关的软件流程操作,为学生的就业奠定基础。当然,这些短暂的实习对于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还是杯水车薪,学院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应考虑安排更多的实践教学环节。
3.强化就业指导。
第一,从新生入学开始就进行就业指导教育。形式应多样化,如开展就业指导课、邀请企业的人力资源部主管开展招聘专题讲座等等,从学生入学开始就培养就业意识。第二,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当前,很多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就业没有明确方向,哪种职业适合自己,或者自己能从事什么行业都没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在低年级时就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通过课程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及征文等形式,启发学生思考自己的职业特性,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把自己当前的理论学习和今后的求职谋业紧密联系起来,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为最终的毕业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三,完善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网站。通过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网站,向毕业生最新的招聘信息以及公务员、选调生、选聘生、特岗教师、大学生村官等考试报名公告,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篇5
关键词:电子商务;就业;人才培养;能力
1就业能力概述
国内外学者对于“就业能力”和“电子商务”的定义各有不同“。就业能力”(Employability)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伊始的英国,被定义为“可雇佣性”,也就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来看,随着市场不断进步和变革,对于就业能力的研究也不仅仅停留在浅层次和小范围的研究,而是更加注重研究的内容和深度。并且就业能力研究方向主要是集中在高校的就业课程,以及职场培训等问题上。国外学者富盖特(Fugate)对于就业能力的定义是,个体在其职业期间确认和实现在组织内部和外部职业机会的能力[1];布朗(Brown)提出,就业能力是找到并保持不同就业的相对机会[2];英国工业联合会(CBI)认为,就业能力是个体为适应雇主或顾客的变化的需要而具备的资格或竞争能力,以及在工作中释放激情和潜力的能力[3];Hillage和Pollard将就业能力定义为获得最初就业、维持就业和需要获取新的就业机会时所需要的能力[4]。国内学者也对就业能力的定义进行了探讨,郑晓明认为,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5]。无论是国外学者还是国内学者对就业能力有不同的定义,本文认为“,就业能力”就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的总和。
2电子商务大学生目前就业存在的问题
2.1学校培养的人才和企业的需求不对等
目前社会上对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的大学生的需求量很大,就业岗位空缺,但是实际现象是电商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出现就业难的状况。据新华社报道,电子商务专业就业率仅为20%。电商专业的大学生不是自己想干什么而是能干什么。
2.2大量电子商务专业的毕业生步入其他行业
毕业后大量电子商务大学生步入其他行业,毕业生更倾向于选择一些比较稳定而且待遇比较好的工作,比如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
2.3大学生对于自己以后的就业目标盲目
目标岗位不明确,学生不知道自己今后的就业方向,更不知道毕业以后应该具备什么能力、需要哪些证书,才能让自己更有就业竞争力[6]。
3大学生结业能力结构分析
基于这些问题本文主要利用搜集文献的方法对电子商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因素、结构模型进行分析。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因素的分析:通过研究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要素,从而得到就业能力的评价体系,找出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方法和途径。美国劳工部就业技能调查委员会曾提出,新世纪就业人员应当具备三大基础和五大能力。三大基础分别是能力基础、素质基础、思维基础;五大能力是资源确定、组织、规划与分配能力,处理人际关系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对复杂相互关系认知并系统运作的能力,能利用科技手段进行工作的能力[7]。国内学者张琛麟等认为就业能力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专业知识的储备能力,即大学生拥有某项专业技能并能够运用这些技能的能力;二是实践能力,即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动手能力;三是心理情感技能,即大学生在生活与工作中养成良好的习惯,拥有管理情绪的能力,以及乐观对待所遇见的挫折,及时调整心态的能力[8]。综上可知,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因素有多种,本文在进行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分析后认为电子商务大学生就业能力由三要素构成:一是基础能力:学习能力、忠诚意识、诚信意识;二是专业技能:如PS技能、外语能力、宣传策划能力、计算机能力、编辑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营销能力、驾驶能力等;三是思维能力:对一个事物或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反应和应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4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方法及结构模型的分析
国外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理论模型。Fugate等构建的三维度的心理—社会性就业能力模型,包括个体适应性社会和人力资本、职业生涯识别[9];Yorke和Knight提出的USEM模型,包括理解能力、技能、自我效能、元认知四个维度[10];Pool和Sewell构建的“就业能力的关键构成要素”(CareerEDGE)模型,就业能力由高层的自尊、自信和自我效能与底层的职业发展学习、工作生活经验、专业知识技能、通用技能和情商构成[11]。在国内,杨旭华通过项目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构建了“90”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四维度模型,并形成“90后”大学生就业能力调查量表,用于“90”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测量[12]。肖云等通过因子分析法采取问卷调查和配额抽样方法,对重庆市8所高校和用人单位进行了调查,找到了3个公共因子[13]。刘奎颖等从企业的角度,研究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维度,并总结归纳出构成就业能力的7个因子,分别为团队协作能力、处理问题能力、人的品质能力、创新能力、专业知识能力、领导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14]。
5电子商务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对策建议
5.1注重大学生能力培养
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自身是关键主体[15]。从定义看,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加强自己的就业能力,寻求解决就业的方法,注意构成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因素,培养自身主动学习探索的积极性。5.2加强教师就业能力提升教师应该不断地学习。电子商务本来就是个新兴专业,作为专业老师,不仅要学习书本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深入实践企业和公司学习;老师也要改变教学方法,提倡“以赛代教”“、以赛代练”。学校应该通过企业选聘、企业实践、挂职锻炼、高校招聘、社会服务等途径,培养“双师型”教师。电子商务技能大赛是实践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技能竞赛促进学生学习,更好地培养专业技能,同时帮助学生主动开阔眼界,培养形成创新思路,提升创业技能,增进创业成功的信心[16]。
5.3建立就业能力培养体系
学校应坚持与时俱进,在课程的选择和安排时要与实际紧密结合,要对教学大纲进行调整。能找到并选择适合自己学校的教学模式,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上做到进一步的改进,教育教学模式要能真正适应本学校本专业学生,和社会市场需求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校学习理论知识能够真正得到检验,在实践的基础上更加有效地对课本知识进行融会贯通,能在实践的基础上做到活学活用,不断提升和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和转化能力[17]。根据就业市场需求及时调整课程结构,通过对毕业生调研所显示的具体数据和社会市场需求导向修订教材,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在课程安排和教学安排上要充分考虑学生和就业市场的实际需求,使学生所具有的能力能够满足社会需求,使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技能适应社会需要[18]。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寒暑假时到相关工作岗位进行本专业实习,或者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和见习活动,建立学校内部就业信息交流平台[19]。要建立健全以学校为主导,以学院为主体的学科联盟就业工作机制,从制度层面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20]。建设高水平的电子商务实验室,学校教学要能体现出理论和实践之间充分结合。理论不应该是空洞的,要能真实地加强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专业实操能力。实验室能提供更好的平台,将产品实物以及操作流程展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师生的交流和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产品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实验层面。
5.4加强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有效地将理论和实践、学校和社会结合在一起,为学生提供了实习的机会。在校内创业园区真实运作电子商务企业模式,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动手能力,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企业电子商务运作模式及相关工作岗位流程和职责,充分了解和利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创业,可以培养和加强学生的经营管理能力,提高就业的核心竞争力,为创业打好坚实的基础。校企合作能够将高校和企业中的优质资源进行结合,充分做到“产学结合”。在高校中营造良好的实践氛围,加强“校企合作”,以实践教学环节为主导。将校内外一切资源充分利用,使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合作关系加深。在理论教学之外,大力加强实习基地和创业孵化园区的建设,为学生增加实训机会,可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除在校企合作中开展的实践活动外,校企之间可以进行研究和探索出学生在实践项目中所存在的问题,总结出学生在哪一环节或者哪些能力上还有欠缺,共同探讨教学大纲和课程体系设置的目标,有针对地和更加实用地进行教学内容,去掉教学中空泛的内容,从而更好地提高高校学生就业能力[21]。
5.5把握就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关系
大学生在注重就业能力培养的同时也应该注意综合素养的培养,不能一味地注重就业能力,忽视综合素养。综合素养是就业的基础,要把握好两者的关系,掌握好一个尺度。
作者:李向阳 唐光海 单位:渭南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5]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3).
[6]朱艳艳,蓬耀.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就业前景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0).
[8]张琛麟,崔涛.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对策研究[J].科技教育,2015(21).
[12]杨旭华.“90后”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模型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2(2).
[13]肖云,杜毅,刘昕.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差异研究——基于对重庆市1618名大学毕业生和272家用人单位的调查[J].高教探索,2007(6).
[14]刘奎颖,郄丽娜,黄春萍.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及其与就业满意度关系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0(12).
[15]薛荣生,眭国荣,徐源.新时期大学生就业能力缺失的原因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1(9).
[16]孟娟娜.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2015(04).
[17]阮灵杰,费江波.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现状调查报告[J].创新教育,2015(21).
[18]孟晓红,何伟峰,王秋红.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要素研究[J].河南教育(高教),2015(4).
[19]罗小涛.大学生就业能力教育的缺失与治理[J].中国成人教育,2015(4).
篇6
关键词:跨境电商;人才培养;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F724.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3-0-02
一、发展现状
我国经济现已进入新常态,新常态蕴含着新的发展趋势及未来走向。意味着,我国传统外贸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已逐步转变为互联网在线交易方式。通过跨境电商这一渠道,企业开拓海外市场,依靠互联网和国际物流,通过商务交易平台,使不同交易主体,在线上即可实现商品信息的沟通,促使交易快速达成,再通过跨境物流送达商品、完成结算的一种国际贸易活动。本质上,跨境电商整合了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信息流、支付流及物流,成为一个统一的运营平台。淘宝、天猫、聚美优品等一大批电子商务平台也开始涉足跨境电商,使整个行业存在巨大发展潜力。
随着2013年“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我国对外贸易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推动了跨境电商平台的发展。“一带一路”沿线有26个国家,以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为主,具有庞大的市场需求空间和消费潜力。重庆位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作为“一带一路”内陆核心城市,其服务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作用日趋凸显。现阶段重庆的对外贸易仍然以传统贸易方式为主,B2C、B2B跨境电商模式作为一种新型交易方式,为消费者带来多元化的消费选择,消费者愿意为之买单。加之政府相关政策出台,支持跨境电商成立跨境产业园、孵化基地,企业从中嗅到商机,发现利润,使之成为现代外贸发展的新趋势。
二、人才需求分析
在互联网经济时代,跨境电商行业发展迅猛,但专业人才紧缺。目前国内从事跨境电商的企业有传统外贸企业、国内电子商务企业、中小微企业,数量已经超过20万家。电商服务企业和专业人才主要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区域、省份,重庆作为西南地区发展最快的城市,跨境电商行业发展空间巨大,极需懂得电子商务的人才加入。
因跨境电商属于专业性强的交叉学科,要求毕业生需同时具备国际贸易的专业知识和电子商务的相关知识,而且还应具有良好的外语能力能够与海外不同国家的客户进行无障碍的沟通,因此只有具备多种才能的复合型人才,才能满足跨境电商领域企业的需求。目前,跨境电商企业招收的毕业生主要来自于电子商务、国际贸易以及英语、小语种等专业。毕业生专业背景单一,实际操作能力欠缺,做好工作还要依靠企业内部培训及自身日后相关知识、经验的习得。高职院校培养跨境电商人才,与本科的培养方式不同,在专业知识上需要掌握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及英语,能够进行产品的英文描述和客户服务,也应具备整合国内资源的业务能力,能够与国内生产企业进行交流合作,帮助企业甄别出口产品,与线上商品进行无缝对接。
三、培养途径
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主要通过学校、企业进行。学校的培养主要集中在专业理论知识上,企业提供实践平台进行实训操作。随着本地跨境电商平台―大龙网的迅速崛起,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了便利,有效解决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人才需求的错位。高校可通过与本地电商如大龙网平台合作,构建校企联合培养“三步走”:第一步,在学校学习基本理论;第二步,在学校实训室进行模拟实训;第三步,在企业进行实习实训。学生通过在企业真实业务实践,能够激发对专业的热情和兴趣,并从中了解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更好定位日后职业发展方向,实现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所以,高职院校应多于企业合作,准确把握市场人才需求方向,针对高职W生的特点多倾向于实践,培养适应企业一线岗位群的人才,建设核心课程体系,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例如:阿里巴巴“百城千校,百万英才”项目,帮助大量的高校人才进入电商行业,充实电商人才队伍。
四、培养模式
1.教学内容
根据跨境电商企业所需高职人才制定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置。企业所急需的高职跨境电商人才主要集中在初级岗位,如:采购和选品、美工、摄影、物流、客服等。那么,跨境电商的主要教学内容应包括: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市场营销、国际物流、商品学、网络营销、图片处理与美工、客户服务与管理。课程内容应突出应用性、实用性、专业性。涵盖网络营销知识的同时兼具美学和视觉营销知识,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消费特点,采购适销对路的产品,制作出精美的图片,线上进行传输、,同时熟悉跨境电商业务流程。
作为复合型学科,涉及学科面广,如何更好地设计教学内容,无疑是准备开设和即将开设的同类院校所要考虑的问题,由于目前还在探索阶段,暂无统一定论及标准。
2.教学手段
对跨境电商人才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手段,在教师面授的基础上应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校内教学环节主要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演示完成学生校内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扩充;校内实训环节主要结合电商实训室,由课任老师带领进行实操性练习,课外结合相关企业平台进行实训,让学生体验真实的跨境电商工作流程。跨境电商平台众多,国外主要平台包括亚马逊、E bay等,国内则有阿里巴巴速卖通平台、敦煌网、兰亭集势、大龙网等。学校与企业进行工学结合,在学生基本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后,让学生参与企业电商活动,从中真正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满足日后企业的用人需求。
3.岗位人才培养
根据目前就业市场状况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根据不同岗位进行专业能力的培养。在第一年开设公共基础课,主要学习高职英语、管理学基础、经济学基础、国际贸易、计算机基础、市场营销基础。在第二年开设专业基础课,学习电子商务、网络营销、产品学、电子商务、商务沟通、网页设计、网络支付等。在第三年根据学生已具备的专业知识、能力和自身的兴趣、爱好,结合企业岗位需求,如运营管理、客服、美工、业务员等进行个性化培养。通过不同岗位设置不同的教学模块,学生可根据自身不同的发展需求,在教师的指导下来选择符合自己的岗位模块课程,以较少的教育资源投入,达到较高的教学效果。学生只有明确了职业方向,才能实现企业岗位与毕业生的的无缝对接。
4.筹备师资队伍
高职院校真正具备跨境电子商务背景的教师还是少数。跨境电商因学科涉及面广,专业性强,对所需师资队伍要求较高,具备电商、外贸、外语、小语种知识和技能的授课教师较为缺乏。需要学校进行社招,从各大高校中选拔电商专业、国际贸易专业及外语类专业的优秀人才从事教学;从企业中甄选优秀人才,从事实训、实践课的教学;通过行业协会、社会培训机构选拔电商专家,组成校外指导教师,定期来校培训师资。对学校已有的专业教师进行整合,通过校内培训及校外顶岗培训,定期去企业实习,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和最新理念,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5.增强实践能力
进行校企结合,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安排实践性教学环节,让学生积累实践经验,也能让企业直接参与到人才培养中来。随着速卖通、DX、兰亭集势、大龙网等B2B、B2C平台的迅速崛起,为学生的实习实训提供了便利,学生通过企业真实的业务实践,激发了学习热情和兴趣,在实训结束后,由实习单位评出优秀实习生,颁发证书,以激励更多的同学进行企业实践。
五、结语
在新经济环境下,跨境电商已成为新的外贸行业,并逐渐显现出它的商务优势,同时也给应届毕业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各高职院校应立足于市场需求,结合本地区电商发展情况和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修订,以市场岗位需求为导向,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在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下,完善学科内容,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培养师资,进行校企结合,共同培养符合企业高位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孙从众.“互联网+”背景下高院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2).
[2]陈健.高职跨境电商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与探索[J].大学教育,2016(4).
[3]朱理.新常态下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市场营销,2016(12).
[4]孙静.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评述[J].广角,2016(7).
[5]朱超才.“互联网+”背景下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策略[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6(2).
[6]庄小兰.“跨境电商的人才核心技能需求分析与培养对策[J].管理观察,2015(6).
[7]张灿.重庆跨境电商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
篇7
关键词: 地区经济特色 商务英语 实训体系
一、商务英语专业实训综述
商务英语作为专门用途英语的一个分支,属于应用语言学范畴,其内容除了英语语言文化外,还涉及商贸、管理等各个领域。应用型本科商务英语专业的主旨是培养从事涉外商务工作的高级技能型人才。这些商务英语人才在就业后应能快速适应各种涉外商务环境,熟悉相关的工作流程。作为复合型人才,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首先应当具备扎实的听说读写译的基本功,能熟练地用英语进行交流,但同时也应该具有相应的商务活动能力。具体来说,以杭州为例,外贸、电子商务、会展业、物流业等诸多行业都发展迅速,学生的可就业岗位十分灵活,可能是商务助理、涉外文秘、高级翻译,抑或是外贸业务员、会展服务人员,不同的岗位要求从业者有与之相匹配的商务技能,如商务助理较注重沟通能力,外贸业务员较注重营销能力。
为了实现如此务实的培养目标,唯有使实训在教学过程中贯穿始终,通过反复的实训强化并检验学生的技能。其实早在2000年4月教育部高教司就颁布实施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其中明确提到:“课堂教学用与学生的课外学习和实践活动相结合,课外学习和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扩展,是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应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1]应用型本科商务英语专业的实训就是在该大纲的指导下进行的,它是根据教学目标在真实或高度模拟的商务环境中让学生进行技能训练,以便为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商务英语专业的实训通常分为课内实训、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
二、杭州经济发展对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要求
2010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纲要中讲道:“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推进产学研用结合。”[2]由此可见,高校教育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为地方经济服务,本地区的经济特色决定了该地区本科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要求,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要求又决定了该专业的实训体系。要研究杭州高校商务英语的实训体系,就必须先了解杭州对商务英语人才究竟有怎样的要求。
浙江拥有为数不少极具活力的民营企业,外向型经济占主导地位,对外贸易呈高速增长之势,民营企业出口额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已经超过一半,而杭州是浙江省的省会更是印证了上述经济发展的特点。杭州作为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正在建设长江三角洲南翼商贸中心。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3个国家级开发区现已建成,2010年全年杭州批准外商直接投资545项,合计利用外资77.09亿元;2011年杭州计划再引进10个世界500强投资项目,十大产业引资额外资总额占比将超过50%。[3]近年来,除了继续引进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对机械、纺织、化工等传统行业进行改造外,杭州已将发展的重点聚焦在现代服务业,即旅游、信息、物流、金融、会展、中介服务业等行业。在杭州出台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到:“未来五年要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商贸服务业现代化和国际化。”目前,杭州已初步形成了杭州国家软件产业基地、滨江电子商务集聚区、钱江新城杭州金融城、钱江世纪城中央商务区、杭州国家动画产业基地、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服务外包示范园区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引进了众多的国际项目。综上所述,杭州对外经济发展的种种态势决定了杭州对高素质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巨大。
最近的市场调研表明杭州的企业对有一定行业背景的商务英语人才求贤若渴,尤其青睐有本地区优势行业背景的人才。这些企业的态度表明单纯有语言优势的英语专业毕业生在杭州的就业市场上已不具备优势,企业最需要的是既能用流利的英语进行沟通,又兼具商务操作技能和行业知识的人才。这里的商务操作技能指商务文书写作、常用办公设备使用等;行业知识则指与特定岗位相关的行业技能,如电子商务的营销技能,不同商务领域对行业知识的要求有所不同。显然,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若想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就必然要掌握某些特定行业的知识,而这些特定行业是指杭州经济发展中的优势行业。
三、以地区经济的特色为基础构建商务英语专业实训体系
1.商务英语专业实训目前存在的弊病
很多本科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课内实训的项目很多,但项目内容彼此分离,互不融合;校内实训的指导教师往往只知理论,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对实训内容设置的随意性较大,使得校内实训的模真性和综合性未达到预期目标;由于一些企业担心商业机密外泄,校外的稳定的实训基地并不易找。在这种情况下,课内实训、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三部分相互脱节,无任何系统性可言,各部分的实训组织者更不可能在设置实训项目时将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纳入考虑范围。但是商务英语专业的应用型很强,为数不少的学生毕业后是要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实训若脱离了地方经济发展的轨道就没有意义了。
2.以杭州经济的特色为基础构建商务英语专业实训体系
结合地区经济特色,让商务英语专业实训的三部分发展成系统科学的体系并非天方夜谭。我以杭州为例来说明该体系是如何构建的。
首先,课内实训主要是着眼于各个单项技能的训练,除了保留传统的国际贸易实务与单证、外贸函电等以外贸为主导方向的内容外,更应与杭州的经济发展接轨,加入会展、物流、电子商务、营销等现代服务业的行业技能,原因是外贸业在杭州的经济体系中虽然仍占一定比重,但已经不是唯一的优势行业,实际上在杭州现行的经济发展体系中任何一个单一的行业都不太可能接收无限量的毕业生,所以在课内实训中必须秉承灵活岗位的设置理念,对杭州优势行业的企业进行调研,积极听取企业专家的意见,引入这些企业的真实案例来设计实训内容,同时对课内实训的教学方法大胆革新,摒弃讲座式教授法,运用案例法、合作学习法、项目法等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能初步掌握一些优势行业的行业知识,为之后的校内实训奠定基础。
其次,校内实训是在课内单项技能实训的基础上,通过模拟真实的商务环境,使学生综合运用商务英语专业的各项技能,提高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最终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一方面,结合杭州的经济发展现状,可以让学生自组模拟公司如纺织品外贸公司、茶叶外贸公司、会展公司、物流公司、电子商务公司,公司门类和业务涉及杭州的各个行业和优势产品,不再只模拟单纯的外贸公司。另外,每个公司内部可进一步细化,如纺织品外贸公司可细分为纺织品出口部、纺织品送检部、制单部等,而会展公司可细分为会展策划部、会展管理部、会展招商部等,每个学生都有具体的岗位拟定,各司其职。这样从某种程度上已构成了一个微型的杭州商业体系,再通过召开模拟交易会,各公司间的项目合作,学生无形中熟悉了产品营销、客户接待、商务谈判、项目可行性分析、市场调研等一系列工作流程,并在此过程中综合运用了商务翻译、外贸进出口实务、会展、物流等知识,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如条件允许可在校内设立商务实训室,配备电脑、复印机、扫描仪、传真机等现代化办公设备,使学生在前文自组模拟公司的同时具备办公室事务处理的实践能力。实训室内还可以设纺织品样品陈列室、茶叶样品陈列室等,这些样品使学生对杭州的优势产品有了最直接的感性认识,对行业知识的掌握也将不再停留在纸上谈兵了。学校还可聘请杭州企业的相关人士担任校内实训的指导教师,这些专家的经验将帮助学生进一步规划职业发展。
实训体系的最后一环是校外实训。为了更好地衔接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可以在校内先广泛开展第二课堂的商务实践活动如组织模拟应聘大赛,即由已确定为校外实践基地的杭州企业提供实习岗位,组织学生竞聘这些岗位,企业再派出人力资源专家进行简历筛选,面试,最终产生最合适的岗位人选,这一形式使学生参与了职场竞争,锻炼了能力,而企业也得到了相对理想的实习生,达到了双赢。就杭州而言,在开辟商务英语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方面可谓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杭州的许多中小外贸公司可以为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提供外贸业务员助理、初级跟单等实习岗位,以期从外贸实践中培养合适的未来员工。杭州历来是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每年外国游客纷至沓来;大规模的会展如西湖博览会和世界休闲博览会每年在杭州定期举行,因此旅游业、酒店业和会展业等对商务英语的实习生需求很大,学校可与国际假日酒店、杭州和平会展中心、杭州国际会议中心等单位签订协议,让学生以志愿者的身份为外宾提供商务翻译、商务接待等服务。近年来随着一些新兴行业如电子商务和信息等在杭州的蓬勃发展,有行业知识背景的商务英语专业实习生也颇受欢迎,如杭州的电子商务巨擘阿里巴巴每年都面向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招收英文文案审核、商务助理等岗位的实习生。杭州现代服务业的突飞猛进为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校外实训机遇。
四、结论
杭州经济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应用型本科商务英语专业的实训必须形成系统科学的体系,即以培养灵活岗位的人才为导向,课内实训、校内实训、校外实训三者有机结合,深化校企合作,使学生成为英语沟通无障碍、商务操作熟练、通晓行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更好地为地区经济服务。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EB/OL].waiyu.bjfu.省略.
篇8
一、毕业生职业能力存在的问题
为更好地了解高职商务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所存在的问题,笔者对安徽省内已开设商务管理专业院校的毕业生用人单位进行了走访和调查,就商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综合能力进行评价,调查内容主要涉及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心理素质、职业形象、沟通协调能力、团队精神、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专业知识水平、岗位技能等方面。此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直接访问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共发放53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48份,回收率为90.57%。经过调查发现,商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职业能力普遍与用人单位的实际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商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但是心理素质有待提高。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毕业生的工作态度端正,在工作中表现出了高度的热情,但不少毕业生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容易退缩,尤其是一些从事营销类工作的毕业生,由于工作性质的特殊性,表现出了更多的消极情绪。
商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但是沟通协调能力一般,职业形象有待提高。大部分毕业生在工作中能够以集体利益为重,分工协作,体现出了良好的团队精神,但是不少毕业生在团队工作中,因为交流沟通方式方法存在问题而影响了工作。另外不少毕业生不太懂商务环境中的社交礼仪,成了职场上的楞头青,职业形象欠佳。
商务管理专业毕业生专业知识比较广泛,但是实践动手能力较差。由于商务管理专业就业面广,不同的岗位要求不同的岗位技能,学院在课程开设中呈现出广泛性特点,课程内容覆盖面大,但是普遍深度不够,在有限的学时中,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与专业性较强的部分高职专业(如财务会计专业)相比,商务管理专业要求学生掌握的岗位技能太多,但是多数实训环节无法在校内完成,使得商务管理专业学生动手能力很差,走上工作岗位后难以快速进入正常的工作状态。
商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学习能力一般,创新能力欠缺。多数院校的商务管理专业成立于2005年前后,普遍存在师资力量匮乏,教研团队不成熟,实训条件不完善等外部不利因素。学生入学成绩较低,不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不高,只有少数同学能够主动学习。创新能力源于学习,由此可想而知,学习能力一般的商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创新能力就更加差了。
二、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途径
对于高职院校商务管理专业学生而言,由于不少学生在入学时不知道毕业后能从事什么岗位,专业满意度普遍不高,致使其学习积极性不高;同时,部分同学又对专业期望过高,没有很好地认清商务管理专业主要是培养商业部门和第三产业第一线的基层和中级管理人员这一现实,致使其眼高手低,因此,针对这一实际,可以考虑通过加强学生入学教育及职业规划教育,以引导学生认清现实,使其在客观分析自身条件的基础上,调整心态,认真学习专业技能,更好地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走“通专才”相结合的道路,提升毕业生的岗位技能。商务管理专业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通常放在通才的培养上,使得毕业生在就业时不具备相关技能优势。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将会变得越来越细,现有的通才教育指导思想显然满足不了社会的发展趋势,因此,应该调整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强化现有的通才培养平台,待条件成熟时,可针对其中一个或几个岗位,建立特色化专才培养平台。在通才培养上,应强调一专多能,一专多证;在专才培养上,应强调专业差异,专业特色,通过差异化、特色化培养,以提升毕业生的岗位技能。
组织鼓励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实践训练,以提升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是衡量毕业生职业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毕业生来说,提升实践动手能力的方式有很多,其中,实践教学是提升其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实践性很强的商务管理专业来说,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实训活动,才能巩固其在课堂上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并逐步提升其实践动手能力。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商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础仍然十分薄弱,因此,尽快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是提升其毕业生就业能力时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具体而言,实践教学水平的提升,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加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辐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课程建设尤其要明确实践教学环节的标准;在教学方法上,应重视实践操作,构建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模式。第二,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一方面,要尽快建立能满足商务礼仪、商务谈判、办公自动化、会议接待等商务活动的校内实训室;另一方面,应建立与连锁经营、商贸公司等相关企业的稳定良好的合作关系,多途径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以满足学生假期及顶岗实习期间进行实践训练的需求。第三,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确保学生实训质量,应在派遣校内专业课尤其是实训课程教师进企业锻炼的同时,创造条件,引进校外专家进校,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活动和相关社会实践,也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商务管理专业可针对各年级开设的相关课程,举办各种覆盖全体同学的技能大赛,如办公自动化大赛、市场调查与预测大赛、商务应用文大赛、商务谈判模拟大赛、市场营销策划大赛、商务礼仪大赛、电子商务大赛等,也可选拔优秀的学生积极参加校外相关专业的技能大赛,在全体学生中形成一种“在赛中学,在学中赛”的良好学习氛围。与此同时,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如鼓励学生从事促销、商务礼仪、市场调查等兼职活动,实地观摩和考察商业活动中心及企业,还可以鼓励有条件的学生从事创业活动。各类竞赛与社会实践活动,既是教学活动的有效补充,又是教学活动的合理延伸,对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篇9
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此背景下研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具有深远意义,依托高校常见的导师制,将职业生涯规划的各项工作融入导师的工作职责,提高该项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
导师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
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4-0109-02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大幅度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增长,高等教育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型,而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方向、办学机制依旧还停留在精英化教育模式阶段,这就导致了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和突出。在此背景下,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研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其意义
1.1 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一词来源于英语“career”,最初在《牛津词典》中被解释为“道路”,后人将它引申为一个人一生的职业经历,即指人一生中所有与职业相联系的行为与活动,以及相关的态度、价值观、愿望等的连续性发展的过程,是伴随人一生的职业、职位的变迁及工作理想实现的动态发展过程。职业生涯规划是学生根据主观和客观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以此来确定最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生涯目标,并选择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制定的教育、培训、工作计划等。
1.2 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将伴随人们的大半生,拥有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才能实现完美的人生。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大学生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发掘学生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学生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并使其持续增值,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使学生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不断增强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
(2)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增强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提升成功的机会。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好的计划是成功的开始。职业生涯发展要有计划、有目的,不可盲目地去执行,很多时候学生的职业生涯受挫往往是生涯规划没有做好。
(3)职业生涯可以提升应对竞争的能力。
当今社会处在变革的时代,到处充满了激烈的竞争。要想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有了清晰的认识与明确的目标之后再把求职活动付诸于实践,这样做的效果更经济、更科学。
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
2014年6月,笔者采取问卷调查方式,对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学生进行了有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抽样调查,共发放了调查问卷550份,回收541份,回收率984%,有效问卷539份,有效问卷率98%。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笔者认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总体状况不容乐观,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薄弱
根据调查问卷结果显示,不少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这个名词还很陌生,大概有23%的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从未进行过规划,他们对今后从事的职业、发展方向、奋斗目标从未考虑,更别谈具体的规划。有部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带有理想色彩,表示“以后要继续深造,去国外发展”,“到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去工作”,“我要开创一家属于自己的公司”。在职业发展路径方面,大部分学生选择以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和继续深造作为自己的主要发展路径,小部分学生为追求多方位发展,准备了三种以上的发展路径,但这些路径追求的结果相差太大,路径之间缺乏相互联系。面对学校开设的选修课程、社团活动,只有12%的学生能根据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来选择取舍,有30%的学生盲目跟随大流来抉择。职业发展方向和路径的模糊势必会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造成影响,不利于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
2.2 大学生认知能力有限
自我认知是职业生涯规划里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必须对自身进行一次全方位的深度剖析,清楚自身优势在哪里,自身劣势有哪些,自身机遇在哪里,自身威胁又有哪些。简而言之,就是要知己长、知己短、知己能、知己不能。在上述调查中发现,影响学生择业的因素依次为个人发展提升空间、工作薪酬、公司规模、专业对口、工作城市、工作稳定、单位性质等。可见,学生自我认知不足,自我认知能力有限,人生定位不准确。在择业过程中,学生没有客观分析自身因素,结合自身特点、能力以及社会需求,而是盲目追求高薪、大城市、高地位等,势必导致职业发展期望值过高,急功近利,将利益作为择业的首要标准。缺乏职业规划的反馈和调整意识,一旦达不到预期,不能根据客观环境及时调整职业规划,使得学生扎堆在前景比较好的行业,人为的造成了就业形势紧迫。
2.3 学生的专业选择带有一定盲目性
调查显示,有72%的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所获取信息途径主要通过招生简章等书面招生材料,很少有人能利用网络、电视等媒体手段更深入、直接了解相关学校信息,更少有家长或考生亲自前往拟报考学校直接咨询,因此,高达69%的学生在填报志愿时不了解自己所要报考的学校,对于所报考的专业更是一无所知。单一的决策信息影响着决策的科学性,决策过程中的学生的被动性更是制约了他们对于报考院校与专业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8%的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是自主选择学校与专业的;23%的学生是与教师、父母或者亲戚一起协商选择填报学校与专业的;超过50%的学生在填报志愿过程中,完全依赖于父母或教师,放弃了自己自主规划的权力。而在自主决策的学生群体中,在选择填报高考志愿时,他们又不外乎从学校品牌、专业名称、录取分数、路途远近等几方面考虑,而对于自身兴趣爱好、性格特征,以及专业内涵、专业标准、单位用人需求等考虑不多、研究不透。
3 以导师制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路径分析
导师制是一种教育制度,它与学分制、班建制同为三大教育模式。早在十九世纪,英国牛津大学就开始实行导师制,我国高校秉承“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也逐步建立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制度――导师制,导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习,还要指导学生生活,其最大特点是体现师生关系密切。这种制度要求在教师和学生间建立起一种“导学”关系,并贯穿从入学到毕业整个教育过程,导师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全方位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科研、生活。
3.1 针对性的行业指导,激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专任教师有着较为丰富的从业经验,由专任教师担任导师,可以针对性地开展行业指导,帮助学生分析所读专业的发展前景以及职业发展方向,结合历届学生的就业状况分析当前就业形势,让学生提前感受就业压力,促使学生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引导学生了解职业,明白职业是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实现个人价值的主要途径,职业是人生的一部分,人生包含了职业,职业又塑造了人生。通过和学生探讨职业生涯、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帮助学生真正了解自我,引领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对人生的重要性,协助他们达到和实现个人目标,激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3.2 专业化的指导,帮助学生分析职业环境
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应该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及职业方向,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凸显所选职业方向特点,实现学生职业生涯最大值。导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和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可以向学生介绍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及课程设置等,向学生分析从事相关行业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让他们了解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选课,引导学生构建合理知识架构。
3.3 社会实践的指导,帮助学生获取职业经验
社会实践是学生了解社会和深化自我认识的重要途径,通过实践的检验,让学生看到了课堂教学和自身知识、能力结构的缺陷,主动调整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培养学生不断追求知识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导师应积极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特别是指导学生的毕业实习。在导师专业的指导下,让学生把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锻炼实际动手的能力。同时,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了解实习单位对专业人才的具体需求,明确自身的优缺点,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合理制定并及时调整符合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
3.4 推行“双证书制度”,培养学生专业技能
笔者所在学校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推行的是“双证制度”,所谓“双证”是指“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新的学习形式,它要求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在校期间就要完成上岗前的职业训练,具有独立从事某种职业岗位工作的职业能力。双证书制度正是为此目的而探索的教育模式,职业资格证书是高职毕业生职业能力的证明,谁持有的职业资格证书多,谁的就业选择性就大,就业机会就多。根据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学生们也正在积极地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导师可以在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把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结合起来,依据学生个人自身条件,结合职业发展方向,帮助学生确定考证目标,如,学习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就一定要去考取电子商务师资格证书;学习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就一定要去考取营销师资格证书;学习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一定要考取物流管理师资格证书等,通过引导考证,增强学生专业知识储备,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
3.5 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继续指导职业生涯规划
导师通过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了解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并及时与用人单位沟通,掌握毕业生到用人单位后的适应和发展状况,收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和反馈意见,为学校改进就业指导与就业服务提供事实依据。通过了解毕业生工作实际情况,导师可以继续指导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他们不断地实施职业生涯规划,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同时,导师可以在毕业生跟踪调查过程中,挖掘毕业生优秀典型,邀请他们回校做宣讲,讲述他们不断调整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过程,激发在校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导师这种根据社会、用人单位需求有针对性地及时调整职业指导的方法和思路,提高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菊红,杨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团体辅导的干预研究[J].教育探索,2011,(4).
[2]尹娟.导师制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江苏高教,2011,(1).
篇10
1 前 言
2015年3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2015〕9号),部署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意见》明确要将加快构建众创空间、鼓励科技人员和大学生创业等作为重点任务。进而把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实践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特性,使得其开展创业教育与实践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本文将以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创业教育与实践为例,探索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实践的有效途径。
2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创业教育与实践的一些做法
2-1 注重过程教育,构建有效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2-1-1 课程设置从无到有,从有到精
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将整个创业课程体系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起初,只是设置了就业指导课程,但在教材选择、教学大纲、学时要求及师资配备上并未有明确的要求,对创业教育也未提及。随着学院的不断发展,逐步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来建设就业指导课程体系,自编教材《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制定教学大纲,明确教学学时及学分,并加强专兼职师资队伍的建设与投入,并将大学生创业指导作为一个部分以“探索创业之路”编入了就业指导教材,但当时的创业教育仍然是侧重就业指导。随着近年来国家对大学生创业工作的不断重视,学院及时更新观念,通过教学实践,树立创业是就业的有效途径、创业可以有效带动就业、创业是更高质量的就业等新型创业教育观念,根据学院办学特色和学生的特点,编撰三本教材组成《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丛书,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因材施教,开展针对性的就业、创业教育。大一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侧重职业规划教育,大二开设《大学生自主创业指导》侧重培养创业意识和激发创业激情,大三开设《大学生就业择业指导》侧重职业能力培养及就业择业技巧传授。至此,创业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被列入教学计划,并且配有专门的自编教材及相应的师资、设备、场所的投入。
2-1-2 教育过程从全员到部分,从部分到精英
通过教学实践,学院在创业课程教育过程的设计上,形成了“创业教育创业培训创业实践” 的递进式、层次性的创业教育过程体系,即由全员参与的创业通识教育,到部分集中的创业培训教育,再到精英的创业实践指导与帮扶,分别实现由“基础层”到“操作层和提高层”再到“实践层”的递进式转化。对全体大二学生进行《大学生自主创业指导》的创业必修课程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激情;对于有创业意向的学生,进一步集中进行创业模拟培训,通过组建模拟公司、确定公司架构、模拟经营业务等模块化实训环节,让学生体验创业过程所涉及的各个环节,提高学生的创业操作技能,培养创业风险意识及应对风险的能力;对于进一步有创业实践需求的同学,进行更专业的创业导师指导与帮扶,并在学院大学生创业园进行孵化。
2-1-3 师资力量专兼结合,注重实践
学院注重创业师资指导队伍的建设,为学生创业教育与实践提供技术保障。成立创业服务中心,专门负责创业教育教学与管理、创业师资培训与管理、创业指导与服务等工作。组建大学生创业指导教师库,每年选派多名教师参加省市级创业讲师培训。定期组织师资开展经验交流研讨会,将学生的反馈、教师的感悟和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研讨。组织学院创业指导教师技能大赛,选拔优秀教师参加省级创业指导教师技能大赛,以赛促建。聘请包括政府、教授学者、企业家、杰出校友等社会各方面专家担任兼职创业指导与咨询导师,通过各种形式定期为创业者提供咨询、指导和帮扶。
2-2 注重创业实践平台的建设,为学生进行创业实践提供保障
2-2-1 设立大学生创业园,不断推进创业基地建设
为便于大学生更好地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学院于2009年11月设立大学生创业园,总面积约1000平方米。2013年11月被认定为“苏州市校园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2014年10月被遴选为“江苏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目前学院创业园已整体搬迁至学院产教园(大学科技园),拥有3500平方米的可支配面积,36家大学生创业企业入驻。
2-2-2 建立大学生创业模拟实训室,引入创业模拟实训网络创业平台
与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合作建立了就业创业指导站,与苏州市创业指导中心合作建立了大学生创业模拟实训室,开设创业模拟实训培训班。使参训学员通过组建创业团队、选择创业项目、建立模拟公司、确定公司架构、分析经营环境、尝试经营业务等模块化教学与实训,体会真实的商业环境和商业行为,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提高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合格学员还可获得学院公共选修课2个学分,并且在苏州创业凭证书可享受苏州市有关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平均每年开设约10期创业模拟培训班,每期40人以上。2013年3月被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授予“高校创业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2-3 建设产教园和大学科技园,政、企、校合作共同拓展创新创业实训平台
学院与苏州高新区管委会共建苏州现代服务业产教园(苏州经院大学科技园),并列为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重点建设项目,加大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引企入校,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在企业生产经营的同时,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的机会,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也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实战经验;加强与社会科技创业园联系,建立互通机制,对孵化成熟的创业项目推荐进入社会科技创业园,打开学院大学生创业的发展空间。
2-3 注重创业教育与实践载体的建设和拓展,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
(1)成立大学生创业协会,团结和组织全校的创业兴趣者,共同围绕创业的话题开展一系列的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创业者的创业素质。面向全体大学生定期举办金点子大赛、创意创新创业大赛、创客沙龙、创业讲座、启明星交流等活动,培养良好的大学生创业环境,以激发更多人的创业激情。
(2)借助各种创业大赛,调动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同时挖掘创业项目。学院每学期组织新创业项目的入园(入驻创业园)评审,聘请专家组对各二级学院推荐的创业项目进行逐一评审,择优进行项目指导并允许进入创业园进行项目孵化;对已经入园的项目,每学期聘请专家组进行项目评估和指导;组织全国、省级、市级创业大赛校内选拔赛,如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意创业大赛、苏州市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竞赛等,并借机向全体师生宣传政府及社会对大学生创业工作的重视,以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创业积极性。
(3)通过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实践经验。影响大学生创业成功率的一大主要因素就是缺乏工作经验和实战经验。学院要求每位大学生在暑期都要深入企业、行业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同时把社会实践的开展情况作为个人综合素质考评的一部分。为此,学院创业就业服务中心、院团委及各二级学院都在努力开拓校外社会实践基地,为学生开拓社会实践的空间并提供实践机会。
3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与实践的一些思考与建议
(1)努力寻求资金支持,或者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学生创业意愿往往是因缺乏创业资金而打消,因此为大学生创业寻求更容易获得的资金支持将激发更多的创业意愿转化为创业实践。尽管学院有一些创业帮扶基金、政府也有一些小额信贷扶持政策,但若想真正获得这些资金,手续和过程都非常烦琐。因此建议在资金支持方面再多做些思考,将会有效促进大学生创业工作的开展。
(2)打造新型创业服务平台,降低学生创业实践的门槛。响应国家号召,践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观念,探索和构建一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实践平台,如咖啡吧、创客空间等。
- 上一篇:公司内部股权激励方案
- 下一篇:绩效考核办法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