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激励的分配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25 17:23: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股权激励的分配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股权激励的分配方案

篇1

首先,股权激励是最昂贵的激励方式,正如股权融资是代价最高的融资方式。以省钱为宗旨,拿期权当空头支票忽悠人来给自己打工的老板,自己都不认为公司的股权有多大价值。而一家好公司的股权是最值钱的。微软股价从1986年到2003年涨了400倍,苹果股价从1997年到2014年涨了205倍。

既然如此,股权激励应当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使用,对象大致有三类。

第一,此类人对企业的重要性无可替代。比如刘强东之于京东、傅盛之于猎豹。如果通过猎头就能够找到可以胜任的替代者,宁可给100万美元或者更高的年薪也不要给股票。京东员工想得到股权激励的最有效方法,就是让刘强东知道京东离不开你,而不是你多么勤勤恳恳、任劳任怨。

第二,此类人工作努力程度及成果难以简单量化。刘强东到美国,到底是学习、把妹还是为京东奔波操劳?谁能监督?怎么量化?只有给他股份,京东成功上市他就可以身价倍增。而一个公司的销售总监,重要性无以复加,但通过销售提成来激励更直接、更有效。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此类人工作的成果要很长时间才能显现出来。比如负责并购的投资总监,并购标的对企业未来价值的影响要很久(至少不会在并购发生当时)才能显现。

第三,此类人的忠诚对企业至关重要,比如掌握核心技术的研发人员、知道企业商业机密的财务人员。只靠丰厚的薪酬难以培养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如果被其他企业以更高的薪酬挖走,企业可能会面临无法承受的损失。

有些一帆风顺的高科技企业,实行普惠式股权激励。这样做愉快一时,后遗症也很明显。那就是,对后来的“牛人”拿不出多少股权来激励了。

一家公司具体能拿出多大力度的股权激励,要看创业团队向投资人的“议价”能力。刘强东、周鸿在公司地位牢固、性格强势,可以让巨额股权激励方案得到通过。猎豹移动的傅盛是半创业半打工,整个团队得到的股权激励就少得可怜。

最后,就是股权激励的分配。《论语・子罕》中说:“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大意是说可共同学习的同学不一定可以共同追求(理想);可以共同追求的同道不一定可以共同坚守(原则);可以共同坚守的战友不一定可以共同权衡利益得失。

此言在今天依然精辟!同学之间绝少利益冲突,互相帮助、共同探讨有利于学业;同事之间就复杂多了,归纳起来不外乎谁干得多些、谁拿得多些、谁听谁的;当事业遇到困难或面临诱惑时,是否可以坚守当初的理想?能否可以坚持做人做事的原则?有多少表面上意气相投的战友能经得起大浪淘沙?但最难的还在后头,那就是权衡利益得失!

管仲穷困时和鲍叔牙合伙经商,赚了钱管仲分得多,鲍叔牙体谅管仲家贫更需要钱而不计较;亏了钱,鲍叔牙也不埋怨,而是说管仲时运不佳。“管鲍分金”就是一个“权”的例子。古今中外,多少经过“万里”成就大业的团队,最终不欢而散就是因为过不了“权”这一关。

篇2

股权激励是公司以本公司的股票为标的,对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其他职工进行的长期性激励,目前国家出台的一系列相关法律规定,为拟采用股权激励方式的公司打开了合法解决股份来源问题的通道。

《公司法》第143条中明确规定了四种收购股份的方式,其中之一是公司经股东大会决议后,可以通过收购本公司股份的方式得到股份并将其奖励给本公司职工。中国证监会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中,也明确了拟实行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可以根据本公司实际情况,通过回购本公司股份的方式解决标的股票来源。

由此可见,对职工进行股权激励的股票来源渠道可以通过公司股票的回购得到解决。而我国现有法规制度中对股份回购所需资金来源的会计处理有着不同的规定,这给实务操作带来了较大选择和操纵空间,从而可能对公司财务状况等方面产生较大的影响。

一、回购股份资金在税后利润中列支

1.《公司法》第143条在规定了公司收购的本公司股份用于职工激励时,不得超过本公司已发行股份总额的百分之五;用于收购的资金应当从公司的税后利润中支出。

2.财政部财企〔2006〕67号《关于公司法施行后有关企业财务处理问题的通知》中规定:股份有限公司根据《公司法》第143条规定回购股份,应当按照以下要求进行财务处理:

(1)公司回购的股份在注销或者转让之前,作为库存股管理,回购股份的全部支出转作库存股成本。库存股转让 时,转让收入高于库存股成本的部分,增加资本公积金;低于库存股成本的部分,依次冲减资本公积金、盈余公积金、以前年度未分配利润。

(2)因实行职工股权激励办法而回购股份的,回购股份不得超过本公司已发行股份总额的百分之五,所需资金应当控制在当期可供投资者分配的利润数额之内。股东大会通过职工股权激励办法之日与股份回购日不在同一年度的,公司应当于通过职工股权激励办法时,将预计的回购支出在当期可供投资者分配的利润中作出预留,对预留的利润不得进行分配。公司回购股份时,应当将回购股份的全部支出转作库存股成本,同时按回购支出数额将可供投资者分配的利润转入资本公积金。

3.《企业财务通则》第50条规定,股份有限公司以回购股份对经营者及其他职工实施股权激励的,在拟订利润分配方案时,应当预留回购股份所需的的利润。

根据以上规定,公司回购股份用于职工奖励所需的资金可以从税后利润中列支,并作为利润分配的一部分,在当期可供投资者分配的利润中作出预留。也就是说,这部分预留的利润实际上被限定用途,不允许向公司现有股东进行分配,并应转入资本公积金,在职工行权时,根据行权时价格与回购股份价格的差额,调整这部分资本公积金额。

二、回购股份资金在成本费用中列支

财政部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11号-股份支付》,对股权激励政策规定了相应会计处理方法。该项准则的应用指南中规定:企业在等待期内的每个资产负债表日,按照权益工具在授予日的公允价值,将取得的职工服务成本计入成本费用,同时增加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在职工行权企业收到价款时,转销交付职工的库存股成本和等待期内资本公积的累计金额,同时按照其差额调整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三、回购股份不同处理方式的影响分析

从以上举例的处理结果看,不同的处理对公司的财务状况以及纳税筹划等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分析如下:

1.对财务状况的影响

如果股份回购的资金从税后利润中列支,不会影响公司当期损益;如果将股份回购的资金在成本费中列支的话,则是将股份回购看成是为更好地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给予职工的报酬,与支付给职工的其他报酬一样计入当期成本费用,会直接影响公司的当期利润。

2.对纳税筹划的影响

如果回购资金从税后利润中列支,由于不影响当期利润,所以不需进行纳税调整、不会对当期所得税费用产生影响,因此没有税收抵减作用,从而使公司股东为激励政策的实施多负担了税收成本。

3.对财务指标的影响

《企业财务通则》中明确规定:股份有限公司依法回购后暂未转让或者注销的股份,不得参与利润分配,因此,在计算公司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时,需要考虑这些未转

实行股权激励计划是公司建立长效激励机制首选的一种方式,目前许多公司相继推出股权激励计划,其作用已勿需置疑,所以在国家出台的相应法律制度中,规范统一的回购资金列支渠道,已是刻不容缓。笔者认为,在确定回购资金的来源有关制度时,应充分考虑以下方面:

1.在税后利润中列支回购股份资金,其本质是将股东权益在现有股东及未来股东之间进行再分配,所以,以下情况,从税后利润列支是合理的:

回购股份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注册资本或与持有本公司股份的其他公司合并等。这种情况下,股东为了公司的持续发展或扩张等原因,愿意将原有股东权益在新老股东之间进行重新分配,所以在税后利润中列支回购股份资金,可以防止出现不同类型股东之间利益的不平等,保证股东享有的权益。

2.当公司回购股份的目的是为了奖励职工为公司所做出的特殊贡献,或者将其当期乃至未来很长时期的经营状况与职工的利益挂起钩来,通过未来服务年限、未来收益指标等行权条件来约束所回购股权的分配对象或数量时,此种股权激励的本质是为了对职工进行奖励,使正常经营成本的一部分,或者是为了获取职工在未来一定时期内更好、更多的服务。那么从现实角度分析,公司对职工采取期权性质的长期股票激励政策与即时的现金激励一样,都是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需要付出的代价,只不过是支付报酬的时间和方式有所变化,但这些并不会改变这种支付的实质,所以这些激励措施的现金流出完全符合费用的定义和确认条件,因此作为成本费用列支是合理的。

3.如果回购的股份在未转让或注销前不参与利润分配,对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的影响,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如果回购股份是准备注销的,则由于流通股数的绝对减少,会使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增加。如果回购的股份是用于奖励职工的,则现有股东可供分配利润的增加只是一种暂时的表象,随着行权日的到来,股东真正可获得的利益并不会增加,且在税后利润列支回购款项的情况下,如行权价低于回购股票时的价值,原有股东会让渡一部分利益给未来潜在股东,所以必须考虑这些股份期权的稀释作用,以便投资者正确理解公司的财务指标,做出合理的投资判断和选择。

篇3

规模效益和技术改进提升盈利能力

增长态势仍将持续

当前股价:

今日投资个股安全诊断星级:

2008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58亿元,同比增长50.72%;营业利润2.29亿元,同比增长64.21%;归属母公司净利润2.18亿元,同比增长61.62%,实现每股收益0.88元。2008年利润分配方案每10股派现金2元(含税)。

公司业绩的快速增长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公司产品销售收入的增长;二是,规模效益和技术改进带来整体盈利能力的快速提升。

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08年,在主导产品贝科能以及雷宁、欧宁、立生平等品种推动下,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保持快速增长,规模化和技术进步提升了整体毛利率。年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生物药保持了15%-20%的稳定增长,生化药中贝科能、胸腺五肽、氯雷他定均实现50%-100%的高速增长,带动公司药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48.13%,由于规模效益和技术改进使公司医药产品毛利率大幅提升20.1个百分点至86.58%。

同时,公司技术转让收入实现2479万元,同比增长96.87%,毛利率提升31.97个百分点为82.55%,成为公司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

另外,由于公司采用的是销售模式,成本费用控制水平也超出行业其他公司。自2004年以来公司收入复合增长率达40%,销售费用一直在1000万元上下,逐年下降的销售费用率对业绩贡献明显。2008年公司期间费用率为16.60%,同比下降6.97个百分点,其中销售费用率为3.14%,同比下降1.09个百分点,管理费用率为16.74%,同比下降3.77个百分点。公司整体期间费用同比增长23%,远低于公司同期收入51%的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08年公司业绩还受到了证券投资亏损的影响,而这方面的负面影响在09年将不复存在。年报显示,08年公司投资股票公允价值损失1867万元,扣除已获得投资收益后亏损1060万元,扣除证券投资损益公司营业利润同比增长146%,每股收益达0.91元。

未来增长依然可期

作为研发驱动型的生物制药企业,双鹭十分重视研发,产品线不断丰富。公司2008年研发投入5367万元同比增长21%,占销售收入的15%。报告期内公司的重组人生长激素、长效立生素等获准进入临床试验研究,阿德福韦酯、利塞磷酸钠、氨酚曲马多、吗替麦考酚酯、注射用三氧化二砷等新药获得新药证书、生产批件。充足的研发投入和新产品的投放为公司利润的持续增长提供了保障。

在对外投资方面,公司继前三季度参股亿事达制冷设备公司,瑞康医药公司和参股成都融路信通科技有限公司后,投资1020万(持股比例51%)成立辽宁迈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诊断试剂研究,方向为肿瘤诊断试剂,是公司围绕抗肿瘤产品相基因诊断领域的探索。

篇4

每10股转增15股再派15元现金,很少有人料到,此分配预案竟来自登陆创业板刚一年的中瑞思创(300078.SZ)。就在该分配预案公布的第二天,中瑞思创股价一举创下104.08元的最高纪录,正式进入百元股行列。

但百元股只维持了一天,利空炸弹就不断袭来。先是公司一季度业绩变脸,主营收入和净利润双双下滑,随后公司股价飞流直下,百元股变成破发股。与此同时,高管也按捺不住套现冲动,在限售股刚刚解禁之时,便以低于市场的价格通过大宗交易系统不断减持。

数据显示,中瑞思创创始人之一的董事兼副总经理俞国骅5月上旬分三次减持中瑞思创股票300万股,套现6405.8万。

业绩变脸百元股破发

2010年4月30日在创业板上市的中瑞思创主营EAS(电子商品防窃系统)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公司宣称是国内最早且最具实力的EAS产品制造商与经销商,也是全球最大的EAS产品制造基地。

2011年一季度,大派红包的中瑞思创曾是浙股中最风光的牛股之一,并于3月11日站上百元大关,但近期股价大跌,自4月21日开始,短短15个交易日跌幅已超四成,如今已从百元股沦落为破发股。

业绩大降是引发中瑞思创股价暴跌的罪魁祸首。根据公司4月22日的2011年一季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027.52万元,同比下滑12.62%,实现净利润1674.25万元,同比下滑18.46%。

而上市前的2009年和刚上市的2010年,公司净利润增幅都在40%以上。公司董秘办人士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业绩下滑主要是受到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和劳动力成本提高以及用工紧缺等因素的影响,并强调用工紧缺是业绩最大障碍。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的合并营业总成本也有下降,而其中467万元财务费用对于营业成本的抵扣贡献巨大,原因是公司募集资金的利息收入增加。2011年一季度,公司财务费用为-467.29万元,若扣除财务费用的影响,公司一季度的营业利润将下降更多,比目前报表数据还要恶化。

事实上,财务费用也为公司2010年的业绩作了很大贡献。公司2010年上市时以58元/股发行1700万股,募集资金近10亿元,利息收入增加导致2010年财务费用为-1003万元。

由于公司业绩恶化,机构们也纷纷离场。2010年年报中,以交银天治核心成长基金为首的六家机构投资者持有该股,一些社保基金和私募的身影也闪现其中,但到2011年一季报时,机构数量由6家降至2家,除新进的一家机构山东省国际信托有限公司持有11万股外,仅交银天治一家坚守,其持股数量也由76.557万股下降至30万股。

高配送肥了高管

在公司股价还没涨至百元之时,中瑞思创于2011年3月10日公布年报时推出了每10股转增15股再派15元的分配预案。

与这个分配预案相比,中瑞思创2010年的业绩并不过分突出。年报数据显示,公司2010年实现营业收入3.1亿元,同比增长33.53%,实现净利润约8486.02万元,同比增长42%,每股收益1.38元,加权净资产收益率10.47%。

就在这一业绩和分配方案公布的第二天,中瑞思创股价一举创下104.08元的最高纪录,正式进入百元股行列。

若按这样的派现方案计算,公司6700万股的总股本将需要支付约1亿元红利,这一数额比公司2010年全年的净利润额还要多出千余万元。

而配送方案的最大受益者是公司高管。因为中瑞思创的高管此前的持股量达到4700万股,占公司当时总股本的近70%,而其中公司董事长路楠直接持有2250万股,并通过博泰投资间接持有约170万股,合计约占总股本36%。

俞国骅此前持有2110万股公司股份,占总股本的31.5%。这意味着,仅这两名公司高管合计持股就达4530万股,将享受这1亿元分红包中的近68%,约合6760万元。而除了公司高管以外的近7800名股东只能分配余下的不足3000万元红利。

在获得真金白银的同时,公司高管还将享受到高送转所带来的股本扩张,以俞国骅为例,高送转后,其持股数就从此前的2110万股扩至5175万股。

创始人之一落袋过亿

4月30日,在过了一年锁定期后,中瑞思创共有6375万股限售股正式解禁,资料显示,此次解禁的限售股全部为公司7名高管持有的股份。解禁后几天,俞国骅就开始迫不及待地减持。

数据显示,俞国骅分别于5月5日、5月9日、5月10日通过大宗交易平台分别减持100万股、80万股和120万股,约占公司总股本的1.8%。三次减持的成交均价分别为21.65元、21.15元、21.24元,均明显低于当日的最低价,按此计算,俞国骅这三天共套现6405.8万元。

而俞国骅减持后还持有4975万股中瑞思创,约占总股本的29.7%。以中瑞思创目前股价计算,这部分持股市值达到10亿元。

事实上,中瑞思创上市前后一直是高管和大股东的提款机。公司前身杭州中瑞思创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11月,注册资本500万元,路楠和俞国骅作为公司创始人分别以1:1的比例货币出资,出资比例分别为52.5%和47.5%,在公司经营近两年之后,两位股东再以1:1的比例以货币增资公司注册资本至1500万元。

以47.5%的持股比例计算,俞国骅原始出资共计712.5万元。

尽管其后公司经历了股权激励和股份制改造,注册资本增加至5000万元,但这两名创始人再未付出过真金白银,反而斩获了大笔的现金分红和股份转让收入。

2008年9月1日,公司股东会临时决定按照股东出资比例进行现金分红,分配利润3000万元,俞国骅获得现金分红1425万元。2008年9月18日股权激励之时,俞国骅将其所持79.5万元的出资额,以1:4.7的比例转让给了公司多位高管,获得的现金收入以税后计算也达到298.92万元。

篇5

1.没有形成完善的经理市场,高级经理的职业道德和行为约束较弱。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还未形成完善的职业经理人市场。完善的经理市场有利于形成对经理行为的有效约束,强化各种激励方案的效果。高管人员存在行政任命制,导致薪酬体系脱离于政府系列,而又缺乏政府监管部门的约束。这就降低了高管人员薪酬方案的可比性,另一方面也大大削弱了激励的效果。高管为特定的小圈子制订薪酬,缺乏自律和他律,分配依据缺乏科学性和透明度。目前的状况是,我国企业的高管的薪酬标准,绝大多数是企业自己确定,决定性意见出自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或由高层人员构成的董事会。高管自定薪酬,抽取了企业激励机制中“绩效挂钩”的灵魂。

2.货币收入逐步攀高,收入短期变现隐性化比较突出。

就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高管的高薪来自于较高的货币薪酬,与长期业绩挂钩的长期(股权)激励机制在银行业中并不普遍,并且高管的薪酬水平与企业规模、收入和回报等指标相关性还比较弱。尽管政府监管部门一再强调国企高管人员的薪酬必须与绩效挂钩,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的业绩评价机制与公正可信的评估者,实际的绩效评估过程基本上掌握在国企高管自己手中。在长期激励措施不到位的情况下,高管们变通各种方法致使收入隐性化。高管薪酬的数量缺乏透明度。缺乏科学的信息披露机制,高管薪酬到底是多少,上级主管部门或股东无从掌握执行过程和结果,普通员工更不可能知晓。一方面似乎可以说是人力资本的价值未能得到充分体现,另一方面也是对公共财产的侵蚀。高管薪酬增长与利润增长同时出现是否意味着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还存在很大争议。

3.薪酬结构不合理,激励作用较弱。

发达国家经过长期市场运作已形成了大体相似的较为规范的薪酬结构,即基本工资、年度奖金、长期激励计划和福利计划四个部分。同时,整个薪酬方案透明度高。如美国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薪酬结构中属长期激励部分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但即使是这样,发达国家的事实经验表明,薪酬制度仍存在很大缺陷,这也就是G20会议为什么把高管薪酬列为监管的对象之一的原因。我国在高管薪酬中普遍缺乏长期性激励,导致的结果是激励与约束均不到位。

4.内部监督不足,相关市场有效性低。

强有力的内部监督是激励的有效补充,也能提高激励的效度。缺乏有效监管的制度和体系不仅会造成资产的不应有的损失,更造成激励机制的扭曲和公平的丧失。我国对年薪制尚没有比较完善的制度,这使得国企高管的年薪制只包赢不包亏,责权利没有相应配套,激励约束机制只见激励缺少约束,国企高管除了年薪之外,还享有相当多的职务消费,而这些消费消费很容易成为灰色收入。而缺乏这些收入,则容易导致59岁现象。因此,职务消费缺乏透明性,且不容易监督。

5.高管薪酬信息不透明,社会舆论监督不够。

高管薪酬信息不透明,高管们到底多少薪酬缺乏透明度,出资人(社会公众)也无从掌握。上市公司年报也很少提及高管领薪者姓名和数量,以至于在信息披露中,只是披露高管薪酬处于哪个区间。只是公布高管人数、薪酬总额和相关人数,以及董事、经理中前三名薪酬金额。没有说明薪酬与其完成的工作和企业业绩如何相关,即使提及也由于信息披露不完整,导致大家看到的高管薪酬比实际数据要少。更需要指出的是,我国信息资料公开性不够,涉及到上市公司还存在着造假乃至操纵等一系列问题。

6.薪酬管理配套措施建设滞后。

外部环境对企业薪酬管理影响很大,随着经济持续高速度的增长,企业薪酬管理外部环境有了一定改善,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国有企业所有者“虚置”,缺乏一个对经营者强有力的考核激励约束主体。国家至今未出台统一的成熟的年薪制和期权期股的相关规定,各地各企业的做法不一,差距很大,很不平衡。

目前中国资本市场很不健全,股票市场的表现是缺乏一个成熟、稳健、法制化的股市,期权、期股实行的基础不稳固。企业经营者与党政领导干部界限不清,二者的福利待遇没有明确规定。

二、国有企业高管薪酬问题的解决对策

高管薪酬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薪酬问题的解决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当前尤其要高度重视国企高管薪酬出现的种种问题,妥善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带来的种种危害和负面影响。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当前应实施5个方面的政策措施,努力解决企业高管薪酬问题,构建企业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体系。

1.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大力推进企业薪酬规划设计工作

要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有效性依赖于股权结构、市场环境和内部组织机构设计等多方面的因素,但其核心仍然在于权力的制衡。国企高管薪酬畸高,与企业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有关。因此,国企法人治理结构需进一步完善。建立完善的企业治理结构,是有效防范基于委托关系所产生的国企经营者“道德风险”等问题的根本途径。 转贴于

要大力推进企业薪酬规划设计工作。企业薪酬设计应当由董事会集体作出决策,并将薪酬设计上报给国资委备案,以实施监控。对国企薪酬与考核委员会的人员结构严格界定,可以包括企业有关部门的专业人员、企业的员工代表、独立董事、外部咨询顾问等,但是不应包括管理层人员,独立董事必须保持相当高的比例。目前一些国企董事会虽然设立了薪酬委员会,但实质上形同虚设,没有行使监督义务。

2.明确界定高管经营业绩考核内容,建立健全科学的企业绩效考核体系

一是要明确界定高管经营业绩考核内容,使其有章可循。

二是确定科学的评价指标及其体系,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要坚持政治标准与经济标准并重,主要突出经济标准的工作方针:对国企高管的工作绩效考核应该从不同的侧面,使用不同的指标,以保证考核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合理性。在高管绩效考核中,要确定科学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指标,增加对工作业绩方面评价的力度。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采用多种行之有效的考核方式,对高管进行全面考核,规定各种考核的权重,量化指标定量评分,得出考核成绩;将高管业绩考核结果与薪酬紧密挂钩,严格兑现,提高可信度。

三是企业必须认真执行绩效考评体系,及时兑现与考评结果相联系的薪酬分配方案。

四是加强对高管的经常性考核监督,将政府的监督考核和企业内部的业绩考核联系起来。

3.完善“国企高管薪酬”激励机制,构建适合中国特点的高管薪酬激励机制

(1)正确认识和运用薪酬激励的基本原则,着重用好“成本—收益”法则,合理确定企业薪酬激励政策与薪酬结构。薪酬激励的基本原则主要有劳动价值分配原则、柔性化原则、合规原则、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配原则。国企高层经理人员激励约束机制的制定,必须遵从“成本—收益”法则。

(2)合理拉大薪酬差距,提高企业经营者薪酬满意度和公平感。在设计薪酬制度时,应采取积极应对人才竞争的措施,逐步加大物质激励力度,根据责任、风险和业绩确定薪酬水平,尽量将经理层非货币收入货币化,发挥货币化收益的显性激励效用。

(3)注重长期激励,建立多元化的薪酬激励模式。既要长短期激励呼应、正负激励结合,又要薪激励实现手段的多样化。

(4)企业高管人员薪酬应当与业绩优劣挂钩。高薪酬必须有企业的业绩作为前提,只有高管的薪酬与企业业绩挂钩,才能真正产生出激励效应。好的薪酬制度的关键是要建立在业绩考核的基础上,把考核结果跟薪酬激励挂钩。同时,高管人员的薪酬结构,可变薪资的比例应适当增加。

(5)增加国企高管薪酬的透明度和有效性,保持企业薪酬制度的公平性和竞争性。

4.严格执行各项规定,健全薪酬监管法规政策体系

(1)要严格执行现行薪酬管理的各项政策法规规定,进一步做好国企高管薪酬管理工作。不但要严格执行《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暂行办法》、《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外)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同时还要严格执行《关于中央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有关事项的通知》、《关于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的指导意见》等法规。

篇6

股份回购是一种再融资方案,目的在于凭借合法的途径对公司对外发行的股票进行回购的行为。上市公司通过证券市场对自家在外发行的股票进行回购,是对公司资产的重组,会造成总股本的收缩。在这一过程中,公司的实收资本必然会受到影响,同时还会引起股权结构变化和资本结构变化等,同时上市公司通过股权回购还会影响公司的经营控制权和获利能力以及股票价格等。上市公司对于回购股份的处理大概有以下几种:一是把回购的股份进行注销,从而改变公司的总股本数量;二是对于回购的股份进行库藏,增加公司管理层对公司的控制权;三是对于股权回购作为一种投资或者管理行为,既可以用于公司作为股权激励的响应股份,又可以作为一种投资行为,一旦公司有需要或者外部环境和公司内部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把回购的股份进行出售,获得现金流的同时还有可观利润。

西方国家大多数情况下是将回购的股份当作库藏股进行保留。我国2005年10月27日修订通过的《公司法》第143条规定,“公司不得随意收购本公司的股份”。而股份回购最早源于美国,主要用于上市企业规避政府对于现今分红管理的目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发达市场的之中常见的资本运作方式。

二、股份回购与股票的关系

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是上市公司价值的直接反应。但是有时国家政策、消息面和证券市场的走势对公司的股价有相当大的影响,甚至是与公司价值相违背。而上市公司可以通过股份回购使公司股票价格相对平稳和真实反映公司的内在价值。提供方案的主要对象应该是财务管理部门,财务管理应该对方案的选择提供更为科学,精细的数据支持,才能做到尽可能减少税收的支出和效益最大化。

(一)股份回购引起的财富效应是财务管理重要内容 通过很多实例表明,上市公司的股份回购对股价造成了很大影响,并且与上市公司功能公布的股利分配方案有很大不同,其中受到影响最大的是标购。上市公司对股份进行回购,很大程度的提升了股票的价格,这种情况呗称为回购财富效应。美国学者早在1981年就对回购财富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且列出了数据模型 研究,美国学者威尔麦伦在1981年就已经给出答案,列出了模型。在以下的公式中,W代表股份回购带来的财富效应,PE是指回购后的股价,NE指回购后的股本,PO是回购前的股价,NO是回购前的股本,PT则表示回购价格,FP则表示回购比例。公式如下:

W=PE·NE-[P0No-PT(No-NE)] (1)

W/P0No=(PT-P0)/ P0-FP+(PE-P0)/ P0(1-FP)(2)

公式(1)表示的是股票回购的财富效应。而公式(2)表示的是股票回购的收益率和主要来源:一部分是出让与回购相同权数的部分股东收益率;而另一部分就是因为股票回购让股票价格上升给出让股权的股东带来了效益。

从上面的供给可以发现,股份回购后产生了较大的效益,并且效益率在15.7%;股份回购后的价格与没有宣布回购之前价格超出10%左右;股票回购的结果是让公司的股票价格有了可持续性的增加。同时还长生了六种推论假说。

(二)股票回购用于调整财务杠杆,优化资本结构 上市公司股份回购与股票增发和举借外债又有不同之处,股份回购是上市公司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和法规,通过证券市场对自家对外发行股票进行回购的方法,调整上市公司的股票数量和股权所占比例,以此提高上市公司的负债率,发挥财务杠杆效应,实现上市公司的价值最大化。上市公司股份回购是由公司的经营状况、公司股票价格和外部环境所综合决定。如果公司把股份回购的钱,用于别的投资就会产生税收等,而股份回购的税率小得多,这也是上市公司优化投资途径的必要手段之一。

(三)是稳定股价的重要途径 上市公司回购自家股票主要有三个目的:一是通过对股份回购起到稳定股票价格,降低经营风险的重要方式。因为当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低于公司自身价值时,为了防止一些产业资本或者金融资本的投机行为,进一步打压公司股票,为收购上市公司添加筹码。所以上市公司通过对自家股份回购,来稳定股票品价格,进而增加对股权的控制。二是提高股票的内在价值。股票内在价值的提高,能够充分发挥财务的杠杆作用。上市公司收购自己的股票后再注销,导致总股本的减少,同时在收益一定时总股本减少就会单方面造成每股收益增加,从而提高自己的股份自身价值。这样就对公司未来的融资成本有一定的影响,使融资成本偏低。三是投资行为。当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低于股票自身价值时,上市公司会根据自身的经营状况和外部环境来对证券市场就盈利能力进行评估,把对外的投资,用在对自家股份的回购上,通过股权收益来获得投资收益。同时股份回购,也是通过证券市场向股民暗示其该公司具有未来预期有很好到的回报收益,值得购买该上市公司的股票。

(四)股份回购与现金股利影响与财务成本核算的关系 作为股利分配的主要表现形式:股份回购和现金股利分红等主要形式。上市公司在自身经营和外部环境与证券市场等条件适当的时候,当股份回购比例和回购价格相协调的情况下就会使股东产生的效益会比现金分红更好,这就对财务提出了要求,要分析哪种回报股东的方式方法更好,这也是上市公司对财务管理的基本要求之一。

例如:上市公司税后利润为73200万元。公司总股本为24400万股。每股收益3元。顾票价格为12元。市盈率40倍。最后上市公司董事会一致决定拿出税后利润的三分之一以股份回购的形式来进行股利分配方案,考虑到收税为:20%,可以得出一次可以得出:

如果进行现金派发,得出最终每股可分得金额为:

732000000*1/3÷244000000*(1-20%)=0.8元

如果公司以14元的价格进行股份回购数量为:

732000000*1/3÷14=17428571

股份回购后的每股收益:

732000000/(244000000-17428571)=3.23元/股

股份回购的股票价格:

3.23元/股%40=12.92元元/股

两种不同方法的收益比较:

12.92元/股>12.8元/股

经过以上的分离可以看出,股利税率高于资本收益税率是,对股份回购给股东带来的收益要比现金分红多;对于该上市公司的投资者而言,选择的余地较大,投资者可以根据公司的分红状况和经营状况决定是否在股份回购时,是选择对该上市公司的股票继续持有或者是选择卖出。对于以上情况的分析,都是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同时财务管理也可以根据这些内容为公司提出更佳方案,以便于在法律法规允许的情况下为公司全体股东创造更大的利益。

三、股份回购对财务的影响

(一)股份回购使公司的财务风险增加 在上市公司进行股份回购的同时,经常有新债务的伴随发生,这样在上市公司的财务杠杆也会增加公司的财务风险。公司在回购股份的同时,也引入了新的债务,如果公司采用的都是负债融资的方法,进行股份的回购,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每股的收益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公司在回购前每股的收益会大于回购发生是年利息额与回购规模的商。这样,在负债融资的情况下,每股的收益不会降低,并且债务的偿还也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当然,盲目的扩大债务的规模势必会增加公司的经营风险。

(二)股份回购中的支付风险 股份回购必须以大量的资金作为基础,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并且是一次性的投入,这样会对公司的现金流造成压力,进而影响到对其他环节的支出。如果上市公司在股份回购方面投入的资金比可供分配的利润高,那么公司的经营活动会产生现金的静流量,导致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过高,必须有良好的支付能力,才会避免风险。因此,将资金一次性的投入股份回顾,企业的其他经营活动势必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整个公司会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

(三)股份回购与财务指标 上市公司进行股份回购通常会伴随总股本变化的产生,通常来说总股本是逐渐减少的。在股份回购的过程中,伴随着新的债务的产生。同时现金出现大幅度的流动,这无疑是对财务管理的巨大挑战,影响到公司的财务指标,特别是会导致每股净资产、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的变化。实践表明,股份回购对财务指标做出了重大贡献,能立即提高每股收益(EPS)和净资产收益率(ROE)。

(四)股份回购与其它财务风险分析 证券市场的投资者通常会认为:上市公司一旦进行股份回购,就是上市公司的产生经营受到一定的影响。例如:投资者认为公司的经营出现了一定的问题;企业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会影响到公司的资金流通,进而使企业协调财务的难度加大。另外,公司的股份收购必须要以一定的法律为基础,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如果一旦受到处罚也会增加公司的现金流压力。同时公司财务也应该发挥财务管理职能进行监督和建议。

股权回购作为工具使用时,不仅要对其在我国证券市场使用的现实意义有充分认识,还要对股权回购这把双刃剑的两面性有充分的认识,在合法利用的前提下,做到使用效益最大化,为全体股东创造效益是利用股权回购的关键。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绩效管理;人力资源;考核;激励

人力资源是企业成功的最重要的资源,企业成功和发展来自于每个员工、每个部门的高水平的绩效。通过调查分析,目前企业在绩效管理方面存在着以下误区,而江铜集团针对误区取得了较好的改进方案:

一、企业所运用的考核方案不合理

许多企业没有为各个岗位设置恰当、可行的考核指标,如一些职能管理部门,由于他们的工作成果难以用具体的财务指标来衡量,因此就忽视了对他们的考核,或者仅是简单地考核其出勤率等易于量化的指标。此外,许多企业错误地将绩效评价与绩效管理等同起来,简单地认为绩效管理就是在年底对员工一年的工作进行一下评估。其实绩效管理是一个持续、系统的工作,绩效评价仅仅是其中一部分,还应包括更为重要的绩效计划、绩效沟通等过程。因此,在实践中一些优秀企业,如江铜集团在员工手册中制定了相应的规定和流程,如企业对员工行为准则:为员工的今天负责更为员工的明天着想。企业的使命是:共创共享。人才观是用好该用的人做好该做的事,以便使经营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沟通、反馈能够做到制度化、长效化。

二、企业的薪酬政策对员工缺乏激励作用

在一些企业中,员工个人收入中的固定部分所占比例过大,而与绩效挂钩的浮动部分所占比例过小。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不管员工干多干少、干好干坏,其收入相差很小的现象。有些企业尽管也存在着各种形式的考核,但是考核完就完了,没有将员工的收入与其考核结果有机地联系起来。还有些企业在年初也制定了计划和奖罚办法,但是在随后的工作中又随意进行修改,年终时也没有完全兑现。这些都使得考核流于形式,企业不能有效地对员工进行激励和约束。

江铜集团过去因劳动人事和工资分配制度相对滞后,制约着江铜的竞争能力。2010年度专门聘请中国劳动工资研究所针对江铜集团的组织架构和人力资源结构,下大力气进行改革,引入人力资源管理,建立起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以绩效考核为主的薪酬分配体制,以提高公司整体形象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体举措有:

1、下发江铜集团司企字(2010)2号文件《江西铜业(集团)股份公司所属单位组织机构调整和定岗定编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要求,为确保集团组织机构调整和定岗定编工作如期完成,成立了组织机构调整和定岗定编工作领导小组,对定岗定编工作进行了总体布置安排,抽调了业务骨干组成专门工作小组,负责业务流程梳理和岗位说明书的编制审订,并做好岗位评价工作。业务流程梳理内容为:绘制主要业务流程图(通用流程、专用流程),编制审订岗位说明书。

重新梳理并设置员工岗序标准。随着规模的壮大,工艺流程变化,产能提升和采选主要大型设备的增加后,有部分岗位的劳动强度、工作环境、工作责任和技术要求等都发生了较大变化,部分操作岗位、维修岗位、辅助岗位和管理岗位的岗位工资和岗序设置相对不尽合理。为使岗位工资的岗序设置更加合理,经借鉴主要设备作业、工艺流程特点与同行业岗序设置的成功经验,并考虑了集团管理的实际情况,对所有员工岗位从劳动强度、工作环境、工作责任、技术要求以及产生的效益等进行综合权衡,对现有岗位中的岗位工资进行了相应调整。与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合作对岗位进行评价,进而以此为基础优化薪酬体系设计和绩效管理体系设计。

2、为完成公司人力资源战略,出台政策鼓励内部单位员工流动。在参与异地调动政策调研中,集团对各层级都主要采取“为调遣人员提供异地调动津贴”形式提供福利政策,同时也采用“为调遣人员提供安置费”形式;仅2010年度就实现400余人流动、整合和顺利安置。

江铜集团拥有各类专业人才,通过内部整合,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人工成本,缩短培训时间,凝聚人心,融入企业文化,有效的培训资源,使新录用人员在短期内能熟悉掌握所录用岗位要求的应知应会和操作技能,使他们能迅速适应岗位,更好地为集团服务。同时,有效缓解了新聘人员因文化差异而带来的矛盾,事实证明,通过3个月的集中培训,使他们有个矿山文化过渡期,培训结束后更快地融入到江铜这个大集体中。

3、为公司员工提供“三险两金”,为特殊工种的员工提供意外伤害险和人寿险,现正积极研究并适时推出补充养老保险和年金制度。

4、2008年初江铜集团全面启动股权激励试点,以股权激励为重点,建立完善企业负责人激励约束机制,并对扭亏为盈或大幅减亏的企业实施奖励,使企业经营管理者、职工与企业结成命运共同体,形成真正意义上“我要发展”的内在动力。

江铜集团股权激励计划选择的激励工具为股票增值权,这是指上市公司授予激励对象在一定的时期和条件下,获得规定数量的股票价格上升所带来的收益的权利。每一份股票增值权的收益等于股票市价减授予价格。激励对象包括董事会成员及部分高级管理人员。首次激励将授予50.99万份股票增值权,仅占激励计划签署时公司股本总额的0.0168%,股权激励计划的每一份股票增值权将与其一份H股股票挂钩。考核指标既包括了收入指标(主营业务收入),也包括了盈利能力。考核指标的多层次、全方位设置,将对公司整体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转贴于

三、部分企业的管理者缺乏相应的能力和必要的培训

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企业对中层管理者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精通业务、敬业勤奋,同时还必须善于调动下属的工作积极性,能够对员工进行有效管理,通过团队合作来实现部门和组织的目标。但是,许多管理者明显缺乏这方面的管理能力。更为严重的是,许多企业忽视对中层管理者的开发,没有及时为他们提供足够的培训。这就造成了一些管理者或者不会做计划,或者在工作中忽视或不能与员工就绩效方面的问题进行持续、有效的沟通。

江铜集团由清华科技园江西分园作为培训的合作方,邀请全国一流院校对企业管理有深刻研究、学术理论有深厚造诣的专家学者前来授课。培训内容紧扣企业实际和干部提升自身素质需要,设置了领导力与执行力提升、企业投融资决策、企业管理等三大模块17个专题。对管理者进行专业培训,达到学以强智,学以立德,学以致用。

四、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

大多数企业对人力资源部门的资金、人才、信息化建设投入不够,使得人力资源部门还处在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阶段,忙于大量繁杂的事务性工作,无暇顾及其他,因此工作往往很被动。江铜集团为摆脱这种局面,加大了对劳动人事部门的投入:一是改善办公硬件条件,实行电脑办公和办公自动化;二是开发处理日常事务性工作的软件,实现信息化管理,减少处理日常事务性工作的时间;三是引进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提升管理水平;四是加大对劳动人事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转变观念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能力。

面对企业存在的诸多问题,一些人主张完全照搬领先企业的管理模式,希望能够迅速、彻底地解决所有问题,这种做法显然是不现实的。企业带着问题发展是很正常的事情,重要的是要识别出严重阻碍企业发展的瓶颈,并采用最简单的方法有效地解决它。正是基于这种简单、实用的考虑,同时借鉴行业内的先进经验,引入职位管理概念,职位管理包括职位说明和职位评估,主要为绩效管理和薪酬管理提供基础信息。江铜集团即采取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链,即3P模式。(一)实行3P模式最重要的目标就是提高员工和组织的绩效。实行绩效管理无疑是该核心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简单地讲,此模式下的绩效管理主要包含两个成分:关键业绩指标和绩效管理流程。

1、关键业绩指标(KPI)。企业中每个职位的工作都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进行评价,也就有许多种业绩指标,而找到合适的关键业绩指标是首要的任务。在为每个职位设置KPI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KPI须与公司战略目标相符合,并能够促进公司财务业绩和运作效率;二是KPI必须是被考核者所能够影响的,同时应能够测量和具有明确的评价标准;三是KPI必须有有效的业务计划及目标设置程序的支持;四是设置KPI时必须充分考虑其结果如何与个人收入挂钩。

2、绩效管理流程。前面曾经提到一些人对绩效管理存在着各种误解,其中之一就是误将绩效评价等同于绩效管理,绩效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没有合理的绩效计划、充分的绩效沟通,那么绩效评价必然会导致经理为难、员工不满。因此,设计合理、实用的绩效管理流程是非常重要的。

(二)加强基本制度建设。江铜劳动人事工作方面的基本制度,涉及到劳动人事和工资分配及劳动保险等各个方面,并与员工的利益密切相关,也是江铜劳动人事工作的基础。基本制度的完善与否,是衡量一个企业劳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否成熟的基本标准。这些基本制度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规划;岗位测评、职位人员分类方案;薪酬激励制度包括绩效考核办法、岗位工资制度和奖金分配方案、员工福利和晋升;员工招聘和劳动合同管理办法:岗位竞争方案;员工个性培训方案;劳动保险方案等。

不难看出,江铜集团改进思路力求简单、有效、实用,并不盲目追逐全面、完美。我们认为只有这样才是符合企业实际的,会为企业真正带来效益。

我们根据以上思路帮助企业改进绩效管理的实践经验,对想要或正在改进绩效管理的企业提供几点启示:

1、新的绩效管理系统必须得到企业高层领导的认可和全力支持。推行一个新的系统会遇到许多困难,如果没有高层领导的坚决支持,常常会半途而废,这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资源、损害了管理层的威信,而且极大地增加了今后改革的难度。

2、企业在推行新的系统时,需要做大量培训。员工大都对绩效管理抱有负面情绪和不愉快的经验,而一个绩效管理系统能否成功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员工是否配合,因此很有必要让所有参与考核的人了解该系统的目的、使用程序、方法以及与自身的关系等等。同时,绩效管理系统的成功实施还要求管理者具备较高的管理能力,因此相应的管理培训也是很重要的。

3、对具体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和诊断,引入人力资源管理。应首先了解自己的实际情况,进一步讲,是要知道自己在管理上存在些什么样的问题,以便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因此,有必要对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以找出存在的问题。如若可能的话,也可聘请社会的专门咨询机构,对公司管理上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诊断。

4、改革要逐步深化,劳动人事和工资分配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工作量太,复杂而敏感。同时,改革是要成本的,必须与一定的经济条件相适应。因此决定着江铜的劳动人事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必须分步实施,逐步深化。要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转变观念,对出台的一些方案要坚决地执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择一些员工支持度高,基础工作扎实,管理规范,经济效益好的基层单位进行试点,取得经验,逐步展开。

5、切实做到考核结果与个人收入合理挂钩。力争个人收入与能力、业绩挂钩,做到钢性考核、及时兑现。

主要参考文献:

[1]朱舟.人力资源管理教程.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篇8

先有首富李嘉诚减持撤资,后有PE创东方斥资10亿元参与定增,新闻不断的长园集团近一年来备受市场关注。

如果创东方定增成功,其将代替李嘉诚旗下的长和投资成为长园集团的大股东。不过近一个月来,长园集团的股价已跌去25%。截至5月15日收盘,长园集团股价为8.8元/股,距增发价7元/股越来越近,一旦出现价格倒挂,可能导致此次定增夭折。

大股东争相减持

长园集团于5月15日减持公告称,公司股东华润深国投于5月8日~5月13日减持453万股,占总股本的0.52%。至此,华润深国投自2013年10月30日至2014年5月13日已累计减持4318万股,达到公司总股本的5%。本次减持后,华润深国投的持股比例由此前的11.2%降至6.2%。与此同时,李嘉诚旗下的长和投资于5月6日也再次减持1000万股,目前其持股比例已从2012年末的35.8%降至8.2%。

尽管目前长和投资频频减持招致股民一片质疑,不过将长园集团带出泥沼的也是长和投资。长园集团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曾遭遇持续亏损,当时长和投资将骨干员工许晓文派往长园集团担任总经理,在长和投资的协助下,长园集团仅用两年时间就扭亏为盈,并于2002年12月2日在上交所挂牌上市。

上市后,长园集团以近30%的净利润年复合增长率给投资者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从去年开始,长和投资开始尝试落袋为安,长园集团的股价也一直在低位徘徊。长园集团管理层希望通过参与定增来抵消大股东减持对股价的负面影响。事实证明,此番举动对股价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在定增方案后的半年里,长园集团的股价增幅最高超过40%,不过随着大股东的持续减持和市场环境的恶化,长园集团的股价开始呈现断崖式下滑。

在此情况下,长和投资仍然表示未来还会进一步减持公司股份。

就在两大股东争相减持的同时,创东方却表示拟设立股权投资基金认购长远集团1.5亿股增发股份,涉及的资金超过10亿元。定增完成后,创东方将以14.8%的持股比例成为公司的第一大股东。目前定增事项仍在等待证监会的批复。

股价或倒挂增发存变数

对于长园集团而言,此番定增并非第一次。早在2011年6月份,长园集团就开始筹划定增,方案历经多次修改,最终于2012年3月12日获得了证监会核准批文。

不过由于股价持续下跌,股价与增发价出现倒挂,长园集团不得不宣布终止增发方案,改为发行可转债。后来该方案通过证监会批准,不过就在长园集团准备发行的时候,却因为长和投资减持违背了其增持承诺而遭证监会处罚,导致长园集团历经一年的融资举动无疾而终。

此次定增或许重蹈覆辙。随着大股东的频频减持,长园集团的股价也一路下滑,近三个月来,长园集团的股价已累计下滑了25%,接下来的股价走势将牵动多方神经。因为此番定增除了补充流动资金之外,还被众多媒体解读为变相的股权激励。公告显示,长园集团及其控股子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核心人员拟参与创东方股权投资基金的认购,并且拟通过认购该股权投资基金的份额,最终持有不超过公司此次非公开发行规模30%(即4500万股)的股份。

此番定增对象创东方与长园集团也颇有渊源,创东方主要从事投资及投资管理业务,创东方董事长肖水龙曾任深圳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以下简称 “深国投”)董事、副总裁,其在任期间促成了向长园集团的投资,深国投于2008年更名为华润深国投,目前,华润深国投仍为长园集团第二大股东(持股6.2%)。

此番定增,创东方也有自己考量,目前IPO情况不明,一级市场投资的项目退出难度加大,随着监管的趋严,不管是IPO还是并购的时间都被拉长,伴随的风险也加大,而定增就相对灵活。不过由于审核时间较长,增发价倒挂的几率也增大,在此期间,如何稳定股价将考验各方的实力和能力。

中弘股份:中弘股份5月14日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中弘卓业于去年5月13日通过约定购回式证券交易将公司股份5000万股(公司2013年半年度实施分配方案后增加到9500万股)出售给国泰君安,现公司已全部购回上述股份。购回后,中弘卓业持有9.8亿股公司股份,占总股本的51.2%。

兆日科技:兆日科技于5月8日公告称,4月29日,徐广利通过深交所大宗交易系统累计买入兆日科技559.7万股。4月30日~5月7日,徐广利合计买入88万股。两度买进后,徐广利合计持有兆日科技647万股,占总股本的5.8%。

晋亿实业:晋亿实业于5月13日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晋正企业于5月8日~5月9日合计减持3963万股,占本公司总股本的5%。此次减持后,晋正企业仍持有晋亿实业4.05亿股,占晋亿实业总股本的51.1%。

篇9

不过随着互联网巨头抢占市场,公司正在走下神坛

472

2017-6-5

投资者报

57岁的时候,大多数人在做什么?退休或即将面临退休,但无论如何,创业似乎都离这个年纪的人很遥远,即便是在“双创”如此火热的今天亦是如此。

但一切皆有可能。陈宝珍,厦门集美大学水产学院电子仪器厂的一名退休员工,2000年,当时57岁的她参与创立网宿科技,投身到新兴行业的IDC业务中。成立于当年1月的网宿科技,主要业务是向客户提供全球范围内的内容分发与加速(CDN)服务、互联网数据中心(IDC)服务及云服务整体解决方案。

后来,这家公司于2009年10月正式登陆创业板,并从2012年12月开始,用时14个月,股价从13.52元涨到141元,以10倍多的成长速度超越贵州茅台成为当时的A股“一哥”。然而,从2016年8月起,网宿科技股价开始不断下跌。直到今日,股价仍然“跌跌不休”。

发展17年来,陈宝珍一直作为网宿科技的第一大股东而存在。但她没当过网宿科技一天的高管,也没经营过公司。值得注意的是,网络上关于陈宝珍的个人信息也寥寥可数。陈宝珍是如何实现从退休职工到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的转变的,她与网宿科技有什么“不能说的秘密”,这也是外界津津乐道的话题。

同时,作为见证了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历程的公司,网宿科技为何在互联网经济繁荣的今天却黯然失色。为了解更多事实,《投资者报》记者致电致函网宿科技。令人遗憾的是,其董秘办的电话多次未能打通,采访邮件也迟迟未见回复。

神秘的第一大股东

去年5月,《新财富》2016年500富人榜公布,网宿科技的陈宝珍以73岁的高龄位列女性富人榜第12位。在近年来热门的TMT行业,仅有蓝思科技的周群飞和陈宝珍来自该行业,前者曾经问鼎内地“女首富”,后者是网宿科技的第一大股东,也是该公司的创始人之一。

出生于1943年的陈宝珍,堪称演绎了中国资本市场的一段传奇。

据公开报道显示,2000年1月,当时已经57岁的陈宝珍,是厦门集美大学水产学院电子仪器厂的一名退休员工,并未安然地享受退休生活,而是与留美学生周艾钧一道,成立了网宿科技的前身――上海网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这家公司涉足当时即便在美国也属新兴行业的IDC业务。

根据资料显示,彼时中国的网络技术还只是停留在ISP(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即向广大用户综合提供互联网接入业务、信息业务和增值业务的电信运营商)的基础阶段。因此,陈宝珍也算是国内IDC业务的领军人物之一。

成立初期,网宿科技的注册资本为200万元,周艾钧、陈宝珍分别出资100万元。之后的近10年时间,虽然公司的股权结构几经变更,包括周艾钧退出,但陈宝珍一直是最大的股东,她在网宿科技先后投入620万元。

据报道,在2007年完成引入创投资本和经过2008年的上市辅导之后,2009年10月,网宿科技正式登陆创业板。以2016年陈宝珍90亿元身家计算,该笔投资回报超过1450倍。

然而,陈宝珍并未在网宿科技担任任何职务。该公司对陈宝珍身份的描述一直是创始人和实际控制人,但她的名字从未出现在公司董事会、监事会或者高管的名单中。网宿科技定期报告里对陈宝珍的描述只有“退休”两字。也就是说,她没当过网宿科技一天的高管,也并未经营过公司。

如此励志而传奇的财富故事主角,竟由一位神秘的退休女士演绎。外界不免有诸多猜测,有消息称,陈宝珍有可能是代他人持股,亦有推测称,网宿科技的实际投资人有可能是陈宝珍的子女。市场众说纷纭,由于未能得到网宿科技的确认,外界依然充满好奇。

白马股成长轨迹

网宿科技的辉煌巅峰,是曾用时14个月夺得第一高价股桂冠。在2014年2月10日,网宿科技曾以134元的收盘价,超过贵州茅台,一时成为市场“第一高价股”。走到这一步,网宿科技经历了“三级跳”。

第一跳是在2012年12月4日。当日,该股曾一度下探至13.52元/股的低位,也正是从这一天起,网宿科技开始了长达7个月的“跳高运动”,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到2013年7月5日。该期间,网宿科技的股价一直稳稳地小幅上升,但涨幅却累计高达178.84%,达到37.7元/股。

第二跳是在2013年7月8日,当日股价开始连续出现大幅上涨行情。

第三跳是在2014年1月21日。从当日开始至2月19日,10个交易日累计上涨47.26%,并一举创下134.01元/股的历史新高,站上当时A股第一高价股的位置。

据媒体分析,第一跳的背后,是由于良好的业绩作为支撑。网宿科技2012年度的业绩预告,净利润超过1亿元,同比增长60%~90%;同年4月,该公司又了利润分配方案,拟每10股派送2元(含税)。

在此期间,网宿科技还推出几项创新产品,包括备受市场关注的ECB(电子密本模式)在线云备份解决方案、CDN网络加速平台技术升级等。

第二跳的最直接原因还是业绩。网宿科技2013年上半年的业绩预告显示,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同比增长78%~115%,远远超出了市场预期。

随后,证券机构纷纷发研报表示看好,该股也因此接连收出阳线,并不时伴有涨停。网宿科技的这种上升状态一直保持到2014年1月20日,而这一日,该股收盘价已达到91元/股。

而在2014年1月21日,中国互联网发生了一件大事――全国出现大面积DNS(域名系统)服务器故障,大量网站无法正常访问,市场传言,有可能被海外黑客攻击,这敲响了互联网安全的警钟。受此刺激,作为中国本土互联网CDN及IDC的领先企业,网宿科技随即受到市场的热捧,股价顺势大幅冲高,进而成功超越贵州茅台。

寄望于海外业务

对比当下,往日的辉煌似乎遥不可及,今年6月1日收盘价仅为10.72元/股。自2016年8月起,网宿科技股价开始不断下跌,至今跌幅达50%以上。股价为什么会“跌跌不休”,到底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

在外界看来,网宿科技股价大跌的原因,与其业绩增速放缓密不可分。网宿科技历年的财报显示:2013年公司净利润为2.37亿元,同比增长128.55%;2014年公司净利润为4.84亿元,同比增长为104%;2015年公司净利润为8.31亿元,同比增长降至72.10%;而2016年,公司净利润为12.50亿元,增幅进一步下降为50.41%。

网宿科技董事长刘成彦在2016年业绩交流电话会议上表示,公司这次的业绩预告数据确实和以前不太一样,不理想,出现了业绩下滑。目前的CDN行业和前几年不一样,前几年参与者较少,现在有很多新的公司加入这个行业,风险投资也加大了投入,行业处于热闹的状态,竞争也更加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市场价格出现较大的调整,公司也调整了产品价格,公司毛利率水平有较大的下降,导致整个公司的利润下滑。

事实确实如此,随着近年来CDN业务的爆发,不仅传统CDN运营商在通过加快网络建设和节点布局,一批互联网巨头也纷纷涌入CDN市场,面对络绎不绝的新进入者,CDN行业的“价格战”已经打响。

今年5月中旬,继阿里云、网宿科技之后,又有5家企业拿到了CDN牌照。这5家企业分别为:腾讯云、蓝汛通信、帝联科技、同兴万点、福建光通互联。据不完全统计,国内至少有数十家企业在从事CDNI务,而获得正式牌照者只有上述7家企业。如今不是一家吃香的年代了,网宿科技股价下跌有其必然性。

然而,网宿科技并未完全放弃开发新的增长点。根据报道显示,今年2月中旬,网宿科技在其的重大资产重组公告中称,将收购韩国CDN服务商CDNetworks公司近85%的股权。在这之前,网宿科技还曾收购俄罗斯CDN运营商CDN-VIDEO LLC公司70%的股权。去年,网宿科技还在爱尔兰和印度设立了全资子公司。

进入云计算领域欲想分一杯羹,也是网宿科技反击的一招。早在2015年,网宿科技就曾宣布进军云计算市场,社区云。去年年底,网宿科技还收购了两家云计算企业,希望从擅长的CDN业务切入,逐步扩展到云计算和存储领域。

根据媒体报道,业内资深人士指出,网宿科技无论是发力海外CDN还是投资云计算市场,其大方向都是对的。但是,海外业务短期内不会给网宿科技的收入、利润带来太大的变化,因为截至目前,网宿科技的海外业务营收占比太少。

员工持股可行否

近期,让网宿科技再次被集中关注的,还是其以近乎五折的价格,拿出3726万股来激励员工的股权激励计划。

5月12日晚,网宿科技披露了2017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草案,拟向激励对象授予3726万股,约占公司总股本1.55%。其中,首次授予3526万股,预留200万股。据了解,这次的激励对象包括公司(含子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业务)人员以及公司董事会认为需要进行激励的其他人员,共计921人。授予价格为每股6.44元。当时的股价还在12元/股左右。

网宿科技的这一努力是否取得了意想中的效果,进展如何,此计划的推出到底能否起到提振股价的作用?由于网宿科技的沉默,外界只能继续静观以待。

股权激励计划似乎能让更多的员工享受到公司的权益,但与之相反的是,网宿科技的大股东在减持。今年3月13日晚,网宿科技公开了大股东的减持计划。公司实控人陈宝珍、董事储敏健分别计划未来6个月内,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减持不超过500万股(占总股本的0.62%)、225万股(占总股本的0.28%)。第二天,网宿科技股价开始下跌。

篇10

MBO实施的财务条件和具体操作

MBO是产权交易市场和资本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企业进行产权优化、激励管理层的重要手段,从财务运作的可行性来看,一般实施MBO应满足:

1.企业存在需要通过MBO来解决的财务问题,这是出让方和受让方实施MBO的根本动机。从出让方来看,如被出售的分公司亏损或者已不适合企业总体的战略目标,因此将它出售,在美国,MBO被作为业务放弃与退市的重要形式。此外,还可能是由于原有企业产权不明晰等财务治理问题,如我国的国有企业甚至是上市公司由于非流通国有股的存在,国有股缺乏终极所有者,造成企业治理结构欠佳,财权、财责缺乏较好的制衡。我国国有企业通过实施MBO,可以明确管理层为被收购企业的所有者,使控股的管理层的自身利益和企业利益息息相关。MBO常被用作激励企业的管理层、提高企业管理绩效的全面手段。因此,MBO被看作是双方一项企业财务战略,其欲解决的是企业重大的经营和财务问题。

2.愿意发起收购的管理层具有相当的筹资能力,能获得投资银行和其它权益出资人的支持,尤其是金融中介能为管理层提供足够的资金。在收购中,管理层一般要解决收购资金的5%-10%左右,这是收购启动资金,投资银行的杠杆性贷款,其它公司外的权益出资者或战略投资者能提供权益资金的大部分。在我国因为存在有关法规的限制,MBO运作不能以被收购公司的资产做抵押向商业银行获得贷款,《贷款通则》规定银行贷款不得用于权益投资,这和国外流行的MBO融资方式有很大的差别。我国部分已完成的MBO案例中其所需的资金5%-10%来自高管自身,其余大部分来自公司以固定资产作抵押的银行贷款或私募,有一定的法律风险。参照国外成功的做法,我国要解决法律条款方面的限制,使MBO通过被收购公司的资产抵押获得贷款,这个渠道的利用有利于降低MBO运作的难度,否则管理层实施收购的资金难度极高。以粤美公司为例,其收购资金达3.2亿元,是管理层个人远不能及的数额,因此,若没有金融市场的融资支持,MBO就无法顺利进行和实施。此外,还要利用其他的资金渠道,目前我国境内有5-10家MBO基金正在筹集之中,这些MBO基金正是看中MBO涉及的收购资产将在未来的经营者的管理下创造经济效益和增加企业价值所能提供的高回报才乐于介入MBO。这些筹资渠道的扩容有利于增强管理层的筹资能力,提高MBO的可行性。

3.被收购的企业中的现有业务还有相当的资产,并具有一定量的重置价值,且可以在管理层的完整规划下经营并创造更大的价值。投资MBO的一个关键是收购企业能因此带来超常收益,管理层、MBO基金、银行才有动力介入,若收购标的没有一定的资产和业务基础,管理人员仅购买一个空壳公司,便没有什么经营前景。正式鉴于现有的资产和业务苦于缺乏一个明晰的产权基础和缺乏充分的管理层激励从而无法实现有效经营,才有MBO实施的必要,才为MBO参与各方提供了投资回报的空间。

这些条件符合代表实施MBO具有一定的财务可行性,而现实地完成MBO,在我国大体上必需遵循以下几个步骤:

1.意向阶段:主要是对MBO的可行性评估,出让方与受让方达成初步意向,以及出让方征询地方主管部门的初步意见。当上述内容得到答复,管理层才会正式启动MBO的运作。

2.准备阶段:工作重点在于组建收购主体,安排财务顾问、律师、会计师、资产评估等中介机构的介入,并根据需要寻找战略投资者共同完成对目标公司的收购。

3.实施阶段:为MBO的关键,涉及收购方案的制定、价格谈判、融资决策、审计、资产评估,并准备相关的申报材料。

一经上述协议签署后,上市公司进行公告,披露股权安排转让的相关信息,同时向当地证管办和证监会报备相关材料。

MBO对双边的财务影响

(一)对出让方的财务影响

1.有利于剥离不良资产,减轻债务负担,或调整经营战略处理淡出的业务。正是公司认为这部分业务经营绩效不好或者不再适合经营方向的调整等要求,因此有必要剥离这部分资产,而在美国的MBO中,该部分业务涉及的房地产、建筑、设备、股票、存货和应收账款等,可以作为收购方的抵押资产。

2.要做好公司出售的财务分析,认真权衡公司出售的成本与效益。如果公司在业务上仍有一定的潜力,只是在管理、资金上出现问题,出售也许并不是最优选择。出售业务不完全是为了卸包袱,要合理分析其现有的业务的潜力,是否有重整的可能性,若有回旋的余地,就不能一卖了之。管理层往往有很强的购买的动机,并会通过各种手段来达成交易,如在缺乏良好的信息披露的条件下,不乏有公司的管理层利用信息不对称、打着股权激励的幌子,掏空上市公司。

3.可获得一笔巨额的现金收入,增强企业现金能力。杠杆收购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它用现金而不是用股票支付,因此出售企业将给出售方带来巨额的现金流入。这部分资金需要合理地安排,需要事先筹划,可以考虑投入到符合现有战略目标的项目上去,或用于充实现有核心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规模的扩张上。如果能达到预期效果,则可“扬长避短”。

(二)对于受让方的财务影响

1.成为一个少数股东控制的私人持股公司,产权明晰,为公司今后的财务等工作提供了一个规范运作的平台。因为新公司的资本结构仅包括主要管理层成员和外部少数公司权益投资和投资银行贷款,其结构不同于原上市公司或原国有独资企业,已成为民营性质的股份制企业,从原国有企业那种缺乏终极所有者的产权状态变成主要管理成员个人、加入的权益资金所有者所有的状态,产权明晰化,有利于公司的新一步发展。

2.要合理地安排借款的偿还,加强财务风险的管理。MBO中发生的债务成为公司现实的负担,这是企业高度利用财务杠杆实施MBO的结果,为此要注意好负债管理,通过企业有效的经营和资金管理,安排好企业负债的归还,控制好企业的财务风险。

3.安排好企业未来的财务计划,处理好未来几年的资本性支出、研发开支、广告等费用的递延安排。尽管原有的管理层是被收购业务发展的绝佳人选,但要搞好被收购企业,未来的研发开支等是必不可少的,而购买方又必须安排偿还巨额的贷款,资本支出等对企业的未来具有重要影响的开支不得不置后考虑。

我国MBO的财务信息披露规范

我国为了规范业已出现的MBO这一新生事物,使其规范化发展,在2002年12月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第15号、第16号、第17号、第18号、第19号即《上市公司股东持股变动报告书》、《上市公司收购报告书》、《要约收购报告书》、《被收购公司董事会报告书》、《豁免要约收购申请文件》等五个重要的规范文件。并指出其适用于2002年12月1日后发生的上市公司收购及股东持股变动行为。这次公布的5个文件,主要涉及到上市公司股东持股活动中的信息披露,收购活动中的信息披露、要约收购活动中的信息披露及被收购公司董事会的信息披露,对具体的披露内容均有详细规定。在上市公司股东持股变动活动中的信息披露中,对MBO首次提出了详细要求。据规定,信息披露义务人应披露管理层收购支付方式及资金来源,如就取得股份签有融资协议的,应当披露该协议的主要内容,包括融资的条件、金额、还款计划及资金来源。除了上述融资协议外,如就该股份的取得、处分及表决权的行使与第三方存在特殊安排的,应当披露该安排实行管理层持股的目的及后续计划,包括是否将于近期提出利润分配方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