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质范文
时间:2023-04-10 16:36: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文素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近年来,许多学者对中国大学生及教师的“人文水准”颇有微词,整个社会现实不得不承认人文素质的崩溃,已经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地步,就连老人摔倒这么一个连三岁孩子都会产生恻隐之心的举动,竟会引发连篇累牍的社会大讨论,这足见全民的素质到了何种地步。人文水准劣势的势不可挡,不仅仅体现在大学院墙内的教育出了问题,亦呈现出我们国家文明与文化的整体出了问题,更反映出上层建筑领域的意识形态出了大问题。
意识形态似乎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却耳濡目染逐渐地一代代植入每个人的骨髓。当你的耳边天天回响着“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你的世界观就会以一己私利为母本,逢场钻营;当你所受的教育是“不管白毛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你的价值观就会畸形而渔,不择手段;当你所受的教育是“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骑在自行车上笑”,你的人生观就会择鱼而网,急功近利。全社会的素质教育在错误的意识形态侵下,几代人的品质被历史遗留的问题所败坏,持续地恶化发酵着,以致极端地说,所受教育越多,毒害越甚,远不及大山深处“纯天然”的传统式教育来的真诚。
中国传统时代的教育主要是一种宗法式教育,即以家庭为主。一个目不识丁的人可以拥有谦谦君子的气节;一对文盲父母也会以仁义礼智信来教育子女,因为仁爱、助人、良善、好学、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是上千年传统社会环境的约定俗成。今天我国大学林立,史无仅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以亿计;父母们望子成龙,自小给孩子所买的励志类书籍可谓比过去几辈人见过的还要多;我国对教育资源的投入连年递增,不可谓忽视对教育的重视。然而为什么我们的人文水准竟会反其道而行之,不但没有提高,相反病入膏肓,不堪补救呢?
在亚瑟・亨・史密斯《中国人的性格》一书中看到这样一段话:孔子沿袭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让中国人对别人的痛苦漠然置之,其冷漠之情世界上几乎没有任何文明国家能与中国相比……辉煌的古希腊因不注重品德而从地球上消失了,因为人类需要品性、正义和人格。我们该作何感想?
篇2
【关键词】大学英语 西方文化 影响 教学现状 建议
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其本身就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语言最大的特点就是其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因此,英语中的语法、单词,都不单纯是知识点,而是人文性和教育性的综合体。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结合起来,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在多种文化相互影响的今天,人才培养不仅注重智力方面,其人文素质的培养也十分重要。我们需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异域文化,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一、西方文化对语言学习的影响
语言的学习离不开文化,不同民族的语言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化和发展,不同的社会其历史、风土人情和思维方式都有着很大的差异,文化包含了各个民族的发展历程,它不断将自己的历史内涵和社会习俗注入语言之中,使得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这些细枝末节的差异造成了语言表达的巨大差异。举个例子,中国家庭对不同家人的称呼十分讲究,但就兄弟姐妹来说,除了说明辈分大小外,还要说明性别,如表姐、弟弟、堂哥等,而英语则用cousin表示表亲,sister表示姐妹,在翻译时,应当结合上下语境适当翻译。除此之外,不同语言的交际语言文化也大相径庭, 在交际场合,不合适的交际语言会引起双方的误解,交流困难,例如,中国人见面时习惯问对方是否吃饭,而英国人见面习惯以天气为话题进行交谈。这种文化差异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形成的,因此,文化对语言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学习西方文化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英语中的很多口语都有一定的文化背景,很懂熟悉的单词在口语中有时表达的不是常用的意思,例如,drugstore除了有“药店”的意思之外,还可以卖饮料之类,当学生听到“I'll go to the drugstore to buy some candy”,时,学生有可能就会难以理解其含义。
第二,文化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翻译能力。翻译是大学英语的重要部分,要提高翻译能力,不仅仅需要具有相当的词汇量,还需要了解文章的民族背景和文化背景。例如,lucky dog指的是“幸运儿”,而top dog指的是“身居要职”的人,而“狗”在中国的意思表达的则是贬义的。因此,在课堂中引入西方文化有助于学生提高英语学习能力。
二、大学英语课堂文化教学现状
随着世界各民族的交流越来越多,英语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人才素质的硬性指标。目前,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仍然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第一,英语学科边缘化。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给了人们一种重理轻文的错误观念,大学英语作为通用学科,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对其重视程度远远不及专业学科。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学内容单一,教学围绕四六级考试展开,单纯对学生灌输语法和词汇。虽然教学大纲中提到了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和翻译能力,却没有涉及西方文化的普及教育,忽略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和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很难得到提高,英语教学被边缘化、应试化。
第二,文化教学过于片面。有些学校的大学英语教学虽然有意识地导入文化因素,但是其文化教学缺乏目的性、计划性和系统性。英语课堂上,很多教师认为介绍一定的文化背景就是引入文化因素了,事实上,文化教学远比简单介绍复杂,一个民族的文化体系内容广泛,涉及范围广,仅仅灌输文化背景而不注重启发,学生即使对文化背景相当熟悉,但在实际的交流应用中,仍然力不从心。
三、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几点建议
英语国家的宗教和历史文化十分丰富,与东方文化既有相似的地方,也有许多差异。因此,两者之间在交流上不仅仅存在语言问题,更存在文化障碍。要想实现跨文化交流,培养优秀的大学生,大学英语教育应当注重文化教学。
(一)举办文化讲座,增加学生与外国人交流机会:教师不仅应当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见缝插针地补充一些文化知识,同时应当定期举办一些文化专题讲座。讲座内容应当征求学生的意见,可以是学生关心和感兴趣的西方神话,近期热播的美剧,也可以是当今的热点问题,介绍西方的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学生通过讲座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可以与东方文化进行比较,解答疑惑。教师也应当尽量为学生创造与外国人直接交流的机会,通过与外籍人士沟通,学生能够在实际的交流中学习知识。
(二)分组讨论,加强交流:大学教材中有很多优秀的文章,体现了国外一些独特的文化知识,比如一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地理状况、社会制度等,这些都是小组活动中很好的主题和素材。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就不同文章不同的文化知识为主题,组织小组同学进行深入讨论和学习,小组内的不同成员可以进行分工合作,有的负责收集资料,有的负责整理汇总,有的负责结果展示。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对自己负责的课题有了较深的理解,同时还可以通过他组的展示学习更多的知识,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有意识地深入探究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从而有选择地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
(三)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跨文化意识: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动力,教师应当尽力为学生创设各种文化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组织英语文化俱乐部,让学生尽量在真实的社交环境中学习英语社交文化,打破学生长期局限于教材学习而形成的思维定势,让学生在语言文化交流中对西方文化产生认同感,将实践与教学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篇3
一般来说,人的文化因素与其所受的教育程度有关。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文化因素也就越高。高职教师的文化因素不仅应该具备专业知识,还应当具备广泛的人文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即应当具有基础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创造性知识。所谓基础性知识是指包括一般性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学科的专业知识及其相关领域的知识。条件性知识是反映教师在教学中能够保证工作获得成功的教育理论知识,即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科学知识以及学习方法、技能形成规律等方面的知识。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不仅仅从书本或其它渠道上获得的,更主要的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对教学的反思而获得的教学经验,在教学实际工作情境中形成的各种经验的整合。创造性知识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学习、记忆、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的知识,是教师如何运用基础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创造性地去处理和解决好教学这个特定情境中的具体问题的知识。高职教师应当具有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文化背景。尤其是应该具有创造性的知识,这是教师知识的最高层次,是高职教师文化产生的不竭之源。
2.良好的专业技能因素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要越来越高,这对我们高职院校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能教理论,更要掌握技术;不仅是“教育家”,更应该是“技术专家”;不仅需要一般化的技能,而且还要有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因此,“双师型”教师已经越来越受到高职生的欢迎。所以,我们高职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术外,还要学会具有现代信息技术和实践技能,不仅要有专业操作能力、专业实践能力,更应该成为具有专业技能的教师,形成“知识型”、“技能型”、“创造型”的三型统一的综合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高职生。这是现代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显明的趋势。
3.健康的心理因素
教师的教育实践证明:教师心理健康与教师的职业发展和对学生心理健康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良好的心理状态不仅有助于促进自身的身心健康,而且会使人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对工作、生活和学习充满了热情,还会有助于克服职业倦怠和个人疾病的康复。高职教师面对繁重工作压力和复杂的人际关系,面对困难时若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就容易产生激动、不稳定的情绪,或者产生焦虑不安、抑郁等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调节和控制这些不良的心理状态,长期以往就容易导致心理障碍,甚至产生心理疾病。因此,高职教师具有健康的心理因素是现代高职教师素质的核心内容之一。
4.诚信的道德因素
一个人的道德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所形成的,也是一个人文化和精神的内在品质。一个人的道德表现在能够自觉履行道德义务、能按照社会规范标准来约束、支配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良好道德与习惯给他人带来快乐或幸福。教师的道德是教师职业的第一要素,是教师品格的展现,更是教师自身影响力的巨大能源。诚信是教师道德的基石,也是做人的原则。一个人可以没有文化知识,但不能没有道德和诚信。诚实可信的人才会受到人的尊重。尤其作为一个高等教育者,高职教师首先应该树立诚实守信的道德才会真正作一个为人师表者,才会得到学生们的热爱,才能胜任教师的职业。
5.健全的审美因素
审美因素是人们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随着自身的知识、思想、心理、道德的教育与积累、升华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对美的感受、鉴赏、创造能力和对美的追求。它包括了审美态度、审美情趣、审美经验、审美爱好、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人格等。它是教师心理情感的需要,更是自我修养空间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提升。高职教师的审美能力的提高是自己对事业的热爱与专业发展的价值提升的体现,更是高职教师自我发展的一种高级阶段。
6.崇高的精神因素
篇4
所谓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人的内在品质。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4]。对于医务工作者来讲,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应该做到:尊重患者的独立意识和独立人格,贯彻知情同意的原则;让患者了解诊断治疗措施的情况和可能导致的后果,在患者同意下施行治疗措施;及时了解患者的心态,解除患者的疑虑,与患者开展心理交流[5]。现代医学模式已经从生物医学模式过渡到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世界卫生组织也对“健康”赋予了新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还指人的身体、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的完好状态。这说明,现代意义上的医学已经不只是将患者作为自然人来对待,而是作为具有丰富心理和社会属性的人来对待。这就要求医务工作者在治疗患者时,不能单纯地以疾病为中心,还应充分考虑到患者的心理和社会状态,使其能够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同时不断提高的还有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其中对医疗服务条件的需求标准越来越高。由于维权意识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主人翁意识的增强,患者不仅要求得到有效、透明的医疗服务,而且要求在接受服务的过程中得到尊重。这就要求医务工作者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才能满足患者的各方面需求。而长期以来,医学院校和医疗机构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忽视,造成医务工作者只看“病”不看“人”,与患者缺乏有效沟通,直接导致医患矛盾频发。所以,加强医务工作者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是世界医学发展形势的需要,也是中国在经济社会背景发生深刻变革的大环境下,缓解医患关系紧张的必由之路。
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举措
2.1在学历教育中强化人文素质教育学历教育是医学生积累医学知识的基础阶段,也是形成医学价值观、医学伦理观的关键阶段,学历教育理应与人文素质教育紧密结合,将医学生塑造为既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又具备良好人文素质的未来医师。但现行的医学教育更多地注重专业教育,忽视了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造成医学生人文精神缺失,与患者进行沟通的知识、能力“先天不足”[6]。因此,我们应转变医学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到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改革传统的学历教育模式,增加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并将其作为医学生必修课程,努力构建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紧密结合的医学教育模式。
2.2在毕业后医学教育中加强人文素质培训毕业后医学教育是完成学历教育的医学生从医学院校走向一名合格医师的必经阶段,期间需要在医疗机构完成2~3年的住院(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它是医学生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真正与患者进行沟通的开始,是医学生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在实践中培养起医患沟通能力的重要阶段。所以在这一阶段加强人文素质培训对于其将来从医行为模式的养成至关重要。但目前的毕业后医学教育过于强调临床技能的培训,忽视人文素质培训,培训医师不能很好地接受医患沟通实践指导,使医患沟通能力始终成为其各项能力的一个短板。所以,应将人文素质培训作为住院(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的重要内容,通过讲座培训、病例示教、临床教学等方式加强住院(全科)医师医患沟通实践,并将医患沟通水平作为各项考核的重要指标。
2.3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继续医学教育继续医学教育是完成学历教育和毕业后医学教育的卫生技术人员,为跟上医学的发展,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在职教育。继续医学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它贯穿一名医务工作者的整个职业生涯。在继续医学教育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能够使医务工作者在其职业生涯中不断接受人文素质培训,满足医学发展和时展的需要。但目前的继续医学教育基本上仍然是专业教育,很少触及人文素质教育,使医务工作者在其职业生涯中得不到持续的人文素质培训。所以,卫生行政部门应在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中增加举办人文素质教育培训班的审批指标,鼓励医务人员积极申报人文素质教育培训班。医疗机构应采取相应激励措施,鼓励医务工作者积极参加人文素质培训。
篇5
【关键词】全面发展;高职院校;人文素质
全面发展是的最高命题,指以个人能力为核心,包含审美判断、完善道德等普遍性、全面性的发展,其本质是在实践活动中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1]。随着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多元,人的发展更趋向于全面自由的发展,人的个性化更加重视,人成为自我发展的主人。全面发展是人类的终极目标,人的解放和自由是内心深处的渴望,单一的技能学习限制了人的发展,个人能力的提升是全面发展的核心,但是人文素质的提升也是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现实意义。高等职业院校,承担着为社会输送高质量技术型人才的重任,并且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其人文素质教学在实现人全面发展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
一、人文素质的内涵
人文素质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一个人内在品质的表现,有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因素综合而成,也是现代人文明程度的体现。在高等职业院校,人文素质常常被忽视,这就需要教育者对人文素质教育进行系统而深入的探讨和思考,本文从教学的视角来进行分析,从而解决人文素养缺失的问题。人文素质教学,指通过知识理论教学、社会实践活动以及环境的熏陶等途径,将优秀文化成果内化成为人格、修养、气质、观念以及人生目标等,指导人们思考以及完善人生价值、完善人格等。其主要内容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对人文知识的掌握,包括文史哲等方面的知识,在知识系统中构建人文知识,打好全面发展的基础理论体系。二是人文精神的传承,人文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包含着强烈的民族特色,也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基础,人文知识的内核也是人文精神,让学生感受精神的传承,并在碰撞中感悟、感受,精神内化于心。三是实践活动,通过以体验式活动为中介,建立读书协会、文化沙龙、茶话会等活动形式从做中学,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螺旋上升。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职业院校,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使命,应从生命教育、道德教育、审美教育、职业教育为切入点,将文化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终实现“真、善、美”的终极目标。
二、高职院校人文素质的教学现状
(一)基础文化知识教学薄弱。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缺乏相关文学素养现象十分严重,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出现错别字、语句不顺、语言表达不准确等现象较为常见。部分学生对我国历史了解较少,缺乏对优秀文学作品的鉴赏和阅读。而校方在社会继续人才的不断推动下,逐渐加重了“教育工具意识”,导致其放松了对相关基础文化知识的教学[2]。并且,以就业为指向、岗位针对性以及鲜明的职业定向性教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文素质教学的实施。在长期传统职业教学理念的影响下,我国各大高等职业院校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重视技能、专业教学,而忽视人文素质教学的现象。现阶段,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呈现一种外延式发展模式,即院校数量呈井喷式增长,且院校规模、专业开设不断扩大,导致各大高校发展呈现一种过度追求规模效益的现象,很多学校增加实用性专业课程教学,以满足社会所需。但其严重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学的重要性,人文素质教学遭到严重压缩,甚至冷落现象。导致学生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技能而缺乏应有的人文素质情况。(二)对人文素质教育没有足够的重视。现阶段,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对人文素质教育没有足够的重视。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的“功利性”越发凸显,校方过分追求学生的高就业率,以至于其单纯地只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而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3]。在长期的此种教学模式影响下,会使人们产生“高等职业院校只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错误认知。这种错误的对职业院校的认知,将导致两种不利影响。一是学生难免会产生“情感饥渴”。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不同于本科生,部分学生是经历了高考失利后,迫不得已而选择了高职院校,另外,一部分学生是初中毕业后不愿继续升学,而选择高职。这些学生在学习上相对懈怠,缺乏学习进取精神,在此种情况下如只专注于专业教学,将导致学生专业能力和情感出现失去平衡的现象,严重影响学生全面发展,诱发出各种教学问题。二是不利于行业的稳定发展。我国正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各大产业正在进行大规模产业调整,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如缺乏良好人文素质的“技术性人才”进出行业,成为企业的骨干,其不思进取的心理状态将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导致这些局面出现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相应的人文素质教育。(三)缺乏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正确认知。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教学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依旧严重,过度地重视专业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把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学排在其他教学的前面,进而忽视了人文素质相关教学。虽有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开设了哲学、艺术、职业道德等相关人文教育课程,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并不能满足学生所需。并且开设的人文教育相关课程的种类较少,内容较为片面,与专业课程相分离,缺乏应有的联系,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并不能起到良好的人文素质教学效果[4]。部分学校对人文素质教育缺乏正确的理解,认为其对专业教学并没有帮助,例如,语文、哲学等对计算机相关专业并没有直接的作用,因而不愿开设相关课程。但是其对基础课程的忽视也并不绝对,数理化相关基础课程就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因为该类学科是学习某些专业知识所必需的,甚至学不好数理化将无法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对该现象进行分析可得出,高职院校并不认为其忽视了文化课程的教学,因为其相对重视数理化等教学。然而,这恰好反映了其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错误认知。(四)未形素质教育为本的教学理念。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但在高职院校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并未形成完善的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本的教学理念,尚未将人文素质教学系统地融入到高职教学体系中。多数高等职业院校在人文素质教育领域还处于一片空白状态,即使有部分高职院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所体现,但较为模糊和片面,教学活动较为形式化和简单化,并且校方的重视程度也存在严重的不足。在高等职业院校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状态,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者对人文素质的认知和重视情况决定了该校是否开设人文素质相关教学[5]。
三、高职院校提升人文素质的教学策略
高等职业教育在办学理念、教学内容、师资力量以及学生构成等方面与本科教学均有所差异,所以并不能照搬本科教学,将本科教学理念等沿用至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过程中。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应寻求适合自身的人文素质教学路径,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教学和培养,以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一)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载体作用。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的表现形式,校园文化的主体为教师和学生,对社会文化因素进行筛选和加工,以创建一个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校园环境为目标,而形成一种具有一定校园特色的群体文化。校园文化以文化为载体、以学生全方位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精神建设为主要措施,直接为广大师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服务。校园文化在传授知识、宣传驾驭、建立人际关系、提高精神境界、转换教学理念等方面均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6]。现阶段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存在办学时间短、文化知识储备相对较少等现状,因此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应充分结合学校本身的文化特点、办学理念等。校方可利用丰富多彩的学科、艺术、娱乐、体育等活动,将德、智、体、美、劳教学有机融合;通过举办具有鲜明特色、较强吸引力的晚会,向学生传播人文素质理念,完善学生的道德体系和审美判断,并将二者融合,减少不良文化和生活方式对学生的侵袭和影响,借以保证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调试功能等,可有效发挥作用。(二)提高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校方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着其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只有校方足够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并在课程编排中有所体现,学生才能对其产生正确的认知。有了高度的重视是不够的,还需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高等职业教学不同于本科教学,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职业导向,因此其完善教学体系应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要开设面向全体学生的人文素质教学必修课。二是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也有一定的差异,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适当增减教学内容,合理开设一些趣味性和思想性较强的选修课,借以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学[7]。
四、结语
人文素质教育对实现高职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高职院校应对人文素质教育给予充分的重视,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以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性。以实现人文素质教育与人文精神提升最优化为目的,不断进行探索和努力。
【参考文献】
[1]胡文静.内涵发展背景下高职教师人文素养提升的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20,22(3):71~74
[2]李海霞.高等职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有效路径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19,40(2):48~51
[3]于艳华.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升学生就业能力[J].辽宁高职学报,2019,21(8):60~63
[4]王亚鹏.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内生性:超越“问责制”逻辑[J].职业技术教育,2018,39(25):12~17
[5]张岩.试论如何实现高职语文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J].辽宁高职学报,2018,20(1):107~109
[6]王丽.网络教育视野下高职生综合素质提升的路径与策略研究[J].价值工程,2018,37(29):254~256
[7]刘一文.中药药理学课程对高职高专中药专业学生科研素质培养的探讨[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8,40(1):61~64
[8]张明志,何东,谢爱荣.全面发展语境下独立学院大学生骨干人文素质提升路径探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9]李新亮,李继鹏,许雪婷.新工科视角下行业特色理工科高校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20,1
篇6
一、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及功能定位
高职人文素质课程比起普通高校的人文素质课程来说,学时学分比例少,规模小,学科
系统性差(由于学校学科结构所限),所以其目标比普通高校的人文素质课也应有所降低,即养成学生必需的人文素质,以应付将来工作的需要,而不是象普通大学一样积累深厚的人文学养,为将来的深造或研究打好基础。基于这种差别,高职的人文素质教育在功能层次上应该有所调整。
普通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一般具有下列三种功能:
1.德育功能。这一功能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其中情感培养中包括爱国情、友善心、正义感等因素;态度培养包括积极、科学、合作等因素;价值观的培养包括真善美判断标准等因素。
2.智育功能。这一功能我们可以分解为知识积累功能、能力增加、智力提高功能。知识积累是指相应的人文知识在量上的增加:能力增加是指通过显在和潜在课程对学生读写说、交际等能力的提高;智力提高是指通过人文课程的学习,在心理层面上提高学生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等。
3.美育功能。人文素质课程本身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通过人文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
这样内涵丰富的功能,对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来说是难以达到的,必须经过一定的改造,将其中最为基本的能力要素分离出来,打造适合高职教育的人文素质教育平台。
这种平台应该符合高职教育的总体目标,即以能力培养为主,将普通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能力要素提高到首要的地位进行分解后重新整合。
通过对上述三种功能的初步分解,我们可以得到七种基本的人文能力:合作能力、听说读写能力、交际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其中后四种能力是一种潜在的能力,往往蕴含在其他能力的养成与训练之中。所以能够得到的三种外显的、与应用型职业活动密切相关且在教育上有较强可操作性和可测性的三种基本能力:合作能力、听说读写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这就是我们分解综合后的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所应实现的功能。在2003年教育部进行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中,其中对学生素质的测评就包括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的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可见语言表达能力与合作能力已成为考察的一个重点,也应该成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点。
二、职业核心能力考评体系及其对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启示
在有限的课时中通过传统的积淀养成式的人文素质教育手段实现上述三种人文能力的培养肯定是行不通的,因为通过系统的人文课程进行潜移默化式的教学方法对人文能力的培养与形成其作用是不确定的,同时学制与课时也不允许这样大量开课。所以我们需要设置能够显在地作用于学生的人文能力的培训课程,以及相关的对能力进行测定的考评体系。这种课程可以称为“人文能力养成性课程”,即通过对学生行为规范的引导来强化习惯的养成直至影响到内在精神世界的变化。这就是外(外在的规范与行为)——内(内在的理解与认知)式的人文能力培养模式,与传统的外(外在的课程)——内(内在理解与领会)——外(外在的表现与行为)的教育养成过程相比,省去了一个环节。这种针对人文能力培养的人文素质课程,其课程架构与考评体系的设计无疑是一个充满未知数的挑战。国内目前还没有可供参考的体系,但英国的职业核心能力测评系统对我们有一定的启示作用,该系统我国劳动部门也正在引进与改造之中。
职业核心能力是指任何职业或行业工作都需要的、具有普遍适用性且在职业活动中起支配和主导作用的技能。中国劳动部门正在参照英国职业核心技能体系拟定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核心技能测评体系,该体系分为8个模块,即交流表达、数字运算、革新创新、自我提高、与人合作、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外语应用,可以看出这8个模块中有一半以上与人文素养有关。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核心能力的培训与考评体系的内涵,我们以与人合作模块为例,该模块的要义为:“与人合作技能是从所有职业活动的工作能力中抽象出来,具有普遍适应性和迁移性的一种核心技能;是指根据工作活动的需要,协商合作目标、相互配合工作、并调整合作方式不断改善合作关系的能力;是从事各种职业必备的社会能力。”该模块与其他模块一样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等级,下页的表格是笔者参与制定的合作模块(中级)培训考评标准。
职业核心能力的其他模块的培训考评体系与上面的模块在结构上完全相同。我们不难看出,这个核心技能的培训与考评体系针对性、操作性非常强,非常明确地告诉培训对象要做什么、应该如何去做、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能力水平。这种培训模式与高职教育以技术应用为宗旨的实训实践模式不仅有近似之处,而且是对技术应用型实训实践模式的一种补充和提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把专业技能实训实践与人文能力实训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使其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特别要注意在专业技能实训实践中融人人文能力养成。总之,这种培训考评模式能够像其他专业技能实训实践一样,真正起到我们前面提到的由外而内的“能力养成”的作用,而且收效也比较快,比较符合职业教育的要求。
三、高职人文教育体系改革的基本原则
结合我们上文抽取出来的高职人文课程所应具备的对学生合作能力、听说读写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功能,再加上德育功能和美育功能,这一平台应该有语言交际模块、协调合作模块、自我教育与完善模块三个模块。这三个模块设计的难度应以核心能力的中级水平为参考,不再划分初中高三级。其中语言交际模块的内容主要为母语的听说读写及语言的交际运用;协调合作模块基本上参照职业核心技能合作模块所要求的能力,并对难度作以相应的调整;自我教育与自我完善模块包括分析自己的特长与不足,确定自我教育的方向与目标及实现教育目标的途径与方法,品德的修养与完善等等,这一模块的内容,可以吸收目前高职德育教育的新成果。
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这一改革的难点与重点在于教材建设及考评标准的确定。首先应制定一个高职人文素质训导大纲,大纲制定时完全可以按照职业核心技能的“工作活动”、“技能要求”、“培训与自学指导”、“考评指导”四个方面.对人文素质训导的目标、内容、程序、考评作出定量定性的规定,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培训教材的编写与考评体系的建设。在教材建设上要突破传统的文本教材的概念,建设一种新型的全方位的立体教材,这种教材除了教学目的与标准确定以外.其他的案例与相关资料应该建成一个分类资料库,可以随机抽取与运用,达到教学内容活化的目的,以避免学生将此课程变成一种记忆性模式化的课程。在具体教法上要以案例、情境模仿和讨论为主,以确保学生的主体作用,确保教学效果。在考评方面,也要突破传统的笔试模式,以能力考核为主.主要方式有任务式、案例式、项目式等。
篇7
关键词:美术课程人文精神培养
自新课程标准颁发以来,我校在美术与人文教育上得到充足的发展,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和对美术与人文的探索结合同事的经念,对我校美术与人文教育总结如下,以供同行赐教。
美术与人文教育是以人文素养为核心内涵的艺术教育活动。从大的方面来说,是通过美术教育强调目前科技与经济高速发展影响下低落的人文价值和反思。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爱与关怀,人在社会中的认识与体会,尊重个性的发展,培养良好的品质和素养。从小的方面来说;是通过美术教育来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能力,提高对美术的鉴赏能力及动手能力。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人文与美术,我校在课程目标的制定上突出了三个层面:
A探索与创作:上好每节艺术课,挖掘教材中人文内涵,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是我校向任课老师提出的最基本要求。因为音、美艺术本身就是一种极高的人文情怀、文化底蕴相当丰富的艺术门类。它更多的关注人的精神境界,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注人类灵魂的呼声。应当说音、美艺术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的极好教材。老师们在教学中更多的是关注美的熏陶,不光说教,不靠灌输,把教学内容中那些最富美感,最具艺术感染力的亮点挖掘出来,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去感悟美、发现美,从而形成一种积极乐观的求知态度。关于这一点,我认为应从四个方面去教学。第一、让学生了解美术与社会的关系。美术是一种艺术,它来源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即美术必须建立在对社会的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的,但美术作为一种艺术是对生活的加工和提炼。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符号性载体之一,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第二、发挥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运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创作。美术是表现和激发学生创造才能的最佳方式之一。美术活动最能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观察能力。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来感受生活。体验来自生活的情感和乐趣。如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生活、自然环境、自然景观等,并用点、线、面、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绘画要素,进行对比、和谐、节奏、韵律、均衡、黑白、排列、堆积、组合等构成因素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美感相联系,将自己对生活和自然的感受、体验与艺术家对它们的表达联系起来。尝试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表达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或将自己对生活和美的理解写进美的成长记录里。第三、联系社会:找出美术与社会的结合点,运用恰当的方式和技法表现自己对社会的认识和看法。了解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文化发展,了解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历史、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生产、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学会分析、综合和评价的思维技能,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比较、讨论、体验、思考、鉴别、判断等方法以及各种形象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等,增加直观形象感受,提高其审美能力。使学生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使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摆脱物质利益的束缚,并具有文明感和历史感,是我们应不断追求的人文精神。第四、结合学科,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表现相同的题材。在方法的选择上充分遵从学生的个性,发挥其长处。取得最好效果。学科间整合或统整,是现代教育理念,亦是美术课程改革的内容之一。未来社会需要具有探究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人才。通过建立在广泛的社会、文化情景中的、以美术为主体并联合其它学科部分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在新情景中探究、发现与美术有关的问题。在寻找解决问题方法时,主动地融会不同学科内容,使各种知识与技能相互融通、彼此联系,使他们真正获得探究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理性与感性之间求得和谐平衡。使身心得到健康和谐发展。由于美术学科具有人文性质,因此美术学习的范围不能仅仅局限于美术自身的领域中。需要在美术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架起桥梁,通过引导学生对一些美或跨越美术学科的课程进行综合与探索性的学习,能使学生在良好的时间内比较全面地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发展规律与趋势。
美术与其它学科相结合的活动内容可表现为:
(1)美术与文学:创作童话故事的插图、连环画等。
(2)美术与戏曲:舞蹈:设计、制作并表演皮影戏、影子戏等。
(3)美术与音乐:用造型艺术的方式来表现音乐,包括描绘乐感,设计制作乐器,并用这些乐器演奏等。
(4)美术与地理:绘制地图、设计、制作游乐园模型等。
(5)美术与物理:设计与制作会发光、会转动的环境艺术模型等。
(6)美术与自然:创作居住地区昆虫、植物、风景的图鉴,创作反映居住地区风貌的美术作品等。
(7)美术与历史:调查当地文化遗产以及传统艺术,用报告、画、雕塑或建筑模型表达调查结果等。
B审美与辩证:在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使每个学生能通过美术教学了解艺术的价值,重视艺术作品和文化,提升生活素养。首先、我让学生主动学习书上的基本知识,了解艺术的起源与发展,了解我国及国外美术的各种风格及流派,知晓艺术发展的方向。其次、让学生参加各种活动,诸如观看画展,拜访名家并观其作画,相互交流。提高鉴赏能力。通过各种美术实践活动,使学生的美术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从而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正如英国的怀海特所说“艺术教育的目的,就是唤起智慧和美感”。美术课程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并联系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经验相联系。如利用游戏、表演等方法,让学生来参与、交流、体验、表现生活,使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通过创设多种多样的方法和形式,挖掘其内涵,使学生从自我中心走向与他人共处。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交流、体验,能够积极主动学习,由生活激发兴趣,带着饱满的热情去体验、表现、创作。再次、分析社会与艺术的关系及相互之间的影响,对一些社会活动或建设做出比较积极的建议。
C文化与内蕴:我校美术课堂力求使每一个学生了解每种艺术的发展脉络及其风格流派。让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提高鉴赏能力,尊重科学与人格,扩展艺术视野。第一、我国地大物博,有极为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让学生了解并珍视它们。第二、比较地方文化古迹、景观的特色,加强对历史文化的了解。第三、珍视、探讨多元文化。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符号性载体之一,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通过美术与文化的联系,可以了解不同地域文化背景,学会尊重多元文化。我们所接触到的很多美术作品都有象征意义,这是由文化所规定的。人类社会的神话、史诗、传说、典故、宗教、寓言都是规定象征的重要原因。如苹果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有着不同的象征性,在基督教艺术中,由于苹果是夏娃从智慧树上摘取得禁果,一般象征着人类的坠落,而婴儿耶稣手拿苹果,其实是象征着赎救人类。这些象征关系的规定性是来源于希腊神话,如果我们不理解这些规定性,就不可能真正解读作品,甚至还可能对作品做出错误的解读。所以美术教学可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多元文化的总体效益,整合社会、社区、家庭各方面教育影响,引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会。通过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对比与讨论等方式;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通过走进博物馆、美术馆、民俗馆,了解其中的民族民间美术、艺术等文化,了解它们与其他地区或其它民族美术文化的异同;通过参观、座谈、调查、访问艺术家工作室等参与活动,了解中外艺术家的艺术思想、生活及作品诞生的过程,或结合有关资料,让学生了解相关国家的地理、历史、风俗人情、社会风貌、增进对不同国家、民族,不同风格画派的了解与尊重。
总之,培养学生人文态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决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教师必须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精心设计,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去作好这方面的工作。
篇8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强,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要想在这样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更加重视古代文学教学,促进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如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因性格刚直触及李陵事件,又因之遭遇宫刑之辱,却以顽强的意志完成《史记》,他在《报任安书》中述说自己遭受腐刑后“忽忽如狂”的悲愤心情和为完成一项伟大事业而忍辱含垢、发愤图强的精神,以及他高洁、刚直的人格力量无不震撼着学生的心灵。北宋文学家苏轼一生逆境却独创豪放词派,历尽坎坷却笑对人生等等,这些都培养着大学生承受挫折失败的能力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此外,古代文学教学还在培养大学生学习能力、自立能力、交际能力等综合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古代文学教学促进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具体途径
(一)加强人文学科和古代文学课程建设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古代文学课程及人文学科是培养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平台。因此,学校应该重视人文学科的设置和古代文学课程的建设。如开设人文社科类必修课、选修课,尤其是历史、哲学、古代文学鉴赏、以及思想政治道德修养等方面课程的设置,并充分保证学时,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完成教学大纲的内容以外,还要充分挖掘本学科的人文教育因素,将传统文化精髓渗透到教育教学当中去,从而使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技术技能的同时,也能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人文气息的陶冶。
(二)重视古代文学作品对大学生的情感教育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是情感的特殊表达形式,艺术家将无形的内在情感通过文学作品,将其变成可供人鉴赏和感知的东西。所以,要重视古代文学作品对大学生的情感教育。情感教育包括爱国情感教育、道德素质教育、人生理想教育、挫折教育等等。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带着真实情感,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心理特征和情感的分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课堂去感染学生,激励学生,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以达到教学的目的。
(三)采用现代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是加强古代文学教学,培养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传统的文学作品选课程的教学,老师往往采用的是“满堂灌”的方法,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其实这种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并没有发挥有效的作用。新时期,老师应该根据社会实际发展情况和当代大学生的特征,灵活采用多元的教学方法。老师可以采用实践教学的方式,也就是在老师的引导和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结成小组在课下根据专题内容来查资料、准备教案,并在课堂上组织教学,师生互换角色,这种教学方式更能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四)加强古代文学作品方向课程的教师队伍建设近些年来高校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要积极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古代文学作品作为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以及它强大的美育功能,承载着这方面的重任。一般来说,老师文学素养的高低和教学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因而高职院校更应注重古代文学类课程的安排和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学校应该从高校或相关的汉语言文学机构招聘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员作为本校古代文学作品方向课程的教师;其次,学校应该组织对古代文学老师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和学习,从而不断提高其知识素养、道德素养和文学气质,不断丰富和增强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文学涵养,使老师更好地将其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最后,学校还应制定对老师教学质量的评估和考核制度。
三、结束语:
篇9
关键词:素质拓展活动;师范生;人文行为;人文情怀;人文信念
一、引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当今的主流价值观,全社会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蔚然成风。在北京师范大学庆祝第三十个教师节活动中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教师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提出了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的“四有”标准,深刻阐释了教师的基本素质和要求:“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这“四有”标准充分强调了“好老师”必须具有较好的人文素养,即雄厚宽广的人文知识、真诚守信的人文态度、豁达乐观的人文精神,这些素养的落脚点是对教育事业的挚爱。
潘懋元先生认为人文素养就是人文学科知识内化而成的人文精神以及外化而成的日常行为习惯,最终构成人的相对稳定的品质结构。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内化”,即将人文知识转化为人文素养。根据高校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特点,师范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应以人文知识传授为基本途径,以素质拓展为广阔平台,且这一“内化”过程必须与教师职业角色意识的形成过程相辅相成。如果师范生对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把握失衡、人文知识匮乏、价值观功利化,将导致其对教师职业信念的模糊。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素质拓展活动是促进师范生主动提升人文素养的有效措施,也是弥补师范生人文知识缺乏的必要途径。
二、角色认知阶段师范生人文行为的培养
大一是师范生由中学生向大学生转变并逐步适应大学生活的重要阶段,也是其对“教师”这一角色行为规范的认识和了解阶段。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师范生知道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不合适的,了解教师所承担的社会职责,能够将教师所充当的角色与社会上其他职业角色区分开来。为了在角色认知阶段培养师范生的人文行为,学校人文氛围的营造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校园设施,通过校园的建筑、设施与绿化等的整体规划来构建和谐的校园物态人文环境;二是学校管理,通过以人为本的学校行政管理和生活社区管理,构建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环境;三是校园人文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人文活动,如文艺演出、音乐会、文化艺术节等,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实践机会。刚入学的新生没有完全脱离中学时代的习惯和意识,因此学校除了营造充满文化氛围、人文气息的人际关系和校园环境以外,主要还是要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多开展以行为习惯养成为主要内容的课外活动,如文明校园创建、公寓文化节等,让师范生身处富有人文气息的生活环境中,耳濡目染,受到人文环境的强烈熏陶。这一时期的素质拓展活动应以文体活动为主,如师范生技能竞赛、经典诗文诵读、励志演讲、才艺展示比赛等。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向师范生广泛宣传“感动中国”“全国道德模范”和“最美乡村教师”等先进人物的事迹等。
这一阶段的大学生虽踌躇满志,但不免迷茫;虽思想单纯,但可塑性较强。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竞争合作意识,是新生最喜闻乐见的人文行为培养模式,而且师范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学会了如何与他人交往、合作,为毕业后在社会环境中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学校应指导新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制订好近期计划和长远目标,使师范生通过对教师职业全面而正确的认识,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理想。
三、角色强化阶段师范生人文情怀的培养
大二、大三是大学生活全面发展和深化的阶段,也是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逐步确立、定型的阶段。在这个关键的教师角色强化阶段,师范生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接受教师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职责,并用来控制和衡量自己的行为。因为这一阶段的大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波动性,思想活跃且兴趣爱好广泛,独立能力和自我意识增强。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应以学科竞赛、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行动、公益活动等参与式和体验式活动为主,内容偏重传统文化、师德修养、中西文化比较等。师范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也应从校内转向校外,从书本转向实践,从耳濡目染转向感同身受,致力于师范生人文情怀的培养。
1
注重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通过把大学生直接引入社会生活,使他们在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中了解人生,体验劳动的艰辛和意义,学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树立法规意识、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实现与社会现实的融合。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的关键一环,在教师角色强化阶段应该受到充分的重视。尤其对于师范生而言,参加军事训练、生产劳动、社会调查、智力扶贫、参观考察、公益活动等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不仅磨炼了心志,增强了技能,而且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闻。以人文态度和人文情感来参与竞争与合作,使书本上的人文知识在社会实践中生动化并演变情怀。
2
注重榜样教育
师范生在参加学科竞赛、社会实践和青年志愿者行动等活动中,与自己的师长朝夕相处,为榜样教育法的实施提供了充分的机会和条件,因为教学过程不只是一个纯粹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理性与情感、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也是师生之间知识、情感、思想、人格等全方位相互沟通的过程。师长的处事方式和职业操守,无形中体现着教师的人文态度和人文情感。师范生从自己老师那里感受到的师道尊严、师恩、师德、师爱,为自己将来从事教师职业奠定了情感基础,更强化了他们对教师角色的认同。为了更好地发挥身边榜样的作用,学校应多组织师范生参加先进人物事迹和道德模范报告会。师长的言传身教就是最有效的榜样教育,师范生从师长那里学到的敬业、好学、正直、无私、诚实、守信、仁爱、互助、积极、进取、勤俭、节约、谦虚、谨慎、求真、务实等可贵品质,远远超越了书本知识,从而让其受益终身。
3
注重自助功能
为了进一步内化人文学科知识,培养师范生的人文情怀,学校应重视高校资助政策的育人功能。一系列的资助政策能够引发学生回报社会、无私奉献的感恩之心,更能发挥励志成才的教育功能。学校应鼓励师范生多参加以家教形式为主的勤工助学活动。因为勤工助学以其自身的优势,在使师范生获得经济和生活保障的同时,又能使他们学以致用、开阔眼界、增长才干;不但使其自强自立,得到社会的认可,而且使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都得到了体现和满足。更重要的是,勤工助学作为一种“吃苦”教育,能帮助师范生克服自私自利和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缺陷,塑造师范生的人文情怀和仁爱之心。师范生通过勤工助学,能体味到生活的艰难与父母的辛酸、劳动创造美的真正内涵和为人处世的真谛。有的师范生在勤工助学的过程中,能够通过充分的市场调查发现商机,在毕业之后走上自主创业之路。从这一点上来说,勤工助学是比社会实践更为深刻和有效的素质拓展活动,对师范生人文素养的提升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四、角色认同阶段师范生人文信念的培养
大四对绝大多数师范生来说,是他们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时期,当然也是大学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此时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已基本形成,思想趋于成熟,能够比较客观和理智地对待各种问题,有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职业定位的角度讲,树立未来教师的角色信念是个体的心理需要,应通过学生的积极行为来自主完成。
这一阶段的师范生在参加教育实习之后,已经基本完成了教师角色认同。在进行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活动中增加一些针对性的人文知识,使他们更加坚信自己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形成对教师职业特有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把当一个“好老师”视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开展以“师恩难忘”为主题的一系列文明离校活动,以座谈会的形式教育学生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践行大德,即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塑造师范生的人文精神是奠定角色信念最后的工作。
在临近毕业之际,学生或多或少存在着情绪波动、思想矛盾的问题,加之他们毕竟尚未走入社会,不具备成年人稳定的思想状态,所以在这一阶段往往可能发生较大的思想反复,甚至会出现意料不到的问题。此时,开展一些人文色彩浓厚的主题教育活动和人文关怀活动,组织他们和低年级同学进行文体比赛、经验对话等,对稳定毕业生的情绪,帮助他们正确做好人生定位、直面激烈的竞争、正视残酷的社会现实、克服急功近利的浮躁思想、增强抵御失败和抗击打的心理素质都有积极意义。
师范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应遵循高等教育学和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原理,以学生为本,根据师范生在不同学习阶段所表现出的身心发展特点,制订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人文素养提升方案。从刚入学适应期的人文行为培养,到角色认同期的人文情怀塑造,直至文明离校时师范生能用人文精神照亮自己,将自己在体能、智能、情绪、心理、品德等各方面的因素有机结合起来,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合格教师,踏入社会时才能成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合法公民。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下的“四有”教师的培养,应将认知导向与信仰建构相结合,以人文知识传授为基本途径,以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为广阔平台,这样的师范生才可能成为未来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
参考文献:
[1]郝佳高师院校师范生人文素养现状研究――以Y大学为例[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3.
[2]伍新春主编.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8―50.
[3]陈琼贞,詹春燕.高职院校教师人文素质建设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2).
篇10
关键词:中职体育教育;人文素质教育;教育质量
中职体育教育是中职整体教学工作中尤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传统模式下中职体育教育工作将重点放在教学任务的完成上,而针对体育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存在明显缺失的情况。从现状来看,中职体育教育在人文素质教育上重视程度有待提高,同时人文素质课程设置也有待优化[1]。因此,从提高中职体育教育整体质量角度来看,本文对“如何在中职体育教育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进行分析与探究意义重大。
1.中职体育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分析
中职体育教育工作的开展使得中职学校教育体育更加健全,开展这项工作不单单是为了提高学生体育成绩,更重要的是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于人文素质来说,提高在多个方面,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吃苦耐劳以及团结协作等等。从现状来看,中职体育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存在以下特点:
1.1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有学者对我省多个中职学校进行了体育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调查,将调查的侧重点放在“中职学校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方面,分为非常重要、重视、较重视、不重视四个等级,统计结果显示,非常重视所占比例为9%、重视所占比例为12%、较重视所占比例为24%、不重视所占比例为55%[2]。这些数据表明,现状下中职学校对体育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
1.2课程设置的合理性需加强
我国大部分中职学校在体育教育课程设置上都比较完善,但相对于其中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则偏少。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某中职学校的人文素质课程在体育教育课程中所占的比例不足5%,人文素质教育设置课程合理性有待加强。
1.3人文素质教育方法有待更新
收集相关资料,发现部分重视体育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中职学校,在开展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其教育方法还有待更新。一方面,教育方法单一化,延续传统理论教育或“灌输式”教育,难以真正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3]。另一方面,教师教育理念未及时更新,不能很好地借助多媒体资源、社会资源等展开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进而使中职体育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不够优化。
2.在中职体育教育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策略探究
现状下中职体育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因此有必要采取有效策略,使中职体育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得到有效加强。具体策略如下:
2.1提高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
要想使中职学校体育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得到有效加强,首先便有必要提高中职学校对其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结合中职学校实际发展情况,中职学校有必要及时构建人文素质教育制度,并投入合理的资金,用在人文素质教育设施设备建设及教育技术引进方面。并且,中职学校领导层需要在提高自身意识的基础上,使教师的人文素质教育意识得到有效提高。此外,有必要营造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环境。例如:在学校内部宣传“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吃苦耐劳”、“团结协作”以及“加强心理素质”等素质的重要性,提高学校内部师生的人文素质意识,从而形成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风气。
2.2优化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
为了使中职学校体育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得到有效优化,有必要注重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的优化。一方面,在体育教学课程大纲中适当地增加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比例,增设与人文素质教育有关的课程。另一方面,注重课程教学的评价,开展任务素质教育考评活动,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奖励,对于表现偏差的学生给予鼓励。此外,有必要注重“人文奥运”课程的实施,将体育人文素质教育与奥运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例如:借助多媒体播放有关奥运会的图像、视频等,让学生通过观看奥运视频,激发自身的学习欲。同时教师也可以借助一些奥运典型视频案例,教会学生一些奥运精神[4]。这样,便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达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
2.3创新人文素质教育方法
要想使体育人文素质教育效果得到有效提高,还有必要对人文素质教育方法进行创新。在上述已经提到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及案例教学法,此外还包括了竞赛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以及体育课外实践教学法等。不妨以竞赛教学法为例,为了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拼搏奋斗的人文素质精神,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篮球比赛活动,将班级学生分成两队,通过激烈的篮球比赛使学生认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进而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些课外体育实践活动,比如公益跑步,参与公益体育不但能够增强学生的个人体质,还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参与公益事业的意义,从而使学生更加关心社会弱势群体等,这一过程无疑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质精神。
3.结语
通过本文的探究,认识到现状下中职体育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还存在不足,因此有必要提高中职学校对体育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并在此基础上对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进行优化,进一步对人文素质教育方法进行创新。相信从以上方面加以完善,中职体育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将能够得到有效加强,进而为中职整体教育工作的优化及完善奠定夯实的基础。
作者:庄政 单位:贵州省电子商务学校
参考文献:
[1]彭春梅.叶文平.成人教育体育专业中的人文素质教育探讨[J].成人教育,2012,01:107-108.
[2]李淑青.谈高等体育院校人文素质教育[J].当代体育科技,2012,01: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