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承包经营权保护条例范文
时间:2024-01-25 17:23: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土地承包经营权保护条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今天召开全县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江苏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和中央及省市一系列文件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掌握政策,明确部署,扎实抓好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下面,我先讲三个方面的意见,然后请县委徐书记作指示、提要求。
一、认清形势,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是党和国家农村政策的基石,是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业发展,保持农村稳定的制度基础。1997年延长土地承包期工作开展以来,我县各地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土地承包政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有效地维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在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中还存在不少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少数地方二轮土地承包工作没有完全落实到位,土地使用权属不明确,没有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基础管理工作滞后,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管理问题突出,证地不符、调整承包地后土地承包经营权未及时变更,档案资料散失严重;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规范,农户间土地流转口头协议多;承包地征用中农民的后顾之忧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失地农民保障没有到位;违反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随意侵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等等,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的纠纷案件和涉土量呈现不断增加的态势。随着农业税减免政策的落实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在实际工作中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以上问题如不予以重视并加以纠正,将引发许多矛盾,甚至动摇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各级各有关部门对此务必高度重视,一定要站在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对于进一步落实党的农村政策,维护农民群众合法权益,保持农业健康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的重大意义。
1、抓好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是体现以人为本,保护广大农民合法权益的迫切需要。保护和发展广大农民的利益,充分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是党在农村各项政策的首要出发点。在任何时候、任何事情上,都必须遵循这个基本准则。落实党的农村政策,最根本的是落实土地政策;保护农民的根本利益,最重要的是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护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农民只有依法获得长期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同时享有承包权、经营自、产品处置权、收益权和流转权,才能为自身合法权益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应当看到,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土地不仅是农民的基本生产资料,而且是农民最主要的生活保障,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农民的基本财产权利,是农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切实保证农民享有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其实质就是保护农民的物质利益,尊重农民的民利,是对农民合法权益最根本、最直接的保护。从2003年3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和从2005年3月1日实施的《江苏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保护条例》,将土地承包关系法律化,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化,为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我们要牢固树立人民利益至上的观念,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落实好农民的土地承包权。
2、抓好农村土地承包管理,稳定土地承包关系,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需要。加快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解决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关键是保护和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没有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不能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任务和目标就会落空。调动和保护农民的积极性,核心是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尊重农民的民利,保护农民的经营自。只有依法长期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全面落实土地承包经营权,才能维护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全面落实土地承包经营权,将进一步调动农民参与农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增加农业生产投入,并引导和推动农民积极采用优良品种,发展优质农产品,不断改善农业品种结构。
3、抓好农村土地承包管理、稳定土地承包关系,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维护农村稳定的需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去年以来,国家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扶农、惠农政策,我省从今年起全面免征了农业税,土地收益增加,农民种田积极性提高,农民更加珍惜土地,出现了争田要地的现象,农村土地承包方面的纠纷也随之增多。据县农办统计,去年下半年以来,群众来县上访反映土地纠纷问题,达34批200多人次,其中集体上访3次。土地承包纠纷已成为影响我县农村社会稳定的一个严重问题。现在土地承包纠纷增多,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政策落实不到位、管理不规范带来的问题,有城镇化、工业化推进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还有一些是现行法律、法规、政策之间以及与传统习惯之间不衔接带来的新问题。这些问题不及时予以解决,最终必将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可见,土地承包关系是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最大因素。只有切实抓好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保证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落实到位,让农民吃上“定心丸”,土地承包纠纷问题才会迎刃而解,农村社会才能保持长期稳定。
4、抓好农村土地承包,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是坚持依法行政,提高新形势下农村工作领导水平的迫切需要。当前,农村发展的外部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程度有了很大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我们领导农村工作的体制机制、思想观念和方式方法,就必须不断改进,不断提高,不断完善。我们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依法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思想认识和行动统一到国家有关土地承包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上来,转变工作职能,坚持依法行政,采取有效措施,真正把这件关系到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的大事抓实抓好,推动我县农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
二、严格要求,规范操作,扎实抓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的补发工作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是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生效后,国家依法确认承包方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凭证。1997年延长土地承包期后,由于多种原因,我县仍有部分村组未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发放到承包农户,使农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切实、有效的保护,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给农村社会的长期稳定留下了隐患。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确权发证工作,既是《农村土地承包法》、《江苏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保护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也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各项政策的重要措施,对于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保持农村社会长期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最近,县“两办”专题下发了《关于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补发和管理工作的通知》(东办发[2005]76号),各地要认真组织学习,严格按照《通知》中所提出的要求,进行具体部署,规范有序地开展好这项工作。
1、补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必须掌握的基本原则
一是确保稳定的原则。这次补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进一步明确土地使用权属,是对1997年延长土地承包期工作的规范和完善,而不是打乱原承包关系,重新组织发包农村土地。补发的对象只能是二轮土地承包时以家庭承包形式承包了农村集体土地,但未领取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的承包农户。原二轮土地承包原始资料不全、地块不清的,要逐户逐地块核实,但不宜重新组织丈量,更不能借机重新调整土地。对少数1997年没有开展或尚未完成二轮延包工作的村组,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的要求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切实抓好二轮土地延包工作,在此基础上,签订好土地承包合同,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有关二轮土地延包的具体政策原则上仍按县委1997年下发的《关于做好延长集体土地承包期工作的意见》执行,土地承包的原则和程序必须符合《农村土地承包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1997年已经搞好二轮土地延包工作、填制好《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但未发放到户的,在确保证书内容准确无误、手续完备、无任何遗留问题的前提下,可将原证直接发放到户。但承包农户要求领取新证的,也可列入新证发放范围。
二是实事求是的原则。对二轮土地承包工作已结束但未发证的,原则上按照二轮延包时的承包面积、地块和四至进行登记补签补发。二轮承包以来,农户之间承包地互换、转让,或因国家集体征用、占用等原因重新调整承包地,导致承包面积和承包地块变化较大的,也可按承包农户现实际承包情况核实登记,重新签订承包合同和换发证书。承包期限统一至2027年8月31日止。
三是尊重历史的原则。在延长土地承包期时,有少数村组对部分土地质量较差、耕作不便的地块按一定的比例折算后承包到户的,这次补发证书仍按各地原做法,维护原状,不作调整。
四是依法办事的原则。必须严格以《农村土地承包法》、《江苏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保护条例》和中央及省委、省政府关于稳定完善土地承包关系的一系列政策为依据,严格依法办事。对法律法规和政策暂时没有具体规定的,各地要从实际出发,根据法律、法规和土地承包政策的原则精神,妥善处理。
2、补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程序和要求。
(1)调查摸底。这次会议后,各地要立即组织有关方面力量,对原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发放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和梳理,认真分析未发证原因,合理确定补发范围,有针对性地研究对策,制定工作方案。
(2)分户核实。对需要补发、换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农户,要对现有承包地块等情况进行认真核实。核实的依据以二轮土地承包清册、原计征农业税的计税面积等相关资料为准。核实结果要经承包农户签字认可。对承包经营权不明确、承包面积有争议的,要认真抓好核实、协商和调解工作。对矛盾和纠纷没有得到完全解决、发包方与承包方未取得一致意见的,不能急于补签合同和补发证书。对个别需要开展二轮土地延包后续工作的村组,要按照既定部署和要求抓紧进行。为了有效防止“一户两证”现象,原未领证需要补发的承包农户,必须作出要求补领的书面情况说明,对于原已领证但因各种原因要求换发的承包农户,必须交回原证,并作出不存在双证的书面承诺。
(3)材料初审。发包方将要求补发换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承包户的情况说明、承包户家庭基本情况、土地承包清册、原农村土地承包方案等相关资料报镇农经部门初审。
(4)签订合同。有关资料报经镇农经站核实认可后,由发包方与有关农户补签土地承包合同。土地承包合同由县统一格式。
(5)审核申报。土地承包合同生效后的30个工作日内,发包方将核实好的土地承包清册、签订好的土地承包合同等相关资料报送镇农经站,由镇农经站编制土地承包合同登记薄、土地承包情况登记表,由镇人民政府向县政府提出颁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书面申请。
(6)登记发证。县农办在对有关材料核实后,对申请材料符合规定要求的,编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登记薄》,委托镇农经站填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所载内容必须与土地承包合同内容完全一致。委托发包方将填制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发放到具体承包户。镇农经站与委托发放人、委托发放人与接受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的农户必须办理签收手续。发包方应当及时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发给承包方,不得代承包方保管,不得扣押。未经县审核登记,不得私自填制《土地承包经营权证》。
这次全县补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工作从现在开始至10月底前全面结束。
4、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管理。
一是要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发放制度。在承包关系理顺、基础工作做好、发包方与承包方签订好土地承包合同后,应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及时向承包农户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依法确认承包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今后,补发、换发时,一律使用新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原空白证书由镇农经站负责收回并销毁。
二是要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变更登记制度。
今后,因发生自然灾害严重毁损、国家征用占用土地、村镇建设规划及公益事业建设用地等情形,按法定程序进行土地调整而导致农户承包面积、地块发生变动的,应当办理土地承包经营权变更登记。经发包方同意并登记,农户之间以互换、转让等形式进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可以办理土地承包经营权变更登记。
承包农户办理土地承包经营权变更应提交下列材料:
(1)农户要求变更的书面请求;
(2)已变更的农村土地承包合同及其他相关证明材料;
(3)《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原件。
三是要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换发制度。
凡发生以下情形之一,可以按照规定程序换发、补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
(1)在承包期内,因家庭分户,夫妻离婚等情形导致土地承包经营权分立的;
(2)因征用、占用土地较多或实行大规模土地整治等原因,农户承包面积、地块、位置变动较大,难以在原承包经营权证书上作变更登记的;
(3)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遗失或毁损的。
符合条件要求补发、换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的,必须由农户提出书面申请,按规定程序进行审核、报批、登记、签约和发证。办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换发、补发手续,应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登记薄记载的内容为准,换发、补发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应当注明“补发”、“换发”字样。
四是要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回收制度。发生下列情形必须收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
(1)承包方全家迁入设区的市并转为非农户口,原承包地已由集体全部收回的;
(2)承包期内,承包方书面申请自愿放弃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原承包地已由集体全部收回的;
(3)承包土地全部被依法征用、占用,导致原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所载标的物已不存在的;
(4)承包家庭不存在,土地承包经营权灭失的。
(5)其他收回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情形。
应依法收回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由发包方负责收回,镇农经站统一登记、统一保管,并加盖“作废”章。原承包方无正当理由拒绝交回的,经发包方提出申请、镇审核后,由原发证机关负责注销,并予以公告。
五是要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登记制度。对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的发放、变更、换发、补发、收回、注销等,要建立严格的审核和登记制度。各镇要落实专人负责,明确工作职责,确保规范有序。
三、精心组织,统筹安排,结合抓好土地承包基础管理相关工作。
1、高标准、高质量完善好农村土地承包档案
实行土地家庭承包以来,全县各地形成了大量的土地承包档案,这些档案是广大农民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历史见证,是落实党的土地承包政策的具体体现。几年来,全县大部分地方重视对土地承包档案的管理,建立了档案管理制度,为农村经济政策的落实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检查中也发现,目前,全县土地承包档案管理工作还存在着归档资料不够齐全、整理不太规范、保管比较分散等问题,有极少数村组已没有任何档案资料。因此各地要把加强农村土地承包档案管理作为农村土地承包管理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
要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档案管理的有关具体规定,进一步做好档案材料的收集归档和保管工作,确保农村土地承包档案的齐全、完整。各村要将土地承包各种文书资料,包括土地承包平面图、土地承包方案、决议、承包合同、承包清册、与土地承包有关的会议记录、数据、资料等进行归档。各镇要将土地承包、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中产生的相关文件和资料、各村二轮土地承包方案、决议、承包方及承包土地的详细情况、土地承包合同、土地承包合同及流转合同的鉴证记录、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发放登记表、土地承包到户汇总表等列入归档范围。对土地承包清册等基础档案资料不全的,要想尽一切办法尽快完善起来。因镇村行政区域调整等原因造成二轮延包资料不全或散失的村组,镇政府要组织力量逐组逐户清理核实,对散失在个人身上的资料要全部予以追回,统一整理归档。对无正当理由不移交土地承包档案资料的退编退职人员,要说服教育,限期交出,拒不交出的,必要时可停发退职金或养老金补助。整理好的土地承包档案全部由镇统一保管。
要重视农村土地承包档案的动态管理,因土地征用、土地整理后经过法定程序批准对承包土地作了调整引起的面积和地块变动登记、合同的变更、权证变更登记及土地流转过程中产生的相关文件、材料也应列入归档范围。对保管人员工作变动的,要做好档案交接工作,要建立健全土地承包档案的保管制度和管理体系,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承包信息化管理,把农村土地承包档案管理工作纳入规范化建设的轨道。各镇今年内要确保有60%的组完成土地承包档案资料计算机录入任务。
2、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调解机制,着力化解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纠纷
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已经成为影响当前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各地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明确工作责任,采取有效措施,妥善解决好当前的土地承包纠纷。
一是建立调解组织,落实调解责任。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绝大部分必须通过基层调解予以解决。各镇政府和村级组织均要建立土地承包纠纷调解委员会,切实承担起调解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责任。农户与农户之间、农户与村级组织之间的一般性纠纷,由各镇村具体负责调查处理。对当事人不愿接受调解意见的,可以引导其通过法律程序予以解决,防止因工作不力引发农民越级上访。各镇要把解决土地承包纠纷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明确分工,责任到人,积极主动地解决土地承包纠纷。涉及到多个部门职责的,各相关部门要从大局出发,密切配合,妥善处理。对接待农民上访和处理土地承包纠纷问题不负责任,推诿扯皮,处置失当,激化矛盾并造成严重后果的,要对有关责任人依法依纪严肃处理。
二是加强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学习宣传。各地要认真组织广大农村干部深入学习《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央和省关于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一系列政策,增强法律意识和政策观念,提高处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能力。同时,要结合处理土地承包纠纷,有针对性地搞好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教育,用法律法规和政策统一矛盾双方的思想认识,进而达成共识。
三是搞好土地承包纠纷的排查。搞好土地纠纷排查,落实工作预案,是有效解决土地承包纠纷、防止和恶性事件发生的重要措施。各地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土地承包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进行一次全面排查,准确掌握当地土地承包纠纷的现状,分析土地纠纷的类型、引发原因和特点,重点掌握可能导致群体性、恶性事件发生的土地承包纠纷问题。制定解决本地土地承包纠纷问题的预案,分类提出妥善解决土地纠纷的具体意见和办法,明确工作目标、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完成时限,确保妥善解决农村土地纠纷问题。对已暴露出来的问题,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解决。同时对潜在的矛盾,要主动开展工作,把矛盾解决在萌芽中。对一些影响大、解决难度大的纠纷,要通过现场办公的形式及时妥善处理。切实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对因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引发的农民群体性上访、越级访和重复访案件,必须实行主要领导亲自过问,责任到人,一抓到底。对一般性的上访问题,要分级负责,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杜绝出现因工作不到位引发新的越级上访问题。
四是依法做好接待和处置工作。对农民反映的土地承包纠纷问题,要做到不回避、不推诿、不拖延,严格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方面的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和《条例》要求,依法做好接待处置。要建立登记管理制度。县、镇都要设立农村土地承包登记簿,逐件登记来信、来访,督促基层按时调查处理,并及时记载查处情况。要建立限期结报制度。凡上级政府和机关转办的件,一般的15日内办结;重要案件必须7日内办结。如因情况复杂,不能在规定期限内上报处理结果的,必须说明原因并上报工作进展情况和初步意见,在1个月内办结。要及时将处理意见告知当事人,做好解释和说服教育工作,真正达到息访目的,将矛盾化解在当地,化解在基层,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确保农村社会稳定。要建立定期通报制度。县委农办将按季度对农民因土地承包问题到县及县以上的情况及办理进度进行通报,以便于各地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相互借鉴。
3、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前提下,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流转,逐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党的农村土地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做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是关系到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业发展、稳定农村大局的一件大事,各地在加大宣传力度的基础上,要从有利于农村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高度出发,在农户平等协商、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土地流转,保证土地流转健康有序进行。
(1)加强政策疏导,引导、保护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坚持政策疏导,转变农民观念,提高农民素质,千方百计调动和激发农民主动积极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和热情。凡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有利于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土地流转形式都应大力提倡和鼓励。要严格按照法律、政策的要求和市场经济法则,正确处理土地承包30年不变与农业结构调整、土地规模经营、园区建设、二三产业用地、公益事业用地和城市发展用地等方面的关系,从根本上保护好、实现好农民群众的利益。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推进和引导农户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决不能用行政命令的办法强制推行土地规模经营。不能损害农民利益,不能激化矛盾,不能留后遗症。不能以任何借口剥夺农户的土地流转决策权,更不能与民争利。
(2)强化服务,优化环境。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农户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缺乏市场对土地供需情况及发展趋势的了解,缺乏应付市场不确定风险的能力和手段,必须依托于有关中介服务机构。因此,各镇村要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机构,制订土地流转规划,建立土地流转信息系统,收集土地供需信息,为流转双方牵线搭桥;规范土地流转程序,统一办理土地流转合同(协议);组织开展集体土地流转收益评估,研究制订并土地流转的指导性价格,协调各方利益;进行项目推介等。努力形成自下而上、网络状、多功能、紧密型的中介服务体系。
篇2
一、围绕村级年终分配要求,做好相关工作。
1.对本镇8个行政村XX年度财务收支情况进行了年终分配审计,根据《XX年度村定员干部报酬考核结算办法的实施意见》,做好分配复查工作。
2.配合镇党委、镇政府制定好本镇《关于XX年度村定员干部报酬考核结算办法的实施意见》。
3.做好8个村XX年度财务预算方案。
二、围绕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范化。
1.深入学习宣传农村土地承包的法律政策。通过业务培训的机会,深入贯彻学习《农村土地承包法》、《xx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保护条例》等相关法规,采取多种形式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切实增强农村干部依法行政的自觉性和农民群众依法维护自身权利的积极性。
2.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行为,进一步优化我镇农村土地资源配置,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合理引导规范我镇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健康发展,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和农业产业化发展。
三、围绕农村财务规范化管理,规范农村财务行为。
1.加强村级管理。围绕“制度健全,公开规范,管理民主,群众满意”的要求,认真做好财务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村务、财务公开制度,指导各村在组织、程序和方法上规范和提高民主管理水平,严格按照《xx市村务公开目录》的工作要求,不断完善公开内容、时间和形式。4月份,我办对8个村一季度的村务公开工作进行了检查。针对检查中出现公开栏建设不规范、存在公开内容不细化、公开不及时等问题,提出了整改意见。
2.进一步健全村账镇制度,注重完善手续,规范村账镇管行为,坚持严格核算,不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加强村级资产管理,规范建账核算制度,抓好跟踪管理,确保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和不流失。同时不断加强“三资”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四、围绕农民增收致富,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建设。
1.xx市经济薄弱村三年为一期,XX年是这一期经济薄弱村的最后一年。为加快经济薄弱村的脱贫致富,帮助经济薄弱村树立信心,理清思路,解决难题,农办对我镇6个经济薄弱村进行指导和联系工作,争取更多的扶持和帮助,同时做好扶贫村的报表上报及台账工作。(XX年xx市扶持经济薄弱村有:xx村-xx市农林局,xx村-xxxx海事处,xx村-xx市公安局,xx村-xx市水利局,xx村-xx市交通局,xx村-xx市监察局,其中被列为xx市扶持经济薄弱村的有:茂花村-xx市公园景区管理中心,太平村-xx市国税局,石门村-xx市公共建设工程管理中心。)
2.促进农民增收是农村发展的关键,我办继续加强服务水平,强化管理、加快发展,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登记注册、经营管理等方面提供帮助和指导,积极推进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
3.根据市农办要求,扎实做好我镇家庭农场的认定与登记工作,完善家庭农场名录制度。截至5月31日,我镇共有30个家庭农场进行申报,其中15家已被xx市委农办认定颁证,4家已工商注册登记。
4.做好XX年度我镇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和4个家庭农场的省级项目申报工作。
五、其他工作
1.参加市委农办组织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培训会议,做好镇级XX年度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培训工作,全力推进太平村确权登记试点工作,积极开展xx村、茂花村、乾元村确权登记工作。
2.参加由市委农办组织的村会计培训班。
3.积极配合、指导桥涯村、茂花村做好XX年度xx市幸福村的创建工作。
4.做好XX年xx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名录申报工作。
5.做好云湖村村会计移交工作。
6.做好石门村书记的离任审计工作。
7.做好有关土地补偿、流转结算工作。
XX年下半年度农村办工作计划
篇3
关键词:国有森林;法律依据;法定程序;合同效力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8—0177—1
1 承包的法律依据
到目前为止,我国有《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野生动植物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虽然对森林管护开发承包没有明确规定。但是《森林法实施条例》中规定:“森林资源,包括森林、林木、林地以及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依法登记的森林、林木和林地的所有权、使用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森林经营单位对依法取得所有权的森林资源,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并有管理、保护、合理开发利用的义务。所以这种承包方式虽然没有明确、直接的法律规定,但是森林经营单位为安置富余职工利用森林野生动植物资源开展养殖业、采集业,是符合国家法律和政策规定的。2001年,吉林省林业厅《关于在全省红松种子采集中推广承包管护责任制意见的通知》,进一步明确红松果的采集要采取公开的承包管护方式来进行。
2 发包的法定程序
森林管护开发承包不同于土地承包和林地承包,其承包不是耕地、林地或林地上树木,而是森林资源采集和养殖的经营权,而且还有对森林的管护义务。一般来讲,这个采集和养殖的经营权还能给承包户带来相应的经济收入。因此,虽然发包的程序在法律法规上没有明确规定,但是由于三个方面的原因,要求发包的林业企业必须采取公开的类似招投标的发包程序。
其一森林资源的采集养殖等经营权属于国有资产的一种,公开的竞价承包可以避免暗箱操作和国有资产流失。
其二森林资源的采集、养殖等经营权属于不可直接定价的资产,确定承包价格的难度大,公开竞价承包可以使发承包双方在竞争中确定承包价款。
其三森林资源的采集、养殖等经营权可以为承包者带来直接经济效益,想承包的人很多,公开的竞价承包可以确保公平。
3 承包的合同效力
森林管护开发承包是以承包合同维系发承包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的,所以承包合同十分重要,不仅可以规范承包经营行为,还能维护发承包双方的合法权益。现在承包合同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合同签订的主体不合法。森林资源管护开发的承包合同的发包方必须要有森林资源的所有权,否则该合同就是一个无效合同。在实务中,林业局拥有资源所有权,而下属的林场则没有。所以有的林场越权,代替了林业局与承包户签订了承包合同,这就是无效合同。
二是合同签订程序不合法。虽然没有明确规定,森林资源管护开发承包的发包必须采取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价承包。在实际操作中,有的发包方业务人员搞暗箱操作,不公开竞价承包,私自签定承包合同。如果该企业所有职工认可该承包合同,则合同有效;反之有职工到林业局去找、去闹,则合同最后往往被认定无效。
三是格式合同条款不合法。合同本应是双方共同协商签订的,但有的林业企业为了使自己的意志得到施行,自行制定合同内容,并直接与承包方签订,导致双方权利与义务严重失衡,一旦发生纠纷往往会被司法部门认定为无效合同或无效条款。
四是合同内容有瑕疵。由于水平有限,不少企业的承包合同存在这样那样的瑕疵:有的合同条款过于简单,权利义务界定不明。有的合同标的不明,只是在合同中表明某某山头,承包四至界线未确定,承包面积不准。有的承包合同没有约定违约责任,承包人存在破坏性经营行为无法得到制裁。
4 承包的法律建议
在当前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的前提下,为进一步规范森林管护开发承包,避免发生其他法律纠纷,建议:
一是明确承包的法律依据。吉林省委、省政府包括国家林业局都对管护开发承包虽然给予了充分肯定,但始终没有一部专门的政策或规章,以至于出现纠纷和矛盾时,没有可以依据的规定。应以人大立法或省政府令的形式出台一部关于林地开发承包经营的规章,将森林资源管护开发承包的范围、年限、权利义务等进行明确规定,给承包一个真正的、合理的“身份”。
二是建立承包经营公开发包制度。为避免个别人暗箱操作,损害他人或集体权益。各相关管理部门要通过建立森林管护开发承包公开竞价的制度,使承包的信息公开、透明。并设立承包经营合同异议制度,在承包合同签订之前设立十天至十五天的异议期,将拟承包的地块合同在地块所在林场的公共场所进行公示,接受来自职工群众、其他承包者等各方的监督。在此期间,如有第三人对承包标的、承包程序提出异议或主张优先承包权,则由相关管理部门对该异议进行审查,如异议成立,该承包意向取消,否则合同成立。
篇4
荆州:基本农田二十年
风萧萧,雨如注,路上行人张不开伞。大田边上的路却并不难行,稻田也没有积水成涝。稻子反而在雨水的冲刷下愈发精神抖擞。连天碧色的尽头,是安详的村落。记者来到基本农田的发祥地――荆州市周老嘴镇时,见到的就是这样一番景象。
“我们现在看到是前年国家投资的高产农田项目,就安排在当年最早划定的基本农田这块儿,”监利县国土部门的同志介绍说。
“湖广熟,天下足”,荆楚是千年来的国家粮仓,鱼米之乡。荆州地处江汉平原腹地,长江过境,河湖密布,土地丰美,同时地少人多,2007年人均耕地只有1.39亩。1987年荆州清查非农业建设用地时,发现农民、单位的新房和死人的新坟,都在向活人争地,另一方面耕地抛荒的现象也很严重。他们测算,按当时的侵占速度,不出百年,荆州将无地可耕。
荆州人舍不得脚下如此肥沃的土地。“基本农田”的概念和措施,最初正是出于国土人惜土的朴素思想。他们按照当时每年要消耗的粮食总量,加上应当完成的国家粮棉油任务,应该确定一个必保的农田量。这个“量”,反复斟酌后有了一个闻名于世的名字:“基本农田”。
1988年3月,荆州市开展基本农田保护区试点工作,全国第一块基本农田保护区在监利县周老嘴镇划定,一共3个保护区块105个保护片,总面积37792亩;发明了“六个不准”:不准建房、不准葬坟、不准挖沙取土、不准扳砖烧窑、不准乱挖渔池、不准毁田造林。同年,在荆州全境通过现场会的形式全面推开。保护责任落实到人,各乡镇长就是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第一责任人。挂牌子、竖桩子,宣传到户,让老百姓知道“保命田”动不得。
当年,荆州滥占耕地的势头得到遏制,“基本农田”的提法和做法,受到普遍肯定。1994年国家出台《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从此,基本农田作为一项长效机制一步一步推向全国。
1998年,国土资源部的成立、《土地管理法》的修订以及中央一系列保护耕地的文件出台,荆州市基本农田工作打开了新的局面。这一年,全市基本农田重新调整,划定基本农田保护片23012个,保护块30325个,保护面积57.27公顷。
从1988年到2004年,荆州市基本农田保护率维持在85%以上。2004年开始,国家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向粮食主产区倾斜,湖北省的基本农田工作跨入了“以建设促保护”的新阶段,荆州在土地整理项目中建设了一批高产基本农田示范区,开启了耕地保护与建设并举的新征程。包括荆州在内的46个粮食主产地成为建设重点,四年来投资总额超过100亿元,建成高产农田300万亩,每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7.5亿斤。
2004年,湖北省第一个农田土地整理示范项目,由省里投资,在周老嘴镇实施。2006年,国家在周老嘴镇投资1400万元,建设万余亩高产农田。“原先车根本进不来,现在整个区域都固化了”,监利县的同志说。的确,现代化的小型灌溉站、渡槽、生产桥、沟渠护坡、硬化渠、泥石路让这方古老的土地孕育出更多的果实。原先亩产约800、900斤的稻田,现在可以产出1500斤。
十七届三中全会决议要求“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建立保护补偿机制,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基本农田,作为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十八亿亩红线的一项制度保障,即将在农村改革发展的推进过程中发挥更为长久而深远的作用。
周老嘴镇新的高产农田里,不时会立起一座崭新的基本农田保护纪念碑。立碑鉴史,刻字明志。基本农田的故事,还在周老嘴镇这方将历史与未来浇筑合一的土地上继续讲述。
咸宁:低丘岗地,规模经营的新机会
低丘岗地,是指地势相对较高、坡度25°以下、立地条件相对较差、缺水怕旱、利用效率不高的山地,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2008年,湖北省决意花7年改造低丘岗地300万亩。第一批总投资20余亿元、规模100余万亩的近百个低丘岗地项目已经在全省铺开。
早在2004年,咸宁市已然拉开了改造低丘岗地的序幕,唱响了“在山上再造一个咸宁”口号的先声。咸安区贺胜桥镇的杨司垴花木基地面积3000余亩,投资1500万。记者站在杨司垴的核心区域举目四望,充盈视野的五彩花海随风轻轻摇曳,美不胜收。那是几千万株“紫叶矮樱”和“矮麦冬”等引进苗木组成的大苗圃。“鸟巢”、“水立方”等奥运场馆旁的彩色苗木很多就是从这里运过去的。
而2004年之前,那里还是一大片生长残次林的荒山荒坡。“我在这里工作了十六年,这里在改造低丘岗地之前几乎没有一点产值”,镇长告诉记者。杨司垴项目的成功,功劳不单单属于谁。这是一个“政府主导、国土造地、群众参与、农户投劳”,多方努力共同建成的示范工程。基地运用政府联合开发项目资金,由村提供土地,周边农户投劳而成。
“多谢土地整理项目,让我们有了招商引资的平台”,镇长笑着说。2005年,基地赁租给杭州萧山宁税花木公司种植,公司雇佣本地农民在苗圃里工作,农民既是承包权的租赁者,工程实施阶段还是项目的建设者,现在又是为公司打工的农业产业工人。三种身份,赋予他们三重收益。现代规模化经营的魅力,在这里崭露头角。
杨司垴只是咸安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改造低丘岗地的一个缩影。桂花基地长廊、有机水果基地长廊、楠竹基地长廊、苎麻基地长廊和有机茶叶基地长廊等等一批用这种模式打造的种植基地,让原本没有产出和效益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
“原来只知道种庄稼,就是这些年的土地整理和随后跟进的现代经营模式,让我们在实践中发现这里的地理水文条件特别适合苗木生长;企业进驻,带动了整片区域的种植模式转型,零散农户也受益。”咸安的区委书记袁善谋感慨地说。
国庆前夕,总书记造访的策源地小岗村,和当地农民倾谈时,提出“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这个大方向在三中全会决议中表述得更为具体,决议要求:“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
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
土地整理项目,让效益极低或干脆没有效益的低丘岗地旧貌换新颜,为土地规模经营打造出新的平台,为地方经济找到了新的增长点,为当地农民增收创造了基本条件。工业化在我国演进到现阶段,怎样推进农村的全面现代化,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在有条件的地方发展适度的规模经营,不失为一个可选的路径。
随着湖北省低丘岗地改造的全面展开,更多有志于规模经营的农业“大户”在跃跃欲试。
宜昌:“移土培肥”,库区民生大手笔
2006年4月,总理在重庆考察时批示,库区要科学论证,实施移土培肥工程,把沃土移到山上肥田。
三年来,浩大的“移土培肥”在千里三峡沿线展开,涉及重庆的万州、忠县等12个区县和湖北省秭归、巴东等4个县。工程旨在抢救水库139米到175米淹没区耕地的耕作层。在耕地资源十分紧缺的三峡地区,人们没有任几百年才生成一厘米的紫土层随那些三峡故城一起淹没。
逆西陵峡而上,去往移土培肥现场。大雨之下,云雾锁江山,这里的江山此刻就是一幅飘然出尘的水墨画。在江对岸远眺长江村――宜昌市秭归县大名在外的移土培肥示范点,偶尔有一抹绿色从云中挣脱出来。
湖北省境内的移土培肥分两期。一期工程在2007年汛期前结束,完成139米至156米水位线淹没地耕作层的剥离、搬迁和覆土;二期工程要求在2009年汛期前,完成156米至175米水位线淹没地耕作层的剥离、搬迁、覆土和“坡改梯”。
“移土培肥”耗资甚巨,仅二期工程就计划斥资1.98亿。大规模运用资金和技术等等工业社会的资源反哺农业,“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是建设新农村,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康庄大道。
长江村千亩示范工程是一期“移土培肥”的成果展示。记者此行所去之处,郭家坝镇烟灯堡村,准确点说应该是二期“坡改梯”的现场。由于移来的土大多覆盖在坡地上,本不属于“移土培肥”的“坡改梯”工程成了“移土培肥”能否成功的关键环节。雨势过大,留下来的“施工人员”只有几台沉默的重型机械。险要的地势上,粗重的石块围起层层梯田,它们将有效阻止覆土的流失。
三年前,一期工程在烟灯堡村开展时,村里组织掘土机、卡车,将4公里外山下的土壤运到路边;村民再用背篓将路边的土驮到山上,覆盖在自家田里。“移土培肥”和低丘岗地改造一样,施工过程群众充分参与、赚取劳务费。当地有这样的新编顺口溜:“取库区的土,肥自家的田;男女老少齐上阵,打工又挣钱;移土培肥项目好,造福当前,想了长远。”
篇5
关键词:宜林地;林产业;法律基础;滨海县
中图分类号:S72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12-0009-03
1 引 言
林业、渔业等在广义上属农业范畴,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中,种植业、林业、渔业等产业需要根据产业优势优化布局、协调发展。江苏省滨海县在推进“绿色滨海”建设上要依法界定宜林地,规划宜林地,用好宜林地,拓展林业用地空间,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改善生态环境,打造“高效农业第一县”作出应有贡献。本文就该县推进林业产业化作一定的探讨。
2 滨海林业建设的目标
滨海为沿海平原地区,“沿海”总是和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相联系,“平原”又反映了“粮仓”的特质。因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立地条件的优势,林木生长生物量总体上高于林区,种植业单产也高于干旱半干旱同类区域。在国家高度重视生态安全、沿海区域产业全面升级,经济加速发展的态势下,建设“高效农业第一县”成为滨海农业发展新的定位;发展林业抗灾减灾功能,改善生态,保护生境,保障农业,加快林业产业化进程成为林业建设的重要任务和发展目标。
3 林业建设的困惑
培育资源是林业建设的基础工作。近几年来,在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林业资源总量得到显著的提高,2005年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县”的光荣称号。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县委、县政府作出“绿色滨海”建设决定,林业又迎来新的发展热潮。然而,在以植树造林为主要政策的环境中,各地却普遍出现了“树难栽”的困惑,难在哪里?
首先,是难在部分群众的不认同!主要原因有以下四点:
(1)长期以来,政府强调的生态效益未能让老百姓有现实的感知,进而不能转化成人们的行动自觉。
(2)在产权不明晰背景下,政府强势推动使人们产生抵触情绪。
(3)不规范、不平衡、低效率、低水平的发展挫伤了农民植树造林的积极性。
(4)生存与经济的偏好使得绿色文化未能成为全民共识。
由此可见,影响农民种树积极性的实质不完全是措施的问题。必须正视平原林业建设的价值取向:效益引导,生态经济双赢。
其次是难在宜林地的界定和使用。原因是:
(1)宜林没有准确的定位。目前只是根据《森林法》及其实施条例做了“哪些地方应该造林”的概念性的规定;目前,国家法律法规在土地利用分类标准上没有明确的规定。
(2)少量河堤、圩堤堆面的宜林地被划为二轮承包责任田,甚至划为基本农田,作为基本农田法定保护起来。
(3)大部分道路特别是新建道路系统没有预留足够的护路路肩空间。
(4)农田林网建设,涉及林基的各承包户之间存在树荫隙地不均等的矛盾。
(5)重视基本农田保护,在宣传上产生误解,把所有耕地都视为基本农田,排斥林桑果产业的发展。
(6)新开垦的滩地,“八五”以后,没有编制林业专门规划,建设上没有明确林业发展空间。
4 林业用地的空间
关于植树造林的每个“难”,通过科学规划、技术支撑、科技示范和效益引导等可以得到改善和解决,这里着重探讨如何解决第二个难的问题,即依法解决宜林地和增加林业用地的问题。
4.1 林桑果应占25%农业园地
对照25%的林木覆盖率指标与现实的差距,如何看待林业用地的空间问题,根据有关法规,现作出初步的分析和判断。
《土地管理法》第三十四条第五款及《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第九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定的基本农田应当占本行政区域内耕地总面积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具体数量指标根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逐级分解下达。按照《土地管理法》农业用地非农化占补平衡的原则,另外的近25%的农业用地,应视为林果桑等产业的发展空间,加之现有林地非农业用地的部分空间,理论上,宜林地与林业用地所占空间比例与省政府提出的20%的小康指标不矛盾。
4.2 消除对耕地用途的误解
《农业法》第十六条第一款、第三款对农村和农业发展作出了规定:国家引导和支持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结合本地实际按照市场需求,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协调发展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益的农业,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和防沙治沙工程,加强防护林体系建设,加速营造速生丰产林、工业原料林和薪炭林。
《土地管理法》第十四条: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承包经营,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土地承包经营期限为三十年。
法律规定的土地分类和用途以及禁止性的规定,只是国家从经济安全、生态安全角度作出的科学决策和安排。在法理上不存在无地造林的情况,需要依法解决现实中存在的宜林地被占用和拓展林业建设用地的问题。
4.3 依法界定土地利用方向
4.3.1 用足宜林地
我们的宜林地在哪里?《森林法》第二十六条规定:铁路公路两旁、江河两侧、湖泊水库四周,由各有关主管单位因地制宜的组织造林;工矿区、机关、学校用地,部队营区以及农场、牧场、渔场经营地区,由各该单位负责造林。
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的宜林荒山荒地可以由集体或者个人承包造林。
由上可见:道路、河堤两侧,荒地是法定的宜林地和林业用地,但究竟多宽的范围内属于宜林地和林业用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细则》第二条第三款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林地,包括郁闭度0.3以上的乔木林地以及竹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的宜林地。一句话,“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认定。
4.3.2 拓展林业用地新空间
“法无禁止即自由”,根据现代农业、现代林业发展的要求,依法拓展林业用地空间。
(1)抓高效农业建设,拓展林业建设新空间。《农业法》第二条:本法所称农业,是指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产业。法定的农业概念涵盖了多产业的内容,高效农业包含高效林业建设项目,事实上果树、蚕桑、花卉苗木等高效林业项目已成为高效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尤其在生态农业、观光农业新的发展项目上,林业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因子。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快高效农业建设的进程中理应根据产业优势和产业布局,优先在20%左右的非基本农田,发展高效林业;利用基本农田空间拓展林业建设的新空间。
(2)抓特种用途林建设,拓展林业建设空间。林地的功能是多样化的,一个区域的林业建设,除用材林、经济林外应该重视多林种的培育,发挥林业的综合功能,如建设城市水原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化工园区、工业集中区、中心村建设的围村林、园区防护林、水源防护林等。
(3)抓城市建设和非农产业建设区域绿化达标,扩大绿色空间。随着城市、城镇建设空间的扩大,根据城市绿化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园林城市创建等工作,扩大绿色空间。
5 拓展林业用地空间的措施
按照依法用地、宜林则林;因区制宜、重在沿海;效益引导、生态经济双赢的总体思路,采取以下措施用好宜林地,扩大林业用地空间。
(1)制定土地利用分类区划标准。通过人大立法或政府制定规章的途径,由国土部门牵头,林业及其他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分类标准和土地利用区划,从国家层面对法定的程序将土地利用目标进行认定,解决长期以来,在林业用地上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为依法用好宜林地、林业用地、林地打下坚实的法律基础。
(2)规划、界定宜林地。根据《森林法》第二十六条“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植树造林的规划,因地制宜地确定本地区提高森林覆盖率的奋斗目标。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各行各业和城乡居民完成植树造林规划确定的任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细则》第二条第三款“林地,包括郁闭度0.3以上的乔木林地以及竹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的宜林地。”的规定,对现有公路、铁路、河道两侧宜林地做一次全面勘查,摸清林地规划与规定。根据县委、县政府确定的绿色滨海建设目标,调整和确定各乡镇植树造林规划和实施办法。
(3)依法、有序退耕还林。采取政府文件或省级人大立法、政策支持、土地流转、林权改革等方式、办法,在不改变二轮承包经营权的前提下,定目标、下功夫妥善处理好退耕还林的问题。在落实退耕还林工作的同时,对宜林地上不宜造林的情况作出具体的规定,便于阳光操作,减少工作阻力,提高工作效率。
(4)发展高效林业,扩大林业用地。适应现代农业、现代林业建设要求,为切实解决农田林网、现代农业示范园、高效林业产业、景观建设用地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江苏省土地流转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高效农业建设――林业用地指导意见》规范性文件,指导沿路、沿堤两侧和靠近园区一定宽度农田的调整,扩大林业用地空间。
篇6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认真贯彻落实《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和《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关于严格保护耕地,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降低精神,我乡积极响应上级号召,通过划区定界,建立标准化基本农田保护区,健全基本农田保护监管体系,以建设促保护,探索长效机制,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全面提升我乡基本农田保护管理和建设水平。通过建制度抓落实,在乡、村、组、户四级联动下,通过保护区划定,使保护区逐步实现“基本农田标准化、保护责任社会化、监督管理信息化”,以点带面促进全乡基本农田的保护工作规范化,自觉化。
二、加强领导成立组织
为了进一步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及时解决保护基本农田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研究落实基本农田保护的长效措施,确保基本农田“五不准”制度的贯彻落实,坚决杜绝非法占用、破坏基本农田行为的发生,经党委、政府研究决定,成立乡基本农田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其成人员如下: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基本农田保护相关工作的实施,办公室设在严店国土建设管理所,吴光元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三、划区定界明确任务
根据我乡实际,全乡以村为单位划为15个基本农田保护区,埋设固定标牌,同时划定具体界限,标明面积,土地用途,以及保护区具体责任人、监管人等。乡政府与村民委员会签定基本农田保护责任状。各保护区健全基本农田保护网络体系,具体落实到村、组、农户,保护责任落实到具体田块承包人,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主要承担以下具体任务:
(一)开展基本农田整理。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安排土地整理项目,加大投入,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提高基本农田的粮食生产能力。
(二)规范加强基本农田基础性工作。进一步完善基本农田基础数据和档案标志,加快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逐步建立和实施基本农田保护信息管理和动态监测系统。
(三)完善落实基本农田保护规章制度。研究建立基本农田保护的监管体系,严格执行和落实各项基本农田保护措施。
(四)探索建立基本农田保护长效机制。重点探索责任权利相结合的基本农田保护政策和加大基本农田建设力度的集中投入机制。
四、基本农田建设要求
(一)基本农田标准化
保护区基本农田经过土地整理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土地集中连片。在开展土地整理的基本农田项目区内做到无零星分散建筑物、无废弃地、无闲散地。
2、田块平整、规则。基本农田要有利于机械化耕作,坡地基本实现梯田化,达到“保水、保肥、保土”要求。
3、水利设施配套。基本农田排灌水设施建设要符合当地机耕作业、农作物对地下水位的要求,坡地要加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旱地要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4、田间道路通达。田间道路布局合理,适应耕作和田间管理要求,同时适应机械化耕作需要。
5、防护林网配套。主干路、沟、渠两旁要按照项目规划设计要求营造农田防护林。
(二)基础工作规范化
1、档案资料完整齐全。基本农田保护图件应做到清晰,具有统一标定的区、片、块位置和编号,反映基本农田现状,图表册等有关资料要整理归档,永久保存并做到逐级备案。
2、数据资料及时更新。规范完善基本农田保护管理台账,建立基本农田变更统计制度,落实动态监测措施,及时更新基础数据;基本农田变化情况要及时反映到基本农田登记表并落到土地利用现状图上,做到图表册与现状一致。
3、保护标志统一规范。基本农田保护标志要经济适用、整洁持久,主要设置在交通沿线和城镇、村庄周边;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统一编号、登记,标志内容要明确保护范围、面积、要求及责任单位等。
(三)保护责任社会化
1、完善责任体系。完善乡、村、组各级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责任制;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动态监管制度,形成执法监察网络;加大宣传力度,特别是利用好土地日,采用宣传车巡回宣传基本农田保护法律法规知识,使群众家喻户晓自觉遵守;开展动态巡查,及时发现、纠正和查处涉及占用基本农田的违法行为。
2、明确保护责任。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范围、期限、责任人应当明确,并与实际一致,土地使用证或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上应注有保护面积和责任人。
(四)监督管理信息化
以基本农田基础资料和土地变更调查为基础,逐步建立基本农田基础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系统运行可靠,信息采集、处理、上报、反馈及时有效,准确反映基本农田现状和利用变化情况,可为基本农田审核、补划、执法监察、统计分析等提供依据。
五、保障措施
1、加大资金投入。每年由政府拨付一定的资金,对受自然灾害破坏的基本农田,进行及时整理,维护。
2、定期巡查。结合“四个工程”定期巡查制止破坏和非法占用基本农田的行为,并大力宣传保护基本农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的重要意义。
篇7
关键词:粮食安全;粮食生产
河南省2004-2014年,我国粮食总产实现“十一连增”,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然而,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快速推进,粮食生产趋近产量极限,粮食消费需求刚性增强。此外,耕地面积减少、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灾害性极端天气频发等因素对粮食生产的负面影响不断突显,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不容小嘘。河南省作为全国人口大省和粮食生产大省,以占全国6%的耕地养活了占全国8%的人口,连续15年粮食总产量全国第一,为国家粮食战略工程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科学分析河南省粮食生产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寻粮食安全对策对全省乃至全国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一、河南省粮食生产现状
(一)种植面积“稳中有扩”
2006年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2009年实现粮食直接补贴,以及2010年以来的良种、农机具补贴和粮食最低收购保护价等惠农政策不断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河南省农作物播种总面积和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适当扩张。2013年河南省农作物播种总面积和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分别达到14323.54千公顷和10081.81千公顷,比2006年分别增加了328.15千公顷和626.01千公顷。其中,夏粮面积由5242.71千公顷增至5393.33千公顷,增加150.62千公顷,增长2.87%;秋粮面积由4213.09千公顷增至4688.48千公顷,增加475.39千公顷,增长11.28%。
(二)粮食产量“稳中有增”
随着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河南省粮食总产和单产水平都呈现出稳定增长。河南省作为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2003年至今,夏粮总产量实现“十二连增”。2014年夏粮总产量达3338.8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近1/4,比2013年增产103.6万吨,增幅3.1%,占全国总增产量的1/5强,总产量和增产量均居全国第一,是全国夏粮超过3000万吨的唯一省份。2014年夏粮单产6144.9千克/公顷,比2013年提高146.5千克/公顷,增幅2.38%。特别是修武县的“周麦27号”高产示范田创造了12325.5千克/公顷的全国冬小麦高产纪录。
(三)高产农作物种植比例较大
河南省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域,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降水充沛,适宜多种植物生长,粮食作物基本为一年两熟。夏粮主要种植小麦,秋粮品种相对较多,如谷物类的稻谷、小麦、玉米、谷子、高粱等,豆类的大豆、绿豆等,油料类的花生、油菜籽、芝麻等,此外还有棉花、烟叶、中草药材、瓜果等。近年来,随着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核心区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高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所占比例较大。2013年,在河南省10081.81千公顷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中,大豆、稻谷、玉米和小麦等播种面积分别占4.41%、6.36%、31.77%和53.23%。对比近10年的相关数据,大豆和稻谷的播种面积占比变化维持在1.5%以内,玉米和小麦的播种面积占比变化维持在5%以内。
二、河南省粮食生产存在的问题
(一)耕地面积拓展空间有限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耕地面积变化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1978-1997年,逐步下降阶段,该阶段累计减少耕地面积384千公顷;1998-2002年,快速恢复阶段,该阶段总计增加耕地面积490千公顷;2003-2008年,波动起伏阶段,该阶段耕地面积有小幅的增加或减少,但波动幅度不大,围绕着7200千公顷上下小幅浮动;2009-2012年,快速增长后的平稳阶段,该阶段的耕地面积在2009年达到8192千公顷之后维持相对稳定,并逼近全省耕地面积红线8000千公顷。同时,由于河南省人口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如中原经济区建设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河南省土地资源极其稀缺。因此,河南省进一步拓展耕地面积的空间非常有限。
(二)粮食产量增长空间有限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在耕地面积维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粮食增产主要依赖现代农业科技在粮食生产中的应用。2003年以来,河南省粮食总产和单产逐年提高,与农机化生产、农药化肥大量施用、农膜技术的广泛推广等密切相关。在现代农业推动河南省粮食生产的背后却是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农业经济粗放式发展模式明显,各种与农业生态环境相关指标,如化肥利用率、农药利用率、地膜回收率、畜禽粪污有效处理率、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等都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达不到国际公认的安全限。此外,由于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可持续性,导致了粮食总产量、夏粮产量和秋粮产量同比增长率明显下降(图1),粮食增产乏力。
(三)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农业生产是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具有鲜明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特征,既要按照自然规律因时而异、因地制宜地开展,又要通过对农业基础设施进行科学的改造改进,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河南省自然灾害频发,2012年全省农业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分别达到1388.8千公顷和325.9千公顷(图2)。虽然多年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但总体上还相对落后,粮食生产的现代化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都有待提高。截至2013年,河南省40%以的农用机电井为上世纪80年代以前所建,70%以上的小型水库为上世纪70年代所建,大中型灌区基础设施完好率不足40%,有5千余万亩中低产田和近2千万亩低洼易涝耕地急需治理。
(四)粮食生产产业化程度不高
河南省粮食产量和粮食产品加工量都居全国第一,但粮食生产及产品加工在一些高科技、高附加值领域明显不足,粮食生产的粗放式和粮食产品加工的非规模化导致粮食产业缺乏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粮食生产和加工链条短、总体水平不高、附加值低等都严重制约了粮食产品市场的良性发展,特别是加工转化的农产品出口更与农业大省地位不相称。粮食生产产业化程度不高的关键在于土地流转总量问题。现代农业以规模化为基础、以集约化为特征,但是河南省农村土地流转量还不能满足农业规模经营的需求,农业生产方式主要还是以小农户生产经营为主,尚未形成规模经济,从而限制了粮食生产规模和产业化水平。这里既有干部群众对土地经营权流转缺乏必要的认识和传统恋土观念等对土地流转还保持犹豫的心态,也有城镇化过程中对农民承包地征用政策的反向激励作用和对承包经营风险的不可预知等因素。此外,河南省粮食生产还存在种粮成本上升,“谷贱伤农”、“高产穷县”等问题,农民种粮积极性难以持续调动;河南省约1000多万农村有知识、技术的青壮年进城务工,“老、弱、病、残、妇”构成了农业生产的主力,他们耕作简单、经营粗放,致使单产降低、效益低下;农业生态环境的“白色污染”(化肥、农药、农膜)和“黑色污染”(水、环境)导致了耕地有机质含量减少,土地板结,地力下降;城乡差别的进一步拉大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
三、河南省粮食生产对策建议
(一)深化强农惠农政策,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
粮食生产不同于普通商品生产,粮食安全关系国计民生,解决粮食问题不能仅仅依靠市场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政府深化强农惠农政策,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保障国家粮食战略安全。在粮食生产环节上,微观层面要持续加大对农民种粮补贴,适时动态调整农资综合补贴,进一步将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经费统一纳入国家、省财政预算,减轻基层政府和农民的经济负担;宏观层面要完善粮食生产的利益补偿机制,虽然中央与地方的粮食风险基金分担比例已由4:6调整到6:4,但“产粮多-财政重”的现实矛盾依然未能有效解决,因此,应适度增加粮食风险基金规模,继续减少地方配套部分或直接由中央预算全额拨付。在粮食流通环节,要进一步完善价格机制,保证粮食价格处于合理水平,确保农民种粮收入稳定增长,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健全粮食市场流通体系和粮食期货市场,通过加强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和期货市场的网络化建设,实现产销顺畅衔接,减小市场营销风险,保障农民利益。
(二)恪守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
《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2008-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指出,到2020年河南省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300亿斤,较目前生产能力的增产量占全国的1/7以上。《规划》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要高度重视耕地问题。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前提,新增粮食产能归根结底也是耕地问题,因此确保耕地数量和质量,恪守耕地红线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首先,要坚决贯彻落实国务院《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切实做到“占补平衡”,保护基本农田不受侵占。河南省已连续10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在现实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下,今后不但要守住耕地红线,还要不断提高耕地质量。第二,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进一步建立健全耕地保护机制,从制度层面上探索和推进农地依法承包和合理流转,有效调控耕地变化,防止土地撂荒,促进土地集约、高效、科学利用。第三,在依法治理的前提下,改革农地征用制度,完善土地征用标准和补偿标准,合理利用政府和市场等手段保护耕地,积极解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与耕地面积之间的矛盾,确保和稳定粮食种植面积。
(三)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由1978-2012年河南省耕地面积的变化趋势(图5),可以预见未来河南省耕地面积将长期保持稳定。按照《规划》目标,2020年河南省粮食总产比2010年增加100亿公斤。这主要是通过提高单产来实现,而单产的大幅提高依靠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2013年,河南省农业科技贡献率只有54%左右,与农业发达国家或地区的75~85%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加快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是现实条件下的必然选择。首先,要在《规划》确定的粮食生产总量和现实耕地面积的基础上,加快调整农业结构,改变以粗放式为主要特征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以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手段支撑粮食生产,切实提高粮食单产水平。第二,根据现代农业特点和农村变化的新情况,积极推进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以农业技术、农业信息、农业植保、粮食购销、农村金融等方面为重点,为发展粮食生产提供科技推广应用服务。第三,政府要继续加大农业科技投资力度,积极搭建农业科研平台,促进学科齐全、布局合理、层次分明、结构优化的农业科研体系建设,支持和鼓励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努力培育优良农作物新品种,在粮食高产创建技术上不断实现新突破。
(四)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粮食增产
农业基础设施可以有效抵御自然灾害,是保障现代农业生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是促进粮食增产的基本要素。首先,要建立以服务粮食生产为基本导向,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手段、生产者为主体的政府、市场和生产者相结合的投融资机制,增强粮食生产融资灵活性,扩大粮食生产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来源。第二,针对河南省粮食生产现状,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突出对洪、涝、旱灾和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的应对,以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为重点,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基本原则,加强农业水源建设、中低产田改造、节水灌溉建设,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实现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第三,在国家层面,要建立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加大农业气象服务投入,完善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评估体系的建设,提高粮食生产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慧.影响河南粮食产量的因子分析与发展对策[J].农业经济,2008(8)
[2]朱怀安等.“十二五”期间产粮大省供求如何——来自河南的一份粮食产需平衡分析预测[N].中国信息报,2012-3-10.
[3]荆建军.河南省耕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社会科学,2006(9)
- 上一篇:机关事业单位考核细则
- 下一篇:国有土地征收及补偿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