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征收存在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4-01-25 17:23: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土地征收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我国土地征收纠纷主要是土地补偿及后续安置问题。本文以田野调研的方式深入调查西宁市乐家湾村土地征收现状,分析了征地补偿的标准、范围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建议。
关键词:土地征收;补偿制度;社会保障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0)11-0000-01
一、乐家湾村基本概况
1.基本情况
乐家湾村隶属西宁市经济开发区政府,西与十里铺村相邻,东与杨沟湾村相邻,约有土地2000多亩。截止2010年10月16日全村共有村民517户,总人口2715人。其中,男1067人,女1048人,劳动人口1207人。
2.区位条件
乐家湾村位于西宁市城东区东部,以乐家湾村为基点,距西宁市政府约16公里,距城东区政府约11公里,距乐家湾镇政府约5公里。村南、东、北侧分别是昆仑东路、兰西高速、八一路。
3.生产经营方式
乐家湾村土地被征收以前是典型的农村社区,生产经营方式主要以农业为主,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以油菜籽为主,村民年收入约为3200元。土地被征收后,生产经营方式发生改变,大部分村民靠外出打工、交通运输业谋生,目前人均收入6228元。
二、乐家湾村征地补偿标准及详细征地状况
1.西宁市人民政府令第37号文件征地补偿标准
乐家湾村自2001年开始至2009年结束,征地标准始终按照2001年2月16日西宁市人民政府令第37号文件《西宁市集体土地征用补偿标准暂行规定》执行。截止征地结束,相应补偿款分为安置补偿款、土地补偿款、地上附着物补偿款、青苗补偿款及时全额发放。具体补偿标准及算法如下:
(1)补偿标准
耕地前三年平均年产值按下列标准执行:旱地每亩600元。水浇地分别为:粮田每亩1300元,菜地每亩2700元。
土地补偿费:征用耕地,人均耕地1亩及以下按该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10倍补偿。人均耕地1亩以上,按该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8倍补偿。
安置补助费:征用耕地的按前三年平均产值最低5.2倍,最高20倍补助。
附着物补偿费:房屋的拆迁补偿标准按《西宁市城市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房屋拆迁安置补偿标准及价格评估规则》执行。
青苗补偿费:旱地每亩600元、水浇地(粮田每亩1300元、菜地每亩2700元)前三年平均产值1倍支付。
(2)征地补偿金额具体算法
补偿金额=土地补偿金+安置补偿金+青苗补偿金+地上附着物补偿金
土地补偿金=土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10(或8)
安置补偿金=土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人均耕地面积所对应补助倍数
青苗补偿金=土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2
附着物补偿金=附着物相应面积或数量*单价
2.乐家湾村具体征地状况及补偿金额
乐家湾村征地自2001年至2009年结束,分六次进行,共征土地2000多亩,主要包括耕地、宅基地、菜地、冷棚、暖棚,具体用作公共基础建设用地、教育用地、工业用地。
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西宁市城东区经济开发区正式成立,急需大量土地用于公共基础建设,一次性征得村南100多亩耕地、菜地、大棚,用于开发区南环路段公路建设,土地及安置补偿标准为60300元/亩,青苗及附着物补偿另算。
2005年征南环路以南耕地、宅基地及菜地80多亩,用于工业用地,土地及安置补偿标准为60300元/亩,加附着物、青苗补偿共77300元/亩,拆迁房屋补偿450元/m2,并无偿提供等面积的新宅基地盖建新房。
2006年第二次征村南耕地、宅基地及菜地共800多亩,补偿标准同上,拆迁村民搬至新村“凯乐和谐家园”,被征土地目前已建成投产亚洲硅业集团、亚洲铝业有限公司、佳和铝业有限公司、伟德钢业有限公司、国鑫铝业有限公司等。
2007年至2008年分两次征村东耕地、菜地及小学旧址共1000多亩,补偿标准为土地、安置、附着物、青苗补偿共100500元/亩,目前建成投产的有青海电子材料发展有限公司、青海省金阳光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西宁市澄川小学。
2009年征村西原集体名义下三个砖厂共100多亩,每亩补偿110000万/亩。
三、乐家湾村在征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公共服务条件落后
(1)老年人生活没有保障
截止2010年10月16日,全村共有60周岁以上的老人200多人。老人普遍反映新村缺少老年人活动场所,农村低保水平低,新农保政策还没有享受。
(2)青壮年就业难
全村青壮年男性共有700多人,85%由于文化水平低,没有特殊技能,加之缺乏就业培训机构,导致征地时与开发商达成的用工协议不能履行。
(3)户籍政策落实不到位
随着集体土地国有化,农业户口应当转为非农业户口,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机制也应当随之而有所提高。土地征收后,行政区划模糊,不能同等享受城镇户口福利待遇。
(4)周边工厂污染严重
村90%土地征收后用作工业用地,给村民人身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特别是亚洲硅业在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含氯元素的有毒气给村民的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2.政府执行政策过程中程序不规范
(1)政务不公开
自征地至今,村民从未见过土地征收相关文件和补偿标准。村委会表示征地补偿标准由开发区政府口头传达,征地公告也只是通过大会形式草率执行。
(2)财务不透明
村北有近150亩土地被政府租用建设人工湖―宁湖,以每年800元/亩租金进行补偿,村委会表示租金以福利的形式补偿给村民,但至今没有见到任何关于租金的账务公示。
(3)解读政策的力度不够
部分失地老人向村委会询问,为何享受不到国家新农保政策,村委会以不清楚为由搪塞村民,引起老人们强烈不满。
(4)征用土地测量工作不科学
征地测量过程中程序不规范,存在量少不量多的情况。测量的标准和工具由政府提供,测量工作由政府和村委会共同执行,存在以“关系定面积”现象。
四、乐家湾村征地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1.科学界定公共利益
公共利益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一是土地使用方向具有鲜明的社会性特点,不以赢利为目的;二是项目受益人是社会绝大多数人;三是土地征收后更具社会效益。
2.实行完全补偿原则
采取完全补偿原则,既要对土地、安置及地面附着物进行补偿,还要对使用权、预期利益损失、无形利益损失等进行补偿。
3.完善土地征收补偿与安置机制
在安置问题上,应坚持“保护农民合法利益”的原则,使失地农民能够保证其生存权和发展权,对被征收土地上的农民进行妥善安置。采用以下补偿方式:住房补贴;地价款入股安置;社会保险安置;留地安置;用地单位安置;农业安置;土地开发整理安置等安置途径。
4.征地双方分别委托评估机构估价
为避免征地过程中土地量少不量多、拆迁估价不公正等现象,双方可以分别委托价格评估机构对所征土地、被拆迁房屋进行评估,当评估价格不一致时,政府部门应采纳估价高的结果。
5.完善相关立法,建立许可听证制度
被征地人应介入征地许可的决策过程、征地程序,确立程序保障。政府决定征地时,应当进行公告,召集相关利害人进行听证,被征地人有权抵制征地行为。
6.完善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制度
提供良好的住宅配套措施,依法办理失地农民农转非手续,建立就业培训机构并定期开设就业培训课,解决失地老人养老保险问题,维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 西宁市国土资源部.西宁市人民政府令第37号文件《西宁市集体土地征用补偿标准暂行规定》,2001-02-16.
篇2
一、我国农村土地征收补偿存在的问题
(一)征收补偿原则不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47条第1款规定,征用土地的,按照征用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宪法》对征地补偿应依据何种原则进行也并没有明确。我国虽然在2004年的宪法修改中明确了补偿条款,但是对补偿的原则却没有明确,征地补偿原则缺乏宪法基础。
(二)征收补偿标准不合理
土地征收征用激发社会矛盾的直接诱因是补偿的公平问题。《土地管理法》规定的土地补偿费、劳动力安置补助费都是按照被征收土地前三年的平均年产值计算的,其补偿标准计算的基准是农地的年产值,是不合理的。
(三)征收补偿权利种类不明
虽然我国现行宪法规定了“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但并未具体规定,补偿是何种权利,如果说宪法是根本大法,仅作了原则性规定,那《土地管理法》总应予以明确了吧,但答案是否定的,《土地管理法》第47条规定;征用土地的,按照征用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也没去明确补偿是补偿何种权利损失,《物权法》对此也未给出答案。从征收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侵害的分析可以看出,对补偿权利种类进行界定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补偿程序不完善
征收补偿价格确定的随意性则是未引入民主协商程序,目前农村土地征收补偿程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农村土地征收补偿程序缺乏公正性。二是未设置事前补偿程序。土地补偿款屡被拖欠是因程序未作刚性限制,因《土地管理法》未明确将土地补偿规定为土地征收的事前程序,所以无法彻底杜绝拖欠补偿款现象。三是土地补偿救济程序缺失。任何权利的实施必须有保障,而程序无疑是最为有效的,但我国对农村土地征收补偿没有明确规定司法保障,没有为土地权益人设立出现争议后向人民法院的救济途径。司法实践中,有关土地征用补偿等问题出现争议,许多法院尽量不予受理,导致对公民财产保障的极度弱化。
二、完善我国农村土地征收制度的对策
(一)科学确定补偿原则
我国在宪法中虽然没有明确农村土地征收补偿的原则,但《土地管理法》规定:对土地征收实行按照土地原用途进行补偿,因此,在宪法中明确农村土地征收补偿原则十分紧迫。
(二)合理设定补偿标准
1、加快我国农用地定级估价步伐。土地征收补偿不论采取何种补偿原则,其核心问题关键在于土地价格的确定问题。为了避免地方政府为自身利益而在土地定价问题上侵犯农民利益,可由省级人民政府统一组织对未来一定时期可能被征收的土地委托中介机构进行价格评估并据此制订土地价格级差目录,用于指导土地征收补偿。
2、要适当提高现有补偿标准。在近期不改变农村土地征收补偿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可考虑适当再提高土地征收补偿标准,具体增幅可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确定。
(三)建立土地发展权制度
土地发展权不论土地所有权属性一律归国家所有的制度安排不利于保护集体的土地财产权,因为照此按排农民集体将与土地发展权无关,农民集体权益没有得到落实,这是违背《宪法》关于农村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的规定的。既然是所有权,就应当包括发展权益,同时此种安排也不利于保护耕地,因为这样土地补偿价格仍旧是征收方一方说了算,农民没有保障。笔者主张我国可借鉴美国土地发展权归属于原土地所有权人的模式,规定土地发展权归原土地所有权人所有,即国有土地的土地发展权归国家,农民集体土地的土地发展权归农民集体,这样的制度设计既能做到公平,又能产生效率。
(四)完善补偿程序
法律的正义唯有通过公正的程序才能得以维护,法律程序是人治和法治的分水岭,是防止权力专横和权力滥用的屏障。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加以完善:一是补偿方案应将双方协商作为必经程序。二是有必要确定事前补偿原则。所谓事前补偿就是指政府在取得土地所有权之前,必须先对土地权益人进行补偿,至少必须与其就补偿的范围、标准、方式及补偿金的支付时限等问题达成协议。三是有必要明确土地征用补偿款的救济途径。有必要在立法上进一步明确农村土地征收补偿的司法救济途径。具体来说,就是要确定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明确集体组织组成人员的成员权,确定成员的土地权利,确定他们的诉讼主体资格,要明确土地征收中哪些纠纷法院应该受理,包括被征收主体和土地需用人。
(五)建立补偿款分配监督程序
篇3
一、“税收存续期”的定义及管理现状
企业当期所发生的经济事项往往会影响到后期的税收问题,从经济事项发生到涉税事项产生的这段时期即称之为“税收存续期”。一般而言,“税收存续期”随经济事项发生而开始,随涉税事项产生而逐步结束。现阶段,对“税收存续期”的管理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够。不管是税务机关,还是纳税人,对“税收存续期”涉税事项管理的重要性还没有充分的认识。虽然,目前从“后续管理”的角度对企业所得税“税收存续期”的管理有所强化,但如何从“税收存续期”的角度统筹各税的“后续管理”,还缺乏统一的认识与研究,更没有系统的规划、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措施等。
(二)风险意识不强。“税收存续期”具有三个特点:1.存在的普遍性。“税收存续期”普遍存在于纳税人和多税种之中,尤其是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营业税;2.时间的不确定性。有的存续时间较为明确,有的存续时间却无法预知;3.相关人员的变动性。存续期内,既可能是企业财会人员变动,也可能是税收管理人员变动。导致税企双方均可能产生一定的税务风险,而这些风险往往容易被税企双方所忽视。
(三)政策水平不高。税收管理工作中,由于部分税务人员对涉及“税收存续期”的税收政策不熟悉,对税收政策与财会制度的差异不了解,导致不能对“税收存续期”相关税收事宜进行系统规范的管理。
(四)管理范围不广。目前对“税收存续期”的管理,较多的是从企业所得税“后续管理”的角度进行强化,而对个人所得税、营业税等税种的“税收存续期”管理较薄弱,有的甚至还是盲区。
(五)管理手段滞后。目前对“税收存续期”的涉税事项管理方法较为落后、手段比较单一,既没有推行专业化管理,也没有实行信息化管理。
二、“税收存续期”产生的原因
(一)因税收政策原因产生的“税收存续期”。按照税收政策相关规定,企业当期所发生的经济事项影响后期的税收缴纳,特别是明确规定企业经济事项发生时暂不征税的税收政策。例如,国家税务总局国税发〔20__〕年60号文规定“对职工个人以股份形式取得的拥有所有权的量化资产,暂缓征收个人所得税;待个人将股权转让时,就其转让收入额,减除个人取得该股份时实际支付的费用支出和合理转让费用后的余额,按‘财产转让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该政策中,从个人以股份形式取得拥有所有权的量化资产暂缓征收个人所得税,到个人将股权转让时再按“财产转让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相隔一段时期即“税收存续期”,而且存续期的长短因股权转让的时间而定。又如,《企业所得税法》第十八条明确规定,“企业纳税年度发生的亏损准予向以后年度结转,用以后年度的所得弥补,但结转年限最长不得超过5年”,该规定中,企业当期所发生的经济事项(亏损),影响到后5年的企业所得税,其“存续期”最短可能一年,最长可能5年。
(二)因税收政策与会计差异原因产生的“税收存续期”。由于税收政策与财务会计的目的和前提,以及遵循的原则不同,税收政策对某些经济事项的确认与财务会计存在差异,而不可避免地产生的“税收存续期”。例如,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预收账款,会计上不确认收入;营业税上确认为计税收入;企业所得税上不确认收入,但要按毛利率预征企业所得税;土地增值税上不确认为清算收入,但要按规定比例预征土地增值税。由此,《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一条专门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企业财务、会计处理办法与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不一致的,应当依照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计算”。如企业发生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按会计制度能够全额计入当期损益,但税法规定,不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1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其“以后纳税年度”即属于“税收存续期”。
三、“税收存续期”税收管理相关案例
(一)个人所得税案例:某有限责任公司由原集体企业于20__年改组改制成立。改制时,注册资本(实收资本)1000万元,其中,企业职工以股份形式取得量化资产250万元。20__年10月,股东转让65.78%股权计657.8万股,在计算股权转让个人所得税时,企业按账面实收资本乘以转让比例扣除转让成本657.8万元。
“税收存续期”分析与处理:企业职工以股份形式取得量化资产的涉税经济事项于20__年7月发生,但根据国税发〔20__〕年60号文规定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而“存续”于企业,20__年股权转让时所转让的65.78%部分164.45万元(250×65.78%)不能作为成本扣除,因而税务机关审核时调减了成本扣除额而补征了个人所得税32.89万元。尚未转让的34.22%的股权所包含的量化资产则仍然“存续”于该企业。
(二)营业税案例:20__年,某房地产开发公司共开发了abcgf共5栋商住楼,其中a号楼为产权式酒店,共有332间产权房,20__年底止已售出257家。
购房合同约定,业主在签订合同时首付50%,剩余款项由租用业主产权式酒店房的某酒店用租金(年租金为购房总价的8.5%)代业主支付,至付完为止。合同总价款4977.7万元,首付2488.85万元,剩余款项由酒店分6年付清,每年支付423.1万。
“税收存续期”分析与处理:房地产开发公司20__年销售不动产业务已经发生,按营业税条例规定,首付50%应于20__年申报缴纳营业税,剩余款项在未来6年内于每年收到酒店租金时申报缴纳营业税,其“税收存续期”长达6年。20__年3月税务稽查部门对该公司20__年和20__年度纳税情况进行稽查时,20__年首付及20__年合同款项均申报了营业税,但20__年3月进行稽查时,因主管会计变动,20__年和20__年合同款项均未申报营业税,税务稽查部门不仅追缴了该公司营业税42万多元,还给与了一定的处罚。
(三)企业所得税案例:某纺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__年6月委托某资产评估机构对其15宗土地进行了评估,账面价值2500万元,评估值3500万元,评估增值1000万元,企业进行了借记“无形资产”、贷记“资本公积”1000万元的账务处理。20__年10月,该公司以15宗土地作价3500万元和现金500万元投资于某公司,取得某公司80%计4000万股股权。
“税收存续期”分析与处理:企业资产评估增值,会计上允许增加相关资产的账面价值,但税法规定不得改变计税基础,不得计提折旧或者摊销费用,也不确认收益。如果企业转让该资产,原评估增值部分应确认收益的实现并缴纳企业所得税。该案例中,从资产评估经济事项发生,到该资产用于股权投资,其存续期为4个月。地税稽查部门于20__年对该企业20__年至20__年度的纳税情况进行稽查时,该企业20__年账面亏损712万元,调增应纳税所得额1000万元后,实际应纳税所得额为288多万元,不仅减少了20__年以后需要弥补的亏损,而且当年查补企业所得税72多万元。
四、加强“税收存续期”管理的建议
(一)加强相关税收政策及财会制度的学习。特别是要熟悉财务会计制度与税收政策存在的差异。只有这样,才能对企业发生各项税收进行正确的分析判断,才能准确地对企业“税收存续期”影响到本期的税收进行计算,从而规避因政策不熟而可能导致的税务风险。
篇4
关键词:农村;土地;征收补偿制度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但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对土地的需求也不断加大。为了国民经济和城市的发展,国家和政府选择让农民交出土地以支持城市的发展,而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就是土地,所以为了维护农民的基本权益才制定了农村土地征收补偿制度,但是我国目前的农村土地征收补偿制度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并没有真正维护到农民的基本权益,所以如何完善农村土地征收补偿制度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农村土地征收补偿制度概述
土地征收指的就是国家通过制定法律的形式将农用地转化为城市或工业等非农用地的一个主要途径,是我国乃至世界上任何一个正在进行城市化、现代化建设的国家获得城市建设用地的主要手段。我国的“土地征收”与日本的“土地收买”、英国的“强制收买”、美国的“最高土地权”等虽然称呼不同,但是实质内容上都是一样的,都是国家为了公共利益,通过立法的形式,给予被征收人一定的经济补偿,将被征收的私有土地转变为国有土地的行为[1]。从而可以看出,首先,土地征收具有法定性,必须要符合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必须要根据行政合法性的原则;其次,土地征收具有强制性,是一种国家强制收取他人私有土地所有权并使之变为国有土地的行为,并不需要取得被征地人的同意;再次,土地征收是为了公共利益所以还具有公益性。
因为土地征收带有的强制性严重侵害了被征地人的权利和利益,所以为了充分保护被征地人的权益,我国制定了农村土地征收补偿制度。所以由此看来,土地征收的补偿也具有一定的法定性,国家因为公共利益而损害了少数人的利益,所以国家就必须对少数人进行补偿,才能达到社会公平。通过以上分析,农村土地征收补偿制度的概念其实就是:国家为了多数人的公共利益,通过立法的形式,将被征收的私有土地转变为国有土地,并给予被征收人相应经济补偿的制度[2]。
二、目前农村土地征收补偿制度存在的问题
1、农村土地征收补偿原则不明确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但其中对农村土地征收补偿的原则并没有明确的规定,经过修改后虽然提到了补偿条款,但对农村土地征收补偿的原则却并没有明确规定,使得农村土地征收补偿缺少了宪法这个基础。农村土地征收补偿制度的概念中提到,征收的目的是为了公共利益,但是我国的法律中对何为公共利益,却也没有明确的界定,这种高度概括性的法律规定就使征地部门拥有了很大的自由裁量权。从而就会使地方政府有法律漏洞可钻,导致出现有些地方政府打着公共利益的旗号实际却是为了经济建设等目的征收土地的现象,从而出现大量的土地违法事件。很多被征用的土地并没有被很好的利用,而是出现了征收后闲置或者是弃置不用的现象,从中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农村土地征收权已经被征地部门滥用。
2、农村土地征收补偿范围过窄
农村土地征收补偿制度中对农村征地的补偿有着具体的范围,这些补偿费用主要包括土地征收补偿费、补助安置费和地上附着物、青苗的补偿费[3]。从这些费用内容上可以看出,对征地的补偿其实就是一种有限补偿,并不是完全性的补偿,这种补偿仅限于与土地有关的补偿,却没有考虑农村农民的残余地分割的损害、经济损失、租金损失等等可以量化的财产损失,所以这种土地征收补偿并不是一种公平、合理的补偿方式。
3、农村土地征收补偿标准不合理
农村土地征收补偿的标准是农村土地征收补偿制度的核心[4]。我国目前的农村土地征收补偿制度中对征收补偿的标准的制定,既没有按照土地的价格,也不是使用土地的租金,更不是土地在未来可产生的经济效益,而是对农业产值的计算。但是农业产值的数量具有浮动性和不确定性,但是法律中只固定了大致的范围和赔偿的限额,这种不明确的标准使得农民的利益在农村土地征收过程中被侵犯。并且农村土地征收后,农民的收入大大减少,那些所谓的补偿费用根本不能满足农民家庭的日常生活消费以及家庭教育支出,大大侵犯了农民的基本权益。
三、农村土地征收补偿制度的完善
1、对农村土地征收补偿的原则进行明确界定
土地征收原则是农村土地征收补偿制度中的关键问题,首先需要合理界定“公共利益”的概念,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和国外经验,对“公共利益”要进行严格限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水、电、气等公共设施用地;2、煤矿、铁路、机场等能源和交通用地;3、三峡工程、南水北调等国家重点工程用地以及军事用地或者政府机关用地;4、学校、医院等公益以及福利事业用地;5、水库、防护林等水利和环境保护用地。除此之外,还要根据“公共利益用地”的概念界定,加大执法监察力度,要确保土地征收的目的只能是为了公共利益,其他所有非公共利益用地都不得依靠农村土地征收来获取。
2、提高征收补偿标准,扩宽征收补偿范围
受我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国家利益或者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出现矛盾并且无法协调的时候,个人利益必须让步,但是现在是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并且处于市场宏观经济条件下,这种传统的观念已经不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对征收补偿标准进行利益衡量,首先要使征收补偿的额度与经济规律相符,其次要根据被征收农民的实际生活情况来对农民进行补偿,补偿标准要按照征收时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准进行,不能让被征收的农民感觉国家土地征收存在不公平现象。另外,在补偿范围上也要进行扩宽,除了现有的直接损失补偿项目外,还应添加残留地补偿和邻地补偿等间接损失的赔偿[5]。
3、健全并规范农村土地征收补偿程序
土地征收补偿程序是农村土地征收补偿制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保证征地利益合理、公正分配的核心和关键,所以国家要健全并不断规范农村土地征收补偿程序,尽可能地避免政府部门在农村土地征收补偿过程中进行暗箱操作。在土地征收时,要对征地审核阶段进行严格的监察,要确保征地项目符合“公共利益用地”。要完善公告登记程序,充分保证农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在登记程序之前要与农民就补偿事宜进行确认,如果存在异议,应由双方协商解决。只有补偿事宜获得被征地农民的认同,接下来的工作才能更好的开展。健全土地征收补偿程序还要建立专门的土地纠纷仲裁机构,通过建立专门的土地纠纷仲裁机构,能够确保农村土地征收补偿过程的合法性以及公平性,并且当被征地农民对公益事业的认定是否合理、程序是否有违法情况、赔偿额是否合理等事宜存在异议的时候,能够有一个专门的部门对之进行公开的审理。
结束语:
农村土地征收补偿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在农村土地征收补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去解决不断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以便做到有法可循、有法可依。要将农村土地征收补偿制度在实践中不断贯彻实施,以确保被征收农民的基本权利和利益,从而不断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唐佩玉.论我国农村土地征收补偿制度的缺失与完善[D].广西师范大学.2010,56(11):41-42
[2]柯晓飞.论我国集体土地征收补偿制度之完善[D].华南理工大学.2013,51(10):94-95
[3]陶瑞芳.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制度研究[D].广西大学.2013,34(08):101-102
篇5
关键词:房地产税收;税收制度;改革措施
目前,为了满足广大群众对住房的需求,缩小贫富差距,实现人民的安居乐业,我国政府正在积极的采取各类宏观政策。其中,房地产税收制度改革就是其中关键环节。中国房地产研究学者顾云昌指出:目前,我国的房地产总共涉及到七大项,共计三十七个税种,但是,主要集中在流通环节,而保有环节并不多见。未来的房地产税收改革将会重点放到扩大保有环节税费,降低流通环节税费上。其同时指出,房地产税收制度改革的试点工作将会逐渐转移到二、三线城市。
一、房地产税收政策
房地产税收就是政府在对土地以及土地改良物产权征收时执行的一类强制性手段。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目前,由于我国的土地资源稀缺,严重地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家采取各项房地产税收调控制度,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房地产税收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1.税种复杂,存在重复性征税
重复征税指的是国家对同一个课税对象或者税基在同一个纳税阶段执行了相同性质或者是性质类似的税种的行为。目前,在我国现行的房地产税制中重复征税问题主要体现在:
(1)房地产转让。按照企业纯收入征25%的所得税,营业税,同时,还按照所得土地的增值额征收土地增值税;(2)房屋租金收入。既要征收企业的营业税5%,又要征收企业的房产税12%;(3)土地。既要对城镇土地的使用税进行征收,又要征收耕地的占用税;(4)产权转移书据。既要征收印花税,又要征收契税。这一规定,不仅增加了房地产开发商的开发成本,还为很多“黑市交易”指明了“道路”,造成房地产税收的大量流失,进行严重地影响到房地产的市场平衡。
2.赋税不均存在于很多税收环节
目前,“流通环节赋税重、保有环节赋税轻”已经成为助长“黑市交易”,降低土地资源利用率以及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在房地产开发环节,前期税费包括土地使用税、开发税、市政配套税、建筑工程许可费以及城市建设维护税等。不仅如此,在报建阶段、建设阶段以及销售阶段都含有多项税费。但是,在保有环节,只有耕地占用税以及城镇土地使用税。这种税收政策严重地影响到房地产市场的正常运行。
3.以税代租、以费代税、以费挤税等局面较为明显
目前,我国在税、费、租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常常将三方面的有关概念混淆,从而对税收的宏观调控功能有所限制。例如:城镇土地使用税就是典型的“以税代租”,具有明显的地租性质。再如:当外资企业借助划拨方式获取土地时,就可以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从而造成“以费代税”的状况。同时,在房地产税收中,各类收费项目十分复杂,其收费的项目数量已经远远超出房地产的有关税种数量。
由此可见,国内的房地产商品房成本构成之中,其中的诸多收费项目大约占到了成本的41%,但是,房地产税仅占到了9%,如此混乱的房地产税收、税租以及租费构成体系,严重地影响到目前的房地产价格走势。作为房地产开发商,也不得不采取提升房价来维持纯利润,而最终付出代价的就是广大的消费者。过高的房地产税收,导致房价居高不下,进而导致群众的购房积极性严重降低,从而引发多种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形成,这严重地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团结,更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房地产税收制度改革措施
房地产税收改革主要包括房地产取得、保有以及交易环节的改革,其中,保有环节将是未来房地产税收改革的重点内容。
1.土地出让方面的改革
目前,我国的土地转让方式主要采用的是土地批租制度。对于土地出让方式的改革主要体现在:将现有的土地批租制改为土地年租制。土地年租制执行后,土地年租金是在土地的保有期间课税,使用者并不需要缴纳房地产税,实现了租税分离。具体措施:在明确国家对土地的所有权之后,政府按照土地年租制相关规定,采取招标、拍卖等方式将土地转让给房地产经营企业。同时,为了更加有效地限制土地购买者的炒作行为,土地出让金也可以采取年租金制度。
2.房地产税实施阶段改革
西方国家,为了有效地调节贫富差距,法律规定对赠与税和遗产税同时开征,如果死者在生前将财产赠与他人,则受赠者将缴纳赠与税,如果是死者死后的遗产继承,则继承者需缴纳遗产税,这两个税种,实行高超额累进税率和高起征点,使得高收入者缴税额增高,进而有效地调节了社会的贫富差距。目前,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升,但是,相应的贫富差距日趋严重,因此,借鉴西方的税收管理模式,实行遗产税以及赠与税制度,能够有效地缓解贫富差距加大带来的社会压力。
在转让环节当中,要对企业的所得税和职工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进行完善,同时,需要完善的还有二手房交易中的营业税以及个人所得税。目前,国内已将内资企业所得税与外国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合并,统一征收企业所得税,新税法已将原先的企业所得税基本税率由33%下调制25%,企业所得税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降低了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和房地产的成本,促进了稳定房地产市场的价格波动。
在保有环节,将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目前已改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合并为统一的房地产税(或物业税);将现行土地闲置费改革为土地闲置税。
3.征收物业税
(1)征税范围:房地产改革之后,现行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合并为物业税,所以物业税的征收范围应包含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的征税范围,并应当继续扩大范围。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以及乡镇企业的发展,物业税的征税范围应涵盖农村地区。不仅要对经营性房地产征收物业税,还要对非经营性房地产征收物业税。
(2)纳税人:物业税的纳税人应包括房产的所有人以及使用人。
(3)计税依据:房地产税制改革实施土地年租金制,所以在确定物业税的计税依据时,应当考虑购房者的税收负担问题,将房地产的评估价值作为物业税的计税依据是较为理想的选择。
四、结论
为了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缩减人民之间的贫富差距,促进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我国政府制定了多项宏观调控措施。其中,房地产税收制度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房地产税收对于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很多房地产税收制度已经不再有利于房地产行业的顺利发展,甚至对其产生了一定的制约作用。因此,对国内的房地产税收制度改革已经是势在必行。本文结合当前我国房地产税收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希望能够对国内房地产行业的良好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高 波:中国房地产税制:存在问题与改革设想[J].南京社会科学.2012(03).
[2]张连国 曹 阳:试述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应以房地产税改革为引导方向[J].时代金融.2011(18).
[3]孙 雷:关于改革完善我国房地产税收体系的思考[J].生产力研究.2011(06).
[4]王建新:国际房地产税收对我国的借鉴和政策建议[J].中国农业会计.2011(03).
[5]王建新:论国际房地产税收对我国的借鉴和政策建议[J].中国总会计师.2011(02).
[6]盖 兵:浅谈目前房地产税收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房地产业.2011(03).
篇6
【关键词】土地征收 补偿 公共利益
目前在我国,随着生产要素的集聚和城市的逐步扩容,大量土地被征收逐渐成为一种无法避免的趋势,这使得私有财产权保护问题日益突出。“不承认主体性的制度没有任何正义性可言”,现实中需要使用前置程序和补偿救济措施对集体土地权利进行保护。为此,立法者必须从一贯的公法思维中走出来,因为土地征收制度是一个与公私法和实体性规范都有关系的比较复杂的法律体系,其核心在一定程度上是受私法的物权保护制度所保护的,它恰好是这个土地征收制度中的原始基点。
“特别牺牲论”是土地征收的私法理论依据
每一种制度的出现、运行和发展都离不开理论的支持。土地征收制度也不例外。明确土地征收制度的有关法律基础有助于合理认识被征收人征收行为的法律性质和责任,还可以为依法确立征收补偿制度提供法律上的支持。任何社会的不同经济发展阶段都具有不同的理论,梳理从古至今的土地补偿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得权说、恩惠说、公用征收说、社会职务说、公平负担平等说、特别牺牲说等等。自从1949年以来,我国学界一直比较认同的只有“特别牺牲论”。
“特别牺牲论”是以财产权平等保护的原则为出发点的,它认为财产权不仅具有社会性义务,而且应该适用平等保护原则。与一般公法上的限制不同,在财产征收时,权利人必须要等到具体的征收行为公告后,才能知道自己的权利是否遭到了征收的损害。针对少部分人为公共利益所做的牺牲,国家应该给予相应的补偿,使其恢复或维持原有的财产状况。虽然“特别牺牲论”承认征收本身违反平等原则,但是对于补偿标准的规定是不合理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一直在增值,土地价格也会随土地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农民无法根据资源价值的高升持续获得补偿,只能一次性获得有限的补偿金。这种“买断”方式不仅使农民失去了土地增值带来的利益,也失去了土地承包权。这种所谓的“不完全补偿原则”是违背公平理念的。
关于我国土地征收补偿制度缺陷的私法分析
公权力对私权利的侵害。在我国土地征收制度中,自由裁量这个名词主要是针对公权力的,它涉及两个方面:
首先,公益性的认知问题。对于公共利益具体指的是什么,目前我国尚没有明确的规定。事实上,我们只是把原则上的规定带到了实际的操作中来,但是关于什么事业才是适合“公共利益”的,目前是没有明确规定的。如果只是简单地根据原则性规定对行政机关进行约束,这显然是不明智的。现行的征地制度不排除商业征收,这样会导致在征地过程中不能区分公益性与非公益性。不是用于公益性目的的用地,没有采取相应的方式进行转让的行为,有违公共利益的宗旨。如果在物权法出台之后还继续允许此种商业征收存在的话,不仅不能创造交易公平、秩序合理的土地市场,而且还会影响私人财产权保护制度的实行。
其次,程序制约问题。目前,在土地征收制度中,并没有全面的关于征收目的公益性的论证机制和审查机制。这包括:多方主体公开地对征地目的进行论证,以判定其是否符合公益性,此过程称为公开论证机制;相应地,对土地征收目的的审查行为称为审查机制。在我国《土地管理法》中,土地征收是要经过国务院或者是省级人民政府的批准后才生效的,但由于通常情况下征地主体和审查主体都是政府,因此,《土地管理法》的这种规定是根本起不到作用的。而关于土地征收目的公益性的公开论证机制更是不可能实现的。
集体所有权主体虚位。我国的土地所有权有两种形式:国家所有权和集体所有权。二者不存在隶属和派生关系,各自具有独立性,地位平等。当我们从所有权架构的理论层面进入实际中时,一些问题就会显现。例如:土地在集体所有者间的界定时常是模糊的,这就给确定土地征收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主体增加了相当大的难度。《宪法》、《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法律规定农村土地由农民集体所有,集体土地由集体经济组织行使所有权。然而在实践中,政府部门不是集体经济组织而是国家机关,村民小组不具备独立的法律地位、无法确定与村集体的权属关系,当政府征用土地时,就出现了无人能够代表“集体”行使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局面。对所有权主体的规定却造成了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的虚位,集体的土地本来归人人所有,然而却成了人人无权,结果在接受征地补偿过程中,分配规则也成了空谈。
对于完善我国土地征收补偿制度的一些建议
自我国加入WTO以来,土地征收补偿法律制度也随之突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限制,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先进的法律制度接轨,并处于逐渐完善的过程中。笔者认为,目前土地征收补偿制度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
树立农村集体土地权利的平等理念。宪法明确规定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是我国土地所有权的两种形式,那么二者地位平等,应受到宪法和法律的同等保护。因此,不能认为集体土地所有权是国家所有权的替补,不能用公权去刻意侵犯私权,更不能以国家所有权的名义去侵犯集体所有权的利益。为此,我们要改变对于土地所有权的立法思路,既要明确公权行使,也要用私法私权的关系安排征收关系,维护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是新时期农村土地征收法的目标。现行法律关于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规定还是相当不完善的。集体经济组织往往是只有土地的占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并没有相应的处分权,更不能通过什么方式去实现土地所有人的利益。有关土地征收的行政过程是复杂的,一个平等的财产交易过程,既要适用行政法调整,也要适用私法的调整。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征收仍然只是一种商品交换关系,还是应当遵循市场经济规则。因此,我们必须完善土地征收法律,确保农村集体所有权的完整和平等,合理适用私法,遵守法律并按照市场的规则来征收土地。
建立公平、公正的征地程序。在宪法中,程序是财产权保护的核心。土地征收是无法避免的,因此对于土地的保护表现在对土地征收目的的审查以及补偿标准和征收程序的核验上。我国规定,在土地征收过程中,征地补偿要发生在方案确定以后,相关地方政府应公告农民并听取他们的意见,但是这些程序只是一些原则性的规定,比较粗糙,与正当程序的差距还相当大,而且很容易造成土地非法转让等违法行为发生。因此,土地征收在程序上需要细化。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的制度和程序。例如,提前三个月贴出土地征收公告,清楚公布征地原因、征地单位和征地的详细信息,以便增强征地工作的公开性,使被征土地所有者对于征地情况有详细的了解。如果在征地过程中发生异议,可以举行听证会,听证费用由征地单位承担。在省市人大常委会上建立土地资源审查委员会,由委员会在听证会举行之前,到现场去察看并准备一定的资料。在听证会上,用地单位和被征收地单位应该综合各方的意见、证据,最后由土地资源审查委员会进行裁决。这样可以让土地所有权者参与到土地征收过程中,使他们进一步了解被征地的实际面积以及国家土地补偿标准等具体情况,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另一方面又可以提高土地征收过程中的公开程度,让土地征收制度和程序更加透明。
篇7
关键词:集体土地;失地农民;土地征收
中图分类号:F301.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7-0135-02
本文就目前我国农村土地在征收工作中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一、农村当前集体土地征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公共利益”概念模糊,土地征收范围过宽
《土地管理法》第2条第4款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也就是说,征收土地是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而不是某些经济组织利益的需要。但是,现行法律法规并没有明确界定哪些建设项目用地是为了“公共利益需要 ”,造成了法律上对“公共利益”的解释模糊,导致许多个人、单位与地方政府打着“国家公共利益的名义”以低廉的价格征用土地,进行商业开发,进而创造商业利润。
(二)土地补偿费用过低
根据《土地管理法》及有关规定,我国土地征收补偿中分为四部分:一是土地补偿,二是青苗补偿,三是地上附着物,四是被征地人员的安置。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产值的6~10倍,安置补助费为该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4~6倍,征用土地的其他补偿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参照征用耕地的补偿规定。显然,这种补偿方法带有计划经济的特征。以土地过去年产值作为确定补偿费用的标准,不能反映市场对土地及附着物的真实评价,尤其未考虑到农用地转为非农用地的土地价值的升值潜力,该标准明显偏低,而廉价的土地征收补偿费用难以维持失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难以准确体现地块的区位差异及各地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等,侵害了广大农民的权益,导致农民对征地的不满,容易引起农民与政府的冲突。
(三)失地农民安置方式过于单一,缺乏合理的保障制度
我国《土地管理法》第47条第6款规定:“支付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偿费,尚不能使需要安置的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增加安置补助费。”可见,我国土地征用的补偿制度的核心并不在于保障集体土地的财产性权利,而在于保障被征地农民的生存权利。可目前在广大农村,许多地方采用一次性货币安置方式,土地征收后,一部分失地农民由农村涌入城市,但由于缺乏技能和知识,又没有政府有力的就业培训政策的支持,基本处于失业状态;另一部分实现 “农转非”的失地农民,即使安置了工作,但由于他们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普遍偏低,也成为企业单位裁员的首选人员。他们的就业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也没有被纳入城镇失业保险保障的范畴,这样就造成大量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门的“三无”农民。
(四)征地费用分配混乱,分配没有具体细则
目前我国法律只规定了土地征用补偿费的分配原则,没有规定具体的分配标准,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资格认定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定,对于外嫁女、上门女婿、回迁户、空挂户、超生子女户、户口迁出的大学生、服役士兵、劳教人员、死亡人员家属等能否享有土地征收补偿费分配权、享有多大分配权都无明确的法律依据。因此对征地的补偿安置费缺乏一个分配到农户的具体细则,造成各村、组对征地补偿安置比较混乱。比如在发放的时间上有的一次性发放,有的分若干年发放;在分配对象上有的不分老少按人头发放,有的按被征地面积分配等。这样就导致没有享有分配权或没有享有完全分配权的村民引起对分配制度的不满!
(五)地方政府官员滥用权利,利用征地差价创造利润
去年在土地执法百日行动中国土资源部执法监察局相关人员透露:2000年―2006年,全国因为土地违法违规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的是8 698人,另外还有1 221人被追究刑事责任。2007年1―8月,在土地违法案件的查处当中,仍有893人受党纪政纪处分,245人被追究刑事责任。由此可见,因土地而滋生的腐败现象非常严重。某些地方人民政府官员为了发展地方经济,大力招商引资,以畸低的价格征用农民集体的土地,然后转手以高价出让给建设单位,他们则从中吃差价,囊入腰包,损害百姓的利益。
二、对我国土地征收制度完善的建议及对策
(一)完善土地征收法律法规,正确确定土地征用范围
只有把为公共利益而实施的征地与一般经营性用地严格区分开,才能有效防止集体土地所有权的被侵犯。因此,建议国家立法机关对《宪法》和《土地管理法》中的“公共利益”作出司法解释 ,明确界定“公共利益 ”的相应内涵。笔者认为,可考虑逐步将土地征用限定在以下公共利益性用地范围内:(1)国家机关用地和军事用地;(2)城乡基础设施用地;(3)国家重点扶持的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如煤矿、机场、大坝等;(4)特殊用地,如监狱、治安拘留所等;(5)享受特殊优惠政策用地,如经济用房建设用地、迁移户用地等;(6)公益及福利事业用地,如学校、医院等;(7)其他公认或法院裁定的公共利益用地。
(二)提高土地补偿标准,切实保障农民权益
由于我国特殊国情,土地在补偿的标准上,一般以市场价格作为主要参照依据。这个市场价值要通过规范的价格评估体系公平确定,由于失地农民是整个征地过程中真正的利益群体,相关专家在土地补偿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应该让失地农民也介入其中,根据土地的不同地域 、不同类型以不同的评估方法确定补偿标准,目的是使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不致因政府的行为受到实质的损害。对于土地征收的补偿标准 ,除了按价格补偿外,还要考虑为失地农民维持今后生活提供额外的经济补偿 。
(三)增加补偿渠道,完善失地农民保障体系
由于土地征用补偿标准偏低,土地补偿安置费只够农民维持几年的生活所需。这使得农民就业、养老等问题比较突出。因此为失地农民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体系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基础性工程。首先可以采用在土地转让收益中提高一定的比例,用于建立土地基金,并且把基金的增殖部分用于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其次,可以积极创造条件,向被征地农民提供免费的劳动就业技能培训,安排相应的工作岗位,为失地农民提供一个培训、求职、登记、职业介绍的一体化免费就业服务。再者,对有长期稳定收益的项目用地,在农户自愿的前提下,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与用地单位协商,可以以征地补偿安置费用入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通过合同约定以优先股的方式获取利益。
(四)完善分配细则,加强分配管理
关于征地补偿费分配的问题,既涉及法律,又涉及到相关政策;既涉及集体利益,又涉及到公民权益。在制定补偿分配政策与方案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坚持村民自治原则。征地补偿如何分配应严格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的程序,依据重大村务民主决策程序,召开全体村民大会讨论哪些人享有征地补偿费分配权及怎样分配等事宜,分配方案拟订后要及时向全体集体成员公布,经大家讨论无异议通过后才能形成决议由村委会执行实施。(2)坚持依法公正、加强监督的原则。征地补偿费分配方案在制定过程中有关部门应加强监督管理。首先,指导村民委员会或村民小组,通过合法的程序,制定征地补偿款分配方案,而不能一味地遵守风俗习惯;其次,组织联合成立监察组,以检查各镇、村、组对被征地补偿安置费的分配和使用情况,加强征地后对监督检查工作力度。
(五)完善土地征用监督机制,加强土地违法管理
由于各地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是在地方政府系列之中,土地行政主管工作人员难以违抗地方政府非法的圈地行为。为了更有效地实现对土地征收监管,对土地主管部门系列进行改革,实行由中央政府垂直领导国土资源的的执法监督,建立和完善土地征用听证制度,做好土地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工作,逐步建立起决策有程序、行为有规范、办事有章程、失职有追究的管理体制。当土地行政工作人员违法行政时,让农民可以通过行政诉讼使其被侵害的权利得到补救,要加大对违法批准征地人员的惩罚措施,完善对违法批准征地人员的刑事责任追究制度。
参考文献:
[1]伍利蓉.农村土地征收补偿中相关问题及对策[J].凯里学院学报,2007,(4):2729.
篇8
>> 土地登记制度比较研究 浅析我国土地登记制度 规范土地登记制度的几点思考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现代启示 集体土地上的房屋登记问题 农村房屋土地权属登记效力问题 分析集体土地内房屋的登记方法 关于集体土地上的房屋登记的思考 集体土地上的房屋变为国有土地上的房屋是初始登记还是变更登记 从物权角度透视中国土地登记制度 浅谈《物权法》对土地登记制度的影响 试论土地登记制度的改革与问题 构建我国土地信托登记制度的思考 中国古代社会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演变之我见 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看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变迁 关于房屋异议登记制度的探讨 浅谈优化房屋预告登记制度 论中国古代土地所有权制度 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对私人财产权的保护 集体土地房屋登记的书证认定与采证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历史 > 古代土地、房屋登记制度 古代土地、房屋登记制度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泓景")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民国时期,北京前门外西河沿东口商铺林立。图/FOTOE
全国范围内的房产登记制度,实际上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就存在。唐以后,中国在土地管理方面还出现了立契、申牒或过割制度。土地买卖必须通过官府,进行书面申报和登记,才能发生效力。否则,不仅交易无效,而且还要受到严厉的制裁。
从中国古代土地登记制度的历史演变可以看出,它主要是伴随土地税赋制度而存在的,乃税赋制度的衍生物,其最主要目的是便于税赋征收。地契作为田地所有人或使用人的权利证明只是其附带性的作用,并不能作为确权证书。更为重要的是,地契资料由官府掌握,且对外保密,普通百姓不能查询相关资料。
土地交易始自周朝
严格来说,中国在民国以前没有真正形成以公示为目的地产登记制度,但是以征收赋税、交易和提供质证以杜绝争端为目的的土地登记,早在周朝就开始了。
《周礼・大司徒》记载:“掌建国土地之图,与其人民之数,以安抚邦国,以天下土地之图,周知九州之地域,广轮之数,办其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湿之名物”,意思就是将天下的田地山川以及人口等进行造册登记,便于国家治理。
按照周朝建立时的制度,周天子拥有对全国土地的所有权,他直接统治的区域称为王畿。王畿之外的土地进行分封:诸侯所分得的土地称为诸侯国;卿大夫所分得的土地称为采邑;士所分得的土地称为禄田。他们对自己所分得的土地享有使用权,不能任意处分,所谓“田里不粥(粥,同鬻,出卖之意)”。他们还必须定期向周王交纳贡赋,土地的所有权还是掌握在周王手里。
西周初期,土地与奴隶均不得进入流通领域,但由于这二者即是农业社会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诸侯实力不断增长,周天子对各地诸侯的控制减弱,这种限制必然会被打破。到西周中后期,以土地和奴隶为对象的交换经常出现,而且事实上还得到了法律的认可。
目前可查的最早一宗土地交易,发生在西周。一个陕西出土的西周青铜器上,刻有一段关于地产交易的铭文,意思大致是在公元前919年农历三月,一个叫矩伯的人分两次将1300亩土地抵押给一个叫裘卫的人,换来了价值100串贝壳的几件“奢侈品”,包括两块玉,一件鹿皮披肩,一条带花的围裙。
历史上还有周厉王买地的记录。周厉王当朝时,为了扩建王宫,他买下一个叫鬲从的人的地,但没有立即给钱。鬲从担心周厉王赖账,周厉王还安抚他说,“你别怕,我一定会照价付款。如果我赖账,就让上天罚我被流放好了。”这是个很毒的誓言。
周厉王买地究竟花了多少钱,记载此事的铭文上没写。但有人买地、卖地,已经从侧面说明,当时除了有土地抵押,还存在土地买卖,西周中后期,应当是出现了统治者对土地所有权掌控的松动局面。
春秋时期,楚康王十二年(公元前548年),楚国下令“书土田”、“量入修赋”,其实就是对于楚国统治者要求对国境内的土地依据地势进行测量,并根据肥沃程度,规定其产量的标准,再根据产量征收赋税。这种方式其实就是在进行土地登记,按照收成的多少交纳赋税,明确了国家对土地资源的登记管理制度,这个可能是最早确立的有关土地登记制度的法令。
秦始皇在公元前216年下令“使黔首自实田”,即命令所有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农,按照当时实际占有土地的数目以及人丁数目,向中央政府如实呈报。所报内容经审查核实后,最后登记入册,上报到县。自此,可以看做是政府承认了私有土地的合法性,并依此为根据征收田租。
隋唐统计手实与分级汇账簿
隋唐时,据《新唐书・食货志一》记载:“凡里有手实(“手实”是指唐宋时在基层官吏监督下居民自报户内人口p田亩以及本户赋役承担情况的登记表册),岁终具民之年与地之阔狭,为乡账。乡成于县,县成于州,州成于户部。”
由此可以看出,唐朝的土地统计政策是很完备的:先在乡里进行统计,然后汇总成乡账;乡账完成后再上报到县,由县汇总成县账;县账完成后送达至州,汇总成州账,最后上报到中央户部。
在登记时间上,也有规定。据《唐令田令》,“诸应收授之田,每年起十月一日里正预校勘造簿,历十一月,县令总集应退、应受之人,对共给授,十二月内毕。”这样,全国有多少家庭,每个家庭授田和宅地数量是多少,以及每年应该有多少土地赋税收入,朝廷能做到心中有数且便于清查。
同时,唐代在土地管理方面出现了立契、申牒或过割制度,规定土地买卖必须通过官府,进行书面申报和登记,才算有效,否则要受到处罚。
其实关于宅地的统计也就是房产的登记,在我国古代大多是与田产的登记同步的,因为国家一般都是同时确定某一户拥有的田宅情况,也就是包括土地与房子的双重的规定了。
例如吐鲁番出土的《(武)周载初元年(公元690年)一月西州高昌县张思别、王隆海、宁和才手实》,这个手实就很清楚地展示了政府对于田产与房产的双重登记内容。
《周载初元年(公元690年)一月西州高昌县张思别、王隆海、宁和才手实》
1.户主宁和才年十四岁
2.母赵年五十二岁
3.妹和忍年十三岁
4.右件人, 见有籍
5.和贞年二十二岁
6.罗胜年十五岁
7.右件人,籍后死
8.合受常部田
9.一段二亩(常田) 城北廿里新兴东渠西道南道北曹君定
10.一段一亩(部田三易) 城西七里沙堰渠东渠西张延守南第延守北麴善亮
11.一段一亩(部田三易) 城西五里马堆渠东张沙弥子西张阿仲南北渠
12.一段一亩(部田三易) 城西五里胡麻井渠东渠西麴文济南渠北曹粟堆
13.一段四步居住园宅
14.牒, 件通当户新旧口、田亩段数四至,具状
15.如前。如后有人告隐漏一口,求受违敕之罪。谨牒。
(注:以上的8至12条就是关于田产登记的状况,而第13条就是关于此户家庭住宅的登记信息,第14条则是户主保证此牒属实的文件)
宋朝的“砧基簿”
至宋朝,中国的土地登记制度日趋成熟和完善。
南宋时期,民众按统一要求制作砧基簿,全面记载户主、田产面积、四至(地籍上每宗地四邻的名称)、来源等土地状况,附以地形图,经耆老、邻保正长统计查勘无误后上报经界所(宋朝时专门管理土地登记工作的机构),再由经界所勘验核实交付产权人,并收存于乡、县、州及转运司。
砧基簿既是国家征税课役的根据,也是持簿者对所载土地的产权证明。进行田产交易时,由买卖双方持砧基簿、地形图和契约到县府办理“批凿”(检验确实),土地转让才有效力。
不过,在宋朝出卖不动产,得先问问亲邻,首先问询他们想不想买。因为宋朝法律规定,亲邻具有优先购买权。北宋后期还强调,所谓“亲邻”,必须为有亲之邻,即虽为邻而非亲或虽为亲而非邻者,都不具有优先购买权。
按照现在的话说,这就意味着一所房子能不能出售,并不需要通过物价局、房管局的批准,却需要先通过住在附近的家人、族人的批准。正规的做法是拿一个小本子,把“亲邻”的名字都列在上面,然后从族长老太爷到隔壁亲戚大妈,让他们挨个签字。假如其中一个拒签,这房就别打算卖了。
搞定了亲邻后,就要制作契约,到官府印契。契约是国家统一格式,被称为“官颁契纸”,类似今天的“标准合同”,统一规定契约中必须包括双方当事人姓名、交易原因、标的价金、担保条款等内容。
只有在缴纳契税钱后,官府在契约上加盖官印,交易才有效,就是合法合规交易,受到法律保护。加盖官印的契约称为“红契”,具有法律效力;不缴纳契税,私下交易,是“白契”,不具有法律效力,而且还属于偷税漏税。 卖屋文契,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 年),存于浙江衢州博物馆。图/ 杨兴斌/FOTOE
“红契”要交的契税历朝不等,一般叫“间架税”,但无论多少,对购房者来说,在当时都是一个不小的负担,于是很多人常常不到官府那办“交易手续”,民间房屋买卖多行“白契”。
这固然省了税费,却往往导致纠纷。民间“白契”太多,产权不明,交易混乱,档案管理不完备。宋朝的判牍汇编《名公书判清明集》或是明代小说《三言二拍》对房产纠纷都有记载。
对于“白契”,朝廷只得加大稽查,一经发现,就治人匿税之罪,进行刑事处罚。南宋《庆元条法事类》记载:凡“匿税者,笞四十;税钱满十贯,杖八十;监临官、专典、拦头自匿,论如诈匿不输律”。
契约之后,要过割赋税,即在契约上写明标的物的租税、役钱,并由官府在双方赋税簿账内变更登记,加盖官印。如果没有过割赋税,往后买卖交易双方发生纠纷争讼时,即使买受田宅的富豪之家持有契约,官府也不会受理争讼。
宋朝地产买卖契约,又分为绝卖、活卖与赊卖三种。所谓绝卖,即无任何附加条件的买卖;凡只转让使用权与收益权,保留回赎权的买卖叫活卖或典当,典当契约的业主得到钱主的典价,在法定的30年期限内可随时以原价赎回标的物;赊卖是采取类似商业信用或预付方式,然后收取出卖物的价钱。所有这些买卖活动,都必须订立契约,取得官府认可后,才能得到法律的保护。
清末引入现代房产登记制度
明朝洪武二十年(1387年),朝廷编制出各地土地田产登记管理及据以确定赋役税收的“鱼鳞图册”,作为官府征收赋税的凭证,详细记载每宗土地的业主姓名、田土形状、方圆四至等,成为解决土地纠纷的重要依据。
满清入关后,多次大规模侵吞土地,一度打破了明代的土地登记制度,康熙四年(1665年)朝廷下令进行土地登记造册,历时多年完成。
明清两朝对田地、房屋的交易,都有明确规定。明代《明律・户律》“典卖田宅”条文规定,不税契者,除了刑事处罚外,一半价款要上缴官府。清代在《户部则例》中明确规定,凡置买田地房,不赴官府粘契尾,一经发现,也要依法治罪,“笞五十,物货一半入官”。
总的来说,古代房屋登记,是伴随土地税赋制度而存在的,其最主要目的是便于税赋征收,其私有财产之证明只是附带性的作用,且登记的资料由官府掌握,对外保密,普通民众不能查询。
篇9
【关键词】房地产行业 税收 负担
一、我国房地产产业税负不合理的影响及原因分析
(一)税负不合理的影响
房地产业税负的不合理影响表现为:(1)过重的税负将加重房地产企业开发的成本,削弱开发商开发房地产的积极性,为了减少开发成本,开发商将通过哄抬房价,在销售市场上弥补成本增加的部分,目前过重的税负已经导致我国商品房价格的攀升和空置率的提高,而房地产投资的资金大部分来自金融行业贷款,不健康的房地产投资环境,将直接影响金融行业的良性发展。(2)根据世界银行专家基恩的调查研究表明,高税负行业投资、人均薪酬、就业、劳动生产等增长率要低于低税负行业。也就是说,高税负的房地产行业投资环境中,资本拥有者很有可能将投资的目标从房地产行业转移到其他低税负的行业,从而导致房地产行业出现行业资本外逃和人力资本外流的情况。(3)为了减轻高税负带来的成本负担,房地产行业的纳税人很有可能采用各种手段逃避税收,而目前我国房地产税收征管难度相对较大,主要是因为房地产行业的运作模式特殊,存在逃税、偷税和避税的漏洞。从房地产税负机关的税收专项检查案件可以直接看出,房地产行业的涉税案件数量逐年递增,严重降低税制的运行效率。
(二)税负不合理的原因分析
我国房地产行业不合理的税负表现为税负不均、征税重复和税外收费过多等问题,其原因有:(1)根据房地产运行环节,税收分为开发、交易和保有三个阶段征税,其中开发环节的税收有契税、印花税、耕地占有税3种,交易环节有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印花税等8种,保有环节仅有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2种。由此可以看出,房地产税收存在税制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其产生的直接影响是房产出让成本增加,开发商只能通过提高房产价格进行调节,另外也容易滋生炒房投机行为。(2)现有的房地产税制,契税和印花税、土地增值税和营业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等存在重复征税的问题,造成了税负的不公平。(3)房地产税收是地方政府的主体行为,由于政策模糊,再加上税收征管的强制性,随意性的征管将影响税制的规范性和稳定性,使得房地产企业对税收产生抵触情绪,如遇房地产市场经济萧条,房地产企业的销售量将会降低,开发项目空置囤积,利润也就无处可言,影响房地产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二、减轻我国房地产产业税负的建议措施
(一)税制体系改进,体现全面调节原则
目前房地产税制开发、交易和保有的3个环节存在征收比例失调现象,因此要进行税制体系改进,体现全面调节的原则:(1)开发环节的税收包括契税、印花税和耕地占用税,笔者认为随着农用地转用的限制和耕地保护政策的强化,以后农用地转为城市建设用地的情况将会越来越少,而且取得土地的时候已经缴纳了土地出让金,因此耕地占用税的征收要进行适当减少或者取消;契税和印花税具有重复征收问题,事实上契税的所有功能在印花税中都能够体现出来,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将契税和印花税进行合并。(2)交易是税负体现的主要阶段,该阶段的税收名目最多,进行税制体系改革的内容主要有3个方面:①营业税,可借鉴增值税合理分担的原则,一方面将房地产开发环节营业总收入减去其他税费余额,避免重复收税,另一方面是在房地产销售转让时以各个房地产企业新增环节收入作为计税的依据。②就目前的房地产交易市场行情分析,土地增值税应适度减少税率,通过降低税务部门的课税成本和纳税人的纳税成本,简化该税种,在房地产行业的利润处于平均化状态之后,则可以将土地增值税与其他税种合并。③新增遗产税和赠与税,将遗产和赠与税的起征点定位为一百万,提高遗产和赠与的投机成本,一方面可以解决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另一方面则可以调节社会贫富差距的问题。(3)鉴于保有环节税收体系的不健全,譬如城镇土地使用税达不到节约用地、提高土地使用率和调节土地级别收益的目的,以及房产税房产余值和房租收入计税理论的不科学,笔者认为要将两者进行合并,并简化税收征管的程序,降低征管成本。
(二)收费体系的规范和完善
房地产收费体系的规范和完善,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在房地产企业开发的前期,企业处于纯投入阶段,税负应该进行适当减轻,一是将房地产收费项目法制化,从法律的高度上界定地租、税收和其他收费项目的标准,并取消违背房地产行业正常发展的不合理收费项目;二是收费制度的公开化,譬如给予房地产企业举报未征收公开税费项目行为的权利和渠道;三是通过稽查处罚的方式取缔明令禁止的收费项目,责令乱收费和摊派的机关退还当事人所收费用,并对直接责任人进行相应的处分,其中包括行政处罚和刑法追责等。(2)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费用进行划分,譬如住宅小区,政府出资负责银行、学校和医院等红线外的基础设施建设费用,经营性的配套则由开发企业负责承担,在房价中予以体现;土地出让金中剔除基础设施建设费用;道路消防设备、地下给排水设施和城市绿化等市政基础建设费用要适当取消。(3)通过税费改革,合理确定税费体系:首先通过费改税的方式,取缔原有的管理性和建设性的收费项目,保留原有资源性和补偿性的收费项目;其次分离经营性和行政性的收费,取消不合理的收费项目,以减轻房地产企业的税负。
(三)房地产企业合法减轻税负的措施
房地产企业的税负主要源自于企业所得税、土地增值税和营业税,为了减轻自身税负,企业可在获得政府政策支持并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采取以下方法合理避税:(1)房地产企业在转让环节,如果销售价格过高,营业税、城市建设税、土地增值税等就会相应增大,因此,房地产企业要合理制定项目售价,杜绝盲目追求高售价,正确处理好售价与税收之间的关系,使得两者的利益得以平衡兼顾。(2)房地产企业要设置税务筹划部门,以开发项目的利润率为基本依据,对毛利率等进行核定,并通过与税务部门的沟通,争取较低的计税毛利率。(3)房地产企业对企业所得税、土地增值税等进行深入研究,根据国家的规定政策,对税费征收名目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进行判断,在法律允许范围维护自身的权益,以消除税负的不合理影响。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近几年房地产行业发展得如日中天,逐步成为我国的支柱行业,也成为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之一。但税收方面存在的问题,形成了税负的不合理影响,为了消除这些影响,笔者认为一方面要对房地产企业税收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了解清楚实际的税负状况,另一方面是通过税收改革,减轻税负的不合理影响。总之,房地产行业的税负属于税制中弊端因素引起的不合理现象,可能会成为高房价和行业泡沫的始作俑者,因此我们要在保证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的同时,从各个方面提出改革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唐明.房地产市场税收调控效应及其调整思路—基于税负转嫁与税负合理分配的分析[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7(02):35-40.
[2]刘慧勇.谈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与税收政策的调节作用[J].商业时代,2010(31):116-118.
篇10
论文关键词:环境税收;问题;成因
一、我国现行环境税收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税费并存不利于建立绿色环保激励约束机制
尽管我国目前有不少绿色环保的税收政策散见于各税种之中,但大多属于辅的规定,而解决环境污染的主要方法是排污收费制度。该制度以筹集治污资金为目的,根据“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按照法定标准,向排污超标的单位收取一定的费用。尽管这一制度对于治理污染、控制环境恶化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总体上并不理想。
(二)含有绿色成分的税种对环境保护的调节力度不够
1、资源税存在的缺陷
首先,资源税性质定位不准。我国的资源税以开采企业因开采条件不同而形成的级差收入为调节对象,属于对级差地租的征收,虽然客观上具有保护资源的作用,但制定法律的初衷没有过多考虑绿色环保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税作用的发挥,不能做到开采资源的成本内部化,也就不能从根本上起到遏制资源浪费,保障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进而保护生态环境。
其次,资源税征税对象的确定,是以矿山为标准,并不区分某一矿山的富、贫,使得部分企业采取采富弃贫、采易弃难、采大弃小的方式加大矿产资源的开采率,尽最大可能增加资源税的实现数量,以寻求最大的短期经济效益。这一行为直接导致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效益降低的结果,助长了破坏和浪费国家资源的现象。
第三,资源税征税范围过窄,不利于全面保护现有的资源。由于目前资源税的征税范围仅限于矿产资源和盐,而更多的资源如水、森林、地热、滩涂等没有征税,使得企业对这些资源进行无序甚至疯狂的开采,不仅违背了税收公平原则,也造成了应税与非税资源产品生产企业经济利益的不同。
第四,资源税计税依据和方法不尽合理。目前的资源税根据销售量或生产量计税,不能随资源的价格变化,在资源价格持续上涨的今天,不能有效调节企业利润,进而发挥税收“内在稳定器”的作用,不仅是国家的经济利益受损,还促使企业对资源产品疯狂涨价,通过涨价攫取更多的利益。
最后,资源税采用定额幅度税率,只反映了劣等资源和优等资源的级差收益,不能根据资源市场变化而调整,与市场机制要求相背离。同时,我国资源税单位税额多年来没有大的调整,使得税负明显偏低,难以发挥税收的调节和保护作用。
(三)消费税存在的缺陷
1、消费税的征收范围过窄。在防止环境污染方面,只将鞭炮焰火纳入征税范围,没有将剧毒农药、含磷化肥等纳入;在防止资源浪费方面,只把一次性木筷、实木地板等纳入征税范围,而没有将一次性的塑料袋、电池、纸尿裤、包装物列入;在抑制能耗方面,只将成品油纳入征税范围,而没有将煤炭、天然气等纳入。由此种种,造成人们对环保认识的偏颇,好像有的资源不能浪费,有的就可以随意使用,有的污染要制止,有的则可以为所欲为,这不利于全面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发挥消费税的环保作用。
2、消费税部分税目的税率偏低。如一次性木筷税率只有5%,无论对生产者还是使用者都不能感到“切肤之痛”,起不到抑制该行为的作用。同时,成品油采用定额税率,不能发挥价格的调节作用,没有起到燃油税的目的。
3、三个土地税存在的缺陷
城镇土地使用税征收范围小、税负偏低,只能作为地方财力的补充,对合理使用国有土地,节约土地资源起不到应有的刺激作用。耕地占用税的初衷是保护农业用地,对占用耕地的一种补偿。由于税额较低,采用一次性征收等不足,对农用土地的保护作用甚微。
土地增值税出于抑制房地产炒作和牟取暴利的投机行为,事实上只起到了“把左口袋的钱装入右口袋”的作用,并没有减少土地资源的滥占、浪费等情况,2009年在世界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我国各地的“地王”却被不断刷新就是很好的例证。
4、车船税和车辆购置税存在的缺陷
车船税是按照车船的种类、大小确定不同税负的,没有考虑该车船的性能、油耗及尾气排放量等因素对环境的损害程度,基本上没有考虑环保因素,不利于发挥该税缓解交通拥堵、减轻大气污染的作用。
车辆购置税对于限制车辆过快增长、防止能源类资源浪费、减轻环境污染的作用未能发挥,相反,近两年来对小排量汽车采取优惠政策,刺激了小汽车的激增,表面上看“限大放小”能够减少尾气排放,减轻大气污染,而实际上忽视了“积少成多”的累积效应,该税实施的效果适得其反。
5、城市维护建设税存在的缺陷
城市维护建设税定位不准,只照顾了城镇,却忽视了更广大的农村地区的环境建设与保护。同时,该税作为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三税的附加,没有独立的课税对象、计税依据及减免措施,在实际工作中成为“三税”的附庸,很难发挥独立税种应具备的各种功能。
(三)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缺乏绿色环保理念
我国现行税制中的优惠方式种类繁多,包括减税、免税、延期纳税、出口免退税、再投资退税、即征即退、先征后退、先征后返、投资抵免、税额抵免等方式等,但原有涉及绿色环保方面的优惠方式仅限于免税和减税,即便在2008年修订的企业所得税和2009年修订的增值税等税收法律法规中,也只增加了即征即退、投资抵免、税额抵免等有限的几种,纳税人可选择的余地很小,不利于绿色环保事业的发展。
(四)缺少专门的绿色环保税种
尽管在诸多税种中出现部分绿色环保的相关规定,但由于力量过于分散,而且多为阶段性政策,系统性、协调性较差,既不能体现税收对绿色环保的调控力度,也不能集中有限的税收资金用于环境建设。因此,在税收政策方面,应该完善现行税制的基础上,开征环境保护税。
二、我国现行环境税收体系存在问题的成因
通过上面对环境税收存在的问题进行揭示可以看出,我国环境税收制度发挥的作用较小,对构建环境税收体系还缺乏全方位的思考。我国环境税收体系存在诸多缺陷和不足,取决 于目前的经济环境、制度环境、社会环境,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经济体制与政策取向等方面存在着更深层次的关系。
(一)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忽视了对资源环境的保护
如同经济基础决定税制变革一样,经济的增长方式也对资源的利用及环境的优劣至关重要。我国从经济体制改革至今不过三十年的时间,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经济总量和人均产值较低,使得人们在盲目追求“大规模、高增长、高产值”的同时,忽略了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及环境的有效保护。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造成我国资源耗竭、环境污染日益恶化的根本原因。
(二)经济体制的不完善抑制了环境税收体系的变革
税收要发挥其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就必须以健全、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为前提。我国尽管在1992年就宣称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然而,“建立”不等于“健全”。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市场不能完全遵照价值规律运行,价格对商品的供求关系有时不能快速、准确地反映,甚至出现滞后和偏差,因此,以调节价格影响企业和消费者行为的环境税收的使用受到制约,作为环境政策手段的作用效果具有不确定性,从而影响了政府采用这种手段,导致税制中对环境保护缺乏关注。
(三)地方政府的行为模式导致环保功能的弱化
近年来,中央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的作用是积极的,不仅做出了退耕还林等重大举措,还出台了诸如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件却屡屡发生,究其原因,是地方政府在环境保护中角色的异化,从而导致环保功能的弱化。
(四)各经济主体对环境税收采取漠视甚至抵制态度
环境税收在某种意义上讲求的是社会整体利益,所以更强调社会的公平性。然而,这一政策的实施毕竟要影响到各经济主体的微观利益,所以,随着环境税收的增加,其潜在的收入分配功能就会显现出来。
首先,就企业而言,环境税收作为经济杠杆,能够促进企业节能降耗,节约费用,但税金毕竟是一项实实在在的费用支出,相对于直接管制(即标准)手段而言,使企业承担额外的纳税费用。尽管在环境税收手段下,社会总费用在减少,但对企业来说,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的费用都是上升的,而且费用增加最明显的是那些处于平均控制费用水平上的企业。这类企业数量比较多,因此,这也就是为什么环境税收难以得到我国企业界支持的原因。
其次,就消费者而言,他们是税负的最终承担者,即负税人。也就是说,一方面,如果向企业开征环境税收,企业会利用价格转移将该笔税收负担转嫁给消费者。另一方面,如果直接向消费者开征环境税收,这些消费者既是环境税收的缴纳者,也是环境税收的最终负担者,对于环保意识薄弱的消费者而言,凭空增加了很大的经济负担,消费者会对这种税负做出激烈的反应。在这种情况下,环境税收的开征往往得不到消费者的深刻理解和大力支持。
(五)普通人群对环境保护的观念仍存在一定偏差
尽管大多数消费者的环境保护意识有了一定提高,但仍没有达到“自觉自愿”的程度,对环境保护的态度,一般是“说起来重要、行动上次要、效果上不要”,就是说,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环境保护经常侃侃而谈,但是在具体行动上却不那么重视,比如,我市近年来实行垃圾分类办法以来,在大街上的垃圾箱根本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人们照样把可循环利用的和不能重复利用的甚至有毒有害的垃圾混在一起丢弃。人们在“节能还是节钱”上,如果涉及照明灯具、空调、冰箱等是否节能环保,如果既节能节省开支,人们乐已接受节能环保,而如果节能却不省钱,人们往往放弃节能而选择省钱。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现行环境保护体制是一种国家本位主义的环境保护理念,把环境保护的权利通归国家所有,造成公民保护环境的权利缺位。人们在环境保护的功能上,更多的认为环保是国家的事,和自己没有太多的直接关系,甚至坚持只要自己不故意破坏环境,随意丢弃垃圾没有什么大不了,相信大自然是“自然净化器”,生产和生活垃圾会自然分解。由于普通人对环保及其环保措施存在着种种误解,包括环境税收在内的各种环保措施的推行就不可避免的遇到阻力,延缓了其制定和实施的进程。
- 上一篇:成本管理指导意见
- 下一篇:小学教育的理解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