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土地补偿标准范文

时间:2024-01-25 17:24: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业土地补偿标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工业土地补偿标准

篇1

关键词:农村土地征收;补偿标准;比较;借鉴

中图分类号:D92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1-01

一、日本、德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土地补偿标准概述

(一)日本的补偿标准

在土地征收的补偿方面,该国制定了《土地征收法》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明确了补偿的对象、内容和标准。在对象的划分上,将补偿对象确定为在征地行为中遭受损失的原权利人,确保原权利人有一定的生活保障;在内容方面,分为土地补偿和残余地补偿两大方面,在标准上则是按照当地的市场价格确定的,确保土地补偿能够达到同种类土地的市场价格,并充分考虑到物价指数的变动这一因素。残余地补偿则是按照未征收残余土地的剩余价值来计算,对于面积过小难以独立有效使用的土地也要进行一定的补偿;在类型方面,征地补偿不仅包括事业损失补偿,即对土地上的建筑等附属物的补偿,对农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造成影响的损失也要进行补偿,还包括迁移费补偿,即对搬迁费用和临时租房费用进行补偿,还包括房租减少等其他种类的补偿,这些补偿都有依照市场平均价格来进行。在补偿与救济的程序上,将土地征收补偿分为准备、认定、土地限定、签订协议、裁决和补偿金发放等几个环节,对于土地征收部门作出的裁决,当事人可以提起行政诉讼,但土地征收过程依然不会停止进行。

(二)德国的补偿标准

土地征收补偿主要依靠的是《联邦建设法》,这项法律将各种损失划分为三大方面,即实体损失、财产损失和负担损失三方面,根据损失的类型确定相应的补偿标准。具体说来,对于当事人的实体损失,不动产复述的抵押、租赁等损失也需要进行赔偿,按照当地当时的交易市场价格为参照进行计算,由于个人原因导致的土地价格上涨不包含在内。在财产损失上,要按照当事人在失去土地之后生活上的损失为基准进行补偿,确保当事人具有足够的生活保障,在就业和其他方面遭受的损失也包含在内。此外,对于土地征收导致的其他土地价值受损、租赁损失等也要进行补偿。德国的土地征收补偿分为事业认定、确定征收土地、确定补偿额度、完成征收过程等几个环节,在补偿的方式上可以按照当事人的诉讼请求分不同的方式进行补偿,并要确保土地征收有相关的法律依据,符合宪法的要求。

(三)我国台湾地区的补偿标准

在这一地区主要是依靠“土地征收条例”等相关的法律法规,确定地价的补偿标准,并严格按照土地现值进行补偿。对于公共设施保留地来说,如果这些地段处于城市的计划区以内,应当依照临近的保留地现值进行地价计算。对于前者,可以在必要的时候实施加成补偿的方法,额度和标准应当参照市场交易的平均价格。此外,我国台湾地区还设定了地价评议委员会,对价格额度和差价进行评定。如果土地的性质为租赁耕地,那么就要按照相关法规适当扣除土地增值税,一般扣除额度为税后金额的1/3,这种补偿方式就是通常所说的“佃农补偿”。另外,如果所征收的出租耕地的性质为私有土地,那么仍将在申报地价的基础上扣除1/6的增值税,人们通常将这种补偿方式成为“转业补助金”。对于土地上的建筑改良物,应当严格按照重建的标准进行估定,对于农作物的补偿,要按照征收和成熟孽息的时间间差来划定补偿标准,一年以内的按照孽息估定,一年以上的应参照市场价值和投入的相关费用来估定现值。

二、农村土地征收补偿标准的比较

在农村土地征收补偿方面,我国主要是依据土地的原有用途确定补偿标准,以福建龙岩为例,一类区水田、菜地补偿标准为10,2万元/亩,这与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规定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地方都是按照市场价格来确定补偿额度,市场价格是按照征地的用途来计算的,农业用地和工业用地分别运用不同的补偿规定。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条款,我国的土地征收补偿除了包含土地补偿费之外,还含有安置补助费,这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都不存在。安置补偿费的规定可以有效解决土地补偿不足的问题,但由于安置补偿费受到一定的限制,两者之和要在土地年产值的15倍以内。

在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对征地的范围和用途进行了明确的划分,所征土地仅限于公益用地,征收补偿要依照当地的市场交易价格,这在《土地征用法》等很多法律法规中都有明确的规定。但我国在公共利益征地之外,还规定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要依照相关的法规和程序申请国有土地,如果土地为农用地,需要先征为国有土地然后再作为建设用地,这与日本等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较大的差别。

三、土地征收补偿标准比较的启示

在参照其他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土地征收补偿制度的基础上,我国应当提供土地征收的补偿标准,按照土地年产值计算土地补偿额度有很多弊端,容易导致补偿标准上存在问题,失地农民所得的补偿金额十分有限。在参照其他地方做法的基础上,我们应当适当提高土地补偿标准,按征收用地的用途来确定补偿标准,最终实现市价补偿的目标。有效地规范地方上行使征收权的行为,避免出现权力滥用的情况,另外,在确定补偿标准方面充分参照市场价格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从而避免了二次侵害等问题的出现。虽然在充分参照市场价格方面在实施起来有很大的难度,因为我国的农村土地市场不够健全,如果完全依照市场价格确定标准缺乏可操作性和可行性,但在充分参照市场价格之前可以通过其他的方法不断提高补偿标准,可以在制订征地年产值标准的基础上,充分参照征地片区的综合地价来确定补偿标准,综合考虑当地经济水平和居民生活标准的前提下,有效解决失地农民所获得的补偿较低的问题,也避免征地工作中出现的随意性过大等问题,切实维护失地农民的利益。

篇2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 我省农村土地征用补偿费监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违法占用土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颁布实施后, 我国实行了土地用途管制和耕地保护制度, 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但从调查情况看, 个别地方存在对不符合征用条件的土地, 采取绕道而行, 征用不通改为占用、租用, 先占后征或先租后征的问题。这类违法占用和租用的土地, 由于缺乏法律的约束, 普遍存在低价或无偿占用、长期拖欠土地征用补偿费等问题。

1.2 补偿标准过低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 土地市场价格逐年攀升, 城市建设用地每亩售价动辄几十万, 甚至上百万。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农村土地的征用补偿标准却很低。据调查, 2005 年全省征地补偿费平均仅为2.66 万元/亩,失去土地后丧失长期生活保障的农民心理失衡的程度可想而知。近年来个别地方已由此引发了多起农村。

1.3 拖欠征地补偿费在调查中发现, 各地普遍存在拖欠征地补偿费的现象, 部分地方拖欠数额较大。这一问题存在于两个层次: 一是土地征用单位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支付不到位。据调查统计, 1999 年至2005 年, 全省土地征用后应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支付土地征用补偿费66.71 亿元, 实际支付59.80 亿元, 有6.91 亿元未支付到位。二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向被征当地农户支付不到位。1999 年至2005 年,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向被征地农户支付补偿费51.78 亿元, 实际支付49.05 亿元, 有2.73 亿元未支付到位。

1.4 分配标准不统一主要是征地补偿费中土地补偿费的分配上, 由于政策调整因素, 形成了两个时期分配不均的问题。一是2005 年4 月, 省政府制定的《甘肃省征收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补偿费用分配使用管理办法》( 以下简称《办法》)前, 法规政策规定土地补偿费全额留归集体。但由于失地农民对分配这部分资金的诉求过于强烈, 引发了一些。在执行过程中, 为确保农村社会稳定, 部分地方采取了将土地补偿费全额发放给被征地农户; 或集体留一部分, 给失地农民分配一部分的做法, 造成了不同区域同类土地补偿标准不一的问题。二是为确保失地农户生活水平不低于失地前的水平,《办法》规定应将不低于80%的土地补偿费分配给失地农户, 形成了《办法》执行前后失地农户补偿标准差距显著的问题。《办法》出台前已征地农户对此反映强烈, 个别地方出现了农户要求集体按新标准追加补偿引发的, 个别村委会迫于无奈, 采取变卖集体资产的办法满足农户要求, 严重影响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基层组织的正常运转。

1.5 集体资产监管不力留归集体的土地补偿费为本村的集体经济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而集体经济的发展, 又是为失地农民提供就业机会, 解决失地农民生活保障的重要政策手段。但由于部分地方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制度不健全, 造成集体资产大量流失, 个别地方由于村干部盲目投资或兴办企业, 集体资产丧失殆尽, 由此而引发了失地农民上访等。

1.6 失地农民生活缺乏有效的保障各地在解决失地农户生活保障问题上, 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办法: 一是将征地补偿费全额发放给失地农民; 二是在村民自愿的基础上, 逐年发放补偿金; 三是给失地农户划给二三产业用地, 鼓励失地农户发展二三产业; 四是在机动地竞价时, 失地农户享有优先权; 五是对城中村农户实行农转非, 享受城市居民社会保障待遇; 六是城中村规划宅基地和建设住宅楼, 以房屋出租保障村民生活; 七是给失地农民重新调整土地; 八是安置在村办企业就业; 九是将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全额纳入村集体财务统一管理, 用银行支付的年利息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问题; 十是将失地的特困户纳入了政府的基本生活保障管理范围。各地虽然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 但从总体上看, 解决失地农民生活保障问题, 仍然以货币安置为主要手段, 尚未形成一套有效、完整的政策保障措施。目前征地补偿标准普遍偏低, 征地补偿费根本不能解决失地农民长期生活保障问题, 同时, 失地农民群体文化较低, 缺乏就业技能,一旦将有限的补偿费花完, 生活便陷入困境, 进而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因此, 积极探索解决失地农民长期生活保障措施, 已成为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2 成因分析

2.1 执法不力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任何国家、区域的土地面积都是一个难以增长的刚性约束条件。工业和城市要获得发展, 必然要侵蚀、占用农用土地, 否则, 工业和城市建设将无处立足, 这是任何国家或区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必然发生的事实。在二元经济结构和市场经济条件下, 由于城市土地与农村土地价值存在较大差额, 农村土地价格明显低于城市土地价格, 因此, 在工业化初期, 政府低价征用农村土地, 支持工业发展, 成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许多国家或区域一种通行的做法。进入工业化中期后, 工业和城市将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 工农、城乡争地问题将进一步加剧。在这一时期, 政府如不对工农、城乡用地进行强有力的干预, 势必削弱国家或区域的农业发展基础, 进而对国家粮食安全造成影响; 与此同时, 在这一时期, 国家或区域基本完成了工业化发展的原始积累, 不再需要通过工农、城乡土地差价这一方式为工业和城市发展提供支持, 实行工业反哺农业, 提高农村土地征用价格, 逐步缩小工农、城乡土地价差, 维护被征地农民土地权益, 让农民共享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成果, 成为许多国家或区域政府的必然选择。我

国正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转变的重要时期。为此, 从2004 年开始, 我国开展了深化土地管理体制改革工作, 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对农村土地征用及补偿费监督管理的政策法律措施。但是, 由于部分地方政府尚未清醒地认识到国家宏观形势的这一变化, 受工业化初期惯性思维影响, 对农村土地征用补偿费监督管理重视不够, 政策措施落实不力, 使工作中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或受地方经济利益驱动,采取工业和城市保护主义做法, 对国家宏观经济和农民利益视而不见, 有法不依, 执法不严。这是导致地方政府不愿提高征地补偿标准以及违法占用土地、拖欠征地补偿费等问题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

2.2 执法体制缺陷《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和《甘肃省实施〈土地法〉办法》规定: 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土地管理和监督工作。从调查情况看, 我省农村土地的征用主体主要是各级人民政府或政府支持发展的地方经济支柱企业, 国土资源部门作为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 受行政管理体制制约, 难以对政府行为实施有效监督, 是造成上述问题发生的主要制约因素。

2.3 监管制度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征地补偿费的支付途径不统一。从调查情况看, 各地支付途径形式多样, 有征地单位将征地补偿费直接支付给村集体经济组织的; 有先支付给乡镇政府, 再由乡镇向村委会支付的; 有征地单位直接向农民支付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第二种支付方式, 极易造成个别乡镇长期截留征地款, 损害被征地农民和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 这是导致拖欠补偿费问题发生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第三种方式会造成土地征用补偿费不能纳入村级帐内核算管理, 土地征用补偿费监管部门― ―农村经营管理部门面临无帐可查的局面, 使土地征用补偿费的分配使用直接脱离了监管, 难以确保农户足额、及时获得补偿。二是土地征收程序不完整。《土地法》规定:国家征用土地的, 依照法定程序批准后, 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予以公告并组织实施。但在执行过程中, 由于对公告的时间、地点、方式、内容等没有制定出规范的标准, 征地补偿费的主要利益主体―― 失地农民无法获取准确、完整的信息, 难以有效维护自身权益。三是村级财务管理民主决策制度缺失。大部分地方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外投资、兴办企业等集体统一经营决策, 缺乏群众参与决策的制度约束, 由村干部说了算, 随意投资, 甚至于将集体资产低价出卖、集体企业村干部自己或亲属承包, 谋取私利的问题屡有发生。这是导致集体留用的土地补偿费等资产大量流失, 集体经济难以发展的主要因素。

2.4 法规制度宣传不到位主要是省政府制定的《甘肃省征收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补偿费用分配使用管理办法》,这一关系到失地农民切身利益的法规宣传不到位, 导致农民对《办法》出台前后补偿标准的巨额差距不理解、不接受。

3 几点政策建议

3.1 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应当把农村征地补偿费监督管理工作纳入到促进国家工业化、城市化建设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整体工作中去, 让各级政府充分认识农村征地补偿费监督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使之逐步转变落后和错误认识, 自觉强化对农村征地补偿费的监督管理。

3.2 建立有效的土地征用监管体制将土地征用及补偿费监督职责纳入国家审计监督范畴, 从根本上解决作为政府职能部门的各级国土资源部门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不当体制。

3.3 建立健全法规制度一是依照《土地法》, 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征收程序, 重点是建立农村土地征收及补偿费分配公示制度和补偿标准听证制度, 提高土地征收及补偿费分配过程的透明度; 实施补偿费支付方式改革, 统一支付方式; 二是依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及国家有关土地征用补偿费监督管理政策, 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民主决策制度和土地征用补偿费专户存储、专账管理、专款专用等制度, 有效维护失地农民和集体经济组织合法权益。

篇3

关键词:土地征收;补偿制度;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

一、我国土地征收补偿制度的发展现状

(一)《宪法》中有关土地征收补偿原则的缺失

尽管《宪法》于2004年给予“土地征收”以合理地位,即“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对于未来理论的完善及实践的操作具有指导意义,但仍显不足。如未明确补偿原则、土地征收标准不统一、补偿结果差异性很大,失地农民的权益未受到平等保护。

(二)《土地管理法》中有关土地征收补偿规定的遗憾

1.土地征收目的不明确

(1)《土地管理法》第2条将土地征收的前提界定在以“公共利益为目的”,但何谓公共利益,并没有做出直接而明确的规定,反而由于“公共利益”自身是一个复杂、多变且具有高度抽象性的法律概念,导致实践操作中缺乏可行性,某些政府部门借故进行权力寻租,置失地农民利益于不顾。

(2)《土地管理法》允许单位和个人为建设需要,依法申请使用包括“国家征用的原属于农民集体土地”在内的国有土地。这意味着即使是为满足非公共利益需要,征收农民土地也是合情合理合法之事。

2.补偿范围小、补偿标准低

补偿范围和补偿标准是补偿双方最为关心的核心问题。其处理的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公、私利益能否平衡兼顾、国家建设能否顺利展开。

(1)补偿范围。我国将土地征收补偿范围严格限定在土地补偿、安置补偿、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即与被征收土地有直接联系的经济损失上,而与被征收土地有间接联系以及因此而延伸的一切附带损失均未列入补偿范围。这与国际的通行做法甚为不符,作为农民生存基本、生命依托的土地的“延伸价值”不能被忽视。

(2)补偿标准。如斟酌《土地管理法》对于补偿范围内各项费用的补偿标准的相关规定,可发现以下不足:

第一,补偿标准被束之高阁,缺乏灵活性与适应行。依据价值规律可知:当商品供小于求时,其价格高于价值。在我国严格限制农用地供给量、城镇建设用地量激增的今天,土地使用权的市场价格必然一路走高。而法定的、缺乏弹性的补偿标准使补偿额度固定化,脱离于市场价格之外。

第二,补偿标准忽视了土地的“新兴”价值。依现有法律,我们是以传统粮经作物测定前三年的农业产值作为基础来衡量补偿费的具体数额,较少顾及到现代农业的特点。随着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农用地可以种植一些高价值的经济作物,可以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农业等新型农业,其产出已不是普通的粮食或蔬菜价值可比的。显然,传统土地补偿额的计算方法当然不能客观地反映出被占耕地的实际价值,往往偏低。

3.补偿方式单一

现有的补偿方式主要是一次性现金补偿,对被征地农民离开土地后生活、工作的安排,思想意识的转变较少或未曾顾及,有限的金钱补偿并不能解决失地农民的实际问题。

4.补偿程序不完善

(1)征地前失地农民参与、知情权缺失。《土地管理法》第48条规定,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确定后,进行公告,并听取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意见。这种事后听证,忽略了农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使公告环节及听取工作十分不规范,往往流于形式。即使农民对征地的认定、补偿费的确定和劳动力的安置等有不同的意见,农民的发言权也是微乎其微的。因为依据《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25条的规定,征地部门可手持“公共利益”这一尚方宝剑“先斩后奏”,即使农民对于补偿安置方案有意见、生活出路未解决,都可以先行征地。

(2)征地后农民的司法救济途径不畅。《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25条规定:“对补偿标准有争议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协调,协调不成的,由批准征地的人民政府裁决。”如此规定很难让农民信服:在出现征地争议、纠纷时,身兼征地决策者与土地争议裁决者双重身份的政府部门能秉公处理,给百姓以满意的答复。

二、可持续发展下土地征收补偿制度的完善

(一)合理界定公共利益范围

根据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精神,追求资源的代际公平和合理利用,在土地征收中尽量减少对耕地资源的破坏,必然是应有之意;而合理界定公共利益范围,对政府的土地征收权进行有效的制衡便成为落实可持续发展原则的重中之重。一方面,在实体规则的制定上,为明确授权可将“公共利益的需要”直接指向国家安全和国防军事用地,科学及文化教育事业、体育、气象、公共卫生等社会公共事业用地,公共道路交通、文物古迹保护、公共水源及引水排水环境保护等城市基础设施用地,具有公益性的国家重大经济建设项目用地之需;为避免立法的不足,还可以用一兜底性条款予以补充,如“其他以公共利益为目的用地”。为使得概念更加周延、严谨,可考虑设立一个排除性条款,明确排除不属于公共利益范围的用地,避免以“公共利益”为名,无视私权存在。

另一方面,可从程序规则入手,明确认定“公共利益”的审定程序。首先,为保证界定过程中的民主性、科学性、公开性,可预先告知被征地人土地征收的相关信息,保证公众的知情权;对涉及公共利益的土地征收,应当务必保证听证程序的顺利进行,广泛征求相关当事人的意见;为督促征地决策者积极履行职责,必须以完善的责任机制为后盾,严格落实权责统一制度。其次,引入事后审查模式,借助司法机关,这一权威、独立、公正的第三方对被征地人的利益进行维护,对征地行政机构进行监督。

(二)注重社会公平,保障失地农民的利益

篇4

一、黑龙江省失地农民基本情况

黑龙江省是中国最东北的省份,面积为45万多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7%,总人口3840多万人。耕地总面积990.5万公顷,可开发土地后备资源均占全国1/10以上,人均耕地和农民人均经营耕地是全国平均水平3倍左右。近几年黑龙江省开放开发的速度在不断加快,大开放、大开放必然需要强有力的土地支撑,需要采取土地征用的办法将部分农村集体所有土地转化为国家所有,这样就必然使部分农民失去土地。

二、黑龙江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

(一)补偿方式单一。现行征地土地补偿标准过低,且大都采用单一货币安置方式,对失地农民生活起不到长期保障作用。集体土地征收对于农民而言,最根本影响在于其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因此,单一经济补偿模式很难为失地农民今后生活提供足够保障。

(二)补偿标准偏低。法律规定,失地农民获得补偿标准按年产值计算,这就导致各地补偿标准不平衡。制定土地补偿标准时一般把征地用途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结果是因用途不同,农户的补偿费差异也很大。目前一般采用按征用地原用途来补偿,未考虑土地经营者使用权权益增值,征地价格明显偏低。因此,现行征地补偿标准既不足以保证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又远低于足额支付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所需费用。

(三)失地农民就业无保障。失地农民在土地被征用后,面临着进入新的劳动力市场竞争的困境。土地征用使农民陷入“种田无地”的处境,农民生存受到极大威胁。离开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失地农民再就业成为难题。因农民文化素质低,专业技能差,就业观念陈旧,依赖性强,难以挑选合适岗位。

(四)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对农民来说,土地不仅承担着生存功能,还肩负着保障功能和发展功能。可以说,农民失去了土地就失去了基本生活保障。因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落后,各项基本社会保障尚处起步阶段,覆盖率较低,部分失地农民因“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成为新弱势群体,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因土地和户籍制度负载过多,社会保障功能不足,再加上保障失地农民参与、表达和自主选择权利各项制度安排缺位,导致失地农民权益受损、公共利益边缘化和城市化过程交易成本升高。农村暂未全面推行养老保险制度,农村低保覆盖面有限,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有待提高。同样,就业、失业等方面保障,在农村还有待完善,造成一些老弱病残、文化素质低、无就业技能城郊失地农民,生活在城市边缘,再加上日常生活开支增加、就学就医难等问题,使其成为城市贫民,基本生活没有保障。

三、对策与建议

集体土地征收补偿要考虑农民所丧失土地的自身实际价值,并从今后生计维护和可持续发展角度为农民长远利益提供保障。基本原则是以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切实保障其年老后基本生活为目标,坚持“谁征地、谁筹资、谁保障”,做到即征即保。应从征地制度、安置方式、社会保障制度、政府服务意识等方面完善和创新,强化对失地农民权益保障。为失地农民提供社会保障,应以充分土地补偿为前提。在支付给农民土地征收补偿款,应包括土地自身的价值、受土地区位、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及区域基础设施条件等因素决定的增值部分。另外也可将土地使用权转化为资产,实行专业化管理,让农民获得长期生活保障。

(一)完善征地制度

在征地过程中,建议应以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就业、保障等问题是否得到有效解决,农民是否满意和拥护地方政府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要给农民一定分配和使用土地补偿安置费选择权。对政府征地要有严格限制,最大限度地维护农民利益和保护可耕地资源。明确公有产权、集体产权、私有产权应该有平等地位,对公共利益有明确的解释和严格的界限;征地之前要充分征求被征地农民的意见,实施听证制度,论证征地的社会影响,提出社会影响评价可行性报告;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在征地过程中的组织、监督及管理职责,依法维护农民对土地的集体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

(二)丰富补偿方式

按相关法律法规对失地农民进行补偿,以保障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按政府、集体、个人及市场征地主体“四个一点”的办法,筹措失地农民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机制的资金,尽快把失地农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即明确从征地土地收益中留出一块,引导农民从土地补偿资金中拿出一点,有条件的集体经济组织补贴一点,政府从经营土地收益中拿出一点,来购买失地农民的基本医疗和养老保险。该社会保障制度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对于失地农民,征地单位应按照当地城保或镇保标准为失地农民一次纳15年的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费。之后,征地单位应在安置补偿费中再给予失地农民一次性生活补贴,其标准可参照城市失业人员生活补贴标准的方法执行,或可以按照城镇低保标准补助12~24个月的生活补贴,以缓解失地农民不能立即就业而产生的生活困难。同时,各县(市、区)以及乡镇、街道要及时建立失地劳动力就业管理制度和失业登记制度,对失地又失业,且月收人达不到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线失地农民纳入城镇低保体系。二是对于已到退休年龄、已丧失劳动能力或实际生活水平低于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失地农民,纳入城镇低保体系,支付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同时为其购买医疗保险。三是对未成年失地农民,原则上应按城镇最低生活标准补贴至18岁,也可以根据各地经济发展状况灵活掌握。

(三)加强社会保障

篇5

扩大法定补偿范围

我国《物权法》规定,征收集体所有的土地,应当依法足额支付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等费用,安排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费用。《土地管理法》规定,征收土地按照被征收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收前 3 年平均年产值的 6-10 倍,“在调研中,很多地方反映政府都是按照该幅度的下限进行补偿”。土地补偿费作为主要补偿费用,这种补偿方式只是一种直接补偿,没有囊括农民离开土地后造成的间接利益的损失,从而导致补偿标准偏低。从征地补偿范围来看,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均不仅补偿财产的直接损失,而且对间接损失都会给予一定的补偿。不仅补偿财产所有人的损失,而且对于存在该财产上的其他物权、债权或者无形财产权均在补偿的范围之内。针对这个问题,我国补偿应该包括财产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在按照对土地原有用途给予补偿的同时,还应增加集体土地投入损失、残余地分割损害、经营损失、租金损失等补偿项目。而且应该提高补偿标准以确保农民的权利得到保障。

构建合理的市场价格调节机制

由于国家垄断着土地一级市场,导致集体土地不能直接进入市场,造成了国家对集体土地交易价格垄断。所以农民并不能够从城市化和工业化所带来的土地增值分配收益。在交易中集体土地的价值不能完全表现出来。所以在集体土地不能直接进入市场交易的前提条件下,对集体土地的价格评估应该引入市场价格机制,政府负有公平合理补偿农民财产损失的职责和义务,即必须给予土地所有权人、使用权人按公平价格给予公平补偿。特别是在商业开发中应引入价格协商机制,对集体土地在进行合理的价格评估之后,国家按照评估价格征收土地,然后再将土地出售给开发商,所以引入市场机制是公平补偿重要标志。市场价格补偿是限制政府和保护集体土地的重要方式。

构建集体土地征收精神损害补偿制度

由于现实生活中房屋或墓地等不动产在个人感情上的重要性。鉴于“有损害必有救济”的民法原理,即使是适法有责行为在同一法律规范之尺寸下,一方面不认之尺寸不合,他方面认之应负法律关系变动之责任。例如澳大利亚的土地征用给付的慰藉金就是对被征收人的精神补偿。我国对征收中的物质损害建立了补偿制度,同样也要对农民所受到的精神损害给予一定范围的补偿。

具体的补偿标准应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现状,采取最高额补偿方法和酌定补偿方法相结合的方法。一是最高限额补偿方法,即对精神损害补偿的数额限制最高标准,美国、瑞典、捷克等国对精神损害赔偿均采这种赔偿标准。二是酌定因素,即法官在确定精神损害抚慰金数额时应考虑的因素。这样有利于法官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有客观标准指引。《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精神损害赔偿数额根据以下因素确定:侵权人的过错程度,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侵害的手段、场合、行为方式等具体情节;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侵权人的获利情况;侵权人承担责任的经济能力;受诉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两种精神损害补偿方式相结合,不仅能设定精神损害最高补偿数额也有利于具体案件具体分析,使得政府与农民之间的矛盾减少到最低程度,利于司法操作和实践。

结语

篇6

——以杨凌区为例

张 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陕西 咸阳 712100

摘要:本文基于农户意愿视角,利用陕西省杨凌区调研的237份数据,分析农户对土地征收补偿的意愿,并从际分析征地受偿价格的影响机理。为土地征收补偿制度的完善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征地补偿 农户意愿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1.前言

近几年来,针对征地补偿标准与方法,国内学者多有研究。就补偿标准来看,大多数学者认为现行补偿标准过低,应当予以提高。凌杨,2011,运用市场模拟法对征地补偿标准进行测算,经济发展水平的GDP与征地补偿标准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并且GDP值每增加1个亿,每亩征地补偿标准应提高96.502元。仇娟东、赵景峰等,2012年,基于耕地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的角度,运用市收益还原法、影子价法和当量因子价值量法,估算了陕西省的耕地补偿标准为陕西省现行标准的6.22倍。就补偿方式来看,学者普遍认为补偿形式过于单一,多采用一次性现金补偿方式,不少学者也给出建议。

2.研究背景及意义

2.1调查区概况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杨凌示范区),自1997年成立以来,城市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全区一大批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工业园区、居住园区迅速兴起。伴随着示范区的建设和发展,各类建设用地需求量聚增,大量的耕地被征为建设用地,失地农民这个新的社会群体在示范区随之出现并迅速壮大。自1997年8月至2003年8月短短6年时间里,杨凌示范区因建设发展的需要,先后从农民手中征地i0220.3亩,占全区耕地面积的12.5%。征地涉及穆家寨、陈小寨、姚南、下代等22个村(组),占行政村总数的32.2%;征地共涉及农业人口23415人,占农业人口的26%。目前人均耕地不足0.3亩的村组有11个,涉及的农业人口数为11 997人。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人均耕地0.8亩的警戒线,结合杨凌示范区的实际情况,我们将人均耕地不足0.3亩的农民视为失地农民。也就是说,目前杨凌示范区农业人口中11997人属于失地农民,占农业总人口的13%。

2.2杨凌区征地补偿政策存在的问题

(1)征地农民的生活得不到保障。杨凌区的农户被征地都是地理位置较好的城郊,土地肥沃,旱涝保收,在征地之前主要种植粮食,也有少量种植经济作物,种植年收成较好,有的可以达到3000斤/亩的产量。在土地被征用以后,尽管每年有“双八”补贴,仍不足以支付每年的粮食花费。且很多农民处于待业、无业的状态,即使找到工作也是勤杂工、环境美化工岗位,收入不稳定,随时有被解雇的可能,生活没有保障。

(2)征地补偿标准过低,矛盾突出。在土地征用过程中,国家的补偿仅仅是农地的直接损失,没有考虑到农民的长远利益和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征地之后,由于土地补偿标准低,农民实际得到的土地补偿款很少,由此引起各类冲突。

(3)农户的征地款使用不当导致贫困。杨凌的安置补助费均采取一次性发放的方式,早期的征地补偿费也采用一次性发放的方式。很多农户在面对征地补偿款时使用方式不当,在征地款发放的前两年生活较宽裕,一旦补偿款消耗完,后续生活很难保障。

(4)补偿款分配标准不统一。对于征地补偿对象,什么人应该给,什么人不应该给,应该给多少,没有统一的标准,各村只是根据各自村规民约,有的是以地为标准,有地就享有分配权,反之则不享有分配权。有的村是以户口为标准,有户口就享有分配权,反之则不享有分配权。这样就形成利益分配上的不均衡、不公平、不合理。

3.农户对土地征收补偿的意愿:调查结果分析

3.1实地调查概况

本次调研时间为2013年3到4月。在预调研期间,选取杜寨村、永安村调研对象,通过对15户农户进行预调,共收集15份试卷,通过对相关题项进行研究,删除并修改有关题项7题,形成正式量表。正式调研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选取典型样本陕西省杨凌区杜寨村、张家岗、五星村、永安村等 9个乡村。样本代表杨凌区征地现状的乡村。平均每村30户,对农户的调查为其户主或者其配偶。本次调研采用一对一的方式,共发放问卷250份,收回问卷250份,根据研究需要对数据进行了筛选,踢出缺失与本研究有关的关键数据的样本13份,剩下有效问卷237份。问卷的有效率为94.8%。同时对村干部等对象进行了深入访谈。

3.2农户对征地补偿的意愿

(1)农户征地意愿普遍偏低。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农户在被问及关于征地补偿费的发放的时候都很敏感,有的甚至情绪有些激动,可见对现行征地政策有很大的意见。据调查统计,77.2%的农户不满意现行的征地补偿政策。22.8%的农户表示不愿意被征地,农户征地意愿偏低的现象已经十分明显。造成农户不愿被征地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①失去土地没有保障。85.2%的农户担心自己家的土地被征收后,没有粮食来源。他们表示,现在的物价水平有升无降,被征地后生活成本增加,一旦没有收入来源,生活无从保障。②补偿标准过低。67.2%的农户认为现行征地补偿费过低。他们普遍认为,这些征地补偿费平均只够维持2~3年的生活,根本不足以维持以后的长久生计。③收入会减少。29.5%的农户表示自家土地被征用后,收入会减少。主要是由于被征地地区的土地多为好地,种植年收成较好,卖粮所收入的高于政府补贴。④另外,在表示不愿意被征地的原因时,13.1%的农户选择“补偿措施和社会保障难以实现”。11.5%的农户选择“土地增值”。5.0%选择“其他原因”。

(2)意愿补偿方式。

现行的征地补偿方式以货币补偿为主,然而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这种一次性货币补偿的方式并不是最受农民欢迎的。对于补偿方式,有40.2%的农户只希望得到货币补偿,48.6%的农户希望同时得到货币补偿和非货币补偿,只有11.2%的农户只希望得到非货币补偿。农民最希望得到的补偿方式是就业安置和就业技能培训,表示这种意愿农民占总调查人数的64.14%,其次为现金补偿、基本粮食保障、医疗养老保险等补偿措施。调查结果表明,随着物价水平的不断上涨和农民思想水平的提高,农民越来越不在乎一次性补偿的货币数额,而更注重以后生活的经济来源,更多地为未来的生计着想。

(3)意愿补偿费及发放方式。

对于征地补偿费的发放方式,农户的意愿补偿费的发放方式主要是一次性发放。75.6%的农民希望得到一次性补偿,15.2%的农户希望补按年补偿,只有9.3%的农民希望得到分期补偿。根据调查主要原因是,农民一次性拿到补偿金,补偿效果立竿见影,减少中间环节,可以使农民心理更踏实。对于表示希望,我们又调查了对于失地农民愿意接受的补偿标准,结果表示,有9.70%的农户回答的金额在5万元以内,13.50%的农户回答的金额在5万元~9万元,32.07%的农户回答的金额在9万元~13万元,24.47%的农户回答的金额在13万元~17万元,而20.25%的农户回答的金额在17万元以上,平均值为14.39元。相比于农民在失地后已实际得到的补偿标准2.32万元,两者相距约6倍。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土地补偿价格两极分化负所得税

征地补偿价格的高低与失地农民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而土地补偿价格的高低又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为了进一步了解影响土地补偿价格的因素、土地补偿价格与失地农民的关系以及土地补偿价格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于2005年5月份对河北省高碑店市周围9个村庄(马家镇、方家务、阎家务、李家营、温家屯、高家镇、付家庄、黄辛庄、马庄等)随机走访了50户农户,采用深入座谈和填写调查表的方式展开调查。这50户农户中,其中完全失去耕地的有12户,占总样本的24%,目前全家总耕地面积在一亩以内的25户,占总样本的50%,总耕地面积在一亩以上的有13户,占总样本的26%,50户农户中都不同程度存在由于政府征用土地而减少耕地的情况。之所以选择高碑店市进行样本调查,是因为高碑店市作为一个县级市,由于地处保定和北京之间,具有很好的交通条件和发展优势。在1994年以来利用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城市规模急剧扩张,尤其是自2000年以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成立、世纪大道的修建以及植物园项目征地等,造成了大量失地农民,而高碑店本身又没有大型企业来安置这些失地农民,所以造成大量失地农民失地又失业。所以以高碑店市作为样本,在分析目前很多小城镇摊大饼式的建设而缺乏基本产业支持情况下,城镇周围失地农民的生存状况具有一定典型和代表意义,通过调查发现在征地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土地补偿价格的随意性

根据我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土地补偿费应为该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产值的6到10倍,安置补助费应为该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年产值的4到6倍,最高不超过15倍,对青苗补偿费应根据当年在田作物实际产量产值计算。而国土资源部2004年指导意见提出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统一产值倍数的确定应以保证被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为原则。但是在具体执行土地补偿价格时却表现为补偿价格的随意性,其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同时期同地段不同村的土地补偿价格相差悬殊。根据对付家庄的调查资料,2000年因为修光华路征用该村土地,该村支付给失地农户的补偿价格为每年每亩地700元,共补偿30年,分期支付,后因为再次征地,剩余款项在2004年全部付清,共每亩实际支付给失地农民补偿款21000元。而同期相邻的阎家务实际支付给村民的补偿款为每亩6万元,一次付清。2004年征地,付家庄的征地补偿标准为每亩700元,共补偿25年,一次付清,每亩实得补偿款17500元,而同时期阎家务的征地补偿标准为每亩9万元,一次付清。

(二)同时期同地段同村不同队的土地补偿价格不同。根据对付家庄的调查,2004年同期的征地补偿价格,一队所支付给村民的土地补偿价格为每亩17500元,而二队所支付给村民的土地补偿价格为每亩30000元。

(三)即使是同时期同村同队的土地补偿价格也不相同。同样是对付家庄的调查,全村支付给一队的土地补偿价格为每亩17500元,支付给二队的土地补偿价格为每亩30000元,但是也存在因为部分农户与村领导的密切关系,即使是一队的失地农户,也得到了每亩30000元的土地补偿款。这种现象在其他村也存在。

二、村民出现两极分化

由于相差悬殊的征地补偿价格和不同的分配补偿方式,使村民出现极度两极分化的现象。

首先,失地农民与村中没有被征地的农民出现两极分化。在被征地的村中,9个村庄的村委会全部是用征地的补偿款上交全村的农业税,占总调查样本的100%,也有部分村庄甚至由村委会代缴全村的水电费,也有的村庄将土地补偿款在全村村民平均分配。这种不公平的分配方式导致村民出现两极分化,全村一方面出现部分失地农民因补偿金额不足而生活难以为继,另一方面没有被征地农民因为全村其他村民被征地而取得收益,失地农民生活水平下降,而没有被征地的农民却因其他村民被征地而使生活水平上升,使失地农民的相对生活水平下降。根据对征地前以务农收入的29户农户调查,认为征地后生活水平高于现在务农农户收入水平的为0,认为与现在务农农户生活水平差不多的4户,占总样本的14%,认为生活水平低于现在农户23户,占总样本数的79%,认为不清楚的2户,占总样本数的7%。

其次,征地前以务农收入为主的农户与征地前以非农收入为主的农户出现两极分化。在调查中,50户调查样本中在征地前以非农收入为主的有21户,占总调查样本的42%,征地前以务农收入为主的有29户,占调查样本的58%。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对征地前以非务农收入为主的21户中,征地后反映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为0户,有所提高的为9户,占总样本的43%;反映征地后生活水平没有变化的11户,占总样本的52%;反映征地后生活水平有所下降的有1户,占总样本的5%;反映征地后生活水平明显下降的为0户,即征地后反映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的,占总样本总数的43%。而通过对征地前以务农收入为主的29户农户的调查,发现反映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为0户,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的为0户,生活水平没有变化的为1户,占总样本的4%,反映生活水平有所下降的有18户,占总样本的62%,反映生活水平明显下降的10户,占总样本的34%,即征地前以务农收入为主的农户反映征地后生活水平下降的共28户,占样本总数的96%。所以征地的结果使征地前以务农收入为主的农户生活水平下降,而征地前以非农收入为主的部分农户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再次,村干部和村民出现两极分化。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在征地过程中出现暗箱操作,村委会饱中私囊。在对付家庄的调查中,发现二队曾征用村民的菜地开发二层商品楼出租,在征地时没有支付任何补偿款,许诺在开发后实行收益分成。在商品楼开发完毕,将开发后的商品楼按每间14万元出售,而对村民却称商品楼开发亏损,便不了了之。一方面失地农民因缺乏足够的补偿款生活水平急剧下降,而个别村领导家中却购置了私家车。付家庄作为高碑店市的城中村将面临搬迁和改造,大部分村民对搬迁忧心忡忡,担心搬迁后没有生活来源,却将面临高额的取暖费、物业管理费和生活开支。而村中有钱的人却在抓紧时间盖房,准备借搬迁之机大捞一笔,贫富差距正逐渐拉大。

最后,相邻的不同村因征地补偿价格不同而出现两极分化。相邻的两个村由于不同的补偿标准,使村民生活水平出现显著差距。对阎家务调查8户村民中,反映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的8户,占样本总数的100%;而相邻的付家庄9户调查中,反映生活水平没有变化的3户,占总样本的33%,生活质量有所下降的2户,占总样本的22%,生活质量明显下降的4户,占总样本的45%,没有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的农户。而处于高碑店南环的黄辛庄,虽然也有征地情况,但因村里有较多的机动地,所以对征地农民用机动地划地补偿,对村民生活没有影响,农民生活满足,无后顾之忧。

三、相关原因分析

(一)土地被征用后的不同使用用途是导致征地补偿价格悬殊的根本原因。在同时期同区位情况下,付家庄和阎家务相邻的地块出现相差悬殊的补偿价格,即17500元和90000元不同的价格,是因为付家庄是工业用地而阎家务是商业用地,另外同时期因为植物园用地属于公共用地,所以土地补偿价格更低,每亩仅为13500元。所以土地补偿价格的高低与土地被征用后的使用用途密切相关,具体表现在商业用地的土地价格>工业用地的土地价格>公共用地的土地价格。另外当地政府支持的重点建设项目土地补偿价格也低于同时期同用途的土地补偿价格,如顺达合资公司的征地价格偏低。该结论也可以在山西省铝厂第三期征地时得到验证,同时期每亩工业用地的征用价格为10-12万元,而铝厂因为是国家和山西省的重点支持项目,补偿价格仅为每亩3-4万元。

(二)土地补偿价格高低与被征用土地农民对征地的配合度相关。土地补偿价格的形成是国家、用地单位、村集体和农户四者博弈的结果,土地补偿价格的高低与各方的实力大小密切相关。如果代表国家利益的镇政府、用地企业和村委会在征地面前成为利益的共同体,被征用土地的农户便沦为征地实施过程中的弱势群体。通过调查发现,即使是同一时间、同一用途的征地,在征地补偿价格也有所不同,如在付家庄2002年顺达公司征地时就出现一队17500元每亩的补偿价格,而二队农民的补偿价格则为30000元每亩,据调查发现是因为二队曾组织过几次因土地补偿价格偏低而联合上访活动,所以结果是补偿价格比一队价格偏高,该种情况在其他村也可以得到验证,所以村民的有计划的维权活动对提高土地补偿价格具有积极意义。

(三)征地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执行体系。在执行时由于缺乏透明度和有效监督,导致在同时期同地段同用途的用地也会出现补偿价格不一致的情况。更有甚者,土地补偿价格成为村干部制约村民的手段,对与自己关系好的农户支付较高的土地补偿价格,对一些老弱病残的农户支付较低的土地补偿价格,甚至出现承诺的补偿价格和实际支付的补偿价格不一致的情况,具体表现在同时期同村同队的不同农户支付不同的土地补偿价格。

(四)就业和安置政策失效,是导致农民生活水平下降的原因。虽然国家规定了划地安置、就业安置、入股分红安置和移民安置等不同的安置方式。在调查中发现,虽然在征地时用地单位承诺了一些安置方式,但在具体实施时除了货币安置外无任何其他安置方式。在调查时在选择征地后是否有其他安置和培训时所有的50户失地农户均选择为无,占调查样本的100%,显示安置政策并没有得到落实。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一)建议征用土地时相同区位不应该区分土地的使用用途,即不论何种用途的土地征用应严格执行相同的土地补偿价格。针对以上土地补偿价格的影响因素和对失地农民的重要作用,笔者认为同地段同时期因征用用途不同而导致的相差悬殊的土地补偿价格,将不利于社会的发展。首先,相差悬殊的土地补偿价格是形成失地农民贫富差距的根源。一直没有解决的城乡二元结构,由于各种原因又演变为三元结构,即农村又出现严重的贫富差距。中国人历来“不患贫,而患不均”的思想必将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其次,其直接结果将导致公共用地征用土地困难,国家只好动用强制权,使干群关系恶化。2005年6月13日河北省定州市因征地发生的恶性伤人和械斗事件即可见一斑。最后,因为公共用地较低的土地征用价格对农民造成的损失谁来负担?公共用地是为了满足社会公众共同利益的需要,其最终目的是增加社会公众的福利和社会效益。这种受益群体应是社会公众而不是失地农民。根据公平性原则,即谁受益谁应该承担损失。社会公共利益征用土地的损失不应该由农民来负担,而应该有社会或国家来负担。所以,区分公共利益用地和非公共利益用地,根据不同土地使用用途实行不同的土地补偿价格有失公平性原则。建议征用土地时不区分土地的使用用途,征用土地时实行折衷统一的土地补偿价格。这样既有利于保护失地农民的权益,又有利于缓解农民由于征地而发生的贫富不均问题,而且还可以解决公共用地征地难的问题,缓解政府和农民的矛盾。在征用土地时不分何种用途使用土地,在相同区位普遍使用相同的土地征用价格。而政府向有关土地使用部门提供土地时,对“公共性质的”土地使用收取较低的土地出让税金,对“非公共性质”的土地使用征收较高的土地出让税金和费用,以弥补在公共用地征用时支付的较高的征地补偿金,以保证政府征地时收支平衡。同时,建议征地补偿标准一旦确定,应严格进行,不论是何种用途的土地使用,即不论是公共性质的土地征用,还是非公共性质的土地征用,抑或是国家重点工程项目,都严格按照指定的征地标准来进行,以切实保证失地农民的利益。

(二)实行负所得税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问题。针对目前失地农民生活困难的情况,很多地方将失地农民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笔者认为将失地农民纳入最低生活保障体系,体现了政府对失地农民的人文关怀,具有积极意义。但是最低保障制度仅仅是构建了一道防贫困网,只能对没有收入的家庭起到扶助作用,却不能解决大部分失地农民的生活问题,而且会造成养懒汉现象。针对以上失地农民收入差距相差悬殊的问题,建议政府实行负所得税制度对不同收入水平的失地农民进行补贴。所谓的负所得税制度,是指政府向低收入个人支付所得税来代替政府福利补助的方式,其实质是政府的税收负收入。其目的有两个,其一是对低收入阶层不仅不征税,而且给予所得税资助,以保证个人收入不低于一定水平;其二是在补助低收入者的同时,又保全效率,避免养懒汉。实行负所得税率的基本思想是政府规定最低收入水平,规定负所得税率,根据不同的收入水平计算出应发放的补助金金额(即负所得税金额)。如假定政府规定的最低收入标准为200元,负所得税率为25%,则不同收入家庭的可支配收入为:

负所得税计算表

表1单位:元

个人实际收入负所得税个人可支配收入

0200-0=200200

200200-200*25%=150350

400200-400*25%=100500

600200-600*25%=50650

800200-800*25%=0800

这样收入在800元以下的都可以得到政府的补助,收入不同,得到国家的补助金额也不同,个人的可支配收入不同。采用这种方法,既可以解决失地农民暂时的生活困难,也可避免失地农民进一步的两极分化。

(三)安置政策应有所侧重。

1、失地农民安置的重点应是征地前以务农收入为主的农民。通过调查,对征地前以务农收入为主的农户收入和生活水平明显下降(详见前调查结果)。建议政府在实施安置政策时应有所侧重,重点应是征地前以务农收入为主的农户的安置问题。失地前以务农收入为主的农户一般文化水平较低或年龄偏大,在择业时有一定困难。通过笔者5月份对河北省高碑店市征地前以务农收入为主和非务农收入为主的50户失地农户调查,发现征地前以务农收入为主的农户受教育程度明显偏低,具体资料见下表(表2)。

征地前以务农收入为主与非农收入为主农户受教育水平对比表

表2

收入类型

文化程度征地前以非农收入为主21户征地前以务农收入为主29户

数量占样本比例数量占样本比例

没上过学00931%

小学文化1048%931%

初中文化838%931%

高中文化314%27%

高中以上0000

合计21100%29100%

通过对以上数据加权平均得出,征地前以非农收入为主的农户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年,而征地前以农业收入为主的农户平均受教育年限为4、8年。据研究表明,教育在劳动力转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测算,教育水平每增加一年,劳动者到工业部门工作的机会增加1、5%--3、2%。所以,征地前以务农收入为主的失地农民与非务农收入为主的农户相比,具有竞争的弱势性,一旦失去土地,若得不到妥善安置,处境将极为悲惨。

2、选择适合失地农民特点的安置方式是安置失地农民的关键所在。

文化水平的差距导致不同类型的失地农民选择了不同的安置方式,详细资料见下表(表3)。

征地安置意愿调查表

表3

安置方式收入类型征地前以非农收入为主21户征地前以务农收入为主29户

数量占样本比例数量占样本比例

农业生产安置002586%

重新择业1357%414%

入股分红843%00

异地移民0000

合计21100%29100%

通过对征地前以务农收入为主的29户农户调查发现,希望进行农业生产安置的25户,占样本总数的87%,希望进行重新择业安置的4户,占样本总数的13%,选择入股分红和异地移民安置的人数均为0。相反,对征地前以非农收入为主的农户调查,希望农业生产安置的为0户,而希望重新择业安置的有8户,占总样本数的43%。针对征地前以务农收入为主的农户文化素质较低的情况和安置意愿,农业生产安置是最好的安置方式,可以采用村机动地或承包地划地补偿的方式,解决该部分失地农民的生活和就业问题。而对征地前以非农收入为主的农户,通过对38位外出务工人员技能的调查,其中木匠2户,焊工3户,瓦工8户,以上均为技术工,占总样本数的34%,无任何技术的有25户,占样本总数的66%。而据对当地村民的调查,技术工每日工资在28元至32元之间,一般常年有活,而小工(即没有技术的工人)日工资在25元,但活没有保证,一般有半年左右的时间没活。所以,对外出务工的农户,重点应是技能培训,组织适合农户特点的就业培训和技能培训,将对解决该部分农户的生活条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廖又泉,龙菊梅,实施负所得税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华东经济管理,2005,1;

篇8

关键词 失地农民;问题;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4-0298-03土地是农民生活最基本的保障,也是农村稳定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失地农民越来越多。目前,全国失地农民总数在4 000万~5 000万人,每年还要新增300多万人。一些地方的失地农民由于缺乏可持续生计安排,面临“种地无田、上班无岗、社保无份、创业无钱”的困境,这种状况造成其心理失衡和对城市化的抵触,由此引发的日渐增多。如何维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解除后顾之忧,帮助其安居乐业,是目前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深入研究并妥善处理好失地农民问题,不仅是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发展的需要,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平安和谐社会的需要,因而这是一个事关国家发展与稳定的全局性的重大问题。为了及时了解当前失地农民的生活现状、困难、心态和需求,笔者进行了专题调查。从调查情况来看,失地农民的生活总体保持稳定,但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

1 失地农民概念的界定

农民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与土地有着天然而密不可分的关系。关于土地的概念综合学界观点,有“自然土地”(Natural Land)和“经济土地”(Economical Land)之分。该文所称的土地是指经济学意义上的土地,即“经济土地”。一般意义上的农民失地是指农村居民丧失依据《土地承包法》所取得的家庭土地经营承包权。该文所称的失地是指农村土地的完全权利的变迁,即不仅是农民失去土地的使用权,同时土地的所有权由集体所有变迁为国家所有。

失地农民可简要表述为:一个国家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因城市化和工业化用地而产生的失去土地的农民。失地农民又有广义和狭义2种。狭义的失地农民仅指因征地而失去全部土地的农民;广义上的失地农民不仅指本身依法承包了集体土地,但在征地中失去了部分或者全部承包地的农民,还包括失去土地的所有家庭成员。该文界定的失地农民是广义上的失地农民,调查中以户为单位。就农民个人意愿而言,土地的失去可分为主动性失地和被动性失地。主动性失地主要是指农民为取得所希望的户口变更、职业转换、经济补偿等利益,无力或不愿继续承包土地,自愿放弃使用权以及附着在土地上的一切权利。被动性失地则是指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国家、机构或个人为实现其需求而使农民放弃土地经营承包权以及其他衍生物。该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第2类失地农民,即被动性失去土地的农民[1-2]。

2 失地农民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收入下降

从入户调研情况看,土地征用后,农户种养业及经济林果收入急速下降,而相应的务工、个体经营收入的增长不足以抵消种养业收入的下降,导致失地农户经济收入水平下降。征地前后比较,农户经济收入平均下降幅度为18.84%,下降幅度大的高达42.3%。

2.2 就业困难

当前,以市场就业为取向的劳动用工制度和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产业结构调整,对求职者的年龄、知识、技能和市场竞争意识有较高要求。对于失地农民而言,由于他们原拥有的农业生产技能已失去了意义,这势必使其在劳动就业竞争中明显处于弱势。失地农民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就业难问题严重。失地无业农民中,就业最困难的主要有3类群体:第1类是大龄农民。尤其是男40岁、女35岁以上者,由于年龄、文化、体力、技能等限制,转业十分困难;即便就近能找到一份有收入的工作,也多不稳定。第2类是纯农民。对于他们来说,失地往往就意味着失业,大多数人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第3类是生活在远郊和偏远地区的农民。相对于分布在城乡结合部或经济发达地区的失地农民,这部分人的就业机会和就业选择性要小,就业意识和择业观念也比较保守,因而失去土地对他们就业的影响很大。二是隐性失业现象相当普遍。目前,劳动年龄段征地农转非人员中,获得就业安置的比例偏低,大部分都是自谋出路;即便是已就业安置的人员,隐性失业或不充分就业现象也很普遍。三是就业转失业比例过高。那些已实现“招工安置”或“就业安置”的失地农民,他们中的许多人因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和企业的转制、兼并和倒闭转而又处于失业状态。由于以上这些原因,不少农村家庭失地又失业,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

2.3 生活缺乏保障

现阶段农民的土地仍然承担着就业和养老双重功能,由于现在的征地补偿是一次性买断,一些失地农民因种种原因没有把有限的征地补偿款投入到创业发展中,而是用在消费上,加之没有重新就业或没有新的收入来源,致使生活陷入困难。被调查的100户农民,征地仅1~3年时间,58.1%的征地补偿款已经用于建房、还贷、医病、生活消费,用于投资发展的不到10%。多数失地农民受年龄、体力、教育程度等的限制,二次就业、创业更难,生活不稳定,担心养老无着落。

3 失地农民问题产生的原因

3.1 法律制度存在缺陷

征地的基本含义是指国家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强制取得他人的土地并给予补偿的行为。这是农村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的唯一方式,也是申请建设用地的唯一途径。但法律制度对于公共利益的界定模糊,范围不明,以致各种用途征地都挤入公共利益统征。《土地承包法》第1次从法律的角度规定了农民在承包期内拥有承包土地的使用权、经营权、收益权、收益处置权和使用权的转让权,然而现行法律又明确规定农村土地属集体所有。在土地征用中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转移,但失地农民作为集体成员之一,他们对承包土地的决策、处分、收益权是不明确的,事实上形成产权模糊,导致土地收益特别是土地的潜在增值收益分配不明确,享有主体不明确[3-4]。《土地管理法》规定,征地实行“两方案两公告一登记”制度。但是不少地方征地过程中,对“两公告一登记”等必须实行的制度没有认真执行,多数农民处于被动状态,无法对征地过程参与。

3.2 补偿标准测算不合理

《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条明确规定:征用土地的,按照被征用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征用耕地的补偿费用由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等部分组成。其中,土地补偿费是对被征地农民丧失土地使用权的补偿,一般发放到村用于集体经济建设、公益事业和兴办企业;安置补助费是保证被征地农民在丧失土地一段时间内维持原有生活水平的费用,一般按一定比例发放给被征地农民;青苗及地上附着物补偿费是对被征用土地上的农作物和无法迁移的水利设施、房屋等建筑物所有者的补偿,全额发放给被征地农民。该法对于征地补偿标准也有详细的规定:土地补偿费按每亩土地前3年平均产值的6~10倍(最高不超过15倍)计算;青苗及其附着物补偿费按成本或市场价格计算;安置补偿费按每亩土地前3年平均产值的4~6倍计算,并且土地补偿和劳动力安置补助之和最高不得超过前3年平均产值的30倍。2004年底,国土资源部《关于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制度的指导意见》对征地补偿标准做了修正:“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合计按年产值30倍计算,尚不足以使被征地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由当地人民政府统筹安排,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益中划出一定比例给予补贴。”现行的征地补偿标准是以统计部门统计的被征用耕地前3年的平均产值为依据计算的“产值倍数法”。即征收耕地的补偿费为该耕地征收前3年平均年产值(实际为统计的粮食平均产量价值)的6~10倍,安置补助费为4~6倍,但土地产值的计算范围不具体。由于历年以来农产品价格低位运行,用这种方式计算的土地补偿很难真实地反映出土地的真实产值。事实上,土地产出是多方面的,土地产值应包括粮食、复种(套种)作物、蔬菜、林果以及所生产的饲草、饲料、饲养畜禽等综合产出。加之土地承包到户后,农田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农民生产技术的提高,单以粮食生产核算土地产值,更难反映出土地这一特殊资源的真实价值。甚至有人估算,改革后20多年中,通过征地从农民那里集中的资金超过2万亿元。25年的工业化、城市化,国家和城市工商业从农村集体土地低价格中转移和积累的资产超过9万亿元。”

3.3 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失地农民在生活生存形式上向城镇居民转变,并要和城镇居民一样支付必要生活成本,致使其生活成本明显上升。但由于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尚未打破,目前在城镇居民中已经基本建立的失业、医疗、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制度并没有覆盖到失地农民,他们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并未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

4 对策与措施

解决失地农民的生存问题,是降低城市化成本的内在要求。城市化进程必然会影响农民的生存利益,不妥善解决这一问题,就可能导致城市化风险的积聚,引发社会风险,不利于大局的稳定。同时,城市化过程的根本意义就是要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将农民转变为市民,并让他们走上可持续生计之路,这正是城市化的根本利益所在。

4.1 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土地征用制度

一是对确实用于公共利益无收益项目的征地,政府在控制土地一级市场统征时应按照有关法规,适当提高补偿标准,确保足额补偿到位,不损害被征地农民的利益。二是对虽然用于公共利益或社会事业,但有收益的项目建设用地,应建立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以土地出让占有一定的收益份额和土地增值收益,避免因买断而造成少数单位独占土地增值收益。三是对商业性、经营性开发项目用地,如建专业化商品市场、建厂房、房地产开发等,应积极探索引入市场机制,允许村集体代表农民作为市场主体一方,逐步直接参与市场交易。征得农民同意,以土地出让入股等形式享有土地增值收益份额,实行土地入股分红。

4.2 建立科学合理的土地征用补偿机制

土地是农民的生存之本,征用必须依法补偿。建立科学合理的补偿测算评价体系和补偿标准,是保障被征地农民切身利益和合法权益的基础。在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成本的同时,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证失地农民的生活水平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而同步提升。在现行法律框架下,应建立科学的土地征用补偿机制。一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土地产值测算评价体系。由国土资源部门牵头,从统计、发改、农业、林业等单位抽人,组成土地产值测算组,会同乡村和村代表,分片区、分地类选取有代表性的土地,围绕粮食、复种(套种)作物、蔬菜、林果以及所生产的青绿饲料等,逐季进行抽样测产监测。根据耕地类型、耕地质量、农民对土地的投入、农产品价格、农用地等级等因素,充分征求乡村及村民意见,制订统一的土地年产值,由区统计局会同有关部门按年度公布。二是要提高土地征用补偿倍数。2004年底,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土资源部颁布了《关于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制度的指导意见》,对征地补偿标准作了修正,即“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合计按年产值30倍计算,尚不足以使被征地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由当地人民政府统筹安排,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益中划出一定比例给予补贴。”结合平安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按照保证被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的原则,应参照此规定,适当提高征地补偿倍数。三是建立统一的征地标准体系。在科学测算土地产值情况下,政府应根据土地产值、区位、地类、用途与价值、物价、消费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制定合理的不同区域、不同地段的土地征用补偿标准,每3年公布1次。同一片区的征地,应实行统一的征地补偿标准,同地同价,这样既可以体现对同一片区失地农民的公平,避免不必要的地价争议,又可以减轻基层干部做群众工作的难度和压力。四是要超前进行城镇建设和重点项目建设预规划,对预规划区土地征用可能发生的事项提前研究解决措施和办法,增强工作预见性。

4.3 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和机制

不论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还是从政府控制土地一级市场的角度研究,政府、企业作为土地征用的直接受益者,都应以让农民生有所靠、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为目标,采取多种措施,加强统筹,加大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力度。一是征地后人均占有基本农田(或承包耕地)少于133.3 hm2的,应坚持政府出一点、企业利润中出一点、失地农民自己出一点的原则,建立失地农民失业、医疗、养老保障基金,将失地农民纳入城镇居民社会保障范围,从土地征用的下月起,为失地农民代缴失业、医疗、养老保险。失业期间可领取失业金;医疗能得到相应补贴;女年满55岁、男年满60岁的,可到社保部门领取养老金。二是征地后家庭人均经济收入水平低于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的,从土地征用的次月起,应纳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给予相应的补贴。

4.4 加强就业培训,推进失地农民再就业

推进失地农民再就业,是帮助他们解决生计的关键所在。一是要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对有一定文化基础、除种粮养畜外无其他就业技能的失地农民,根据其个人意愿,由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办、区职教部门等联合组织有针对性地开展餐饮服务、家政、修理、外出务工等培训,让其学有一技之长,引导其进入第二、三产业,自主择业、就业、创业,并在资金项目上给予支持。二是要广开就业渠道。把就地安置、招工安置、投资入股安置、住房安置、自谋职业等多种就业安置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力求不让每个失地农民失地又失业。鼓励用地单位和其他工商企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聘用失地农民。土地征用企业在服务性、非技术性岗位招工中,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招用失地农民。三是拆迁安置要与居住城镇化、市场专业化发展相结合,把失地农民安置到创业有环境、谋生有出路、发展有基础的城镇周围,并规划建立相应的专业化市场,为失地农民提供一定的就业、自谋职业环境。四是要制订相应优惠减免政策。在一定范围、一定期限内,对失地农民办理工商经营许可、经商办企业等给予优惠待遇。五是要组织外出务工。通过政府组织和民间组织2个渠道,提供信息,积极组织和推介失地农民外出务工,增加收入。六是要积极探索投资安置的有效形式。经村民一致同意,征地补偿费可用于发展农村集体企业,村民以被征用土地数量参与分红。在征用土地挂牌出让中,征地区域内原道路、裸岩、沟渠等所得的收入,纳入政府统筹,用于支持村集体发展集体企业。

5 小结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是社会稳定的根本保障。在我国这个人口大国,土地资源尤为珍贵。笔者认为,面对保护失地农民权益的社会热点问题,国家应不断完善土地征用的法律法规,严格土地征用的范围、程序,建立科学的土地补偿分配、使用管理机制,使土地征用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从而有效减少因土地征用引发的矛盾,更大程度地维护农民的权益,促进保民生、保增长、保稳定目标的实现。

6 参考文献

[1] 张媛.失地农民社会救助的障碍分析与制度完善[J].生产力研究,2012(3):42-44.

[2] 黄小虎.改革征地制度,应赋予农民作为财产权利人的谈判地位[J].农村经营管理,2012(2):24.

篇9

——丁堰镇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情况汇报

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招商引资、项目投入、全民创业、环境打造等重点工作有序推进,并取得显著成效,近几年在全市年度责任制目标考核中连续位居前列。招商引资、项目投入、经济的发展,依附的是土地资源,没有土地资源一切将无从谈起。作为一级党委政府,一肩肩负的是“发展是第一要务”的神圣使命,一肩扛着的是“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郑重许诺。如何处理好发展与用地的矛盾,如何关注失地农民,保障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我们做了一些初浅的探索,现向各位领导汇报如下:

一、统一思想认识

2003看,我镇成功地引进了上海制皂集团整体搬迁的项目,新建一个占地450亩的专业工业园区,投资2.5亿元,需要拆迁农户64户,用地涉及95户,工程之大、用地之多,这在我镇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先例。任务之繁重,情况之复杂,也是我们工作中从未遇到过的。面对如此庞大的工程,我们深知:招商引资、项目投入是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只要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只要符合“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任务再大不可怕,困难再多不可畏,矛盾再多终化解。2003年5月份出版的《半月谈》内部版,围绕失地农民调查刊载了三篇文章,文章讲:千百年来,农民和土地的关系血浓于水,唇齿相依,然而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农民不断从土地上剥离出来才是中国现代化的唯一出路。文章中也反映了部分地区在用地建设中,不关心农民利益,补偿标准偏低且资金不完全到位,不妥善安置失地农民,造成了农民失地又失业的现象。这一期《半月谈》的出版,引起了广大党员干部、社会各界思想上的共鸣,我镇三套班子组织了学习讨论,即将拆迁的村民也自发的组织了学习讨论,文章引发了我们工作上更深层次的思考,同时也给失地农民的权益保护带来了高层的信息。经过反复的学习,党政一班人首先统一了思想,在拆迁安置动员会上,党委宋书记郑重表明:项目建设要加快,但保护好拆迁户、征地户的利益也是我们的责任,群众利益无小事,我们一定要严格执行政策,严格依法办事。为了切实维护好失地农民的利益,党委政府建立了失地农民保障工作组,宋健书记亲自挂帅,镇长任组长,分管工业、土管、农经、社保等工作的相关同志和相关村的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切实加强对失地农民保障工作的领导。

二、创新工作机制

㈠关于土地补偿标准的确定和资金的到位

《土地管理法》规定,征用耕地的土地补偿费用为该土地征用前3年平均产值的6至10倍、安置费为4至6倍。土地补偿费我镇取的是上限10倍,安置费也都在5倍以上,有6倍,甚至有的达到了7倍以上。年平均产值,我们的实际数只有1102元,考虑到地理位置及全部拆迁等因素,我们研究后,年产值定为1300元/亩。文章说,一些地方青苗补偿费平均只有498元,而我们的青苗费是910元/亩。

对于土地补偿安置费,协议一经签订,付款50%,搬迁结束一次性兑付到位。

㈡关于失地农民中劳动力的安置

对失地农民,在过去的历史上,存在“土地工”、“土地保养工”等安置办法。而今,我国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一切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国家政策规定,对失地农民则主要采取货币化安置办法,失地的农民从眼前考虑,也容易接受。我们在实行货币化安置的同时,必须切实维护用地单位的合法权益。我们己对拆迁用地范围内的人口年龄结构做了调查,对于初、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且符合用工条件的,可向镇劳动就业服务站提出申请,由镇劳动就业服务站与制皂公司协商,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这一点,在制皂园区建设及招工录用的过程中已得到充分体现,目前失地农民中70%左右的劳动力被安置在制皂集团工作。

另外,我们积极鼓励失地农民自发创业。在三产服务业发展中,我们的失地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一技之长,各显神通,自谋职业,自创门路。

㈢关于失地农民中中老年人生活保障的考虑

在这次拆迁评估工作中,反映最强烈的一个问题就是中老年人担心失地、失业后的生活问题。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如何使失地农民真正做到老有所养?关键是看广大的农民对一次性土地补偿安置费等如何来安排。土地补偿安置标准再高,但补偿额终究是一个绝对值,用一分就会少一分,难免会出现坐吃山空的现象。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借鉴先进地区的做法,从有限的土地补偿安置费中拿出一部分给中老年人办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一种较为理想、较为现实的养老方法。根据市社会保障局提供的保险测算方案,如果把土地补偿安置费等用来参加保险,你所获取的收益,将比存在银行更为理想,甚至超出目前土地流转、出租获取的收益。据测算,本次征用土地范围内的农民人均可得到2万元左右的补偿安置费。根据现行农保政策预测:如果现在年龄是60周岁或60岁以上,一次性投保2万元,从缴费次月起就可每月领取养老金167.4元,全年可领取2008.8元;如果现在年龄是55周岁,一次性投保2万元,从缴费的次月起就可每月领取养老金152.6元,全年可领取1831.2元。参保年龄越轻,到龄领取的标准越高。至今为止,制皂园区拆迁失地农户共参保49人,已有19人开始领取养老保险。

三、完善社会保障版权所有

制皂园区失地农民通过妥善安置,劳动力得到了有效的转移,绝大部分失地农民在制皂集团谋求了一份相应的工作,生活得到了保障;部分中老年人通过参加农村养老保险,领取领老保险金,解决了一定的生活费用。但随着一些农副产品的涨价,生活仍然遇到了一些困难。如2003年拆迁时大米0.7元/斤,而目前涨了近一倍;以前可以自生炉火烧饭,现在液化气及电费都有一定的涨幅;少数农户劳动力缺乏,生活上也遇到一定的困难。我们将想方设法,切实保障失地农民的正常生活。

1、对于年龄偏大的劳动力,我们将积极协调制皂集团安排适当的工作,同时在新建的新堰居民小区试行物业管理市场运作机制,妥善安置部分大龄劳动力从事物业管理服务。

2、对于失地农户的子女一经进入社会,将协调制皂园区优先安排工作。

篇10

一、充分认识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党在十六大中提出一个新的思路: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城乡统筹”就是要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的竞争力,为农村经济发展开拓新的空间,为农民增收开辟新的途径。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创造条件,让更多农民离开土地,从而在工业化、城市化的牵引下完成人口与资源的优化组合。因此,要充分提高认识:农民失地不仅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时代进步的需要。科学、合理地离开土地,不仅符合政府的愿望,也是多数农民的愿望和要求。城市化有利于农民富裕,而不是造成大批农民失地失业;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而不是扩大社会不公。但在具体操作中也应认识到:农民失去土地之时,便是政府引导农民建立长久生活基础唯一的“历史性时刻”。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大量土地被征用后必须做好补偿工作。与此同时,要考虑到失地农民今后的经济来源和生活保障问题。土地补偿安置费是农民的“保命钱”,政府对村土地补偿款分配和使用的监管必须十分到位。各级政府要在思想上把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工作纳入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去考虑问题,要通过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各种灵活多样的形式,积极宣传保障失地农民基本生活的客观必然性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建立和完善土地征用中的配套制度,维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要在大制度框架内解决失地农民的保障问题。一要尽快制定征地综合补偿标准办法。同地不同价、资金不到位、村集体滥用补偿费等等,是征地过程中最容易产生问题的关键环节。有关人士指出,这些问题的产生,是政府绕过市场以行政方式征地的必然结果。因此,在城镇规划区(含工业园区)内,凡国家建设需要征用农村集体所有土地的,要根据不同地段、地类、人均耕地和经济发展水平等情况,划定区片,统一制定分片的“征地综合补偿标准”。要大力创新征地制度,淡化行政操作,强化市场引导,切实保护被征地农民的利益。《土地管理法》规定,征用耕地的土地补偿费用为该土地征用前3年平均产值的6至10倍,安置费为4至6倍。一方面,一些村镇补偿标准由于征地用途、耕地年均产值、计算倍数等不一样而相差悬殊;另外一方面,补偿标准制定过低,绝大多数农民不满意,是失地农民上访靠告状的最主要原因。因此,各地政府出台征地综合补偿标准办法迫在眉睫。二要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险制度。要根据农民的需求、承受能力和目前条件,按分类分层保障原则扩大农村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并且相应提高参加社会保险费率的基数。要在完善农村养老保险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尽快把失地农民的医疗保险、生育保险等基本社保项目建立起来,保证失地农民在工资福利、社会保险、劳动权益、劳动安全等方面享受与城镇职工同等待遇,并在逐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使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并入城乡一体化的轨道。三要着手建立“征地调节资金”制度。各地政府可以考虑从历年土地出让金收入中一次性筹集一定资金,每年从土地出让金中再提取一定比例金额充实资金,多渠道筹措征地调节资金。这项资金主要用于统一垫付征地补偿费用,确保征地补偿费用及时足额到位,补助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劳动技能培训等。四要制定土地补偿积金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村财务监督管理机制。要实行专款专用。土地补偿金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要制定制度杜绝镇(街道)等其他任何单位截留或变相截留。征地补偿款分配混乱容易引发纠纷,一般村民对于村留下部分补偿款用于村道建设等集体公益性事业,或者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多半没有什么意见。但由于留村的征地补偿款份额较大,有的还没有建立规范的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制度,少数村干部依靠手中权力大肆挥霍失地农民的保命钱,有的干脆强取豪夺将集体资产收归自家囊中。因此,要制定约束机制及时把国家征地政策要求征用土地方案和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向农民公告,并将土地补偿费的数额、分配和参加基本生活保障的对象一并公开,防止征地补偿款被“村委会集体”滥用而产生不良后果。五要制定公平的农民工就业政策,构建符合城乡统筹就业要求的就业管理制度。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原则,彻底取消限制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歧视性政策,清理各种乱收费现象,使农民工与城镇职工享受同样的政治生活及社会保险待遇。要在就业安置中,大力鼓励用地单位和企业把合适的岗位优先安排给被征地农民,并建立使用被征地农民数量与用地规模挂钩的制度,规定进园区企业每使用一定亩数土地后,相应安排一定数量的被征地农民在本企业就业,并签订3年以上的劳动合同。六要制定规避投资风险制度。严格限制村级集体资产投资一般竞争性行业,对已经介入的要逐步从一般竞争性行业退出,努力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要鼓励土地连片征用,要求连片征用的土地按 照项目落实情况分期开发和投入使用,不得抛荒闲置。

三、积极推行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切实加强资产的经营管理各级政府要尊重农民集体对土地的所有权,准许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土地做股,使农村集体组织参与土地增殖收益的分配,长期分享土地的增殖收益,防止出现失去保障;工商业用地则应该实行租赁,由转让土地的农村集体组织向企业收取租赁费,用于解决失地农民长期保障的问题。

四、鼓励支持被征地农民自主择业、自主创业

制定和完善关于鼓励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政策,鼓励被征地农民通过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工作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实现就业,支持一时找不到就业门路的被征地农民发挥其农业生产技能,承包经营农业园区、基地等,继续从事种养业,不断发展产业连条,壮大镇村集体经济,使其向集约化方向发展。

五、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失地农民就业竞争能力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把劳动保障、农业、水利、科技、建设、社会团体等有关部门和行业现有的培训基地确定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构,落实培训职责和任务,形成工作合力。同时,积极探索创立政府和农民携手合作、利益分享的机制,鼓励投资兴办民办培训机构。要定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被征地农民的就业竞争能力。

六、完善劳动力市场的建设,加强镇村劳动保障管理,做好失地农民的转移就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