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生的生命教育范文
时间:2024-01-25 17:23: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小学生的生命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人是一个双重生命的存在,既具有自然生命,又具有超自然的价值生命,是自然生命和价值生命的统一体。自然生命是价值生命的载体,价值生命是自然生命的灵魂,舍弃二者中的任何一个,生命都是不完整的。长期以来,我们对生命的认识,只关注人的社会文化属性,人的自由价值,而忽视人的自然生命的属性,这就只把人看作社会或文化的存在,没注意人因为自然生命存在而存在的意义。我们的社会也会对为了某种“高尚”的精神而轻易放弃生命者,高唱赞歌。其实,生命都不存在了,谈何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呢!人间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答案只有生命。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世上对生命的最大蔑视,对生命的最大摧残,莫过于杀戮生命了。可怕的是,现实中丧心病狂的杀戮生命,愈演愈烈。媒体中关于中小学生自杀或杀人的报道越来越多,也越来越触目惊心。还有不少的青少年,因为一点事情不顺心,而放弃了青春的生命,走上了绝路。
这些青少年不懂得生命的宝贵,更不懂得珍惜生命、呵护生命,这就使得他们的生命出现一片无知的空白。一旦有了外界的压力,就失去了生命的承受力,不仅毁灭了自己的生命,而且会残害他人的生命。面对这些现象,我们不能只看作心理问题,更要从生命意识缺失的角度,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症结所在。所以,国内有学者提出了生命美育、生命德育的思想。感于物质繁荣时代对生命价值的忽视,台湾的各级学校开始推行生命教育的计划,并把2001年定为“生命教育年”。生命教育的目的是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享受生命。在消极层面上是不应自杀,也不会杀人;在积极层面上是尊重自己的生命,也尊重别人的生命。人的生命不仅是自然生命与价值生命的和谐统一,而且在价值生命中要达到真善美、理性与非理性、认知与情感的统一。认知是人的智能的认识活动,情感是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需要的心理体验,前者指向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达到对“真”的把握;后者指向人的内心世界,是人主观愿望的反映。认知与情感虽是不同的心理活动,但二者是紧密相连的。列宁曾深刻地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所以,情感是认知发展的动力。
但是我们对情感作用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工具价值的层面,必须认识到情感在人的发展中独立的价值。现代脑科学研究表明,情感在大脑的机能定位是皮层下结构,认知的定位是大脑皮层中的新皮质。认知与情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协调发展的。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所比喻的,“一个人用两个并排的梯子爬墙壁……一个梯子代表认知行为和认知目标,另一个梯子代表情感行为和情感目标。这两个梯子的构造,使一个梯子的每一级正好在另一个梯子的每一级的中间。通过交替地攀登这两个梯子———从这个梯子上的一级踏到另一个梯子上够得上的一级———就有可能达到某些复杂的目的。”②价值生命的教育应该是它们的和谐统一。但是,在近代科学主义的浸袭下,使得人在对理性的坚信和追求中,把情意作为非理性排除在外。教育成为唯理性的教育,以知识教育为主导,造成教育的畸形,从而扭曲人的生命发展。完整的精神教育,迫切需要寻找失落已久的教育的“另一半”,即情感的教育。当然,情感教育不能脱离知识的教学而单独训练。只有在知识教学中,不断地感悟,不断地体验,才能使情感油然而生。只有融入知识、智慧之中的情感教育,才会激扬理性的生命,真正提升生命的质量。
二、学校教育应凸显生命的灵动
生命不仅是全面的、和谐的,而且是自主的、自由的。马克思“自由自觉活动”的类本质思想,柏格森的“生命冲动”思想,兰德曼的“人为文化创造者”的思想,都彰显着人之为人的生命的灵性所在。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自主和创造是人的天性。所谓自主意识,即自觉到“我是主体”的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认识,包括自我观察、自我监督、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等形式。自我意识在婴儿时期即出现萌芽,在这之后,它的各因素随年龄的增长而进一步发展。例如,自我情绪体验中的自尊意识,120名3~3.5岁的儿童中,有体验的占10%,而6~6.5岁的儿童中有体验的已达93.5%③。创造是人超越现实,趋向理想的过程。人作为超生命的存在,在创造中完善自身生命的未特性化的“缺陷”,这是人类本性中最大的驱策力之一。对于一个孩子来讲,无论是呀呀学语,还是蹒跚学步,在其成长的每一步,都透射着他作为一个天生学习者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可见,人的自我意识与生命发展的需要一起,使人生命的主动发展、自我创造成为可能,这是人生命的独特之处。生命是自由的,关注人的生命的教育,必须凸显生命的灵动。灵动生命的教育,首先,要求我们高度尊重儿童,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内在本性,而不是用成人的世界,用成人的眼光去过滤他们的生活,使他们被迫服从。用成人的要求来约束儿童,是对儿童的最大犯罪,是对人性的犯罪。对此,卢梭早已给我们以启迪:“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
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儿童是有他们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④杜威在他的很多著作里也曾深刻地批评了这种做法,在他看来,“为了成人生活的造诣,而不管儿童的能力与需要,是一种自杀的政策。”⑤所以,生命的教育必须把儿童看作生命发展的主体,始终珍视他们发自天性自然的那种主动权。其次,还儿童精神发展的自,让每个学生的心灵更为自由。教学固然教人以知识,但知识不是死板的,我们要反思现代主义的符合论知识观,走向多元、开放、个体和情景性的后现代知识观,倡导一种多元的教学观。教学不要满足于教给学生什么,而要创设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发展空间。要放飞儿童的思维,让他们自由自在地思考问题,使教学成为探索和发现的过程,成为发展学生智慧,感悟自由精神的过程。第三,生命教育不是知识的堆积,而是一种唤醒。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及到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激荡,它就不能称为教育。教育过程要“尊重意愿、满足需要、培养兴趣”,凸显“自主、自信”的主体精神,唤醒儿童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教师要做的工作,不是一味地束缚、灌输,更多的是唤醒、激发,把个体内在的天赋本性引发出来,多给他们一些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使之有思维的自由、心灵的自由。要通过讨论的方式,培养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的生命多一些自主的色彩。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活动真正成为教师指导下学生生动、活泼发展的过程。
三、学校教育应张扬生命的个性
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价值的尊重,最基本的就是尊重生命的独特性。生命的独特性,也称为个性,是个体动机、需要、兴趣、特长、倾向性以及认知思维方式的综合反映,它使人对事物的反映带有个人的选择和特征,形成个人化的精神世界。生命的教育,关注的不是空洞的、抽象的生命,而是具体的、真实的生命。因此,生命教育以个性的认可为前提,生命化的教育归根到底就是个性化的教育。个体既是人,又是个人。前者说明,作为一个关系中的存在,人具有社会性;后者说明,作为人自身,又具有独特的个性。社会性和个性在个体生命中是本质统一的。过去,我们常常把个体的独特性与集体性对立起来,只谈集体性,而不谈个人的独特性,这是错误的。同样,今天无视人的关系存在,而张扬所谓的独特个性,同样是错误的。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的自由。”⑥集体不仅不压制人的个性,而且为人的个性提供着生长的土壤。任何的个人离开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离开了集体,就不可能成为人,更谈不上个性的发展。不过,这种集体必须是一种“真实的集体”,而不是“虚假的集体”。
“真实集体”来自于个体间内在的共生性。共生性不排除个体生命的存在,也不排斥个体具有的独立性和独特性,每个个体都是按他自己的愿望、目的和价值从所在关系中创造自己,按自己的愿望对所属的关系做出自我选择,进行自我建构。“虚假的集体”来自于外在的约束,它以一种至高无上的戒律来压制、泯灭个人的独特性,这种集体实际上是平均化的个人模式,与独特的个性格格不入。张扬生命个性的教育,固然要反对整齐划一的制度,反对不顾儿童个性差异的模式化教学,但并不意味着要走向另一个极端,连制度和计划都不要了。这里的关键是,如何使制度和计划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为此,我们需要创造一个有助于生命舒展、生命涌动的环境,创造一个崇尚开放、多元的环境。“教育的基本作用,在于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⑦针对集体教学的现状(不同于完全的个别教学),在教育活动的组织方面,既要照顾集体的利益,又要照顾个别差异,满足儿童的合理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留出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反对行为目标,倡导表现性目标,强调教学进程的动态性、生成性。在制度上,尤其是课堂纪律方面,要处理好“自由”和“纪律”的关系,使学生意识到公共生活中的自由不是为所欲为,而是有限制的,纪律就是其底线的要求。生命的教育尊重个性,尊重儿童的自由,但并不是放任不管。个性是群体中的个性,个性的张扬要符合群体规范的要求,以不妨碍他人的自由为个性张扬的底线。
篇2
【关键词】中职学校;“7S”管理;生命教育;研究
这里所说的生命教育是指联系学校“7S”管理,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中职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生命内涵、生命意义和价值等教育的一种活动。旨在通过教育使学生明确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懂得珍爱生命、关爱自然、关爱他人;以积极的人生态度面对生活,树立起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快乐地生活、健康地成长。那么,在“7S”管理中实施生命教育其可行性与必要性在那里。
一、在“7S”管理中实施生命教育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
“7S”即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afety)、节约(Save)。“7S”管理是日本企业的一种管理模式,因其7个管理环节中的第一个字母都是“S”,故称“7S”。
“7S”管理中有一项是“安全”,要求每一位员工有强烈的安全意识,时时刻刻绷紧安全这根弦,把安全放在首位,防患于未然,建立起安全的工作环境,让员工安心、放心、用心、安全地工作。这一管理理念对于我校加强对中职生的安全教育、珍惜生命教育、自我保护意识教育等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这说明在我校实施“7S”管理中开展与渗透生命教育是可行的、必要的、及时的。
据报载,目前我国至少有3000万青少年受到各类学习情绪、行为障碍等心理问题的困扰。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自杀或杀他人的报道时有所闻:2006年1月16日,年仅16岁的浙江省某校一女生,由于考试期间没扎辫子,被拒考场,她最终选择了轻生;2005年12月8日,安徽省某中学,一名“懂事”、“自信”并且“成绩优秀”的初中生,因被政治老师偶然的一次罚站,突然自杀;2004年3月9日,山东某校贺某被朝夕相处的同班同学侮辱殴打,痛苦之下割腕自杀……近年来我国已经出现了比较严重的自杀问题,而青少年的自杀率也有升高的趋势,有人估计每年约有25万青少年自杀身亡。
面对一个个鲜活生命的消逝,面对一个个怵目惊心的青少年自杀事件的报道,这不能不引起社会、学校、家长、老师的高度重视与关注。课题组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生命价值,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关爱情怀和对终极信仰的追求,使他们学会过和谐生活。包含以下内容:
1.重视生命,树立意识。以生命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并遵循生命昭示的规律所进行的教育。
2.尊重生命,提高质量。其本质在于尊重生命以及生命的价值,不仅只是告诉青少年关注自身生命,更要帮助青少年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
3.热爱生命,培育希望。要启发青少年完整理解生命的内涵,使他们明白生命教育不只是关心今日生命之享用,还应该关怀明日生命之发展。
那么,在“7S”管理中如何实施生命教育呢?
二、在“7S”管理中实施生命教育的策略
(一)以“7S”管理为基石,深化养成教育,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
深入分析“7S”管理的内涵,领会精神实质,吸收国内外、兄弟学校的良好做法,制定适合我校实际的“7S”管理模式。通过实施“7S”管理,积极引导师生共同营造干净、整洁、舒适、安全的校园环境,培养学生遵章守纪、严格要求、注重细节的作风和习惯,切实提升工作质量和降低内耗,不断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教育的生命意识在于对生命的引导,即对人之尊严引导,人之生活引导,人之德行引导,人之求知引导,人之智慧引导。将生命意识体现并贯穿在生命教育之中。
1.在“7S”管理中唤醒教师的生命意识。对生命教育内容的规划,单从学校层面的角度讲,应包含教师与学生两个层面。教师层面主要指教师自身生命意识的觉醒。教师应该在“7S”管理中重建和反思自己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努力使自己成为创造生命乐章和充满生命活力的主体。只有教师自身生命意识的觉醒,才能用生命去温暖生命,用生命去激活生命,用生命去点燃生命。从而去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
2.在“7S”管理中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学校“7S”管理涉及到实习、实训室、教室、寝室、食堂等各个领域,其实每一个领域教师都可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等的教育。要让每个专业、每个学段、每个班级、每个学生实现独特的生命价值,从而实现一生的生命价值。对中职生唤醒生命意识可从三方面着手:即讲解生命知识、和谐生命关系、提升生命价值。
(1)讲解生命知识,这是生命德育的基础。我们要在“7S”管理的各个方面中对学生进行有关生命起源、生命历程、生命价值、生命意义等的教育。让学生了解人的生命从何而来,人的生命成长要经过生、老、病、死的历程;让学生懂得生命的衰老与死亡是一种自然的现象,引导学生以良好的心态、积极的态度去正视现实、去面对困难、去迎接挑战;教育学生接受痛苦与困难是生命的一部分;使每个学生能正确地看待生命现象,既看到生命的可贵,又看到生命的脆弱,以正确的生命观与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去对待学习、工作,去正确处理师生间、同学间的关系,发展其内在品质。从而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关爱生命。
(2)和谐生命关系。即学校要在“7S”管理中把生命德育上升到“以人为本”的人类社会领域。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与他人、与自然、与环境的关系,达到互珍互爱、和谐共处。既要珍爱自己的生命,又要珍爱他人及自然界中的生命;关心弱势群体,保护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等。
(3)提升生命价值。即在理解生命意义、内容、关系的基础上,继续对学生进行“生命价值的教育”;帮助学生领悟到生命意义的生成并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一个认识、实践和体验的过程;认识到生命价值的多元化而非单一化,懂得一个人生命价值的实现与他的生命价值观、道德观、生死观、荣辱观及能力有关;明确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他只要有乐于奉献精神,敢于为他人、为集体、为社会作贡献。那么,他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价值的人,一个有意于人民的人。以此促使学生实现和提高自我价值。
(二)各环节抓落实,注重学科渗透,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
教育不可能也不必将每一个人都塑造成为精英,重要的是要使每一个人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以自己的方式作为社会一分子推动人类文明的进程。因此,在“7S”管理中开展生命教育应在各环节上下功夫,贵在落实。譬如对学生就餐管理,应教育学生生命个体的生存离不开食物的滋养。人的健康与饮食卫生和安全息息相关,人的生命的延续与人体所需要的营养休戚相关,否则,人就易得病。要珍爱生命必须注意饮食的营养、卫生与安全。又譬如在实训室实习,无论是钳工、车工、电工、数控、化工、烹饪等都应注意实习、实验的规范操作与安全。尤其是钳工、车工实习中的磨刀室砂轮磨刀,电工实习中的带电操作,化工实验中强酸、强碱的使用等。稍有不慎将产生不堪设想的后果。应从保护自己与生命的高度来认识,提升生命价值。
同时应注意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教室是“7S”管理的重要场所。课堂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教学中的学科渗透是开展生命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学校、教师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应以“焕发生命活力”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目标取向。
教育是师生间生命与生命的交流过程。因此,任何学科的教师应积极开展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在各自的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如语文学科,应充分利用文本的独特教育功能,紧密结合课文渗透生命教育。餐旅专业的《食品安全与营养》学科教师应积极挖掘课程中与生命教育有关的知识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安全教育。电工电子专业的《电工基础》学科,教师应努力从电工实习中教育学生保护自己、注意操作安全的重要性。车工实习中教师在讲清操作目的、要求、步骤、注意事项的基础上,着重要教育学生注意操作安全,避免事故发生等等,努力构建绿色生命课堂。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与实习实验中受到珍爱生命、保护自己、关爱他人等的教育。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中学得知识,获得能力,使生命在获得知识与智慧的同时,获得更多的美妙和快乐,实现心灵的自由飞翔;让教师自己的生命体验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使学生认识生命的本质与意义,提升生命的价值。
总之,在“7S”管理中实施生命教育,须注意部门配合,上下齐心。各教职员工人人都是生命教育的组织者、引导着、教育者。学校要有生命教育的中长期规划,各学期计划,并落实到各教研组、各教师。制定“7S”管理与生命教育奖励措施,定期考核。并长抓不懈,持之以恒,方能见效。
参考文献:
[1]陈新富 魏建.用语文教学提升学生生命质量[J].职业,2009(14).
篇3
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关注语文教学中生命关怀理念的探究,尤其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生命关怀的教育理念的融入实践活动。而且,生命关怀教育理念对小学生一生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对小学语文课堂渗入生命教育理念的作用和策略进行了探究和研讨,希望和广大同仁共同学习。
关键词:小学课堂;生命教育理念;探究措施
我国的新课改进程逐步深入,更加突出提倡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生命教学的理念。生命关怀教育理念提倡:教师在教学时要把学生看成具有生命灵动性的个体,开展个性化的教学活动。然而现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与此理念相去甚远,甚至产生背离的现象。比如: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程序化、教学形式过于呆板、内容枯燥等。笔者就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基础上,开展生命关怀教育理念的探究分析。
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生命关怀教学理念的意义
小学教学的任务是一方面让学生增长知识,另一方面使其生命更有灵动性、懂得生命的真谛,在这个过程中使师生的生命价值凸显。然而假设小学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生命热情,那么这样的教学其实就是失败的。语文作为基础教学最重要的学科,更加注重对学生的精神教育和生命关怀,尤其对学生的个性生命特征应当认真塑造。而且,语文教学就借着语言文字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和认知能力,并借此培育学生的生命特质和个性特征。所以,开展语文教学要和生命教育紧密结合,在教学中让学生清晰领悟生命的真谛和意义,对生命产生崇高的敬畏之情,更加愿意探索生命的意义,进而提升自身的生命价值和发展前景,这样语文教学才算完成最根本的任务。其实,每一堂语文课中都有生命内涵的体现,都有生命智慧的彰显和对生命之美的注视。因此,小学语文这门课自身就有生命教育的关注,这既是现代教育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又是小学语文这门课的特性。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关怀生命教育的理念显得尤为必要。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关怀生命教育理念的开展措施
1.激发学生热爱生命和珍视生命的精神。开展生命关怀教学理念就要注重培养他们的生命意识。所谓生命意识就是使学生借助对生命的感知等活动产生一定的认知观点和见解。那么生命意识涵盖了生命存在的认知和生命逆境的认知,既有珍爱自身的生命,又有关爱别人的生命。激发孩子们的生命意识一方面使他们体验生命的意义,形成爱护生命的精神和尊重他人生命的精神。认识到现代社会是每个人、每个物都有自身的生命体征。生命不能重来,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同时,生命又极其弱小和短促。所以,对孩子们开展生命关怀教育,对他们产生珍爱生命的意识格外重要。然而,生命是独一无二、不得复制的,历史伟人都是个性鲜明的个体,如谦虚礼让的孔融和机灵聪明的司马光,这些都是需要让学生慢慢体会生命个体的不同,进而学会理解包容他人,正视自己的生命的同时也珍视别人生命的存在。另外,教师可以根据个人的生命的体验和感悟引导孩子们领悟生命意义。在语文教学时当注重生命关怀理念,注重学生个体特性,在语文学习和阅读中激发和领悟生命的意识。笔者在讲解《司马光》一课时,就巧妙地融入生命关怀教学教育孩子们珍爱生命,远离危险地带,若遇到危险,则一定要冷静使自己或者帮助他人摆脱生命危险。另外,诸如《蒲公英》《小鹰学飞》等阅读课文教学中也借机渗入生命教育理念,引导学生热爱生命,自强不息。
2.注重教育学生学会欣赏生命之美。除注重培养孩子们的生命意识和生命精神外,还要注重教育学生学会欣赏生命之美,使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观察发掘生命之美,感悟生命的魅力和价值,既有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又有对人类之美的认知,既能领悟人间真爱,又能觉察人性之光,发现人类的智慧之美和创造之魅。在这个过程中使孩子们感受了生命的存在,看见了生命的活力灵动,形成了对生命欣赏的视角和思想,进而更加珍爱生命和热爱生活。然而,生命固然美好,生活有时候却很残酷,每一个人在生命历程中都要面对诸多困难和艰险,但这正是生命的历练真谛,既要敢于接受生活中的挫折打击,又要坦然面对生命的荣耀之辉。没有重来的生命,珍视生命,从这一刻做起,无论生命前方的路是怎样,享受生命的旅程才能活出生命的价值。
3.师生对话互动,点燃生命火焰。开展课堂上互动活动对调节课堂气氛有助推作用,语文课堂开展平等的对话互动有助于师生之间互相理解和尊重。互动活动要求师生平等,孩子们也能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要细心听取,即使孩子们的见解是稚嫩空洞的,也不可以直接打断和批评,站在学生的主体地位上,给予更多的鼓励和指导,不可以打击和泼冷水,这样会击退他们的参与热情。而且,学生发表见解有错误也是很正常的,教师要多理解包容,并借机委婉地指正错误之处,引导他们产生积极正确的认识和见解。这种纠错教学法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没有错误和片缪的衬托,那么会有真知和正确的体现,一味地追求统一口径的说法和见解,只能扼杀孩子们的天性,磨灭他们幼小的心灵,浇灭他们对生命探索的火焰。所以,师生之间开展平等的互动对话很关键,在平等的课堂气氛中使学生感悟生命个体的价值,认识和接受来自每一个个人的生命体悟和经验,教师或者是其他学生的。这样,学生得到的对生命的认知才是正确的、鲜活的、灵动的。
4.改进传统预设教学,采用动态化的教学模式。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过于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内容的设定,导致教学的每一个步都是教案预设的,出现课堂枯燥乏味,教师照本宣科地讲课,学生做乖巧的孩子听课,被动地吸收已经成型的知识和价值观。然而,正确的语文教学提倡注重学生的个体特性,倡导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轻松地学习知识,在课堂活动参与中形成个人生命观念,进而达到知识的构建和消化,逐步树立积极的生命意识形态和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生命关怀教学理念大有裨益,对学生的生命价值的形成和将来的生命质量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要因材施教,积极探索生命教育的实施策略,多关怀学生的生命个性,引导学生自重自爱,珍爱生命,敬畏生命。
参考文献:
篇4
目前,中小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所包含的内容很多,包括养成不打架不骂人的好习惯、养成有错就改的好习惯、养成礼貌待人的好习惯、养成遵守公共秩序的好习惯等等,针对中小学生贪玩、叛逆的感性思维特点,通过音乐歌曲教学形式,例如一首《对不起,没关系》歌曲的学唱教学,对学生进行礼貌用语好习惯教育和有错就改的教育,这时学生不但不会反感,反而会更加主动地学习。
素质教育内容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划分,其中环保教育是涵盖于中小学文明礼仪行为习惯教育的始终的,是当前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如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养成爱护自己和他人物品的好习惯、养成爱护公共财物的好习惯等等。
在音乐课堂上,可以利用音乐教材内容展开拓展教育。
音乐课堂上,教育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爱惜课本。告诉学生所用课本纸张,都是来自大自然,是用砍伐的大树制成的,同时给学生讲解、展示树木在大自然中的作用防止水土流失、释放氧气、是鸟类等很多动物的栖息家园、能为人类生活、生产提供原料和木材,如果我们青少年能从小养成节约的好习惯爱护我们的課本,那么我们就可以减少对树木的不必要的砍伐,节约我们的林木资源,也减少对大自然的破坏,从这一点不难看出,音乐课堂也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好阵地、而环保教育是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课堂上,教育中小学生要养成遵守社会秩序和爱惜公共财物的好习惯。如在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爱护学校、公园等公共场所的花草树木和公共设施、不乱折花枝、不踩踏绿地。由于中小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还没有完全形成,还处于感性思维阶段,很容易受到各种环境的影响,为了让孩子们养成好习惯,在音乐课堂上,可以利用音乐活动环节,把遵守秩序和爱护公物的词句编写成朗朗上口的歌曲,或者让学生利用学会的歌曲旋律,做遵守秩序和爱护公物的创编歌词练习,孩子们有着爱玩的天性,音乐活动可以让学生加深记忆,并且促使学生主动去接受教育;为了进一步加深孩子对危害的理解和感受,利用幻灯片和投影仪打出不爱护公共财物和不遵守秩序后造成危害的一些图片,再配上音乐,或者让学生观看小电影,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和遵守公共秩序的情感,教育学生从身边事做起、爱惜公共财物、遵守社会公共秩序、通过音乐课堂可以有效改善应试教育的束缚,让中小学生在愉悦的音乐氛围中,接受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篇5
关键词:口语能力;练习;技巧
中图分类号:G61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4-202-01
一、生命教育的涵义及意义
生命教育简而言之是关于生命的教育,是旨在帮助人认识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保护生命、尊重生命、升华生命的一种教育活动。
生命教育的理解不仅包括人体外在物质的完整健康的教育还包括心理的健康教育。生命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态度,增强生活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树立积极的生命观,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可以说,生命教育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于自己,对于家庭、社会、甚至国家都有很大的作用。
生命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贯穿人的一生的教育,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素质提高的大事。我们在关注着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今天,思考儿童生命的抉择能力,已不再单纯是一个生命教育的话题,它与我们的教育方式、文化熏陶、对生命的认识存在着密切联系!
二、当前吉林省农村小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及原因
由于吉林省农村地区比较落后,小学生命教育长期来缺乏重视,生命教育跟不上其他科目教育,严重制约了小学生的全面发展。相关教育部门调查发现,一段时间以来,由于生命与健康教育的缺失,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生命困惑与健康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指导的现状,一些学生心理脆弱、思想困惑、行为失控,校园伤害、意外事故、自杀等危及青少年学生人身安全事件时有发生,且呈现低龄化趋势。
对于出现这种现状究其原因,主要有这么几点:
1.自身因素。小学生对生命健康的漠视,受知识经验的限制,年龄天性的影响,尚未形成明晰的生命意识,进而缺乏对生命的尊重。典型的案例:摘自新文化报吉林讯:2006年,永吉县一拉溪镇中心校因为课上课下传纸条,两个小学生打了起来,动手又动刀,严重伤害了生命健康。
2.家庭因素。家庭是小学生初步启蒙教育的一个阶段,然而农村家长受知识水平的限制不能够很好对孩子进行生命知识方面的教育,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家长认为生命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无须说明,对孩子谈论生死话题显得过于沉重,担心过早谈死亡会影响学生。由于缺乏生命认知,小学生不能正确认知生命,产生了很多误解。
3.学校因素。长期以来,“学习科学知识是根本”成为根深蒂固的教育信条,充斥着科学主义、工具理性和功利化追求。不仅颠倒了生活和教育的关系,还忽视对生命的呵护和关爱,对青少年“成长的烦恼”缺乏足够的关注与适时的引导,缺乏人文关怀,生命教育的课题被长期搁置。对于学生需求的最基本的生命健康知识鲜有授及,有的教师作为授业者本身就不了解生命健康的知识,更有甚者还对学生本身表现出漠视健康的态度、行动。比如有的农村小学体罚学生,更能反映出相关的问题。学校的不够重视以及有些老师轻视导致的不仅是学生身体的伤害还有心灵的创伤,对学生以后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4.社会因素。由于处在农村,整个社会大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校、家长甚至学生本人对生命健康教育的不重视。表现在舆论心理不够重视,认为自己的孩子在生命上有家长的保护肯定没事;农村的经济状况差,导致学校在设施教材人员配备上不能达到要求。由于社会对学生生命的不够重视,出现了很多威胁学生生命的案件。最典型的学生受害事件是据中国广播网报道2010年3月23日上午7时20分许,一名中年男子在福建省南平市实验小学校门口手持砍刀,连续砍杀正在排队进校门的无辜学生,目前已造成9名学生死亡,4名学生重伤。中新网四平9月14日电(程宇)吉林省公主岭市怀德镇某村一女性村民,为替自己的儿子“报仇”,举刀将同村两名小学生砍死后自杀,酿成一场悲剧。出现漠视小学生生命教育的状况,并非单一因素影响,而是以上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为此我们应该加强小学生生命教育。
三、加强吉林省农村小学生生命教育策略
为了加强吉林省农村生命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
1.在中小学生中全面开展生命教育,根据吉林省实际情况编制相关生命健康的教材,开设《小学生命教育》课程,从身体以及心理方面的教育,教材编写要注重生活细节与生活相联系,与小学生身心发展相联系,突出实用性、简便性、易懂性并且身体以及心理教育德兼顾性。在农村建立生命教育教学课;将生命教育列为考试科目,和其他科目一样进行同步测试。
2.学校、教师在生命教育中发挥最主要的作用。一方面,学校要制定适合自己学校教育教学情况的学校发展规划。把生命教育列为和文化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建设凸显生命与健康关怀的校园文化。在课程设置上保留足够的时间学习生命教学课程。在课程设置上下工夫,根据吉林省情况,一周可以设置两节生命课,周二、周五可以各一节。生命教育不能只一味采取单一的课本教学,两节课其中一节在安全的情况下适当增加课外活动(利用班队会活动进行生命教育)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具体做法是,在广泛收集、借鉴生命教育理念及内涵的已有研究基础上,结合小学生生命意识发展的现状,针对少年儿童身心成长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感悟深刻的体验实践的班队会活动,通过“活动、体验、领悟”,培养人文精神,提升思想境界,达到对小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目的。
3.开展积极的家庭、社会全方位的生命教育。家庭教育是学生教育的重要环节,家长要与教师积极沟通,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针对农村春夏秋农忙的特殊性以及农村家长的知识水平限制,教师可以定期家访知道家长加强对孩子的教育以及重视程度,在农闲季节可以组织家长来校听课便于学生、学校、家长形成统一认识。
开展生命与健康教育是提高民族整体素质的必然要求,能够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是推进我省中小学德育整体建设工程的重要举措。学校、家庭与社会教育资源应相结合,生命教育不是另起炉灶,独立运行,要充分整合现有教育资源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农村社会资源以及互动互补效应,为整体推进生命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篇6
摘要:长期以来,小学教育对生命教育比较忽视,许多学生基本的生存能力较差,生命观、价值观扭曲,生命教育形势刻不容缓。小学生命教育的意义在于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现在小学生命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生命教育的实施、生命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缺少多样性,渗透生命教育的频率不高且带有随意性。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浅谈了进行小学生命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生命 生命教育 小学
一、提出本文观点的背景
23年前,一位叫海子的年轻诗人躺在山海关的铁轨上,用残酷的方式结束了生命,全然忽略了给老母亲留下的疼痛,此后一生都用她的灵魂陪伴儿子入眠。这是来自《读者》的一个故事。我班上有两个女生也上演了荒唐的一幕。一女生因偷拿同学手机的事情败露,竟用小刀割手腕儿。另一女生由于父母闹矛盾想不通,用烟头在手臂上烫了触目惊心的伤疤。这些事情让从事教育多年的教师都震惊并且难过。
面对海子的自杀,面对两个如花少女的自残,面对各地屡见不鲜的学生自杀等事件,我们不禁要问,现在的孩子究竟怎么了?蝼蚁尚且贪生,何况有思想的人?多年来,我们教育孩子感恩父母珍爱生命,如何感恩父母?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些问题在孩子心里,纠结成了空白。一个孩子对母亲最深的爱是什么?我想答案是唯一的:生命只有一次,好好活着就是爱!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学会尊重,学会关爱与宽容,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
二、生命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浅探
新课程改革已进行多年,生命教育成效却不大。通过对周边小学师生及家庭教育的现状调查及分析,发现影响生命教育实效的原因主要有社会的不良风气及低俗文化的影响,家庭的不当教育,应试教育的观念也在阻碍生命教育的开展,同时生命教育的形式、内容不够丰富多彩,教师的素养还有待提高。结合多年来在一线上对生命教育这道课题的尝试,本文对进行小学生命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作了浅显的探讨。
(一)在丰富的活动中感悟生命诚可贵
珍爱生命是永恒的话题。归根结底,珍爱生命就是要在坦然面对各种挫折的基础上,学会如何生存。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和身心发展的特点,在内容鲜活、形式新颖的活动中去体验感悟,形成关于生命的价值判断,达到的效果会事半功倍。可以结合教材和单元训练,设计相关的主题活动,如《生命不可复制》、《经典伴我行》、《自救知识抢答赛》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提升思想境界,学会生存的本领。
(二)结合学科教学进行抗挫折教育
泰戈尔写过一句诗:“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多么坦然的一种心态!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有竞争和挫折,要引导他们正确面对。生命教育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应贯穿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作为语文教师,要挖掘教材中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把生命教育自然渗透在教学中,唤醒学生沉睡的生命意识,接受心灵的洗礼,精神上焕发的光彩才能照亮温暖他人的心。
如教学《黄山松》时,先引导学生找出黄山松的三个特点:生命力顽强、一心向阳、团结。生长环境恶劣却保持乐观心态,一心向着阳光,团结同伴,努力汲取生命的营养,活出了一棵松的人生价值。探讨黄山松特点的过程,也是进行生命教育的过程。面对苦难,想想身处劣境的那棵松,它是怎样把艰辛与沧桑写进生命里的。再想想像黄山松一样顽强的小草,在巨石脚底下,在黑暗中怎样艰难地跋涉,为生命谱写一首“绿”的赞歌。面对原本脆弱却活得如此灿烂的生命,我们难道不该肃然起敬?通过引导让学生意识到,即使不能接受生命的苦难,至少也应该学习它们从不放弃为生命而摇动的那份坦然心态。
(三)爱与责任的初体验
学生都知道自己在父母心中的重要地位,但不意味着他会设身处地为父母着想,在人生道路上就懂得珍惜生命,活出价值与精彩。只有当他真正领悟到父母养育自己的艰辛,才会产生爱与责任的共鸣。
我让学生做了护蛋游戏。每天带一只鸡蛋到校,并告诉他们,这鸡蛋就是一个脆弱生命,要小心呵护,看谁最有爱心,坚持最久!多数学生带的鸡蛋第一天就破了,有的走路不小心,有的碰到墙壁上,有的从衣兜里掉到了地上……几天后,班上就没有再拿鸡蛋到校的同学了,最多的也只坚持了五天。“带在身上不舒服,得随时想着。”“鸡蛋太容易破碎了!”……听着学生的抱怨,我语重心长地说:“这只鸡蛋就好比当初你在母亲肚子里那样脆弱,假若父母在养育你们时,不负责任,那你们今天能安然无恙地坐在这里吗?父母养育你们十几年多不容易呀!”好多同学都低下了头。
这次活动时间不长,但学生体验到了生命的脆弱,感悟到了父母的艰辛,延伸到体会老师长期培育自己的辛苦,从而引导他们体谅父母、老师的良苦用心,并从关爱父母、老师以及身边的同学开始逐步学会关爱他人。
(四)提高教师生命教育的素质
毋庸质疑,现阶段教师生命质量的现状并不令人乐观,教师“职业倦怠”现象不容忽视。 “教育是生命影响生命的事业。”关注学生生命质量的同时,我们还应该重视教师的生命质量。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调准了弦的小提琴才可以演奏。”这根弦就是教师的生命质量,只有提高教师的生命质量才能更有效进行学生的生命教育。作为学校来讲,应重视对优秀教师的表扬与激励,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的特长,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优化工作环境,让教师感受到职业的幸福感,感受到生命的尊严与幸福,从而以更加健康的心态面对和感染学生。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有理由相信关于生命教育的活动会取得成效,但是如果生命教育只停留在课堂上,不从家庭、社会多方面着手,显然力量是微薄的。应该全社会共同行动,让学生在生活的熔炉中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提高心理素质,人格上获得健全发展。让学生懂得要将自己的生命置于天地人和谐共生的美好空间,培养对所有生命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增强爱心和社会责任感。我们坚信,生命教育走进学生心灵,他们的情感世界会更加细腻和温柔;他们的思想世界会更加深刻和坚固;他们的价值观念会更加有个性化和文化内涵。让学生懂得感恩世界、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他人最好的方式就是:好好活着!
参考文献:
[1]刘 慧《生命道德教育》[D] 南京师范大学 2002年
[2]张美云.《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006年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生命教育
0 引言
语文课程和人的生命与精神活动紧密相连。生命教育观念需贯穿在每堂课中,贯穿于每天,且应在教学环节中表现出来;语文老师相对来说有较多机会通过和不同生命体进行互相沟通后利用自身特殊的个性与全部的爱,来督促每个同学要珍爱与善待生命,以提升同学们的生命品质,促使其个性健康向上。小学语文教材选文应体现出生命美育的作用且展现出各类生命之美,使得学生能够发现美、感觉美以及创造美。
本文结合笔者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具体事例,从认知生命、重视生命、敬畏生命和珍惜生命四个角度解读小学语文教材里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以实现探寻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的目标。
1 语文教材中生命教育
(1)认知生命
认知生命,我们首先需要认识到生命的有限性,所有生物的生命均仅有一次。生命为出生、生长与死亡组成的整体。在该过程中,无论哪个环节存有问题,均会极大地影响到生命的安全甚至于可能终结生命。认知生命包含有认清自己生命成长的过程及对各类生命都有一定认识两方面的内容。
小学生需从认清各类生命不同的特点出发,理解各类事物均具备自身的生命特征,各类物种均有特殊的存在形式,逐渐掌握到生命的脆弱和美丽及生命形态的单向与不能重复性。
通过课文《小松鼠找花生果》一文中松鼠和蛆妇的对话,使小学生了解到了有很多果实是埋在地底下的,每种植物都有属于自己的生长规律,小学生需要走进大自然,多感受一些动、植物。在《小动物过冬》一课中,文中描述的是蜜蜂、青蛙还有小燕子在冬天快到来时是怎样利用各自特殊的方式过冬的。该篇课文使小学生懂得了各类动物的生存形式是有很大差别的,不同的动物有着属于自身的生存方式,这是因为各类动物各异的身体构造导致它们的生活形式也各不相同。
(2)尊重生命
由于当前独生子女很多,小学时期的孩子很多是将自我当成中心,这就导致小学生通常考虑不到别人而主要是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问题。在实际生活当中,不同生命体不可能都是完美无缺的,有很多个体都存在着方方面面的不足。尽管不是完美的,然而其也有体现自身价值的地方。小学生由于心理上的不够成熟,每当面对此类缺陷时,往往会表现出一些轻蔑的心态。这时就需要及时指导小学生,不论生命是否完美,均应该去尊敬它。
在《掌声》一文中,讲述了由于身患残疾而感到抑郁不自信的英子不想让其他人注意到自己走路时的模样,然而在某次课堂上,她必须要面对所有同学。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当她在台上演讲的时候,同学们却纷纷热烈鼓掌,在这次掌声的鼓舞下,她获得了生活的动力,且也变得自信与开朗了。该篇课文给我们讲述了日常生活里的一件小事情,身体方面的原因使小英有了自卑的心态。生命的不够完美使她感觉到自己和别人相比要低一等,但由于同学们对其生命的尊重使她重新自信起来。我们身边很多人有类似于小英的情况,小学生遇到他们时不能挖苦其身体的残废,而是需要去理解与尊重他们。
(3)敬畏生命
敬畏表明的是人们看待事物的心态。敬具备着彬彬有礼和恭恭敬敬的含义,还有做事情时认真及不犯错误的意思;畏表示担心与忧虑。敬重且害怕,敬畏所有事物。敬畏生命是我们都应考虑的一件大事。敬畏生命包括人类的生命与敬畏自然界当中的生命两部分,即应敬畏所有生命。这是由于人是不可能独立存在着的,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建立在其他生命与世界和谐之上的。小学生特殊的心理状况决定了他们需对生命有一定了解和认识后才会尊重与敬畏生命。
在《微笑着承受一切》课程中,讲述了一个真实事例。主要描述的就是桑兰,她原本为国家体操队当中的一员。17岁时在美国长岛所承办的运动会上由于脊髓严重受伤而导致高位截瘫。在接受治疗的那段时间,她用其微笑获得了美国人民的广泛赞赏。面对突然降临的灾难,桑兰不气馁、不认输。她此种对生命敬畏及自信和坚强的精神,正是现在我国小学生所缺乏的!
另外,《做一片美的叶子》、《永远的白衣战士》、《生命的壮歌》与《在大海中永生》等课文同时表现出了对人类生命、动植物还有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4)珍惜生命
发展是在生命存在的基础上进行的。避开生命来考虑教育和发展根本就是不切实际的。只有生命不止,教育才可以继续运行,才可称为发展。仅在生命存在的基础上,才会有保持发展的可能性。小学生要懂得如何去珍惜自身生命,首先要做到珍惜自身的生命,再去珍爱别人的生命。因为小学生还处于未成年状态,在体力与能力上,让其去维护他人几乎是不可能办到的,但我们需对其传授怎样珍爱自身和他人生命的能力。
在课文《放小鸟》一课中,文中讲述了“我”很喜爱送来的小鸟,关心与爱护小鸟,对它喂食、喂水,但它反而一动都不动。最终“我”明白了小鸟不开心的原因,将小鸟放走了,还给了它自由。通过该篇课文,小学生可以理解喜爱动植物,并不非要将它们关闭着或是将它们带到家里。若真是喜欢动植物就应将它们送回大自然,让它们畅翔于各自的世界当中。
另外,《天鹅的故事》和《灰掠鸟》等课文也是从基于保护动植物方面来使得小学生应更加珍惜生命,在这里面有很多关于人和自然和谐共处,促使小学生热爱自然与环境及爱护地球等内容。
2 结语
总之,新课标要我们从学生出发,教会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和方法,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重视学生的生命教育,使小学生从小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同时关爱他人生命,使生命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伊娜.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J].沙棘(教育纵横).2010(4):3-4.
篇8
在中小学非常重视“主科”和“副科”的地位问题,“主科”的地位高,因此所拥有的课时和被重视程度就高,相应的“副科”的地位和受重视程度就可想而知了。中学生物算不上是“主科”,因此在课时的保证及学校给予的重视和建设方面就很弱。因而关于生命教育的开展自然也是困难重重。
二、中学生物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渗透
(一)中学生物教学中生命教育渗透的优势
近年来生命教育在中小学生的呼声越来越高,很多教师都开始有意识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中学生物探讨的是生命的起源和发展等知识,与其他学科相比更有利于渗透生命教育。1.教学目标上的优势[4]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的指挥棒。在新课程改革的视野下,中学生物的课程目标彰显着生命教育的优势。2.教学内容上的优势[5]中学生物教学内容涉及生物的起源和发展,人体的构造和卫生保健等知识,这些知识无疑都揭示了生命的起源发展,生命体的结构和地位。在生物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生命教育更容易让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3.教学方式上的优势中学生物教学涉及课堂教学、科学实验和课外活动等多种形式。生命教育不是单纯的理论指导和传授,而更多的是一种活动与体验。因此多样的教学方式更适合生命教育的开展。中学生物教育在教学方式上存在多样性这一特点,因而在生命教育中占有优势。
(二)中学生物教学中生命教育渗透的可行性措施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在中小学,教师的授课主要是在课堂上完成的,作为传递知识和经验的第一场所,课堂也是生命教育的传播场地。中学生物课堂中涉及自然生命的起源和发展、人类的构造及卫生维护、遗传的奥秘、死亡的必然性和生命系统的和谐性等知识,这些知识背后都隐藏着生命教育的众多题材。因此,生物老师要善于挖掘知识背后的深刻含义,在课堂教学中,除了传授相关的知识和考点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知识背后的生命意义。这要比单纯地传授知识或是单纯地讲解生命教育有效得多。
2.在科学实验中渗透生命教育生物作为一门实验性科学,在教学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很多科学实验。科学实验不仅能科学解释知识理论,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生物实验,学生能够自己观察和感受很多生命现象,从而理解其本质。而老师要善于利用实验,让学生亲身观察和体验生命的内涵。亲身观察与感受达到的效果是再多理论的讲解也无法达到的。因此,在科学实验中,不能为了实验而实验,老师应该确定实验目标,除了知识技能方面的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也不能忽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生命教育。
篇9
【关键词】中职生 生命教育 中职学校
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整个中国迅速被悲痛吞没。那些失去生命的小学生、中学生们,留给国人永远无法抹去的伤痕,并由此引发开展校内“生命教育”活动的,作为一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师,笔者也有一些关于实施“生命教育”的看法和观点。
一、生命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生命教育是美国学者杰·唐纳·化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此后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20世纪末,我国台湾教育界也将死亡教育和生死教育引入、整合,称为生命教育。我们所说得生命教育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生命价值,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关爱情怀和对终极信仰的追求,使他们学会过现代文明生活,具有以下特点:
1.变换角度,重现关系。它是一种以生命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并遵循生命昭示的规律所进行的教育,
2.体现本质,尊重生命。其本质在于尊重生命以及生命的价值,不仅只是告诉青少年关注自身生命,更要帮助青少年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
3.关注现在,关怀明天。要启发青少年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使他们明白生命教育不只是关心今日生命之享用,还应该关怀明日生命之发展。
二、中职学校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
1.生命教育缺失
当今青少年轻视他人生命、漠视自身生命、摧残生命的事件时有发生。据了解,目前我国至少有3000万青少年受到各类学习情绪、行为障碍等心理问题的困扰。让我们看看相关报道:2006年1月16日,年仅16岁的温州市第七中学初二(五)班女生吴雯雯,由于考试期间没扎辫子,被拒考场,她最终选择了轻生;2005年12月8日,安徽省某中学,一名“懂事”、“自信”并且“成绩优秀”的初中生,因为被政治老师偶然的一次罚站,突然自杀;2004年3月9日,山东某校贺某被朝夕相处的同班同学侮辱殴打,痛苦之下割腕自杀……这些残酷事情还在发生着,花季变成花祭!还有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通过摧残生命来释放内心的压抑:清华学子刘海洋硫酸泼熊事件;中小学生残忍伤害小动物,随意践踏树木花草、破坏公共设施。
面对触目惊心的事实,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致使这些孩子做出如此令人震惊的举动?笔者认为这其中学校教育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本真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一种既授人以生存的手段与技能,使人把握物质世界的教育,又导人以生存的意义与价值,使人建构自己意义世界的教育”。然而这一神圣使命在我们现行教育中已遭忽视或被遗忘,我们的教育只重视对青少年的应试教育、成才教育,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更多的是压力,生活的乐趣不存,生命的意义不在,所以在我国实施生命教育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2.中职生的心理特点
中职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个时期学生生理和心理上都会产生一定的变化。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独立的欲望、叛逆的性格、自以为是却又自卑的心态。这种心理现象与心理冲突,造成埃里克森所谓的青少年期的自我认同危机。尤其中职生面临一定的心理和社会压力,一方面有着自己的梦想,另一方面又会感到自卑和没有前途;他们想独立不受管教,却又不得不依赖父母及成人的帮助与支持。这一时期的学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当心理有许多的困惑和不满的情绪时,他们希望解决这些困扰,却不愿接受父母、师长及成人的指点,同时也有很多学生碍于面子不会向同伴倾诉,对外部干涉的抗拒比较明显,宁愿自己一个人积压在心里。加之生命教育的缺失,缺乏抵御挫折的能力,导致了青少年对生命的漠视。因此,对这一时期的中职生进行生命教育辅导格外重要。通过生命教育,正确引导他们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想观,促进健康成长。
三、中职学校开展生命教育的方式和途径
1.通过学科教学实施生命教育
我们说教学只是手段,最终方向是育人,是创造富有精神活力的伟大生命。可以通过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结合来实施,比如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形成一批生命教育精品课程;隐性课程如建设关怀生命的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生命教育成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通过专题教育实施生命教育
在国外,生命教育一般集中在对知识、性知识、预防青少年犯罪和校园暴力等方面,由学校和专门的社会机构加以实施。结合我国学校教育现状,我们的生命教育专题可以分为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健康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禁毒教育、环境教育等。
3.通过课外活动实施生命教育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班团队活动节日、纪念日教育、仪式教育、社团活动、社会参观、综合实践等,使学生体会生命的快乐和宝贵。比如在学生中开展“珍爱生命,把握现在”为主题的生命教育系列活动,通过召开主题班会、讨论会、辩论会、读书会,开设网上论坛,自编自演小品、话剧等多种形式,展开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4.通过周边资源实施生命教育
充分挖掘中职生的生活经验和家庭、社区教育资源,有主题地开展好经常性的生命教育活动。此外可利用资源还包括:图书(包括教材及教辅)、报刊、图片、心理量表等文本资源和影视节目、录音、录像、VCD、网络、软件等音像资源。
5.通过挫折教育、逆境教育、死亡教育来辅助生命教育
要创造一定的逆境,磨练学生的意志,引导学生认识痛苦和苦难是生命的一部分,生命只有在战胜苦难中才会有乐趣,才会有生机,从而能够更加欣赏生命、珍惜生命、提升生命的意义和质量。
总之,生命教育的开展应该做到为教育服务,不求花样繁多,但求切合实际,因校因地制宜设计活动,使内容序列化、形式多样化、组织规范化。
参考文献:
[1]张可君,姚本先.快乐人生的良方——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8).
[2]彭志斌,梁丽媚.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8):177.
[3]张云飞.呼唤生命教育[J].社会,2003,(3).
[4]吴增强.生命教育的历史追寻及其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2005,(9).
[5]刘济良.生命教育论[D].浙江:浙江大学,2003.
[6]王学风.台湾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内容及实施途径[J].教育评论,2001,(6):53.
[7]宋广文.心理健康教育视野下的生命教育[R].浙江:浙江心理健康活动观摩活动,2006.
[8]王北生等.生命的畅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46.
[9]中华生命教育网.lifedu. cn/.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命教育;语文教学
生命教育是一切学科教育的基础,它不仅是对学生关于生命的教育,还包括对学生的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和社会教育。而语文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感情的教育,除了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去爱自然、爱他人、爱自己、爱社会等。正是语文所具备的这种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是渗透生命教育的最好载体。本文主要对生命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现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对策。
一、生命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现状
1.过于强调统一,忽视生命的独特性
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独特性,生命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出生命个体具有的不可重复性、不可替代性。然而,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强调的是标准和统一。教学内容的统一、方式的统一、目标的统一等,但事实是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具备不同的知识接受能力。这种统一的教学要求必然是不合理的,小学阶段的学生虽然还没有形成一定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但是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对外界的经验和感受。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渗透生命教育理念时,应该高度关注学生生命的独特性,积极为学生创造发挥独特性的健康环境。
2.评价方式忽视生命价值取向
教学评价是教育教学环节必不可少的一步,新课改要求评价要发挥多方面的作用,充分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整体水平。而渗透生命教育理念的小学语文教学,在教学评价上要注重遵循生命价值取向的原则。把学生视为有无限发展潜力的生命体,评价过程要学会尊重和欣赏学生、包容和理解学生,评价要因人而异,灵活变通。从目前小学语文的教学评价来看,教师依然采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对所有学生进行评价,评价方式单一,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忽略了对学生个人情感的培养。其次,评价语言简练缺乏针对性,学生无法从教师的评价中得到有效的反馈信息。
3.学生主体意识的丧失
素质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看作是有思想、有个性的主体,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主体地位一直不能得到相应的保障。而语文这种可以丰富人的情感、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的学科已经逐渐脱离学科的趣味性,朝着灌输理论知识的枯燥课堂转变。学生无法真实体会语文教学陶冶情感和情操的作用。因此,这种理论化的课堂不仅剥夺了学生体验生命情感的空间,而且使学生习惯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课堂主体意识逐渐淡化。
二、生命教育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对策
1.更新语文教师的生命教育理念
首先,语文教师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引导者,而生命教育是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为前提,实现对生命价值的教育。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是一个有生命情怀的教师,只有语文教师具备对生命的热爱和执着,才会将这些理念传授给学生;其次,语文教师作为给学生成长和学习提供重要资源和支持的关键者,必须摆脱狭隘的教育教学观念,注重关注学生的生命和生活感悟,把生命教育融进学科教学中,构建学生完整的精神世界。最后,教学理念的更新体现在教学行为上,教学行为的改善和教学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教学技能的培养。而教学技能不仅在于经验的积累,还需要专门的训练。所以要想更好地渗透生命教育理念,语文教学观念的改变是至关重要的。
2.更新评级理念,丰富评价方式
改变评价理念是改善生命教育的重要方式,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评价的发展性原t,评价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应该更多地指向激励和促进。同时,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评价要采用多种标准,充分尊重学生的不同风格和个性。再次,评价要注重整体性原则,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要关注学生在生命情感、生命认识上的提高。最后,在语文教学中应尽量为学生的生命成长和体验创造真实的情境,使学生在教学评价中充分感知生命的活力。
3.多种形式渗透生命教学理念
生命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是通过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实现的,在阅读教学模块、写作教学模块等都可以具体渗透生命教育理念。比如,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要教会学生挖掘文章背后对生命的感悟和体验,借此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改变学生原来的生命观,加强学生对生命的重视。而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生命的题材作为写作资料提供给学生,对学生进行点拨和引导,通过写作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其次,教师还可以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定期举办关于生命话题的辩论赛等活动,用以指导和纠正学生的生命观。
综合上述,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感悟生命、体验生命和尊重生命。但是,由于受到教师教育理念以及评价方式等多方面的影响,使得生命教育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还不充分,需要教师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完善,争取为小学生的生命教育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