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自律教育范文

时间:2024-01-25 17:23: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自律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生自律教育

篇1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只有具有了学习兴趣,学生才有自学的动力,所以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并让他们体验英语在生活中的运用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果学生没有端正的学习态度、积极进取的学习动机,就不会有“我要学”的心理,也很难实现自己的学习目的,更说不上自主学习了。 事实证明,端正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的重要条件。针对上述情况,我主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着手,积极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使那些学习动机不足、厌学、畏学的学生充满信心。我的具体做法是: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就应该有创造性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从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出发,吸引他们积极的参与教学活动。2.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特别注重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和个性发展,因为只有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才有自主学习的动机。如在上《牛津高中英语》Module 3 Unit 2 Project里的课文“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haracters”,先让学生自己事先通过各种途径找到相关的材料或背景知识,并让他们在课堂上表达或呈显出甲骨文、行书、隶书、草书等,而当有趣导入新课,培养和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重视学习方法指导,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并不是没有目的的“放羊式”学习,它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着根本性的差异,它需要我们教师具有精湛的教学艺术,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进行合理的引导、及时的点拨,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通过自主学习有所收获,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有所提高,才会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所以我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积极的启思导疑,引导他们主动的思考,帮助他们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学生就会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真正的发挥出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因此说我们英语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放到重要位置上来,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他们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使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我的具体做法是: 1.重视课前预习。在我们的英语教学中,预习是不可缺少的环节,预习是否成功关系着英语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我经常引导学生进行有序的预习,让他们自己找出问题,编出预习纲要,以便于在上课时有的放矢。例如在学习《牛津高中英语》Module 1 Unit 2 Grammar and usage时,积极的引导学生进行复习Unit 1 中学过的Relative pronouns: that, which, who, whom, and whose,并预习这单元的 Preposition+ which / whom,同时设计预习练习:This is the school (which/ that ) I studied in fifteen years ago. This is the school in (which) I studied fifteen years ago.从而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2.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我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我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运用小组问答、抢答、辩论的形式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采用科学评价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大量的事实证明,恰当的运用评价方式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高中英语自主学习中,我们教师应该本着因材施教、科学评价学生的原则,对学生的点滴进步要及时的给予表扬与鼓励,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对学生的自我检测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也是对他们的认知能力、行为能力的一种肯定,学生只有在评价过程中才能不断的反思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针对所教学生的特点,对学生采取“一月一评”制度,给每位学生建立了学习月表,每个月先让学生自评,然后让家长分析评价,再由教师评价,最后反馈给学生。评价的内容包括:课内参与、口语表达、笔头作业、课外阅读等等。这样的评价方式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评价中不断发展、不断进步,在进步中得到学生、家长、老师的鼓励与肯定,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总而言之,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一个长期的的过程,他们在活动过程的自主学习,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标志。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就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使学生逐渐达到 “自求得之”的目标,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邓晓芳 高中学生反思学习能力的培养,中小学外语教与学2002年第11期.

[2]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二)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1年第12期.

篇2

写字教学单靠讲解效果并不好,需要教师手把手地示范。目前城镇小学大部分班级人数较多,仅靠每天20分钟的写字课,老师一人唱独角戏,根本无法进行个体辅导,尽管学校高度重视,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本学期我校在生本理念的影响下,尝试在中高年级推行“学生助教”的教学模式,学生练字的质量取得整体大幅度的提高。

一、具体做法

第一步:摸清情况,激发兴趣。接手新班后,教师先摸清学生的书写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表扬写得好的学生,并宣布他们为第一批“小老师”。告诉学生们只要认真掌握了写字的方法,就一定能写好字,也一定能成为一个好“老师”,以此激励学生的练字热情。

第二步:复式教学,半扶半放。按学生书写水平分组,针对他们的写字情况实施复式教学,既教“小老师”又教其他同学,重点指导“小老师”学会指导组员的方法。属于握笔姿势不对而导致书写不好的,提醒纠正书写姿势;没有掌握笔画的,手把手地一笔一画教写,帮助他们在最短时间内写好基本笔画;因观察不细致而写错别字的,则给他们一个友情提示,鼓励他们在写字过程中细心观察,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

第三步:大胆放手, 小组指导。

每节写字课,老师在黑板上示范讲解,“小老师”则在自己写好的情况下担任小组里的助教,负责抓落实,对写得好的组员予以及时的表扬鼓励,对写得不到位或不够好的,指导重写直到合格为止。“小老师”的人选是流动的。先录用优秀学生担当“小老师”,他们的书写功底与指导能力都有优势,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每上完一堂课,教师根据巡视所得当堂点评“小老师”的课堂表现,以鼓励为主,并提出需改正之处,以扬长避短,为后面的学生就任“小老师”作好表率。

二、取得的成效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样的写字课上,“小老师”们沉浸在自己的书写成果被公认的喜悦当中,习字的兴趣倍增。且“小老师”的队伍像一个圆在不断扩大,他们要竞争上岗,班里习字氛围浓厚,形成了你追我赶争上游的态势。这在提高习字效率的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篇3

教育部2月5日《关于做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考核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不得把升学率作为教师绩效考核指标,教师绩效工资要以绩效考核为基础。

通知强调,要结合所教学科特点,考核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德育的情况;对教学效果的考核,主要以完成国家规定的教学目标、学生达到基本教育质量要求为依据,不得把升学率作为考核指标,要引导教师关爱每个学生,特别是学习上有困难或品行上有偏差的学生。教育教学研究工作重点考核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活动的情况。教师专业发展重点考核教师拓展专业知识、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情况。要强化对班主任工作的考核,重点考核其对学生的教育引导、班级管理、组织班集体和团队活动、关注每个学生全面发展的情况。

通知表示,绩效考核结果要作为绩效工资分配的主要依据。对履行了岗位职责、完成了学校规定的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的教师,全额发放基础性绩效工资,对有突出表现或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视不同情况发放奖励性绩效工资。要根据绩效考核结果,合理确定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等次,坚持向骨干教师和做出突出成绩的教师倾斜,适当拉开分配差距。绩效考核结果也要作为教师资格认定、岗位聘任、职务晋升、培养培训、表彰奖励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通知要求,绩效考核工作一般由学校按规定的程序与年度考核结合进行,同时适当听取学生、家长及社区的意见。

通知还强调考核要明确规定,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有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不得以非法方式表达诉求、干扰正常教育教学秩序、损害学生利益,并将此作为教师绩效考核合格的必备的基本要求。

据了解,我国自2009年1月1日起,首先在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分配政策,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又一重大举措,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对于依法保障教师收入水平,激发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教书育人事业,吸引和鼓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具有重大意义。

教师工资以绩效考核为基础

《意见》指出,教师绩效考核内容为教师履行《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等法律法规规定的教师法定职责,以及完成学校规定的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的实绩,包括师德和教育教学、从事班主任工作等方面的实绩。对教学效果的考核,主要以完成国家规定的教学目标、学生达到基本教育质量要求为依据,不得把升学率作为考核指标,要引导教师关爱每个学生,特别是学习上有困难或品行上有偏差的学生。

《意见》将师德放在绩效考核的首位,明确要求“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有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不得以非法方式表达诉求、干扰正常教育教学秩序、损害学生利益,并将此作为教师绩效考核合格的必备的基本要求。”

《意见》指出,要鼓励教师尤其是优秀骨干教师积极主动承担班主任工作,使他们有热情、有时间、有精力,高质量高水平做好班主任工作,当好学生的人生导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意见》指出,绩效考核结果要作为绩效工资分配的主要依据。对履行了岗位职责、完成了学校规定的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的教师,全额发放基础性绩效工资:对有突出表现或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视不同情况发放奖励性绩效工资。要根据绩效考核结果,合理确定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等次,坚持向骨干教师和做出突出成绩的教师倾斜,适当拉开分配差距。

《意见》指出,绩效考核结果也要作为教师资格认定、岗位聘任、职务晋升、培养培训、表彰奖励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篇4

关键词: 教学改革 教学效率 研究教法

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效如何?某种意义上直接决定着新课程改革的成败。横塘中学“四步八自”课堂教学模式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积累了许多经验,有许多成功的做法,但在实施“四步八自”课堂教学模式中催生出来的成功经验和做法还是不多,因为“四步八自”课堂教学模式要转化为课堂教学有效高效的行为,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目前语文课程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四步八自”课堂教学模式还没有完完全全、形神兼备地落实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还没有彻底地转变为一线教师有效的教学行为。具体表现在:对语文课程三维目标的关系把握不够到位、对依纲靠本和迁移拓展的关系处理不够到位、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不够到位等。

那么,怎样才能解决以上问题,使语文课能真正得到“四步八自”课堂教学模式的精髓,成为新课程下的好课呢?笔者从探讨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入手,梳理一下解决上述问题的基本线索,寻找切实可行的对策。

一、我们要明确自己在“教什么”和“怎样教”

1.明确语文教学的内容,要从语文角度实施教学。

由于“四步八自”课堂教学模式给了语文老师较大的发挥空间,老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运用多种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多种活动,教师似乎也知道自己在教什么,有时还能说出一些道道来。但稍一考察,就可断定其所教的内容与语文关联不大,对学生的听说读写不发生直接的影响。一堂课充斥了大量与语文关联不大甚至是毫无关联的东西,其语文教学的效果必然好不到哪里去。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从语言出发,从文本出发。要教好语言,要读好文本,就要引导学生多读,可以高声诵读,也可以静静默读,可以一目十行,也可以细细品味。没有琅琅书声的语文课堂语文味必然少了许多。

2.教学内容要少而精,教学设计要突出学习目标。

“四步八自”课堂教学模式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为老师们提供了一个很大的空间,课堂教学的信息含量大大丰富,但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会陷入失控状态。因此教学内容相对集中无疑是可以提高课堂效率的,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做好取舍工作,围绕学习目标,抓住主要的内容。

3.教学内容和方法要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来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选择和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心中有学生”首先就体现在这一点上,这是真正地因人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选择使用有所差异的语文教学内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从而使自己的学生逐步实现共同的课程目标,这是一堂语文好课的最高境界。

二、我们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

1.研究文本。

我们听一些名教师上语文阅读课,给人印象最深的一般都是他们的那一份从容和自信。他们的从容和自信从哪里来?就来自于他们对文本的高屋建瓴和深入透彻地把握和驾驭。我们自己在上课的时候,可能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当自己认真研读课文,对课文中的方方面面自认为心中有数的时候,上起课来底气会显得特别足,而且对文本钻研得越深就越不怕学生质疑,无论是讨论还是讲评都会显得从容自信。其实对于我们老师来说,即使对文本的思考和研究达不到教学的高度和深度,但只要我们自己进行思考和研究,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内功”修炼的过程。长期坚持下去,必定有所成就。

2.研究教法。

篇5

关键词: 焦虑 自我效能感 听力水平 阅读水平

焦虑和自我效能感(简称效能感)与语言技能水平的关系是外语(或二语)学习研究中的热点话题。焦虑是与目标间接相连的恐惧和紧张。在学习中,焦虑者的注意力不仅分配到与学习有关的任务上,而且分配到与学习无关的任务上。注意力的分散导致学习效率的下降。焦虑与外语水平成负相关。效能感是对完成具体任务的胜任感和自信心。效能感不是简单地取决于个人的客观能力,而是取决于个人对自我能力的评价,对完成具体任务的自信。不少研究发现,语言学习中,效能感与语言技能水平成正相关。为进一步研究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本研究考察的问题包括:(1)大学生的焦虑和效能感与英语听力和阅读水平的关系如何?(2)大学生的焦虑和效能感对英语听力和阅读水平的预测是否存在性别差异?研究采用结构方程建模(SEM)技术。

一、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为贵州省某高校二年级的269名大学生(男141,女128)。研究工具包括:(1)英语阅读焦虑量表。该量表是从Saito等(1999)建立的外语阅读焦虑量表翻译而来的。(2)英语听力焦虑量表。该量表是从Saito等(1999)建立的外语阅读焦虑量表翻译并发展而来,原量表中的“阅读”系统地替换为“听力”,从而符合调查听力焦虑的需要。(3)英语阅读效能感量表。该量表是从大学英语教学要求附件中的阅读自评量表发展而来。包含6个关于阅读能力的陈述,每个陈述均提供8级选择。(4)英语听力效能感量表。该量表是从大学英语教学要求附件中的听力自评量表发展而来的。包含6个关于听力的陈述,每个陈述均提供8级选择。(5)英语听力水平和阅读水平试卷。该试卷由笔者和任课教师合作设计,题型包括简单选择和完形填空。首先进行听力焦虑、阅读焦虑、听力效能感和阅读效能感问卷调查。问卷施测在一节英语课上进行。阅读及听力水平成绩系问卷后下一周的一次英语课堂时间测试而得。

二、结果与讨论

首先进行焦虑和效能感与听力和阅读的相关分析。为考察焦虑和效能感与听力和阅读的关系,对这些变量进行了Pearson相关分析。根据相关系数可知,两种效能感与两种焦虑均成负相关,两种效能感与两种技能水平均成正相关,两种焦虑与两种技能水平均成负相关。这些相关系数都非常显著(p

三、讨论

本研究考查了大学生的焦虑和效能感与英语听力和阅读水平的关系(王天剑,2011)[1],以及焦虑和效能感对听力和阅读水平预测的性别特征。结果表明,焦虑总是与语言技能水平成负相关,效能感总是与语言技能水平成正相关,焦虑与效能感成负相关,这些相关既不受技能性质的影响(在阅读和听力方面相同),又不受性别影响。效能感和语言技能水平成正相关,因为效能感是对完成某种具体任务的胜任感,它取决于自我能力知觉。大量研究已经发现,学习者能够准确评价他们的能力。在焦虑和效能感对语言技能水平的预测方面,男生组和女生组可以共享同一结构方程模型,并且大部分参数没有显著性别差异。这说明男女性别之间,在第二语言习得方面基本遵循一致的规律,符合传统观点。焦虑和效能感的相互关系,以及与语言技能水平的预测关系,对语言教学有重要意义。一方面,焦虑和效能感信息有助于语言教师在未经正式测试的情况下,了解学生对技能的掌握情况,及时“修补漏洞”。焦虑和效能感测量的结果,也可作为分班、分组教学的依据,从而为语言教师省去正式测试的时间和费用(王天剑,2010a)[2]。另一方面,焦虑和效能感信息可以帮助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障碍,降低学生的衰减性焦虑,改变学生的不适宜效能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3]。

参考文献:

[1]王天剑.语言焦虑研究入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6.

篇6

关键词:小学;品德;激励

一、德育内容

小学德育是提升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关键途径,主要的教育内容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班主任通过合理的方式向小学生讲解基本的为人处世原则,通过科学的激励方式,让小学生在教学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自律意识,让小学生在脱离教学范围下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具有正面积极向上的道德品质。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1.组织不完善

目前小学道德教育工作效果比较落后,关键影响因素之一为学校内部德育组织结构不合理。学校内部并没有建立专业的教学制度、激励制度、记录制度来展开全面的德育教学,大部分时候依靠小学班主任来进行教学,对于德育的预见性低,只有在出现问题或突发状况后才展开教育,采取惩罚的手段,教学效率低,小学生综合素质较低。

2.激励策略不具备实践经验

小学生德育工作主要是老师向学生讲解和灌输,小学生被动地接受内容,自己的思考较少,也没有表达自己思想的空间和时间,导致学生在学校被迫接受班主任的德育,内心深处并不认可,离开班主任的管束之后就很随意,德育成为一种形式。班主任和学生无法有效地沟通和交流,德育成为一种空谈,无法激发小学生的自觉性,形式化严重。

3.激励策略不完善

小学生德育主要是班主任负责,部分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会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单从全体的角度分析,小学德育的激励策略不够科学全面,主要体现在德育激励项目较少,不具备记录过程,德育政策不明确等。诸多的问题导致小学德育水平低,想要提升激励策略效果,需要针对性的解决问题。

三、具体的解决办法

1.结合生活实际

小学班主任需要将小学生的德育工作和生活实际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在德育教学中采取科学的激励方式,专注重点。结合实际的生活,真正将德育落到实处,发挥正面的作用。老师鼓励学生从身边的小事情做起,逐渐带动学生参与热情,培养德育素质。例如,要求学生不随意乱扔垃圾,对表现好的同学进行口头表扬,充分发挥表扬性言语的积极性作用;小学生主动收拾操场上的垃圾,进行积分记录;尊重长辈、爱护同学,学期评分时加分;鼓励学生主动帮助家长做家务,一定的时期内班主任和家长沟通,交流结果,对于表现好的同学进行奖励。采取实际可见的积分方式,提升小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生活中处处遵守道德,培养良好的习惯。

2.多方面配合

想要德育真正发挥效果,需要老师和学生产生心灵上的互动沟通,最大化发挥激励策略的效果,提升德育对学生的正面作用,提高小学生的自觉性。借助学校的系列活动,升国旗、家长会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升国旗互动中,并且对表现良好的同学给予奖励;要求学生平时表现优秀,主动参与班级活动,打扫卫生,帮助同学,获得社会爱心较多的同学,在家长会上进行表扬,通过这些提高小学生的重视程度,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老师的教育工作中,通过老师、家长、学生三方互动,提升德育的实施范围。

3.激发学生自律性

小学生德育教学中采取激励策略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和素养,让学生具有自律性,提升综合素质水平。德育激励策略的实施,需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权利,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班级的管理工作中,根据学生的意愿安排参与到德育管理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对德育的重视程度,定期展开评比,让学生全体投票选出表现最好的同学,获取一定的荣誉以及物质奖励。通过德育培养学生的自律性,让学生更加关心同学、热爱班级,所有同学团结一致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4.公平合理性

小学班主任在进行激励的时候必须把握公平合理的基本原则,对学生的奖励保证平等性。小学生心理比较敏感,外界事物或是行为方式会对他们产生影响,不公平的激励方式会影响学生的情绪和学习效率,产生负面的作用,因此,班主任必须把握原则,对待所有同学一视同仁,不可因为外界因素的影响产生偏差对待,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提升德育效果。

总而言之,学校和家长要提高对小学生德育的重视程度,利用激励策略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将德育学习融入生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多方共同努力,为学生发展进步奠定良好的基础。

篇7

关键词 升旗仪式 小学生 品德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1研究背景

1.1问题的提出

德育是德性的养成和培育,在教育中处于核心的地位,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特别是小学的德育问题更为重要。因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少年儿童的品德状况不仅是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而且对这个国家的社会风貌乃至民族精神都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小学的德育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心和重视的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了“德育为先”的理念,强调德育应渗透在学校日常管理、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以及学生的生活中。

1.2已有研究

1.2.1升旗仪式的现状

陈鸣提到了《国旗法》第一条的明确规定,即“升国旗是为了维护国旗的尊严,增强公民的国家观念,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包新中对学校的升旗仪式通例进行了描述:周一早晨,全体教师员工集会,于操场旗杆之下,仰望伴着国歌徐徐升起的国旗,组织或繁或简的国旗下讲话,是目前各中小学升旗仪式的基本流程。与此同时,许多学校在仪式中增加了一项意在表彰的程序,表彰前期的先进班级和优秀学生、教师等。这体现了升旗仪式在学校进行的普遍性。然而,目前学校的升旗仪式中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孙会钧提到这些问题:一是升国旗时人数不全,二是在升国旗的过程中集合不迅速,三是队伍不安静,四是队列不整齐,五是仪表不端庄、不严肃,六是唱国歌声音不洪亮。陈鸣也提到了升旗仪式中有两大问题需要解决:一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识,营造好庄严地气氛;二是应发挥更多的教育功能。

1.2.2关于儿童道德认知的理论

皮亚杰通过研究发现,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经历了从他律到自律的认识和转化过程,提出了儿童道德发展阶段主要有:(0-4岁)前道德阶段,(4-8岁)他律阶段,(8-12岁)自律阶段。科尔伯格提出了儿童道德判断“三水平六阶段”论:第一个水平是前习俗水平,包括惩罚和服从取向、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取向阶段;第二个水平是习俗水平,包括好孩子取向阶段,遵守法律和秩序取向两个阶段;第三个水平是后习俗水平,包括社会契约取向、普遍的道德原则取向两阶段。虽然学者对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或水平的认识不同,但都认为儿童道德发展是按一定阶段顺序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顺序不能颠倒和逾越。小学生处于从他律到自律的过渡阶段,道德发展的转折年龄也出现在小学阶段,具体年龄因人而异。

2研究意义

升旗仪式可以成为对小学生进行德育非常有效的手段。原因如下:首先,升旗仪式本身就应该是庄严神圣的,即使小学生对此理解不是很充分,但是能够感觉到升旗仪式的严肃认真,这便无形之中营造了良好的教育环境,使小学生对祖国充满热爱与敬仰。其次,升旗仪式中包含讲话一项。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讲话,渗透德育内容,培养和训练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此外,升旗仪式中的出旗、升旗都不是由一个人就能完成的,它需要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合作。这也能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增强学生的团体意识。一些创新措施如增加意在表彰的程序,也会激发师生的工作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总之,研究升旗仪式对小学生品德的影响,有利于利用升旗仪式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加强学生的道德意志,最后促进学生的道德行为。

3升旗仪式对小学生品德的影响不足方面

3.1小学生道德认知水平较低,道德意志薄弱

在他律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支配。而在自律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受自身主观价值观点支配。五六年级的小学生是小学的高级阶段,道德认知水平相对于中低年级是较高的,但归根到底不过十一二岁,认知水平有限,因此有部分小学生不能理解学校举行升旗仪式的重要意义。此外小学生的道德意志比较薄弱,不能严格要求自己持之以恒的做某件事。

3.2国旗下讲话内容不深入人心,仪式不够新颖

国旗下讲话包括学生代表和学校领导发言两部分。之所以37%的小学生会认为举行升旗仪式是为了对优秀学生进行表扬,对表现差的学生进行批评,24%的小学生认为举行升旗仪式是为了宣布下一周的任务,是因为校领导和学生代表的发言内容枯燥无趣,或者与德育内容不符,不能引起小学生的情感共鸣。此外,仪式不够新颖,总按照以往的步骤一成不变,不能激发小学生的参与兴趣。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想培养下一代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贵在持之以恒。关于小学生的德育问题一直是大家所关注的焦点,因此,我们需要坚持不懈地通过多种途径对小学生进行德育。尤其是通过升旗仪式这一常见途径,虽然现在还存在认识不到位等多种不足,但相信在学校、教师、小学生的共同参与下,在加强宣传、改进创新以后,小学生的道德会朝着越来越好的趋势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芹.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潍坊市城区小学为例[D].鲁东大学,2013.

篇8

关键词 小学生价值观 人际交往 培养

一、小学生价值观的内涵及特点

1.小学生价值观的界定

价值观指的是个人对客观的人或事以及自己的行为所做出的整体性评价,它是明辨是非的信念体系,是判断事物重要性的标准,是日常选择与行为的原则。一个社会之中可能存在多种不同的价值观,如爱与尊重、健康与活力、自信与感恩等,地位有所区别,但是它们共同构成这个社会的价值体系。小学生价值观是指小学生在日常道德培育、人际交往中所形成的比较固定的判断是非的信念体系。

2.小学生价值观培养的特点

(1)由他律逐渐转向自律

价值观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他律转向自律是小学生正确价值观培养过程中一个突出的特点。价值观的养成与个人生长的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小学生在逐渐熟悉社会的过程中易受到社会现有价值观念的影响,他们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人或事对其价值观的最终养成均具有不容忽视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个人的成长经历、认知水平对小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亦具有重大影响。由此不难看出,小学生的价值观念还处于比较浅显的阶段,他们无法对其进行深层次的认知,亦难以真正将正确的价值观内化于心,并以此约束自己的言行。由于年龄所限,小学生的意志还不坚定,缺乏理性思考,需要家长、老师们的外界引导,因此小学生的价值观正处于从他律转向自律的阶段。

(2)认知方式具有场景性

认知是主体在同环境相互影响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价值观的践行必须建立在充分认知的基础之上,而小学生的认知深受所处场景的影响,他们往往倾向于通过外界的参照物完成认知的过程。心理学家段小英针对5~12岁学生的认知方式调查表明,该阶段学生的认知方式以场依存型为主,他们喜欢群体讨论,在与不同的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有的认知,他们相当重视他人的看法与态度,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在人际交往中总是比较多地考虑他人的意见,参考他人的言行。小学生的行为之所以符合某种正确的价值观念,并不一定是他真正认同该种价值观,更可能是周围同学是这样做的,或是这样做可以受到家长与教师的奖励,免受惩罚,因此我们在培养小学生价值观的时候应当多给其创设具体的场景,营造良好的环境。

(3)群体性与个体性的协调

小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应当遵循群体性与个体性的有机统一。作为一个正处于逐渐成长阶段的小学生,不同的生长环境、家庭背景等使得他们每一个人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特征,因此其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小学生群体具有某些共有的特征,例如他们年龄小、自制力弱、易受外界不良信息的诱惑。因此小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教育既要考虑其个人性,亦不能忽略其群体性特征,我们在引导小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时不但要深挖个体的特性,对症下药,有的放矢,而且还应遵循群体的普遍规律,实行育。同时,在平时的价值观教育中,我们要协调好群体性与个体性二者之间的关系,尽量使得个体性教育融入群体性教育的考量范围内,让群体性教育暗含在个体性教育的实施过程中。

(4)稳定性与发展性的统一

稳定性与发展性的统一贯穿于整个小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在此过程中,小学生的内在思想会通过其外在行为予以体现,而外在行为亦会反过来强化其内在的思想观念,从而实现思想内化与外在表现二者之间的良性循环。当同一思想观念控制下的外在行为频繁出现时,即表明主体已形成该种思想,此即稳定性。然而,我们已经多次提及,小学生正处于快速成长的阶段,其思想与行为均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极具发展性。所以我们的价值观培养过程中不能只关注稳定性,忽略其价值观发展的最新动态,而是要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力图实现二者的对立统一,使其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二、小学生人际交往中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1.价值观扭曲:社会的不良影响

社会复杂多变,小学生生活在社会之中,而且作为最没有自我意识的群体之一,价值观自然会受到社会的影响。由于当今社会发展迅速,各种价值观充斥其中,整个社会价值观的取向摇摆不定,小学生的价值观亦产生了波动与扭曲。第一,国内两千多年封建统治留下的崇尚权威等价值观念仍然存在,不少小学生的理想的形成不是缘于服务社会的意识,而是基于权力、气派等因素考虑;第二,国外价值观导致小学生群体中利己主义盛行,所以不少人抱怨现在的孩子只关注自己的利益,父母的利益、朋友的利益往往不在其考虑范畴之内,集体主义在他们眼中更是非常遥远的事情。

2.价值观游离:学校教育的缺陷

在多种价值观激烈碰撞的当下,不少小学生仍然没有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价值评判体系,因此缺乏理想,缺乏信仰,缺乏社会责任感,价值观始终处于游离的状态。学校教育的缺陷是导致该现象的重要原因。第一,理念错位,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渐进、曲折的过程,小学生价值观的引导需要遵循从易到难的客观规律,但是学校的价值观教育理念过于政治化、片面化与理想化,教育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普遍存在;第二,知行脱节,我国的价值观教育与现实严重脱节,德育内容无法得到现实的印证,与小学生的年龄不符,小学生在课堂中所接受的德育内容过于崇高,远离实际生活,大大影响了他们对其内涵的准确认知,同时,我们过于强调统一的社会理想,却对小学生的个人理想置之不理;第三,模式刻板,部分教师对价值观教育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照本宣科、训诫式等违反教育客观规律的教育模式大量存在,这不但导致正确的价值观无法获得小学生的认同,反而容易激发他们的逆反心理。

3.价值观边缘化: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言行对孩子价值观的形成至关重要,而我们的家长在实践中不仅没有起到表率作用,甚至经常发挥错误的示范效应,家长往往投入大量的金钱与精力却无法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小W生的价值观日益边缘化。第一,情感教育缺陷,随着双职工家庭数量的不断攀升,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逐渐成为家庭教育的主力,可是巨大的时代差异使得他们过于关注物质生活,导致小学生的精神教育始终处于空白。同时,由于当代小学生多在父母的溺爱中长大,自私自利行为频发,也缺乏正确应对挫折的勇气与能力。第二,教育方法失当,素质教育虽已推行多年,但是应试教育留下的影响依然未能消散,重智力教育而轻道德教育在我国家庭教育中并不少见,家长只关心孩子的成绩,思想道德、价值观教育被忽略,从而导致孩子形成不良的价值观念。

4.价值观教育被排斥:自身人格的不健全

不少小学生从内心深处对价值观教育存在排斥心理,他们对正确的价值观念嗤之以鼻,外在的良好言行无法得到真正的内化,价值观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不健全的自身人格是引发该问题的主要因子。第一,社会适应能力低,近年来学生自杀事件越来越多,教师的言行过失固然是原因之一,但是小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亦堪忧。第二,缺乏意志力,我国的小学生在实践中显示出意志力缺乏的问题,临近下课时间即坐立不安,无法独立完成作业,稍有头疼脑热就借口不去学校,一遇到问题就求助父母,如此薄弱的意志力自然无法抵挡外界的诱惑,极易迷失价值,思想困惑。

三、小学生人际交往中正确价值观的培养路径

1.优化小学生人际交往的社会环境

随着社会转型的逐步加快,创造一个适宜的社会环境是培养小学生人际交往中正确价值观的重要前提。第一,净化社会环境。社会具有较强的示范效应,小学生又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都可能会影响自己对价值观的认知,因此我们应当创造一个和谐的、充满正能量的社会环境,为其树立良好的榜样,提供正面的支撑。第二,优化网络环境。当代小学生成长在网络信息爆炸的时代,而网络环境纷繁复杂,我们应当通过完善政策规范、构建常态化的监管机制等途径清理有害信息,优化网络环境。第三,加强舆论宣传。价值观的教育需要舆论的积极引导,我们可以通过新兴传媒方式,同时借助动画片、广告等传统传媒方式不断深化小学生对正确价值观的理解,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发挥学校价值观培养的关键作用

学校是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场所,学生在学校接受系统的教育,包括价值观的教育,其在小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过程中应当发挥中流砥柱的关键作用。第一,教育引导。听从老师的教导、模仿教师的言行举止是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因此教师应当不断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科学地引导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同时不管是专职教师还是其他任课教师均应将正确的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应当无处不在。第二,典型示范。教师应当时常向小学生讲述道德模范等的先进事迹以帮助他们科学地认知正确的价值观念,并且让模范们走进校园,走到学生的身边,因为学生之间亦是互相学习的榜样,教师可以组织各种活动评选模范学生,并且将正确的价值观落实到考核指标之中,引导学生真正行动起来。

3.重视并改善价值观的家庭教育

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方方面面,因材施教,耐心引导小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第一,重智重德。家庭生活的一点一滴都可以是价值观教育的落脚点,家长需要明白德智兼具的人才是社会需要的人才、国家依靠的栋梁,其在家庭教育中既要重视智育亦要重视德育,给予孩子全面的、正确的价值观念。第二,巧妙引导。一味溺爱抑或过于严苛均是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家长应当主动关注孩子,及时与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的价值观念,引导他们自主地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尊重他们的想法的基础之上纠正他们错误的价值观念,共同参与孩子每一项好习惯的养成。第三,以身作则。家长应当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行为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时刻修正自己的言行,谨防因言行不一给孩子带来的认知困惑。

4.完善价值观教育的保障机制

良好的保障机制是解决小学生在正确价值观培养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各种困难的基础,其直接关系着小学生正确价值观培养的效果。第一,充实教育队伍。价值观的教育需要各方面的高素质人才共同完成,一支完整的小学生价值观培养队伍不仅需要建立专门的德育教育研究机构,还需要提升学校领导、德育教师等各个环节的能力,同时邀请社会优秀人才作为校外辅导员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第二,完善考评机制。小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还需要一个合适、科学的考评机制,理顺学校的管理机制,转变传统的行政式管理,实行服务、参与式管理,对教育者推行目标责任制,逐层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并纳入年度综合督导评估之中,对受教育者的德行评价应当渗透到日常学习与生活。第三,提供经费支持。各级政府应当加大教育投入,制定价值观教育专项预算,用以完善价值观教育的基础设施,同时学校也应结合自身情况,抽取部分经费用于开展价值观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 刘慧,曲悦. 国内外中小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比较与启示[J]. 中国德育,2009(11).

[2] 夏华娟. 小学生价值观的引导[J]. 教学与管理,2010(11).

[3] 华东师范大学“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校道德教育改革与德育环境重建研究”课题组,杨小微,黄向阳. 我国中小学生价值观现状及德育环境调查[J]. 思想理论教育,2008(12).

篇9

【关键词】新课程;惩罚机制;小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0

小学班级管理是一件非常琐碎的事情,在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大多都非常调皮,经常会犯一些小错误。一般,对这种现象很多老师会选择体罚学生,比如罚学生站在教室外边,或者罚学生倒垃圾、坐最后一排等等。随着近些年新课标的推行,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教育理念,体罚小学生被严格禁止。但是近些年在网络上传出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是某些小学老师过度惩罚小学生的恶性事件,导致小学生身心健康受到严重伤害。另一种声音是一些小学生不受管教,在课学校为所欲为。有的甚至还未走出小学校园大门却已经走上犯罪道路的事件。两种声音在令人唏嘘不已的时候,也在人们心头画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到底应不应该惩罚小学生。答案肯定的,对于犯了错误的小学生应该惩罚,但是要以合理有度、不伤害孩子身心健康为前提。通过合理的惩罚制度,一方面使教师的工作能更顺利的开展,在对小学生品德进行教育中有更多实施手段,从而将主要的精力放在对孩子文化知识的灌输上;另一方面,通过惩罚小学生,让其知错就改,增加了小学生的自律性,进而使小学生逐渐成为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

一、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分析

在我们国家,小学生一般年龄在7到13岁。这个年龄段正是塑造性格的时期,而且身体上极其好动,自我管理能力较差,是非观、价值观等还没有完全形成。在小学阶段,他们的思维逐渐开始变得活跃,个性来逐渐开始凸显,但是他们的理性和目标性还不够明确,因此会经常犯一些小e误,如果任其发展,会逐渐形成一些坏的习惯;而如果用极端的惩罚方式,会对孩子身心造成巨大的伤害,而且在这个阶段,很多孩子已经处于逆反心理阶段,对他们的惩罚力度越大,学生的逆反心理越强,如果不注意,甚至会酿成悲剧。因此对这个阶段的学生管理是非常棘手的事情。但要遵守一个总的原则,即对这个阶段的小学生,应该是以疏导为主,惩罚教育为辅的思路来进行教育。通过疏导学生,让他明白这个事情是错误的,再加以惩罚手段,让其印象深刻。在下一次遇到相同的问题时,他就会形成做这件事情是不对的条件反射。这样,我们的教育目的就达到了。

二、惩罚教育的含义和意义

惩罚教育就是在学生犯了一些错误之后,对其进行的一系列带有否定色彩的活动,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错误而加以改正。这里的惩罚不是体罚。无论我国的法律还是国外的法律都严格规定禁止体罚学生。以前经常出现的罚站、打骂学生等学生如今在新课标中也是被严格禁止的。社会上经过很多年的讨论和热议,基本上已经达成了一致的看法,合理的惩罚措施对孩子们的成长是有帮助的。在中国古代就有“小时偷针,长大偷金”的民间故事,讽刺那些在孩子小时候过于宠爱而舍不得惩罚,而孩子长大最终酿成大祸的人。一个小学生从出生以来,就像一颗成长的小树,人们再给他浇水施肥的同时,也要不断的修剪他的枝叶,使其能够朝正确的方向生长,成为栋梁之才。这里的惩罚就相当于给孩子修剪枝叶,告诉他们哪些事情能做,那些事情不能做,哪些事情是对的,哪些事情是错的。当然,这一切都要在合理的限度内。这个限度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实践教学中不断总结。

三、建立合理的惩罚教育机制

就现在小学教育而言,几乎所有的小学教师都似乎在走两个极端,一种是孩子一旦犯错,就不分青红皂白的体罚学生,这会让学生终日生活在忐忑不安和恐惧之中,让学生从小就对老师、对学校、甚至对学习都持一种害怕或者敌视的态度;另一种是对孩子的无论犯什么样的错误都不管不问,只以学习成绩的高低来论对错,这就让学生产生一种错误观念“只要学习好,就可以为所欲为”。因此,建立合理的惩罚机制势在必行。但是,如何建立一个合理的惩罚教育机制,是一项系统而庞大的工程。因为我们面向的对象是人,而且是一群还没有完全形成是非观的人。他们的性格不同、爱好迥异,而且这种性格和爱好还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同一个惩罚措施,对一个人是有效的,对另一个人却不一定有效,甚至在不同的时间,同样的措施对同一个人都能产生相反的效果。这对一个成人一个小小的不经意的行为都可能改变一生的孩子,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建立合理的惩罚教育措施过程中一定要慎之又慎。首先,我们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性格,把握惩罚的力度,确保惩罚对孩子的教育是有效的,而又不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其次,我们在惩罚之前一定要了解孩子犯错的起因,如果孩子出发点是好的,而却因能力不足无法达成预期目标而犯错,我们就不应该抱着批评的态度去惩罚,这样可能会打击孩子的积极心和自信心。我们在惩罚之前一定要了解事情的全过程,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切不可一视同仁,盲目惩罚。最后,我们要为每一个孩子建立惩罚教育档案,记录详细的惩罚原因、惩罚过程、惩罚效果。这些档案可以供相关的研究人员研究,去寻找其中的规律,为建立合理的惩罚教育机制提供第一手资料。同时建立合理的惩罚措施,也需要父母的大力配合,不是实行学校一套措施,家里一套措施。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措施,相信我们一定会探索出一条合理惩罚教育的道路。

四、结语

合理的惩罚教育机制建立的最终目的还是让每一个孩子健康茁壮的成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仅仅是老师需要对其进行教育,也需要父母的配合。同时老师或者父母要更多注意自己的形象,为孩子建立一个榜样。而不是孩子一有错误,就立刻怒不可歇,去惩罚甚至体罚孩子。这样只会在孩子心理留下阴影,为孩子成长成才道路增加阻碍。

【参考文献】

[1] 王秋芳. 惩戒教育:内涵与实施策略[J]. 小学德育. 2009(21)

[2] 王海燕. 教育惩戒:实施新课程必须面对的关键词[J]. 文教资料. 2009(26)

篇10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不但对学生以后的终身教育意义非凡,而且对于我们现在的数学教学也有重要的意义。学生的自学能力强则可以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花更少的时间,也可以提高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掌握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教师与学生的负担。但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努力,同时小学阶段也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基础阶段。那教师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课堂上的自学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自律能力较差,许多事情都需要家长和教师的监督,同时家长的关爱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小学生在处理各种事情上的能力存在一定的缺陷,而自学却需要学生在面对各种枯燥的知识时有足够的自律能力,还要有清晰的思路。因此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和家长的帮助。在培养小学生自学能力的初期,我们可以在课堂上花一些时间,对于书本上一些比较简单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的知识,放手让学生先自学,然后对学生的自学成果进行小结与表扬。在学生自学前还可以对于学生的自学提出几个有针对性的问题,以此来帮助学生了解所要自学知识的重点,为学生的自学指明方向,让学生知道今天的自学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最后可以通过这几个问题来检验学生的自学情况。当然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于那些自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以帮助学生自学。比如:在教学等腰三角形时,可以让学生自学课本,了解等腰三角形各个部分的名称,然后说一说。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中的省略乘号写算式时,可以先写几个含有字母的乘法算式,然后让学生自学书本并完成这些乘法算式。学生自学的知识都比较简单,只要将书上的内容看一遍基本上都能完成。当学生自学完成题目或回答出问题后,教师进行鼓励、表扬,这样可以很大地满足学生的“虚荣心”,也为学生自学树立了自信心,使学生对自学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学生在课堂上的自学时间不需要太长,每次几分钟就可以了。课堂上的自学是让学生体验一下自学的快乐,了解自学的方法,对自学产生兴趣,为学生以后的自学打下基础。

二、课外的自学

课堂上的自学有教师的指导与监督,而自学不可能永远都得到教师的指导与监督。自学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独立完成的,而自学也是一种自发、自主的学习行为。当学生适应了课堂上的自学,掌握了一定的自学方法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外进行自学训练,当然最初进行的课外自学,教师还是应该为学生规定自学的内容,并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使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自学。小学生毕竟自律能力较差,对于自学这种纯靠个人毅力的学习很难长久坚持,这就要求学生每次自学完成后都必须进行反馈,让学生拥有一定的“危机感”。慢慢让学生将自学当成每天必做的“功课”。随着自学能力的不断提高,教师对于一些简单的知识可以不提问题,完全让学生自己去自学,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自主的自学