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小学教育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4-01-25 17:24: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近代小学教育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近代小学教育的特点

篇1

德智体美是构成现代教育的四大要素,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考虑的是德智体三类,而对于审美艺术的教育,在目前的教育体系中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随着这几年对于孩子审美艺术教育重视度的不断增加,结合之前的相关定义,我们可以把审美艺术教育的内涵简单的介绍为:借助一定的教育活动,培养孩子认识、欣赏并创造美的教育。通过这种定义我们可以看出,首先审美艺术是一种有正规的教育形式;其次一定的教育活动,是指需要借助在形态、意识具有一定美感的事物或活动对孩子进行美学的灌输,使之在内心产生对美学的认同和喜爱,这是其他教育方式不可代替的。

2.小学教育的审美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师的审美艺术素质不高。

审美艺术的教育要依靠老师,各项教育政策的落实也同样离不开基层老师的教育实践。目前我国很多的老师无论是认知还是审美能力上对于审美艺术都是严重不足的,当代的学校老师有很大比例还是在以往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培养出来的,很少有关于美学的培训和接触的机会,这导致小学教育老师在进行审美艺术教育时,对于一些教育的理论和尝试,也无法从美学的角度对孩子加以阐释,更加无法对孩子进行其他方面的健康科学的审美艺术教育。

2.2小学教材编制缺乏美学意味。

我国小学教材自上世纪以来经历了几次较为大型的教材改革,但是在小学教育的教材中,美学因素还是相当匮乏的,首先从图文编排上缺乏美感,有很多地方图不对题、图文编排不合理等问题存在;另外在教育题目、概念解释上语言也缺乏美感,对于孩子的教育语言应该卡通化,但目前的教材中的语言使用还存着在较为生硬的文字,使孩子在阅读上难以理解。

2.3小学教育中美学较为抽象。

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因此对其进行审美艺术教育就要更加符合小学生自身的特点,目前无论是在小学教材中还是在时间的教学实践中,对于美学的教育都是较为抽象的,无法让孩子直观的感受到美学艺术的存在,也自然无法起到审美艺术教学的目的。

3.小学教育中的美学元素

3.1数学的严谨和准确。

数学严谨和准确是小学数学的基本而且是最大特点,教育公式不会欺骗,它只会遵循自己内在的逻辑,将最终的运算结果反映出来。学生理解了教育的这美学特点,可以使其在今后的生活中端正自己做事的态度和风格。严谨和准确这不仅是小学教育中体现的美感,也是生活中处处存在的美学理念,让学生掌握并喜欢这种审美艺术,可以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也养成严谨和准确的做事态度。同时数学中存在的对称图形、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等都是一种美学的体现,应该让孩子享受到其中的审美艺术。

3.2语文、英语教学中辞藻与意境的优美。

小学语文教学中蕴含着我国古代文学丰富的美学元素,其中收集的都是我国古代、近代有效的文章和诗篇,这些文章都是我国有些的作家诗人创造得出,反映着自身美好的愿望和童趣,而且这一阶段的教学内容,对小学生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国学知识,都有很强的影响力。因此在小学教育过程中,通过适当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学元素是非常宝贵的,也是培养小学生审美艺术的重要资源。

3.3其他教育科目中的美学元素。

出了以上主要的教学内容外,我国小学阶段还包含着其他很多优秀的教学科目,如社会品德、音乐、美术等,这些教育形式的加入,都是我国教育学家们进过慎重考虑做出的决定,每一个科目都有其自身的使命和美学元素。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应该积极的探索每门学科中的美学元素,并积极向小学生传输这种美学艺术,培养起审美观念的产生。

4.小学教育中审美艺术问题改进建议

4.1在教学中渗透审美艺术。

小学生对于案例的理解相比与抽象的思维逻辑要容易接受的多,因刺激教师在进行小学教育教学的时候,要注意多为孩子搭建教学情境,在具体的情境当中为孩子打造一个教育的天堂。教师自身也应该加强自己对于审美艺术的理解,首先提高了自己认识并欣赏美的能力,才能把这种能力加以适当的转型,传授给自己的学生。

4.2在解题过程中实践审美艺术。

目前小学教育教师在为孩子讲授解题过程时,往往较为死板和陈旧,主要实在黑板上写写画画,很难给孩子建立一个直观且印象深刻的教学体验。因此在未来的解题过程中,建议小学教育老师应当多通过实践案例的方式进行解题过程,甚至可以让学生摆脱教室的束缚进行小学教育的教学实践。同时,对于新奇、快捷的解题方法也是一种美的体验,也能够让孩子在其中感受到小学教育的美感和满足感,这也是审美艺术在实际教学中的体现。

4.3创造教育审美艺术作品。

篇2

关键词:岭南武术文化 传承 广州市 小学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10―0023―03

《叶问》题材系列影视的热播又一次唤醒了人们对岭南武术题材类电影的记忆,掀起了人们习练岭南武术的浪潮。岭南武术是流传于中国南方北部五岭山脉之南的各地方拳种的统称,以传统南拳类为主Ⅲ。传统南拳类拳种多以地域而得名,如广东南拳,江西南拳、广西南拳等,其中广东南拳极为盛行,有洪家拳、刘家拳、蔡家拳、李家拳、莫家拳五大门派。还有蔡李佛拳、虎鹤双形拳、佛家拳、侠家拳、刁家拳、岳家教、朱家教等等。中国近代以来,海外流传最早与最广的中国武术多属岭南武术类,岭南武术文化的传承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目前,岭南武术的传承主要是通过高等体育院校、拳会拳馆、各级体育局体工大队武术队、县区级业余体校等来实现,没有利用小学教育进行传承。小学教育具有启蒙性、目的性、系统性的特点,岭南武术文化在广州市小学教育中进行传承,有利于规范化、系统化地培养岭南武术后备人才,丰富小学武术教学内容,保护与传承地域文化。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广州市随机抽取5所小学,每所学校随机抽取60个学生为调查对象。以2013年2-7月在广州市各小学代课的广州体育学院武术系在校生为访问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根据需要,广泛地查阅参考了与本课题相关的学校体育学、学校武术发展等学科资料,在中国知网上查阅关于岭南武术文化传承和中小学武术教育的文献,并做出总结,借鉴文中有用观点。

1.2.2 访谈法

对2013年2-7月在广州市小学代武术课的广州体育学院武术系在校生20人进行电话访问。

1.2.3 问卷调查法

在广州市随机抽取5所小学每所学校随机向学生发放60份调查问卷,共发放300份,回收293份,回收率97.67%,其中有效问卷280份,有效率95.56%。

1.2.4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软件与Excel软件对问卷所得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为文章的写作提供准确的数据。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岭南武术文化传承现状及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受外来文化冲击的影响,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的传承断层问题日益严重,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发展空间也逐渐被外来技击术(如跆拳道)所挤占,面对武术文化的流失,岭南地区武术工作者采取了很多措施,传承和保护岭南武术文化。借助影视作品,宣传和传播岭南武术文化;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岭南武术文化;通过体育局、拳会拳馆、高等体育院校等机构传授岭南武术。这些措施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黄飞鸿》、《叶问》等题材电影的热播,将岭南武术文化推向了新的高度,扩大了岭南武术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力;蔡李佛拳、咏春拳成为了广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得到有效保护与传承;各级体育局、各类业余体校中开办的武术班、武术队等,在体质内强化了岭南武术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系统性,成为岭南武术社会发展的主流,是岭南武术存在的主要形式;拳会拳馆的蓬勃发展充分体现了岭南武术的社会功能和市场价值;高等院校的武术教育特别是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历教育(学士、硕士、博士),更是增添了岭南武术更多的文化意义,赋予了其更加强劲的生命力。

2.2 岭南武术文化在广州市小学教育中传承的优势

2.2.1 有利于岭南武术文化科学、规范、系统地传承

传承是传统文化的根本特征,是文化的延续。岭南武术文化如何薪火相传,使之得以延续,我们就必须找到更有利的传承途径。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教育,这其中,学校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学校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目的性、系统性等特点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最佳方式,只有通过学校教育,进行辐射,才能扩大群众基础。

岭南武术文化是广东省的地域文化,适合在广州市小学开展,我们可以根据广州市小学教育的实际情况把岭南武术文化纳入其中。学校完善的功能弥补了很多民间传承的不足,有利于构建一个科学、系统、规范且具有可行性的传承体系,为岭南武术文化传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以往我们把学校武术只当作一种体育项目来看待,认为学校武术只是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一种手段,忽视了其中蕴含的文化资源。

因此,需要从传承地域文化的高度把岭南武术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和教育手段引入广州市各小学,让青少年从小接受岭南武术文化的熏陶,从拳脚功夫中体会岭南武术所蕴含的文化意境。

2.2.2 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武术的兴趣

目前,广州市小学的武术课内容多以长拳(如:五步拳、初级长拳等)为主,教学内容单调乏味,技击性不强,等到实际应用难以起到防身作用,以致出现很所学生热爱武术,但讨厌上武术课的现象。而岭南武术(如:咏春拳、洪拳等)技击性强、拳种丰富多样,常以吐气发声助力,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3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以往小学武术课,主要是以技术练习为主,缺乏对学生武德的教育,岭南武术文化包含丰富的武德内容,将岭南武术文化引入小学,可以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与意志品质,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武术自古以来就强调对武德的修养,习武先修德,通过武德的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培养学生不怕吃苦、坚韧不拔、尊师重道、诚实守信等优良品质。武德教育在小学的开展,还可以丰富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为提高小学思想道德建设做出贡献,促进小学校园精神文明的建设。

2.3 岭南武术文化进广州市小学的可行性分析

2.3.1 岭南武术在广州市小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调查分析

表1、表2数据说明,广州市小学生了解岭南武术文化的途径主要集中在武侠电影电视方面,广州市小学对于具有地域特色的岭南武术的宣传教育不够,但小学生对于岭南武术的学习热情很高,这为岭南武术文化走进广州市小学奠定基础。

2.3.2 广州市小学岭南武术教学条件调查分析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见表3)表明:广州市小学武术课教师中,50.71%为一般体育教师,34.64%为专业武术教师,专业武术教师虽有一定数量,但不能满足武术教学需要。

通过对武术教师的调查(见表4)表明:广州市小学武术教学内容的选择依据居于首位的是自编内容占65%;其次是按国家教材占25%;最低的是按校本教材占10%。由此可见,由于教材资源的匮乏,武术课的教学内容在具体的教学中有很大的随意性,教师往往根据自己掌握武术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教学内容。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岭南武术武术文化小学教育中传承,有利于岭南武术文化科学、规范、系统地传承,能够提高小学生对武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2)通过对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小学生对岭南武术的学习热情很高,这为岭南武术文化走进广州市小学奠定基础,岭南武术文化可以深入地引入到小学教育中来。

(3)目前广州市小学武术专业教师匮乏,没有适用的武术教材,这些因素制约岭南武术文化在广州市小学教育中传承,需要进行完善。

3.2 建议

(1)加强武术师资力量建设,聘请知名南拳教练对各小学体育教师进行校内培训,提高教师的技术水平以及岭南武术教学能力。申请校外援助,聘请民间拳师和广州市高校武术与名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生或研究生到小学代课,弥补小学武术师资力量的不足。

(2)根据各小学自身办学特点,以小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开发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岭南武术校本教材理论体系,在教材中把岭南武术作为一种文化,注重对岭南武术精神的培养,精选并整编出一系列由易到难、动作简单、实用,又能体现传统南拳风格特点的新的套路、功法,并且合理设计大纲、进度、技术等级。

参考文献:

[1]李朝旭著.岭南武术文化[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3.

[2]邱丕相主编.中国武术教程(上册)[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

[3]张云崖,牛爱军,虞定海.传统武术的非物质性传承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7):54-57.

篇3

一、英国中小学教学的基本特点

1.以生为本,“每个孩子都重要”是英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根本信念

(1)以生为本的教学观念。体现在对学生个体的尊重、理解与支持。“为明天而学习,为今天而生活”“不求人人升学,但愿个个合格”是英国很多学校的共同目标。

(2)张扬个性,鼓励创造的课程设置。国家只统一核心课程,学校设置了许多培养创造能力和生活技能的选修课程,学校有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比传授知识更重视的是培养能力。

(3)充满人文关怀、润物无声的学校文化。英国学校走廊墙面上以及教室墙壁上,张贴的是学生的各种作品和成果图片,一张张彩色的纸条上面写着自我勉励增强自信心的话语,成为无声的教育资源。

2.体现学生主体、师生民主、寓教于乐、充满效益、洋溢青春活力的课堂教学

从班级教学组织结构看:小班化教学是我们考察各校的共同点。轻松愉快的小组学习是课堂教学结构的特色。一般每班20~30人,分为若干组,每组3~5人,开展比较充分的讨论和交流,老师穿插在小组之间回答学生的问题。从教学认知结构看,一般是先体验后结论,按照整体讲授、小组教学、个别辅导几个环节推进。

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英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给予我们的借鉴和启示

考察和观摩中,我不时地对照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可喜进步,但由于千年文化传统和特定国情的影响,还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从微观上看,个人认为课堂教学还存在如下缺失: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不够高,不少学生在课堂上被忽略;传统的讲授与灌输多于有效的“引导”,学生被动地接受多于主动的“探究”;教师精心设计和系统反思还比较欠缺;缺少课堂中智慧的生成。英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给我的启示是,要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要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增强教学的人文关怀

学生有无进步与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英国官方对教师考核的核心标准、学生以及家长、社会对一个好教师的评价标准的关键一条:是否使全体学生能够进步和提高。这也是英国中小学教师在实践中坚守得很好的准则,是“每个孩子都很重要”理念的具体体现。面向全体、以学生为主体,是我们长期以来强调得最多却坚持得不够的一点。我不敢说回国后有把握改变其他老师,但我自己将会把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把每个学生的进步作为一生不变的教育信念之一坚持下去。要做到这一点,我个人认为,首先就要淡化教师的权威意识,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所有学生进行主动、深层、实质性的参与,尤其是要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不拘一格,因材施教,要为优秀的学生锦上添花,为弱势学生雪中送炭。

2.要增强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实践表明,教学整体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例如:

(1)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吻合。教师确定的知识目标相对降低,要突出能力目标,能够使学生像打篮球灌篮一样,跳一跳就能够得到,使学生的信心得到激发,并且要与千差万别的校情和学情结合。

(2)精选教学内容,把核心知识传授给学生。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从教材中精选出教学内容,体现科学性、目标性、启发性、思想性,围绕教学目标,把“博”与“精”有机结合起来,把核心知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然后进行个别辅导,这就是有效教学。

3.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1)优化时间结构,即合理分配时间。通过观察和反思,我认为:一般而言有效课堂的时间分配,教师讲授的时间应该控制在60%以内,其他时间应该留给学生思考、消化、练习和巩固。

(2)优化认知结构。即按人的认识规律安排教学过程,组织学生的认知活动,力求使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3)优化训练结构。训练要有效,必须摒弃练习多多益善的陈腐观念。尤其是针对学困学生,应该降低训练层次,使其逐步培养兴趣。

篇4

关键词:近代化;教会学校;社会思潮;新式教育机构

浙江地处东南沿海,气候宜人,物产丰饶。浙江民众一直有崇尚书学,尊重知识,兴学育人的优良传统,故素来人杰地灵,有“文物之邦”的美称。1840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依仗军事侵略的胜利,开始大肆进行文化侵略。“传教,办,办学校,办报纸和吸引留学生等,”其目的“在于造就服从他们的知识干部和愚弄广大的中国人民。”[1](P.624)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从此被打破,开始走上一条无奈而痛苦但又别无选择的近代化道路。

一、浙江教育近代化的主要因素

(一)在浙外国教会学校的创办

后,随着《》的签订,浙江的宁波成了五个通商口岸之一。西方传教士从此纷至沓来,他们为了更有效地达到在中国传教的目的,往往通过开办学堂的方式向儿童灌输教义。1844年,英国基督教长老会东方女子教育会传教士爱尔德赛(MissAldersey)到宁波传教,首创女塾。这是浙江第一所教会学堂,也是中国第一所近代女子学校。1845年,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医生麦嘉缔(D•B•Mccartee),在宁波开设男生寄宿学校——崇信义塾。这是浙江最早的男子洋学堂。该学堂后迁入杭州,又易名育英书院,是日后之江大学的前身。《》、《》的签订,使外国传教士取得进入中国内地传教、办学、置产等特权。于是,他们以宁波为跳板,逐渐向浙江各地扩展。美国浸礼会、青年会、圣公会,英国的安立甘、内地会等也陆续在宁波、杭州、湖州、嘉兴、金华、绍兴、台州、定海、温州等地相继开设男女学塾。据统计,到1907年,仅天主教在浙江省所办的文教事业,就有训练任神职者之学校3所,学生计58人;普通学校115所,学生计1207人。[2](P.128)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教会学校多创立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甚至有在后即已创立的,远早于国人自办的公私立新式学堂。这对浙江教育的近代化而言,无疑具有开风气之先的作用。特别是女子教育,早在1844年时宁波就有教会女校的设立,不仅对浙江,而且在全国女子教育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教会学校在浙江的创办,尽管其主观上是为了传播教义,为扩展教会势力而培植一批中国籍的传教助手,试图藉此而达到、文化侵略的目的。但是,在客观上也给古老的浙江大地带来了许多较之封建教育确乎进步的东西。如数理化课程的开设与一些实验机会的提供,使学生学到了在传统旧学中难以学到的近代科学知识。其它如西方的教育制度和教学,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自由主义思想等,都使一部分有爱国心的青年因此引起思考,燃起富国强民的思想,从而培养了一批区别于旧式文人的知识分子。这在促进浙江教育近代化方面无疑具有深远的影响。1851年(咸丰元年),浙江学政吴钟骏在目睹教会学校给宁波各层面尤其是意识形态方面所带来的变化后,向上呈报时称:“宁波府城诸夷杂处,左道易惑”,因而建议“见饬各学教官于乡镇劝立义学,以正人心。”[3](P.3)可见其影响之大。

(二)挽救民族危亡的客观要求

第二次后,西方列强的侵略势力逐渐增强,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被彻底打碎,唯我独尊的“天朝”已然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华夷”共处之时。随着中外交涉的日益频繁,客观上急需大量“通习外国文字之人”;同时,随着的开展,洋务派创办的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也急需大量掌握近代科学技术和知识的人才。浙江地处东南沿海,欧风东渐的前沿,其情形更加明显。而这又与现行的科举制度相悖。作为封建官僚的李鸿章,在作了比较客观的之后,不得不承认科举制度所带来的严重社会,认为我国并非没有聪明才力之士,实因士大夫大多耽搁于章句贴括而不知寻求至富至强之术,以至所用非所学,所学非所用。指出“西人学求实际……”[4](P.868)而中土人才则大多空谈学问。因此,相互间应该取长补短,择善而从。可见,李鸿章主张兴西学,通过改变中国传统的科举制度和教育模式,来改变中国积弱积贫、落后挨打的局面。这种兴学强国的思想较典型地代表了当时有识之士(特别在官僚阶层)的共识,并直接成为其支持并创办近代教育的指导思想。

(三)近代思潮及其对浙江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大地,风雨飘摇,动荡不安。深重的民族危机,迫使爱国志士纷纷提出拯救祖国于危亡的思想和主张,形成五彩缤纷的社会思潮。它们中主要的有爱国主义思潮、变法维新思潮、君主立宪思潮、教育救国思潮和实业救国思潮、无政府主义思潮及早期的社会主义思潮等。每种思潮的出现,无一不对教育界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其中教育救国、实业救国思潮则影响更甚。

早在时期,以“救亡图存”为已任的维新派就大声疾呼:要救国,必须改革教育!因为他们意识到要改变中国的处境,当先变法。但要变法就要找到本原。而本原就在教育。在他们年来,今天形成“北托于俄,南摄于英、法,东割于日本,岌岌几不国”的局面,其“所以倾败之由,在民愚之故,”[5](P.124)并明确指出是科举制度与传统的学术(即汉学、宋学、词章之学)使“朝无才相,阃无才将,疆无才吏,野无才农,市无才商,肆无才工,”[6](P.971)成为无益于国、无益于民的废物。因此,他们竭立主张,欲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改革教育。严复、康有为、梁启超,乃至洋务派官员刘坤一、张之洞、李鸿章等即是代表。

后期的张之洞,教育救国的思想十分明晰。他认为一个国家能否得以长治久安,能否得以持续,关键在于人才,而人才日多,则国势日强。1895年,在其《吁请修备储才折》中,更是提出了“广开学堂”的见解。其主持制定的我国第一部学制“癸卯学制”,以及充分体现其“中体西用”教育思想的论著《劝学篇》等,无不贯穿了他的这一思想。这一点,康有为较之张之洞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明确地把教育作为“救亡图存”的根本手段,其论著《大同书》和《长兴学记》基本上是采纳了近代资本主义教育制度中许多教育的因素。从表面上看,随着“戊戍维新”的失败,他的教育救国主张也随之破产了;而事实上,其重视教育的和实践,不仅为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同时为中华民族培养了人才,积聚了推动发展的新生力量,其改良社会和发展教育的思想对后世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诚然,在民族危亡之机,教育是救不了国的。而且若是只从现象来看,旨在挽救清王朝的教育救国思想实施的结果,却在客观上造就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封建王朝的掘墓人。但是,如果从民族的新生及其近代教育的发展这个角度来看,则张之洞们的教育思想在摆脱我国传统教育定势的教育近代化上,以至在摆脱落后、走向发展上,显然是发挥了较大的积极作用的。而教育的历史连续性与继承性,也决定了该思潮在近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中所起的促进作用。

与教育救国思潮同时出现、而对教育界有着直接影响的还有实业救国思潮。实业救国论者主张通过举办实业、振兴商务来增强国力、民力,进而达到抵御外力入侵之目的。其代表人物主要有郑观应、张骞、汤寿潜、汪康年等。郑观应以自己的切身经历,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出结论:“习兵战不如习商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7](P.586)其他如张骞等也持是论,认为应以实业教育为自治基础。

应该指出,在19世纪90年代末,实业救国思潮的声势并不大。到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已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垄断组织和财政资本的统治业已确立,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8](P.259)于是他们也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的殖民地化更加加剧,这是实业救国思潮高涨的重要原因。1895——1898年,一度出现投资设厂的热潮,其中有不少因此而获利颇丰。这在客观上给许多人以无穷的诱惑。许多官僚、地主和商人也纷纷加入投资近代企业的行列。可见,有利可图也是实业救国思潮高涨的内因之一。

然而,无论是出于何种动机,最终“实业救国”论者往往也是“教育救国”论者,因为当为了发展实业而兴办教育以培养实业人才时,两者就地合二为一了。

救国、实业救国思潮的出现,无疑给浙江的教育界带来极大的冲击,其最直接的结果是导致兴学育才的热潮。“广立学堂,储为时用。”[9](P.963)许多人在这些思潮的下而走进教育界并为之奋斗终生,也有不少人或募集资金,或捐献巨款兴办学校,甚至有不惜性命去惊醒“当道”,兴学自强的。①(P.1090)其它如女子教育思潮、美感教育思潮、军国民教育思潮等等也莫不如此。浙省教育界由此而出现一批新式的近代教育机构。

二、近代浙江新式教育机构及其特点

1901年9月14日,清政府办学“上谕”,明令:“除京师已设大学堂.应切实整顿外,著各省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均改设中学堂,各州、县均改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其教法当以四书、五经、纲常、大义为主,以历代史鉴及中外艺学为辅。”[10](P.4719)虽然“中外政治艺学”仍以辅之,但毕竟已被纳入课堂而合法化。1904年,“癸卯学制”的颁布,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新的学校制度;1905年,清政府“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清廷设学部,以管理全国学堂。全国各地纷纷成立劝学所及教育会、宣讲所。

1897年,寓居上海的杭州人汪康年回到杭州。试图在浙江兴办新学。后因顽固官绅从中作梗而未能如愿。但此举对兴办新学起了一定的宣传作用。是年,杭州知府、福建候官人林启,在杭州蒲场巷(今大学路)的普济寺首创求是书院(现浙江大学前身)。招生30名。于当年四月二十日开学。林启自任总办,并延聘士绅名流为教习,讲求实用之学,学制五年。开设国文、、算学、格致、化学等,后又添设选修科目日文。之后,又先后创办了养正书塾(即浙江省立杭州一中)与蚕学馆(即后来的蚕桑学校),从此风气大开,如孙诒让创办的温州蚕学馆、瑞平化学堂(1905——1908年间,温处两府创立了300余所新式学校);吴锦堂在慈溪创办的初等实业学堂(即后来的锦堂师范);陈屺怀在宁波创办的宁波府师范学堂、旧宁属县立女子师范学校等,全省各地各类新式学堂竟如雨后春笋。

纵观浙江近代新式教育的,大致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发展的重点在以普及文化为主的中小学教育和师范教育。主要原因是:①小学为基础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处于关键地位,基础教育的优劣与普通民众的生活实际有更紧密的联系。②新式学堂多为邑绅主动兴办,创办小学堂相对于创办其它更高层次类型的学堂,其所需资费少。囿于个人实力,只能取前者。当时浙江各地盛行赴日、沪或京师留学之风,故上举办高等教育的要求不十分强烈。

第二,这些新式教育机构大多改变了旧式教育的空间位置,缩短了士人的空间距离,增加了以前从未有过的互相砥砺影响的机会,利于养成团结之心和群体意识。

第三,在体制上参酌西方国家的教育制度,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年限和学习目标。在教育的组织和上,改从前的个别教学制度为班级教学制度,教学内容已不再是单纯地学习传统的四书五经、括帖制义等课程,还要学习、社会科学和西方先进技术以及与职业有关的其它课程,也即已经更多地世俗化。教学上更注意使学生理解,不再单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更趋民主化。

第四,注意学生的出路。传统上,各类士子都十分注意将来的前途,这是其为学的根本动力。近代新式教育机构能否给他们带来同样辉煌的前程,直接影响着旧式士子对西学的接受与否及其程度。浙江同样如此。因此,近代教育机构很是注意与科举“正途”者的结合,使西学者(无论在国内、国外)享受与之同等待遇,以利于培养积极向上的激励机制,从而最终有利于西学和近代教育在浙江的进一步发展。

第五,新式机构的出现,大开了风气,改变了人们固有的观念。如在新式学堂创办之前,浙江的知识分子多居家攻读,足不出里。然而,随着新式学堂的创办,许多有志之士则远离家乡,奔赴上海、南京、天津、北京及海外求学,固守之习为之一变。

第六,传播了近代知识,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新式学堂的大量创办和教育的改变,扩大了青年学生的知识空间。一则以综合性科学教育取代家庭式经验传承,知识面与知识结构大为优化,改变了单一纵向比较的传统价值评判准则;二则学生来自四面八方的各个社会层面,相互交流信息,拓宽了眼界;三则学生掌握了语言文字工具,可以直接面向大众传播媒介。这些新式人才聚集在大都市和中小城镇,其接受外界信息的速度、容量与社会的能量、质量,远非昔日以天下己任自诩的士人所能企及。

第七,新式教育机构的出现,也改变着传统的社会结构。不断扩大的新式人才队伍,使得传统社会的结构发生变化,进而通过这些学堂毕业生对政、教、军、警、报及工商各界的渗透,改变了各分支部门的内在结构,初步形成以国内毕业生为基干,留学生、开明人士和外籍人员为引导和补充的近代化人才体系。

总之,浙江近代新式学校教育已成为浙人近代化的重要途径,加上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对社会风尚形成有力的冲击。人们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思维行为方式发生剧烈震动,对于更新民族心理素质,改良文化土壤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注:

①杭州贞文女校创办人、校长惠兴女士,在贞文女校开学典礼上,割臂肉痛陈:“这块臂肉,作为开学的纪念。这贞文女学校,倘以此日推广,我臂肉还能重生。倘这女学校半途停废,我必要把这身子,来殉这学校的。”后终因缺乏固定收入,至次年秋,已几次停课。惠兴便以身殉学。在遗书上她写道:“愿将一死,以动当道。”——《惠兴女士殉学记》.《近代女权运动史料》.第1090页.

[1].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第624页.

[2]李国祁.中国化的区域:闽浙台地区.1860—1916[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七十四(1985)年五月再版.第128页.

[3]王先谦.十朝东华录·咸丰东华续录十[M].光绪二十五年仿泰西法石印.第3页.

[4]陈元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时期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868页.

[5][6]徐勤.中国除害议.戊戍变法(3)[M].上海:神州国光社.1953.9.第124页.第971页.

[7]夏东元.盛世危言·商战.郑观应集·上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9.第586页.

[8]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全集[M].第2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6.第259页.

[9]张之洞.劝学篇·序.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3.第963页.

[10]清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四)[M].北京:中华书局.1958.12..总4719页.

influencefactorsoftheeducationalmodernizationofZhejiangandthecharacteristicsofeducationinmoderntimesinZhejiangProvince

BaiJinbiao

篇5

关键词:小学 思想品德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4.195

思想品德课分值低,因此无论学生还是教师都对其不是很重视。这个观点是错误的,思想品德课绝不是一个可以忽视的课程,它直接关系到小学生们的德育水平。在着重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们是否成才,不单单是只看成绩,还要看学生们的品行、素质。必须让学生们在将来的社会中,无论对人还是对事都能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在未来有着更好的发展。可今天的思想品德课,多为老师的照本宣科,学生们也是左耳进右耳出的状态,根本达不到教学目的。因此根据小学生的性格特质,切实有效地进行思想品德教学,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有效性,是教员们面对的首要课题。

1 现状和问题

思想政治工作是教育工作取得成绩的重要法宝。在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只有把学生的思想品德工作做好了,我们的教育事业才有发展的基础和保障。然而,校园中某些资本主义腐朽没落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对社会的影响不可低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等等不良现象,都无时不在影响着教师和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这些都是不利于我们思想品德教育的外部环境。学校是思想品德教育的组织者和主要责任者,要营造教育的良好环境,加快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在小学教育中,教师队伍职业道德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个别干部教师对教育事业缺乏强烈的责任感,歧视学困生、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问题仍然有禁不止。这些问题的形成,虽然有各方面的原因,但归根到底还是在思想品德教育上的失误所造成的,其危害不可低估,不仅影响了教育的形象和声誉,而且影响了教育的发展。只有用思想品德教育总揽全局,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不断提高教育的满意度。

2 方法与对策

要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导的思想品德课堂模式,要让学生们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才能让学生真正地吸收进思想品德课的课程内容。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开展对课本主题积极的讨论,教师负责由浅入深地引导层次,一定要让学生充分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即使是思想中有很幼稚的错误也要让学生们说出来,让同学们对错误进行分析讨论,从而让孩子们更具明辨是非的能力。可以加以新颖的辩论会模式,通过正方反方的辩论方式,使学生们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印象深刻。

2.1 为学生讲述表达德育观点的故事

针对学生们的年龄特点,抓住其乐于听故事的性格特征,可以将道德观点加入在哲理故事之中。最大程度地吸引其注意力,使学生在听有趣的故事时,从中得到道德教育。一定要让故事围绕这节课的教育课题,不能忽略了故事中的教育意义。不仅仅是讲古代先贤的故事,还可以通过讲述身边的故事,使课堂教学显得与实际更相契合,贴近生活,也更具说服力,从而增加教学效果。

2.2 进行情景展现的角色扮演游戏

引起学生的兴趣是思想品德课的重点,除了各抒己见和讲故事的模式,还可以让同学们进行情景再现的小品模拟形式。可以大大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让原本抽象枯燥的课本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到孩子们的面前。例如模拟出坐公交车的情景,一名学生扮演老人,其他学生扮演让座的乘客,和对没有座位的老人熟视无睹的乘客,表演结束之后,让学生们进行对比讨论。使得原本抽象的德育知识在学生们的演绎下变得更贴近生活,更加生动形象。

2.3 进行典型的分析

首先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方向,让学生们找出这一方向上的英雄模范人物,也可以在身边找具有这一品行的同学或朋友。对他们这种精神品质进行分析,分析成因以及这一品质给他人带来的益处,和其他人对于他的看法。通过典型的方法,不但使抽象的道德品质变得“看得见,摸得着”,也使所学内容更加有说服性,加强其感染力,以榜样的力量带动学生们向其学习,从而提高自己的道德观念。无论是古代先贤还是近代战争英雄,或者身边的同学,都可以成为这种例子。

2.4 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各个学科的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尤其是在生涩枯燥的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更是需要对多媒体技术的帮助。可以把文本,声像以及动画生动形象地展现给学生,从多角度对学生增加吸引力和调动情绪以及培养兴趣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而改变原本单调枯燥的思想品德教学模式,在快乐地学习中,使自身道德素质得到提高。不但可以突出重点,将抽象化的道德素质教育变得生动、动态化,还能营造出学习氛围和环境,让学生们有更多的参与,形成自身对思想品德主动学习的兴趣。

2.5 组织社会实践调查

增加学生对道德是非上的判断,单单从课本上学习是不够的,只有具备信息的情况下,才可对信息进行分析。因此可以组织学生们进行实地的调查,例如到公安局进行实地采访,通过警察叔叔对于孩子们进行法制信息的讲解,举正反多方例子,使孩子更加懂得拥有一个正确思想道德观的重要性。

3 结束语

教师要以学生能在思想品德课堂中得到德育的提高为出发点,根据不同年龄、不同时期的学生,分别采用有效的方法。让孩子们对思想品德课感兴趣,从而得到在思想德育上的提高。由于思想品德分值低,是“副科”等原因,学生们很容易忽视它,而由于这一学科教育意义的重要性,所以必须采取有效的方法让孩子们有兴趣地接受学习,从而达到课程的教育初衷。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方法对于教师来说是一项有策略性的艰巨任务,教学方法的好坏不但对教学质量有直接影响,可能还会影响学生们的综合素质以及未来发展导向,所以必须加以重视。

参考文献:

[1]陈宝祥.关于中小学德育实效性的思考[J].辽宁教育,2002,(Z1).

篇6

关键词:日本;中小学德育;德育特点;启示

一、 日本中小学德育的特点

日本是一个善于吸取借鉴他国经验的民族。其德育特色表现在:(1)妙用中国儒家思想。中国传统儒家思想诸如“忠”“仁”“礼”“义”等思想无不对日本影响至深,当今日本民族谦逊之礼仪可见一斑。美国学者肖赖尔在其名著 《日本人》中说:“当代的日本人显然已不是德川时代他们祖先那种意义上的‘孔孟之徒’了,但是,他们身上仍然渗透着儒教的价值观和伦理观。”[1]。(2)引用吸收西方文化。近代日本对美国、德国以及其他先进国家的学习,丰富本民族文化内涵,适应当今世界趋势,取得经济上、文化上等方面上的成就不言而喻。(3)糅合东西,创造性发展。日本人眼界高远,总是能够顺应时代的要求,立足本国实际,引荐吸收他国之长补其之短,创造性的融贯东西方文化,为本国造福。日本德育特色成就其当今中小学德育固有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主体化:突出德育工作的主体地位

1984年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 (简称临教审) 在教育改革报告中指出 : “能否培养出在道德情操和创造力方面都足以承担起21世纪的日本的年轻一代。将决定国家未来的命运,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学校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要居主导地位”。1988年文部省在教育白皮书中强调“培养心灵丰富,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变化的人才,是现在一大课题”,它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设法进一步加强道德教育,把原来的“智德体”的排列顺序改为“德智体”,突出德育的主导地位 。进入21世纪后日本更加重视把德育工作放在主体地位。2000年教育改革国民会议就4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了改革方案,而且把“培养人性丰富的日本人”置于首要地位,提出了“培养儿童的社会性,促进自立,培养人性丰富的日本人”的主张。[2]日本历来都是以法律文本的形式确定德育工作的主体地位,以政治方向为引导,德育工作开展的力度也就不言而喻。

(二) 综合化:重视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德育

日本现行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总则中明确规定:“学校的道德教育以通过学校全部教育活动为基本,不仅道德课要进行德育,而且各学科及课外活动都必须按照各自的特点进行恰当的指导。”为此,日本设置了多种课程,诸如公民课、道德课、特别活动课、友爱课、环保课等等课程,通过讲授、讨论、观摩、视听以及角色扮演和实际锻炼等多种途径使学生领悟必要的价值观,并掌握必要的行为规范和基本品德。此外,日本各学科中渗透德育,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领悟做人的道理,形成高尚的品格,相得益彰。例如,日本的特别活动课,也即为课外活动实践课,即让学生在参与郊游、俱乐部等课外活动时养成礼貌、尊重他人、担当责任的重要品格。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在潜移默化之中推进学生的德性养成。

(三) 表率化:强调教师的道德表率作用

2007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决定引入教师资格证每十年复审的“教师执照更新制”。[3]也就是教师资格证的终身制被废除,那么教师就不得不时时更新自身的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道德修养。另外,“日本政府要求日本教师具有对教师职业的使命感、热情、知识、能力和责任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人权观,在教育实践中还要充分尊重儿童的人权以及培养儿童的生存能力。而且它要求教师具有全球视野以及全球视野的行动力,还要具备适应时代变化的社会人必需的素质能力。”[4]日本是一个善于借用其他国家优秀文化的国家,班杜拉的社会观察学习理论便是日本道德培养模式的重要理论基础。班杜拉强调观察学习以及强化在道德培养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在中小学德育中,日本就十分强调教师对儿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也就要求教师自身具有很高的道德修养,并对学生起道德表率作用。

(四) 联合化: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德育网络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教育当局就特别重视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德育网络。日本《21世纪教育新生计划》就指出,教育的基本点在于家庭。为此日本花费亿元编制《家庭教育手册》和开展全国性的育子学习活动等,以便恢复和提高家庭教育能力。此外,日本建立专门的机构即PTA组织(父母与教师协会),为加强学校与家庭的合作,PTA设立专门的委员会,定期组织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并为学校教育教学提供各种意见。如此,能够发挥家庭教育子女的最大功能。另外,日本中小学与社区的联结则是通过众多的社会教育设施来实现的。根据日本《社会教育法》的规定:各地方公共团体即都、道、府、县及市盯村有义务为提高公民的文化素养,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建立众多的社会设施,如公民馆、图书馆、美术馆、体育馆、科学馆、儿童文化中心,少年自然之家等。[5]随着时代的发展,日本社区为中小学教育提供更加充足的资源,携手家庭教育,为学校教育和孩子未来的教育构建适宜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二、对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启示

(一)加强对道德教育工作的领导,增强搞好德育工作的信心

外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就把德育看成是教育最根本最首要的任务。在伦理学基础上建立的教育目的与德育论,就是赫尔巴特理论体系中的核心部分。德高则望重,父母喜爱有德的孩子,国家需要有德的接班人,社会呼唤有德的建设者。德与人之关系犹如鱼与水之联系。道德教育的建设需要发挥各界的作用。道德教育之建设需要国家的扶持与领导,国家要加强对道德教育的投资,有了财政保障,道德教育建设才能稳妥前进。另外国家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的道德教育目标,合理的设定德育内容,实施行之有效的德育途径与方法。另外,具体到贯彻道德教育工作,还需要学校加强对德育的重视与领导,这不仅需要有一个德才兼备统筹兼顾的校长,还需要有一个健全的领导班子,多个品行兼备的任课教师。另外,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也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我国现在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为我国道德教育建设做铺垫。诚然,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才能干大事,才能办好事,我们要有搞好道德教育的信心。我国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我国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我国的传统价值观念在当今社会依然流光溢彩。只要我们有信心,立足根本,博采众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我国的德育事业就会蒸蒸日上。

(二)注重道德教育的多学科渗透,把道德教育贯穿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全过程

我国的道德教育还是主要侧重于教师说教,德育课程的灌输。德育内容空泛,德育方法途径单一,造成我国德育建设落后效果不明显。所以我国不妨借鉴日本德育建设的成功之处。首先,我国可以采取渗透性教育形式。渗透性教育就是通过各学科的正常教学以及各学科的课外活动的途径进行德育渗透的一种教育。这就要求我国不仅要开设专门的道德教育课程,而且在编制其他教科书时也要将德育观念渗透其中,这样,把道德教育贯穿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全过程,让学生无时无刻都在潜移默化地受到道德教化的影响。其次,我国可以采取体验性教育。所谓体验学习,就是让学生深入自然,体验农村生活,获得一定的生存体验。日本的吃苦教育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确实起到的德育作用。我国的夏令营的培养方式固然与日本的体验式教育有相通之处,但是其发挥的作用毕竟是微乎其微的,因为它只是少数人的活动。因此,我国应该把“体验性”教育列入到必修课程之内,让每个学生每个时期都能受到吃苦教育,这对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以及思想品德具有重要作用。最后要运用多种德育方法,对学生施加德育影响。诸如说服教育、情感陶冶、品德评价,都不失为道德教育的好方法。

(三)发挥教师主导,突出教师的道德表率作用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孔子非常强调教师以身作则,论语中就提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而且英国学校德育专家麦克费尔也非常注重教师的道德模范作用。在麦克费尔的“体谅模式”中便可窥见一斑。我国教育界著名学者黄向阳在其《德育原理》著作中便提到:“教师在关心人、体谅人上起道德表率作用。学生通过观察在自己生活中有重要意义的人物怎样对待自己和他人,习得各种道德价值观。向榜样学习,是个体自然发展的基础;观察学习和社会模仿,是年轻人获得关心人和体谅人的品质的重要方式。因此,榜样是教育的一种形式,甚至是教育的最高形式。”[6]因此,在学校德育中,教师要以身作则,发挥其道德表率作用。“教师要深刻认识自己的职业特点,树立起“教师无小节,处处为楷模”的观念,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学生,增强道德教育的说服力”[7]。

(四)加强家校沟通合作,突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道德观念以及道德行为都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研究显示,若父母没有给孩子一个和谐健康的生活环境,父母行为粗鄙对孩子不管不问,教育孩子非打既骂,那么,孩子在校五天的学习加上在家两天的表现就等于零。这就是五加二等于零现象。可见父母对孩子的影响直接关系到学生健康成长及成才。关于孩子的教育家长必须重视起来,这不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家长个人的责任。这就要求家长要提高个人修养,对孩子起着道德表率的作用。家长要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有爱的环境里健康成长。此外,家长要加强与学校的合作,携手致力于孩子的教育。这一点不妨借鉴日本的家校合作方式,即:“每个家长都会从学校领到“家庭教育笔记本”,主要用于记载家庭的教育、管教问题、孩子的不良行为、生活规律、想做的事、个性与梦想、空暇的娱乐、情报等内容,以便配合学校道德教育 。”[8](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家华.儒家思想与日本文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416.

[2]易红郡.日本中小学德育:问题、对策及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03,(2):70-73.

[3]李水山.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提出“教育三法”修订方案[N].中国教育报,2007-04-09(8).

[4]孙河川,郝玲玲,郭丽莉.教师质量评估标准研究 ――以日本为例[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7(6):9-12.

[5]迟恩莲,曲恒昌.中外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与对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94 .

[6]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42.

篇7

一、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陶行知说过:“唤起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枯燥无味的、难以理解的,小学生在学习中一定会遇到许多的困难。能否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不仅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成效,而且还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信心。因此,我们应从小学生喜新、好奇,学习目的性、自觉性和注意力稳定性差,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出发,结合小学数学学习内容有意识地创设一些轻松活泼、学生喜闻乐道的教学情景,把知识点、重点、难点通过形象生动、富有趣味性的情景描绘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年、月、日”一节时,上课伊始我先问学生:你们每年都过生日吗?同学们都说:过!我又告诉学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年年都过生日的,有一位老爷爷,他到2008年才过他的第18个生日,你知道老大爷2008年有多大吗?由于知识的引入有情节、有意境,切合小学生的心理,学生自然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品尝探索奥妙乐趣的同时,萌生出对数学知识的渴求,诱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极大兴趣。

二、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诱导学生思索数学悬念。

陶行知先生十分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他主张“不论研究什么学科,总要看一个明白,想一个透彻”。对疑难之点则“要运神骋智,折衷善择其间。”而构建主义理论认为:问题悬念是一种心理机制,它对大脑皮层具有强烈而持续的刺激作用,使人一时猜不透,想不通,又丢不开,放不下。所以,我们应该将小学数学学习内容设计成一个个问题悬念,引导学生置身于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氛围之中,使学生产生渴求问题答案的激愤情绪和急于表达的焦急情绪。在破解悬念的强烈愿望支配下达到“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和“悱”的状态。在教学“百分数”时,我们从百分数与小数、分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入手,提出下列四个问题:①中国2013年预期将保持百分之十的经济增速。②七月我国工业增加值是8月的1.2倍。③根据人事部提供的数字,中国回国留学人员目前以年均百分之八的速度增长。④一根光缆的五分之一长100千米。这四句话中哪些指的是百分数?不是的如何改为百分数表达?问题给学生提供了思考的目标,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深入分析,同学说不仅明确了百分数是一种特殊的分数,它表示的是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而且对于百分数与小数、分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有了清晰的认识。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得以运用各种方式探究问题并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高。

三、优化小学数学教学,组织学生动手数学操作。

“手脑相长、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大力倡导的教学原则。而对实物和具体模型的感知和操作是学生理解数学概念、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要遵循小学生认知规律和爱玩、好动等思维特点,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给学生提供暗含教育价值的操作材料,组织学生动手数学操作。让学生通过数一数、摆一摆、画一画、量一量、拆一拆、拼一拼等操作活动,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变抽象为直观,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促进学生实现从形象到表象,由表象到认识,逐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渡,完成知识内化。例如,教学“对称、平移和旋转”中的“轴对称图形”时,我们课前组织学生在用剪刀剪出包括圆、三角形、梯形在内的各式各样的几何图形,课堂上结合教学进度开展“猜一猜、截一截、摆一摆”活动。同学们人人争相动手,在做中学、乐中学,很轻松地理解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含义,明确了“所有的对称轴都相交于一个点”的特征,进而识别出较复杂的轴对称图形并能确定其对称轴,画出图形的另一半并使它成为轴对称图形。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经历数学概念的产生、形成过程,可以充分展示每个人的才能,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使学生获得成功愉悦感,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能得到较大的发展。

四、优化小学数学教学,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篇8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从日本初等教育课程的设置、学习内容,达到的目标等方面着手,探讨其中所体现的传统文化教育,最终看我国中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和改进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从古至今,不论人类进化到何时、物质文明发展到何种程度,教育都必须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健全的人,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先教做人,然后才是做学问。

一、日本初等教育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一)日本的初等教育

日本的初等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15世纪以前的日本,由寺院承担对贵族或武士的子女的社会伦理教育。从16世纪左右开始,随着商业的发展,出现了教富裕商人的子女读书、写字、计数的教育设施,这就是后来的「私塾。1868年的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小学教育受到高度重视。在政府的奖励下,1875年,日本全国各地建立了25,000所小学(该数字相当于今天日本小学的数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开始实施小学6年、初中3年的义务教育制度。「国民的培育,这是日本近代小学的教育目标。

(二)课程设置

日本小学的课程由学科、道德教育、特别活动三部分构成,几乎涵盖了学生在校的所有活动内容。教育课程按照周密的计划如周课时安排表、日课表等有序进行。各种常规活动在学年初就预先计划安排到月日,形成制度化。各学科包括国语、社会、算数、理科、生活、音乐、图画工作、家庭、体育、道德、特别活动。总之,日本新的教学大纲,在培养儿童的自己学习、自己思考的能力上,在发展儿童的个性上,在建设特色教育,特色学校上都有新的改善。

(三)传统文化的体现

1、道德教育

“道德时间”是日本学校特有的一种道德教育课程,主要讲授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公德品质和做人的道理。从小学一年级一直开设到初中毕业,是中小学教学内容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这种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采用讲授、讨论阅读、交流、视听、角色扮演和实际锻炼等教学方法,在道德教育中发挥主渠道作用。

日本学校中各学科教学也承担道德教育的任务。国语科培养语言的实感和尊重国语的态度,文学性的教材也要挖掘道德教育价值。数理学科则通过归纳推理等数学能力的培养,形成科学、合理的生活态度,提高道德判断能力。音乐和图画科,一方面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情操,另一方面,艺术家们的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及对生活、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会引起学生的崇敬和模仿,发挥出比抽象的说教大得多的道德力量。因此,各学科的教学已注意到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特点,有意识地进行德育渗透,发挥综合教育作用。

2、培养集体意识和团结合作精神

“特别活动”其目的、内容、形式类似我国的第二课堂或课外活动,是学校教育中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如,小学的特别活动有:学生活动、学校的例行活动、班级指导;中学的特别活动有:课外学习室、学生会活动、俱乐部活动、学校的例行活动。其目的是促进学生集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社会意识,培养自主的创造能力、自我表现能力、发展个性。

3、文化建设

通过开展摔跤、柔道、剑道等国际知名的传统体育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竞争、拼博、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另外对学生进行书道、茶道、花道、雕刻、古典音乐、交响乐等传统艺术、古典文化的薰陶,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协调等良好的道德品质及提高道德修养水平。

从以上可以看出,日本初等教育的内容是整体化和序列化的,他们既有较强的统一性,又有明显的层次性,最终建立大德育的社会教育体系。大德育的概念是对学校教育的扩充,是包括学校、家庭、社会在内的道德教育的总称。日本文部省认为,过去过分依赖学校教育,致使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功能明显下降。从教育范围来看,社会教育比学校教育更广泛,它不仅担负着对成年人进行终身教育工程中的品德教育任务,而且还配合学校加强对在校生的品德培养。对中、小学生都要求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积极努力、追求上进、诚实、勇敢、有责任感等基本品质。

二、我国的初等教育

虽然我国对传统文化教育越来越重视,不断用行政手段推动中小学开设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课程,但是面临层层升学压力的学校、学生和家长更侧重文化课的学习。以下仅以长春市某所重点学校的一周课程设置来做说明。

一周共40学时,上午、下午各四节课,其中与小升初密切相关的课程数学8学时、语文10学时、英语6学时,其他还包括体育2学时、音乐2学时、品生(品德与生活)2学时、心理健康2学时、安全1学时、美术2学时、科学2学时,每周还有两学时的文体活动时间,所有课程都以理论讲述为主,学校到老师对不同课程的重视程度完全不同。

值得一提地是该学校要求低年级学生背诵《三字经》,主要是以识字为目的。不可否认《三字经》是一部很好的启蒙教材,它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儿童推荐的一种启蒙教育教材。在学习过程中不是简单的诵读,而是将里面的内容具体化,编成动作,通过教师示范,学生仿效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儿童在识字的基础上掌握其中的道德规范,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调节适度,能身心健康地生活。有自己的目标、有理想、有勇气,有踏实地干到底的意志。重视自律精神,独立思考,具有责任感。发展个性,以求充实人生。

三、小结

在日本的小学,课程设置更注重学生的动手做事、集体主义的能力,包括参加家务劳动作为作业,学生自己分配午餐等。学校在举办各种活动时还邀请所在社区的人们一起参加,让孩子们有机会与地区社会进行接触。同时,学校努力扩展儿童教育的范围,例如引导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或是举办报告会等,以促进相互沟通并培养孩子们尊重人权、爱护他人的心灵。小学开始为期一个月的晨跑,要求每一个学生只穿单衫短裤在操场上跑,学校的工作做得非常细致,要求家长每天一早测量好孩子的体温,是否同意今天让孩子晨跑,从小就培养孩子耐寒抗冻。

我国在2006年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当国家的政策明确之后,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如何在中小学推行与落实传统文化教育。今年初由教育部倡导的京剧进课堂活动已经在全国22所学校试行起来。教育部部长周济表示京剧进校园是为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经济发展促进教育事业进步,反过来教育进步能够更好的服务经济发展。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系统,每个学校可以独立自主地开发基于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也可以

开设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课程。我们的目标是在发展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推进素质教育,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最终培养有道德、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

篇9

一、选择题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 )

A.教育问题 B.教育现象 C.教育事实 D.教育规律

2、教育学的研究任务在于( )

A.描述教育事实 B.探讨教育问题

C.分析教育现象 D.揭示教育规律

3、( ) 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A.教育规律 B.教育价值 C.教育原则 D.教育问题

4、人类历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 )

A.《论语》B.《学记》C.《理想国》D.《大教学论》

5、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记载在 ( )

A.《中庸》 B.《礼记》 C.《论语》 D.《学记》

6、西方最早的教育论著是( )

A.《论演说家的教育》 B.《理想国》

C.《大教学论》 D.《普通教育学》

7、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学者了解和引进西方教育学主要是通过 ( )

A.美国 B.德国 C.法国 D.日本

8、下列教育家中( )提出了“泛智主义”教育思想,主张“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

A. 裴斯泰洛齐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赞可夫

9、“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这一观点出自 ( )

A.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B. 洛克的《教育漫话》

C. 卢梭的《爱弥儿》 D.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10、下列被尊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的教育家是( )

A.赫尔巴特 B.康德 C.杜威 D.夸美纽斯

11、我国国内学者开始撰写教育学科方面的教育科学等著作,表现出有介绍,翻译转向以评述为主,联系中国教育时机来著述的特点,这发生在( )

A.19世纪末20世纪初 B.20世纪头20年

C.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

12、教育学被正式列入大学课程始于十八世纪( )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

A.卢梭C.康德B.裴斯泰洛齐 D.赫尔巴特

13、主张用理解和解释的方法进行教育研究的教育学流派是()。

A. 实验教育学 B. 文化教育学

C. 实用主义教育学 D. 教育学

14、制度教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是美国教育家( )。

A.乌里 B.鲍尔斯 C.梅伊曼 D.狄尔泰

15、美国的( )是批判教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A.乌里 B.鲍尔斯 C.梅伊曼 D.狄尔泰

16、以杜威为代表所主张的教育思想被称作( )。

A.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B.新托马斯主义教育思想

C.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D.永恒主义教育思想

17、我国第一本以观点阐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 )

A.《新教育大纲》 B.《教育概论》

C.《教育过程》 D.《现代教育原理》

18、赫尔巴特的教育主张被称作( )

A.现代教育派 B.传统教育派 C.形势教育派 D.实质教育派

19、以杜威为代表所倡导的教育理论主张被称为 ( )

A. 现代教育派 B传统教育派 C.形势教育派 D.实质教育

20、下列最早运用观点阐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 )

A.凯洛夫的《教育学》

B.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

C.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化》

D.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

2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一语出自( )

A.《学记》 B.《论语》 C.五经四书 D.《说文解字》

22、教育学首次被作为独立的科学提出来是在( )中。

A.培根的《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 B.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 卢梭的《爱弥儿》 D.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23、人类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是( )

A.思孟学派的《学记》 B.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 卢梭的《爱弥儿》 D.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24、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 )的出现。

A.培根的《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 B.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 卢梭的《爱弥儿》 D.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25、普通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 )。

A.幼儿教育 B.中、小学教育 C.高等教育 D.职业技术教育

26、于1933年出版,以前苏联( )为主编的《教育学》对中国影响,流传最广。

A.巴班斯基 B.赞可夫 C.凯洛夫 D.申比寥夫

27、下列教育家中,最早明确提出教育学的科学性问题的是( )

A.裴斯泰洛齐 B.赫尔巴特 C.夸美纽斯 D.杜威

二、简答题

1、请联系实际,评述教育学的基本观点

2、试述教育学的未来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试述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主要观点,并谈一下你对它的认识。

篇10

关键词:小学教育 音乐教学 方法

近代教育学理论的奠基人夸美纽斯提出:教育必须适应自然规律,应与儿童天赋的自然力相适应。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我认为小学音乐教育的具体实施应适应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我们要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音乐教学中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要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

在上课前要为学生创设一个适合本次教学的教学情境,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他们年龄小,对知识的领悟是直观的,因此,应尽可能的为学生创设一种立体的、美观和视野广阔的审美环境,以最大程度地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如用电脑为学生创设一个与所学歌曲内容相同的动画片;高年级学生可以做一个融诗、画和乐于一体的教学课件。这样也为学生自觉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音乐欣赏和创造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又如,用有趣的话题、幽默的语言把学生带到教学中来。像讲一个生动的故事、表演一个小品、画一幅画,抓住学生好奇、好玩的心理巧妙地把学生引入到教学中来,在自然中受到艺术的熏陶和感染,从而愉快地投入整个教学活动中。我在低年级教唱《数鸭子》歌曲的时候,首先在黑板上画了个鸭子,学生们很吃惊说:音乐老师也会画画?于是我问:这是什么啊?学生回答:这是小鸭子。我又在黑板上画一条河,然后画了一座大桥问:鸭子在干什么?学生回答:在大桥下游泳。实际上学生的这几句话就是歌词,这样,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歌词。之后我再画若干个小鸭子,问:现在有多少只小鸭子啊?学生说:很多个,我马上就说:那我们来数一数有多少只鸭子吧――点出了课题《数鸭子》,随后播放音乐,这样,学生不仅会感兴趣,觉得好玩,同时也把歌词简单化了,从而达到了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教学的效果,学生势必会印象深刻。

二、要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知识

小学生好玩、好动,所以在课堂中要讲究方法和策略。比如,我在五年级音乐教材《黑土地》一课的教学中,就让学生自己分组学习自己喜欢的二人转表演形式。学生们通过我提供给他们的关于二人转的网站进行学习演唱和表演,然后,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为大家做展示,同学们各显神通,纷纷登台表演,有的舞扇子,有的耍手绢,有的即兴演唱……这样,学生们不仅在课堂中得到了快乐,又学到了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使自己在乐中学,学中乐。

三、要让学生感知

这是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它既能陶冶学生情操,又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逐步实现完美人格的创造和全面素质的提高。感知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包括:

1.对节奏的感知

在课堂上,让学生感知各种拍子的节奏和强弱规律。如我在低年级音乐课中,进行节奏训练时是这样做的:同学们,森林要开联欢会了,我们都扮演成小动物表演节目吧!我出示母鸡头饰,问:母鸡生蛋怎样叫?学生回答:咯咯哒。学生集体训练,然后依次出现小狗、小羊等小动物的节奏型,让学生分别模仿“汪汪”“咩”等并自己模仿小动物的动作。要求学生在活动中一定要符合节奏要求,同时和着音乐的节奏进行律动,最后,进行节奏大合唱。他们在音乐伴奏下按着自己的节奏型进行表演。这样,即让学生们学会节奏,又培养了学生之间互相配合协调的能力,达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2.对情绪的感知

通过音乐情绪与情感的这种特质,可以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情感强度,使学生的情绪、情感同音乐情绪、情感和谐的沟通与交流。学生可以通过对乐曲舒展与紧张情绪的对比,感受歌曲和乐曲中所表达的情绪(紧张的、轻松的、愉快的或忧伤的)从而体会出音乐的快与慢,做到强化乐感,净化心灵。

3.对美的感受

通过对一首歌、一段音乐的欣赏使学生较深刻地理解歌曲的思想情感,引起他们感情的变化,产生心灵的震撼,从而深刻理解歌曲的思想感情美。让学生从作品中得到不同的感受,感受热爱祖国的情感,团结友爱礼貌待人的品德,感受妈妈的爱,感受中国人的本色――勤劳、勇敢,等等。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正如那悠扬连绵的《牧歌》让学生们仿佛置身于美丽辽阔的大草原;那细腻典雅的《茉莉花》更是让听者缠绵于柔柔的江南古城小桥流水的美景之间,还有那古琴潇稠、憾人的《广陵散》;慷锵有力的筝曲《四面埋伏》学生们在教师指导下自由地抒发、尽情的享受音乐的美。

四、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创新意识

音乐艺术具有流动性、模糊性非语义的不确定性,这一特征利于发展学生丰富的联想与想象,是创造力的基础,教师要挖掘音乐作品中的潜在因素,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创造的空间,引导学生在音乐情景或音乐情绪感召下自由运用已有的多种知识、能力进行创新与演绎。这类活动是即兴的,包括:表演,演唱、演奏、跳舞和画画等多种表现形式(可让学生自编歌曲故事,想象歌曲中人物的表情动作或者根据从音乐中感受到的情绪或情境来描绘一个场面、一个人物及创作一首诗、一个故事和一个舞蹈等)。这样既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学生在创作中感到乐趣。如在五年级音乐教材《黑土地》一课教学中,我让学生们观看二人转片段,让他们进行模仿,同时鼓励他们大胆的创作表演,这样学生们在表演中就有的加入了自己的语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二人转说口秀;有的加进了二人转的扇子和手帕,在表演中突出了二人转中“舞”的功夫;还有的在唱词上大胆融入了自己创编的歌词,体现了二人转自娱自乐的表现风格;还有的在唱腔上做了改动。形成了有自己风格的二人转唱腔,这些都是同学们通过自己对二人转的理解和丰富的想象所得到的。

总之,音乐教学中不同的年龄段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要以不拘一格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们通过丰富多彩的音乐教学活动,从思想上、情感上和行为上真正融入音乐教学之中,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更多的音乐知识,各项音乐技能得到全面培养和提升,使之真正成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全新人才。

参考文献:

[1]薛丹.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问题分析与探讨[J].小学音乐教学,2012,(3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