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耗材管理范文

时间:2024-01-25 17:24: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疗机构耗材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疗机构耗材管理

篇1

通过基线调查,了解内江市主要三甲医院医用耗材管理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医用耗材管理上存在的问题,针对主要问题,找到医用耗材规范化管理的突破口,提出从机制创新、评价标准、医保限价、名称标准化等几个方面,完善医用耗材的管理。

【关键词】

医用耗材;医疗保险;限价制度

近年来,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值医用耗材得到广泛的使用,这一方面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另一方面涉及的费用和承担的风险也同步增长[1]。医用耗材是卫生费用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价格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医疗费用的高低。药品、设备、医用耗材是医院成本管理的3大核心,相比药品和设备,医用耗材在医院成本管理中的地位不断提升[2]。医用耗材使用增加,患者医疗费用增长过快,负担加重;医保定点医院在医疗保险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医院耗材消耗过多,医保费用超标,医疗费用控制难[3],造成医院的财务风险增加;医用耗材消耗过多,医保支付能力不足,政府财政压力也与日俱增。医用耗材管理不当,会给患者、医院及卫生行政部门带来一定的压力,我国医疗保险支付制度改革有很大的必要性和迫切性[4],新医改方案明确指出“对医用耗材及植(介)入类医疗器械在流通和使用环节要加强控制和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5]。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和高值医用耗材的定价是当前医疗服务价格管理工作面临的矛盾和问题[6],加强医用耗材的限价管理,建立耗材的医疗保险限价制度,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1内江市医用耗材费用现状

高值医用耗材在医院医疗材料支出中占的比重较大,能够达到60%以上[7]。医用耗材的管理不规范,将会导致耗材价格不一,进一步刺激和加剧医保费用的大量消耗和非正常增长。近年来,医疗费用增长过快,患者负担加重,政府财政压力也与日俱增,而医用耗材是卫生费用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价格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医疗费用的高低。通过对内江市3家三甲医院(A医院、B医院、C医院)高值医用耗材使用情况的基线调查,可了解内江市三甲医院使用数量和价格较高的各种医用耗材现状。A医院排名前100位的高值医用耗材和低值易耗品合计费用2456.84万元,其中前10名的医用耗材合计费用590.64万元,单价排名前10位的医用耗材均是骨科材料,其中脊柱后路钛钉棒系统(腰椎)以28800元位列单价第1,出库数量排名前10位的医用耗材均是大众类耗材,使用量均在16万以上,其中,加药器以年使用632037个排列第1。B医院排名前100位的高值医用耗材和低值易耗品合计费用1747.54万元,其中前10名的医用耗材合计费用502.24万元;单价排名前10位的医用耗材主要是骨科材料,还有一种CIK试剂和一类血透材料,其中脊柱后路微创系统(六钉两棒)以19800元位列单价第1;出库数量排名前10位的医用耗材使用量均在6万以上,其中医用棉签以年使用1000200个排列第1。C医院排名前100位的高值医用耗材和低值易耗品合计费用2008.22万元,其中前10名的医用耗材合计费用657.68万元;单价排名前10位的医用耗材均是骨科材料,其中全髋以52250元位列单价第1;C医院出库数量排名前10位的医用耗材使用量均在6万以上,其中,一次性真空采血试管(紫3ml)以年使用526801个排列第1。

2医用耗材使用和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内江市三甲医院各种医用耗材使用数量和价格的分析,目前内江市医用耗材管理存在品种繁多、规格不一、信息化不健全及耗材费用较高等问题。

2.1医用耗材品种繁多

经过调查发现,内江市3家三级甲等医院医用耗材品种繁多,各单位之间对于医用耗材的分类方法不统一。

2.2各类耗材规格不一

随着临床医学、工程学及材料学的进展,以及医疗技术水平和医疗诊疗能力的提升,医院医用耗材价值、使用量都急剧攀升,造成医用耗材的管理难度加大。各医疗机构之间,甚至是医疗机构内部之间,某些相同的医用耗材还有很多不同的规格,造成医用耗材的分析和统计工作难度加大。

2.3信息化建设不健全

由于各个医疗机构自身的实际情况不一样,每个机构使用的耗材管理系统不统一,造成每个医疗机构医用耗材管理方式不一致,信息化建设无法实现标准化管理。全市统一的的信息化管理不健全,造成各机构之间医用耗材的名称不一、规格各异、编码混乱,不利于医保系统对各医疗机构医用耗材的统一管理。

2.4医用耗材费用较多

医用耗材的管理不规范,将会导致耗材价格不一,进一步刺激和加剧医保费用的大量消耗和非正常增长。近年来,医疗费用增长过快,患者负担加重,政府财政压力也与日俱增,而医用耗材是卫生费用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价格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医疗费用的高低。

3医用耗材管理的政策建议

3.1机制创新

结合内江地区三甲医院的医用耗材管理现状,建议由医保部门牵头,通过对医疗机构医用耗材进行分析管理,以此为契机进行医保费用控制的相关研究,加强对医用耗材的中观管理,建立新的医保部门指导下的医用耗材管理机制和价格体系。通过查询文献,目前未发现其他类似研究,在管理机制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3.2评价标准

在对医用耗材工作进行评价时,不追求医用耗材的最低价格,而是追求最佳性能价格比,根据不同病种的特殊性,制定不同的医用耗材价格体系。找出内江市用量大、价值高的医用耗材,发现医用耗材使用过程中的问题,将耗材中虚高和不合理的部分进行规范管理,将卫生技术评估、循证评价和模糊综合评价法运用于医用耗材定价,只有制定正确的衡量标准,才能实现医用耗材收益最大化的目标。通过评估医用耗材的生命周期影响、建立医用耗材评价与准入指标体系、从多角度比较不同类型医用耗材的适用性等视角,探究绿色经济安全的医用耗材管理模式[8]。

3.3医保限价

医用耗材在使用中的价格不均衡,贵的用得多,便宜的用得少,甚至不用,高值耗材超范围使用,此举与医保部门原则相背离,医保原则要求低水平、广覆盖,超规格、超量使用导致医院被医保局扣减费用,一方面增加患者负担,另一方面医院的医保费用受限,还会增加社会医保费用的浪费,现行医保制度对医用耗材加成管理的办法,从某种意义上也推动了医院部分科室的趋利行为,盲目选择价格高的耗材,推高了单病种平均费用和医保患者不良费用比,最终影响医院社会形象和经济效益。在目前内江市医疗机构医用耗材使用现状的分析研究基础上,通过医保控费的方式,限制医疗机构使用价格虚高的医用耗材,以实现医用耗材的规范化管理。排出本地区2012年和2013年医保耗费排名最高的100名耗材,从中选取需要限制医保费用的项目,并且按照每种耗材各个规格的不同使用数量排序,按照众数原则,选取其中使用数量最多的一个规格的价格作为医保限价标准,从而确定最终的统一限价。通过医保付费的价格杠杆,建立科学有效的医用耗材定价机制,不断完善内江市主要医用耗材的价格体系,实现医保控费的目的,减少不必要的医保费用。

3.4名称标准化

目前医用耗材的产品名称较为混乱,在产品流转过程中存在注册名称、商品名、通用名等[9],没有统一产品标准分类代码和名称的标准化,很多厂商为了凸显其产品的与众不同,就在申报注册名称上大下功夫,这种行为不仅让国家有关部门在给产品分类时无从下手,实际操作过程中也无法完全做到代码与产品一一对应,产品的名称在各医疗机构之间得不到统一,造成医保部门在医保信息化管理中出现问题。作为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医用耗材名称分类标准化,是考验医院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指标之一。医用耗材分类编码系统,可为医保部门提供综合查询与辅助决策服务。2012年5月4日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出台了“一次性用医用耗材分类与编码”,对临床上允许收费的一次性医用耗材从收费角度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和推进,帮助医疗机构加强一次性医用耗材的管理和使用[10]。内江市三甲医院由于业务重点不同,使用的医用耗材品种、规格不一,或者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没有建立统一的医用耗材名称标准化体系,应不断完善地区医用耗材信息系统建设,建立方便医保结算、查询、管理、监督的医用耗材名称标准化体系。建议医保部门能结合各主要三甲医院的医用耗材的共性,明确市内医用耗材的分类及名称的标准化,制定统一的信息代码,以满足医疗机构的科学化管理规范的要求[9],并进一步推广到市内所有的医保定点机构。通过对共性问题的分析研究,找到建立内江市医用耗材的规范化管理体制的瓶颈和突破口,分析其中不合理的部分,建立医保相关的医用耗材的价格上限,建立一整套医保限价体系的制度,对于医用耗材限价制度、机制创新、评价标准、名称标准化等有积极意义。进一步强化政府责任,不断强化医保部门对医疗机构医用耗材使用收费的合理性进行监督和管理,减少医疗机构的创收冲动,加强高值医用耗材综合监管,实行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才能有效解决医疗机构高值医用耗材价格虚高和滥用的问题,减轻政府医保基金的压力,有效减轻老百姓的医疗费用负担。

作者:黄圣洁 单位: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李翠,李雅杰,张歆,等.高值医用耗材全程管理实践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13,33(5):72-73.

[2]刘亮菊.加强医用耗材管理的若干建议[J].中国卫生资源,2013,16(3):205-206.

[3]白继庚,胡先明,曹圆圆,等.医保实施过程中定点医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0,27(6):327-328.

[4]江鸿,梅文华,夏苏建,等.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对医院管理的影响与对策研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4,31(1):6-8.

[5]冯泽昀,王海银,金春林,等.探索科学合理的医用耗材定价机制[J].中国卫生资源,2014(1):8-10.

[6]刘惠娟,劳幼华.医疗服务价格管理工作面临的矛盾及对策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1,30(7):78-80.

[7]李新.高值医用耗材管理流程初探[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9):96-97.

[8]邹俐爱,谢金亮,付敬,等.关注一次性医用耗材的经济和环境影响[J].中国卫生经济,2014,33(1):51-52.

篇2

一、指导思想

通过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城镇职工、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医疗救助和医疗机构减免等相关制度的紧密结合,探索有效的补助和支付办法,在保持医疗保障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在全县范围内为尿毒症困难患者实施免费血透治疗,进一步缓解城乡居民重大疾病的经济负担,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自愿救治。保证城乡困难居民公平享有,患者自愿救治,实行疾病风险告知和同意制度。

坚持统一方案。全县统一补助模式、统一确定定点医疗机构、统一补助标准、统一补助办法等。

坚持合力保障。通过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城乡医疗救助、医疗机构减免和慈善机构救助等合理分担医疗费用,对尿毒症困难患者实施免费血透救治。

坚持分级负责。省协调办负责全省尿毒症困难患者免费血透救治工作的组织实施和指导工作,包括综合协调、制定方案、确定定点医疗机构、主要设备和医用耗材招标采购、工作督导、评估及总结等工作。市、县协调办负责辖区内免费救治工作日常管理,包括组织人员培训、病种筛查、身份认定、实施救治、登记、信息报告等工作。

三、救治对象

对持有我县常住户口的尿毒症需维持性血透的困难患者(城镇低保、农村五保、城镇“三无”人员、福利院供养孤儿、新增四类优抚对象和低保边缘户)实施免费血透救治,预防和治疗尿毒症血透相关并发症的医疗费用和其他尿毒症患者血透费用按照城乡居民医疗保障有关规定核报,不列入本方案补助范围。

四、定点救治

按照安全、有效、优质、方便的原则,经医疗机构申请,由市卫生局组织专家评审,报省卫生厅同意,确定我县定点医疗机构,并向社会公布。定点医疗机构由可独立开展血透的二级及以上医院和部分乡镇卫生院组成。定点医疗机构对具有血透治疗指征的患者,严格按照诊疗规范和诊疗常规实施治疗,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尿毒症困难患者按照属地就近原则,经县救治协调办公室同意后,在县定点医疗机构(名单详见附件1)中选定一家作为本人血透治疗的医疗机构。定点医疗机构一经选定,原则上一个年度内不得更换。

五、筛查确诊

由县协调办牵头组织,县卫生局负责,走村入户对所有人群进行初筛并做好信息登记工作。将初筛的患者集中至定点医疗机构进行确诊。经民政部门对确诊患者身份认定后,由县救治协调办公室登记造册,建立档案,统筹安排到定点医疗机构治疗。同时,做好患者的筛查信息上报工作。

六、人员培训

由省协调办组织专家统一编印教材,实行分级培训。省协调办负责培训设区市卫生行政部门相关人员、设区市专家组和省级定点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市协调办负责培训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相关人员和辖区内定点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县协调办负责培训乡镇、村和社区筛查人员。

七、设备耗材采购

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主要设备(血透机、水处理机、除颤仪)和主要耗材(透析器、浓缩透析液、透析管路、穿刺针等)的集中招标采购工作,采取委托具备资质的招标机构进行公开招标,确定设备和每个耗材品目的中标厂商、型号规格及中标单价。省财政按照需要及填平补齐的原则,统筹相关资金,为县、乡级定点医疗机构配置血透机、水处理机、除颤仪。此外,各定点医疗机构根据设备和耗材需求直接与中标供应商联系,由供货商统一配送。

八、经费安排

(一)治疗经费来源

已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障的困难救治患者,由城镇医疗保障、新农合和医疗救助按比例进行补助,定点医疗机构实行部分医疗费用减免,鼓励慈善机构对患者救治费用进行补助。

(二)补助标准

1、根据《省医疗服务价格手册》,血液透析收费标准为:三级医院400元/次、二级医院360元/次、一级医院320元/次。每人每周免费做2次血液透析,每年按52周计算。门诊与住院血透治疗的患者采用统一标准核报经费。

2、尿毒症困难患者按照属地就近原则,在定点医疗机构中选定一家作为本人血透治疗的医疗机构。如到上级或非定点医疗机构接受血透治疗,差额费用由患者个人承担。

(三)结算办法

属于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困难患者,由县医保局按收费标准的85%报销;县政部门按收费标准的10%给予医疗救助;剩余5%救治费用由定点医疗机构减免。属于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农合的困难患者,由县医保、新农合经办机构按收费标准的70%报销;县民政部门按收费标准的20%给予医疗救助;剩余10%救治费用由定点医疗机构减免。救治费用报销按照现行医保、新农合及医疗救助核报程序进行。

(四)经费管理

要加强对经费的管理和监督,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骗保、挤占和挪用。发现有不符合规定使用经费的,追究主要领导责任。

九、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按照全县统一部署,部门分工协作,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组织实施。成立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县卫生、宣传、发改、财政、人保、民政等部门组成的尿毒症免费血透救治工作协调小组(见附件2),下设办公室,挂靠在县卫生局,办公室主要负责统筹、协调等日常工作。同时,县卫生局成立尿毒症免费血透救治工作专家组(见附件3),负责对全县尿毒症免费血透救治工作的技术指导。

要积极争取白求恩基金会等慈善救助组织对疾病补助工作的支持,在医疗救治、资金筹措、经费补助等方面形成工作合力,探索建立多层次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共同提高保障水平。

定点医疗机构应成立尿毒症免费血透救治工作领导小组;定点医疗机构负责组织对困难患者的确诊、血透治疗、信息报送等工作。

(二)明确职责分工

1、卫生行政部门牵头组织实施救治工作,会同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民政等部门制定救治工作方案,整合医疗资源,建立区域协作网络,确定定点医疗机构,组建专家组,组织筛查及人员培训,整理保存资料信息,开展督查、评估,完善新农合支付、结算服务,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及时总结经验和推广典型。

2、发展改革部门负责把尿毒症免费血透救治工作纳入医改内容。

3、财政部门配合相关部门研究相关政策,并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管。

4、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根据城镇参保居民和职工相关医疗保障政策和管理规范,按比例核报医疗费用,并实施监督管理。

5、民政部门负责研究制定相关医疗救助政策,按比例核报医疗救助经费;做好救治患者的身份认定,并建立救助台账。

6、宣传部门负责免费救治工作的宣传报道。

(三)积极宣传引导

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采取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方式加强宣传工作,特别要注重发挥医务人员熟悉业务、直接接触、群众信任的优势,广泛宣传尿毒症免费血透救治工作的重要意义,积极引导社会预期,争取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理解、支持和自愿参加救治,为做好救治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和舆论环境。

(四)规范资料管理

篇3

建立一个能满足省级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全过程的信息管理系统,至少包括基础信息库、资质信息库、投标报价管理、评审定标管理、日常交易库和监督管理在内的多个子系统。各个子系统整合形成省级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平台,实现省级医用耗材集中采购的资质审核、报价、评审、订购、配送、监管的多项业务管理功能。

一、设计原则

1、统筹兼顾、顶层设计。以国家卫生信息化建设“十二五”为依据,结合发展需求,遵循已颁布的标准规范和本技术方案,统一规划和设计,避免重复投入和独立建设。

2、互联共享,便捷高效。系统应实现纵向贯通、横向连接和运转协调。

3、数据安全,运行稳定。注重实用性、成熟性和可靠性相结合,确保系统正常运转。

4、统一实施,全面推进。系统基础支撑和软件功能应具备承担全省医疗机构耗材采购工作的能力,统一组织建设、培训和网上采购。

二、系统功能开发

医用耗材集中采购系统软件主要包括中心管理系统、招标管理系统、交易管理系统和监督管理系统四部分。

1、中心管理系统:① 基础库管理模块②产品目录填报模块③用户名发放模块④企业资质审核模块⑤ 产品资质审核模块

2、招标管理系统

(1) 网上报价、竞价

报价设置:网上报价:应该有可靠的安全措施保障报价信息传输的安全性。网上解密:应该支持现场开标与远程开标两种模式。网上竞价:应该能够设定竞价呈现模式。网上议价:应该支持专家建议价导入,企业网上限时确认,确认不同意给出企业建议价的模式。

(2) 招标评标;①客观分计算②专家分组③专家投票④专家打分

3、交易管理系统

(1) 合同签订: (2) 医院产品勾选:能够支持医疗机构网上勾选常用产品的操作。(3)采购单制作:支撑网上采购单制作,支持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统一提交采购单。(4) 企业配送:需要能够支持分批配送。(5) 开具发票:企业点击配送后,就可以开具发票。(6) 医院入库:能够根据企业配送情况进行验收入库,支持分批入库。(7)退货:能够让医疗机构进行退货操作,企业需要进行退货确认。

4、监督管理系统

(1)招标监管:能够对招标过程中企业资质审核,产品资质审核,报价等行为进行监管,能够看到各个阶段的相信操作信息。 (2)评标监管:能够形成详细监管报表。(3)交易监管:能够对交易过程进行全程监管。

三、 系统架构

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平台系统架构主要包括业务应用层、技术框架层、数据资源层、基础设施层、安全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系统应采用3层架构方式,为配合相关设备,系统的架构需使用.NET。

四、 应用支撑平台建设

应用支撑平台是在操作系统、数据库等软件基础架构之上,为医用耗材集中采购系统的各种应用提供一个可靠、高效、安全、易用、可扩展的开发、支撑、管理的综合应用平台。主要包括:应用开发平台(基础数据管理、工作流程配置、表单工具、门户引擎、工作流引擎、用户权限管理、目录检索、内容管理);WEB服务器。

1、医用耗材集中采购系统

医用耗材集中采购系统主要由医用耗材中心管理系统、招标管理系统、交易管理系统和监督管理系统组成。

2、接口管理

接口管理应满足与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HIS)实时交换耗材采购信息、配送信息、库存信息、提示预警等基本需求;满足与省级卫生信息平台和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对接的要求,相关对接费用由软件供应商来承担;应建立标准的ERP接口,并提供标准的数据交换网关,软件商提供免费的技术咨询服务。满足实时获取订单信息、配送信息、库存信息以及医疗机构耗材库存信息需求。在查看配送企业和医疗机构的库存时,具备有耗材配送关系的配送企业和医疗机构可以互相看到对方相应的耗材库存。

3、电子认证方式

系统应保留与第三方数据证书的电子认证接口,系统中集成第三方数字证书等电子认证方式(CA认证),有效解决身份识别、网上采购、支付安全、授权管理和责任认定等问题,确保系统用户合法性,建立网上信用体系。

4、系统集成要求

平台的相关网络、设备环境供应商来统一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持和服务。

5、系统性能建设要求

(一)系统平台性能:系统并发访问量≥2000,系统平均响应时间≤2秒。招标报价阶段的系统响应时间≤1秒,交易系统中订单发送、确认、配送、开具发票、退货等基本功能的系统响应时间≤2秒,监管系统中的统计功能系统响应时间≤3秒。

(二)系统安全级别:系统按照3级安全等级保护建设;对不同安全等级的信息,通过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实现授权访问;同时整个系统具备数据备份和应急响应等功能;

6、数据存储系统建设要求

为了保障采购平台数据的高度可靠性,数据应每天备份在磁盘阵列中,并通过专用的备份软件将历史数据转移到虚拟带库中。医用耗材集中采购系统通过配置磁盘阵列、虚拟带库、备份管理软件等存储设备,对采集到的信息数据进行定时的自动存储、清理、集成、加载和人工审核,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7、系统安全建设要求

信息安全需覆盖医用耗材集中采购系统的全过程,通过技术手段保障系统相关数据的安全性。具体应包括边界访问控制、防病毒系统、安全审计、第三方统一身份认证等方面。其中,边界访问控制包括防火墙、入侵防御检测系统;病毒检测包括服务器防病毒系统和客户端防病毒系统;安全审计主要是审计内部工作人员的操作行为;

8、系统标准规范要求

信息标准体系是医用耗材集中采购系统必须遵循和管理的数据标准,是系统运行和应用的数据基础。项目建设以卫生部印发的《关于印发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工作规范(试行)的通知》(卫规财发〔2012〕86号)为依据;数据传输以国家标准《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GB/T 21062.2―2007为标准。

篇4

关键词:总额预付;医疗费用控制;指标管理;医院经营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01

目前,我国全民医保体系已初步建立,医保待遇逐年提高,而医疗费用快速增长与医保基金相对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地区选择较为直接、可靠和安全的总额预付制作为医疗费用的支付方式。总额预付制是指医保经办机构与医疗服务提供方协商,按照某种参照标准和考核指标,确定医疗机构一定时间内医保费用总额,结余留用,超支不补。

这就意味着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在提供医疗服务时,需要承担医保医疗费用不能得到足额补偿的风险。尤其是医保覆盖面广、城市老龄化严重的地区,这种矛盾尤为突出。为适应总额预付制度,医院要采取有效措施对医疗费用进行主动控制,降低医疗成本,推进精细化管理,提高医保基金的保障绩效,争取“医、患、保”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一、扭转观念,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总额预付实施之前,医保医疗费用结算实行按服务项目付费的后付制,由于医疗机构的资金来源于药品、材料加成和诊疗服务收入,为了自身生存和发展,必定会努力提高医疗服务量,医疗费用原则上是“能超则超”,而医保基金又是有限的,形成了医疗机构与医保经办机构利益博弈的阵势,其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支付方式调整为总额预付后,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服务发生的医疗费用一旦超出费用总额,就得由医疗机构承担全部费用,而得不到任何补偿。在这种形势下,医院要扭转观念,调整经营管理思路,做到在思想上适应医保预付体制改革。

二、加强医保费用宏观管理,保证医疗费用控制到位,减少结算损失

1.建立总额预付相适应管理框架,健全相关管理制度

成立以院长为首的医保总额预付管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的主要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为医院落实总额预付管理提供保障;二是制定医疗费用控制目标,协调医院规模与效益的关系;三是组织落实费用管控具体措施;四是定期分析实施情况,及时进行总结和调整。

2.加强政策宣传,全员参与管理

医院对院领导、职能科室、临床主任和一线职工分四个层面进行集中学习,全方位加大医保总额预付制宣传力度,及时将政策传达到每个职工。定期对有关政策和操作流程开展全员专题培训,对科室负责人、临床医护人员、医院医保管理人员等重点岗位开展针对性的重点培训。

3.改变预算编制方式,加强预算管理

医院以医保总额预付制为切入点,对医院总预算和部门预算均可以收定支,形成倒逼机制,进而系统编制医院业务量、收支结余、现金流和资产负债的全面预算。

三、加强医保费用细化操作,保证医疗服务不缩水,保障医院长远发展

1.确定医疗费用控制目标,建立指标管理体系,完善配套措施

根据医保基金预付总额,确定医院医保费用控制总体目标。选取医疗费用总额、人均费用、药占比、药品费用、医用耗材费等五个核心控制指标对临床科室进行细化管理。医院对控制情况月度考核、兑现奖惩,季度通报,年度平衡。

建立信息化平台,及时汇总、分析、反馈医保控制情况。医院领导和管理部门都可以通过医保管理信息化平台掌握医保基金使用情况、服务量、次均住院费用、药占比、治愈好转率及患者满意度等核心指标。临床一线也能及时了解指标完成情况,形成双向反馈机制,以便进行合理有效的决策调整。

强化内部监督,确保医疗质量。由于医保预付制有很强的计划性,而医疗机构提供服务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存在,要想完成医保总费用的指标控制,又不能因为医保费用的约束而影响医疗质量,进而带来医疗安全隐患,诱发医疗纠纷,最终导致医院受损。必须进一步推进临床路径的实施,确保诊疗规范和患者利益,避免临床科室和医务人员为完成医保指标而减少必要的诊疗项目和用药。

2.加强成本控制,提高医院经营效益

总额预付制度下,医院的收入已确定,医疗成本的控制显得尤为重要,是提高医院运营效率的根本手段。

建立科室成本责任制进行成本控制,借鉴现代管理会计中责任会计的理论和技术方法,医院在各部门、科室建立若干责任中心,将权、责、利有机结合起来,围绕各责任中心的经营活动实行自我控制,形成一种严密的内部成本控制制度。

医用耗材分类管理,紧抓变动成本重点户。对医疗耗材按计量计价、计量不计价和计价不计量进行分类管理控制,改变耗材支出不均衡、管理粗放、“以领代耗”的现象。对医疗耗材大户实行“以耗定支”,建立科室二级库管理,做到保管权与使用权分离。借助信息系统,及时掌握科室消耗及库存情况,明确耗材与收入的匹配关系,加强耗材成本管理。

3.建立长效发展机制,确保医院可持续发展

在总额预付制下,医院的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检查治疗得不到医保费用的额外支付,必然导致医院对教学、科研及有利于学科发展的资金投入减少。总额预付制也会减少高新术应用和高端人才引进,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医院教学、科研及学科发展。医院要处理好当前利益和长远发展的关系,即便得不到医保的额外补偿,也要为医院的教学、科研和学科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员和资金保障。

4.完善医院人力资源配置和绩效考核

完善总额预付制下医务人员匹配,避免因医务人员不足带来医疗质量下降或医院长期效益受损。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很大程度上依赖尖端人才的影响力,医院需要培养人才和留住人才,增强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医院的社会影响力。

通过绩效考核,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提高员工效率和医院运营效率,避免预付制下人员闲置及效率低下等弊病,建立相应的绩效考核模式,实行岗位绩效管理,探索构建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四、总额预付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实行总额预付制能使医疗机构主动降低成本,控制费用,提高效率,管理相对简单,基金支出确定,能避免基金风险,保证收支平衡。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难以科学合理确定各医疗机构的费用额度,一般采用前几年有历史数据,难以估计变动因素;二是容易形成所谓“鞭打快牛”的反向激励,没有充分考虑不同医院前期控制的效果;三是可能带来医疗机构过度控制费用导致医疗服务提供不足,医疗服务质量下降;四是可能造成医保病人“住院难”,引发医保病人对医院和医保经办机构的不满,引起社会矛盾。

医疗保险作为世界性难题主要体现在支付方式上,按项目、按人头、人均定额、单病种、总额预付、病种分植法、按床日等付费方式都有其优点和局限性,任何单一付费方式都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这就需要由单一支付方式向混合支付方式发展。在总额预付为主的支付方式下,可以迁择部分病种进行单病种和按床日付费,形成多种付费方式各司其能的良好局面,有效提高基金保障绩效。

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结算管理意见的通知(劳社发[1999]23号).

[2]张晓敏,陈敏,周琳,等.总额预付制下医疗机构运营管理的策略探讨[J].中国关窗医学,2012,21(01):481-483

篇5

一、所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完成职能划转,加快角色转化

按照市机构改革工作总体部署,市发改委的医药价费管理职能和市卫健委的药品采购职能划转到我局。职能划转到科里后,科里严格对市发改委掌管的医药价费文件资料进行了接收,对划转的职能认真地学习研究,明确审批权限和管辖范围,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为下一步科学管理医药价费和做好药品采购工作及指导各县区及医院的业务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代太治和周丽敏这两名同志到科里工作后,积极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加快熟悉自身职责和科里工作职能,在工作中始终做到价费及药品采购工作与医保基金支付及参保人员承受能力通盘考虑,兼顾“医疗、医保、医药、医价”四医联动因素,较快地完成了角色转换。

(二)理顺垂直管理体系,建立顺畅的管理体制

省市县医保局相继成立后,我科就价费管理、药品采购、异地就医等医药服务相关职能与省价采处和医药服务管理处及各县医保、本级医疗机构进行了对接和沟通,对相关职责进行了明确,指定了负责人,建立了微信业务群,明确上下联系方式,促进了科学有效地管理。

(三)履行自身职责,高效办理本职业务

本级职能重要,自身职责重大,与医疗机构、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容不得半点马虎。认真履行职责,高标准地完成工作任务。一是下发了《关于各医疗机构报送相关信息数据的通知》,对各医疗机构相关信息数据的收集、报送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和细化,整理归档一批系统完善的医疗信息数据,为价费、药采、医保的科学化管理提供了有力抓手。二是按省局要求申请上报了我市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促进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三是跟踪我市跟进国家4+7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运行后25种药品价格的管理工作,确保价格政策的贯彻执行,使人民群众用上质优价廉的药品。四是及时答复市长热线及群众的价费咨询事宜,为群众答疑释惑。上半年以来,共答复市长热线政策咨询6起,群众价费咨询10人次,均给予满意的解答。五是按照《河北省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数据调查通知》,组织各医院填报医药服务收费数据,向省局上报了各医院2018年和2019年收入情况、耗材收入情况,为年底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做准备。

(四)推动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把更多救命、救急的好药纳入医保。一是完善制度体系。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合”原则,大力推行以总额控制为基础,按病种、按人均基金支出定额、按人头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健全了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支预算管理制度,完善了医保付费总额控制办法、与总额控制相适应的考核评价体系,严格执行超定额风险预警制度,全面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二是确定总额控制指标。根据定点医疗机构床位数量、医疗服务项目和服务能力等情况,结合人次均医保基金支出、转院率等指标,合理核定了定点医疗机构的年度总额指标,并按月进行月度分解定额结算。三是制定年度医保支付管控标准。严格按照“年终决算、超支分担、结余结转”原则,对各医院2018年总额控制情况进行决算,研究制定2019年医保支付管控标准,设定统筹内住院率、转诊转院率、百元医疗收入耗材占比等考核评价指标,并在定点协议中进行了明确;单独确定考核指标,防止医院年终推诿、拒收病人。四是协同推进医联(共)体建设。出台了《关于鼓励支持城市医联体建设、实行医保基金按人头打包支付的实施方案(试行)》,按照医保基金“总额控制、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原则,根据参保人筹资金额,预留调剂金、风险金、大病保险基金、意外伤害保险基金等补充医保基金后,按月按人头打包支付给医联体单位,积极推动市中医院、双滦区人民医院、营子区第六人民医院、滦平县医院、隆化县中医院、隆化县医院及1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医联体建设。

(五)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制度,推动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一是夯实参保扩面工作基础。在经办机构开设税务缴费窗口,建立协同联动机制,确保征管体制改革期间征缴工作不受影响。通过优化参保缴费服务流程,延长参保缴费期延长等举措,引导城乡居民稳定参保。截至目前,全市城乡居民参保292.74万人,参保率保持在96%以上,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保率达到100%。二是调整完善政策体系。出台了《进一步调整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政策措施的通知》,将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筹资标准由60元提高至75元,起付线标准下降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50%,报销比例提高至60%,进一步减轻大病保险和困难群众医疗负担。全面做好医疗救助对象的参保资助救助、门诊救助、一般住院救助、重特大疾病救助等医疗救助政策,确保困难群众及时便利享受基本医疗权益。同时进一步完善了医保结算系统,实现大病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出院即时结算。截止目前,全市累计为6.59万人次落实大病保险待遇1.63亿元;全市享受意外伤害待遇1.6万人次,支出基金0.81亿元。三是有序扩大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范围。在完善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系统的基础上,按照国家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平台相关数据标准,对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为纳入国家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定点医疗机构提供接口数据。截止目前,全市城乡居民定点医疗机构纳入省内及跨省异地就医结算平台达到60家(新增9家),每个县(市、区)至少有1家跨省定点医疗机构,实现跨区域就医结算“一卡通”;通过异地就医平台,全市累计为1.04万人次落实医疗保障待遇0.88亿元。

(六)加强民心工程建设,把31种抗癌新药列入门诊特殊病用药报销范围

31种抗癌新药列入门诊特殊病用药报销范围列为新局成立后首要抓好的重点民心工程,成立了推进落实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组织实施、督导检查工作。制定下发了《推进落实方案》,明确了目标要求及完成时限,牵头领导、责任科室和责任人。出台了抗癌药特殊门诊管控办法,完成了系信息系统改造,组织召开了定点医疗机构工作部署会议。4月1日,已正式将31种抗癌新药列入门诊特殊病用药报销范围,患者门诊就医,只要符合相关规定就可按比例报销医药费用,并实现门诊特殊病费用报销系统即时结算。截至到目前,已确定10家特药门诊定点医疗机构,办理特药审批439人,为4689人次报销医保基金2535.6万元。

二、明年工作谋划

(一)密切关注取消耗材加成医药价格调整后价格机制运行情况,加强跟踪管理,确保价格秩序稳定。

(二)加强对各县区业务指导工作力度,强化医药价费动态管理。

篇6

医改初见成效,基层问题突出

菊红花委员说,实施医疗体制改革以来,加强“三级”医疗网络建设、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等政策的实施,使基层卫生事业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农牧民“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基层医疗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诊疗设备有了明显的改善,已能满足农村初级保健网的要求。但是县级医疗卫生建设速度不是很快,应用型医学人才的严重短缺、队伍结构的不合理,仍然制约着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

菊红花委员说,在青海省,乡镇卫生院因技术人员严重短缺,导致设备使用率很低,如B超机、心电图仪、X光机、生化分析仪等的使用率一般在20%以下;“新农合”实施以来,县、乡两级医疗机构患者就诊人数明显增加,但确诊率很低,因此仍然存在着老百姓舍近求远到省城大医院就诊的现象,就医成本仍然很高,没能更进一步缓解老百姓“看病难”问题,也影响了国家对减轻老百姓“看病贵”问题而采取的各项措施的成效。

采取积极举措,优化人员配置

基层医疗机构人员编制严重短缺,有岗无编,影响了基层医院人才队伍结构的合理建设。由于医院没有规范的管理制度,没有完善的用人机制等原因,造成了现有的基层医院技术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结构不合理。在职工作人员中,不能胜任本职岗位的人员占一半,而基层医疗机构又没有足够的经费去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这是造成放射科、B超室、检验科、药剂科等科室基层技术人员严重短缺的主要原因。

针对基层技术人员短缺问题,菊红花委员建议:通过调研,根据像青海省地大人稀、卫生服务半径大等特点及全国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当前实际需要的卫生新编制标准;针对基层的实际情况,制定比较合理的人性化逐层 (县级医院 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淘汰机制,严格控制并尽快解决非专业人员挤占专业人员编制问题;扩大吸纳急需专业人员的空间,吸引专业院校毕业生,尤其是有大医院工作经验的编外人员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采取各级政府出适当资金等措施,建立专项基金,帮助基层医疗机构聘请急需的医技专业人员;在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当中把配置电脑、实现计算机网络建设也作为重点,建立《网上会诊制度》,提高诊疗水平,让县级医院更好地发挥它在基层三级卫生网络当中的“龙头”作用。

强化医疗器械检测职能

菊红花委员说:“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最关键的还是对慢性病的预防、治疗和保健。目前糖尿病、高血压病有年轻化趋势,因此健康体检非常关键。”青海省实施城镇职工体检已经10年,已建立健康档案,城镇居民和“新农合”农牧民的健康档案也在逐步建立当中,但是偏远地区医用耗材和医疗设备的功能检测、质量检测工作明显落后于其他地区。由于缺乏相应的精密检测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目前只能开展一次性使用耗材的检测工作,如输液器、注射器、敷料等耗材的检测,而医用超声、磁共振、X光机及其他专科设备的功能、质量检测工作处于厂家单方面进行检测维修工作状态,政府方面第三方检测工作处于空白状态。医疗检测设备出现故障,没有专业的技术人员操作,偏远地区不能联网,健康档案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无法发挥其作用。

篇7

关键词:定额付费 定点医疗机构 费用测算 动态调整

中图分类号:F250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8-254-02

定额付费{1},即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每月或每年根据医疗服务方服务的人数和规定的人均结算标准,与提供医疗服务方结算医疗费用。在此期间,医疗服务方提供合同规定范围内的一切医疗服务,不再向医疗保险经办机构额外增加收费项目。

在提供服务前,由于医疗费用总额度已经给定,因此医疗机构的费用控制用能力极强,但这与医疗机构如何保证患者医疗服务的质量和为患者服务的积极性是个矛盾,同时摆在医院医疗保险管理部门面前。平衡和协调好两者的关系是一项极大的挑战,更是一个十足的难题。

一、医疗机构领导层的大力支持是控制费用的前提

医院医疗费用的不断上涨和医保保险经办机构的控费是一对永恒的矛盾,因此只有医疗机构领导层充分认识到控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潜移默化地把“合理控费”作为一项日常工作融入到各临床科室的医疗行为当中,渗透到每一位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观当中,才能保证费用控制的可行性和执行力度。当然,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也需要考虑定点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通过认真调查、仔细比较、剔除不必要的费用和合理测算,得出各定点医疗机构的定额结算标准。相反,不能一厢情愿地凭借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筹集来的资金,按照各定点医疗机构预计每年的就医人次,倒算出各定点医疗机构的定额结算标准,这样既不符合医疗机构实际情况,最后也达不到费用控费的效果和目的。

二、费用测算是基础

确定各临床科室切实可行的定额标准实施方案,科学、公平、合理、严谨的费用测算是基础。首先,医院医疗保险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医保办)要根据医院近3年的全部患者医疗费用情况,综合考虑医疗保险政策调整、医院新技术和新项目的开展、患者就医选择、合理诊疗路径等因素进行测算,剔除那些不必要的医疗费用,再作因素分析,去除因“医保身份”而产生的医疗费用,进而保证确定了的次均费用标准与临床科室的实际情况相符或者相近。这样,临床科室才易于接受,也易于执行。次均费用过高,容易造成医保基金的滥用和浪费;次均费用过低,容易导致医务人员过度使用目录外药品和资费的检查治疗等,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

再者,不能根据各临床科室提供的数据进行简均。按照科学、经济、高效的诊疗途径,对费用情况进行逐项核实和“过滤”,挤出不必要的费用后,得出患者必需的费用,才能测算出次均费用额度,最后根据平均报免比,测算出该科室的人均医保支付金额(即定额标准)。在整个测算工作当中,应充分考虑到在医疗费用刚性或医院重点发展科室上,予以适当的政策扶持,避免造成因医保定额标准测算失误造成医院新项目新技术的开展,进而影响医院未来的发展。

三、引导临床科室促自律{2}

医疗机构实现费用控制的各项指标,必须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对临床科室的诊疗路径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推进疾病的诊疗规范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的建立与应用,规范临床检查、诊断、治疗、使用药物和植(介)入类医疗器械等行为,控制住院总费用的不合理增长。

管理的深处就是激励。建立医疗机构内部经济调节机制,保障医院控制费用的措施落实到位,其核心内容是调控两个“利益”之间的关系,一个是医院的整体利益,一个是各临床科室的利益。要建立医院整体利益与科室利益直接相关的管理机制,通过经济调节杠杆,使科室必须首先维护医院的整体利益,如果损害了医院的整体利益,科室利益要遭受到更大的损失。

四、动态调整各临床科室费用控制的考核指标

医保办制定各临床科室的费用控制指标分配方案,要与科室诊疗特点、病种种类、费用水平等情况相符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各临床科室的费用指标,考虑人事调整、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医保政策的调整和物价增长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下,医保办需要在实施过程中及时跟进监控克费用控制与使用情况,并根据各临床科室实际变化,动态调整费用控制的各项指标,确保定额付费结算办法能得到有效落实。定期和不定期通报全院各临床科室费用的控制和使用情况,凡控制费用不到位的,要求科室认真分析原因并限时做出整改,确因患者病情严重造成费用超支的,可按需调整考核指标,做到动态管理和柔性管理。

五、平均住院日是费用控制的关键,药品比和耗材比是费用控制的实质

通过强化3日确诊率、确保择期手术48小时内完成、检查24小时内出报告等措施,努力缩短平均住院日,提高床位周转率和床单位人均结余,并通过《平均住院日奖惩考核办法》{3}确保该项制度落地,该办法指出“在医院规定的平均住院日内,医院将按(月科室收入/实际平均住院日)×缩短天数×30%,折算为科室毛收入;相反,超出医院规定的平均住院日的,将按(月科室收入/实际平均住院日)×超出天数×50%,扣除单月科室的毛收入”,同时,控制临床药品二、三线药品的使用,并对部分辅助支持药物的应用范围也加以限制;医院还规定,简单的胃部手术,禁用吻合器、缝合器等医用贵重耗材;人工晶体控制在2000元/个以内;原则上使用价格便宜的支架和国产钢板等。这些临床干预措施,是医院主动控制费用的具体体现,事实证明,这有效地降低了患者的次均住院费用,进而保障了定额付费结算办法的有效实施。

六、保证报免比水平是医院控制费用的另一道防线

上述“报免比”是指某临床科室所有医保出院患者的医保统筹支付金额与总住院费用之间的比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科室应用医保目录外项目的多少和临床诊疗路径的执行力度情况。在额定控费标准下,报免比过低,即导致临床科室过度使用目录外药品、贵重医用耗材和自费诊疗项目等,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影响该医疗机构在整个医疗市场上的医保竞争力;相反,在额定控费标准下,报免比不断提高,即各临床科室有意识的通过规范执行疾病临床路径,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和合理用药,不断创新医疗技术和护理手段、提高床位周转率和缩短平均住院日,实现良性循环,进而扩大医疗机构的社会效益。因此报免比的高低在医保办的控费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七、医院的发展是提高医保绩效管理水平的根本

在定额付费模式下,医院提高医保绩效管理水平,需要充足的病源,也需要规范的医疗临床路径,还需要专业的管理人才和信息化管理手段,因此医院的发展是根本,是源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医院的发展,就如同无源之水,医保绩效管理也将无从谈起。定点医疗机构需要不断地开拓医疗市场,多措并举促进并改善医疗服务水平和就医流程与环境,引进人才,积极创新医疗技术和提高医疗质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深化医院改革,实现医院的可持续性发展。

八、积极与上级医保管理机构加强沟通,提高人均定额结算标准

随着医疗技术和医疗手段的不断创新,专科特色不断地增强增多,医院就诊患者的分布结构不断地发生变化,医疗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也日新月异。因此定点医疗机构要积极与上级医保管理机构加强沟通,把医院的情况进行如实汇报,同时上级医保管理机构也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医疗市场的发展,而是要考虑医疗市场的可持续性发展,缓解医疗需求的增长和医保资金压力之间的压力,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适时提高点医疗机构的定额结算标准。

注释:

{1}崔佳.医疗保险定额付费方式有效性的探讨.保险研究,2011(4)

{2}按人头付费.医保知识权威百科

{3}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平均住院日奖惩考核办法

篇8

[关键词] 卫生投入;医疗保障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1(a)-115-02

近几年来,“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已经成为老百姓反应最为强烈的问题之一,其关键是“看病贵”的问题。由于看病费用高,造成病人觉得找到一家可靠且相对便宜的医院很难。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已进行了多项尝试,比如推出 “药品集中招标”、“药品收支两条线”、“四降一升”等,但“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并未得到明显改善,老百姓的反响依然十分强烈,且这部分责难几乎都一致指向了医院。笔者认为,导致“看病难、看病贵”这一问题的原因,绝不仅仅是医院的责任,还涉及政府、社会、机制、体制、心理等诸多层面的因素,必须齐抓共管,采取综合措施与对策。

1 “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

1.1 国家对非营利性医院的补偿不足,导致医疗机构必须依赖市场,自谋生路

据测算,目前国家对一家医院的拨款只占该医院支出的10%左右 ,只能勉强支付退休人员的养老费用,医院要维持正常运作,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保健需求,就必须投入越来越多的资金添置先进设备,建设和修缮高质量病房,引进和培养高素质人才。这部分投入得不到国家的拨款,医院只能将其转嫁给病人,增加了病人的费用负担。

1.2 我国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辐射面还不广

据统计,至2004年4月底,我国享受公费和劳保医疗的约11 350万人,仅占全国人口的8%左右 。绝大多数城乡居民享受不到基本医疗保障,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屡见不鲜。

1.3 卫生总费用过快增长,超过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居民个人医疗费用负担过重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后,个人承担部分明显提高,居民普遍感觉到难以承受。据统计,1980年我国卫生总费用中,政府、社会、个人的支出构成分别为:36.40%、40.40%、23.20%,2002年该构成分别为:15.21%、26.45%、58.34%。22年来,政府和社会的支出分别下降了21.19和13.95个百分点,而个人支出却增加了35.14个百分点 。

1.4 患者医疗需求的趋高性,也使低收入人群更容易反映“看病难、看病贵”

医疗需求不像吃穿住行可以量力而行,一旦生病,既使是借钱也要去大医院、找好医生看病,而优良的医疗技术服务总是稀缺资源,住院、手术、影像学检查往往需要预约排队,甚至还要等待很长时间,因此老百姓觉得看病很难很贵。

1.5 医院将风险成本间接转嫁于病人身上

现行法律法规对医疗行业做出的“举证责任倒置”的规定,使医院为规避风险,将风险成本间接转嫁于病人身上。该规定要求在发生医疗纠纷时由医院提供证据,在目前医疗纠纷增加的背景下,医生在治疗的同时不得不保留诊治证据,无形中增加了诊断项目,提高了诊疗费用。

1.6 流通环节费用太高

药品和医疗耗材的重复生产和虚高定价,致使流通环节费用太高。一是目前我国药品生产经营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存在“多、小、散、乱、低”现象,使药品市场竞争演变为虚高定价、价格折扣和回扣的恶性竞争。二是“以药养医”的补偿机制,使药品销售与医疗机构、医生之间发生直接经济利益关系。一个出厂价只有几元的药品,通过层层加价,到患者手里往往就卖几十元甚至上百元,其中的奥秘就在于药厂、药商和医药代表、医院药房、医生各个环节都从中得利,大大增加了患者的负担。

1.7 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

我国现行的医疗收费制度诱发了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长期以来,医院执行的项目收费制度,容易诱发提供过度医疗服务。对每一个项目虽有明确的收费标准,但对每一个病种来说,整个疗程中到底该使用哪些项目,某一项目到底该做多少次,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统一的诊疗规范。

1.8 医患双方的信息不对称

医患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使病人对治疗是否合理和费用的高低无以驾驭。从需方的病人来说,疾病只能通过医疗服务实行救治,不能预测、不能替代、更不能选择,一切由医生说了算。而作为供方的医院,具有天然的知识和技术的垄断,如果它从自身的经济利益考虑,就必然诱发过度医疗服务,如开大处方、做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等,而病人实际上并不知晓。

1.9 医院分配制度不够完善

医院、科室、医护人员奖金与业务收入相挂钩,受经济利益驱动,诱导科室、医生多开不必要的检查治疗项目,促使病人费用增加。

1.10 病人负担加重

疾病谱的变化和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老年疾病成为消耗医疗费用较高的疾病,使病人负担加重。

2 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对策

解决病人“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需要政府主导,有关各方密切配合,采取综合措施,方能有效解决。

2.1 政府方面应采取的措施

2.1.1 政府应当建立真正意义上的非营利医院

2.1.1.1政府将国有医疗资源从一部分公立医院中退出,集中财力投入几所主要的非营利性医院,保证其补偿能基本到位。医院的大型设备购置、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得到政府拨款,使医院不能以自筹资金为由将成本变相转嫁于病人身上。

2.1.1.2对于政府无力维持的公立医院,允许其改制。办院主体可以多元化:既有政府办的非营利医院,又有社会办的非营利医院;既有企业办的营利性医院,又有社会办的慈善医院。不同的医院性质不同,确定不同的功能,采取不同的政策。

2.1.2 政府应当完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体现卫生服务的公平性要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关键要将绝大多数的老百姓都纳入到社会医保体系中,让更多老百姓不需要完全花自己的钱去看病。

2.1.2.1建立多元化的医保体系,以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可以考虑将现行医保体制分解为“初级保险”、“基本保险”和“高级保险”系统。其中,“初级保险”系统投保的费用较低,主要实现广覆盖的目的,为低收入群体提供较基本的医疗保障;“基本保险”则可以保持目前实施的投保费用与保险范围;“高级保险”则是为收入状况较好,愿意为健康投资的人群所设。此外,政府应引导商业保险更多地加入到医疗保险领域,为老百姓提供社会医疗保险以外的保障。

2.1.2.2 建立对弱势群体的救助体系。设立社会医疗救助基金,由政府专项拨款,同时吸纳部分社会福利彩票发行收入和社会慈善机构、团体及个人的捐款,为社会弱势群体、城镇下岗职工、城乡低保人群和特困残疾人群中的重大危急病病人实施医疗救助。

2.1.2.3 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方便农民就医,减轻农民负担。在村级区域,由政府专款资助村卫生室,为农民就近解决小病和常见病的诊疗。

2.1.3 政府加强区域卫生规划,实现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首先要限制大型医疗设备等卫生资源的重复投资,在一定服务区域内,只建立一家大型医疗设备检查治疗中心。其次要制止公立医院、尤其是大医院在医疗用房建设、医疗设施购置以及其他方面的浪费现象。

2.1.4 建立利益导向机制,引导病人合理分流主要有:①在城镇医疗保险制度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中,要建立利益导向机制,使不同的病人向不同等级的医疗机构流动。一般而言,高等级医院的收费要比中低等级医院高得多。因此,医保制度可以规定,病人在低等级医院就诊的报销比例,要比高等级医院高,引导病人分流到与其经济水平相适应的医疗机构。②重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建立分工合理、双向转诊的城市新型两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这是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根本措施。该体系包括:医疗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后者也应当纳入财政预算和区域卫生规划,成为医保定点医疗机构。据江苏省的测算,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如果将三级医院的常见病、多发病分流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省每年可节省医药费14亿元。

2.1.5 切实改革药品和医疗耗材流通领域,并且加强对生产领域的管理和审批建立药品耗材配送中心,制药企业将药品送到配送中心,中心采取电子商务方式将药物供给各医院。医院不设大的药房,除了一些抢救用药及输液用药外,几乎每天都需要采购药品。这样,药厂、配送中心、医院三者相互衔接,流通变得更简捷和透明,其中的管理成本也能降低。同时,采取强制手段,对药品和医疗耗材重新核定指导价格;对药品的生产应当作出整体的规划,避免药品的低水平重复生产;对高值耗材,国家应当鼓励国产化。

2.1.6 改革医疗收费制度势在必行一是医院的医疗服务项目收费数据库由政府锁定,医院无法增加、修改项目及费用标准,让医院无法乱收费。二是可以尝试项目收费制度以外的方法,如:按单病种收费、按人均定额预付、按平均价格付费、按疾病诊断分类付费等。

2.2 医疗机构方面应采取的措施

2.2.1 针对不同经济水平的患者设计“处方套餐”等。医院根据临床用药经验,对一些常见病制定出相对固定的处方,每种疾病至少制定3种以上的药物处方,涵盖高、中、低不同价格档次,由医生负责解释和推荐,病人则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从中选择。

2.2.2 鼓励医生选用经济的药品和耗材。尽量开医保目录药品,使用集中招标采购的药品和医疗耗材,同类药品同样疗效取价格低的,同样耗材能选国产的就不用进口的。对某些高价药品,实行审批制度,坚持杜绝滥用高价药现象,切实减轻病人负担。

2.2.3 参考相关法规,结合循证医学方法制定各类疾病的详细的诊疗指南。医院对常见疾病进行分类,从其基本症状、并发症、病人病史方面充分考虑每单元病种的费用,进行费用测算和专家论证,建立诊疗指南。

2.2.4 加强管理,降低运营成本。积极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人事制度改革、薪酬分配改革等多项管理改革,从管理上要效益,同时加强对药品的采购和库存管理,降低采购成本和储存成本,有效降低分摊到病人身上的成本。

2.2.5 狠抓行风建设,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减轻病人负担。

2.3 社会方面应采取的措施

社会团体和企业可以出资建立慈善医院,有能力的个人和企业还可以向医院进行慈善捐款,建立慈善救济基金,让社会弱势群体也能享受到基本医疗服务。

2.4 病人方面

广大的群众应当有意识的改变自己的健康观念、投资观念,视自己的健康为一种最有效的投资,既要重视对疾病的合理预防,更要重视对健康的保险投资,使医疗保健的支出占到自己收入的一定比例。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政府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建立广覆盖的医疗保障体系,让病人的医疗费用更多地由政府和社会“买单”是关键。当然,要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有关各方的通力合作,并立足长远、分步实施,这将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杨易.试析“看病贵”[J].中国医院管理,2005,25(1):5-6.

[2]陆铁琳,金永红.“四降一升”政策之台前幕后[N].健康报,2005-05-30.

[3]宋丹,姚蔚,于润吉.为“四降一升”探底[J].中国卫生,2005(1):45.

[4] 刘庆传,翟慎良,蒋建明.解决看病越来越贵的问题[EB/OL]. 省略.

篇9

鉴于医疗机构为获得以下药品和伴随服务而进行集中招标采购,并接受了投标人对上述药品的投标(详见投标报价表)。本合同在此声明如下:

1、本合同中的词语和术语的含义与通用合同条款中定义相同。

2、下述文件是本合同的一部分,并与本合同一起阅读和解释;

⑴投标人提交的投标函和投标报价表;

⑵药品需求一览表;

⑶通用合同条款及前附表;

⑷中标通知书。

3、合同所涉及的药品详见附表。

4、投标人在此保证将全部按照合同的规定向医疗机构提供药品和伴随服务,并修补缺陷。

5、本合同有效期壹年。合同期内,如遇国家规定或新的文件决议,按国家规定和新的文件决议执行。

6、此合同一式四份,市药品、医疗器械(耗材)集中招标监督管理委员会、市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管理委员会,甲方和乙方各一份。

甲方(盖章)__________________

甲方代表(签字)_______________

签订日期: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乙方(盖章)__________________

篇10

为贯彻落实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加强医疗卫生行风建设“九不准”》文件精神,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齐抓共管的原则,围绕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方面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工作,严格落实责任,严管严查严惩,着力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整顿和规范医疗秩序,坚决纠正医疗卫生方面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深化医改,建立遏制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的长效机制。

二、组织领导

为认真扎实开展坚决纠正医疗卫生方面损害群众利益行为的专项整治工作,我县成立坚决纠正医疗卫生方面损害群众利益行为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三、主要任务和责任分工

(一)坚决整治医疗服务不规范行为。

医疗机构诊疗流程不科学、不畅通,群众看病挂号难、候诊难;一些医疗机构不合理检查、不合理用药、不合理治疗和违规收费,加重了群众就医负担。

1.治理挂号难、候诊难。积极推进预约诊疗,实行电话预约、短信预约、诊间预约等模式,方便患者挂号就诊;实行双休日及节假日门诊,积极推进分时段诊疗、错峰服务,提高服务效率。

牵头部门:县卫生局。责任人:杨永中;责任股室:医政股。

2.治理不合理检查。认真执行同级医疗机构之间医学检验结果、医学影像资料互认制度。严格遵循大型医疗仪器检查的适应症,提高检查的阳性率(二级医院CT等检查阳性率达到60%以上,大型X线检查阳性率达到50%以上,医学影像诊断与手术后符合率达到90%以上)。严禁大型医疗仪器检查收入与医务人员绩效工资挂勾,严禁检查中的开单提成。

牵头部门:县卫生局。责任人:杨永中;责任股室:医政股。

3.治理不合理用药。加强处方管理工作,严格执行药品用量动态监测和超常预警、处方点评、不当处方公示制度,深入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对不合理用药人员予以警告谈话、医德考评扣分、通报批评、限制处方权、取消处方权等处理。

牵头部门:县卫生局。责任人:杨永中;责任股室:医政股。

4.治理不合理治疗。纠正医疗机构违背医学规范和伦理准则,脱离病情实际小病大治、违规使用高值医用耗材、无限制选择高新技术等行为。

牵头部门:县卫生局。责任人:杨永中;责任股室:医政股。

5.治理违规收费。切实纠正医疗机构自立项目收费、分解项目收费、擅自提高标准收费、重复收费等行为。加强对收费各个环节的监督管理,严格实行收费清单制和费用查询制度,落实国家有关价费优惠政策,提高医疗服务价格的透明度,促进合理收费。

牵头部门:县卫生局。责任人:夏苍青;责任股室:计财股。

配合部门:县物价局。

(二)坚决整治医药购销领域不正当交易行为。

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医药购销和临床服务中擅自采购网外非中标(挂网)药品,收受生产、经营企业及其经销人员以各种名义给予的财物、回扣、提成或组织的考察旅游活动,加剧群众“看病贵”。

1.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深入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纪律教育,进一步完善医务人员医德考评工作,将考评结果与岗位聘用挂勾,与医务人员的绩效考核、晋职晋级、评先评优和执业再注册挂勾。

2.加强对基本药物中标(挂网)药品采购和供应管理,杜绝采购网外非中标(挂网)药品行为;完善药品、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机制。规范医疗机构药品购销行为,除急救和重大疾病防治确需网外采购药品外,其他药品必须全部在中标(挂网)药品目录内采购,坚决杜绝无正当理由的网外采购行为。积极推进其它药品、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

3.加强廉洁风险防控。切实加强对公立医院的决策、采购、诊疗、用药、检查、收费等执业行为的廉洁风险防控。严格权限和审批程序,杜绝商业目的的统方行为。落实重点部门负责人定期轮岗和重要岗位工作人员定期交流制度,切实加强公立医疗机构采购、药剂、信息、财务等部门的监督。

牵头部门:县卫生局。责任人:王满云;责任股室:监察室。

4.加大查处和惩戒力度。加强药品、医疗器械购销行为的日常监管,严厉查处药品、医疗器械购销领域的商业贿赂。对在医药购销过程中收受回扣、开单提成、网外采购非中标药品的人员,一经发现,根据情节轻重分别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经济处罚、暂停处方权、吊销执业证书等处理,情节严重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落实失信惩戒制度,对执法执纪机关认定存在行贿行为的医药经销企业或个人,及时列入商业贿赂不良记录,并将不良记录上报市卫生局。

(三)大力整顿医疗秩序、打击非法行医。

江湖游医、假医生等非法开设诊所;公立医疗机构出租、外包科室,聘用非卫生技术人员,超范围执业,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严重扰乱医疗服务秩序。

1.严厉打击无证行医行为。严厉打击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开展诊疗活动的“黑诊所”;严厉打击坑害群众利益的游医、假医;查处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从事医疗美容诊疗活动的单位和个人;查处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聘用医师或非医师坐堂行医的行为;查处以养生保健为名或以疾病研究院(所)为幌子非法开展诊疗活动的行为;严厉打击非法采供血行为。

2.严肃查处医疗机构的违法违规行为。重点查处医疗机构将科室出租、外包给非本医疗机构人员或者其他机构从事诊疗活动的行为;查处聘用非卫生技术人员行医的行为;查处超出登记范围开展诊疗活动的行为;查处医疗机构违法义诊行为;查处在职医务人员私诊私药行为。

3.坚决打击“医托”、“医闹”行为。严厉打击运用非正当手段拓展医疗业务的行为,对开展不正当竞争的医疗机构和人员的违法违规行为坚决从重从严处理。严厉查处扰乱医疗机构正常医疗秩序,侵害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和患者人身财产安全的违法行为,医疗机构落实安防措施,切实维护医疗机构正常秩序和人民群众就医权益。

(四)坚决整治套取骗取新农合和医保基金行为。

医疗卫生机构或个人采取伪造医疗文书、出具虚假证明、虚假结算票据、挂床住院、分解住院、串换诊疗项目和药品等手段骗取新农合和医保基金,严重侵害参合、参保人员利益。

1.加强对医保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严格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准入和退出机制,定期开展对定点医疗机构的考核评价,将次均费用及其增长幅度、平均住院日、个人自负费用比例、总额费用控制等指标纳入考核内容,对考核不合格者,采取警告、通报批评、扣减即时结报回付款、暂停或取消定点资格等措施。加强动态监测,对费用增长速度较快的疾病诊疗行为进行重点监控,及时查处不合理用药、用材和检查以及重复检查行为。

2.加强新农合经办机构内部监督制约。积极推行县级经办机构向乡镇派驻经办审核人员的做法,通过异地任职、交叉任职等形式,确保经办人员的独立性。

3.严格落实新农合三级公示制度。县、乡、村三级按月公示本区域内参合农民门诊、住院补偿情况。进一步完善监督举报制度,建立内容核查、反馈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和舆论的监督作用。

4.建立定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诚信管理机制。对定点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履约诚信”等进行考核评估,按考核结果进行诚信等级分级,对诚信等级较高的医疗机构给予倾斜政策,对诚信等级较低的医疗机构严格管控,促进定点医疗机构自主管理。建立定点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医疗保险服务诚信档案,将医务人员违规行为及时记入诚信档案并与医保处方权挂勾。

5.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对医疗机构和相关人员套取骗取新农合和医保基金的,一经发现按照有关规定严肃查处,并追究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对违规医务人员依法吊销执业证书,通报相关违规行为。对触犯刑律的个人,移交司法机构依法处理。

(五)坚决整治虚假违法医疗广告。

虚假违法医疗广告危及消费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扰乱医疗市场秩序,损害媒体公信力。

加强对广告监测和违法虚假广告的查处曝光力度,加大对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户外广告、电子显示屏的监测,发现涉嫌虚假违法医疗广告,相关部门要及时组织查处,加大执法力度并曝光。

四、工作步骤

(一)宣传动员部署(2014年1月31日前完成)。2014年1月31日前,县卫生局等部门完成对全县坚决纠正医疗卫生方面损害群众利益行为专项整治工作的动员部署。卫生、人社、物价、食药、公安、工商等部门和医疗机构广泛开展宣传教育,通过宣传发动,提高对整治损害群众利益突出问题的认识,为专项整治奠定良好的氛围。各牵头部门和配合部门根据实际制订更加详细具体的实施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治理范围、工作进度,召开专门会议,全面具体部署专项整治工作。全县各医疗卫生单位要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于2014年1月31日前报县坚决纠正医疗卫生方面损害群众利益行为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开展集中整治(2014年2月1日—2014年4月30日)。医疗机构按照专项整治工作要求,认真开展自查自纠工作,对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逐一建立台账,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明确整改内容、整改时限、整改措施,形成自查整改报告,自查整改报告于2014年4月30日前报县坚决纠正医疗卫生方面损害群众利益行为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各牵头单位和配合部门要按照整治工作要求,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工作,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确保专项整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明显成效。

(三)组织检查评估(2014年5月1日--6月30日)。县坚决纠正医疗卫生方面损害群众利益行为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将采取专项检查、明察暗访、走访患者及家属、医护人员等形式,定期、不定期地对全县卫生系统整治损害群众利益的具体做法、推进情况、实际效果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通报和督促处理一批医疗卫生方面损害群众利益的重大违规、违纪、违法案件,提高检查的实效性、震慑力。县坚决纠正医疗卫生方面损害群众利益行为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加强日常监管的基础上,于2014年5月--6月,对全县各医疗卫生单位开展专项整治工作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查评估,形成检查评估报告,于2014年6月30日前报市坚决纠正医疗卫生方面损害群众利益行为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专项整治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整治损害群众利益突出问题的机制、制度,巩固专项整治成果。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医疗卫生单位要高度重视坚决纠正医疗卫生方面损害群众利益行为专项整治工作,迅速成立专项整治工作组织机构,主要负责人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集中精力抓。

(二)严格落实责任。各牵头部门是专项整治工作的第一责任部门,要勇于担当,敢于负责,积极统筹协调,负责制订专项整治工作的子方案,召集相关配合部门定期研究解决问题,开展专项督查;各配合部门要按照牵头部门的统一安排,主动作为,认真开展联合执法、联合整治工作,形成工作合力。

(三)严肃责任追究。各单位要切实加强对损害群众利益行为问题的整改和责任追究,把责任追究作为专项整治工作的关键环节来抓。对整改工作消极、简单应付、突出问题隐瞒不报、整改不力、在规定时间不能完成整治工作任务、整治效果不好的,要强化正风肃纪,严格进行问责,形成纠正损害群众利益行为的高压态势,同时,选择一批典型案例,向社会公开曝光,发挥监督警示作用,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