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长制工作的几点思考范文
时间:2024-01-25 17:23: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林长制工作的几点思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辅导员制;专业导师制;辅导员助理制;立体复合型管理模式
现阶段,我国高职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其管理模式来看,主要是存在辅导员制、导师制和辅导员助理制三种制度。多数院校仅采用其中的一种或两种管理模式,构成传统垂直型管理模式[1-3]。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每届学生特点的变化,单一的管理模式逐渐显露出其弊端。为此,本文在分析传统管理模式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我院管理实际,探讨构建复合型管理模式的特征,这对新时期高职教育学生管理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复合型管理模式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运用的必要性
我国高等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管理模式,主要为传统垂直型管理模式,即在学生思想政治领域依托高校辅导员制度对学生进行思想辅导。在教学科研领域依托学分制、导师制来开展学生辅导,导师(专业教师)既管业务指导,也管思想政治工作,偏重于业务指导。随着高校学生的更替,这种管理模式的效果越来越不明显[4]。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更新这种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1.高等教育规模扩张要求变革传统学生管理模式。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入校新生人数不断递增。但是,高校软硬件资源的扩张速度有限,很多高校很难实现教学科研工作与政工管理工作协调发展,从而导致了部分高校学生管理队伍扩充和机制完善的滞后。同时,有些高校突建新校区或临时租赁校舍,造成校外住宿学生增多,另外学生生活、学习环境也受到干扰,使辅导员的工作量大增。因此,在这种一个辅导员负责200余名学生的情况下,很难再按照传统垂直型管理模式,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全面的做人、做事和择业的指导。由于工作门类繁多、任务量巨大、完成效果不明显、职称评定制度不完善等因素,导致高校辅导员职业呈现声望低、从业年限短的现状,从而使得传统的辅导员制管理模式的功能逐渐降低,效果越来越不明显,从而达不到管理目的和要求。
2.传统学生管理模式不再适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学分制在我国各大高校的普及,基本实现了由固定学制向弹性学制的转型。在学分制下,以课堂为纽带、淡化专业限制的多变性学生群体,已经不能够笼统地纳入到学年制条件下整齐划一的垂直管理模式中去。辅导员很难通过垂直管理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全面地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学科知识结构。弹性学制的推广,也使得每一个学生都拥有了更适宜自身发展的道路选择,这种教学管理的自主化要求学生拥有更为畅通的信息交流通道供其判断。后勤服务社会化、宿舍生活社区化的演变,学生自主意识、隐私意识的增强使得辅导员按照传统垂直管理模式走进学生中了解、指导的效果大大降低。同时,高职教育还处在探索发展阶段,大量新型专业普遍存在着师资力量薄弱、就业压力巨大的棘手问题。学生管理工作不可能绕过这一事实,但又难以在短期内解决这一问题,从而导致学生产生迷茫、没有前途的想法,最终影响到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垂直管理模式由于其自身管理有余、疏导不利的特点都难以适应这些新的变化[5,6]。
3.当代学生的群体特征难以融入传统管理模式。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主要的受众群体多为上个世纪末出生的“80后”一代,这一代学生群体具有自主意识强、动手能力弱;目标性强,承受力差,其个性发展特征具有时代性的一面。同时,个性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没有个性就没有特色。垂直型学生管理模式为适应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出于培养集体主义精神考虑,过于强调整齐划一,忽视学生的个性特征,并为“80后”一代学生排斥。现阶段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应放在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通过教育和管理来发掘、训练、强化和激发广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才能,积极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然而这一过程所要求的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拓宽学生正确信息渠道却恰恰是垂直型管理模式最为薄弱的环节。
二、立体复合型管理模式的特征
根据我院管理实际,结合我国其他高校的学生管理经验,我们探索实施了立体复合型管理模式,即在自上而下的纵向管理制度――辅导员制度、导师制度之外,辅以辅导员助理制。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从学习、就业、思想领域进行交流,横向实现学生群体之间平等的“柔性管理”。同时,辅导员助理制的实施,纵向上可以为辅导员制、导师制服务,填补垂直管理的真空地带,形成横纵联合的立体管理模式。现阶段,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创新,其要义在于实现新老制度的完满对接及过渡。因此,能否实现辅导员制度、导师制度同辅导员助理制度的有机结合也就成为了立体复合型管理模式的要点。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学生主体特性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发现辅导员制和导师制的结合,给管理领域留下了一个真空地带,那就是学生的横向管理和交流。一代学生迫切地希望知道不同于辅导员、导师的指导意见,从而进行自主选择、判断。以计算机网络为标志的现代信息技术大发展,彻底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低效性。地球村形成,诞生了“网生代”。而在2010级的大学生中,“90后”已经开始成为主流。“80后”是和“90后”最贴近的一代,在同一目标下,也是最容易沟通和接受“90后”思维的一代。因此,辅导员助理制的出现恰给学生增加了一种全新的理解问题的视角。我们在管理过程中,逐渐转变思想,与时俱进,通过辅导员助理制,开始用“90后”思维管理“90后”学生。因此,辅导员助理的加入,取得以下明显效果:(1)有利于新生开阔视野,缓解入学心理压力,尽早适应新环境;(2)有利于辅导员和班主任工作的开展;(3)有利于新、老学生的共同进步;(4)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在社会上的自立和发展。三种管理制度的联合运用,构建了一个复合管理网络,弥补了采用单一制度带来的不足。因此,立体复合型管理模式的建立,是传统垂直管理模式的进一步完善和深化。
三、复合型管理模式的构建
1.发挥辅导员助理制优越性。辅导员助理制的实施使纵向垂直管理变为横向交流指引,为学生全面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创造了激励环境和良好的条件。学校管理工作者的职责不是直接地改变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而是根据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的需要去优化能影响学生的外界环境,去创造有助于学生成才发展的必要条件,并运用这些环境、条件的激励因素去调动学生的身心自动调节功能,引发学生进行自觉的思考转化和行为控制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在智能,这是本模式发挥最佳管理效能的根本所在。这些环境、条件的营造和创造,需要学生管理工作者付出很多服务性的劳动,而辅导员助理制在平等交流的同时,传递的就是一种平等的沟通、服务平台,给学生一定的自力,实现了自主管理、自主发展。但是,在辅导员助理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一个班级的凝聚力和班级学生的很多价值取向受到辅导员助理的影响,即辅导员助理的性格影响“班级性格”。辅导员助理开朗、善于交际,所带班级就活跃。辅导员助理是学习型的,所带班级学生活跃性差。因此,辅导员要根据助理的特点进行适时干预,弥补辅导员助理在开展班级管理过程中的不足,即弥补“班级性格”缺陷。
2.发现学生特点,更新管理理念。三种制度均有其优越性,但脱离管理对象,就成为空谈。因此,在充分分析学生特点的基础上,要不断发现三种管理制度的缺陷,进而探索更新管理模式。在高中应试教育的环境下,许多学生形成了封闭、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征,缺乏必要的沟通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尤其是独生子女居多的“80后”和“90后”普遍有一种孤独感。这种孤独感天长日久就形成了骨子里难以抹去的自我思想。另外一方面,这种孤独感使80、90后学生失落、空虚,继而寻求刺激来安慰自己,也是为了寻求别人的关注和认可。为此,在针对新生班级管理过程中,要开阔新生视野,增强他们适应能力,缓解大学新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压力。通过辅导员助理制的实行,辅导员助理将进入大学后积累起来的生活、学习、工作经验传递给新生,以使其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的节奏,进入一个合格的大学生的角色。辅导员在这个时期,主要任务是做好新生的德育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开展大学生励志教育,做好心里健康疏导。专业导师在新生入学后,开展好专业教育,给学生讲解所学专业的未来发展及就业前景,简约介绍每个学期的专业实训和实习情况,帮助学生对所学专业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因为很多学生在高考选择专业的时候是盲目的,对专业不是十分了解,专业导师在入学后必须做好本项工作。同时,辅导员助理、辅导员和专业导师要共同了解班级学生特点,帮助新生合理规划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树立起一个积极、明确的奋斗目标,以尽力引导他们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3.三种制度有机结合,发挥立体复合型管理的高效性。辅导员助理制、辅导员制和专业导师制三种制度既要各有侧重,又要相互联系。辅导员的工作应当同教学辅助工作相分离,着眼于在实践中对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生活能力进行教导和影响,辅导员首先是指导员,其次是服务员、管理员。专业导师则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专业知识体系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两者对学生从不同侧面进行管理。而辅导员助理制(学长制)则正好在两者之外,以平等的姿态出现在学生管理链条的末端,成为介于学生管理工作者与学生之间的“管理中介”,起到上下沟通、左右交流的作用。辅导员助理要辅助辅导员、专业导师工作,及时捕捉学生思想动态的过程中,增强老生责任感,构建良好的院系情感交流网络。
在新的立体复合型管理模式中,辅导员、专业导师和辅导员助理是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中坚力量,三者相辅相成,各负其责,互相督促,互相促进。在工作中三者只要加强联系,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就能够处理新形势下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各种问题,做到全方位、多角度育人,为高校素质教育做出贡献。
总之,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思想德育建设,提高学生管理水平,积极探索创新管理模式,是学生管理工作发展的要求。只有积极借鉴国内外高校的先进管理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学生管理平台,才能让学生管理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学生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管理对象受到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中学教育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学生管理模式要不断更新,不断丰富管理理念,探索适合新形势下的管理模式,这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1] 陈万阳,王集杰.高校辅导员知识读本[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8.
[2] 李章科,李化树.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学[M].重庆:西师出版社,1996.
[3] 蔡锦林,徐强,李洪华.中国高校管理思想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5.
[4] 吕秋丰,靳艳巧,林起浪.高校本科生实行导师制的探讨
[J].教育探索,2010,(1):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